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模式在血液透析留置针的应用

时间:2022-05-05 14:58:36

风险评估模式在血液透析留置针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风险评估模式在血液透析留置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行血液透析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实施针对性管理。对比两组留置针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管理方案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评估模式在血液透析留置针管理中的实施效应较高,除明显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外,还能提升患者对管理方案的满意程度,推广价值显著。

关键词:风险评估模式;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留置针;管理

血液透析是临床常见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该方法虽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较好的改善效果,但血液透析治疗周期较长,患者身体状况及血管条件日益改变,故此阶段针对患者实施动静脉内瘘留置针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1]。既往临床针对血液透析留置针多予以常规管理,该管理方法虽具有较好的系统性,但缺乏针对性,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管理效应并不高,最终导致患者了治疗后并发症风险升高[2]。风险评估模式属于一类新型管理方案,可通过对患者身体状况及留置针风险的评估制定针对性、合理性管理方案,最终提升管理效果,减少因留置针引发的风险事故[3]。本研究主要就风险评估模式用于血液透析留置针管理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血液透析留置针患者,共70例,随机分组下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51~82岁,平均(67.81±7.02)岁;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54~83岁,平均(67.57±7.11)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所有对象均对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入选标准

1.2.1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肾衰竭诊疗指南》[4];(2)年龄≥18岁,意识清晰,沟通顺畅。1.2.2排除标准(1)因自身原因不能配合完成相关治疗及相关评估;(2)多器官功能障碍;(3)身体耐受性不佳;(4)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5)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

1.3管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包括:健康宣教、日常巡视、更换敷料以及并发症出现后的处理。观察组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管理措施,具体包括:(1)对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动静脉内瘘留置针后身体状况及血管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定期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统计患者透析频率以及身体耐受情况,结合已获得患者信息资料进行管理方案制定。(2)穿刺处理前主动告知患者与家属留置针的目的及意义,同时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留置针风险事件以及后续危害,使其了解留置针部位保持清洁、干燥的必要性。(3)根据患者病情与需求选择不同形式、不同规格留置针;穿刺者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提高穿刺成功率;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严格观察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以及穿刺点部位性质变化,若出现红肿或出血反应后需及时向医师报告;透析治疗完成后拔除留置针,使用碘伏或者双氧水局部涂抹,预防感染情况发生。(4)对患者身体营养状态及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析上述不良情况对血液透析治疗的负面影响,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营养状态管理:制定合理饮食方案,患者情况特殊需补充营养液;心理状态管理:制定一对一心理疏导方案,明确患者负面情绪出现原因,积极探讨解决方法,提高患者管理方案实施依从性,进而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5)对各项管理措施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积极讨论不断改善管理方案,注重结合患者身体情况进行管理方案调整与实施,进而持续性提升管理效果。

1.4观察项目

(1)留置针并发症:统计并对比两组动静脉内瘘留置针引发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差异,包括:静脉炎、感染、胶布过敏等。(2)满意程度:使用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管理满意程度进行统计对比,量表评分区间为0~100分,具体分级及区间分值划分为:①非常满意:≥90分;②基本满意:60~89分;③不满意:<60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留置针并发症风险的比较观察组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管理满意程度的比较观察组对管理方案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目前,临床针对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首先应建立静脉通路,而应用留置针辅助治疗的患者通常存在血管条件差的特点,此类患者血液透析后存在较高的留置针并发症风险,最终可能影响其治疗效果,危害其结局预后[5],故针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留置针患者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来改善其治疗环境、提升其治疗效果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就风险管理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留置针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留置针并发症发生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患者血液透析环境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同时还提升了患者临床治疗安全性。风险管理模式主要从患者自身角度出发,对其临床治疗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评估,参考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管理方案的制定,确保各项管理方案均能起到显著的效果[6]。风险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管理行为进行不断改善,在规范相关人员穿刺操作的同时还对留置针进行了相应管理,故患者并发症明显降低[7]。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对风险管理模式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印证了风险管理模式所取得的成效较常规管理模式更加显著,同时还提示了血液透析患者对风险管理模式更加青睐[8]。风险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首先对患者进行了健康宣教,通过介绍该管理模式的运行流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配合程度,在各项管理方案实施过程中,患者可直观感受到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患者病情明显改善,留置针并发症明显降低,故满意程度也相应提升。结合本次研究笔者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留置针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如下:(1)穿刺操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留置针处理欠缺规范;(2)患者自身因素: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病情反复,再入院治疗频繁,多次穿刺操作后导致血管条件较差,故留置针留置后并发症风险升高;(3)疾病相关因素: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肾性水肿、血管不清晰、多次穿刺可能导致血管破裂情况发生,部分患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异常,导致感染发生风险增加;(4)并发疾病因素:考虑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需长期卧床治疗,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增加,血栓情况的出现导致穿刺操作时极易造成血管壁损伤,进而增加留置针风险。(5)病房环境及患者心理状态因素:病房环境较差,患者舒适程度降低,频繁翻身可能导致留置针风险增加;病房通风不佳则可能增加留置针感染情况发生;患者长期住院心理状态日益恶化,自身治疗配合性较差,未注重自身对留置针的保护,最终引发留置针周围皮肤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发生,最终甚至引发组织坏死。(6)管理者因素:检查、评估未落实,对存在的管理问题未及时寻找相应的处理措施,故导致管理效应偏低。综上所述,风险评估模式用于血液透析留置针管理的效果较好,该管理模式的实施明显降低了患者留置针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还提高了患者总体满意程度,可考虑临床推广。

作者:刘兰英 常荟君 姚舒彩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 血液净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