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知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1 17:50:32

风险管理知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1

项目融资作为一种筹资方式,在国外的研究中,对项目融资也只是进行了一种方法的介绍。而对项目在融资过程中,如何去志别、分析、控制、管理风险,没有做出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国际上,对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学术机构和学术会议很多,但最重要的也最有影响的国际项目管理机构是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Association)。该协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项目管理大会,出了论文集《ManagementbyProjects》,收集大量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文章。在出版论文和专着方面,英国的学者J.P.Turner的着作《TheHandbookofProject-baseManagement》专辟一章讨论风险管理问题,最具有代表性的期刊是英国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

N.Kartam与S.Kartam从项目订约人角度对科威特建筑行业的风险及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探如何评估、分散以及管理科威特建筑项目的风险,并提出了两种风险管理方法,即预防风险措施与缓和风险措施。

PatrickTILam指出电力、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面要考虑潜在的风险影响,并以BOT这种融资方式为例,通过实例分析指出风险因素的种类以及相应的规避方法。

JyotiPGupta和AnilKSravat通过分析印度电力项目中融资和建设方面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相关的政策、电力交易、风险因素和融资等,介绍了外国投资的第一个IPP项目,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MansoorDailami和DannyLeipziger提出了在BOT融资方式中通过特许权协议降低风险的一些策略,如控制关键风险因素的变化,通过法律手段固定项目参与方和贷款银行之间的义务和权利等,并且运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风险管理教学、研究和应用也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可惜系统地研究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不多。文献首次对项目风险管理作了理论综述,文献详细介绍了风险管理体系,文献论述了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及各种风险评估定量方法,另外文献引进了重大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综合集成方法。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2

[关键词]风险源辨识;风险防控;风险提示卡;后续审计

一、内部审计风险提示卡的工作模式

(一)风险源的辨识及提取。风险源辨识就是对未来可能发生风险原因的一种预测,预测越准确,对于风险管理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只有把相关风险因素辨识出来,才能进入风险评估阶段及后续防控阶段。进行风险源辨识,首先要在尊重科学和负责的前提下,充分应用风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现实情景分析、人因可靠性分析,最大限度地把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都辨识出来;其次对风险程度预期高且外部监管风险高的问题,纳入“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的管理范畴。(二)风险评估与风险分级。风险评估就是在基于对风险因素(风险源)后果严重程度与发生可能性分析判断的基础上作出评估,即风险=风险因素引发损失的可能性×引发损失的严重程度。在风险评估环节,为谨防“朗福德陷阱”,要在坚持全面风险防控的同时突出重点,即在对可能导致重特大损失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时,应格外小心、警惕,采取不同等级的风险防控。通过对辨识出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按风险程度及防范难度分为高、中、低三个层级,进行分级管理,达到有效防控风险的目的。各级组织、各职能部门应根据各自岗位履行相应的风险防控职责,做到分级管理。由于决策层、管理层与操作层所处的地位与分工不同,掌握的资源各异,在对风险进行分级管理时履行的职责、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工作模式的准入标准是不进入正式审计报告,但必须要无条件严格控制风险程度高且外部监管风险高的风险因素(风险源);分级标准则依据风险防控过程中决策层、管理层与操作层所起作用的大小,对所属单位及部门风险问题进行三级管理。一是将风险单位管理层与操作层落实控制的风险问题设定为三级问题(见表1),采用“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送达问题单位或部门的主要领导。二是将上级管理机构管理层干预方可控制的风险问题设定为二级问题(见表2),升级采用“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内审重大事项报告单”,呈报至上级管理机构的总会计师、总经理、董事长、党组织。三是将需要上级管理机构决策层推动解决的问题设定为一级问题,再升级为董事会对内部审计重大风险事项的议案。(三)风险提示卡的传递路径及管理。对内部审计揭示的二级、三级风险问题,按风险级次管理要求送达或呈报“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后,由审计部门专项督促风险防控建议措施的落实。对内部审计揭示的一级风险问题,首先将“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报送董事会秘书处;其次由审计部门与董事会秘书处共同督促,直至形成董事会议案,经董事会会议形成董事会决议后,由审计部门专项督促风险防控建议措施的落实。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防控的风险因素得以有效控制,从而避免经营风险的发生。“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在风险防控方面坚持分级防控、动态防控和闭环控制三原则。风险问题及风险提示(通知)卡三级分类过程体现的就是分级防控;后续跟踪审计体现的是动态防控;风险源识别、风险纳入“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管理、后续跟踪审计、追责等全流程体现的是闭环控制。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有的企业只是为了满足体系审核的要求,进行风险因素的辨识,形成风险因素辨识清单,就不了了之;有的企业进一步进行风险评估,形成内部审计正式报告,且提出风险防控建议措施,但停留在纸面并未有效落实,使风险管理工作失去应有之义。而我们创新的“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在PDCA闭环管理工作模式基础上,按照定问题、定措施、定经办人、定责任人、定时间的“五定五落实”原则,结合实际建立了内审风险管理台账(见表3),进行专项管理,并明确后续跟踪审计的时间以及不按要求实施风险控制应承担的追责责任。(四)案例说明。2018年1月对所属贸易子公司进行内部审计时,经过关键控制点、人因可靠性分析后,认为H公司向民营企业预付货款存在风险,且风险程度较高,因是按合同预付货款,确定为三级风险问题,并提取纳入“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管理,于2018年2月26日编制送达编号为002的“H公司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具体内容包括:(1)风险内容——H贸易公司向民营企业预付货款。(2)发现时径——2018年1月22日至26日,按集团要求例行审计时发现。(3)风险描述——2017年,H贸易公司按合同约定向民营企业预付3笔货款计1200万元,货权转移手续在预付款支付后办理,存在风险。(4)防范建议——建议H贸易公司在以后贸易业务过程中严禁在未取得实质性货权情况下预付货款,即使有特殊原因要在未取得实质性货权情况下预付货款,也必须在采取保全措施后支付。(5)后续审计——拟于2018年7月对此风险提示内容进行后续审计。2018年7月29日至8月1日,H公司审计部对此进行后续跟踪审计。经核实,公司2018年前半年对民营企业的17笔预付款资金总额3173.27万元,均是以货物到港到站且取得货权转移证明后按合同约定支付的。2019年1月审计再复核发现,H公司2018年共向民营企业预付货款66笔、金额10,314万元,均按“H公司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风险防控建议预付,所有对民营企业的预付款项未发生风险。

二、风险提示卡的运用效果及展望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3

关键词: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理

电力企业作为经营性服务企业,电费是主要经营收入,更是和企业生存及发展存在必然联系。而在此过程中,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的重要架构,但由于现场服务风险、自动化系统风险和电费安全风险等问题的存在,致使电费风险管理工作逐渐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即科学构建电力系统内控体系,优化电费风险措施,避免电费经营损失,是电力企业目前关注的焦点。

一、对电力营销的解析

电力营销(Electricpowermarketing)即为在电力市场持续变化的前提下,将用户需求纳入管理核心,借助供用电关系的维系,为其提供更为可靠且安全的电力商品及服务。而在新时期背景下,电力营销的理念也在发生着改变。即时刻把控市场动态,通过对市场潜力和未来趋势的评估,拟定有效性发售电经营目标,适时调整电力营销方案,开拓市场;结合现代化营销手段的运用,逐步提升电力服务质量及效率,且利用企业内部机构和业务流程的完善,对用户需求加以诱导,使其能够在满足其服务需求的同时,缩减服务成本;以用户需求为前提,努力做好电网改造及建设工作,树立正确的用电观念和服务观念,结合优质低廉的电力商品及服务,逐步扩宽用户范围和领域。

二、电力营销全过程中的电费风险

1.用电报装。用户通过书面形式,向电力企业申请用电需求。同时,电力企业借助技术人员的委派,对用电现场实施勘查,拟定相关供电方案。而供电双方依据合同约定,完成对应的供电工程,且在相关部门验收合格的前提下,安装电能计量表后通电。在此过程中,存在的电费风险为用电生命周期、用电合法性和客户行业门类、客户资信水平等。2.合同签订。电力企业在执行供电服务前,应和用户签订“供用电合同”,以此对双方权利及义务加以约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现阶段,合适合同俨然成为供用电合同的重要模式,虽对电价政策和缴费时间等予以名列,但由于国家政策和用电业务变更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供电合同常面临修改与补充等工作,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电费回收的难度。3.电能计量。电费收取的主要方式为电能计量。换而言之,电能计量是否公平和准确,是影响电费回收的关键。而电能计量更是以“一杆秤”的角色,决定着电费风险的与否,如电能计量管理的有效性、信息精准性、技术可靠性、窃电风险等。4.抄表收费。电能计量表在电费回收中占据决定性地位,即电力企业委派专人,对电能计量表中显示的数据予以定期记录,依据电费价格,对用户电费缴纳额予以计算,还应及时通知用户按时缴费。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由于贯穿至抄记和录入等工作,其操作规范性和岗位责任是引起电费风险的诱因。

三、优化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理措施

1.构建健全化风险防控体系。电力企业若要实现对电费风险的强化管理,则应适时做好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即通过对电费风险的规范化、系统化管理,降低企业经营环节存在的各类风险,以此保证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此,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一,严格按照行业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行为加以管控;其二,将电费风险管理政策落实到个人,用以在提高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的同时,强化电力企业电费风险防控能力;拟建电费风险预警制度,使其能够在科学管理的前提下,切实电力营销全过程中电费风险管理的意义。2.科学选择风险管理手段。针对电费风险管理工作,科学性风险管理手段的选择,不仅可对风险事故加以防范,还可降低电力企业经营损失。而若要做好电费风险管理,主要可从以下两点加以阐述:首先,电力企业对国家政策、用户用电属性、生产经营现状等数据予以全方位把控,且通过量化处理的方式,提高自身风险评估水平和能力。其次,若突发电费风险,电力企业能够依据有效性事后处理手段,对风险实施转移,即结合对区域特点和用户类型等问题的思考,评估电费风险趋势,用以降低自身经营损失。3.加强设备管理。笔者借助对电费收取工作的解读,发现若要对电力企业电费风险予以合理规避,则应对电力设备管理方案实施优化管控,保证电力营销工作的顺利施行。而若要实现此目标,电力企业应定期派以专人,对电力设备实施检修与养护,且借助现代化和智能化电力设备的融合,既是保证电力营销工作序性化开展的前提,又可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电力服务,减少电费风险事故。4.构建多元化缴费渠道和方式。为避免电力企业承担过多的电费风险,则应对缴费渠道、缴费方式加以优化完善。即利用分解电费的手段,完成电费收缴工作。如将电费分解至各个月、各个单位,以此降低企业自身电费回收风险。同时,还可通过多元化电费催收的手段,降低损失。例如:短信通知、上门通知、电话通知等催收手段。特别针对存在不良记录的用户,应将其纳入重点催收对象,以优先催收的方式,提高电费回收几率。再者,电力企业还可借助多元化渠道,要求用户完成电费缴纳活动,如银行代扣、第三方代缴等渠道,不仅可降低柜台压力,还可将电费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费作为企业销售收入,是电力营销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而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电力营销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对电费予以回笼,以此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经济市场因素的影响,致使国内电力营销信用状况相对较差,如拖欠账款、不恪守信用等状况的滋生,是影响电力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而电力只有努力做好电费风险管理工作,方可维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贾凤姣,惠峥.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理策略探讨[J].数字通信世界,2015(8):166-167.

[2]史剑.电力营销全过程的电费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5(17):166-166.

[3]陈东梅.基于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理的分析[J].通讯世界,2014(18):58-59.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4

关键词:互联网贷款;监管;防范风险;中小银行;数字化

2020年被业内称为我国互联网贷款业务的政策规范年。2020年2月21日,人民银行召开2020年金融市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部署2020年金融市场六大任务,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多措并举,彻底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建立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长效机制”。2020年7月,银保监《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21年2月20日,银保监再次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央行部署化解风险任务,到《通知》为《办法》打上量化考核补丁,正好一年,而《办法》和《通知》的实施对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乃至全球互金市场均存在深远影响。在以往对政策法规的研究中,业界更多的是从法律角度出发,明确“什么不能做”,但是较少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结合业务、行业和科技能力探索“能做什么”和“如何去做”。本文将从监管思路、市场变化以及对商业银行的具体影响3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小商业银行的现状,形成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一、从《办法》到《通知》,突显监管部门的监管意志与方向

《办法》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贷款管理法规,除了对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进行了直接条规指导外,也在互联网贷款的定义、范畴、风险管理、合作机构管理、消费者保护、信息披露、数据治理等诸多方面给出了明确的界定。《办法》实施后,监管部门通过对监管反馈进行分析,发现各金融机构在风控环节、跨区域放贷等方面存在执行差异,部分机构的互联网贷款业务与《办法》的要求仍存在差距。为了进一步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银保监了《通知》。业界普遍认为《通知》是对《办法》的量化补充和升级,其针对互联网贷款的出资比例、集中度、限额设定了3条监管红线,进一步统一了监管标准。把《办法》和《通知》中的核心内容联系起来,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监管部门的监管思路。

(一)金融机构针对互联网贷款业务要有独立风控

从《办法》到《通知》,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互联网贷款风控独立性的要求始终如一。这体现了监管部门对互联网贷款风险责任划分的确定性和必要性,也明确了针对互联网贷款业务,金融机构应作为风控的首要负责人。在核心风控环节,不应依赖合作机构,更不该试图让合作机构来担主责。

(二)金融机构要分散合作,控制互联网贷款业务集中度

在《办法》中,合作机构集中度和互联网贷款限额被多次提及,但没有给出具体标准,仅要求机构高级管理层制定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风险管控指标。笔者认为,《办法》虽然非常重视互联网贷款相关风险,但更多的是体现机构自律下的审慎经营。而《通知》则给出了关于合作机构集中度、出资比例和互联网贷款整体限额的量化监管要求。量化即存在考核,对于金融机构有了更明确的考核方向,也使各级监管部门有了更明确的监管目标。

(三)金融机构不准跨区域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

关于跨区域展业,从《办法》到《通知》充分体现了监管的升级。《办法》仅提出“地方法人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应主要服务于当地客户,审慎开展跨注册地辖区业务”,而在《通知》中,则明确指出“地方法人银行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从整体来看,针对互联网贷款业务,监管部门定调的监管思路始终如一,可总结为“强风控、控集中、禁跨区”9个字。

二、对整体互联网贷款市场的影响

从顶层设计角度来看,《办法》和《通知》都强调“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贷款业务行为,促进业务健康发展,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根据顶层设计的思路,中央在认可互联网贷款业务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后,正在逐步建立商业银行互联网业务制度框架。这也说明监管部门已经将互联网贷款业务列入商业银行常态经营业务中来进行监管。从互联网科技企业角度来看,《办法》到《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合作机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在《通知》前,合作机构出资比例普遍仅为1%-5%,出资比例的改变将极大地增加互联网科技企业及其附属小贷公司的业务成本,使原有互联网科技企业依靠流量优势、用少量资金撬动大量银行资本开展贷款业务的模式发生改变。另外,《通知》还明确要求“商业银行与单一合作方所发放贷款余额不超过一级资本净额25%”。结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未来互联网科技企业的联合贷和助贷业务将受到监管部门针对规模和渠道两个层面的双重严格管理。这一方面体现了监管部门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过度集中的监管思路,另一方面也再次明确了以“金融归金融,科技归科技”为总方针的各参与方的合作定位。从长远来看,《通知》的出台将进一步弱化互联网科技公司的金融角色,并突出其进行科技风控输出的业务属性。2021年7月,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给网络平台机构(包含互联网科技企业)下发通知,要求网络平台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至此,监管思路更加明确,即把助贷、联合贷、引流等业务背后的科技风控输出进一步纳入到征信业务的范畴,在增强了对这部分业务监管的同时,再次弱化了互联网科技企业的金融角色。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通知》相比于《办法》给出了两点量化和两点定性明确,即在网贷余额占银行全部余额比例和单一合作方发放贷款比例方面给出了量化,同时再次明确银行要有自主风控和不得跨区经营。总的来看,商业银行参与网贷行业的基础方针将是独立风险管理、资产风险分散和整体规模控制。对于大型银行来说,经过近几年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发展,从产品模式到风控技术再到科技人力结构都已相对成熟,所以在新的监管环境下所受冲击不大,未来则主要关注上述提到的两点量化指标。然而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新规影响明显且业务规范方向明确,即服务地方经济,以深耕地域化市场为主旨。对于部分地方性银行来说,当前其存在合作方单一或网贷业务规模占比过大的情况,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必然会面临发展阵痛,应在过渡期积极做好资产业务转型和风险分散。

三、新规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互联网贷款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已逐步被监管、同业、民众所认可。其不但是国家实施普惠金融战略的一个重要渠道,也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标配业务和品牌塑造组成部分。结合上述分析及2020年11月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2021年1月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针对中小银行在新的监管环境下所受到的影响,笔者总结并提出了3点应对建议。

(一)提升基础数据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成败的关键在于基于数据的风险管理能力,也就是经营基于数据驱动的风险的能力。基础数据一般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内部数据一般指行内数据,如交易流水、内部黑名单、内部客户产品信息等;外部数据主要包括征信数据和三方非预处理数据。基础数据是数据化风险管理的最主要生产资料,也是衡量风险管理能力上限的标准。中小银行,特别是地方性的农商行、城商行、村镇商业银行,缺少全面的对基础数据的整合能力。虽然不少中小银行已经上线自主风控系统,但系统依存的数据源主要以第三方数据厂商所提供的已加工切片的数据为主,换言之,银行所获得的是第三方数据厂商用基础数据生产出来的“结果产品”。短期内,中小银行可将这些“结果产品”用作互联网贷款的决策依据并快速提升业务规模。但从长远来看,这势必会造成银行对第三方数据厂商的过分依赖。然而,未来随着《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的出台,对数据厂商的规范也会增强,不合规厂商会被进一步清退,银行三方数据厂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存在诸多不确定。从内外部基础数据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中小银行在内部数据的抽取、聚合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建议中小银行应建立较先进的基础数据平台并配套相应的数据分析工具,以打造可迭代、可延伸的内部数据软硬件设施;配置数据相关岗位,建立数据类人才梯队。另一方面,征信数据作为最主要的外部数据,针对互联网贷款,应实现报告自动化解析、切片、指标化等操作处理,使后端系统能够迅速调取和产生决策建议。所以,中小银行应建立征信数据处理的全流程系统,主要包括征信前置系统、统一征信解析平台和特征应用平台等,从而实现与后端的流程决策系统的良好衔接。

(二)加强基于数据的风险管理能力,实现风险

管理的数字化,打造自有风险画像体系数据的打通是为风险管理服务的。现阶段监管部门已经明确要求风控不得外包。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可以预见监管部门将进一步提升对商业银行自主线上风控的监管要求。基于数据的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含以下要素:风险管理策略和规则应用,包括流程反欺诈规则、业务风险筛查规则、贷后定巡规则和主动预警规则等;风险评价,主要包含风险评级(如ABC评分卡)和风险定额定价;风险管理效能监控与迭代,主要包括策略效能监控(如规则命中情况监控)和评价监控(如模型表现监控)。上述要素是实现数字化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为了达到监管要求,中小银行在现阶段已普遍建立了针对互贷业务的自主风控系统,也有了一定的基于外部数据的风控规则沉淀。特别是在风险评价方面,中小银行普遍上线了针对线上消费贷的风险评估评分卡或评估模型,可以实现线上风险决策。在策略规则方面,中小银行主要依靠外部数据厂商的名单类产品实现流程反欺诈筛查。除此之外,中小银行在目标客户筛查、贷后筛查、风险管理效能监控,以及配套的监控结果分析、策略更迭等方面相对欠缺。从上述中小银行在实施风险管理数字化方面的现状可以发现,中小银行虽然已建立自主线上风控系统,但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数字化风险管理体系,同时也受到业务规模、科技实力、投入产出效益等方面的制约,无论是自身数字化风控平台建设能力,还是风险管理技术的创新能力,都与大型银行有着不小的差距。对此,笔者从帮助中小银行建立数字化风险管理体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是促进大型银行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技术,帮助中小银行快速建立数字化风险体系,尤其是适用中小银行当地信用特征的风控策略和工具,正是中小银行所需要的。二是中小银行在引进或自建数字化风险体系的过程中,还应逐步建立符合业务地域信用环境的客户风险画像。

(三)发挥根植地方市场的优势,中小银行应着力

信贷业务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探索建立线上与线下联动的发展新模式互联网贷款业务是依赖互联网流量获客,并利用多维数据进行风险管理的贷款业务。《办法》特别强调了其自动受理贷款业务的特性。但我国互联网发展至今,已明显呈现少数互联网科技企业控制获客流量的趋势,如果流量中断,中小银行的网贷业务势必难以为继。长久以来,我国中小银行的使命从来都是根植于地方经济,服务于当地市场,为广大市、县、村居民提供切实的金融服务。互联网贷款业务虽然发展迅速,盈利丰厚,但中小银行仍应不忘初心,特别是《通知》进一步明确不得跨区域经营后,中小银行更应该回归本源,探索互联网与银行所在业务区域结合的贷款业务新模式,即线上与线下联动模式。线上与线下联动模式,是将互联网(线上)的获客、基于数据的画像分析和风险管理能力,有机地融入常规的贷款业务流程中,实现原有常规贷款生命周期的最大线上化。一般来说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轻模式,即线下流量获取模式。一般由客户经理在线下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获客,然后通过合作方营销、风控软硬件支持与自身风控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信贷流程。这种模式适合自身科技实力较弱、当地市场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如业务规模较小的县级农商行。二是重模式,即线上流程最大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客户经理通过本行移动工作站进行业务拓展,然后通过决策引擎和相关风险管理工具形成审批建议和决策,实现贷款的快速审批和放款。这种模式在提升业务效率的同时,也最大化地降低了传统信贷业务中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一般适用于自身科技实力较强、当地业务规模潜力较大的商业银行,如地市级城商行和业务规模较大的农商行。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线上流程最大化模式虽然前期投入较大,却能够有效获得数据、智能风险管理带来的技术红利,增加客户黏性,建立在当地市场的业务模式“护城河”。综合来看,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造就了互联网贷款的繁荣。经过前期的快速增长,互联网贷款业务进入了较稳定的发展期。监管部门恰如其时地了《办法》,并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又了《通知》。两者构建了针对互联网贷款业务的立体监管新环境。中小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更应该立足于新的监管环境,发挥后发优势、立足本地、打通数据,发展基于数据的风险管理能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数字化之路。

参考文献:

[1]姚耀军,董钢锋.中小银行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新结构经济学最优金融结构理论视角下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4(1):105-115.

[2]陈洪亮,常晶.互联网贷款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9(12):31-33.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5

一、高度重视、全面评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对本行外汇业务和外汇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各行(含城乡信用社,下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主动研究并积极制定各项应对措施,并确保外汇业务发展战略与本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资本充足水平相适应。各行要根据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交易方式,进一步完善外汇风险管理制度;积极建立与外汇业务经营部门相独立的外汇风险管理部门或职能,将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外汇业务的全过程。

二、准确计算本行的外汇风险敞口头寸,包括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单币种敞口头寸和总敞口头寸,有效控制银行整体外汇风险。与此同时,还应注意监控和管理银行贷款客户的外汇风险,及时评估贷款客户的外汇风险水平变化对其偿债能力的影响。

三、加强对外汇交易的限额管理,包括交易的头寸限额和止损限额等。各行应对超限额问题制定监控和处理程序,建立超限额预警机制,对未经批准的超限额交易应当按照限额管理政策和程序及时进行处理。做市商银行要严格控制做市商综合头寸。

四、提高价格管理水平和外汇交易报价能力。各有关银行机构要实现银行与外汇交易市场之间、与客户之间、总分行之间外汇价格的有效衔接,实现全行统一报价、动态管理。各行在同业竞争和向客户营销时,要基于成本、收益和风险分析合理进行外汇交易报价,避免恶性价格竞争。

五、不断加强系统建设。做市商银行要加强交易系统、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将分支行外汇交易敞口实时归集总行,并根据实际情况尽量集中在总行平盘,不断提高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管理的电子化水平。

六、制定并完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在询价交易方式下,各行要通过加强对交易对手的授信管理等手段,有效管理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并定期对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进行重估。各行应把外汇交易涉及的客户信用风险纳入企业法人统一授信管理。

七、有效防范外汇交易中的操作风险。各行要按照交易前准备、交易的实现、确认、资金清算、往来账核对、会计和财务控制等步骤严格识别和控制外汇交易中的操作风险。外汇交易的前、中、后台职责应严格分离。交易员要严格按照业务授权进行交易;后台人员要认真、及时进行交易确认、资金清算和往来账核对,发挥独立、有效的风险监控作用;必要时可设置独立的中台岗位监控外汇交易风险。切实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有效控制合规性风险。

八、加强对外汇风险的内部审计。审计部门应配备熟悉外汇交易业务、能够对外汇风险进行审计的专业人员;要加强外汇风险内部审计检查,及时评估本行在外汇风险控制方面的差距,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九、严格控制外汇衍生产品风险。从事人民币兑外币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银行,要严格按照《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建立有效的、与所从事的衍生产品交易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制度;要从系统开发、会计核算等方面,积极支持与配合新的衍生产品开发与业务发展。

十、配备合格的外汇交易人员、外汇风险管理人员。要充分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招聘和遴选外汇交易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和业绩考核系统,以适当的待遇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6

关键词:工程保险;索赔;理赔;风险管理

工程保险周期长、技术复杂、风险事故发生频繁、损失金额较大。因此从工程保险合同签订的开始,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便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设立风险管理的负责机构,明确各自在赔案处理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

一、被保险人索赔的风险管理技术

1.机构设置及职责确定。

在工程保险中,项目业主作为主要的被保险人,应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与工程保险赔案相关的一切事务,维护被保险人在索赔中的正当权益,推动赔案处理的顺利开展。专设机构的职责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在风险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接收出险单位的事故报案,分析判断保险责任;(2)赶赴现场初勘取证,安排保险公司及公估人现场联合查勘,组织赔案公估理算及协调,跟踪赔案处理,组织单位和人员提供保险人所需的相关资料证明。(3)向出险单位解释保单条款和保险规定及最终理算结果等。

由此可见,专设机构的职责贯穿赔案处理的始终。由于对工程保险条款和相关法规具备专业知识,专设机构能为保险公司顺利处理赔案提供各种便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被保险人不因工程保险索赔中的某些作为或不作为丧失获取经济赔偿或给付的权利,有力维护了工程项目业主获取全部合理赔付的合法权益。

2.索赔程序。

索赔程序可以简单表述如下:(1)出险报案;(2)紧急施救;(3)保险责任判断;(4)紧急通知和事故报告;(5)现场初勘;(6)现场联合查勘;(7)证据材料提供;(8)协助公估理算;(9)协助再次查勘现场和补充材料;(10)接受最终理赔报告。

3.索赔中的风险管理技术。

索赔中风险管理的根本原则是被保险人在行使索赔权利的过程中,既要保护自身工程或财产的安全,又要争取积极有利的条件促使双方公平、合理地处理赔案,使被保险人得到及时、合理的经济赔偿或给付,提高索赔效力,以迅速恢复工程建设,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讼诉。具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如下。

(1)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规定了被保险人行使索赔权利的时间效力,具体体现在三方面:①报案及时;②施救及时;③索赔及时。出险单位在出险后的第一时间内应及时向业主和其专设机构报案,此为报案的及时性原则。在报案之后,业主和出险单位应及时组织人员消除风险事故,抢救未受损的工程或财产,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此为施救的及时性原则。及时的施救费用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合理补偿,补偿金额一般不超过工程保险金额。此外,在专设机构确定风险事故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时,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此为索赔及时性原则。

(2)真实合法原则。被保险人在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要求时,要做到构成索赔条件的因素是真实可靠的,各种证明文件和材料及索赔手段是合法的。对于伪造有关证明资料或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部分不承担赔付责任。其行为如果不合法并构成犯罪的,被保险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3)有理、有据原则。“有理”原则是指被保险人充分依据保险法和工程保险合同的相关条款,维护自身获取合理保险保障的权益,公开、公正地与保险人及公估人商谈索赔过程的每一环节,讨论最终赔付结果,用法律法规和保险合同维护索赔权利。“有据”原则是指在索赔过程中,被保险人应出具所有与赔案处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协助保险人和公估人进行现场勘查和取证。被保险人要想获得比较合理的赔偿,必须做好灾后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良好的文件管理系统是成功获得索赔的必要条件。积极主动地寻求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是维护自身在赔案处理中合法权益的关键。

(4)面对第三方索赔的缄默性原则。在发生第三者责任事故造成第三方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害时,除紧急情况外被保险人在未取得保险人和公估人书面同意前,不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示对损失负有责任并承诺赔款或予以解决,也不要修理第三方的损失财产。

(5)保留代位求偿权原则。如果被保险工程或财产事故是由第三者责任引发的,被保险人除了通知保险人之外还应向第三者提出索赔。即使被保险人为避免向第三方索赔造成的不便而直接向保险人索赔,也应以书面形式向第三者提出索赔,为保险人保留代位求偿的权利,使保险人在履行对被保险人赔偿的义务之后有权利再向第三者追偿。

二、保险人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人是承担风险的主体。在工程保险中,保险人要兼顾保险双方的公平和利益,及时合理地进行相关赔付,满足业主转嫁工程风险的心理预期,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理赔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使工程保险的发展既能满足现代工程建设转嫁风险的需要,又能提高保险公司工程保险的竞争力,促进工程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1.理赔程序。

在工程保险中,工程建设期长,工程风险复杂,理赔的技术含量也较高。理赔的程序简单表示如下:(1)接到被保险人的索赔请求;(2)通知经纪公司、公估人和再保险接收人;(3)联合查勘现场;(4)收集相关证据材料;(5)公估理算出具初步理算报告;(6)预付赔款;(7)再次查勘现场,收集相关补充材料;(8)定损,出具最终理算报告;(9)赔付;(10)向再保险人摊回赔款。

2.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完善的理赔风险管理技术是构建经营工程保险的财产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理赔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于培养保险公司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调查取证能力。保险公司在接到损失通知后,应立即派人到事故现场,对受损保险标的进行调查,以便正确掌握事故范围、损失程度、性质影响和原因等情况,为理赔的责任确定、损失评估、赔款理算等工作奠定基础。为了对保险标的损失情况提供充分有利的证据,需对事故现场拍照,在必要情况下,还应绘制事故现场平面图,对损失数量进行清点,有时还要用仪器进行检验和勘测并保留资料。保险公司应尽量收集能证明事故原因、损失数量、损失金额等内容的记录、证明、发票、工程量清单和被保险人的事故报告等,对损失较大的案件还要查封被保险人的会计帐。

(2)责任确定能力。保险公司应在审核被保险人提供的单证齐全、真实的前提下,对照保险条款中涉及赔偿责任的规定,分析和审核风险损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包括:①分析事故原因,核定造成损失的原因是否属保险责任。②确定事故发生的时间是否在保险期限内。③确定损失是否发生在保险单规定的施工场地或地址。④审核损失的工程和财产是否包括在保险的范围之内。⑤判定损失金额是否属于保险责任。

(3)评估定损能力。工程保险赔偿金额与保险标的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其基本原则是:损失程度越重,赔偿金额占保险金额的比例就越大。在工程保险评估定损中,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①按市场价格评估。如果保险标的遭受损毁,保险公司可以按同等类型物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来确定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作为赔偿依据。②在保险标的遭受部分损失但可以修复时,按恢复原状所需费用评估,并视为被保险人遭受的实际损失。但由于技术的更新或材料的考究改变原有结构或质地使费用增加的,对于增加的费用,保险公司不予以赔偿。③推定全损。受损的保险标的不能修复或恢复费用超过保险标的实际价值,即为全损或推定全损。损毁的如果是工程,应以工程的实际完成投资为损失金额;如果损毁的是施工设备和已建筑竣工的工程,应以其保险金额为损失金额。

(4)赔付能力。在出现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重大赔款,案情相对清楚但又尚不能结案的情况下,首席保险人有责任将预付赔款支付给被保险人,并安排赔款摊回。预付赔款一般为总赔款金额的30%左右,目的是提高理赔效率,帮助被保险人迅速恢复工程建设。

在理算师出具最终理算报告后的规定时间内,首席保险人应及时负责将赔款划付给被保险人。为了方便平时零星赔款的支付,首席保险人还可与共保人建立一定金额的小额赔偿基金,用于平时的小额赔付。在确定赔案的损失金额后,赔款可由理算师直接支付给被保险人,但每次赔付的最高限额不应超过赔偿基金。如果其他共保人不能按规定时间划付赔款,应由首席保险人垫付,如果共保人的任何一方不能履行赔付责任,则由其余共保人按共保比例分摊。

(5)摊回赔款的能力。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在一定数额内,首席保险人可自行支付后再通知其他共保人,其他共保人在接到首席保险人通知后,将各自相应的份额付给首席保险人。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超过一定数额后,首席保险人需立即通知其他共保人,并在其他共保人向其划付应分摊的金额后将赔款支付给被保险人。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数额巨大时,首席保险人应首先取得国际再保人同意付款的确认通知后,再向其他共保人发出赔款通知。其他共保人在收到通知后的一定时间内向首席保险人划付应分摊的金额,之后由首席保险人一并划付给被保险人。在共同保险人垫付全部赔款或预付赔款的情况下,首席保险人应从再保险经纪人处摊回相应的由再保险人承担的赔款,在规定的工作日内,首席保险人根据相应共保比例将所摊回的赔款划拨到其他共保人指定的帐户。

参考文献:

1.孙智.工程保险.中国三峡出版社.

2.孟宪海.建设工程保险制度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保险研究,2001,(3).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7

教育事业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乎到民族的复兴与崛起,因为有着无数花季生命的存在,所以我们肩上担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因为生命的脆弱与珍贵,所以我们面临着难以预测的风险。也因如此,我们更有必要加强教育行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科学化解风险,进一步合理减轻发展重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上,以和谐、平安的发展努力实现从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的新跨越。

下面我就完善我市教育行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谈三点意见:

一、拓宽发展视野,正确把握推进教育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任何事业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与风险共存,与机遇并行,都存在不可预测性和偶发生性,作为百年树人为已任的教育事业,所承担的风险、所承受的压力、所面临的挑战都非同一般。

四川汶川地震、南方冰雪灾害等这些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尤其是汶川地震,更是以惨烈的事实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天灾难测、灾害难防。

近几年,发生在教育行业的突发性灾害事件也给我们更多的教训和警示,尽管有不少客观因素,但是校园安全工作的疏忽,思想认识上的大意,工作措施上的漏洞也是引发校园群体群伤事件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健全给学校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和压力。校园安全工作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天大地大生命为大,没有了生命的存在,任何发展、任何质量都是空中楼阁。因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重视和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但在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探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完善教育行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窗口,仅靠学校一方是难以承担如此重负的行业风险责任的,也无力应付突发性事件所带来的沉重压力,因此,通过商业保险的形式,科学化解校方责任风险,合理减轻校方发展过程中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转移风险,避免纠纷,化解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校全身心地投入到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让教师集中精力全心全意教好书、育好人。在这方面,我们教育部门定位要高一点,视野要广一点、思维要宽一点,要以科学有效的行业风险管理体系应对不可预知、不可预测的风险,才能真正做到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二、坚持依法推动,努力确保推进教育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规范性

只有规范的运作,才能达到科学的效果。我们的工作要依法而行,守规而动,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不偏轨、不失重。教育行业风险管理体系对我们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经验可以借鉴,无葫芦可参照,就更需要我们严格执行有关教育保险工作的规定要求,正确履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育保险工作中的职责,合理合法地推动教育保险工作。

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校方责任保险完善校园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投保校(园)方责任险,同时明确了校(园)方责任险保费及赔偿限额标准。同时也指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投保校方责任险所需费用由学校公用经费中支出。这个通知无疑为我们为我们建设教育行业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政策的依据和执行的标准,各县(市、区)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园)方责任险,努力做到应保尽保,使我们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

我市处在地质灾害多发区,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很多,加上近年来电子教学设备增多,各级各类学校应引起高度重视,要逐步将房屋及财产纳入商业保险范围,增加抗风险的能力,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三、强化宣传力度,着力增强教育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认可性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8

【关键词】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

1引言

随着工程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以及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的步伐加快,企业安全管理压力愈来愈大,面临的风险种类和风险水平也更加复杂。企业在做好提高安全风险的防范意识,完善安全风险的防控体系,针对安全风险进行隐患排查,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的同时,迫切需要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实现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是我国安全管理总方针。实现预防为主,就是把安全管理关口前移;就是把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到安全事故的源头把控;就是精准识别各类风险的源头、运用综合管理措施;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把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到新的层次上来。

2项目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与安全风险管理内涵

风险一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风险管理思想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的风险管理主要依赖保险手段。二战后,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掀起了全球性的风险管理运动。以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10年7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里程碑,我国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进入了崭新阶段。2014年12月1日,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正式施行,它强调了安全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强调了安全工作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企业层面对风险管理进行全方位整合。安全风险管理通常是指通过识别工程项目建设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风险迹象,运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法确定其风险严重程度,进而确定出风险排序。在制订风险应对计划的过程中,采取组合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在执行过程中追踪风险,监视残余风险,评估风险减轻的效果。

3实施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

3.1对风险源的识别不足。如果风险源问题被忽视,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会增高,项目将疲于应对各种安全危机的发生,陷入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被动管理漩涡里。例如在一个风险事件中,触发因素是直接原因,而事件中的当事人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才是根源。由于触发因素是事前无法预测和控制的,根源只能在处置过程中展现出来,这无形中影响到项目应急管理工作。如果按照风险管理的角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项目对风险源的识别不到位。在项目管理中,按部就班的传统管理模式和方法已被大多数管理者所习惯,传统管理模式的就事论事,片面性、非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司与项目的隔离。另一方面,人的惰性因素会产生对风险源有侥幸与逃避心理,进而影响到对风险源迷失认知、放松警惕,从而出现风险防范对象的缺失。3.2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风险发生概率是多少?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值不值?风险管理能起多大作用?这些质疑,往往困扰着项目管理者。而对于风险管理报告有的项目管理者人认为那只不过是一堆文件,束之高阁。相较于一些急功近利的管理者来说,只要在项目施工周期内不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就是项目管理有成效,对风险管理得过且过。似乎风险管理就是装点摆设门面,应付检查用的。这些心态,普遍存在于很多项目,风险管理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和直面对待。众所周知,风险管理必须经过风险识别,危险源评估、隐患判别、风险评价、计划与执行相应风险对策与措施,通过项目现场管理、项目的危机管理,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通常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显现出来,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风险管理往往没有在项目管理中真正执行下去[1]。3.3风险管理体系亟待建设。如果对项目风险管理敷衍了事,其安全体系建设必然是存在问题的。项目安全风险管理必须依靠项目管理组织来实现。项目的所有成员都负有一定的风险管理责任。以项目管理组织为基础,建立一个全面的、有整合功能的安全管理体系,需要企业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与联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但在目前职能条块制、利益功绩制和全能项目观念下很难成行。首先,在企业各部门间,由于部门权限的影响,部门之间横向联系少,遇事互相推诿多,而项目更多的精力都放在进度、成本及业绩上。其次,随着风险的复杂多样和风险管理费用的增加,风险管理需要企业层面上的调配信息与资源。由于各项目之间是相对独立性的,项目是风险管理的主体,而企业又想当然地认为项目是“全能项目”,而把企业其他主体排除在风险管理体系之外。第三,优先建设的应急管理体系,使公司内部不情愿投入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4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方法

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作用显现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其作用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消除安全隐患,实现项目和谐建设、安全生产。4.1优化项目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是企业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规划是围绕如何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的计划过程,是企业风险管理行动的风向标,它决定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方法,确定方向判断的依据等,在整个流程中不可或缺。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对企业决策至关重要。企业针对不同项目有不同特点的属性,建立风险审查制度,防止项目“不作为”。企业各部门要在职能权限内辅导好风险源的识别工作,如确定范围、特性与实质方面。定期排查风险源,全面做好日常监控工作,尤其是重大风险源,实行动态跟踪检查分析制度。风险分析与评估。对项目的各单元风险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比较,从而选择出影响程度较低的、威胁最小,但机会较多的方案或行动计划。项目选择不同的实施方案或行动路线,就会有不同的风险。风险评估是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并依据项目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风险分级排序的过程,建立风险的优先处理顺序。风险应对。依据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估的结果,对风险进行管控,采用对于风险进行决策的对策。另外,需要强调的是风险监控。为了防止风险处理的失败、风险源的转移、新风险源的常态化,必须对风险进行动态监控。整个过程中要与行业主管部门进行风险沟通,引导项目对风险的认识,防止因风险认知水平偏差带来的误判[2]。4.2提高风险管理科学化。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关键在于搭建的风险管理平台的实用性、可靠性及可操作性。强化风险的事前防范,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管理标准,形成风险管理模式。有步骤,分层逐级对风险的认知和管理模式进行指导,推进风险管理发展。通过现场专业化管理强化风险事中控制;通过风险检查和评价,强化风险事后的持续改进。4.3集成风险管理资源。随着企业承接项目量不断攀升,层出不穷的安全矛盾会使项目应接不暇。此时,需要企业层面的协调才能应对各种风险。首先应该打破分割职能、条线管理模式,拆除职能部门间的壁垒,整合相关资源,使各部门的运转协调起来,提高风险管理的运行效率。同时,项目主动关注工程所在地安全管理动向,借鉴其他公司(项目)的成功经验,建立合理的矛盾调解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注重与主管部门的互动,整合工程所在地各种资源,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5结语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风险问题,但风险管理并不是屡试不爽的“金钥匙”,而是一种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与模式,只有充分发挥公司职能,集成并调动好相关资源,才能实现更好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法利,阎晶,董晓林.浅谈工程管理过程的几种风险控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4):196.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9

实施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需要经过体系建立和体系认证审核两个基本程序。电力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程序如下。

1.1管理承诺

电力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做出承诺:自愿接受并带头学习理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标准;遵守法律、法规;保证提供足够的资源来建立和运作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使决策付诸实践。

1.2宣贯与培训

学习与培训是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第一步。培训工作分为2个阶段:内审员培训。是以体系建立、文件编写和内部审核等为主要内容,由外部咨询单位对企业的管理层和工作班子进行培训;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宣传贯彻。以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背景知识和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要求全员培训,由企业自己完成。

1.3制定贯标计划

制定工作计划是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和涉及面很广的工作,通常情况下,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因此需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与此同时,制定计划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落实资源需求。

1.4初始评审

初始评审主要包括调查企业现有的安全健康管理机构、管理规章制度、适用的法律法规、组织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关键是危险因素的识别、危险评价和危险控制计划的制定。评审的信息将是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设计的基础。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包括:确定危险源(哪些因素会导致事故);判断谁会受到伤害、严重程度如何;判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确定这些风险如何消除或降低(通过对设施、作业方法、设备或培训的改进是否能够消除或降低这些风险)。以电厂为例,电厂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处作业、高温环境作业、起重作业、压力容器与管道检修、设备动火作业、电气倒闸操作、锅炉炉膛内检修和升压站维护、油系统作业、金属探伤、化学危险品管理与使用、车辆运输等。根据以上作业活动风险的大小、所覆盖人员的数量等,制订完善的控制措施,以便在作业过程中让员工遵守或督促员工执行。

1.5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设计

企业根据初始评审的结果,确定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制订职业安全健康目标和管理方案,确定机构和职能分配,确定体系文件层次结构,提出体系文件清单,体系文件的编写、审定与批准。职业安全健康方针为企业规定了明确的承诺、目标、职责和程序,它是整个体系的灵魂。

1.6文件编写

结合组织初始评审的结果和现有的管理制度,按照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进行文件编写。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一套文侯新文中电投集团南方电力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130件化、程序化的管理机制,因此,文件编写是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一般把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文件分为3个层次:管理手册(包含17个要素)、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编写的文件将作为体系运作的依据。

1.7试运行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试运行是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文件予以实施,检验其适用性、充分性和符合性。在试运行期间,企业应进行协调、监督、考核和信息反馈,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通过对试运行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达到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初步完善。内部审核是企业对其自身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所进行的审核,是对体系是否正常运行以及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等所做的系统性的验证过程,是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一种自我保证手段。内部审核一般1年1次。管理评审则是企业领导亲自对体系的现状是否有效地适应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方针要求,以及体系环境变化后确定的新目标是否合适等所作的综合评价。管理评审每年至少进行1次。需要强调的是,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并非抛开企业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而独创,它只是把企业原有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中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检查、监控等活动,集中、归纳、分解和转化为相应的目标、程序和作业文件。

2、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认证程序

在建立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之后,就可以开始策划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2.1体系认证的基本条件

凡申请认证的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认真贯彻执行我国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已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并运行达3个月以上;在过去2年中,每个年度的千人重伤率和千人死亡率低于同行业水平。

2.2认证申请

符合上述认证条件的企业才能以书面形式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书面材料包括:申请认证的范围;申请人同意遵守认证要求,提供评价所需要的信息;企业的一般情况:如名称、地址、性质、法律地位以及有关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企业安全健康工作情况简介,包括近2年的事故发生情况;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等。认证机构在收到申请材料后,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未通过审查的企业,认证机构会通知申请方进行补充、纠正或重新申请;对通过审查的企业,认证机构确认受理后,将向申请方发放《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审核登记表》,并编制一份审核计划提交给申请方。

2.3认证审核

属于外部审核,它是由国家认可的专门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如国家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认证中心)来进行。根据审核的层次和深度,认证审核又分为初始审核和正式审核。对审核组织推荐通过的企业,认证机构的管理(或技术)委员会在1个月内要专门组织有关成员进行讨论,对其是否能够注册进行审定。对审定通过的企业,则批准注册并签发认证证书;如果审定时不能通过,认证机构向其发放《审核结果通知书》,将审定结果通知受审核的受审核企业。认证机构将每年对获证企业进行1次年度监督审核,获证后的第一年监督审核为2次。此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有效期一般为3年,3年后将进行复评,复评程序与正式审核认证相同。

3、结语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10

钢铁贸易企业基于市场占有率目标优化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是:为了扩大宝钢产品在区域市场的销售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信用对销售的支持和拉动作用,通过在理念、组织、客户资信动态管理等方面持续改进,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以市场占有率目标为导向,在多目标优化平衡和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有效利用信用交易这一新的竞争手段,从而以有限的信用资金占用,扩大了销售规模、优化了资金效率、提升了客户满意度,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能力。其主要做法是:

北方公司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出了“全员参与,学用结合”的原则,用较短时间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企业的文化和员工的心中,实现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战略、行动的统一。

在整体管理框架中,构建严密的双重信用风险管理保障机制:各部门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一重保障,是所管业务风险的责任者;第二重保障是成立了“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小组”和“信用风险管理决策领导小组”,分别进行日常工作的协调、推进、监督和评价。3.制定相关制度,再造业务流程(1)制定相关制度。按照宝钢国际总部要求,建立了《交易对象授信管理规定》、《信用管理制度》、《信用总额管理办法》等制度,包括:信用风险管理的职责、信用标准、总额管理、日常管理、客户档案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商账的催收等。(2)再造业务流程:纵向申报制度和横向通报制度。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实现从申请、评估、授信到监控的全流程管理。

(1)资信调查管理。对于影响公司业务的重大客户,当对其信用状况、风险程度把握不强时,可委托专业调查机构进行调查或购买专业调查机构报告。(2)客户评估管理。信用评估是指根据交易对象相关信息材料,通过一定的流程和方法等对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判。(3)客户授信管理信用决策。对客户是否授信,是由公司经营管理层组成的信用管理领导小组进行决策,并按照制度规定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备案或审批。信用下达。由信用管理人员制作“授信通知”,审批后,向相关部门下达授信通知,同时启动监控流程。信用分类。授信分为循环信用额度和临时信用额度,循环信用额度的周期一般为一年,年初授信,循环使用,半年调整一次;临时信用额度,按次申请,一次使用,不能循环。信用标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信用风险标准对已评估客户信用额度使用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以调整信用额度及监控应收账款管理的风险,并根据跟踪结果不断调整授信政策。(4)授信监控管理。在信用业务执行过程中,进行严格跟踪和管理,对于出现当月或累计平均信用占用总额超过预算目标的情况,详细分析原因并说明拟采取的管理措施,确保年度信用占用总额不突破预算目标。(5)客户档案管理。综合收集客户信息、交易记录以及财务信息,建立全面的客户信用管理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