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习材料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9:10:49

文化学习材料

文化学习材料范文篇1

客舱企业文化说到底是为管理服务的,任何文化不能脱离管理的目的。同时,又是理念和思想层次上的管理。企业文化的发展必然遵从管理者的思想脉络而生生不息。管理者的管理思想通过文化这种形式,与下属员工沟通和交流,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实现管理层的精神和抱负。

从客舱管理文化的特点来看,其来源有三:一是国内外著名航空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三是现有客舱管理层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管理思想。其中,客舱管理层群体的管理思想是客舱文化的主流,它不断创新,使得客舱文化“生生不息”。然而,并不是管理者所有的管理思想都能融入客舱文化之中,我们在进行客舱文化建设时,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客舱优良文化和改革重组后的文化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公司文化与部门文化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两个关系,我们就要反对固步自封,要继续坚持开放式地吸纳国内外先进航空公司企业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同时,我们要防止社会上不良文化和价值观对我们已有的优良文化的稀释与侵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重组后公司大了,部门大了,部门工作性质差别太大,业务评价标准、内容、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都可在客舱传统文化中找到经过实践验证为正确的价值评价"公理",因此我们要在坚持已有的核心价值观的同时,鼓励各部门逐步形成适合各自工作特点,有利于推进部门工作的特色文化。具体地说,公司要抓好组织行为和干部行为的价值评价工作;部门要抓好员工个人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价值评价工作。管理者要从人力资源和企业基础抓文化建设,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创建和谐管理文化,并提高自身驾驭企业文化的能力。

客舱文化就像企业的"魂",推动着客舱管理改进与提高。

目前,客舱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已摆脱了生搬硬套的形而上学管理模式,走上了在自身文化氛围中借鉴成功企业先进经验来酝酿和构建具有客舱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规范的道路。新的企业文化实施,企业文化宣传年的广泛宣传,无不反映了客舱管理层的管理思想认识水平的升华。管理机制是靠文化来推动的,文化是客舱部管理机制产生效力的润滑剂。各项管理者都必须认同客舱部企业文化,并科学灵活地运用文化建设来推动、改善客舱人事管理。

客舱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强调执行航班和员工航后时间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导向型企业文化管理是管理中的核心和创新内容。那么执行航班任务企业文化活动是什么?是对管理制度和规范的酝酿与推行,是对个人组织行为的考核评价活动。员工之间管理思想的交流与沟通,管理制度、规范的酝酿与推行以及员工个人组织行为的考核与评价,都是在构筑一个企业“魂”,这个构筑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管理是这一文化过程的外在表现,是把企业"魂"凝聚在企业产品质量、信誉、品牌和市场竞争之中,用心实践“四心”服务的根本宗旨。管理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要有管理制度和规范。任何违背公司管理制度和规范的个人组织行为都是违章行为,都为客舱文化所不容。事实上,从理念到法和制度有一个缓冲阶段,有一个时间差。对那些管理制度规范尚未涉及或无法涉及的领域,当不干预又将危及和影响公司的事业和管理时,我们更多的要通过文化的形式,加以引导。在这一领域,要依理办事,强调自觉自愿,要善于发挥伦理道德的威力和作用,通过批评教育的形式分清是非,对于工作中涉及到个人人身权利、生活权利的行为只有通过文化(如行为准则)等来约束或评价,如危及他人利益,可采取罚款等形式处罚。

在员工航后时间,客舱部努力丰富企业文化与生活,增强员工之间的情感沟通,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和思想境界,从而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文化活动,使员工生活丰富多彩、身心得以休息、放松,恢复体力和脑力,修整队伍,调节生活。同时,在文化活动中有意识地培育员工的参与意识和乐观向上的企业家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陶冶公司提倡的高尚情操与情感,鼓舞员工去创造丰富多彩和积极的人生。

文化学习材料范文篇2

企业的文化建设表面上看是“务虚”的,但是实际上,它却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一位知名人士曾这样说道,企业盛衰转换,根本在于文化!

市中心医院这浓厚的文化氛围源于医院领导班子的远见卓识。他们认为:一所医院如果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那它就好比一个人不太重视维护自己的声誉。久而久之,人们对它的信任感就会逐渐地消失。而且,一所医院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持,那么,它也就不会赢得患者长期认同。同样,要想锻造一个有广泛影响力的医院,如果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那愿望只能是海市蜃楼。

8年来,市中心医院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增强凝聚力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树立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的人文管理理念是市中心医院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要在实施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人为服务对象,以人为工作主体,解决人的需要,强化人的合作,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塑造良好氛围,突出人的智慧、思想、道德、精神等因素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首先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医务工作者是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是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直接实践者。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医德医风都是以病人为中心、病人利益至上这一服务理念的行为体现,它直接影响到病人就诊时的心理感受和对医院的文化印象。要想使一线医务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与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相符合,积极宣传推广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和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与奖惩制度缺一不可。

二、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

企业文化建设包含了制度建设,制度是一切组织得以持续开展工作的前提。在企业文化研究中,有人把企业文化概括成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由此可见制度是企业文化文化的载体。制度与文化在演进方式、表现形态和对人调节方式等方面是有区别的:文化的演进是采取渐进式的,制度的演进是跳跃式的,但二者同处于一个过程之中;前者是有形的,往往以责任制、规章、条例、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后者是无形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一种精神状态,往往通过有形的事物、活动反映和折射出来,但二者却是一体两面,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制度管理主要是外在的、硬性的调节,而文化管理主要是内在的文化自律与软性的文化引导,医院文化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来执行。

运用现代化医院管理理念,将医院制度作为医院文化的主体构架,保证工作正常运转,协调管理中的各种关系,最大化的发挥个人潜在能动性,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以顺应时展与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设置了相应的机构;为有效加强“医患”沟通,缓解“医患”矛盾,成立医患沟通办公室,对促进“医患”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医院职工队伍素质建设

职工是医疗服务的实践者,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关键和重点。医院文化具有渗透和教育的功能,对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又对医院文化建设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医院要关心职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从关心职工的每一件小事入手,提高职工的住房、医保、收入水平等;积极为职工提供国内外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开办各类讲座、培训班等活动。医院一方面要积极为职工创造条件,鼓励职工参与在国际和国内有领先水平的医学科技实验,提高自身医疗水平的同时,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职工的医德培养,针对医院的道德现状建立道德约束和法制管理相结合机制,做到以德治医与依法治医相结合。

通过职工思想道德教育、日常行政会议、各种精神文化活动向广大职工宣扬医院文化的核心理念,让其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树立“服务、爱心、创新”的理念,转变作风,改善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医院的业务管理要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简化流程、方便病人为着眼点采取一些新举措,给病人一个温馨、清爽、舒畅的就医环境。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医院文化活动,建设温馨和谐家园

文化学习材料范文篇3

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充分说明了现代远程教育以其自身的特点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终身教育,而终身教育的所有特征一直是远程教育几十年来的特征,即全球化、个别化、工业化协作、满足不利人员、移动性、快速的交互与反馈、比其他的办学形式便宜、技术和教育紧密联系等等。这种教育方式的一系列特征已经表明它应是各国在21世纪为国民提供终身教育的第一选择。100年来具有终身学习特征的远程教育也是21世纪进行终身教育特别是大众教育的最佳方式。

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的潘德亚拉(PendyalaP.Rao)教授在对南亚地区的开放大学的研究中认为,处于第三世界的国家,由于本身人口增长、教育规模扩大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远程教育合作(包括国内和国际间合作)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主要表现在:(1)远程教育合作是对现有教育服务缺点的克服与补偿(尤其是要考虑到那些被忽略的人群);(2)可以扩展服务,以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3)与最新的发展保持同步,尤其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通过远程教育合作,能够给社会上所有的人提供受教育机会;并且能够引入提高教育质量的适当、有效的方法;还可以在所有的层次上组织教学,从最初级的文化教育和功能教育课程

(functionaleducationcourses)到某些科学和人文学科的高级学位课程①。P.R.Ramanujam教授从高等教育体系面临的压力来看,认为“目前的形势是:高等教育扩招步伐不断加大,而可利用的人力和资金有限。为保证教育水平并满足不同群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明显的解决办法是引进以半脱产学习和自学模式为主的开放大学体系,建立开放大学合作体系”②。

二、合作的主要内容

(一)进行文化交流

主要包括交流教师和学生,让教师在不同的社会中了解和认识另一所大学;延长教师在其他大学学习教学或制作方法的期限;把教师们集合在一起,以保证合作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领导之间的合作。因为,除非教师乐于在一起合作,否则相互合作关系不可能深入③。

(二)交流和联合开发课程、教材等

开放大学之间开展交换学习材料、联合开发课程的合作,将能极大地提高教材的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水准。比如,泰国苏可泰开放大学(简称STOU)与欧洲和亚洲一些远程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为Asean-EU大学网络课程开发“交流学习对象”的项目,说明联合开发双方有利的专业同样有潜在的利益。

(三)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的观念认为购买或者借用伙伴机构/成员国现成的学习材料和重新、单独开发学习材料相比,能够节约时间、人力和花费。这种机制可以促使合作者之间的能力互补,彼此受益。这种共享学习材料的方式,能够使不同的机构及其与研究项目有关的信息得到重复使用,从而使各个合作者能够从中选择那些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同时可以向其他机构提供特定的课程或者整个的学习节目,甚至可以通过组合这一地区资源库中现有的学习材料,生成新的学习节目。对于这种形式的资源共享,必须解决改编、价格、版权、翻译以及发送方式等问题。

(四)专家共享

共享专家对于很多节目和课程的提供都是有帮助的,并且能够使成员国学习彼此的经验,以保证课程的质量,例如在课程开发、音像教材的生产、材料开发、远程会议的基础设施、人员开发和培训以及研究等领域。应该建立和维护存储各个不同领域专家信息的数据库,信息应该包括专家的证书、经历等。

(五)学分和学位认可

未来远程教育合作的领域,应该包括开放大学之间证书的无缝和相互愉快的认可;同等学位、文凭、学分认可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讯事务助理总干事阿布杜拉·罕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远程教育领域目前和规划中的一些活动,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大学合作实施教育服务和教育成果标准,将保证学历资格的可迁移性和资格互认⑤。

(六)学生支持服务

指教育机构(或合作单位)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提供的有关学习方面的辅导及咨询人员配备、学习活动安排、作业评定、政策支持等行政管理服务,以及各种教学信息、学习辅助材料、教学设备和设施服务;辅导教师与学生直接的见面接触或采用通信方式向学生提供有关学习内容的辅导和答疑、学习方法指导及学习咨询服务等。

三、合作的主要形式

远程开放教育形成了全球化趋势,国际竞争正在加强,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国际化趋势明显。一些著名的远程教育系统已经实现了全球教学,如一些亚洲地区的远程教育大学正在使他们的教育地区化或国际化;马来西亚的电子通信大学已经有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注册学生;印度的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已将其课程发送到波斯湾和印度洋地区;现代远程教育还从教育界办到企业界。

(一)校校合作

如法国国家远程教育中心(简称CNED)在远程教育领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居领先地位的同时,又与法国许多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签有合作协议。英国开放大学副校长琼斯建议建立一个开放大学联合体,这一联合体可能的工作领域包括:第一,把联合体成员的课程集合在一起创建新的课程;第二,就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大规模办学方面的成功实践开展交流;第三,在第三方市场共同营销课程;第四,共享教师、教学系统、信息基础设施和支持服务;第五,创设联合颁发的奖项,以有利于得到国际认可。

(二)校企合作

据美国教育统计在开展现代远程学位教育同时,学校积极与国内的各大企业和公司合作,开展各种职业和高新技术培训,扩大学校的影响。如美国凤凰城大学(UniversityofPhoenix)和阿波罗集团合作,成为美国最大的私立大学,用现代远程手段进行本科、硕士生以及博士生学位教育,学生的入学条件里要求学生必须有工作,参加研究生学位学习的学生还要有至少3年的工作经验。学生被组织成学习小组进行专题讨论。这是一种全新的继续教育方法和模式,为企业和公司培养大量急需的科技人才。学校在获得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关学科建设和发展。

(三)大学联盟

政府利用资源来刺激大学之间的合作,通过聚集来自不同学院的专长,整合利益相关者的多种观点,形成新而有力的远程教育组织,促使大学联盟的建立,这些联盟是以开发合作项目发展远程教育为目的的⑥。在美国,有些州的州政府高等教育行政办公室(简称SHEEO)意识到不能允许公立院校相互竞争“远程学习市场”,于是州政府领导人开始创建非竞争性策略,以分配远程教育的州政府投资。为此设有一些激励性的基金,用于那些在开发远程学习项目时包含校际合作的项目⑦,此类资金同时成为那些以前没有参与过合作项目的高校发展远程教育的动力。

(四)与公共组织、私人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部门合作

开放大学若能利用公共组织、私人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部门的资源,这不仅有助于成本的最小化,而且可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还有助于提高巨型大学教学的可接受性⑧。

(五)基于技术的大规模合作

土耳其阿那都鲁大学校长代表OnderOzkazanc提出,如果开放大学之间开展合作,并建立全球开放大学网络,那么最有可能的是建立一个共同的数字图书馆。这种图书馆可以解决经费和图书馆局限方面的问题,就没有必要每个大学都建立一所数字图书馆。

(六)联合出版杂志和研究公告、建立协会等

联合出版杂志应该建立一个由成员大学组成的编委会,并负责论文的选择。

(七)会议

开放大学的合作最重要的措施是组织开放大学会议。它使得开放大学之间有可能交流思想,吸纳其他大学的经验,从而提高大学的教育和管理水平。

四、合作的文化障碍

远程教育的跨文化教、学合作,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是不用怀疑的。然而,远程教育的跨文化合作中,仍然有一些难以逾越的文化障碍,严重阻碍着各开放大学间的合作。主要表现如下:

(一)文化隔离

这是网上远程开放教育跨文化合作中,一定会遇到的第一道阻碍。按照文化学的观点,文化隔离包括自然隔离、语言隔离、社会隔离和心理隔离等内容。这些内容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文化隔离机制,隔离各学校、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的交往和文化交流。远程教育的跨文化合作中,开放大学遇到的情况正是如此。由于自然环境、语言样式、社会形态和心理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处在不同文化圈中的学习者,如果要进行跨文化学习,就不得不借助各开放大学间一种更为积极、有效的教、学合作,以消除文化隔离机制对他们的学习所产生的不利影响⑨。然而,要消除这样一个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人类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文化隔离机制又谈何容易。对于开放大学而言,他们不得不寻求一种万全之策,即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各国政府间的相互支持和协调,以使网上远程教育的跨文化合作成为可能,进而为学习者进行网上远程教育的跨文化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变隔离机制为支持机制。

(二)文化趋同

随着文化隔离问题的解决,人们开始担忧,计算机网络是否会阻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严重不均衡的信息流多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在引入经济信息、科技信息的同时,可能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所谓“文化整体移入”,会不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溶解剂作用,以至把多种文化逐渐整合形成某种单一的文化。事实上,人们这种担心并非多余,网络时代文化的趋同与多样性保持问题一开始就受到了有关远程教育专家的注意。盖里·博伊德(GaryBoyd)所倡导的“交融与共存”是“远距离教育的最高目标”理论主张,就是这种观点的最佳体现。他认为,在网上远程教育的跨文化合作中,“同化和根除是两种极端的选择,它们都破坏了个性的多样化”,网上远程教育的跨文化合作,应该在“保持自身特点”的情况下,“使其持续繁衍的各种文化在相互支持的环境下共同生存”⑩。从此不难看出,在21世纪远程教育的跨文化合作中,趋同与存异,将是各开放大学必须面对的两大基本命题,如何在这两个文化命题面前进行跨文化的合作,将是它们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重大教育文化课题。

(三)文化冲突

按照文化学的观点,在网上远程教育的跨文化合作中,当两个不同文化类型,以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行教学的时候,势必因其差异而发生矛盾、斗争。特别是当一方是强势文化,一方是弱势文化时,两者相遇所产生的文化冲突会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英联邦学习共同体的邓立真博士所担忧的那种情况,即“全球化会带来少数国家(主角)及其权力对知识的主导权”。因此,在进行网上远程教育跨文化合作时,应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冲突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能否针对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制定相关的规则,在冲突中扬长避短,从文化冲突走向文化和谐(11)。

(四)文化霸权

当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还无力(财力、人力)扩大自己的网上远程教育合作规模时,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面对发展势头凶猛的发达国家的网上远程教育文化的挑战,从而失去其民族的文化广泛影响力。况且,发达国家由于有足够的财力、人力来完善自己的网络,开发课件,编制教材,进行跨文化的远程教育支持,因而,它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很有可能作为一种“力量”,控制了其它国家的远程学习者。而且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在此种形势下,那些原来处于文化弱势的国家,他们可能根本无力对抗发达国家的网上远程教育的跨文化扩张。这样,一种新的具有文化殖民主义色彩的教育文化霸权思想,可能在网上远程教育的跨文化合作中形成,并对远程教育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五、成功合作应注意的方面

(一)政府的支持和认可

正如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执行主席、Fern大学校长Helmuthoyer教授所强调的:合作需要得到地方部门的承认,以便获得支持。因此,成功合作不能被忽略的前提之一是地方和国家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认可。

(二)成功合作必须是个体和团体的结合

合作行动由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个体来完成,并且是机构与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类型。通常他们不要求额外的资源或支持,但他们常常为机构间的合作行动出点子或搭桥。另外,不仅通过个体,而且通过各种途径,尤其是机构的整个策略来设计、开发、实施机构间的活动是很重要的。

(三)成功合作意味着每一个参与者能够也必须同时是接受者与提供者

伙伴国家所共有的远见,这对于国内、国际进行成功的网络化与合作学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12)。

(四)成功合作需要做到管理严格、界定明确的目标、相关策略、职责和时间安排、双方利益等

合作从有明确的计划和时间安排的小项目开始,远比从大的不能产生任何结果的项目开始要好(13)。当大学等机构进入合作活动时,需要清晰的策略,并建立互动关系。只有选择与行动一致的原则和目标时,合作与互动才能合理和可靠地发展。

(五)成功合作需要有效的监测和评估

评估是测量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远程教育的合作,可以说质量就是其生命,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声誉是合作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质量的保证离不开有效的监测与评估。

除此之外,清晰的思想、整体综合的方法、技能的发展、心境和态度、多方位的合作、弹性的改革方案、适当的技术环境、所处的位置等都是成功合作的必要条件。导致合作失败的原因一般包括:缺乏合作经验、文化不相容、没有正确理解操作原则、没有经费支持、反馈拖沓、不能利益共享、交流不畅等。如果双方的合作出现上述一个、几个或所有方面,那么开展这种合作就需要谨慎、小心,否则就是危险的(14)。

六、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远程教育合作理论缺乏

国外已有的远程教育合作研究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实际合作的操作上,并且这些操作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和运用,但在理论方面却少有涉及。国外已有的多种远程教育理论,如独立自主理论、相互作用和交流理论等,均是关于学习者和教学人员关系方面的,最近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平等理论(该理论强调远程教育应该建立在远程学习者与当地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平等的概念之上)也是关于这一方面的。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已是必由之路,但远程教育理论的发展明显没有跟上远程教育合作本身的发展,这一点不令人满意,同时也是需要研究者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文化学习材料范文篇4

关键词:中国舞蹈民族舞蹈与民间舞蹈;舞蹈主体建构;舞育专业化;舞文化与人类学

1文化人类学的基本介绍

文化民族人类学,又称文化民族学,是一门研究民族人类文化共性和民族文化资源多样性的一门学科。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一直是其最受关注的一个焦点和文化传统,是不可偏离的。与中国其他民间舞蹈一样,主题舞蹈实践和学术研究的工作重点一直认为是在推动全国不同少数民族群和地区之间进行文化传播,目前仍有属于其他民族舞蹈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学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中国民间舞蹈实践和研究拓宽视野,解决困难问题,更好地把握和认识自己探索和创新的方向。人类学主要研究方向是一门对现代人类及其民间社会学和文化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是对各种关于人类不同文化的一种整体发展理论和文化个性进行比较的一门学术研究.本研究系统地探讨了人的本质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问题,解释和分析了人类及其不同文化之间的个体差异和相似之处,并通过对生物适应及其表现形式的考察,特别关注文化多样性。北美的考古人类学学科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学科分支考古传统人类文化考古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考古人类学,生物人类学-人的生理特征考古和现代语言-文化人类手术。欧洲的其他发达国家,主要是德国、法国和俄罗斯,通常被称为对古代人类生理生物学的考古学研究,例如,生物考古研究。如果将这一概念加以推广,就会发现中国民间舞蹈也是对人性、普遍性、阶段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研究,而每一个中国民族民间舞者都是对方文化的继承者和研究者。目前北京舞蹈学院的中国高等民间舞蹈课程教材中涉及藏族、蒙古族,朝鲜族和云南傣族以及新疆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人的舞蹈学习材料,都主要是为正在学习这些民族舞蹈的全国汉族中小学生和舞蹈教师而精心编写的。即使用的是山东汉族秧歌、扬歌和洋族秧歌等也是汉族传统舞蹈专科教材,也是在田野里和桑家浦江上流传下来的,它们都是来自不同省份、在城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教师和学生。因此,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来研究中国民间舞蹈是一件自然而自然的事情。

2文化人类学理论的重要性

理论作为包含一系列命题的解释框架,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原因、使研究具有前瞻性并从多个角度深入扩展而言,具有极大的价值。在这方面,理论的积累和深入研究是最重要的学科建设。与其他学科相比,舞蹈行业中人的身体动作动作词汇是其身体,跳舞表现是舞蹈的中心,舞者只能在舞蹈中表现出来,所以引语;实践总是在理论前面是业界的一种默契,引言;强调实践少理论,我们都能理解和看到这个问题。当技术与学术的不平衡达到临界点,即舞蹈的理论建构跟不上其发展的需要时,舞蹈实践就会陷入轮回与停滞的怪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在指导实践,科学研究在促进教学和思想创作实践中的作用。中国民间舞蹈的理论建设也是如此,尽管一些专家学者也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语录;《五种大文化类型,语言分部,地理分部》,《中国舞蹈二叠》《民族舞蹈遗存》等优秀的文化人类学著作。如在理论范式、文化人类学到对方的文化研究积累理论的经典进化论、传播学、法国社会年鉴学派、特殊学派理论流派、英语功能主义学派文化与人格论、新进化学派结构、人类学、象征主义、解释人类学,后现代主义等诸多流派。对这一理论的经典著作进行了阐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甚至每年都有新的作品问世。运用这些理论范式和研究结果,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研究中国民间舞蹈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有必要的。

3文化人类学的作用

舞蹈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无论是学科定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还是教材建设,许多内容仍在探索之中。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经验对民间舞蹈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系统地加强各专业的自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构建以课程为最重要环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于过于注重某些能力的培养,缺乏综合能力来获得设计,舞蹈人才的成长是不利的。民族舞蹈的建设应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文化人类学的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

开设中国文化人类学课程是因为中国设有民间舞蹈民族文化、中国民俗舞蹈这两门学科课程,其两门课程教学性质有点类似中国文化艺术人类学课程中的少数民族志学术研究,其教学重点不仅仅在于强调学术研究理论和科学研究实践方法的创新探索,而是在于着重强调对中国不同时代民族志和地域仍在继续传承的、有不同特点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详细知识介绍。任何一门人类学科没有自己进行学术研究的实践方法论,无论如何都可能是不完善的,借用中国文化学与人类学(文化民族学)的学术理论研究范式与学术研究实践手段,填补与改进完善中国民族民间舞学术研究方法论的不足,是当时我们设计这门学科课程的最初一个思考。当前,不仅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等其他以中国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为主要教学研究重点的各类教学科研单位,也都纷开设民族文化概论人类学艺术概论或少数民族学文化通论这样的课程。

4.1促进文化传承

人类文化学可以让我们充分了解到每一种具有民族性的民间舞都充分融合了该民族的宗教信仰、理念、传统、情感等各种精神物质文化,是一种独特民族文化的外在精神表现形式之一,展现了各自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审美观。作为一个中华民族中最强力的一个民族精神标志,民族舞和民间舞往往贯穿于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其中往往蕴藏着一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中国民族舞本身有着极强的可包容性的艺术特点,这也许正是中国民族舞和民间舞的最大灵魂魅力所在,同时,这种舞也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完美展现。民族民间舞蹈就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是通过人的身体动态融合所传承的,通过身体的动态舞动可以做到民族文化的动态传承,也充分说明了它是当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动态传承的一个活化石,也为当代中华文化的创新探索的发展开启了新的一扇大门。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课程活动引入小学课堂后,尽管其基本功能和结构有了一定的重大改变,但民族舞蹈的主要活动内容和其基本含义并未作太大改动。所以,开设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在一定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防止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不够能很好地得到传承和拓展发扬光大。在未来,民族舞蹈民间舞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历史重担不仅只是由民族舞者自己承担,更是我们中华人民的政治义务和社会责任,因为,这间舞是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中重要的一部分。

4.2增强民族情感

人类文化学与舞蹈学的相结合,让我们知道中国的少数民族舞蹈民间舞以其风格各异而举世闻名,作为民族文化的常见舞蹈表现形式,不同的民族地区,不同的少数民族都会具有其自身的民族文化风俗特色,这些在民族舞蹈中也都可以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完美体现。舞蹈教育可以说是作为非语言的舞蹈文化教育传承方式,那么中国舞蹈文化教育就是舞蹈加入一种语言,使中国舞蹈能为更多人所知。民族传统艺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必将面临两种新的选择,要么就会进化要么就会消亡,而将它作为民族艺术得以传承发展下去的最佳文化载体,人们认为有必要将其继续发扬光大。从某种意义角度看,民族的舞蹈文化也是属于世界的,精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剧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灿烂时代艺术精华中的一颗熠熠闪耀的璀璨明珠。为了始终保持民族舞蹈艺术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不断加强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向前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我们学习优秀民族传统民间舞时,就需要熟练掌握各种不同舞蹈风格的优秀民族民间舞。与此同时,在人类文化学的学习中,一要注意保持正确的民主学习伦理心态,倘若总是刻意遵循一些原则如:民族虚无主义、,这样就很有可能会陷入对民主主义科学精神的严重素质缺失和民主主义盲目崇拜。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上的自我认识来说,通过对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舞和我国民间舞不同系统性文化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经验研究,还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到其不同文化起源地的优秀传统舞蹈文化,也可以从不同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舞蹈文化中不断探寻其与现代文化的区别。通过深入学习民族舞蹈创作,在各种不同肢体上的语言以及动作上,我们不仅可以由此角度来一步步了解一下我国社会各族人民对于自己身体灵活度、柔韧性的巨大要求差异,还可以了解到他们在其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观等中所表达的不同之处。在激发学习中国舞蹈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精神,进行弘扬民族爱国情感的文化教育。透过肢体的激情扭动,激发了广大青年对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舞的强烈喜爱,促使他们深刻意识感受到促进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传承的巨大重要性,民族民间艺术的绚丽,增强他们的弘扬民族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5个性发展与能力开发

舞蹈活动是由一个人的各种肢体语言动作进行展现的,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舞蹈人员整个动作的立体性,此外,还应该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自我动作展示的自由空间。通过自我个性的展示,学生自然可以充分彰显他们的科学个性,这里面所说的这种个性教学并非那种特立独行的科学行为,而是在始终保持着培养学生原始性和灵性的本质同时,表现表他出非凡的科学创造力和丰富想象力。现今课上学生教学的民族舞蹈民间舞主要项目为蒙古舞、藏舞、维舞、傣族民间舞、秧歌、花鼓灯等。在技术学科建设初期,对于技术教材的选择及其要求,主要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具有风格性、代表性、可持续训练性,即这类教材的教学内容风格要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可供广大学生作为用于技术训练的教材参考。所以说,民族舞和民间舞艺术课程主要是用各种文字或者符号形式,来表达促进民族舞者各种肢体和精神情感的协调。通过对不同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深入学习,学生在整体领悟力和综合创造力等各个方面也有机会得到有很大的提高。民族舞蹈民间舞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华民族大地,这种结合本土文化成长发展起来的传统舞种本就能够契合古代中华儿女的所有身体生理特征,因此,相比于传统民族民间舞,民族民间舞对于开发中小学生身体的独特性、培养他们的身体创造力本身就有着更为先天的优势。而对于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民族或本地域的传统舞蹈,对于自身比较熟悉的本地区民族或者是本地区民族舞蹈艺术类型解释方法体系而言,总会与你自己所擅长的民族舞蹈文化类型而言有很大区别,整个学习过程往往会在不适应———不太能适应,不太能理解———理解中顺利完成。文化学与人类学教师在舞蹈学科上的范式化和假设的实际需要,会致力于学生欣赏和重新理解“差异”,中国民族民间舞就是对舞蹈各种学习类型研究的较为深入,因此也会以学习他着舞蹈的不同风格、特色、不同形式来重新反观自己较为熟悉的各种舞蹈学习类型,从而对其进行更好地自我发现,如同自己照镜子一样,学习他者舞蹈目的也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

6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随着高等舞蹈艺术教育在全国和社会进行大规模的推广普及与水平提高,综合类大学将高等舞蹈教育作为高等美育艺术教育的重要学习手段和教学形式,全能型高等舞蹈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和舞蹈编创艺术人才将在社会更具有一个广阔的教育市场前景,改变现在舞蹈教学模式结构和未来课程教学结构势在必行。各专业大学生必须学习掌握中国古典舞身韵课教材,芭蕾基本功训练及芭蕾舞教学法,编导及现代舞,全面吸收各舞种的精华,丰富舞蹈语汇,包括中国民间舞,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能跳、能教、会编于一身的全能型舞蹈人才,与社会发展大口径需求相吻合。"

7总结

当今,世界上大多数的国际学术研究创新都主要是面向跨学科的。对于中国中的民间舞蹈这门学科来说,文化学与人类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并不完全是为了教学创新,而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补课或者是填补空白。当舞蹈专业技术理论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民间舞蹈语文学科的一条教学捷径时,文化舞蹈人类学理论应作为语文学科研究方法论的重要参考和教学研究重要资源,这是符合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因为今天的中国中间民族舞蹈的表演、教学、创作、研究,不仅仅是需要艺术展示表现出来,而且还需要对你所应该做的一些事情有一个合理的科学解释,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知己知彼"就是要求我们从各种舞蹈学科中综合学习,找到最恰当的专业理论实践方法应用来加以分析和帮助提高我们的理论认识,指导和帮助修改我们所需要做的一些事情,同样,文化舞蹈人类学专业理论和实践方法的教学研究也是需要付诸实践,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光辉.浅谈中国舞蹈教育发展的区域化联盟战略[J].舞蹈,2017(07):62-64.

[2]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的再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5):1-4.

[3]赵铁春.开拓与反思——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校庆活动总结[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04):31-34.

文化学习材料范文篇5

1.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特质。

(1)英语教学法。教学法就是教师在实施学科教学过程中所普遍采用的教学规律与经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的教学理论。英语教学法,即是关于英语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经验,教育教学理论的升华与总结。

(2)多元识读(multiliteracie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西方NormanFairclough,JamesGee和GuntherKress等十位研究学者组成的新伦敦团体(NewLondonGroup),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多方支持下,在申请设立的国际多元识读研究项目(InternationalMul-tiliteraciesProject)中首次提出的,并将其作为新的理论基础来指导与识读国家语言文字。他们认为多元识读是指人们在多媒体互联网时代,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利用语言成分、视觉成分、听觉成分、姿态成分、空间成分等多模态的表达形式组成的副语言符号资源,进行网络编辑、处理、传输和理解各种模式的话语和信息,培养与他人合作意识、互动意识和养成批判性思维,发展跨文化意识。

2.多元识读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多元识读教学法在1996年被新伦敦团体提出后,便将社会符号学(socialsemiotics)作为研究项目的理论基础。该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是科学、规范、合理地设计建构意义,强调设计建构意义是一个积极的、动态的过程,而不是被消极、静态的规则所控制。其理论框架包括可利用的设计(availabledesigns)、设计过程(de-signing)和重新设计(theredesigned)。

3.多元识读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本质区别。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完成教学任务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传统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运用语言为中心(Language-centered),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完成教学过程。而多元识读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运用各种社会符号资源,干预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完成教学过程。传统教学法侧重于进行教学结果评价,即只看重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多元识读教学法侧重于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双重评价,既看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结果。运用多元识读教学法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角度,调动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实施多元识读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课堂教学设计要有实用性。为了让学生在几个月、几个星期,甚至几节课或更短时间内充分体会到完成英语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考虑这些教学设计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要考虑内容的鲜明性、丰富性和新颖性;再次,要考虑给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沟通以及交流的机会;最后,还应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

2.课堂情境要有真实性。为了确保学生学习英语的扎实性和有效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为多元识读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真实情境。课堂情境的真实性包括组成副语言的资源符号要有广泛流通性,及学生掌握与接受副语言符号资源的容易性;教师把副语言符号制作成教学用具,在设计上与制作上要具有可视性与易懂性;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用具的使用上要把握好恰当性和紧凑性,从而获得学习的有效性。教师需熟练掌握和使用副语言制作教学用具。在当今,借助计算机和软件设计与制作教具是一件很容易完成的事情。

3.课堂主题要富有趣味性。平淡的、乏味的、空洞的、千篇一律的课堂主题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心理学角度讲,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保证学生持续学习英语的高涨热情。趣味性也能助推教师时刻保持高度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因此,教师或教辅人员在课前准备富有乐趣的课堂主题尤为重要。

4.课堂活动要有连贯性。课堂活动的连续性要做到教学设计连贯统一、教学设备完好、教学活动安排紧扣主题。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与形式安排上一定要贴近教学目标。

5.参与主体表达要富有情感。一直以来,传统的英语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多强于笔试而疏于口语表达。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虽然通过引入外教来保证师生在语言交流中词语发音的准确性和情感表达的到位性,但外教的来源地不同,发音音准参差不齐。因此,教师或教辅人员在选择教学资源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三、多元识读教学法的应用

受新伦敦研究团体将多元识读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启示,笔者在高职学生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将教学模型分为情境操练(situated)、明确指导(overtinstruction)、批判性框定(criticalframing)和改造式操练(transformedpractice)四个步骤。如在英美文学课教学中,遵循多元识读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教师事先把紧扣学习主题的学习材料装入多媒体内,继而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经过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学习材料——副语言的刺激,辅以教师的语言传授,极大地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情境操练。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多元识读学习材料,播放次数的多少由教师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加以掌握。在学生看完学习材料后,教师把班级的36名同学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分组时尽量使小组内成员间在生源地来源、性别、民族、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成绩优劣、社会文化需求、个人背景、知识和经历等因素上存在差异,促使他们在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时所获得的感受存在区别。分组操练有利于小组内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相互帮助,还可实现小组间的相互帮助,从而使每位成员都沉浸在西方语言和文化构建意义的操练之中。

2.明确指导。明确指导是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干预。当每个小组都完成情境操练后,依据表现,教师针对每个小组及每个成员存在的不足给予正确指导。此时,教师发挥的是爬上高楼所用的云梯或是脚手架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自觉探索新知识,并用新知识理解和掌握更高程度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协同学习的能力。

3.批判性框定。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将批判性框定人为地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自主性批判;二是引导性批判。自主性批判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所处的社会地位、对西方历史文化熟悉程度、对西方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了解等对西方语言和文化自主性地进行批判性的理解。引导性批判是指在学生进行自主性批判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就整体和局部、局部和个体、预期受众、语言和文化生成的背景、语言特点、语篇形式和社会语境等进行系统指导以后,学生再对西文语言和文化意义产生的影响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与理解。

4.改造式操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同一设计原则应用于不同语篇的不同语境,生成新的构建意义的操练。

四、多元识读教学法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启示

1.能有效提升高职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元识读教学法能让学生协同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各种资源开发学习软件、设计情境操练,从而开拓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极大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促进其积极投入到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中来。

2.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强大决心和自信心。学生辅助教师或独立设计学习软件和情境操练过程的机会越多,主动接触语言和文化的机会就越多。不论是教师在课堂上积极有效地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情景操练过程,还是学生辅助教师设计学习软件和制作教具,抑或是学生征得教师同意后独立设计学习软件和制作教具,这些手段都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参与性。

3.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当前,就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教学评价体系而言,英语学习的实效性是依据结论性评估来完成的,即把学生成绩的高与低视作教学的成败。仅就这一点而言,从对比不同程度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容易看出多元识读教学法的实施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应清楚地意识到,语言交际水平和英语学习成绩的提升并不是英语语言和文化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是应该放眼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深层次追求。

五、结语

文化学习材料范文篇6

关键词:外语学习;老年人;APP;学习社区

在全世界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的老龄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老年人不断增加的环境下,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效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减缓老年人的抑郁与焦虑情绪成为重要任务。然而我国在老年人的教育上存在空缺,针对老年人的语言蚀失、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等方面缺少应对措施。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外语学习教育服务,是不断丰富充实社区老年人生活的学习和社交途径。研究团队通过联系多方合作,以智能通信设备为媒介,为老年人提供适合的外语口语学习APP,进而明确和迎合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学习包括外语在内的新鲜事物,有益于进一步提升针对老年人的个性化教育服务水准,增加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提升老年人外语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认知健康(cognitivewell-being/cognitivehealth)是指个体的认知功能处于正常或良好的状态,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认知健康的良好与否决定了老年人能否实现生活自主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和生活幸福感[2]。随着人体生理功能衰退,个体认知能力、记忆力、语言运用能力都在逐渐下降。年轻群体关注移动设备的娱乐性、互动性,使用时间碎片化。而老年人在移动设备的使用方面则更加单一,退休后时间安排更加灵活自由。利用这一显著优势,设计适合老年人线上通过移动设备学习的软件的设想,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如果成功制作一款适合老年人英语口语学习的手机APP,势必能够为未来的老年人外语学习教育与线上线下学习型社区的联动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需求与问题分析

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认知衰弱正在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导致认知衰弱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运动频率、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由于老年人退休后无所事事,出现与社会脱节的状况,注意力下降、语言运用的减少也导致老年人的语言蚀失。在我国的老年人中年龄较大和女性群体的认知衰弱现象尤为明显。针对这一问题,除了增加日常的均衡营养摄入、坚持运动、增强社交,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和益智游戏也是必要的解决问题方法,从而促进多系统的生理功能稳定运行。为减少异常老化的现象,老年人学习和交流外语,可以为老年人的语言运用增加机会,有效刺激大脑语言功能区,寻求语言学习交流社区也成为新时代老年人的必然追求。通过线下问卷调查,汇总数据分析发现老年人的外语学习需求呈现多样性(如辅导幼儿、自我提升、与外国友人交流),对有关外语学习影响认知能力的了解较少。在对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老年人的学习能力不足但兴趣浓厚;学习目的性、主动性强,学习时间更加灵活充足,在学习过程中不存在压力,对学习进度没有要求;普遍表现出畏惧和焦虑,对于能否掌握外语存在不自信的心理,在英语口语练习方面更表现出缺少学习环境和练习氛围,不敢说、不愿说成为普遍现象,不愿向教师请教,好面子,自尊心强;记忆力衰退,理解能力较年轻人更弱;老年人学习过程中由源语言向目标学习语言的迁移现象明显。

2.英语学习APP是针对老年人特点开展的教学模式

2.1提升老年人学习兴趣

相比传统教学,APP教学旨在提升老年人借助移动设备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使用APP的过程中让使用者真切认识到外语学习对认知能力的提升。鉴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为老年人推送有关养生健康类的外语学习材料,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意愿。同时也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与动向,保证老年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远离焦虑和畏惧情绪,保障学习者的良好学习心态和学习意愿。建立APP内的学习交流社区。Verghese[3]的研究发现,日常生活中参与认知活动(如、阅读交流、猜谜和写作)比较多的老年人,其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更低。为老年人增加与同龄人社交的机会,也是外语学习APP重要的功能之一。脱离单一的课堂学习,通过移动设备APP的随时随地学习,更适合老年人衰退的记忆力,不仅弥补了师生交流不足的空缺,还通过建立线上学习交流社区,增加老年人在外语学习中的交流沟通,并进一步组织同城社区老人开展线下活动,增加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和外语学习与运用。日常生活与英语口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全身反应带动记忆加深,有助于提升老年人外语学习效率。增添兴趣话题板块,相比青少年的传统、系统的外语学习,老年人外语学习更应注重实用性和话题性。将兴趣与学习相结合,结合老年人学习动机在注册外语学习APP开始学习时,向注册者提交调查问卷并开启个性化推荐,凭借使用者所选择的感兴趣话题进一步确定学习内容,内容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包括日常交流、出国、探亲、志愿者服务等主题有关的口语学习。

2.2老年人学习效果

2.2.1碎片化与系统性学习老年人认知水平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有所下降,相比信息密集的传统课堂,英语口语学习APP能够实现老年人学习中随时听说的需求,为老年人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对于老年人的外语学习内容,能够在设计与课程安排上实现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有效降低了老年人外语口语学习中的焦虑。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是为了让老年人的英语学习内容实现整合与连贯,自由化的学习方式满足老年人的生活习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随时随地开展口语个人或者多人学习的个性化需求。相比于青少年,老年人的耐力更强,对外语学习的需求更加明确具体,为此借助APP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感兴趣和实用性更强的系列内容,利用大数据统计,每日为老年人推送新闻热点与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增加阅读量与信息接收量,逐步提升老年人的信息接受与理解能力。设置阶段性微型测验和模拟会话场景匹配学习者进行场景对话,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语言实用性,增加多巴胺的分泌,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有效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同时系统性地为老年人提供语音课程,从音标示范到常用单词短句介绍与视频教学,再到模拟场景扮演角色会话,有效提升外语学习的成就感和获得感。2.2.2个性化调整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在年龄不同阶段不同表现方式地表现出语言蚀失[4]的状况。研究认为,相比开展传统教学的固定难度统一化指导,自适应性的训练任务相比之下则更加灵活更有利于实现训练效果[5]。因此,在APP的教学开展之初就会针对使用者的母语运用程度、外语的学习程度以及文化学习程度,开启外语学习难度与内容的个性化推荐。通过分阶段统计,实现实时分析掌握现阶段老年人的认知水平变化,将数据进行汇总为今后建立中国老年人语料库提供有力数据参考和模型支持。在学习中为老年人提供真实易于接受的语言学习环境,加强记忆训练,灵活使用机械记忆(rotelearning)和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learning)。有意义学习有利于老年人学习后记忆更加持久,相比青少年,老年人的理解能力更强,在语言学习中增加语言的意义学习和意义加深,更符合该人群的英语语言学习习惯。借助外语学习APP平台的大数据支撑,掌握老年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阅读学习内容偏向,为老年人提供更个性化的文章与场景英语学习材料。满足老年人学有所用的需求,逐步提高老年用户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材料的适切性,为老年人的有意义学习提供完备的资料和平台。机械练习是巩固知识的过程,不断进行复习的过程有利于老年人学习记忆的深刻,潜移默化中提升认知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APP会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掌握程度记录个体的记忆曲线,并与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相对比参考,修改学习策略,调节学习计划,让学习进度可视化,提升学习趣味性与成就感。增加学习内容在移动设备上的出现频次,从而实现老年学习者对单一、多次、反复学习的需求,通过无意识学习推动学习进程,强化内容记忆,增强学习效果。2.2.3改进语音面貌老年人在没有系统学习过音标的前提下学习英语口语有一定难度,同时在缺少语言环境的情况下也碍于面子羞于开口。因此,在改善老年人英语学习中的发音问题时,应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改进语音的讲授方式。手机APP在教授音标时可以利用老年人的知识迁移,通过拼音、图片的方式,由已有知识出发对音标乃至语音语调等外语知识进行迁移。灵活采用母语相关的材料,进行对比学习,首先增加老年人对英语的亲切感,提升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鼓励老年学习者张口说英语,更主动地接收和学习英语语言及其文化。其次逐渐培养老年学习者的英语语言思维和交际能力。适当调整准确度的范围,减少老年人前期学习压力,降低口语语音的门槛。推荐英语类影视或音乐类内容,定期开展线上线下英语学习活动,提升老年人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并吸引更多老年人投入更多时间到外语学习中来。最后为老年学习者提供适合的应用场景,如志愿者培训活动,与中小学学生交流学习,增加社会参与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进而产生更稳定、更积极的情绪。老年人的外语学习和身心健康都能得到正向反馈。愉悦的心情和健康的心态也与更多的学习成果成正相关。2.2.4借助APP建立线下学习交流社区老年人在退休后容易与社会严重脱节,失去社会参与感和获得感。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准,有些地方鼓励老年人参与义工、社区宣传或娱乐性活动。基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交偏好方式,以线上APP作为起始点,根据区域设置分化用户群体,使线下社区的建立成为可能。线上APP增加实用性和生活适用性,为老年人增加社交活动提供更多可能性。初期在APP线上根据区域组建学习小组和交流群,用于分享学习进度和学习心得,提升老年人线上语言学习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增加场景会话和常用语练习匹配小组,增加线上社区中老年学习者的合作交流。定期在使用者较多的地区开展线下外语学习交流讨论会,并且设置外语学习角。建立学习交流社区的过程中,招募外语学习志愿者,吸引青年与老年语言学习者共同加入,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程度学习者加强沟通交流,进而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和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后期可通过平台获取展示各地区公益性活动对外语志愿者的需求公告,帮助老年人真正实现外语的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为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做出努力。

3.外语学习APP必要性与前景展望

在多位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中表明,伴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生理功能下降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负性事件,都可能引发老年人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社区老年人因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产生抑郁情绪的可能性更低。经济来源稳定、身体状况良好也是社区老年人拥有更低的焦虑情绪的有利因素,社区老年人容易获得更多的社会活动,社会参与感强,因此情绪水平更加稳定[6]。全民外语学习、社区型外语学习交流,正是迎合了时代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建设健康老龄化社会提供新的助力,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为终身学习型社会增添新的学习方式和交流途径。如何提升老年人的认知水平,使老年人不被时代抛弃,并有效提高其社会参与感和生活幸福感,成为老龄化社会一大难题。外语口语学习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语言具有一定文化和社会属性,老年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既是对知识文化的吸收,也是参与社会活动、增加交流的过程。利用外语学习APP探寻更理想的方式,实现语言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运用,是互联网时代对于语言实用性和语言学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在外语学习中,可以让老年人增加更多中外文化信息,开拓国际性视野,推动思想随时代进步,增加民族自信心和社会凝聚力。

结语

文化学习材料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牢牢把握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两大任务,联系全市交通工作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和干部的思想实际,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的龙头作用,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和务实型领导班子,切实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思维能力和战略思维水平,为全面实现2010年全市交通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我市交通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学习重点和方法

1、重要理论书目。严格按照、中组部2010年2月12日向全国党员干部推荐的第一批学习书目要求,安排学习指定的重要理论书目,有目的地安排自学和他学,引导大家系统地自觉地学习重要基础理论知识,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选学部分章节,或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研究和讨论,适当时到高校外请教授组织集中学习,以实现深化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对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的目的。

2、重要讲话报告。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的权威,必须深刻领会各级领导的有关讲话及报告精神,必要时延请专家学者进行重点辅导。着力抓好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严格党风党纪,努力做到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做出更大贡献。

3、优秀通俗作品。为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多读书、读好书,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中组部4月20日向党员干部推荐了第二批学习书目,我们必须积极做好第二批学习书目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并带头自觉地安排好学习。同时,注意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尽早布置中心组人员进行选学和自学。对、中组部网上同步推荐的优秀通俗作品,要一并作好安排部署。妥善推动下属各支部做好对优秀通俗作品的通读和选学。条件允许时,可适当组织有关学习心得的交流和研讨,甚至开展学习讨论(或辩论)比赛,活跃学习活动方式,丰富文化学习生活色彩。

4、相关业务知识。认真组织对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省、市“两会”以及交通运输部、厅有关会议精神的学习与讨论,努力把握各级及各个方面关于交通运输行业的论述的精髓和实质,同时安排好本行业的业务知识学习,做好基层一线的学习调研。努力做到请进来、送出去。请上级有关部门领导或专家授课指导业务学习和工作,也可选送干部参加上级组织的学习培训。吃透上情,把稳下情。最终,实现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时间安排与要求

第一季度(1----3月),要求全体中心组学习人员要全面学完中央、省、市三级领导的重要讲话及主要报告,以便能及时地科学地安排好全年的各项工作计划。

第二季度(4----6月),要求大家要处理好工学矛盾,挤出时间,选学部分理论基础知识,开展好有关党建党规和党风党纪等方面的学习教育活动,同时积极参加局党委组织的大型集中学习报告活动。

第三季度(7----9月),要求全体班子成员及中层领导干部都要带头学习、中组部向全国党员干部推荐的学习书目,选择部分党建通俗著作或文章进行自学,同时借助“七一”的东风,安排一次以上集中学习讨论。

第四季度(10----12月),要求全体中心组学习人员要对照年初拟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再次学习有关业务知识,开展一次“抓党务,促业务”的学习教育活动。

四、学习保障与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由党委主要领导主持;有关部门做好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通知、组织签到、学习材料的准备和发放工作。全体中心组学习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把中心组理论学习作为理论武装、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文化学习材料范文篇8

一、老干部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1、改变重行政,轻党建的状况,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过去,老干部党支部书记由老干部处处长兼任,行政、党务工作一手抓,看似工作效率提高,实际工作上往往是重行政,轻党建。每次组织活动,行政工作在前,党务工作在后,组织生活肤浅,老干部往往有走过场的感觉。根据这一情况,我们让党支部书记从老干部党员中产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安排和思考老干部党建工作,针对老干部特殊情况开展党的组织活动。

2、改变重形式、轻效果的做法,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在学习形式上,根据老同志特点采取5个结合:收看录像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重点发言与大家座谈相结合,阶段学习与集中辅导学习相结合,参观考察与座谈讨论相结合。在增强理论学习与思想政治工作实际联系的效果上,请一些党龄长,有理论功底,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作重点发言。此外,支部鼓励老同志参加两月一次的常委会法律知识讲座和各种文化学习,使老同志思想跟上时代步伐,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3、改变重生活待遇,轻政治待遇现象,不断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关心政治是老同志在机关长期工作中养成的习惯,为此,注重老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落实成为支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是在政治上关心注重效果。支部规定每月13日下午为支部组织生活和老干部学习时间。每季度第一个月,由常委会领导向老干部通报人大主要工作情况,通报党和政府以及南京市的重大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传达上级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精神。在探索增强学习效果的途径上,支部每年组织老同志两次市内,一次市外的参观考察学习活动。在参观考察中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使老干部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

二是生活上关怀注重到位。针对老干部的高龄期和高发病期,支部邀请了鼓楼医院心脏科专家施广飞教授为老同志讲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许多老同志与专家建立了联系。同时,根据老同志身体状况,安排他们到庐山、北戴河、青岛等地疗养。在涉及老同志利益的重要决策之前,主动征求老同志意见,确保老同志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平时,支部向行政领导申请部分经费,用于配合在职领导做好关心老同志的工作,从党支部角度对老同志生病住院走访,家中发生重大事情走访,有特殊困难走访,发生重大纠纷走访,老同志的遗属走访,使党员感受党组织的温暖。

4、改变在位有为,退位无为的思想,党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发扬。支部积极鼓励离退休党员干部带头不甘赋闲,利用以往在领导岗位上的工作经验优势、思想政治优势和业务特长优势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实现第二人生价值。先后有28人在各条战线的不同岗位上尽义务,发挥余热。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继续为振兴我市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富民强市、早日实现“两个率先”作出贡献。与此同时,他们十分关心着人大的工作,关心着人大机关作风建设,经常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人大机关改进工作。

二、探索做好老干部党建工作的实践

在加强新形势下老干部党支部党建工作中,通过不断探索新形式、新办法,在实践中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得益于:

1、有心系老干部的领导关心。领导支持是做好老干部党建工作的关键,根据支部的活动计划,划拨必要的经费用于保证党支部开展各项活动。外出参观考察,旅游疗养,节日联欢等活动,一经支部研究确定,活动经费再紧,办公厅也要保证老干部的活动正常开展,其他后勤保障也及时到位。机关党委也非常关心支部的学习计划和内容,能及时提供相关学习材料,并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讲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激发了大家的热情,支部开展工作有保障,党员为如何开展好党建工作积极献计献策。

2、有坚强有力的党支部集体。党建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关键有没有好的支部领导班子。本届支部书记是全票通过的老书记,德高望重,对支部工作和党员情况十分熟悉。委员们的责任心也很强,他们严于律己,认真负责,深受老同志的信赖。支部领导班子团结一致,作风民主,委员各自联系一些党员,经常和党员保持沟通,支部了解党员,党员理解支部,大家相互在一起有事无事多走动,大事小事多商量,难事急事多帮助,在支部领导下形成一个大家庭,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不断提高。

文化学习材料范文篇9

摘要: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与他们在校期间接受的相关跨文化交际培训程度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提高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进行相关的跨文化培训是培养英语教师过程中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准教师,笔者提出除了具备交际意识和对比意识以外,教师角色转换的意识以及保留本土文化的意识更要深入准教师们的心中。文章从文化知识和文化能力两方面入手,提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切实可行的方法。

近几年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做了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为跨文化教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在这些调查研究中,研究对象大多数为在校大学生以及中学生,针对外语教师本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却非常少,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外语教师的研究更少。

笔者对镇江市外国语学校的英语教师进行了一次关于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小学英语教师较注重小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的提高,而没有充分重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小学生缺乏对中英文化差异的起码了解,语用能力差,在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常常导致语用失误和交际障碍,笔者认为,这与小学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足存在一定的关系。

据调查数据显示,这些小学英语教师70%毕业于师范院校,其中25%的教师表示自身缺乏足够的跨文化意识,31%的教师意识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却不知如何处理课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内容,而83%的教师表示自己在学习期间并没有受到相关的培训。因此,提高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进行相关的跨文化培训就成了首要问题。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目标

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成为正式的英语教师以前首先需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Byra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即知识、技能、态度三层模式,具体来说,在知识层面上,教师应该掌握普遍文化知识,即文化的基本概念、构成、特点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掌握一定的具体文化知识,即了解目的文化、本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群体的特点和彼此之间的异同。在能力上应该做到:能够用目的语言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合中进行恰当有效的交际;养成对一些文化问题思考的习惯,善于总结自己的跨文化交际体验,并摸索出一些学习方法。就态度层面,要敢于面对挑战,不断学习和探索外国文化,对不同文化行为和思想保持一种宽容、理解和移情的态度,及时反思本族文化和自己的文化参考框架及言行。我国的外语教学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教育体制和相应的考试制度的影响,过分注重语言教学而忽视了外语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如果以跨文化意识来对外语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就能将所授的语言知识与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

二、培养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需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Hanvey将“跨文化意识的层面”(levelsofcross一culturalawareness)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只是注意到一些表面的文化特征;第二个层次是对于对方文化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某些有意义的文化特征有所察觉;第三个层次对于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异文化特征,在理论上或是理性上能够理解;第四个层次是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真正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

笔者认为,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对跨文化意识有更深的理解。作为一名准教师,除了具备交际意识和对比意识外,教师角色转换的意识以及保留本土文化的意识更要深人心中。

1.交际意识指的是在真实环境下能够应对各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随着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地位的巩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也在不断深化,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们,在学校期间利用或创造与nativespeakers进行交流的机会,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2.对比意识能够分析目的语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区别,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扩大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学生必须了解到侮一种文化的价值观都是其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例如,在英语国家人们崇尚个人和独立,而在中国人们重视的是集体和和谐。因此,要想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就必须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拥有这种对文化价值观的鉴别能力,才能够自觉区分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中外文化差异,并吸收西方合理文化价值观的科学价值体系。

3.教师角色转换的意识也应该在这一阶段就深人准教师们的心中,也就是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权威和中心,而是一名指导者、监督者,帮助所教的学生掌握知识,并了解其掌握的情况。由于受到一系列政治、文化、经济因素的影响,我们教育的核心主要以知识的灌输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努力提供各种学习材料,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而学生的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创造性的能力往往被忽略。教师角色的转换就是要提醒师范院校的学生拒绝这一陈旧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创造性的自我发展,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不断实践,培养自己这样一种教学能力。

4.保留本土文化意识强调的是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们不应该仅仅被动地学习异文化,还应该培养自己解释介绍本国文化的能力。特别是在课堂上,外语教师作为英语文化的传递者,起到一个沟通英语文化与学生自身文化的作用。小学英语教师更值得注意,小学英语教学基本上是在学习者对英语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的,由于此时小学生尚未完成第一语言和本族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对母语和本族文化还未达到一个基本的完整的认识,如果这时过分地强调外国语言和文化,而没有适当地讲解本国文化知识,很可能会影响小学生的母语学习,对第一语言和本族文化造成负面影响。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

如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从被忽略发展到逐渐被重视,从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发展到对教师专业化的内在素质的提高,从注重群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转移到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一个缺乏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的教师只能培养出语言结构单一,语言交际能力弱的学生,远不能满足21世纪对优秀的高、精、尖外语人才的需要。

1.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之父Hall认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即公开文化及隐蔽文化,公开文化的知识可以通过大量笼统的、概括性的文化知识系统地学习,通过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传统与习俗等等方式。在我国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般都设有文化教学课程,如英美国家概况和英语国家背景知识等等。通过书本上一些介绍性的知识和阅读材料来使学习者体会同母语文化存在差异的目的语文化现象。

但是就隐蔽文化特别是深埋其中的价值观念却非常难以把握。人们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处世哲学、道德标准等等无不受其价值观的影响。由此可见,将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部分揭示出来才是跨文化培训的重点。那么,针对师范院校的准教师,该如何挖掘隐蔽文化层面的知识呢?比较容易找到一个民族隐蔽文化层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文学宝库,因为语言文学历史悠久,文学作品蕴涵丰富的文化内容,这其中必有各个民族思想观念的痕迹;另一个途径是在语言宝库中寻找,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都能够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这就要求师范院校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课程,系统地讲述语言、文化、社会和交际之间复杂的关系。

2.文化能力。对于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可以从文化冲撞开始,目的是让受训者通过经受心理和情感上的震荡,对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冲突有一个强烈的感性认识。除了通过讲座,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互联网或者看录像,观察并分析实际案例来吸取经验,避免跨文化交际的误区。此外,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和辩论更能够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并使其亲身体会到跨文化交际的经历,还能够进行反思或相互之间分享这种经历。一些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这些准教师到外国人家中做客,或者到外企实习,以便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学习材料范文篇10

关键词:诗意德育;文化品格;德育方略

一般说来,现代德育如果缺少审美的意境和趣味,使德育机械枯燥,就容易让学生感到教育的沉闷和压制。因此,要使德育真正成为尊重人、关注人的生命意义领域,必须变革以往德育单独化、浅层化等弊端。本文试图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让诗意德育成为创造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精神实践活动,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灵发展。

一、什么是诗意德育

我国是诗的民族,历来以“诗”教子,以“诗”教生的传统。《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简言之,诗就是凡有情而美的东西便是诗。《诗经》是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主要素材。最早提出诗意德育的并付诸实践的是孔子,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主张,他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文敦厚,诗教也。”把诗歌用于道德教化,使弟子养成温顺、柔和、敦笃、厚道等“思无邪”的品质。孔子曾不止一次要求学生运用诗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务社会。在西方,诗意德育思想最早源于古希腊雅典“三艺”(文法、修辞学、哲学)教育;尼采、维根特斯坦、海德格尔等诗化哲学家高度肯定“诗性”、“人诗意栖居”的价值;20世纪末美国以塞里格曼、谢尔顿等积极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探讨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环境与美德的关系等。所谓诗意,是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们以美感的境界,如诗意生活、诗意人生、诗意课堂等。基于诗意文化中的德育具有诗一样的意蕴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它能显现德育魅力,提升学生审美道德境界,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进行习德活动。[1]由此可见,诗意德育是一种教育的新理念,强调以诗意的方式来处理教育中的问题。诗意德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凸显主体。在德育过程中肯定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其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保持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充满希冀与热情,怀抱诗意般的生活态度,使内心世界充盈愉悦。毋庸置疑,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德育是知性的灌输教育,即把学生的真实生活片面化为追求知识或应付考试的单一活动和规劝限制,导致德育对象主体地位的丧失和人性基础的匮乏,不善于培养道德价值选择的自主能力,这样的德育很难取得实效。

(二)走向生活。教育源于生活,为了生活,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曾主张用诗意的标准来要求学校,用诗的真善美去教化学生、教师,目的是让他们过着诗意一样的生活。德育作为对人类德性的一种培育活动,其功能是认同和实践社会既定的价值准则。德育走向生活,就是德育主体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将知与行有机统一。

(三)注重审美。诗意德育是美善和谐的一种德育样态,内涵深刻,形式优雅。要求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审视世界、审视人生,让学生对现实社会保持一种鲜活的情感体验。一般说来,品德生成往往是“发乎情,止于礼义”。注重审美是指教育者通过艺术化的手段与手法,对德育过程进行艺术化加工,引领学生浸润在诗意般的道德情境中,焕发主体的力量,促进品德的发展。[2]

二、诗意德育的文化品格

何为文化?有学者把它最简单地理解为:“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从词源上看,“文化”一词有化育的意味。教育文化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是文化的别名”,“教育过程即是一种文化过程”。[2]教育精神与文化精神是内在关联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包括道德在内的特定文化“基因”,不同民族间有不同的德育要求和施教方略。中国的文化基因是由《周易》《尚书》《诗经》种下的,再由诸子百家、屈原、司马迁定格,一路简约宏正,温和有情,始终贯穿着君子风范。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思想,即天人合一、人际和谐、和而不同等,具有诗意和谐的文化品格。为此,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国德育就呈现出中国气质和中国特色的诗意德育。诗意德育的文化品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感染性。在公共生活、公共社群中,道德行为往往是通过环境熏陶和模仿习得的。“以诗育人”的诗意德育以实践特有的文化知识形态存在着,文化生态情境可以变成学生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有助于弘道扬德、净化心灵、启迪人生、规约行为,从而培养青少年学生积极的道德人格。这里,气场习尚的德育“场”所体现的精神气质对学生成长一定具有感染性的。例如,语文教学应是包含诗意情趣的,用诗意的方式学习古诗,指导学生读出诗意、品出诗意、写出诗意,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古代诗歌的形象美、情感美等特征。如果缺少文化的感染性,那么德育难以进入学生心田,产生感动,进而行动。

(二)形象性。培养中国人的德育必须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母体,选取中国独有的诗意般和谐文化以及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开展德育活动。我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当前,学校德育比较注重采取形象化手段增强学习材料的可读性、操作性和可接受性,摒弃空洞说教和机械训练的内容,这些做法某种程度上凸显诗意德育的特征。这种形象性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等方面。

(三)丰富性。文化中蕴含着诗意的德育资源是十分丰富,余光中说过:“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有诗意”。例如,当诵读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产生忧愤之心;当诵读白居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就会产生人道主义情怀;当诵读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就会产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等等。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人们随处可见“经典上墙”,不经意间,那些以经典名言为主题的宣传字画、标语就会映入眼帘。

三、诗意德育的实践方略

诗意德育作为一种教育新理念,强调以诗意的方式来处理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实践方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引领经典诵读活动。时下,许多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进课堂”活动,国学经典意涵与爱国、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融通一致性的。例如,亳州市中小学结合当地“老庄故里、三曹故乡”等历史文化背景,把“国学进课堂”活动作为德育的重要抓手,同时,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论语》等。[3]学校把“经典诵读”纳入教学计划,每学年不少于40课时,并对教师进行考核要求。有些小学把国学纳入学校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借助国学教育培养学生仁乐品德。在课后还给学生设置孝道、礼让等实践作业。

(二)加强书香校园建设。从德育知识的角度来看,知识一般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由此看出,诗化德育的实现不仅来自显性知识的认知,也取决于隐性知识的体悟。因此,建设书香校园就必须注意“隐性诗意”与“显性诗意”的融合,充分发挥校园环境隐性课程的育人功效。例如,意义深长的校标、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宣传栏、花圃草坪树木的诗意名牌等。同时,开展书香校园文化的诊断研究,发现校园文化现状与其理想状态的差距,为校园文化的变革提供指导。

(三)打造人文教育课堂。面对新媒体和信息化的今天,加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学生出现网络化碎片式阅读,文化知识与精神生活似乎被技术化路线所异化,去道德化、去生活化教育现象严重。为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设置情境、故事、游戏等开展人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道义感等,避免技术主义路线导致教育的片面性,迫切呼唤人文教育课堂的回归。学校德育要把对社会道德价值规范的学习、情感驱动和自觉行动结合起来。总之,诗意德育既是一种教育追求境界和时代诉求,也是提高德育艺术性与科学性的一种手段。如何依托传统诗意文化母体,建构与积极人格和谐发展的相匹配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有魅力的教育模式,以此来指导实践,仍需要学校进一步努力和研究。

作者:代影 韩传信 单位:安徽省蒙城县教育局 合肥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冯铁山:诗化德育的基本内涵与现代价值[J],教育评论,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