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0:32:24

文化信息资源

文化信息资源范文篇1

关键词:地理标志 知识产权 文化信息 资源信息 资源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

引言:《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1]提出推动地理标志与历史文化传承以及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目标。《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下称《地理标志“十四五”规划》)指出地理标志是重要的知识产权,是保护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鲜活载体[2]。国家在把地理标志工作上升到新高度之时,对其文化价值的论断为这一宝贵资源的开发指明了方向。文化与信息是一体两面不可分的关系[3],对某事物予以文化价值开发,实质是对其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文化信息资源开发是信息资源管理(IRM)学科的研究热点,目前研究对象集中在档案[4]、红色史料[5],以及少数民族[6]、地方特色文化[7]、非物质文化遗产[8]、传统村落[9]等方面,虽然部分内容与地理标志在客观上形成交叉或重合,但对地理标志的专门研究尚未纳入学科视野。上述事实反映了我国IRM学科与当前国家地理标志事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不协调、不匹配。另一方面,对文化信息资源的关注不能仅局限在精神层面的创造活动、表现形式与结果,还应扩展为人们具有价值和意义的生活方式[10]。地理标志正是一种两者兼具的事物,如借助地理标志可将原住民饮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使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11],地理标志饮食文化实质是社会政治价值观和秩序的反映[12]。因此,它应成为IRM学科重点关注的文化信息工具和对象。然而,我国大多数地理标志未能充分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并展现文化价值[13]。总体而言,我国地理标志领域面临文化信息资源全貌难以概览、文化信息资源开发缺乏模式、文化叙事挖掘缺乏整体图景依据等短板。因此,推动地理标志文化价值的实现需要对我国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属性及其信息资源概念等基本问题进行讨论。笔者利用“地理标志and文化”“地理标志and人文”“地理标志and信息资源”等检索词在读秀、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證明標章or地理標示)and(文化or人文))”“((證明標章or地理標示)and(資訊or訊息))”等检索词在我国台湾华艺学术文献数据库,利用“geographicalindicationandcultureandChina”“geographicalindicationand(humanismorhumanity)andChina”“geographicalindicationandinformationresource”等检索词在Scopus和WebofScience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之后逐一筛选,归纳总结。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地理标志的文化基因,从信息特性和价值等方面讨论其文化信息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地理标志文化信息资源概念,并阐释其结构,最后提出我国地理标志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策略,并进行了案例分析,以为后续开发研究与产业实践提供参考。

1我国地理标志中的文化信息

我国地理标志具有文化基因,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并以人文因素为表征,向外界传播中华文化。本节对我国地理标志的文化基因进行分析,对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与文化信息的关系进行讨论,据此对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特性和价值进行总结。

1.1我国地理标志的文化基因

目前国际上对建立地理标志制度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形成普遍共识,但“地理标志”概念尚未统一界定[14]9,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来源于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即:地理标志是指识别一商品来源于一成员领土或者该领土内一地区或地方的标记,该商品的特定质量、声誉或其他特征主要归因于其地理来源[15]8。这一定义在于强调商品(特征)与地理来源之间的联系,但没有对“地理来源”的内涵作出阐释[16],无法解读出“地理环境”为何会影响商品的质量、声誉等特征。我国政府在解析“地理环境”时,将“人文因素”视作其核心内涵并写入地理标志的定义,这一举措属于我国地理标志制度的创新[17]1-3。“人文”即“文化”的现象[18]1064,文化才是根基。可见,我国政府在界定地理标志时,便将“文化”基因注入其中,为从文化层面开发地理标志资源埋下了伏笔。

1.2地理标志的人文因素与文化信息

地理标志是一种文化现象[19],体现了一个区域的文脉和生活方式,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是区域文化的具象符号[20]序言、[21]4。保护地理标志就是对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好地理标志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好弘扬[22]123-124。从长远视角刊,地理标志保护的文化意义超过经济意义[23]223。文化的显性与延续需依托于人文因素这个“接口和窗口”。人文因素本身较难发生转变,质变所需周期较长,因而具有相对永久性[24]13。可以说,人文因素是地理标志的灵魂[25]。然而,目前地理标志领域对“人文因素”尚未有统一的界定,相关讨论可以按照“概念化、具象化、活态化”3类进行归纳(表1)。从表1诸多观点中可进一步提炼出“人文因素”的特征:一是人文因素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密不可分,它从实践中总结再回到实践中发展;二是人文因素覆盖地理标志的全生命周期,涵盖生产和利用全过程;三是它是人的集体智慧结晶,但在形式上既可能呈现为无形的信息,也可能依托在有形的物品之上;四是它的诞生和获得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五是它带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六是它可以分为与技术相关的(如工艺、方法、诀窍)和与技术无关的(如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历史传统、宗教情结、文化个性、情感特征、思维方式[19])两类。对地理标志而言,人文因素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地理标志文化现象的外在表征。文化是作为信息而存在的,是特定信息的凝聚[3]。因此,“文化信息”是地理标志文化现象的本质。每一个地理标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内涵,并通过各不相同的人文因素对外呈现。

1.3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特性

一是与客体共生。地理标志制度一方面决定了其文化信息都与特定产品客体一一对应,具有鲜明的属地性[40];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文化信息的发展和进化始终受对应产品客体的约束。这一互动关系可以用“文化因产品而流传,产品因文化而成名[17]46”来概括。二是须史料存证。在既有制度下,地理标志在申请和认定时须有与产品相关的历史发展证明材料,在其品牌塑造和传播的过程中更是需要人文因素资料的存证支撑。这里既包括历史人文证据,也包括现代人文证据。此外,对于已认定的地理标志应做好当展史的信息记录与归档,以为后世开发文化信息资源打下基础。三是在社会活化。地理标志文化保护的目标是成为“活文化”[41]。地理标志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消费者选择什么地理标志产品反映其对地理标志中蕴含的相应文化信息价值的认可。另一方面,消费者反过来也会促使地理标志产品中的信息资源内涵及其形式迭代,如产品特性概念重心调整、叙事逻辑更改、价值取向革新、行为方式改造等按照当代文明进程做出必要且适当的调整。

1.4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价值

文化具有物质、精神和交往3种价值[42]64,文化信息自然继承了这些价值属性。在物质价值方面,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由于对应于地理标志产品实物,以及与其生产、使用相关的服饰、装饰、工具、道具、用品,乃至建筑、环境,因此与人们吃、喝、穿、用、行等密切相关,直接作用于人的物质需要。在精神价值方面,地理标志对保护区域文化心理至关重要[43],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身份认同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44]。我国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普遍蕴含求真、淳朴、向善、和谐等精神追求,如与茶地理标志关联的中国茶道“七艺一心”的内涵便是典型代表。在交往价值方面,地理标志作为高品质特色产品的信号,在更大的空间范围、更高的人际层级中流动具有独特优势,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制度、礼仪、风俗、伦理,甚至宗教等形成和塑造过程中显示出独特的能量。依托于前述3种价值,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在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上扮演着五大角色:文化传播的内容、文化传承的依据、文化前进的根基、文化创意的源泉、文化旅游的内核。

2从文化信息到文化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可利用的信息[45]17。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必须资源化才能彰显价值,发挥效用。本节在对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属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初步界定,并从物质载体和知识内核两方面阐释其整体特征。

2.1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资源概念

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的、有序化的信息的集合[45]17,包括数据、信息、显性知识、各种来源、各种载体和表示方式、各种传递方式和渠道、各种使用场合和用途[46]15-16。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子集可使用该定义进行总体界定,只是其内容聚焦在地理标志人文因素这个范畴之内。数智时代,数据已成为信息资源的主要形态[47]。在这一趋势下,数字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凸显。数字化不仅是地理标志文化信息资源形态发展的重要趋势,也将为地理标志发展,特别是人文因素的多元展现、沉浸感知、关联体验、多维交互等赋能。在此,对地理标志的文化数字信息资源进行界定,即:“把所有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与地理标志人文因素有关的文字、数据、图像、声音、动画等类型的信息存储在磁、光介质等载体中,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其他终端设备再现出来的资源。”它包括所有以电子数据形式记载的信息,是传统基于纸质或其他非纸质载体的信息资源在数字时代的延伸和发展。

2.2文化信息资源的物质载体

信息虽然是非物质的存在,但它必须借助物质载体来显示自身的存在、运动变化和发挥影响[48]85。信息资源可分为口语、体语、实物和文献4类[49]31,由于人体也是物质,而口语和体语均与人体有关,故也合称体载信息资源。因此,我国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资源物质载体可分为3种,即文献、体载和实物。

(1)文献信息资源:它是与地理标志人文因素有关的一切以文字、图形、符号、音频、视频等手段记录在特定物质载体上的信息资源。它是地理标志最基本、最常见的文化信息资源形态。与地理标志历史、文化有关的文献信息资源主要包括诗词歌赋、传说、轶事、传记、典故、方志、书法、绘画、剧本、碑刻、题词、新闻、报道、唱片、胶片等。

(2)体载信息资源:一部分地理标志产品与手工艺技术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密不可分。如“玉屏箫笛”、“牙舟陶”等均同时属于地理标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产品化过程中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手工艺技术,这些技术主要依托于技艺传承人而延续。此外,许多与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的民风、民俗、礼仪、歌谣、节庆活动、饮食习惯、烹饪方法等多以口头的形式代代相传,抑或以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所传承。如“口孜大蒜”有民谣:“口孜杨楼出大蒜,给个金马都不换”。

(3)实物信息资源:文化实物信息资源主要有地理标志产品本身,以及与其相关的传统村落、民族服饰、民俗仪式器具、技艺工具、古迹、建筑群、遗址等。其中遗址波及的范围更广,影响力也最大。如地理标志“自流井精制盐”背后是自贡地区的千年盐都文化,现存西秦会馆、燊海井、富顺文庙、荣县大佛等井盐历史文化遗址。这些实物信息资源与地理标志产品相伴相生,是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史的物化映像。

2.3文化信息资源的知识内核

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资源具有知识内核,这里的知识专指传统知识,因为任何国家(文化)知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都是其传统知识[50]。当传统知识所生产的产品因某特别的地理区域而具有特定质量和声誉时,传统知识即与地理标志产生了联系[51]。传统知识与地理标志两者的特点是高度契合的[52],它们都保护一个特定地区累积的知识,都涉及一些传统知识信息[53]。从某种程度上说,地理标志是某一特定传统知识的凝聚,这是地理标志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54]。与此同时,有学者认为地理标志人文因素就是传统知识[28],甚至地理标志本身就是传统知识的一部分[55]178-179。也有学者认为人文因素与传统知识是相交关系,即一些人文因素本身是传统知识,而一些传统知识则构成了地理标志人文因素[38]。无论如何,人文因素通常就是通过本地区的人们运用传统知识融入产品的制造过程之中[56]。可以说,传统知识在人文因素呈现中占据了很重的分量,是人文因素中最精华、最有魅力的部分。所有传统知识都具有成为地理标志人文因素的可能,而从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是传统知识与地理标志有实质性的联系,即在地理标志(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任一环节,传统知识得到了创造、应用和延续。

3我国地理标志文化信息资源开发策略

3.1总体开发策略

信息资源开发主要是完成信息资源的发现、生成和管理工作[57]。在开发过程中,应深入资源的文化内核进行价值开发(开发目标),应抓住品牌运营这一价值升维要害进行合作开发(开发模式),应依托IRM学科实践进行高效开发(开发条件),应运用数字人文成熟技术进行深度开发(开发工具),还应借力元宇宙先进技术进行前沿开发(开发场景)。

(1)锚定文化内核推动文化信息资源价值开发。随着我国地理标志培育工作的推进,地理标志数量迅速增加,地理标志产品之间日益面临同品类,甚至具有相似使用目的的跨品类产品的激烈竞争。如众多大闸蟹地理标志,由于品牌定位上普遍缺乏文化特征,出现品牌形象重叠,难以区分,消费者精神需求难以满足的局面[58]。应认识到,地理标志的产地信息需要在文化以及历史的脉络下来理解[40]。时至今日,消费者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识别和区分主要依赖其文化价值及象征意义,对文化信息的消费成为地理标志产品消费的核心。未来地理标志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将主要依赖于自身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强度和广度。开发强度高,地理标志产品形态可实现实物与虚拟二态相融合的状态,可以衍生出文创产品等周边产品。开发广度大,地理标志产品性质可不局限在物质产品上,还可以拓展到文化旅游和创意服务领域。

(2)立足品牌运营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合作开发。地理标志文化内涵在对外呈现和传播时需要通过两个步骤来实现:一是文化内涵的信息识别、确认及其可视化和可感知化,二是通过品牌运营使其深入人心,代代相传。走品牌化建设道路是地理标志及产品价值升维的必由之路。打造并运营地理标志文化品牌应整合多方资源共同参与,以为将来的文化消费打下良好社会认同基础。参与者至少应包括地理标志权利人、当地政府、地方史志专家、信息挖掘与分析专家、品牌营销专家和消费者代表。地理标志权利人是地理标志品牌运营的管理者和组织者,通常对持有的地理标志十分熟悉,可发挥牵头者的角色。由于地理标志对本土文化传播和地方形象塑造意义重大,地方政府应站在更高位来思考和引导对地理标志文化信息的挖掘与应用。地方史志专家要在可供挖掘的文化文献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撑。信息挖掘与分析专家则应完成对文化信息特征抽取、整合、凝练的任务。品牌营销专家从市场的角度对提取到的文化信息特征进行评估,并结合市场反馈进行优化。消费者代表从消费体验角度对地理标志文化信息特征进行感知并提供反馈,以帮助文化信息特征得到进一步确认和塑造。

(3)依托IRM实践实现文化信息资源高效开发。IRM学科不仅提供信息资源开发理论、方法与工具,还能依托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优势为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资源开发提供实践经验。这是因为: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人文因素的内在属性都有“文化性”,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美术、技艺、医药以特定产品为载体可以成为地理标志的保护对象[59]。因此,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前期研究积累,为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资源开发提供经验便顺理成章。此外,IRM学科针对少数民族、地方特色、传统村落保护等方向的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内容与地理标志相关内容存在交叉的情况。加强对上述资源开发研究的关注,也有利于地理标志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少走弯路,提升效能。

(4)借力数字人文支撑文化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当前人文研究已进入数字时代,地理标志人文因素属于典型的人文研究范畴,借力数字人文提升资源开发效率恰逢其时。首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及其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跨区域、跨组织、跨部门的信息交互带来了可能。例如将各国相同品类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进行综合研究、对比分析,找出共同之处,引发共鸣,为在全球传播我国地理标志文化找到着力点。其次,数字化技术、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关联技术等强化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联结关系,为在更宽的边界、更大的尺度、更宏观的视角、更立体多元的维度上开展研究与提供服务带来了机会。如可在方志类书籍数字化基础上,利用元数据建模、实体抽取技术进行地理标志品牌文化内涵挖掘。最后,数字人文作为方法论实现了人文研究范式的变革[60]41,对人文因素的讨论拥有了更精细的颗粒度与更充分的证据。如朱锁玲等以地方志物产数字化资料为对象,通过文本挖掘方法识别了明朝至民国时期江苏地方稻种资源的命名文化特征[61]。此外,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资源通过数据化、情景化、故事化层层递进的路径[62],亦可实现由浅入深的开发局面。

(5)依托元宇宙探索文化信息资源的前沿开发。数智时代正向元宇宙时代演化。元宇宙具有的文化、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生态功能[63],地理标志也均具有,且地理标志的文化、生态和经济价值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64],因此两者功能高度契合。元宇宙的社会性本质需要文化的积累[65],反过来地理标志的文化发展与突破也离不开元宇宙的助力。当前数字孪生可以实现人文因素本宇宙与元宇宙之间的信息流动,虚拟数字人可以助力地理标志的文化传播,数字藏品可以推动地理标志文化产业创新,区块链技术可为文化产品交易提供信用与安全保障,虚拟场景可以增加受众对抽象文化场景的具象感知,AR/VR/MR与脑机交互技术可以为文化沉浸体验创造新的空间……在元宇宙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之际,对地理标志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元宇宙探索性实践,将有可能推动地理标志领域率先打造出元宇宙应用的“示范田”和“旗舰店”。

3.2《方志·物产》中地理标志人文信息挖掘案例分析

我国方志类书籍中记载了丰富的地理标志人文信息,对其进行信息挖掘对于传承和塑造地理标志文化十分重要。20世纪20年代,《方志·物产》由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编制,该书辑录、整理国内8,000余种方志中的物产资料,涵盖我国所有省份,时间跨度从宋代到民国。李涛等利用数字人文技术对《方志·物产》进行地理标志人文信息挖掘[39],下文以此案例总结出地理标志人文信息挖掘路径。古籍信息挖掘的前提是对古籍进行数字化。之后对地理标志进行元数据建模,包括地理标志基础信息元数据和关联文化元数据。接着利用信息抽取技术进行地理标志实体抽取,主要包括地理标志产品名称、产地、贡区、时期、志书来源等基础信息,以及名人故事、诗词歌赋、典故等文化信息。表2是四川地理标志产品汉源花椒的信息抽取样例。数字人文技术使汉源花椒的基础信息和人文信息清单化、简明化、易关联化。表2信息既能帮助研究人员高效了解汉源花椒的人文情况,也为深度挖掘人文信息提供了线索。最后建立地理标志人文数据库,既为全面了解地理标志文化家底提供条件,也为后续地理标志文化量化研究提供工具。

4结语

我国地理标志的文化基因决定了其要发挥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2]的价值,对其进行文化信息资源开发是实现这一价值的必由之路。方向已然明确,但实施路径仍未明晰,实践细节仍需深入研究。本文对地理标志文化信息属性及其信息资源结构的讨论,可为下一步制定地理标志文化信息资源开发方案提供线索和思路。文中提出的信息资源开发五条策略,可为后续开发实践提供依据和侧重点参考。“十四五”时期是地理标志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地理标志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属于刚性需求,这对IRM学科拓展研究边界而言是一次重要契机。IRM学科应积极投入研究资源,推动地理标志实现“文化创意使能器”与“文化传承赋能器”的双重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科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EB/OL].

[2]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的通知[EB/OL].

[3]肖峰.科学技术哲学探新学派篇[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

[4]胡艳华.文化旅游视角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J].山西档案,2016(4):98-101.

[5]铁钟,夏翠娟,黄薇.文旅融合视域下红色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化创新设计与实践[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1,11(4):33-39.

[6]李鸿雁.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现代情报,2011,31(8):58-61.

[7]吴玉华,徐雪琴,温婷.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整合架构与机理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9(9):49-54.

[8]李雨蒙.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为例[J].图书馆论坛,2020,40(2):56-63.

[9]岳艳明.“开平碉楼与村落”信息专题数据库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04):49-51.

[10]王丽华,赵清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内涵与视域的拓展——基于雷蒙·威廉斯的文化观[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3):41-46.

[14]王笑冰.论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5]翟玉强,刘显彤.地理标志产品的综合价值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8.

[16]梁丽馨.浅析TRIPs协定中的“地理标志”概念[J].法制与社会,2008,(26):131-132.

[17]杨永.地理标志的文化价值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9]张耕.契合—冲突:民间文学艺术与地理标志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117-121.

[20]胡晓云.价值升维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化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

[21]张雯.地理标志产品知识问答[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22]张术麟.商业标记权的保护[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3]李桂玲,贾利光.博物馆与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5.

[24]李向楠,张彦敏,禹湘.点燃智慧之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

[25]韩玉龙.农产品地理标志人文因素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6):21-24.

[26]周方.知识产权法学原理与案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27]李尊然,兰立宏.知识产权法律实务[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

文化信息资源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中心和各地的文化信息资源,整合我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提高全市各族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总体目标

依托国家共享工程中心资源,整合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建设一批书报刊、影视、戏曲、美术摄影、文博及文化旅游资源库,通过国家骨干通讯网络系统传送到城乡基层文化单位,向我市公众提供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以**市图书馆为核心阵地,建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在2010年12月31日前,全市建成8个(区)县级支中心及50个社区基层服务点。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村级终端接收站建设基础上,增加和完善技术设施,达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建共享。

三、组织机构

(一)为加强领导,确保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顺利实施,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开展、管理、督导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成立**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专家咨询小组,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主要负责为领导小组提供“共享工程”各项规划、方案、资源建设、标准规范、技术线路等技术咨询和业务指导。

(三)建立**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设在**市图书馆,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市级支中心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资源建设整合中心、数据交换中心、资源管理中心和对外服务中心,主要职责是:起草项目管理等文件;研究推广有关标准规范;负责技术线路工程实施;组织全市资源建设;培训、指导基层网点业务;负责系统日常运转工作。

四、资金保障

建立**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项资金。

(一)市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完善市级支中心技术平台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维护、资源建设、日常运行及人员培训等。

(二)各区(县)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区(县)支中心建设(经国家认定每个支中心建设需要资金8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负担80%,区县负担20%),社区基层站点建设(经核定每个基层站点建设需要2.7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负担70%,区县负担30%)和基层点的网络维护、资源建设等。

(三)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建设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站为基础,由文化部门完善相关技术设施,促成信息资源共享。

(四)乡镇基层服务点待乡镇文化站建设完成之后,由国家统一安排。

(五)各级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参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五、实施框架

(一)系统框架。

通过互联网在市图书馆(市级支中心)周围搭建一个联网系统,建设各区(县)图书馆(文化馆)骨干基层网点(区县级支中心),以此为基础建立各社区基层服务点。

(二)资源框架。

1.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中心提供的资源和平台。

2.搜集和数字化整合加工全市文化系统各单位优秀影视、戏曲、歌舞、曲艺、美术摄影、文物旅游资源等。

3.建立各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数字资源库和地方特色文献。

4.贴近群众生活的各类文化信息资源组织整合。

(三)服务框架。

市图书馆以国家中心和自治区级中心下载的数字资源为基础,整理加工我市相关资源,与各区(县)支中心建立交换和通信机制,发挥市级支中心的服务职能。

各区(县)图书馆(文化馆)通过电信光纤或ADSL链接市图书馆资源中心接收国家、自治区和市级资源,增加区(县)级资源,与各社区、村基层服务点(社区文化室或党员电教室)建立交换和通信机制,发挥县级支中心作用。

市、区(县)两级支中心和社区、村基层服务点以此实现信息高速共享,建成覆盖全市的工作网络。

六、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08年)。

1.进行**市级支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对现有设备进行优化,对缺少的软硬件进行采购。

2.完成2个区(县)级支中心建设,要求电子阅览室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有专门从事计算机管理的专业人员,能承担年约2万元的日常运行经费。

3.向国家中心申请资源镜像站点,启动我市文化系统可控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加工工作。

4.选择符合条件的10个社区基层站点进行链接试验,要求配备5台以上电脑,20平米以上的场地。

5.确定有关标准规范,做好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二)第二阶段(2009年)。

1.完成3个区(县)级支中心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2.完成30个社区基层网点的建设,提供服务和培训。

3.完成市级资源建设总量的50%。

4.利用已建设好的基层网点对市级支中心共享工程信息服务器和网络设备进行运行压力测试和网络压力测试,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扩充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和网络带宽。

(三)第三阶段(2010年)。

1.完成3个区(县)级支中心的建设任务。

文化信息资源范文篇3

首先我代表××文化体育局向各位领导前来检查指导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受县人民政府杨春高副县长的委托,由我向各位领导汇报我县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工作情况:

一、××县基本情况

××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一个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辖7乡2镇,85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9.4万人,辖区总面积3670平方公里。××文化底蕴深厚,是普洱茶的故乡,县内有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主演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杨丽坤和全国英模张培英的故乡。2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6.57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74亿元,完成财政总支出4.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39元。

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繁荣景象。特别是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之后,狠抓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及时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杨春高同志任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我县于2009年3月开始动工,接入了10兆的光纤电缆线,所有设备全部到位并于4月10日全部安装、调试完成。4月15开始试运行,运行过程中严格按照《云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年度县级支中心及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工作实施协议》开展工作。截止目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运行两个月,运行正常,共接待以青少年为主的读者3600余人(次),读者反映良好。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在服务平台建设上,狠抓三个强化。服务平台建设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础工程。我县是省重点帮扶县,财政基础比较薄弱。县委、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惠民工程,舍得花本钱,用功夫,下力气。一是强化县级支中心建设。县财政拿出6.54万元专款,按照省里规定的标准要求,对县级支中心进行了改造,建成了70平方米的电子阅览室(含中控室),安装了防雷设施,严格按照《云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县级支中心暂行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并制定了《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及《中控机房管理制度》。还公开招考了一名计算机专业人员充实到图书馆。二是强化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我们把农村基层服务点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阵地,不断加快建设步伐,全县有磨黑、德安、德化、勐先、黎明5个乡(镇)在文化站建设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配备了接收和播放设备,目前5个基层服务点运作正常,形成了完善的配套服务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为了农民学政策、学文化、学法律、学科技的“大课堂”。三是强化专业队伍建设。配备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2名专业技术人员,专门从事县级支中心的日常管理,并对5个基层服务点管理人员进行了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增强了其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在组织形式上,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加强与县科协、民宗局、教育局的协作,预计于6月底建立××县“农村科技培训室”,利用投影仪在线播放讲座等形式,搞好农村干事、民族干事的培训工作,提高了科技人员和民族专干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优势,在“六一”儿童节期间与县教育局及城区学校合作利用投影仪在线播放电影2场,观看人数百余人。

(三)在活动内容上,突出两个重点。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上,寻求突破口,在全县努力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一是面向广大干部群众,突出政策理论教育。针对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热点问题,结合我县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思想道德,民主法制进万家”活动及时收集整理党的方针政策、理论创新成果,中央和省市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图书音像资料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户等一系列活动,进行思想道德,民主法制教育、形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理论教育,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热情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行动。二是面向广大青少年,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紧密结合学校教育,利用电影、电视、网络等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形式,大力开展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寓教于乐,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四)在工程建设成果上,实现了三方面的变化。一是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利用高科技手段,以最经济、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成为群众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享受新生活的新途径。全县干部群众特别是在校学生和青少年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受益,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普惠共享。二是净化了社会环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先进文化的传播占领了农村思想文化主阵地。现在,农村封建迷信、打架斗殴的现象少了,崇尚科学、构建和谐社会蔚然成风。三是强化了政府文化服务职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政府加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政府服务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建设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

三、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是资金缺少,导致有些设备不到位或者设备数量太少,乡(镇)级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共享工程维护技术人员、管理技术人员缺乏。

二是本地优秀文化资源的采集、加工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缺少技术和经验。

文化信息资源范文篇4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7]18号文件)和省委办公厅印发的《**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施意见》(皖办发[**]33号文件)精神,现就加强全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整合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新形势下党中央造福亿万农民群众的一项功在当代、惠及长远的富民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创新工程。我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从**年10月全面启动以来,目前已建力了省级“先锋在线”前端播出平台,收集整理了可供基层收看学习的各类教学节目2800多个小时,建成乡镇、村和城市的街道、社区等基层党组织终端站点18000个,计划到2007年底完成终端站点23000个,约占全部建设任务的80%,2008年将完成全部28000个终端站点建设任务,基本形成全省城乡一体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文化部在全国开展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主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并将优质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基层,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目前,我省已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收集整理大量文化信息资源,在部分市、县(市、区)还建成了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网点。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必须坚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指导原则,充分整合各系统各部门现有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管理队伍、站点场所、技术和资金等资源,多方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虽然牵头实施的部门不同、工作重点不同,但二者的服务对象是基本一致的,在服务平台、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终端设置等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加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资源整合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扎实做好资源整合,既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正确政绩观,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作用,构建“远教搭台、部门唱戏、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推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

二、资源整合工作的目标任务

加强全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整合,要立足于实现“双赢”,坚持统筹规划、密切合作的原则,明确资源整合工作任务,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大整合和协作力度。

(一)整合基础设施资源。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在省级“先锋在线”前端播出平台上进行对接,实现远程教育资源与文化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电视上网”工程终端站点同时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网点,为基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播放文化信息资源。实行“一站(点)两牌”,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实现统筹规划、共同建设、共同使用。

(二)整合教学资源。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省级“先锋在线”播出平台页面,设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题栏目,播出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资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利用自己已有的大量数字文化信息资源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服务,并不断开发整合资源。

(三)整合基层站点管理资源。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的组织管理上,要统一规划,相互协调,共同管理,共同服务。在选配基层站点管理人员时,应统筹考虑,原则上实行“一肩挑”,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管理人员的培训,由各级远程办、文化部门共同负责实施。要科学制订基层站点的活动安排,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收看时间,统一组织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管理和组织活动健康有效开展。要积极探索和总结工作规律,努力形成基层站点正常运行和维护的长效机制。

(四)积极整合资金资源。要根据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现有基础设施情况,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用于基层服务网点建设的资金,有计划地用于现有站点的基础设施升级、扩展,使终端站点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文化信息资源范文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以廊坊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为例,分析共享工程建设模式,提出以群众文化需求为根本,以政府主导为关键,以资源建设为支撑点,以服务创新为着力点的共享工程基本模式,从而建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惠民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我国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并利用现代通信、传播技术,把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直接传送到城乡基层群众身边的一项部级文化重点建设工程。廊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坚持从地方特色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人手,把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各级公共图书馆和基层文化站为依托,初步形成了市、县、乡统一联网、资源共享的文化信息资源网。截止目前,廊坊市已经建立了1个市级支中心,10个县级支中心,366个基层站点,在共享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共享资源的基础上,市、县两级又收集了45万册电子图书、5401)种电子期刊、10个专题数据库、近20部地方戏曲、700余部农业种植、养殖视频资料及地方实时动态新闻、消息等,积累数字资源达10TB,为文化共享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1.1整合与提高并重,搭建技术服务平台

廊坊市按照国家中心的标准规范要求,紧紧依托市、县两级图书馆,以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社区)文化站、村文化室、校园网、有线电视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为依托,在原来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添置新的机器设备,丰富网络资源,提高服务能力。以此,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技术服务平台、资源建设中心、技术支持中心,搭建起开展文化信息服务的平台,提出实行统一服务、分级管理,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在建设过程中,首先是坚持调查研究先行,组成专门调研组,调查了解现状,明确各地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安装场地及内外部环境的具体要求,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在此基础上,又多次召开专业技术人员研讨会,并请专家论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国家、省拨设备的基础上,又分别购置了交换机、磁盘阵列柜、不间断电源、投影仪、PC机、卫星接收设备等,以此搭建共享网络,使各站点既能成为信息的接收地,又能成为信息的源。其次是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采取先试建、再推广,先建网、再提高的方法,推动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先在各县建立起分中心,之后确定一批地方政府重视、财政保障有力、硬件基础较好、技术过硬的乡镇建立基层服务站点(中心),通过首批基层服务站点的实际服务效果和社会影响力,辐射和带动其它乡镇,充分展示了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和先进文化传播的渠道。

1.2硬件管理与软件管理并举,着力提升共享工程的建设水平

共享工程的管理我们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兼顾、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总原则。在硬件管理上,做到“六条规定”,一是共享设备系国有资产,必须加强管理,防止丢失和损坏。二是网络设备是专用器材,不得挪作它用,更不准改变使用性质。三是网站的管理与维护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明确专人管理。四是为保证网站的正常运行,防止无关人员修改栏目内容、后台管理的口令密码,只能明确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志掌握。五是网站是思想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必须把握它的公益性和社会性,不能把它与网吧混为一谈。六是不准利用网站制做、传播封建迷信、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和游戏,以及党纪国法所禁止的其它内容等。以此,确保网络设备管理的有效性和方向性。在软件管理上,坚持“三突出”,即突出标准、突出监管、突出宣传。在标准上,先后制定了县级支中心验收标准、基层服务站验收细则等标准,为进一步组织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和加强对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基层服务站的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增强了文化共享工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健康有序发展。在监管上,掌握资源建设的进度和数据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调整,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特别是委托外包、馆外进行资源制作的,更要及时检查数据加工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以确保资源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宣传上,为了提高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对共享工程的认知度,我们始终把对共享工程建设和意义的宣传摆在重要位置,动用各种新闻媒介加强宣传,《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廊坊日报》、《蓝色周末》、地方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廊坊市的做法进行了报道,在网上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到近万条相关信息,有力地提高了共享工程建设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1.3外购与自建相补,建设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

“共享工程”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基层群众。因此,我们在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上坚持贴近百姓、方便群众、服务大众的原则,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信息资源作为资源建设的重点。首先是新购置、整合了国内书刊文献和大型的专题数据库,如:超星电子图书、万方期刊数据库、维普科技报纸数据库、清华同方年鉴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国家标准数据库等;其次是自建了一批数据库,如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廊坊文物资源数据库、廊坊旅游资源数据库、廊坊人才数据库、浩然文学数据库等,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文献,增强资源的地方特色和服务的针对性。再次是为了进一步加大共享工程的覆盖力度,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传播设施,把共享工程与数字电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政务信息网、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基层文化活动中心连接起来,以建成覆盖全国的文化信息网络,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

1.4聘用与培训并举,为共享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我们采取聘用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初步建立起了一支高水平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队伍。建设之初,我们通过社会招标的形式,确定了共享工程建设的合作方,由他们提供网络搭建、软件研发、网站制做、系统集成等各方面的支持,而且在合作协议中,明确规定,合作方必须保证随时能够对共享工程技术给予长期支持,从而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了技术保证。同时,加大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定了培训规范标准,实行了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对从事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图书馆员和基层文化站点管理人员专门进行培训,全市共培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500余人次,做到了认识到位、管理到位、维护不断档、服务不缺失,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2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思考

在对廊坊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考证,以及在建设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解决过程的感受,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有以下几点思考:

2.1文化需求多层次性及传输方式多样性是共享工程建设的源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中,文化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较,仍然是滞后的,特别是随着物质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需求愈来愈高,这种增长与不足的矛盾,彰显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不足。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信息传输带来了质的飞跃,这就为传输文化信息资源奠定了技术基础,为全面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提供了可能。文化服务的缺失,文化需求的增长,传播技术的变革,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驱动力,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启动成为顺势而为的英明之举。廊坊市在进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也确实得到了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一致称赞,共享工程使他们希望得到丰富文化资源的想法得以实现,使他们可以足不出户或就近就能获得需要的文化资源,空中课堂、基层网校、网上文化交流、各种特色文化版块等形式极大丰富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基层文化阵地的号召力大大加强。同时,共享工程建设也必须针对不同地区,特别是针对农村需求种类多、地域广、分散性强、个性化明显的特点,确保终端服务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于为广大基层群众所掌握,能够方便地实现信息资源的组织、更新与检索,能够准确把握群众最希望得到、最愿意利用、最具有实效的资源需求。总之,要使之更具影响力,必须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构建系列服务体系。

2.2政府主导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推动力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这就决定了这项工程的公共服务性。公共服务性决定了其必须由政府通过其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以政府投人兼具社会共建来实现。廊坊市的试点工作,是在国家文化部、省文化主管部门给予一定投人的基础上,采取市、县两级财政按5:5比例分别投人的方式运作,2006年以来的4年间已投人近2001〕万元。从廊坊市的投人模式可以看出,政府在共享工程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支撑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引进最终还需要国家中心、省级中心的支持,市级及县级的能力仍然有限。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共享工程建设的主体—图书馆,要把实施共享工程当作实现和推动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自动化的难得机遇来对待,要积极争取,创造条件,主动建设。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发挥好协调管理职能,并争取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而作为各级政府,其对工程的重视程度将对工程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其纳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纳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才能使共享工程在人力、物力、技术上得到有力保障,促使共享工程健康持续发展。公务员之家

2.3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保障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核心是数字资源建设,最终目标是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廊坊市在共享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资源建设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共享国家中心和省中心的资源;二是购人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专题数据库等数字文献;三是自建特色资源。这些资源,又可分为无偿使用和有偿使用两种,对于国家中心和省中心及市域内自建资源属于无偿使用,而购人资源因为涉及版权以及补充更新问题,则要收取使用费。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资源是共享工程的生命力,没有丰富多彩、充足完善、不断更新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为了增强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的可续性,就要以文化系统的可控资源数字化为基础,突出文化信息资源特色,同时组织并整合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信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民族的、传统的、满足基层群众迫切需要的优秀文化资源,包括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其它系统建立的资源库、素材资源库等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包括图书期刊、舞台艺术、音乐美术、影视作品、科普知识、文物鉴赏等多方面内容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库群,内容要通俗易懂,形式要生动多样,并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资源类别、不同设施条件的需要。

2.4拓宽服务方式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凝聚力

文化共享工程的最终服务都是服务基层,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共享工程建设的影响力,决定着共享工程能否真正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精品工程。廊坊市在试点运行中,主要是抓住了两点。首先是信息服务及时。坚持丰富资源、及时更新、贴近群众的原则,使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基层群众,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如气象信息、务工招聘信息、农牧产品销售信息、特色文化视频等,保证文化信息的公开、及时获取。其次是开展一些可服务内容。如网上读书会、春节写春联、农业科技征文、网上跟我唱等活动,增强服务的互动性,扩大工程的影响力,我们也深深感到,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拓宽服务范围,延伸服务触角。做法有:一是利用重大节日和活动开展服务,如利用“七一”开展纪念党的生日的互动活动,利用暑假组织爱国主义电影展播活动,利用春节开展网上献春联活动,发掘本地文化特色产品开展专项服务等。二是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特别将具本馆特色、本地特色的资源建立专题数据库,进行专题互动跟踪服务等;三是整合各种资源网,加强区域和特色网络横向链接,提高网络传输面,增强横向协调,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四是不断创新网络服务方式,如利用QQ、论坛、博客建立特色文化群,借鉴行风评议开展网上行业知识咨询平台等等,拓宽服务空间。以此,才能增强共享工程的凝聚力,真正使群众想用、爱用,发挥出共享工程的应有作用。

通过以上4点,我们可以建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一个基本模型:

文化信息资源范文篇6

论文摘要:随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我省的深入实施。出现了一些认识上、投入上、机制上的困难和问题。结合云南的实际,就如何做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出了几点看法。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服务网络.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及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各类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数字化、均等化的公益文化服务。笔者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图书馆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就如何实施好文化共享工程谈几点看法。

1建立健全文化共事工程的保障机制

1.1制定云南省各级支中心和农文网培学校管理办法

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与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通知相衔接。上世纪80年代云南省文化厅制定的《云南省州、市图书馆工作条例》和<云南省县级图书馆工作条例》分别成了各级政府实施图书馆建设的政策依据。因此,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及时制定下发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管理办法,将能够敦促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

1.2增加共享工程人员编制

近几年来,随着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和古籍保护工作的相继开展,进一步加大了各级图书馆的工作量。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编制却严重不足。目前,云南省欠发达州市图书馆在职人员普遍仅有20人左右,县级图书馆仅有6人左右。以临沧市为例,市图书馆有20人,双江、镇康县2个图书馆仅有4人,无论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古籍保护工程,还是日常图书馆工作。都显得人手不足、力不从心。为此,建议云南省文化厅与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尽快联合下发关于增加文化共享工程人员编制的政策文件,保障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的正常运转。

1.3将各级共享工程支中心纳入政府编制机构进行管理

文化共享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项德政工程、创新工程、民心工程。要做好省、州(市)、县、乡(镇)各级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首先应将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编制机构进行设置和管理,确保编制、人员、经费的落实。

1.4建立文化共享工程督导机制

省、州(市)文化主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县、乡、村实施共享工程进行检查、督促和调研,帮助协调解决问题,这也是保障基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1.5建立健全乡镇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的工作机制

1.5.1理清文化站人员管理体制。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以来,将文化站人员划归乡(镇)政府管理,脱离了县文化局的管理。但是由于这种改变,导致近几年来文化站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以临沧市为例.全市95%的文化站人员被当地政府安排去做林改、核桃种植、烤烟种植等工作,文化站仅有“一站一人”,图书室则长期关门不开放,致使文化部、财政部“送书下乡”工程所赠送的图书发挥不了作用。为此,要建好农文网培学校,首先必须理顺管理关系,将文化站人员的管理权收归县文化局,确保文化站人员能够专职开展文化服务、图书借阅.尤其是农文网培学校建设工作。

1.5.2增加人员编制。随着农文网培学校建设向村一级普及,每个乡镇必须配备3名人员,才能保障农文网培学校图书借阅、教学培训、辅导村级分校建设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1.5.3建立长效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将农文网培学校的建设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保障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的维护费、网络费、电费等日常运行费用。比如由于支付不起网络费,临沧市沧源县9个乡镇农文网培学校正常开放的只有2个。因此,将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经费纳人当地财政预算的同时,省、州(市)级财政还应给予一定的补助。公务员之家

1.5.4将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纳入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只有乡镇领导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才能做好具体建设工作。

2实施文化共享工程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通过认真总结建国以来图书馆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笔者认为,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必须重视解决好几个难题:

2.1关于硬件的问题

我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州(市)、县级图书馆普遍存在硬件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许多图书馆勉强达到国家三级图书馆的最低要求,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存在“一张桌子、一个工作人员、一间小房子、一千册陈旧藏书”的落后状况。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为此,在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工作中,要认真汲取经验教训,切实加强硬件投人,按照国家标准,认真配置好相关设施设备。

2.2人的问题

要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人为本”,一方面加强基层工作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做好读者服务工作.这也正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所必须解决的“软件”问题。

2.3服务的问题

文化信息资源范文篇7

根据会议安排,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我就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自2004年自治区启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以来,县委、政府积极响应上级指示精神,立足为民服务,坚持共享工程以公益性为主,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通过移动硬盘服务、光盘服务等模式,把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城乡基层文化网点和群众身边,使基层文化阵地得到了巩固,活跃了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辟了新渠道,为丰富农民群众业余生活、弘扬文明新风开辟了新的阵地,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搭建了新平台,成为一项党得民心、民得实惠的文化工程。

一、加强领导,加快共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

“共享工程”是一项受到党中央、自治区高度重视的文化创新工程,对于迅速扭转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信息匮乏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朋友对科学文化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面对全县基层文化设施陈旧、文化投入不足、文化资源匮乏,广播电视覆盖面小,信息转送滞后,新思想、新科技的宣传、推广受局限的现状,县委、政府深感责任重大,在自治区启动共享工程后,立刻认识到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传播科学知识、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丰富和活跃农村基层文化生活的巨大推动作用,并引起高度关注,决定以共享工程建设为契机,把传播先进文化、转变致富理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共享工程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并采取有力措施,使共享工程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加大投入,加强基础工程建设。投入20万元,先后为县图书馆购置了40台电脑、1台服务器,建起了面积50平方米的电子阅览室,进一步巩固完善了县中心阵地建设。二是加强乡镇、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建立完善乡镇、社区文化站、基层服务点管理制度,加强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管理;各乡镇场、社区设立1名专兼职文化干事,明确文化专干职责,指导各基层服务点做好群众需求双向反馈工作。利用文化站现有资源、设施设备为基层服务点提供服务。做到了人员、阵地、牌子、设备、制度“五落实”。三是构建遍布全县的基层服务网络,改善基层文化工作手段陈旧落后的状况。各社区服务点依托文化活动室的便利条件,由县图书馆向服务点提供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等,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每个乡镇选择3-5个人员相对集中、种养殖前景较好的行政村(京星农牧场、南梁台子各选1个村)作为基层服务点,示教合一,现场指导。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在村党员电教播放点增挂文化活动室牌子,每个服务点指定1名管理人员。并为基层服务点配备了电教器材、农村实用技术图书及其它各类图书、光盘。充分利用农村党员电教室设施设备的优势,使党的方针政策、科学技术信息以更加新颖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迅速走向千家万户。使共享工程真正起到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作用。目前,共建立较有影响力的基层服务点6个(乡镇5个、社区1个)。

二、整合信息资源,使共享工程在基层开花结果

由于条件所限,乡下群众不便于到县城享受优质的网络资源,将新思想、新科技用一种直观、易懂的形式送到农民身边就成了及时雨、雪中炭。为了使群众对农业新科技能够看得懂、用得上、见效快,县委、政府组织文化、农牧、卫生等部门到基层调研,了解群众最需要什么,搞清为群众送去什么、怎样送之后,利用共享工程网络资源内容新颖、实用性强、信息量大、数据传输快捷方便的优势,认真搜集、下载适用于当地群众的政策法规、先进性教育、农业科技、文化体育、防疫保健、科普知识等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特别是大量收集农村实用技术信息,并将下载的共享工程资源信息刻录成vcd光盘或宣传资料,通过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及其它途径传输信息,扩大宣传面,使群众快学技术,早得实惠。一是通过协调组织、宣传、农牧、林业、卫生和计划生育、公安等专业部门,将各类信息资源通过业务部门的工作,传播到千家万户,使群众受益。二是向各乡镇文化站、村基层服务点直接提供图书、光盘支持,由各服务点直接面向群众服务。三是利用“三下乡”、宣传周、农村集市、节假日等,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在各乡镇集中向农民赠送、或以成本价向群众发放共享工程光盘和实用技术资料,并现场接受咨询,解决实际问题。四是针对种养殖户在种养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从共享工程网络资源库中下载相关内容,刻录成实用光盘,免费赠送给种养植户或种养植集中连片的村组及文化中心户,使农业科技推广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五是在各乡镇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为农民播放农村实用科技及生活小常识方面的科技信息240余场(次),培训农民12000余人。此外,县中心还利用图书馆多媒体室播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传送的科技、文化、卫生、少儿科普等方面的视频资料,深受群众欢迎。

县级分中心成立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共刻录发放《党员先进性教育》、《温棚蔬菜、瓜果、药材种植技术》、《鱼病防治技术》、《肉牛、肉羊养殖技术》《科学应对禽流感》等280种科教、实用技术光盘14000余张,宣传资料8000余份。共享工程的实施,为新时期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搭建了新的平台。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和科技信息资源,普及到广大农村基层,对打破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积极推广农业适用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帮助村民及时了解到相关市场、技术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不少村民都反映,通过“信息共享工程”,他们的眼界更宽了,信息更灵了,增收致富的本领更强了。

三、推进共享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因县财力薄弱,在共享工程配套设施设备的建设上投入显得力不从心,县中心电子阅览室面积需要进一步扩大,目前尚无多功能展映厅。特别是乡镇、农村基层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上存在问题较多,影响了共享工程实用效果。

二是共享工程在服务群众方式上有些单一,目前尚未建立遍布城乡的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网络,仅靠刻录光盘、发放宣传资料,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思想教育、科学文化需求。

三是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

四、今后打算

(一)进一步扩充文化设施网点,以县图书馆、乡文化站、基层服务点为实施主体。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网点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加强文化、科技信息资源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为深入推进共享工程的实施打好基础。

(二)努力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用活、用好。积极采用图书馆成熟技术,借助数字电视和远程教育服务网络,大力开展公益性服务。尤其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以先进文化教育广大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多种形式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将地方影视戏曲、音乐歌舞、美术等艺术表现形式纳入共享工程服务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共享工程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三)在实施过程中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县直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使共享工程服务群众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共享工程”真正成为文化创新工程。

文化信息资源范文篇8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推动*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以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扩大优秀文化资源传播,进一步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县农村乡镇和城镇社区文化站(室)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汇聚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艺术表演团体等机构的各类优秀文化资源以及吉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总量达到100TB的全国特色文化数据库。实现以电子阅览室和网络管理系统为平台的联合建设、联合服务、协同发展、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到覆盖县城社区和农村乡镇的目标。

三、工作重点

(一)网络建设。

为推进我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网络建设,20*年—2010年期间,分期分批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分中心,乡级基层站点,县、乡镇、社区基层站点三级网络。覆盖全县全部乡镇、社区。县、乡镇、社区基层站点,主要依托电子阅览室平台,直接向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快捷、高质量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要努力探索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合作,积极提供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向广大群众提供实用性、知识性、娱乐性的文化信息服务,特别是为未成年人提供课外精神食粮。全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服务、分级管理、分期分批建设的原则进行。要因地制宜,筹措资金,创造条件,不断推进工程顺利进行。

(二)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工程建设的核心,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共同实施。各乡镇、村级基层站点要依托工程平台,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资源库,向上传输,向下服务,满足广大群众的多层次需求。县分中心每年要向基层提供不少于2000册(件)文献,5000条编目数据,采集制作不少于10部的舞台表演、知识讲座以及地方特色文化专题片等视频资源。完善和更新已有的共建共享资源,加快*文化信息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

(三)队伍建设。

县分中心和各基层站点,要注重人才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业务、善管理的干部队伍。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资源建设、软件开发、网络维护的技术人才,以保证共享工程网络的正常运转。

(四)资金保障。

县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文化部门共同推进工程的建设,依托县图书馆建立县级技术服务平台,强化硬件建设,保证所需的设备器材,将共享工程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分级负担分中心和基层站点的资源加工、日常技术维护和人员培训及差旅费等经费。

要按照国家试点县的要求,保证县级年运行经费不少于20000元,乡级年运行经费不少于5000元,村级年运行经费不少于1500元。主要用于资源建设、人员培训、设备维护等,并纳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

试点村经费要按照县财政公共财政、文化基金拨一部分,按照“三个三千”(即包村局帮扶3000元,乡镇政府拨付3000元,试点村自筹3000元)的要求,解决试点村开展活动所需的基本设备器材。

四、工作步骤

从20*年到2010年,共享工程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年):主要进行县分中心的升级改造,制定全县工程规划管理、服务、技术、资源四项标准,完成县级分中心15TB资源库的建设。同时,试点乡镇、村按照“五有”(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必备的设备器材,有专兼职工作人员,有活动载体,有组织机构活动计划)建设标准,不断加强规范化管理。

规范基层网点建设,把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定期开展活动。

指导建立15个共享工程基层乡镇站点。各乡镇所辖行政村建立站点达30%,全县所有中小学校100%建立站点,*镇七个社区建立站点,驻*部队建立站点,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站点。

第二阶段(2009年—2010年):完成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工程网络建设,并逐步推向乡镇、行政村100%建立站点。

建成以省分中心为平台和枢纽,县图书馆为基础,乡镇或社区为站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系统,全省资源库总量达到100TB,覆盖全县,有效地发挥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服务功能,使信息提供更快捷,获取的信息量更丰富,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从网络平台上享受文化权益的机会和条件越来越有保障。

五、加强领导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是公益性文化工程。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共享工程建设的领导,要制定规划,组织力量,落实经费,推进工程的实施。各级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抓好网络建设和资源加工整合。要将共享工程列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信息建设规划。县文化、教育、广电、经济部门要将共享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措施,解决共享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参照全国文化共享工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县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落实文化、教育、财政、科技、农业等部门在试点工作中的任务责任。

将文化共享工程纳入各级政府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尤其在新农村示范村、乡镇要将文化共享工程纳入重要议程,重点建设,使其发挥作用,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农业增产增收。

文化信息资源范文篇9

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同志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党的*报告也指出“*,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力推进信息化,已经成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和推进大同的信息化建设,要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现代化,推动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各级政府行政效率和全社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我们深深认识到,搞好信息化,规划是前提,建设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管理是保证,应用是核心。我们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继续切实解决好这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坚持高起点规划,解决网络和信息滞后的问题。信息化建设和城市建设一样,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规划。我市是过去全国最大的煤炭城市,其上游型产业、资源型产品,决定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落后,面对新兴的信息产业,我们必须着眼于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眼光,战略的眼光做好规划,推进应用。要立足于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和基础条件,立足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面向应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互连互通的传输网络,构筑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会议、便民服务等若干应用系统,开发和建设具有自己信息特色的资源数据库,所有这些规划都是第一位的。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网络滞后,信息落后的问题。二、坚持高标准建设,解决建设不规范的问题。目前,我们正在实施政府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的决策,统一部署,稳步推进。有了高起点规划,还要有高标准建设来保证它的质量,在网络建设上,要建立统—的应用平台,重组资产、整合资源、优化资质,避免重复建设、投入割据和人才流失;在数据库建设上,要利于检索、利于追加、利于更新、利于创新:在软件开发上,以应用开路,要应用得体,应用方便,应用到位,尤其在事关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项目和对面向公众服务的办事项目上,要规范业务流程,简化工作环节,让企业和群众真正享受到政府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利和实惠。在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切实加快企业信息化和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三、坚持高质量培训,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取决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把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推进信息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创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训,要培养一支精干的高级管理建设人才;要培训—批复合型的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应用人才;要进行政府上网的应用性培训,在领导干部、在职公务员和广大职工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培训,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电子政府”的要求;要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工作,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全民素质。四、坚持高水平管理,解决管理滞后的问题。信息化建设是—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和基础性的工作,市政府还应成立一个层次高、有权威、专业性强的专门机构进行综合协调管理,使终端、网络、数据库既能产生出源、流、库各自的规模效益,又能发挥出对经济的整体推动作用。要坚持法制的原则,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依法推进;要坚持市场的原则,全社会投入,企业化运作,根据需求,利益驱动;坚持行政的原则,要面向发展,政府推动;坚持效能的原则,要健全组织,强化责任,提高效率,创新机制。五、坚持高效率应用,解决应用水平不高的问题。电子政务,数字城市,必然引起工作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要提高政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政务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关键是政府上网,加强应用。首先,推进各县区、各领域政务部门业务网上办公,不断完善政务网功能,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政府部门工作的权威性和办事透明度,最终推动政府切实转变职能;其次,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运用数字技术,重点建设和完善城市各类应用系统,在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的同时,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第三,推动社会各项事业信息化,整合一批能够为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信息资源,形成一批基础性、公益性的大型数据库,建设一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加快资源整合、共享、共用,提高全市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总之,我们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培训、高水平管理、高效率应用,解决规划滞后、重复建设、人才缺乏、管理不够、应用不足的问题,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让全市人民充分享受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文化信息资源范文篇10

山西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3000年之久,因此有着“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的美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山西的旅游资源更具有独特性和人文性。晋商作为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最为鼎盛,称雄中国商界500年之久,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云冈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是中国公元5至6世纪最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中国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的传承地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我国首次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并取得成功的古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成就。另外,山西大约有3000多年的制醋历史,在古代“家家有醋缸,人人当醋匠”,山西人更酷爱食醋,被称作“老醯儿”,民间有“无醋不成味”的说法。出产于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的汾酒是我国一种非常古老的名酒。跑马神泉和古井泉水被当地人称为“神泉”。山西独具特色的晋商文化、佛教文化、酒文化、醋文化、大院文化、古城文化、根祖文化等构成了山西旅游的灵魂。我省皇城相府景区的“迎圣驾”表演,再现了康熙皇帝驾临皇城相府并阅览陈廷敬主编的《康熙字典》的情景,从2001年开始成为常态演出,为皇城相府的旅游注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深受游客的喜欢。诸如此类的还有北京的大观园、云南的丽江古城、浙江的西塘、常州的中华恐龙园、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等,都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范例。我省应充分发挥文化大省的优势,赋予旅游以文化的内涵,把发展旅游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突破口,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

二、山西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据2011年统计年鉴,我省2010年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1.39%,五台山等十大文化景区、晋商文化节等带着文化和旅游双标签的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推进。但山西旅游文化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源依赖型”的思路仍在旅游业中占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我省由于区位、交通、综合实力等方面的限制,旅游业的发展养成了依赖资源的惯性,同时对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和持续利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常出现为追求市场经济效益而滥用、歪曲文化资源。近几年随着游客对文化需求的增加,“资源依赖型”思路终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缺乏竞争力。无论是旅游业的提质增效,还是构建民族文化强省,都切实地提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下,以知识和创意为核心构成的旅游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市场拓展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我省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二)旅游文化资源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

当前,文化企业的体制改革还在推进过程中,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企事不分、中介组织发育不良等问题。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各搞一套,缺乏统一策划和监控。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孤立、分散、更新不及时,可利用价值不高,难以实现共享,信息资源壁垒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另外,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各自为政,地方保护和条块分割等体制性障碍突出,缺乏必要沟通和关联。各地往往自成一体,没有从整体上考虑各个区域资源的特色定位,难以形成整体优势。最终的结果是导致重复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停留在较低水平,不能真正体现文化资源在旅游经济中的价值。

(三)旅游文化深度挖掘不够

当前我省在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不可移动资源而轻视其他类型资源的问题。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不够、利用民间工艺、历史文物、节庆活动等元素进行产品创新的能力不足。很多有着厚重历史背景的重要景观和文物,只是被导游三言两语轻描淡写地带过,甚至对同一个景点不同导游讲不同的故事,这样一来根本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通过信息资源各要素的整合推动山西旅游文化的发展

资源整合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重新组合为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资源体系。信息资源整合既包括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信息人员、信息设备的整合,也包括信息管理过程的整合。旅游业是至少包含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产业集群,旅游文化的形成、包装、传播已多多少少渗透在旅游业的各要素中。本文认为,山西旅游文化可以借助旅游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得到健康发展。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全面开发旅游文化的内容、人才、技术等资源,充分服务于旅游产业。

(一)深度挖掘整合旅游文化的信息内容

不管是景点还是纪念物,附着的旅游文化越丰富多彩,越有价值。而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以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的。研究不够或不深入会极大制约开发利用的深度。因此,需要加强相关信息的学术研究。一方面,要系统地研究各个景区、景点、甚至历史上曾经有过后来被破坏了的重要景观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例如,平遥景区要想全面深刻地让游客领略到它的历史魅力,就非常有必要组织专家、学者去研究平遥城的起源、发展、变化过程,以及明清时代原有的一些重要建筑。另一方面,要研究重点景观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比如,晋祠作为一座雕刻、绘画、塑像、楹联、匾额俱全的古代殿堂,要想让游客充分领悟其多方面的价值,首先需要专家、学者对殿堂的建筑风格特点和各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然后才能借助导游讲解或景观介绍读物传达给游客。学术研究的成果以各种类型的出版物发行后,相关组织部门对这些信息内容整合,应用到有形旅游产品中。这样,景区内大到楼、阁、殿、堂,小到碑、碣、题、刻,都附有了细致透彻的说明,旅游文化的内涵便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旅游实体中。

(二)提高导游人员的文化素质

一般游客并不会去阅读纯学术的文献,而是通过景点介绍和导游讲解来领悟旅游景物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一些人文旅游景点更是如此。所以,在做基础研究的同时,还应注重编写有一定文化含量的导游词和雅俗共赏的读物。一方面满足了自助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导游人员提供了高质量的讲解范本。同时,要提高导游人员的文化和业务素质。首先,要把好导游人员的“入伍”关,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从业。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导游人员的业务培训,在拓宽导游人员相关知识面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加深他们对景点、景物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导游人员的讲解水平,使山西旅游景观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导游人员高水平的讲解传达给游客。

(三)依靠信息技术宣传旅游文化

美国普洛格调查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大约93%的网民在进行出游规划时访问过有关的旅游网站。因此,旅游文化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加强旅游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政府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信息平台,如旅游政务网、旅游资讯网、旅游商务网,通过整合形成旅游数字集群,从而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保障旅游文化的健康高效传播。另外,全省各地方的文化资源都应实现统一信息规范、统一检索入口,避免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