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统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5:26:17

乡镇统计

乡镇统计范文篇1

一、*县乡、镇统计工作现状

1、统计网络不健全。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层统计网络也就是乡镇统计机构以及统计人员的设置和配备问题。*县个别乡镇统计工作基本上是一种不稳定的网络结构,构成这个网络结构的统计人员不仅承担着繁重的统计工作,也大都兼任着其它工作,如分包村户、计划生育、办公室等,导致部分统计人员往往安不下心来,统计工作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统计网络信息建设还不够健全,办公自动化程度极低,报表报送方式仍然靠人工,这种报送方式有时会影响到统计工作的及时性。

2、统计队伍不稳定。由于统计工作的繁重琐碎和统计人员的清苦贫寒,尽管各乡镇都配备了统计人员,但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个别乡镇甚至一年几换。按《统计法》规定,更换统计人员必须征求上级统计部门的意见,但实际上很少这样执行。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造成了统计资料遗失、统计数字不能衔接、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统计资料不完整。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乡镇由于统计人员更换过于频繁,统计员之间交接手续不完整,致使统计资料丢失、损坏,统计资料断档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一些乡镇统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按上级统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设置统计台帐,对统计资料的归档不够规范。

4、统计服务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汇总整理,而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基层统计人员少,而各种统计调查过多,个人承担的工作过重,无暇开展统计服务;另一方面,部分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由于乡镇没有设置综合统计机构,有些乡镇的统计工作是分散的,统计人员对全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往往给乡镇党委、政府造成统计服务不到位的感觉。

5、统计制度不健全或不实用。目前的统计调查制度大都以满足本级和上级的需求为主,而基层统计人员往往只是简单地收集和汇总各种统计报表,不能满足乡镇对其经济情况分析的需求。加上市、县一些部门常常擅自制发不符规定、未经统计部门审批的报表,且大多不能采用抽样或难于取材,加重了乡镇统计人员的负担。即使是统计部门的正规统计报表,虽然规定得很详细,也难免有一些与乡镇的实际不符,导致乡镇统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几乎只能是简单应付,无法真正实行。

二、对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如何切实加强和搞好基层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源头的真实可靠,成了当前各级统计部门的一项主要任务。就*县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统计工作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统计调查单位遍布城镇乡村的每个地方,全县统计调查单位有很多个,统计范围之广,单位之多,是其他工作少见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而要真正的解决好以上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在于最基层的乡镇统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和统计队伍的稳定与否。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确保统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1、明确责任,加强管理。根据*县情况,乡镇可成立综合统计机构,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任命,明确身份为乡镇行政编制,享受(副)科级干部待遇。承担乡镇农村统计工作,并负责收集乡镇各村、站(所)的全部统计资料及运行情况,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统一编制的统计报表进行归集、汇总、分析,将月度统计报表资料和相关分析材料提前提供给乡(镇)有关领导,经乡(镇)领导审核同意后,同时报送县统计局和县直有关部门,充分保证乡镇统计网络的稳定性以及统计数据的及时性,确保统计报表渠道畅通。

2、稳定队伍,上下联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在工作环境、办公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统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另一方面,适时开展必要的统计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乡镇统计范文篇2

一、充分认识乡镇街道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统计是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在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服务领导科学决策、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加强统计工作,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可信度更加关注。但是,目前我市统计工作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尤其是乡镇街道统计工作存在统计机构不够健全、统计经费难以保证、统计人员变动频繁、统计业务难以开展等情况,源头统计数据质量受到影响。各级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乡镇街道统计工作是全市统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切实加强乡镇街道统计基础工作,做到源头数据全面准确,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切实加强对乡镇街道统计工作的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在业务经费、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投入和保障。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实行统计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并明确一名负责人分管统计工作,健全机构,配强人员,改善条件,为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确保各项统计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二)完善管理体制。各乡镇街道要配备2-3名专职综合统计员负责本辖区的综合统计工作,并对辖区内单位和村(社区)统计员在业务上进行指导和协调;村(社区)统计工作由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指定专人负责。要把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统计岗位上,新增统计人员要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热爱统计工作并具有统计专业知识的人员中选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取。乡镇(街道)机构改革要加强统计工作,人员配备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三)保证工作经费。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各级政府在安排财政预算时,要统筹安排好统计部门普查、调查等各项必要的经费。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保障统计机构足额的人员经费和开展日常统计工作所必需的业务经费,并列入同级常年财政预算,普查等专项经费纳入乡镇街道财政预算。重大普查按照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5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日常统计工作业务经费原则上按照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纳入财政常年经费预算,并随着统计工作任务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大逐年增加。

(四)改善人员待遇。乡镇街道统计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统计队伍作保证。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发〔〕27号)文件规定,对已取得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乡镇街道统计人员,按照国家有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待遇的规定予以落实;对从事统计工作时间较、工作业绩突出的,在提拔使用、享受有关待遇方面要予以优先考虑。

三、明确乡镇街道统计工作的职责和要求

(一)完成统计调查任务。各乡镇街道统计机构要自觉接受上级统计部门的业务指导,及时提供相关统计资料;组织并完成国家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执行国家统计标准;监督检查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在本乡镇街道的实施;组织指导被调查单位和住户的统计工作;承担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及相关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工作任务。

(二)规范统计基础工作。按照国家、省、市和区县(市)统计报表制度规定,负责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和管理职责范围内的统计资料;组织指导本乡镇街道行政区域内各部门、各单位统计业务和统计基础工作,健全乡镇街道的统计台账、原始记录等核算资料,搞好统计资料档案管理;负责对有关统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负责为本乡镇街道提供统计服务等职能。

(三)实现统计手段信息化。各乡镇街道要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平台,配备1台以上专用计算机设备,并利用当地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与统计内部网络互联,不断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四、不断加强乡镇街道基层统计队伍建设

(一)保持统计队伍稳定。对乡镇街道统计人员实行双重管理和备案制度,乡镇街道统计人员调整必须征求区县(市)统计部门的意见,以保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和统计业务的连续性。

(二)加强统计业务培训。各乡镇街道要积极组织统计人员参加统计上岗培训和业务知识培训,不断加强素质培养,有效提高统计人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乡镇街道统计人员必须具备统计业务知识、计算机应用技能和统计法律法规知识,依法获得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方可从事统计工作。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统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依法统计意识和数据质量责任感。统计人员要自觉恪守统计职业道德,依法独立履行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职权,坚持实事求是,坚决抵制授意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行为,如实报送统计资料,准确及时完成统计工作任务,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建立一支品德优良、精通业务、工作扎实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五、强化对乡镇街道统计工作的考核监管

(一)加大统计执法监督力度。各区县(市)和高新区要将乡镇街道统计工作建设纳入统计执法检查、统计督查、统计监审内容,实行效管理和监督。要加强统计普法宣传,扩大统计法律的社会影响,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的统计法制观念。市、区县(市)统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统计执法监督,依法查处各种统计违法行为,特别是要做好对统计违法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对典型统计违法案件要适时通过媒体予以曝光。要建立健全统计工作监审制度,实现统计执法检查经常化、制度化,以维护统计工作的正常秩序。

(二)建立效管理考核机制

1、实行统计工作考核评比。为加强对乡镇街道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源头统计数据质量,市政府对全市乡镇街道的统计工作实行考核评比。考核内容包括乡镇街道对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人员经费、基础工作、数据质量等各方面工作,计分办法采取百分制进行计分(考核项目具体计分标准详见《市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考核评比表》)。

2、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市政府对乡镇街道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配备、工作实绩完成情况每年进行一次督查。按照发〔〕27号文件要求,将乡镇街道统计工作与“十强十快乡镇、街道”考核评价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对统计基础工作差,有虚报和瞒报统计数据等重大统计违法行为的乡镇街道,将依法依纪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相关责任,并通报批评,取消其参加考评的资格;对弄虚作假和玩忽职守造成统计数据失实等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乡镇统计范文篇3

一、抓农村统计基础建设,保源头数据真实可信

根据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统计局年初工作要点,我们把农村统计基础建设当成本年度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组织了15个重点带头村到、毛嘴、工业园等先进地方去学习取经;二是按市局村级基础工作达标要求,以镇为单位统一制作宣传刊栏、工作制度、办公标牌等发放到村(居、场)统计室;三是规范农村农业统计指标,统一指导村整理统计档案和统计台账;四是举办统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深化业务技能,稳定统计队伍素质。据统计,全镇38个村、2个居委会、4个规模以上企业都按统计局基础建设标准落实到了位,确保了源头数据可信可用,有据可查。

二、建基层统计信息网点,为国家地方提供库据

国家、地方点记账户所记录的日常收支账目,是反映当地城镇、农村人居可支配收入的重要依据。今年初,我们完成了国家、地方点的抽样换点工作,并且按市统计局的要求,确定了马脑、芭芒二村20户农村记账户的常年记账任务;确定了梨园居委会10户城镇记账户的常年记账任务。元月至11月份以来,我们将30户的日常收支记录账整理归档,录入刻盘,并用电子档、电子表格形式传送给了省、市统计部门,为国家评估城乡人均收入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地农作物抽样调查是国家统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三月中旬,我们接受了国家调查队在本区域抽样确定对地农作物调查,张马、赵湾、吊堤三村九个片块150多亩农田作为常年调查点。2013年夏粮、秋粮的收获季节,我们配合市调查队深入农户,深入农田,实地收割,现场过称,保证了农作物产量抽样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

三、全方位核实经贸单位,为国家经普做好准备

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从2012年6月起就进入了准备阶段,我镇按市政府要求,从今年6月开始启动。至11月底,我镇第第三次经济普查准备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是宣传发动。我们除了召开全镇动员大会、与普查区签订责任状外,经普办还组织宣传车在全镇范围内巡回宣传五天、在各主要路段悬挂横幅20多条、发公开信1.5万份、张贴告知书600余张、办宣传刊三期、利用集镇六处电子显示屏二十四小时滚动宣传等,把经济普查的范围、目的、内容、方法等让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知晓。

二是组织40个普查区的100余名普查员指导员进行单位核查培训,在全镇范围内进行地毯式搜查,做到应统尽统,不留死角。

三是反复核查建立信息库。我们对全镇经济运行中的所有法人、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按照市名录库返给的底册和工商所返给的电子档案表,一家一户进行反复核查,对不存在和停业的进行分类登记,对新增加和正在办执照的进行建档建卡。经初步统计,全镇实有法人单位350家,比“二经普”增加2.4%;个体户实有3308家,比“二经普”增加10%。

乡镇统计范文篇4

(一)领导重视,努力探索,不断开拓社区优质服务新领域。我镇启动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工程,把群众的需求作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拓展方向。以社区建设飞速发展为契机,促使人口与计生工作融入到社区、服务到社区、落实到社区,出台了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人为本,全面服务”的宗旨,借助社区这块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的优质服务工作。计划生育服务指南、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社区卫生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内容、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内容、社区计划生育组织机构网络图。同时还为社区居委会配置了计划生育图书柜、避孕药具专柜和新型避孕药具展示柜,建立了社区宣传教育、技术服务阵地。社区居委会征订了《中国人口报》、《家庭生活报》,使干部能及时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动态,熟悉掌握计划生育工作方法、要点,以此增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辐射功能。为广大居民群众印制了“社区计划生育服务指南”宣传10000余份,公开了办理有关计划生育证件的程序、有关计划生育服务的内容和服务部门的电话号码,使广大居民群众能够方便、快捷的享受到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提高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品位,拓展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渠道。利用社区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培训中心这块宣传阵地辐射到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工作。首先,对镇的计划生育干部加强了培训,培训的内容有:人口统计知识、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等,从而为计生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次对新婚待孕的夫妇在领取《生育证》之前进行优生、优育、优教培训。在各村开办了计划生育服务室,为群众提供办证、咨询、发放药具等服务。目前,在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依托村卫生站服务体系,全面实施“三大工程”,发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我们充分发挥村卫生站的作用,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手服务、共同发展”的原则,为育龄妇女提供了包括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等内容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并建立了妇女生殖健康档案。县计生指导站免费为育妇进行孕检和妇科病检查,免费为已婚育龄群众发放避孕节育药具满足了育龄群众的避孕节育需求。以村服务室为基础,扎扎实实地开展对广大群众的优质服务,努力满足群众的需求。

(三)认真组织学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不断强化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的意识。各村居委会全体干部约百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及人口统计、优质服务、宣传报道、药具管理等。通过培训,增强了大家学法、懂法、执法的意识,为进一步落实国策,依法行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营造强大的宣传声势和舆论氛围。再次,开展大型的宣传咨询活动,掀起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热潮。在场镇,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及免费义诊的形式,开展大型的街头苍尾宣传咨询活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的宣传,使《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加强作风建设,严明奖罚制度,落实目标管理,全面提高基层工作水平。为了全面加强我镇计划生育的基础工作,全面完成各项计划生育责任目标。(五)发放《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宣传单余份、避孕药具价值500余元,展出图板40块,咨询人数累计达余人。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基层计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和总体服务水平,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与党委政府签定了目标责任书。

二、狠抓落实,“三到位”扎实有效

一是明确目标责任。年初,镇党委、政府出台了《年计生工作意见》、《三结合工作意见》、《后进村治理意见》等一系列加强计生工作的文件,做到目标明、责任清。二是镇党委、政府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专题听取计生工作汇报,研究计划生育工作计划及落实情况。书记和镇长经常深入到村、组,对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现场办公,解决具体问题。四是认真考核,严格落实奖惩措施。五是综合治理,齐抓共管。今年,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强化对镇直属部门的计划生育管理。1、要求本单位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上水平,搞好优质服务;2、职能部门对计划生育职责的履行;3、对计生贫困户的帮扶工作。镇政府各单位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对三结合及职责履行,根据各单位不同情况,把目标责任层层分解。

三、强化宣传,婚育新风起家万家

一是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今年以来,镇政府共投入资金4万余元,强化阵地建设。一是强化村级阵地建设,充分体现宣传教育、科学管理、优质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强村文化大院建设,购置文化娱乐用品,更新宣传版面,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二是拓展宣传渠道。1、把宣传教育融入到干部队伍建设之中。定期组织镇、村计生干部学习“”重要思想,“一法三规一条例”等内容。2、把宣传教育融入到优质服务之中。组织宣传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宣传科普知识、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知识和致富信息。为已婚育龄妇女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服务。利用二次县计生指导站开展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宣传培训服务。共普查妇科病1000余人次。3、把宣传教育融入到小康建设之中。镇党委、政府组织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宣传致富典型,传播致富信息,宣传致富经验,引导群众自觉少生快富奔小康。4、把宣传教育融入到群众的文化生活之中。在镇有线电视站播放计生宣传短片宣传新型婚育观念。5、把宣传教育融入到“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之中,广泛宣传“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实行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新型生育文化,使广大育龄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

四、精心组织,奖扶对象底子清

从元月份开始,我们按照县计生委统一部署,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抽调精干力量投入到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调查登记工作中。坚持不漏报一人,也不错报一人的工作原则,做到宣传发动广泛深入,调查摸底周密细致,审核把关严谨认真。调查登记信息准确,效果理想,群众满意。

一是强化领导,镇成立了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全方位开展。二是制定实施方案,使调查登记工作有章可循,为顺利完成调查摸底工作提供了保证。三是及时印发表格,搞好培训,确保质量。对镇调查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调查人员全面掌握了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程序、原则及要求,为顺利完成调查摸底工作奠定了基础。四是广泛宣传发动,确保调查登记工作家喻户晓。镇先后召开由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专干参加的动员会两次,出动宣传车2台,张贴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的通告100余份,进村入户发放宣传单4500余份。使广大群众全面了解了奖励扶助制度的内容、对象、范围及目的,使调查摸底工作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基本完成银丰公司和驻蓉办的改制工作,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拉法基并购双马。积极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绵阳投控集团市场化运作能力不断增强。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江油、三台"扩权强县"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开放合作不断扩大。绵阳出口加工区顺利通过封关验收。成功举办了科技城产业推进会、城市推介会等重大活动,签约项目115个,签约资金192.3亿元。参加了赴东部四省市招商、第四届泛珠三角经贸洽谈会、西博会和四川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推进会等活动。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长虹欧洲电器投入批量生产。与北京西城区、云南保山市、广东惠州市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切实增强海关、检验检疫、外汇和口岸管理等部门的服务职能,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中小企业自营出口规模,实现中小企业出口4.8亿美元,增长41%。全市实现外贸出口7亿美元,增长14%。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5.2亿元,增长29.7%。其中,更新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别占到投资总额的33.6%和39.7%。在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建设的同时,塘汛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竣工;成绵高速公路改造、九环线响岩段改线、武都水库、涪江中上游水能开发、燕儿河水库、绵阳师范学院新校区等工程加紧实施;绵遂高速公路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成绵乐城际铁路、成绵第二条高速公路、武引二期灌区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编制完成了《绵阳城市总体规划()》和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启动了绵阳会客厅建设。实施了城市道路、电力、通信、地下管网等一批市政惠民工程,清理续建了樊华大桥等一批"烂尾工程"。

五、和谐绵阳建设扎实推进

惠民行动成效显著。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1.1亿元,全面完成了"十大惠民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建立了全省首家惠民帮扶中心,健全了各级惠民帮扶网络。三年扶贫攻坚任务超额完成,4.9万户、15万余人脱贫解困。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3.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5%。全市低收入困难群众分别纳入城乡最低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城镇养老保险覆盖44.7万人。新建、改扩建敬老院36所,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集中供养率达到24%。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4.3万名学生、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3849名学生学杂费,为8.9万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6.8万名贫困寄宿生和5.4万名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补助生活费,解决了1.9万名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启动7个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个。42.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6万余名城乡困难群众得到医疗救助,11万余名困难群众参加新农合得到政府资助。完成821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红层找水打井1.8万口,解决了12.2万人饮水安全和5.9万人饮水困难。解决农村特困无房户住房2030户。核减城市"双困户"住房租金1509户、租金补贴1254户。新建沼气池3.5万口。城乡环境治理、金土地、林业"三大工程"等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小学、初中净入学率和巩固率进一步提高,本科硬上线率和万人比再夺全省第一,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得到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医药发展迈出新步伐。启动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基层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成功举办全国女子排球联赛和首届绵阳市民体育健身节,新增农民健身工程43个。切实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文明城市。不断强化社区建设,完成了村(居)委换届工作,村(居)务公开走在全省前列。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人事、编制、监察、审计、国安、保密、采购、外事、气象、地震、人防、档案、台侨、老龄、地方志、民兵预备役、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新闻出版、爱国卫生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社会保持安定和谐。各县市区组建了信访和群众工作局,市、县、乡、村(社区)四级信访和群众工作网络进一步健全,全市98%的信访问题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国家、省级部门交办案件结案率达100%。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好转。食品药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启动了社区矫正工作,"五五"普法全面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明显,应急管理得到加强。认真落实移民后扶政策,移民生产生活稳定。绵阳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荣获全省一等奖,9个县市区和高新区均被评为省级平安县(市、区)。

回顾过去一年工作,市政府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紧紧依靠和凝聚全市人民的力量,努力开创了工作新局面,积累了新的工作经验。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切实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推进市县协调发展,设立丘区水利建设资金、山区产业发展基金,切实增强县市区发展能力。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以内。对84户重点用能企业实行分级管理,狠抓企业节能行动试点工作,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7.25%。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方案和生态市建设规划,全面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削减年度目标和省、市政府挂牌的6家污染企业限期治理任务。

二是坚持市委领导,切实提高执行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工作报告制度,及时向市委报告市政府常务会议议定事项和市政府重要文件。政府坚持每季度和每月对重要事项作出安排,明确责任、加强督查、确保落实。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切实规范行政行为。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满意率达到100%。依法履行行政许可、行政复议、行政执法职责,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市区全部建立政务服务中心,97%的行政许可事项纳入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社会公示、听证、决策咨询等制度,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更加规范。

乡镇统计范文篇5

一、认真开展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

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高度出发,积极开展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按照县局要求,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立工作专班,搞好经费预算和物资保障,选调普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搞好普查的宣传及调查摸底等相关工作,为正式调查登记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搞好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数据汇总、资料开发利用、各类资料存档等各项工作

二、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统计队伍建设是顺利完成各项统计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新的经济形势和新的统计任务,对统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的组织协调能力。强化协调意识、大局意识,增强整体观念、全局观念,熟悉基层工作实际,善于对基层工作进行指导,不断增强组织开展大型普查、抽样调查等各项统计工作的能力,保证全乡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切实加强统计业务学习。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有针对性的加强对该乡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在全乡统计系统中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努力提高统计系统整体素质,造就知识面宽、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统计综合人才。

三、强化数据质量意识,狠抓统计基础工作。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唯一途径是加强统计基础工作,我乡要求统计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抓好统计基础工作,确保从源头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实施报表收发制度,审核制度,领导会鉴制度等等。要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绝不在统计上搞弄虚作假,虚报、瞒报;要强调实事求是,依法统计;要大力加强基层统计建设和数据质量审核评估;要坚持做到数据质量审核“下管一级”,要做好统计台帐,经常进行自查,确保数据质量。

四、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改进统计信息服务方式。

统计服务是统计基本职能之一,也是统计部门对社会承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计部门优化发展环境的体现。认真开展统计调研和分析,全面、准确、深入分析全市经济形势和运行状况;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及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和分析;结合乡党委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充实、丰富统计资料内容,使之在实用性和可读性上有进一步加强。继续办好《统计月报》小册子,并提高时效性、准确性、实用性,及时收集整理各种统计资料。按时上报各级安排的各种定期以及临时性报表。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优良工作作风。

要常抓不懈,要防微杜渐。具体做到:狠抓上下班纪律,上下班签到制度,严格请销假制度,严守工作纪律,严禁上班时间随意窜岗、闲谈及开展其它娱乐活动,严禁。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讲究工作时效,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业务素质,深入基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乡镇统计范文篇6

为切实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统计网络,健全统计体系,确保源头统计数据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乡镇统计工作的责任感

统计工作是一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关联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也是为各级党委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乡镇统计是统计工作的源头和基础,是整个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源头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是充分发挥统计整体功能,使统计工作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手段。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切实解决目前乡镇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充分发挥统计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高执行力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正视目前乡镇统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认识做好乡镇统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解决乡镇统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实现秭归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二、明确目标,努力改善统计工作条件

根据《湖北省乡镇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暂行办法》,乡镇统计基础工作建设目标为“八有”,管理目标为“八化”。我县乡镇统计基础工作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1年时间使所有乡镇达到“八有”、“八化”的建设目标和管理目标。

(一)基础工作建设“八有”目标。

1、有岗位。乡镇人民政府设立了统计工作岗位;2、有人员。乡镇要有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2人以上,村(居)委会财经委员要兼任村(社区)统计员;3、有资格。乡镇统计人员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4、有经费。乡镇人民政府要有保障日常统计工作的业务经费,要将大型普查经费列入财政预算;5、有场地。乡镇统计机构要有单独的办公室或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有2间独立的办公室;6、有设备。乡镇统计机构要配有桌椅、档案柜2个、计算机1台、激光打印机1台、传真机1台、电话机1部等必要设备;7、有台帐。乡镇要建立统计台帐(含电子台帐),统计台帐与报表一致;8、有网页。乡镇统计站设立了统计服务网页。

(二)基础工作管理“八化”目标。

1、统计管理制度化。乡镇统计机构要建有统计管理制度,制度要上墙,并严格执行制度;2、统计人员专业化。乡镇统计人员要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持证上岗的统计人员调动须征得统计部门同意,统计人员必须参加上级统计部门的业务培训。乡镇统计人员要加强对村(居)委会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工作的指导;3、统计报表标准化。要严格按国家、省、市规定的表种、指标、范围和计量单位执行,上报的各类报表必须注明单位名称、报告日期、统计人员签名,主管领导签名,加盖单位公章,并确保基层报表齐全;4、统计资料档案化。要将统计资料装订成册,立案归档,定期统计报表、专项调查、统计分析报告存档期不低于3年,年度统计报表存档期不低于5年,重要统计文件、重大历史沿革统计资料长期保存,磁介质普查资料建立备份长期保存;5、统计手段现代化。乡镇统计站要与县统计局联网,实行统计数据网上传输,建立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库;6、统计工作法制化。按期如实报送各类统计资料,不拒报、不迟报、不虚报、不瞒报,对涉密资料应予保密,对各类普查资料、统计数据未经上级统计部门批准不得向社会公布,对个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对统计违法行为要及时向统计部门举报;7、统计宣传经常化。积极开展统计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统计知识和统计工作,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为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8、统计服务优质化。定期向政府和上级统计部门报告统计信息,提供统计分析资料。

三、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乡镇统计工作网络

要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乡镇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县统计局局长任副组长,县编办、人事局、财政局、经济商务局、农业局、统计局、调查队、档案局、监察局等单位的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统计局,由县统计局总统计师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业务指导。各乡镇人民政府都要组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由乡镇长担任组长,党政办主任兼任统计站长,要抽调1-2名熟悉统计(会计)业务人员抓紧完成达标建设任务。乡镇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要从依法统计,规范统计业务工作入手,抓好辖区内农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等经济社会统计工作,以及大型普查工作,确保重要统计指标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要建立健全统计工作数据收集、整理、评估、、归档等制度,努力改善统计工作的条件和环境,不断提升统计的服务水平。

要建立健全乡镇统计工作网络。乡镇人民政府要选配具有良好政治和业务素质、能胜任统计工作的专职人员担任政府综合统计员,并要确保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乡镇统计人员的工作调动,必须征得县统计部门的同意。村(居)委会及规模以下企业要落实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企业要、资质等级以上房地产、建筑企业要设置统计机构,健全统计制度,配备与统计工作任务适应的统计工作人员。统计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基层统计人员的管理和业务培训,为乡镇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和技术支持。

要加强检查指导。县政府办公室要加强乡镇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的检查督办,县统计局要加强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的业务指导,县财政局要对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县直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统计部门搞好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工作,确保今年通过省、市验收。县统计部门要经常开展统计基础工作检查,进一步巩固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成果。

乡镇统计范文篇7

[关键词]统计工作者;素质;能力

1乡镇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乡镇统计工作是统计调查的起点,是各种统计信息的源泉,是各类数据的起报点,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第一道“防线”,是统计的基石,是统计发展的根本保证[1],乡镇统计工作是全国统计工作的支撑和基石,在统计工作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乡镇统计工作者作为第一手统计数据的取得者和上报者,必须具备过硬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如无源头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将成为一句空话。

2提高乡镇统计工作者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必要性

乡镇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政府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保障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过硬的统计队伍,这就需要统计人员要具有通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的能力,具备与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2]乡镇统计人员普遍存在岗位与专业不匹配、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知识更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状况。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统合素质,要加强对乡镇统计人员的学历及资格考察,防止一些没有相关资格证书和低学历人员占据岗位而导致优秀统计人才被拒之门外。其中缺乏统计工作有关知识的人员会大幅度降低统计工作的质量,影响统计工作环境,因此提高乡镇统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对于整个统计工作的进阶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乡镇统计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3.1文化素质。扎实的文化基础是乡镇统计工作者综合能力的源泉和基础。优秀的乡镇统计工作者应该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要求思维敏捷,善于与人相处尤其要善于和村干部、农民沟通。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大背景下,统计工作者必须具备和掌握以下知识:(1)科学文化知识。学历一般应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它是对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学科,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3],主要是研究具体社会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总体规模、水平、动态、构成以及这一现象与其他相关现象的数量关系,研究、搜集、整理、分析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理论性。而乡镇统计工作者大多为非统计专业毕业,对统计原理、统计指标、统计核算方法等都要经过培训和学习才能掌握,所以乡镇统计工作者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才能学好、学懂统计学知识,才能认真领会统计相关指标和统计方法,才能做好统计工作。(2)无纸化办公能力和信息科学知识。自2008年以来,乡镇统计上报数据由手工作业改为计算机数据传输,如:农业报表、农林牧渔业产值及中间消耗用SARP程序录入上报,单位名录库维护及处理、畜禽监测报表在内网录入后直接报送到国家数据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联网直报国家统计局;自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以来,所有普查登记和数据采集不再采用手工登记、光电录入方式,而是采用手持终端移动数据采集设备(PDA)采集数据;2016年粮食产量实割实测抽样调查也是用PDA来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布置,文件传阅,相关工作沟通均通过QQ、钉钉、微信等新兴媒介交流。工作方式的变革、工作节奏的提速、工作效率的提升,无一例外均要求乡镇统计人员具有知识更新能力,具有熟练应用新兴科技设备、技术的能力。3.2业务素质。统计是单位科学决策和现代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乡镇统计人员仅有工作热情还不够,还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必须熟练掌握国民经济行业统计知识,如工业、农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统计等,还要熟练掌握专业统计知识,如能源、财务、金融、劳动、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外贸统计等知识。要掌握《统计学原理》《经济预测与决策》《统计法》《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统计知识及法律法规。只有深刻领会和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提高业务水平,紧跟当前形势,转变自身思想观念,积极学习并接受新生事物,才能更好地做好统计工作,高质量完成各项统计工作任务。3.3工作能力。乡镇统计工作是乡镇单位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统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单位的管理水平,对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乡镇统计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基础统计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4](1)基础统计工作能力。乡镇统计站按照常住人口数量配置专业统计人员,通常按1.5万名常住人口配置1名专业统计人员,设置统计机构,专门负责本乡镇的统计工作。乡镇统计工作者身处统计一线,直面农村,在数据收集、整理、汇总、上报等统计基础工作中,必须以统计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杜绝“估计”“大概”“经验数据”等做法。具体工作任务为:抓好农业经济统计(包括农、林、牧、渔业生产情况及产值计算、粮食产量调查、农产品价格调查等)、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劳动情况统计、规模以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统计等统计调查工作;负责各项重大国情国力普查业务工作,收集、整理和提供专项经济统计信息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做好本辖区有关单位统计人员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建立健全统计基础台账和统计原始记录。(2)沟通协调能力。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说:“一个职业人士成功因素75%靠沟通,25%靠天才和能力。”从统计角度来看,调查即是通过调查者与调查对象的交谈来达到调查目的。在此过程中,沟通表达能力是取得调查成功的关键。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中,笔者所在调查区就曾有调查人员因询问方式不当而影响工作:调查人员到农户家问及家庭人口变化时,先问“你家有新增人口没有?”对方答没有,又问:“那么有没有人死亡?”结果对方狠狠瞪了调查人员一眼再不理会。后来通过村干部才得知该户孩子不久前不幸溺水身亡。这是一个因调查人员沟通不当造成工作被动的典型案例。统计工作者在调查取数时,一定要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否则往往因为一言不慎,就给调查工作造成不良影响。(3)创新能力。经济社会和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要求乡镇统计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统计工作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适应快节奏、高质量的工作要求。比如可以通过培训,让村级统计信息员掌握QQ群、微信群、E-mail等交流平台,适时交流,快捷、高效地完成工作。3.4遵章守纪,拒腐防变。多数统计数据均有保密要求,保密期内严禁泄密。这就意味着统计人员要严守统计法律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不能因个人利益而做损害他人、集体、国家利益之事,要求工作人员充分发扬风格,绝不泄密失密,保证集体、国家利益不受侵害。3.5工作严谨,数据求真求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是统计的生命线。从地方政府到中央层面,诸多民生政策的决策依据来源于统计数据。如统计数据失真,就会直接导致政策决策偏离正确轨道,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统计人员尤其是乡镇统计人员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每一份数据都要真实准确,才不会出现因工作不实造成不良后果。3.6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乡镇统计工作者不仅要求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更重要的是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原因有三:其一,乡镇统计机构性质属事业单位,统计工作者属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与职称挂钩。而统计专业职称的取得,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考试,这就要求乡镇统计工作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努力学习以通过职称考试。如不能通过国家严格的考试,则工资待遇较低。相比之下,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工资晋级要容易得多。其二,在现行体制下,事业单位人员与公务员相比,升迁机会微乎其微,身为专业技术人员,不论能力大小,只能限于业务工作。其三,事业单位改革呼声不断,使得事业单位人心不稳。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乡镇统计工作者如不能做到不计得失、任劳任怨、甘于吃苦、甘于奉献,就不可能安心做好统计工作,更谈不上为统计事业做出贡献。

4结论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和决策日益精确化的大背景下,乡镇统计工作职责不断深化,对乡镇统计工作者的统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乡镇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彰显。乡镇统计工作者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过硬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具备甘于奉献的精神,才能安守本职,为统计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董卿.浅议如何提高乡镇(街道)统计工作[J].市场研究,2015(5):46-47.

[2]关雁冰.浅谈农业统计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6):276,280.

[3]甘寿国.统计学原理简明教程[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4]李凤华.现阶段农业统计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统计与管理,2016(8):26.

[5]赵飒.知识管理视域下统计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市场,2015(4).

[6]杨春玲.关于乡镇统计工作机制有效运转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7(11).

乡镇统计范文篇8

一、确定了"三步走"工作思路

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头绪多、情况杂、难度大,为了有效组织实施此项工作,市上研究确定了"三步走"工作思路。第一步摸清家底,组织市、县区工作分赴乡镇、企事业单位对其机构设置、统计队伍建设、统计业务、基础建设投等方面进行调查,及时发现,总结经验。第二步分析研究,针对市基层基础建设的实际,侧重存在的,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了性强的《市基层基础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工作重点。第三步试点先行,确立了基层基础条件比较好、统计业务流程比较规范的县作为基层基础建设试点,确定标准,明确任务,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动全面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

二、试点工作成果明显

(一)切实加强了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组织领导

县各级党政组织都对统计工作比较重视,并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给予很大支持。一是将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列每年的乡镇年度目标责任书内容之中,从机构、、数据上报、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县乡统计机构。县适时成立和组建了县城市经济社会调查队和农村经济社会调查队,明确了工作职能,下达了专门的编制。乡镇统计工作站在乡镇普遍面临缩编减人的形势下基本做到了机构不散,不减和职能不变。三是加大投,努力改善统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县乡两级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尽最大限度安排统计工作经费,使各类大型普查调查和常规住户调查以及其它统计业务工作完成。同时,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逐步配齐了县统计局微机、打印机及信息网络设施,并采取县乡共同出资的办法为乡镇统计站配备了微机,极大地改善了统计工作的环境和条件。

(二)因地制宜确立了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总体思路

县人口相对较少、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和合村并社之后,共辖5镇2乡,71个行政村,664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多,农村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基层统计工作非常重要,鉴于此,解决基层机构混乱、不稳定、工作不规范、设施不配套和数据上报不及时、口径不一致以及数据质量不高等方面的突出势在必行。县在把握时机,客观分析自身存在的,有针对性地确定了全县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内容和方向:以强化职能,充实,改善条件,完善制度为重点,通过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使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达到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业务流程化、统计调查法制化、数据传输网络化的目标。一是强化统计职能。按照乡镇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各乡镇农村经管统计站是乡镇履行统计工作职能的具体单位,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做好统计工作的职能职责,切实加强对乡镇统计工作的管理。同时,要求各乡镇成立由乡镇长任组长,综合统计、企业统计和工资统计为成员的乡镇统计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乡镇统计工作的协调管理。各村成立由村主任任组长,村文书和各合作社社长为成员的统计工作小组。二是充实工作。按照人事下达的编制,每个乡镇固定1名以上的具体负责综合统计工作。同时,结合农村基层组织整建,明确村文书为各村统计员,由乡镇行文指定各合作社社长为各村统计工作小组成员。三是改善工作条件。通过协调和沟通,督促为乡镇统计站落实办公用房,调剂办公桌椅、资料柜,制做统计站标牌,启用统计站公章,开通计算机网络。经初步验收,到目前,全县乡镇统计基础工作基本上做到了有牌子、有章子、有、有电话、有档案柜、有能与上级统计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和保证工作开展的经费。四是完善工作制度。从完善工作制度手,规范业务流程,完善了原有的5项制度,并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了新制度4项。县统计局将所有统计工作制度、台帐表式、指标解释和实用统计法律法规编辑装订,下发乡镇统计工作站遵照执行。同时要求各乡镇统计站将主要工作制度和统计机构网络全部张榜上墙,接受社会,基本上形成了形成了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和规范有序的工作运行机制。

(三)统筹协调,多方配合有效地推进了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是一项常规性

工作,但它涉及到、编制、经费等多方面的内容和众多的行业领域,做好协调沟通,争取各方面的配合支持至关重要。一是及时安排部署。市统计工作会议之后,县及时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经讨论研究将基层基础建设内容列今年全县统计工作的重点,在全县统计工作会议上进行重点安排,同时将建设工作的内容纳对乡镇统计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细则之中,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二是主动汇报沟通。县被确定为市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试点之后,及时将试点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工作打算向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十分重视,对搞好试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统计试点的机遇,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为做好今后的统计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县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动员安排,并要求人事、编制和各乡镇都要从全县工作的大局出发,支持配合统计局搞好试点。三是明确工作标准。为了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扎实稳步开展,根据调查摸底的情况和全县工作的实际,制定了《县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报经县批准后由县办公室批转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同时,还制定了《县乡镇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实施细则》和《县乡镇基层基础建设工作验收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建设内容和标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起到了较好地引导作用。四是加强检查指导。全县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后,局领导班子成员和业务骨干深乡镇一线分片包干,指导帮助乡镇开展工作,协调解决具体,确保了既定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乡镇统计范文篇9

关键词: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制度变迁垂直管理

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以及WTO和GDDS的加入,我国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明显滞后,特别是县乡镇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滞后已严重制约着政府统计的整体水平,也使乡镇统计面临前所未遇的困难。为此,近年来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对策,其中大量对策侧重于乡镇统计本身,如乡镇统计人员如何提高素质、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赢得党政领导的重视、改善乡镇统计人员的待遇、配备先进的统计手段等,这些对策的提出本身没有问题,但欲通过上述对策改变乡镇统计所面临的问题只能是局部的,也是暂时的。因为,体制问题是乡镇统计陷入困境的根源,换句话说,乡镇统计面临的一切问题皆来源于县乡统计管理体制。为此,改革现行僵化的县乡统计管理体制是解决乡镇统计困境的根本出路。然而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是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大系统谈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本身意义不大,只有从现行政府统计管理体制运行特征的分析中,才能很好解释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以及改革路径。另一方面,理论解释只有与客观现实状况相对接,才能使理论化作行动的指南。

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讲属于制度的一种,即正式制度。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属于制度变迁问题,而制度变迁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透视我国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演进过程可以看出,诱致性变迁占主导性,具体表现为我国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呈现出随客观环境变化而自然演进的痕迹,如政府统计管理体制随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而变迁,最终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当然在特殊时期,也曾出现过强制性变迁的现象,如期间,强行取消各级政府独立的统计组织机构,从而形成政府统计依附计划部门而存在的管理体制。

一、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

1、从制度循环阶段看,现行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处于非均衡状态,其特征表现为利益分配在乡镇统计部门与县以上统计部门之间失衡

诺思认为,制度变迁具有周期性,是从不均衡—均衡—不均衡—均衡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制度变迁都是从效率较低的阶段起步的。因此,制度变迁的周期性,并不是制度简单的轮回,而是由低效率制度向更高效率制度改进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周期性说明了任何一种制度只能适应特定的时代,不可能一成不变。正如哈耶克所言,相对于复杂的社会演进,个人的理性是非常有限的。与此同时,制度周期理论说明制度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当一种制度处于僵滞阶段时,必须对该制度创新,使制度达到均衡状态,进而使该制度满足各方的利益(既能够满足极少数利益集团,也能满足大多数利益集团),制度的效率达到新的最大化(相对于原有制度来讲)。

从制度循环的阶段看,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处于僵滞阶段,即低效率状态,体现为受益最大者是少数集团,即国家统计部门,其次是省、直辖市、区统计部门,最后是市县统计部门,而处于基层的最大利益集团乡镇统计部门几乎没有利益可言。在该体制下,利益从上往下依次递减,而承担的任务从上往下依次递增,整个系统投入与产出明显错位。其次,该体制伴随着较大的道德风险,体现为系统内部虚报以及瞒报现象时有发生。再次,该体制产生了逆向选择,体现为无需承担较大成本而获取较大利益的虚报以及瞒报行为,使合法行为的统计主体向其靠近,从而使虚报浮夸现象不断蔓延。正如奥尔森所言,一个不好的制度是由于利益不能均衡,不能为整个社会所分享,处于极少数利益集团剥夺大部分人利益的状态。一句话,现行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处在低效率状态。依制度变迁周期理论而言,当制度处于僵滞阶段时,必须对其进行创新,才能焕发新的生机。

上述理论分析,对现行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所处的阶段进行了定位,即处于僵滞阶段。具体表现为该制度未能体现利益分配的公平性,系统内投入与产出错位,效率低下。从而为我国县乡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口的选择提供了理论线索,即为变目前非均衡型利益分配管理体制为均衡型利益分配管理体制。

2、为什么非均衡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能够继续存在

为什么一种低效率的制度能够继续存在,按路径依赖理论、公共性解释以及封闭系统解说原因有四方面:一是个人或利益集团对制度的初始选择具有依赖性,即人们一旦选择了一种制度形式,制度的发展就会有自身运行的惯性,从而可能强化一种不好的制度;二是制度本身是一种公共产品,制度收益的分享相对而言是不排他的,因而大多数人没有积极性去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另一方面,虽然某一制度不合理,但分摊到个人身上的损害相对较小,于是人们愿意忍受这个不合理的制度,而不去创新一项从整体上讲效益更大的制度;三是尽管人们选择的制度不好,但由让个体去耗费成本,收集信息设计新的制度可能得不偿失;四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制度停滞极易存在。因为与外界的隔绝使制度的优劣缺乏比较,从而使一种不好的制度也能够存在下来。

尽管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能够持续存在的原因,上述解释并不全面,但如果撇开该体制受制于我国“条块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一因素之外,上述解释基本符合该体制继续存在的原因。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的一大特征就是所有的制度(包括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均来自政府,无论个人,还是利益集团寄希望自身利益的改善于政府所制订的各项制度,期盼好的制度成为各级、各类利益集团(包括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共同愿望,从而强化了对制度选择的依赖性。与此同时,受计划经济体制一大二公思想的影响,包括政府统计体制在内的各项制度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制度收益的分享不具有排他性,包括乡镇统计部门在内的各级、各类利益集团对制度创新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运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对外交流领域狭窄,缺乏包括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在内的各项制度比较的平台和机会。最后,制度创新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包括乡镇统计部门在内的小利益集团显然无能为力。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施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但在制度的安排上仍具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从而延缓了制度创新的进程。

上述理论分析,对现行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能够长期存在的作了合理解释:即依赖性、公共性以及封闭性。从而为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找到了具体的路径:加大市场机制在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介入,建立各级政府统计部门产权的边界,广泛吸收国外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先进经验。

3、对乡镇统计部门实施垂直管理是县乡(镇)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理性选择,也是实现整个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均衡的逻辑起点

制度从非均衡向均衡的演进过程是各利益集团博弈的过程,博弈有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两种。显然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与乡镇统计部门之间的博弈是非零和博弈,即利益分配均衡制度的安排不利于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非均衡阶段较大受益者),而有利于乡镇统计部门(非均衡阶段最少利益获得者)。但需要强调的是拥有较大行政权力的政府统计部门在博弈中处于有利地位。同理,市以上政府统计部门在与县统计部门博弈中处于有利地位。依次类推,处于政府统计最高层的国家统计部门在博弈中处于最有利的地位,因为其行政权力最大。由此可见,要使现行非均衡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向均衡性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全面转型将受到权力结构的严重制约,也就是说乡镇统计部门根本无法在与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博弈中获得均衡利益,除非采取集体行动,但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乡镇统计部门只有被包容到行政权力相对较大的利益集团即县统计部门(县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部门的垂直管理)才能获得相对利益的提高。但企图将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均包容到拥有最大行政权力、最大利益集团的国家统计部门,实施垂直管理,使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完全均衡并不现实,因为制度变迁是有成本的。基于此,笔者认为,走逐级均衡的道路比较现实,即首先实现县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部门垂直管理,其次,实现市对县统计部门的垂直管理,再次实现省统计部门对市统计部门的垂直管理,最后实现国家统计部门对省统计部门的垂直管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即县对乡镇统计部门实施垂直管理是县乡(镇)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理性选择,也是实现整个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均衡的逻辑起点。

二、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模式选择的现实分析

现行财权和事权相分离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导致系统内部缺少了财权和事权的相互制衡机制,从而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创造了天然的温床,也为拥有行政权力的县以上统计部门成本外溢打开了方便之门,于是属于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以及其他职能统计的调查任务大批转嫁于乡镇统计组织。目前,乡镇统计部门不仅承担来自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的各类调查任务,而且要承担来自县以上其他部门的调查任务,还要承担乡镇政府的调查任务。尽管按照基层统计现有资源存量不可能完成过量的统计任务,但迫于行政压力,只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强迫完成。与此同时,由于县以上的任何一个职能部门均对乡镇政府拥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因而乡镇统计部门成为政府统计系统最大的事权承担者。由此可见,乡镇统计部门承受多方压力(见图一)。

图一乡镇统计压力来源

显然,在上述客观现实面前,欲理顺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实现乡镇统计部门财权与事权的统一是不可能的。具体而言,无论乡镇统计办设在乡镇何处,乡镇统计的压力是乡镇政府无力消除的。因为,乡镇政府本身就受到多方的压力,而乡镇统计又是各种体制综合压力的承担者。而通过统计事务所来解决乡镇统计困境的方法必须以连续性、高成本的《统计法》检查为代价。从长远角度看,仅仅依靠为隶属乡镇企业帮助提供统计数据筹集的经费并不能满足统计事务所所需的经费,而且对乡镇企业较少的中西部地区来讲显然不适应。为此,笔者认为,乡镇统计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为:县统计部门对其实施垂直管理。其相关理由如下:

1、我国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总体趋势,要求乡镇统计活动由县(区)统计部门完成

长期以来,由于乡镇政府运行成本过高,导致农民负担不断加重,为此,理论界有大批学者主张取消乡镇政府,设立乡镇公所。尽管乡镇政府未取消,但是全国范围撤并乡镇的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份基本完成乡镇撤并,乡镇总数由撤并前的46400多个减少到39000多个,五年共撤并7400多个乡镇,平均每天撤并4个乡镇,而且乡镇政府内设机构普遍减少。乡镇统计组织属于乡镇政府组织的组成部分,乡镇政府改革自然会左右乡镇统计将后的发展。显然,从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总体趋势看,企图加强乡镇统计组织建设,充实乡镇统计队伍会越来越困难,因为,减少层级行政组织是改革的总体趋势,取消乡镇政府是历史必然。尽管乡镇统计任务不断增多与乡镇统计资源短缺的矛盾决定了必须加强乡镇统计组织建设,但客观环境无法实现加强乡镇统计组织建设的目标。而解决矛盾的理性的方法就是尽早实现乡镇统计活动由县(区)统计部门接管,接管越早,既有利于基层统计活动尽快摆脱困境,更有利于解决基层统计的被动局面。

2、政府统计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基层统计定位于县(区)一级

受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乡镇统计资源分布在计生办、农委办、乡企办、乡镇统计办等部门。这不仅导致数出多门、重复统计、口径不一,而且导致统计力量分散化,不利于形成合力。由于乡镇统计活动分散化,导致乡镇统计标准不一;由于乡镇统计活动分散化,导致乡镇统计办无法调度全部乡镇统计资源,也无力统一协调全乡镇统计活动,其结果是“数出多门,门门不同”。一句话,乡镇统计活动的分散化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而要实现政府统计标准的统一化以及要消除乡镇统计活动的分散化,有效的途径就是对调查活动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其前提是对乡镇统计资源实施集中统一管理。显然,在条块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欲在乡镇一级对乡镇统计资源实施统一集中管理,进而实施统计调查活动的归一化管理不现实。而可行的做法是在县一级实施统计资源的统一管理,即基层统计定位于县一级。

与此同时,县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活动垂直管理之后,可以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实现乡镇统计资源乡镇之间自由调配,而且能够集中统一培训,优化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形成合力,充分发挥现有统计资源的作用;可以减轻基层统计的负担,县统计部门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会积极优化调查内容,减少重复调查;可以在经费、人员方面确保抽样调查的组织实施,而抽样调查的全面实施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参考文献:

[1]程虹.制度变迁的周期[M].人民出版.2001,(1).

[5]黄生栋.从基层统计突出问题看深化统计体制改革[J].中国信息报,2004.7,(20).

乡镇统计范文篇10

一、当前我乡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人员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根据国家统计方法制定内容适应适应经济体制发展形势转变的需要,乡镇统计的方法制度和统计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乡镇统计工作除了农业统计外,又逐步增加了综合、劳动工资、和规模工业等统计内容。国家的农村抽样调查也逐步扩大,建筑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抽样工作逐步转移到基层,各项普查工作任务直接压了乡镇统计员身上了。因此乡镇统计工作繁重琐碎可想而知。然而乡镇统计人员地位低,难以提拔,待遇差等,造成大多数统计人员不愿意从事统计工作。尽管乡里配备了统计人员,但不是专职人员,而且统计人员变动频繁,有的甚至一年几换。由于统计人员经常调换新人,而新人往往由于缺乏对综合性较强的统计工作的了解,一时难以胜任。并且新换人员往往是非专业人士,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缺乏统计专业知识,工作不能正常开展,造成统计资料的遗失、统计数字不能衔接、统计数据打架、瞎估冒评等现象发生,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真实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根据(统计法)规定,要撤换统计人员,必须征求上级统计部门的意见,但实际上很少这样执行。

2、部分乡镇领导对统计工作认识不够,法制意识薄弱。乡镇统计人员形同打杂,身兼数职,统计工作往是附带性工作,统计人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其它工作上,统计员不能专心搞统计工作,造成乡镇统计员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统计必备的知识,难以按要求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再加上乡镇统计人员的人、财、物权在当地党委、政府,统计人员常常不得不按领导意图更改统计数据,造成虚报、瞒报、甚至造成闭门造车现象。

3、统计服务不到位。由于乡镇统计工作繁琐,报表较多;而统计人员少、兼职多、业务素质不强、统计工作附带性强等特点,统计人员无瑕开展统计优质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乡镇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整理,而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再加上统计人员地位低、待遇差,部分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工作热情,统计工作也往往局限于马虎应付,不能保证各种统计报表准确、及时上报和国家大型普查工作的正常开展。往往给乡镇党委、政府造成统计服务不到位的感觉。

4、对统计的投入不足,统计办公条件差。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部分乡镇当前存在财政紧张,不用说大型普查经费,就连正常的统计办公经费也难以保证,统计人员的差旅费、电话费都是自己垫付,更谈不上福利补助。乡镇统计人员工作繁琐、地位低、生活清苦,条件艰苦,严重挫伤了统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对当前乡镇统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的要求。因此,如何切实加强和搞好乡镇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源头的真实可靠,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成了当前各级统计部门的一项主要任务。为做好乡镇统计工作,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素质,提高乡镇统计数据质量,提高乡镇统计工作水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现提出如下思考与探索。

1、改革乡镇统计管理体制。当前政府各项政策和管理对统计数据的依赖不断增强,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我国“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乡镇一级统计管理是直接面向农户、面向个体私营单位的,也是任务重,工作条件艰苦,统计力量最薄弱的环节。鉴于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来源严重不足,运转困难,必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为此,对乡镇统计工作可以实行工商、国税等部门模式,执行“垂直管理”的模式,当地政府协助管理,由上级管理部门对乡镇统计人员实行三权在上的管理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统计人员的专业性,而且可以减少当地政府对统计数据的干涉,从而确保第一手统计资料的真实可靠。

2、进一步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针对当前乡镇统计的管理较为松散的现状,必须严格贯彻落实《统计法.》以及现有的相关统计法律法规。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乡镇统计目标考核制度》等配套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制度来规范乡镇统计人、财、物以及各项统计工作,管理和约束乡镇统计工作,逐步使乡镇统计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