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6:09:42

文化强市

文化强市范文篇1

《**市2007-2012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

2007年12月18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和谐文化建设,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强市奋斗目标,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结合《**市文化名市建设规划纲要(2005-2020年)》,现制定全市2007-2012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构建和谐文化发展新格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文化条件。

二、发展目标

2007-2012年我市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拥有比较完善的文化设施、相当数量的优秀文化人才、富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发达的文化产业、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健康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大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河南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

具体指标有:

1.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明显,市民文明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较大提高,推出2-3个在全省、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绩显著,巩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创建成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城市文化特色进一步明晰,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氛围浓厚。

2.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市区和各县市城区有线电视全部实现数字化。完成市博览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楹联长廊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学艺术中心、府衙博物馆、市体育中心等内部设施建设。

3.文化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初步形成以文化旅游、玉雕、地毯等特色工艺品生产、LCOS、DLP光学引擎、CTP数码印刷版材等光电视听设备和印刷材料制造、中医药文化、传媒出版、演艺娱乐等产业为龙头、相关产业全面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8%以上。培育中光学、金光数显、乐凯二胶、拓宝玉器、耀威纸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文化产品。

4.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的局面初步形成。文艺创作繁荣,每年创作重点文艺作品50部以上,1-2部在全省、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在“五个一工程”等重要评选活动中获奖总数在省内名列前茅,文学、戏剧、曲艺、广播影视剧、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玉雕节”、“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淮源文化节”、“范仲淹文化节”等节会活动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5.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育人、引人、用人和留人的机制基本形成,培养和造就一批著名学者、编辑、记者、作家、艺术家和高级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具有高级职称的文化人才达到200人以上,各个艺术门类的部级协会会员总数达到140人以上。

三、发展战略

体制创新战略。改革管理体制,理顺党委、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创新运行机制,增强文化单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形成全社会办文化的格局。

龙头带动战略。以**市中心城区为龙头,带动全市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以文化旅游、特色工艺品生产和相关文化设备制造等产业为龙头,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大型文化集团为龙头,促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和资源整合,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品牌提升战略。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加强策划包装,加大对外宣传,推出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品牌的树立和强化,打造城市名片,彰显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知名度,树立城市形象,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推动战略。推动文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相结合,注重运用现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采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增强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辐射力,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

在文化强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是处理好传承历史文化与发展现代文化的关系,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在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进行创新与开发、利用,促进历史文化资源向现代文化产品的转化,努力探索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新路子。

三是处理好发展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坚持发展事业与发展产业相促进。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培育市场主体,壮大优势产业,扩大市场份额,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社会资金支持。

四是处理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在整体规划、全面发展的同时,找准建设文化强市的突破口和工作重点,集中力量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在文化事业上,以精品生产和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在文化产业上,以扶持优势产业、培育骨干企业为重点,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五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的关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在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依靠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努力开拓多样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文化发展道路。

四、重点工作

围绕文化强市建设发展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做好农村、企业、高校、新经济组织和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活动,努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续深入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和“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诚信实践活动,建立诚信等级评估和奖惩机制,定期组织诚信企业评选活动,努力打造信用**。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形势政策教育,完善和落实党政领导深入高校举办“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在全市未成年人和大学生中开展伦理、心理、生理知识教育活动,使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有效引导社会思潮,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为建设和谐**营造良好氛围。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彭雪枫纪念馆、桐柏革命纪念馆、“编外雷锋团”展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升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优良传统教育的重要作用。加强公民现代意识教育,努力形成效率、民主、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继续开展“文明市民”评选活动,树立一批新的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推向全省、全国,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人民、激励人民。

提升城乡文明程度。以“四城联创”活动为主要抓手,巩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创建成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组织举办“读书节”活动,努力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求知氛围,全面推进公民素质教育,积极塑造开放、创新、务实、诚信的良好形象。以文明新村建设为龙头,大力开展“三学三争”活动。继续深化文明行业、文明城镇、文明单位、文明景区等创建活动,革除陈规陋习,倡导社会新风,全面提高城乡社会文明程度。

2.加快文艺精品生产

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促进文艺创作全面繁荣,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艺精品力作。制定全市“五个一工程”创作规划,确定创作生产目标任务和创作重点。加强对重点创作项目的立项论证,确保选题定位准确。突出重点,对重点创作项目给予财政经费支持,加大对优秀作品的奖励和宣传力度。保持文学、歌曲、戏剧、广播影视剧、民间曲艺等艺术门类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实现书法、美术、摄影等门类有大的发展。在省“五个一工程”、“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重要评选活动中,要在获奖数量和获奖级别方面位居前列,力争在长篇小说、歌曲创作上推出2-3部(首)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精品力作。

精心组织舞台精品工程创作。以**特色曲艺——板头曲为基本音乐素材,挖掘**民间传说故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多种艺术表演形式,打造一台具有较强感染力、可视性强、特色鲜明的高质量舞台精品,成为我市演艺业的名牌。2008年完成。

做好**作家群队伍壮大发展工作,充分发挥二月河“**形象大使”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作家群知名度。2008年召开全国**作家群现象研讨会,邀请全国、全省知名作家、专家、学者分析作家群发展轨迹,为下步发展献计献策。制定**作家群创作整体规划,推出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根据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重点扶持、优先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工艺品生产、光电视听设备及印刷材料制造、中医药、传媒出版、演艺娱乐等六大文化产业。整合资源,培育发展一批有品牌、有实力、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龙头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联合、重组,有效整合国有文化资源,不断增加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建立、完善**市文化产业项目库,形成涵盖各个文化产业门类、规模结构合理的项目储备与推介平台。加大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设计、印制《**市文化产业投资指南》,认真组织参加国家、省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活动,积极开展我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介活动,拓展文化产业项目网络招商、中介招商、招商的新途径。加大文化产业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培育动漫、传媒影视等文化产业新亮点。

——文化旅游产业。坚持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对全市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建设一批代表**文化旅游形象、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精品景区。积极发展以武侯祠、汉画馆、张衡博物馆为代表的汉文化游,以医圣祠、宛西制药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游,以桐柏革命纪念馆、彭雪枫纪念馆、“编外雷锋团”展览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游,以山陕会馆、荆紫关清代一条街为代表的商业文化游,以**府衙、内乡县衙为代表的衙署文化游,重点加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发展生态游、科普游、探险游、健身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并把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丰富伏牛山旅游内涵,提升伏牛山旅游品位。策划推出一批反映**地方文化的文艺节目,大力发展旅游娱乐业,尽快繁荣旅游娱乐市场。充分挖掘传统民间工艺,精心研发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推进旅游购物业快速发展,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大力开展对外宣传,增加旅游宣传投入,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聘请国内音乐大家为**量身打造旅游歌曲,大手笔创作和拍摄以讴歌**为主体的影视作品,策划举办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大型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升**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打造成为周边著名、国内知名、国际有名的旅游目的地。

——特色工艺品产业。立足现有的良好发展基础,充分发挥“玉雕之乡”的优势,围绕打响玉雕产业品牌,整合全市玉雕资源,鼓励支持玉雕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师化创作、品牌化经营,提高产品的艺术含量和制作工艺,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玉雕产业上档升级。举办高水平的宝玉石博览会和玉雕研讨会,加强玉雕产业的推介与研究。充分发挥“拓宝玉器”全国玉雕行业唯一中国名牌和镇平玉雕产业集群的优势,扩大玉雕生产加工规模,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把**建成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出口基地。市拓宝玉器公司力争到2012年实现年产值3亿元。借鉴玉雕产业发展经验,大力引进资金,整合地毯、烙画、黄石砚等特色工艺品产业资源,推进技术和装备的更新改造,注重工艺创新,增加文化内涵,提升艺术品位,提高质量扩大规模,抓好发展,打造知名品牌。

——光电视听设备和印刷材料制造业。壮大全市光电和印刷设备制造产业,采用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引入资金技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培育光学高清大屏幕电视机、LCOS、DLP光学引擎、CTP数码印刷版材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名牌产品加快光电产业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张,做强中光学、金光数显、乐凯二胶、耀威纸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到2012年,中光学集团南方智能光电公司力争实现年产值超过5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LCOS、DLP光学引擎制造企业,乐凯二胶力争实现年产值2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数码印刷版材生产基地。

——中医药文化产业。积极开展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理论研究,提炼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精髓,办好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扩建医圣祠,扩大宛西制药生产规模,打造**优质中草药种植和中医药生产加工基地,通过中医药生产企业、营销机构、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之间的紧密协作,实现强强联合,形成既有中医药产业,又有中医药事业,更有中医药品牌和龙头企业的繁荣局面。

——传媒出版产业。**日报社要尽快实行采编、经营两分开,导入现代企业制度,整合报纸在广告、印刷、发行方面的资源,提高资本运作水平,扩大整体规模实力,组建报业集团,力争到2012年实现经营收入超亿元。大力推进广播影视业的专业化制作、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集团化发展,**电台、电视台除新闻和部分政治性强的专题节目外,其他节目实行制播分离,建立节目制作基地,市场化运作。大力推动影视剧制作,依托**作家群优势,逐步形成小说创作、剧本改编、影视拍摄、衍生商品生产一条龙。积极推进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广播电视业务,加快开发付费电视业务,逐步开发移动电视、IP电视、手持电视等新媒体业务,促进广播电视的跨媒体、跨行业发展。尽快成立出版社,积极发展出版业。加快中心城区图书城、图书超市和城乡发行网点建设,建立国有发行和社会投资主体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发行新格局。

——演艺娱乐业。发挥演艺团体的原创自主开发能力,用现代艺术手段加工包装宛梆、大调曲、板头曲等具有**特色的地方文艺,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艺术产品,不断提高我市文艺演出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积极创作和引进高雅文艺演出,加强与省内外知名娱乐企业的联合,创作高水平的娱乐节目。加快**影剧院、电影公司和市曲剧团整体改制步伐,促进演出团体、剧场、演出公司等优势演艺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名人、名团、名剧、名剧场的品牌效应。2008年组建**影视娱乐集团。

4.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逐步形成组织机构网络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文化设施现代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基层文化发展格局。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市、县有达到国家标准的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村有文化室的目标。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改扩建、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维修改造及设备购置,2007-2008年要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57个,建设村级示范文化大院100个以上。推进和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等信息工程建设,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传播网络化,为广大农村基层群众提供实用性、知识性、娱乐性的文化信息服务。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确保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2007年建设784个,2008年建设877个,确保农村通广播电视的地方能够收听收看到4套广播节目、8套以上电视节目。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达到每村每月放映一部电影的标准。逐步扩大全市新华书店营业面积和经营品种,加速推进读者俱乐部网络建设,完善覆盖全市城乡的出版物发行网点,实现市、县有出版物超市,90%以上乡镇有出版物发行网点。加强“新农村书屋”建设,2011年以前,实现在每个行政村都建立起“新农村书屋”的目标。继续组织开展“先进文化进基层”活动,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鼓励群众自愿参加业余文艺团队,引导群众自主开展自娱自乐、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健全、完善文艺下乡活动机制,保证专业艺术团体参加文艺下乡活动时间,为广大农民提供经常性、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5.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制定实施**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确保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相得益彰。

认真做好历史文化遗迹的勘探、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深入挖掘研究汉文化内涵,抢救、保护汉文化遗产,保持我市在全国汉文化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保护和抢救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建筑,加快府衙、县衙修建、扩建工程步伐,完善内部设施,丰富展览内容,提高文化内涵。积极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争取到2012年,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达到16处和90处。

大力推进博物馆建设。重点建设**市博物馆、府衙博物馆、汉画馆、张衡博物馆、张仲景博物馆及内乡县衙博物馆。加快西峡恐龙蛋博物馆、淅川民俗博物馆、新野汉画像砖博物馆、内乡宛西自治博物馆、唐河县博物馆的建设步伐。鼓励、支持民间、大专院校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建设各类特色博物馆,逐步形成以国办博物馆为主体,各类博物馆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博物馆网络体系,使我市博物馆在种类、数量、设施、藏品、管理、研究水平上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升。力争到2012年全市各类博物馆数量突破25个。

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开展宛梆、曲剧、大调曲、板头曲、民间歌曲等特色民间文艺的保护、继承和振兴工作,重点做好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乡宛梆和板头曲的挖掘、整理和创新,提高表演档次和品位,加强包装和宣传推广。做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争取到2012年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5个,省级达到20个。

加强历史名人研究,提炼“四圣”人文精神。加强对张衡、张仲景、诸葛亮、范蠡、百里奚等历史名人和冯友兰、姚雪垠、彭雪枫、董作宾、杨廷宝等近、现代名人的研究,继续举办好以冯友兰哲学思想、商圣范蠡经济思想为内容的高级别、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和纪念“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景的祭拜活动。围绕历史名人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再塑先贤伟大形象,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

6.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

采取政府拨款、文化企事业单位自筹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广泛筹集资金,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集中力量建成市博览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和以武侯祠、汉画馆为中心的汉文化景区、院士成就馆、名人文化长廊、楹联长廊等大型公益性文化设施,分阶段、分步骤建设**报业大厦、图书大厦、广电大厦、青少年宫等。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各县市区也要集中力量扶持建设一批综合性、多功能、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市中心城区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邓州市、社旗县,要结合城市文化资源和历史遗存,注重在城市化进程中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广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近期重点建设:

——市博览中心。投资2.5亿元建设一座占地360亩,风格独特,设施先进,能够承载**文化底蕴的大型综合性博览中心,集中收藏与展出全市历史文物,同时可承办其他大型展览活动。2009年完成。

——市文化艺术中心。规划建设市文化艺术园区,集中建成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展览厅等多个现代化文化活动场所,可承办大型专业文艺演出和艺术培训,面向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成为**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建筑。

——**会展中心。引进市场机制,筹资兴建以展览会议为主,兼顾与会议展览有关的展示、演示、表演、集会等功能的**会展中心。发展商贸、会展等特色服务业务,提供会议、展馆、咨询等多功能性服务设施,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市体育中心。规划建设**市体育场、训练馆和游泳馆,使之达到承办国家二类、省级综合性运动会的条件,并可承办大型文艺演出、会展等活动,提升我市城市品位。

——府衙楹联长廊。以社会化运作方式,采取专家集中撰写与面向社会征集相结合的办法,创作一批格调高雅、对仗工整的楹联,请书法家书写后统一雕制,在**府衙及周边的府衙文化广场所有门店前悬挂(镶嵌),进一步丰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内涵。

7.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加强基础人才培养。调整**综合类高等院校文化、艺术、体育类专业比重,加强重点院校重点学科建设,促进**艺术类院校办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增强其专业性龙头作用的发挥,培养造就高水平的文化专业人才,提高**文艺队伍的整体水平。**艺术学校开办“小百花艺术班”,培育**戏曲、曲艺青年人才,面向全市招收优秀学生,免除学生学费,毕业后到市内相关专业剧团工作,为艺术表演团体增添新的人才力量。**体校设立金牌运动员培训基金,提高优秀运动员训练补贴,解决省运动会以上金牌运动员退役安置,调动我市运动员争金夺银的积极性。

加强文化人才培训。围绕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每年选拔一批比较年轻、有发展潜力且政治素质好的专业技术人才,根据项目需要到发达地区学习培训。鼓励我市各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多种形式与省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制定市级文化工作人员培训计划,按照分级分类培训原则,2012年底以前,使各类在职专业文化人员基本轮训一遍。

完善人才引入和激励机制。完善文化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建立符合文化工作特点、鼓励创新创造、体现工作业绩的分配激励机制,增强我市对文化人才的整体吸引力。坚持“引人”与“引智”相结合,鼓励通过兼职、入股、承包、培训讲学、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为我市文化建设服务。开展全市先进文化工作者评选活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五、保障机制

1.领导机制

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对文化强市建设的指导和协调,及时分析形势,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完善服务,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各方协调联动,强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良好局面。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任期责任制,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考核。

2.政策机制

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各级政府给予财政保障,加大投入,促进其稳定健康发展,同时鼓励其积极开拓市场,通过多种渠道发展壮大。各级政府对文化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基本支出前提下,建立按照提供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数量确定财政补助的新机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解决基层文化单位的编制和经费,解决文化队伍特别是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工作、生活上的实际问题。

完善、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经济政策。对经营性文化单位,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认真落实国家和河南省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劳动、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并完善**市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编印《文化经济政策汇编》。

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法治体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力度,严厉打击盗版、非法出版和非法营销等不法活动,净化市场,规范秩序。建立和完善对文化建设规划、文化重大项目等重大文化决策的论证、听证和评估等制度,对政府主办的重大文化活动引入招标制度,加大社会参与和监督力度,营造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法治环境。

3.运行机制

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实现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有机统一,推动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

加快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对条件成熟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依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企业化改造,成为产权明晰、责任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单位活力。

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渠道。扩大社会、集体、个人参与文化产业竞争的准入度。运用联合重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快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引进和利用外资参与我市文化建设。建立顺畅、有序的社会力量捐赠文化事业通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文化事业,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强文化事业募捐管理,规范文化事业募捐秩序。

4.考评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和督查机制。把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对县市区的考核指标体系。硬化标准、细化考核、量化评分,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平时考评与集中检查相结合,建立和完善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估机制。

文化强市范文篇2

近年来,安阳市文化建设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文立市,以“传承古都文明,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加强文化强市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路子,成为古都安阳改革开放和实现腾飞的新的助推剂,为安阳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抓住历史机遇建设文化强市

新的世纪,给古老的安阳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安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全面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特别是市委八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的目标,在历史的新的起点上,安阳的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抉择,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市文化局党委及时制定了《安阳市建设文化大市纲要》和全市文化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意见,提出了“传承古都文化,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文化工作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的历史任务,形成新世纪我市打造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即:

——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带动全市精神文化产品质量全面提高和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提高安阳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实施城市辐射战略。全面提升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含量,强化历史文化名城意识,塑造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形象;并以城市文化为先导、乡镇小城镇文化为纽带、农村文化为基础,形成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实施特色文化战略。突出文化发展的个性化和特色,充分发掘和利用殷商文化这一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古都文化,努力推动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完善机制,培养、凝聚人才,逐步形成安阳文化品牌,把开发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构建人才高地作为文化发展的重点和基础工程,带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当新世纪刚刚步入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全市的文化建设迅速启开了帷幕,一个崭新的文化古都呈现在世人面前。

2001年4月,市政府投入资金1。8亿元,启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对殷墟的周边环境进行大规模整治,加大殷墟文物展示力度,经过全市上下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殷墟申报文本顺利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验收,并被列为最好的文本之一;

2002年8月,为提高我市城市文化形象,改变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地位不相称的面貌,我市投入资金2000万元,连续启动了天宁寺保护及文峰园建设工程,明清民居历史街区建设工程、袁林保护和神道恢复工程,韩王庙及昼锦堂修复工程,现在,星罗棋布的文物景点已成为古都安阳的文化的象征;

为加快我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2002年底,市委、市政府把安阳市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列入“十五”规划重点项目和向全市人民郑重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投资资金1.26亿元,启动“两馆”建设建设工程,根据规划和设计要求,两馆选址在行政东区广场南端中央,与党政综合大楼南北呼应,占地102亩,建筑面积39248平方米,计划2005年5月1日前竣工,建成后“两馆”将成为全省一流、晋冀鲁豫周边一流,乃至全国中等城市一流,体现鲜明殷商文化特色和现代建筑风格,具有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和展示功能的文化精品,目前,“两馆”地下人防工程已经开工,主体工程招标工作已进入资格预审阶段;

而为提升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塑造我市文化强市形象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设也在进一步的酝酿和论证之中。各县(市)也加大资金投入,先后改造和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使我市的文化建设迅速驶入了快车道,进入了投入最多,建设最快的时期……

文化建设步伐地加快,把我市的文化事业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我市建设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精品战略打造文化品牌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当今以知识和文化为代表的经济时代,文化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的文化品牌则是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实施精品战略,凸现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安阳市以抓特色、抓活动、抓亮点为抓手,着力打造文化品牌,使文化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殷墟文化的发源地,甲骨文的故乡,有着3300年的建城史,先后有7个王朝在此建都,辉煌灿烂的殷墟文化,昭示着安阳无尽的辉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灿烂辉煌的殷墟文化也成为安阳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改革开放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最好的载体。2002年10月,为推动“一申四创”工作开展,安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恢复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2002年、2003年连续两届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全市共组织文化、体育、旅游、经贸活动50余项,吸引客商人,中外游客万人,特别是2003年中国安阳殷商文化节,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组织了隆重热烈的2003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暨“古代名将--岳飞”纪念邮票全国首发式大型开幕式文艺演出和规模宏大的闭幕式焰火晚会外,共安排了32项文体活动。为我市经贸、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文化旅游节期间,市县(市)区签订经贸合同达11亿元之多。如今,中国安阳殷商文化节已成为一项我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大型综合性地方节庆活动,也是安阳市近年来安阳市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为显著的盛会,为大力宣传安阳,为世界了解安阳,安阳走向世界搭起了一道文化桥梁。

文化强市范文篇3

滁州市文化强市建设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滁州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国家森林公园4座,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9个,各类景区景点40余个。[4]其中琅琊山、醉翁亭、凤阳明皇陵、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景观驰名中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凤阳小岗村,首创农业“大包干”,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大包干纪念馆”被列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享有“东方芭蕾”之美誉、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凤阳花鼓等民俗文化远近闻名;工艺独特、色彩丰富、文化艺术寓意深刻、独具一格的凤阳“凤画”,享誉中外,文化名人吴敬梓众人皆知。但是,滁州市在开发宣传文化资源方面的意识、规划和能力方面还不够充分,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的过程中显得被动和迟钝,地方特色文化没有很好的凝炼和显现,造成文化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文化资源的文化效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近年来,滁州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发展基层文化事业,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但是,从现实来看,滁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公共文化资源与财富的供给和保障能力比较弱,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已建成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2258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4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15个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5]但是,按照省政府“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考核要求,各地公共文化设施硬件不达标。同时,各地公共文化设施的面积、图书馆年购书经费也需符合相关标准。其标准具体为:市级博物馆面积不低于4000平米,市级图书馆面积不低于6000平米、年购书经费确保在60万元以上,县级图书馆面积不低于800平米、年购书经费在15万元以上;市级文化馆面积不低于4000平米,县级不低于1500平米;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需做到全方位覆盖,面积不低于300平米。[5]但目前,仅以滁州市本级为例,因新图书馆仍在建设中,且年购书经费不达标。更令人遗憾的是,滁州至今尚无市级博物馆。此外,在各县(市、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图书馆和文化馆也多处呈现无馆、馆舍面积不达标、购书经费投入低于省政府所定标准等问题。客观来说,滁州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状况不容乐观,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滁州文化发展的瓶颈。2010年,滁州在全省17个地市中,率先提前完成省下达的文化体制改革主要任务,创造了安徽文化体制改革的“滁州速度”,进而被、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表彰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激活文化产业,努力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打造出一个具有现代特质、区域特色的滁州文化。为了巩固和扩大文化体制改革成果,滁州市对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文艺院团改革情况进行督查调研,查摆问题。加快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转变职能,继续推动政企、政事、政资分开和管办分离,切实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积极推进市演艺公司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运行机制,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与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妥善解决部分改制单位的人事和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一是文化设施和机构重复设置,多头管理,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文化产品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情况。三是文化设施不足和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的现象同时存在。四是文化事业产业政策不够完善,法制建设滞后。

滁州市文化强市建设的对策

文化强市范文篇4

一、进一步明确建设文化强市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争创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为抓手,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在更广的视野、更高的起点、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发展文化,把文化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化全面融入并引领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同步,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人文气质和文化内涵,努力建设文化品位高尚、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活力充沛、文化设施完备、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打造文化强市。

(二)奋斗目标。顺应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要求,着眼于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区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到年,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适应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在市、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群众文化需求切实得到满足;文化产业成长为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人才保障更加有力;文化和蓝色文化特质更具魅力,文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全市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公共文化设施总体水平、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走在全省前列。到年,文化实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城市更加文明和谐,基本建成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强市。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任务,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

(三)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群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切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大兴学习之风,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城市建设,深入开展“以讲促学、以学促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切实提高学习实效性。大兴理论联系实际之风,紧密结合改革发展实践,加大下基层宣讲力度,有针对性有说服力地回答党员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强化正确引导,澄清模糊认识。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和基层党校的阵地作用,办好主体班次,加强党员干部培训。加强对党员干部学习情况的考核。成立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普及,办好社科普及周。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直各单位、及以上驻各单位,各镇(街道)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普及。各级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经常性宣传。教育机构要全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机制,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六大工程”。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庄、社区等都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深入开展形势政策、国情省情市情、革命传统、改革开放、群众路线、国防等方面的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勇争一流”主题实践活动,做好“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四篇文章,推进创先争优向纵深发展,培育新时期精神,营造人心思上、人心思干的生动局面。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文明办、市人武部、市教体局,市直各单位、及以上驻各单位,各镇(街道)

(五)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推进“道德讲堂”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设,实施弘扬仁爱之心、树立诚信之心、倡导孝敬之心、增强责任之心“四心”工程,推动学雷锋活动和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常态化,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扎实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十大道德模范”、“十件文明好事”等评选表彰活动,倡树新风正气。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设积极向上的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加强人口和计生基本国策教育,构建和谐幸福家庭。积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形成开放包容、风清气正、奋发进取的社会风气。加强“诚信”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思想文化建设,形成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市纪委、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司法局、市法制办、市商务局、市人口和计生局、市工商局,各镇(街道)

(六)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警民共建等创建活动,巩固提升省级文明城市成果,努力争创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市。广泛深入开展城市精神主题语提炼、宣传和实践活动,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深入开展城乡共建文明、“创建美好家园,服务科学发展”和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集市、文明文化广场创建活动,到年,实现农村(社区)“四个一”工程建设全覆盖;年,70%以上的村达到市级以上文明村标准。进一步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文明程度和致富本领。办好市志愿者网,推进社区志愿服务、职工志愿服务、科普志愿服务、扶残助残志愿服务等各类志愿服务深入开展。

牵头单位:市文明办

责任单位:各镇(街道)

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要求,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高标准规划建设市民文化中心,使之成为全市的标志性精品工程。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突出基本设施和功能完善。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明确各级的建设责任、完成时限,搞好跟踪督查。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不低于200平方米,每个社区和行政村拥有一处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健全三处文化广场的文化设施,在水城和区、大学园、老城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具备一定演出能力的大型文化广场,建成城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采取以点带面、市镇扶持的办法,重点培植145个村(社区)特色化、规范化文化活动场所,形成镇村“三公里公共文化服务圈”。

牵头单位:市文广新局、市城建局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城乡规划管理处、市国资公司,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八)提高公共文化管理水平。坚持建、管、用并重,制定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确保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到位、管理到位、使用到位,力争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工作中走在前列。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管理,推进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后勤服务社会化。加强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工人文化宫、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免费服务。充分发挥隐珠文化艺术中心的作用,将其打造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人才培训中心、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保障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城乡低收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公共文化需求。

牵头单位:市文广新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城建局,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九)促进城乡公共文化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缩小城乡、区域文化差距,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快有线广播电视“户户通”进程,尽快实现农村数字电视转换,年实现农村广播网全覆盖。实施广电低保惠民工程,让享受低保政策的群众免费收看有线电视。发展壮大一批业余剧团,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扎实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书香”全民读书和“送欢乐下基层”活动,鼓励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镇(街道)延伸。继续实施送戏下乡、公益电影免费放映、农村益民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确保每个村(社区)一月一场电影、一年一场戏。推进城乡基层阅报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和档案信息工程建设。依托新闻媒体办好农村节目,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

牵头单位:市文广新局

责任单位:市广播电视台、市委农工办,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十)积极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强本地重点新闻媒体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采编、发行、播出系统,推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互动融合,扩大有效覆盖面。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和数字多媒体广播。加快文化传播渠道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鼓励文化企业以组建、参与物流联盟、电影院线、演艺联盟等形式,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文广新局、市广播电视台,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十一)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保证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自年起,全市财政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企业、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牵头单位:市财政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文广新局,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四、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施大项目带动、骨干企业带动、科技带动、品牌带动和开放带动五大战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层次。

(十二)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通过产业集聚、特色引领、错位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优化文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美术工艺品制造、出版印刷、文化休闲旅游、演艺娱乐、节庆会展、文化产品制造、动漫游戏创意、新兴媒体等产业,推动其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性产业。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与产业、技术、产品、市场和资本对接,以文化创意促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升级创新。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引导项目、资金、人才、科技、金融等优势要素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到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以上,成为支柱性产业。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市统计局,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十三)加快文化产业载体建设。重点推进文化产业园、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大学科研区四大重点文化产业平台的开发建设,培育发展画院等10个龙头文化企业,抓好文化产业园、大众报业创意产业园、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等5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集团。建立文化产业园开发建设领导机构,理顺工作体制机制。成立文化产业园开发建设指挥部,加快推进园区规划开发、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村庄搬迁等工作,努力建设具有世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魅力顶尖文化园区,全国重要的艺术品交易交流平台,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油画等产品定价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现代文化产业集聚区。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新局、市城建局、市国土局、经济开发区

(十四)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工业、农业、金融、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城市规划设计等产业、行业融合发展,形成文化引领经济、经济支持文化、文化经济互动的发展格局。遵循文化创意、科技创新、自然创造的理念,加强对城市主要街区、重点地段、新建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增加文化元素,增设名人雕塑,营造浓厚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文化氛围,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人文、自然环境相协调。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项目,推动演艺文化产品进入旅游市场,提升旅游文化档次。

牵头单位:市发改局、市城建局、市旅游局

责任单位: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十五)培育扩大文化消费。增强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特色文化消费。建立政府购买演出机制,对承担公益性演出任务的剧团给予补贴。开展惠民性文化消费活动,政府投资兴建的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为市民提供免费或低价位服务。鼓励各类经营性文化、体育单位安排一定的与群众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低价位电影放映、书刊销售、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

牵头单位:市发改局

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财政局、市教体局、市服务业发展局,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十六)狠抓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抓住我国文化产业高速增长期和文化企业强势扩张的有利时机,建立与其他经济项目一同推介、招商的机制,大力推行定向招商、上门招商,引进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或企业总部。加强对各镇(街道)、市直招商部门引进建设文化产业项目工作的考核。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从年起,每年认定一批文化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加强跟踪服务和定期调度,实行市级领导联系责任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文广新局,市直各招商部门,各镇(街道)

(十七)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做好对上级政策的研究和对接,用足用好用活相关政策。建立完善我市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确保文化产业增长幅度高于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长幅度。自年起,市政府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采取贴息、资助、补贴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发展。设立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开发建设。加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探索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月报制度。

牵头单位:市发改局、市财政局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统计局,市直有关单位,及以上驻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五、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和新闻舆论引导

创作生产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十八)实施文艺作品精品工程。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加强重点文艺作品的规划立项,对列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和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和省、市文化创作“精品工程”的作品,在资金方面给予配套支持。鼓励扶持图书出版和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品牌栏目建设,生产创作优秀文化产品。成立市书画研究院,加强美术创作风格和内涵研究,不断提升水平。实施茂腔振兴工程,在精品创作、剧目创新和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努力形成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广受人民群众欢迎、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广播电视台、市文联,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十九)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对舆论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构建统筹协调、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立体宣传平台,壮大主流舆论。加强正面宣传,从群众关注点入手,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加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制度,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强化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广播电视台,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二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完善管理制度、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互联网科学、健康、有序发展。加强西海岸新闻网等重点网站建设,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提高互联网管理技术水平。规范微博、即时通讯等网上信息传播秩序,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强对网吧等公共上网场所的监督管理。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会运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加强与群众的交流沟通,不断改进工作。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公安局,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二十一)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重点新闻媒体、新闻网站开辟专栏,公共文化场所开辟阵地,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旋律的优秀文化产品。设立市政府文化奖,对成绩突出的文化人才、优秀文化产品给予奖励;对获得上级奖励的作品和个人予以配套奖励。积极向国家、省、市推荐申报各类文化奖项。吸引国内知名文化人士来居住,进行本土文化创作生产,提升城市品位和文化影响力、竞争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市文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六、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改革创新是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动力源泉。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十二)健全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文化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立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强化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的执法功能。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打击文化市场违法犯罪行为,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建设“文化环保”城市。

牵头单位:市文广新局

责任单位:市编委办、市发改局、市公安局,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二十三)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机构。深化电台、电视台内部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内部关系,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统一的宣传、行政、技术和产业管理体系。深化完善市艺术团的改革,推动其向企业体制转换,不断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的能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市编委办、市发改局、市文广新局、市广播电视台

(二十四)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发展图书报刊、工艺美术品、电子音像制品、影视产品、演出娱乐、书画交易、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市场,培育资本、产权、版权、信息、人才等要素市场。扩大文化消费,落实“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文化消费卡工程”。建立完善市场进入退出机制。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电影院线建设。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成立市文化产业协会,大力发展经纪、、评估和咨询等文化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在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

牵头单位:市发改局

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工商局,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二十五)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建立文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每年评选表彰一次。完善落实文化体制改革政策,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扶持力度,创造有利于改革的宽松政策环境,确保改革单位投入不减少、条件有改善、人才不流失、发展可持续。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突出贡献特殊人才、艺术名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定扶持保护政策。落实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的规定。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文广新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七、深入挖掘、大力发展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

史以东国名地著称,历史文化尤其是文化底蕴丰厚。要突出蓝色文化和文化特色,着力培育以敦厚淳朴、开放包容、求实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精神,彰显地方文化独特魅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二十六)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文化资源,集中力量创作反映历史文化、文化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电视连续剧、电影和动漫作品,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重大节庆和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重点抓好文化旅游节、春节民间艺术表演、海洋音乐季、拉网节等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办好海青采茶节、张家楼和宝山蓝莓节、六汪大枣节等特色活动。成立市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办公室,高起点策划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将其打造成为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编委办、市旅游局,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二十七)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地方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鼓励中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课,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在教学中的比重。组织各级各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蓝色文化、文化,提升城市知名度。注重蓝色文化、文化典籍的研究整理和编辑出版,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技艺的挖掘研究、传承保护和推介演示。注重丰富传统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社会效益。

牵头单位:市教体局、市旅游局

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二十八)促进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推进旅游度假区、旅游度假区以及等重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具有蓝色文化特色、文化特质的旅游文化产业。成立文化国际交流中心,设立专项资金,定期举办有中日韩等多国专家学者参与的文化国际交流活动。

牵头单位:市旅游局

责任单位:旅游度假区,市直有关单位,有关镇(街道)

(二十九)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文化、文化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配合重大工程建设,搞好地下文物的勘探、发掘、修复整理和利用。加大对、齐长城、灵山卫古城、大珠山石门寺和藏马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力度,深入挖掘以徐福东渡、四时主祠等为代表的历史旅游文化资源,推进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加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经费投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在泊里、大村、宝山、藏南等镇建设特色文化创作培训基地和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推动更多本土传统文化入选、省、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文广新局加挂市文物局牌子,内部设立文物行政管理职能科室,依法加强文物行政管理和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

牵头单位:市文广新局、市编委办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城建局、市旅游局、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三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完善以政府为主导,文化企业为主体,中介机构为辅助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借助外力发展文化。加强与国家重点外宣媒体的战略合作,增强声音在海内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鼓励社会民间团体和资本参与境外文化投资,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

牵头单位:市文广新局

责任单位:市文联、市旅游局,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八、建设高素质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加快培养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

(三十一)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抓好各类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制定全市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建立资助文化名家制度,重点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稀缺专门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深化职称评审改革,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鼓励有特殊才能的文艺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以其拥有的文化品牌、创作成果和科研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参股文化企业的收益分配,体现人才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鼓励和扶持驻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开办相关专业,加快培养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技能人才。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广新局、市教体局,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三十二)加强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好配齐镇(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村文化管理员,确保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有专职工作人员,每个行政村(社区)有文化管理员。三年内将全市基层宣传文化队伍轮训一遍。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实行定向招录。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加强对基层专职、业余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经费根据实际需要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编委办、市文广新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三十三)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切实增强宣传文化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做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注重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从业能力。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文化工作者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文联,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根本保证。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要从战略和全局出发,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切实提高领导文化建设的水平。

(三十四)切实担负起文化发展改革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查考核。成立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工作委员会,在市委宣传部设立办事机构,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协调。广泛开展争创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活动,引导和推进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将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对各镇(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考核,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依据。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计划和市委党校教学体系。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政府办公室、市发改局、市文广新局,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三十五)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打造坚强领导集体。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文化发展改革的能力,强化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创新文化领域非公有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注重在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先进青年、业务骨干中发展党员。重视从文化工作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加大从基层优秀宣传文化干部中选任领导干部力度。深入做好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工作,把广大知识分子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宣传文化领域广大党员要切实增强党员意识,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

(三十六)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发挥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作用,共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贯彻上级决策部署,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加强市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建设,推动文化领域各团体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动员和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文化建设。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能,大力开展、积极参与和支持文化建设。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开创建设文化强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文化强市范文篇5

一、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总体要求

1.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三个发展”的要求,坚持旅游、文化、宣传、体育“四位一体”,以“*会议”旅游品牌为引领,唱响红色主旋律,打好绿色生态牌,推进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并重发展,着力“六个重点”(定规划、破瓶颈、树品牌、建精品、强配套、抓营销),提升“五个品牌”(*会议、四渡赤水、国酒茅台、丹霞竹海、中国茶海),打造“四大精品”(“*会议”红色经典旅游区、中心城区精品旅游圈、“*-仁怀-习水-赤水”和“*-湄潭-凤冈-余庆”两条精品旅游线,简称“一区一圈两线”),实现“三个转变”(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由数量增长型旅游向效益增长型旅游转变),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主要原则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布局、策划宣传、公共服务、资源保护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市场在景区打造、产业配套、营销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主体作用。

——统筹规划、科学开发。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项目”要求,统一规划,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坚持保护优先,充分尊重自然景观的天然属性和人文景观的文化属性,实现保护、开发和创造有机统一,促进资源环境与旅游产业和谐发展。

——品牌引领、突出特色。强化旅游发展创意和策划,突出提升“五个品牌”,充分凸显*旅游特色和个性。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优先开发特质好、组合性强的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四大精品”;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形成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相融、精品线路与特色景区衔接、大型景区与乡村旅游互补的旅游产业体系。

——着力当前、放眼长远。遵循旅游产业发展基本规律,近期突出抓好战略研究、形象定位、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和重点景区建设,中远期注重整体打造、品牌提升、转型升级、持续发展。

3.目标任务。通过5-10年努力,把*建设成为旅游形象独特、品牌知名度高,产品丰富、业态发达,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跨越式发展。

——到2011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15%和18%以上,达到1500万人次和130亿元以上,旅游业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累计建成5A、4A和3A级景区分别达3个、5个和10个以上,五星、四星级酒店分别达2家和4家以上;整合形成一批运作规范、信誉良好、知名度高的旅行社,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和素质明显提高。

——到2015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明显高于“十一五”平均水平和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力争达到3000万人次和300亿元以上,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成文化旅游强市。

——到2020年,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历史文化、休闲度假和生态康体的旅游目的地。力争旅游接待人数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

二、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工作重点

(一)定规划,优化旅游发展布局

4.完善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1)2009年底前完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一区一圈两线”旅游规划编制。(2)加强与城市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布局、交通设施、生态建设等规划的衔接协调,抓好*文化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建立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的各类旅游规划会审机制。(3)各县、区(市)要根据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抓好县域旅游发展规划、旅游项目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二)破瓶颈,改善旅游进入条件

5.加快形成集陆、空、水为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1)按照“五纵四横七联二环”交通规划和“先主后次”原则,加快形成公路交通网。一是今年内开工建设仁怀-赤水、*-绥阳、杭州-瑞丽遵思段高速公路,尽快开工建设*环城(一环)、黔北高速公路,协调同步建设赤水-泸州高速公路;二是加快主要景区公路升级改造,做好与主干道公路对接,尽快实现干线高速公路、景区等级公路网络连接。近期建成桐梓新站-绥阳宽阔水-绥阳温泉、绥阳洋川-*禹门-*虾子、汇川高坪-海龙囤3条旅游公路;加快建设赤水各主要景区间联接公路;三是加大乡村旅游区村级油路建设力度,力争2012年实现重点民族文化村和乡村旅游景区(点)通油路。(2)充分发挥*至北京、上海和广州三趟始发列车对我市旅游发展的宣传和带动功能;加快黔渝快速铁路建设步伐,力争开通成都-重庆-*-贵阳-广州快速铁路旅游专列。(3)加快新舟机场建设步伐,力争2011年建成通航并开通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重要客源地航线。(4)加快构皮滩电站过船设施建设步伐,抓好乌江、赤水河航道整治和建设,提高通航能力。

(三)树品牌,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

6.着力塑造*旅游形象品牌。(1)2009年启动*旅游形象定位公开征集和旅游形象大使遴选活动。(2)以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目标,加强*特色文化基础研究,充分展示“*会议”伟大精神,丰富提升长征文化、国酒文化、丹霞文化及茶文化、竹文化独特魅力,深入挖掘沙滩文化、夜郎文化、土司文化、仡佬文化、尹珍文化、浙大西迁文化时代内涵,集中建成一批展览、体验设施,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3)以开发游客向往*文化、体验*山水的旅游需求为重点,精心策划推出一系列旅游形象主题宣传活动,提升*旅游核心价值。(4)大力实施旅游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发挥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7.着力打造五个知名景区品牌。利用*唯一性和代表性旅游资源,以创建顶级景区为目标,以丰富景区内涵为核心,深入挖掘展示景区历史源流和文化价值,提升景区文化品位,精心策划包装打造“*会议”、“四渡赤水”、“国酒茅台”、“丹霞竹海”、“中国茶海”五个品牌,使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景区品牌。

(四)建精品,增强游客吸引力

8.提升“*会议”红色经典旅游区。依托*会议会址,集中打造以“*会议”为品牌引领的红色经典旅游区,力争2010年把*会议会址建成5A级景区,2015年把*老城建设成为具有*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城区,2020年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综合旅游城市。(1)进一步加大*会议会址等历史文物保护和开发力度,修缮一批文物古迹、故居旧址。(2)进一步挖掘“*会议”历史文化内涵,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开发一批教育、体验、情景再现等旅游产品,充分展示“*会议”历史背景、过程、细节和意义,提高游客参与度,提升景区品质。(3)进一步彰显*历史文化风貌,在*老城规划建设长征文化体验园等主题公园,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夜郎文化(夜郎竹园、唐蒙通夜郎)、傩戏、地戏、高台舞狮等地域特色文化体验园,开发系列文化体验产品,集中展示*特色文化。

9.建成中心城区精品旅游圈。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以“*会议”红色经典旅游区为圆心、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大板水-金鼎山-海龙温泉-新长征红色运动公园-后山沟温泉-海龙囤-娄山关-桐梓人-宽阔水-九道门-双河溶洞-水晶温泉-沙滩-云门屯-乌江库区-枫香温泉-苟坝会议会址”中心城区精品旅游圈。(1)以娄山关为重点,加快开发红色、探险、山地运动等旅游产品,把“中国·贵州·*娄山关-海龙囤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办成国际知名的山地运动品牌赛事,2011年建成娄山关4A级景区。(2)以水晶温泉、海龙温泉、枫香温泉、后山沟温泉为重点,加快开发温泉等休闲旅游产品,力争2011年建成4个温泉度假中心、2个会议中心和1个以上4A级景区。(3)以金鼎山佛教文化、海龙囤土司文化、沙滩文化以及尹珍文化为重点,加快开发一批文化旅游产品,大力支持沙滩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力争2012年建成金鼎山、务本堂2个3A级景区和沙滩4A级景区以及海龙囤影视拍摄基地。(4)以双河溶洞、宽阔水、九道水、大板水为重点,加快开发一批森林、探险、科考旅游产品,力争2012年建成双河溶洞、宽阔水2个4A级景区和九道水、大板水2个3A级景区。(5)提升“四在农家”内涵,打造一批集避暑、度假、休闲和观光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点。

10.打造“*-仁怀-习水-赤水”精品旅游线。(1)依托茅台酒厂,把茅台古镇整体打造成为以“国酒茅台”为品牌引领的国酒文化精品旅游区,2011年建成4A级景区。一是提升国酒文化城,开发一批酒艺表演、酒仪展示、酒质品鉴等体验产品,彰显国酒文化独特魅力,完善接待服务功能,增强游客吸引力;二是借助茅台酒品牌效应,开发国酒工艺展示等系列旅游产品;三是建成杨柳湾等一批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酒文化街区,再现古镇风貌,提升古镇品质。四是大力支持茅台酒酿造工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依托四渡赤水纪念馆、土城古镇和红绿相间的旅游资源,把习水整体打造成为以“四渡赤水”为品牌引领,若干景区为支撑的军事教育、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精品旅游区。一是深入挖掘、保护和开发“四渡赤水”历史文化资源,打好“出奇制胜”牌,开发一批以再现战斗情景为重点的旅游体验产品,建成一批红军战斗遗址、古迹等景点,2011年建成土城古镇4A级景区;二是以丹霞谷、飞鸽子、天鹅池为重点,打造一批历史文化、森林生态旅游景区,2012年建成丹霞谷4A级景区。(3)依托赤水奇、险、秀的自然风光资源,把赤水整体打造成为以“丹霞竹海”为品牌引领,若干景区为支撑的自然观光、休闲体验生态文化精品旅游区。一是全力支持赤水申遗工作,确保2010年申遗成功;二是以挖掘、保护、开发和展示生态文化内涵为核心,2011年建成赤水大瀑布、燕子岩2个5A级景区和五柱峰、四洞沟2个4A级景区;三是力争2011年建成中国侏罗纪公园、赤水河流域石刻艺术博物馆、赤水博物馆、赤水河盐运文化纪念馆等景点,修缮赤水古城墙、太极楼等一批文物古迹和红军战斗遗址;四是继续加强赤水河流域三百里竹廊建设,提升沿线生态景观品位,启动赤水河水上旅游。

11.打造“*-湄潭-凤冈-余庆”精品旅游线。(1)依托湄潭、凤冈茶产业,集中打造以“中国茶海”为品牌引领,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精品乡村旅游区。一是加快湄潭核桃坝至凤冈田坝茶园建设,尽快形成林茶相间的百里茶海,2011年建成4A级景区;二是挖掘展示“中国茶海”文化内涵,规划建设中国茶海文化博物馆,建成一批茶叶采摘和制作体验园、茶庄、茶馆、茶文化街区,开发一批茶艺表演、名茶品鉴等茶文化旅游产品。(2)提升浙大西迁文化时代内涵,把浙大西迁旧址打造成为“中国大学生教育体验基地”,2011年建成3A级景区。一是实施浙大西迁文化展现工程,建设“文军西征”博物馆和浙大西迁院士园,进一步加大浙大西迁旧址等历史文物保护和开发力度,修缮一批文物古迹、故居旧址;二是深入挖掘“文军西征”历史文化内涵,凸显“求是创新摇篮、科学教育圣地”励志教育精神,开发一批文化、教育体验产品。(3)加快余庆、凤冈、湄潭、*县境内乌江峡谷风光保护和开发,努力打造“千里乌江画廊”精品旅游区。一是着力建设“飞龙湖”、“乌江大峡谷”等一批湖泊、岛屿和峡谷观光旅游产品,力争2012年前建成2个以上3A级景区;二是规划建设乌江流域水电站文化博览园等一批文化景观。

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和展示仡佬民族文化内涵,规划建设仡佬民族文化馆、仡佬民族博物馆和仡佬文化风情园,力争中国仡佬文化研究所落户务川;着力打造“龙潭仡佬民族文化村”,支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1年建成3A级景区。

(五)强配套,提高综合效益

12.加快推进旅游接待设施提档升级。(1)以中心城区、仁怀、习水、赤水为重点,加快高星级酒店建设步伐;同步规划建成一批经济适用型商务酒店。(2)以湄潭、凤冈、余庆以及桐梓、习水为重点,依托“四在农家”创建,打造一批乡村旅馆、度假村和汽车旅馆,力争2011年建成星级乡村旅馆200家以上、度假村5家以上、汽车旅馆2家以上。(3)重点发展一批中高档餐饮企业,着力推出一批黔菜名店和风味餐厅,加快建设*名优小吃街区。

13.着力实施一批文化工程。(1)创作一批文化精品。一是今年内推出1部具有*特色的影视剧和1台舞台剧目;二是精心策划、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杂技”艺术魅力,集中打造1台以展现“五个品牌”为主体内容的舞台精品剧目。(2)打造一批文化景观。一是打造一批与*会议会址建筑风格和古城风貌相协调的历史文化街区,修建一批体现*历史人文的雕塑和文化标志,命名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街区和道路;二是实施古迹、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强化古遗址、古村镇、古民居保护,力争2012年前全面修葺土城渡口、二郎滩渡口、元厚渡口、淋滩渡口、永安寺战地医院、茅台渡口、太平渡渡口、青杠坡红军战斗遗址、土城盐号旧址、土城船业工会旧址和历史文化名镇等文化景点;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一步研究、发掘和整理民间工艺、民间绝活、民族习俗等。(3)壮大一批文化支柱产业。大力培育旅游文化龙头企业,鼓励民族民间文化创作和演出企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文化创作、游乐演艺、情景体验、艺术品加工等旅游文化企业。(4)建设一批文化设施。2011年建成*市文化艺术中心(*市文学艺术创作发展中心);尽快建成*市群众艺术馆、*大剧院、中国酒文化博物馆;加快完善重点旅游区文化基础设施。

14.建成较为完备的购物场所。(1)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一是重点抓好“名酒、名茶、名烟、名药、名椒、名竹”等土特产品开发,提升产品品质和档次;二是开发一批体现*特色文化内涵、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工艺品、纪念品和礼品。(2)集中打造品牌购物中心。力争2010年前在中心城区建成*名优白酒一条街,与酒博会相配套,形成集博览、品鉴、销售为一体的中国名优白酒城;力争2011年前在中心城区建成*名茶文化一条街,与茶博会相配套,形成集茶文化展览、茶艺表演及名茶品评、茶叶及其配套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中国茶海文化城;加快建设*名药(中草药)、名竹、名椒等土特产品一条街。(3)拓展红军街规模,完善休闲娱乐设施,丰富旅游商品,2011年前把红军街打造成为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品牌商业街。

15.规范提升旅游服务。(1)加快仁怀、习水、桐梓、湄潭、余庆等重点旅游城镇和茅台、土城、大同、丙安、复兴、板桥、温泉、海龙、乌江等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步伐,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力争2011年把赤水市建设成为国内知名旅游城市。(2)全面推行旅游标准化等级评定管理,加快推进景区(点)、宾馆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实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度。(3)规范行业服务。一是2009年内成立*旅游协会,指导旅行社分会、星级酒店分会、景区(点)分会、餐饮业分会、购物店分会、旅游车分会制定完善行业自律公约;二是每两年开展一次知名导游员、饭店服务明星、知名旅游企业等争先创优评选活动。(4)提升信息服务。一是2010年底前在机场、重要车站、重点旅游区建成集旅游信息咨询、出行服务、质量投诉、纠纷处理、产品展示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二是完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尽快开展网上支付旅游费用、网上订购宾馆和旅游车等业务,接受游客网上咨询和投诉;三是2009年底前建立完善旅游统计体系、旅游信息调查体系和假日旅游预订体系。(5)完善配套服务。一是力争2010年底前完成重点旅游区的客运场站、旅游便道、给排水、公厕、垃圾处理、供电、通信、消防、安全防护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2010年底前在全市主干线、主要车站、机场、城区入口及主要景区(点)规范设置中英(日、韩)文对照旅游标识;三是重点景区必须配备观光游览清洁能源专用车;四是做好景区(点)解说词的编撰、充实和完善工作。建立健全导游执业准入、激励、保障和责任追究机制,提升导游素质和服务水平。(6)优化外部环境。大力开展“满意在贵州·*在行动”和“整脏治乱”专项工作,突出抓好“一区一圈两线”范围内重点旅游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形成安全、文明、温馨、和谐的旅游环境。(7)营造浓厚氛围。*旅游频道、*旅游广播电台定时播放宣传*的歌曲和旅游广告,在重点景区、广场、宾馆等公共场所循环播放*旅游宣传片,大力开展“爱我*、共促旅游”群众性宣传活动,形成“人人都是*导游、个个都是*形象”的浓厚旅游氛围。

(六)抓营销,拓展旅游市场

16.围绕主题策划抓营销。(1)以“中国(*)酒类博览会、中国(*)茶叶博览会、中国(*)红色旅游发展高峰论坛、转折之城论转折等品牌节会为载体,策划推出一系列主题旅游宣传促销活动。(2)紧扣*旅游形象定位,适时邀请央视品牌栏目和国内外知名大家来遵举办主题突出的演艺、创作、摄影、体验等活动。(3)借助世界旅游日,从2009年起,每年推出1个以上主题旅游宣传促销活动。

17.围绕定向推介抓营销。(1)瞄准重庆、成都、广州、上海、武汉、北京等重点客源城市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市场,主推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军事教育、科考探险和户外运动等旅游产品;瞄准成都、重庆、贵阳等周边城市,主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休闲避暑旅游产品。(2)依托浙大西迁文化,有针对性地开拓中国大学生旅游市场。(3)加强与重要客源地旅行社合作,建立互利互惠合作机制,共同推介旅游产品。(4)从2009年起赋予市政府驻外办事处旅游宣传促销职能并增加专职人员,2010年底前在重点客源地设立旅游办事处,负责*旅游、文化宣传推介和客源组织。

18.围绕区域合作抓营销。(1)加强与贵阳、安顺、黔东南、铜仁等省内主要旅游区合作,共同打造安顺(黄果树、龙宫)-凯里(西江千户苗寨)-*(*会议会址等)-铜仁(梵净山)“多彩贵州”精品旅游线。(2)深化与中国西部旅游发展联盟合作,共同打造丽江-大理-昆明-*-重庆-成都、北海-南宁-*-重庆-成都“西南梦幻之旅”、*-重庆-成都“川黔渝旅游金三角”、广安-重庆-*-贵阳等旅游精品线。(3)加强与韶山、井冈山、上海、延安、北京等地合作,共同打造韶山-长沙-井冈山-*-延安-北京“开国领袖人生足迹”、上海-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北京“中国共产党成长之路”等红色精品旅游线。

19.围绕媒介宣传抓营销。(1)整合市内旅游宣传资源,集中打造对外旅游形象。一是*旅游形象、“五个品牌”和“四大精品”宣传由市委外宣办、市旅游局负责,及时更新推出*旅游和文化系列丛书、旅游手册(地图)、旅游歌曲、宣传画册、旅游光盘等宣传材料,做到宣传品统一制作、宣传口号统一制定、宣传媒体统一推介;二是一般旅游产品宣传在市委外宣办统筹协调下,以旅游企业为主,做到政府推介与企业促销、自我宣传与联合宣传相结合。(2)定期在机场、主要车站、交通主干线、城市出入口及其他重要公共场所*旅游公益形象广告。(3)2009年底前开通*旅游频道和*旅游广播电台,提升改版*旅游网,并与全国重要旅游网站链接,及时重大节庆活动信息和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推介。(4)每年在全国性高端主流媒体和重点客源地的区域性媒介上播放*旅游宣传广告或电视专题宣传片,邀请重点客源地媒体记者来遵考察报道。(5)利用“多彩贵州”宣传平台,加强境外宣传品开发制作,加大境外市场广告投放力度,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拓展入境游市场。

三、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政策措施

(七)理顺发展体制

20.改革旅游发展体制。(1)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提出若干重大问题,实行“联合办公”,及时解决;对涉及的旅游管理和监督事务实行“转办制度”,限时办结。(2)2009年组建*市旅游执法大队,加强旅游市场监管。(3)2010年6月底前,组建*市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从2010年起,市政府和各重点县、区(市)每年分别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资本金,融资重点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四大精品”景区开发。具体组建方案由市政府另行制定。(4)2010年底前组建*旅行社集团公司,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定价、统一操作平台、统一业务结算和分散经营、分级核算,推进集团化、一体化经营,实现“一卡式”无障碍旅游。(5)重点旅游县、区(市)要积极探索旅游管理部门、旅游开发保护管理机构和当地行政管理机构的统一运作模式。

21.改革景区管理体制。(1)对精品景区打造,坚持政府主导,建立景区及旅游基础设施共同建设、营销共同推进、利益共同分享的市县“共建双赢”开发和运营机制;对一般景区(点)开发和配套产业建设,在统一规划和严格保护下,由政府负责项目策划包装、完善项目前期工作,集中对外招商,以合资、独资、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出(转)让给法人和自然人开发、经营,形成多元化的旅游开发投融资体制。(2)鼓励旅游景区加强与关联企业合作,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造,引导不同性质的旅游企业相互参股,通过政企分开、股份制改造、竞拍以及特许经营等多种途径,将景区(点)改造成规范的现代企业。(3)旅游景区(点)开发项目和其他配套项目,自核准之日起,1年内未开工建设、或施工进度严重滞后且无正当理由、或项目申报单位主体资格依法终止的,依法予以注销并无偿收回其土地使用权和景区开发权、经营权。

22.推进文化体制改革。(1)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和转型,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一是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逐步分离改制为企业;二是对公益性与经营性兼营的文化事业单位,将经营性资产和业务进行剥离,并逐步改制为企业;三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职工全员聘用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工资报酬浮动制的绩效管理。(2)加快经营性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力争2010年前组建演艺集团、出版集团,逐步建成集文化产品策划、包装、开发、营销为一体的文化企业。

(八)建立激励机制

23.建立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激励机制。(1)对投资大、带动力强的重大旅游和文化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在开发形式、用地价格、税费激励、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灵活的优惠政策。(2)推进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景区门票收费权质押贷款等方式,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资金支持。

24.建立旅游发展考核激励机制。(1)每年对重点县(区、市)、重点项目责任单位、市政府驻外办事处、重点客源地旅游办事处进行考核奖励。(2)对景区“升A”、酒店“升星”成果显著及投资建设星级酒店、乡村旅馆、度假村和汽车旅馆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对旅游汽车公司、招展企业、文化产业企业,根据经营业绩,分别给予奖励;对旅行社组织市外游客来遵旅游,按游客数给予奖励;(4)对每届知名导游员、饭店服务明星、知名旅游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

25.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1)依托*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校和国内专业院校,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快提升本土旅游人才素质。加大旅游市场主体对各类旅游人才培训的支持力度。(2)建立健全旅游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3)兑现人才引进政策,鼓励旅游市场主体对旅游和文化策划、经营、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进。

(九)出台扶持政策

26.加大财政扶持力度。(1)从2010年起,由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宣传、考核奖励、人才培训和引进以及申遗工作。各重点县、区(市)每年要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资金支持旅游发展,纳入财政预算。(2)交通、公路、农办、旅游、水利、建设、文化、林业、环保等部门,要紧紧围绕“四大精品”建设,优先安排重点景区(点)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旅游扶贫和文物保护等项目。

27.加大用地扶持力度。(1)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城市规划中留足旅游发展用地空间,每年预留一定量的用地指标作为文化旅游项目用地。(2)文化旅游项目用地以招、拍、挂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可实行“一次审批、分期支付、分期发证”,受益财政要从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给予投资者一定比例补助,适当延长使用权年限并允许在有效期内依法转让、出租、抵押和继承;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租金可分期缴纳。(3)旅游度假区(村)建设项目在财税政策上享受工业园区同等待遇,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区内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和其它支出。(4)对投资退耕还林、保护环境从事生态旅游的,免征土地使用费。(5)利用城市规划区外的集体农业用地兴办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可通过入股、联营、租赁等方式,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或经营权。(6)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非耕农用地,以租赁或入股方式与开发商合作开发经营旅游项目。

28.加大税费扶持力度。(1)对兴办的各类旅游、文化经济实体,依法享受招商引资、再就业等有关优惠政策。(2)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接待、考察活动,应依法委托旅行社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2009年底前财税等部门要会同旅游部门制订公务活动实施细则。(3)对新设立的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企业,减半收取企业登记费;对进入新设立的旅游商品专业市场从事经营的业主免收登记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费用,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4)文化旅游企业用水、用电价格实行“工旅同价”政策。动力用电按非普工业用电价格执行,照明用电逐步与非普工业用电价格并轨,用水价格与一般工业同价;三星级以上(含三星)饭店、度假村和星级乡村旅馆数字电视基本频道费用,按照星级、用户数予以不同比例优惠。(5)本市旅游车辆,免费进入各旅游景区(点);对进入*的外地旅游车辆开辟“绿色通道”,允许进入市区并实行免罚制。(6)凡根据省、市安排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旅游专项促销活动的旅游企业,给予展台费补助;旅游企业广告促销费按税法规定税前扣除。

(十)强化组织保障

文化强市范文篇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集中探讨、专题研究部署,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表明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被我们党提到了新的高度,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倍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对而言,提高文化自觉,就是要充分认识文化是提速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是提高城市品味、展示新形象的应有之义,是广大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我市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所蕴含的巨大价值,牢牢把握当前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大好机遇,敢于正视和解决我市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现文化自强,就是要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建设文化强市,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打造文化精品力作,扎实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形成新的支柱性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强化文化发展繁荣人才支撑。

围绕建设文化强市,要着力实施好六项重点文化工程。

文化设施建设工程。紧抓“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地市级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改扩建的机遇,建成市文化艺术中心,其中包括剧院、美术馆、艺术馆和柳范文化广场;改造提高区县“两馆”,使其硬件设施、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加快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在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全覆盖,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重大文化活动工程。围绕历史文化资源,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积极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如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柳范书画大展、玉华宫避暑休闲节等,举办这类活动必须在凸显特色、提高档次、提升影响上下功夫。广泛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各类文化活动,对以往开展的广场文化活动、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周末剧场、文化大讲堂、社区文艺调演等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打造成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文化活动品牌,使其真正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盛宴。

艺术创作繁荣工程。要以历史文化资源为题材,以影视、戏剧、音乐、舞蹈、书画等艺术表现形式,逐年推出一批文艺精品,打造地域特色鲜明、影响力广泛的文化知名品牌,让药王、柳公权、范宽、耀州瓷、玉华宫、照金等代表人文历史的文化符号享誉全国。加大对现实题材的创作力度,引导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生活,在群众生产生活中汲取营养、激发灵感、挖掘素材,生产创作一批深刻反映时代精神、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使文化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

文化产业促进工程。发掘文化资源,发展以养生保健、工艺陶瓷、娱乐演艺、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特色文化产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与区县、部门或企业联手,建立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为文化企业搭建政策、技术、信息、展示交易和投融资平台;培育和发展民营骨干文化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实施“一县一品”工程,打造知名文化产业品牌;推动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结合,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相结合,把大唐养生园打造成我省乃至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

精品栏目打造工程。按照导向正确、特色鲜明、制作精良、观众喜欢的要求,重点打造新闻、专题和文艺三档精品栏目。打造精品新闻栏目,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部署、重要活动和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从栏目形态、题材内容、传播模式、节目包装等方面,精心策划,使之成为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得力途径,成为展示发展变化、人民风貌的重要平台,成为回应社会关切、解答群众疑虑的有效渠道。打造精品文艺栏目,要积极借鉴湖南卫视的经验,树立“娱乐活台”的思想,立足本土文化,尽快开办一档群众参与、形式灵活的文艺节目,从小到大,积累经验,做精做优,成为张扬大众文化的绚丽舞台。打造精品专题栏目,要纠正当前淡化和弱化专题节目的倾向,充分认识专题节目对提升自身实力和文化品位的重要作用,认真总结以前开办这类专题节目的经验和不足,当下先从民生和文化入手,开办一两档专题节目。

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提高人员素质。采取特殊政策,引进和招聘紧缺的各类专业文化人才,并通过委培培训、在岗进修、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文化队伍素质,借用外脑、嫁接外力提升工作水平。坚持专业与业余互动,壮大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社区、企业、学校、农村等各类文化人才的作用,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使专业与业余文化队伍相生互动、相辅相成。坚持管理与创新并重,激发人才活力。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深化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特别是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环境。

实现新目标,完成新任务,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保障机制,当务之急是创新三种机制。

共同推进文化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研究、同实施、同检查;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文化部门要自觉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文化发展改革目标任务,积极主动地争取社会各方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

文化强市范文篇7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到“十二五”末,实现文化凝聚引领能力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超百亿并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

二、重大行动

(一)思想道德建设行动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推动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进一步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开展集中读书月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学雷锋、做好人,改陋习、提素质”为切入点,制定常态化的实施方案,促进学雷锋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建立“月评精神文明先进事迹”制度,开展“市道德模范”和“好人”评选活动,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加强乡村少年宫等载体建设,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围绕诚信缺失、公德失范两大重点,突出食品行业、窗口单位和公共场所三个领域,适时实施专项教育治理行动;组织开展讨论,进一步丰富“城市精神”,提炼各县(市、区)地域精神,培育行业文化,凝聚加快发展、奋力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的精神力量。

(二)精神文明创建行动

强力推进“五城联创”。组建高规格的“五城联创”指挥部,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协调,力争到2015年,实现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奋斗目标,并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加大文明县城创建力度。到2015年,天长市、县力争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凤阳县、来安县确保创建“省文明县城”,明光市、定远县力争创建“省文明县城”;定期开展县城文明指数测评,公开测评结果,促进文明创建。

深入开展农村和社区文明创建活动。到2015年,全市力争建成省级文明乡镇15个,省级文明社区30个,农村“四创”(清洁工程示范村、文明生态村、绿色小康村、移风易俗示范村)典型25个。其中,每个县(市)和南谯区至少建成省级文明乡镇2个,省级文明社区3个,农村“四创”典型3个;琅琊区建成省级文明社区4个,农村“四创”典型1个。加大国省道以上道路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升形象。

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强化宣传教育,抓好市民文明言行实践、机关干部公务礼仪实践、执法部门文明执法实践、企业和经营户诚实守信实践四项活动,切实解决言行举止、服务质量、交通秩序、旅游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的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市民“仪态”内外和谐,城市活力、文明魅力进一步彰显。

(三)文化服务惠民行动

加快市、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市本级建成“三馆一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各县(市、区)建成“两馆一场”(文化馆、图书馆、剧场)。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文化小广场和公共电子阅览室,村有综合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农民阅报栏。鼓励新华书店、农家书屋、绿色网吧“三合一”,建设“农民文化家园”,“十二五”期间力争建成15个。推进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琅琊、南谯两区新建或改造社区办公用房时要将社区文化中心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原则上室外活动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室内活动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与使用。全面实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高使用效益。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每年组织文艺演出“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进校园”100场以上,继续办好广场纳凉晚会、周末街坊大舞台等活动,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四)文化招商攻坚行动

抓好项目策划。围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旅游、文化装备、文化用品、演艺娱乐等重点行业,策划200个以上文化产业项目,建立市重大文化产业动态项目库,编制《市文化产业招商手册》。

开展专题推介。市里每年举办2次以上、县(市、区)每年举办1次以上文化产业专题招商推介会。同时,通过网络推介、点对点向重点投资商推介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推介。

加大招引力度。每个县(市、区)每年要招引5个以上文化产业项目,其中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1个。市科教园区、高铁站区、苏滁现代产业园、琅琊山旅游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招引2个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

强化项目推进。重点做好天长金牛湖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乌衣影视文化创意园、姚记扑克牌、欢乐世界文化旅游区、中能柔性光电、滨湖欢乐城、南京1912、明中都城遗址公园、来安新四军文化主题公园、星睿动漫城等在谈项目的跟踪洽谈,促进早签约、早落地;推进中华姓氏牌匾园、凤阳皇家影视基地、春淼文化建设和汇锦文化科技创意园等签约项目早开工、早建设;加快龙山文化养生基地、来安新贝发制笔城、明光启迪文具等在建项目建设,促进早建成、早投产。

建好文化产业园区。每个县(市、区)和市直有关园区要通过单独选址或建立园中园的方式,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或集中区,当前重点抓好来安贝发文具产业园、天长文化用品产业园、儒林文化园、太平民俗文化园、小岗村文化园、十潭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及苏滁现代产业园中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等重点文化园区建设。来安贝发文具产业园确保建成省级文化产业园区,争创部级文化产业园区。

(五)文化产业培育行动

着力扶优扶强。“十二五”期间,通过申报、推荐、评审等方式,选择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明确发展目标,给予重点扶持,培育20个以上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文化企业;加大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文化用品生产、文化设备生产、印刷业等行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延长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积极引导文化企业争创省著名商标,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上市文化企业后备资源库”,助推2家以上文化企业上市。着力非遗开发。引入市场机制,开发利用凤画、天官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形成产业。着力发展国有文化企业。积极推进组建市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和报业集团,促进市演艺公司加快发展。着力促进文化消费。打造和提升同乐坊休闲文化街区、世贸万国风情文化街、凤阳钟楼文化广场、来安文化长廊等文化消费场所;加快发展电影院线,确保“十二五”期间每个县(市、区)建成1家以上多厅星级影院。

(六)文化品牌打造行动

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重大文化活动的统筹和谋划;加强策划和提升,更多引入市场机制,定期举办“中国农民歌会”,进一步擦亮这一国字号文化品牌;整合、包装“琅琊山庙会”、“走太平”、“来安永阳灯会”、“南谯、琅琊花灯表演”等民俗文化活动,举办中国()民俗文化活动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积极申报争取“中国古亭文化名城”,打响以醉翁亭、丰乐亭为代表的亭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来安白鹭岛生态文化旅游节”、“定远民俗文化节”、“、南谯桃文化旅游节”等区域性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力争做到“一县一品牌”;切实做好凤阳花鼓、凤阳民歌、洪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扩大其影响。

(七)精品力作促进行动

深入挖掘醉翁文化、儒林文化、明文化、孝文化、红色文化等内涵,打造一批包括动漫、电影、电视剧等在内的文化艺术作品,通过荧屏、银幕充分展示的文化魅力;建立重大文艺创作扶持资金,支持创作一批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精神的文化艺术作品;加大奖励力度,鼓励文学、书法、摄影、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门类创作更多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优秀作品,今后每个县(市、区)每年至少有1部文艺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

(八)文化传播能力提升行动

提升传统媒体传播能力。积极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加快前期工作,争取“十二五”开工建设市广电中心;抓紧规划选址,尽快建设广播电视发射塔,实现传输信号全覆盖;改造建设广播电视台电视演播大厅,提高节目录制播出质量与水平;加快阅报栏建设,尽快建成城区100个党报阅报栏,到“十二五”末实现每个村有1个农民阅报栏的目标。增强新兴媒体的传播能力。创办《手机报》,提升《在线》影响力,每个县(市、区)建设1个新闻网站,打造主流网络传播阵地;加强互联网信息管理,引导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推动文化发展强大合力。切实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

(二)强化财政投入。认真落实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等政策规定,设立文化强市(县、区)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力争“十二五”末我市人均文化事业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强化政策支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已经出台的各项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制定符合实际的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特别要尽快研究制定鼓励动漫游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政策。

(四)强化人才支撑。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干部培训,每年举办2期专题培训班,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干部与经济部门干部交流,特别要选调一些懂经济、善管理、精项目的干部充实到宣传文化部门。采取综合措施,吸引外地文化名家到滁落户创业,鼓励本地文化名人加快发展。

(五)强化考核调度。统计部门要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定期文化产业统计报告,促进竞相发展;把文化强市建设纳入对县(市、区)和市直单位、各大园区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建立文化产业项目督查调度制度,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落地。

文广局党性教育方案

为深入学习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省纪委九届二次全会以及即将召开的市、县纪委全会精神,教育引导全局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增强政治坚定性,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理念,贯彻落实中共县委全发〔2012〕3号《关于在全县深入开展“增强政治坚定性,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局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学习教育活动范围、时间及方法

(一)全体党员干部和职工。

(二)学习教育活动时间从2月1日至2月29日,为期一个月。

(三)学习教育活动要坚持推进科学发展、跨越争先相结合,与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相结合,与解决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突出问题和推动重点工作相结合,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相结合,与提升党员、干部个体素质相结合,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并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讲党课、组织知识竞赛、接受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等形式,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指导思想

结合“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和教育读本,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以清正廉洁的形象,创新理念的意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政治的坚定性和党的纯洁性满足全县人民文化需求,促进全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在全市同行业中争先进位。

三、学习教育活动内容

学习的主要内容主包括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省九届二次全会以及即将召开的市、县纪委全会精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戴启远同志在我县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上的党课报告;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盛必龙同志的讲话;县委副书记严明同志关于进一步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的讲话;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长张银广同志关于加强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的讲话;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孔祥宁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党课报告,以及县委编印的《县领导干部“增强政治坚定性,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文件汇编》。

四、目的意义

通过本次学习教育活动,使本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增强“四种意识”:即: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四大观念”:即:组织观念、自律观念、法制观念和服务观念;大兴“四大作风”:即: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锤炼“四颗红心”:即:感恩之心、敬畏之心、爱民之心和跨越争先之心;掌握“一个界限”:即是非界限,弄清楚能干什么、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达到深化认识、坚定信念;加强学习、提升能力;转变作风、推动工作的效果,以创新的理念引领发展,以坚强的组织保障发展,以健康的政治生态支撑发展,以精干的队伍推动发展,以高效的服务支持发展,以清廉的形象服务发展,为推动我县科学发展、跨越争先,保障和实现“市内增速争第一、省内人均进前列”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五、工作要求

(一)成立组织,提高认识。为切实加强对本次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经研究,成立了局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文件另发),制定了实施方案。各支部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制定实施细则。要把组织开展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明确责任,务求实效。要充分认识到党员领导干部是主题教育的重点对象,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带头参加学习、带头接受教育、带头查找问题、带头整改提高,充分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

(二)营造浓厚氛围,推动工作开展。充分发挥政务公开栏、电视、局门户网站等主流媒体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先进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努力营造贯彻落实“增强政治坚定性、保持党的纯洁性”要求的浓厚氛围,切实推进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围绕如何实现“市内增速争第一、省内人均进前列”开展讨论。在此基础上,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文化强市范文篇8

1.实行新闻传媒与新信息、新技术的融合战略。电子信息技术对文化艺术及传媒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通讯卫星、数字媒体、电子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影响媒体的变革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应该说,信息技术与新闻传媒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可就重庆而言,在传媒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与传媒产业密切相关的信息产业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近年来,重庆市信息产业增加值每年以高于GDP三倍的速度增长,通信服务业对全市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3],经过几年的推动和扶持,重庆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重庆传统的资讯传媒产业与东部有差距,但是在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技术与产业上,重庆与东部、中部几乎处在同一个发展水平上,可以说新媒体技术为重庆传媒资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利用并且发展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技术,打造新媒体资讯产业非常关键。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传统的传媒资讯产业,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登上新的台阶,并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传统的报业如何实现真正盈利性的报网互动等;一个是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传媒资讯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新兴传媒资讯产业一开始就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体制,抓住重庆列入“三网融合”的第二批试点单位的契机,发展三位一体的新传媒技术。2010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重庆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长江上游新闻出版中心,第二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正式落户北部新区。基地以“园中园”方式在北部新区高新园设立,将在署、市合作框架下,实行管理主体、运营(服务)主体、发展主体、行业监管主体四位一体运作机制。基地将重点打造十大产业:数字图书、数字报刊、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数据库出版、按需出版和数字印刷、网络游戏动漫、数字音乐、数字教育、跨媒体复合出版。

2.实行新闻传媒与新区域、新领域的融合战略。以新闻传媒为先行抢占文化产业的高地,在拓展发展区域方面,湖南传媒集团除向国内的区域发展外,还加强了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比如,湖南广电成功开拓了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市场;湖南出版向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等地输出了多种外向型图书;湖南动漫产品走进了亚、欧、美三大洲的36个国家和地区。在抢占新领域方面,湖南新闻出版业已实现纸、磁、光、电、网多媒体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成为“报网融合”发展的盈利者,将旗下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网站等整合构建一个覆盖报纸、网络、杂志、手机、网络电视、户外广告等多形态互动营销的全媒体信息服务型平台。对重庆而言,要拓展新闻传媒发展新区域,一是要结合重庆地域实际,向区县拓展,向规模要发展。由于行政体制上的关系,重庆有40个区县,绝大部分区县都拥有报纸和电视台,但由于无正式刊号、频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市场化发展程度极低。因此,重庆四大国有文化集团要通过市场、资本、业务多种形式与区县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开拓。在发展新领域方面,要按照优势优先的原则,壮大做强优势产业,促进我市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向立体式、集约型方向发展。在发展新产业方面,重庆要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当前特别要抓好数字电视的推广和新介质媒体的发展。此外,要积极承接印刷复制业等产业转移。

3.实行新闻传媒与新渠道、新业态的融合战略。除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渠道之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运作,网络新渠道催生了网络报纸、网络杂志等新业态的网络媒体,手机新渠道催生了手机报新业态的手机媒体。除了这些渠道之外,我们要善于利用早已出现的两种最新的信息传播渠道:数字标牌和微博客。数字化时代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在当今时代,数字标牌(DigitalSignage)能即时传达信息,也能即时更换信息,因此已经被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公共部门机构,并正在此领域迅速增长。当世界进入web2.0应用时代,微博客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网络生活更为丰富多彩。微博客不只是开创了人际传播的新模式,它还开辟了信息传播和企业营销的新的网络阵地,而且它对突发事件传播具有得天独厚的速度优势,一些传统媒体已在寻求与之融合的发展之道[4]。在新业态方面,要抢占信息传播的话语权,新闻传媒要开辟的全市党报发行网、有线电视网、图书连锁网和电视零售网、手机传播网、互联网及网吧连锁网等六大网络,借助新的网络渠道,实现优化的配置和整合。

4.实行新闻传媒与新支柱、新资本的融合战略。传媒资讯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其产业竞争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产品竞争阶段、品牌竞争阶段和资本竞争阶段[5]。目前重庆的传媒资讯业尚处在产品竞争阶段,其传媒资讯产品并没有形成品牌竞争优势,如重庆报业市场只是几大都市报的产品竞争,而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品牌优势的原因。然而即使某一传媒资讯产品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而没有资本力量的介入,不进入资本市场,其仍然难以形成跨越式的发展。上市是媒体资本运作一个重要途径。在湖南,随着电广传媒在全国的率先上市,到2010年,湖南已经上市的文化企业达到4家,居全国第二位,特别是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交易,成为我国民营出版传媒第一股。重庆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将“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这对包括新闻传媒业在内的文化企业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重庆新闻传媒业应深入思考,如何利用好民营资本与新闻传媒业的经营性部分进行充分的融合发展。过去,由于重庆文化事业低层次均衡发展,县县点火,乡乡冒烟,形成“小而全”的格局,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企业规模小,将很难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抗衡。所以,对于重庆来说,当前应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形成以城市大型产业集团为骨干,区县、乡镇中小型文化企业相配套的产业格局;要加快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的步伐,通过整合城乡优势文化资源,“做大做强”企业,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对新闻出版、图书发行、文博展览业、文化娱乐业,应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利益共同体吸引众多单位包括区县乡镇甚至文化大户加盟,采用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各种形式,形成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并积极推动和深化文化传媒企业上市融资。惟有做大做强了,才会反哺内容生产,反哺信息传播,为打造文化强市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本文作者:张振中工作单位:合川区新闻信息中心

文化强市范文篇9

近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利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资源,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了“文化”建设。

坚持靠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实践,强化“文化兴市”的责任感使命感。突出一个“学”字,准确把握“文化”建设的新内涵。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学习省委关于建设文化强省、市委有关加强文化大市建设的精神,制定并部署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着眼一个“邮”字,积极构建“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坚持以“邮”为文化品牌,注重挖掘文化、尧文化、运河文化和乡土文化,集传统、特色于一体,相继推出了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周末大舞台、秦邮文化讲坛、百姓学堂等文化活动,并成功举办了一届中国羽绒服装节、四届邮文化节暨双黄鸭蛋节、三届文学奖评选等活动。紧扣一个“实”字,努力创新“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坚持文化项目点面结合。城区启动建设了集商务、研发和会展为一体的邮都文化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蝶园、海潮等综合性市民广场;各乡镇、社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菱塘回民文化广场、八桥农民广场等。坚持多项活动全民参与。在每年开展的特色文化活动中,都尽量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坚持工作成效群众评判。每次重大活动结束后,都多渠道收集信息,虚心接受各界有识之士的诤言,确保特色活动效果逐年提高。

坚持靠主题活动牵引工作,营造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举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去年月,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召开了以“抢抓发展机遇、打造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并就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形势、现状、目标及举措等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到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举行“永远的”系列纪念活动。今年月日是籍作家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日,我们适时筹划了永远的专题讲座、纪念先生逝世十周年征文、颁发文学奖、京剧《沙家浜》交响音乐会等十多项纪念活动。活动中,得到了中国文联作协主席铁凝女士,中国文联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先生,研究会会长陆建华先生等全国20多位名家的支持和参与,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日报、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均作了全程报道。开展首届读书节活动。今年月到月,我市举办了以“读书、求知、守信、文明”为主题的首届读书节活动,内容主要有“经典回响———大型美文诵读”,“十佳藏书家庭”评选,“快乐书海”———市首届读书节书市,“我最喜爱的十本书”推介展评等。目前,该活动已经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广泛参与,产生了较大反响。办好社区艺术节。依托蝶园市民广场,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由家庭才艺表演、《争做好市民》DV短片大赛、送图片进社区等系列活动糅合在内的社区艺术节。今年的艺术节围绕“和谐家庭、和睦邻里关系、和美生活”的主题,相继举办了“公民道德颂”合唱比赛、趣味体育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坚持靠打造品牌彰显优势,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出和做响“秦邮文化讲坛”。按照“挖掘秦邮文化,打造文化”的思路,通过文人搭台、文化唱戏的途径,以“文化人讲秦邮、秦邮人讲文化”为主题,以籍在外文化名人为主体,从去年月开始,相继开坛了《,一位真诚的优秀作家》、《婉约派词宗秦少游》、《永远的》等专题讲座。目前,一股“秦邮文化热”正在城乡兴起。开办和搞活“百姓学堂”。组建“百姓学堂”讲师团并积极动员公务员、教师、法官和医生等各类人才加盟,深入城乡巡回宣讲“构建和谐社会、农业科技、卫生防疫和子女教育”等内容。城乡居民纷纷夸赞其为政策法规的宣讲员、生产生活的导航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播音员。“百姓学堂”被新闻界形象称之为学习型建设的“三堂会审”。创建和申报“中国民歌之乡”。是中国民间文学创作研究基地,尤其民歌,别具一格,乡音纯真,目前已整理成功并广为流传的有《西北乡》、《数鸭蛋》、《撒趟子撂在外》等民歌272首,横泾等地的原生态民歌还被央视相中并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为了充分张扬民歌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目前我市已经成立了“中国民歌之乡”申报小组,邀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60余名代表来邮指导民间遗产抢救工作,各项筹划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扮靓和做大“周末大舞台”。依托现有的蝶园、海潮两个大型市民广场,发挥基层文化部门的作用,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两年多来,已经进行了20多场次大型广场演出,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坚持靠整合资源推进发展,创建内外联动、群策群力构建大文化的格局。用好和用足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先后对驿、庄遗址、清代当铺等3个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文游台、宋城墙、奎楼等7个省级保护单位进行重点修缮;同时,收集并整理了、、、之父子及等历代文化名人的档案资料。挖掘和利用籍在外文化名人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籍在外文化名人有百余名。我们把这些名人资源当成宣传推介的宝贵财富,专门建起了籍在外文化名人信息库,做到常联系、常沟通。同时,倾听他们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巩固和开辟新闻舆论资源。市委把宣传“文化”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内容。除率先在举办“经济社会发展新闻会”、下发加强新闻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落实新闻会商制度外,还注重与国家和省级新闻媒体、知名网站等进行沟通联系,确保了“文化”宣传向立体化、多层次和全覆盖的方向发展。

文化强市范文篇10

关键词:书院;创新模式

一、石鼓书院文化研究初衷:复兴中国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一)研究书院弘扬文化自信。强调:“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研究和挖掘石鼓书院历史文化,梳理其历史文脉,传承其书院精神,弘扬中国古代书院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初心和使命;石鼓书院“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就是治学修身兼顾天下的责任与担当,亦是今日之衡阳文化强市的城市精神,是提升衡阳城市内涵建设的文化自信根基与源泉。(二)振兴书院助力文化强省。对湖南工作指示:湖南位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带一部”,发挥区位优势,做好“过渡带”和“结合部”文化强省。衡阳地处湘中,人灵地杰,古之兵家必争之地,湖南重镇,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适中居中的地域优势,责无旁贷,必将再次成为湖南文化强省的中流砥柱,而衡阳石鼓书院必将成为文化强省的中坚力量。(三)弘扬书院践行文化强市。衡阳自古就是文化名城,依山伴水——北眺南岳衡山,蒸水湘水交汇之处,“两江锁口”的衡阳风水宝地,便是人才辈出的衡州古城千年石鼓书院所之地。中国书院当代营运模式,值得我们创新思变:“六经责我开生面”——扩大学习范围,向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其他三大书院的复兴模式学习经典;向当代书院厦门筼筜书院“政府扶持,企业创办,公益经营”新学田制学习借鉴;结合“一带一路”向国外中西结合的国际化书院模式学习创新,夯实石鼓书院文化自信之根基。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深入挖掘石鼓书院千年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倾心打造衡阳书院文化教育品牌,倾力复兴衡阳书院文化之重镇高地,进一步提升衡阳人民的文化自信力,践行加快文化强市的步伐。

二、畅响石鼓书院文化强市三步曲:政府统筹、高校引领、社区普及

想让石鼓书院文化活起来,需要政府勇于担当,学者甘于奉献,学子开拓创新,市民时不待我“兼顾天下”的石鼓精神,举全市之力,众志成城,让石鼓鸣的响,石书翻的动,石碑读得懂。延续城市文脉,发挥石鼓书院文化精神内涵,畅响石鼓书院文化强市三部曲。(一)政府统筹规划——修名千佛上。石鼓书院文化经典传承、古代书院建筑体制完美展现,是衡阳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石鼓大讲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石鼓书院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和经典文化的平台;构建互联网是石鼓书院文化传播无限发展载体——政府统筹,整合资源,高校引领,民众参与,网络推广,规划节奏,逐步完善是石鼓书院创新模式----让石鼓书院的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使用常态化,育人启民内涵化!1.夯实硬件。重修石鼓书院:扩建文化主题广场——2006年,衡阳市人民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古代书院经典建筑群:山门、石鼓、书舍(现在为石鼓展厅)、讲学(大观楼)、藏书(合江亭)祭祀(武侯祠、李忠节公祠),朱凌洞,并增建了廊桥、禹碑亭,修复了摩崖石刻、石鼓诗词碑刻长廊;扩建了石鼓书院文化主题广场,立石鼓七贤大型雕塑像(创院始祖李宽、哲学与文学大家韩愈、李士真、理学鼻祖周敦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东南三贤”之一张栻、黄斡);刻有朱熹撰写的《石鼓书院记》的大型石书、千年银杏(寓意书院杏坛讲学)。目前,沿江新建的亲水平台栈道再现石鼓八景之栈道古藤,建议进一步完善石鼓书院八景:“东岩晓日,西豀夜蟾,绿净蒸风,洼樽残雪,江阁书声,钓合晚唱,栈道枯藤,合江凝碧。”重振石鼓锦绣风光。2.做足软件。创建石鼓书院研究所:传承石鼓书院文化,不仅要做好硬件,修旧如旧重建古代书院建筑体制,而且要做好文化内涵等软件工程,设立完善石鼓书院管理运营中心,建立石鼓书院文化研究所,并聘请专家学者政府负责人为石鼓书院名誉山长,组建学术顾问团队,对石鼓书院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全面打造衡阳书院群,湖湘文化寻根之旅,文化自信共建共享。打造石鼓大讲坛品牌优势:利用互联网打造完善石鼓大讲坛品牌,做好文化强市宣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利用书院文化兼顾个人修身和文化传道,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打造石鼓大讲坛品牌优势,强化高端学术交流,必须做到以下三点:请进来——请国内外高端专家学者,开坛讲学,为政府统筹出谋划策,为民众民生传道解惑;走出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功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根据本区域特色,书院特点,创新观念,与时俱进,做好文化强市大格局;做扎实——政府统筹,书院建设负责人,衡阳高校的相关专家学者,要向国内外,做的好的传统书院,现代书院和社区书院请教,观摩学习,打造好石鼓书院这张城市文化名片,增加衡阳民众文化自信,引领衡阳文化强市。3.文创商业与网络拓展用石鼓书院文化点亮文创产品设计,让文创产品激活传统文化,复活石鼓书院历史文化内涵,利用多元文化创意营运模式,打造石鼓书院文化商业圈,践行书院精神“知行合一”。打造石鼓书院文创商业圈——以石鼓书院文化为背景,政府统筹,高校引领,社区参与,利用互联网创新资源整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文创+创业)营运模式:衣——汉服礼仪艺术摄影;食——湖湘文化美食广场;住——星级酒店民宿客栈;行——石鼓书院湖湘文化寻根之旅;书院雅集文化汇集中心——文房四宝,书画古玩,雅集展览、国学经典系列培训班,研修班等。(二)高校引领文创——至味五经中。复兴石鼓文化,创新思变营运模式:打破壁垒,智能组合,真正做到政府,高校,社区三位一体,团结协作,分工合作,各尽其责,各尽所能,励精图治。产学研——企业与高校之间无缝对接;高校现代教育与书院传统教育模式探究和实践(学徒制,导师制,学科融合等);谋石鼓书院复兴之初心,担石鼓书院强市之责任。“百年大计,教育文本”,借助文化自信之政策,教育改革之劲风,高扬开拓创新之旗帜,让石鼓书院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活’在当下,复兴中国四大书院之雄姿:交流互鉴,开拓创新,共建共享共振四大书院育中华英才,复兴中国文化强国之梦。1.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首先,建立学术机构和团队——政府统筹,设立石鼓书院研究所,加强建设衡阳高校石鼓书院科研团队,开设石鼓书院文化与高校教育高级研修班;其次,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学术研究常态化,开展不同层面的学术交流研讨会,谈经论道,百家争鸣,广纳民意;最后,创办学术专刊,著书立说,创办石鼓书院文化研学术期刊或者通俗宣传册,保护、传承和弘扬石鼓书院文化。2.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政府统筹、石鼓书院研究所负责,高校专家学者科研团队引领,创新国学经典,专业打造石鼓书院:志愿者团队+文创特色社团。引领创建石鼓书院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让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社团成为石鼓书院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使者,也成为衡阳文化强市队伍中一道青春靓丽风景线,衡阳市文明的窗口。专业打造文创特色社团:创新国学经典,完善大学德艺双修——诗书礼仪、琴棋书画、仁智礼义信;同时为衡阳社区服务,全面打造衡阳石鼓书院文化之社区书院培养专业高精人才。文创特色社团如:研读编书、书画创意、国乐咏唱、演绎展示、中医养生、汉服礼仪、茶道静心、棋道启智、花道审美、陶艺手工刺绣、中国功夫、互联网文创+创业等。(三)社区践行服务——六经则我开生面。高校的石鼓书院文化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新时代社区服务,扎实做好石鼓书院文化走进社区(城市、乡村),惠及民生,公益关助衡阳市民养老、育儿、学艺等基准问题,真正做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强市。经过专业石鼓文创培训的大学生走进社区,促进中国书院古代与现代文化大融合:石鼓书院文化传承+衡阳高校当代书院社团+社区书院文化拓展。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友爱关助,以衡阳市委、市政府为统筹,以石鼓书院文化为底蕴,以高校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模式,以社区书院为平台,学习强国,强化衡阳市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市民的文化自信力。1.养老:老年社区大学——养生堂面对中国(全球)人口老年化问题,强调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结合国学中医,防病养生,关助老年疾病康复、精神健康,让社区养老服务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2.育儿:社区启蒙——益智堂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关爱儿童的身心健康,国学启蒙,益智身心;社区书院,更加有利于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石鼓文化进社区,开办社区书院:针对3-13岁儿童,二胎妈妈,设置国学经典初中高级班、亲子班、国学经典咏唱,书画,国乐,舞乐,陶艺手工,中国功夫健身班等。3.学艺(就业+创业):中年人修身养性——艺伎堂人到中年,面临更多的工作、就业和创业压力,社区书院(逐步健全完善城镇与乡村的社区书院)公益性地为中青年的提供优质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指导等终生学习机会。

三、结语

在传统文化日渐复兴、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不断高扬的今天,石鼓书院文化强市,首先要从衡阳的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开始,理应充分发挥接通传统与现代的优势,开拓出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一方面要深度挖掘石鼓书院文化,扎根中华大地,立足民族优秀传统,从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中吸取智慧,从中获得启示与借鉴,建构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教育体制;另一方面又需要立足高等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适应时展的需求,形成融通古今中西的学术体系,培养兼具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现代具有高素养的综合人才。石鼓书院是涵养湖湘文化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古代书院的历史发展缩影,是衡阳人文思想交汇之所,以石鼓“七贤”为代表的“修身传道治学兼顾天下”之“石鼓精神”,就是衡阳文化强市的“民族精神”和“城市精神”。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立足石鼓书院之文化内涵,秉承石鼓书院之精神,传承石鼓书院开拓创新之思想:坚守书院文化研究,甘于奉献教育强国之事业,勇于担当教书育人之责任,以儒家经典为文本,以书院为依托,以创新为模式,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精神目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化自信强市强省强国——复兴中国梦!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李安仁,王大韶,李扬华.湖湘文库——石鼓书院志.[M]长沙:岳麓书社,2009.

[2]王维生,戴美玲.筼筜书院——中国当代书院丛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7.

[3]朱汉民.中国书院文化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