音乐表演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9:32:11

音乐表演

音乐表演范文篇1

对于一首音乐作品来说,它的形成应该由三个环节组成——作曲家的创作、演奏(唱)家的表演、听众的欣赏,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在这三个部分完整的情况下,一首作品才能完整地被人们感知,获得审美上的一种享受。作曲家的创作,毋庸置疑是作品的本源,没有这个环节的完成就根本谈不上后两个环节的存在。而演奏(唱)家的表演处于中间环节,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对于能否正确表达音乐思想,能否使作品与听众之间达到情感的共鸣,能否为听者带来美感……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科普兰曾经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了解作曲家的作品风格对聆听者来说是重要的话,对演绎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演绎者是音乐的中间人。聆听者更多地听到的是演绎者对作曲家的想法,而不是作曲家。”①所以,对音乐作品的再创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原作品更为重要,因此科普兰还有这样一个观点:“在作完曲之后,可怜的作曲家必须把它交给演绎艺术家,任其摆布——而我们又必须记住,后者是有自己的音乐风格和个性的人。”②英国著名的指挥家亨利·伍德在《论指挥》一书中也说道:“音乐是写下来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③而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奏(唱)者作为“执行者”势必将音乐打上自己的“烙印”。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创造性行为,它不仅仅是原样地再现,而是通过演奏(唱)者富于创造性、独特的表演,使音乐作品焕发新的光彩。从表演艺术美学的历史来看,表演美学主要有浪漫主义音乐表演、新古典主义音乐表演、原样主义音乐表演、当代音乐表演的综合倾向这几个流派,而钢琴表演也被包含其中。在这几种表演美学的观点中,演奏者对于同一首作品都有着不同的创造性表现,这样表现出的音乐就被打上了自己的或者不同流派的“烙印”。

二、音乐表演中的创造性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音乐表演是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执行的,因此在表演过程中音乐作品必然要被蒙上表演者的个性与创造性。但是,这种个性与创造性的表现并不是没有“度”的随意表现,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演奏的音乐就会“面目全非”。笔者认为,在钢琴表演中至少要注意创造性与原作风格、个人风格、情感表现之间的关系,才能使自己的表演更能为作曲家和听众之间做好“桥梁”。

1.创造性与原作风格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是产生于一定的历史年代,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因此,这些作品自一出现就带有了当时历史时代的风格与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于乐谱上,这就是原作的真实性。在音乐表演中首先应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就是创造性与原作风格的关系。真正的表演艺术家都努力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并且力求将这种风格真实、完美地加以再现。他们尽可能地使自己去熟悉、体会作曲者生活的时代环境,努力体验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及思想,以便能够真切地表现作品的历史风格。著名的罗马尼亚作曲家、小提琴家埃涅斯库曾经说过:“我觉得我在演奏巴赫的一部奏鸣曲时,不置身于18世纪,那么我恐怕就不能很好地把作品表达出来了。”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盛行的原样主义音乐表演不仅仅要求要严格按照原版乐谱演奏,而且还努力“还原”原来的演奏乐器、方法等等,努力恢复作品的原貌,这也是一种对作品风格的再现。当然,这样的演奏在今天看来也并不是我们大力提倡的,这毕竟是历史中的一个分支。

在表演中,除了要对原作风格进行较深入的了解,在保持原作风格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还应该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毕竟,表演者所处的时代已经与作曲家所处的时代不能完全等同,他们总是不自觉地站在自己时代的立场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处理和创造。这样的音乐作品才更具有时代精神和美感,所以,表演者应该在自我创造性与原作风格之间找到更好的切入点,使自己的表演既能体现作曲家的原作风格,又具有自己的创造性,还能给听众以美的享受。

2.创造性与个人风格

音乐演奏是由演奏的执行者——人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表演者必然体现自己长期形成的演奏风格。比如,在听美籍俄国钢琴演奏家霍洛维茨和阿根廷女钢琴演奏家阿格里希对同一首作品的诠释,应该有不同的感受。因为霍洛维茨更注重于技巧的表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个性。而阿格里希对音乐的表现更加“自我”,她综合了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表演美学观念,使她的表演焕发出新的光彩。因此相对来说,霍洛维茨的表演要稍微严谨一些。这些个人的风格就来自于演奏者长期的经验积累、知识积累,并且与自身的文化修养、阅历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达尼埃利·玖尔克说:“表现个性是演奏者的主要任务。他应当致力于全身心地浸透乐曲的情绪,并通过如诉的音响将自己的感觉传达给听众。”⑤在音乐表演中也特别要求表演者艺术个性的自觉发挥。正是由于不同个性的存在,才使得音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在历史的发展中大放光彩。而表演者也将个性作为自己表演走向成熟的标志,表演者根据自身的条件,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表演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所以,在表演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创造性与个人风格结合起来,使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在表演中能够“独树一帜”。但是,在充分表现个人风格的同时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切莫将所有作曲家的作品都表演成一种风格,或者说这个也似乎有点像,那个似乎也有点感觉,这也是在表演中应该忌讳的。

3.创造性与情感表现

音乐如同其他艺术形态一样,通过音符、节奏、织体等表现手段,表达人的感情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音乐以其乐音的运动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以隐讳的手法(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表现作曲家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如果从乐曲中抽掉感情内容,乐曲就会沦为毫无意义的零碎的音响。⑥而在音乐表演中,演奏者不仅仅需要把谱面上应有的东西表达出来,还应该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这种理解包括作曲家的个性、创作时的心理、演奏者的生活阅历等)进行创造性地表演。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应该完全进入该作品的情绪、内容,才能比较充分地表达出作曲家的本意。匈牙利伊施特万·加提写道:“如果我们想正确地演奏某一首乐曲,那么就应该在我们自身首先唤醒支配那首乐曲的热情。如果我们不适于产生这种热情,我们就不应演奏这首乐曲。”⑦比如在巴赫

的赋格曲和贝多芬晚期的钢琴奏鸣曲中表达的是深刻寓意和哲理性的思想,只有演奏者自己真切体会和融入其中才能使听众产生同样的感受,使听众似乎回到了那个时代。因此,表演者永远都不要做转述者,只有在我们内心唤醒对乐曲中的某一华彩乐段、某一颤音的感情时,我们才能够很好地演奏它们,那么听众也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真正富有天才的演奏家绝不会满足于那种自我陶醉的音响美,他更多的是在发音中追求一种内容上的深度和真谛,从而达到艺术的最高层次。就如同现今存在的一种现象:掌握了高超的钢琴表演技巧的青少年大有人在,但是真正能够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却并不是很多。浪漫时期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李斯特已经给我们指出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音之诗人和普通的音乐家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前者力求表达自己的感受,把这些感受再现于音乐中,后者循着传统的陈规,将音符排列、组合,轻巧地超越种种障碍,得到的至多是一些新奇而任意复杂的音响配合。”⑧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既然钢琴表演中需要“我”的情感表现,那么“我”就可以没有限制地随意发挥。这样的观点无疑是走入了另外一个情感表现的极端。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应该以作品原有的情感表现为基础,糅和自我的、有节制的感情表达,这样的表演才能做到“感人至深”,使自己的艺术追求逐渐走向“真、善、美”的境界。

结语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释义学认为,音乐表演不仅仅要追寻音乐的历史视界,即对音乐的历史意义做出解释;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解释者必须有自己的视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表演就不仅仅是一种再现的艺术,更重要的应该是将音乐赋予创造性,以丰富音乐的内涵,并赋予音乐新的生命,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的不断发展。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创造力,不同的人也具有不同的理解力,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音乐体验。因此,音乐就随着不同表演者不同的创造性而具有不同的姿态,而这些也恰恰构成了音乐的多样性,也体现出了演奏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创造性在音乐中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注释:

①②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③闫妍.浅议钢琴教学中音乐表演能力的培养,《宿州师专学报》,2002年6月.

④引自《音乐译文》,1959年第4辑.

⑤⑥⑦(匈牙利)约瑟夫·迦特.钢琴演奏技巧,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⑧引自《音乐的哲学与演奏者的创造》,《国外音乐资料》,人民音乐出版社编,第14辑.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11月.

[2](匈牙利)约瑟夫·迦特.钢琴演奏技巧,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0年8月.

音乐表演范文篇2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音乐表演艺术;价值研究

在现代音乐美学中主要是对音乐本质美学规律进行深入性的探究,通过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能够使音乐表演者深刻地体会到音乐创作的主要思想情感以及文化背景,深刻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并通过表演者熟练的技艺进行全面的彰显音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特征和思想内涵,让观赏者能够获得丰富的音乐感受,全面地提高音乐表演艺术当前的发展水平。

一、音乐美学和音乐表演的概述

(一)内涵

音乐美学是以音乐发展历史最为主要的研究根基,研究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下所表现出的美学价值,对音乐本质内容进行有效的总结,并且探索音乐发展主要规律,以促进音乐的稳定发展。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包含了社会心理学层面,注重对音乐创作活动的深入性分析,并且挖掘背后所蕴含的心理内涵,找出音乐创作背景下心理活动和一般艺术活动之间的关联之处,并且从历史发展角度入手进行音乐社会性问题的深入性探究,做出合理性的判断,以此来使音乐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1]。音乐美学是通过声乐表演的形式而体现的,音乐能够增强人们的体验度,并且还可以通过音乐来给人们带来好的感官刺激,音乐作为主要的情感载体,使人们能够在聆听过程中感受到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获得精神和心理方面的体验,以此来促进意识形态的有效形成。音乐美学是以音乐本体为主要的研究重点,确定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的构成,并且还加强对各个组成部分关联度的深入性分析,以此来提高音乐美学的发展水平。在音乐美学发展过程中,从音乐欣赏到音乐的认知属于不同的实践过程,掌握音乐的表演形式以及主要的风格,追溯到音乐创作的心路历程,以此来使音乐本质能够贯穿于不同的音乐实践环节中,提高音乐美学的发展水平。在音乐美学中能够配合着音乐功能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观赏体验,并且也可以达到心灵净化的效果,这是音乐功能的重要体现形式。音乐美学将不同功能进行了相互的联系以及延伸,以此来促进音乐行业的稳定进步。在音乐表演中属于音乐美的展示和在创造过程,音乐表演通过各种乐器的综合性利用配合着表演者的歌唱,能够使音乐艺术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且还可以发挥音乐本身的社会功能。音乐是音乐创作实践社会性的重要环节,通过音乐美学的科学研究能够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色彩,并且增强对音乐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刻共鸣,全面地提高整体的发展水平。

(二)关系

1.音乐表演对音乐美学的影响音乐表演是音乐美学的重要体现,音乐表演艺术主要是以乐器为主要工具,将声音和节奏进行相互融合,以音乐元素为主要载体进行艺术的广泛传播,从音乐的本质性内容来看音乐表演属于音乐美学的重要体现形式,观众通过这一表现形式增强对作品本身的艺术美感,并且还可以和创作者建立跨时空的沟通联系,在情感上进行深刻的共鸣,使音乐能够进行广泛的传播。通过良好的音乐表演展示使人们能够增强对音乐作品的正确理解,引起深刻的情感共鸣,逐渐的提高整体的表演效果。音乐表演也是现代音乐美学的主要延伸,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一部分音乐形式融入了音乐表演中,使整个音乐表演能够具备较强的时代感以及韵律,逐渐地在人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配合了现代元素的科学利用,使音乐创作能够具备较强的感染力和思想精髓,将音乐特别所描绘的时代背景传递给每个音乐欣赏者,从而使音乐美感能够获得进一步的延伸[2]。实践性和创造性在音乐表演中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内心感想和灵感的迸发,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之后,通过反复地推敲形成新的理解,展现出最新的音乐艺术表达方式。音乐创作和表演之间的关联性非常的明显,通过音乐表演形式能够再一次地演绎音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内容,同时也可以实现音乐作品的有效探究,对音乐美进行深入性的体验,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触发表演者对音乐背后的深入性感悟,之后再进行有效的加工,从而充分地彰显音乐艺术背后所蕴含的美感,有效地提高了整体的发展水平。音乐作品在长期表演过程中音乐思想内涵进一步的饱满以及丰富,并且充分发挥本身的创造性。音乐表演是音乐美学的深化过程,并且也是音乐美学优化的主要路径,有效地提高音乐行业的发展水平。2.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作用音乐美学的研究能够促进音乐表演的顺利进行。音乐美学的研究为表演者理解音乐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以及途径,并通过美学研究能够感悟作品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社会人文价值等等,结合音乐创作为主要动机,全面地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并且还可以以音乐美学为主要研究基础利用演奏乐器,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认知,从而使音乐表演能够具备较为明显的精神内涵,逐渐提高音乐作品本身的感染力,使人们能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丰富的心灵启迪,逐渐地提高音乐作品的演绎效果[2]。与此同时,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音乐美学研究是音乐作品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而产生的,始终保持着音乐作品艺术感染力,音乐作品的演奏时间和空间需要根据时展方向进行不断的变化,以此来彰显出动态化的发展思路。在音乐作品演奏的过程中,需要奠定音乐作品演绎的永恒风格,并且还需要实现各种音乐元素的有效外延以及扩展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表演的作用非常的突出。通过良好的导向作用使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能够得以全面地传承以及发扬,在人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凸显音乐背后所蕴含的魅力。

二、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

(一)正确地欣赏音乐表演

在现在音乐美学发展过程中,音乐作品包含了作曲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主要是体现在创作中的思想内涵以及思想活动,属于无形的文化元素,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真实的实体,需要通过人们的反复感知以及认知,才可以了解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使文化传播效果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与此同时,还包含了作曲家将音乐作品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固定化的传播,使整个音乐作品能够具备较强的表演音乐作品的价值,并不是通过人的意志传播来完成,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表演赋予新的表演价值,以此来实现音乐作品情感和精神的表现以及示范,从而使音乐表演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3]。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本身的固定化形式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并且还要把握正确的发展脉络,无论是演奏者还是表演者需要进行深刻的认识,以此来使音乐作品背后的美能够得到充分的宣发,并且不断地加强大众对音乐作品的正确理解,促进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播。从现代音乐美学入手,音乐本身的意向性特征需要深入地挖掘,并且做好现代化的革新,并且逐渐地扩大本身的穿透力,以此来实现美学价值的有效延伸,凸显美学背后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现代音乐美学中需要正确的认识音乐艺术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使其能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正确理解音乐作品

在现代音乐美学发展过程中,需要和音乐作品本质性内涵进行相互的融合,并且还需要了解本身的创作历史脉络,在一般条件下要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进行科学的划分,考虑作曲家自身的思维活动,和整个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以此来完成整个音乐表演。在音乐作品中需要先体现出音乐作品本身的真实性,不会受到音乐表演者的意识掌控,要充分地释放音乐作为本身的文化内涵,充分的彰显出表演者的自我理解能力,并且实现情感的有效转化,更快地完成音乐作品文化内涵的传播。例如,在古典音乐中,在表演时要具备应有的历史风貌,同时还需要在表演中向古典所致敬,进一步地实现音乐文化内涵的有效展示。山西青年但是在表演时不要过分地解读音乐历史作品背后的意义。要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来进行现代内容的内化,从而使整个音乐作品能够具备较为丰富的精神价值,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地流传到现代社会生活中,充分地彰显本身的历史发展价值,并和自然发展动作相互融合,挖掘其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从而使音乐表演艺术能够获得蓬勃的发展。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人与事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并且还需要充分地表达出音乐作品背后的情感内涵,让人们能够在欣赏中获得相对应的情感,凸显音乐审美本身的双向性特征。在音乐表演过程中需要表演者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实现和音乐作品之间的有效连接,并且表演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更好地传达音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音乐表演效果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在音乐表演过程中还是要使表演者具备较强的表演能力,要在不同情况下加强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深入性解读,并且完成审美评价,正确地把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提高整体的表演效果。在表演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的感悟以及理解,把握音乐作品背后的深层次发展内涵,并且还要结合现代美学艺术元素,不断的丰富音乐作品背后的审美价值,并且还需要和社会大众的审美价值相互对接,从而提高整体的表演效果,促进自身的稳定发展。

(三)优化音乐结构

在优化音乐结构方面需要凸显音乐背后的艺术内涵,通过独特性的思维创造以及配合完整音乐作品的有效演化。音乐作品虽然无法给人们直观性的感受,但是在声音和乐曲之间的融合上形成了无形的结构。例如,节奏可以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观赏体验,在音乐作品中不仅仅是乐器的表达,而是要表现出本身的情感内涵,并且还需要根据现代音乐美学的特点,丰富人们当前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整体的音乐发展水平[4]。例如,在现代社会中音乐作品得到广泛性的盛行,和人们生活相互的连接,更加贴合于人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例如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再次创造,使整个节奏变得更加缓慢,以音乐的形式传递现实生活中不骄不躁的思想情感,从而使人们能够在聆听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知,以此来扩大音乐作品背后的影响力。在音乐美学中和音乐结构之间的关系非常的紧密,能够促进音乐艺术表演结构的有效优化,并在以往结构中具有自我性的更新,从而使音乐作品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焕发出新的音乐作品生机,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本身的时代性发展效果。例如在一些音乐作品中,通过不同乐器的演绎彰显独特的风味,更加体现的是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并且创新当前的传播模式,更加服务于人们的审美需求。

(四)助力音乐表演艺术释放美

在音乐作品演绎的过程中,表演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技艺,还需要对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还需要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情况,真实地表达出音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完成有效的转述,以此来提高整体的表演效果,使音乐作品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表演者和创作者共同的演绎音乐作品时,需要做好情感基调的有效准备,并且通过音乐美学的发展方向,做好音乐作品美学价值的科学分类[5]。在完成一部音乐作品创作之后,作品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气氛以及特征,很难受到一定的改变,但是在现代音乐表演中进行了再次的创作,在保留原始价值的同时有效地融合了现代元素,从而使整个表演能够变得更加具有生动性的特色。在现代音乐美学发展过程中,对音乐艺术表演的哲学推动作用非常的突出,在审美能力和情感控制的同时,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合,全面提高整体表演本身的艺术能力。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逐渐实现自我内化以及自我发展,彰显出音乐表演本身的目的性和艺术性。

三、结束语

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推动作用较为突出,两者的关系非常的紧密,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能够促进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地增强背后的艺术内涵,并且注重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逐渐地增强表演的技艺,满足人们对音乐的精神需求,构建多元化的音乐艺术文化色彩,从而使我国音乐艺术行业能够更加稳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何丽.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初探[J].黄河之声,2019(5):15-16.

[2]傅晔.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学理重建研究[J].音乐创作,2019(5):156-157.

[3]马琼.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析[J].北方音乐,2019(8):247.

[4]袁泉.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几个问题[J].戏剧之家,2020(4):54.

音乐表演范文篇3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音乐表演;舞台表演

现代音乐美学是对音乐存在价值的一种深入探讨。在现代音乐美学中,不仅比较注重旋律、声音与曲调三者之间的协调性,而且也比较关注音乐表达形式是否合理。音乐表演者利用娴熟的音乐表现技巧与高超的音乐表现能力,以声音、形体等为载体,表达出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艺术价值,进而为观众创设一个和谐的情感氛围,给观众美好的视听享受,并且让观众在感受到美感的同时,了解不同作品背后深刻的时代含义,提升人们的审美感知能力,促进音乐事业更好地发展,推动传统音乐作品的传承与发扬。

一、现代音乐美学研究的内涵

音乐美学属于音乐方面的基础性理论学科,研究音乐的本质与内在规律,其内容涵盖面比较广,涉及音乐理论技巧、音乐史等多个方面[1]。而现代音乐美学研究指的是,基于音乐发展历史,对不同是背景下的音乐所展现的美学现状展开研究,总结音乐的本质与发展规律。现代音乐美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社会学与心理学两个层面[2]。其中,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侧重于研究音乐创作时的心理活动,探索音乐创作历史背景下的心理活动,与其他艺术心理活动的异同,分析情绪与情感;社会学研究则是立足于历史发展这一视角,分析、探讨音乐的社会性问题。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为音乐表演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与音乐表演的关系

(一)音乐表演是音乐美学的体现

音乐表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其以乐器为工具,以节奏、声音、韵律等作为载体,进行情感与思想传播[3]。从本质上看,音乐表演是现代音乐美学的一种重要体现,通过音乐表演,为作品创作者与观众之间架起桥梁,让观众“跨时空”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感。评价音乐表演是否成功,不仅要看演奏技巧的发挥,而且还要关注音乐美学效果是否得到展示,观众能否正确理解作品内涵,是否对表演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二)音乐表演是对现代音乐美学研究的深化

创造与实践是并行的,在实践中可以获得更多内心感受与灵感,在不断的表演实践中,对作品形成新的理解,进而创作新的表演方式。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均具有一定实践性,音乐作品的表演不只是表演,更是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深入探究、深入感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创作性发挥,这也使得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音乐表演是对现代音乐美学研究的深化,也是现代音乐美学得以丰富、发展的必然路径。

(三)音乐表演是现代美学的重要延伸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很多音乐形式可以在音乐表演中应用,这不仅有利于音乐作品的表达,而且也为音乐作品赋予了时代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同时,现代科技元素与现代表演思想的融入,也让音乐作品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例如,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梁祝》,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演奏下,通过钢琴的音乐表演效果,让更多观众注意到《梁祝》这一作品,并且也将《梁祝》所描绘的社会背景,以及那个时代的情感观念等传递给了每一名观众,使音乐的美感得到有效延伸。

三、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

(一)正确理解作品

正确的理解,是保证作品得以完美诠释的重要前提,这也是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重要启示。由音乐美学理论可知,作品的创作氛围包括意向性创作过程与实际创作过程,意向性创作过程即创作意图、创作思路等,实际创作过程即乐谱的产生。表演者要想正确、完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必须要充分了解作品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思路、创作过程等,而且还要分析作品创作中乐谱的记录过程,在充分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历史意义的前提下,将作品更好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作品背后蕴含的深刻时代意义,借助音乐作品传递历史。

(二)优化音乐结构

在现代美学研究理论中,音乐不仅是声与音的艺术,更是声与音的技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融合,可以深化音乐作品,而艺术与技术的有机融合则要通过优化音乐结构来实现。音乐的结构不是人们可以直观感受到的,但确实存在,就像节奏等。通常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除了声与音之外,还包括人身与乐器。在音乐作品中,节奏非常重要,而且与音乐结构也具有密切联系,优化音乐结果后可以从优化音乐作品的节奏入手。音乐作品一般有四一拍、四二拍等节奏,作品中的不同节奏会呈现不同效果,在表演中可以适当对音乐作品的节奏进行优化,起到优化音乐结构的效果。此外,通过研究音乐美学中的音乐结构,还有利于了解整个音乐表演艺术的结构,通过对传统作品的再创作,使其更符合当下时代人们的审美要求,赋予传统作品时代性。例如,用传统乐器表演《水龙吟》,可提升作品的整体韵味,使用现代乐器表演,则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特点,在实际表演过程中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三)提升审美水平

基于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表演者的审美能力、表演能力与认知能力均提出了一定要求,表演者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审美能力。而音乐审美是双向的,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者均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对于表演者而言,在现代音乐美学中,对其知识与技能均设置了相应的考试,以衡量其音乐基础水平与表演能力水平。在现代音乐美学的指导下,表演者学会辩证地对待音乐内涵与音乐表演,在正确理解作品含义的基础上,通过音乐作品引发观众联想,拓宽观众的思维、思考空间,让观众了解到作品中蕴含的时代精神与历史文化。而对于欣赏者而言,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四)做好作品的再创作

在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中,要求表演者正确理解作品的时代精神与文化意义,加强对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的研究,并深入挖掘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情感变化、心路历程,以还原作品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表演者还应结合当下时代背景与人们的审美特点,利用自身高超的演奏技巧,在最大程度还原作品真实性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创新,以赋予作品新时代的精神内涵,使表演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例如,我国著名古曲之一《十面埋伏》,传统的演奏方式是琵琶独奏,乐曲节奏极具爆发力,加之琵琶的独特音色,将西楚霸王项羽在大军围困时的场景体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以震撼之美。女子十二乐坊在充分还原了作品真实性的前提下,结合自身乐队风格,不仅在作品演奏中融入了很多传统民族乐器,而且还融入了声、光、电等舞台效果,给观众完美的视听盛宴,同时也让观众对原创更具体会,实现了音乐表演艺术上的创新。

(五)赋予作品新的情感元素

传统如何创新,是音乐作品与音乐表演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中,要求音乐表演者要不断钻研音乐作品的历史文化,结合新时代文化背景,赋予作品新的情感元素,使其在保留原有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特点,以更好地引起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例如,作为我国早期的经典音乐作品——《康定情歌》,它描绘的是一个真实故事,作者的恋情遭到了父母的反对,最终错失与恋人相守一生的机会,为了缅怀恋人,作者创作了《康定情歌》这一作品。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这首音乐作品在保留原有韵味的基础上,融入了不同时期的情感元素,使其一直广受欢迎,传唱度较高,更是有“宇宙情歌”的美誉,这说明,不断为传统作品赋予新的情感元素,是作品永不过时的重要保障。

四、结束语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影响是直观且深远的,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不同时期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传统音乐作品。基于现代音乐美学研究视角,音乐表演要在保留作品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再创作,音乐表演者要不断提升自我审美能力,在实践中创新,通过高超的表演技巧,为观众呈现美好的视觉享受,让观众体会到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以推动我国音乐事业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长岭.表演的魅力——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区域治理,2019(29):194-196.

[2]胡婷婷.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在演奏艺术中的启示与运用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0(02):30-39.

音乐表演范文篇4

风格的形成

艺术家表演风格的形成主要由主客观两个因素来决定:客观因素包括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等,而创作题材中的门类和体裁也会对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影响。如果音乐家在进行音乐的表演时脱离这些客观因素,抛弃作品的题材、体裁等客观对象,任意追求不切实际的表演,就会导致表演的浮夸和媚俗,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音乐表演风格中客观因素的研究包含有很多方面,如题材的选择上要注重新颖,主题思想的表达要具有个性并且深入,在表演的过程中还要加入充分的创造性手法,使作品的形象在演绎的过成中更深刻,艺术语言的表达更具独到性。音乐表演中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填入可以增加音乐作品的感染力,使欣赏者深入体会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从而产生审美情感上的共鸣。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曲意就是在对“命运”做完美的诠释,在自己失聪的环境中创作出的“命运交响曲”带有贝多芬个人鲜明的创作特征。曲目中的内容始终在围绕着生命的过程而展开,传达出慷慨激昂的生命热情令人深受震撼。肖邦的很多钢琴曲目也都融入了波兰当地民族风情,如《波兰舞曲》、《玛祖卡》,这种融入社会环境、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民族文化的作品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①。

而主观因素包括艺术家的思想观念、艺术修养、审美品位、个人气质等,通过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来展示表演者的内心世界。音乐作品的表演是一种主观意志的表现,有现实生活中对艺术家创作影响因素的映射,也有艺术家艺术演奏中理想的臆想化身,是一种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每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内容形式再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但作品的风格始终是一样的,就如前文讲的风格的形成可以评定艺术家的成熟和成败。一部艺术作品的成功也要归结于艺术家自身融入作品中的个人思想、情感、审美品位、生活体验及审美标准等不同于他人的个人魅力的彰显。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作品高于生活是因为艺术家将这两种主客观的因素经过高度统一后再赋予作品深层意蕴。这种深入生活的表演风格使音乐作品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容易将他的创作意图和听众作很好的审美交流,更能很好地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在面对同一事物的表达上,源于主客观因素的相互影响,创作出的曲目也会风格各异。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内在气质的完美体现,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有别于他人的特性②。

结语

音乐表演范文篇5

一、二胡的产生与发展二胡始于唐,在民族音乐史中,它的时间并不长,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叫做奚琴,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称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通称。至元朝之后,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擦弦乐器的通称。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亮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明在北宋时代二胡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

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能用另一根弦奏完曲。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自从有了刘天华创作和传谱的十几首乐曲之后,二胡才算是有了长足的发展,到现在,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二胡作品,演奏者可以选择演奏古典型、现代型、传统型、技巧型等各种形式的作品。

二、流行音乐的现状和发展流行音乐,从英译而来的,也叫POP,又叫通俗音乐,是指那些内容通俗,结构短小,形式活泼,情感真挚,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并广泛传唱与欣赏,流行一时或流传后世的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外国流行音乐又细分为好多种,在这里我只谈中国的流行音乐。从20世80年代,中国当代的流行音乐已经不像当初那么稚嫩了,从最初的引入模仿到现在的自创、再造,它在渐渐走向成熟。特别是新兴的一大批流行乐手的出现,更好地加速了流行音乐的发展。

三、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以前人们都认为,二胡是传统乐曲,只能演奏传统曲目,但是经过一些音乐人的大胆尝试,将二胡运用到了流行音乐作品中,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刘德华的《来生缘》,由二胡贯穿于整个乐曲的始终,声声二胡道出了心中的凄凉。在他的演唱会中,专门在中间安排了乐手拉二胡。把二胡运用到流行音乐中最多的不得不说到周杰伦与王力宏。这两位都是乐坛的小天王,在流行音乐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周杰伦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都运用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其中包括二胡、琵琶、古筝等,他创作的《东风破》就是根据琵琶曲《东风破》改编而成,这首作品模仿古调曲风,把民族乐器二胡等加以融入,让人产生一种无限的遐想。全曲采用古词新调的形式,其中二胡被大量运用,效果非常好。

“挥毫泼墨爽精神,花田之下遇美人”,昆曲《花田错》使长期受西方音乐教育的王力宏被中国诗词深深地折服。他将这首昆曲改编成了一首凄美的情歌《花田错》,为了使这首乐曲能够产生出更好的效果,他特意地学习了二胡。在他的演唱会中,他一转身化为拉二胡的,上演了跨越时空的爱情。不单单使用二胡,他还使用了很多别的民族乐器,大量民族乐器的使用,在音乐创作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人耳目一新,过耳难忘。在2010年新上映的由王力宏自导自演的电影《恋爱通告》中,他与陈汉典合作的一曲《赛马》,让大家看后忍俊不禁,印象深刻。

音乐表演范文篇6

【关键词】音乐剧;多学科;融合;现状

一、融合是音乐剧表演教学的重难点

音乐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具有戏剧表演、歌舞叙事、各艺术元素高度融合、通俗与娱乐共存的特征。《crazyforyou》中的一位百老汇演员说,音乐剧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门艺术,谈不上综合与否,因为现代艺术中有哪一个分支是可以单一出现的呢?对于很多西区和百老汇的知名音乐剧演员来说,歌、舞、说、唱、演是自然出现在他们的表演过程中的,他们从小热爱音乐、舞蹈,希望通过戏剧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很多音乐剧演员是在多元和相对自由的教育背景中成长起来的,所以音乐和舞蹈在戏剧中的表达是自然的,无需任何思维方式的切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他们的教育中,音乐歌舞的融合也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我们很难做到,大多数中国音乐剧演员进入大学,甚至走出大学后才开始这种融合,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国音乐剧的教学中,融合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音乐剧表演人才应当具备声乐、舞蹈、戏剧这三个学科的专业能力,需要使以上3个学科融合,形成具有综合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多学科间的互通和配合教学是使学生将歌、舞、说、唱、演有机结合的关键,能够使其自由适应音乐剧的创作规律,只有适应了才能更加松弛地完成创作任务,使音乐剧的表演特性成为下意识的表演方式[1]。既然融合为重点,那怎样更好地实现融合成为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能单方面照搬国外的音乐剧演员培养方式,一定要结合中国音乐剧的教育现状。教育以人为本,要因材施教,所以,要深入地思考教学现状。其实,现有的设立音乐剧系或专业的院校已有不少,很多院校也使用了最为先进的音乐剧表演技巧的训练方法,大量聘请优秀的人才执教。但是,为什么在音乐剧的舞台上,理想的音乐剧演员凤毛麟角,其中还有一部分不是专业院校毕业的,这也促使我们对音乐剧教学进行反思[2]。在笔者合作过的演员以及所见到的中国音乐剧的演员中,综合表演能力出色的演员为数不多[3],由此可见,音乐剧教学实现学科融合并不容易。

二、融合的前提

音乐剧演员要具有扎实的基础,让歌、舞、表演达到信手拈来或者不唱不快,不舞不行的程度,也就是演员有强烈的音乐歌舞的表演欲望,要通过歌舞手段传达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而不是畏唱怕跳,不敢演戏。所以,坚实的音乐剧各项基础创作手段是融合的前提。如演唱基本技巧:发声、视唱练耳、乐理常识、美声和通俗的基本唱法等;舞蹈基本功训练:柔韧、力量、协调性、体能等;戏剧表演元素训练等。这些不仅仅是低年级的基础专业课,而且应该成为贯穿音乐剧表演始终的专业技能,成为音乐剧演员的职业习惯之一。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接触、熟知各种风格的演唱和舞蹈形式,在风格化的歌舞教学阶段,融合就应该逐步开始,比如运动发声,风格化的舞蹈训练中融入声音的元素,在戏剧元素训练中要将能够提高音乐剧演员特质的部分逐渐加强,比如专注力、想象力、节奏感、爆发力、协调性、幽默感、自我感知力等,要对音乐剧专业的学生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戏剧表演培养计划,因为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远比表演专业的学生多,所以在很多课程的设计上就必须精准而不能一把抓。

三、课程的融合

接下来就是要将课程的融合进一步推进,比如开设音乐舞蹈课,音乐戏剧课,形体戏剧课以及剧目片段课。在前三门课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用各个课程的专业手段进行戏剧性创作,比如在音乐舞蹈课中,使用舞蹈和音乐结合的方式来表现事件小品,在音乐戏剧课中使用音乐来表现画面小品,在形体戏剧中通过身体的元素表现人物小品等[4]。这个阶段的剧目课程主要以单首歌舞为教学内容,学生要尽量尝试多种题材和风格的表演唱,以此开阔音乐剧视野,提升音乐剧作品赏析能力,提高对优秀音乐剧作品和表演的判断能力。在剧目的排练中,要培养学生将歌、舞变成表演方式之一的意识,也就是演唱是台词的延伸,舞蹈是身体动作的途径之一,有意识地对舞蹈和唱段进行戏剧性分析:为什么人物此时要唱要舞,细致分析动机和目的;音乐和舞蹈是否推动剧情的发展,改变人物关系,还是情绪的宣泄等;歌舞部分如何划分段落、转折点,高潮点在何处;演唱中每一句唱词的真实意思是什么,要将潜台词表现出来;舞蹈则是要在人物基本外部造型的基础上,寻找动作的目的与动机等,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戏剧性的可能。这样才能使舞蹈和演唱成为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的有力手段,赋予歌舞以戏剧性的意蕴,才能真正使歌为人物说话,舞为角色行动。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让学生大量地观摩,并开设音乐剧制作通识课程,让学生熟知音乐剧制作和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如剧本题材的选择或改编,音乐整体结构的搭建,创排的过程,灯服道效化的创作,甚至宣发手段等。音乐剧是市场性极强的戏剧艺术,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它的市场意义和价值[5]。

四、“以戏带功”,开展剧目教学

接下来进入剧目课程,剧目课程是最为综合的课程,其可以让多元的表现手段有机结合,此时也是检验基础课程的最佳时机,同时也是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和全面提高综合表演技巧的关键阶段。音乐剧演员的培养与中国传统戏曲有异曲同工之意,“以戏带功”是训练演员行之有效的手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让学生尽可能接触不同风格、题材和地域的成熟的音乐剧作品,在成熟作品的排演中感受音乐舞蹈的戏剧性表现,在剧目课程中让学生开始佩戴耳麦进行表演,感受话筒前的发声的特点。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见观众,因为音乐剧的通俗性和娱乐性要求演员有很强的与观众交流的能力,能够在舞台上敏锐地感受到观众的反应,而准确地对自己的表演进行调整,使表演具有能够感染观众,征服观众的艺术张力,这是需要和观众一同完成的表演创作,所以应该尽可能多地让演员见到陌生或不同观众。也就是说,音乐剧演员需要具备更加强烈的大众性和娱乐性,而这一点是需要在观众的滋养下完成的[6]。最后进入毕业剧目阶段,在剧目的选择上要适合整个班的气质和特性,尽量发挥其总体性和长处,要通过毕业剧目的创排使学生建立强大的舞台自信,让他们勇敢地走出校门,而不要让学生在最后阶段变得灰心丧气,所以教师在剧目的选择上要谨慎。和上一个阶段的剧目选择相比,教师要从学生的能力和整体状态出发,不要拔得过高,要让他们有一个相对自如的创作环境,让他们游刃有余地发挥所学的专业技巧进行艺术创作。同时,让学生开始了解和掌握音乐剧更多的创作特性,比如整体性,高度的配合、商业性、娱乐性等。在毕业剧目的创排中,要尽可能模拟市场性的操作方式,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购买成熟的音乐剧的教学或演出版权,进行接近市场化的商业演出,在这个教学阶段中,要让创排的每个环节都符合市场性的要求,包括角色竞争机制、排演中的时间和密集度、角色替换机制、棚内录音、服化道的设计,与技术部门的通力合作,配合各项宣传等,让学生适应音乐剧的市场生态环境。

五、发现学生的艺术闪光点

在音乐剧演员艺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让学生建立丰富的艺术兴趣,对时尚元素的敏感度,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色有针对性地促进其发展,比如有的孩子声音条件优秀,有的天生可以说脱口秀,有的精通一门乐器等,那么就要在综合能力的训练中让学生们能够发挥更多的艺术上的闪光点,建立更强大的舞台自信。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协力合作、对舞台的敬畏等职业精神,以期从北京电影学院走出去的音乐剧专业的学生能成为音乐剧舞台上最谦逊、最专业、可爱的演员。

六、结语

音乐剧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新的舞台体裁,而在此之前,我国已经拥有了长达数百年的戏曲艺术和近半个世纪的歌剧舞台实践。就舞台表演来看,我国无论在表演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雄厚的基础。中国的音乐剧专业演员的系统化培养的确需要更深入的探索,这显然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燕,安志成.浅谈声乐与舞蹈在音乐剧舞台表演中的融合[J].黄河之声,2019,(09):44.

[2]张小群.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从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人才培养谈起[J].中国校外教育,2020,(21):9-11.

[3]江欣.音乐剧教育的现状及发展[J].戏剧之家,2019,(16):183.

[4]於筱.浅析音乐剧排练课程教师的“宏观视角”[J].信息周刊,2019,000(026):1-2.

[5]张晓红,李思劼.探讨音乐剧中不同表演要素的整合表现[J].戏剧之家,2019,(16):23.

音乐表演范文篇7

高中音乐是一门“传授有关美的学问的学科”,主要通过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音乐的感悟,培养起学生具有较丰富的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获得美、创造美、提高美。而音乐表演是获得这一体验的重要手段。

一、通过表演课堂变得生动了

二、通过表演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通过表演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

四、通过表演音乐离学生生活更近了

关键词音乐表演创造性生活天地思维角色

传统的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音乐形象的标准化、音乐与学生生活脱节。造成实际上的音乐欣赏课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仔细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高中生已进入一个特殊的生理年龄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具有很明显的变化:开始对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接受、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的思辩能力加强了,更关注自我了同时也更羞于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了。他们其实非常渴望音乐,但我们课本所教的音乐有难以走入学生心理。这直接引出第二个问题,即我们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于当前的实际状况。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者不断引进各种教学方式,其中音乐表演的效果比较显著。多年来,我经常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排练,在音乐课中展示,从而获得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表演课堂变得生动了

在高二的课堂中,通常情况下,教师讲学生被动的听,形成一言堂,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学生思维活跃、知识结构也比较全面,如果让他们走上讲台表演,却又有些紧张。刚开始,学生会用小合唱或与音乐内容无关的表演来应差,这与“人人参与、个人发展”的主张似乎相距甚远。课堂气氛又会陷入尴尬的状态。这时

1、应及时鼓励学生参与表演。

2、明确分工。选择6-8人的小组进行表演,学生编剧、导演、道具、主角、配角等分工明确。

课前要求学生做足准备,选取合适的命题。起先可以设计时间较短、内容较少的表演。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在台上的表演变的自然了,学生同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课堂气氛也随之产生变化。学生参与音乐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开始变得愉快而热烈。群体的智慧是惊人的,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中会千方百计地查找一些音像、文字、节目形式等相关资料,选取合适的命题,其命题也由单一的由有关音乐的内容发展到戏剧、文学、历史、科学、美术等领域。而学生表演形式的多样和创意更是给予了我无穷的灵感和启发。注重教学方式,采用艺术感受和参与实践增强体验。

艺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上,由偏重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输和训练,转向强调教学中的(教师、学生)“双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改变学习内容单一、高深、繁多的专业化倾向,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组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为学生掌握。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唯教材、唯教参",应将精力用在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艺术课更加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艺术教学中,不能单纯的取悦所谓的“特长学生”,一切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必须以绝大多数的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从关注全体学生出发。教学中,注意营造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共同参与中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的需要采用艺术感受和参与实践来组织多种形式的综合艺术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体验二、通过表演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会千方百计地查找一些音像、文字、节目形式等相关资料,于是,图书馆、音像资料室、音乐办公室等成了学生最常光顾的地方,为了充分了解我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多的学生会选择上网浏览相关的音乐和内容。记得有一次我上完古代音乐这一课,课间我介绍了骨哨、埙、编钟、磬等我国一些古老的乐器,没想到学生在网上搜索了大量的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乐器,有的甚至带了实物来。还有一组同学在我上完《梁山伯与祝英台》后,以《梁祝》的主题音乐作为背景音乐,编了一出古今中外的爱情悲剧……试想,没有学生用心的感悟,会有如此的创意吗?学生的每一次精心准备的过程难道不是一次最好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吗?从学生那一心一意地投入表演和表演成功后的喜悦,使我更深的理解:以表演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也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方面,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是不够的。艺术的魅力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人们用心去感受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将生活实例与艺术课程相结合,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进一步升华,从而逐步的增强学生的艺术感觉。让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并且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综合,使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大步的提高。

三、通过表演学生的思维活了

由于学生的爱好和音乐感受能力存在区别,有的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有的学生喜欢欣赏别人表演,而不肯参与到活动中来。音乐也是表演的艺术,能直接获得快乐的体验锻炼自己的表现力。因此在课堂中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在表演中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眼中的音乐世界才会五彩缤纷。由于音乐的模糊性,使得相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一次,播放了四段风格不同的音乐,让各组学生选择一段音乐进行表演。这四段音乐是《小夜曲》、《卡门序曲》、《摇篮曲》、《西班牙斗牛舞》,结果学生表演的内容各不相同,又与音乐内容基本相似。如表演《西班牙斗牛舞》这段音乐时,有表演武术、斗牛、大闹天宫等,充分表现了他们对这段音乐的理解,最令人激动的是两个同学表演斗牛的场景,他们惟妙惟肖地模仿起电视上真的斗牛的场面,斗牛士的勇敢、机智、牛的凶猛、横冲直撞、最后到地抽搐的情景都表现的非常到位。我被学生的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创造性思维所感动。

四、通过表演音乐离学生生活更近了

学生通过表演,对抽象的音乐有了一个直观的体验。因此,他们感到离音乐进了,音乐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小组表演的内容涵盖了音乐、美术、戏剧、文学、历史、科学等知识领域,而学生表演形式的多样和创意更是给予了我无穷的灵感和启发。每每看到同学们一小组、一小组地在为音乐课上的表演进行热烈的讨论、编排,我为同学昂扬的兴趣和全身心地学习感到欣慰,而表演中编排、创意和团队合作精神,不时闪耀出同学的智慧火花。学生的表演欲望、学生的个性特点、广博的众多人的智慧使课堂效果较之教师一个人统筹的的课增色许多。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课堂气氛是愉快的甚至于沸腾的,而学生的灵气、好动、主观又同时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老师创设一个充满音乐灵感的课堂环境、要求老师有更周密的教学安排、更精湛的讲课艺术、更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等等,而这也相应地对教师的音乐素养、文化内涵、教学水平等方面提出了高要求,决不能禁锢于本学科的坚固壁垒。我想,有了这样的师生互动、互学的共同努力和交互影响,才会产生教学共振,音乐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更上一个台阶。

俗话说:“一种好的教学模式能造就一批人才”,实践证明,让学生走上讲台表演的方式,可使他们获得纵多的感受,把已有的知识转化为二度创作。通过这种学生参与表演的方式,我们认识到现代音乐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也提高了音乐欣赏水平。

高中音乐是一门“传授有关美的学问的学科”,主要通过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音乐的感悟,培养起学生具有较丰富的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获得美、创造美、提高美。而音乐表演是获得这一体验的重要手段。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丰富多彩的,也具有一定的感受及一定的审美能力,相同的题材对于学生有不同的解释,但只要他们认真的投入了,就应该获得积极、肯定的评价。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氛围中学习。

参考书目

《艺术课教学中的几点有效做法》河北秦皇岛铁路中学孟卫

音乐表演范文篇8

关键词:音乐表演专业;社会实践;必要性;开展路径

一、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一)音乐表演专业建设的需要。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音乐理论知识和熟练音乐表演技能的高层次音乐人才,这种“表演性”也是其区别于音乐学、音乐教育等专业的根本所在。而如何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呢?一个有效且必不可少的方式就是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熟悉舞台,熟悉音乐活动组织、开展的流程等,为他们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一直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多数学生都掌握了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但是没有运用这些知识的意识,运用的机会也少之又少,很多学生一个学年内只有两次登台表演的机会,就是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在演出等相关活动中的表现,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满意和青睐。因此,参与社会实践,全面提升实践能力,正是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三)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需要。高校除了教育和科研的职能外,还有社会服务职能,这也是当代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需要。特别是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倡导和要求下,很多高校和院系都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就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进行了思考,也做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如搭建服务平台、培育服务团队、获得服务效益等。这种服务并不是单向的,学校和大学生也在这个服务的过程中,体现了学校的价值和功能,锻炼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可谓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四)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了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特别是近年来,又将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为了新时期重要的发展目标,音乐文化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师生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中,满足了活动的用人需要,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成为了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主力军。

二、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社会实践的开展

(一)树立正确认识。多个部门和各项活动的开展,都要以正确的认识为先导。具体来说,首先,作为高校和院系,应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学生培养、专业建设和学校方展的重要性和意义,明确为什么做、怎样做等根本性问题。特别是自身所具有的服务社会发展的职能,在近年来得到了突出和强调,这对于整个高等教育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次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在课程设置、实践设施、师资建设等多个方面有所体现,真正做到乐于、善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次,作为学生来说,一方面要从长远角度考虑自己的就业和发展,结合市场需要来审视自身不足,对实践能力欠缺这一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则要树立起社会意识,每一个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的,也只有走向社会才能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个人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再次,作为社会部门来说,应认识到专业人才对各类活动展开的重要性,并主动和周边高校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能够有效缓解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人才水平有限的瓶颈,推动各项活动更好的开展。通过学校、学生和社会各部门在认识上的统一,才能从本质上保证各类实践活动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获得多方共赢的效果。(二)建立实践体系。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以高校师生扎实全面的实践能力为保障,而这恰恰是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的一个薄弱点所在,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在实践意识和能力存有不足,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构建起一个科学完善的实践体系。具体来说,首先是课程体系构建。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特点和市场需要来看,可以将所有课程划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模块。与以往课程设置不同的是,实践课程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分支,既包含表演、形体、舞台等方面的校内课程,也包含演出、比赛等校外活动,使实践得到明确和突出。其次是师资体系构建。多数音乐表演专业教师都是科班出身,在理论和技能上能够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有一个问题在于,这种科班学习经历使他们在求学期间,也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实践训练,所以在实践能力上同样存在不足。对此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主动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如多参加公益演出、演唱或演奏大赛等,起到积极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而学校也应对教师的各种实践活动予以大力支持,并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努力建设一直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再次是评价体系构建。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在活动质量、效益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实践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认真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结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次数、具体表现等,进行量化考核;在评价主体上,要打破教师是唯一评价者的局面,引入更多的评价者,如组织活动的社会部门、学生互评等;在评价方式上,除了量化制以外,还应该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如记录表现、分享心得等。通过实践体系的构建,使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都得到本质上的提升,由此才能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长袖善舞,游刃有余。(三)加强政策保障。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绝不是单方行为,而是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政府部门,更应该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要制定以省市政府、文化厅等行政部门为主要保障者的支持政策,各部门应起到积极的组织、协调、引导、服务等职能,各项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在政府部门的宏观协调下进行。因此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中,要对高校服务地方的方法和举措予以大力的支持,善于利用高校音乐文化资源带动地方音乐文化发展,并积极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加强服务的评估与督导,提高服务的效益和水平。条件成熟时,还可以鼓励高校参加社会文化活动的竞标,真正融入到市场中。如早在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就通过竞标的方式,在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开幕式的承办权,学校调动全校的力量,站在为高校、城市和国家争光的高度,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整个城市的多个部门,在市政府的协调下,对学校予以了多方面的积极帮助,开办了由高校承办洲际赛事开幕式的先河。所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高校既不是唯一的实施者,也不是唯一的受益者,而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政府,更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制定出全面的支持和保障政策,作为各项活动开展最坚实的基础。(四)探索多种形式。音乐实践活动是一片大有可为的新天地,每一个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大显身手,需要学校、活动组织部门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积极探索出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可以和一些文艺团体等签订协议,定期安排学生进行进行实习,“只有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社会及人们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才能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其理论及实践相结合运用的能力。”又如开展公益演出活动,1996年,等十四个部委联合开展了“三下乡”活动,已经成为了高校社会实践的常规性活动,获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效益,音乐表演专业正是其中的主力军。而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则要实现从乡村到城市的扩展,如城市社区。近年来,城市社区音乐活动的开展可谓是如火如荼,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人才需要,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正是最佳人选。可以与社区管理部门联合,进行声乐、器乐、理论教学等,也可以定期举办音乐演出。如沈阳音乐学院就与周边社区联合成立了音乐培训机构,所获得的收益一方面作为学生的薪酬,一方面用于各项活动的支出,满足了多方面需要。再如专题活动,很多城市都结合自身特点,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打造专场演出等,如近年来流行的山水实景音乐演出,需要大量具有音乐、舞蹈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主办方也与地方高校签订了用人协议。可以看出,具体的社会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综上所述,近年来,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所获得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然而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却始终是一个难以打破的瓶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职能也重新被重视,要求高校为地方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具有精神导向性,担负起重要思想、先进文化的宣传责任”,基于以上两点,全面开展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是势在必行。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分析了其中的必要性,结合实际分析了具体的方式和路径,也希望无论是音乐表演专业建设,还是地方的文化发展,都能在实践活动中迎来全新的突破。

作者:井艳红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

参考文献:

[1]蒋诏宇.关于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建设性意见[J].当代音乐,2016,(07):34.

音乐表演范文篇9

关键词:音乐表演研究;再创造;二度创造;理解;美学原则

一、音乐表演的再创造本质

音乐表演是在音乐创作基础上的再创造活动,一般而言,音乐创作(“一度创作”)是创作的第一个过程,音乐表演是第二个创作过程,被称为“再创造”或“二度创作”。那么,音乐表演的本质在于二度创作吗?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我们从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罗小平在《音乐表演再创造的美学原则》一文提出,二度创作赋予了一度创作生命,并且将作曲家与听众连接。这里的“一度创作”实则就指作曲家的创作,而“二度创作”,即为音乐表演。同时作者认为音乐表演艺术是一种创新的创造,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创新,它不仅受到一度创作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具有较大的再创造可能性,必须充分发挥这种可能性,才能展现和提高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①张前《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中也指出,音乐表演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要对音乐作品进行正确地传达和再现。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以活的生命的创作行为,甚至能对原作加以补充,从而为听众提供审美享受。②又如杨古侠的《音乐表演的审美内涵与启示》认为音乐表演是针对作品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音乐作品精神和生命力的继承。③以上作者的观点都将音乐表演看作“二度创造”或“再创造”,似乎并没有对其本质进行分析。而吴慧娟在《音乐表演的本质在于“二度创造”吗?》中认为“再创造”和“二度创造”两者的本质并不能对等,并且指出“即席演奏”这种表演形式中,所谓的“一度”和“二度”创作实际是叠一的,并无加以区分的必要。④如上所述,音乐表演虽属于“呈现”,但其过程也尤为重要。笔者并不认同《音乐表演的本质在于“二度创造”吗?》一文中对“二度创造”在音乐表演中的使用的否定。笔者认同,“即使是即兴表演,也是构思在前,表演再后”。⑤对音乐表演者来说,“二度创造(作)”具体的定义还要取决于他针对的具体对象是什么,同时“二度”一词在音乐表演的应用范围上也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二、音乐表演中的理解与表现

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它需要表演者的演绎,这离不开表演者对音乐“文本”的理解与把握。同时,还需平衡表演过程中大脑意识活动中的相关生理、心理问题。首先,同一部作品在从书写到出版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变数,甚至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版本,版本的正确选择直接会影响到音乐表演。因此,如果要让音乐表演忠实于原作,要尽可能找到切实可靠的原版乐谱,其次对作品的理解也离不开对乐谱的分析。杨易禾的《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文本与型号》⑥一文从美学的不同派别对音乐的“文本“与表演者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指出,尽管不同演奏家对音乐的解读和演绎不同,却能发现他们的演奏中的同一性,同时体现出了作品的本质属性。杨易禾还建议音乐表演中要始终围绕作品的“同一性”内核,以此为前提解读作品,从而将这种体验转化为音响。⑦杨燕迪《音乐理解的途径:论“立意”及其实现》一文,在对“音乐理解”的理论界定中指出音乐理解作为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审美能力,它不仅具有个体差异,并且是音乐表演艺术具有品格的关键。⑧此外,也有通过西方哲学层面的“诠释学”来理解音乐作品的,例如宋莉莉《诠释学与音乐文本的理解》⑨、忻雅芳《解释学与音乐作品的理解》⑩等文献指出从音乐本身的理解出发,重要的不是音乐文本,而是音乐文本背后的问题,其中需要注意对作品的理解,应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当代性。所以对音乐文本的诠释不能忘记自身,也不可忽视历史局限性,表演者需要在音乐作品、理解过程和解释者的相互关系中产生审美体验。其次,表演者要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想象,对音乐有所感受。阎林红《关于音乐感知能力的研究》一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人体音乐感觉和音乐知觉能力做出分析,并提出音乐知觉是在音乐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备音乐感知能力是人们从事音乐活动的基础,这同样适用于音乐表演者。瑏瑡冯效刚《论音乐表演“意象”》一文,提出音乐意象既是音乐想象的产物,也是表演者再创造的内心体验过程,要以多种方式感受、体验作曲家所表达的音乐内涵,通过联想和感知在理解作品的同时融入自身的审美体验,最终以创造性的想象来完成音乐表演。瑏瑢表演者需要投入感情,还需平衡其大脑意识活动中的一些生理与心理问题。例如张前《音乐表演心理的若干问题》瑏瑣、赵娴《谈音乐表演中的直觉和临场心理》瑏瑤和王放歌《论心理机制是音乐表演作为音乐再创造的重要因素》瑏瑥等。这些文章分别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出发,对与音乐表演创造关系密切的几个心理学问题进行了论述,其中包括:音乐表演中的投情、想象、直觉和临场心理。可见,表演者对自身心理变化有清晰的认识和预判是有利于其表演的。总体来看,音乐表演从理解到表演要经过再创造的过程。所以表演者对音乐表演的理解,不要局限于基本的技术与“文本”,还必须把音乐的想象与情感等心理要素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诠释与表现。

三、音乐表演再创造的表演规律与美学原则

音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表演者要准确揭示作品内涵和风格,需要具备用美学视角来塑造音乐形象的能力,并能在一定的空间下进行创造性的表演。罗小平在《音乐表演再创造的美学原则》中提出了三条原则:体验、想象、理解与领悟;审美感受与物化手段;再创造的激情和控制的相互结合。作者认为这三条美学原则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必须了解它们的内部联系及相互关系,我们的创造才能够符合美的法则,实现美的创造。瑏瑦张前在《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中也提出三条原则,分别为:真实性与创造性、历史性与当代性、技巧与表现的相互统一。瑏瑧在一些类似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张前观点的延伸,例如田光明《音乐表演中的美学追求》瑏瑨、郑顺女《如何实现音乐表演中的二度创造》瑏瑩、雷红薇《试论音乐表演的再创造》瑐瑠等。此外,王放歌《论音乐表演艺术再创造的美学原则》中认为表演者在音乐再创造的过程中,要遵循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感的统一这三项原则。瑐瑡这与上述观点虽存有相通之处,但较为宏观。杨易禾、马友德、茅原等人的《音乐演奏艺术中的几个美学问题》一文,提出表演活动的不同阶段(演奏前、登台、演奏后)都要保持最基本的“尊重”态度,从表演者领会作品到观众听懂演奏,都要统一于“主体间性”。瑐瑢同时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个性与共性》,指出上述三个“尊重”是音乐表演个性创作的前提。瑐瑣在这些原则的把握下,也存有一系列客观问题。杨易禾先后发表了多篇有关于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类文章,主要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出发,对整个音乐表演艺术中的音乐表达、演奏思维、情感体验与整体把握进行了分析与思考。瑐瑤胡自强的《对音乐演奏艺术的美学思考》,对演奏者需要掌握的“意向、意义、视界、境界”的内涵与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探究表演者如何做到“善”与“美”的统一。瑐瑥

四、音乐表演的再创造意义与价值

音乐表演的再创造除了提高一度创作的审美价值外,也可以为听众带来审美享受。王放歌的《论音乐表演艺术作为音乐再创造的意义与价值》一文指出,音乐表演的过程,是表演者通过自身的音乐素养,将审美体验传递给听众的过程。瑐瑦秦序的《音乐学,请把目光也投向表演》一文,提出在研究中国的音乐表演时,要和西方研究加以区别,中国传统的音乐表演有其自身的特色,并且在现代的网络时代下,已出现了“三度”创作———音乐传播,音乐表演的社会功用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扩大。瑐瑧音乐表演再创造的研究意义绝不仅限于此。近些年出现了一些对音乐表演可视化分析的相关新兴研究,瑐瑨为音乐表演的再创造提供了更多新的视角,为音乐表演的再创造赋予了新的认识。如高拂晓在《音乐表演研究的国际前沿与国内现状思考》一文中,对国内有关音乐表演学科与西方进行对比,文中提到无论是观念转变、机制培养、双重人才培养,国内都急需进行调整与改革。

结语

音乐表演范文篇10

关键词:音乐表演多元化教学

音乐表演的种类有很多,其中包括声乐、器乐、舞蹈、钢琴等专业的人才培养。多元化教学是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教学,在音乐表演中,如舞台演出、教学实践、举办音乐会、参加录音录像,包括欣赏、观看录音录像等,都属于多元化教学范畴。当然舞台的演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器乐演奏形式为例,就有很多种,如独奏、重奏、合奏、伴奏等,这些都属于多元化教学中的一部分,都可以称之为多元化教学。实践证明,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在以传统教学为主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学生有计划地、弹性地采用多元化教学,具有良好的效果。这一教学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学生普遍感到受益匪浅。笔者认为科学地采用多元化教学,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多元化教学的几种形式

1.舞台演出

这是音乐表演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舞台的演出形式繁多,这里重点例举器乐演奏的舞台形式。器乐演奏的舞台形式包括独奏、重奏、合奏、伴奏。

(1)独奏

只要具备演奏基础,有一定的基本功训练,具备一定数量的演奏曲目,老师就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上舞台进行表演,让学生多参加独奏的演出。独奏也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心理素质的调试、培养。首先要把上台前的准备工作做好,例如,检查一下乐器的状态如何,音准调试得是否准确等。调整放松自己的心情,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舞台上才能充分发挥并展示自己的技术水平。一般音乐表演的考试大都以此种形式出现。笔者抓住考试前的机会,给学生上公开点评课,也就是每个学生上舞台演奏准备要参加的考试曲目,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同时寻找不足,当场改进。能解决的问题马上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下去反复练习,下次必须解决。通过公开点评课的训练,学生进步很快,而且在考试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进步幅度都非常明显,收效极佳。

(2)重奏

重奏不同于独奏。它讲究相互配合。因此双方的互相配合十分关键,二者是一体,在演奏自己声部的同时,也能倾听到或感受到对方的演奏声部的进行,要使两个声部有条不紊地结合,这样才能够配合好。要倾听和声的整体效果,积极主动、和谐合作、默契配合。在短学期教学期间,笔者采用多元化教学,给学生布置两首器乐重奏作品,要他们亲自演奏,体会音乐感觉。虽然刚开始对于没有过合奏经历的学生来讲,挺有难度,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而且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热情很高,都主动找老师给他们安排重奏训练。

(3)合奏

合奏是器乐演奏最常见的一种演奏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平时要多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会对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很多人就缺少合奏意识及合奏经验,最终无法胜任合奏。除了依靠学院的合奏课,还要寻找各种机会多参加合奏训练,及时总结,不断积累经验。

(4)伴奏

伴奏是音乐表演中的另一种形式,如独奏伴奏、独唱伴奏、舞蹈伴奏等,是大家非常熟悉多见的一种形式。伴奏所处的地位不同,它处于辅助地位,起配合和烘托、衬托的作用。伴奏时要突出主旋律,要做好陪衬和铺垫工作。学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克服困难,多参加伴奏,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

2.录音

录音和平时演奏不同,一说到录音学生就都会有一种紧张感,不过这样他们会更加认真对待,必要的紧张还是要有的,但不能失控。在没有录像的条件下,笔者就组织学生录音,每次的考试都要录下来,反复听,帮助学生查找不足之处。这对学生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录音时演奏者本身所用的力度和平时也有所区别,因为麦克风的灵敏度极高,它所处的位置、角度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包括演奏者的松弛度和紧张度等,都会对录音产生影响。所以在录音时,要多讲究音色和音质。这样对录音的效果有益。在录音时,往往不用平时舞台演出时的力度,则会有更好的音响效果。否则,麦克风的灵敏度大,用平时的力度来演奏带来的噪音大,效果极差。录音时,应该多在演奏技巧上下工夫,例如,在进行琵琶演奏时左手要多加些“吟”弦的技巧,这会使声音更加有润性,音色柔美好听,获得很好的效果。

有时笔者把学生带进录音棚,进行多元化教学,表面上看给人比较松散的感觉,其实更接近于现实。实际上更接近实际,这就是实践,是学生在一对一的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也是超前实现目标的良好途径。如果没有实际操作,就没有以上经验的积累。

就像学生在学校学习,只有理论基础,没有社会实践是不完美的。年轻时应抓住大好时光,勇于创造,拼搏进取,我们就会有收获,就会有成绩。如果在学校时就积累经验,等到走上社会后就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采用多元化教学,能解决这一难题。

3.录像

录制音乐要讲究声情并茂,这是表演的进一步升华,必须自然松弛,美观大方。这是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不可紧张或松懈。有的演奏员,一录制作品就很假,很做作,或录制不好反复地接录,这些都会对录制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要定时安排录像,可以在学期的期末考试时给学生录制。先讲录制的要求,然后再由有经验的老师进行点评,找出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总结,不断积累提高录制效率。这也是多元化教学的体现。

4.举办演奏会

定期组织学生举办演奏会,对积累舞台经验大有好处。有的学生基础不好,弹奏几首曲子就没劲了,弹不动了,基本功匮乏。这样的同学就要求多练习基本功,练习力度、速度、耐力等,这些提高后,方可上台演奏。有的学生怯场,无法控制自己紧张的情绪,导致不能正常发挥和演奏。所以要多为他们创造演出机会,多锻炼从而缓解紧张度。对于特别爱紧张的同学,刚开始可以安排和其他同学一起演奏,经过锻炼逐渐适应后,再让他自己进行表演。这样就逐渐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让他们更加松弛,从而达到自由发挥的境地。5.参加教学实践

要有计划地让学生亲自参加教学实践。在短学期教学工作期间,笔者安排了两名大一年级的学生,来给两名小学生授课。课的内容是一首短小的琵琶复调二重奏作品,这些内容笔者事先并没有教过他们。对他们来说都是刚刚接触的新作品,笔者在旁边现场指导,学生们换位了,现在他们不是学生,是老师。老师在教学时,就要有迅速试奏的能力,科学安排指序、把位,还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时他们的注意力是绝对的高度集中,这时他们的试谱、安排指序指法等就显得更加积极主动了。当遇到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他们解决起来有难度时,就会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这样他们在小学生面前既不失去自尊,又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发现他们的演奏姿势懈怠时,笔者就在旁边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演奏形态,学生会学你们的。小同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小同学,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思维,主动试奏,很快可以学会。有的小同学试奏本来就不快,也不主动配合老师,就等着老师一句一句地教,这就考验老师的耐力和耐心了。等到笔者送两位同学离开课堂的时候,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其实你当老师也挺不容易啊!”笔者开心地笑了。通过实践,首先,让他们懂得了老师的辛苦和用心。这样回到他们自己的课堂,他们会更加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其次,他们得到了教学上的训练,也为将来教学积累了经验,为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做准备。这就是多元化教学带来的益处。所以,有计划地采用多元化教学,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多看、多听大师及演奏家的演奏和表演,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声情并茂,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二、如何采用多元化教学

要做好多元化教学,教与学是相互的。无论是对老师的专业素质还是对学生的本身素质要求都是较高的。

1.多元化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具备较好的基础和音乐素质。人人知道,无论做什么,基本功都是最重要的。然而基本功的训练往往是一些学生的弱项。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苦练基本功,提高学生练功的积极性。对于这个问题,笔者采取了集体练功的形式,互相勉励、互相促进的方法,一起练功,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听到同学在练功,马上放下手里的工作,主动要求参加到练功的行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基本功训练往往很枯燥,还需要一定的体力、毅力。有的传统乐曲很长,不好背谱。这需要有能吃苦耐劳的精神,任劳任怨,不厌其烦地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要求。

(3)德艺双馨。学生不但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要有严禁谦虚的学风,品学兼优,德才兼备。要培养人情、人格、人性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以此为积淀培养合格的人才。

2.多元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多元化教学中主要应实现以下方面的内容。

(1)引导启发。音乐表演本身就是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再创造,要求学生有创新,有自己的构思和想法,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其思路,关键在于引导。在不违背音乐规律和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尽情发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

(2)归纳重点。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复习学过的乐曲,预习不同时代的新作品,分析它们的结构和特点。老师可以归纳重点,鼓励学生改编创作。通过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由浅入深。音乐表演是综合性的艺术,教师要把握难度和进度,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了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配合,多元化教学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就应采用多元化教学的培养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合格人才。

三、实行多元化教学带来的社会效益

1.自食其力,信心倍增。笔者在多年的音乐表演的实际教学中,尝试着采用多元化教学的方式。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就不断地实践,逐渐积累经验,自食其力。通过多种形式的锻炼学习,学生增强了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多元化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对学生采用多元化教学,可使教学更加灵活、切合实际。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