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4:31:30

文化强区

文化强区范文篇1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百忙当中抽空参加xx区文化强区研讨会。刚才发言的同志,既是文化工作的领导,也是文化工作的专家。作为领导,对我区文化强区建设提出了工作要求;作为专家,从理论结合实际的高度,为我区进一步理清建设文化强区的思路提出了宝贵意见。今天的研讨会,对我区在座各位领导干部来说,既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又充分领略到文化的魅力。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们将在修改完善《xx区建设文化强区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加以消化和吸收,使《规划纲要》更科学合理,更符合我区实际,更好地指导我区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步伐。下面,就我区文化强区建设工作谈五点意见,可归纳为“五个三”:

第一,要明确“三大主题”

一是要加速xx人精神的形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xx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我在全区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讲过,在行政区域调整后的融合过程中,人的精神层面的融合是最高层次,也是最重要的融合。只有实现了人的精神层面的融合,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才能够迸发出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为区域加快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和提供精神动力。因此,培养和塑造xx人精神,形成全区人民共同认同的xx文化、xx人精神,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xx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这要作为贯穿我区文化强区建设始终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二是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我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增长点和增强发展后劲。刚才,很多领导和专家都提到,“以文化论输赢、以文化促经济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文化强区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而以文化促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主要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要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落实文化产业政策,把文化产业培育和发展为我区的新兴产业,推动我区经济加快发展。

三是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根据不同群体的需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享受建设文化强区的成果。

第二,要抓好“三大建设”

一是要抓好文化市场建设。目前,我区的文化市场仍比较简陋和狭窄,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与中心城区的地位不相称,与建设文化强区的要求不适应。因此,加快文化市场建设,对我区来说已是迫在眉睫。

二是要抓好文化阵地建设。文化阵地是开展、活跃和繁荣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区的重要内容。抓好文化阵地建设,要摆上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当前,我区文化阵地建设欠账较多,与建设文化强区的目标差距较大,加快文化阵地建设也是迫在眉睫的。

三是要抓好文化队伍建设。目前我区文艺创作的力量较为薄弱,要尽快适应建设文化强区的新要求,突出抓好文化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强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第三,要逐步形成“三大机制”

一是文化建设要逐步形成从“小文化”向“大文化”转变的机制。即要不断拓展文化建设的内涵,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唱唱歌、跳跳舞等“小文化”向文化的各个方面延伸,发展包括文化产业等的“大文化”。

二是文化资源要逐步形成市、区、镇(街)、村(居)四级的共享机制。要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各级文化资源分割的问题,整合利用好各级各类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三是文化建设投入逐步形成由政府投入为主转变为以政府为引导、社会共同投入的机制。解决文化建设的投入问题,是建设文化强区的关键问题。单纯靠政府投入文化建设,是难以为继的。要研究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社会共同投入的文化建设长效投入机制。

第四,要实现“三大目标”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要高于经济发展速度。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和扶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二是要形成一批文化精品、文化品牌和文化主题活动。把特色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形成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并具xx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精品力作。

三是要建成和完善一批文化设施。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事业的依托和载体。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优先安排,填遗补缺的原则,继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为开展大众文化提供良好载体。

第五,当前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今年下半年,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要继续开展xx人精神大讨论活动。通过大讨论活动,使各自抛开原有区域的烙印,形成大家广泛认同的xx人精神,从而实现我区在人的精神层面的融合。

二是要精心组织第二届xx艺术节和侨乡美食节,全面展示我区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和侨乡独特的饮食文化。

文化强区范文篇2

关键词:文化强省;广西;民族文化强区

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经济发达,具备良好的地缘优势,领全国文化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风气之先,提出了宏大而又比较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目标,湖北、江西、陕西、河北、河南、湖南、安徽、贵州等中西部省份也陆续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当前广西区文化建设热潮涌动,蓬勃发展,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进程强力推进,跨越发展,成果显著,并且广西也是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目标。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委会也适时提出了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发展战略。到“十一五”末,广西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7.6%,文化产业已成为广西最具特色的时代底色,文化繁荣的“广西现象”、文化产业发展的“广西模式”和基层文化建设的“广西经验”引人瞩目。

一、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内涵

文化强区战略是基于自治区域范畴层面上文化发展的顶层战略设计和规划,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内文化产业战略、文化经济战略、文化传承战略、文化传播战略等战略体系的集中体现。“文化强区”的建设体现在公民思想道德综合涵养的提升,科学文化综合素质的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公共大众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文化交流的拓展和融合。文化强区的具体表现是文化产业、生产规模的发展壮大与占GDP总量比例的增加,全民、区域公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提高等等。

(一)实现各民族繁荣稳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处于发展动力深度转换、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阶段,重点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加强思想舆论阵地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完善互联网+、信息化管理领导体制机制顶层设计,大力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从理论与实际结合上回答广西区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广大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

(二)挖掘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文化资源,探索文化资源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的核心作用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引领民族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根本,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和立德树人教育,以弘扬民族文化和传统为抓手,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开发与利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工程和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传承和发展红色基因,大力弘扬壮乡壮族精神;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做大公约数,极大丰富区域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丰富区域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优秀文化、民族文化只有深入群众才有广泛影响力;只有广大群众真正参与才有持久生命力。要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强区”品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文化强区、惠民活动,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民众倾斜,让广大群众有更多文化获得感。

(四)正视区域文化发展差距,大力推动文化改革创新发展

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代特征,也是文化强区建设的重要动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等方面与发达省份都存在明显差距,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文化发展经济扶持政策,推动区域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文化新业态,加快培育在全国和国际上有影响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讲好广西故事,传播广西声音,展示广西形象。

二、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存在的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面临诸多问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底子薄、资源分散,文化品牌特色不多,产业缺乏系统性、规模化、集团化,与先进发达省(区、市)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特色不多、不明显,产品单一,质量不高,集中度不高。文化产业结构分散,层次低,没有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呈现同质化、相似性竞争特征。文化资源利用、开发和产业化整合与信息化时代结合程度不够,支柱作用不突出,效益不明显。

三、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主要路径

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步伐,将推动广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前广西正处于发展动力转换、发展结构优化、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立足自身优势,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出发为加快广西跨越发展闯出一条可行路经。

(一)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广西范例

广西区各民族友好和谐共处、共同进步,为世界上各民族文化在实现相互帮助、相互尊重与友好和谐发展,如何跟上新时代的脚步,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多彩、可以借鉴的广西模式和广西经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文化多样性保护、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繁荣方面树立了良好形象,使世界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民族的文化是如何共同繁荣、互帮互助、和谐发展、各个民族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是如何促进经济、民生、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将不断彰显和强化广西壮族自治区各个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及其对各民族团结、社会友好和谐的促进作用,从而为我国多民族团结统一、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政策的成功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文化发展范例。

(二)提升民众幸福感获得感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均GDP总量和人均收入指标虽然没法与先进发达地区的水平相比,而物质财富总体讲仍然是提升人们幸福感获得感的关键因素,但并不是非唯一的或决定性的指标。通过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广大民众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各民族裨益社会和民生的道德素质得以加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广大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愈发提升,形成和谐共处安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风尚和安定团结的新局面,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促进面向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建设

如何树立中华民族良好的国际形象、国际地位,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软实力,是关系到国家层面的战略工作。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之一的“民心相通”提上日程,其中,民族文化的传播所承载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广西的优势不仅仅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区位优势,更应该彰显民族特色文化优势。要大力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之间在民族文化遗产交流、保护、文化多样性利用等方面的合作,让广西壮族自治区精彩纷呈的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推进广西生态理念,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广西区各民族在世世代代休养生息和历史长河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优秀文化和产业资源可持续可再生利用知识,有先进的生态理念、智慧和人文道德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大力发挥广西区在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经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多样性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使广西区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良性互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多样性协调发展的示范地区。

(五)打造充满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的示范区

文化是不能固步自封和停滞不前的,传承和创新应该是互动的,广西要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要坚持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极富广西区个性魅力的特色文化创新产品,并不断培养培育出能带动区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特色人才队伍,使广西区成为充满和谐文化、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的示范性地区。

四、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建议

(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属点,通过覆盖区域、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全区人民的精神归宿感。广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产业,以坚持政府为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区域、社区和农村为重点,广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广西区公共文化产品、资源和服务体系供给能力。

(二)促进行业间的多元融合和跨界合作广西拥有明显的民族、地域等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但要素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在当代信息技术、科技发展不断抹平行业边界的背景下,促进行业融合创新和跨界交流合作是必然趋势。行业融合创新和跨界交流合作的重点是推进文化与信息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传统行业合作、文化与金融合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和区域国际化发展。

文化强区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经济文化强区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富而强、精而美”的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作用,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努力形成“开放、包容、诚信、务实”的人文精神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为建设“富而强、精而美”的幸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总体目标

力争“十二五”期间,形成具有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化发展新格局,鲁商文化更加彰显,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新时期人文精神更加丰满,全民文化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形成以鲁商文化传承发展为主线,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和谐发展的文化体系,把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名城。

一是构建幸福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升全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培育现代鲁商发源地人文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解放思想、和谐发展的时代文化精神,为加快幸福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二是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规划重点文化项目,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到2015年全区基本实现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形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三是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到2015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我区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强区。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

各有关单位按照区委《关于加快文化强区建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统一思想,明确职责,积极投身文化强区建设。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在全区广泛开展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组织实施

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单位多,项目周期不同,各单位要根据《意见》和《实施方案》要求,紧密结合部门职能,制定工作活动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定具体项目时间表,抓好工作落实。加快文化强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调度和检查督导。要认真总结典型经验,扎实有效地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以解决。要建立工作台帐,定期督导检查,确保各具体项目按时有效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文化强区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经济文化强区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富而强、精而美”的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作用,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努力形成“开放、包容、诚信、务实”的人文精神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为建设“富而强、精而美”的幸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总体目标

力争“十二五”期间,形成具有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化发展新格局,文化更加彰显,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新时期人文精神更加丰满,全民文化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形成以文化传承发展为主线,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和谐发展的文化体系,把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名城。

一是构建幸福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升全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培育现源地人文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解放思想、和谐发展的时代文化精神,为加快幸福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二是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规划重点文化项目,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到年全区基本实现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形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三是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到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我区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强区。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

各有关单位按照区委《关于加快文化强区建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统一思想,明确职责,积极投身文化强区建设。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在全区广泛开展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组织实施

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单位多,项目周期不同,各单位要根据《意见》和《实施方案》要求,紧密结合部门职能,制定工作活动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定具体项目时间表,抓好工作落实。加快文化强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调度和检查督导。要认真总结典型经验,扎实有效地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以解决。要建立工作台帐,定期督导检查,确保各具体项目按时有效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文化强区范文篇5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全面兴起文化改革发展的新高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形势下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对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形成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对全省全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充分认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市委全会的重大意义,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在学深学透文件、掌握精神实质、狠抓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切实把思想高度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全会提出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创我区文化建设新局面。

加快文化强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积极参加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创建活动为抓手,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建成与我区文化资源相匹配、与综合实力相适应、与富民强区目标相衔接的文化强区。

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理论武装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完善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在全国、全省、全市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走在全市前列。

二、大力实施文化引领工程,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和思想道德水平

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勤劳、诚信、自强、忠厚”为内涵的地域文化,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群众。大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开设“讲堂”,与理论中心组学习相结合,每2个月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模范典型和基层骨干,围绕上级决策部署、各地先进经验、党的革命历史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和人文管理知识等专题,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宣讲。结合科教、文体、法律、卫生下乡进社区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大力宣传文化建设、支农惠民、法律法规、医疗卫生等政策知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活动,主动做好各项服务。深入开展社会科学应用性研究,做好优秀社科成果推荐工作。

(二)深入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四德工程”建设,继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积极挖掘、培养、宣传全区各行各业的道德典型,每两年评选一批道德模范,用身边事影响带动身边人。设立见义勇为奖励基金,对见义勇为行为,出现一起奖励一起,匡正道德风气,弘扬社会正气。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村(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和农村学校少年宫提档升级,力争到2020年,每个镇(街)都建有综合性未成年人活动中心,每个村(社区)都建有独立的未成年人活动室,每所农村中小学校都建有高标准的少年宫。

(三)着力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巩固全省文明区创建成果为抓手,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到2020年,市级以上系列文明单位占全部文明单位总数的比例达到45%。在机关,大力弘扬“团结、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引导各级干部自觉比实干、讲奉献、谋实绩,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在行业服务窗口,深入开展“争创一流窗口,争当服务标兵”活动,推出一批窗口服务品牌;在企业,大力倡导“爱岗敬业、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经常性举办文化建设成果展,扩大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在城区,以“睦邻相处、和谐共建”为主题,大力推广“五联共建”经验做法,探索建立社区文明建设网格化管理体系;在镇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改善农村面貌,倡树文明新风,提高农村文明建设水平。深入开展“学雷锋月”活动,定期举办志愿服务交流活动,整合规范义工等各类志愿者队伍。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宣传舆论工作。重点打造电视台主阵地,优化栏目设置,加强改进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充分利用好各类网站、镇(街)村(社区)简报、自办刊物等媒体,丰富信息内容,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公众吸引力;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和舆论引导机制,完善党委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强化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发挥引导舆论、促进和谐等积极作用。

三、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加快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区级文化设施上档升级,规划建设展现海洋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集文物藏品、精品收藏、文化服务为一体的区群众文化服务中心,进一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完善镇(街)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满足基层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加快建设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到2012年,实现村村有文化大院等活动场所的目标,打造15—20分钟文化服务圈,并逐年上档升级,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继续推进公益电影免费放映工程,在确保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基础上,丰富播放内容,提高片源质量。选购实用性强的精品书籍和音像制品,充实到农家书屋和社区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借阅。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与市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的有效对接,实现镇(街)、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落实好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向社会开放的规定,保障不同群体的公共文化需求。

(二)进一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适应广大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需要,积极推进镇村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在镇村,进一步打响秋冬群众文体活动品牌,确保群众参与率达到60%以上。在社区,广泛开展日常性文化活动,定期举办“5.23”歌咏会、夏季广场纳凉晚会,不断创新组织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在企业,经常组织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在学校,利用教师节和“六一”儿童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文体活动月等活动。同时,创造有利条件,广泛开展针对残疾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文化关怀,鼓励农村、社区、企业、学校之间的文化活动交流,支持基层文艺工作者、群众文艺骨干、各类文化团体、各级文学艺术类协会学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三)大力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保护挖掘整理宣传沿里口山、正棋山、棉花山、崮山等山脉为主线形成的佛家、道家、儒家等宗教文化;以孙家疃靖子、里窑、外窑等地为代表的渔家文化;以古陌岭、鹿道口等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桥头笔架山、羊亭贝草夼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扶持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和传承锡镶、剪纸、面塑、布艺等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加强老街、老洋房、大集体建筑、家庙宗祠、主题公园等乡土遗产的保护利用。精心打造电视文化栏目《传承》,全方位探寻本土历史,体验民俗风情,传播优秀文化。鼓励、支持和规范民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

(四)不断激发文艺作品创作活力。充分借鉴《天赐》等获奖作品的成功经验,设立“区文艺精品奖”,激发创作热情,鼓励文艺创作,积极参与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省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及市文学艺术奖等评选活动。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以宣传为主题、社会反响好、影响力强的精品力作,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扶持奖励。

四、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工程,努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层次为重点,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努力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一)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印刷、传媒、影视、网络、动漫等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电影休闲娱乐业,实施横店影院上档升级和宝泉广场影城等新建工程;培植永丰印务、祥同彩印等骨干印刷企业;提升长生岛等书画古玩城文化品位,打造艺术品交易、交流、培训聚集区;加快推进宝泉广场锦绣大道、侨乡广场二期工程,建成集娱乐、休闲、商业、酒店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休闲区。严格择商选资,着力引进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财政贡献大的文化企业,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优势文化企业集群。进一步发挥优势,着力打造仙姑顶传统民俗文化、“幸福海岸”旅游文化、“歌咏之乡”群众文化等品牌,推动文化产业上档升级。

(二)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以宝泉汤温泉、温泉风情小镇等项目为载体,深度挖掘温泉衍生产品,增加温泉旅游产业附加值;以半月湾、嘉德威游轮、仙姑顶二期、褚岛文化休闲基地、桃花源景区为重点,壮大休闲旅游产业,构建以文化内涵为主干,以重点景区为依托,以精品线路为纽带,跨区域、跨行业、跨景区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推动文化与体育融合,以金海游艇俱乐部、铁人三项赛场为依托,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鼓励发展以各类设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含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进一步理顺电视台财政体制,面向市场加快推进区电影公司改制步伐,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途径合法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监管,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文化交流,组织好与韩国中区厅等的文化交流活动。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审美需求的新变化,不断扩大文化消费。

五、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推进文化建设的政治责任,将其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人大、政协和各人民团体要依法履行职责,发挥自身优势,动员和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文化建设。宣传文化部门要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组织参加争创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活动。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工作职能,大力支持文化建设,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加大对文化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同财政收入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预算。自2012年起,全区财政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镇、村文化建设。制定我区鼓励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自2012年起,区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较大幅度增加,并健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提高使用效益。积极支持文化创新型企业(项目)和文化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申请享受省级高新技术开发项目政策,推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纳入省优先发展产业目录。

(三)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足配好镇(街)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名工作人员负责组织开展文化服务工作。加强对优秀民间文化人才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演出队、庄户剧团、文化专业户、义务文化管理员等,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每年选拔一批有潜力的中青年文化人才实行跟踪培养,每三年将全区基层文化队伍轮训一遍。定期举办文艺工作者联谊活动,积极营造增进沟通、加强交流的良好氛围。建立完善人才考评奖励制度,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研究制定奖励有突出贡献文化工作者和优秀社会文化团体的具体办法,定期评选全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突出贡献奖。

文化强区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全民参与、开放创新,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围绕全区“3451”工作方略和“1343”发展目标,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新需求为主要任务,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文化繁荣环境,加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促进文化与经济、环境、社会的大融合,形成和塑造区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形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区的文化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在重视满足人民群众大众化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精品生产和人才培养;在重视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在重视政府推动的同时,更加注重深化改革,运用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建设;在重视发挥财政投入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努力开拓文化发展多样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新路子。

根据区域文化发展趋势和条件,区到“十二五”末期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文化建设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在省位居前10名,在全市县区中名列第一,实现“四个一批”:

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努力推进“三个一”文化工程,积极扶持培育民间艺术团体,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鼓励艺术创作,推出10部在全国、全省获奖的文化精品和10个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建成一批高质量、广覆盖的文化设施。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建设,街道、社区(村)文体活动中心(室)建设全部完成。区、街道、社区(村)三级文化网络全部建立,提升社区文化服务水平。

培育一批有竞争力、有规模效益的文化产业。大力支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以软件、印刷、旅游为主导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提升,占GDP6%以上。

培养一批素质高、水平高的优秀文化人才。建立合理、规范、科学的文化人才选拔任用机制,通过培养和引进,逐步形成100人左右的专业文化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队伍,培养出1000人左右的群众性文化骨干队伍。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塑造文化品牌形象

彰显人文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结合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全区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共同的精神支柱、共同的荣辱观。大力弘扬“敢做善成,幸福”的精神,形成志存高远、敢做善成、脚踏实地的社会风气,提振社会各界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为区新一轮大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培育文化活动品牌。立足实际,进一步办好一年一度的区社区文化节,让大众文化、群众参与成为主流,使之成为我市较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品牌;推进区东方艺术团、民间艺术团的公益性演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大餐”;发挥区书法美术家协会作用,加大对区民乐队、电子乐队的扶持力度,推出更多艺术人才和作品,更好地服务于民。扶持培育各街道“三个一”文化工程,成立一支素质高的文化队伍、建设一个稳定的文化阵地、打造一个“叫得响”的文化品牌。按照“一社区一品牌”的工作思路,积极扶持东苑社区、师苑社区文化特色创建工作。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规划建设“五担岗”文化主题公园和小型博物馆,营造历史文化景观。加强烟墩山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链枪、采茶灯等民间民俗文化的扶持工作力度。开展区域文化交流,推进文化传承。加强文艺队伍建设,繁荣文艺创作,每年创作生产出12部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的精品力作。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功能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2012年的重点工作,我们将根据《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意见》,对标达标,补缺补差,确保在明年10月底完成创建任务。完善现有文化设施功能,提高档次。加快区综合文体中心、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中心(室)建设。区综合文体中心选址已定,规划方案正在论证,功能涵盖“两馆四中心”,即区文化馆、区青少年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工会职工活动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区文化标志性建筑。到2015年,全区城乡平均每百人文化设施面积超过10平方米,区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平均每人3册以上,图书借阅量每年达5万册。

大力推进群众文化开展。发挥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和街道、社区(村)基层服务点的作用,充分发挥区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街道、社区(村)文化阵地的作用,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歌咏、读书、书画、朗诵、歌舞表演等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机关文化、社区(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机关、社区(村)、企业、校园文化特色化发展。坚持开展文化“四下乡”、“四进社区”活动,逐步形成以节庆假日为抓手、以广场社区为阵地、以城乡群众为对象,群众文化活动全面活跃的局面。

大力推进文化艺术普及工作。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水平、文明素养水平,树立以文化人理念,普及文化工作。

(三)谋划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重点围绕雨山湖、秀山湖和濮塘风景区,全面展开文化产业功能布局,重点发展运动休闲、影视制作、文化旅游、软件动漫、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商务会展、印刷广告等主导产业,着力推进文化与商业、文化与旅游、文化与软件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

大力推进文化与商业的融合。一是打造环雨山湖(片)商业休闲文化产业带。强化解放路与湖北路文化广场周边的商业休闲文化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和建设雨山湖东岸文化景观,升级改造湖东中路图书电子一条街的文化品质。二是打造印刷、广告产业园,重点发展广告业、商标印刷、包装印刷等较高附加值的广告印刷业,实现集群发展、集约化经营。三是结合旧城改造,兴建国际文化体育广场,建设文化娱乐一条街(影视、KTV、电玩等)、文化用品一条街(图书、电子出版物、文房四宝、古玩字画、各类乐器、花鸟虫鱼等)、地方小吃一条街(各地特色小吃、酒店、茶楼、文艺会所等)。四是培育打造团结广场、解放路商业街、宁安城际铁路广场等文化商业中心,形成文化味浓、市场旺、人气旺的文化商业圈。

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一是在霍里街道凤山村打造仙人坝生态农业文化产业园,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文化项目、植物园项目、影视基地于一体,发展健康休闲和演艺文化产业。二是利用濮塘风景区自然人文资源和革命传统文化优势,规划濮塘产业项目。打造部级体育运动基地及长三角知名休闲度假基地;打造龙湾生态农业休闲度假示范基地,建设温泉度假村及配套设施;打造濮塘?印象影视基地,建设影视基地、传媒学院、演员度假村、会议中心等,同时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大力推进文化与软件的融合。区建设的软件园已具规模,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优势,打造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创意产业基地,让创意产业基地成为我市新兴服务的重要支撑和创新城市的重要载体。基地共规划设立软件产业园、服务业外包产业园、创意设计和研发产业园等专业功能园区,形成科技服务、人才培训、会务会展、文教培训、新媒体研发、文化出版、图书发行、电子商务、商务办公、文化艺术、国际外包服务和配套商住设施于一体的、功能完善、独具特色、创新能力强大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一是着手开展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各项工作,把发展服务外包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形成产业特色;二是促进与动漫游戏产业的互动发展。积极引进知名软件、数字娱乐研发制作企业入驻,着力构建软件技术支撑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生物芯片等主导产业,发挥吸附和集聚效应;三是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自主创新。把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髓注入到动漫产品之中,为动漫产品赋予价值观念、道德情感,让更多的动漫产品成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彰显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活的符号,形成创意文化产业集群。

(四)建设文化人才精英队伍

大力培训现有文化人才。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与国内高校、培训机构联建培训基地、举办研修班。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现有人才,让人才在文化建设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发挥主力军作用。

大力引进紧缺文化人才。坚持按需引进的原则,重点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创意产业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构建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管理机制。

大力激励优秀文化人才。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允许知识产权、创作成果和科研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为高层次文化人才创业提供支持,对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点人才、文化工程,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文化人才工作制度。

三、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文化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扶持力度,把文化发展目标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区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文化管理部门职能作用和文化社团的桥梁作用,为文化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注重区、街、社区三级文化组织网络建设,实现上下贯通。加强区直有关部门、单位之间交流和配合,积极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协调服务,实现区域文化工作的协调联动。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的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扶持。在城市规划中注重抓好中长期、近期文化规划和建设项目,对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做到先考虑、先预留、先规划。政府在土地收益中确定适当比例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文化强区范文篇7

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和广州市建设中医药强市大会后,该区又积极行动,全面启动建设中医药强区工作,部署加快该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目标和具体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建设中医药强区的各项保障机制

(一)召开建设中医药强区大会。20**年7月13日,广州市荔湾区召开建设中医药强区会议,贯彻落实**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广州市建设中医药强市大会精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有关领导和荔湾区五套班子成员出席会议。区长周亚东作工作报告,区委书记刘平作总结讲话。会议回顾了近年来该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了面临形势和机遇,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区的工作目标,并表彰了一批中医优秀人才和中医优秀专科专病项目。

(二)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建设中医药强区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对建设中医药强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荔湾区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组长,区卫生局长为副组长,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科技局、人事局等15个区属部门及街道有关领导为成员的荔湾区建设中医药强区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在建设中医药强区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

(三)完善管理网络和评价体系,为建设中医药强区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完善中医管理网络,要求各医疗机构有中医工作专门管理人员,并赋予相应的职能。二是在医疗机构年终考核中,设立明确的中医工作指标,如:中医药人员比例、中医药服务项目、中医药服务量、中医药服务群众满意率等。

(四)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为建设中医药强区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制订引进名中医政策,完善“国医馆”这一有利于发挥中医专长的平台;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中医从业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五)拓宽宣传渠道,为建设中医药强区提供宣传保障。加强中医国粹观念及科普教育,借助省市公众媒体、街道科普宣传栏的影响力,建立更广泛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渠道,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医,大力支持中医的发展。

(六)为建设中医药强区提供资金保障。政府对创建中医药强区经费进行总体预算,引入市场运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整个建设过程总体经费预算26亿多元,其中广州国际医药港建设投入约16亿,清平中药材市场二期改造工程投入约10亿元。

二、出台政策,统筹中医药强区建设工作

按照《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及《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本区中医药工作的实际,荔湾区委、区政府出台了《荔湾区建设中医药强区的意见》和《荔湾区建设中医药强区工作方案》。

《意见》指出,建设中医药强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医药强区工作,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结合区委“十一五”规划“擦亮西关传统中医药文化等医疗卫生服务品牌”的精神,以政策作为保障,以“创精(名院、名科、名医)、创优(社区卫生服务)、创特(国医馆特色)”为契机,以培养人才、学科建设为重点,以普及中医诊疗技术,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目标,利用三年时间,着力推进“一个基地、两间名院、三个重点专科、四个特色专科、五个药业、六个产业链、七个示范中心、八间国医馆、九名名中医”建设。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优势,努力挖掘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构筑有中医药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为荔湾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服务。

三、制定措施,突出特色推进中医药强区建设

(一)深入推进中医药进社区工作。一是不断加强示范中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重点推进逢源、中南等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努力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在内涵建设上下苦功,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创建品牌特色专科、再创新特色。二是着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入社区工作。将群众容易接受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贯穿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全过程,努力降低医疗成本,为群众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医疗服务,减轻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三是有机地把中医治未病的知识结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去,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加强疾病预防。

(二)积极实施中医名院名科名医战略。一是创强区中医医院和骨伤科医院。争取用3年时间,将荔湾区中医医院建设成人才梯队合理、专科特色突出、中医优势明显、服务功能完善、技术水平较高的广州市名中医医院;将骨伤科医院建设成为二级专科医院,力争在全市区级专科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二是创精专科专病。着力打造好区中医院脑血管病专科、区骨伤科医院脊柱病专科及区人民医院中医传统康复专科3个重点专科。加快区中医院肿瘤专科等4个特色专科建设,通过制定规划,培养和引进人才以及重点投入等措施,加快名科发展。三是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抓好重点人才培训工作。遴选优秀中青年的中医技术骨干,通过良好的机制培养新一代名中医和一批学科带头人,形成比较合理的中医人才梯队。

(三)加快国医馆系列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国医馆系列在中医药强区中的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和内涵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国医馆管理和新规划国医馆的筹备工作;突出中医传统特色和优势,满足社区群众对中医药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

文化强区范文篇8

一、发挥独特优势,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固本强基

地处××之滨的××区,汉代名将灌婴早在2200年前就在此筑城设郡,因此成为××的发祥地。近年来又先后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灯彩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全国科技创新示范区等。在创业创新的发展大潮中,××区已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现代化都市新区,成为展示实力、繁荣、和谐的重要窗口。在做强“实力板块”、

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浓厚的文化积淀。

激励机制日益彰显,创业人文氛围越来越浓。以科学发展、率先富强为鲜明特征的创业创新文化已为××人所接受。通过解放思想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传承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精神,认真挖掘传统创业精神的人文底蕴、总结现代创业中体现出的文化精神,营造了创业创新、勇于争先、博采众长、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日益丰富的创业文化,逐步成为××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

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日益完善,共建共享格局越来越好。开展全省、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区争创活动,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改善。××区文化馆、图书馆分别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国家二级图书馆,××海洋公园、天香园都市候鸟、区属“××之声魅力934”广播电台、星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也逐渐成为构筑文化设施的基础网络,成为与建设现代都市新区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区域文化活动多姿多彩,文化品牌打造越来越响。为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文化,培育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品牌,××区先后举办了全国村长论坛、cctv走进××、全省灯彩艺术展、天香园都市候鸟节、文化旅游节、全省首届花博会和多届艺术节、农民运动会、农民书画大赛等特色活动,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纳凉晚会”、“送文化下乡进社区”、

文化“五个一百”工程等活动,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不断推出文化精品,创作了区歌《××的梦》、小品《天香情》和《搬迁》,自创的“双龙戏珠”灯彩节目获得中华经典龙舞大赛金奖。

历史文化积淀悠久,文化资源开发越来越重视。公元前206年,灌婴选定××为郡治所在地,筑城城址就位于今湖坊镇黄城村一带,由此可见,××区积淀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区加快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一园”、“一核”、“一带”的文化资源开发。“一园”即“天香园”,对天香园进行综合扩建改造,推进“生态天香园、都市候鸟林”工程;

“一核”即省艺术中心、区文化馆、信息传媒中心、××文化广场;“一带”即*东路(东起海洋公园,西至洪都大道)的特色旅游文化带。

二、打造独特品牌,在增强“八力”上见成效

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构筑文化强区,××区在增强“八力”上下功夫见成效。

完善政策规划,增强科学“决策力”。××区结合区情出台的《文化事业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法规性文件,适用性、操作性强,为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切实加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做到每年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在招商引资中,让引进的文化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同等优惠待遇。坚持对发展中的文化企业予以优先政策保障。

坚持协调发展,增强文化“助推力”。构筑文化强区,离不开经济基础作后盾;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大文化的支持和助推。××区坚持经济和文化统筹协调发展,提升与做大做强“实力板块”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着眼构建文化建设与经济协调、社会和谐的互动发展模式,把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作为优化文化“软实力”软硬环境的重要抓手,有力助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培育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凝聚力”。在宣传和弘扬“××城市精神”的过程中,××区注重加强人文科学的研究,建设与经济运行相适应、符合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体现时代特色的区域文化。坚持以提高公民素质为重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营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谐有序、奋发进取的良好社会氛围。

满足群众需求,增强文化“感召力”。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和谐文化建设的成果,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本质要求。为构建标志性文化设施、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格局,××区投资建设区信息传媒大楼,在湖坊镇、塘山镇、京东镇分别建设一个20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中心。

为增强文化“感召力”,还注重在大力普及社区文化、村落文化上下功夫,达成让健康的艺术文化、民间文化、历史文化鼓舞士气、陶冶情操、催人奋进。

做强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竞争力”。为变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本,××区注重发挥灯彩艺术、书画艺术、都市候鸟等特色文化产业的效应,全面带动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传媒产业、都市旅游产业、文化娱乐产业、文化会展产业、体育休闲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增加值。

优化发展机制,增强文化“创新力”。先进文化发展之源在于创新。为实现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的创新,××区注重处理“软”与“硬”的关系,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规章,科学配置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较好地实现了政府职能

“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

文化强区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要求,着力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切实增强党员干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努力解决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主要内容

一是联群众、强感情、解民忧。二是联村组、强管理、促和谐。三是联企业、强服务、助转型。四是联项目、强投入、增后劲。局属各单位和全体党员干部要与全市农户(居民)、村(社区)组、企业、项目进行联系结对、走访调研,通过点对点的常年服务,力所能及地解决实际问题。以实施“文化惠民助力百千万”工程为抓手,以“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生活”为主题,以“百千万工程”各基层点为平台,以驻村干部为桥梁,服务大众、服务百姓,切实为老百姓的需求量身定制文化套餐。主题活动贯穿于全年的各项工作之中,局领导干部带头,全系统党员干部参与,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体制机制,努力营造文化系统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创先争优、真抓实干,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具体工作

(一)以实施“文化惠民助力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努力建树文体系统亲民为民新形象。

1、全面开展“民情大走访”活动。建立党员干部全员走访制度,重点走访信访户、老干部、老党员、专业大户、孤寡老人、低保户(低收入户)等。局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走访,驻村干部要结合大走访活动,在驻村一年内尽可能走访到全村所有农户,其他党员干部要根据自身专长,做好走访服务。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结民亲”活动,市安排29户生活困难家庭定为我局结对对象(见附件1),局领导干部常年结对不少于2户,普通党员干部常年结对不少于1户,每年每户走访不少于4次。各局属单位也要组织党员开展结对活动,将结对名单(附件2)上报至局办公室。深化“进百村住千家联万户”实践活动,正科(局)级领导干部住村调研每年不少于10天。通过开展社情民意调研,记好民情日记和台帐,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深入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发挥文化系统优势,拓宽渠道,构筑平台,通过多种途径,提供各种演出、服务和活动,主要形式有综艺演出、戏曲专场、流动阅览室、知识竞赛、小型联欢、趣味运动会(游园会)、电影放映等,通过“送文化”的形式让“文化进万家”。组建文艺、体育等服务队伍进村(社区),通过对其进行排舞培训和艺术培训等方法积极提供相关服务,加强与联系村(社区)在文艺演出、群众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联系指导,协助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以“种文化”的形式让“文化进万家”。以文化惠民助力“百千万”,丰富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文化进村住家联户的新格局。

3、切实落实“维稳促和谐”活动。建立健全部门维稳联村制度,加强与我局联系村(社区)翔厚村、董家村、凤凰社区的沟通和联系。在3月底前,局要对所联系村(社区)进行集中走访,在走访后,及时填写反馈表(附件3、4)。同时充分发挥驻村干部作用,通过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倾听群众诉求,深入分析社情民意,及时发现、反映、处置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矛盾、民间纠纷、信访问题及突出治安问题,夯实从源头上化解突出矛盾纠纷的基础。

(二)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努力提升公共文化示范建设新水平。

1、完善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制订科学合理的标准,建设特色文化示范户50户,积极申报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完成农家书屋建设目标任务。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为群众文化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2、加快推进市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要树立和强化“抓项目就是抓投入、就是抓发展”理念,努力提升我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增强转型发展的动力。建设市文化中心是我市打造人文、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要组织专门力量,按照市委市府要求和文化场馆的特点,加强监管,高标准高要求推动文化中心建设。有条不紊地推进文化中心内部设计、装修和布展陈列等工作,周密部署三馆搬迁筹备工作,力争在年底前竣工并投入使用。启动市体育中心的前期工作。

3、加强基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要求,新建体育健身苑点30个。指导镇、村开展体育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保养,确保体育设施在全面健身运动中真正发挥功效,逐步构建基本实现人人享有15分钟健身圈的网络体系。

(三)以开展文体活力提升活动为契机,大力激发文化体育工作新活力。

1、繁荣群众文艺活动。繁荣城乡群众文艺舞台,鼓励群众文艺创作演出。进一步深化“桐城民星大舞台”活动,使之成为市民主要的经常性的群众文化展示平台。在菊花节期间举办市第五届群众文艺菊花奖评选和汇演。动员、组织全市各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积极参与,举办2个专场比赛,评选优秀文艺节目进行奖励。

2、展示优秀文艺成果。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整合全市文艺工作者和文化志愿者力量,努力创作一批思想内容丰富、艺术质量上乘、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继续深入开展企业文化月活动,创作一批内容积极进取、形式生动活泼的文艺节目,指导企业组建好文艺团队,力争在艺术质量、演出数量和规模上,更上一层楼。

3、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传递健康、共享快乐”为主题的全民健身运动,通过举办和承办各类体育赛事,全面推行体育先行理念,努力打造“阳光桐城”。2012年以“舞动桐城”为主题,通过举办排舞骨干的集中与个性培训、“舞动桐城”排舞巡回赛、“广场千人排舞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在全市各镇街道范围内广泛推广排舞,推动我市的全民健身热潮。加快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好体育单项协会组织的作用。

(四)以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为目标,努力开创文化市场繁荣稳定新局面。

1、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尤其注重对印刷、音像、电影、出版物等行业的监管与服务,定期对其进行法律法规培训,增强各类文化经营场所文明经营、守法经营意识,加强沟通和服务,服务于文化市场各行业良性发展。

2.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按照《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布局,引导文化市场经营投资方向,发展适合我市实际的市场门类,鼓励发展新型娱乐业、影视制作业、经纪策划机构等。立足特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其内涵和底蕴,形成公益性与市场化的有机结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组织领导

开展“四联四强”走访服务活动,联动性强、覆盖面广、时间长,涉及全系统各单位,涉及全系统党员干部,一定要精心谋划,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一)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局党委成立“四联四强”走访服务活动领导小组,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单位要根据本方案和相关活动要求,细化任务、加紧落实。严格实行工作责任制,把各项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岗位和具体人员,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结对干部要认真填写《走访服务活动情况反馈表》(附件5.6),各单位要落实专人统计有关走访服务数据、问题等,将统计表(附件7.8)于每周三上午上报局办公室。要加强督促检查,对活动中的工作措施、进度及成效开展督查,力求活动取得实际成效。

(二)严格遵守纪律,注重实效。

全市党员干部开展“四联四强”走访服务活动要严格落实“五个不准”(不准接受所走访村和企业的吃请和报销开支,不准收受所走访村和企业馈赠的有价证券或礼品<包括土特产>,不准参与公款娱乐消费,不准做违背群众意愿、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情,不准搞层层陪同和迎送)和驻村干部“四带、四要、四不准”的要求,直接到点,轻车简从,不干扰基层工作,不给群众添麻烦,不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一个走访组一般不超过5人,做到为民不扰民,注重实效。

文化强区范文篇10

[关键词]特色强校;对策

一、特色强校发展的必要性

打造特色强校,符合现代化的办学要求,其发展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不仅是对学校本身,更是对学生群体产生很大的益处。1.打造特色强校,提升学校形象。特色强校的一个宗旨是要综合办学,课改能够从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出发,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特色强校的发展丰富了学校教学内容,让学校的办学在质量上更具有考量性,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都让学校的综合软实力得到提升。2.打造特色强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特色强校的建设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更加的现代化,而且还要积极地改造学校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丰富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特色强校的建设中。

二、特色强校的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