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1:33:58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范文篇1

关键词:风险投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转移

风险投资又叫做创业投资,主要为风险投资项目提供相应的资金等支持。实质来讲,风险投资项目与普通项目之间并没有较大差异,它是在近些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产物。风险投资大都无担保与抵押,主要是针对高新技术领域的项目投资,通常需要面临较大的风险,而也因此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风险投资项目大都需要较多资金投入,并且项目资金的流动性不强,投资期限也相对较长,属于中长期积极性投资。因此,为充分保证自身收益,风险投资企业必须对投资项目采取合理的风险识别、评价以及控制等措施。

1风险投资中的主要风险类型

1.1市场风险。在新时期市场经济中,各种产品都具有盈或亏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这给风险投资带来一定的市场风险因素。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其中蕴含着诸多不确定性,并且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1],同时,新产品从投入市场到被消费者接受所需时间也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尽管部分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但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中,并不受消费者青睐。1.2技术风险。风险投资中的技术风险因素是指在进行高新技术产品创造方面的投资过程中,因技术因素而造成产品研发失败后无法实现批量化生产的可能性。技术风险是风险投资所面临的重要风险类型之一。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环节的技术风险取决于产品研发成功与否,在投入诸多资源后研发目标是否达成。中间试验环节的技术风险取决于研发成果能够转化为商品,或是否具有实用价值。规模化生产环节所面临的技术风险取决于在技术问题的影响下能够实现批量生产,或在新技术影响下原技术是否过于落后。1.3资金风险。风险投资中的资金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未能及时满足风险企业实际发展所学而造成技术创新失败的可能性。随着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所需资金也会更多,如果风险投资公司无法及时筹集到充足的资金,将会导致高新技术发展资金的供应方面发生断层现象,从而造成风险企业难以继续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进而导致风险投资以失败告终。1.4管理风险因素。管理风险是由于风险企业管理不到位而造成其创新与发展失败的可能性。管理风险的出现主要是企业组织与管理体系不完善、内部员工业务能力不足而造成的。风险企业内部员工主要包括技术类员工、科研类员工以及技术发明人员,这些员工大都没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因而会给企业管理方面造成很大风险。同时,风险企业的组织与管理体系不够完善,难以有效约束企业管理人员的行为,从而引发贪污受贿以及私挪公款等道德风险。

2风险投资的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风险识别,这也是进行风险管控的基本前提,唯有充分了解风险,方能有效控制风险。风险识别是风险投资方从获取的诸多相关信息资料以及投资中各个环节所产生的不同迹象出发,通过专业判断来有效辨别风险类型及其严重程度的过程。风险识别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风险辨别水平、把握风险成因及其性质,为后续风险管理环节做好铺垫。在进行风险投资过程中,因投资项目的生产、技术以及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所以会形成很多风险。从企业内部角度来看,风险投资的风险可分为技术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从企业外部角度来看,风险投资的风险可分为政策风险、社会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2]。不同风险类型的成因不同,并且其性质与影响范围也存在一定差异。同时,行业与规模不同的风险投资项目,以及同一项目的各个发展阶段,同一风险因素的影响范围也存在一定差异。风险投资企业必须对自身面临的风险种类及其性质进行充分了解并深刻认知,才能对可行出现的损失有一定把握。在识别风险过程中,风险投资方不仅具有长远发展眼光,还要具备较强的洞察力,同时还应对风险企业以往的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以彻底把握其中存在的风险,在全面整理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有效辨别各种风险的性质、类别及其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后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防范策略。财务分析法、分解分析法以及环境分析法是当前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

3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又叫作风险度量,指在风险出现之前或风险正在发生的过程中,对其可能造成的各方面损失进行具体的量化评估。风险评估主要是在风险识别的前提下,对识别到的各方面风险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从查明风险发生源及其驱动因素,同时对相应风险程度进行评估。风险评估从每一种风险对投资项目的影响程度出发,对其不同风险进行合理分级,在此过程中层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以及盈亏平衡法等是较为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3]。其中层次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评估人员的分析和判断结果进行有效整合,来把握不同风险之间的联系,采用定性定量的方式把各种风险划分为不同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一个结构层次较多的风险分析模型。敏感性分析法是在风险投资过程中各种敏感因素对项目收益率与净现值等相关经济效益影响的分析,实质上就是对各种风险的不确定性的分析。盈亏平衡法是通过盈亏平衡点来分析各领域投资项目,并探寻其中的盈亏平衡点。

4风险投资中的具体风险控制策略

4.1风险转移。风险投资企业可积极参与所投资项目的相关保险,通过保险公司来分担投资项目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各种风险。这种方法主要是转移财务后果,而财产本身并未转移出去,转移可能会引起风险损失的项目,将所有风险都转移给其他主体,此类通过转移所有权而达成风险转移目的的方式是风险控制性转型,属于风险转移中的常用方法之一。具体方法主要包括:采用及时退出的方法来转移风险或转移损失,采用技术转让、业务外包以及特许经营等方法来实现经营风险的转移目的,采用委托开发的方式来实现技术风险的转移等[4]。同时,风险转移肯定会造成相应利益的转移,因此在进行风险投资时,一定要认真权衡风险转移方式,通常情况下,对于自然风险可运用保险转移方式。在生产与技术风险相对较低,而财务风险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可运用财务转移或风险共担的方式,而在技术与生产风险都比较高的情况下,风险投资企业可运用主体转移的方式。4.2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风险投资企业在对投资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进行充分考虑之后,拒绝高风险项目,继而投资风险相对较低的项目。风险回避属于对风险进行事前控制的一种方法,能够在风险具体出现之前,将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全面消除,相比于对风险进行事后控制的方式,该方法的应用更加安全。不过,风险回避以风险识别与风险度量为基本前提,若后两者做不到位,风险回避也就没有价值。同时,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如果全部拒绝高风险项目,风险投资企业就无法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另外,风险回避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风险投资的本质,具有明显的被动防御的特性。4.3风险分散。风险分散是指在进行风险投资的过程中,投资方在优化整合各种风险投资项目或不同发展阶段投资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投资项目之间一定收益与损失的相互抵消,将非系统风险有效消除,进而从整体上促使风险损失下降。在进行风险组合的过程中,风险投资企业要合理选择投资项目,并且要科学配置项目风险的大小。与此同时,在接受风险投资之后,被投企业与项目通常会经历创建、成长、扩张以及成熟等四个阶段。各个发展阶段所面临和遇到的资金、管理以及技术等方面风险,并且相应的投资增值规模及机会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风险投资企业要从各投资项目及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状况出发,合理选择投资机会,针对不同阶段采用相应合理的投资组合形式。4.4损失控制。损失控制是在进行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分析的前提下,采用风险预测的方式来促使风险损失的减少,或在风险已出现后促使风险损失程度的下降。同时,在风险投资过程中,损失控制方式仅能用于对生产、技术以及决策等风险类型的控制。而对于诸多不可控风险,风险投资企业应通过风险回避、风险转移与风险分散等方法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4.5风险自留。风险自留又叫作风险自担,该方法主要是风险投资企业在财力充足,具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的情况下,针对一些无法转移或回避相关风险,且具有较高收益的风险投资项目,自行承担风险及风险损失的策略。若风险投资企业并未对风险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没有深刻认知,并且并未采取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因而导致的风险自留属于被动自留。而能够达到风险控制目的的风险自留就属于主动自留,这通常是风险投资企业在全面把握自身实力以及风险投资可能带来后果的前提下,而采取的自留策略。风险自留主要包括借款补偿以及计入成本等具体措施。

5结语

总之,风险投资需要面临诸多风险因素,加强对投资风险的识别、评价以及控制,不仅有利于提高风险投资企业防控风险的水平,还对风险投资企业的风险损失的降低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风险投资企业必须充分了解并熟练把握风险投资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合理识别与评价各种风险,并针对所面临的具体风险类型,采取风险转移、风险回避、风险分散、损失控制以及风险自留等相应措施,有效控制不同风险,从而促进投资收益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钱琨.A公司文化产业E项目风险识别、评价及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

[2]H集中供热扩建项目风险评价与控制[D].吉林大学,2017.

[3]王金金.中国海外石油投资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风险识别范文篇2

1国际电力工程EPC总承包项目外部风险识别

国际电力工程EPC总承包项目的主要风险特点为:项目体量大,合同金额高,建设周期长,相关利益方多,市场竞争激烈,综合实力要求高。国际电力工程EPC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外部风险识别。电力工程建设企业通过对国际电力EPC项目风险特征要进行充分的研究,识别工程项目各种潜在的外部风险,分析引起风险的具体原因,判断重要外部风险因素,为深入的外部风险应对奠定良好的基础。国际电力工程EPC总承包项目的外部风险识别过程中,重点有以下几个外部风险因素:1.1政治因素风险。国际电力EPC工程的政治风险主要有:(1)内乱和战争。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中,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矛盾有可能导致战争、内乱或者政变等政治动乱,同时极端恐怖活动或者大规模抗议示威也有发生的可能。(2)党派斗争。在某些多党派国家存在执政党和反对党派系之间的政治斗争,派系之间的互相斗争与博弈往往导致国家政局不够稳定,从而对工程建设和项目执行产生不利影响。(3)政策更改。在建设期内,项目所在国政府可能会出于各种目的,改变关于市场、土地、规划等方面具体政策,而这些政策变动都与项目的实际执行紧密相关。若政策变动导致项目不再具有投资价值,业主很可能转嫁风险,终止合同,再加上赔偿不足,最终导致承包商的经济损失。(4)政府违约。项目所在国政府由于受国际形势和国内局势的影响等原因,非法终止或者接触合同协议,拒不履行所签订的合同项下的责任和义务,暂停项目、终止合同、拒付资金等行为。1.2经济金融因素风险。经济金融风险主要是指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和利率汇率变动等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引起的风险。国际电力EPC工程项目不仅受国内和当地国家宏观经济情况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世界经济局势和经济环境的制约。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局势的复杂多变性,国际电力工程面临着的各种经济金融风险。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通货膨胀、外汇管制、汇率波动等,这些因素对项目的成本造价、项目结算、利润转移回国等会造成不利影响。(1)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项目所在国的物价上涨,尤其是固定资产价格,以及人工材料价格。这无疑会增加项目的建设成本,导致承包商的利润降低、甚至出现承包商实际费用超过成本的情况,造成项目亏损。(2)国际电力项目大多数在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这类国家外汇极端缺乏,经济欠发达,国际贸易落后,因此这类国家通常会实行严格外汇管制,从而导致承包商很难将国际工程赚取的利润转回国内,或者在汇出利润时缴纳高额的手续费用,最后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3)国际电力项目合同支付货币通常是国际通用货币和东道国的货币,而大型设备采购往往是在国内进行,用人民币支付。因此汇率的波动,特别是外币的大幅贬值,会造成设备材料采购成本的大幅增加,最后导致承包商的利润减少,甚至项目亏损。1.3法律因素风险。国际电力EPC工程中的法律因素风险主要有:(1)法律条文不完善,在外商投资、劳工、税收、外汇管制及环保等相关重要方面缺乏清晰法律制度,给承包商收回利润收益带来困难及不确定性;(2)法律条文变更,主要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存在一个逐步完善和与国际接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条文存在着反复变更的可能;(3)法制不健全,有些国家和地区虽然有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但是法律制度并不健全,法律环境堪忧,实际执法行为随意性强,并不完全符合法律的规定,因此很多纠纷无法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企业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1.4劳工因素风险。在国外资本主义国家劳工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日趋完善,但同时由于劳工和雇主之间的关系时有矛盾,劳资纠纷和罢工等事件的发生可能性较高,风险较大。另外,涉及到员工的聘用解聘程序,福利薪酬等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会对雇主提出更高的本地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以及相关的约束。由于当地劳动效率的低下,和工作习惯、文化习惯差异巨大,不善的管理很可能会造成劳资关系紧张,甚至导致当地政府部门的罚款。1.5税务因素风险。国外的税法、税制和中国的税务法律制度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具体国际电力工程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对项目所在国的税务制度、税种、税率以及税务优惠政策的研究不足,很可能导致税务成本核算漏项或者金额计算错误,从而存在偷税漏税的风险,最终导致成本核算不足,项目造成亏损。1.6自然因素风险。国际电力EPC工程项目的工程范围大,建设周期长,而且参与工程执行的供应商和分包商涉及全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有可能单点遭遇各种自然灾害。如果单点遭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可能导致延迟交货或者施工延迟,必然造成建设工期的延误,建设成本増加。自然因素风险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理、地质风险;其他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不可预见的地震、暴雪、冰雹、暴雨、火灾、冻雨、泥石流、塌方、滑坡、火山爆发、洪水、台风、海啸等不可抗自然力事件。

2国际电力工程EPC总承包项目外部风险对策

为了保证工程项目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目标的实现,针对以上识别出的主要外部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管控的原理,采取有效的风险管控和对策,减少或者消除有关风险,制定相关的风险对策。2.1政治风险对策。政治风险对工程项目的全局会产生重大影响,一旦发生,有可能会使承包商严重亏损。所以必须深入调研和了解当地的政治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做好工程所在国的政治风险识别及评估;与国际或当地有实力的企业组成联营体;购买政治险和其他必要的工程保险;与当地政府签署承诺保证协议,一旦发生政治风险,可根据协议向当地政府提出索赔;加强施工现场的保卫安全措施。2.2经济金融风险对策。经济金融风险的对策主要有:根据汇率变动情况,选择恰当的结算货币或者多种货币组合计价和结算,选择适合的外汇交易方式;选择合理的资金结构和融资模式;全面规划预备费用的资金安排,对于不可预见情况下的损失,要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和以往积累的经验,提前规划出充足的风险准备金,来保证项目抵御风险的能力;完善资金筹集计划,根据资金使用计划和现金流来整体考虑资金筹措的方案和计划;加强工程实施阶段成本费用的计划与严格执行资金计划是降低经济金融风险的前提,但计划落地实施需要依靠资金计划后期的执行控制来保证,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相关风险。2.3法律风险对策。法律风险的主要对策有:进行法律环境尽职调査;在项目开发初期,承包商有必要通过法律环境尽职调查全面了解工程所在国各方面的法律规定和相关实践;降低合同法律风险,在前期阶段,先对工程所在国的各项法律条款进行调查研究,评估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规避的事项;认真审查合同的各项条款,在遵循当地法律的前提下,尽量争取对承包商有利的条款;约定有利的适用法律和争议解决方式,减少对方随意将争议提交争议解决机构的可能性,有利于促进双方友好协商解决争议;争取在工程所在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进行仲裁;结合项目具体情况考虑应对知识产权风险,考虑采取专利申请战略、规避设计等相关知识产权风险应对措施;聘请当地专业律师和机构,降低因对当地法律条文不清或与政府关系不熟悉的风险。2.4劳工风险对策。劳工风险的对策主要有:充分调研和了解劳动者福利待遇、劳动条件、劳动强度、聘用及解雇和罢工等方面的强制性法律规范,规划劳资关系及与当地劳工组织形式,以规避法律风险;了解劳工合同种类,规划劳工组成比例,根据工程所在国的劳工法,明确对外资劳务人员的资质要求及比例,提前做好劳务用工计划;通过法律条款规避和降低罢工损失。根据法律对罢工行为的约束,来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设备财产免受损失;保障员工安全,落实员工保险,提前安排好安保工作。2.5税务风险对策。税务风险的对策主要有:彻底摸清项目所在国的税务政策,重点要确保所掌握的税务政策依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以聘用当地税务事务所进行支持;确定各方税费责任划分;选择合适的投标主体;多环节、多方式合理避税,对所得税和流转税通过合并纳税、资本结构、价格转移、甲乙方合同模式等方式方法进行筹划;以资金渠道的筹划为核心,合理安排各种资金的进入、退出渠道;避免税务过度筹划带来的偷税嫌疑。2.6自然风险对策。自然风险的对策主要有:编制工期计划时充分考虑气候情况;对工程所在地的地理、地质及沿途线路考察,将地震、火山爆发等风险都提前考虑,对运输路径提前调研考察,对需要修路和桥梁加固的情况给予充分考虑,在成本和工期上都做好裕度;做好投保工作。在不可抗力发生时,除在合同中提前和业主进行责任划分,承包商也需要提前做好投保工作,将自然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以降低风险发生时带来的损失。

3结论

在进行国际电力工程EPC总承包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承包商会遇到的外部风险多种多样,上述政治、经济、法律、劳工、税务、自然方面的风险因素只是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除了做好这些方面的外部风险识别和对策,在实际项目执行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对风险的分析识别,并对潜在的各类风险制定有效的对策,做好风险管控工作,从而合理地预防、规避和减轻风险,以最小化承包商可能由于风险导致的损失,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我国电力建设企业在国际电力建设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松涛.中国电力企业海外EPC项目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1(10).

[2]何衍兴.海外电力EPC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J].南方能源建设,2016(3).

风险识别范文篇3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识别;控制

1引言

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控的前提是能够全面、精准地识别财务风险的类型、发生概率以及影响程度等。对此,企业需要建设科学的财务风险识别机制,能够及时识别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变化环境,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之上制定正确的风险管控措施。

2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特点

风险识别工作需要贯穿风险管控过程的全流程和全环节,能够及时反映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动,及时识别风险。

2.1全员性

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工作不是单独部门或者岗位的职责,而是应该由全体部门以及成员共同完成。企业内外的各个业务流程以及环节都会存在显性以及隐形的风险,对此风险识别工作需要交由风险控制部门以及具体工作部门共同承担,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风险识别的全面。

2.2动态性

风险识别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应该在环境变化中实现风险识别的动态化发展。在财务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贯穿规划、实施以及收尾阶段,并且需要因时而变、不断调整识别类型以及解决措施。因此,企业财务部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需要做好财务数据、信息的检测,能够及时发现风险,做好甄别工作。

2.3信息性

财务管理工作通过追踪资金的流动数量以及流动方向,能够管控企业资金资源的使用,并且能够借资金流管控实现对业务环节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各种数据和信息成为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基础和前提,财务系统的广泛使用能够实现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协同和联动,更能够发现信息中存在的风险,提升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

3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依据

财务风险的识别需要积累大量的信息基础。因此,识别财务风险的关键是能够找到充足的财务信息和依据,并借此识别和分析风险。

3.1分析企业面临的各项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企业考量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的各项资源条件、各项运用资源的管理能力、内部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等。上述的内部环境实际上都会影响企业识别风险的难度,并且评估企业识别和管控风险的资源和能力。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为供应商情况、下游的经销商和零售商情况、终端消费者以及竞争者情况、政府政策和手段等。上述外部主体的行为以及情况会直接影响企业经营行为。因此,能够为后续识别风险提供完善的信息。

3.2研究企业的具体业务环节

上述对于各项环境的分析仍旧处于宏观环境层面,但是财务风险的识别还是需要对更加精细化的具体业务环境进行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对此,财务部门还需要严格收集具体工作业务信息,了解各个部门、岗位以及个人的工作动态和情况。例如,在财务部门评估产品生产风险时,该部门需要了解产品范围说明书、产品验收标准、项目可交付成果、产品价格假设等相关情况,从而能够对有关产品项目假设条件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估,做好后续的风险识别工作。因此,企业的相关部门只有全面收集从宏观到微观的信息,才能够更加全面了解企业的业务发展情况和管理环境。

4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具体方式

4.1明确企业各种风险类型

企业在财务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各种类型的风险,上述风险内容是处于联系之中的整体,是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企业所要面临的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等都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其中,政治风险影响着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主要包括政局稳定性、法律法规等。经济风险是指在企业业务发展过程中由于合同问题、成本问题、市场经营问题、项目问题以及税收问题引起的经济风险,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和成本,带来了一定的财务管理风险。技术风险是指施工生产过程中、维护环保过程中、设计评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在技术应用层面积累了财务管理的风险因子。对此,企业要想能够全面识别自身的风险就需要首先了解各项风险的类型,才能够积累风险识别的经验,提升风险识别机制的效率。

4.2明确目标与确定人员

风险识别具有全员性特点,必须要明确组织内部整体和各个岗位、人员的风险识别目标,能够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以及层级的风险识别参与者纳入其中。首先,企业需要根据整体环境以及战略目标分解财务风险管控目标,能够在构建整体风控目标的基础上构建部门、岗位以及员工个人的细化目标。企业整体目标的构建需要财务部门负责人员以及企业的经理层人员共同沟通和协调,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实现风控目标制定的共识。在传统的财务风险管理中,财务部门作为具体的职能部门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经理层是脱节的,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在制定整体财务风控目标的过程中缺乏战略管理的统筹,导致财务环节和具体的经营环节相脱节,反而大大增加了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以及风险程度。在各个部门以及岗位的风控目标建设中,企业财务部门要能够加强横向沟通机制的建设,能够及时了解其他部门的业务动态,帮助其更加高效、准确地分解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指导后续具体的风控过程。在识别风险之前,必须先明确风险识别的目标并确定参加风险识别的参与者。并且,由于各个部门以及岗位自身工作性质的不同,财务风险的类型也会不同。因此,具体管控财务风险的目标也存在一定差异。对此,财务风险管理应各有侧重,依据各个部门以及业务内容的管理规划,各个参与者都需要分别确定主体或业务单元风险管理的范围和重点,确定参与项目风险识别的人员。

4.3系统地识别风险

目前,识别财务风险的方式不断的发展和丰富。企业也能够借助多样化的风险识别技术和工具对企业内部、外部的风险信息进行系统性地辨别和分析,从而能够勾勒不同业务部门风险的类型和内容,为后续的风险管控提供信息参考。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常用的风险识别技术有核对清单、访谈、会议讨论、成果评审、风险管理表的日常输入、实际调查等。第一,企业财务部门和具体业务部门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法了解岗位以及工作人员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获得宝贵的一手信息,确保初始信息收集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但是实地观察风险的方式比较费时费力,并且也对风险识别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风险点查找法。该方式是企业结合已经掌握的风险信息和管控经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内部的风险点进行确定,并对找到的风险点进行准确分析,从而确定好风险的等级,明确后续的解决措施。对此,财务部门以及具体的风控部门首先要围绕中心工作,以工作环节运行过程为核心,认真查找出工作中各类可能出现的风险,并确定各类风险可能出现的关键环节和部位。其次是要准确评定风险点等级。围绕排查确定的各类风险点,根据该风险点风险程度的高低,按照风险的危害程度和发生概率,由轻至重确定为低、中、高三个风险等级,分别由各级岗位风险管理主体确定防控职责。再次是要将查找出来的风险点和评定的风险等级登记造册并建立台账,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公示,为风险管理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第四,在风险管控的过程中,企业内部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在企业内部安装财务管理系统、会计管理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能够在信息化的促进之下提升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各个业务环节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之下,企业内部的数据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必要的,能够更加迅速、全面洞察企业内部各个发展情况,并在统筹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基础之上提升对财务风险信息的统筹能力,提升对财务风险识别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4.4编写已识别风险文档

在对上述风险类型、发生概率以及危害程度进行分析之后,财务部门为了更加清晰展现各个部门以及岗位的财务风险动态,需要编制详细的说明和陈述,详细说明各个业务环节以及岗位具体工作上存在的风险情况,具体包括风险触发的场景、风险发生的时间地点、风险发生的原因等,并编写成完善的风险识别报告,在标准化的书写内容以及文字形式中供财务部门、各个其他职能部门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者传阅和使用。在编写已识风险文档时,最好采用标准化的形式,在组织内部统一使用,同时还能起到统一风险语言的作用。

5结语

风险识别工作需要贯穿风险管控过程的全流程和全环节,能够及时反映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动,及时识别风险。因此,财务风险的识别需要积累大量的信息基础,识别财务风险的关键是能够找到充足的财务信息和依据,并借此识别和分析风险。同时,风险识别具有全员性特点,必须要明确组织内部整体和各个岗位、人员的风险识别目标,能够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以及层级的风险识别参与者纳入其中。

【参考文献】

【1】张晓东.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研究[J].财经界,2020,546(11):161-162.

风险识别范文篇4

关键词:行业环境;风险识别;财务预警控制系统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1)营销体系中财务风险管理。与传统营销理念、方式不同,现代企业营销活动并未盲目追求市场经济利润,而是越发重视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各项经营活动过程中,企业销售作为各项活动进行的基础,要重点考察企业产品危机征兆,如果市场容量提高了,企业相应增长率却没有提高,就需要高度注重。(2)生产活动中财务风险管理。现代企业的生产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科技化,对应的材料、工本、费用的比例出现变化,导致生产过程中财务管理也有很大变化。企业生产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深入研发,根据市场变动情况,提出项目建设的具体意见,并分析意见的可行性,与研发设计相符的方案,公司高层决策人员开展审批,然后科研部门实施研发及试生产,并鉴定首批生产出来的产品,在鉴定符合质量要求后再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客户具体要求制定相应销售计划,结合实际计划从材料仓库中领取材料,在各个车间生产中分配每一种材料,并形成半产品入库到产成品仓库之中,财务部门负责核算费用。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若是有生产流程不完善、劳动生产率低下等问题,就会严重影响着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3)企业筹集资金活动中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而言,资金是其发展的根本,然而资金都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各大企业实施筹集资金,最大限度上满足企业扩大生产与产品开发的现实需要。一旦中断了资金链,企业就会遭受巨大的资金风险,各大银行和供应商都会不再信任企业。企业有多种方式来筹集资金,包括权益性筹集资金、债务性筹集资金等。权益性筹资一般都是企业建立的第一笔资金,而债务性集资通常是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有其独有的特征,筹集资金在时间上有所限制,需要支付企业债券、融资租赁等固定利息。(4)投资运作中财务风险机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很多企业越发注重对外投资,而在投资中如何规避风险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投资也需要遵守相应原则,在投资项目选择中,先应咨询调查各个项目,项目部分在立项调查投资方案后,投资委员会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审批,在这个过程中财务部应支付投资款,企业投资从项目立项到成功投资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样就很难及时评价投资效果,也就会随之增加具体的财务风险,因此应对风险认真分析,强化分析投资预警,并构建健全的内部投资预警机制。

二、分析企业财务预警管理中风险的成因

(1)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经营风险。企业外部环境包括很多方面,如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消费者偏好等,每个方面都很有可能引发企业外部环境面临的经营风险。政治风险是一项与我国政策有关的风险;法律风险指的是在变更法律后使企业政策也需做具体调整的一项风险。可以说,我国各大中小型企业都面临着外部经营风险,因此,减少外部经营风险因素是提高企业发展能力的强有力对策。(2)分析财务管理风险的形成。企业形成财务管理风险是有很多种原因的。在组织结构上,很多企业都没有设置合理的财务机构,造成功能性不完善,很难提供出完善的财务方案,即便构建了组织结构,也会出现权责不清的状况,财务信息不及时纵向流动后,就会出现各种内部矛盾。会计工作人员作为一名财务管理者,应具备较强的会计知识,进而为科学准确决策奠定基础。(3)分析道德风险的成因。赊销、赊购情况会考验着现代企业信用度,很多企业在实际运用中都会出现欠债、拖欠状况,造成企业面临巨大财务风险。同时,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下,很多人或者企业团体都出现了“搭便车”的情况,在并未付出成本的状况下,获得了很多利益,严重影响了企业健康发展。

三、结合行业环境识别的企业财务预警控制机制

(1)不确定环境下风险的形成。根据分类标准可将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微观环境、行业环境、内部环境等,在处于一个大环境体系中,任何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都是快速变化的,企业应结合这些实际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研究发现,行业环境会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结合自适应理论而言,个体、组织和集团时时刻刻都在交换信息,这种交换是以相对稳定的方式进行的,但在现实情况下,是无法预知外部环境的,其阻碍着信息的顺利交换,个体与组织若是不能适应好外部环境,企业就很难顺利发展。在外部环境有所变化后,企业资源就很难充分运用,企业运作质量也就无法提高。(2)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控制机制。要重视起识别行业环境风险:应对企业财务预警控制动因进行了解,财务预警控制以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为主,通过分析预设指标后,警告超出规范值的部分,并追本溯源,既需要了解问题的所在,也要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促使企业管理者采用具体完善的应对措施;应构建模型预测企业经营风险,以前的传统预测模型只是简单实施财务预警,很难体现财务风险形成路径,造成企业处于被动经营状态中,只能发现问题,却很难解决问题,而系统动力学模型既能够完美解释财务系统变量间关系,并在了解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后,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还能在仿真模拟下,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变量参数,为企业制定完善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打下良好基础。

四、预警控制系统的实际内容

建立健全的检测系统,在对市场宏观经济情况全面分析下,对外部行业环境走势进行预测,分析我国各大企业财务状况。同时,在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下,还需要适时检测企业内部财务情况,构建完善的检测系统,对现金流量指标进行监控,监管资金流转状况。为了及时追踪市场以及行业环境变化情况,构建信息预警系统,交易和处理外部环境信息,需有效识别行业环境中的风险。上述所讲的都是与收集外部信息有关的工作,财务预警控制系统在获取数据后要进行深度研究,需要构建合理的预警指标系统,各大行业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确保指标体系可以对企业面临的财务状况与发展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在准备好各项工作后,预警对策系统是控制系统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能有效分析财务风险性质,并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这也是确保企业能够识别经营风险的有效对策。另外,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很多企业虽然表面看起来拥有雄厚的运作资金,其实现金流量并不多,而很多企业常常陷入发展困境,但却能凭借充足的运作资金走出困境。由此可见,企业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并不是仅仅靠经济利润,而需要借助现金流的作用。因此,我国各大企业应有效管理自身现金流,做好市场调研有关工作,加强企业整体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在企业经营与发展运作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因素,而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预警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分析行业环境,筛选出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因素,并及时制定解决风险的对策,进而将企业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中,提高企业整体发展实力,以便企业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并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另外,在我国企业构建财务预警控制系统中,我国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进而来弥补企业在控制风险中的不足,大大强化企业发展实力。

参考文献

1.罗宁.浅谈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预警与控制.经济研究导刊,2015(15).

2.王爱群,王艺霖,余双江.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企业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3(09).

3.陈仲华.浅析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预警体系的构建与拓展.商场现代化,2011(04).

风险识别范文篇5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风险识别;评价模型

1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式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企业间合作共生模式。国际上一些先驱企业如丰田、戴尔、沃尔玛、Carrefour等厂商,都因实践这一新型管理模式而获得巨大成功。从成功企业实践意义上说,实施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正如英国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多佛(MartinChristopher)所说: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然而,据Michigan大学(2003)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大约有50%的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优势并不强于传统的买卖关系,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对供应链系统中各类风险不能准确评估和管理造成的。随着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市场的全球化延伸、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日益复杂及组织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等,都将加剧供应链的不稳定并增大其风险性。受多种因素诱发,供应链突发事件生成所带来的损失以及对供应链系统运作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因此,对供应链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在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价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获得许多研究成果。Kraljic早在1983年提出的采购组合管理框架中,就已经考虑了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不确定性和供应中断问题。SmeltzerandSiferd(1998)借助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依赖模型,从采购管理角度理解供应风险管理,提出积极主动的采购管理就是供应风险管理的观点。此后,Sheff(2001)、Harland(2003)、Deloitte(2004)等分别从不同角度系统研究了供应链风险因素及识别问题。Hallikas(2004)从风险事件的概率角度,定量化研究了供应链风险的评估问题。国内一些学者也对供应链风险做了多种分类,并提出了测度供应链风险的各种方法。如马士华(2003)的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划分,晚春东(2007)的系统风险划分等。丁伟东等在2003年提出了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供应链可靠性评估矩阵,周南洋(2008)提出了基于OWA算子的供应链风险评估多属性决策方法。综上,以前的学者大多对供应链风险进行某一方面和单一方法的识别与评估,缺乏从企业集团化发展角度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进行系统识别,并给出相应的综合评价模型和实证分析。

2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的系统识别

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链的纵横延伸,在强化核心节点企业地位、释放众多经济效应的同时,也为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累积提供了客观基础。供应链风险来源于系统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至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风险识别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前提,按照风险产生的缘由,可将供应链风险划分为内生和外生两大风险来源,其中内生风险主要产生于道德风险、信息扭曲和有限理性。而外生风险主要源于政治、经济和自然等外部环境的突变。

2.1供应链内生风险识别

内生风险是指由供应链系统自身引发的风险。供应链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间合作模式,伴随运营而生的物流、商流、资金和信息流,自始至终流经供应、储运、加工、分销、配送和消费等全过程,在围绕核心企业形成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同时,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独立经营的法人属性,致使供应链各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存有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和影响到其它合作方,进而冲击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以生成供应链风险。内生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征见表1。

2.2供应链外生风险识别

外生风险是指由供应链系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或突变引发的风险。任何一条供应链都是处在一定环境之中的,市场、政治、自然等环境因素的波动或剧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供应链的有效运营。复杂、开放的供应链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受外界环境制约又反作用于环境是供应链系统赖以存在的前提。当环境发生对供应链系统负面影响的变化时,供应链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将被打破,供应链的正常运营受到制约或破坏从而生成供应链风险。外生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征见表2。

3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通过供应链风险识别使我们认清了集团供应链系统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形态,而有效防范供应链潜在风险可能给集团供应链运营系统带来的利益冲击,则需要对供应链系统风险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估。供应链风险评估是指借助必要的模型方法对供应链的风险等级进行量化测定或估算,并依据供应链风险等级选择安全对策,最终达到削减和控制风险的目的。对供应链风险的评估,需要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量纲各异的指标及指标群构成,用于全面反映供应链系统存在内外风险的可能性程度。基于对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的系统识别,本文构建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如下:

1)反映供应链内生风险的指标:合约信任度X1、信息差错率X2、不良采购率X3、供应中断率x4、交货延迟率x5、合同履约率X6。

2)反映供应链外生风险的指标:价格波动指数y1、销售波动指数Y2、突发事件预警指数Y3。

上述各指标的涵义及赋值方法如下:

合约信任度:反映供应链合约方可信任程度的指标,供应可信性反映了整个供应链提前或按时交货的能力。该指标值增大,表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可信度增高,供应链系统越可信。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提前或按时完成的订单数÷总订单数)×100%。

信息差错率:反映供应链信息传递失真情况的指标,供应链信息传递延迟或失真会呈现“牛鞭”效应。供应链信息传递失真程度与供应链链长有关,节点企业越多,信息传递失真的程度会增大。该指标数值可通过链长与信息阻尼的关系间接求得。

不良采购率:反映采购有效性的指标,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不良采购批次÷总采购批次)×100%。

供应中断率:反映物流配送可靠程度的指标,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因供应物流中断而停工待料的时间÷产品计划总生产时间)xl00%。

交货延迟率:反映物流配送可靠程度的指标,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物流配送延迟的次数÷计划物流配送总次数)×100%。

合同履约率:反映供应链合作机制保障程度的指标,合同履约率高表明供应链合作机制稳定可靠,合作方之间诚信度高。其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履约合同数÷签约合同总数)x100%。

价格波动指数:反映物料供应市场稳定程度的指标,物料供应市场特定价格指数是根据某一种或一组特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平均计算而成的,它反映某一特定种类或特定组合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动。本指标数值可由统计调查报告中获得。

销售波动指数:反映供应链核心企业产品销售稳定程度的指标,稳步上升的销售量预示着企业对顾客需求识别的准确性。其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计算期销售量/基准期平均销售量-1)×100%。

突发事件预警指数:反映供应链系统应急体系构建程度的指标,其数值通过预警系统完善程度和应急体系建设投资额换算得出。

4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及实证分析

4.1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供应链的风险评估,是将描述供应链风险量纲不同的指标,转化成为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给出该供应链系统存在风险程度的一个总体评价。由于各评价指标在风险评估中地位的非等同性,必然存在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赋权问题。本文采用改进的集值统计加速迭代法,通过迭代步长的加速递增,既可以增加指标权向量的符合性又能提高运算效率。

4.2评价指标风险值的确定

一般的概率统计估值,每次试验所得为相空间中某个确定的点。若放宽条件将得到相空间上的一个子集,谓之集值统计试验,是经典统计和模糊统计的一种推广。在风险评价中对应专家对风险大小判断的一个区间估计值。

式中Ai为第i个风险指标的权重;石i为专家对第i个风险指标的评价值;F为供应链系统风险的总评价值。F的取值范围在[O,1]之间,分值增高,预示供应链系统风险加大。本文设定供应链风险的四个参照等级标准,其对应的F取值范围见表3。

4.4实例应用

应用对象为胶东半岛制造业一供应链系统,通过综合调研得到应用研究所需的基础数据。依照评价步骤,聘请七位专家对供应链风险指标进行迭代优选及概率区间估计,运用改进的集值统计加速迭代法,对各风险指标进行迭代后的结果见表4。

进一步,各专家对风险评价指标估计的概率区间,以及根据公式(3)、(4)、(5)计算所得的供应链各个指标综合风险概率见表5(含专家分歧度)。

根据公式(6)最终计算得出样本供应链系统风险综合评价值F=0.26,与风险参照等级标准对照属于B级,表明供应链系统整体风险处于基本安全状态。为此,供应链管理者依此标定供应链系统风险薄弱环节,采取对应修补措施提高供应链系统快速响应能力,使供应链系统稳定在安全等级水平状态。

风险识别范文篇6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风险识别;治理

其实风险指的就是今后可能会发生的无法确定的结果,在财务管理方面不管是哪种风险均会导致严重的损失。所以,一定要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管理,尽可能的减少风险成本。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有效维护企业总体运营,企业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实施风险识别和管理,既是企业财务避免风险的需求,同时还是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方面的需求。但是当前我国在会计信息系统风险识别与管理这方面的探究相对较少,企业对于这方面的认识和经验相对缺乏,大部分企业因为想要确保会计信息,投入较多的财力和物力,但是效果却不是很理想。所以,企业怎样识别风险,并且采取相应的治理方式对于企业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下面将进一步阐述企业会计风险识别及治理的方式。

一、企业会计管理和信息风险识别遵循的原则

(一)合规性

组织的规章制度限制了组织平时运营最根本的标准和规范化的流程,属于组织决策当中主要的参考证据以及确保体系。规章制度对于决策影响主要是其在决策时的限制以及决策权力和责任这些配置的规律,其决策行为必须要参考的标准。通常来讲,规章制度越标准,他的决策限制越严格。

(二)严谨性

管理制度必须要严谨且周密,避免存在漏洞,尽可能的把企业总体风险减少到最低。编制管理制度目标就是要未雨绸缪,避免风险,或者是把风险掌控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当中。加强型的组织文化指的是组织高级管理人员均拥有各种几乎一样的价值观点以及组织经营的方式。组织新成员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其价值观点以及行为方法的组织文化。在这种组织文化当中,人们决策偏向于找到认同。这样,决策在某个程度上其可变性以及丰富性相对较差,但是只要形成决策,其满意和认同程度均会较高,执行效果也会更好。

(三)明确性

管理层系统在管理程序当中必须要拥有明确性,尽可能的防治使用表达不清晰,容易产生误会的话。防治在执行时发现没有办法达到标准的情况,也不存在丝毫的依赖性。

(四)务实性

编制管理制度,必须要思考企业与行业的具体情况,若没有目的引进发达国家成功企业的模式,没有思考企业实际情况和管理水平,将会导致制度和实物脱节。有些企业管理制度制定较好,当时执行的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内部缺少执行的基础与保障。

二、企业会计信息风险识别

(一)风险识别的内容

1.通过风险检查表去对系统的风险进行识别。

2.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交流,使用口头或者是书面的方法,在开会的时候针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探讨。

3.将已经识别的风险编制成文件,给之后查阅提供便利,文档内容由风险阐述和其背景这两个方面去写,风险背景当中要包含风险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原因和后果。

(二)风险识别的方式

企业会计信息识别风险的方式较多,财务工作人员能够经过分析企业每年的财务报表,强化和部门经理之间的较量,对于员工进行调查。或者是询问保险人以及风险管理顾问这些方法。从而有效识别多种可能存在的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在使用多种风险识别方式的过程中,第一必须要全面掌握部门企业和对于企业经济法律和法规造成影响的时间,识别面临风险的多项财产和导致潜在损失的因素,思考对这些财产实施计量的方式,综合多种计量属性地优点和缺点,采用相应的估价方式。

三、企业会计信息风险治理

(一)评估会计信息风险

企业会计信息风险评估指的就是对于会计信息和信息处理设备有可能存在的危害和影响的估计,企业财会部门通过风险评估能够有效思考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于会计目标实现造成的影响,从而确定会计信息风险掌控的级别,完成对于可能存在风险的具体掌控,把风险减到最小。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第一个应该思考企业资产和价值可能存在的威胁,探究风险发生率以及较弱的地方,构建健全的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的方式主要有定性和定量这两种,针对没有办法量化或者是无法定量评价,时间过程中不具备实用性的风险,选择定性的评估方式。而定性分析方式比较重视事件造成的损失,对于其发生频率较为忽视,重点是经过事件面临的威胁和薄弱点去确定事件风险的级别,评估过程中缺少具体的数据,由期望值确定风险的影响值和概率值。如果单纯的期望值没有办法区分风险值之间的差距的时候,必须要使用定量评估的方式。定量评估具体是使用威胁时间发生的机率以及可能带来的损失这两个因素,将二者相乘得到的结果是ALE。利用ALE能够计算出风险的级别。进而采取适合的决策。不一样规模的企业其风险评估用具使用也不一样,规模较小的企业财会部门风险管理决策重点源于经验断定,而那些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通常采取收集数据和处理分析的方式来评估风险,一般评估的工具拥有运用历史数据方式,和回归分析方式以及正态缝补模拟损失分布等。

(二)治理会计信息风险

在企业会计风险治理的过程中,第一个应该将风险评估的结果当作根据,断定威胁事件薄弱的地方,采取相应的方式以及正确的保护手段,第二个必须要充分思考花费方面的问题,保证应对手段费用在财会部门能够接受的范围当中。针对治理方式费用以及部门具体预算采取相应的方式,实现降低风险的目标。我们经常见到的风险应对方式主要有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承担风险、接受风险等。风险的发生属于随机性并且无法确定的,所以,风险治理也应该属于一个动态的过程,财会部门应该运用动态的方式治理风险,随之变更风险管理的体系。

(三)会计信息风险监督控制

企业会计信息风险监督控制属于财务信息风险管理中主要的构成之一,能够经过一直监督控制以及单独评价两种方法完成。在企业财务部门平时也无活动当中采取持续监督控制,借助风险评估与持续监控地有效性实施独自评价。持续监督控制属于财务部门对于平时工作与业务活动动态的监督控制。财务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如果找到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及时的回报给上级,进而使用适合的手段进行补救。经过平时的监控能够及时的找出会计信息管理一系列问题,从而避免风险。

四、结语

通过本文对企业会计信息风险识别与治理的研究论述,使我们了解到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总体运作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企业对于会计信息风险也逐渐提升了重视的程度。使用相应的方式对于企业信息系统实施了风险辨别。掌握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相对薄弱的地方,进而具有针对性的实施风险管理,这在企业发展与运营过程中是不能缺少的。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企业会计信息风险识别和治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作者:马会娟 单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袁广达.基于环境会计信息视角下的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04).

[2]韩娜.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02).

[3]于婷.财务报告舞弊风险的识别与模型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2013(08).

风险识别范文篇7

关键词:财务风险;识别;预警机制

一、引言

在市场化竞争中,企业面临的风险随处可见,在财务方面,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发展影响非常大,这类风险虽然复杂但是有一定的可预见性,能够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进行风险监控,所以财务风险导致的企业经营能力的降低,盈利能力降低,资金周转速度降低,偿债能力减弱等严重的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因此,企业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以及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健全对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需要决策层给予重视,提升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预警机制建设。

二、企业财务风险识别

(一)现金流量风险。企业的现金流量是企业生存发展重要的资源,现金流不畅导致的风险在中外企业中数不胜数,所以,企业要重视现金流量的风险出现。现金流量风险原因主要是现金周转的速度缓慢,企业不断进行经营规模扩大。首先,现金周转速度降低、营运资金被占用就会造成企业缺少充足的现金流,对现金的需求量增加,其次,当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张时,自然对资金的需求就会增加,这时很容易导致现金流量减少。当现金流量减少时,企业的风险就出现了,为了筹集资金企业就会增加负债,负债增加又会造成偿债能力的降低,导致筹资风险增加,此外,现金流还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影响企业的信用等方面,加强对现金流量的风险识别对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和企业更健康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二)筹资风险。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过程中很容易遇到风险,筹资风险的原因较为广泛,如果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出现过多的负债,或者债务的期限结构等方面出现问题,投资人会失去对该企业的信心,这样就很容易引起筹资风险。企业的偿债能力可以从长期和短期两个维度来考察,长期用资产负债率指标来衡量,该指标越高就意味着企业的负债越高,那么对于投资人来说该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弱;短期用现金流量负债比指标来衡量,该指标越低,就意味着该企业在短期偿债方面能力很弱,所以企业缺乏偿债能力投资人对其投资就越谨慎,企业的筹资风险就越高。企业的债务结构失衡也会使企业面临偿债危机,筹资风险高导致筹资难,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进一步造成盈利能力减弱,这样利润降低导致偿债能力持续恶化,最终导致经营危机。(三)投资风险。企业的投资风险包括市场、利率、能力、变现等方面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普遍上投资决策并不科学,缺乏完善健全的决策制度,更多的来自领导层的主管决策,企业的风险意识不强就造成盲目追求热门的投资项目,将资金大量投资于当前市场热门的领域,而没有经过科学专业的风险评估。外界政策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战略布局、内部管理决策的失误、金融机构利率的大幅上升、供应商价格上涨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投资风险的增加,投资活动本身就伴随着风险,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完善的风险评估和科学专业的决策会大大降低这些风险,识别投资风险需要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准确的项目研究和分析,对各个环节的把控以及市场的预测,这是一个系统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投资风险的识别将会为领导层进行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分析

(一)财务信息监控传递机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首先从信息监控和传递开始,信息的积累是风险预警后续工作的基础,只有准确的足够多的财务信息积累才能支持进行风险分析评估,评估的结果才能够科学准确,所以企业应该加快建立财务信息监控与传递机制,保证该项机制能够非常准确灵敏的对财务信息进行监控,减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使得得到的信息能够准确及时的被信息系统接受,这样才能供下一步的分析评估使用。财务信息监控传递机制对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在企业的第一个环节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后续工作使用的信息的准确性,同样,当决策制定出来后信息也要进行反向传递,传递到执行层,着同样需要完善的财务信息监控机制来保证。(二)财务风险评估机制。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机制是风险防范的中枢系统,准确科学的评估能够将识别到的各类财务风险分类评估,得到的评估结果为后续的决策提供依据,判断制定的措施能否将风险有效的遏制。从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定来看,当前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做到建立完善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也更没有对风险的分析方法,这样最直接的就是识别的风险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评估和分析,一方面风险识别的工作得不到后续支持,另一方面风险处理也缺少了依据,这些就造成企业在后续的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方面得不到有效的处理依据,无法有效进行财务风险防控工作。企业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需要从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制定应对风险的策略,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应该从三个方面建立并完善风险评估机制,首先,从评估程序方面应该加快专业的程序设计,只有建立了科学的程序才能奠定有效的机制制定步骤,其次,将财务风险评估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加快相关问题解决,不断优化评估方法,做到准确科学,促进各项环节的优化,同时根据市场中财务风险的变化制定灵活多样的应对模式,提升对风险的应对能力,最后,还要根据识别到的财务风险种类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估方法,有针对性的方法能够更加准确有效的评估风险,这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加快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财务风险分析的结果交由下一步处理,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遇到的财务风险,提升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三)风险处理机制。通过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企业得到系统的评估报告,能够对潜在的财务风险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为风险处理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风险处理机制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分析识别到的各类风险,第二步是处理分析出的具体风险。首先,企业要对财务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这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的更深层的剖析,目的是为了对识别到的风险进行更加准确的衡量和估算,这样得到的结果才能够为风险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依据。其次,企业的财务风险处理机制是风险预警机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着风险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所以风险处理需要企业建立严密的处理机制,不仅要在相应的业务过程中进行风险处理,还要建立严密的预防机制,全面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形成成体系的财务风险处理机制,保证处理措施能够得到有效执行,企业要及时根据风险处理结果调整经营策略,改善优化经营模式,进一步降低此类财务风险的出现概率,减少后续损失,同时根据处理结果反馈处理的有效性,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提升该机制的预警水平。

四、结论

风险体系的完善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应对市场变化中的风险,这需要企业强化相应方法的运用,注重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同时做好风险防范,保证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规范财务操作,将风险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不断强化审计监督,通过监控及时发现风险隐患,运用科学系统的风险预警机制来解决风险,共同提高企业的风险预警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朝阳.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与控制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03):42.

[2]彭艳露.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及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企业研究,2014(06):108-110.

风险识别范文篇8

关键词:人脸识别;侵权风险;个人信息

一、人脸识别技术概述

(一)人脸识别技术的定义。人脸识别技术是通过摄像头抓取自然人的面部特征,随后利用大数据快速进行人脸比对,实现个人身份验证的一项数据识别技术。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可以得知其具体的技术步骤如下:首先由摄像头采集个人面部信息,然后数据系统自动对该面部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再将该分析数据传输至人脸数据库,得出匹配结果,最后完成人脸验证。

(二)人脸识别技术的特征

1、人身附属性。人脸识别技术即根据自然人的个人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和验证。在一般情况下,个人的脸部信息具有唯一性并且具有较强的个人人身附属性。

2、自动识别性。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缓解需要大量人力完成的工作压力,此外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经营成本,因此这项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各行各业应用。该技术能够在其应用场景下实现对人脸的自动追踪及识别,这一特性无疑使得身份识别这一工作变得高效便捷。

3、运用风险复杂性。在人脸识别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未知的风险和挑战。由于我国目前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理论研究还不太深入和系统,在立法、执法层面也存在着监管缺失等多重问题,并且由于标准的不明确导致行业准入门槛较低,诸多原因导致了运用人脸识别技术的风险更加复杂以及应对其风险变得更加艰巨。

二、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侵权风险

(一)侵害人格权风险

1、侵害肖像权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19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依照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以得知认定肖像权的侵犯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只要是未经本人同意的,即便不存在营利目的和主观恶意,同样能够构成侵害肖像权。在人脸识别系统的应用场景中,基础数据是用户的人脸信息。层出不穷的换脸软件肆意利用个人的面部五官信息,而未经换脸技术处理时的个人照片属于肖像权保护范畴。

2、侵害名誉权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如今,因为违法成本低等原因致使人脸识别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存在被滥用的情形。在国内外都有这样的新闻:诸多藏于幕后的不法分子利用各种各样的换脸技术或软件,肆意妄为地使用他人肖像。这种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行为无疑对被换脸者的肖像权和名誉权造成了严重侵犯,甚至可能对被换脸者造成严重的精神损害。

3、侵害隐私权风险。人脸识别技术具有隐蔽性,因此任意主体通过简易设施就能够对大众进行人脸采集。同时,因为摄像头抓取极具隐蔽性,公民的知情权不受保障,信息风险巨大。而人脸信息这一敏感个人信息的泄露,无疑会对信息主体的隐私权造成极大威胁。同时,同意面部信息采集的人也不一定知晓这可能意味着其他信息被获取,被采集方与信息采集方之间存在极大的权利不对等,亟须完备的法律规定使其达到有效平衡。

(二)侵害财产权风险。数据时代,信息的价值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下经由算法处理的电子化人脸信息是一项生物识别信息,其同时具有人格属性与财产属性。在刷脸支付与人脸认证的背景下,人脸信息被窃取与盗用会直接产生财产损失。例如:在广西南宁,十几名业主被不法中介忽悠刷了一下脸,其房产就在他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轻易地转手卖掉,所造成的总损失逾超千万元,这无疑是一个损失巨大的警醒。人脸识别技术的不规范应用无疑会对公共及私人财产的安全性都造成巨大的威胁。

(三)侵害知识产权风险。换脸技术大多数情况下被应用在影视场景下,而相关的影视作品是受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主体。换脸平台通常是在没有取得相关作品的著作权人授权同意就自作主张地滥用人脸识别技术支持用户对作品进行任意的换脸篡改,这无疑严重地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修改权以及保护作品完整权。在此情况下,著作权人可以要求平台所有人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三、人脸识别技术法律规制现状

(一)我国法律规制现状

1、现有有效法律规制。我国对于“人脸识别”的法律规制仍处在起步阶段。目前没有专门法律对人脸信息的保护进行规制,仅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第26条规定中出现了个人图像的描述,而且目前我国《民法典》中关于个人信息的条文只有6条且规定较为原则,不具备较强的现实操作性。

2、法律规制的不足。目前我国对人脸识别技术及人脸信息保护的相关立法不完善,有关人脸识别的法律纠纷日益凸显,法律规定却较为空白。《民法典》中有关规定原则性强、现实操作性弱。《个人信息保护法》本应极力弥补《民法典》在具体规则方面的缺失,然而其仍没有对现实中存在的诸多应用风险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及防控,总的来说仍然是亟待完善的。

(二)域外法律规制分析

1、美国法律规制模式。目前,美国是联邦政府与各州两级立法模式,所以总体看来,美国联邦政府与各州关于隐私权中生物识别信息的立法模式也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状态。作为世界上首部生物特征信息隐私保护法律,2008年伊利诺斯州立法机构通过了《伊利诺斯生物特征信息隐私法》(简称BIPA)后,美国各州各市也相继出台了专门用于规制生物识别信息的隐私权保护法案。随后在2009年,德克萨斯州也制定并颁布了该州的《生物特征信息隐私法》。而后在2017年,华盛顿州也公布了关于在该州制定并颁布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法的立法计划。2018年12月,加利福尼亚州了《加利福尼亚州消费者隐私法》(简称CCPA),CCPA就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也做出了不同于隐私权保护的说明,并规定了特殊保护方式。

2、欧盟法律规制模式。在个人生物信息的立法方面,欧盟的法律保护条例无疑是十分严格的。当下欧盟保护人脸识别数据的核心法律是《通用数据保护法规》(简称GDPR)。与美国的法律规制不同的是,欧盟着重考虑的是生物识别数据的可使用性。GDPR明确了面部数据属于生物识别数据,并强调了面部识别数据与图像照片的不同之处,该做法与BIPA相类似。此外,欧盟在相关案例的司法判决中表示,要将收集、存储、使用、处理个人生物数据的公共目的与以私人合同形式签订的生物信息数据处理私人目的进行严格区分。一般是允许相关组织、企业与个人为了公共目的或是社会公益应用处理个人生物信息数据,且以公益目的处理他人生物信息的时候,还要严格遵循合理性、必要性、正当性原则。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2月欧盟委员会颁布了《人工智能白皮书———通往卓越和信任的欧洲路径》,对诸如人脸识别等的识别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制,并且该规定的适用范围不限于本地企业,因此极可能对大多数在欧洲发展的企业造成冲击。

四、我国人脸识别技术法律规制完善路径

(一)完善人脸信息保护的法律救济。介于当前我国对于人脸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定较为笼统模糊,在立法上应当完善对人脸信息的保护规范,其次要全方面地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规制和防范。因此,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和特色的立法模式是确有必要的。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我国当前形成了基本法与特别法相结合的立法结构,为更全面系统地对人脸信息进行保护,可以结合我国特色确立“专门立法+分散立法”的立法模式,以我国目前的专门立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核心,在不断丰富专门立法保护的同时完善诸如《网络安全法》等相关分散性立法规范,以实现对人脸信息的多维度保护,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指引功能。此外,应当要拓展人脸信息保护的救济途径。在推进全方面立法保护的同时,兼顾完善司法方面的保护措施。在司法方面,由于存在证据偏在,因此应当要减轻人脸信息被侵权者的举证责任,由信息侵权者对其是否存在过错的行为进行阐明。为了缓和对社会公众人脸信息的肆意侵犯的现实压力,应当明确诉权主体、统一司法审判标准,做到同案同判,提高司法审判的效率,实现更加快速便捷地解决人脸信息侵权的矛盾纠纷。

(二)增设惩罚性赔偿条款。在立法中增设惩罚性赔偿条款,能够更好地应对实践中日益猖獗的非法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行为。当前在商业用途中存在着诸多非法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肆意收集并滥用人脸信息的不法行为,而提高该不法行为的违法成本无疑是对其进行遏制的有效手段。国外学者曾提出“数据财产权”的概念,认为对个人权利保护仅规定责任规则是不够的,还需要以财产规则进行保护。毕竟,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将会导致公众的财产安全乃至人身安全都处于不可预测的危险之中。而在现实情况下,这类侵权行为对信息主体造成的损失通常无法估量而且难以补救,双方明显存在较大的利益不平衡。因此,增大金钱惩罚力度才能够在根源上对商业中的非法应用行为进行有效的防控,切实做到极大地打击相关商业主体的不法动机,维护商业市场数据的良好环境。

(三)明确信息处理者在第三人侵权下的责任承担。在第三人侵害人脸信息权益的情况下,如何分配信息处理者与第三人之间的侵权责任,对于个人面部信息权益的保护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有学者认为当出现第三人侵权的情形时,信息处理者与第三人应当承担按份责任,信息处理者的疏忽行为与第三人的故意行为共同导致了个人信息被窃取等损害结果,属于多因一果,此时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72条的规定承担按份责任。笔者认为,在个人面部信息权益受损的第三人侵权纠纷中,信息处理者应承担补充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了违反安全保障义务时应当承担补充责任,因此在这种存在直接侵权人的情况下,基于公平原则,个人面部信息处理者应当在其过错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四)转变监管思维,健全技术准入制度。转变传统的事后监管思维,应当健全全方位技术监管体系,利用“法律+技术”实现精准监管和智能监管。首先,通过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监测中心,实现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精准监管。由于人脸识别技术对数据的获取通常是大规模并且隐蔽的,因此传统的监管方式难以对其进行有力防控。技术监管即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监测中心对人脸数据的控制者的数据收集及管理的状态进行全方位地监测,同时限制个人信息保护监测中心仅拥有监测相关数据的运行是否存在异常以及限制数据控制者向其他第三方传输的权能,如确有必要转移数据的,应当取得相关行政部门的许可。其次,建立智能风险预警机制,增强相关部门的风险应对能力。由于滥用人脸识别技术造成的损害后果通常是严重并且不可逆转的,因此事前防控是必不可少的。在个人信息保护监测中心设置相应算法程序,对可能出现的漏洞以及遭受的攻击进行预先警醒和应对,能够做到在源头预防风险,最大限度降低数据安全的风险性。此外,虽然我国已经在逐步建立起人脸识别相关的技术准入制度,但就当前的规范情况来看,技术的规范与应用发展明显存在不匹配。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已然在我国的公私领域被广泛地应用,而关于该项技术的相关规范仍比较模糊和宽泛,因此理应将技术准入标准顺应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发展变化而及时更新。为此,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细则并按时查验相关使用主体是否能够达到技术准入的标准。同时,该标准也切不可一成不变,而是应当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而更新改进。综上,人脸信息是自然人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项信息构成,其暗含相关个人诸多的人格利益及财产权益。人脸识别这一带来极大便利的技术背后,也隐藏着威胁广大应用个体诸多权益的巨大风险。因此,研究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法律规制无疑是推动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主要参考文献:

[1]商希雪.生物特征识别信息商业应用的中国立场与制度进路———鉴于欧美法律模式的比较评价[J].江西社会科学,2020.40(02).

[2]张勇.个人生物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以人脸识别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05).

[3]李婕.人脸识别信息自决权的证立与法律保护[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5).

风险识别范文篇9

关键词:风险识别;风险分类;定性方法;定量方法

一、前言

《礼记•中庸》中有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家应该都记得法拉姆石油过速器的广告,广告的大概意思是:结合合理的引擎推护和定期更换石油过滤器,可避免日后严重的损失和高昂的引擎修理费用。法拉姆在广告中宣传的口号是:“如果你现在不付钱,那以后将付更多的钱。”风险管理也遵循同样的逻辑。在确定相关的风险并制定先发制人的风险策略时,需要重点的去识别风险,风险控制团队应当事先花费时间和资金,否则未来可能会承受更大的代价。从广义上来讲,对投资者而言,风险管理过程需要首先解决以下问题:不确定的消极因素的可能性和影响?制定风险管理策略,识别风险必须考虑的几个关键步骤,评估风险影响力的方法,以及减轻消极影响的过程。项目风险究其根本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事件发生的不良后果或影响。风险和机会就像硬币的两面一一机会来自于有利于项目的因素,风险则来自于不利于项目的事件。

二、风险分类

要想做好风险识别必须明确相似风险的分类。风险一般分为如下几类:财务风险——当企业实施一个项目时,它不得不公开相关的财务状况,这时涉及的风险即为财务风险。如果项目开工之前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比如在没有预付款情况下的建筑施工项目,这种项目施工时也没有明确的审计金额和可回收金额,这些公司必须承受巨大的财务风险,因为它们完全寄希望于建筑完工后能被销售出去或者能安全移交给发包方。(一)技术风险——当新项目需要高新技术或未取得专利的技术时,开发这些项目就存在巨大的技术风险。当然,这些风险有一定的等级,在某些情况下,技术风险比较小(比如对一个已经完成开发的产品进行修改),但还有些情况技术风险可能非常大。一般而言,项目的技术风险越大,那么该项目无法满足特定需求的可能性就越大。(二)商业风险——对于具有盈利目的的项目投入市场,那么项目管理人员对商业环境的了解程度就决定了项目的成功度。商业风险是不确定的、如果无法准确预测消费者对新产品或服务的接受度,那么实施项目的企业就必须接受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商业风险。(三)执行风险——哪些与项目计划执行相关的细节是未知的?例如,地理或物理条件对项目执行是否有影响?再比如,如果要在菲律宾的活火山地带建一个发电站、就必须考虑岩浆对该项目产生的影响。同样,缺乏培训或低效的项目团队成员也可能限制项目的执行。执行风险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是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项目产生影响的潜在性时间或不确定性的评定。(四)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这种风险通常发生在需要履行合同的项目,并且这些合同具有严谨的条款和条件受执政者思想的影响。一些合约条款(如成本外加费用条款、固定成本、清算损失等)可能会导致巨大的项目风险。虽然企业可以通过法务部来规避合约风险,但有时要避免来自其他组织的合约风险是不可能的。例如,即使美国铁路运送项目所需的配件延时了,它们也不会接受惩罚,因为它们在铁路运输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所以只要企业利用铁路来运输,就必须接受所有的运输风险。

三、规避风险

上面所列的风险仅仅是一个开始点,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同行业中不同类型项目的特定风险,有很多方法都可以用来对行业中常规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包括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头脑风暴会议一一将项目组全体成员、高层管理人员、甚至是客户群和供应商群聚集在一起,通过头脑风暴会议列举出一个潜在风险因素的清单。为了使头脑风暴会议成果更有效,应该各抒己见不去评论他人的建议,也不应采取强压措施统一大家的意见。只有这样,一个小型的风险管理假想推断过程才能发挥作用。试想一下,面对其他10个人,如果你处在可能立即被批判的风险中,你是否还愿意将你最有创意的想法表达出来?或者,如果你的上司只允许提出非常成熟的想法,你是否要考虑将你的想法再保留更长的时间?总而言之,进行头脑风暴会议时的气氛要轻松,并且让与会人员相对有安全感,鼓励所有成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提出所有的意见,不用为提出的观点承担任何责任。(一)专业权威法——使用专业权威方法评价项目风险的方法分别是定量的方法和定性的方法。定量的方法是需要统计处于背对背状态的匿名专家的观点和判断,而且这种观点和判断是可以定量分析的。将一组权威专家的意见聚集在一起的“智慧结晶”是可以作为制定决策基础的。另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更强调感性的直觉,它以权威专家总结的经验为基础。但这些问题的总前提是,需要在组织内识别这样一些人:他们已经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且过去有负责类似项目足够的经验,或者他们在类似企业中工作的时间足够长,可以清晰的认识到项目的各个风险。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理性结合感性。(二)损失事件的数据追踪——实施项目时首先要考虑公司是否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已经被解决?搬用之前的方法是否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过去的经验不仅能够用于识别风险,还能充当风险的预警装置。虽然,过去经历的风险并不确定将来也要发生。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过去发生风险的环境或条件可能与当前的市场环境或现在实施项目的工作状态不同。只有在满足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利用过去遇到的风险来评估当前项目,历史数据信息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才能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合理的风险预警。例如,芬兰劳马有限公司曾开发过技术含量很高的伐木搬运设备,这种设备在具有良好基础设施的地方能较好地工作,并可以频繁使用。但当该公司试图在遥远的印尼热带雨林使用这种设备时,它甚至不能解决一些常规的问题,比如无法飞越几百公里将设备从雨林运送到服务中心。(三)多人评估(或称基于团队的评估)。——由于个人的潜在偏好而使用单一案例的资料来识别项目风险是非常危险的。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在该领域多么权威的专家,都不可能识别到所有的项目风险。很显然术业有专攻,一个工程师很可能更熟悉技木风险,一个成本会计师则更了解预算风险。除此,项目经理的经验再丰富,也很难做到规避到所有的风险。所以利用多人评估的方法来识别风险的方法,可以促进对项目潜在不利因素进行更全面、更完整、更系统的识别。同时,这种协作的方法能够使那些没有权力的项目成员更有归属感,从而更加支持项目的完成。(四)信息技术(互联网+)——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大数据的收集及分析,例如客户消费行为偏好、用户访问群体、用户访问量、平均停留时间等信息,识别市场对产品的供需变化;利用电子商务对供应商的供货及时性、客户对保修退换货满意度、产品质量及技术可替代性、危机处理、付款等信息进行搜集、分析,识别供应持续性影响等。风险识别是识别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潜在事件,分析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内、外部因素及其相应的风险事件。当项目风险因素的分析过程完成后,就需要对更广泛的环境或资源进行分析,从而对潜在风险的影响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吴远.风险投资的风险识别及评价、控制分析[J].中国商论,2019(14):32-33.

[2]王敢平.关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2018(02):92-94.

[3]阴医文,汪思源,付甜.“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对中亚直接投资:演进特征、政治风险与对策[J].国际贸易,2019(06):79-86.

风险识别范文篇10

1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煤炭开采工艺可分为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两种,以不同的方式对矿区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我国的煤炭资源以井工开采为主。为了明晰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为后续的风险识别工作进行铺垫,需对其影响方式和基本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本研究将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归纳为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两类,二者综合造成了矿区生态退化(图2)。

2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煤炭开采造成的土地破坏可分为土地挖损、土地压占和土地塌陷3个亚类[4],露天煤矿以挖损和压占为主,井工煤矿以压占和塌陷为主。2000—2009年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损毁土地5534万hm2,对土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消耗和损伤[5]。土地破坏还可能进一步导致局部地质灾害的发生,如滑坡、泥石流、土石流、矿震等[6]。环境污染可分为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水污染和废气污染3类,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的污染方式基本类似。除污染物的直接排放之外,土地破坏也可能引发次生的环境污染。例如煤矸石堆放不仅压占土地,其中所含的重金属元素还会在雨水淋溶作用下迁移并污染土壤和水体,煤矸石自燃又会产生SO2、CO和CO2等有毒有害气体,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综合作用导致矿区的生态退化,发生生态系统的结构损坏和功能缺失。同时,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生态退化会进一步加剧土地破坏程度,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炭开采会加剧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7-8];在潜水位较高的区域,地表塌陷会引发地面积水、土壤盐渍化等后果[9]。这一正反馈机制会导致矿区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大生态治理和风险防范的难度。即使在闭矿后,矿区生态环境也可能继续恶化,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理和复垦才可能恢复。2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识别在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和方法中,风险识别通常作为风险评价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较少单独提出进行研究。例如,Hunsaker79等[10]提出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概念模型中,将风险评价总结为5个环节,其中“终点选取”和“风险源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两个环节即属于风险识别内容;PETAR方法[11](procedureforecologicaltieredassessmentofrisks)中提出“三级风险评价”,其中“初级评价”即是对风险源、风险受体和评价区域的识别;在Landis[12]构建的相对风险评价模型所包含的9项内容中,也并未提出“识别”的概念,而是将对区域的选择和划分,风险源、受体及评价终点概念模型的建立等属于风险识别的内容融合到风险评价的方法中去。风险识别在风险评价研究中通常被作为风险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或直接融入风险评价过程中,对于风险识别的内涵尚缺乏共识的界定。例如,姚兰[13]在洞庭湖进行的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中,将环境风险因子的识别与相应的评价指标选取相结合,由此将识别与评价结合起来。在许学工等[14]针对自然灾害进行的风险评价中,通过对风险源、风险受体和脆弱性评价因子的分析,完成了风险识别的内容,但并未明确使用风险识别这一概念。高铁军等[15]在采矿塌陷区进行风险识别时,将塌陷区修复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分类和分析作为风险识别的研究内容。焦锋[16]提出了较为具体的风险识别概念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加权打分法来对驱动力、风险源、风险因子和评价终点进行分析,确定其危害强度。常青等[17]针对矿区土地破坏生态风险构建了风险因果链作为风险评价的基础,并探讨了风险源、风险受体和生态终点的选取和定量表征方法,在矿区生态风险综合识别与评价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拓展。本研究认为,广义的风险评价研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类和狭义的风险评价,狭义的风险评价即是对生态风险发生概率的定量化研究,而风险识别则是对生态风险的定性和半定量化认识。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识别的内容是筛选矿区范围内的风险源和风险受体,通过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对其进行甄别,判断区域内是否受到各个风险源的影响,并对风险源作用于风险受体的暴露—响应过程进行分析,确定生态终点。其识别结果是构建一个详细的生态风险因果链,明晰风险源、风险受体、生态终点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搭建起矿区生态风险多源多受体的网状因果体系。本文将矿区生态风险识别分为风险识别流程和识别方法两部分进行论述。矿区生态风险识别流程包括矿区生态风险综合调查、风险源识别、风险受体识别、暴露—响应过程识别、生态终点识别、因果链构建6个步骤。矿区生态风险识别方法是在风险识别中判定风险源及风险受体是否存在、确定其空间位置和风险影响程度的方法,在具体研究中常作为风险评价的一部分进行。

3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识别流程

31综合调查在进行矿区生态风险识别之前,需要先对该矿区进行综合调查,认识矿区生态环境特征及采矿活动的特点和扰动方式。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象气候、植被、土壤以及矿业生产活动等。通过资料收集、遥感影像分析、现场调研、实地测量与监测、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获取数据,并了解矿区自身特点,为后续的风险源识别工作奠定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32风险源识别由于人类采矿活动对矿区生态系统起主导作用,因此在矿区生态风险识别中,侧重关注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风险源识别工作也围绕着采矿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展开。在现有研究中,程建龙等[18]将煤炭开采中的挖损、压占等土地破坏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作为露天煤矿的风险源。田大平等[19]也相类似地选择了土地破坏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两个方面作为风险源。马萧等[20]将采矿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作为主要风险源。贾媛等[21]则从人为风险源角度选取了煤炭开采、矸石堆放、道路修建、污染物排放等作为风险源。这些研究由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应用方向的不同,对风险源的识别也侧重于不同的角度。本研究考虑到煤炭开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式,将生态风险源分为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两类。其中,土地破坏包括土地挖损、土地压占、土地塌陷;环境污染包括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水污染和废气污染。由于煤炭开采扰动的多面性和多源性,上述风险源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例如,固体废弃物既会导致重金属污染,同时也会造成土地压占。但上述风险源具有不同的表征、研究方法和治理措施,因此仍将其列为不同的风险源进行识别。33风险受体识别生态风险受体是暴露于胁迫因子下的单个或一组物种、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特殊生境等[22]。矿区生态系统组分极易受到采矿活动的扰动和影响,成为生态风险的受体。矿区生态风险具有多风险源交叉影响的特点,因此一个风险源,可能对多个风险受体产生不利影响,一个风险受体也会受到来自多个风险源的作用。土地破坏类风险源以土地系统为风险受体,具体包括土壤、岩层、地貌、水体及植被;环境污染类风险源的受体则包括大气、土壤、水体、植被和动物。在实际研究中,考虑到资料的可获取性、数据的可监测性等因素,一般选择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体和大气作为风险受体。部分矿区具备动物监测条件,可选择生活在矿区的动物(如鱼类)作为风险受体进行研究[23]。34暴露—响应过程分析暴露—响应过程分析是对风险受体对风险源暴露途径过程的分析[22]。风险源通过一系列复杂、综合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作用于风险受体,并导致相应的生态终点。对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而言,主要过程包括直接物理作用、水循环、食物链、风化作用、侵蚀作用、重力作用、扩散作用等。这些过程的识别和分析建立在对相应自然规律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实地采样监测等方式判定。35终点识别生态终点指在生态风险源的作用下,生态风险受体可能受到的损害,以及由此发生的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矿区生态风险终点有别于一般区域生态风险终点之处在于着重强调采矿活动对生态系统带来的损害,由于自然生态过程所产生的后果不在本研究的考量范畴内。不同的风险受体会伴随不同类型的生态终点。对地质地貌要素,会导致矿震、地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生态终点;对土壤要素,会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微生物环境破坏、土壤理化性质改变、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对植被要素,会导致植被破坏、植被退化、生境破碎化、植被多样性降低、病虫害等;对水体要素,会导致地表水系改变、地下水贮存条件改变、地下水位下降、水环境污染等;对大气要素,会导致大气粉尘污染、温室气体含量上升、有毒有害气体污染、酸雨等;这些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损伤和功能缺失;对动物,除导致生境破碎化、物种多样性降低之外,污染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会导致动物生长性状受损。36风险因果链构建因果链分析是风险识别方法的一种,运用故障树和事件树等逻辑分析方法,以事件组潜在的因果关系为基础,在事件的成因和后果之间建立链条,构成多成因多后果的风险因果体系[2]。因果链分析在流域生态风险识别、区域生态风险识别和不同生态系统的风险识别中都有应用。由于矿区生态风险具有显著的多风险源、多风险后果的特征,本研究选择风险因果链方法作为典型的矿区生态风险识别方法,基于煤炭开采的基本工序,通过上述风险源、风险受体、暴露—响应过程和终点的识别,构建风险因果链(图3)。从风险源的类型来看,土地破坏类生态风险源,主要通过直接物理破坏、风化、侵蚀和重力等作用及水循环过程,对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体和大气产生影响,其后果通常是对生态系统组分的破坏和对原有地质地貌条件的改变,同时也会产生次生生态影响,如地形破碎和地表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生境破碎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等。而污染类生态风险源主要通过扩散作用、水循环和食物链对土壤、水环境、大气、植被和动物产生影响,其后果通常是对生态组分的污染,其中主要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水体重金属污染、大气粉尘污染、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增加、酸雨等,在一些矿区由于生物体的富集作用,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元素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高浓度的污染物会随生物遗体回到土壤和水体中造成进一步的污染,更有可能被高等动物所食用,产生缓慢但具有区域性的毒害作用。这些生态后果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损坏和功能丧失,生态系统健康下降,并可能引起生态系统结构由复杂向简单的逆向演替。

4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识别方法

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识别常用的技术方法包括“3S”技术、实地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问卷调查与访谈方法。其中,“3S”技术以遥感和GPS为获取数据信息的主要手段[24-26],以GIS技术为主要分析手段[27];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常用于对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物的识别,判定污染物是否存在、浓度是否达到可被作为风险源的阈值[28-29];问卷调查和访谈通常作为一种获取数据的辅助手段。煤炭矿区生态风险是区域生态风险中的一类特例,部分区域生态风险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也能够应用于煤炭矿区的风险研究中。在区域生态风险研究中,上述基于风险源—风险受体—生态终点因果关系的方法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不同的学者构建了若干不同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包括前述中的PETAR方法等。尽管风险识别是为后续的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和防范铺垫基础,但在实际风险评价研究中,特别是在目前常用的基于景观生态指数的评价方法中,风险识别步骤经常被忽略,而直接对指标进行筛选和运算。然而,这并非意味着风险评价不再需要进行风险识别,而是通过指标筛选的过程对风险受体和风险源在研究区的影响作用进行了识别。例如,风险评价中常用的PSR模型(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压力指标即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和胁迫[30],属于风险源范畴;评价指标是区域内风险源、风险受体和生态风险的定量化表征。因此,风险识别在实际案例研究中,除可以通过上述技术方法对风险源和风险受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识别外,也可以直接通过风险评价过程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对风险评价各指标的筛选和对量化指标阈值的确定就成为风险识别中重要的一环。本文根据煤矿区的生态风险特征,提出了针对煤矿区的风险源和风险受体识别与诊断指标。其中,风险源特征及各风险亚类的识别指标如表1,在此基础上界定阈值即可进行风险源破坏程度的判定和识别。而风险受体的诊断和识别则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完备性和生态组分安全性两个方面,生态系统功能完备性的常用诊断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健康3个方面(表2);生态组分安全性诊断方法包括实地检测、遥感监测、采样分析和问卷调查,分别适用于不同生态组分的诊断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矿区的特点和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选择(表3)。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