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媒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9:36:32

文化新闻媒体

文化新闻媒体范文篇1

关键词:新闻媒体;新闻传播;文化传播

“农历标准的说法应该是‘农历12月26’,说‘腊月二十六’是错的。”这句话来自围绕一档新闻节目进行的讨论。众所周知,农历各个月份都有约定俗成的别称,包含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把握和源自生产生活的审美追求,说它不符合“标准”是无稽之谈。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的语用学研究发现,政治语汇生产中核心语汇的取舍最终会影响话语权的归属①。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同样应该重视核心语汇对认知框架的影响。关于新闻节目中能否使用“腊月”之类语汇的讨论,反映的是新闻媒体对文化传播问题的认识,事关新闻传播领域话语权的归属,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融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造就了全新的媒体平台,“人人都有麦克风”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与受众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如何进行文化传播成为新闻媒体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打破新闻媒体文化传播的传统格局

文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和产物,表现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存在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全过程。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一种类型的文化由其发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就是文化传播。新闻指的是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是服务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这是一个文化过程,其成果也将成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传播本质上就是文化传播。报刊的有机运动理论认为,媒体通过报道某一具体事件的全过程,表现为整个媒体的有机运动,就能使事件的真相逐步清晰地表现出来。每一个事件都具有文化属性,经由新闻媒体报道与未经新闻媒体报道的所有事件的总和就构成了人类文化的整体。由于传播主体必然存在的主观意识,使得经由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影响着人们对未经媒体报道的事件的认知,进而影响文化的发展走向。因此,新闻媒体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做好文化传播工作。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概念不同,但在实践中却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正是因为如此,在传播学发展史上,无论是经验学派的魔弹论、涵化理论、知沟理论,还是批判学派的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都明确指向了新闻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都需要具备文化自觉,并“基于深入理解自身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逐渐明确自身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的位置,主动取长补短,与其他文化携手共建一个得到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国内角度看,兴文化是时代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使命任务,用更多更好的新闻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进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从国际角度看,把新闻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可以促进各个国家和民众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架设起不同文明融合发展的桥梁,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这个角度看,新闻媒体的文化传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媒介技术不断为新闻媒体文化传播赋能。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逐步消解了传统媒体的层级划分和区域界限,促进了万物互联互通,全新的媒介技术将所有新闻媒体都推上了面向整个世界进行文化传播的第一线,文化传播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发展着。在现代媒介技术的支持下,人作为一个整体永远“在场”,任何一个个体随手拍下的一段视频、写下的一段文字都可能瞬间引发全世界的关注和共鸣,引发一个现象级的事件。基于现代媒介技术赋能的人类文化新景观,启示各级各类、各种规模的新闻媒体都要增强文化传播的历史自觉和责任自觉,担负起传播优秀文化的职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能量。综上,文化传播与新闻传播统一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传播文化是新闻媒体的天然职责。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媒体格局被打破,传播者和受众的边界日益模糊,如何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使命成为新闻媒体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把握“三个坚持”,做好文化传播

新闻传播须在综合考虑内容、媒介、效果三个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容易偏离方向。这就决定了新闻媒体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条件下开展文化传播,也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

(一)坚持客观公正,保证文化传播的真实性

在中国乡村,农民依循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来指导生产。例如,北方农村的“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清明麻、谷雨花、立夏点豆种芝麻”等民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指令,千百年来深深影响着农民的日常生活③。人们还把依照节气进行的农业生产与人体的四季变化对应起来,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观。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逐步融入审美因素,赋予农历的十二月份各种别称。腊月的“腊”字,本义是“干肉”,由于这个月份最适合制作腊肉而得名。腊月与腊梅联系在一起便具有了诗情画意,与年终进行的“腊祭”联系在一起又有了慎终追远、血脉相承的厚重文化感。因此,“腊月”这个词在古人生产生活中逐步融入鲜花、美食、礼仪等诸多文化意涵,在新闻节目中善加运用能使新闻更有文化味道,获得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中国新闻话语的建构就是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革命文化、活力四射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种文化资源的全力中推进的④。文化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是一个纵向传承发展与横向交流互鉴的过程,只有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才有生命活力。这就决定了,文化传播必须以来自社会生产生活的事实材料展示文化合乎规律性的“真”,而不是进行冰冷空洞的说教,甚至通过说谎、欺骗、强迫来让受众接受某种文化。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产品必须由来自人类生产生活的事实材料加工而成。只有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新闻传播,才能引导受众科学认知客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对于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的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当新闻媒体的文化传播不再真实、客观、全面的时候,产生的后果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近年来,在媒体的加持下,商业炒作使得“过洋节”之风愈演愈烈。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少媒体一定程度地宣扬西方文化,易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疏离中国优秀文化。这警示我们,身处文化传播第一线的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闻媒体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和中华文化传统发展的中介,就是要通过媒体的“有机运动”,全面、准确、真实、立体地反映社会生产生活,帮助国内外受众把握文化之“真”,进而明辨是非、合理取舍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境界,而不是对某种文化必欲除之而后快,造成人类文化基因缺失的遗憾,应共同维护好人类文化基因的宝库。

(二)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文化传播的动力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本质力量定义为主体能力,强调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成果的总和。受众参与信息生产和传播是一种精神交往,是文化生产、文化交往、文化消费的一部分,本身就是在传播文化,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动力。从这个角度看,文化传播本身就离不开人这个关键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开门办媒体是文化传播的应有之义。新闻媒体是人们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的中介,作为“人体的延伸”,对所有人开放是新闻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正是基于对传播规律的深刻把握,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开门办报”,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对促进党的新闻事业发展,推动主流媒体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主流媒体做好新时代文化传播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传统技术条件下,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接收受众反馈是开门办报(台)的主要途径。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反馈速度相对比较慢,对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要求相对较高,影响了受众参与的能力和意愿,导致受众对媒体传播过程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反过来使得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能力受到了限制。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已经变成现实。信息革命导致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革,媒体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使得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信息集散地、舆论策源地与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日益加深。新闻媒体必须顺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趋势,加强对新的媒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努力打造一个开放的新闻产品加工传播平台,让受众够得着、用得上、好发声,更好地参与信息生产传播。在新闻媒体平台上集结成军的媒体用户,有助于生产传播更加贴近受众、更接地气的新闻产品,更加充分地发挥文化传播功能,从而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提高文化传播力、扩展文化传播途径、整合文化传播系统等方面的优势⑤,用开门办媒体的务实举措提升文化传播质效。同时,要履行好新闻媒体的“把关人”职责,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消除舆论杂音,保证文化传播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为人民大众服务。

(三)坚持内容创新,提升文化传播的审美性

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出现以后,旧媒介就会成为新媒介的内容。纵观人类传播史,随着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不断被创造出来,传播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表现在新闻传播中就是在新旧媒介迭代创新、融合发展的同时,各种艺术性的审美元素也不断融入新闻产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将“乐”纳入“六艺”内容,开创了中国文化传播重视艺术审美的传统。不仅要博闻强记,熟读诗词文章,还要精通琴棋书画,从而更好地教化百姓、以文化人,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进入21世纪,全媒体不断发展,“四全媒体”使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手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新闻媒体在客观公正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将音乐、戏剧、曲艺、动漫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应用到新闻产品中,通过融合创新,提高新闻的趣味性、烟火味,生产出更多受众爱听爱看的产品。《新闻联播》中,各地华灯璀璨的夜景配上轻松优美的音乐,无需播音员解说,就成为报道新春佳节国泰民安的长消息、短消息;微信公众号上,央视主持人朱广权机智幽默的“小段子”就是精彩的新闻评论;抖音上,现代化军事装备镜头,加上简洁的字幕和激昂雄壮的音乐,就是震撼人心的军事新闻……这些在表达方式上成功创新的新闻作品是新闻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全新实践,给进一步进行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思路和借鉴。新闻产品完全可以在保证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的前提下,通过融入文学、音乐、小品等艺术元素,兼具审美享受功能,使新闻语言更加易于受众理解,新闻传播方式更能为受众所接受。在融入艺术元素、让新闻更具审美价值的同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生产的文物品鉴、文学欣赏等内容产品,也是新闻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经典咏流传》节目,通过选取中华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融入流行音乐、舞美等艺术要素,加上高水平的表演演绎和康震、廖昌永等名人大家的精彩点评,让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绽放出绚烂的现代光华。再通过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的广泛传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收视热潮,成为文化传播的又一成功案例。近年来,新闻媒体上挖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优节目越来越多,各种古代的艺术作品、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通过新闻媒体呈现给受众,再加上文化名人现身说法加以点评介绍,充分彰显文化传播所必需的价值导向,提升受众的审美能力和品位,成为新闻媒体文化传播版图的重要地标,越来越受到受众的认可和喜爱。

三、结语

文化新闻媒体范文篇2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新闻媒体;内容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理论视角,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新时代对高校新闻媒体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本文结合高校在新闻媒体建设方面存在重“流量”、轻“分量”,重“标题”、轻“主题”等问题,提出新时代各高校在新闻媒体建设方面要摒弃不合时宜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秉承党对新闻媒体建设工作的领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推进大学生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方法。这就需要各高校加强新闻媒体建设,强化党性观、协同观、文化观、群众观、安全观,增强内容的“质感”,弘扬时代主旋律,切实有效地落实“一个高举”“两个巩固”“三个建设”的宣传工作根本任务。

一、强化“党性观”,推进高校新闻媒体方向性建设

所谓党性是指党的基本属性,包括党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形象性,它是党的性质、地位、宗旨、功能、任务的集中体现,是党的阶级性、先进性、人民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党员意识和党的意识的高度凝结和充分释放。[1]在“8•19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围绕中心,就是要求各高校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方向。高校新闻媒体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战场,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主渠道,是高校舆论工作的主阵地。推进高校新闻媒体政治性建设,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的领导权。政治性是高校宣传工作的“立命之本”,各高校在建设新闻媒体过程中,必须站稳政治立场,时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当前,高校新闻媒体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关键保障。这就要求各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在新闻媒体建设过程中,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科研教师、辅导员和管理队伍中挖掘培养一批理论水平过硬、实战经验丰富的队伍,成为高校做好当前新闻媒体建设的坚强后盾,成为把握建设方向的强大舵手。推进高校媒体先进性建设,坚持宣传思想工作正确方向。高校新闻媒体要牢牢掌握宣传话语权,长期有效地做好党的先进性宣传,营造正面的舆论氛围。一是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和突破。高校为国家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要宣传“中国奇迹”“中国人才”“中国智慧”“中国速度”等;要用高校发展步伐和科研成果正面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使广大师生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自觉。二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融合环境下,高校师生的互联网使用率达到100%,高校大学生觉悟高、思维活跃。利用新兴网络媒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做好理想信念、思想行为、道德规范、文化价值等方面的正确引导,使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强化“协同观”,推进高校新闻媒体制度性建设

高校新闻媒体的制度性建设是高校抓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条件。抓好高校新闻媒体建设工作,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领,强化“协同观”,有效将管理模式同科学理论相结合,有效协同科研教师与管理人员力量,推进高校新闻媒体的制度性建设,将管理机制、科学研究、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做实做强。强化管理机制与科学理论的协同,为高校新闻媒体制度性建设提供支撑。各高校需组建新闻媒体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门针对新闻媒体建设的管理队伍、管理规范。新闻媒体建设工作最有力的保障就是有理论支撑,高校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高校拥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可以专门对新闻媒体理论指导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各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科研成果奖励、职称评定的管理机制。一是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科、科研管理建设,加大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科研比重,提高理论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二是建立教师策划“质感”新闻的工作量考核机制,激励教师利用好网络,将网络阵地打造成为新闻媒体工作的实践基地。三是积极推进新闻媒体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注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文化性、知识性,真正发挥理论的影响力。强化科研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协同,为高校新闻媒体制度性建设提供保障。高校科研教师和管理人员拥有自身的优势,科研人员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功底,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二者分工合作,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和新闻工作人员的优势,是当前各高校在新闻媒体建设方面的主要手段。这就需要各高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经验丰富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小组,确保新闻媒体建设工作举措的有效实施。

三、强化“文化观”,推进高校新闻媒体创新性建设

当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对新闻媒体建设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新闻媒体建设从过去简单的网站逐渐转变为微博、微信、抖音、新闻客户端等新形式,众多的新媒体平台已经逐渐成为舆论宣传的主战场,而高校大学生也逐渐成为新闻媒体的主力军。面对这样的新形势,高校新闻媒体的创新性建设是大势所趋,需要选取一个容易让高校师生接受、容易发挥网络优势的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媒体建设。笔者认为,各高校须强化“文化观”,发挥网络媒体的文化功能,提升新闻媒体的服务性,增强媒体平台的文化氛围,提升对受众群体的粘度,牢牢把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动权。推进高校新闻媒体文化理念创新。理念创新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是促进大学生网络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网络文化建设是新闻媒体建设的“魂”,各高校一是要提高认识,增强网络文化建设的责任感,要认识到网络文化建设在高校办学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学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快捷性等特点,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让高校的教职工和学生逐渐从感知到认同,再到接受;三是培育既个性化又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特征的大学精神。要凝练体现各高校特色、反映学校校风、校训、契合办学理念、符合学校个性化发展的大学精神,将学校的特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大学生的行动,使高校的办学富有特色,体现出蓬勃生机。推进高校新闻媒体文化手段创新。手段创新在高校新闻媒体文化建设过程中起保障作用,可从表达方式和表达平台进行创新。一是推进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构建立体化矩阵传播格局,发挥信息的交互式传播效应,实现同频共振、优势互补。二是要树立“资源互补”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创新人才、内容、宣传方式等方面的融合模式,发挥网络文化的传播效果。三是重点打造传播效果好、传播速度快的媒体平台,积极跟上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的发展步伐,发挥网络文化的理论武装和凝心聚力作用。四是探索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媒体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主动适应当前网络的表达模式。

四、强化“群众观”,推进高校新闻媒体服务性建设

文化新闻媒体范文篇3

一、高校新闻媒体育人的特点和优势

高校育人主要是通过“两课”教学,举办培训班、座谈会、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形式,由“两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政工干部等对大学生开展经常性、直接性、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以上方式相比,高校新闻媒体育人有着显著特点和独特优势。

(一)育人方式不同。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采用显性教育方式,即教育工作者直接向大学生表明教育目的、任务和内容,通过灌输说教等方式组织实施教育活动。这种“注入式”的教育方法,灌输有余,启发不足,教育内容难以入脑入心,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而高校新闻媒体则不同,因其固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不是通过强制、说教、灌输等直接外显的方式,而是通过渗透、感染、熏陶等间接内隐的方式作用于广大学子,这种“润物无声”式的日常宣传教育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2]。

(二)更具渗透力和影响力。

高校新闻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既有声音、画面,又有文字、图片,天上卫星传输、地面网络覆盖,各种媒体的新闻宣传在传播方式上各有所长,形成优势互补,几乎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广大师生员工可以随时随地收听收看、阅读浏览。同时,由于新闻媒体传播的广泛性,使其拥有庞大而稳定的受众群,因此,新闻宣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起最广泛的注意力,从而产生强烈的影响,这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起着很大的作用。总之,高校新闻媒体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缺陷,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载体、丰富了新内容、开拓了新形式。

二、高校新闻传媒的主要育人功能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将其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而高校新闻媒体在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发挥理论宣传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高校新闻媒体及时信息、发表评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给广大学子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思想境界。目前,许多高校校报、新闻网站开设了邓小平理论学习专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专栏等,定期开展理论宣传、研讨、征文等活动,使广大学子在积极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另外,校园电视、校园广播也经常开展理论专题讲座、播发理论辅导报告,对促进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发挥了积极作用[3]。

(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养。

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高校新闻媒体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师生中大力倡导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为实现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高校新闻媒体通过开辟“书海导航”、“艺术欣赏”、“创新论坛”等专栏,营造高品位和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广泛报道各类学术讲座、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科技创新等活动,促使大学生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发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平。

一个先进典型总能潜移默化地带动周围形成一个“典型群”。高校新闻媒体大力挖掘和广泛宣传学校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和精神风貌,有效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教育作用。不少高校的新闻媒体开辟了“身边的感动”、“师德小故事”等专栏,报道和宣传学校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褒奖师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引导师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激励广大师生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使道德模范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促进学校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奉献意识。

全国高校新闻媒体大多数实行“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运作模式,许多校报新闻采编、校园广播编播、电视新闻制播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团队完成。大学生在开展新闻传播的实践活动中增长了才干,提升了综合素质。高校新闻媒体为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提供了一座桥梁。新闻媒体的重要特征是其社会性、时代性,它可以将最富有时代气息和学校个性的现实呈现给受众,同时启迪人们思考新闻背后更深层的理论和价值问题[4]。而且,大学生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中可增进社会交往能力,提高适应社会探索社会的能力,加快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另外,增强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任务,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需要互相协作,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包容谦让,敬业奉献。

三、提升新闻媒体育人效果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高校新闻媒体在提升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但是,由于自身存在报道内容比较滞后、报道方式比较贫乏、采编队伍业务水平不高、学校重视不够等因素,导致高校新闻媒体的德育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社会参与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发展,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利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转化。这要求高校新闻媒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更新宣传理念、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内容来适应新的挑战。

(一)高度重视高校新闻媒体工作队伍建设。

媒体工作专业性很强,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较高采编水平,而且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可大多数高校新闻媒体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从业时间短,专业技术职称低。且大多一人担当多个角色,工作任务较重,没有闲暇时间钻研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工作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不高成为制约高校新闻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适应时展要求,有效发挥新闻媒体的育人功能,必须采取切实举措加强媒体工作队伍建设。一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学习培训,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二是着力研究和解决媒体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晋升和待遇等问题,进一步稳定工作队伍,增强他们的工作动力。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校新闻媒体工作队伍,不断提高其战斗力和凝聚力,是发挥新闻媒体育人功能的重要基础和有效保障。

(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宣传形式。

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平等意识强烈,更喜欢在思想交流碰撞中选择和接受先进的理论和思想。青年学生的这种思想特点决定了宣传工作不能采取简单的理论灌输方式,而是应当通过创新宣传形式,如突破以消息、通讯等为主要题材的传统报道模式,尝试采取讨论、调查、现场采访、专题报道等形式,以增强新闻宣传的观赏性、互动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可接受性,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新闻媒体育人的实效性。目前,许多高校开设校园网BBS,学校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网上发帖,及时正面宣传报道学校及国内外重大事件。同时,开辟“在线思想交流”专栏,邀请专家学者在网上与学生对话,以正确的舆论和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引导学生。

(三)明确定位,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内容。

毫无疑问,高校新闻媒体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各自特色,精心策划选题,推出更多贴近大学生思想脉搏的报道,为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增强其应对复杂形式、多元文化、不良思潮、物质诱惑的判断力、识别力、自制力、抵御力发挥积极的宣传引导作用。如在学校新闻网上开设邓小平理论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专题,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站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在校报上开辟“中外名著导读”专栏,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广泛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校园电视和校园广播中开辟“时事评论”专栏,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对错误思潮开展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文化新闻媒体范文篇4

(一)高校新闻媒体对校园生活关注不足根据传播学接近性原理,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总是会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具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过程中,工作者应该根据学校师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然而,很多高校新闻媒体工作者过于偏重报道学校的会议、校领导活动以及学校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对普通教职工和学生的教学和生活介绍的却很少。

(二)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程式化现象严重在高校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新闻媒体工作者虽然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工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等都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而学校的媒体工作者在进行新闻内容的写作和播报时往往会采用传统的写作模式,导致了高校新闻媒体工作的内容出现程式化,广大师生的新鲜感降低,兴趣消失,新闻宣传工作失效。

(三)高校新闻宣传策划意识不强在进行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写作和报道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是对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进行详细地策划,以便新闻宣传工作能够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积极引导校园文化舆论,传达信息。然而,在当前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宣传工作人员对新闻媒体工作的策划不够重视,在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策划过程中没有明确目标,新闻报道不够深入,不能给广大的师生留下全面、深刻的印象,不能给观众、听众带来思想上的启迪。

二、校园文化视野下加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措施

(一)树立务实的新闻宣传工作理念在加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过程中,高校的党政领导和分管新闻宣传工作的相关负责人都要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树立一种务实的校园新闻宣传工作理念,要重视宣传学校在落实和贯彻党政工作要求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宣传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先进的个人和事例,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要把学校先进的发展事例经过文字组织和内涵提炼出来,宣传出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的改革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只有树立起这种务实的新闻宣传工作理念,才能走出一条有高校特色的新闻宣传之路。

(二)加强新闻媒体与校园文化资源整合

1.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强化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不同媒体形态的宣传效果也不尽相同,例如,报纸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深度挖掘相关的新闻信息,其劣势就是时效性不高,受众覆盖范围不够广泛。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短、平、快”,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扩大了受众的覆盖面,但对新闻内容的挖掘深度不够,这都是由新闻阅读者对不同媒体形态的接受程度和习惯来决定的。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针对建设需求,选择适当的新闻宣传媒体,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来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需求,努力实现高校新闻媒体宣传工作效果的最大化,校园媒体平台根据自身优势,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实现优势互补。

2.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加强文献资料的积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因此,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物化的载体。而高校新闻媒体宣传工作中恰恰形成了大量的文本和音频、视频资料,这些都是记录了学校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的宝贵资料,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见证。因此,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对新闻宣传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和处理,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观念转变,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校园文化与新闻宣传工作良性互动在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应该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的良性互动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一套完整的互动发展机制,努力探索互动发展的路径,打造一支校园文化建设与新闻宣传工作良性互动发展的队伍,不断地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文化新闻媒体范文篇5

(一)高校新闻媒体对校园生活关注不足根据传播学接近性原理,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总是会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具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过程中,工作者应该根据学校师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然而,很多高校新闻媒体工作者过于偏重报道学校的会议、校领导活动以及学校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对普通教职工和学生的教学和生活介绍的却很少。

(二)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程式化现象严重在高校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新闻媒体工作者虽然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工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等都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而学校的媒体工作者在进行新闻内容的写作和播报时往往会采用传统的写作模式,导致了高校新闻媒体工作的内容出现程式化,广大师生的新鲜感降低,兴趣消失,新闻宣传工作失效。

(三)高等学校新闻宣传策划意识不强在进行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写作和报道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是对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进行详细地策划,以便新闻宣传工作能够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积极引导校园文化舆论,传达信息。然而,在当前的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宣传工作人员对新闻媒体工作的策划不够重视,在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策划过程中没有明确目标,新闻报道不够深入,不能给广大的师生留下全面、深刻的印象,不能给观众、听众带来思想上的启迪。

二、校园文化视野下加强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措施

(一)树立务实的新闻宣传工作理念在加强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过程中,高校的党政领导和分管新闻宣传工作的相关负责人都要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树立一种务实的校园新闻宣传工作理念,要重视宣传学校在落实和贯彻党政工作要求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宣传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先进的个人和事例,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要把学校先进的发展事例经过文字组织和内涵提炼出来,宣传出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的改革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只有树立起这种务实的新闻宣传工作理念,才能走出一条有高校特色的新闻宣传之路。

(二)加强新闻媒体与校园文化资源整合

1.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强化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在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中,不同媒体形态的宣传效果也不尽相同,例如,报纸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深度挖掘相关的新闻信息,其劣势就是时效性不高,受众覆盖范围不够广泛。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短、平、快”,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扩大了受众的覆盖面,但对新闻内容的挖掘深度不够,这都是由新闻阅读者对不同媒体形态的接受程度和习惯来决定的。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针对建设需求,选择适当的新闻宣传媒体,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来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需求,努力实现高校新闻媒体宣传工作效果的最大化,校园媒体平台根据自身优势,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实现优势互补。

2.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加强文献资料的积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因此,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物化的载体。而高校新闻媒体宣传工作中恰恰形成了大量的文本和音频、视频资料,这些都是记录了学校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的宝贵资料,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见证。因此,在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对新闻宣传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和处理,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观念转变,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校园文化与新闻宣传工作良性互动在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应该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的良性互动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一套完整的互动发展机制,努力探索互动发展的路径,打造一支校园文化建设与新闻宣传工作良性互动发展的队伍,不断地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文化新闻媒体范文篇6

关键词:农村建设;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总体国民经济的状况和社会的稳定程度,而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宣传一方面本身即属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激励、引导以及顺利推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加强新农村建设中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唱响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

1新农村建设中新闻媒体所秉持的舆论宣传内容和意义

首先,宣传及释疑国家对农政策,对“三农”问题进行正确舆论导向,凝练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力量。官大农村地区相对基础孱弱、交通不利,信息比较闭塞,无法及时获取详尽的国家对农政策和更迭的农业环境。需要新闻媒体进行反复细致的惠农政策宣传和解释,对政策个案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避免广大农民群众对政策产生歧义和理解偏差,及时追踪报道出现的相关“三农”问题,重点树立先进典型,发现并解决农村建设进展难题,组织动员农民群众热情投入新农村建设,凝聚人心,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的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质量。新闻媒体既是政策舆论的传播者、导向者又是监督者,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无碍开展进行。其次,宣讲农业信息和技术知识,武装农民群众的思想头脑,帮助农民群众致富,改善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是提高物质条件,提升农村生产力,优化农业结构和农业科技。新闻媒体利用形象生动的信息传播,形成社会效应,引起农民群众的关注,树立新技术思想,提升农业智慧,抨击丑恶、表扬先进,揭露社会中的丑恶负能量,宣传积极楷模,及时反映农业市场变化,发出预警引导性信息,为农民群众提供致富新消息和新渠道,让农民群众更进一步的开阔视野,解放思想,融合农村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挖掘商机和致富道路。最后,及时反映新农村建设所求所需,提供新农村建设良性化建议,构筑健康良好农村文化氛围。我国农村耕地面积广,整体的农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各地的文化经济特点不尽相同,广大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和愿景存在较大的差异,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要区分信息差异,突出典型个案,以榜样的力量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确保农民的农村建设实际情况表达通畅,及时反馈政府有关部门的惠农举措,倡导个人道德与社会责任融合统一,提倡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对生活文明的追求,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感染、引导农民大众积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2新农村建设中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推进策略

首先,新闻媒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内涵,明确自身的责任和意义,为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出了“48字职责使命”,强调新闻媒体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起到团结人民、成风化人等积极作用,要明辨是非、澄清谬误,不仅要鼓舞全国人民的士气,凝聚全球华人的心力,还要起到中外联通的桥梁作用。在讲话中,还提出了“四个牢牢坚持”的要求,明确要求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积极正面宣传,着重做好“五个事关”方面的工作,切实发挥其自身应有的作用。新闻媒体在全社会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清晰农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主要途径,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过程。农业强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则社会稳,社会全体要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急迫性,要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为新农村建设营造正面、积极的舆论氛围和舆论引导。其次,进行宣传形式的穿心,提升宣传效果。根据的指示,新闻舆论工作要紧紧跟随时代形势的发展,创新工作理念、内容和方法,注意强化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差异化的传播,构建起舆论引导的新局面。新闻舆论工作要抓好时机和节奏,讲究方法和策略,突出新闻舆论工作的时度效,并且要优化战略布局,做好国际传播,努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强化国际话语权。具体要鼓励媒体人深入农村,了解真实情况,掌握一手材料,反映真实情况。融合创新媒体手段,利用网络建立新农村建设网站,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形式,确保新农村建设宣传互动,发挥传统媒体手段,如报纸等的平面媒体优势,深度正确引导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方向,动态地宣传各地新农村建设进展,提升农民群众的建设信心。最后,培养建构提高新闻媒体的人才素质。针对新闻舆论工作的人才问题,强调新闻媒体工作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优势才是获得胜利的核心优势,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追求进步,既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牢记社会责任,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成为专家型、全媒型的优秀人才,沉下心俯下身,多出有思想、有温度的好作品。与此同时,还要求管理部门要加强新闻媒体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建构起完整系统的相关农村新闻媒体管理制度。

3结束语

通过对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学习,我们新闻人更要坚持舆论导向的正确方向,保持新农村建设的正能量输导,时刻反思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舆论宣传导向工作,以事实说话,发挥出更大的舆论导向作用。

作者:张志军 单位:通辽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文化新闻媒体范文篇7

事实上,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新闻媒体结构的现实类型如何,将决定着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可能传播范围;而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现实效应如何,则将规定着新闻媒体结构的可能演变趋向。在新闻媒体结构的类型演变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效应范围之间,随着基于不同新闻体制之上新闻控制的进行,也就相应地形成了新闻控制的不同类型。

从新闻体制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新闻媒体结构,还是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新闻控制类型与新闻媒体结构类型直接想相关,而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间接相关。这是因为,新闻控制往往是通过对新闻媒体结构进行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来达到对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规范性的制约。这就是说,离开了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是无法实现规范性的新闻制约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规范性的新闻制约没有行业性的新闻调控重要。恰恰相反,如果没有规范性的新闻制约,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是根本不可能进行的。这无疑证明了,在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之间,虽然可以在理论上进行有所侧重的讨论与分析,而在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之中,实际上是无法真正剥离开来的。这首先就意味着在新闻控制中,对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所进行的新闻制约,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对于新闻媒体结构的新闻调控来实现的,因而新闻媒体结构具有着某种中介性质。与此同时,这也就意味着,新闻调控与新闻制约将会是一个共时性的新闻控制过程,尽管两者之间在新闻控制类型上的表现具有着直接与间接之分。

在所有新闻媒体及其新闻传播活动之中,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如果说对报纸曾经进行过有效的新闻控制,那么,对网络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如今乃是令人头疼之事,因其难度最大而只能诉诸新闻传播活动的未来发展。因此,对广播电视进行新闻控制,无疑成为现实可行的研究重点。这就在于,广播电视居于从报纸向网络的媒介发展之间,对广播电视进行新闻控制,不仅可以承袭曾经有效的经验,而且更能够为指向未来而提供现实的种种教益。

由此可见,面对广播电视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必须回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所有权这一根本上,并且以新闻媒体结构的演变为主,来对新闻控制进行当下讨论。这是因为广播电视这一电子媒介所需要投入的资金量比较大,因而在所有权的判别上就更为明晰,实际上也形成了私有、公有、国有三种广播电视业所有制,而与之相对应则是新闻媒体结构从单一所有制的广播电视业结构,向着混合所有制的广播电视业结构发展。

从私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美国来看,其最大特点就是市场竞争激烈。到20世纪末,“美国私营商业广播电台占全国广播电视的总数的93%。私营商业电视台占全国电视台总数的76%”。这就表明,市场竞争促进了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特别是电视新闻直播的重大改变。不过,在美国除了私有广播电视业之外,还有公有广播电视业,而公有广播电视业的宗旨是为公众提供教育或服务,因而被称为公共广播电台与公共电视台,而其主办者可分为四类:州政府、地方教育部门、高等学校、非营利性公共团体。经费来源根据美国国会在1967年通过的公共广播电视法案,主要依靠政府和经办部门的拨款或基金会的捐款、大企业的赞助、观众的自愿捐款和出售节目的收入。所以,1968年就成立了公共广播公司,旨在统筹联邦政府拨款的分配和使用,协调公共广播电台,公共电视台之间的关系,促进公共广播电视的发展。①

在美国,不仅公有广播电视业受到根据国会立法建立的管理机构的管理控制,而且私有广播电视业也同样受到根据国会立法建立的管理机构的管理控制。不过,由国家立法设立的美国联邦传播委员会,虽然是新闻传播的最高管理机构,但发挥作用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它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和第五、六修正案(即保障宪法条文的实施)的限制,使它在进行新闻控制时往往举步维艰。

这就表明,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所设立的管理机构,在进行新闻控制之中必须依法实施,与此同时,管理机构所进行的新闻管理控制,不仅应该体现出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法律保障,也更应该有利于推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展开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新闻控制才是真正有效的。

除了依法建立的管理机构所进行新闻管理控制之外,还由美国政府实施新闻行政控制,表现为刚性的新闻制约与柔性的新闻调控两种方式,政府在以司法行政权强制实行刚性新闻制约的同时,更是通过其他渠道来非强制地实行柔性新闻调控。所以,实行软性的新闻调控是政府主要采用的新闻控制方式,这就是说,美国政府实施的新闻行政控制是以新闻调控为主的。

最主要的柔性新闻调控形式,就是政府通过各级公关网络来有效地利用公务信息,使新闻传播活动在无形中受到新闻调控。在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都设立公共关系机构,试图通过这样的机构来树立政府形象。据统计,联邦政府有6000人从事公关工作,每年耗资1.64亿美元。白宫还有单独的公关机构,尼克松当政时就拥有一支60多人的公关队伍。在1985年财政年度,政府的公关开支达4.36亿美元。

美国新闻媒体面对政府公关人员所提供的政府消息,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之中受到其无形的调控——正如美国学者所说的那样:“他们想当政府的批评者。他们竭尽全力避免成为政府的工具,但他们明白,白宫、国会议员和行政官员在利用他们,而他们对此无能为力。官员是他们的消息来源,反过来官员们又利用他们的语言把这消息公之于众。”②无庸讳言,这只是从柔性新闻调控的负面影响来看问题。事实上,通过公关渠道进行政府公务信息的或透露,不仅可以使公务信息迅速成为新闻,而且还可以揭示或暴露政府内部的阴暗面。“水门事件”的揭露,对于美国社会产生的新闻冲击所形成传播效应,应该说是具有典型性的。

相对于美国以私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为主,英国则以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为主,并且成为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英国广播公司作为公营广播公司独霸英国的广播电视业,一方面推动了英国新闻事业从广播业阶段向着电视业阶段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英国广播公司垄断电视的一统天下格局,已经极大地阻碍了英国电视业的正常发展。由此,在英国兴起了“压力运动”,成立了“大众电视委员会”,强烈要求建立私营商业广播电视台以促进新闻传播活动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通过公众舆论施加压力以推动新闻媒体结构的及时调控,也就成为英国实施新闻控制的公共方式之一。

1973年,第一家私营商业广播电台伦敦广播公司开播。至此,英国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单一垄断局面被打破。到了1992年,英国政府发表绿皮书,提出对新闻体制进行改革的设想。所有这些依法对新闻媒体结构实施的具体改革,都是为了彻底打破英国广播电视业的垄断现状而进行的行政新闻控制。尽管英国政府对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结构进行改革的决心很大,但是,整个改革过程表现为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的到来。③

相对美国与英国,苏联广播电视业成为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苏联进行国家统一管理和经营的广播电视业结构,是由中央、加盟共和国、地方(边疆区、州)三级的广播电视媒体所组成的。因此,广播电视的经费靠国家拨给,中央台一贯不播广告,地方台也只有少量广告收入。单一的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产生了以下的三大不足:第一大不足表现为缺少媒体与媒体之间竞争的动力,新闻传播活动质量无法得到改善;第二大不足表现为广播电视媒体偏重于向上级负责,新闻传播活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大不足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宣传居多,自下而上的表达公意甚少。

苏联解体之后,作为苏联领土上最大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不仅成为其广播电视媒体的最大继承者,而且其中央新闻媒体全都被俄罗斯新闻出版部统管起来,负责进行新闻控制。到了1992年6月底,在俄罗斯新闻出版部登记注册的新闻媒体,出版物有4000种,各级广播电视机构300余家。此时的俄罗斯,只有两个全国性的政府广播电视机构,除了成立不久的全俄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之外,就是由苏联中央广播电视机构一再改组而成的俄罗斯公共电视公司,专门从事电视传播活动,51%的股份为国家所有,其余股份出售给12家民间企业或公司。此外,俄罗斯还有将近300家私营广播电视台,一般都租用国有媒体的设备播放节目。

这样,随着从苏联的单一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进而转变为俄罗斯的国有、公有、私有三者并存的广播电视业结构,政府进行新闻控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92年,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颁布的《关于俄罗斯联邦新闻中心的命令》,设立了俄罗斯联邦新闻中心,其主要任务就是协调国家定期出版物,包括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活动;保证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报道有关国内改革进程的消息和对国家政策做出解释;帮助沟通总统、政府同各社会组织、党派的联系;帮助国际新闻界扩大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报道,与国外建立信息和文化联系等等。④

这样,在俄罗斯,除了通过建立行政机构来进行新闻控制之外,还注重运用经济上有区别地对待的行政手段,来促使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化。一方面,对政府所属的新闻媒体,除了负责人事组织安排,保证公务信息来源之外,通过直接拨款,来进行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将其余的新闻媒体推向市场,使其通过市场运作来获得必不可少的资金。于是,在促成了新闻媒体传播活动多样化的同时,也推动新闻媒体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新闻媒体结构在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中所发生的现实演变来看,首先看到的就是新闻媒体结构,基本上是从单一的结构类型向混合的结构类型进行着转换,推进了新闻传播活动水平的迅速提高;其次是对于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的新闻控制,在手段从单调到多样进行变化的同时,更注重在法律之内实施以新闻调控为主的新闻控制,尤其是注重新闻调控的有效性,使之与新闻制约的合法性,能够在新闻控制的实施过程中达成一致。

注释

1陶涵主编:《比较新闻学》,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162页。

2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3陶涵主编:《比较新闻学》,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页。]

4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著:《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5、266、268页。

文化新闻媒体范文篇8

新闻媒体作为国家的舆论工具,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新闻媒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职业道德问题、纪律及精神问题都越来越严重,对于新闻媒体的整合改进工作也一直在开展,使得新闻媒体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弱化,很多问题急需解决。1、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薄弱。传统新闻媒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加显著,由于经济效益直接关系新闻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新闻媒体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使得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呈现出弱化趋势。虽然新闻媒体内部设立着很多机构,但是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专门的机构,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开展仅在特定节日下进行,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越来越小,缺乏骨干人才;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也不够明确,在经济效益的冲击下,很多新闻媒体会迷失方向,导致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薄弱。2、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受时事变化快的影响,新闻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媒体人员对于新闻的内容和质量的重视度增加,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要,造成这种观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很多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从业素质高,学历高,所以,认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必花费太多心思。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工作者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进行社会公众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一定的舆论新闻引导人,在开展这些工作之前,新闻媒体的工作者必定自己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学习,所以,不必再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此外,网络时代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价值取向多元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适用,对于新方法的掌握不到位,所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就越来越弱。主流新闻媒体学教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这就可以做为思想政治工作,不需要进行特殊的专门的学习。3、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经过新闻媒体工作的整合,现阶段的新闻媒体的机构林立、岗位繁多,然而,对于人员的工作内容、职责、任务都没有明确的划分规定,使得众多岗位都存在着忙闲不均、职权不明确的情况,仅仅依靠学教活动动员和转段时进行思想政治报告,讲大道理,使得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导致实用性也很差,很多实际问题难以得到解决。4、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不够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培训工作一般都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教学方式单一,主流新闻媒体对于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重视,对于员工技能知识的培训会请专门的人员进行培训,对于业务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学方式单一,不能灵活运用,使得员工的兴趣不高,教育效果较差。

二、做好新闻媒体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

1、加强新闻媒体的党建工作。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党建工作的优势带动新闻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一般来说,党建工作可以对新闻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性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壮大新闻媒体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大的意义,可以提高新闻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的灵活性。对于新闻媒体的党组织建设应该结合新闻媒体的自身特点,改进党的思想、作风,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带动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说,其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很大,而且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普遍较高,对于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很强,所以,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再采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应该进行一定的创新。可以开展相关的知识竞赛活动,在比赛中渗透思想政治知识,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进行创新,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在新闻媒体的各个环节。3、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新闻媒体的工作包括播音主持、后勤保障等,对于很多岗位的工作职责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得考核指标也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时只依靠工作报告并不能真正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只注重表面功夫,对于很多实际问题都难以解决,所以,必须加强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完善相关的学教活动。4、优化工作环境,完善相关机制。新闻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内部人员的工作热情不够,必须进行创新,改变员工的消极情绪,使得员工对于新闻媒体工作的干劲大增,勇于迎接挑战。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重中之重,应该及时给予员工一定的思想激励,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得新闻媒体工作的发展更加成熟完善,应该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分配,加大整合力度,增强团队合作力。

三、结语

新闻媒体在时展变化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在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体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情况,所以,推动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成为了新时期新闻工作中的重点,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媒体工作变得复杂化,难度增加,必须适时地进行新闻媒体工作的创新,通过对工作人员以及新闻媒体的运行机制进行创新,全面提高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红.新时期新闻媒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分析.魅力中国,2014.6.384.

[2]杨志勇.新时期新闻媒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思考.大观周刊,2012.30.8-9.

文化新闻媒体范文篇9

关键词:新闻媒体;乡村旅游;发展

当前,新闻媒体在我国各大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各大行业的推进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发展乡村旅游业中,加强应用新闻媒体,深入挖掘与宣传乡村旅游资金,进而从全新视角报道乡村旅游资源,挖掘更多、更深入的新闻点,使人们更深一层了解乡村旅游,这样才能让人们更深入的吸引游客,为乡村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一、让新闻媒体成为乡村旅游文化的宣传使者

乡村旅游文化作为国内旅游资源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十分深厚的底蕴,让新闻媒体成为乡村旅游文化的宣传使者可以将其中诸多的看点介绍出来,与之前单一的介绍景点模式对比而言,文化内容非常饱满,在新闻媒体宣传中以人文环境宣传为重点之处,其效果更是出乎人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古镇旅游是当前众多乡村旅游中发展最快的新型旅游,这一新型旅游模式受到了我国人们的一致认可与喜爱,在这些乡村旅游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文化也大大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如:丽江古镇旅游的新闻媒体账号就经常很多旅游文化内容,充分展现了古镇文化底蕴。

二、借助新闻媒体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品牌在商品的销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样如此,打造一批高知名度的乡村旅游品牌,可以大大提高旅游资源整体价值,才能够促进当地旅游经济更好的向前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越发完善,我国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在旅游品牌塑造中,需要积极发挥媒体宣传作用,以此来加强品牌影响力。比如:乡村旅游地被成功拍摄某部电影影片中,借助于新闻媒体作用,让更多的观众重新认识这一乡村旅游地的旅游文化,在集聚社会人力、财力后,将景点打造成为一种品牌。并充分发挥了这种品牌的效应。武隆的乡村旅游就是最成为成功的一个案例,借助电影《变形金刚4》进行了营销,各大媒体都深入挖掘武隆地区乡村旅游资源,达到媒体宣传营销效果。

三、体验乡村旅游特色,打造集吃、住、行一体的乡村旅游业

1.体验乡村自然风光,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特色当前,我国各大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乡村旅游产业管理团队规范性、专业性得以提高,乡村旅游整体品味也处于稳步加强中,很多地方为了强化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打造了层出不穷的乡村旅游特色,逐步形成了独具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而新闻媒体需要积极的、主动的发掘这些乡村特色旅游产业,以体验式采访为主,如:我国享誉世界的瀑布村近些年来开发了镜泊湖瀑布游,夏季人们来到镜泊湖看飞天瀑布,清澈的湖水给人们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冬季人们可以来到镜泊湖进行一系列娱乐项目,如:狗拉雪橇、滑雪等等。一年四季中,都可以利用新闻媒体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玩耍,通过图像资料、图片、视频等方式,主动报道这种独具乡村特色的旅游地,促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稳定发展。2.体验乡村特色小吃,提高乡村旅游影响力我国是闻名世界的饮食文化国家,有着辽阔的地域,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气候以及人土风情,在长时间的演化下,出现了很多种风味。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的美食文化也成为了影响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如:海林市新安镇新河村结合自身当地特色,推出了玩、游、吃以及住为一体的体验文化游,吸引了很多游客购买当地的农产品,并品尝当地特色小吃,浏览朝鲜各地的古屋建筑,观光朝鲜各地区的文化节目,大力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文化业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大力提升了当地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给当地的农村风貌带来了发展的契机,这让当地的老百姓尝到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甜头,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普遍欢迎,以体验式采访的方式,并运用新闻媒体,积极的、主动的报道这些乡村旅游中的特色,可以让乡村旅游影响力得到快速的提升,这对当地的乡村旅游来说也提高了热度和知名度,打造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和名片。

四、发掘乡村节日庆典的新意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内涵,当然,也有着许多传统的文化节日,这些特有的文化遗产在国民的心目当中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21世纪以来,许多对乡村旅游进行开发的地方也相继推出了独具当地特色的节日庆典,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在2012年端午节期间,龙港的西河村以当地的习俗为基础推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和龙舟大赛旅游,在端午当天,当地政府不仅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了具有特色的粽子,还邀请游客们在两岸茶楼上观看了龙舟大赛,这样的做法,不仅让游客品鉴了当地独特的美食,还让游客们亲身体验了独具特色的习俗和风土人情,是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新闻媒体要多发掘具有各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节日庆典和积极向上的活动,并对近几十年的发展进行对比,提炼出新意,在对节日盛况进行报道的同时,还要传播民族节日和文化的新意,同时,还可以以问卷调查或者随机采访的方式对游客进行采访,收集游客满意度及相关的建议,总结归纳之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若游客有好的建议或意见,政府也可以在商量之后予以采纳。

五、将节庆活动融入进当地的旅游文化

从2007年开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会在每年的夏季举办题为“镜泊湖之夏”的大型文化旅游节,旨在推广、宣传黑龙江省的旅游产业和文化,在文化旅游节期间,市委市政府还会邀请国内外的嘉宾、旅游专家、学者体验牡丹江市的特有习俗,欣赏本市的魅力景色。在2008年的文化旅游节,牡丹江市的市委市政府还特地邀请了全国多家电视台和新闻摄影协会、报社的摄影专家以及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将镜头对准镜泊湖、八女投江广场、绥芬河、等多个旅游景点,拍摄出了许多精美的摄影作品,并集结成册作为留念。当然,很多参观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比如,《人民日报》的摄影记者建议牡丹江市应该依托地理优势,将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介绍给俄罗斯的游客,从俄罗斯寻求旅游的客源,还可以让外国的游客为牡丹江市的旅游提供建议,从而促进牡丹江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并对相关的旅游服务细节进行完善,促进俄罗斯游客只将牡丹江市作为往哈尔滨旅游中转站的观念;《延边日报》的摄影记者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国北部不具有很明显特色的城市,牡丹江市想要在全国成名,需要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卖点;新华社的记者建议,可以在镜泊湖景区设置一些价格亲民的旅店和餐馆,让本省普通老百姓也能游玩,并在路边设置粥铺,在以价格低廉吸引外地游客的同时,可以推销当地小袋包装的特点大米,这样既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当地经济的增收。

六、促进自我和新闻媒体监督功能的增强

就目前的社会形势而言,新闻媒体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舆论监督手段。通过新闻媒体对于旅游区内相关的基础设施、人员服务素质、水平等多方面的报导来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和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借助新闻媒体实施监督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监督管理并要逐步增强,坚决做到公平公正,杜绝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和虚假新闻。例如,针对近几年民众比较关注的旅游过程中出现黑导游的现象,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时不仅要以事实为依据,还要及时进行跟进,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起到媒体监督的作用,从根本上减少甚至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闻媒体能对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一定程度的监督,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对新闻媒体进行有效的监督,还需要媒体对自身报道材料的内容进行修改和监督,同时,各家媒体需要以一种公正、公平的心态,不带有色眼镜来报道乡村旅游产业和相关事实,当然,有关部门还要对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进行查看和审核,尽量避免错误信息在各类新闻媒体当中出现和流传,从而杜绝对大众造成误导。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闻媒体甚至是整个传媒行业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其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独具的传播功能,将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外界。新闻媒体在对乡村旅游产业和相关事宜进行报道时,需要挖掘出更多具有新鲜感的事物、亮点,将不变的旅游景点通过全新的视角进行报道,这样才能将乡村蕴藏的旅游资源进行方面的介绍和展示。同时,在报道乡村旅游产业和相关事宜时,还需要把握好尺度,要切实、客观,不能过度宣传,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扬.浅析新闻媒体如何发掘乡村旅游新闻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7,19(8):228.

[2]孙飒.浅谈新闻媒体如何发掘乡村旅游新闻点[J].现代妇女(下旬),2014(07):318.

文化新闻媒体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媒体;文学;新闻;互动现象

虽然文学与新闻都属于叙事艺术范畴,但是二者在学科根基、理论构架方面却存在明显差异。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学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而文学与新闻之间的相互交织与相互借鉴,对于实现文学与新闻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学与新闻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二者之间所进行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学创作的主题可以从新闻报道中进行挖掘,这能够让文学作品体现出更加明显的现实性和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新闻报道的写作可以向文学创作的手法加以借鉴,如叙事结构的设置、对新闻细节的描写等。二者之间的适度借鉴,对于推动二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二者之间的借鉴没有掌握适度的原则,也会导致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新闻报道的传播受到影响。

一、文学与新闻互为发展助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与新闻媒体对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闻媒体能够为文学传播提供良好平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媒体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这激励着许多文学爱好者都参与到了文学创作的尝试当中。而新闻媒体则可以根据自身的版面需求、内容风格等,从这些文学作品中进行选择,加以发表和传播,并且这种传播所具有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要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其次,新闻媒体能够在文学创作者和文学受众之间发挥中介与桥梁作用。在新闻报道中,社会大众对文学信息的需求促使与文学相关的新闻能够成为新闻报道内容中的组成部分。在文学作品创作之初,新闻媒体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宣传,在文学作品出版之后,新闻媒体也可以将受众反应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进行报道,这不仅有利于文学作品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提升,而且也能够让文学创作者通过新闻报道了解更多的反馈信息,从而对自身的作品创作方向进行调整,促使文学作品内容与受众期待形成良好对接。当然,新闻媒体也可以在文学创作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中发挥推动作用,如新闻媒体通过报道文学发展趋向和各类批评观点,为文学创造者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并构建起良好的文化氛围。再次,新闻能够为文学创作提供多元化的创作素材和创作语言。一方面,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而新闻则恰是直接反映现实。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学创作者能够通过新闻媒体真正做到“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这些新闻可以为文学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媒体是新词汇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许多网络流行语言都可以成为现代文学创作中的文学语言,这些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能够让现代文学更好地体现出时尚性、现实性与贴近性,从而推动文学作品的传播以及受众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对现代文学发展所提供的推动作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新媒体推动现代文学的传播促使新闻以及新闻媒体能够对文学叙事策略和语言做出更多的借鉴。这对于推动新闻报道形式、新闻写作手法的多样化发展以及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成效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现代文学具备了更大的传播空间和发展空间,新闻工作者在对现代文学话语和文体进行借鉴的过程中,也促使文学元素融入到了新闻语言和新闻写作手法当中,这不仅强化了新闻的表现力,而且有利于提升新闻的感染力。一方面,从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接受方面来看,新闻工作者为了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受众都对新闻内容作出良好的理解与接受,一般会使用直接的表述方式和直白的新闻话语,不过,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接受程度仍旧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如,在人物采访报道中,这些新闻报道具有较长的篇幅和一定的深度,而对被采访人欠缺了解的新闻受众,很难对新闻内容作出良好的理解与接受。为此,新闻工作者可以对文学创作元素加以借鉴,通过对人物外貌以及事迹进行文学性的写作,让新闻人物更具立体感,促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另一方面,新闻写作与传播需要将客观性、真实性作为重要原则,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避免将自身主观情感融入新闻当中。虽然这让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始终保持着公正的立场,但是受到个人情感因素缺失的影响,新闻内容也难免会产生欠缺感染力的问题。新闻工作者通过借鉴文学创作手法,则能够让新闻在客观真实和感染力之间求得平衡。如在新闻写作中对散文创作手法的借鉴,能够让新闻工作者利用优美轻松的笔触对新闻事件做出生动的描绘,这对于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与新闻界限逐渐模糊化的现象值得注意

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学与新闻之间的互动也导致了文学与新闻之间的界限逐渐呈现出了模糊化的特征,这种特征突出体现在网络新闻媒体对文学元素的过度借鉴,导致新闻报道文学化现象的出现,同时也体现在文学作品对新闻做出过度的借鉴,导致文学创作新闻化现象的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存在,对文学和新闻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良性发展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从新闻报道文学化现象来看,新闻报道对文学元素的适度借鉴能够深化新闻报道内涵、提升新闻报道感染力,但是如果新闻报道对文学元素进行过多的借鉴和使用,也会导致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饱受争议。如在文学创作中,杜撰和虚构、想象与夸张是十分常见的手法,这种手法若在新闻报道中加以运用,则会导致新闻报道背离对真实性以及客观性的追求,继而导致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下降。事实上,这样的案例在新闻报道中是客观存在的,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关注,在新闻报道中推出了许多兼具新闻元素和文艺气息的纪实性文学作品,一方面,这种作品有真实存在的人物、时间、地点等新闻要素,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的情节和具体内容则存在着过度夸张和虚构的问题。诸如此类的新闻作品展现出了极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但是却弱化了新闻报道所应具备的客观性、真实性与严肃性。面对这种现象,新闻工作者需要对文学与新闻的文本属性做出清晰的认知,文学重视审美与故事性,新闻则强调信息传递与真实性。与文学内容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不同,新闻来源于现实而且要还原现实。为此,新闻工作者需要在对文学创作手法做出借鉴的过程中遵循适度原则,避免新闻报道出现可读性与真实性的失衡。从文学创作新闻化现象来看,文学创作新闻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媒体环境将文学创作置于文化生产过剩的环境之下,这让文学传播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同时也促使文学创作与文学传播必须尊重受众、尊重市场规律。在此过程中,文学创作成为了文化市场中的产品生产行为,无论是文学创作者还是文学创作过程,都失去了传统传播环境下的神秘感。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市场运作过程中,文学作品的传播需要依赖于新闻媒体的宣传甚至炒作,而宣传与炒作的对象也不局限于作品本身,而是拓展到作者本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学创作者为了让文学作品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而走新闻媒体及明星路线,对自己及其作品进行炒作;另一方面,当前许多文学作品都体现出了追捧现实物质利益、趋从纪实以及创作定位短平快的特征,一些文学创作者在新闻媒体看到某则新闻,就可以以新闻内容为主线开展作品创作,这让文学作品呈现出了追逐社会热点与社会焦点,重视反映新鲜事物以及引发社会影响的倾向。在此过程中,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即时性为这些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便利。然而事实上,一些作品虽然具有追求现实性、反映社会现实的外表,但是没有做到对现实开展价值透视和审美提炼,这让文学作品创作痴迷于日新月异的“当下”、流连于消费化和时尚化,而难以彰显出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

新媒体的发展,为文学与新闻传播之间的互动创造了更为良好的环境。在文学与新闻互动过程中,需要重视发挥出新闻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以及新闻对文学传播的推动作用,也需要以提升新闻感染力为出发点,对文学创作手法做出适当借鉴。必须指出的是,文学与新闻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借鉴需要遵循适度原则,避免出现文学创作新闻化与新闻报道文学化的倾向,从而实现文学与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司新丽.新闻写作中的真实性与文学化[J].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03期.

[2]李梅.作为文学新闻的“我们的”报告文学——中美文学新闻之叙事比较研究[J].新闻大学,2014年第03期.

[3]姜威.浅谈如何在新闻写作中借鉴文学手法的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