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7:18:55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风险;成因;防范策略

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这导致财务风险迅速增大。因此,就需要通过合理的管理手段,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顺畅。只有全面了解财务风险的类型、成因,才能针对性思考解决的方法,最大程度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1企业财务风险的常见类型

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涉及到融资、投资、流动资金、债务以及业务经营这几个方面。融资风险,就是指的企业在进行融资活动中所遭遇的风险。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融资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融资一般有贷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方法,这些方法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风险,那么将导致企业面临极大的外债风险。投资风险,就是指的企业进行外部投资所遭遇的风险。目前不少企业都会选择进行投资,活用资产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然而投资是有风险的,而且风险往往与收益成正比,收益越高的投资项目,往往风险越大。部分企业在投资中难以有效衡量自身实力合理决策,导致投资出现失误。另外投资还面临一些不可抗力的影响,风险难以完全避免。流动资金风险,指的就是企业流动资金是否足以支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是否会对企业的业务开展带来影响。企业经营中往往涉及到支付、偿债等资金流动,如果流动资金不足,那么就会导致支付、偿债这些方面的活动受到影响,进而产生更大的风险。债务风险。这里所指的债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应收账款方面的债务风险,也就是其他主体对企业的负债,这些负债一般被称为应收账款。如果企业不能对这些账款做好管理,那么便可能导致坏账发生,进而无法收回相应的款项,导致资金流失损耗。业务经营风险,这就主要是指企业业务经营中的供产销三个环节的风险,而这三个环节之中又包含了一些更加细小的环节,导致经营风险较为复杂,难以控制。所以,企业在财务风险管控这个方面,就一定要对业务经营加强关注。

2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探讨

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类型多样,而引起这些风险的原因也是非常多的,并不只是局限在某一个方面。下面就简单分析引发财务风险的具体原因。第一,不可抗力原因。不可抗力是企业财务风险中无法绕过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政策原因,这就属于不可抗力,企业只能遵守政策的改变。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金融事件也属于不可抗力,企业受到冲击难以避免,比如2008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虽然爆发于美国,但是同样对我国很多企业造成了影响。第二,缺乏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预警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预警机制的作用就在于提前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隐患,然后及时进行控制。但是目前部分企业却没有构建起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难以对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出现的各类财务风险形成清楚把握,这样一来就导致无法及时发现问题,也就不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了。第三,财务风险指标不合理。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需要有合理的指标进行判断,但是财务风险的识别较为复杂,往往需要多方面的指标综合参考,才能取得准确的结果。但是,目前不少企业设置的财务风险指标存在不合理,无法有效反映财务企业财务情况,从而使得难以有效识别出财务风险。第四,财务风险防控工作的落实程度不足。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工作要做在事前,防患于未然才是关键的。然而从当前具体情况讲,部分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时候,并未有效落实防控工作,没能将一些决策方案切实融入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导致存在的财务风险隐患并未得到解决,遗留下来影响到企业的后续发展。第五,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不少可以辅助企业管理的技术,在财务风险防范中将这些技术运用进来,可以大大提升工作的有效性。但是,部分企业并未重视这些技术,财务风险管理还是局限在传统手段,使得成效不佳。

3企业加强财务风险防范的有效策略

针对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需要认清其和财务风险之间存在的潜在关联,然后针对性改进相关工作,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最大程度提升企业的财务安全,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1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要防范财务风险,那么就要对其实现合理的评价,因此就要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根据企业经营发展而言,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融资、投资、债务、经营以及流动资金这些方面,那么就需要从这些方面来构建对应的评价指标。在融资这个方面,就可以将融资渠道、融资难度、融资需求等元素确定为评价指标,而在债务这方面,这可以将债务规模、偿还周期、商家信用等作为评价指标。在流动资金这个方面,这可以将资金量、流动效率等作为评价指标。根据对应的财务风险,构建对应的评价指标,那么就能依靠这些指标来进行财务风险的评价。此外,还需要注意不同指标之间的潜在关联,对存在相互联系的指标予以协调,最大程度地提升评价指标的可靠性。3.2建立全面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在构建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建立起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所谓的预警机制,就是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示警,让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然后制定防控风险的决策预案。具体而言,首先可以建立一个短期财务预警机制,这主要是对企业短期内的各种经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评估短期内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然后进行控制。其次,就是要建立一个长期的财务预警机制。长期预警机制的意义在于对企业将来发展可能遭遇的风险进行提前识别,从而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比如在经营业务这个方面,就需要依靠长期风险预警确定未来发展方向,避免企业经营陷入困境。3.3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落实。对于财务风险,在预警识别之后,就需要通过合理的措施落实防范工作,将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之内,避免其滋长起来影响企业经营。第一,要强化风险意识,重视防范工作。企业管理者需要自上而下对财务风险防范形成重视,形成良好的风险意识,将相关的防范工作重视起来。第二,要立足企业实际开展风险防范。结合企业的经营特点、业务流程等,将发现的风险及时处置。比如企业应收账款债务过多,那么就需要加紧催收,避免演变为坏账。3.4对先进技术加强实践运用。现如今不少新技术都适合运用到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中,比如大数据技术,企业就可以借助该技术来分析目前的财务状况,尽可能全面发掘出潜在的问题。再比如区块链技术,可以借助该技术构建财务风险防范区块,将不同的风险综合起来进行防范,这样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4结语

造成财务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于企业而言,需要认识到不同财务风险的内涵,明确当前存在的不足,然后通过有效的手段对财务工作进行优化,强化风险预警、识别和防范,落实相关工作,尽可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的财务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柳,王丹.浅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9).

[2]崔海轮.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J].金融经济,2017(4).

风险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F分数模型;华夏保险;财务风险

1华夏保险公司简介

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保险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是经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一家全国性、股份制人寿保险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153亿元,总资产5445亿元人民币,公司人员队伍超过30万。公司总部设在北京,目前设有24家直属分公司,分支机构合计673家(含筹)。华夏保险公司近几年发展速度十分快,在2019年,华夏保险正式进军世界财富500强,位列第442位。华夏保险在快速发展的这几年中,财务状况及财务风险控制的如何,值得深入探究。本文运用F分数模型,对华夏保险公司2015-2018年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探究其财务状况的变化过程。

2F分数模型的含义

2.1Z计分模型。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爱德华•阿特曼在1968年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生产企业进行观察,采用了22个财务比率经过数理统计筛选建立了著名的5变量Z-SCORE模型。Z-SCORE模型是以多变量的统计方法为基础,以破产企业为样本,通过大量的实验,对企业的运行状况、破产与否进行分析、判别的系统。Z-SCORE模型在欧美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模型A:针对上市公司的破产财务预警指数模型: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X1=净营运资本/总资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该指标充分反映出流动性与规模特点。流动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拥有越多的流动资本,那么就具有越高的偿还能力,即反映出的是短期偿债能力。X2=留存收益/总资产,这一指可以知道企业积累的利润,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X3=息税前收益/总资产=(利润总额+财务费用)/总资产,该指标主要衡量的内容是:即不考虑融资与税收影响,企业的具体生产能力如何,是衡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利润水平。X4=优先股和普通股市值/总负债=(股票市值*股票总数)/总负债,主要体现的是企业财务结构状况以及股东权益资本和债权人供给资本之间的联系。X5=销售额/总资产,这一指标衡量企业产生销售额的能力。判断依据:如果Z值<1.81,那么就表示企业已经濒临破产,遇到了财务危机;当Z在1.81到2.675范围,表明财务状况可能存在一定问题与不足,很容易破产;如果Z在2.65到2.99范围,表明企业需要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如果Z>2.99,则表明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模型B:针对非上市公司的破产财务预警指数模型:Z=0.717X1+0.84X2+3.107X3+0.420X4+0.998X5X4=企业账面价值/总负债面值,剩余指标均与上述内容相同。判断依据:Z值<1.1时,则表明企业遇到了财务危机,濒临破产;当Z值在1.1到2.6,在财务状况方面具有较大的波动,无法进行准确说明与判断;如果Z值>2.6,则表明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2.2F分数模型。我国学者研究过程中发现Z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不断研究与创新过程中,基于Z模型进行了优化与调整,增加了现金流量这个要素,最终研究出F分数模型,并且在分析过程中选择的样本公司超过了4000家,评估了F分数模型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情况。具体表达式如下所示:F=-0.1774+1.1091X1+0.1074X2+1.9271X3+0.0302X4+0.4961X5X1、X2和X4均与Z值模型一样;X3=(净利润+折旧)/总负债,X3反映的内容是具体经营管理过程中,公司的偿债水平;X5=(净利润+利息+折旧)/平均总资产,X5表示现金流量水平。如果F值<0.0274的时候,则表明未来企业可能破产;如果F值>0.0274,则表示未来发展过程中不会出现破产;当F值在-0.0501-0.1049之间的时候,这种方法判断无效,需要结合其他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3华夏保险财务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3.1华夏保险。F分数模型数值分析华夏保险公司2015-2018年的财务报表数据如表1所示,表中数据是根据华夏保险公司官网披露的信息数据整理得出。基于表1中的财务数据,利用EXCEL和F分数模型公式计算得出华夏保险公司近四年的F值,如表2所示。通过表2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华夏保险公司近四年的F值均低于临界值0.0274,由此可以判断公司的财务风险很大,公司还将长期处于一个较高的财务风险阶段。从具体F值来看,2015年的F值为-0.627,公司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之后的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0.642、-0.664,F值变化不大,华夏保险公司继续延续了这中高财务风险状态,2018年为-0.441,有了一个小幅度的增长,这可以推断出华夏保险公司在2018年财务的相应的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但总的来说,但总体来说,华夏保险公司仍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进行管理,否则,严重的财务危机依然存在。3.2华夏保险财务风险分析。(1)偿债能力不足。F分数模型中,X1是营运资本与总资产的比率,华夏保险公司近四年的该比率一直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2018年该比率为-0.264,相较于前三年一直在-0.5至-0.4之间波动,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总体来看,华夏保险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弱。X4是企业账面价值与总负债的比值,反映的是公司资产机构的稳定性,华夏保险公司近四年的该比值同样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016年该比值为0.093,2017年为0.029,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并且之后延续了这种态势,这说明公司的企业账面价值在不断减少,这将严重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倘若华夏保险公司没有实施有效的方法改善偿债能力,公司会面临难以对债务进行偿还的风险。(2)现金流能力弱。X3反映的是净利润加折旧与总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公司的现金流量用于偿还债务的能力,既能反映现金流量的状况,也能反映出偿还债务的能力。华夏保险近几年的净利润一直是正值,公司盈利状况还是良好的,但X3的比率较小,这说明公司的资本结构中,负债所占比重过大,导致公司现金流能力较弱。X5体现的是净利,润加利息加折旧与总资产的比值,反映的是公司总资产在创造现金流方面的能力,除了刚提到的净利润外,利息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华夏保险公司近几年的利息一直都很高,这导致到X5的比值一直都很低,并且该数值一直在下降,从2015年的0.05下降到2018年的0.034,这表明,公司这几年的资产在创造现金流量方面能力不断下降。总的来说,华夏保险公司近四年的现金流能力不断在减弱,如果一直处于这样的情况,公司很容易引起资金链断裂,企业也将会面临较高的破产风险。3.3应对措施。(1)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财务管理人员作为企业财务行为的发生主体,为了有效的面对和解决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首先,重视财务人员,提高风险意识;第二,对于财务部门而言,需要具备更高的财务风险意识;第三,在整个企业广泛宣传风险意识。财务相关部门要对风险意识防范方面的知识具备充分的理解和熟知。此外,需要针对企业人员进行各种宣传与培训活动,不仅需要面向管理层,还需要包括普通员工,覆盖整个企业,使得所有员工都了解风险内容,具备较高的风险意识。如此才会促使公司更好的应对各类风险,平稳快速发展。公司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全面研究与分析财务风险,具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制定出完善的财务考核制度,通过公证的考核评价来进行管理,培养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2)优化资本结构提高偿债能力。公司举债主要是为了解决现金流不足的问题,由于企业大部分资产无法及时变现,例如固定资产,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还包括应收分保寿险责任准备金、应收分保长期健康险准备金等长期资产,负债过多自然会对公司产生严重影响,无法按时偿还债务。华夏保险公司需不断优化发展战略,调整发展措施,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对资本进行优化配置,并且适当采取负债措施,对资本结构进行合理优化。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对负债与资产的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负债适当可以促使企业拥有更多的现金流,可以更好的应用到生产经营过程中,迅速占领市场,得到更高的竞争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然而负债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如果过大则企业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偿还,那么对企业会产生严重影响,不仅有损良好信誉,而且还会出现财务危机,更有甚者可能出现破产。(3)提高现金流能力。要想提高现金的现金流能力就要从企业的应收账款出发,为了确保公司发展过程中拥有充足的经营现金流,促使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增强竞争实力,应该有效落实应收保费工作。现阶段大部分产品采取的都是分期付款的结算方式,尽管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客户前来购买,提高了公司影响力与销售业绩,然而也延长了公司保费缴纳期限,导致难以及时回收保费,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了解发现,选择此种付款方式的客户占据大多数,导致公司无法及时回收保费,对公司的资金要求更加严格。所以,华夏保险公司发展过程中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方式来确保可以更好的落实回收保费工作。

4结语

基于F分数模型的分析,华夏保险公司近几年的财务状况不容客观,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为改善这种高风险的财务状况,公司管理层需有所作为,对公司的债务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对应收账款项目加强管理,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苗明慧.基于F分数模型的贝因美公司财务状况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24):119-120+132.

[2]李春梅.我国农业上市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研究———基于F分数模型[J].南方企业家,2018,(03):3-5+10.

风险分析范文篇3

1食品质量概况

第一,从总体上来说,食品的合格率处于一个稳步提升的状态。在2006年的全国监督抽查中,食品质量的抽查合格率达到77.9%。2007年上半年,食品专项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了85.1%。由此可见,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的水平保持稳定,并且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第二,全国各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食品质量都处于同步提高的状态,地区发展态势较同步。2007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质量平均合格率为89.2%,其中有14个省达到90%以上。第三,各个重点行业的食品质量水平较高。在相关企业对食品生产加工的专项整顿下,我国28大类共计525种食品的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消费的重点行业,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显著。伴随着我国各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许许多多的食品企业模式不断壮大,生产集中度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大中型企业的产品质量优良。在2006年的调查中,食品企业销售总额占全行业比重达24.9%,在销售收入排名前100家的企业占据较大的比重;我国的三大名牌方便面更企业是在行业中占据中国国内市场份额的76%。

2食品安全

对于食品安全的定义课本是这样定义的,所谓食品安全是指那些无毒、无害,符合现代人营养健康需求的食品,并且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慢性或者急性疾病的。但是食品倍诺对于食品安全的定义与之稍有不同,它对于食品安全是这样定义的是指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对于食品的质量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是必须的。

3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3.1含义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指对食品中的成分、添加剂等物质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检验,评估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其中对于风险评估的步骤包括有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

3.2作用

(1)了解是中所含的哪些物质对人体有危害,并且主要危害有哪些,预测危害的后果及严重性,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并要积极主动的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健康和谐的食品安全防护链;(2)确定食品所具有的风险危害有哪些,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3)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代替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监管。

3.3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所的食品安全程序

手册中,关于食品风险分析,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分别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风险评估指的是食品中所具有的风险分析的基础,建立在实验科学之上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对食品风险评估的理念在于:(1)风险评估基础为: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分析、确定;(2)风险评估核心为: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进行评估;(3)风险评估要求立论有据:在检测和评估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具有强大的说服力,针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要进行说明;食品毒理学是现代关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但是在针对此的基础上存在着诸多难点:(1)关于医学上对药物毒理学的分析就异常复杂,当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进行进一步的消化、代谢等使得对于此的研究更加艰难;(2)在毒理学及医学之上,针对有毒有害物质的致病性相当复杂;(3)目前针对药学毒理学方面的研究只能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和操作,动物实验的过程时耗长,并且不能直接代换到人体实验。而且不同是动物不能统一实验,不具有代表性。(4)人体的身体素质会因为地域、水土、性别等不同而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种群的人不能作为人体实验的代表。

3.4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评价体系

在中国,关于食品的安全性分析是指,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或成分在人体使用后所需要承担的相应的危害后果,这就强调说,在进行食品生产研发时,要重点确认是添加剂的含量或安全使用剂量。通过食品安全性研究、监控和管理三个方面对食品安全进行着重分析,促进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我国有感政府部门对食品我国现存的安全问题的做法和方式分三个步骤进行,对食品安全进行立法、清除劣质食品和严格查处。但是由于现在相关部门查处不严,立法较为疏漏等问题,目前市面上仍存在较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待解决。目前我国所面临的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尽快所做出相应的政策进行改革,同时可以加强我国食品安全在检测、研发上的革新,减少食品在一系列化学、生物反应上存在的技术问题,要逐渐建立属于我国自己的食品安全政策,并在将来经济发展中不断进行完善。近几年我国在食品安全生产问题上有了较为重大的突破,特别是在基因工程等新技术领域,当然新技术的出现意味着食品安全又进行一项新的挑战,所以目前中国对于新技术的革新是要建立在食品安全的基础之上的,并且现今对于食品的检测和评估越来越倾向于公开化、透明化,并尽量采用权威手法进行监测。针对我国现存的对于食品安全的检测手法,还需要向国际中较为权威的检测指标和评价方式,并且要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特有的食品安全体系。食品安全法规完善和修改是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循序渐进的进行,一般可以通过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其一,在平时生活中,要对发生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及时展开危害性评估,为国家一级国际标准做依据;其二,及自己所能手机食品安全性资料;其三,及时了解其他国家对于食品安全性问题及资料;其四,就中国现有的关于食品安全性的问题及数据等与发达国家做交流。

4结论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食品安全是重大的基本民生问题。政府应积极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摆到重要的位置,加大资金、人员、检测设备等方面的投入。树立法律的权威,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推动食品造假售假行为入刑。因此,我们应该加大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追责力度,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以及监督队伍建设。坚持严字当头,严谨标准、严格监管、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指示,完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作者:付加亮 单位:厦门瑞德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风险分析范文篇4

关键词:招聘风险分析防范措施用人成本

引言:

美国石油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有句名言:“如果把我的厂房设备、材料全部烧毁,但只要保住我的全班人马,几年以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由此可见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富有竞争力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的获得,招聘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而招聘与绩效考评是被业界人士所公认的两大难题,其中必然存在着诸多潜在的风险,尤其在新《劳动法》实施和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企业只有发现招聘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采取超前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规避其中的风险,降低用人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一、招聘风险分析

1、不完善的招聘体系的风险

成功的招聘是需要健全的招聘制度做支撑的,但是目前一些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没看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没有投入物力财力进行招聘制度的设计,而只是敷衍的制定了一些不完善的、简单的制度,这将会给企业的招聘不能顺利开展甚至招聘的失败埋下伏笔。

2、招聘渠道选取的风险

目前,人才招聘渠道较之以前要丰富很多,普通的渠道诸如:招聘会、网络招聘、广告招聘、电话招聘、校园招聘、员工推荐;特殊的渠道:猎头公司、人才中介机构、参加行业专题会议、参加专业培训班等方式。

采用普通的渠道进行人才招聘是很难招聘到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因为优秀的人才很少会跳槽,他们的工作是相对稳定的,他们即便跳槽也不会通过普通的招聘会、广告招聘等方式,如我公司的技术总工、技术专工等专业性的人才10人均是通过总经理的朋友引荐过来的,而参加招聘会的多半是应届毕业生和一些不太成熟的人才,甚至不乏存在一些品德修养较差的人员,诸如自恃甚高但缺乏团队协作精神、注重金钱但品行恶劣、怨天尤人而频繁跳槽等类型,如果招聘这些人员则对公司团队的建设,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还要进行重复招聘,造成招聘成本增加,因此采用普通招聘方式进行招聘是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的。

目前,大多企业的HR为了尽量降低招聘成本和招聘管理,将对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招聘以外包给猎头公司的方式进行,但因猎头公司的门槛较低,数目繁多,另外猎头公司为企业招聘员工所收取的费用较高(约为招聘人员年薪的30%左右),因此如果不能筛选出专业的猎头公司,并与其保持有效的对接与合作,其潜在的风险是十分巨大的。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招聘渠道的选择是存在着风险的,采用错误的招聘渠道所造成的后果是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轻则造成招聘成本增加,重则会增加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甚至影响公司的发展。

3、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应聘者与用人单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应聘者为了获得工作,往往会向企业提供有利于个人的虚假信息,如文凭、各种证书、夸大自己的工作履历和工作成绩等等。如果在应聘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将会给企业的人力资源带来很大的风险,增加企业的损失,我公司曾经燃料部经理的招聘信息,一原在某国企从事新能源电厂从事燃料工作的员工前来面试,当时由我公司技术总工和我参加面试,从与他交谈中发现该人沟通能力强、业务技能比较专业、比较有想法、文凭为专科文凭且为初级职称,适合燃料部经理一职,但当要求看其文凭、初级职称证书,发现字迹模糊,后经查均为伪造证书,且该人品行极低,曾因盗窃公司财务,收受燃料经纪人贿赂被两家公司开除过。

同样,有些用人单位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则会肆意的夸大公司的形象、拔高公司的根本支付不起的薪酬、福利待遇,采取“先骗来、再治理的”手段,而且这些在一些民营、私企是很常见的事情。

信息不对称是招聘工作中难以避免的风险,而且由于个人对企业信息的掌握远比企业对个人信息的掌握,因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要严重一些。

4、测评风险

对企业而言,人才测评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技术。

是招聘环节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存在的测评工具、测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如性格测评、人员素质测评、心理分析、职业测评等等,但是无人能保证其效能是百分之百的,这其中必然受到应聘者和招聘者的主观因素等的制约,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5、应聘者简历的管理风险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尤其在每年末的各种形式的大型招聘会上)后,会收到数以千计的应聘者简历,而且不同的企业会收到同一个应聘者的简历,这就要求用人单位要采用较好的简历管理机制,即简历的删选机制和对应聘者的回复机制,而往往有些单位对这一块的管理并不是很重视,造成简历损坏、丢失,发现差不多符合条件的就懒得去删选了等现象,导致所招人才不合适、真正人才漏掉等,由此可见如不能准确的完成这些简历的删选工作,那将会造成人才发现不了的风险,如不能快速的进行删选则会造成你所选定的合适人才已被招聘的风险,这样便只能重复招聘,增加招聘风险,提高了招聘成本。

6、招聘成本风险

人力资源的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包括人才获取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退出成本等,其中获取成本又包括招募成本、选择成本、录用成本和安置成本。根据相关资料证实:校园招聘成本最低:零元至600元不等;上海、成都、浙江、南京、广西、武汉、云南等地招聘会的招聘成本:100-1600元不等;猎头公司的招聘成本:所招聘岗位人员年薪的30%,这仅仅是人才获取成本中的招募成本,由此可见人才获得成本是很高的,尤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在要求招聘到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同时,还要求招聘者必须尽可能的降低招聘成本,即招聘者需要在招聘优秀人才和降低招聘成本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这本身就是风险所在。

另外,现在国内普片存在的一个现象,自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剧增,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并没有成比例增加,加之大学生眼光高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往往就丢掉人力资源成本不管,忽略自身的生产规模,薪酬福利供应能力等,只是一味的拔高应聘条件,如高中生的岗位招聘大专生、专科生的岗位招聘本科生、本科生的岗位招聘研究生,还有类似中级职称以上等等,招聘条件与岗位的实际要求相脱节,以为天下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其结果不是招不到人,就是招到了也留不住,造成重新招聘,增加招聘风险和招聘成本。

5、招聘中的法律风险

在招聘工作中,一些HR们往往意识不到招聘环节中的法律风险,而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风险不仅仅是存在于与员工形成事实的劳动关系过程中,招聘过程中也是存在着法律风险的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常见的潜在风险:

5.1招聘条件描述不清的法律风险

企业在招聘时,招聘信息的撰写不应该是随意性的,其中要写明对应聘者有约束力的条款,如对应聘人学历、工作履历、身体条件、适合长期出差等,如果这些约束性的条款描述不清将会带来法律风险,比如:劳动法中,企业享有一项权利:“如果发现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写明约束性的条款,便无法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

5.2存在多个事实劳动关系的风险

目前,很大一部分公司采用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利用高昂的违约金的办法低成本用人、留人如山东某公司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违约金订立为8000元,在员工离职这一块做的并不规范,导致在合同期内,员工离职往往采用恶意离职的方式,并未与原公司解除劳动关系,根据《劳动法》第99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不能注意到此事项,将会给公司带来劳动纠纷案件,造成经济损失。

5.3录用通知书操作中的风险

在发现适合的人才后,公司HR就要给所要招聘的准员工送达录用通知书,通知应聘者前来签订劳动合同,从而发生事实劳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录用通知书本身是具有法律效用的,如果不能操作好录用通知书,会给企业招聘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各种风险外,在招聘过程中,还有很多潜在的风险如招聘者的职业道德风险、应聘者的职业道德风险等

二、防范措施

招聘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基础。能否以较低的成本,招聘到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优秀人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对于能否规避企业用人风险,甚至对于企业的发展好与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规避招聘过程中的风险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1、制定周密的招聘规划

成功的招聘必然需要健全的招聘体系作为后盾,但是由于招聘体系的概念太大,不是一篇文章所能论述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假定各企业已经建立健全了招聘体系的情况下,规避招聘风险的第一个措施:制定周密的招聘规划,做到招聘工作有的放矢。作为一个周密的招聘规划应该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1.1制定年度、季度、月度招聘计划

根据企业近期发展的战略蓝图或者叫战略规划,制定本年度、季度、月度的工作计划,应包括招聘时间、岗位名称、到岗时间、任务分配等,以达到运筹帷幄、有条不紊的效果。

1.2进行科学的岗位分析并制定岗位说明书

根据1.1制定的招聘计划,对需要招聘的岗位进行分析,分析的过程是对岗位任务和内容的确定过程,同时也就确定了对能胜任该岗位的人员要求,然后编写岗位说明书、明确任职要求,这两个工作是招聘过程中选人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岗位分析的重要作用,岗位分析如果加入了个人的主观臆想和缺少专业知识作为技术支撑,其结果便是制定了无效的岗位分析,则后续的岗位分析、任职条件均会与实际岗位需求相差很大,甚至背离,造成招聘效果不佳甚至是失败。

1.3合理选择招聘渠道

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招聘人员应合理的选择招聘渠道,往往一次招聘工作需要采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招聘渠道以达到顺利获取优秀人才之目的。这就要求招聘者首先应准确了解各种招聘渠道的特点,然后从招聘成本、岗位特点、各种层级人才的求职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招聘渠道。

1.4做好招聘成本预算

倘若招聘成本高于甚至远高于所要招聘人才的价值,那招聘是失败的,这就要求企业招聘前要做招聘预算,以指导招聘工作,控制招聘风险,能全面反应招聘成本的。

2、合理的选择招聘人员

招聘人员的合理选择对于企业招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需慎重选择,个人认为能够做到以下几项的便可以成为合格的招聘者:

2.1能公平客观的审视应聘者

在面试的过程中,招聘人员往往是通过应聘者的仪容装束、言谈举止、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全面程度等方面的观察,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来选拔人才的,这里面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招聘人员的主观因素可能制约着招聘的成败。如果一名符合岗位要求的应聘者由于自己的相貌、自己的紧张造成语言、举止方面的失误可能就会被删选掉了,这是常见的现象,因此对于合格的应聘者应该能够刻服自己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做到公平客观的审视应聘者。

2.2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原因在于有丰富思想的人类存在,由于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受到教育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不同的。作为合格的招聘者,在面对思想观点不同的应聘者时,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实现与应聘者的双赢。

2.3广博的知识、精深专业知识

广博的知识面有利于判断应聘者的综合素质,精深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判断应聘者是否满足招聘岗位的技术要求,有利于发现该应聘者的综合条件。

3、科学测评,准确甄选

4、建立企业人才库

风险分析范文篇5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风险分析;医院管理

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广“互联网+医疗”以改善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随后在《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互联网医疗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后,疫情防控措施对人们出行、聚集、接触等限制也对患者就医问诊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互联网医疗“远程诊断-线上支付-药品快递”的无接触服务模式契合疫情防控要求,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疫情期间患者就诊的需要。全国各地都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应用来缓解疫情期间患者就诊的困难。当前互联网医疗推广普及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其也正在逐步被纳入医保报销范畴。但是,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互联网医疗在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寻医问药途径的同时,由于其相应的配套制度尚不完善,在缺少法律规范指引和成熟制度流程的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在医疗资质、诊疗规范、病历管理、患者权利等多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风险与挑战。本文试从中医诊疗视角出发分析互联网医疗存在的风险,并从医院管理的角度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控对策建议,以期在我国当前的互联网医疗制度下帮助医疗机构有效防范诊疗风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一、互联网医疗模式概述

互联网医疗是指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医师,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参见《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第二条)。互联网医疗突破了现场就医诊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助于缓解我国医疗资源地区分布失衡的状态。其本质是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将医疗机构实体进行的诊疗服务延伸至网上,核心内容仍为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互联网医疗与传统诊疗的基础法律关系都是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订立医疗服务合同,该医疗服务合同因其人身关涉性、强制缔约性、弱者保护性、主体资质性等特点而区别于一般的民事合同,当患者在诊疗活动中权益受损时,可通过追究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的方式寻求法律救济。但同时,在互联网医疗中,网络服务平台和传统医疗服务行业的深度融合使得互联网医疗之于传统医疗服务而言,具有法律关系复杂化、诊疗高度依赖信息技术、无法进行接触性检查的特殊性。

(一)四方主体法律关系相较于传统医疗服务中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和患者三方主体的法律关系,互联网医疗中,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介入增加了这一法律关系的复杂程度。根据在互联网医疗中参与程度的不同,在当前法律背景下网络服务提供者可能与患者构成居间合同、承揽合同、抑或是医疗服务合同关系[1]。互联网医疗活动呈现出法律主体多元化、法律关系多样化、法律问题多类型的特点,网络服务提供者在这一法律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与义务并不明晰,使得医疗纠纷发生后各方主体的责任分担与患者权利救济存在着诸多困难。

(二)高度依赖信息技术互联网医疗以互联网为依托,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挂号预约、诊断咨询、药品快递、病历管理以及费用支付等医疗服务活动。网络服务设备稳定性、存储介质安全性、音频画质传输清晰度等对互联网医疗活动的开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资质审核、行医监管、诊疗效果、信息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也都高度依赖于信息技术手段的保障[2]。

(三)无法进行接触性检查不同于传统医疗服务可对患者进行近距离的检查,在互联网医疗中,“视触叩听”体格检查和中医“望闻问切”都无法逐一进行。诊断主要依赖于医师远程观察和患者症状描述,这使得病情观察难以精确细致,诊断结果更容易出现偏差,从而降低诊疗效果,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一定的产生影响。

二、互联网医疗潜在医疗风险分析

(一)互联网医疗主体资质风险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仍是医疗服务行为,基于医疗服务的特性,从事互联网医疗的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主体资质,并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医疗机构在开展互联网医疗之前,应按照规定向其主管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在互联网上进行诊疗活动的医师,需要具有3年以上独立临床工作经验,取得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及相关行政部门的同意,且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应符合国家有关的管理规定。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相关规定不完善、资质审核不规范、监督管理不严密等原因,在互联网医疗中不具备资质者非法行医、超越执业范围违规诊疗等现象层出不穷。

(二)互联网医疗行医规范风险互联网医疗针对的是门诊患者的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诊疗,有其范围限定。例如,互联网医疗不对首诊患者提供诊疗;疫情期间,未经排查的发热病人或疑似病人不在接诊范围;对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没有监护人陪伴的情况下也不进行互联网医疗。另外,开具的药品不能涉及麻醉、精神等特殊类别。但因互联网医疗相关流程体系尚不成熟,一方面线上诊疗的方式对于医师的执业时间、场所等有较大的灵活度,这使得对医师行医过程的监管难度增大;另一方面,医师对于互联网医疗相关规范不熟悉,往往倾向于基于线下诊疗的习惯行医,从而导致治疗方案选择不合理、违规开具电子处方药、诊疗操作过程不规范等违反互联网医疗规则的问题在当前互联网医疗实践中尤为突出。

(三)互联网医疗患者权利风险由于线上诊疗的局限性,特别是像中医以“望闻问切”作为主要诊断方式,医师难以通过观察感受来全面准确地掌握患者的病情,无法近距离接触患者容易降低诊疗结果的质量,影响治疗效果。互联网医疗不同于传统诊疗的线下挂号问诊模式,而是将患者的个人信息数据在网络平台加以传输,诸如患者的注册身份信息、电子病历内容记录等这些关涉患者隐私的内容极易因管理不规范而泄露,有着侵犯患者隐私权的风险。互联网医疗中对于患者的告知义务履行可能存在不规范,电子知情同意书的告知方式也容易造成重要信息遗漏,加之当前网络服务提供者又广泛使用免责声明的方式,这些都不利于保障患者医疗知情同意权。此外,互联网医疗证据保存难度大,容易在举证中出现重要证据缺失或者遗失,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权利救济,医疗机构也容易因举证困难陷入诉讼被动地位,对于医患双方而言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四)互联网医疗信息安全风险互联网医疗中,患者的医疗信息比如姓名、年龄、性别、血型、既往病史、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等身份信息及个人隐私都将通过网络介质进行记录、存储、和传输。这种途径将患者医疗信息暴露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网络服务提供者多方主体面前,加大了利益驱使下患者信息被泄露的风险,给患者信息安全增添了诸多不安定因素。实践中,由于网络服务提供者违法收集或者滥用患者医疗信息、医疗机构对患者信息数据的监测与保护不完备、医务人员接触患者信息的操作不规范、患者自身信息安全意识缺乏、网络存储介质安全性能不足、互联网数据攻击盗取手段多样等原因,互联网医疗中患者医疗信息被窃取、盗用、篡改、滥用等风险极大,严重威胁了患者个人信息安全[3]。

(五)互联网医疗电子病历风险互联网医疗中要求对患者建立电子病历,并按照规定进行管理。然而,目前统一的电子病历第三方监管平台还没有建立,医务人员电子签名的CA认证也没有在所有医院全面铺开,这种“过渡时间的电子病历”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盲区。病历作为医疗纠纷中最关键的证据,是鉴定机构和人民法院判定医院是否有责任的重要依据。然而当前互联网医疗实践中,医务人员对电子病历的建立与管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电子病历填写不规范、修改流程不严格、保管责任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现象突出。这使得医疗纠纷发生后,过错推定原则下医疗机构往往因为存在未妥善保管电子病历、或病历记载内容缺失等问题而被判定存在过错而承担法律责任,增加了相关案件审判中医疗机构的败诉风险。

三、互联网医院医疗纠纷防控对策

(一)明确准入门槛,严格资质审核互联网医疗资质问题涉及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两个主体的资质要求。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细化互联网医疗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准入门槛、资质审核等内容内容,严格保障患者就医的正规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开展互联网诊疗业务的医疗机构要强化内部管理,在医师资质方面严格把关。如在医师入驻平台时通过资质证明和身份证明上传核验进行实名认证注册;在医师开展诊疗活动中通过人脸识别、面部校验的认证手段确保实际出诊医师和注册准入医师为同一人,并在就诊框处对根据医师资质对诊疗范围等内容进行提示告知;在就诊结束时设置医师执业评审评价机制对医师执业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应当建立惩罚机制,对于有冒用他人资质接诊、超越执业资质行医等行为的医师通过取消互联网医疗资格或者一定期限的准入限制等方式进行处罚,以保障互联网医疗主体资质适格,规范互联网医疗行为[4]。

(二)强化业务监督,规范诊疗操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发挥监管职能,设定互联网诊疗合理性判定规则,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通过线上智能监管和线下人工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方式,实现对互联网医疗过程的严密监督管理。通过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信息技术搭造智能化监管平台,以人脸识别技术对医师进行资质核验、以实时录音录像对诊疗过程进行监控、以大数据管理方式对患者医疗信息进行存储加密,借助智能化监管的优势来加强对互联网医疗过程的规范。监管部门应重点关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诊疗病种、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用药情况、满意度评价、患者投诉、患者安全不良事件等信息,对互联网诊疗整体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质控。

(三)完善培训考核,保障患者权益医疗机构应当对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以及从事相关管理服务的人员开展定期培训,使医师具有与互联网诊疗行为相匹配的专业能力,尽到合理注意义务;通过培训考核,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切实保障患者权益。尤其应当关注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保障。医师在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和开具药物时应持谨慎态度,在诊疗中应当较于线下诊疗更为详尽的告知,除一般医疗风险外,还应进行一些针对性告知,并充分提示互联网医疗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例如,由于无法诊察脉象,就无法完成中医诊疗时“望闻问切”的全部流程。除此之外,各科室也可根据自身科室疾病特点进行个性化诊疗前告知以充分尊重和保障患者权利。在信息采集方面也应当对患者充分告知信息采集的范围、种类、用途及安全保障,特别是在涉及患者隐私的个人信息采集时,应当明确告知患者本人或其人并征得其同意,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医疗知情同意权。

(四)加强信息保护,确保数据安全互联网医疗中产生的电子病历及电子健康档案等人口健康信息与患者隐私权紧密相关,应当通过加强信息数据管理规范和增加患者信息安全意识来保障互联网医疗患者的隐私和其他信息安全。首先,监管平台和医疗机构用于互联网诊疗平台应当符合有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级别要求。其次,互联网诊疗平台不得私自泄露、买卖存储以及非法使用患者相关信息。同时,医疗机构应当通过网页板块、微信推送、短信提醒等方式加大对患者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醒患者谨慎操作个人信息授权、避免下载非正规渠道应用软件、提高医疗账户密码安全系数等,以促进患者本人信息安全意识的提高,降低患者医疗信息和个人隐私泄露的可能性。

四、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模式的探索,互联网医疗这一新生事物在缓解当前我国人民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向往与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方面大有可为。基于国家强劲有力的政策扶持和社会热切强烈的需求驱动,互联网医疗的普及应用已是大势所趋。实现互联网医疗的规范管理,防范风险于未然,不仅关乎患者个人权利的维护和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改善,更关乎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认识互联网医疗存在的医疗纠纷风险、探索如何进行风险防控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加快相应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积极规范和引导互联网医疗活动的开展,切实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和信息安全,为患者提供一个更为便捷、更为可靠、更为安心的诊疗通道。

参考文献

[1]焦艳玲.互联网医院法律地位与法律关系探讨———以“宁波云医院”为视角[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7,10(10):72-75.

[2]孙东东.“互联网+医疗”风险的认识与防控[J].科技导报,2017,35(1):156-158.

[3]冯清清.互联网医院的法律风险:定位、规则与防范[J].法治论坛,2017(3):229-239.

风险分析范文篇6

旅游风险具有一定的内生性特征,这种内生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旅游经济运动具有特殊性,即旅游产品使用价值的获得是以人的流动而非物的流动为前提的,这一特殊性奠定了旅游产品购买结果的不确定性;第二,旅游产品属于组合性产品,旅游介体的不断转换与衔接,增加了旅游产品使用价值按约定让渡的难度;第三,旅游活动是惯常生活的溢出,在这个溢出的世界里,旅游者往往依照情感原则而非理性原则行事,旅游风险的内生性特征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此外,旅游需要属于超越性需要,与缺乏性需要不同,超越性需要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性、心理性内容,这也使得旅游风险变得更加隐蔽、复杂。

基于旅游风险认知的内生性特征,本文拟使用定量方法,以上海市民为抽样对象,结合风险认知概念模型对游客的风险认知状况进行探究性分析,以期进一步推动旅游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探讨的旅游风险认知,是指游客对旅游活动过程及结果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判断,这种判断主要来自于主观世界。之所以如此界定,主要原因在于,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虽然客观性风险的存在是现实性的,但主观性风险认知的作用更加明显。

二、风险认知概念模型及其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

风险认知的概念模型主要有4种:双因素模型、多维度模型、Dowling和Staelin的复杂模型,以及Greatorex和Mitchell的整合模型。其中,双因素模型和多维度模型是复杂模型的计量基础,整合模型则处于理论层面尚缺乏实证性检验,所以,在旅游风险认知概念模型中,主要探讨双因素模型和多维度模型。

1、双因素模型

双因素模型最初由Cox(1967)提出。Cox认为风险认知是两个因素的函数:第一个因素是消费者购买前知觉到的购买后产生不利结果的可能性,第二个因素是购买结果为不利时,消费者主观上认为的损失的大小。Cuningham(1967)将Cox提出的第一因素称为不确定性因素(Uncertainty),第二个因素称为结果因素(eonsequenees)。Peter和Ryan(1975)发展了双因素模型,认为风险认知的大小等于不确定性与结果的乘积。

双因素模型提出来以后,在旅游产业内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应用。近年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献包括,Sonmez和Graefe(1998)使用双因素模型作为计量工具研究了恐怖风险认知对国外旅游决策的影响;Mitchell(1999)等人结合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了度假旅游产品的风险认知;Eitzingera和Wiedemannb(2007)分析了高山旅游目的地蒂罗尔(rryml)地区居民的风险认知,二者使用的指标是风险类型的代表性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严格讲,上述两个指标和双因素模型并没有本质区别;此外,Boksbergera(2007)等人还以人口统计特征作为区分变量专门探讨了航空旅行者的旅游风险认知差异。

2、多维度模型

风险认知涉及到多个维度。Bettman(1973)将风险划分成了固有风险(inherentrisks)和可处理风险(handledrisks)两个维度,Jacoby和Kaplan(1972)将消费者认知到的风险划分成了绩效风险、财务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和社会风险5个维度,Roselius(1971)则将消费者面临的可能性损失划分成4个维度,即时间损失、危险损失、自我损失和金钱损失。

该模型引入到旅游产业领域后,风险认知维度更加丰富。Roehl和Fesenmaier(1992)将旅游风险认知维度分成了7类,即设施设备风险、绩效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满意风险、社会风险和时间风险。曹胜雄等人(1997)则从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视角将旅游风险划分为运输风险、治安风险、卫生风险、住宿风险、气候风险、观光场所风险和医疗风险7个维度。Boksbergera等人(2007)从财务风险、绩效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延迟风险等角度对旅游风险认知进行了研究。Ytiksela和Ytikselb(2007)则把旅游风险划分成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类。

三、旅游风险认知调查

1、调查设计与样本回收

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内容为游客对旅游风险的认知评价量表,量表属性共有17项,涉及财物风险、绩效风险、身体风险、社会风险、心理风险、医疗风险、治安风险和设施设备风险等8个维度,受调查者需要从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结果的危害性这两个因素出发回答上述属性,该部分的计量尺度均为李克特5级量表法,即1表示非常不可能或非常不严重,5表示非常可能或非常严重;第二部分为出游经验调查,第三部分为背景资料。在问卷的第三部分安排了一道测谎题以甄别问卷信息填答的可靠性。

在8个评价维度中,财物风险是指旅游产品购买发生错误时游客感受到的风险;绩效风险是指旅游产品质量没有达到期望值时游客感受到的风险;身体风险是指旅途中因生病、意外事件、治安等因素对身体造成伤害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选择的旅游产品不被别人认同而带来的风险;心理风险是指购买某项旅游产品导致自我形象受到损失;医疗风险是指医疗服务完善、及时与否对游客的损害;治安风险指旅游目的地的治安条件对游客造成的威胁;设施设备风险指旅途中各种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引发的风险。

问卷以上海市民为调查对象,时间为2008年5月,方法为滚雪球法(“snowball”samplingtechnique),即从笔者所在学院随机抽取了63名本地学生完成问卷,然后要求每个学生负责在上海市民内寻找4个非在校大学生完成问卷。之所以选择上海市民为抽样对象,主要原因在于近些年来上海市民出游率居高不下,即便市民在被访时不一定属于游客范畴,但频繁的出游经历缩小了市民与游客的共同认识,特别是从心理认知记忆的角度讲更是如此。

本次问卷共发放315份,回收307份,有效问卷245份,总有效回收率为78.8%。需要说明的是,在62份无效问卷中有37份问卷是因为没有通过测谎题而被剔除的。在有效样本中,女性占63.3%,年龄介于21-50岁之间者占60.4%,已婚者占53.1%,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74.7%,收入低于5000元者占83.7%,学生比重占30.6%。其中,最近一年有出游经历者占82.4%。

2、问卷信度与效度

在旅游风险认知量表中,风险发生不确定性量表的克龙巴赫(Cronbach)α系数为0.822,风险结果危害性量表的克龙巴赫(Cronbach)仪系数为0.864,风险发生不确定性与风险结果危害性相乘汇总后旅游风险认知量表的克龙巴赫(Cronhach)α系数为0.780,均大于0.70水平,这表明旅游风险认知量表有较高的可信度。

而旅游风险认知量表是由财物风险、绩效风险、身体风险、社会风险、心理风险、医疗风险、治安风险和设施设备风险8个维度构成的,因此需要考量量表的构架效度(ConstructValidity)。从相关系数来看(见表1),除医疗风险与身体风险(相关系数为0.593)、社会风险与心理风险(相关系数为0.575)、医疗风险与治安风险外(相关系数为0.564)稍高外,其余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00,且多数为低度(0.200-0.390)或极低度(0.000-0.190)相关。可见,问卷内部旅游风险认知维度之间的区别有效度(DiscfiminantValidity)符合要求。

四、旅游风险认知分析

1、旅游风险认知总体分析

依据双因素模型计算后可以发现,在8项旅游风险认知维度中,设施设备风险得分最高、其次是医疗风险、治安风险、身体风险、绩效风险、财务风险,而心理风险、社会风险的得分最低。因子分析(Bartlett值为578.199,相伴概率值为0.000;KIVIO值为0.777)则表明,8种旅游风险被降维为两个构面,即实体风险(包括医疗风险、治安风险、身体风险和设施设备风险)与无形风险(包括社会风险、财务风险、心理风险和绩效风险)。其中,实体风险获得了更高的关注。此外,从总体状况来看,旅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评价多高于旅游风险发生的危害性评价,而较低的危害性评价则降低了游客对旅游风险的总体认知度——即便是得分最高的设施设备风险分值也仅有12.06。2、旅游风险认知属性分析

从17个旅游风险认知属性来看,属性“交通工具的安全性”得分最高,其次是“意外事件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景点内娱乐设施的安全性”、“旅游目的地治安状况”等属性;属性“购买的旅游产品与自己的形象或个性不符”风险评价得分则最低。在旅游风险主观评价中,属性“购买的旅游产品质价不符”发生可能性最高,“旅游目的地发生恐怖主义活动”的危害性最大;“异地环境不熟悉使人感到焦虑”发生可能性最小,“旅游产品无法得到新朋好友及其他熟人的认同”危害性最小。此外,绩效风险总体评价虽然不高,但游客对该风险涉及到的3个属性发生的可能性评价则普遍较高。

3、旅游风险认知差异分析

(1)旅游行为因素影响下的旅游风险认知差异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最近一年游客旅游经验不同,旅游风险认知无显著差异(P>0.05)。最近一年游客出游次数不同,身体风险认知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医疗风险认知有显著差异(P<0.05)。描述性统计则表明,出游1~2次者对身体风险、医疗风险认知均值最高,分别为11,20、12.55;此后,随着出游次数的增多,身体风险与医疗风险认知均值逐渐下降。每次出游停留天数不同,对旅游风险认知无显著差异。每次出游平均花费不同,社会风险认知有非常显著差异,其中每次平均花费在5000元以上者对社会风险的评价最高,均值为8.85,远大于组内5.16的平均水平。此外,游客出游方式不同,身体风险认知有显著差异、医疗风险认知及治安风险认知均具有非常显著差异,其中以团队方式出游的游客,对上述风险的评价均高于以其他形式出游游客的评价。

(2)人口统计因素影响下的旅游风险认知差异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游客性别不同,身体风险认知、社会风险认知、设施设备风险认知均有显著差异。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女性对身体风险和设施设备风险的评价比男性高,男性对社会风险的评价比女性高。游客年龄不同,绩效风险认知及心理风险认知均有非常显著差异,其中21-30岁游客对绩效风险的评价最高,41-50岁游客绩效风险评价最低,均值分别为12.34、9.09;与此同时,61岁及以上游客对心理风险的评价最高,20岁及以下游客对心理风险的评价最低,均值分别为8.45、4.06。游客婚姻状况不同,绩效风险认知有非常显著差异,社会风险认知及心理风险认知有显著差异,其中离异或丧偶者的上述风险认知比已婚与未婚人士普遍要高。教育程度不同,社会风险认知及设施设备风险认知有显著差异,心理风险认知有非常显著差异,其中,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社会风险认知与心理风险认知逐渐下降、设施设备风险认知逐渐提高。不同月收入游客对社会风险认知有显著差异,对心理风险认知有非常显著差异,其中月收入突破万元者社会风险评价最高,紧随其后的是月收入介于1001-2000元之间的低收入者;对于心理风险认知,除学生外收入越低评价越高。不同职业游客对绩效风险认知、心理风险认知有非常显著差异,对财务风险认知、医疗风险认知、设施设备风险认知有显著差异。其中,对绩效风险认知、医疗风险认知、财务风险认知和设施设备风险认知评价最高的职业均为待业/下岗人员,其次是私营业主,最低的则是行政管理人员(设施设备风险为企业管理人员);此外,私营业主对心理风险的评价最高(均值为8.22),专门职业对该风险的评价最低(均值为3.73)。

4、旅游风险认知游客群体聚类分析

以旅游行为与人口统计因素作为标称变量,以财务风险等八项旅游风险为非标称变量进行二阶聚类,结果表明245名游客被分化为3类。第1类43人,均为最近一年无出游经历者,在该类群体中大专及以下学历占到了72.1%;第Ⅱ类77人,基本为学生群体;第Ⅲ类125人,其中82%的游客年龄集中在21-50岁之间且近70%游客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但方差分析表明,这3类游客群体对旅游风险的认知均无显著差异(置信水平为95%)。用同样方法分别对旅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旅游风险发生后的危害性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旅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聚类结果与旅游风险认知聚类结果十分相似;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旅游风险发生后的危害性聚类上,但方差分析显示,上述3类游客对绩效风险认知、对身体风险认知和医疗风险认知有显著差异,对治安风险认知有非常显著差异,且第Ⅱ类游客群体的上述旅游风险危害性评价均高于其他两个群体,其次是第Ⅲ类游客群体。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风险认知概念模型基础上,定量分析了游客对财物风险、绩效风险、身体风险、社会风险、心理风险、医疗风险、治安风险和设施设备风险8项旅游风险的主观评价,研究显示:

第一,在对旅游风险的主观评价中,实体风险比无形风险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说明游客对旅游风险的认知主要是由直接伤害性损失特别是健康与安全性损失推动的,无形损失或间接伤害性损失在游客的心理认知中不占主导地位。财务风险与绩效风险在旅游风险认知中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其发生的可能性评价最高,这表明游客较为担心旅游产品的品质。在风险的危害性评价中,恐怖主义活动居高不下,这和恐怖主义给人们带来的震惊程度密切相关。

第二,受旅游行为与人口统计特征影响,游客的风险认知有一定的个性差异。其中,职业因素是最具影响力的出游变量,其次是出游方式与年龄因素,再次是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月收入、最近一年旅游次数、每次出游平均花费及性别因素,旅游经验和每次出游停留天数因素对旅游风险认知没有显著影响。此外,聚类分析显示,游客群体对旅游风险发生后的危害性评价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性。

基于上述结论,旅游经营者需要关注以下内容以进一步激发游客的出游动机、提高其体验价值:

第一,旅游经营者需要特别关注游客的风险认知结构。对于实体风险的防范,除了进一步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品质外,特别需要发展旅游保险以便承担、控制、分散以及转移游客关注的旅游风险;对于无形性风险,旅游经营者要确实采取实质性措施降低游客可能面临的财物风险和绩效风险,当然也要引导游客对旅游的目的进行心灵解读,以便其客观地认识社会风险和心理风险。

第二,旅游经营者需要进一步认识游客的风险认知差异,需要特别关注游客对旅游风险发生的危害性评价,并在经营中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游客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基于旅游风险的内生性特征,对于不可避免的旅游风险,旅游经营者与游客之间的沟通必须保持畅通,以便双方共同应对。

此外,作为探索性分析,本文存在的不足在于:

第一,旅游风险认知评价量表析出于国外相关文献,量表中评价属性的合理性与覆盖性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第二,虽然方差分析表明旅游经验对游客的旅游风险认知无显著影响,但是考虑到游客的成熟度,不同地区游客的旅游风险认知度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旅游产品的购买与消费是不同步的,在不同阶段如购买前、购买后、消费中、消费后游客对旅游风险的认知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受以上三种因素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存在偏差。

风险分析范文篇7

业务部门要及时发现并准确反映控制环境、业务操作、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技术保障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风险。经办机构领导应定期或不定期召集会议,对上述风险进行分析与排查,积极探讨和研究预防控制措施,并做出相应决策。

一、风险报告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完整覆盖辖区内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及全部科室、人员和业务的所有风险。

及时性原则。在事前和事中反映风险状况,在规定的时限内履行报告责任。

准确性原则。在分类科学、标准规范的前提下客观、准确反映风险状况。

保密性原则。风险报告是内部报告,信息传递应限定在一定范围,并遵守有关保密管理和信息披露的规定。

二、医疗保险风险报告种类

风险报告分为风险分析报告、风险事项报告二类。

风险分析报告包括全面风险分析报告(针对各项风险总体状况)和部门风险风险分析报告(针对某方面或单项业务风险状况)两大类,分为季度报告、年中报告和年度报告。

风险事项报告包括风险监测报告、风险事件报告、风险检查报告。

风险监测报告。对发现的内外部风险因素及时揭示报告,以防范和化解一定范围内的系统性风险。

风险事件报告。对发现的风险事件经过、发生的原因、损失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等进行报告,分为首次报告和后续报告。

风险检查报告。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或风险隐患进行报告。

三、报告的主体和对象

全面风险分析报告的主体是各级经办机构风险管理部门。报告对象是本级领导和上级经办机构(上级风险管理部门)。如有规定,应向属地有关监管机构报告。

部门风险分析报告的报告主体是各级经办机构承担或者管理风险的部门,报告对象是同级风险管理部门、上级对口业务部门。

风险监测报告的报告主体是监测部门。若监测部门为业务部门,报告对象是同级风险管理部门和上级对口业务部门;若监测部门为风险管理部门,报告对象是本级领导和上级风险管理部门。

风险事件报告的报告主体是事件发生单位的业务管理部门。报告对象是本级领导、同级风险管理部门、上级处理该类事件的主管部门、上级对口业务部门。

风险检查报告的报告主体是内部检查的组织执行部门或配合外部检查的牵头协调部门。报告对象是本级领导、同级风险管理部门。

四、报告路径和时限

全面风险分析报告:各县市区经办机构风险管理部门应每年7月10日前向州局风险管理部门报送。部门风险分析报告:各级承担或者管理风险的各部门应在每季后10日内向风险管理部门报送。

风险事件报告:事件发生(单位)部门在按原有的相关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向有关事件管理部门进行报告和处理的同时,应立即向同级风险管理部门作首次报告。风险管理部门接到风险事件首次报告后应初步核实了解事件情况,符合向上级报告标准的,立即向上级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事件发生单位(部门)在已报告的事项发生重要变化、事件处理取得重要进展、以及事件处理完毕时,应及时主动进行后续报告。

五、组织实施和评价考核

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完善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设置和职能,保持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报告独立性和权威性。

风险分析范文篇8

关键词:桥梁;风险分析;神经网络

桥梁工程面临的各种事故和潜在风险日益严重,一方面表现为桥梁工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比过去大大增加,除受到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外,还会受到由于结构形式创新、社会发展引起的特殊效应、全球变暖引起的极端气候等带来的一些新的风险事态。另一方面表现为风险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大大增加,从目前国内己建和在建的桥梁来看,投资规模动辄上亿、几十亿,甚至数百亿元人民币。这样的投资无论对于投资者还是国家,都是巨大的数目,风险事故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程度将会大大增加,对社会也会产生非常大的不利影响。工程事故的发生使得从事桥梁工程的管理、设计、施工和研究的人员在内心深处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烙痕,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桥梁工程建设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深思、去研究,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工程风险评估涉及到的研究内容,需要通过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的研究才能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

1风险评估理论在桥梁工程领域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桥梁建设突飞猛进。但在大批桥梁工程相继建成的同时,工程风险事故也屡屡发生。从风险事故发生的态势来看,一方面桥梁工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比过去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风险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大大增加,所以桥梁工程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工程风险评估旨在以科学系统分析方法,辨识并分析工程风险因素,量化风险发生的概率,评估风险损失,并寻求各种可行的风险应对策略。通过风险评估的实施,除了可以整体检查并消除设计中的盲点、重复或遗漏,还可以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应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将意外事故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以提高项目实施的安全水平,减少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冲击的目的。桥梁建设过程中,为顺利实现建设目标,往往过分强调规范化和标准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不可预见的潜在因素,如来自于环境、材料、人为及结构自身的原因等,使得桥梁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过程都不可避免面临着各种风险。风险评估在桥梁工程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桥梁工程领域风险评估研究主要涉及的方面有抗灾减灾、碰撞、项目管理、施工、政策与环境、投资等。

2风险分析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在碰撞方面主要有船碰撞和车碰撞,我国建立了船撞桥的事故数据库,并开发了该数据库管理软件,建立了船撞桥风险评估的一般性框架,在后果评价方面,提出了后果当量的概念。车撞引起的损失可以从对桥梁造成的损失,对车辆及其运送货物造成的损失,造成的人员伤害、在桥梁维修期间造成的交通堵塞等的间接损失,交通系统不畅造成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对环境造成的损失等方面考虑。在项目管理上,通过对风险管理与保险在钱江四桥工程中的应用的研究,探讨了风险管理与保险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并对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因素、风险管理机制、风险控制体系等项目风险管理。在施工方面主要有结构施工风险、施工进度风险、施工管理风险。在投资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建设项目投资失控问题,分析投资风险因素及其对投资的影响。施工阶段工程投资风险因素,研究项目投资的动态控制原理及方法,建立了项目灰色控制体系,对影响投资的风险因素进行灰色关联辨识。

3桥梁风险分析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风险识别方法来讲,桥梁工程施工建设期间,可能引起工程风险的因素很多,其后果的严重程度也各不相同,所以不可能将所有的因素完全考虑到风险分析体系中。通过建立风险源普查表,从施工项目的实际工程情况着手,或从己有的桥梁工程事故中筛选确定,进行风险源普查,并根据工程进展和对风险源的认识深化,对风险源动态数据库进行新的扩充或删减。但就从目前收集的文献看,这方面的工作尚未展开。其次,风险概率估计是风险分析整个过程中最为复杂也是最为关键的核心步骤。目前工程风险评估领域里,在缺少相关统计资料的情况下,风险概率估计常常应用专家调查法进行,当然,该方法的前提是专家的判断应尽可能的真实可靠。再次,从风险后果估计方面来讲,定性的后果评价是用定性的指标如严重、一般、轻微等分级来描述损失的严重程度,这种方法对于风险损失难以定量估计情况下,虽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损失估计结果却不可难免的具有片面性缺陷。如何对桥梁施工风险后果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与估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桥梁工程风险事态所建立的后果模型既要考虑模型内部固有的风险,又要考虑模型本身失效的风险。最后,安全与否的判定,需要确定一个风险接受标准。风险可接受的标准实际上是公众愿意承受的经济负担和能够经受得起的风险之间的一种平衡,是经济、技术和安全之间的一种平衡。相对于我国的国情,桥梁工程领域里风险分析研究才刚刚起步,尚没有确定相应的风险可接受标准。4桥梁结构风险概率综合分析方法

概率估计是指通过对典型风险事态有影响的风险因素的调查分析,确定它们可能发生的状态及相应的概率,计算风险事态评价指标的概率分布,进而确定风险评估对象偏离预期目标的程度和可能发生偏离的概率。BP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在桥梁风险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是在现代神经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了生物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对生物神经系统的某种抽象、简化与模拟。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是具有优越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联想记忆能力,能够对不易用规则公式描述或需处理大量原始数据的情况,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自适应性。桥梁在施工阶段结构失效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非线性及其规律的非显性性状等正契合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特点,故引入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是非常恰当的,这样就可发挥其强非线性逼近能力的优势以重构桥梁结构功能函数。

5结语

桥梁工程的基本特点是投资巨大、技术复杂、工程涉及面广、工程寿命周期长、一旦发生事故又影响重大,因此桥梁工程的决策问题也异常复杂,政府决策压力日益增大。建立桥梁工程风险评估体制,研究桥梁工程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将有助于完善桥梁建设管理体制,制定应对桥梁风险的有效措施,达到提高桥梁安全性的目的。近年来,工程风险分析在土木工程界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已经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各种分析方法也正逐步得以应用。相比之下,国内桥梁工程风险分析受限于资料不足,研究还很不充分,其研究深度和研究水平也参差不齐,没有充分体现工程风险评估工具的有效性,难以满足方兴未艾的工程建设需要,当务之急就是要全面开展桥梁风险分析研究,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内在规律,对将要发生的风险情况做出预测,并根据预测情况对风险进行处置,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促进行业技术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限.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中的神经网络方法[J].桥梁建设,2001,(6).

[2]陈伟坷,黄艳敏.工程风险与工程保险[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陈远祥,周高平,宾雪锋.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投资风险层次分析辨识模型[J].广西交通科技,2003,(3).

风险分析范文篇9

关键词:公司财务;财务风险;分析;控制

作为公司当前经营发展和未来经营发展的重要问题,财务风险目前已经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其作为一种系统性风险问题,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外部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要想保证公司稳定正常发展,必须要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解决,这也是公司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我国某些公司在经营发展的过程当中,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风险管控能力较差,公司在进行经营生产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严重的财务风险问题,这些问题对公司正常发展产生了十分严重的损害,甚至会导致公司破产倒闭。针对这个问题,信贷公司的经营过程必须要对财务风险管控工作进行高度重视,并且要加强对公司的内部管理,意识到风险管控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公司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并且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够保证公司能够正常运转。

1公司财务风险的具体含义和特点

1.1公司财务风险含义。公司财务风险可以按照界定范围的不同划分成两种,包括狭义财务风险和广义财务风险。其中狭义财务风险主要指的是公司的筹资风险,也就是说在公司资金运营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资金结构不合理以及筹资策略不正等等问题,直接造成公司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面对一些债务问题无法及时处理,失去了偿债能力,最终会导致公司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甚至会使公司破产倒闭,这种风险叫做狭义财务风险[1]。而广义财务风险主要指的是外界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导致了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到了许多不可控的因素,或者难以预料的客观因素影响,因此公司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公司实际所获取的利润较低,导致了公司的财务损失,这种风险叫做广义财务风险。总的来说,可以将公司的财务风险分为以下几种,其中主要包括投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筹资风险以及经营风险等。1.2公司财务风险特点。1.2.1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公司正常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必然存在的,主要由于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会大量使用资金,资金流动大,范围广,运用过程中很难避免一些实际问题的产生[2]。为了解决财务风险,公司在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各种合理有效的手段,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并且对已经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应对,从而能够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但是无法将其彻底消除。1.2.2发展贯穿各个阶段。公司的正常运转,主要依靠的就是资金的流转,所以公司所涉及的各个工作方面,都离不开对资金的运用,各个工作环节都存在着资金流的问题。只要涉及到资金流动就必然会出现财务风险问题,因此也直接决定了财务风险问题贯穿于整个公司运营的各个阶段当中,不管是筹资、投资还是经营工作,只要公司涉及到收益分配的工作内容,必然会出现财务风险问题。1.2.3具有不确定性。公司财务风险的发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外部市场环境、公司内部管理环境以及政策环境等。公司在进行运营的时候都会受到以上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此影响下,出现财务风险的几率也大大提高,这种情况不仅大大增加了财务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1.2.4损失收益并存。公司在经营发展中具体的收益和财务风险,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联系,而且呈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隐患越大,公司的收益也就越高,二者之间相互影响。过大的财务风险会给公司造成潜在的危机但是也会给公司带来可观的收益,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必须要对生产经营过程加强管理,对公司内部各部门工作也要严格控制,不断提高资金利用率,这样也能够不断提高公司的经济收益[3]。

2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析和优化

2.1定性分析。对公司风险进行定性分析,主要是利用资金周转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专家意见法、四阶段症状分析法、管理评分法等方式进行。一般来说,资金周转表分析法是对公司在三个月内的资金周转计划,下月的余额以及收入比例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以上涉及的具体情况,对公司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判定。对于流程图分析法来说,主要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根据对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将业务流程图制定出来,并且按照公司具体工作内容、核心作为工作控制的关键,并且对相关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根据相应的风险制定解决策略。另外一种方式为专家意见法,该种方法主要是对具有财务风险防范控制方面专业知识和成熟的专业经验的相关专家和学者进行咨询,或者由该类学者对公司领导以及相关员工进行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培训,并且对整个公司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对公司内部财务风险进行主观预测[4]。对于四阶段症状分析法来说,主要是将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划分,划分为潜伏、发作、恶化和实现四个阶段,因此称之为四阶段症状分析法。根据这四个阶段不同的情况,来对财务风险进行进一步的判断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要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评分法分析,该种方式主要是结合公司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特点和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特点进行分析,对公司内部财务风险因素进行评分,将其分为安全、危机和严重危机三种风险情况,并且根据财务风险的状况进行具体评价。2.2定量分析。另外一种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的方式为定量分析,该种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数理统计的方式,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关各类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统一的分析和处理,根据这些数据的显示来判断公司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同时对财务风险进行准确地判断,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直观性。其中比较常见的定量分析方式主要有一元判定模型、多元线性判定模型、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功效系数法等[5]。第一,一元判定模型。该种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单一的变量,根据关键指标或者判别临界值数据,对公司内部财务风险进行判定;第二,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在该种模型分析法当中常用的主要是Z分数模型和F分数模型;第三,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该种方法是对公司可能出现破产的概率进行假设,同时对各种条件进行概率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公司经营风险和财务状况,判断公司可能出现财务风险的几率;第四,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其主要是将财务风险分析分成三个层面主要包含输入、输出和隐藏,并且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功能强大的识别能力,对公司财务风险进行分析[6];第五,功效系数法。该种方式是按照公司生产经营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并且对公司各项经营活动中的每一个财务指标分别设定满意值和不满意,其中满意值为上限,不满意值为下限,对各个财务指标进行分别计算,计算出指标的满意值和不满意评分,从而可以根据加权平均法,对不同指标的相应功效系数进行运算,从而实现对财务风险评估分析的目的。

3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3.1建立健全财务评价预警体系。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公司财务风险的管控,首先就必须要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财务评价预警体系,这也是整个公司财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财务风险评价方面主要对公司内部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发展能力以及资产运营能力等相关指标的重要信息进行重点收集,并且还要对企业内部中的资金结算成本核算方面进行重点关注,特别是对资金现金管理业务中曾经发生过错误或者容易发生错误的业务流程或者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另外还要对公司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水平,或者是财务风险发生所产生的后果,进行合理的评估,根据以上信息提出有效的控制手段。另外在进行财务预警分析的工作方面,主要是对公司内部重要和关键风险指标变化程度进行观察,另外还要对公司内部是否出现新的风险,或者原有的风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等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公司在处理原有风险的时候,一般都会制定一些既定风险的应对方案[7],因此还要对这些方案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和认识,根据这些信息来进一步总结公司内部的财务风险防范信息。在进行风险监控分析结果的过程中,如果关键监控指标达到预警值或者超出预警值,要立即执行风险预警防范控制方案,这样才能够有效减少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并且能够及时解决相关财务风险,进一步减少风险对公司经营利润的影响。只有在不断完善健全财务评价预警体系,才能够从风险发生的初期或者是没有发生风险时期对影响较小的风险或者未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在保证公司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利润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率,有利于公司持续发展。经相关研究调查表明,一共选取了某市100家上市公司,发现一共有只有24家公司建立了财务评价预警体系,只占24%,其余76家公司都没有建立健全财务评价预警体系,占据76%。可以说明现如今我国将财务评价预警体系建立健全的公司数量很少,需要进行进一步推广和发展。3.2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在建立财务评价预警体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并且根据不同的风险项目,制定出不同的控制管理策略。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工作过程当中需要针对公司内部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具体制定出管理方案。针对筹资风险来说,首先要认识到公司发展情况,另外还要对新增举债情况进行严格控制,同时还要对公司的债务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和优化,公司各个部门具体工作落实之后,在对筹资风险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在筹资风险方面要注重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加强融资之间的组合,并且还要对杠杆收购、银行借款、融资租赁、发行债券方式进行综合运用,根据这些方法来进一步降低筹资风险。针对投资风险来说,主要是取决于整个公司财务决策的信息化水平和科学化水平,在进行投资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对公司的所有投资项目都要进行合理的项目收益分析,同时还要对各个项目的投资收益进行准确的评估和确定,尽可能地提高公司自身的资金利用率。对于经营风险来说,首先还是要根据公司自身的实际生产经营状态,尽量减少公司的内部存货,这样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也能够避免库存积压对公司资金的占用,从而能够提高公司对资金的管理力度,提高资金利用率,也能够进一步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加强对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同时还要进一步改进公司的信用体系,保证公司的各类应收账款都能够及时地收款和变现,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资金利用率,增加资金周转率,大大降低了公司财务风险的发生率。针对收益分配风险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收益分配方式问题,所以公司要进一步优化收益分配方式,不仅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激励效果,同时也要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和投资预留一部分资金,减小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压力,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3.3加强预算管理的作用。预算管理,对于整个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进行公司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工作当中,也要加强对预算管理作用的重视。在财务风险防范过程当中,必须要充分利用好预算管理规划性的特点,保证预算内容准确合理,并且要结合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最大程度地防范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建立,并且对公司财务预算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保证预算内容准确,与公司实际预算情况相符合。重点工作需要实现前瞻性控制和科学化管理,特别是在现金流预算工作方面,要系统地对资金使用的计划进行规范和管理,并且保证相应的规划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这样能够保证公司未来的预期收一进行量化,从而能够实现公司内部资金流动整个过程得到严格规范的监督和管理。根据相关预算管理的内容,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和规范。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内容能够保证财务风险发生率大大降低,需要公司各个领导和各部门工作人员加以重视。3.4加强资金的集中管控。企业的财务风险发生情况是与企业资金使用和管理程度有着直接联系的,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问题,是与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的效果和内容有着直接关系的。如果一个公司内部资金利用效率低,资金周转不畅或者资金链出现断裂的情况,都会有很大的可能造成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因此在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加强对企业资金管理这一工作内容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资金管理效率,提高资金周转率和利用效率,主要通过建立健全财务共享中心,利用好现如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对企业内部的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调动和使用。同时还可以通过财务共享中心,进一步规范资金使用问题,能够保证企业内部的存量资金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实现资金的规模效应,通过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能够降低资金管理的成本,保证资金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益,在提高资金效益的同时,能够防范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另外加强对资金的集中管控,还有利于企业对资金的管理效果,如果企业要进行某一重要项目或者投资可以对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配,这样能够减少企业工作所花费的时间,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例如:在某一上市公司中,因为加强了对资金的管控,从而使自身的经济利润提高了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说明对资金的管理有利于提高公司经济利润的提高,既降低了成本,也能够保证公司快速发展。

4结束语

公司的财务风险问题是公司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其在公司发展中起着重要决定性作用,影响公司现阶段发展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所以在对公司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时候,首先要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公司生产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再选择符合公司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方式,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财务风险控制措施,还要保证相关控制措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提出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同时还要保证相关财务预算内容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加强对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最后加强对公司内部各项资金的利用效率和周转效率,通过这些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从而能够大大降低公司财务风险的发生率,保证风险管理控制质量能够不断提高,尽可能地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并且能够对已发生的风险和未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也能够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保证公司能够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德军.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16):152-153.

[2]谢超尧.X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8.

[3]赵雨婷.乐视公司的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4]沈凯.G地产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8.

[5]吝秀秀.风帆公司并购Q集团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8.

[6]姚叶叶.BS城建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

风险分析范文篇10

[关键词]COSO框架;电力营销;风险分析;信息系统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一方面,风险来自外部自然环境和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另一方面,来自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本文针对电力行业,基于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引入风险管控的理念,探索构建营销业务风险管控体系,研发营销风险分析系统,规范一线营销工作人员的业务行为。

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1背景和意义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了指导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稳步发展,国务院国资委在2006年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1.2现状及分析

传统的企业风险管理方式主要是以“竖井”式的组织形式管理企业的风险。然而,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风险是相互关联的,以分割的方式对各职能部门的风险进行独立管理,只能达到次优的结果。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管理框架,将风险管理的环节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以此弥补“竖井”模式导致的风险管理的重叠和遗漏,达到最优的风险管理效果。传统与现代企业风险治理的特点如表1所示。

2COSO框架在电力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2.1电力营销风险的特征

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和新能源的出现,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全面风险防范工作愈发重要。电力营销风险防控围绕电费风险治理而展开,电费快速回笼是维持电力企业正常运营的基础,而电力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电费风险。其中最主要的电费风险类型是电费安全风险、业务扩展管理风险、业务服务和自动化系统风险。例如,业务扩展资料管理、供用电合同签订、电力项目审查等。做好这些需要企业结合现代网络即时传递的特性,动态化地做好部门和人员、技术、数据、信息要素的风险管理。

2.2COSO框架在电力营销上的有效性

针对电力营销风险的特征,基于COSO框架,要建立营销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开展全面风险管理防治工作。具体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基本管理流程、风险管理文化3个方面建立电力营销风险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利用COSO整合框架的理念,将电力营销风险管控业务直接嵌入“风险评估与控制-风险监督检查-风险管控考评”的主流程中进行闭环管控,上有达成目标,下有运行制度,这种体系的设计将有效支撑电力营销风险的管理过程。

3基于COSO框架的风险分析系统构建及应用

3.1系统结构

为验证“基于COSO框架构建的营销业务风险管控体系”的执行效果,研发了营销风险分析信息系统,系统结合电力行业营销业务特点,开发了“风险评估与控制-风险监督检查-风险管控考评”的主体功能,实现营销风险的可控、在控、预控。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应用采用Java语言设计,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结构(Browser/Server,B/S)结构,基础框架为SpringMVC+Spring+Mybatis,供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和手机移动端两种终端方式使用。核心功能采用基于服务化的设计开发模式,通过服务化的接口调用方式协调工作,工作效率和稳定性有很高的保障。

3.2应用效果

通过系统的应用,可以较好地提升电力营销风险管理的工作水平与效率,缩短风险事件采集、识别、评估、控制、检查、评价的风险管理时长,改善当前风险管控工作的纯手工模式,减少人为错误和流程浪费的情况发生,同时较好地提高风险预防、预控的能力,使风险管理文化得到沉淀,风险意识逐步渗透至日常工作中。如图所示,其操作界面中的模块包括营销风险池(进行风险数据录入)、风险问题识别(判断面临风险内容)、风险评估(评估其影响状态)等内容。风险事件处理界面如图3所示。

4结语

基于COSO框架,构建企业风险分析系统是面对外部自然环境和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剧烈变化,以及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深化改革过程中防范不确定因素影响的一种好方法。实践证明,利用信息系统可较好地提高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水平,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元木,贾莹莹.COSO内部控制框架与有效性测试:以华电国际电力股份公司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07(9):74-76,83.

[2]刘霄仑.风险控制理论的再思考:基于对COSO内部控制理念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3):36-43.

[3]戴利研.基于COSO框架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7-51.

[4]李薇.基于风险导向的审计式税务稽查运用研究[J].当代会计,2020(7):87-88.

[5]李丽娟.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在税务稽查中的应用[J].财会研究,2020(1):64-66.

[6]贾灿.国库资金风险控制体系构建研究——基于COSO框架的视角[J].黑龙江金融,2012(12):21-23.

[7]秦莹,周艳艳,赵治钧,等.基于COSO框架的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优化研究——以T电力公司为例[J].现代国企研究,2019,152(2):48.

[8]辛树人,陈震宇,路勇.基层央行风险管理研究——基于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新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12(1):11-16.

[9]郭彪,谢明柱.基于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装备制造业税收风险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7,33(5):64-67.

[10]石孟磊,秦峰,旺堆次仁.西藏电力公司大数据信息安全风险框架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8,20(5):132.

[11]孙伟,李炜毅.基于COSOERM框架的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12):60-63.

[12]郭雯.基于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W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5):193,195.

[13]赵虹.基于COSO-ERM框架下高校债务风险管控研究——以贵州省属高校为例[J].大众标准化,2019(13):20-21.

[14]李涛,胡浩,傅渝洁.基于COSO框架的电网工程资金管理及关键控制点研究[J].商业会计,2012(1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