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1:02:39

文化意蕴

文化意蕴范文篇1

对次,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丰富产品的文化意蕴,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因为,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

关键词: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形象

一、产品、产品文化、企业文化

什么叫产品?狭义的理解,只是工厂生产出的实物,如食品、服装等。广义的产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凡是提供给市场的、消费者认为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某种欲望的一切,都可称之为产品,例如服务、咨询也是产品。

所谓产品文化,是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载体,反映企业物质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换言之,企业产品不仅是技术和工具的产物,而且是员工崇高理想和自觉奉献精神的结晶;不仅凝结着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而且凝聚着职工无限的创造力,是企业员工群体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心理的、知识的、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说到底,产品深深地打着企业文化的烙印,二者相融相合。

一定的产品文化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也与生产或提供它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产品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文化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产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广大的消费者,消费者更多地是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对其企业的认同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通过接受其产品与蕴涵在其服务中的产品文化来实现的。

产品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生产的成果,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在企业中生产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制约,又凝聚了生产它的企业文化因素。因此,产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换句话说,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将在企业所提供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之中得以体现。这正是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建设时,同时强调产品文化的原因之所在。

二、未来企业竞争更是文化竞争

10年前,烧鹅仔在北京方庄首开中国式快餐连锁服务,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美味,又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这种营销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与此同时,在方庄还诞生了一家麦当劳,同烧鹅仔一样,引得八方来客,叫好声不绝于耳。此后,烧鹅仔分店曾达到近百家,与麦当劳共存共荣。

10年后的今天,若想再到烤鹅仔处一饱口福之时,却发现“此地空余黄鹤楼”,烧鹅仔早已倒闭。但麦当劳一如十年前,红红火火,人流不息。有好事者询问麦当劳方庄店经理原因,他回答:“麦当劳出售的是企业文化”。

当今世界上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文化领先和知识创新更加注重。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必将进入中国这一庞大市场,高举“文化竞争”的旗帜圈地圈钱,文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商战”的主旋律。企业的竞争将更快进入商业文化竞争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更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更多的类似于烧鹅仔和麦当劳的故事即将上演。事实上,这样的战斗在麦当劳、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名牌进入中国后就已打响。外国企业在登岸之时,必将带着各自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寨。在未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忍气吞声绝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研究,不断提高文化的附加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国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这种文化的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竞争呢?国内制造型企业还沉湎于“价廉物美是一个永远的胜律”,没有认识到“产品文化”的价值。企业家将如何从企业文化的层面来更新各自的产品管理理念、产品文化呢?在产品或服务层面值得我们思考:这一层面上的文化营销就是推出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引导一种新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三、厂家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卖文化

今天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已不单单只是为了使用,同时对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很看重,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产品怡情诉求更为强烈。因此,企业在文化创牌努力中,有意识地将符合消费者怡情诉求,象征人们特有的审美情感,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顺应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产品,就可以产品为载体,向品牌投入文化,在满足消费者怡情的心理诉求的同时,取得他们对产品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自己附着于产品的文化识别。产品符合了这样的人文需求,就能以其独特的人文含量在情感上打动消费者,使其因怡情需求而积极购买你的产品,实现情感营销的高附加值销售方式。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它卖出去,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也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当我们习惯于在大街小巷听“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声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人在卖产品文化赚钱了。美国有名的化妆品制造厂露华浓公司总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红不是化妆品,我们让美流行人间”的经营宗旨而取胜于市,闻名于世。

以研究购物心理而闻名的V·帕卡特,在其《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这样写道:也许“生意人你不曾想过,如果卖的不是发油而是希望,如果卖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鲜的活力,那将会怎样?”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仍沿袭着“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老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宣传,在文化韵味和服务方面的宣传不够而造成产品压库严重的现状,我们大有必要加强产品文化的宣传。尤其在市场推广广告策略的制定上善于将企业产品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赋予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须知,当今许多购物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除了看中产品质量外,更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和售后服务。“卖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处,在于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你的企业形象的同时,进而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红豆服饰、娃哈哈食品等企业注重产品的

文化宣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设计以文化为底蕴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费者则怀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因此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是一幅模样,但创造是有基础的,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不同。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名词,洛可可风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了一种华丽、经典的法国浪漫风格;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德国的设计体现出了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相反,美利坚民族是个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环境下造就了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因此在自我实现要求上表现得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产品设计)表现自己,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内涵问题,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进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地位的国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融入进去。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儒家的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和”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样性。而多样化也是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性。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结合与造型的多样性。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和”还体现在“天人合一”,表现在造物设计上就是体现“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他们需要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式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中国提倡谦和好礼,廉正端庄的行为准则,在造型上,明式家具造型浑厚冼练,线条流畅,比例适中,稳重大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明式椅歇息,或许不是最佳方式,但它在仪式、社交、伦理上,却甚于休憩的功能,明式椅对于使用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种文化上的慰藉。

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

五、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产品是企业的文化符号和承载体,是企业文化的化身。人们是通过消费产品来认识企业的,而不是相反。因此,通过产品,人们可以认识企业及其文化内涵。

1、产品形象

产品形象是通过产品表现出来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关于产品及其企业的印象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比如有形的物体、服务等和无形的感受。

产品形象是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反映。

2、产品反映企业文化

产品反映企业文化。一般来说,产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企业文化的:

a、产品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

b、产品反映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

c、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以及企业变化发展、文化的演进;

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和产品个性。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通过整合策略性设计方法实现企业的设计形象(DI),并通过DI系统的实施面向市场推出产品形象(PI),使得企业产品具有家族性、延续性、共生性以及整体个性。所传达的是透过“风格”表露出企业深层文化底蕴和产品发展趋向,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业形象策划)的,是CI所无法比拟的。

3.产品整体概念与产品设计

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具备核心层、有形产品层、附加层,从而构成产品整体概念。

核心层表达了产品的效用或服务;

有形产品层包括质量、样式、品

牌、包装、特点等五大特征;

附加层即是产品设计者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而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产品的设计。

4.产品设计是大势所趋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方方面面重新设计。杨振宁预言,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世纪,产品设计更是商家必争之地。

产品设计既是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又是在超前性地设计着人们的未来生活,所谓设计创造未来,设计不仅创造美的形态,更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项活动必然随着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而越来越重要。

5.产品文化设计的四大要素

产品设计对企业及其产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关键是注意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

文化情调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商品,往往要考虑商品的情调——那种能体现自己爱好、情趣、欣赏品味的感受。为此,产品的设计者应以情调为切入点。

文化功能产品设计者通过产品所表达出来的实用、审美功能。这是产品设计者的核心要素。因为这反映出商家及其产品的品位,同时也反映出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这就是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为是。

文化精神产品应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个企业家的精神。

六、结论

文化意蕴范文篇2

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的文化。二者的产生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社会,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认识、反思、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也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得到发展、创新。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伴随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始终,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现状相契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必须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历史渊源。511.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客观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具有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客观实在在人们意识中的反应。它并不是悬浮于空的思想体系,而是在实践中,经过实践的检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理论,它解释了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和消灭,只能发现规律,从而探索并利用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告诉人们要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理性地认识自然界、人及人类社会。这种理性认识世界的方式,不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更是一种实践力量,能够在实践中释放巨大价值。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传播、发展、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之源。“科学只有从感性的意识和感性的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只有从自然界出发,它才是真正的科学。全部历史都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作为人的人”的需要成为需要所做的准备。”[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学说的重要特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离开了实践,马克思主义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得以延续和传承。“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4]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立足于客观实践,在实践中探索中国道路,探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巨大的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特色。它是中国历史长期以来形成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心理倾向和情感态度。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儒、道、墨、法各家学说,也包括许多民间的文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重理论、轻实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儒、墨、道、法四个思想流派都是注重理论的探索和思考,但很少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来。专制的政治体制使得人的创造性被束缚、被压抑,很难释放个人潜能,也很难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超越。这也是中国近代社会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比如儒家否定个人的的利益和权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要求人人君子,要求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欲望。朱熹进一步提出:“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6]注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关心和帮助他人,热爱家庭、忧国忧民,做一个仁者,在儒家看来,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这些思想家都在探索人性修养和个人情怀,并没有将其上升到实践的层面。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思想内涵丰富,尤其在个人修身养性和治国之道方面强调的比较多,这对中国人的性格塑造和形成以及政治的创新改革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但是,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冷静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我国的传统文化既有促进社会发展,培养人们高尚品德和气节的精华部分,也有专制腐朽、压抑人性的糟粕部分。中华传统文化是与马克思主义完全不同的理论学说,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当下关于这二者的关系问题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流观点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和兴国之魂,所以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然而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当下的进步和发展是源于中国思想文化的本土化,这种本土化是中国整个思想文化的主流,引领着中国社会的进步”。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体现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想的塑造根深蒂固,影响深远,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对它的了解、学习和运用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将二者辩证统一起来,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历史和人民的抉择,有其历史必然性。而且从各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理基础和价值追求方面有诸多的契合点。我国著名的学者李泽厚就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性格非常符合中国人民救国救民的需要……重行动而富于历史意识,无宗教信仰却有治平理想,有清醒理知又充满人际热情……,这种传统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否在气质性格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上,使中国人比较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呢?其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主要作为一种历史观与中国文化心理尊重、历史经验、富有历史观念的历史情感,更有相互接近的地方”,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适用于中国的基本国情,而且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和实践与我国传统的“人本思想”以及“人格道德化”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表现为二者的相通性。哲学理论的相通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渗透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许多著作都揭示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想和,前后相随”,它不仅体现了对立面的统一,也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虽然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有其局限性,但是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运动规律不谋而合,这种朴素的辩证法对人民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外化于人们的生产实践之中。这种思维方式的相通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治国理念的相通性,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将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我国现代著名思想家顾准认为:“中国几千来的政治一直是内法而外孔,以孔做羊肉,挂招牌,以荀或法做实际”。[7]面对中国的现实状况,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推翻三座大山,以革命的力量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革和进步。由于人们受法家思想的感染和熏陶,这种暴力革命的改革方式更容易被民众认可和接受,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革命中的指导地位。人民解放途径的相似性,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被压迫阶级通过革命实现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同样在中国社会历史上也曾爆发过数次农民起义,这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倍受压迫状态下的强烈反抗心理。两者都充分显示了人民对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强烈追求。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

理论离开具体的实践必将失去真理性和价值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如果无法合理地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那么它必将被怀疑和否定。当下的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日益殷实。然而,这样的发展却带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人们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进程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有人说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收拾人心”问题。“收拾人心”必将通过思想教育和思想引导,单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者仅凭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都无法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原因,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如何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1.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它的许多理论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国情,但未必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实际。因此,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对其理性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使其在辩证的否定过程中得到扬弃,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解读,并适用于中国社会实践,从而增添社会的活力。2.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处理好主流和支流的关系。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任何思想上的错误倾向必将波及政治和经济领域。苏联解体就是惨痛的教训,这种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所导致的社会混乱值得我们深思。历史和实践都证明,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才能推进中国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思想建设,但这并不排斥我们社会思想的多元化,我们依然可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3.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特殊的国情、特殊的环境。马克思主义虽诞生于实践中,但是有些理论并不一定适应当下中国的实际,那么这就需要进行理论发展和创新,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被赋予新的内涵,同时用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基础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4.积极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传统、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既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也是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将进一步推进,必将形成新的创新成果,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战略机遇期。5.科学处理二者的矛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形式,就是把中国传统的哲学内容融入现代哲学形态之中,使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华能够在现代哲学的基础上更新、发展、成为对中国现代化有价值的思维方式,正是通过这种批判和改造工作,中国马克思主义创造了富有实践性、批判性和开放性的中国现代哲学,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8]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凝聚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的心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对这种传统思想怀有深深的敬意,在现实生活中会积极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引领自己的人生追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现实中的碰撞必定会产生众多的矛盾。从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求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分歧,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也要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丰富二者的内涵,使二者在和谐有序中促进中国社会的繁荣与进步。6.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全体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异彩纷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极促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都是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为此,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选择。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得二者在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共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82.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60.

[4]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2-383.

[5][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上海:上海书店,1986:82.

[6]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3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26.

[7]顾准.顾准文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395.

文化意蕴范文篇3

(一)民间布艺

布艺,又称布扎。是以布为原料,集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民间绘画、民间泥塑、民间面花等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通过剪、缝、绣、贴、扎、拔、缠、纳、叠、镶等技法来制作的一种布饰手工艺品,被我们誉为“母亲的艺术”。河南民间布艺作为农村大众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人生礼仪以及信仰禁忌中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在整个民间美术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河南农村民间布艺的表现内容

河南农村民间布艺的表现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之初生,即阐明人从哪里来,祈福新的生命茁壮成长。河南农村民间布艺蛙儿枕、双鱼枕中间象征女阴子宫符号的菱形小洞,就是隐喻人从神抵动物和人格化神的母体出生。小孩子出生,过满月、周岁,枕的虎头枕,头上戴的虎头帽(俗称拷佬),脚上穿的虎头鞋(俗称花托),手上戴的虎袖头都能镇惊辟邪,具有吉祥之气。祝愿小儿生气如虎、健康成长、出人头地。第二,婚俗合晋,即男女相交,阴阳相合,人类繁衍,生生不息。鱼、蛙、蝉,葡萄、莲花、葫芦等作为多子象征的神抵动物和神抵植物,以其隐喻子孙繁衍一直是河南农村民间布艺中常用的文化符号。鱼莲童子、帐内坠花(俗称喜篮儿)、帐沿坠花(俗称花篮)、葡萄针葫芦、金鱼墨线袋、合枕顶、香囊(俗称香草袋、香包)、鞋垫等布艺中的神抵符号都是象征多子、繁衍生息之寓意。第三,丧俗丧祭,即死者灵魂不死,生命永生。河南农村民间布艺中的鸡枕、元宝枕、寿鞋(俗称送老鞋)、寿群等均有喻逝者灵魂升天、灵魂不死之意,祈祝灵魂平安,游魂回归故里。

(三)河南民间布艺的艺术特点

河南民间布艺在生发、流传、发展和演变的过集体性。指的是民间布艺的制作创作是以河南农村广大劳动者的共同生产生活为基础,反映民间大众的理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融合了民间大众的创作和艺术才能,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集体创作。第四,象征性。指的是河南农村民间布艺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充分利用某种符号、某种事物、某种颜色,利用形状、图案、谐音、联想等手段象征某种寓意。“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就是对其象征性的最好例子。第五,地域性。指的是制作民间布艺的劳动者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历史渊源以及自身所具有的观念、方式、技艺等主观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河南农村民间布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程中,由于地域环境和巧史文些自己独有的艺术特点:第一货的差异,形成了尸原发性。指的是民间布艺保留了很多民间艺术生发的基本性质。既不炫耀制作技巧,也不矫揉作态,而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制作技能进行创作,带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特点,它远比其他民间艺术更贴近现实生活。第二,质朴性。指的是民间布艺就地取材,即兴而作,相机而生的艺术特点。河南民间布艺虽没有过多的雕琢、修饰,却保持着简单、质朴的随意性。

二、河南农村民间布艺的文化内涵

民间布艺作为河南农村民间文化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农村衣食住行、风俗信仰、礼仪禁忌中超越了自身的艺术价值而传承着深刻的、丰富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作为农村女红文化的艺术载体,对生活的感知不仅表现在技术层面,更是在精神的层面理解和阐释民间布艺的本真。传统耕织文明不仅维系着物质层面的穿衣、吃饭,更是维系着精神层面的观念、价值。在文化视野下所延伸的制度、风俗、习惯等构成的精神文化,归根结底都源自于表现大众的心灵和情感的动机。正如吉尔兹所说:“艺术性表现的千姿百态的实质是源于人们对世事方式概念理解的千姿百态,事实上,它们是切合的。”因此,脱离了文化就很难理解河南农村民间布艺的文化内涵。

(一)河南农村民间布艺与民俗文化

1.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农村民间大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农村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习惯。它源自于农村民众的生活、习惯,并在情感、信仰,贴近于农村民众,依附于农村民众,同时又在传承和演绎中影响着农村民间大众的精神信仰、生活习惯,并在风俗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河南农村民间布艺中的民俗文化内涵第一,大部分民间布艺都在民俗习惯和民俗活动中产生。河南农村很多地区流传着避五毒之俗,做母亲的必须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之前,赶制出绣有蝎子、蟾蛛、晰蝎、娱蛤、蛇五种毒虫形象的鞋、小儿裤、裹肚等布艺制品,给孩子穿在身上,以避毒趋吉,消灾免祸。端午节当天,老人佩戴在腰间、青年人系在衣襟、幼儿挂在脖颈之上的香囊(俗称香草袋、香包),就像俗语“五月端午太阳红,带个香袋来驱虫”所言,炎夏将至,毒虫复苏,以毒攻毒,防虫防病,保佑平安。这些被传承下来的香囊(有三鱼香包、青蛙香包等艺术样式)、五毒鞋、裹肚、牛兜裤等艺术样式都来源于民俗活动,并在民俗活动端午节中得以发展和演绎。第二,民间布艺依附于民俗传说、民俗观念、民俗活动来进行艺术创作。古代就有“天开于子”的说法,“子”就是老鼠。说的就是上古时期天地混沌,好啃的老鼠咬破了混沌,使得天地分开,有了太阳,万物才开始萌发。河南农村民间布艺老鼠娶亲就源自于老鼠嫁女的民间故事,其灵感的触点就是我们对于聪明伶俐的老鼠所赋予的感佩之情。总体而言,大部分河南民间布艺都是依附于民俗文化。第三,民间布艺作为民俗文化的艺术载体,承载着传播农村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端午节相互赠送的香囊(俗称香草袋、香包)中三角形所组成的六面体以及称之为“龙畏五色丝”的五色绳,端午节五毒之俗中的五毒鞋、裹肚、牛兜裤,婚俗中的合枕顶、帐内坠花(俗称喜篮儿)、帐沿坠花(俗称花篮)、上轿鞋以及幼儿生活中的布老虎等都是河南农村民俗风情和民间传说的艺术载体,在河南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和留存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河南农村民间布艺与宗教文化

1.宗教文化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意识、普遍心理,在每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存在。道教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天人合一”以及佛教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深刻地影响着民间大众的思想信仰。民间布艺作为农村民间大众的创作形式,无疑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祟拜中蕴涵着宗教文化的影子。

2.河南农村民间布艺中的宗教文化内涵民间布艺的内容有些就是源自于宗教题材。通过分析河南农村流传至今的小褂儿、小花被、椅垫、挎饼以及百家衣等民间布艺可以看出,与佛教的僧服“百袖衣”“福田衣”以及寺庙用品浦墩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间布艺图腾文化中的天帝、龙、凤以及五毒服饰中“抬头喝藤黄,低头见阎王”的黄色也与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脱不了干系。宗教文化的影子自始至终伴随着河南农村民间布艺的传承。比如民间布艺中创造的天帝、龙、凤、虎等图腾和香囊(俗称香草袋、香包)、五毒鞋、合枕顶、鸡枕等都是寻求心灵安慰和精神升华的需要,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和不开心转向虚幻的彼岸世界。

(三)河南农村民间布艺与传统哲学

1.传统哲学漫长历史中,伴随着华夏文明积淀下来的哲学思想就像血液一样默默地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河南广大农村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同样根植于传统哲学的沃土之中。河南农村的民间大众,虽然没有很高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但是作为土生土长在这片大地上的一员,与生俱来就印刻着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而这些传统思想就是我们的民族的魂魄、文化的精髓、艺术的沃土。传统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2.河南农村民间布艺中的传统哲学内涵传统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河南农村民间布艺的表现内容,更是影响了河南农村民间布艺的外在形式。河南农村民间布艺五福捧寿、双福双寿、寿裙等作品中将忠、孝、礼、义以及“百德孝为先”的传统哲学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布老虎、五毒鞋、玉兔鞋等河南民间布艺作品中的造型都是正面,两只眼睛都会出现,根本不会出现侧面或半边不完整的造型。就连门帘坠花、帐内坠花(俗称喜篮儿)、帐沿坠花(俗称花篮)以及衣架杆两头的挂件等民间布艺作品也要讲究对称,这些都是河南农村民间布艺中崇尚完整的完美性造型观念,即对称、阴阳、和谐等传统哲学思想在艺术载体中的显现。一阴一阳,和和美美。

文化意蕴范文篇4

关键词:产品;文化意蕴;知识经济

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丰富产品的文化意蕴,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因为,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

一、产品、产品文化、企业文化

什么叫产品?狭义的理解,只是工厂生产出的实物,如食品、服装等。广义的产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凡是提供给市场的、消费者认为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某种欲望的一切,都可称之为产品,例如服务、咨询也是产品。

所谓产品文化,是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载体,反映企业物质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换言之,企业产品不仅是技术和工具的产物,而且是员工崇高理想和自觉奉献精神的结晶;不仅凝结着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而且凝聚着职工无限的创造力,是企业员工群体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心理的、知识的、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说到底,产品深深地打着企业文化的烙印,二者相融相合。

一定的产品文化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也与生产或提供它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产品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文化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产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广大的消费者,消费者更多地是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对其企业的认同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通过接受其产品与蕴涵在其服务中的产品文化来实现的。

产品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生产的成果,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在企业中生产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制约,又凝聚了生产它的企业文化因素。因此,产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换句话说,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将在企业所提供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之中得以体现。这正是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建设时,同时强调产品文化的原因之所在。

二、未来企业竞争更是文化竞争

10年前,烧鹅仔在北京方庄首开中国式快餐连锁服务,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美味,又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这种营销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与此同时,在方庄还诞生了一家麦当劳,同烧鹅仔一样,引得八方来客,叫好声不绝于耳。此后,烧鹅仔分店曾达到近百家,与麦当劳共存共荣。

10年后的今天,若想再到烤鹅仔处一饱口福之时,却发现“此地空余黄鹤楼”,烧鹅仔早已倒闭。但麦当劳一如十年前,红红火火,人流不息。有好事者询问麦当劳方庄店经理原因,他回答:“麦当劳出售的是企业文化”。

当今世界上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文化领先和知识创新更加注重。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必将进入中国这一庞大市场,高举“文化竞争”的旗帜圈地圈钱,文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商战”的主旋律。企业的竞争将更快进入商业文化竞争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更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更多的类似于烧鹅仔和麦当劳的故事即将上演。事实上,这样的战斗在麦当劳、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名牌进入中国后就已打响。外国企业在登岸之时,必将带着各自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寨。在未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忍气吞声绝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研究,不断提高文化的附加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国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这种文化的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竞争呢?国内制造型企业还沉湎于“价廉物美是一个永远的胜律”,没有认识到“产品文化”的价值。企业家将如何从企业文化的层面来更新各自的产品管理理念、产品文化呢?在产品或服务层面值得我们思考:这一层面上的文化营销就是推出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引导一种新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三、厂家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卖文化

今天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已不单单只是为了使用,同时对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很看重,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产品怡情诉求更为强烈。因此,企业在文化创牌努力中,有意识地将符合消费者怡情诉求,象征人们特有的审美情感,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顺应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产品,就可以产品为载体,向品牌投入文化,在满足消费者怡情的心理诉求的同时,取得他们对产品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自己附着于产品的文化识别。产品符合了这样的人文需求,就能以其独特的人文含量在情感上打动消费者,使其因怡情需求而积极购买你的产品,实现情感营销的高附加值销售方式。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它卖出去,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也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当我们习惯于在大街小巷听“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声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人在卖产品文化赚钱了。美国有名的化妆品制造厂露华浓公司总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红不是化妆品,我们让美流行人间”的经营宗旨而取胜于市,闻名于世。

以研究购物心理而闻名的V·帕卡特,在其《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这样写道:也许“生意人你不曾想过,如果卖的不是发油而是希望,如果卖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鲜的活力,那将会怎样?”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仍沿袭着“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老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宣传,在文化韵味和服务方面的宣传不够而造成产品压库严重的现状,我们大有必要加强产品文化的宣传。尤其在市场推广广告策略的制定上善于将企业产品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赋予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须知,当今许多购物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除了看中产品质量外,更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和售后服务。“卖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处,在于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你的企业形象的同时,进而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红豆服饰、娃哈哈食品等企业注重产品的文化宣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设计以文化为底蕴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费者则怀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因此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是一幅模样,但创造是有基础的,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不同。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名词,洛可可风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了一种华丽、经典的法国浪漫风格;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德国的设计体现出了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相反,美利坚民族是个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环境下造就了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因此在自我实现要求上表现得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产品设计)表现自己,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内涵问题,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进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地位的国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融入进去。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儒家的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和”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样性。而多样化也是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性。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结合与造型的多样性。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和”还体现在“天人合一”,表现在造物设计上就是体现“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他们需要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式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中国提倡谦和好礼,廉正端庄的行为准则,在造型上,明式家具造型浑厚冼练,线条流畅,比例适中,稳重大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明式椅歇息,或许不是最佳方式,但它在仪式、社交、伦理上,却甚于休憩的功能,明式椅对于使用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种文化上的慰藉。

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

五、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产品是企业的文化符号和承载体,是企业文化的化身。人们是通过消费产品来认识企业的,而不是相反。因此,通过产品,人们可以认识企业及其文化内涵。

1、产品形象

产品形象是通过产品表现出来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关于产品及其企业的印象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比如有形的物体、服务等和无形的感受。

产品形象是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反映。

2、产品反映企业文化

产品反映企业文化。一般来说,产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企业文化的:

a、产品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

b、产品反映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

c、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以及企业变化发展、文化的演进;

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和产品个性。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通过整合策略性设计方法实现企业的设计形象(DI),并通过DI系统的实施面向市场推出产品形象(PI),使得企业产品具有家族性、延续性、共生性以及整体个性。所传达的是透过“风格”表露出企业深层文化底蕴和产品发展趋向,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业形象策划)的,是CI所无法比拟的。

3.产品整体概念与产品设计

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具备核心层、有形产品层、附加层,从而构成产品整体概念。

核心层表达了产品的效用或服务;

有形产品层包括质量、样式、品牌、包装、特点等五大特征;

附加层即是产品设计者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而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产品的设计。

4.产品设计是大势所趋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方方面面重新设计。杨振宁预言,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世纪,产品设计更是商家必争之地。

产品设计既是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又是在超前性地设计着人们的未来生活,所谓设计创造未来,设计不仅创造美的形态,更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项活动必然随着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而越来越重要。

5.产品文化设计的四大要素

产品设计对企业及其产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关键是注意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

文化情调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商品,往往要考虑商品的情调——那种能体现自己爱好、情趣、欣赏品味的感受。为此,产品的设计者应以情调为切入点。

文化功能产品设计者通过产品所表达出来的实用、审美功能。这是产品设计者的核心要素。因为这反映出商家及其产品的品位,同时也反映出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这就是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为是。

文化精神产品应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个企业家的精神。

六、结论

文化意蕴范文篇5

对次,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丰富产品的文化意蕴,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因为,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

关键词: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形象

一、产品、产品文化、企业文化

什么叫产品?狭义的理解,只是工厂生产出的实物,如食品、服装等。广义的产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凡是提供给市场的、消费者认为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某种欲望的一切,都可称之为产品,例如服务、咨询也是产品。

所谓产品文化,是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载体,反映企业物质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换言之,企业产品不仅是技术和工具的产物,而且是员工崇高理想和自觉奉献精神的结晶;不仅凝结着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而且凝聚着职工无限的创造力,是企业员工群体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心理的、知识的、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说到底,产品深深地打着企业文化的烙印,二者相融相合。

一定的产品文化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也与生产或提供它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产品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文化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产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广大的消费者,消费者更多地是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对其企业的认同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通过接受其产品与蕴涵在其服务中的产品文化来实现的。

产品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生产的成果,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在企业中生产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制约,又凝聚了生产它的企业文化因素。因此,产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换句话说,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将在企业所提供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之中得以体现。这正是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建设时,同时强调产品文化的原因之所在。

二、未来企业竞争更是文化竞争

10年前,烧鹅仔在北京方庄首开中国式快餐连锁服务,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美味,又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这种营销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与此同时,在方庄还诞生了一家麦当劳,同烧鹅仔一样,引得八方来客,叫好声不绝于耳。此后,烧鹅仔分店曾达到近百家,与麦当劳共存共荣。

10年后的今天,若想再到烤鹅仔处一饱口福之时,却发现“此地空余黄鹤楼”,烧鹅仔早已倒闭。但麦当劳一如十年前,红红火火,人流不息。有好事者询问麦当劳方庄店经理原因,他回答:“麦当劳出售的是企业文化”。

当今世界上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文化领先和知识创新更加注重。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必将进入中国这一庞大市场,高举“文化竞争”的旗帜圈地圈钱,文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商战”的主旋律。企业的竞争将更快进入商业文化竞争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更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更多的类似于烧鹅仔和麦当劳的故事即将上演。事实上,这样的战斗在麦当劳、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名牌进入中国后就已打响。外国企业在登岸之时,必将带着各自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寨。在未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忍气吞声绝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研究,不断提高文化的附加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国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这种文化的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竞争呢?国内制造型企业还沉湎于“价廉物美是一个永远的胜律”,没有认识到“产品文化”的价值。企业家将如何从企业文化的层面来更新各自的产品管理理念、产品文化呢?在产品或服务层面值得我们思考:这一层面上的文化营销就是推出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引导一种新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三、厂家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卖文化

今天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已不单单只是为了使用,同时对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很看重,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产品怡情诉求更为强烈。因此,企业在文化创牌努力中,有意识地将符合消费者怡情诉求,象征人们特有的审美情感,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顺应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产品,就可以产品为载体,向品牌投入文化,在满足消费者怡情的心理诉求的同时,取得他们对产品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自己附着于产品的文化识别。产品符合了这样的人文需求,就能以其独特的人文含量在情感上打动消费者,使其因怡情需求而积极购买你的产品,实现情感营销的高附加值销售方式。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它卖出去,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也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当我们习惯于在大街小巷听“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声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人在卖产品文化赚钱了。美国有名的化妆品制造厂露华浓公司总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红不是化妆品,我们让美流行人间”的经营宗旨而取胜于市,闻名于世。

以研究购物心理而闻名的V·帕卡特,在其《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这样写道:也许“生意人你不曾想过,如果卖的不是发油而是希望,如果卖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鲜的活力,那将会怎样?”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仍沿袭着“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老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宣传,在文化韵味和服务方面的宣传不够而造成产品压库严重的现状,我们大有必要加强产品文化的宣传。尤其在市场推广广告策略的制定上善于将企业产品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赋予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须知,当今许多购物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除了看中产品质量外,更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和售后服务。“卖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处,在于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你的企业形象的同时,进而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红豆服饰、娃哈哈食品等企业注重产品的文化宣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设计以文化为底蕴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费者则怀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因此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是一幅模样,但创造是有基础的,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不同。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名词,洛可可风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了一种华丽、经典的法国浪漫风格;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德国的设计体现出了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相反,美利坚民族是个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环境下造就了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因此在自我实现要求上表现得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产品设计)表现自己,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内涵问题,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进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地位的国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融入进去。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儒家的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和”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样性。而多样化也是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性。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结合与造型的多样性。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和”还体现在“天人合一”,表现在造物设计上就是体现“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他们需要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式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中国提倡谦和好礼,廉正端庄的行为准则,在造型上,明式家具造型浑厚冼练,线条流畅,比例适中,稳重大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明式椅歇息,或许不是最佳方式,但它在仪式、社交、伦理上,却甚于休憩的功能,明式椅对于使用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种文化上的慰藉。

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

五、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产品是企业的文化符号和承载体,是企业文化的化身。人们是通过消费产品来认识企业的,而不是相反。因此,通过产品,人们可以认识企业及其文化内涵。

1、产品形象

产品形象是通过产品表现出来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关于产品及其企业的印象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比如有形的物体、服务等和无形的感受。

产品形象是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反映。

2、产品反映企业文化

产品反映企业文化。一般来说,产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企业文化的:

a、产品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

b、产品反映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

c、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以及企业变化发展、文化的演进;

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和产品个性。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通过整合策略性设计方法实现企业的设计形象(DI),并通过DI系统的实施面向市场推出产品形象(PI),使得企业产品具有家族性、延续性、共生性以及整体个性。所传达的是透过“风格”表露出企业深层文化底蕴和产品发展趋向,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业形象策划)的,是CI所无法比拟的。

3.产品整体概念与产品设计

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具备核心层、有形产品层、附加层,从而构成产品整体概念。

核心层表达了产品的效用或服务;

有形产品层包括质量、样式、品牌、包装、特点等五大特征;

附加层即是产品设计者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而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产品的设计。

4.产品设计是大势所趋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方方面面重新设计。杨振宁预言,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世纪,产品设计更是商家必争之地。

产品设计既是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又是在超前性地设计着人们的未来生活,所谓设计创造未来,设计不仅创造美的形态,更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项活动必然随着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而越来越重要。

5.产品文化设计的四大要素

产品设计对企业及其产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关键是注意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

文化情调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商品,往往要考虑商品的情调——那种能体现自己爱好、情趣、欣赏品味的感受。为此,产品的设计者应以情调为切入点。

文化功能产品设计者通过产品所表达出来的实用、审美功能。这是产品设计者的核心要素。因为这反映出商家及其产品的品位,同时也反映出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这就是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为是。

文化精神产品应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个企业家的精神。

六、结论

文化意蕴范文篇6

关键词:茶具造型;传统符号;美学意蕴;创新设计

茶有茶道,器亦有道,《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茶具所承载的不仅是水和茶叶,更是道与用的体现。随着时代的进步,茶具的种类、形态和内涵都有了新发展。中国人把独特的审美精神和情趣渗透到饮茶中,使饮茶从生理上的享受上升到精神审美和人文关怀的境界,人们在饮茶中的精神需要促使茶具不断提高制作技术,改善生产工艺,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渗透到设计制作中,茶具的造型和装饰设计不断更新变化。以研究传统文化符号在茶具中的应用为出发点,探究茶具设计中的传统美学意蕴,体会我国茶文化的思想精华,得出当代茶具创新设计的启示。

一、茶具中传统文化符号美学意蕴浅析

(一)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过时间的洗涤积淀下的精华,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缩影。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将寓意吉祥美好的事物抽象化,并将之与装饰艺术密切结合,通过美的图案和造型来营造吉祥的氛围,寄托追求美满幸福生活的愿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书法、国画、篆刻印章、龙凤吉祥纹样、太极八卦、如意、陶瓷、茶等,其中茶文化本身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又与儒释道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茶具作为饮茶器具,深受茶文化的影响,最为直观的表现茶文化的内涵。(二)茶具的器物美。茶具在材质上多选用竹或陶瓷,竹质茶具经济实用、美观大方;紫砂陶茶具古朴清雅;白瓷茶具色白如玉、雅致悦目;青瓷茶具古朴挺健、釉色青翠;黑瓷茶具古朴雅致、风格独特。历经了唐朝的华丽、富足、奔放,到了宋代,儒学兴盛,理学和禅宗思想深入人心,人们追求淡雅内敛的生活境界,在茶具的设计上开始洗尽铅华呈素姿,重视用质朴的外观,呈现简洁、质朴、婉约、内敛之美。汝、官、哥、钧、定,代表了宋代陶瓷的高雅格调和最高成就。宋瓷茶盏的外形,线条修长挺拔,重视内在的气韵,给人有力、向上和简洁的感觉,创造出了沉静淡雅的美学风格。元代人喜白尚蓝,景德镇的青白瓷器正好符合蒙古民族的审美心理,青花、釉里红在元代崛起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蒙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驱动。白,象征着山;蓝,象征着天;红,代表尊贵。青花瓷的色调,是蒙古族起源图腾“苍狼白鹿”的颜色。元代游牧民族,个性张扬奔放,赋予器物外在直白、气势浑厚的力量美。青花瓷器装饰设计,构图层次茂密,装饰铺陈繁冗有着浓重的异族风格。[1]明代的茶器,借鉴唐宋的格调韵味,茶器设计趋于小巧、精致,开始为使用者考虑,蕴含“百姓日用即是道”的人文主义思想。清雍正年盛行盖碗,盖碗茶具上面茶盖、下方茶托,中间茶碗的设计暗含天地人和之意。中国传统茶具造型典雅,朴素大方,茶具材质和造型上表现的质朴、淡雅、虚心等特性与茶文化中清心淡泊的属性相吻合。品自然之茶,在饮茶中回归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一理念正是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真实体现。[2](三)茶具的符号美。美学文化意蕴是产品的核心精神和价值所在,产品更多考虑人的精神需求,文章从传统文化符号角度出发,探究茶具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符号在茶具中的应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1.茶具造型上传统符号的运用将壶嘴、壶把等设计成龙凤、祥云、竹节等形状,或者壶身整体造型取自于自然界花木鸟兽,如柿子、莲花、竹子、牡丹等,以自然之物为灵感,设计栩栩如生,通过美好的寓意内涵传达吉祥富贵的愿望。现代茶具的设计也有灵感源自太极八卦,比如太极壶的设计,壶身与提柄的造型,一虚一实,一阴一阳,巧妙的塑造了立体的太极符号,太极壶配有五行茶杯,即金、木、水、火、土,宇宙间万物形成的基本元素,代表着万物循环不已,生机勃勃,整体感觉庄重沉稳,有不可撼动之感(如图1)。2.茶具装饰上传统符号的运用我国传统茶具在装饰上充分运用象征、寓意的手法,选用的题材都含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寄情于景,寄情于物,文人墨客在茶具上题写雕刻诗文,绘制花鸟瑞兽等图案,寓意吉祥,抒发情感,烘托茶具使用的人文氛围,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享受。用书法装饰,形式巧妙多变,飘逸自如,有篆书、行书、草书、隶书等多种字体,题写“福寿安康”、“天道酬勤”等吉祥劝勉的词句,韵味无穷。图案上,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表现清净脱俗,用牡丹祈求富贵荣华,用灵芝化作祥云寓意祥瑞,用蝙蝠、葫芦表示福禄,用桃、松鹤祈愿长寿……[3]这些装饰符号都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祈愿。书法通过直观的表达,利用文字将设计者的思想意念呈现出来,中国画则通过含蓄的表达,对不同事物再次构造呈现思想意念,留给欣赏者无限的遐想空间。[4]3.茶具意境上传统符号的运用追求意境美是美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的禅宗,继承老庄思想,崇尚自然。禅宗美学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对茶具设计有深刻的影响,正如宜兴的紫砂茶具,通过朴实无华的材质,排除矫揉造作的修饰,以其古朴的造型,满足文人雅士追求自然闲雅的精神需要。茶艺术追求“静”,“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万物静观皆自达。宗白华说过,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事务暂时绝缘。在“静”中感悟空明,追求“清净之静”“雅致之宁”。[5]茶艺术追求“和”,“和”包含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儒家的中庸之道讲求“礼之用,和为贵”,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二、茶具创新设计的原则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提高,茶具的设计要确保既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又要与时展相结合。(一)茶具的个性化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发追求格调精致的生活,渴望彰显个性,希望产品留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开始强调茶具产品的个性风格,消费者对具有创新设计思想的茶具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茶具设计的过程不仅是设计师借助技术和发挥想象力的过程,还是设计师与使用者不断对话,表达使用者愿望的过程。茶具除了材质和制作工艺外,外观造型的设计更为直观。人们在购买时,在同类产品中挑选设计美观和有个性的茶具产品是首选的。茶具的个性设计主要是通过造型和装饰两个方面来表达。造型的个性设计从视觉角度来说更容易打动人。[6]茶具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同时更具欣赏性。茶具的装饰设计是基于造型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在进行装饰的个性设计时,首先要把握时代气息,要有大胆创新精神,让茶具既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散发时尚气息。由于人们消费心理和审美要求的千差万别,这就要求装饰设计在色彩和形式处理上丰富多样。在进行个性设计时,应该把造型和装饰放在一起进行整体考虑。(二)茶具的本土化设计。传统文化符号在茶具上运用,不仅是为了提升茶具的艺术价值,更是宣传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种方式,提升民族价值和自豪感。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对西方茶具文化的学习中,容易出现对西方茶具设计照搬照抄,生搬硬套的误区,我们要学习西方优秀的文化及理念,将其消化吸收,让我国茶文化体现出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刻理解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发展的眼光实现传统茶具设计理念和现代茶具理念的结合,让茶具设计体现中国特色。[7]摒弃一味的模仿,深入理解茶文化的内涵及大众的审美需求,在继承我国优秀文化内涵的同时,设计出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茶具。(三)茶具的人性化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出更符合人性化的茶具是设计师设计的方向。冶堂主人何健说过,“一件好的器物,安全性和功能性是它的根本,形制色调是它的风采,而主人的妥善使用,更将赋予它的生命”。茶具设计要坚持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实用性是茶具存在的基础,缺少实用性的产品,只能是让人惊艳的艺术品。设计时要考虑茶具的大小、尺寸是否符合使用要求。茶叶细碎,容易堵塞壶嘴,设计要注意壶嘴出茶汤是否流畅;壶的大小重量是否合理,把手端拿使用是否舒适科学。茶杯的口径不易过大,圈足大小适中,茶杯高度不宜过高,以保持稳定性;茶杯内壁首选白色,以便人们更好的观察茶汤的色泽。茶具的设计还要考虑环保可持续发展,材料的选择保证安全无毒害,做到加工工艺的环保,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这与现如今我们所倡导的绿色设计,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有很好的契合。[8]最后还要考虑茶具的清洁问题,这也是人性化考虑的一点。

三、结合成功案例谈茶具创新设计的启示

唐纳德•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这样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所有伟大的设计都是在艺术美、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成本和功能之间寻求平衡和谐。优秀的设计会把这些因素融为一体,使产品兼具艺术美和独创性,同时又适用有趣”。[9]案例一:诺曼收藏的三个茶壶之一:德国罗纳菲德公司设计的“倾斜”茶壶,设计师根据沏茶的不同阶段进行设计,茶壶盖是倾斜的,而且茶壶把手下方有个凸出的楔形设计。(如图2)所示,放进茶叶和水后将茶壶平躺放置;等到茶叶泡开,倾斜放置茶壶,部分茶叶漏出水面,不至于浸泡过久;当茶完全沏好后,将茶壶直立放置,茶叶就不再和茶水接触,而且茶壶柄刚好倾斜面对着人,拿起加水也非常方便。[10]这个设计案例,向我们传达了设计中情感要素的重要性,一个好的设计,一把好壶,在满足人们对茶壶的基本认知的同时,它考虑到了在各个场景中的可用性,茶壶横躺就是加水泡茶,倾斜就是正在喝茶,一个茶壶的设计中就包含了很多细节,不仅是一个有趣的设计,也是一个有情感人性化的设计,值得设计者思考借鉴。案例二:真正的旅行,身体或心灵的享受总要有一样在路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旅行也变得更有意义和追求,陶醉于大自然美景,泡一壶清茶,茶香袅袅,惬意悠然。(如图3)这款旅行茶具,小巧玲珑,线条优美,黑瓷釉色自然质朴,瓷身包裹着竹丝,是四川最具特色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竹丝扣瓷”,素有“东方艺术之花”的美誉。(如图4),以瓷器为胎,用纤细如发的竹丝,依胎编织而成,所有接头藏而不露。竹与瓷有着各自的清高和风雅,两者结合,瓷胎竹编,不仅没有互夺光彩,反而给人以包容的气度,感受到匠人追求极致的诚挚之心。竹丝的温度贴近人体肤感,隔离了瓷器的冰冷,竹丝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出属于每个人独有的颜色。竹编又让人联想到古老的遮阳挡雨的斗笠,与旅行一词相契合,“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旅行中有这套茶具的陪伴,定是身心温暖舒畅,悠然自得。案例三: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毕业设计,来自安徽黄山的丁玲的茶具设计作品《檐&棱》。(如图5),作品“檐”壶身元素取自徽派建筑,悬山式造型将直线和曲线自然的融合,概括出山的形状,让人眼前一亮,打破了以往茶具给人的感觉。茶杯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古代的器皿尊的造型,简单的几何线条,体现现代极简主义美学。(如图6)作品“棱”的茶壶灵感来源于现代立体的块面分割,用几何造型来表现茶壶的形体,不同于以往常见的圆滑的茶壶形体,用这种现代的表现技法打破了原有造型的模式,用极简的线条勾勒出山的造型,茶杯的造型也比较简约,块面的几何形,和茶壶整体形成山石的画面。《檐&棱》茶具设计,既具有现代时尚感,又兼具文化内涵,让人们不仅能体会到喝茶的乐趣,更增添了茶具本身的一种审美特征。道德经中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人们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同样设计师的灵感也要源于自然,将自然之美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茶具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人、茶具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与茶具的内涵在精神上的呼应,茶具设计与环境的协调。设计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理念与审美取向。茶具设计也是基于本土文化并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而创造出来的。将中国传统文化以简约的形式应用到茶具设计中,将寓意吉祥美好的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茶具中,取其“意向”,结合现代工艺材料创作出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茶具形态给人自然、返璞归真之感。

传统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把传统符号作为设计师匠心独运的灵感来源,在茶具设计中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设计带给人们尽洗铅华,静寂恬淡的感悟与共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归隐认同。同时向世界宣布最自然朴素,充满生活激情的艺术创造源自中国传统的符号,流淌着最简洁最纯净最隽永的美。让中国传统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千载之下散发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参考文献

[1]静清和.茶与茶器[M].九州出版社,2017:169-211.

[2]刘峰.中国茶道精神与传统文化智慧[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37(02):14-17.

[3]祝海珊,唐阿君.中国传统瓷制茶具的装饰艺术探析[J].农业考古,2011(02):94-97.

[4]刘宝静,王丹.传统瓷茶具中的装饰艺术浅析[J].农业考古,2012(02):69-72.

[5]代红颖,吴波.中国传统书法文化背景下的茶具艺术设计研究与创新[J].工业设计,2015(09):71-72.

[6]张瑞霞.浅析陶瓷茶具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J].佛山陶瓷,2009,19(12):45-47.

[7]王璐,张鑫韬.新时期我国茶具的创新设计思路[J].福建茶叶,2016,38(05):175-176.

[8]王丹.浅谈传统吉祥文化元素在现代茶具设计中的魅力与应用[J].艺术科技,2016,29(10):254+261.

[9](美)唐纳德•诺曼.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中信出版社,2013:21-22.

[10]诺曼,何笑梅,耿秋杏.三个茶壶引发的设计思考[J].设计,2012(08):150-152.

[11]黄浥菲,刘宏方,范旭东.慢设计理念下的茶具造型设计研究[J].设计,2017,30(14):118-119.

文化意蕴范文篇7

本文关键词:不悔产品文化意蕴设计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对于制造行业来说,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

对次,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丰富产品的文化意蕴,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因为,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

关键词: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形象

一、产品、产品文化、企业文化

什么叫产品?狭义的理解,只是工厂生产出的实物,如食品、服装等。广义的产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凡是提供给市场的、消费者认为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某种欲望的一切,都可称之为产品,例如服务、咨询也是产品。

所谓产品文化,是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载体,反映企业物质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换言之,企业产品不仅是技术和工具的产物,而且是员工崇高理想和自觉奉献精神的结晶;不仅凝结着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而且凝聚着职工无限的创造力,是企业员工群体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心理的、知识的、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说到底,产品深深地打着企业文化的烙印,二者相融相合。

一定的产品文化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也与生产或提供它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产品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文化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产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广大的消费者,消费者更多地是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对其企业的认同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通过接受其产品与蕴涵在其服务中的产品文化来实现的。

产品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生产的成果,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在企业中生产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制约,又凝聚了生产它的企业文化因素。因此,产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换句话说,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将在企业所提供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之中得以体现。这正是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建设时,同时强调产品文化的原因之所在。

二、未来企业竞争更是文化竞争

10年前,烧鹅仔在北京方庄首开中国式快餐连锁服务,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美味,又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这种营销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与此同时,在方庄还诞生了一家麦当劳,同烧鹅仔一样,引得八方来客,叫好声不绝于耳。此后,烧鹅仔分店曾达到近百家,与麦当劳共存共荣。

10年后的今天,若想再到烤鹅仔处一饱口福之时,却发现“此地空余黄鹤楼”,烧鹅仔早已倒闭。但麦当劳一如十年前,红红火火,人流不息。有好事者询问麦当劳方庄店经理原因,他回答:“麦当劳出售的是企业文化”。

当今世界上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文化领先和知识创新更加注重。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必将进入中国这一庞大市场,高举“文化竞争”的旗帜圈地圈钱,文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商战”的主旋律。企业的竞争将更快进入商业文化竞争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更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更多的类似于烧鹅仔和麦当劳的故事即将上演。事实上,这样的战斗在麦当劳、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名牌进入中国后就已打响。外国企业在登岸之时,必将带着各自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寨。在未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忍气吞声绝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研究,不断提高文化的附加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国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这种文化的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竞争呢?国内制造型企业还沉湎于“价廉物美是一个永远的胜律”,没有认识到“产品文化”的价值。企业家将如何从企业文化的层面来更新各自的产品管理理念、产品文化呢?在产品或服务层面值得我们思考:这一层面上的文化营销就是推出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引导一种新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三、厂家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卖文化

今天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已不单单只是为了使用,同时对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很看重,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产品怡情诉求更为强烈。因此,企业在文化创牌努力中,有意识地将符合消费者怡情诉求,象征人们特有的审美情感,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顺应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产品,就可以产品为载体,向品牌投入文化,在满足消费者怡情的心理诉求的同时,取得他们对产品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自己附着于产品的文化识别。产品符合了这样的人文需求,就能以其独特的人文含量在情感上打动消费者,使其因怡情需求而积极购买你的产品,实现情感营销的高附加值销售方式。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它卖出去,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也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当我们习惯于在大街小巷听“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声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人在卖产品文化赚钱了。美国有名的化妆品制造厂露华浓公司总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红不是化妆品,我们让美流行人间”的经营宗旨而取胜于市,闻名于世。

以研究购物心理而闻名的V·帕卡特,在其《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这样写道:也许“生意人你不曾想过,如果卖的不是发油而是希望,如果卖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鲜的活力,那将会怎样?”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仍沿袭着“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老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宣传,在文化韵味和服务方面的宣传不够而造成产品压库严重的现状,我们大有必要加强产品文化的宣传。尤其在市场推广广告策略的制定上善于将企业产品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赋予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须知,当今许多购物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除了看中产品质量外,更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和售后服务。“卖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处,在于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你的企业形象的同时,进而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红豆服饰、娃哈哈食品等企业注重产品的文化宣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设计以文化为底蕴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费者则怀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因此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是一幅模样,但创造是有基础的,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不同。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名词,洛可可风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了一种华丽、经典的法国浪漫风格;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德国的设计体现出了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相反,美利坚民族是个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环境下造就了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因此在自我实现要求上表现得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产品设计)表现自己,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内涵问题,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进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地位的国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融入进去。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儒家的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和”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样性。而多样化也是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性。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结合与造型的多样性。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和”还体现在“天人合一”,表现在造物设计上就是体现“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他们需要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式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中国提倡谦和好礼,廉正端庄的行为准则,在造型上,明式家具造型浑厚冼练,线条流畅,比例适中,稳重大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明式椅歇息,或许不是最佳方式,但它在仪式、社交、伦理上,却甚于休憩的功能,明式椅对于使用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种文化上的慰藉。

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

五、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产品是企业的文化符号和承载体,是企业文化的化身。人们是通过消费产品来认识企业的,而不是相反。因此,通过产品,人们可以认识企业及其文化内涵。

1、产品形象

产品形象是通过产品表现出来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关于产品及其企业的印象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比如有形的物体、服务等和无形的感受。

产品形象是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反映。

2、产品反映企业文化

产品反映企业文化。一般来说,产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企业文化的:

a、产品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

b、产品反映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

c、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以及企业变化发展、文化的演进;

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和产品个性。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通过整合策略性设计方法实现企业的设计形象(DI),并通过DI系统的实施面向市场推出产品形象(PI),使得企业产品具有家族性、延续性、共生性以及整体个性。所传达的是透过“风格”表露出企业深层文化底蕴和产品发展趋向,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业形象策划)的,是CI所无法比拟的。

3.产品整体概念与产品设计

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具备核心层、有形产品层、附加层,从而构成产品整体概念。

核心层表达了产品的效用或服务;

有形产品层包括质量、样式、品牌、包装、特点等五大特征;

附加层即是产品设计者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而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产品的设计。

4.产品设计是大势所趋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方方面面重新设计。杨振宁预言,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世纪,产品设计更是商家必争之地。

产品设计既是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又是在超前性地设计着人们的未来生活,所谓设计创造未来,设计不仅创造美的形态,更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项活动必然随着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而越来越重要。

5.产品文化设计的四大要素

产品设计对企业及其产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关键是注意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

文化情调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商品,往往要考虑商品的情调——那种能体现自己爱好、情趣、欣赏品味的感受。为此,产品的设计者应以情调为切入点。

文化功能产品设计者通过产品所表达出来的实用、审美功能。这是产品设计者的核心要素。因为这反映出商家及其产品的品位,同时也反映出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这就是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为是。

文化精神产品应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个企业家的精神。

六、结论

文化意蕴范文篇8

一、文化与人的生活不可分割

毫无疑问,文化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并且是专属于人的存在方式。动物不能以文化的方式存在,只能以本能的方式存在。那么,人为什么能以文化的方式存在呢?究其根源,必须回溯到人这一存在物本身的特性。人当然首先跟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鸟鱼虫兽等一样,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他又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物,而是在自然界中有其特殊地位的自然存在物,马克思称其为“人的自然存在物”[1](P326);他也不是一般的“在者”,而是能“生存”(existence)的在者,海德格尔称其为“此在”(Dasein)。在高清海那里,则被称为“超生命的生命”:“生命在进化和发展中生长出了人的生命,人利用自己的生命活动创造了‘超生命的生命’,这就意味着生命突破了生命自身的封闭循环,通过‘类生命’而把生命引向于更广大的无生命世界。类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借助在它指导下的种种生命活动能够沟通生命界与无生命界,使无生命界潜在的能量得以活化,从而发挥出它们自身难以实现的价值性。这就是人的类生命肩负的天职、‘超生命的生命’具有的巨大意义。按照这种理解,我们可以说人的‘类生命’也就是人格化的‘宇宙生命’化身。”[2](P37)每一种生物都在其活动环境中,以某种特定的、固有的生命形式生活着,延续着古老的繁衍和竞争法则。但就在生命的这种生活中,悄悄地渗进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即有着人的本质力量投射的、对象化的、实践性的生活方式———文化的生活方式。“惟有人才能创造文化并拥有文化,因为只有人才是自生存之始就有完善自身要求的存在。”“文化概念与‘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概念在本质上具有相通的内涵。”[3](P77)从原始人类制造的第一个石斧、敲打出的第一颗火星开始,这种文化的生活方式就伴随着人类的生存进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蓬蓬勃勃地甚至是略带神秘色彩地展开了。著名哲学人类学家蓝德曼指出:“文化创造比我们迄今为止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和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正如我们历史地所探究的,没有自然的人,甚至最早的人也是生存于文化之中。”[4](P260)同样是生命,但是只有人的生命可以普遍地发现和利用其他的生命形态和非生命物质;同样是生活,但是只有人的生活才能被称作文化的生活,才能引向最为广阔的存在之域。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与文化同时出现并且共生,它们相互为用,互为本质规定和发展根据。人的生活必定是也只能是文化的生活(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人有非文化的生活形态),文化的生活必定是也只能是人的生活(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文化的生活出现在非人的生活中)。文化的生活是人的生活的根本方式和本质特征,只有人能以文化的方式生活,也只有能以文化方式生活的才能被称之为人。

二、人的文化的生活的发生方式

具体说来,人的文化的生活以如下的方式发生:在自然的、通常是无意识的生活过程中,某种新的因素闯了进来,这种新的因素可能来自个体脑中的灵光一闪,也可能来自他人的某种启发,本来是连绵不断进行的生活之链的某个链环出现了停顿,“思想的闪电”(马克思语)闪入了这个链环,该链环受到了关注,成为能被加以注视和改造的对象(人总是能潜在地看到更多的东西。也就是说,人的任何审视和行动都已经带有超越现状的创新的性质),于是,该链环就成为了带有文化因素的链环,即文化的链环。黑格尔一语中的:“文化的开端,即当人们刚开始争取摆脱实质生活的直接性的时候。”[5](P3)必须提请注意的是,任何文化都不是凭空地发生的,任何人的生命都已经首先置于自然的生命运动之中了,任何文化的链环都只能出现在自然的链环之上。这种自然的链环具有“应手之物”(海德格尔语)的性质,即是说,它们并不外在于人的生活,而一开始就是人的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我们对它们再熟悉不过。对我们来说,它们首先不是作为外在的对象,而是作为可用之物而存在。“木是木材之林,山是采石之场,河是水力,风是扬帆之风。”但是,经过人和文化因素的闪入,跟各种生命形式都具有“上下其手”关系的自然的链环被打断了,出现了从“应手之物”(ready-to-hand)到“现成在手之物”(present-at-hand)的转变,某些链环成为可在手加以审视和改造的对象,成为文化的对象。海德格尔曾形象地举例说明了这一情形:一个人的屋子漏雨,他使用锤子修屋顶,此时的锤子是他的修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他的生存环境不可分的“应手之物”,此时他所关注的是修理屋子,而不是锤子。但如果他突然发觉锤子不好用了,比如说,觉得“锤子太重了”,他就会把锤子当作手边的一个对象加以注视和研究,找出改进或取代它的办法。此时的锤子便成为“现成在手之物”,“锤子太重了”的感觉也随之成为“锤子是重的”这样一个判断,这就是理性认识和文化活动的开始。柏格森则从动物和人的对比的角度说明了人独具的这一能力:“虽然动物并不能从永恒生命形式的角度来思索自身,但它们自恃自信,只管眼前而无视将来,就把思索变成了感觉。但在人类,人类有深思熟虑,从而有进行观察但不考虑直接用处的能力,有对暂时相互无关的事物进行比较的能力,简言之,有推理、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三、人的文化的生活的三种样态

无论是自己的灵光一闪,还是他人的某种启发,或是马克思所说的“思想的闪电”,都意味着人作为文化的存在,内在地有着一股文化的力量,即对自己生活的各个环节和各种要素加以对象化审视和实践性改造的力量,马克思称之为“人的本质力量”[1](P304)。正是由于有这种力量,所以人类才能在其生活的各个领域(更为准确地说,是在任何一个领域)展开反思、批判、实践,展开历史性的生存,形成无比丰富的生活形态。大致说来,这些生活形态可划分为如下三种样态:第一,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文化生活样态。跟其他任何生命一样,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跟外部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问题,即对于高等动物来说的温饱问题,但由于文化因素的介入,在人这里出现了生产,人通过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来解决自己的吃饭、穿衣等问题。正是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人类逐步了解到各种自然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各类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发明了各种巧妙的器械工具,创造出各种养殖种植方式,从而积累起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性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这些经验性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经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再次观照、提炼和整合,又逐步形成了各种层次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工程技术体系,直至当今最前沿的理论物理学、理论数学、理论生物学和最为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生物工程体系。第二,社会交往与政治道德的文化生活样态。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7](P2)个体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个体既是“个人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1](P297)正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个体不断地获得人类业已积累起来的文化生活形态,从而被社会化,成为社会的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也正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建基于物质生活样态的社会生活样态出现了分化(这种分化几乎是自然而然地出现的),不同的人开始过着非常不同的生活,社会被区分为不同的阶层和阶级,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政治斗争日益激烈,各种道德理论和道德理想相继登上历史舞台……这些都预示着“人的本质力量”必须也应该在社会交往领域发挥作用,重新认识并规整社会的政治和道德秩序,为建立新型的社会生活形态而努力。“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正是这种努力的一种显现。在流俗的看法中,它们往往被看作是抽象的理想,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抽象,它们只不过是现实生活的新的文化生活形态,是人类的新的生存和发展方式。第三,思想意识与精神情感的文化生活样态。人不但能将自己的本质力量投射到物质生活领域形成第一种文化生活样态,投射到社会生活领域形成第二种文化生活样态,还能投射到精神生活领域形成第三种文化生活样态。人可以拥有极为丰富多彩的内心生活。各种地域文化生活(包括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各种精神文化产品(包括神话、宗教、哲学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直至当今网络时代最新奇的话语和事物,都是这种内心生活的现实展示。尽管第三种文化生活样态往往历史性地受到第一种、第二种文化生活样态的现实制约,但就其本性而言,它依然是灵动的、自由的,它可以自己“解放思想”。正如黑格尔所说:“所有的人都是有理性的,由于具有理性,所以就形式方面说,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本性。”

虽说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9](P4),但还可以补充一句,正因为人生而自由,所以他也有能力打破枷锁,不让自己再进入枷锁之中。以上三种文化生活样态并存于人类生存进程之中(当然,第一种样态是首要的、基础性的、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并且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蔚为大观的人类文化和人类发展史。对于这些历史性地形成的文化生活样态,柏格森有个很好的描述:“无论原始人和文明人有何根本性的差别,这差别也几乎全是因为儿童在其意识最初觉醒后所积累的东西;人类在数千年的文明中所获得的一切都在这里,都在人的手边,存储在被赋予他的知识之中,在传统、制度、习俗中,在他学会运用的语言的句法和词汇中,甚至在他周围的人们的姿态表情中。”

三种文化生活样态之所以能够并存,是因为它们都来自于人的本质力量,而本质力量的投射是没有限制的(除了它自己给自己的限制),就其本性而言,它可以在自然之链的任意一处打开缺口,通过自觉到自然的规律而突破自然的限制,通过发现到命运的安排而打破“命运的束缚”(卢克莱修语),通过意识到必然王国而跃入自由王国。也正因为三种文化生活样态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投射,所以它们才能够相互关联并相互作用,形成某种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文化生活体系。这是从大的文化生活样态说,从具体的文化生活形态说,还可以补充两点。一是人类生活的任何一个部分,只要还没有受到人的本质力量的投射,就会维持自然状态,而一旦受到人的本质力量的投射,这个部分就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就被“文化”了,就成为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通过这个组成部分持续、连贯地影响到其他的组成部分。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投射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即在任何一个已经经过投射而形成相应文化事物和文化生活的地方,人的本质力量还可以进行再投射,从而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形成更新更高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生活(比如系统的集成、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良、法制的健全、思想的革新等)。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这些更新更高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生活反映着人类更深层次的本质力量。

四、人的文化的生活的时代意蕴

生活得更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根据以上阐述,人的生活本质上就是文化的生活,所以,“生活得更好”本质上也就意味着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创造出更新更高的文化生活形态。事实上,这种创造一直都在连续不断地进行,只不过囿于自然之链的本然束缚和历史条件的客观限制,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注重点和实践方向不一样,各个方面的进度快慢不一样而已(有的时候,某些方面甚至会走向停滞)。但从整个历史长河,从人类发展的大趋势来说,人类是在不断挣脱各个领域的自然限制和命运束缚,从而不断地为自己争取到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存在方式的。只要人的本质力量发现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只要人类社会还未能达到其可能达到的最好的生活状态,这一过程就不会终止。从人作为文化存在、内怀文化力量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为自己创造出这样一个世界,以让自己“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10](P926-927)生活。就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而言也是如此,只不过“生活得更好”这一目标显得更具体、更现实化、更具可操作性。确切地说,生活在每一个地域的人们都会发展出自己的文化体系,这些沿着某一路径独自发展着的文化体系按照文化的内在逻辑最终又必然会相遇,而这种相遇所带来的要么是相互冲撞、斗争,要么是相互借鉴、参照,无论哪一种,全球性的文化流布和文化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漩涡,出现极其微妙复杂的局面。其实完全不用多费口舌,在当今世界,这种局面作为事实已经出现了。无论你愿意与否,你都必须承认和面对这一事实。当然,这里面可以而且必须区分出各种不同的情况。从本质上讲,每种文化体系都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都意味着人类在挣脱自然束缚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性的价值。哪怕是现在看起来最野蛮、最不人道的奴隶制度,在当时都有进步的意义。然而,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各种文化体系必然会产生外在的冲突,而这又源自于文化体系本身的内在冲突。如前所述,人的本质力量的投射是可以而且一定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着的,这便使得旧的文化生活会被淘汰,而新的文化生活会被产生,而一般来说,凡是产生出来的东西都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是有一定惯性的,它一般不会愿意主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样新旧文化生活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从而引起文化体系内部及各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从哲学视野看,各地域性的文化体系可以看作全球性文化体系的内在部分,跟每一文化体系的内在部分具有同一表征)。冲突或平缓或剧烈,过程或漫长或短暂,道路或曲折或直接,但从最终走向上看,新的取代旧的都是历史的必然。如果我们再深入到文化的样态,还可以得出一些新的结论。对于第一种文化生活样态来说,科技含量更高的新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思维方式一定会取代旧的、过时的、落后的。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日益广泛、频繁的国际交流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只要打开国门,放眼去看,我们总能学到一些新的先进的东西,从而加速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就某一基层单位的发展而言也是如此。譬如说某一小乡村,也许祖祖辈辈都在用同一种方式耕种同样的东西,但如果他们派人去其他地方考察一下,或者他们通过电视或网络了解到还有另外一些耕种方式,或者农科所的专家过来为他们的农业生产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规划和讲解,一句话,借助于文化的力量,当地的人们也许会突然发现,原来地还可以种这些,还可以这么种,原来他们还有这么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创收能力,原来他们还可以过上比现在更丰富殷实得多的生活,原来……经过这些“原来”,对于这个小乡村来说,也许一个新的时代就开始了。邓小平曾经说:“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

对于任何一种生产活动(农业、工业、商业等)来说,新的科技投射都能给它带来改变,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改变。对于第二种和与之相伴随的第三种文化生活样态来说,情况更加复杂一些,理解起来也远不如第一种那样明显,变革起来也更不容易,但结论是一样的,即更高的社会政治和道德秩序及与之相伴随的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必定会取代旧的、过时的、陈腐的。之所以情况更加复杂,理解起来不那么明显,变革起来更不容易,是因为它与第一种文化生活样态既相互关联但又相对独立,虽说都是人内心文化力量的显现,但毕竟是从外物转向了人,转向了人的内心。特别是第三种文化生活样态,理解和变革起来更为困难,我们甚至看不见它。正如韩非子所说:“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韩非子•喻老》)从历史事实上看,第二、三种文化生活样态的变化和更新速度一般地也要晚于和慢于第一种文化生活样态。换句话说,改变外物是相对容易的,改变社会和人心相对来说就困难得多了。跟第一种文化生活样态一样,第二、三种文化生活样态除了可以从自己本身内部产生外,同样可以通过打开视野,向外学习得到。拿第二种文化生活样态来说,马克思主义这种从德国人那里产生的理论化的文化生活形态经过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以列宁为代表)的学习和传播,转化为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并直接导致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一实践性的文化生活形态的诞生;同样,我国近现代以来(直至今日)所发生的一系列天翻地覆乃至梦幻般的变化,也与先进的中国人苦苦求索,终于以俄为师,学到了马克思主义直接相关(当然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意义,就好比战略对于战争的意义,蓝图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范式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一样,直接展现出一种新的生活图景,并为这种新的生活图景提供实践路径。作为人类历史上产生出的新的文化生活形态,马克思主义也无非是一种新的考察问题的方式,它能使我们以新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并通过新的实践路径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正因为有了新的眼光,所以一切都焕然一新了。

五、为整个社会创造更新的文化生活形态

文化意蕴范文篇9

1徽州传统民居中的民间艺术文化表征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据统计现存明、清古民居总计有7000栋,古村落100多处,形式多样,包括古城、古村镇、祠庙、书院、牌坊、园圃、戏台、桥梁、塔、亭、堤坝、井泉等,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徽州人大部分以从商为主,而经商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聚财,中国人认为“财”的根源就是“水”,因此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以天井为水之归属。徽州人建造天井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天降洪福,确保财源滚滚,而且民居的理水、采光、通风等都是在天井的基础上完成的。将天井的厅堂作为中心,以轴线为主,按照中轴对称的形式营建民居,四周通过建筑高墙来确保安全、私密。民居建筑如果是三间屋,那么天井就设置在厅前,如果是四合屋,那么天井就设置在厅中,这种设计方式会确保室内光线的充足,保证空气流通。在晴天时,阳光会通过天井渗入到堂前,被称为“洒金”;雨天时会有雨水落入,被称为“流银”。民居建筑中四周的屋顶都是向天井方向倾斜的,下雨时雨水会从四面八方流入到天井的堂屋前面,称之为“四水归堂”。明清时期,徽州商业鼎盛繁茂,“肥水不流外人田”、“财不外漏”等吉祥理念深入人心。此外,徽州传统民居大部分仍然采用铜钱形的地砖、门洞以及商子门,这不仅显示出了乡民的身份财力,也表达了逢凶化吉、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厅堂和厢房之间设计成为明暗对比的方式,明亮厅堂主要作为接待客人、供奉的场所,而厢房则作为暗室聚财,这些都是利用民间美术元素来祈求吉祥的体现[1]。作为东方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风水观念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及自然本身的和谐,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观念与民间艺术文化表征大致相同。儒商结合,官商结合的徽州乡民,特别重视风水。从汉代起,就有流传商家门不宜向南的说法,再加上五行学说影响,认为西属金,南属火,火克金,可见南向是不吉利的。所以,徽州传统民居建筑大部分都是依山傍水,顺着自然地形建设,房门基本没有南朝向,都是坐东南、朝西北,或者是在祠堂、街道的长短、水口的方位以及流水方向等进行民居建筑的构建,使其看上去更具整体感,充分彰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徽州传统民居以黑白二色,极少彩画,充分借鉴民间艺术中八卦鱼的形象,也称为阴阳鱼,即一条白鱼、一条黑鱼(也可以其他动物图案)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圆形。乡民的观念中,只有阴阳双鱼相交在一起,才能实现多子多孙,繁衍后代,而旋转则代表着生生不息,无穷无尽。

2徽州传统民居中的民间艺术文化认同

对于民间艺术而言,其根本核心在于文化特色的认同,一旦失去特色,艺术也就失去了价值。徽州传统民居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主要取决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其保存的完整性,形式的多样性,风格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在于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具有较强的民间艺术文化内涵。明清时期,徽商名声大振,致富之后,尊儒兴学,修建祠堂、民居、园林,铺路架桥,不仅造福桑梓,也是从商为官之士退休之后精神的寄托之地。因此,在进行民居建筑的设计时,一定要加入主人对住宅布局、内部装饰、厅堂布置以及结构的审美追求,使其不仅具有较强的功能性,还要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形成一个独具风格的建筑体系。比如,“五岳朝天”的马头墙是徽州民居建筑文化的根本特征之一,体现出了徽州建筑设计的民间美术理念。山墙要高出屋顶、超出屋脊,以马头翘角阶梯形叠落在地面上,正对着高墙,通常以对称均衡的形式而存在,中间天井处较低,左右两侧高,因为尺度看上去非常合适,外型好似五座山峰,因此被称为“五岳朝天”。与家族建筑群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凌驾于住宅之上,从远处望去,有如青霭缭绕,近看则好比骏马仰首长嘶,有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态感,暗喻商人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表示徽州地区兴旺发达、生机勃勃。对于多进房屋来说,基本上采用逐渐抬高地坪的方法,使后进房屋高于前进房屋,一堂一升,比喻“步步高升”、“节节高声”,这样不仅充分符合民居建筑对通风、采光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徽州人在民间美术元素的影响下,希望能够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另外,在徽州民居建筑中,冰裂纹是窗格、隔门中最常见的装饰图案,这种装置图案具体为将一个等边六角形作为中心,周围用两根木条拼接成一个又一个的“人”字三角形,中间的等边六角形在其中被称为“玄机”,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这个图案不仅展示了“六面和通,以人为本”的核心文化理念,其中也蕴涵着只有经历磨难才能取得成功的深意,鼓励后人要不断努力,从而出人头地[2]。

3徽州传统民居中的民间艺术文化混融

徽州民居建筑位于青山绿水、街巷交错、庭院深深的环境中,人们都过着其乐融融、小桥流水人家的太平日子。从外型上看,一层一层的马头墙比屋脊还要高,只能微微看见屋脊坡顶,而且黑白分明。翘角飞檐,将民居墙头和天空之间的轮廓线勾勒的非常明显,增添了空间中所包含的层次感和韵律感。从远处望去,徽州民居则是绿丛中的一片灰白,干干净净,既体现了和谐统一,又具有鲜明对比。通过上面的论述,民间艺术常用的五种“正色”(红、黄、黑、白、青)已经用到了三种,由于红、黄为官方规定的皇家专用的色彩,所以在民居建筑中不敢轻易使用。将黑、白、青搭配在一起,不仅能够暗示可贵的含义,还能起到教育后人黑白分明、清清白白做人的作用。徽州传统民居中森茂的祠堂、肃穆的牌坊及坐落有序的厅堂院落,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都体现出了民间艺术文化混融,流淌于徽州乡民的血液中。不管是民居建筑规划,还是平面结构布局,徽州传统民居建筑所体现出的建筑雕刻艺术被建筑界所重点关注。徽州传统民居已经不仅仅作为避风挡雨、御寒消暑寓所,它能够将徽州民间艺术最本质的魅力展示出来,并且在当下生态旅游开发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当今村镇规划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在徽州传统民居中,集中体现了徽州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在彰显传统民居特色的同时,也突显了民间艺术文化的生命力。

4结语

民间艺术文化在徽州传统民居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体现出建筑的特点,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一定要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使其能够在现代民居建筑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作者:瞿朝祯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文化意蕴范文篇10

对次,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丰富产品的文化意蕴,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因为,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

关键词: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形象

一、产品、产品文化、企业文化

什么叫产品?狭义的理解,只是工厂生产出的实物,如食品、服装等。广义的产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凡是提供给市场的、消费者认为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某种欲望的一切,都可称之为产品,例如服务、咨询也是产品。

所谓产品文化,是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载体,反映企业物质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换言之,企业产品不仅是技术和工具的产物,而且是员工崇高理想和自觉奉献精神的结晶;不仅凝结着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而且凝聚着职工无限的创造力,是企业员工群体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心理的、知识的、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说到底,产品深深地打着企业文化的烙印,二者相融相合。

一定的产品文化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也与生产或提供它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产品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文化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产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广大的消费者,消费者更多地是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对其企业的认同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通过接受其产品与蕴涵在其服务中的产品文化来实现的。

产品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生产的成果,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在企业中生产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制约,又凝聚了生产它的企业文化因素。因此,产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换句话说,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将在企业所提供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之中得以体现。这正是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建设时,同时强调产品文化的原因之所在。

二、未来企业竞争更是文化竞争

10年前,烧鹅仔在北京方庄首开中国式快餐连锁服务,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美味,又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这种营销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与此同时,在方庄还诞生了一家麦当劳,同烧鹅仔一样,引得八方来客,叫好声不绝于耳。此后,烧鹅仔分店曾达到近百家,与麦当劳共存共荣。

10年后的今天,若想再到烤鹅仔处一饱口福之时,却发现“此地空余黄鹤楼”,烧鹅仔早已倒闭。但麦当劳一如十年前,红红火火,人流不息。有好事者询问麦当劳方庄店经理原因,他回答:“麦当劳出售的是企业文化”。

当今世界上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文化领先和知识创新更加注重。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必将进入中国这一庞大市场,高举“文化竞争”的旗帜圈地圈钱,文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商战”的主旋律。企业的竞争将更快进入商业文化竞争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更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更多的类似于烧鹅仔和麦当劳的故事即将上演。事实上,这样的战斗在麦当劳、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名牌进入中国后就已打响。外国企业在登岸之时,必将带着各自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寨。在未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忍气吞声绝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研究,不断提高文化的附加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国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这种文化的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竞争呢?国内制造型企业还沉湎于“价廉物美是一个永远的胜律”,没有认识到“产品文化”的价值。企业家将如何从企业文化的层面来更新各自的产品管理理念、产品文化呢?在产品或服务层面值得我们思考:这一层面上的文化营销就是推出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引导一种新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三、厂家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卖文化

今天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已不单单只是为了使用,同时对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很看重,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产品怡情诉求更为强烈。因此,企业在文化创牌努力中,有意识地将符合消费者怡情诉求,象征人们特有的审美情感,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顺应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产品,就可以产品为载体,向品牌投入文化,在满足消费者怡情的心理诉求的同时,取得他们对产品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自己附着于产品的文化识别。产品符合了这样的人文需求,就能以其独特的人文含量在情感上打动消费者,使其因怡情需求而积极购买你的产品,实现情感营销的高附加值销售方式。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它卖出去,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也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当我们习惯于在大街小巷听“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声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人在卖产品文化赚钱了。美国有名的化妆品制造厂露华浓公司总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红不是化妆品,我们让美流行人间”的经营宗旨而取胜于市,闻名于世。

以研究购物心理而闻名的V·帕卡特,在其《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这样写道:也许“生意人你不曾想过,如果卖的不是发油而是希望,如果卖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鲜的活力,那将会怎样?”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仍沿袭着“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老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宣传,在文化韵味和服务方面的宣传不够而造成产品压库严重的现状,我们大有必要加强产品文化的宣传。尤其在市场推广广告策略的制定上善于将企业产品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赋予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须知,当今许多购物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除了看中产品质量外,更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和售后服务。“卖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处,在于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你的企业形象的同时,进而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红豆服饰、娃哈哈食品等企业注重产品的文化宣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设计以文化为底蕴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费者则怀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因此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是一幅模样,但创造是有基础的,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不同。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名词,洛可可风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了一种华丽、经典的法国浪漫风格;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德国的设计体现出了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相反,美利坚民族是个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环境下造就了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因此在自我实现要求上表现得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产品设计)表现自己,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内涵问题,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进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地位的国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融入进去。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儒家的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和”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样性。而多样化也是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性。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结合与造型的多样性。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和”还体现在“天人合一”,表现在造物设计上就是体现“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他们需要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式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中国提倡谦和好礼,廉正端庄的行为准则,在造型上,明式家具造型浑厚冼练,线条流畅,比例适中,稳重大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明式椅歇息,或许不是最佳方式,但它在仪式、社交、伦理上,却甚于休憩的功能,明式椅对于使用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种文化上的慰藉。

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

五、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产品是企业的文化符号和承载体,是企业文化的化身。人们是通过消费产品来认识企业的,而不是相反。因此,通过产品,人们可以认识企业及其文化内涵。

1、产品形象

产品形象是通过产品表现出来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关于产品及其企业的印象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比如有形的物体、服务等和无形的感受。

产品形象是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反映。

2、产品反映企业文化

产品反映企业文化。一般来说,产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企业文化的:

a、产品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

b、产品反映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

c、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以及企业变化发展、文化的演进;

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和产品个性。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通过整合策略性设计方法实现企业的设计形象(DI),并通过DI系统的实施面向市场推出产品形象(PI),使得企业产品具有家族性、延续性、共生性以及整体个性。所传达的是透过“风格”表露出企业深层文化底蕴和产品发展趋向,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业形象策划)的,是CI所无法比拟的。

3.产品整体概念与产品设计

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具备核心层、有形产品层、附加层,从而构成产品整体概念。

核心层表达了产品的效用或服务;

有形产品层包括质量、样式、品牌、包装、特点等五大特征;

附加层即是产品设计者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而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产品的设计。

4.产品设计是大势所趋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方方面面重新设计。杨振宁预言,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世纪,产品设计更是商家必争之地。

产品设计既是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又是在超前性地设计着人们的未来生活,所谓设计创造未来,设计不仅创造美的形态,更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项活动必然随着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而越来越重要。

5.产品文化设计的四大要素

产品设计对企业及其产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关键是注意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

文化情调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商品,往往要考虑商品的情调——那种能体现自己爱好、情趣、欣赏品味的感受。为此,产品的设计者应以情调为切入点。

文化功能产品设计者通过产品所表达出来的实用、审美功能。这是产品设计者的核心要素。因为这反映出商家及其产品的品位,同时也反映出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这就是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为是。

文化精神产品应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个企业家的精神。

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