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5:09:39

血液学

血液学范文篇1

【关键词】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误差率

血液是人体流动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作为人体的循环系统,当人体内的血液及血液循环系统出现问题时,就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输血是临床应用中的常见方式,健康高品质的血浆是保证安全健康输血的前提。为了提高临床血液的应用效果,临床血液学应用检验质量控制方法控制采集的新鲜血液,分析采集血液的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8年12月我站参与献血的志愿者血液检验结果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1±7)岁,体重49~80kg;观察组男49例,女51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3±9)岁,体重48~81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方法。1.2.1无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对照组血液采用常规的血液存储管理及监控方式,不接受受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对采集的血液进行无菌存储及管理,做好血液采集、运输及存储的环境监测。检测血液质量时提前从冰箱内取出血液,常温下静置15分钟,然后按照一般血液检测方式血液质量。1.2.2选择合适的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方法。观察组血液选择不同的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仪器,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系统的检验与质量控制。检测仪器具有较高的精准性,因此血液质量检测结果也具有高精准性。在应用系统的检测仪器检验血液学质量时每个样本至少检测两次,取其平均值确保检测参数的准确性,然后按照血液学检验质量检测的结果绘制绘散点图,线性分析检测结果,得到相关系数上的回归方程。最后利用相关关系数上的方程计算和分析血液检测的参数及其指标。

2结果

对两组志愿者血液采用不停的检验及质量控制方法,两组患者临床应用的误差情况比较,观察组100例血液应用中,误差率仅为3%,而对照组100例血液应用中,误差率却为7%,对照组血液应用误差率高于观察组一倍多,这说明科学正确的选择合适的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方法有助于降低血液临床应用的误差率。见表1。

3讨论

综上所述,临床血液学检验对于血液的临床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法,提高血液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效果,可以减少临床血液应用的误差率,提高患者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减少血液疾病的传染、血液污染以及输血排异反映的发生,保证输血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孟丽.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8(22):157-158.

血液学范文篇2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教学质量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研究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课程。目前国内该课程的教学仍是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满堂灌”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理想[1]。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教学质量,合理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2]。近年来,随着智慧教学工具的迅速发展,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3]。我们以《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为例,开展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技术主干课程教学中的改革与探索,以期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皖南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7级58名本科生为实验组,男26人,女32人,年龄(20.53±4.18)岁;2016级65名本科生为对照组,男29人,女36人,年龄(20.49±3.98)岁。实验组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照组实施传统式教学。两组授课教师均相同,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3人。副教授负责课程整体设计、任务分配、协调物资技术保障,讲师负责教案撰写、课件制作、答疑互动,助教负责习题编写、网站维护等。两组学生性别构成、教育背景、教师配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研究方法1.2.1教学活动设计依据《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教学目标,合理安排线上教学内容,针对线上教学的特点、教师的素质条件以及教学条件的可能性制定教学策略,包括导入式问题情境、诊断过程中学习情境等激发和鼓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采用传递、引导、示范、情境等教学程序,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检验假说到运用巩固、总结提高让学生全面掌握新的知识。1.2.2教学资源选择以《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第一版(电子版)为核心教材,依托雨课堂平台(ht-tps://www.yuketang.cn/web),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每章节的教学PPT、视频、习题等,并拓展其他内容如病例讨论、测试答疑等。1.2.3教学课程设置教师借助雨课堂平台在线教学计划和授课进程,引导学生利用线上资源开展每章节内容的深入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启发式思考和在线讨论,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线下授课则是对线上课程知识点的梳理,进行重难点讲解、问题探讨、经验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学生学习反馈,及时补充、调整线上教学内容,完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1.2.4教学实践内容基于雨课堂教学平台,建设《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在线课程,包括理论知识、病例讨论、阶段测试、扩展资料等,课题组教师根据各自承担教学任务制作相关教学资源。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将概念性、常规性内容设置为线上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并配合教师讲解,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实施线上理论课40学时、实践课24学时;将讨论性、操作性内容设置为线下教学,采用PBL、CBL模式围绕问题展开研究,2学时/次,12~15人/组,联系前期线上学习内容,凝练并讲解重难点和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主动整合各教学环节,强化并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实施线下理论课10学时、实践课36学时。1.3教学效果评价《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课程考核内容分为线上和线下考核两部分。线上考核及评价手段包括课堂在线理论测验、在线读片测验、调查问卷等。线下考核及评价手段由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组成。教学活动结束后,两组学生均进行期末考试和问卷调查,期末考试包括理论题(70分)和技能操作题(30分),对所获成绩数据进行加权并统计分析,形成综合判断得出结果。问卷调查则是于课程结束后在实验组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58份并全部收回,调查内容包括线上教学资源评价、课程设置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线下重点回顾等。通过总体评价反馈进行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调整,教学过程和内容的修改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等。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验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讲到血液凝固章节时,教学目标是掌握凝血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因此本教研组设计了案例“凝血因子的江湖”。课前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线上授课时各位同学把预习内容做成PPT发表在讨论版块,有的同学将所有凝血因子分门别类并标注各自在血液凝固中的绝技,整个凝血过程的描述非常完整。而有的同学仅提及凝血过程中有哪些凝血因子,功能及机制描述地不够全面和深入。在线讨论时,回答不完整的学生通过其他优秀学生的案例能弥补其不足。最后,通过教师针对该节内容进行线上线下系统讲解,学生结合自身案例制作体会,不但加深了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解决相关临床问题。这种教学方式烘托了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良好。2.2理论与技能操作成绩比较实验组总成绩、理论考核及技能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问卷调查91.38%学生对线上教学资源非常满意和满意,87.93%学生对线上课程设置非常满意和满意,84.48%学生对线上教学效果非常满意和满意,82.76%学生对线下重点回顾非常满意和满意,见表2。

3讨论

2018年10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依托智慧教学工具,构建线上线下混合的立体式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对于信息量大、抽象且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不高,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习效率较低。雨课堂作为一种含有丰富教学资源的智慧教学工具,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4],学生可借助该平台及时获得课程相关资源。基于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让学生提前预习,主动查阅资料、浏览文献并带着问题进入在线课堂,通过虚拟仿真等新技术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5],同时线下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入了PBL、CBL模式[6-7],紧紧围绕线上教学内容进行相关案例分析和交流互动,促使“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8]。在本次教学实践中,不论是理论考试还是技能操作考试,实验组成绩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调查结果也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学习效果更好。在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本团队成员收获了以下几点经验:首先,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方法,能够制作和更新网络教学资源,将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其次,课程设计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核心,课程设计是基础,教师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更新整合知识点,设计出符合线上教学要求的精品课程,不但要发挥好教师引导、启发、监督教学全过程的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学生作为教与学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授课方式是表现形式,教师需适应视频录制的线上教学方式和互动交流的线下教学方式,使课程内容优化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学习忙碌起来。最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反映了该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少数学生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感觉一般或不满意,原因在于该教学模式需要在线花费较多时间,缺少全过程监管,部分案例与临床联系不紧密,网络信号有待改善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下一步将加强课程设计,通过集体备课补缺补漏,不断完善这一教学模式。总之,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引入《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课程,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更加迈进了一步,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明显改善教学效果[9]。目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尚在实践过程,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积累经验,不断探索该模式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佳佳.课堂教学模式转变问题探究[J].黑河教育,2021,4(4):28-29.

[2]张璟.预防医学传统教学模式向慕课教学模式转变途径的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6):1-2.

[3]楼天灵,卢培苗,叶剑尔,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探索———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4(25):185-188.

[4]韩莹,杜国利,周钰.“雨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1):102-105.

[5]蒋露芳,熊海燕,朱献忠,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虚拟仿真教学应用需求分析[J].预防医学,2021,33(4):422-423.

[6]王红梅.PBL、CBL联合应用于医学检验教学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9):16-18.

[7]庞森.PBL模式教学在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中教学效果的探究[J].广东化工,2019,46(11):241-242.

[8]闫宝龙,梁韶晖.《医学寄生虫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及应用[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1,39(3):376-379.

血液学范文篇3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血液学检验;骨髓细胞形态学

血液学检验是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1],其教学难点是细胞形态学,尤其是骨髓细胞形态种类繁多。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血液学检验课程不感兴趣,认为其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满意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1正常骨髓细胞形态教学

正常骨髓细胞形态特点是血液学诊断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正常细胞的形态,在后续血液疾病学习中学生才能理解异常细胞的特点。以往我们采取的是多媒体教学,教师讲解各种细胞特点,分析细胞形态,学生被动听讲,很难有完整印象,效果很不理想[2]。因此,在这一阶段授课中,我们将骨髓细胞各个系统分解为若干个任务,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任务,任务内容包括:将各系统细胞形态特点配图片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并且引导其他组学生在镜下找到相关细胞。这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前期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敷衍了事、照本宣科,或者完全讲解错误,起不到引导作用,反而对其他学生造成误导。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预先指导学生,讲清楚各系统细胞各期发育阶段的要点,列出其最突出、最易于辨认的特点,再让学生查阅资料,寻找细胞图片,结合课本制作PPT。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学生多次试讲合格后为其他同学授课,并拍下视频作为教学资料。待学生在大脑中对细胞形态有初步印象后,立即发放骨髓片,让学生趁热打铁在镜下找到已讲解的细胞。在实验课总结阶段[3],教师可以从图库中选取细胞图片对学生进行提问,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对于学生不易掌握的形态特点再次讲述,加深学生印象。这种学生主导、任务驱动、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自觉性,锻炼了阅读资料、归纳总结、口头表述、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等能力[4]。通过初步教学应用,发现学生对细胞的认知能力、辨认准确度均有很大提高。

2病理骨髓细胞形态教学

病理骨髓细胞形态教学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包括很多内容,如红细胞系统疾病(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白细胞系统疾病(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血小板系统疾病。细胞形态变化大而奇特,同一种疾病的不同个体间或疾病不同发展阶段,其细胞形态也不尽相同。要在短短的实验课时内了解各种疾病的特点,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因此,我们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也引入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理论课上,教师对某一类型血液病的某一具体病例做全面而简单的介绍,包括病史、症状、体征、临床表现、相关检查及结果分析[5],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讲解骨髓涂片检查,特别是病理骨髓片在诊断这类血液病中的重要作用。理论课后,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相应疾病病例资料和显微镜系统拍摄的外周血及骨髓图谱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对骨髓象进行分析并出具诊断意见,提出相关检查。在下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分别进行汇报讲解,再与教师和其他组讨论,得出自己的实验结果。之后,在图谱引导下,学生再利用显微镜观察骨髓涂片,了解各种细胞形态,这样学生不会觉得无所适从,其效果比理论课后直接让学生看骨髓片好很多。

3考核制度改革

为了准确了解学生辨认细胞的水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对骨髓细胞形态学的重视程度,我们在教学中实行了严格的考核措施,将细胞形态考核+卷面考试形式改为过程性考核+卷面考试形式,将卷面成绩由占总成绩的80%降至50%。改革后的过程性考核包括考勤、个人作业、团队作业、技能考核、课堂讨论等。

3.1个人作业

(1)看图认细胞[6]:针对课堂内容,从骨髓细胞资源库中选取相关细胞图片让学生辨认,学生将结果交给教师批改,教师以此了解学生理解程度[7]。我们用这种方法取代了传统依葫芦画瓢的用红蓝铅笔画出镜下细胞的方法,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2)骨髓报告书写: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让学生辨认细胞形态,容易忽视与理论的联系。我们通过考核方式改革,让学生书写骨髓检验报告,使其全面熟悉、掌握常用血液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征,学会分析骨髓象,掌握相关骨髓检验技术,并为常见病下准确诊断,为将来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3.2团队作业

包括分组讲解正常骨髓细胞形态和分析诊断常见血液病骨髓片。高职学生普遍主动学习能力差,缺少学习动力。通过团队作业考核形式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从众心理驱使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不爱学习的学生迫于环境压力参与学习,从而优化学习氛围。

3.3技能考核

(1)正常细胞形态考核[8]:在要考核的内容(包括各期粒、红、单、淋、浆、巨核细胞,还有肥大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退化细胞等其他细胞)中选取20个细胞,以PPT形式自动播放,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正确名称。(2)常见血液病骨髓片考核:选择形态典型的常见疾病骨髓片(正常骨髓片、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等骨髓片),让每位学生随机抽取一张,要求在90分钟内完成对骨髓片的检验,包括填写骨髓细胞学检验报告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指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某个具体任务为线索,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其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9]。这种教学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融合,以学生为主导、工作任务为主线,注重技能培训,不仅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欲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还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10]。

作者:何艳 刘芝兰 邓阳勇 张诺 单位: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侯振江,杨晓斌.血液学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唐雪元,蒋铁斌,彭伟莲,等.血细胞形态学MCAI课件教学效果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2):196-197.

[3]赵娜,黄燕,韦莹慧.提高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149-150.

[4]陈伶利,李杰,卢芳国,等.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97-98.

[5]刘亚琳,吴迪.关于提高进修医师骨髓形态学教学效果的体会[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4):476-477.

[6]魏小平,高启建,刘玉仪.血液病骨髓细胞图片资源型教学系统在血液学骨髓教学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9):884-885.

[7]牟凤林,王静,邓晶荣.血液学检验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分析[J].网友世界,2013(Z2):94.

[8]张强,李玉云.骨髓细胞形态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2):167-170.

血液学范文篇4

1依托编委力量,用好优质资源

在现代科技期刊运营中,编委会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聘请学科内领军人物及行业精英为编委及审稿专家,拥有一位视野宽广、眼光长远、热心期刊发展的学术专家为主编,是期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必要条件[2]。《中华血液学杂志》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编委队伍,包含国内血液学各领域学科带头人,他们不仅在学术把关上发挥重要作用,且可利用自身人脉组织重点号,将学术优势转化为出版优势,获取优质文章[3]。本刊开设的“标准与讨论”“专论”“名家谈诊疗”栏目均由本刊编委会专家讨论与撰写,上述栏目所刊登稿件的被引用率及受读者欢迎程度远高于其他栏目,是本刊获得高影响力的重要支撑。总编是发挥编委会职能作用的总策划及带头人,对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2011年,《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王建祥教授提出创办“《中华血液学杂志》论坛”和“临床思维大赛”等活动。《中华血液学杂志》论坛大会发言均来自本刊已发表的优秀稿件,已成功举办多届,论坛现场到会代表超过700人,实现了稿件内容的二次传播。血液临床思维大赛已举办4季,大赛以血液领域知识竞赛、典型/疑难病例解析并答辩为主要形式,专家点评,寓教于乐,注重培养青年医师的临床思维,挖掘优秀人才,同时也优化了杂志在青年血液学工作者中的品牌形象。上述活动在扩大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青年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及学术水平,推动了血液学知识的传播和发展。2015年,《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黄晓军教授确立了以总编扩大会为期刊决策核心的体系,总编扩大会参会成员主要由杂志的总编、副总编及编辑部全体成员组成,会议主要讨论上一年度工作总结、本年度重点选题方向及杂志的中长期规划,在讨论中最大程度地凝聚编委会和编辑部的智慧。总编扩大会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同时,制定出详细的发展计划,将任务细化到个人,极大地激发了编委会和编辑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期刊获得持续性发展。科技期刊要始终把内容质量作为第一生命线,把人才建设作为根本保障,做强办刊队伍。高水平的稿件是科技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的关键,期刊的学术水平直接决定其影响力[4]。科技期刊需鼓励和号召编委积极组稿,不断将自己优秀的原创稿件投给期刊,改变高质量论文外流的状况。编委身份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发挥编委群体的智慧才能达到理想办刊的目标[5]。

2深化办刊理念,促进学科发展

《中华血液学杂志》依据学科发展及期刊发展方向,将自身定位为“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中文权威期刊”,将目标设定为“为国内血液学工作者创造一个高水平、易获取的交流平台”,为期刊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清晰的定位与发展目标后,《中华血液学杂志》始终坚持对血液学领域重大关键问题及学科关注热点主动及时报道、深度有效引导,刊登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稿件。《中华血液学杂志》每年根据血液学专业的研究热点,策划组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淋巴瘤”“贫血”“细胞治疗”等重点号。重点号内容由编辑部提出,在总编扩大会上讨论并通过,编辑跟进约稿,刊登了许多高质量稿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课题组历经十余年探索,逐步建立、完善了国际原创的单倍型移植技术体系——“北京模式”,达到了与人类HLA相合同胞和非血缘供者移植等同的疗效。本刊约请黄晓军教授团队撰写的“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观察”入选了第一届中国科协优秀论文,助力了“北京模式”向国内外推广。2009—2020年本刊发表血液病各领域相关共识、指南83篇,刊登于“标准与讨论”栏目,对规范血液病的临床诊疗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科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打造品牌栏目,突出期刊特色

科技期刊的栏目应根据办刊宗旨、学科特点设置,打造精品栏目是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必要举措[6]。品牌栏目的设置要以读者为中心,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与兴趣,此外,品牌栏目名称要切中热点,且有固定的风格,在目次及内文相对固定的位置出现[7]。2009年本刊开辟了“标准与讨论”栏目,对国家制订相关疾病临床路径提供了参考。同时,本刊高被引、高访问量文章主要集中在“标准与讨论”栏目,成为本刊的旗舰栏目,对期刊影响力的扩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16年,本刊在黄晓军总编辑的策划与指导下开辟了“名家谈诊疗”栏目,该栏目强调临床实战性,每篇邀请一位该领域权威专家以临床医师的角度从诊断依据、治疗思路、治疗结局、经验及失误等方面分析一例典型病例,重点介绍自己的临床实践和治疗观点,至今已有40余篇,涵盖临床常见血液系统疾病,篇均访问量远高于其他栏目,深受读者喜爱。科技期刊打造品牌栏目是增加期刊曝光度,提高期刊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上述品牌栏目不仅促进了血液学领域的学术传播,而且展示了《中华血液学杂志》的学术影响力,为进一步提高期刊知名度奠定了基础[8]。

4增强服务意识,拓宽宣传手段

当前,科技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迫使传统期刊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中国科技期刊要主动适应上述学术交流新特征,由传统出版向知识服务、数字经济转型。《中华血液学杂志》官网于2012年开通,为使本刊刊载的学术内容更大程度地惠及读者,本刊实行开放获取,线上发表随纸质版的刊发同步更新,逐步进行过刊回溯,并利用PubMed提供的LinkOut服务为期刊PubMed条目建立LinkOut全文链接。2014年开通《中华血液学杂志》微信公众号,2020年度微信订阅量11345,篇均阅读量933。2020年度《中华血液学杂志》官网总访问量811039,连续5年在193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中蝉联榜首,累计用户数53456,近1年平均活跃用户611人/天。2020年11月,《中华血液学杂志》完成了官方网站对1980年创刊至今的全文数据回溯,实现了期刊内容的完全数字化,极大地提升了《中华血液学杂志》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科技期刊要强化开放办刊理念,扎根科技共同体,增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2020年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联合共建了“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并开设了英文界面[9],《中华血液学杂志》多篇文章入选,单篇阅读量破万。除此之外,本刊官网在线优先发表多篇病毒肺炎相关文章,其中《合并肢端缺血表现的危重型病毒肺炎七例临床分析》一文在Scopus数据库中被国内外学者引用181次,在血液学界传播广泛、反响良好。论文被有效引用的前提是可被检索到并获取全文,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大多数读者已习惯利用网络及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期刊应尽可能被传播力及影响力较大的数据库收录,凭借此方式提高自身影响力[4]。2020年4月,《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过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PubMedCentral(PMC)评审,以中文全文的形式被PMC数据库全文收录。2020年7月,本刊完成了2015年至今期刊全文数据上线,实现了中文科技期刊网络出版平台与国际通用权威数据库平台互连,扩大了本刊的传播力度及国际影响力。为进一步塑造期刊品牌,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本刊主办了“中华血液讲堂”“HowITreat”大型在线直播讲座、血液病相关肝损伤规范化诊疗与临床实践巡讲、血液病实战大赛等活动,利用在线直播远程教学的模式,为血液科医师搭建高品质学术交流平台,可于线上免费观看。上述活动在拓宽宣传渠道的同时,利用互联网免费传播了我国血液学领域的进展,增大了知识的传播效率及覆盖面,也有助于青年医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及学术水平。

血液学范文篇5

1.1动物KM小鼠,SPF级,雌雄各半,体重(20±2)g,合格证号:SCXK(甘)2004-0006-0000025;Wistar大鼠80只,SPF级,雌雄各半,体重(90±10)g,合格证号:SCXK(甘)2004-0006-0000025,由甘肃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药物活血定眩丸(由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提供,批号070501)因丸剂中含有一定量的辅料,动物实验配制供试样品浓度达不到实验要求的剂量,故采用与丸剂相同工艺方法制得该药的浸膏(1g浸膏相当于2.242g生药),实验前用蒸馏水配制成实验所需浓度用于急性和长期毒性实验。

1.3仪器

CD-1200型血细胞分析仪(美国,雅培);ALCYON3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雅培);电子显微镜BX60-32FB3-F01型(日本,OLYMPUS);切片机RM2135型(德国,徕卡);全自动组织包埋机TEC-V.CM-JZ型(日本,樱花);自动组织脱水剂VIP-JJZ-JZ型(日本,樱花)。

2方法与结果[2~4]

2.1小鼠急性毒性实验

2.1.1方法

经对小鼠预试验,结果显示不能测出活血定眩丸剂对小鼠的LD50,故进行对动物的最大给药量测定。取KM小鼠40只,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给药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于禁食12h后(不禁水),给药组以最大给药浓度(1.86g生药/ml),0.4ml/10g体重的给药体积,对照组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2次/d,间隔6h,给药后观察14d,记录动物的死亡及毒副反应症状。实验结束时,将全部动物处死,解剖,肉眼观察各主要脏器组织病变情况。计算小鼠口服活血定眩丸的最大给药量。

2.1.2结果

1日内灌服活血定眩丸148.8g生药/kg体重后,动物活动、进食进水、毛发未见任何异常。观察14d动物无死亡。肉眼尸检未见主要脏器组织明显异常。由此可见,活血定眩丸小鼠口服最大给药量>148.8g生药/kg体重。此剂量相当于临床成人(按60kg计)每日口服剂量0.2242g生药/kg体重的663倍。体重变化情况见表1。表1活血定眩丸对急性毒性实验小鼠体重的影响(略)

结果显示,给药组与对照组小鼠的体重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2.2大鼠长期毒性实脸

2.2.1方法取Wistar大鼠8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雌雄各半,每组20只,分别为活血定眩丸高、中、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给药量分别为每日22.42,11.21,2.242g生药/kg(分别相当于临床日用药剂量的100倍,50倍,10倍),给药体积为1.5ml/100g体重,各剂量组用等体积不等浓度给药,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溶液1次/d,每周给药7d,连续灌服6周。给药前及给药期间每周称体重1次,并按平均体重调整给药剂量,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大鼠一般状态、体征、摄食量、饮水及粪便状况。发现有中毒反应的动物应取出单笼饲养,重点观察。发现死亡或濒死动物应及时尸检。于末次给药结束后24h,每组取一半的大鼠从腹主动脉取血,检查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取血后,立即剖取脑、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胸腺、睾丸、子宫等脏器称重,根据体重计算器官重量系数,并对心、肝、脾、肺、肾、脑、胃、小肠、大肠、垂体、脊髓、骨髓、淋巴结、膀胱、睾丸、附睾、卵巢、子宫、胸腺、肾上腺等组织做病理学检查。

2.2.2结果

用药组及对照组大鼠在8周实验期间均未见异常症状,动物的活动、体重、摄食量、大便和毛发光泽程度等未见异常。80只大鼠无一死亡。

活血定眩丸剂对大鼠体重增长的影响:在活血定眩丸连续给药及停药恢复期间,各组大鼠体重变化一致,无明显异常。结果见表2。表2活血定眩丸剂对实验大鼠体重的影响(略)

结果显示,给药6周及停药2周后,活血定眩丸各给药组大鼠体重变化与对照组相似,未见明显的体重改变。

活血定眩丸剂对大鼠血液学的影响:活血定眩丸剂连续给药42d时各剂量组大鼠外周血象检查均在正常范围。结果见表3。表3活血定眩丸剂对实验大鼠血液学的影响(略)

结果显示,给药6周及停药2周后,活血定眩丸各给药组大鼠各项血液学指标与对照组相似,未见明显改变。

活血定眩丸剂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活血定眩丸剂连续给药6周及停药恢复2周时,各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实验结果见表4。表4活血定眩丸剂对实验大鼠血生化指标的影响(略)

结果显示,给药6周及停药2周后,活血定眩丸各给药组大鼠各项血液生化学指标与对照组相似,未见明显血液生化学改变。

活血定眩丸对大鼠主要脏器重量系数的影响:连续给药6周及停药2周,各组动物体质、脏器质量无显著性差异,其脏器系数(g/100g体重)亦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5。表5活血定眩丸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略)

结果显示,给药6周及停药2周后,活血定眩丸各给药组大鼠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似,未见明显的脏器系数改变。

活血定眩丸对大鼠重要器官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连续给药6周及停药恢复2周后,放血处死各组大鼠,尸解对脏器进行肉眼观察未发现异常现象。给药各组动物各个脏器组织病理切片检查未见明显病变(主要脏器的病理切片见图1~10)。说明活血定眩丸高,中,低3个剂量连续服用6周,对大鼠主要脏器无明显器质性损伤。

3结论

活血定眩丸成人临床每日用量为0.2242g生药/kg体重,小鼠1日口服最大给药量为148.80g生药/kg。相当于成人用量的663倍。表明该药无明显急性毒性作用。

活血定眩丸以22.42,11.21,2.242g生药/kg体重3个剂量灌胃(分别为成年人临床日用剂量100,50,10倍),1次/d,连续给药6周,与灌胃蒸馏水的空白对照组比较,对大鼠一般状态(外观形态、活动、饮食、大便形状等)、生长发育(体重增大)、外周血象、血液生化、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毒性作用;停药恢复2周后亦未见明显的迟缓毒性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该药长期使用不会引起机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无毒副作用,提示按临床规定的疗程、剂量用药时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宋敏,蒋宜伟,邱桐.活血定眩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兔血液流变学,ET,NO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6):23.

[2]谢秀琼.中药新试剂开发与应用,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药学、药理学、毒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99.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S].1999.

血液学范文篇6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Ki-67;临床特征;临床分期;免疫分型;相关性

白血病是指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后在骨髓和外周血中大量增殖的一类恶性疾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是其中的常见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预后较差[1-2]。以往,临床上将ALL与淋巴母细胞瘤视为两种疾病,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从免疫学角度来看,这两种疾病实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时期,但两种疾病的受累范围不同,治疗方法及预后也存在差异,因此,临床需做好ALL的诊断工作,避免延误患者治疗[3]。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是临床上常用的恶性肿瘤标志物,在白血病诊治中得到应用,但临床上关于Ki-67是否与A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临床分期、免疫分型相关尚无共识,还需进一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对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00例ALL患者进行研究,检测其Ki-67表达情况,分析Ki-67表达情况在ALL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特征、临床分期、免疫分型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00例ALL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20~64岁,平均(41.89±10.29)岁;临床特征:淋巴结肿大85例,纵膈肿块69例,骨髓受累38例,外周血受累35例,肝脾肿大26例;临床分期:未缓解期62例,缓解期38例;免疫分型:伴髓系抗原表达的ALL型23例,T型45例,B型32例。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纳入标准:经病理诊断确诊为ALL;年龄18~<65岁;神志清醒。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合并其他骨髓或血液系统病变;合并急症;存在精神障碍或抑郁。

1.2方法

在超声引导下确定穿刺点,对穿刺点进行常规消毒,采用细针于穿刺点进行穿刺,针尖抵达病灶后旋转3圈进行取材,采集两组患者的病变组织标本,采用10%甲醛溶液固定组织标本,石蜡包埋处理,切成4μm厚的薄片,采用PBS缓冲液冲洗,用柠檬酸缓冲液修复组织标本,滴加过氧化氢溶液,在室温下孵育10min后滴加Ki-67抗体,在室温下持续孵育30min后采用PBS缓冲液冲洗,采用DAB显色液对其进行显色处理,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在电子光镜下观察细胞核,如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物,即可判断为Ki-67阳性。

1.3观察指标

根据Ki-67阳性表达情况将ALL患者分为Ki-67阳性组与Ki-67阴性组,比较Ki-67阳性组与Ki-67阴性组的临床特征(淋巴结肿大、纵膈肿块、骨髓受累、外周血受累、肝脾肿大)。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包括缓解期与未缓解期;无贫血、出血、感染等白血病表现,血象检查可见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血小板计数>100×109/L,骨髓象检查可见原始细胞与幼稚细胞的占比<5%、红细胞与巨核细胞正常,临床症状、血象、骨髓象3项中至少1项符合,即可判断为缓解期,反之则为未缓解期[4])、不同免疫分型(包括伴髓系抗原表达的ALL型、T型、B型;伴髓系抗原表达的ALL型即由1~2个髓系标志、但不满足杂合性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5];T型即细胞质、细胞膜CD3+阳性表达;B型即CD19、CD79a、CD22中至少2个阳性表达)患者的Ki-67阳性表达率。分析Ki-67阳性表达与ALL患者临床特征、临床分期、免疫分型的相关性。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軃±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开展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r值为正数即呈正相关,r值为负数即呈负相关。

2结果

2.1Ki-67阳性组与Ki-67阴性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100例ALL患者中,有69例Ki-67阳性表达,Ki-67阳性表达率为69.00%。Ki-67阳性组与Ki-67阴性组的淋巴结肿大、纵膈肿块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Ki-67阳性组的骨髓受累、外周血受累、肝脾肿大发生率均高于Ki-67阴性组(P<0.05)。

2.2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Ki-67阳性表达率比较

100例ALL患者中,有62例属于未缓解期、38例属于缓解期,未缓解期患者的Ki-67阳性表达率为79.03%(49/62),高于缓解期患者的52.63%(20/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77,P<0.05)。

2.3不同免疫分型患者的Ki-67阳性表达率比较

100例ALL患者中,有伴髓系抗原表达的ALL型23例、T型45例、B型32例,伴髓系抗原表达的ALL型、T型、B型患者的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65%(22/23)、73.33%(33/45)、43.75%(14/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69,P=0.027)。

2.4Ki-67阳性表达与ALL患者临床特征、临床分期、免疫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Ki-67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肿大、纵膈肿块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Ki-67阳性表达与骨髓受累、外周血受累、肝脾肿大均呈正相关(P<0.05);Ki-67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免疫分型呈正相关(P<0.05)。见表2。

3讨论

ALL是一种呈克隆性增殖的常见急性白血病类型[6],起源于B系、T系淋巴细胞,患者机体内淋巴细胞聚集于骨髓、淋巴结中,严重影响患者的造血功能,会导致其造血功能障碍,对其生命健康构成威胁[7-8]。ALL多发生于儿童人群中,但在成人中的发病风险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成人患者的病情在得到控制后易复发,不利于预后[9-11]。临床上需做好ALL的早期诊断工作,以便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但由于ALL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缺乏典型性,临床诊断时易与其他疾病症状混淆,诊断难度较大,且预后预测也较困难。有研究报道指出,在ALL患者中,应用Ki-67可对其预后进行准确预测[12]。Ki-67属于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在细胞周期G0和G1早期通常不表达,待细胞出现增殖后才开始表达,Ki-67的表达主要分布于细胞周期中的分裂期、增殖期,充分反映了细胞的增殖活性[13],近年来,Ki-67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中均有所应用,其阳性表达往往会随着恶性肿瘤组织的恶性程度增高而增高[14]。本研究对ALL患者的Ki-67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临床分期、免疫分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Ki-67阳性组的骨髓受累、外周血受累、肝脾肿大发生率均高于Ki-67阴性组(P<0.05);未缓解期患者的Ki-67阳性表达率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伴髓系抗原表达的ALL型、T型、B型患者的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65%、73.33%、4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69,P=0.027);Ki-67阳性表达与ALL患者的骨髓受累、外周血受累、肝脾肿大、临床分期、免疫分型均呈正相关(P<0.05)。这说明Ki-67表达水平在ALL患者中出现增高,会随着其病情恶化而继续增高,可用于该疾病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中。这主要是因为Ki-67在细胞分裂期会发生一系列的磷酸化、去磷酸化反应,其表达调控受到细胞周期素B/cdc2的严格控制,具有细胞周期依赖性,在细胞周期G0期、G1早期通常不表达,G1中期至晚期出现表达,G2期表达增加,M期表达到达峰值,并迅速降解,Ki-67在细胞周期中的表达特点反映了细胞增殖周期时相,表明Ki-67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恶性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15],因此,当ALL患者病情恶化后,Ki-67的表达会随着患者癌细胞的增殖而上调。综上所述,ALL患者的Ki-67存在异常表达,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临床分期、免疫分型均密切相关,临床上可将Ki-67作为ALL的肿瘤标记物,推广应用于该疾病的临床诊治中。

参考文献:

[1]黎巧茹,赖文英,林春燕,等.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6):57.

[2]吴静怡,周剑峰,裴仁治,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FGFR3表达对循环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7,33(4):694-698.

[3]张关亭,王保蜂.miRNA-93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7,33(9):1713-1717.

[4]杨艳,伦燕,赵婷婷,等.8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浸润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重庆医学,2018,47(3):311-315.

[5]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10):837-845.

[6]张红玲,白中元,张明星,等.急性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华病理学杂志,2020,49(8):870-873.

[7]余丹.长链非编码RNARP11-87C12.5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D].郑州:郑州大学,2018.

[8]葛冰磊,金纪伟,刘从瑶,等.IL-8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26(6):1621-1625.

[9]陈超华.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的临床特点和意义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9,29(1):99-100.

[10]徐婷婷,王卫敏,付国美,等.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与疗效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0,28(1):68-75.

[11]林娜,刘正华,王萍萍,等.成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0,28(2):442-445.

[12]陈昊,汪小姣,袁芳芳,等.Ki-67在成人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26(1):70-76.

[13]吴洋,唐红艳,丁异熠,等.T-LBL/ALL患者病变组织CD分子、MPO、Ki-67和C-MYC阳性比例及C-MYC基因在预测预后中的价值[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26(1):110-115.

[14]王敏,崔建英,陈以娟,等.急性髓系白血病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白血病·淋巴瘤,2017,26(1):41-45.

血液学范文篇7

*,男,*年*月出生,1968年11月参加工作,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血液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省医学会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市医学会血液学会主任委员;美国血液学会会员。

20*年获*市卫生系统白求恩杯;20*年被*省政府记“抗击非典”三等功,并被评为*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20*年被*市政府记二等功;20*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20*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同志从医二十余年,在医生和患者心目中,他是一位集仁爱与智慧一身的好医生、好导师。大医医心,视病人为亲人。他用满腔爱心诠释高尚的医德,对病人高度负责,从不计个人名利与得失,曾多次冒着风险、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抢救了许多垂危白血病人。他不仅带头抵制药品回扣等所诱惑,拒收红包,而且每当配型吻合的患者因治疗费用问题望而却步时,他四处奔走,想方设法,或从*市儿童扶困基金,或借助媒介宣传,为贫困的血液病患者筹集资金。

*同志视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满腔热诚地为绝望的病人寻找每一丝生的希望。已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在病房里看到*的身影,有多少次半夜三更他守候在病人身边参与抢救。一个冬日的凌晨一点,一位移植后的病人突然出现气促加重,生命体征垂危,毛主任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病房参与抢救,他顾不上病人口中喷出的血性痰液,也顾不上自己近期连日抢救病人的疲惫,亲自为病人做胸外按压,经过3个多小时的积极抢救,病人的生命体征终于恢复平稳。

*同志视事业为生命。在医疗科研中,*同志展现了坚忍、严谨的学者风范。从九十年代起潜心研究各种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从一名医生到博导,从单枪匹马到一支具有国内学术地位的优秀团队,数十年呕心沥血,不断创下丰硕的业绩:1997年率先在国内开展非清髓性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等取得成功;1998年在国内首先开展脐血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获得成功;近5年共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80余例,成功率70%,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他是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许多年轻人在他的团队中成为优秀骨干、他培育了2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积极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筹建的试验室被列为行内重点实验室,血液科是*市重点专科,20*年他在*市首创再障贫血专病门诊,造福于广大病人,为多家媒体报道;他排除干扰,潜心学术,近年来,他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发表科研文章4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近几年分别获省、市科技成果奖五次,20*年成功申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20*年获*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并承担了省、市多个科技攻关项目。

血液学范文篇8

血液细胞常规检验(简称血常规)是临床检验中三大常规检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之首,其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其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形态及相关参数分析三大部分内容,其基本项目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人类对疾病的不断认识,检验科的地位县的越来越重要,特别是检验科在检测项目的多样性及不同的针对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受到临床科室的重视。现将血液细胞的常规分析做一分析。

近年来由于血液学分析仪器的广泛应用,血液常规检测的项目日益丰富,增加了红细胞比容、红细胞三种平均值计算、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分析、网织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自动分类计数、血小板比容测定,血小板平均值计算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分析等内容。在基层实验室应开展血液细胞常规检验的基本项目内容。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占总体积的45%左右,血浆占55%左右。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指血液中除有核红细胞以外的所有有核细胞,正常人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五种。

血液细胞的生成、分化、增殖、发育、成熟是一个连续过程,为了医学研究及临床医学工作的需要可将其人为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造血干细胞阶段

造血干细胞是造血组织中一类目前尚无形态学特征描述的功能细胞,其功能特点为:①具有高度自我更新的能力。以保持干细胞池数量的恒定,维持机体终身的稳定造血。②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可向各系列祖细胞分化,然后经过增殖、发育和成熟,成为各系血细胞。

造血于细胞包括全能干细胞及由其分化的骨髓系干细胞和淋巴系于细胞。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到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以及神经和体液因子的调控,其中造血微环境的调控占重要地位。在具有细胞系特异性的造血生长因子的参与调控下,诱导干细胞向各系祖细胞分化。本阶段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

第二阶段祖细胞阶段

骨髓系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系、粒.单核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嗜酸性粒细胞系、嗜碱性粒细胞等祖细胞,淋巴系干细胞分化为T淋巴系和B淋巴系祖细胞。此阶段细胞亦称定向干细胞,有自我维持能力但多向分化能力较第一阶段干细胞差。目前还无此类细胞形态学特征的描述,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区别其类型。

第三阶段原始细胞阶段

此阶段细胞一般又可分为原始细胞、幼稚细胞、成熟细胞三个连续阶段,细胞无多向分化能力。幼稚阶段以上细胞还具备增殖能力,可使细胞数量增多但多无成熟细胞的生理功能。此阶段细胞具备系统和阶段特异的典型形态特征,可借助普通光学显微镜及其他辅助方法进行鉴别。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诱导干细胞向红系祖细胞分化,并能刺激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逐渐成熟,经历原始红细胞、幼红细胞(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成熟红细胞三个时期。粒-单核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向粒-单核系祖细胞分化,在不同的调控条件下,诱导增殖分化为粒细胞[共经历原始粒细胞、幼粒细胞(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成熟粒细胞、杆状核、分叶核粒细胞)三个时期]和单核细胞(共经历原始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成熟单核细胞三个时期)。成熟单核细胞进入各种组织中转变为组织细胞,后者细胞内如已有吞噬物质称为吞噬细胞。

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eg-CSF)和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jetin,Tpo)诱导巨核系祖细胞的分化,促使巨核系祖细胞的形成、增殖,以及促进巨核细胞的成熟(共经历原始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三个时期)和血小板的生成。

淋巴系干细胞分化为T淋巴系和B淋巴系祖细胞,然后形成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共经历原始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成熟淋巴细胞三个时期)。B淋巴细胞受到丝裂原和抗原的刺激,可转化为原免疫细胞,并经历原始浆细胞、幼浆细胞,进一步转变为浆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参加机体体液免疫。

血液与骨髓细胞学检验是临床血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血液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密切相联,其参与机体的呼吸、运输、防御、调节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各项生理功能活动,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内外环境平衡。

血液学范文篇9

本文作者:张水生李剑平章英工作单位:江西省人民医院

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学习血细胞形态必须熟练掌握血细胞发育一般规律,各系统、各阶段形态特征理论知识。掌握正确学习方法要求学生绘图并描述细胞形态特点,从而使学生更易了解和掌握血细胞各系统、各阶段形态特征。反复观看某一阶段细胞,学习血液细胞形态过程中一定会有了解→困惑→掌握的反复过程,不要求多、求快。掌握细胞的识别三个原则“以核为主,核、浆兼顾,核又以核染色质为主”[2]。对于个别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如难以判断,可采用大数归类法(即归入细胞多的细胞系类中)。若细胞介于上、下两个阶段之间,一般将它们归入下一阶段[3]。2.4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师生间对观察的细胞结论不一致时,学生应先描述此细胞形态特点,再对照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知识和镜下细胞认识共同提高的目的。

骨髓分析仪优点骨髓分析仪较光学显微镜具有观察人数更多、经济和占用场地更小等优点,更适宜大范围教学。也能随时动态观察细胞形态特点,便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达到所有人员共同提高的目的。骨髓分析仪且能使血液细胞形态学考试内容统一,更好地反映全体学生学习水平。骨髓分析仪不足骨髓分析仪结合投影仪虽然能够达到多人同时动态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特点,但因色彩偏差、放大倍数不同与光学显微镜下细胞结构还是不完全相同,所以待学习者在骨髓分析仪上对细胞有所认识后,还应回到光学显微镜下继续加强学习。

开放实验室,组建兴趣小组对细胞形态学教学而言,仅凭几次讲授理论知识和实验课,学生是很难全面掌握,并且易淡忘,因此课外活动时间应开放实验室。在学生中组建兴趣小组,对巩固和提高全班学习水平十分必要。加强课外复习鼓励对典型的细胞照像并保存,利用课外时间反复观看,以达到课外复习和巩固的目的。我们的班级使用这一学习方法后,细胞形态考试成绩普遍有所提高。

细胞形态学理论教学和实验用时比例最好为1:3或1:4,血液学检查的学习关键是形态学部分,之后的血液病诊断多以细胞的质和量的改变为依据,所以细胞形态教学过程中要详细介绍某一细胞出现质与量的变化为哪些血液疾病的主要特征,以便于同学对血液疾病的诊断有较早的认识,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教学水平,为此要加强实验室建设。示教片要求新鲜、典型。染色效果会因示教片长时间保存而氧化使染色加深,从而影响示教效果,标本细胞形态典型特征可便于同学们记忆。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带教老师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6],因此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对细胞形态学和血液学检验的学习,加强教学与临床上的沟通,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的发展。总之,血液形态学学习在于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多看、勤问,利用骨髓分析系统结合其它教学改革和探索、教师与学生的多方面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临床血液学专业学生教学质量,才能快速、准确掌握该学科理论和实践知识。

血液学范文篇10

【关键词】研究型医院;科研项目;绩效建设

研究型医院是医疗机构的先行者,是国家医疗创新的主体,不仅要把握国际医疗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的前沿动态,更要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并举,自主培养高端医学人才,催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进而推动临床诊疗的发展[1-3]。目前,我国正处于以科技创新引导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科研投入屡创新高[4]。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改革措施,涵盖了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科研绩效管理,项目评价改革意见,扩大科研主体的自主权等方面,这是国家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5-9],转变科技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在此背景下,研究型医院如何利用国家巨额的投入,面向国家医疗重大需求,促进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是现阶段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探索出一条经费投入问责问效,强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集中资源办大事的道路,对研究型医院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是助力研究型医院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简称血研所)隶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简称医科院),是中国医院连续多年血液学领域专科和科技量值均排名第一的国内领头单位,已拥有包括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内的六大部级平台,成为血液学领域的部级医学转化创新基地。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科研绩效管理现状,借鉴国外科研绩效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血研所实践,为研究型医院科研绩效管理提供参考建议。

一、科研绩效管理的现状

我国目前科研管理突出表现为“两个不平衡”,可概括为“投入与产出不平衡”和“数量与质量不平衡”,这是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提升科研绩效管理的问题根源。

(一)目前我国科研绩效管理考评的主要内容

目前科研绩效管理考评主要从科研人员的数量、获得专利数量、新获科研项目和奖励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评,通过给这几方面不同等级分配不同权重,计算加权分数进行考评。这种一刀切的评价体系,忽略了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客观规律,忽略了科研项目结果具有难衡量性、外部效益难界定性、成果显示滞后性等特点,缺乏体现创新质量和贡献的定量方法[10]。职称评价和上述几个方面挂钩,迫使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无法沉下心来做科研。学术浮躁,学术腐败已经给学术圈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二)国际科研投入与产出情况

根据2016年中国科技统计数据显示:研发经费总量投入排序前5名分别为美国、中国、日本、德国、韩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排序前5名分别为韩国、日本、德国、美国、中国[11]。202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在国际顶级三大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简称CNS)上516篇,位世界第四,美国以2478篇稳居第一,英国、德国位居第二、三位。但中国在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期刊(含CNS)上1833篇,已排在世界第二位,比2019年上升2位。可见我国科技论文成果已经得到了国际顶级专家的认可[12]。2016年度中国科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已跃居世界第一,日本第二,美国第三[11]。但是,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率不足20%,而美国专利转化率高达80%,中国的专利转化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专利质量差,科研机构/高校专利管理重授权,轻转化,很多专利都因后续没有缴存管理费而被束之高阁,成果很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13]。从国际科研投入与产出的数据来看,尽管中国研发经费总量排名第二,但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排名却在第五,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靠科技创新的国策,国家将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目前中国高影响力论文数稳居第二,专利授权量第一,但是与美国还是存在一定差距,高影响力成果的学科分布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如何继续提升国际顶尖科技成果的数量,特别是关系到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前沿科技成果数量,并提升专利转化率,使得科技成果充分发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的作用,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提升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集中优势资源攻克关键性科技难题,在科研管理过程中是需要时刻思考和总结的。

二、国际科研绩效管理的先进经验

(一)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在经费的筹措与分配中的管理效力

美国科研管理部门要把经费筹措作为自身的一项职责,不是仅仅依靠科研人员个人申请科研项目;而是通过主动作为,积极拓展科研经费筹措渠道,如向国家主管部门申请资助,向企业寻求合作等[14]。英国最新用于科研绩效评估的科研卓越框架可以很好的平衡科研在拓展知识边界与社会经济贡献上的关系。科技竞争力就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能。因此,在科研项目实施之初就要站在国家需求的战略高度上,进行方向布局,拓展创新渠道;在项目执行期间以绩效评估结果为导向,在经费分配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15]。

(二)实行学术休假制度提升科研人员科研绩效水平

学术发展离不开广泛地交流与合作,不能闭门造车。19世纪末随着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人才发展需要国际视野,逐渐发现通过访学等形式进行国际性学术交流,对提升人才教学和科研的创新能力有着强有力地推动作用,后来这种活动发展为一种重要的学术休假制度[14,

16]。

(三)采用同行评价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

对科研绩效质量进行把关当今科技发展速度迅猛,导致学科领域划分越发细化,同时交叉学科成为很多研究领域的新增长点,大同行无法很好地评价小同行的学术成就[14]。另外,作为最早开展科研绩效评价的英国,在发展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单纯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也不能准确反映科研质量[15]。科研绩效实施的目的就是要正确评估项目实施的质量。因此,通过邀请具有国际水准的小同行专家对项目的学术成果定性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效手段。日本医学研究与开发署在项目同行评议的过程中就引入了国际审查员制度,项目评价小组由国内专家和国际专家组成,提升了项目评价的国际性和开放性[17]。因此,定量绩效指标与小同行对成果创新质量与贡献的定性评价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与公平性[10]。

三、研究型医院科研项目绩效管理实践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我国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效能,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政策,结合我国目前科研绩效管理突出的“两个不平衡”问题,以血研所管理实践为例,对研究型医院科研项目绩效管理提出以下实践建议:重点研究任务顶层设计,集聚优势资源;加强科研绩效制度建设,强化绩效沟通;培养组织型人才,科学管理项目;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坚持开放、合作、创新的发展战略。

(一)重点研究任务顶层设计,集聚优势资源

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和事业发展需要,血研所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合作机制,通过优质资源的聚集调动,积极加强资源整合,汇聚发展合力。血研所根据国家卫生和健康领域重大战略需求,紧密联系自身学科特色和未来发展定位,认真组织专家研讨和论证,最终确定了中国血液病地图、血细胞分子图谱、新型血细胞治疗、血液病基因治疗、血液病队列研究5大重点研究方向;成立了人血细胞分子图谱研究联盟,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参与谋划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体,与滨海新区政府、中国科学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围绕重点研究任务,以项目为载体,获得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简称创新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以及企业的资助,近2年已获批“天津市细胞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和“天津市‘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不断完善血液学科技创新基地的战略布局。

(二)加强科研绩效制度建设,强化绩效沟通

血研所依托医科院搭建的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加强信息化建设,切实为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实施—中期—结题等关键环节提供支持和便利。血研所多部门协同办公,打通科研项目管理全链条,涵盖科技管理处、财务处、伦理办公室、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以医科院创新工程项目为突破口,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从“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过程监管,形成全链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发挥绩效考评的导向作用。通过医科院与血研所两级单位科技管理处和财务处的通力协作,建立业务和资金融合机制,对相关人员进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培训,让参与具体工作的项目管理人员明确项目绩效指标制定的核心要义,建立项目绩效指标库,确保有效落地。预算层面,做到与任务目标和内容一致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项目执行过程中按照项目自定目标进行评估,每年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次年的预算调整与下拨。通过统筹科技资源配置,使得科研人员能够用好项目资金,促进高质量创新成果的产出。

(三)培养组织型人才,科学管理项目

1.培养专业项目管理人才:追踪国家项目政策动态,在充分征询科技专家的意见基础上定期完善血研所项目管理办法。血研所在创新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分别设立学术秘书和财务秘书,培养了一批稳定的日常项目和经费管理的专业人员。优化管理赋能科技创新,提升血研所的科研管理水平以及运行效率,给科研人员释放充分时间开展科学研究[18]。2.项目管理科学化:项目管理既要符合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又要力求对项目成果进行公平公正地专业性评价。可以借鉴国际的“同行评价”模式,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战略咨询作用,做到事前筛选、事中跟踪和定期评估相结合。在创新工程项目中,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不仅每年根据绩效考核指标的评估进行次年预算的调整和下拨,而且项目中期评审采用了“同行评议结合绩效考核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式,根据最终的评价结果进行人员调整和经费分配,以保障经费匹配人才、服务项目的核心指标。

(四)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坚持开放、合作、创新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