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23:51:34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范文篇1

关键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越巨大,它不仅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齐驱并进,而且,深深地渗透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一切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之中,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巨大的驱动力量。因此,在综合国力的全球化竞争中,文化不仅举足轻重,而且具有着支撑、引导、提升与促进的功能,成为最具张力、活力与魅力的社会契机与生产力要素。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其特殊的力量和特有的方式构成了文化的驱动链与文化的有机体,使文化既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引导与智能支撑,又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构体与具体指数。文化的这一性质和功能,只有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合作战、共同发挥积极作用的情况下才会具有、才能实现。

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让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机制、直接产生经济价值,这对于传统文化性质和文化观念来说,不啻是一种挑战。因为传统文化是崇礼非物和重义轻利的,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基本上是只局限在思想、精神、道德与礼俗的范畴之中的,传统文化甚至认为:文化与经济、与物质、与利益不仅不是相契的,而且倒是相克的。

应当说,把经济价值和物质利益排除在文化之外,使文化变成一种纯粹精神的形而上的东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局限性。这一局限性所导致的后果无疑是严重的,它不仅使中国从18世纪一开始就在所谓泱泱大国的自满与自诩中出现了科技与经济的衰落,而且使中国的抑商意识广泛地渗透和表现在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之中,并以潜规则的方式构成了对经济发展体制性与观念性的双重禁锢。康乾盛世之际,其实正是中国经济走向急遽衰落的肇始之时。当时,就中国国内而言,确实是政治稳定、物质丰裕、民生康泰的盛世,但若打开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并作一番横向比较,便会发现,中国正处于一种与世无争的停滞状态。此时的欧美正值工业革命新潮之骤起,文化复兴,思想创新,科技进步,社会变革,整个都在爆发出一种新的文化浪潮、精神爝火和生机勃勃的物质生产力,出现了以卢梭、伏尔泰、狱德罗等为代表的新思潮的领军人物,也出现了以佛罗伦萨科学院、英国皇家科学院、法国皇家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还出现了瓦特和他的蒸汽机。正是在外面的世界大变天的情况下,沉溺在康乾盛世之自怡与自满之中的清王朝,却依旧穿旧鞋、走老路,不思改革,不思进取,完全无视世界的变化,全然没有顺应潮流、弃旧图新的意识,乃至中国的经济实力急遽地衰落了。在18世纪之前,中国的经济实力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就在从1820年到1850年的仅仅30年中,英国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中国5倍,美国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中国8倍。不言而喻,中国从盛世之虞中开始衰落了。

痛定思痛,我们在探究中国衰落的原因时,不能不注意到传统文化中的抑商、轻物思想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念,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潜在抑制。我们已经吃过这样的亏了,我们决不能再吃这样的亏。怎么办呢?那就是强化新观念、强化商品意识,驾驭市场规律,克服和弥补传统文化中的理论与观念缺失,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二、现代社会对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新需要

当然,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并提,并不仅仅是为了弥补传统文化中的抑商和轻物缺失对发展经济所造成的思想障碍,更多和更直接的原因还在于不断发展着的现实世界和商品社会所给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一方面,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构循环经济,就必须尽量减少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需求也与时俱进,越来越广泛、越迫切、越巨大。这样两种情况所传达出的一个强烈的时代信号,就是必须赶快发展文化产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全球化竞争中,文化产业不仅前景看好,而且简直就是正以咄咄逼人之势争夺头牌。现在,美国的文化产业的年经营总额已达数千亿美元之巨,其中,仅声像产品一项的创汇值就已几及航空航天业的创汇值,也几乎与电子业的创汇值持平,而谁都知道,航空航天业和电子业是美国最具优势的龙头产业之中的佼佼者。在美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占到GDP的18%至25%,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居于第四位。英国和日本的文化产业的年产值,也都是一路飙升的。前者光艺术业规模的年产值就超过170亿美元;而后者光是娱乐业一项的年产值就已超过了其汽车工业的年产值,而谁都知道,日本的汽车工业是其蕉头产业之一。其他像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许多国家的文化产业,都越来越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毫无疑问,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未来的发展中,文化产业必定是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主体内容之一。在综合国力的全球化竞争中,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赫、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新景象,更是一种大趋势。

以往,我们只提发展文化事业就已基本上包含了文化的主要指向和基本内容。而今,却只有同时并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才能涵盖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趋向。这种变化,无论对于社会,抑或对于文化自身来说,都是一种开拓和进步,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精神,主要是赋予了文化以物质含义与经济内容,并从这个特定的角度使文化在原有的思想、精神、道德、情操、智慧、学识的价值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价值,即物质价值与经济价值。这种文化涵义与功能的变化,实际上是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丰富与提升,也是对文化的概念、内蕴和价值取向的跨越与飞跃。其结果,便是使文化同时具有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双重性质与功能,越来越在综合国力的全球化竞争中处于扛鼎的地位和发挥领衔的作用。不过,尽管文化产业的价值、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而且越来越重大,但它却始终不可离开文化事业而单个存在、独自前行,它始终都要同文化事业密切配合、相偕为伍、共同存在和发展。只有这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持久地、健康地得到壮大和繁荣。因为,第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在许多情况下它们都是互相交叉与互相渗透的,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文化的精神内容与物质内容是互为介体和载体的,其物质内容只有具有了精神内容时才有价值,而其精神内容则又只有借重于物质内容才能得以存续和传播;第三,经济价值永远都只能是文化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决不能、也不许其成为文化价值的全部,因为不论任何内容与形式的文化,其都应当和必须具有升华人的思想、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觉悟、丰富人的智慧的性质和功能,这虽然是发展文化事业的主要目的,但这个目的的实现尚需文化产业予以积极的协助与配合。反之,任何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都只有在其秉具了思想光彩与智慧内曜之后,才会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并因此而获得受众的青睐,开拓广阔的市场,收到巨大的效益,撷取丰厚的利润。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这种互依、互渗、互促、互励之关系,是由它们各自的特征、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也是由人和社会对文化的期望与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文化事业是指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同化优秀域外文化,丰富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才智能力,纯化和优化社会风气、生产秩序、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并能给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为目的的文化建设;而文化产业则主要是指按照经济法则和价值规律,采取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赚取利润和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活动。这就决定了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质和精神特征、文化产业的经济性质与物质特征。办文化事业,主要是一种社会公益性的投入,追求的是精神效益和社会效益;办文化产业,则主要是一种旨在赢利的经济活动,追求的是价值与利润。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来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是必要的、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但相比较而言,文化事业显然比文化产业更关键、更重要、更普遍。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国家、民族和社会来说,缺了文化产业只是发展得快与慢的问题,而缺了文化事业可就是有没有智能、精神与灵魂的问题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贾诺佐·马内蒂曾经说过: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因为有了高尚而智慧的人,而人的伟大则在于他有建设的能力。试问:人的建设的能力从何而来呢?正是来自于文化事业所赋予他们的智能、精神与灵魂。

这说明,文化建设的最佳组合和最佳状态,莫过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了。这也正是我们所实施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所追求的文化进取目标。要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不但要认识和把握它们各自的性质、特征与功能,而且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正确地、创造性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理解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所涵负的广泛而恒久的社会功能与精神力量。

三、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驾齐驱

尽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所担当的社会任务和历史使命是不同的,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与途径也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终极目的和对社会与人的歆悦、勖勉与提升的作用却是相同的。文化事业固然是与生俱有地承担着通过洇渗、熏陶、濡染、教化、感悟、启迪、秀掖、激励等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责任,但即使是主要按照价值规律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也同样负有一定的审美、教化、启悟和激励的责任。这是必然的和必须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任何的模糊和动摇。否则,就有可能会出现文化的悖论。因为文化产业虽然是以发展经济和赚取利润为其直接目的,但前提条件是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符合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的要求,必须能够对升华人的思想、提高人的才智、淳化社会风气和驱动生产力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前提条件很重要,它实际上正是一切形式和内容的文化产业的间接目的和终极目的。也正是在这个最重要的质点上,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殊途同归,达到了完全的一致和高度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不仅在本质上要服膺和归依于文化事业,而且或可认为他就是文化事业的一个“另类”组成部分。因此,一切文化事业在按照价值规律实现发展经济之目的的过程中,都始终必须自觉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与发展文化事业相配合、相协同、相补充、相促进,并在文化事业的大格局与大目标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文化产业必须坚持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的旨向,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力争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双效”不断提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耗散和销铄社会效益为代价而片面地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都要坚持在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条件下施驭价值规律和实现经济目标。因为文化产业毕竟是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而文化的本质则永远都只能是文明;更因为我们的文化产业自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崭新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而当代我国先进文化的内涵要义,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实,要求文化产业在按照价值规律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并不是对文化产业的一种苛求,更不是强加给文化产业的一种额外负担,而恰恰倒是对文化产业之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的高度契合与积极回应。它与文化产业自身的规律性与发展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它实际上是文化产业实现壮大与发展的最坚实和最强劲的支撑点与驱动力。文化产业虽然是一种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制造与经营活动,是一个遵循价值规律进行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虽然是一种商品与商业活动,但它们生产的意义、商品的价值、流通的动力和消费的需求是什么呢?就是它们所具有的崇高的精神、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就是它们所涵负的知识素养、审美价值与思想内容。除去这些,文化就会只剩下一个空壳,其经济价值也就会消失殆尽。任何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不论其介体和载体包装得多么豪华和冶艳,但如若其内容是空泛的、干瘪的、低俗的、丑窳的,它也就会在顷刻之间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可言了,它只会被人斥之为“精神污垢”和“文字垃圾”。试问:这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能够进入市场和招徕顾客么?这样的文化产业还能够达到赚取利润和发展经济的目的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同这种情况相反,对于那些具有先进思想、充实内容、盎然情趣和优美艺术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来说,人们自当怡然观赏、欣然接受,并争相竞起、赏者蜂至、百看尤歆、百听尤益。这样一来,不就赢得了顾客、占领了市场,并随之而实现了赚取利润和发展经济的目的么?

文化不仅是构成民族、国家之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核心因素,而且是民族、国家持久实现发展壮大的重要社会资本与精神资源。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特性和功能不仅横亘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并成为融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精神关联体,而且它也业已越来越成为真正能够解决当代诸多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奇妙的药方与钥匙。毫无疑问,文化的这一特性的嬗变与功能的延扩,乃是只有仰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合力才能圆满完成和充分实现的。这说明,在现代条件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互依互融、相促相励,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历史的必然和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与大趋势。

参考文献:

【1】沈望舒《关于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和思考》北京社会科学

文化事业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加大力度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推动XX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为建设“全省工业强县、农产名县、美丽家园、民生XX”、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小康而努力奋斗!

二、总体目标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加快发展具有XX特色的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群,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文化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多。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1.新建XX县图书馆

XX县人民政府已出台《XX县新城区中轴线设计方案》,将图书馆、博物馆、城市展示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同建在联体楼内。目前已完成征地、图纸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图书馆新建按照国家中型馆标准设计,建设主体为四层结构,建筑面积为6000㎡,项目概算总投资1600万元。

2.新建XX县博物馆

XX县人民政府已出台《XX县新城区中轴线设计方案》,将博物馆、图书馆、城市展示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同建在联体楼内。XX博物馆新馆按国家三级馆标准建设,主要包括博物馆一栋及其陈列布展。项目建筑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共四层。项目估算总投资1600万元。

3.新建XX县民俗民间文化展示馆

本项目是XX县2015年重点推进项目《文化创意园》子项目。参照基层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要求,按国家中型文化馆标准建设,项目投资1600万元,占地4000㎡,建设主体为四层结构,建筑面积6000㎡,

4.新建“画荻教子”教育展览馆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占地10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2011年开工,20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5.革命文物维修

计划投资2000万元,主要维修君埠、龙冈、藤田等红色革命文物旧居、旧址。

6.新建217个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

进一步完善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不断更新设施设备,促进其发挥最大效益。按照基层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要求,在全县217个行政村分别建设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内设农家书屋阅览室1个(45㎡以上),活动室1个(45㎡以上),户外文体广场不少于200㎡,工程总投资2170万元。

(二)打造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精品工程”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扶持发展XX农民画等传统民间特色文化,培植文化特色乡(镇)、特色街道、特色社区或特色户,打造独具XX特色的文化品牌。

实施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报道形式,增强广播影视节目的贴近性、服务性和吸引力。按照“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要求,创新节目策划,加强受众市场研究,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影响的栏目。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率、高水平、高覆盖的社会文化服务。重点抓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和电影院建设。努力朝着“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的目标发展。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建设,规范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设计式样、使用功能,巩固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成果,完善内部配套设施。

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方式。坚持建管并举,加强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监督,从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和功能的充分发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

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强县、乡基层网点建设,通过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共建共享。

(四)推进文化传承保护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和古建筑综合防范体系,提高安全防护级别。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保护信息数据库,摸清家底,建立档案,制定可持续保护规划。力争出版一套集欧母《画荻教子》、中村玉扣纸制作工艺、陶唐傩舞、君埠清明祭祖吹打乐于一体的文化丛书。制定完善XX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确定部级、省级和市、县级保护重点,形成全县非遗工程保护体系。

(五)文化旅游业

XX境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黄竹岭战斗指挥所旧址、龙冈旧居、毛家坪缴械处、欧公故居—西阳宫、大仙岩景区、水浆森林公园。要着力打造上述主要景区景点,形成红与绿,古与今交相辉映的旅游新格局;形成以山水生态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一体化的文化旅游景观体系和市场运营机制。至2020年,争取文化旅游业接待游客和产值以15%的速度递增,参观人次每年5万以上,产值500万元以上。

(六)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建设

实施台站数字化网络化工程。加速县广播电台、电视台台内数字化、网络化工程建设,建立面向多种播出平台、面向多种终端用户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加强高清节目制播网络建设,研究制定高清节目制播流程,加强高清节目制作储备,加快高清节目制播人才的培养,提高高清电视的制播能力,增加高清节目的播出时间和节目套数。

实施城镇数字影院建设改造工程。加大我县数字化影院新建、改建力度。到2020年,力争全县各乡镇配备1台(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条件好的乡镇有院线公司进入。

实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工程。按照国家、省部署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有序推进“三网融合”。以现有的有线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网络为基础,以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努力构建NGB传输网络,使之成为具有“三网融合”基本特征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数字媒体和综合信息服务的需求。

(七)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做大文化休闲娱乐产业

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强化网吧市场的管理。用一至二年时间抓好一批文化产业亮点工程建设,扶持做大一批规模上档次的文化经营项目;用二至三年的时间,扶持和引导各种文化经营活动进入到社区,健全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室、书社、网吧等群众文化娱乐场所,指导、组织好经常性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力争5-8年内使全县的文化产业总量得到较大的扩充

文化事业范文篇3

关键词: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的根本出路,也是推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文化事业,在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布局结构等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探索高效现代的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机制,本文以连云港市市直文化单位改革为例,就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一、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

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加快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步伐。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二、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

1、根据文化事业单位不同情况、不同性质,确立改革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分类进行改革。作为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公益型事业单位要加快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精简富余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使国家核拨的事业经费,更多地用于事业发展;同时,进一步增强市场运作和自身“造血”能力,明确事业发展方向,为人民群众提供量多质优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公益经营型事业单位,如文化艺术院团,在财政给予补助、扶持其发展的同时,应努力提高经营性收入,在保证文化艺术产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市场,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文化产品的增值,努力实现文化艺术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2、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改变文化事业单位设置零散、规模过小、服务单一的格局。通过调整、合并、转制等方法,紧紧围绕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服务和社会需求,对文化艺术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整体产业结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重点突出的原则,逐步打破地区、部门、行政级别等多种限制,有计划地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改变文化事业单位设置不合理状况。

3、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化发展。文化事业单位要面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应该鼓励社会来办文化,逐步形成国办、民办、外资等多元投资办文化的开放格局。比如艺术院团要重点加强与传媒业、旅游业及大型企业的联合,增强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群众文化要注重利用社会力量来办;文物保护要推动形成以国家保护为主、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体制,努力发展博物馆文化;图书馆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不断拓宽公共服务领域;艺术教育要以产业化思路来加快发展。

4、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良性运行机制。文化事业单位应从自身特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入手,全面推进财务、分配、经营、管理等机制的改革,积极研究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营服务机制,把文化艺术事业单位办成独具特色的艺术表演团体、公共文化机构或其他类型的文化服务机构。凡具备可经营运作条件的职能部门,均可转化为企业化的管理模式,组成由文化主管部门管理的经营性机构,使其直接面对文化市场。比如,连云港市文化局设立的演出服务中心、艺术发展服务中心、网络服务中心等,此外,也可逐步设立演员管理中心、剧目创作策划中心等。

5、建立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事业单位的新型关系。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对直属单位进行政策指导和宏观管理,管好领导班子,监管国有资产,搞好协调服务,营造有利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6、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要找准本单位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资源,认真规划、合理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要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快公益型事业单位的市场化、产业化步伐。

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环节

1、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和完善聘用制度,健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对聘用人员进行定期考试、考核,谨慎做好解聘、辞聘工作。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根据单位工作实际需要确定岗位数,可以高职低聘、低职高聘,也可以不聘,逐步做到申报自主、社会化评审、单位聘任。积极稳妥地处理有关人事争议,根据国家人事争议处理的有关政策,依法保障职工和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逐步推行末位淘汰制,妥善安置、分流未聘人员,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分流方法。

2、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自主权,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改革,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试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事业单位经批准可以高薪聘请特殊拔尖人才,在部分特殊岗位可试行年薪制,对有重大贡献、业绩突出的人才,可予以重奖。

3、干部制度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拓宽干部选拔渠道,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管理方法;对领导干部实行直接聘任、推选聘任、竞争上岗、上级委任等多种任用形式;对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实行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离任审计制和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任用、奖惩挂钩。

4、财务制度改革。科学合理地确定事业单位的预算,切实加强管理;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化经济政策,不断发展艺术生产力;切实加强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增强积累意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健全单位财务监督机制,坚持依法理财,财务公开;制定切实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单位各项收入要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四、连云港市市直文化单位的改革

(一)市直文化单位改革情况概述

近年来,连云港市文化艺术事业在改革中稳步前进,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自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启动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以来,连云港市文化局抓住这一契机,分类分步推进,直属企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了“轻装上阵”和资源整合,为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增添了后劲。2005年,市演出服务中心以“撤并注销”形式完成改制,市黄海影剧院整体划拨至江苏金海投资有限公司,市凹凸彩色印刷厂整体产权转让给连云港市永发房地产公司;2006年,市文化用品公司改制工作结束;2007年,历经4年的市电影剧场公司(含东方影视中心)改制工作最终以政府拿出改制成本完成改制任务。至此,市直文化系统尚存在两种类型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和公益型事业单位。

1、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改革。连云港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职能进行了初步整合,成立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稽查队集文化市场、文物、新闻出版、版权、扫黄打非等市场稽查和案件查处功能于一体。为了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推动全市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在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应进一步拓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范围,提升机构级别和增加人员编制。

2、公益型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近年来,在编制人事部门的支持下,剧目工作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整合成立了艺术研究所;将军崖岩画文物管理处、孔望山摩崖造像管理处、海清寺塔文物保护管理处整合成立了市重点文物保护所;市书画院进一步充实职能,并更名为市美术馆(书画院)。连云港市新成立的三个单位皆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文化的社会公益服务职能进一步增强。2005年,连云港市少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剧目工作室、将军崖岩画文物管理处、孔望山摩崖造像管理处、海清寺塔文物保护管理处、艺术学校、书画院9个公益型事业单位被连云港市事改办列为第一批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单位。在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中,连云港市文化局把打破终身固定用人制度和推行聘用制作为改革突破口,对直属单位提出了“因事设岗”、“公平竞争”、“选贤任能”、“双向选择”的明确要求,从宏观上对各单位加以指导,并取得初步成效。

3、公益型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即文化艺术院团的改革。公益型事业单位又分为公益型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公益型定额拨款事业单位。连云港市歌舞剧院(京剧团)、淮海剧团、话剧团均属于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单位发展和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进一步强化专业院团建设,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产品,文化系统内部将这些院团的干部、人才、设备等资源进行了整合,实现了优势互补。今后可以将部分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以及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单位转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增强院团面向市场参与竞争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连云港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对现有改革政策的执行力度。近年来,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连云港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推进,实行了聘用制、岗位管理制、竞争上岗、分配激励、职称评聘分开等新型内部管理机制。这些改革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大锅饭思想,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但其某些方面改革还存在象征意义大于实质内容,实际的效果并不明显。比如职工对事业单位的工作仍有“铁饭碗”认识;对于职称的评审,部分职工仍有评上就该聘用的观点;事业单位推行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由择业、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聘任制,但在实践中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论编制、论资历、论年限情况仍十分普遍。因此,在不断完善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管理制度改革配套措施的同时,应加强宣传引导,并加大改革政策的执行力度,从而破除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

文化事业范文篇4

为发展繁荣全区文化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确保全区文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经研究,决定在全区成立文化事业工作义务监督员队伍,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的聘任

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是指义务承担文化事业监督工作、向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反馈文化事业发展及文化设施管理使用动态的志愿人员。监督员由各街道根据实际情况每个社区推荐1—2名适宜人员。此外,通过媒体等面向社会招聘部分人员。

二、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应当具备的条件

(一)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热爱文化事业工作;

(二)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公正廉洁,联系群众,有较高的群众威信和一定的社会影响;

(三)身体健康,男女不限,在30—60岁之间;

(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支持文化事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五)了解文化事业工作管理政策、法规。

三、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的职责范围

1、宣传文化事业工作政策、法规,了解文化事业工作有关要求和重点工作部署,让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文化事业工作;

2、对区文新局及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廉洁从政、依法行政、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检举揭发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3、收集和反映社会各界对文化事业工作的意见、建议,重点是街道和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管理使用情况。每半年至少提报一份工作建议或意见,电话、信函、邮箱均可。

4、积极协助区文新局开展的其它工作。

四、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的职责履行

(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和政府的法律法规;

(二)主动参与全区群众文化活动;

(三)参加文化行政部门组织的文化事业工作相关辅导、调研活动;

(四)参加文化行政部门召开的工作例会、年末通报会等专题会议,并对文化事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公正履行监督职责,不吃请、不收礼,保持清正廉洁。

五、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的奖惩

依据实际情况,对为我区文化事业工作建言献策、工作积极、监督有力、社会反映良好的社会监督员给予通报表彰;对敷衍塞责、工作消极的,将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资格。

六、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聘任程序

文化事业范文篇5

一、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文化工作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艺术事业

《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纲要》颁布以来的四年间,我市文化精品创作形势较好,据初步统计,2001-2004年我市投入文化精品创作的经费近100万元。2002年开始,我市设立了“海宁潮”文学艺术政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目前已举行二届,共评选出获奖作品53件(其中银奖5名,铜奖11名,入围者37名)。新编古装越剧《贞妮传》先后参加了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的演出,并被列为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展演节目。海宁“硖石灯彩”2001年走出国门赴新西兰和希腊参加展演,2002年,海宁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硖石灯彩)。《海宁花灯舞》、《娃娃看潮》先后获得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群星奖,填补了嘉兴市舞蹈、器乐类节目无全国群星奖的空白。自2001年以来,我市有75件作品获得嘉兴市级以上奖项,其中全国奖45个,省级奖21个,嘉兴市级奖9个。

(二)群众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民俗文化红红火火。近五年来,我们以重大节庆为契机,举办大型广场活动302场,举办书法、美术、摄影展览890期。市图书馆年接待读者数量从2000年的12.6万增加到2004年的20.2万,年新增图书从5000多册增加到了15000多册。市文化馆、越剧团及各镇(街道)以文艺小分队的形式,每逢元旦春节、重大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农村集镇、社区里弄进行巡回演出,为配合全市开展“反对封建迷信,倡导文明新风”和“反邪教斗争”、“机关效能建设年”等活动,及时创作赶排了30多个思想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文艺节目,赴全市进行巡回演出。我们还通过社区与村文明共建结对,开展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大力开展送文艺、送戏、送书画、送图书等文化下基层、进社区、进镇村活动,据统计,文化下乡达3697场,观众140.57万人次。

(三)文物博物事业

近五年来,相继投入6000多万元,建造了钱君匋艺术研究馆、海宁博物馆、徐邦达艺术馆,完成了盐官海神庙、徐志摩故居、衍芬草堂、王国维故居、史东山故居、蒋百里故居、金庸旧居、陈阁老宅、天风海涛亭等文物景点的维修、复建。积极配合土地整理、东山开发等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金石墩遗址共发现墓葬13个,出土文物200余件,荷叶地、杨家角遗址出土各类器物200余件,东山智标塔地宫,出土文物70余件。经过努力,2001年盐官海塘及海神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海宁没有“国保”的空白。2002年完成第三次全省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普查了1000多个村落,140多个点,对原有137处文物点重新摸底核实,对新发现的33处文物点进行调查考证和资料归档。自2004年3月1日起,市博物馆、史东山故居、衍芬草堂、张宗祥书画院、钱君匋艺术研究馆、徐邦达艺术馆、米谷画廊等七个文化活动场馆实行对市民免费开放,并被市政府列入2004年十大实事工程。

(四)文化设施建设

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龙头,投入3500万元、建筑面积10400平方米、设施功能齐全的市文化馆新馆2004年建成使用。加强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市、镇、村投入四千万余元,建设农村文化阵地,目前全市已有4个镇的文化中心达到了省级“东海明珠工程”标准,49个村建成文化活动中心,109个村建起文化活动室,到今年6月底全市实现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室)。

(五)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明显

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抓好软件建设,注重“一村一精品,一镇一特色”,倡导文艺活动的群众性、经常性和参与性,把建好农村文化队伍作为突破口,明确提出了建制镇(街道)必须建起6支以上、村文化活动中心必须建起3支以上、村文化活动室必须建起1支以上文化队伍的目标。各镇(街道)、村十分重视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挖掘和培育文艺队伍,目前全市已组建农村文体团队约300支左右,预计到年底可以达到400支以上。许村镇塘桥村建起了舞龙队、腰鼓队、马灯队、女子乐队、扇子舞队、娃娃队,举办了村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马桥街道组建魅力马桥艺术总团,下设八个分团;海洲街道依托社区文艺人才较多、企业家关心支持公益事业的优势,组建了“新家园”艺术团和“东雁”女子鼓乐队,举办了一场名为“海洲之夜”的汇报演出;斜桥镇举办“金穗之夜”夏日广场艺术周活动;丁桥镇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海昌街道双山村举办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等。

我们还以海洲街道为试点,开展城市社区与行政村文化结对共建活动,目前海洲街道的8个社区与11个行政村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书,通过结对共建活动,发挥群团优势,实现互助互动。同时,考虑到中老年妇女是农村的弱势群体,观念较旧,我们积极引导,组织发动,动员中老年妇女转变观念,走出家门,参与文体活动。目前已在许村镇永福村、海昌街道双山村、盐官镇桃园村、海洲街道伊桥村、马桥先锋村试点,建立妇女文体团队,逐步推广,争取村村建起1支妇女文体团队。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精品创作方面

一是人才紧缺,创作力量薄弱,跟不上事业发展的步伐。

二是戏曲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戏曲编创人员承受的压力较大。

三是文化精品创作的投入仍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创作。

(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方面

一是文艺团队的组建意识不强,没有普遍建起农民自己的文艺团队。

二是文艺骨干的培养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达到群众文化活动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效果。

三是文化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日常经费没有着落。

四是文化站专业人才紧缺,后备力量不足,跟不上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五是文化站编制缺编严重,核定编制为44名,目前实际到位只有25名。

六是镇级图书室发展滞后,面积狭窄,图书陈旧、过时,很难发挥图书室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三)文物保护方面

一是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向社会进行有效宣传教育的方法、载体和经费,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是文物行政执法工作被动应付,在处理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矛盾时,文物保护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工作难度极大,造成对地面地下文物严重威胁甚至破坏。

三是文物保护长效管理机制薄弱,文物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偏低,需要建立一套长期的培训和管理机制。

四是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平衡,较侧重地面文物古建筑的复原、维修等项目,文物建筑的经常性养护、零星维修等经费缺乏,文物征集、行政执法、普法宣传等经费缺乏,设备配备不足。

三、今后发展对策、措施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目标,坚持“三贴近”的工作方针,坚持文化“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拓宽思路,切实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抓精品,出成果

1、组织实施好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如元宵灯会、国庆文艺晚会、迎春文艺晚会、全市基层民间艺术文艺调演等。

2、建立和完善群众文化创作的奖励机制,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一批体现时代风貌、海宁精神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文艺作品。

3、加强与全国各地的群众文化、书画、文博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举办好全省第四届青少年校园剧大赛,促进我市的文化品位和档次的提高。

4、加强对“皮影戏”“硖石灯彩”等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开展好全市民间艺术普查工作,制定具体的抢救保护方案和工作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民间艺术重点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

(二)抓基层,夯基础

1、以创建“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重视各镇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中心(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加强基层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镇、村文艺骨干的政治、业务素质培养,举办各类培训班,重视村文艺骨干创作队伍、文化演出队伍和民间艺术创作队伍的建设。下派文化辅导员到各镇、村进行群众文化活动业务辅导。

3、重视文化站队伍建设,在确保文化站人员编制到位的同时,补充新鲜血液,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4、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抓好高标准社区阅览室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现有设施作用,积极培育特色文化社区。

5、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送文化到基层社区和农村,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文化三下乡新方式和新形式。

(三)抓保护,创特色

1、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使广大群众进一步提高文物法制意识。

2、制订文物保护规划,加快实施文化名人故居和长安东汉汉墓、陈阁老宅东路、惠力寺经幢等文物景点的维修工作。

3、探索特色馆建设,倡导各馆所挖掘内涵,找准定位,形成特色,在抓好藏品建设的基础上,探索馆藏特色展览并进行对外交流活动。

(四)抓建设,促发展

文化基础设施既是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更是城市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十一五”期间要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要作用,切实加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程,基本建成文化中心,努力提升海宁城市品位,推进我市现代化中等城市进程。

1、新建市图书馆。建筑面积:15000M2,总投资约9500万元,计划实施:2006-2007年。

2、新建名人纪念馆。建筑面积:5000M2,总投资约3000万元,计划实施:2006-2007年。

文化事业范文篇6

[论文摘要]公益性文化事业本身的性质必然要求信息公开。我国文化事业的信息公开在有关条例、文化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初步探索,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平衡机制上的信息不时称;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公开方式比较被动,文化信息化建设不完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增强文化信息公开意识;继续完善文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机制。

一、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的内涵界定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社会兴办的面向全体公民的非营利性的文化事业组织及其场所和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就我国文化发展状况来看,公益性文化事业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是如新华社、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省级党报与党刊等承担党和国家喉舌功能的政治性文化事业;二是如作为国粹的京剧、昆剧等民族文化遗产的文化事业单位;三是如公共图书馆、文物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四是如面向社会群众的文艺演出、文化展览活动等文化事业。

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就是政府机关、文化事业单位、部分非政府组织以及个别企业根据社会公众需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公开所管辖范围内的与社会成员利益相关的所有文化信息以及文化管理信息,并允许公众通过查询、阅览、复制、摘录、收听、观看、下载等形式充分利用信息公开主体所掌握的文化信息以及文化管理信息的行为与制度。

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文化管理信息,比如文化决策、财政、人事方面的信息。二是文化系统本身应该传递的服务于大众的文化信息,主要包括文化事业单位为公民提供的教育、知识、审美熏陶和休闲娱乐信息。

二、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的有益探索

1.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在我国有关文化条例中的体现

2004年5月31日,据国务院法制办透露,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已完成,但是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信息公开法案,只是在其他法律中仅有零星的法律条文。1997年颁布的《关于颁发<文化事业建设费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第十一条规定:文化事业建设费的使用必须遵守国家财政、财务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必须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X200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第八条规定:宣传文化机构要加强资金管理,接受的捐赠资金要专门用于发展宣传文化事业,不得挤占、挪用甚至私分,对出现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2003年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这些规定体现了文化事业信息公开趋势越来越明显。

2.国家五年计划凸显公共文化事业信息公开趋势

文化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被列入“十五”计划的重要任务。文化部信息化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强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增强文化发展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信息日益扩大的需要,加速我国“十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要把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管理网络化、文化事业信息化作为“十五”信息化规划的主体工程,使文化事业真正成为信息社会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已经建成的“中华文化信息网”和已经启动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标志着当前文化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绩。

在“十一五”规划中,文化部注意解决城乡公共文化信息不对称问题,把《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规划》列入国家专项规划目录。《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文化部分)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县县建有图书馆、文化馆(或两馆功能合一的综合性文化设施)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乡乡建有文化站,1/3的行政村建有文体活动室;乡文化站和村文体活动室藏书人均达到0.1册以上,县公共图书馆藏书人均达到0.5册以上。到2020年,与比较完善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兴办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人,转换机制,增强活力。由此可见,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信息公开已经落实到政策层面,注意从大局出发,总体规划,注意从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共享主体上改进和加强。

三、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1.在信息平衡机制上,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

图书馆的信息不对称,集中体现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上。概括起来,图书馆的信息不对称反映在国内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图书馆与上级主管部门、图书馆与信息资源供应商、图书馆与用户、图书馆内部门之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信息混淆和相关政策变动等运行的多个环节和层面。

大众传媒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政府与媒体之间信息不对称,政府手中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而媒体无从获知或者是无权报道。其次是不同传播渠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传播渠道之间由于传播内容、传播技巧的悬殊,强势与弱势得以体现。

博物馆作为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负有收藏、科研和教育三大职能。但是由于博物馆工作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比较强,它往往与社会联系比较少,管理方式比较陈旧,不大注重自身的宣传,公众对它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尤为明显。

2.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信息失真现象普遍

一些文化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会只公开社会公众已知的信息,避开公众未知的信息;只公开已经办好取得实效的信息,避开未落实未办好甚至办砸了的工作信息;只公办事结果方面的信息,避开依据性的、过程性的信息;偏重于公开政府占有的社会公众信息,而很少公开反映政务工作的信。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公开只注重公开为大众服务的科学文化信息,而用户对图书馆的组织、机构、决策、管理、规划、目标、计划等一无所知。这就造成用户信息的闭塞,从而引起图书馆与用户彼此之间的误会,造成图书馆在用户心目中信用度的降低。政府和传媒之间应该是合作多于分歧。前者致力于更多地公开信息,后者致力于更好地收集、处理和传播信息。我国新闻传媒存在着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有时不能全面、如实和及时报道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判断的国内外重大新闻,而且,新闻媒体在获取资源和传播过程中可能造成信息失真,使公众通过新闻媒介不能如实地获得准确、充分、及时、可靠的政府信息。其表现有:对信息不披露,披露不及时,披露的信息不实、不真、不全。

3,信息公开的方式比较被动,文化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目前的信息公开形式是一种政府权力型公开,文化主管部门掌握信息公开的主动权,是否公开,在多大范围内公开,政府拥有最终决定权,大众只能是被动接受,在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公开的信息范围内,在它们不公开时,大众也没有请求公开的权利。

我国的文化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纳人国家发展规划,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对文化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经费和人才不足;现有成果多数为早期开发,未能考虑网络环境,数字化程度较低,且宣传推广不够;未广泛采用国际信息化相关标准与规范;对外交流和宣传不够;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文化部门的某些领域信息化程度较低等。

四、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发展对策

1.增强文化信息公开意识

要增强信息公开意识,要从两个方面人手。第一,提高公民的文化信息权利意识。文化权利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三是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飞公民要切实维护自身文化权利,就要珍视自身的文化信息权利。文化信息弱势群体要强化维权意识,处于文化信息竞争强势的群体要尊重弱势群体的信息权利,杜绝各种形式的信息垄断和信息欺骗行为。第二,公益文化部门要强化文化信息义务观念。明确为公民提供文化信息服务是自己应尽的职责,保障公民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保障公民求知的自由与求知的权利。公务员之家

2.继续完善文化信息化建设

总体思路是:以信息共享为主要出发点,促进文艺繁荣和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文化管理体制;努力研究开发文化信息资源,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全面地将社会文化生活提升到信息时代。

今后文化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以下几大网站的建设。推进文化部政府网站的建设;加快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完善中华文化信息网;进一步丰富网上文物资源;配合国家文化艺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文化管理网络化;搞好社区文化活动网建设;在中华文化信息网址下设立社区文化活动网站;实施对外文化宣传交流网站建设,将网站建设成为具有政府导向、数据准确、最具权威的高层次的中外文化交流信息中介和宣传中国的窗口。

文化事业范文篇7

到年,基本建立全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指标要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少数民族乡、村都要有自已的文化场馆及设施建设,做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和文化广场。做好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完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体制建设。

二、基本原则

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各少数民族乡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

三、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

建立政府领导主抓组织体系,完善政府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制度。促进有关部门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列为重要内容,加大支持力度。

2、加大扶持力度,培养专门人才

县乡两级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并以一批精品项目争取省级财政支持。加强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成长创造条件,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

3、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各类活动

组织有效宣传活动,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少数民族调演、运动会、美术、书法、摄影等活动,争取优异成绩。组织开展向农村民族地区赠书籍、送科技、送文化“三下乡”活动,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4、加强遗产保护,建设特色社区

加大对濒危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古籍的抢救保护力度,努力提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水平,争取列入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现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展览室、陈列室基础上,争取建设一批具有浓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世居少数民族建筑和村寨(社区)。

5、实施精品工程,落实补贴制度

大力实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加大文化工程扶持力度。巩固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落实农村电影公益场次补贴制度,实现少数民族聚居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文化事业范文篇8

一、我市文化事业单位现状

文化局现共有直属事业单位19个,可分三类:一是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包括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文物研究所、黄粱梦文物管理处、赵王城文物管理处、赵王陵文物管理处、市艺校等单位;二是演艺团体,东风剧团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平调落子剧团实行财政定额拨款;三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包括市电影公司、第一电影公司、青年影院、*大剧院、大时代影院、*剧院、*影院、*画院、劳动就业处等单位。

目前,靠财政全额拨款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基本处于温饱型,两个剧团仅靠财政供养解决不了生存发展问题,而自收自支的文化事业单位,经营面临很大困难。因此,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

二、我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路

按照国家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借鉴沈阳改革的经验,结合我市文化事业单位的实际,我们确定了对我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采取分类指导、分别推进的原则。

对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等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继续加大财政重点支持,改革重点以创新内部管理机制为主,定岗定责,实行全员聘任,改善服务和管理。市图书馆做为今年全市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制定了改革方案,正在有条不紊进行。

对经营性的演艺团体的改革,重点以改变政府投入方式入手,由过去养人为主,改为养艺术为主。市平调剧团,过去财政每年定额拨款50万元,主要用于了离退休职工的工资发放,去年在财政的支持下,一次性拨款114万元,解决了该团多年未能解决的社会保险问题,50多名离退休职工交由市社会社保中心管理,使平调剧团卸去包袱,轻装上阵。今后,财政每年对该团定额拨款30万元,主要用于在职职工的社会保险金交付和创作新戏费用,在职人员的工资由剧团靠市场演出创收。东风剧团目前由财政全额拨款,我们也拿出了30%的人头费,用于创作新戏,下一步,我们准备逐步减少人头费开支,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新剧目创作,激发剧团排新戏,找市场。

对电影公司、影剧院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是改企转制,推向市场。目前,由于电影市场滑坡,我市多数影剧院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且我市影剧院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房屋破旧,设施简陋,想吸收社会资金注入,实行股份制改造,苦于事业单位没有政策和资产没有授权(影剧院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房地产管理权仍在市房管部门,文化部门只有使用权)。做好这些单位的改革,首先要搞好对这些单位的国有资产评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转企改制、资产重组等工作,使这些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和企业化管理,走市场化运作。我们参考沈阳文化体制改革经验,拿出一个“关于筹建*市文化发展(集团)公司的设想”(见附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工作,是一项慎之又慎的工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好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以使文化企业轻装上阵,盘活资产,走出困境。(插入图片262)

文化事业范文篇9

一、**时期文化事业发展回顾

**时期,我区文化工作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促进了各项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全疆各族文艺工作者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年均演出达9000余场次,其中在农牧区演出场次占70%左右;优秀艺术作品及剧(节)目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并获得国内外一批艺术群众文化、美术等大奖,为自治区争得了荣誉;大型民族歌舞《我们**好地方》等艺术精品受到中央领导和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扬;在国家民委、文化部举办的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我区选送的两台节目共获得26项奖;2002年举办了全区新世纪首届专业和农牧区文艺调演,涌现出一批文艺精品和青年艺术人才;民族歌舞《喀什噶尔》入选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之一;自治区成立50周年期间,大型民族歌舞《洒满阳光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大型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话剧《马市巷子的老院子》提升了我区舞台艺术的水平;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联合录制的民族语言(维语、哈语、蒙语、柯语)《革命歌曲大家唱》盒式磁带,赠送到全区的南北疆农牧民手中;**杂技团演员阿迪力·吾守尔在南岳衡山、北京平谷金海湖上连续两次创造吉尼斯纪录,阿不来提·麦军在**年国庆期间创7项吉尼斯纪录。

(二)群众文化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在全区开展了建设“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创建“文化建设先进县(市、区)”和实施“知识工程”三大重点文化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农村文化生活日趋活跃,“百日文化广场竞赛”活动方兴未艾,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一批图书馆、文化馆(文化艺术中心)相继建成,县级“两馆”建设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取得新进展;电影发行放映工作进展顺利,五年来向全区发行故事片587部,放映31万场,观众达1500多万人次,电影放映收入6千多万元,名列西北五省区第二。

(三)文化市场管理得到加强。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在积极引导、扶持的基础上,强化管理、规范秩序、狠抓落实,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0182家,固定从业人员24025人;文化行政部门配合工商、公安部门坚持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推动文化市场朝着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方向发展;先后推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内容健康的CD、VCD光碟,满足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大力促进和活跃演出市场,共接待外省区艺术表演团体124个,涉外艺术表演团体70项。并积极引进交响乐、芭蕾舞及著名世界级艺术家来我区进行高雅艺术的交流和演出。

(四)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成绩突出。自治区把对外文化交流作为我区整体外交工作的一翼,有计划地把代表我区高水平的艺术精品推向世界,通过文化艺术的载体,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各族人民和睦团结的风貌,有力地抵制了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的反动宣传,为维护祖国统一和**的社会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五年来,我区对外及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项目达412项,4180人次。其中派出团组264个,2367人次:接待来访团组、个人148个,1813人次;共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文化(文物)交流。

(五)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所增强。在整个文化事业全局中谋划文化产业,从战略高度发展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成为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认知和具体实践;非公有制文化单位比重上升,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见端倪;文化产业**规划正在谋划之中;参加全国性文化产业博览会,积累了经验。

(六)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成功;一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部级候选项目;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十大文艺集成志书”中的**卷,已有六部编辑出版,一批部级艺术科研课题以及相当数量的艺术科研论著与广大读者见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正式挂牌。

(七)文物博物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区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有75个,文物科研机构2个,博物馆23个,已查明全区文物点40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自治区级263处,县级2400余处);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已经完成了一批重点文物的抢救维修工程;充分重视在经济开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相应制定了《克孜尔千佛洞、交河故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地方文物保护的两部法规;五年来,自治区博物馆共接待参观者达19.3万人次以及国内外重要客人;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关心下,建筑面积为17300平方米,总投资8500万元的自治区博物馆新馆于**年9月落成开馆,成为我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丝绸之路(**段)抢救保护工程已启动。

二、今后五年文化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主要问题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在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条件下,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传播的渠道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速度不断提高,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面临更多的机遇,同时,在参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安全,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文化事业的步伐加快,进一步凸显了文化事业发展的战略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增加,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社会教育程度日益提高,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大好机遇。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事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与政治、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影响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彻底消除,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数量、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发展还不平衡,基层文化设施普遍比较薄弱,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充分,自主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缺少知名的民族文化品牌,文化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文化市场监管手段和能力有待于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形势还相当严峻。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战略机遇期,**承上启下,是关键时期,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关于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新局面的总体部署,密切结合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明确**时期文化事业的思路,明确文化事业发展目标任务,突出文化事业发展重点,策划文化事业发展蓝图,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把我区各项文化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三、**时期文化事业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坚持重在建设,实施文化创新,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推进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培育具有“八荣八耻”意识的社会主义公民。

——实施“文化兴边”战略。要以建立“文化大区”为基本点,牢固树立阵地意识,按照中央、自治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重大战略部署,保障文化安全。

——实施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战略。要最大限度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观念创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方式和方法的创新。

——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必须把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

——坚持两手抓,两加强。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培育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我区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

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符合文化艺术自身规律的、比较完善、充满活力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资金投入渠道基本实现法规化、稳定化,全区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有较大改善;初步完成文化事业单位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公共图书馆和社会文化网络信息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初见成效;历史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利用;文化产业初步形成规模;努力实现文化事业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同步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文化艺术事业

1.通过改革整合区直艺术团体资源,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具有代表性、示范性、保护性的艺术团体重点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定期对艺术团体评估定级,对不同级别的艺术团体区别情况给予不同的经费和政策扶持。

2.加强艺术行业管理,推动艺术团体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成为艺术市场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形成国家、团体、演职员之间利益关系明确的艺术生产和市场营销新机制;依法规范演出、展览活动;运用政策调控,倡导和扶持非国有多种所有制的民间职业艺术团体和业余文艺团体。

3.设立自治区优秀剧(节)目创作、演出奖励基金,选送优秀剧目参加政府设立的《天山文艺》大奖。改进评奖办法,重点鼓励艺术创作、优秀作品、民族文化精萃和艺术表现形式创新。

4.实施“精品战略”。全区生产、创作2-3个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或文化部“文华奖”、全国文艺大赛一等奖的舞台艺术精品;区、地、县三级专业艺术团体每团每年创作1台新剧(节)目,每团每年演出80场以上,其中要有一定比例场次在县以下城乡基层演出。

5.建立艺术家名誉制度。鼓励文艺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坚持“三贴近”,引导文艺工作者创作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

6.实施艺术人才工程。加强各地区、各民族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一批创、编、导尖子人才。大胆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艺术人才管理制度,建立艺术经纪人制度。

7.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重要艺术活动的新路子,办好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示范性的艺术活动。

8.加强艺术研究和文艺评论工作。完成《十大文艺集成》编撰出版工作。

(二)社会文化事业

1.社会文化基础性任务

(1)继续抓好自治区共建“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创建“文化建设先进县(市、区)”、实施“少儿文艺雪莲花计划”三项社会文化建设重点工程。扩大自治区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范围,使之覆盖所有地、县;提高文化建设先进县的创建质量,加强对已命名先进县的动态管理;积极发展少儿文化事业,在全区建立5个左右农村儿童文化园,其中1-2个达到自治区标准;加强对各级各类少儿艺术团的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少儿艺术团(包括文化部门建立的青少年宫)的评估制度。

(2)全面落实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西新工程”目标,新建或恢复建立200-300个国办农牧区乡镇电影队,解决好农村电影放映员编制问题,基本消除农牧区电影空白点,初步解决农牧民看电影难的问题,90%以上的农业村和80%以上的牧业村实现“1村1月看1场电影”的目标;对31座设施设备老化、视听环境很差、消防不合格的县级影剧院逐步进行改造,推动**农村电影事业健康发展。

(3)动员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文化事业,力争每个县(市、区)建有1所以上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每个社区都有老年文化活动场所;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活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4)继续开展创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活动,每1-2年命名一批自治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民间艺术之乡”,使全区10%的乡镇建设成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或特色民间艺术之乡,提高命名质量,实行动态管理;全区有20%的乡镇形成体现当地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选择一批传统民族文化形态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设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逐步建立全区优秀民族艺术品收藏保护体系;加强对民间艺人(传承人)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弘扬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5)积极推进社会艺术教育、培训、展演和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建立全区性的文化类民办非企业网络,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统一管理,指导和规范各项社会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对社会艺术培训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规范管理。

(6)加强图书馆行业管理,完善图书馆评估制度。完成国家对省级图书馆的达标验收工作。改善公共图书馆办馆条件,优化图书馆藏书结构,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办馆效益。确保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专款专用,购书费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地财政收入的增幅。保证自治区图书馆每年购买新书、报刊经费以及地(州、市)、县(市、区)图书馆每年购新书、报刊经费。完善出版物征集、缴送制度。继续实施“知识工程”,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加强图书馆服务网点和阅读设施的建设,规划期内改建一批藏书达到万册以上的标准乡镇、街道图书馆(室);各乡镇(街道)文化站图书室每年要新增相当数量的藏书,订阅一定数量的报刊。

(7)组织开展全区性群众文艺、少儿文艺、老年文艺示范性展、演、赛活动,每2-3年举办1次全区农牧区文艺调(会)演,举办1次社区文艺展演,举办1次少儿文艺展演,举办1次老年文艺展演。

2.文化信息化建设任务

加快文化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积极参加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提高全区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保障能力。地州市级图书馆60%实现联网,县级图书馆入网率达到30%以上。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分中心和各地州市基层中心以及100个县以下基层中心。加快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网络技术或卫星传输技术促进我区各民族各类民间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曲艺、杂技和文物等艺术、文物资源的开发与传播。

3.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1)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填平补齐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空白;以政府为主导、乡镇为依托,完成国家投资的400个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建设。到**期末,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

(2)新建不低于国家标准面积,且人口较为集中,交通便利的自治区群众艺术馆设施。

(3)完成“**民族歌舞学校”工程,加强内部管理,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开发、利用团结剧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剧场的使用面积和功能。

(4)**期间,做好自治区美术馆工程项目的论证、可行性研究和启动工作。对各地州市图书馆、文化馆给予支持,重点扶持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地州市级图书馆、文化馆。

(5)以申报《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世界“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成功为契机,通过国家的资助,建成乌鲁木齐、喀什、麦盖提、阿瓦提、吐鲁番、哈密等6个木卡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开展对木卡姆艺术的整理、宣传、研究等系列活动。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才的培训工作。

(三)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1.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以**“丝绸之路”**段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为契机,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实施区域性、综合性大型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大遗址保护区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整体提高文物保护和管理水平。

2.深入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期间我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80处左右,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达到约50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约3000处,基本形成覆盖全区的国家、自治区、县(市)三级文物保护管理体系。积极推荐申报交河故城遗址等处丝绸之路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世界遗产项目。建立3-5处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

3.加强考古调查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配合公路、水利、油田勘探等大中型基本建设工程,实施考古调查勘探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加快边疆考古重点课题的组织实施,进行对乌鲁木齐市乌拉泊故城的考察、孔雀河下游烽燧遗址群调查、丝绸之路“大海道”的综合考古调查、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古代遗址调查等考古调查研究项目。

4.继续抓紧文物抢救维修工作。抓紧完成库木吐拉千佛洞、北庭故城西寺、苏巴什佛寺遗址、昭苏圣佑庙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点的抢救维修。实施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项目。

5.加快建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博物馆体系。新建、扩建一批多功能的现代化博物馆,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民族和民俗特色的专题类博物馆,积极探索民办博物馆发展的路子。**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馆设施及陈列展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快各级博物馆文物库房、展厅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全区地、市级博物馆馆舍达标。

6.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完成全国重点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备案工作,推进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成“四有”建设。加快考古发掘资料整理、考古报告编写和发掘品移交工作的进度,基本清理完成积压资料的工作。

7.完成全区馆藏文物的鉴定和建档工作,建立全区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总目录。完成全区馆藏一级文物数字化档案建设。继续做好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工作,加大馆藏珍贵文物的保护力度和科技含量,提高藏品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建立全区馆藏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系统。编辑出版《中国文物地图集**分册》、《**通志·文物志》。依法规范文物流通程序,探索文物商店改革发展的路子。

8.兑现申报《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政府对联合国的承诺,落实“十年拯救计划”。

9.全面铺开**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继续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选自治区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置各级非物质文化保护机构、研究、传承中心;培养非物质文化保护人才,建立保护队伍。

(四)对外文化交流

1.加强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对外文化交流的职能,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舆论等多种手段,加强我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促进文化外事工作管理的规范化。

2.积极开拓国际艺术市场,大力弘扬**各民族文化,派出项目以针对性强、文化含量高、灵活多样的中小型项目为主,增加区内包括民族歌舞、木卡姆艺术、杂技等多种艺术门类的高水平艺术团体的出访,争取国际演出市场的更大份额。

3.加强我区与周边毗邻国家的双边文化交流与合作,适时举办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为**大开发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抵制民族分裂。

4.加强外宣工作,提高外宣水平,扩大**文化艺术、文物精品的外宣力度;为适应形势需要更新宣传手段,利用现代传媒的平台,建立**文化艺术信息库和“**文化艺术网站”,将我区各民族丰富多样、特色浓郁的文化艺术作品整理上网,推向世界。

5.进一步加强我区文博事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有计划地推出文物精品展览,扩大**文物的国际影响;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考古调查、发掘等领域,加强与周边相邻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寻求国际合作,开展对塔里木盆地、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和帕米尔高原遗址分布情况的调查;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友好国家、友好团体和友好人士对我区文化遗产事业的支持和帮助,吸取更多的外部资金用于**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

(五)文化市场的繁荣与管理

1.围绕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统筹规划文化市场布局,合理配置文化市场资源,改善调整市场结构,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提高整体文化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占有量。

2.积极倡导文化娱乐业的特色经营、大众化经营。大力扶持健康文明的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形成健康的文化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引导娱乐场所更多地面向工薪阶层开放,鼓励开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符合老年人、残疾人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

3.规范和繁荣演出市场,建立区内外演出协作网,改变演出市场小、乱、零、散的状况,完善演出经纪人制度,规范演出中介体系,促进演出市场的繁荣。

4.调整音像业所有制结构,发展具有区域辐射能力的音像批销中心,同时以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为目标,巩固和扶持做为主渠道的国有音像经营单位,改变零售、出租点过滥的局面。发掘我区资源,积极发展我区民族音像业。

5.构建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加大行政执法监管力度,继续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活动,依法治理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遏止反动非法宣传品,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西化、分化”图谋和文化渗透。

6.建成自治区、地(州、市)、县(市)三级网吧电子技术监管平台,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网吧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六)文化产业建设

1.大力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门类。根据**特色、资源优势、文化消费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新世纪发展规划,把文化旅游、艺术品、艺术演出、文化娱乐和教育培训5个行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形成以重点文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发展与“旅游西进”战略相结合的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加强对沙漠文化、戈壁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以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推动旅游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发展。建立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旅游精品项目,使**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旅游文化活动地区之一。

——发展与会展业相结合的艺术品产业。以发展会展业为契机,积极培育艺术品市场,推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型艺术品展览,发展有影响的艺术品拍卖行和中介机构,使乌鲁木齐成为国内重要的艺术品创作、生产和交易中心之一。

——发展文艺演出业,积极开拓国内外文化市场。按照艺术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针对观众不同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地区差异,建立起适应市场要求的创作、生产、演出的全新机制。

2.大力扶持文化骨干企业,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需求为导向、品牌为龙头、资产为纽带、企业为主体,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对全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积极争取并支持大型企业在**投资文化产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各方投资,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文化企业来**落户。力争在2010年前形成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规模大、竞争能力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和文化产业骨干企业。

3.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在继续发展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研究建立发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加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政策的研究,政府定期向社会公布允许国内外资本参与的文化产业项目目录,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国家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投资开发。

4.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种文化经营企业,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人才引进、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国办文化企业一视同仁。着力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为其创造良好宽松的经营环境。鼓励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改造,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原享受优惠政策不变,财政拨款标准3年内不减。对列入我区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贴息贷款扶持其发展。现已出台的一系列鼓励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适用范围扩大到文化产业,并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七)文化队伍建设

1.加强文化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三贴近”,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艺德教育,提高艺术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艺术水平。

2.大力加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急需解决编剧、作曲、指挥、导演、舞台技术等专业人才。委托内地高等艺术学校或我区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努力创造适于文艺人才产生、成长的环境和条件,造就一支享誉国内外的艺术大师、优秀的文艺骨干。

3.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对全疆现有150名文化局长、地级群艺馆、县级文化馆、地、县级图书馆馆长普遍进行培训和轮训。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管理工作者。培养一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经营人才。逐步建立并规范文艺人才的流动机制。

4.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编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节)目和艺术精品。对有杰出贡献、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授予国家、自治区最高荣誉,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敬业精神。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文化事业的领导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20年,根据以人为本的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坚持党对文化工作和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要做到文化事业发展五纳入——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政治体制改革,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任期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保证完成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

(二)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实现我区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必须有相应的文化经济政策和物质基础做保障。

1.继续贯彻落实国发〔2000〕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自治区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每年对文化基本建设投入应达到自治区基建总投资的3%,文化事业费占各地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0.8%。

2.对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和特殊需要保护的文化(文物)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自治区继续给予经费保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把乡(镇)文化站、村(连)文化室的建设纳入到自治区文化基础设施总体规划中,并配套专项补助资金;对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自治区区别情况通过相应的财政补助予以扶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自治区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

3.重点扶持具有示范性,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艺术水准的民族艺术或高雅艺术的创作和生产。建立优秀剧(节)目创作演出专项资金,加强对艺术精品创作和生产的扶持。

4.设立艺术科研专项资金,确保每年的固定资金的来源。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保护、传承,以及**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各项措施和资金要得到落实和保障。对民间艺人和传承人要加强保护、挖掘。文物遗存相对丰富的地区,政府每年要在财政预算支出中安排足额数量的资金用于文化遗产保护。

5.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落实并完善对文化事业的捐赠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捐赠文化事业。切实解决企业异地捐赠文化事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鼓励对文化事业进行捐赠和赞助的其它有效措施。

6.对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可以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地方政府要划拨供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地方政府在地价上适当给予优惠。地方政府可以在土地收益中确定适当比例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城市改造、文化设施迁建、商业合作中要保证文化设施建设的规模、国家投入资金及设施使用功能不受影响。

7.根据公共财政的基本政策和财政供给范围的基本要求,改革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在总体上保持自治区对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固定投入比例,增加动态投入比例,财政补助逐步从对文化事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一般投入为主转变为以项目投入为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设立自治区艺术发展基金。自治区艺术发展基金的来源包括:政府专项拨款,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征收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社会各界对文化事业的捐赠以及其他收入。自治区艺术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国家倡导、扶持和重点资助的艺术品种和艺术项目。

8.建立多渠道筹资、多种投入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机制。在对预期回报进行周密论证的基础上,自治区对部分文化项目提供贴息、垫付利息等信贷优惠措施。要努力通过提升无形资产价值,进行剧目或(其他文化经营项目)股份合作,提供优惠服务或其他适当回报方式等途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积极拓宽企业赞助文化事业的领域和渠道,探索合作、合资合营和利用外资办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根据文化单位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各地给予财政保障,加大投入,促进其稳定健康发展;对公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政府给予财政补助,扶持发展,同时鼓励其积极开拓市场,通过多种渠道发展壮大;对经营性文化单位,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合理调整文化事业单位结构,改变低水平交叉重复、规模过小、服务单一的格局。

2.深化文艺表演院团改革,调整结构布局。在继续保持原有财政投入不减少的基础上,鼓励多渠道、多种形式组建文艺院团,形成国家保证重点,鼓励社会办团的良好局面。

3.改革内部管理制度。鼓励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和团体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的原则,逐步推行聘用制、签约制,改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或作品项目管理。改革分配制度,扩大文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自主权,改年度工资额度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办法和途径。健全事业单位分配监督机制,保证储备金的逐年积累和社会保障与分配政策的落实。

4.加强文化行业协会建设。逐步加强文化行业规范,监督行业自律,保障行业权益等方面的管理职能。

(四)加快文化法制建设

1.加快立法进程,提高立法质量。积极探索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逐步调整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对于改革中急需用法律规范和调整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积极配合立法机关,抓紧制定法律法规,并不断提高立法层次和立法质量。加快制订《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文化法规。

2.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文化行政部门要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廉洁行政观念和优质服务观念,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积极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科技手段,构建政府依法监管、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事业范文篇10

一、我乡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乡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各村都有其民间文化特色,六李村的围鼓清唱;方岗村的玩蚌精、莲响舞;大魏村、塘陈村的舞龙灯;**村的拉犟驴;小罗村的路竹马;庙王村、魏店村的舞狮子;界牌村、六李村的彩莲船;大潘村的皮影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乡各村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每年组织多次文艺节目汇演,在当地群众中具有很好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全乡现有民间艺人160余人,经乡文体站测试各格的有48人,其中农民乐队三支,**和塘陈唢呐队一支,民间艺术创作骨干5人(文化创作3人,音乐创作1人,美术创作1人)。1983年美术作品《裁新衣》有省级获三等奖;1996年**农民唢呐在孝感市汇演的《迎新套曲》获市级表演二等奖;1996年文学作品小品《一床蚊帐》和快板书《让床》在全省9篇获奖作品中双获佳奖,获奖名次均排在名人作品之前;小品曲艺快板书《求医》,湖北小曲《要嫁妆》、小戏《送黄花》、《补萝筐》、小品《访亲家》等7篇文艺作品在市级获表演和创作奖,在县级获奖文艺作品34篇,县级文艺演出每年都有**创作的文艺节目。2008年新创作曲艺作品《憨头送礼》、《看儿子》、《唱**》3篇,多年来,共创作文艺作品70余篇。教育事业逢勃发展。自建乡至1993年,全乡20个村均新建标准化教学楼,1995年“普九”验收经省验收达标。从2002年至今,为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先后将不足百人的塘陈村小学、罗范村小学、操祝村小学、大冯村小学、大潘村小学并入其他小学,师资得到充分利用,分散的投入和零散的资源更加集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已见雏形;为改善办学条件,2002年借全县中学生运动会在**乡罗庙中学举行之机,乡在学生中集资,扩建罗庙中不学运动场的面积10亩,修建了运动场地,新建学生住宅一栋,学校生活区地面硬化1000平方米。2005年,积极争取国家学校危房改造资金,先后新修魏店小学教学楼,罗庙中学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学校教育设施进行了添设。2008年扩建改造了乡中心小学,近三年学校教学质量大大提高,罗庙中学连续三年获得中考好成绩,一中升学率全县第三位。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新建新农村书屋3个,共拥有各类图书3万册。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人才断层,青黄不接,农村文化创作与表演人员基本上是50岁以上,传人难寻,现代年青人大多局限与打工经济或创业成家,对农村文化不“感冒”,部分曲艺品种面临失传灭绝。

三、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农村,由于文化公共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广播少、书报少、文体活动少、出门旅游少,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波、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的,“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波;三是文化项目难引进。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不少扶持农村发展网的好政策,并且有大量专项资金扶持农村文化建设,诸于我县农村文化体制、设施、人才、阵地等方面的问题,好机会经常擦肩而过;四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四、振兴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

乡镇文化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我建议:

1、深化认识,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盛况,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乡镇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方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2、强化改革,建立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机构改革是必然趋势,文化站无疑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但无论怎么改,从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不能撤,也不该撤,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须抓住机遇,理顺体制,开避出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也只有这样,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按照文件要求,在改革中,要明确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要将文化站的人、权、事、物彻底下放,成为乡镇政府垂直的工作部门;明确县文化局的主管职能,把握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应尝试将一批业务精,敬业精神强,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使之生活和工作待遇上与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将文化事业纳入“以钱养事”机制,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成综合的乡镇群众文化娱乐机构,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3、增加投入,加大对文化中心配套建设的投入。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最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比如建好一个文化站,一个广播站,一个图书室,一个农科教中心,一个文体活动中心等等。文化站要借助站力发展文化产业,确立群众文化群众办的思路,动员多方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保住好开展群众文化的基本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