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3:58:56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范文篇1

一、我县文化体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资源分割严重,无法形成合力。汝城县是部级贫困县,文化市场不发达,文化活动欠活跃,文化资源相当贫乏。机构林立使有限的文化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各单位不能实现资源共享。文联归口宣传部管理,体育场由体育局主管,有线电视台、有线广播站及广播电视网络由广播电视局主管,建设中的文体中心由县一中主管。各部门又由不同的县领导分管,相互协调非常困难。文化局作为主要的文化主管部门职能弱、编制少、经费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是个谁都不想去的“冷门”单位。

2、文化事业单位举步维艰。汝城县文化局除机关外有4个下属事业单位,文化系统有干部职工38人,其中男22人,女16人,有干部17人,工人21人。局机关(含文化稽查大队)15人(其中停薪留职2人);文化馆7人,经费全额拨款:图书馆7人,经费全额拨款;文管所4人,经费全额拨款:影剧院5人,经费自收自支。县直文化事业单位除图书馆外,其余都处于半瘫痪状态,连办公电话也没有。全县23个乡镇有文化专干23名,经费差额拨款。实际上乡镇文化站已经名存实亡,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仅有的一人实际上在从事有线电视网络维护,靠收取电视收视费生存。

3、人事制度僵化,专业人才奇缺。一是文化人才整体学历偏低。近年来文化系统几乎没有大中专毕业生到本系统工作,导致人员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而经费拮据,各单位又无法拿出资金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水平。二是文化队伍整体年龄偏大。由于多年来没有新鲜“血液”注入,使得整个文化队伍年龄偏大,青黄不接。三是文化人才专业结构欠合理。专业人才以声乐、舞蹈居多,如编剧、作曲、导演等即将面临断层现状。四是文化队伍人员工作欠安心。五是文化人才内部流动困难。文化单位性质不同,人员身份不同,财政供给形式不同,优秀文化人才外部不能进来、内部不能交流,特殊人才、拔尖人才等人才流失严重,存在着文化人才“引不进、用不上、留不住”现象。文化馆核定全额拨款编制10名,现在在岗的只有6人,有一技之长的都下了广东。

4、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进展缓慢。汝城县文化产业单位改革起步较早,特别是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成效明显。2002年10月率先在全市进行了电影公司改制,通过资产重组,实行了“两买断”,职工全部得到安置。同时,积极招商引资,与外商组建新的股份制公司,综合开发廉溪文化广场及周边土地。围绕修复北宋理学家鼻祖周敦颐纪念性建筑——廉溪书院,相继兴建含廉溪广场、沿江大道、汽车南站、步行街、商住楼和别墅群等项目,总开发面积100多亩,总投资4000万元,其中公益性建筑500万元。整个项目开发完成以后,可以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可以新增利税500余万元,实现了文化单位改革跟文化产业开发的有机结合。影剧院作为经营性事业单位,今年由县政府投资100万元进行了维修改造,扩大了业务范围。积极开展农村电影放映业务,在全县实施电影“2131工程”及开展广场电影放映活动,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文化馆、图书馆、文物所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由于上级政策不明朗,同时缺少人才跟经费,改革都进展缓慢,至今没有明显成效。乡镇有线电视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工作方案,但是快两年了,结果还是难产。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1、调整机构设置,整合文化资源。县乡两级文化资源贫乏,应该按大文化的思路设置机构,便于整合文化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做大做强文化部门,提高文化主管部门的权威,也便于吸引留住更多人才。可以把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行政职能整合起来,组建文体广播电视局。把与大文化相关的单位全部划归其管理,充分发挥管理、协调、服务功能。图书馆、文化馆、文物所、文体中心、广播电视台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作为独立法人,各负其职,切实履行文化传播、服务群众的功能。影剧院、电影公司、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等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乡镇设立文体广播站,履行管理和服务的职能,经费由财政全额预算,把广播电视站原有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移交给县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管理。

2、文化体制改革应坚持“社会效益为首”的原则。任何文化产品在制作中都要消耗劳动,因而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同时,任何文化产品都具有社会导向功能,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特征,又必须与社会性质相一致。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既不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又要注意到特殊性。文化本身属于上层建筑,特别是文化中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的喉舌,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新闻宣传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成为安定团结的发动机。文艺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所以文化生产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特殊情况下,宁可放弃经济效益也要确保社会效益。

3、文化单位改革实行分类指导。一是正确把握文化事业跟文化产业的区别,做到“两手抓”(即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继续坚持国有、国办事业单位性质,各级政府要给予扶持,财政要保障必要的经费供给,并逐步增加投入力度。通过举办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等形式,带动社会投资文化建设的热情,使公益文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支撑,是文化实力的核心和推进改革的重点,应坚持市场主导的方向,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进入。二是正确把握政策,做好分类定性工作。如:影剧院、有线电视网络中心等可定性为经营性事业单位,放开搞活,走向市场,打破旧的管理模式。

文化体制改革范文篇2

文化馆体系作为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文化馆体系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必须进入决策前端,群众文化学科建设和专业化建设是文化馆体系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文化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运营管理

群众文化是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是一个集合概念,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队伍等具体概念,群众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组织、辅导、研究是群众文化机构业务体系的三大要件。

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国家政府、群众团体或集体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而建立的事业单位,政府系统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指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和骨干力量,具有在群众文化总体中的主导性和工作性质的服务性、工作内容普及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其服务对象,是本辖区内的全体人民群众(也可组织跨辖区的文化活动)。

文化馆作为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骨干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组织网络、文化设施、人才队伍等诸多优势,在保证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尤其是引导群众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上具有独特的职能。

本文以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体系为例,对政府系统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尤其是文化馆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现状和不足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群众文化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馆体系的体制改革必须进入决策前端。

一、文化馆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工作现状

(一)设施及运营情况

1.设施建设:国家最高的业务职能机构——国家文化馆尚未建立。东城区的区、街、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健全,文化馆(图书馆)、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室的开办率已达到100%。截止到2006年底,东城区文化站10个,总面积为22246.7平方米,文化室126个,总面积为21999平方米。500平方米以上文化广场为57个。街道级图书馆建馆率100%,21家社区图书馆已投入使用。文化馆因目前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存在一部分馆舍面积出租问题。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也存在场地出租或合作经营问题。

2.运营:区级设施运营管理较规范,利用率较高,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设施主要集中在为文化团队提供服务上,利用率低,原因主要在于组织的活动较少,经营价位偏高、开放时间不合理。社区文化室活动单一,参与者有限,共建共享意识需要加强。据区文委调查,三级文化网络的知晓率均超过50%,但利用率过低。知晓率上,区文化馆75.7%,区图书馆69.4%,街道文化站61.3%,社区文化室57.7%;利用率上,区文化馆18.9%,区图书馆11.7%,街道文化站15.3%,社区文化室18%。

(二)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情况

1.工作队伍:区级文化馆体系的专业人员比例偏低,中高级职称少,男女比例上女性过多。基层文化干部队伍数量薄弱,素质有待提高,文化站编制仍存在混编、缺编现象。据区文委调查,全区街道文化干部队伍中80%是管理类专业,文艺人才只占3.6%。

2.志愿者及文艺骨干队伍:2002年建立了区街两级文化志愿者队伍,一街一团,一居一员,一点一人,但志愿者只局限于专业文艺团体及工作者,一般意义上的为群众文化服务的多层面的志愿者(义工)队伍尚未建立。文艺骨干队伍庞大,全区共有800多个群众文化艺术组织,其中具有一定特色和水平的“社区文化细胞”300个。

(三)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以文化活动为中心,开展了群众文化品牌性活动以及多层次的日常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群众文艺创作、公共文化鉴赏活动等。2006年,东城区共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149次。

1.组织:文化馆组织的活动,包括参与市、区重大文化活动,自办活动,合作活动,经营性培训活动。参与市、区重大文化活动有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夏日文化广场、新年音乐会以及各类全国、市级活动中有关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自办活动有新春游乐会、各业务门类馆级活动、团队活动等;合作活动有相声俱乐部及相关艺术类俱乐部发展和东城区老年大学;经营性培训活动有艺术学校面向社会的有偿培训以及场馆的有偿性临时使用。文化站(室)配合全区重大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发动,并单独举办文化活动,但日常的阵地活动主要是经营性文化娱乐活动。

2.辅导:群众文化辅导包括组织管理辅导、群众艺术辅导、宣传鼓动辅导、文化娱乐辅导、理论研究辅导。区文化馆基层辅导由文艺辅导部和群文工作部完成,主要是群众艺术辅导。目前有一部分是有偿辅导,一部分是专业人员对辖区基层的无偿辅导。目前,工作体系内的多种方式的公益性群众文化理论和文艺辅导需要加强。专业人员深入社区培训、辅导、调研需要列入日常工作职责加以督促考核。2006年,业务人员辅导的作品获市级以上奖项近20项。文化站对本街道文艺爱好者和社区文化室的辅导,因专业人员数量和水平限制,存在职能欠缺的现象。

3.研究:区文化馆以业务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开展了群众文化理论、群众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活动。2001、2006年文化馆主编出版了《钟鼓楼文丛》第一、二两辑,第三辑正在组稿,2008年上半年出版。编印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东城卷》。文化馆业务干部出版理论专著一本,撰写的多篇论文曾在全国和北京市获得一等奖。

4.创作:区文化馆专业人员近年策划创作了大型群众性原创歌舞剧《胡同情》《和谐颂》等,歌曲《北京奥运情》《共创美好家园》等,小品《收礼》,短剧《微循环》,舞蹈《空中的精灵》等。2006年,业务人员获市级以上奖项共10余个。2007年,文化馆专业人员创作的舞蹈《空中的精灵》、歌曲《共创美好家园》被选拔推荐参加文化部第13届群星奖。

(四)体制机制状况

1.区图书馆在专业建设和管理方面因属于正常学科体系,有一定的国际国内经验,体制机制、行业规范较为健全,尤其是区图书馆深化改革取得成功,图书馆专业功能与市场经营、物业管理成功剥离,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区文化馆现有业务、管理、经营三大系统,专业人员比例低,没有达到国家要求,个别部门设置重复,机构臃肿,根据国家人事部岗位管理制度,已经进行了岗位的初步确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根据文化馆改革的体制变化,进行重大调整。

2.文化馆(站)专业管理制度建设欠缺,在岗位目标责任、专业人员管理、基层辅导制度、业务创作制度、业务考核、业务学习和培训、团队建设等方面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

(五)群众文化需求和活动“参与率”状况

据区文委调查,居民文化需求具有多样性,但现有活动内容和形式不能完全满足居民个性化要求。

据调查数据显示,东城区居民选择的业余爱好中,健身40%,唱歌22.5%,跳舞22.5%,还有爱好阅读、写作、等,很大一部分居民选择了“其他”这一选项,占41.4%,其中包括旅游、太极拳、斗蛐蛐、遛弯、踢毽子、托球、逛公园、打球、爬山、武术、看电视、听讲座、写诗、弹琴、会友、织毛衣、游泳、钓鱼、养鱼、八卦掌、拍手健身操等。各年龄段群的需求不同,老年人以健身居多,青年职工有较高层次娱乐需求,少儿喜欢书法练习、娱乐活动。

另外,居民文化活动参与意识弱,有56.7%的人从不参加,26.9%的偶尔参加,只有16.3%的人经常参加。原因是不感兴趣、觉得一般或不知道。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多为中老年人,40岁以上的人群占总参加人数的93.7%。

二、文化馆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设施运营和管理缺少刚性要求和创新举措

1.文化馆(站)事业未能全面发展。现有体制机制制约文化馆事业发展。设施落后、专业人员素质和能力有限、专业管理制度欠缺。面向基层的文艺辅导和面向基层文化干部的培训欠缺。针对专业人员的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需要加强。

2.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尤其是文化站(室),工作职能、开放时间、举办活动等缺少公示和广泛的宣传、发动,主动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少,存在“守摊”思想。目前开展的阵地文化活动和娱乐项目几乎都是收费的。

(二)人才队伍需要提高素质

1.文化馆在人才引进上,高素质文化人才短缺,新进的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生和专业院团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有待提高。在用人观念上,学历、职称仍是考查用人的硬性标准和惯性思维,甚至迷信高学历、高职称,缺少对在业务工作上有突出贡献者破格晋级晋职的举措和综合的考核激励办法以及“任人为贤”的制度。对现有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上,缺少科学的管理方法,未能做到制度与机会相结合。

2.文化站人员编制仍有不到位现象。在编人数没有达到定编人数,多数文化站长由街道办事处公务员兼任或聘任退休人员,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不能满足工作要求。

(三)需要继续开拓艺术文化活动

区文化馆自主举办的活动在类别和内容上需要拓展,由专业人员负责的以艺术门类为核心的馆办活动或项目较少。群众文化需求在提升,但街道、社区图书馆(阅览室)利用率不高,社区文化活动群众参与率不高,由文艺骨干组成的各种团队活动开展得较好,针对居民整体参与的活动尚未充分开展。

(四)多元筹资机制尚未建立

区文化馆目前是差额预算事业单位,自办活动经费不足,个别文化活动文化馆可以争取到赞助,大多数活动单靠文化馆很难争取到赞助。10个街道文化站均为全民所有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公益性与经营性集于一身,文化活动经费不足。

三、文化馆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对策建议

(一)加快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力度,健全专业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管理

1.体制改革刻不容缓。借鉴东城区图书馆改革的成功经验,文化馆在公益性与经营性分离后,人员和部门得到精简,突出以专业人员为主体,进而对文化馆实行全额拨款。做到“小机构、大服务”。对文化馆场所实行保证文化馆正常业务活动前提下的物业管理、委托经营。

在决策机制中,针对文化馆等事业单位,建立理事会,在区社文委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健全监督评价机制和决策机制。区人大、文委等权力监督部门要发挥监督、管理职能。海淀区作为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在体制改革上进行的大胆探索,得到专家肯定。

2.机制创新需要加强。决策层和单位领导干部应提高管理素质,提高管理能力,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上有所创新。在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考核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上逐渐健全,探索科学的管理办法。严把进人关,杜绝“想要的进不来,进来的干不了”的进人状况,把专业硬、能力强、作风正的人才吸引到文化队伍中来。建立新的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立以“在行业内取得的公认的业绩”为主的人才评价标准。在文化馆业务工作中,在目标责任制的基础上,探索项目管理制。在考勤管理上,根据文艺专业的特殊性质,制定与管理岗位、工勤岗位人员不同的考勤办法,在为专业人员充分、合理安排辅导、培训、排练、演出任务后,尝试采取弹性工作制,为其练功、创作、采风、学习、进修、备课等提供时间上的保障和相对宽松的业务发展空间与创作环境,同时配合严格的业务管理与绩效考核制度。

3.制度保障急需建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市、区有关制度,对专业人员,专业制度要落实到人。包括文化部《文化馆管理办法》《文化站管理办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东城区有关文化发展规划、意见、条例、办法等。加紧制定专业管理制度。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水平,文化馆改造应全面进行,基层文化设施应综合利用

根据文化部对文化馆评估中对设施、设备的指标要求,经过改造,让文化馆在设施、设备、功能布局上,适应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无障碍,保证专业功能的建筑格局。在设施上提高现代化水平,拓展复合功能。对于基层文化设施,应采取合理安排、综合利用的措施,一室多用,资源共享,提高其使用率,让设施发挥最大效能。

(三)注重基层和基础,抓好四基建设

文化馆(站)以对体系内的免费基层辅导和基层文化干部的培训为重心,夯实基础,明确文化工作的任务、职责和方式方法。以各类文化活动为纽带,广泛发动居民参与,完成好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责和任务。

(四)建立社会化运作机制,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

1.根据《东城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科学、合理、公开、公平地使用社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北京市委宣传部所属的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和谐社区专项基金”,是专门为推动和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提供资助的民间性管理基金,应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中积极申请。

2.尽快建立多层次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以共产党员为先锋,主要面向学生、离退休人员,广泛动员、宣传,像奥运会志愿者一样,以志愿服务为荣,把志愿服务算做学生社会实践或劳动课程的一部分,作为党员发挥先进性和先锋作用的重要体现,作为离退休人员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途径。

3.政府搭建平台,举办文化项目推介会,以多种合作方式,向社会各界争取资金,赞助文化项目。济南、杭州已开展多年,积累了成功经验。

4.建立共建共享的社会参与机制。共建共享体现在文化设施建设、利用与管理和开展文化活动等方面。尤其是社区文化活动,应深入挖掘社区内文化人才和社区单位的潜力,动员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社会和个人从人、财、物以及日常管理与服务等多方面参与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最佳途径和方式。

(五)加强文化馆体系专业化建设

建立群众文化学科体系,以文化部文化馆评估为契机,以文化馆评估标准为准绳,加强文化馆专业化建设,用专业化提升和规范文化馆体系业务工作,提高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1.基础建设专业化。包括设施、人才和经费拨款等几个方面。应根据时展和专业需要,适合文化馆(站)的战略发展。在充分发挥区文委“东城文化网”作用的基础上,文化馆应建立独立的网站作为业务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平台。

2.行业管理专业化。包括业务标准、评估指标体系、业务管理制度、专家咨询机制等几个方面。应将业务职责细化到具体条款和标准,形成以岗定责、岗责细化的规范工作格局和科学严谨的工作评价体系。

3.活动项目专业化。文化馆、站开展的文化活动要突出自主性,发挥专业人员和场地设施的优势,开创具有专业水平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自主举办的文化活动项目,以特色鲜明的活动促进品牌形象的树立。

4.交流合作专业化。文化馆、站的交流合作主要指一定范围内文化馆、站之间、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之间以及大文化框架下的各类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目的是相互促进,交流共享,提高群众文化工作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六)探索全新的文化设施运营管理模式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对于文化馆、站的设施经营和物业管理,是否可以尝试在剥离后,进行全区范围内的统一经营和管理。

上海市在社区文化的管理模式上有所创新,成立了社区文化管理联锁公司,负责全市百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及文化馆的运营,区文化馆除继续发挥公益文化事业原有功能外,原经营场所或项目,归还区文化局,作为区文化产业的一种补充。

东城区是否可以借鉴上海模式,将经营、物业管理剥离,在保证公益性活动的设施使用要求之外,尝试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实现文化馆、站设施运营联动,使全区文化馆、站设施的经营性活动和物业管理像“麦当劳”“新东方”等著名企业一样统一管理,联锁经营,以有效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文化体制改革范文篇3

一、基本情况

XX县文化局是县人民政府主管全县文化艺术、图书发行借阅、文物、影剧、电影、文化市场管理、新闻出版及印刷的职能部门。县文化局下辖文化馆、文物馆、图书馆等7个企事业单位。县文化馆、县文物馆、县图书馆是全额拨款单位,现在干部职工29名,担负着全县的文化艺术、图书发行借阅、文物等工作,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

县电影公司是我局所属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担负着全县以电影为主要形式的宣传教育、以及对全县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公司下属有XX电影院、XX电影院、XX电影院,其中XX电影院、XX电影院、XX电影院目前停止放映。县电影公司现在职工46人,其中退休14人,停薪留职在家12人,公司在岗5人,县城电影院在岗13人,征减下放2人。

县影剧院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现在编人员4人,现有职工4名,由于房屋陈旧破烂,在2000年起停止经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一是对县文化馆、图书馆、文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投入的资金不够,文化公益性的基础设施远远达不到省定的基本目标,使我县的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二是经营性的单位底子薄、基础差,难以经受市场的冲击。如县电影公司地处我县黄金地段,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由于设备陈旧及有线电视普及、VCD等的冲击致使观众急速下降,年收入只有10万元左右。县影剧院目前也由于房屋设备陈旧,停止经营。

三、今后文化体制改革初步意见。

1、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有效地实现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和依法监管。

2、进一步推进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加强宏观调控和依法管理。同时加强对行业组织的指导,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行业规范,实行行业自律,依法保护从业人员权益,逐步形成和完善文化艺术行业管理体系。

3、建立优质、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加大对文化公益事业支持和保障力度,通过抓好县文化中心的建设工程,通过走产业兴文化之路,开展“以文养文”、“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盘活文化资产,建设成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借机促进我县“二馆一室”的建设达标。

文化体制改革范文篇4

一、基本情况

XX县文化局是县人民政府主管全县文化艺术、图书发行借阅、文物、影剧、电影、文化市场管理、新闻出版及印刷的职能部门。县文化局下辖文化馆、文物馆、图书馆等7个企事业单位。县文化馆、县文物馆、县图书馆是全额拨款单位,现在干部职工29名,担负着全县的文化艺术、图书发行借阅、文物等工作,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

县电影公司是我局所属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担负着全县以电影为主要形式的宣传教育、以及对全县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公司下属有XX电影院、XX电影院、XX电影院,其中XX电影院、XX电影院、XX电影院目前停止放映。县电影公司现在职工46人,其中退休14人,停薪留职在家12人,公司在岗5人,县城电影院在岗13人,征减下放2人。

县影剧院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现在编人员4人,现有职工4名,由于房屋陈旧破烂,在2000年起停止经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一是对县文化馆、图书馆、文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投入的资金不够,文化公益性的基础设施远远达不到省定的基本目标,使我县的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二是经营性的单位底子薄、基础差,难以经受市场的冲击。如县电影公司地处我县黄金地段,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由于设备陈旧及有线电视普及、VCD等的冲击致使观众急速下降,年收入只有10万元左右。县影剧院目前也由于房屋设备陈旧,停止经营。

三、今后文化体制改革初步意见。

1、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有效地实现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和依法监管。

2、进一步推进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加强宏观调控和依法管理。同时加强对行业组织的指导,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行业规范,实行行业自律,依法保护从业人员权益,逐步形成和完善文化艺术行业管理体系。

3、建立优质、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加大对文化公益事业支持和保障力度,通过抓好县文化中心的建设工程,通过走产业兴文化之路,开展“以文养文”、“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盘活文化资产,建设成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借机促进我县“二馆一室”的建设达标。

文化体制改革范文篇5

一、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情况

(一)组织领导到位。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涉及全局、关系长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我县进一步提高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改革求发展为基本理念,以改革促突破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中央、省、市要求,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方面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县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宣传部把改革作为贯穿近期各项工作的一条主线和第一位任务,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高效率高质量抓好各项改革工作。

(二)、政策支持到位。

改革攻坚阶段,重点和难点都比较集中,要取得突破,有力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转企改制的单位县歌舞剧团,底子薄、基础差、历史包袱重、遗留问题多,更需要在政策上支持到位、在财政上投入到位。县人事、财政、编制、工商、社保等部门积极支持,全力配合,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讲规定重实效、讲程序不拘泥,着力解决好改革成本支付、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形成鼓励改革、支持改革的政策导向。

(三)、工作措施到位。

加大改革的推进力度,关键要有真招实措。县自2011年8月开始启动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县委、县政府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县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特别是今年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动员部署以后,我县进一步加大了重视力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于5月11日和5月10日再次召开了县委常委会和县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县歌舞剧团体制改革等问题,在征求县四套班子领导及相关成员单位意见和建议后。制定并下发《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县歌舞剧团体制改革工作方案》等两个文件。并明确了改革的几个基本原则,即: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以人为本,善待职工、厚待职工的原则;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的原则。

二、攻坚克难稳步推进

按照中央、省、市文化体制改革有关文件精神,我县正以有组织、分阶段、分步骤、倒计时的改革策略积极稳妥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一)大力推动文化、广电、新闻“三局合一”改革

2010年6月,县文化局、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广播电影电视局合并成立县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行政主体。

(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稳步推进

2010年9月县文化市场稽查大队挂牌成立,明确了原来的广电、新闻出版、文化等单位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以及相关的行政强制、监督检查职能。县文化市场稽查大队为县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下属的股级事业单位,编制7人,实现了统一的综合执法,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

(三)“局台分离”、“两台合一”改革有效加快

2004年1月,县有线电视台网台正式分营,广电网络参与整合,成立省广播电视传输有限公司分公司,公司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经营,完成了工商、税务登记。实行“局台分离”、“两台合一”,已成立县广播电视台,属副科级事业单位。

三、合理促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力推文化体制改革有序开展

(一)明确转企改制目标任务

加快推进县歌舞剧团转企改制,实现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的转变,促进文艺团体发展规模得到扩大、发展活力充分激发、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适应市场能力明显提高,

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依法营运的新型文化市场主体。转企改制歌舞剧团要完成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经营管理,健全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艺术生产和营销机制。

(二)、坚持基本原则

分级负责,整体推进。以县为单位组织实施。

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团施策。

以人为本,善待职工、厚待职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确保职工利益不受损、财政支持不减少;珍惜人才、尊重人才,激发广大演艺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切实做到改革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进行,确保参改人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严格按照规范程序操作。

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按照“人员安排院团转企做大做强”的步骤,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稳步实施,有序推进。

(三)深化转企改制内容

根据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文件要求,我县已撤销县歌舞剧团,注销了县歌舞剧团法人代表,组建了竹乐演出有限公司,企业化管理,紧贴市场做大生态旅游、竹乐表演等旅游文化。公司隶属县文广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该项改革方案已于5月11日中共县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现正在实施中)。

(四)已妥善做好人员安置和社会保障

1、安置

对转企前县歌舞剧团编制内的正式职工,采取退休一批、辞退一批、调转一批等办法分流安置。

①按照赣市府发〔2005〕50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实施办法的通知文件规定,对在编不在岗部返岗人员进行辞退5人。

②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对未达到退休年限,具有艺术培训、创作、研究能力的人员可以调转一批,即调转到其他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编制跟着人员走,将来人员减少一个,编制核销一个,目前,调转人员的相关手续已办理完成。新成立的竹艺演出有限公司拟在大、中专艺术院校中公开招录人员,并通过市场运作,聘请10名签约演员。

2、安置原则

①凡男性年满50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或男性工龄满25年、女性工龄满20年的舞蹈、武功、管乐等人员,经个人申请,组织批准,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提前退休年限视同工龄计发退休费,达到法定正常退休年龄期间,照常晋升薪级工资。

②男性不满50周岁、女性不满45周岁,或男性工龄不满25年、女性工龄不满20年的,具有艺术培训、创作、研究能力的人员,主管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将其安置在本系统事业单位。人员调动的条件和数量,由主管部门根据本系统事业单位工作任务和编制情况,商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确定。

③原歌舞剧团转企后,对转为企业身份的职工,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转企职工原有基本工资总额由财政转入企业(以后“退一减一”),确保其转企后在岗收入不低于原有基本工资水平;通过演艺收入及财政场次补贴收入解决绩效收入;原由财政负担的职工住房公积金继续由财政安排。转企职工不再保留事业单位档案工资,与转制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实行企业用工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④转企前的团领导班子成员,自愿转企的可提名为转企后公司管理层人选,按企业管理人员选拔任用程序聘用。

⑤对限期不返岗的人员已按照《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暂行规定》(人调发[1992]18号文件规定进行辞退。辞退费发放标准为:按本人年基本工资总额,工作15年的60%一次性支付;工作510年的65%一次性支付;工作10年以上按75%一次性支付,工龄核算从见习期起,返岗人员视同在编在岗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含医保、社保、公积金)。

3、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①转企时办理提前退休人员,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转企后执行事业单位离退休待遇调整政策。

②转企后,自工商登记的次月起,职工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

③转企前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转企时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交基本养老保险费。具体操作办法由县财政会同县人社部门商定。转企前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个人缴费部分转企时由同级财政拨付资金据实抵补给个人。

④转企前参加工作、转企后在企业退休的原国有文艺院团职工,其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企业的办法执行;同时参照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办法,由同级财政安排资金发放生活补贴。

⑤转企后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参保后按规定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待遇;将提前退休人员纳入医疗保险。提前退休人员和转企职工享受医疗保障的具体办法,由县财政会同人社部门商定。

⑥以上所需的各项财政资金,由财政局会同人社局、文广局逐项核定,统一拨入文广局,其中安排给企业的资金,文广局要及时足额拨付给企业;补助给个人的及时足额发放给个人。

(五)加大财税支持做好资产处置

县歌舞剧团现有资产由国资办牵头,财政、审计、文广三家进行清产核资、评估后,按有关规定办理移交,并注入企业固定资产。(此项工作已完成,经评估,剧团现有固定资产97.6万元。)

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改制经费到位

(一)为支持和促进我县演艺事业的发展,剧团转企后,原财政拨付的办公经费和创作专项经费等由财政在一定期限内继续拨付;由财政对转企的剧团给予场次补贴;对其演出场地建设和使用以及设施设备改选更新予以支持。

(二)为确保转企工作顺利进行,县财政据实安排专项资金200多万元用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其中:竹艺演出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辞退人员安置费约4万元/人,拨付专款40万元用于新成立的演出公司购置演出车、灯光、音响等设备。同时用于工商登记注册、资产评估、审计、人员辞退补偿等转企相关开支,并一次性注入剧团转企后公司启动资金。

(三)剧团转企后,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及相关税费。

文化体制改革范文篇6

2014年9月7日,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和颁奖晚会在京举行。从今年4月1日起组织实施评选,经过预评、初评和公示三个阶段,共评选出268部优秀作品。其中,电影《张思德》、《云水谣》、《太行山上》,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延安颂》、《插树岭》、《亮剑》,话剧《立秋》等8部作品获得特等奖,电影《我的长征》、电视剧《八路军》、话剧《黄土谣》、歌曲《吉祥三宝》、广播剧《代表中国》、文艺类图书《笨花》等122部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电影《戎冠秀》、电视剧《红旗谱》、话剧《平头百姓》、歌曲《永恒的彩霞》、广播剧《有个同学叫江洋》、文艺类图书《八月桂花遍地开》等138部作品获得入选作品奖。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设好,发展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境不相适应,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不相适应。这些情况说明,文化建设的任务极其繁重艰巨,只有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我们才能繁荣和发展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既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我们才能切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大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需要我们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善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强大动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既拓展了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空间,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更加凸显了原有文化体制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基础和体制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文化领域在许多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体制的模式上,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情况下,有些国有文化单位被“边缘化”,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党的十六大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的同时,要加快自身体制的改革,使文化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人民群众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社会提供更加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自身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存在的公共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文化单位缺乏活力,以及外来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侵权盗版屡禁不止,甚至腐朽文化沉渣泛起等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生产力还有待进一步解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还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文化发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文化工作者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激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创作和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促进文化自身繁荣,使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使我们面临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我们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文化产品进出口存在严重逆差。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基本结束,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将不断涌入,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而我们的许多国有文化单位还停留在传统体制,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实力。如果我们不加快改革发展,就会面临既走不出去又守不住的危险。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促进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哺育和传承民族生命力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面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环境,面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进行文化渗透的形势,面对我国文化市场资本和投入日益多元的复杂局面,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市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关系到民族精神与文化力量的丰富和增强,关系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现在,一方面文化市场上非公有资本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公有制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之外,造成“主体”缺位。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继续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文化领域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效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冲击,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安全。

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加强文物保护,扶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要改进和完善国家扶持方式,坚持和完善有关文化领域的重点扶持政策和措施。要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不得相互混岗。

二、深化文化企业改革。转制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产权归属,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确认出资人身份,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要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转制企业自工商登记之日起,实行企业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制度,重视职工权益保障,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妥善安排富余人员。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和机制。实行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成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体。

三、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要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结构失衡、效益不高、闲置浪费问题,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报刊及广播电视资源,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要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和建设一批出版、电子音像、影视和动漫制作、演艺、会展、文化产品分销等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区的媒体下属经营性公司之间互相参股。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要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升级,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四、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要完善现代流通体制,深化国有发行企业改革,打破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分配文化产品的旧体制,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要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推行知识产权、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文化体制改革范文篇7

一、进一步提高对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1、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综合国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全面实施“443”行动计划、加快实现“三最”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切实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市及各区县委、**风景区管委会党委、市直有关单位成立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文化体制改革,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二、进一步明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把握改革正确方向

3、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前提,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健全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的重点突破为基本方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弘扬徽文化精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大市。

4、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通过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导向正确、富有活力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徽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事业和新型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5、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是:

(1)坚持党的领导、保持正确方向。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市在全省率先奋力崛起、率先实现统筹发展和将**风景区打造成全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自然景区、将**市建设成全国同类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城市之一的发展目标服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要学习引进优秀外来文化,又要抵御西方不良思想文化渗透,努力维护和保证国家文化安全。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宣传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确保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

(2)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占领思想阵地和扩大市场份额统一到文化体制改革全过程,努力为全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根据既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和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手抓由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由市场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种文化需求。

(3)坚持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细致稳妥、有序推进。统筹协调、兼顾各方,做到文化发展、单位受益、职工得利、社会满意,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改革逐步推开、引向深入。要确保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政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与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相互配套衔接。

三、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新路子,进一步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6、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形成坚持正确导向与坚持市场取向相统一、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文化经营体制,增强党和政府对宣传文化领域的宏观控制力,提高政府部门依法管理的能力,提高宣传文化阵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体制上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方式上实现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管理直属单位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为主转变。完善行政许可,强化政务公开。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激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构建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统一执法。

7、改革国有文化单位。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事业经费投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革;促进经营性文化单位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重点实施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文化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全面推行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考评聘用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岗位工资制等。要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原则,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合理界定转制企业产权归属,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

党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实行国有事业体制,享受国家重点扶持政策,同时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科学划分新闻媒体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实现宣传与经营两分开、事业与产业两分开。政府投入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艺创研室、文化馆(站)等,继续实行事业体制。市歌舞剧团要在原改革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激发活力、提高效益。一般艺术院团、一般出版单位、影剧院、新华书店、文化经营中介机构等,要逐步转制为企业。

8、改革文化企业。

(1)重塑和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加强对文化事业单位剥离企业经营方向、资产配置、重大决策、重要干部监管。剥离出来的企业要作为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其国有股份收益为出资人宣传主业和企业扩大再生产服务。

(2)壮大国有文化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和股份制改造,推进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推进文化产品生产创新机制的建立健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建设。

9、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调整、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按照把我市建设成为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基地的要求,以市场运作为手段、徽文化为特色、人文旅游为依托,科学整合文化资源,引导国有、集体、民营等多种所有制形式一起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娱业、文化培训业等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影视、会展、节庆等各类文化产业发展基地。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活动,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与招标。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

10、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培育一批上规模、有影响的文化产品专业市场、文化产业要素市场。积极发展书报刊批发、音像、艺术品、演娱和影视剧摄制市场等。建立贯通城乡的图书发行网络,建设先进安全的现代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扶持鼓励城乡居民自办文化事业、兴办文化产业。大力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国家许可的各种文化经营企业和文化项目、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文化行业协会和经纪、、评估、鉴定、咨询、推介、拍卖等中介机构,在演出、电视、艺术品市场建立和发展文化经纪机构、机构、仲裁机构等。

四、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保障机制,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11、继续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改革扶持方式,发挥资金效益。各级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逐年增加对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的投入,创作和塑造一批文化精品。政府文化投入要重点投向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需求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尤其是增加对农村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村文化室等城乡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扶持等。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政府对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单位的投入方式,要以项目投入为手段、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

12、制定配套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和省政府《关于继续支持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皖政〔2001〕11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5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加快制定体现宣传文化特点、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财税、工商、组织、人事(编办)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会同文化主管部门制定相关财税、人事、社保等政策。

13、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平稳过渡。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中的分流人员,通过拓展业务领域、开辟新就业渠道、向系统内和系统外流动等多种方式提供就业创业条件,鼓励自主创业。

文化体制改革范文篇8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是实现工业强市、建设珠江源大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的科学选择,是党中央和省市委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做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我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及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要紧紧把握这次改革机遇,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找准改革的突破口,科学谋划,务实创新,圆满完成改革试点工作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着力建立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增强文化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多出精品、多出优秀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推动我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改革体制机制和推动事业产业发展相一致;坚持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相协调;坚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与着眼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原则。

三、改革目标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和深化以劳动、人事、分配等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既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充满活力,公益性和经营性、产业性区分明确,扶持政策具体、统一、透明,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具体目标是:1、市级改革目标。明确政府、文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责权利,合理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新闻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按照不同的性质和类别,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以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努力激活国办文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积极培育形成一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主体。按照“12345”的发展思路,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和投融资机制,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项目的实施,到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的目标。2、会泽、罗平、陆良三个省级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县和特色文化资源县,按照省市的要求,加快县级文化单位的改革,激发活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项目运作力度,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力争到2007年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6%的目标。3、其他县(市)区,按照市的安排部署和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改革的任务和措施

(一)改革范围、方式和内容

根据文化单位的性质、职能和工作实际,科学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新闻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和措施。

1.改革范围

(1)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指承担应由国家举办或支持的公益事业职能,不以盈利为目的、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文化事业单位。其范围主要包括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艺术研究所、艺校、电影管理站等;新闻媒体(电台、电视台、报社等)的新闻宣传业务部门,包括麒麟分局、广播电视发射台、珠江网站;群众体育指导中心等。

(2)逐步过渡为经营性的文化单位是指除以上公益性单位和部门之外,可按照市场原则,把原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及其它经营业务的单位或部门转变为经营性实体的单位和部门。其范围主要包括新闻媒体(电台、电视台、报社等)的经营业务部门,即从中分离出来的广告、发行、有线电视、网络等经营业务部门;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体育场馆出租等经营业务部门;市花灯团、滇剧团等文艺表演团体;新闻图片社、版画院。

(3)经营性文化单位是指现行事业性企业化管理的单位,主要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单位或行业。其范围包括电影公司、影剧院、报社印刷厂等。

2.改革方式和内容

(1)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转换机制、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面向市场不断激发自身活力,努力形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优良、引导有力的公共文化事业主体。其具体的改革方式和内容是:第一,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取消现行的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分门别类、分层次进行管理;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由主管部门公开选聘,单位副职由受聘的主要领导提名,经主管部门考察同意并聘任,单位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其余人员全员聘用。第二,改革现行分配制度,建立“以岗定酬,绩酬挂钩,按岗取酬”的分配机制,实行固定工资与活工资(各种津贴、补贴的总和)相分离,即将活工资部分纳入内部再分配,按各自岗位绩效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惩,合理拉开分配差距。第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财政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投入不减,并且要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有所增加,但要改进财政的扶持办法,拨付方式要与单位履行的宣传文化职能和所发挥作用等情况挂钩,投入方式要依据各自的目标任务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要按照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要求,制定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推进公益性事业的建设。第四,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作用,不断挖掘潜力,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

(2)逐步过渡为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着力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按照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改造过渡为经营性的文化企业。其具体的改革方式和内容是:第一,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定编不定员,定岗不定人”的管理模式。改革开始之时签订《聘用合同书》的事业单位人员,原有事业身份不变,调出和退休时按现行事业单位人员的政策来对待,但在单位内部现行管理上同所有新聘用人员一视同仁;事业单位新增人员,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由聘用单位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在聘期间享有同原单位的事业人员同样的权益,待遇按聘用合同约定办理;明确现有事业单位编制和现有事业单位人员,原相同性质单位和相同事业身份的“老人”流动,不得突破新调入单位的原有事业编制限额,对高、精、尖特殊文化艺术人才按市引进特殊人才政策执行,其引进的人员数额最多不能突破原有编制数,引进的特殊人才享有原事业人员相同的身份、待遇;实行较为彻底的人员聘用制,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对所需人员的聘用,在政府的宏观监管下,由用人单位按照事业单位人员聘用规定,公开、平等、透明地自主选聘,人事部门只进行合同鉴证。第二,改革现行分配制度,按照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以岗定酬,绩酬挂钩,按岗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实行绩效工资制,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对有条件的单位领导班子可实行年薪制,也可以按照目标责任制的要求,根据实现目标的情况,从收入中提取相应比例的部分作为奖励。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对未能聘用上岗人员(个人自己不接受聘用的除外),在服从单位安排的前提下,可安排临时工作任务或进行培训,发给不低于当地政府颁布的最低工资。第三,在社会保障方面,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实行“两制”管理,即:原有事业人员按现行政策,由财政继续承担其应享的社会保障支出,退休后按原渠道领取退休金;新进入人员(按市政府相关政策引进的高、精、尖特殊人才除外)必须依法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并由用人单位和个人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金,并按社会保险政策规定享受相关社会保险待遇。第四,改革财政扶持方式,按照“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节余留用、超支自负”的原则,由财政依据2005年末单位实有人数适当放宽核定包干经费。改革后进入市场运行的文化单位不纳入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范围。

(3)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可视不同情况采取两种改革方式。第一,对资产构成良好、净资产较大、经营状况较好的单位,可着重在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上改革,对经营性资产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第二,完全参照国企改革的办法,实行产权和人员身份双置换的改革办法。对国有资产评估后,公开挂牌出让,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出让给原单位职工。对转制的文化事业单位,在核定资产的过程中,凡能够豁免、转移、冲销的债务或报停、报损的设备,可作一次性解决,尽可能减轻单位的负担。

同时,对进行改革试点的相关文化单位,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文化单位的招商引资享受市政府扶持重点项目的优惠政策。

(2)改革转制后的文化单位可享受国家及省(云政办发〔2004〕103号文件)规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

(3)各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实行改革的文化单位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尽力协调帮助解决。

(4)财政要筹措资金,确保改革相关成本费用的支付。

(5)政府各职能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研究并出台支持和鼓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配套政策。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兴办多种形式的文化事业,鼓励社会资本入股、参股、控股办文化事业;把引资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列入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给予奖励和支持。

3.市直重点单位的改革任务

(1)市花灯团、滇剧团和艺术剧院的改革,要进行资源整合和重组,积极组建珠江源演艺公司,走政府扶持、市场引导、自我发展的路子,逐步过渡成为经营性文化主体。

(2)市电影公司、曲靖日报社印刷厂、国风影剧院的改革,要按照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改革办法,因地制宜、一企一策,使其成为真正的企业法人实体。

(3)曲靖日报社的改革:组建曲靖日报报业公司,将广告部、发行部和传媒中心等经营性业务和部门从报社中剥离出来,并可以和报社印刷厂联合和重组,成立曲靖日报报业公司,逐步向经营性文化企业过渡。

(4)广播、电视的改革:组建曲靖广电传媒集团,将云南广播电视报曲靖专版编辑部、曲靖电视剧制作中心、广电物资供应站等部门和曲靖人民广播电台、曲靖电视台的广告、社会栏目、制作传输等经营业务和部门剥离出来,进行资源整合,在保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充分采用市场运作手段,逐步向经营性文化企业过渡。

(5)珠江网站的改革: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范围广泛、传播快捷、成本低廉,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被公认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大新型新闻媒体。因此,作为承担重要宣传业务的曲靖珠江网站,要改变现行管理体制,把它当作我市的一个重要新闻媒体来对待,由市委宣传部负责管理;网站主要管理人员和个别技术骨干按现行事业人员管理,其人员编制和包干经费数额由市委宣传部分别会同编办和财政研究后确定,其他工作人员由网站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合同聘用制,其报酬及相关费用,从网站经营收入中解决。

4.县(市)区的任务

各县(市)区要按照以上改革要求和参照市级文化单位改革的做法,以国办文化单位改革为重点,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切实把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落到实处;要以提升旅游景点文化内涵、打造和树立特色文化品牌、推进民族文化工艺品加工和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快文化产业的规划发展,大力培育各种所有制的文化市场主体;要以加大县、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扶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努力构建以县(市)区城市为中心、以乡(镇)为骨干、以村(社)为支撑的能够起到较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宣传文化阵地和网络体系。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步骤

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展调研,制定方案(2005年6—7月)。根据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大理会议精神,围绕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政策和实践问题,组织力量进行专题调研,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经市委政府批准后并报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推进改革(2005年8月—2006年10月)。各改革单位和县(市)区按要求完成改革任务。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检查验收(2006年10月—12月)。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按照改革试点要求,对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进行检查验收,评估改革成效,查找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改革完善的建议,向市和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汇报;召开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全面总结改革经验,表彰先进单位。

(三)组织领导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形成合力。必须把它摆到一个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迫切的位置。

1.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市委、市政府成立曲靖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旅游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市委宣传部,由市委宣传部或市文产办一位领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和办公室主任要负责挂钩联系2—3个改革试点单位,以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指导。宣传部、文产办、发展改革委、编委办、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化局、广电局等部门,要抽调专人认真调研,制定配套方案,落实责任、跟踪问效。各县(市)区要相应成立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各县(市)区、市直各改革试点单位和主管部门,要根据市的改革方案精神,结合各自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能和工作实际,不搞一刀切,实行一个单位一策的改革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报经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

2.加强政策研究,建立政策体系。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积极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所涉及的财政、投融资、税收、土地、工商管理、价格、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和人才等政策的研究,结合曲靖实际,制定和完善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可具操作性的政策,建立促进和保障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3.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思想工作。各县(市)区和市直各改革单位,要加强改革的政策宣传,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及改革试点单位干部职工正确认识改革的形势和任务,正确认识改革的政策措施,为保证改革任务的落实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切实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改革所涉及的干部群众的思想反映,根据情况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解难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要及时处理和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文化体制改革范文篇9

今天这次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既是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又是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再动员、再部署。刚才,××同志宣读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同志宣读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理顺××市电影管理体制的实施方案》,这几个文件非常重要,是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的。文件出台之前,有关部门做了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并到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考察取经,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文件初稿提出后,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见。因此,出台这几份文件,市委、市政府是经过了认真研究和慎重思考的,它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会后,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文件的贯彻落实。下面,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我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讲以下五个问题。

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增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从未像今天这样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这是因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因素正在成为决定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和动力之源,文化产业正在成为21世纪发展快、潜力大的新型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从国际局势来看。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都纷纷把提升文化竞争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总量占gdp的25%,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另外,全球图书销售市场美国占1/3,

位居世界第一位。其视听产品已成为仅次于航空航天的第二大出口产品。迪斯尼乐园、好莱坞电影、百老汇演出、拉斯维加斯娱乐业等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品牌。而在我们××省乃至全中国,第三产业总量仅占gdp的30%左右,其中文化产业只占5%—10%左右。全国和全省的百强企业当中,真正的文化企业凤毛麟角。日本在1995年就确立了其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制定了《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战略》。进入21世纪,日本文化产业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已完成了从早期文化产业向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型,其动漫艺术及相关产业年总产值已逾1万亿日元(约相当6800多亿元人民币),动画业仅次于旅游业,已成为日本国内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英国的文化产业收入已与本国汽车工业不相上下。加拿大的文化产业规模已超过了农业、交通、通讯、信息技术、建筑业等诸多产业。

(二)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快。广东、xx、浙江、江苏、xx等沿海发达省份的城市,在完成了经济的第一次腾飞之后,都把加快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文化产业上,有些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势头非常迅猛。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特点,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提到战略高度,作出总体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专门论述,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当中,同志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几年来,中央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力度很大。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他们在抓好经济发展和增强科技实力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几乎没有任何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打造了大家熟知的锦绣中华等许多非常成功的旅游品牌。另外,我国唯一的、也是级别最高的文化产业博览会——深圳文博会,也是从最初的筹办文化产品交流会起步,逐渐发展成为部级的大型文化节庆活动。深圳的成功经验启发我们,重视经济发展,也要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经济与文化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从省内情况来看。2005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在着力打造“新××、新××人”形象的同时,注重挖掘我们的文化内涵,提出了“两个跨越”,就是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和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省委、省政府已连续三次专门召开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这在我省历史上还是少有的。书记、省长都作了重要讲话,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提出了明确任务和要求。最近几年,××省的文化事业发展可以说是异军突起,出现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郑州、南阳、许昌、焦作、开封等城市的文化产业都取得了较快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2008年我市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26亿元,增长6%,而同期全省平均增幅为177%,焦作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1127亿元,是我市的26倍,增长208%,高出我市148个百分点。因此可以说,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非常严峻和艰巨。我市的文化产业究竟应该怎样加快发展,怎样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要进一步查找问题,增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大市,我市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和措施。2004年,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确立了“文化兴市”的发展思路,明确提出“文化是兴市之魂”,把“文化兴市”工作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市第九次党代会又提出了“一强五前”的奋斗目标,把文化发展作为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重要内容,在战略途径上提出了“三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要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的转变,并先后制定了《××市文化兴市规划纲要》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等。几年来,××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积极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为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客观的讲,我们所取得的成绩还只是初步的,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当前面临和存在的问题。问题找准了,才能够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对策,找到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新途径、新办法。我市作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试点城市,目前的状况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省内外先进地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从最近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通报的情况来看,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明显落后于郑州、南阳、许昌、焦作等城市,这与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市作为文化资源大市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分析起来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产值总量低。我市文化产业门类虽然比较齐全,有各类文化单位、企业1200余家,但多数属于中小企业,文化产业年总增加值只有17亿多元,与郑州市1017亿元、南阳市77亿元、许昌市62亿元差距很大,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有218%,还没有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没有依托主业形成文化产业链和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低。我市文化产业还是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竞争能力不强,在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上还有很大差距,在产业规模、产品种类、品牌塑造、产业连接以及对外交流传播等方面还需要狠下功夫。

(三)文化精品不多,文化资源价值深度发掘不够。我市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上近年来是有成效的,但在文化产业产品资源价值的挖掘和价值链的延伸上还有相当的潜力,还没有把殷商文化、周易文化、岳飞文化、红旗渠文化、豫北民俗文化等深刻内涵挖掘出来,打造培育成具有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文化精品。在文化产业方面,我市的投入也不少,如殷墟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如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等,这是将来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文化产业项目。但在大型文化演艺项目上我们还是空白,郑州、开封、洛阳等地市,都先后打造推出了实景剧、歌舞剧或其它剧种的大型演出项目,有的甚至不止一台,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投资渠道单一且多数属于公益性投资,收益较小。近年来,我市包括各县(市、区

)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启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实施了袁林一期保护、天宁寺维修以及仓巷街明清民居、昼锦堂等修复开发工程。投资建设了××报业大厦、××图书馆、博物馆。启动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工程。××县投资修缮了马氏庄园,内黄县投资修建了三杨庄遗址,滑县投资修建了瓦岗寨景区,等等。这些投资,虽然为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多数属于公益性投资,短时期内还难以带来较大的收益和回报。殷墟是××的金字招牌,并且已经成功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在全国30多个世界遗产单位当中,无论是参观游览人数、门票收入,还是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我们的排名都是比较靠后的。最近,我们正在做两个规划,一个是殷墟本身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另一个是建设殷墟大遗址公园。通过搞好这两个规划及其实施,一方面加强对殷墟历史文化资源和文物的保护,同时也为更好地利用、发挥殷墟的使用价值。

(五)招商引资不够理想。近年来,我市通过参加全省组织的“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原文化港澳行”,举办红旗渠精神巡回展、殷商文化旅游节、周易国际研讨会等活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吸引外资规模不够理想,我们的许多文化资源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项目还有待于进一步科学论证、全面策划、精心包装。

(六)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相对缓慢。近年来,我市对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改革矛盾重重,

阻力较大,有些改革方案虽然早已确定,但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成效也不够明显。最近全省又设立了一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开封、登封、禹州等8个市、县榜上有名,我们××不在其中,这与我们前一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力度不够大、缺乏创新和亮点有直接关系。比如,东方红影剧院不仅从硬件上没有得到治理,而且在改制上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再比如演出场地问题,尽管我们有这么多影剧院,但是真正能够使大家享受到文化产品的影剧院有几个,又发挥了多少作用?更不用说艺术中心、大剧院等项目。所以说,我们的差距还非常大,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综上所述,我们要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分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增强做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力争通过努力,使我们的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有一个较大的起色。

三、要进一步开拓创新,努力探索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办法

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同志在作总结讲话时指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要选准切入点,在打开发展局面上狠下功

夫。选准切入点,就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梳理文化资源使用现状,看看哪些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哪些资源还没有被利用或开发利用的还不够,找出比较优势,理清思路,选准突破口,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路子、新法子。

(一)要认真分析我市的文化资源优势,在资源优势中寻找切入点。我市是拥有3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八大古都之一、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殷商文明、甲骨文化、周易经典、红旗渠精神、渔洋村文化遗存等一大批文化遗产和文明硕果为我市文化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优越的条件。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做的还很不够。我们要进一步科学开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产业的集聚,充分借助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方式,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升级。

(二)要认真分析我市的文化品牌优势,在品牌优势中寻找切入点。我市通过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举办红旗渠精神全国巡回展、世界韩氏恳亲大会、颛顼帝喾祭祖节、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初步树立了一批享誉世界、闻名全国的文化品牌,下一步如对其进行文化品牌开发,形成知名品牌,推出拳头产品,必将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三)要认真分析我市的文化基础优势,在基础优势中寻找切入点。××市地处中原,交通发达,在文化传播、对外交流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已初步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发展基础。我们要围绕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图书发行业、影视业、演艺业等重点产业,着力培养大型文化企业,同时积极发展一批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充分提高文化内涵,加快市场开拓,提升竞争优势,发展特色区域文化经济,共同做大做强。

(四)要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寻找切入点。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市场,我们要努力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文化发展思维定式,认真研究市场,准确把握市场,开发利用市场,遵循市场规律。要根据市场需要策划推出文化产品和服务。学会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思路、办法、手段来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用优秀文化产品占领国内市场,不断打开国际市场。前一段时间,省委、省政府举办中原文化澳洲行、港澳行、台湾行,所到之处,《武林风》、《风中少林》都引起轰动性反响,还到澳洲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豫剧经典剧目,也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文化产品要真正走出去,赢得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必须要有能够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要开发文化产品,打造文化产业,也必须走市场的路子,否则,即使我们投入再大的资金,打造出来的节目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徒劳的。

四、要进一步鼓舞士气,增强圆满完成全市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决心和信心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破解深层次矛盾的攻坚阶段,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改革的重点任务和目标要求,我市作为全省五个试点城市之一,要在2010年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我们提出提前半年完成任务,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突破长期制约我市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害问题,坚定不移地把改革推向深入。要按照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加快进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方面取得新成效。

(一)要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树立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信心和决心。文化体制改革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动力,是取得成就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个时期以来,省委徐光春书记,省政府郭庚茂省长、孔玉芳副省长,多次召开文化体制改革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安排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一定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尤其是要摆上宣传文化战线各个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抓紧研究,抓紧安排,采取强力措施,全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为搞好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我市成立了高层次的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我担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分管文化的副市长等有关领导都是小组成员,各县(市、区)也要配强配高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班子,真正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在工作上摆上位置,抓实、抓紧、抓好。经济工作和文化产业工作就好比两个跨栏,我们决不能这个栏跨过去,那个栏没跨过去,一手硬、一手软,一个方面发展快、另一个方面发展慢,而要协调推进。

(二)科学制定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顺利进行。改革涉及到观念、体制、身份以及机制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肯定会触动一些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所以,在推动过程中势必会有阻力、有障碍、有困难。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没有一个完备的政策,或者政策制定得不科学,不合乎法律法规,解决问题时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改革就不可能成功。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政策,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要求。同时要紧密结合××实际,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保障。

(三)要把握改革的方向,采取有效工作方法,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平稳推进。任何改革都是有阻力的,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为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要在改革过程中牢牢把握大局,确保正确的方向和基本点。一是通过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改革的目的和最基本的方向就是改革后要比改革前体制更顺,发展更快,文化精品项目更多,就是要建立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新机制,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效,让老百姓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二是在改革当中要确保相关职能更加明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改革就是理顺关系,就是调整职能,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效率,才能够增加我们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所以,一定要明晰职能。另外,我们要用经营的理念和观点,来有效地整合盘活我市的文化资源。我市的文化资源积淀到这个程度来之不易,我们不能一改了之,把我们的国有资产,特别是把我们长期以来对文化事业大量的投资一卖了之,全部改成商场等经营性场所,丧失了我们的文化活动阵地。我们一定要把这些资产保护好,通过整合资源,更好地发挥其效益,使其保值增值。三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统筹协调,正面引导。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尤其是在文化领域,

改革大大滞后于经济领域和其他社会领域,旧的观念特别是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传统思维还较深地束缚着一些干部职工的头脑,一些文化单位生存和发展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为此,涉及改革的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引导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特别注意工作方法,摸清底数,算好细帐,化解矛盾,稳定情绪。要坚持在利益调整中凸显人文关怀,

努力做到“刚性原则,柔情操作”,要妥善安排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通过社会保障、岗位安置等措施,实现各得其所、老有所养,从而实现改革目的。只有这样,改革才有彻底性,才不会出现反复,才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使其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最终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五、要进一步强化领导,确保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实效

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是一项整体性强、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要把这项艰巨的任务完成好必须以加强领导作保证。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立足全局,统筹兼顾,扎实工作,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强有力的领导,下决心、下功夫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要真正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配备精兵强将,安排专项经费,完善岗位职责,加大工作协调力度,把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检查、一起考核。要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任务,狠抓措施到位,确保顺利推进。同时,要强化协调配合,进一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合力。尤其是发改、规划、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土地、税务、城建、科技、教育等部门要献计献策,

积极配合,多办实事,努力形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要下功夫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寻求新的突破。发展文化产业最关键、最有效的切入点是项目,发展项目最关键、最有效的方法是招商引资。最近,宣传文化部门要认真研究、筛选一批文化项目,积极推进招商引资,抓紧落地和开工建设。各县(市、区)、各部门都要结合自己的优势,进一步精心策划,科学论证、包装出一批市场前景好、切实可行的、能够打动投资商的优秀文化产业项目,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文化产业新的主体和新的增长点。对于贯彻落实的情况,市委、市政府要专门听取汇报,对于好的经验、好的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

同志们,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工作大局。各县(市、区)、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要求上来,

文化体制改革范文篇10

《意见》强调,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意见》要求,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加强文物保护,扶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要改进和完善国家扶持方式,坚持和完善有关文化领域的重点扶持政策和措施。要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不得相互混岗。

《意见》要求,深化文化企业改革,要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转制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产权归属,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确认出资人身份,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要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转制企业自工商登记之日起,实行企业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制度,重视职工权益保障,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妥善安排富余人员。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和机制。实行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成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体。

《意见》指出,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要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结构失衡、效益不高、闲置浪费问题,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报刊及广播电视资源,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要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和建设一批出版、电子音像、影视和动漫制作、演艺、会展、文化产品分销等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区的媒体下属经营性公司之间互相参股。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要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升级,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意见》指出,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要完善现代流通体制,深化国有发行企业改革,打破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分配文化产品的旧体制,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要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推行知识产权、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