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贸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6:30:05

文化贸易

文化贸易范文篇1

1.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现状概述

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在上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进行,故而我国在对外文化贸易起步较晚,在2010年后国家才开始推行多项政策发展壮大多地方的地方特色文化事业。总的来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虽然起步晚,基本上白手起家,但发展速度快,前景广阔,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0年的《关于国际文化发展事业统计分析》显示,自1995年起,中国文化事业同文化贸易的发展已初具雏形,同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并列为世界文化贸易5强。在2009年的国家公布的对外贸易数据显示,中国境外商业演出团组约为462个,演出场次达16373场,获得收益约为7685万元,图书版权的进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1下降到2009年的3.4:1,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已经跨出国门,在外国收视率高达85%。这些数据都彰显着中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吸引着国外的贸易欲望,与此同时,独具民族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动对外文化贸易事业的发展,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事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态势迅猛。当然,文化贸易发展速度迅猛是骄人的成绩,但发展过快也避免不了忽视某些发展细节。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总数量有所增加,对外文化贸易空前繁盛,但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同时我国文化文化贸易事业中也凸显较多的问题,严重动摇着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

2.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问题分析

2.1文化贸易结构凌乱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发展迅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20498.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扩大48.1%。2.2知识产权保护不周纵观文化产业的各行各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都属于知识结晶,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范畴之内。目前,社会上多数行业存在以次仿正谋取暴利,其中以文化行业最盛。以影视产业为例,一张空白的光盘售价不过几元钱,但一旦记录影片视频后便可达数十元,所增加的价值便是智力劳动成果所具有的价值,但一张盗版碟往往比正版便宜的多,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其质量相差无几,故而价格驱使他们购买盗版,这便使得创作者利益受到侵害。长此以往,便会打击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使得文化事业的繁荣被彻底打破。中国大部分地区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基础不够完善,执法力度较弱,同时司法诉讼阶段原告举证的责任太重,人们认识也不够到位。因此,在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保护创造人群的利益是至关重要的。

二、推动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快文化贸易体制改革

我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开放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的开放,开放的脚步对于未拓展的新兴领域不免畏惧,有所迟疑,我国政府应当根据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战略需求,深化改革完善我国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的政策系统和法律体系。通过借鉴国外对外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快完善文化贸易体制改革,针对性的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大力鼓励文化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竞争,与国际文化贸易市场接轨。

2.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教育

知识产权维权教育是保护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力不受他人侵害的法律性教育。该教育可以为智力成果完成人的权益提供法律保障,从而可以充分调动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教育手段使人们明确了智力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传播是基于知识产权法律基础的,智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令生产建设更为便捷,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切实保障了发明创造人自身的权益。因而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教育是保护文化等无形产品发明创造人切身权益的最有效途径,只有明确了知识产权的法律维护机制,发明创造人才能切实维护自身智力成果,增强智力成果内涵,鼓励更多人的参与到智力创造队伍中来,这样才能保证文化事业的繁盛。

三、结论

文化贸易范文篇2

一、引言

郭纪金先生在他的《企业文化》书中,曾经有一段趣事: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航行时船出了故障,必须让一部分人先跳下去,才能保证船不沉。老于世故的船长,知道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他对英国人说:“跳水是一种体育运动。”英国人崇尚运动,听罢就跳;他对法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时髦,你没看见有人跳了吗?”法国人追求时髦,遂跟着跳下;他对德国人说:“我是船长,现在跳水,这是命令。”德国人严守纪律,服从了命令;对现实的美国人说:“反正你买了人寿保险,跳了不亏。”对中国人说:“你家不是有80岁的老母嘛,你不逃命对得起她老人家吗?”中国人也跳了。这则幽默生动说明世界上存在众多文化类型,不同文化背景必然产生不同行为方式,只有利用跨文化优势、管理文化差异、消弭文化冲突,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赢得成功。

在当今以人才为主导的经济社会中,人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而外贸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政治观念,业务熟练,熟悉相关法律,具有高的情商和智商,而且还要具备外贸信息员的特质、需要通晓人事、不断创新的特别素质。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吸收和积累,是贸易创新的源泉,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发展对外贸易,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文化触觉概述

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上作用重大,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与文化正在不断走向融合,“文化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正在迅速崛起。1999年10月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会议上,世界银行曾指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也是世界经济运作方式和运作条件的重要因素(安字、田广增、沈山,2004)。文化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由文化自身的结构决定的。文化的层次如图1所示。

文化具有双重性,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如果将文化比喻为一座冰山的话,冰山的上层为文化的外在表现,下部为文化的隐藏部分。如果想了解冰山上有形事物的影响力,就必须潜入水底去了解冰下隐藏的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文化差异中文化因素而非心理因素有时会妨碍贸易的交流和前进。消除文化差异的基本要件之一,就是在对不同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客体开展国际交往时,依据公认的国际规则和行为规范开展活动,并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交往、沟通与合作。当今研究跨文化众多理论中,大都强调一些外在的素质,例如外语能力、国际知识储备等,忽略了内在素质的培养,笔者倡导的外贸“文化触觉”这一理念主要是想引起社会对国际贸易中文化内在情感的思考,促进开放型外贸人才的培养。

触觉是自艺术心理学的重要范畴,即感受能力。贝伦森曾在“四福音”中论述了“触觉想象”理论,并提出了著名的“触觉值”的概念。他认为在感受艺术作品时,观赏者通过“想象感觉”设想经历了一次真实的身体遭遇,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付竹,2007)。对于跨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触觉,就是在认识全球化文化中,通过激发其触觉想象感觉,创造出能使主体感觉触摸到客体文化的感觉,从而更充分地把握贸易动态,适时捕捉商机。文化触觉并不是虚无飘渺以及不可触摸。它是建立在学识基础上的,将在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对文化的敏感,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发散思维,获取与贸易对象相关的文化信息,并创造机会赢取价值的能力:它要求对本土文化及非本土文化有客观、全面、深层次的了解,并能够区分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分离:它是一种建立在客观感知基础上的主观认知及其所产生的心理敏感,这种敏感会促使人们利用已有信息,通过发散思维获取有价值或者相关的信息。

三、文化触觉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触觉可以有效消除文化壁垒和冲突

文化这一概念具有动态性,它会随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丰富。而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差异总和就构成了文化壁垒,具体体现在语言、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政治法律制度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逻辑思维习惯、对时间的态度及对情景和关系的依赖程度等不同地域、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的特征。当不同时空的文化发生关系时,其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就形成了文化冲突。如果处理不好,文化冲突就有可能发展成不可遏制的后果。外贸人才只有具备了文化敏感性,才能有效分析文化差异,找到不同利益方的平衡点,满足贸易的需要。举个简单的关于文化敏感性的例子,当年可口可乐公司在香港拓展业务时,最初品牌的名译为“是必利”,这是因为不了解中国人文化习惯,这个名字显得俗气而且不容易记住,贸易量十分有限,后来公司针对香港居民的文化背景及汉语的特色,改名为“雪碧”,这个名称显得高雅和新潮,立刻受到中国香港、大陆巨大市场的青睐。

(二)文化触觉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贸易需求。发现商机

世界上跨文化的经济交往自古有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跨文化的经济交流已经由原来交往范围狭窄、交往频率低转化为世界范围内人们的日常行为。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自觉不自觉地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如果未来能利用触觉感受,引发人对产品的情感联系,并通过有效方式聆听消费者声音,将获得巨大的商机。过去几年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一台让人爱不释手的家电,即智慧型吸尘器,Roomba这台吸尘器可以自行侦测家里的行动路线,避开古董、小孩、宠物等,并完成打扫的任务。这种设计得益于设计师对人情感诉求的敏锐性,将这种触觉感融入设计,获得成功,得益于触觉具有引发人情感面的特点,让商品具有了情感诉求的特征。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阐述了人的需求层次,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安全需求后会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当前,人们在货物和服务中购买的主要是生活方式、文化诉求、情感和心灵体验。因此,无论货物贸易或者服务贸易。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因素。比如我们所知道的,每个国家都有代表自己的文化产业。说起意大利,大家就想到服装,法国的红酒、日本的数码产品、中国的瓷器等等,这些都是进行国际贸易所需要的常识。只有将这些常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现很多商机。对于我国而言,中国设计与提供的服装如果更多融合武术、东方特色会让这些产品的文化内涵更好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贸易的发展。

(三)文化触觉有利于建立系统的国际营销渠道

以“海尔”、“TCL”、“格兰仕”为例,他们各自创造了自己的“国际化模式”。但在国际化进程中分别遇到了困境,其中共同的困境时缺乏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和系统的国际营销渠道。所谓的国际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消费的国际化,而非产品的国际化。国际化必然要求建立准确和强有力的商业信息系统网络,建立包括一般客户、海外经销客户现在何未来需要的产品,而文化触觉的培养可以让对销售国的语言风格、语言符号的言外之意都掌握。我们可以从一些营销失败案例可以看出文化触觉的重要。Pepsodem牙膏在东南亚销售不畅,主要是因为他许诺的洁白牙齿与视黑黄牙齿为威望象征的当地文化相冲突。一家美国公司在马来西亚进行的一次广告活动因为使用许多暗绿色而惨遭失败,因为在马来西亚暗绿色象征疾病和死亡。如果理解了销售国的价值观,就会在销售外贸产品时事半功倍。比如美国的文化价值中心在于个人活动和主动性上,而亚洲社会强调合作和服从集体等等。很多年来,很多欧洲国家消费者对购买美国的品牌很勉强和犹豫,因此很多美国公司在与欧洲做生意时需要非常小心谨慎以免过分宣扬自己的美国根源。近年来,美国品牌的开始流行,主要是因为美国音乐、电影、电视节目在全球的传播、互联网的发展和对美国旅游增加,这些得益于使得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更加熟悉美国的文化(陈希,1999)。

行为传导理论认为,一国文化将最终影响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从而影响其对贸易产品、地区、方式等多方面的选择,导致各自偏好差异。这些差异则构成了市场的不完全性,同时增加了产品的进入成本。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派认为: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是专业化经济与节约交易费用之间两难的结果,当专业化分工水平一定或者说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交易费用至关重要(杨小凯,2003)。在国际贸易中,文化传统是对交易费用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因此,具备敏锐的文化触觉有助于减少贸易成本,有利于将交易产品更加迅速地打入国际市场,赢得先机。

四、文化触觉的生成及开放型经济人才文化触觉的培养

(一)文化触觉的生成方式

文化触觉作为开放型经济人才必备素质,也是人才价值的充分体现。但开放型经济人才敏锐的文化触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有其自身的生成过程。文化触觉是建立在文化相互尊重基础上,在国际交往中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它要求主体对本土文化及非本土文化有客观的、全面的、深层次的了解,并能够区分及识别不同的文化,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外在分离和内在联系:文化触觉还要求主体具有对文化的心理敏感,这种敏感会促使人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网络,通过发散思维,获取有价值或者相关的信息。

(二)开放型经济人才文化触觉的培养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开放型经济人才的重要机构。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培养开放型经济人才的文化触觉。

首先,教育理念上,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意识。国际贸易中是一种互主体的交往,双方的交往是一种平等、独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触觉,就必须不断强化学生在文化交往中的主体意识。在此过程中,既是要反对文化自卑主义,又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不因经济发达国家在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问题上常常采用只有他们才能达到的高标准,如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而丧失了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唯西方马首是瞻,把西方的标准视为先进的文化,对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产生自卑感。同时也要防止学生视自己文化最优越,而导致的封闭、抵制外来文化的盲目心理。在任何国际贸易中,都应该注意不能以自己的行为标准、自己认可的价值来要求其他的贸易主体,而应该做到尊重对方,在相互尊重中寻找贸易的共同利益。

其次,在语言教学中,注重传授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贸易中,经济技术合作产生的困难,并不一定都是因为技术问题导致的,有不少是由于语言、文字等深层内涵的交流障碍,以致信息传递不尽明确,彼此缺少了解而产生的误会。每个国家的语言在内涵上难免存在差异,这一方面更应该注意。如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dragon)在中国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但是在西方,dragon被视为邪恶的化身,比喻一些凶恶的人,尤其是指妇女,这种鲜明的文化差异一定要放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方可充分理解。所以,在语言教学中,不仅要进行语言讲授,还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的分析,让学生不仅学会运用外语语言,而且懂得用他国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文化贸易范文篇3

[论文摘要]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是“商品实体”和“商品文化”的结合,国际贸易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关键点。随着现代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强化,“文化营销”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更加凸现,可以认为“文化营销”是国家贸易最基本的先行要素。在国际贸易中应运用好“文化营销策略”为产品通往国际市场铺平道路。

一、文化营销是国际贸易中最基本的先行要素

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单靠产品、价格等作为手段打开国际市场的策略越来越显得难行,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没有重视“文化营销”的作用。因为在国际贸易中“文化”是最基本的营销要素,进军国际市场,需要文化先行。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家电企业则通过赞助《排球女将》、《血疑》等多部电视连续剧营造文化氛围,促使了我国消费者对日本优秀文化的认同,同时把National、Sonny、Yamaha等品牌形象带进了中国,并在产品引入我国市场之初就注重较高的产品品质,使我国消费者形成了“日本制造,精良品质”的观念。

“韩货”热销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先通过韩剧将韩国文化内涵传入中国,以《蓝色生死恋》和《大长今》为代表的多部优秀电视剧,形成了强劲的“韩流”,“韩流”威力带动了“韩货”的热销,包括现代轿车、三星电子产品、韩国美容产品、韩式生发产品等等,并通过电子产品扩散到饮食、美容、生发、医疗等多个产业行业。还有就是P&G所生产的系列产品独占我国洗发美发护发用品市场的鳌头,这与该公司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将护发的文化观念引入给我国的消费者直接相关。综合这些国家企业成功的经验,都是先从文化上渗透融入目标市场当地,然后再将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目标市场。

相反,文化的不相融使得国际贸易寸步难行。我国的玩具商品由于理念落后、品牌缺乏,国产玩具根本无法与国际品牌竞争。虽然全球75%的玩具在我国生产,但与国内玩具消费急剧增加的市场背景相比,由于缺乏品牌支持,国内大多玩具厂商是以为跨国公司巨头们“打工”为“生”,很多玩具都以贴牌加工生产的方式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国际贸易的前景令人堪忧。

可口可乐公司开拓印度市场遇到的阻力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1977年曾遭印度政府驱逐出境的“礼遇”,可口可乐公司不甘心退出印度市场,16年后,1993年10月才重新登陆印度;2003年,印度的“科学与环境中心”首次公开调查宣称,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两大公司在印度生产销售的部分软饮料中杀虫剂含量超标;2004年2月17日,当地妇女组织以保护国家利益之名向跨国公司诉讼,当地政府责令可口可乐厂关闭……诸多的摩擦,究其原因,是因为印度人难以从精神文化上接受可口可乐。当年大英帝国以贸易为名,逐步吞食印度半岛各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最终殖民统治了整个印度。东印度公司是印度人心中永远的痛。这里也存在可口可乐公司方面的问题,就是没有放下架子,没学会充分尊重当地文化。

商品本身就应该是“商品实体”和“商品文化”的结合,商品文化是生产经营者在设计、生产、包装、装潢设计、经营商品的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意义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中所包含的精神方面的总和。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精神需求上的商品的满足。上文提到的这些国外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也包括诸多未提及的国外产品,都是紧紧抓住国内消费环境的变化,把“商品文化”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先行营销要素,满足国内消费的心理需求从而取得成功。相反,“商品文化”没能首先满足消费的心理需求,商品无法被接受,也就难以在市场上行销。二、国际贸易中“文化营销策略”的运用

1.提高对商品文化营销力的认识

进入21世纪后,国际贸易中以价格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态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生产力正在被释放出来,文化创造财富的神话已经变为活生生的现实。文化除了直接作为商品、资产进入市场之外,还成为现代营销的资本。文化营销与营销文化进一步令人关注。文化营销,是指以消费者文化需求为导向的营销观念,以文化创造和文化渗透为手段的一种营销方式,也就是利用文化要素开拓市场、促进商品销售的方法和手段。营销文化,则是指营销活动中注重文化的要求。两者都是可以为提高商品文化营销力服务的,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都必须加以重视。另外,还要注意“商品文化”的形成包括了围绕商品活动的所有过程,应加以不断的充实和发展。

2.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

“商品文化”的创造包含在设计、生产、包装、装潢设计、经营商品的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即文化创意力。创意力特别是在广告创意设计、艺术产品、网络游戏产品、工业产品设计和娱乐产品拥有强大的优势,是这些文化产业产品的财富源泉。由此,在国际贸易中要特别加以注意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

3.发挥文化在流通中创造价值的能力

文化在流通领域也具有创造价值的作用力。包括商品储存运输、包装、渠道等等方面。特别是包装文化在提升商品价值方面非常重要。包装具有文化价值,能在提升商品价值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

4.深入研究国际贸易中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每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信仰和消费习惯。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直接决定了消费的行为。在开展国际贸易活动中必须充分认识和适应才能顺利地开拓市场。

文化贸易范文篇4

[关键词]文化;贸易;产业

Abstract:Thisarticlecarefullyexaminetheculturalproductproductionandthetradeinthecontemporaryworldde2velopmentcondition,andconductedthecomparisonresearchtotheChineseculturetradequestion.Proposedthetransfor2mationidea,strengthenedtheunderstandingandthereformtradesystemraisedconstructionsandsoontechnicallevelbyfurtherdevelopingourcountryforeignculturetrade.

Keywords:culture;trade;industry

在经历了多年以来美国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市场的狂轰滥炸之后,近几年又迎来了以“大长今”为标志的“韩流”的侵袭。这一切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自然是文化心理的洗礼和审美情趣的享受。然而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并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中国,这也应该是一个不小的震撼和冲击,足以引起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关注。

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自省意识的民族,通常会不断反省本民族文化的普适价值内核及其传播传承的问题。文化的积累与发展通常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展现出活力与丰富性。遗憾的是,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传播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处在一个比较模糊与犹豫的状态中。

我们经常在各级政府的报告中读到类似于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努力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然而一个小小的韩国,在经历了1997年金融风暴后,只花了短短几年时间用他们创造的音乐、电影、电视等文化作品不仅席卷了东南亚,还进入了欧美市场,成为了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的一支生力军。他们不需要抽象的口号而悄然登上了世界文化大舞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在当代世界范围中的表现

在上个世纪,美、日、英、德是最大的文化商品出口国,占全球文化商品出口总额的5514%,同时它们成为了文化商品最大的进口国,占文化商品进口额的47%。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成为了文化商品的进出口大国,但遗憾的是中国出口的文化50%以上是游戏设备、文教娱乐和体育器材,这确实与中国近年来作为全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相吻合,却与中国是一个有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国家这一地位不相宜。

中国的实物商品贸易量在全世界排名在前三位,然而文化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贸易比例约为10:1;2001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引进和输出图书版权的比例约为10:1。1992年以来,我国购进俄罗斯版权为世界第一,而向俄罗斯输出版权几乎为零。1998年我国高达300亿元以上的图书销售中,出口才2000万元。2002年,电子出版物的进口额是出口额的14倍。在表演、电影、音像制品、会展、期刊、报纸展览等产业中,存在明显的贸易逆差。特别是无论哪种级别和内容的文化庆典活动、会展和交易活动,我们都会看到外国文化团体的参与和文化产品的引进,不仅大大挤压了中国文化的话语空间,同时也形成了更大的贸易逆差。

中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一直停留在小规模、低档次、低效益的水平。当代世界的贸易发展潮流是服务贸易的比重在增加,而作为国际服务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文化贸易的比重又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大增。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知识在全球范围的交流越来越多,知识和文化产品的服务贸易比重不断增加。如美国2005年以版权和授权费用的出口增长达到近5000亿美元,增长幅度超过了运输服务和军售。通过比较我们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成为了我们研究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动力。

二、改善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建议

如何改善中国文化贸易,这要进行全方面的系统的审视,因为“文化”这个概念的宽泛性以及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产品贸易在认知上要比其他商品和服务贸易困难得多。

(一)加深对文化概念和文化贸易的认知

“文化”有多种解释,大致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文化行为和文化成果。包括人化的自然、人类的物质生产成果、制度文明成果、精神产品和意识形态。狭义文化概念指的是知识和精神产品,也包括制度文明和意识形态的积淀。

在探索文化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时,我们希望从广义的文化视野出发,将人类文明进程中所积淀的所有的文明成果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来看待。但是在我们研究文化贸易时,我们又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狭义文化的语境中对文化的内涵进行有限的诠释,将文化看成是人类各种制度和观念的成果。只有这样,方可区别于其他物质领域的商品生产与贸易。

文化贸易属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服务贸易,它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活动。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同时也具有精神和意识形态属性。由于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要比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具有更高的层次性,因此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对外文化贸易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能够传播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不仅版权热卖于世界各地,获得了象三星、现代公司一样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向世界传播了韩国人坚持诚信、尊重传统、锐意改革、不畏艰难的励志精神。好莱坞电影风行全球,将美国式的民主和个人主义的道德观念向全球推广,它的影响力决不只是支撑了美国的文化产业,而是形成了全球意义的话语权力。因此,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对文化贸易的功能、意义和价值的认知还要普遍提升。这不仅仅是作为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存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理念和精神资源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让世界人民享受中国文化成果,使我国在经济政治等多种领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力。

(二)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在经济增长中,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不太合理的状态,第三产业在总量上的比重偏低,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达到70%以上,而我国只有34%左右。文化贸易对第三产业的贡献不仅是总量上的增加,更是内部结构的升级和完善。

全球服务部门按国际服务贸易分类标准,有八个大类142个服务项目,其中的四个大类是文化、体育及娱乐服务。文化服务贸易还包括第一大类商品服务中的F类的印刷、出版和第二大类通信服务中D类的视听服务,这是经过日内瓦WTO服务贸易理事会评审认可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和项目的交流,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品贸易的平台是构建在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上的。在建构文化交流平台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发达国家,教育产业的发展除了为数不多的公共财政支撑的公立学校外,社会力量办学和市场化经营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外汇收入,如美国的迪士尼乐园、NBA篮球运动通过向全世界的渗透为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利用全世界明星荟萃的优势,在联赛空余时间造访中国大陆、香港等进行文化贸易,既获得了很大商业利益,又传播了西班牙足球文化和理念。这些都说明文化是可以作为也是应该作为一种产业进行生产与贸易的。

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就要建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要用市场的观念和手段去打造。这就要改变多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习惯运用的行政思维和行政手段。我们需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规划和管理,如尽快建立一套动态有效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制定有利于促进文化产品生产和贸易的政策法律,包括文化贸易的项目审批、外汇管理、商品结构、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严格按照被认可的体制和法律框架办事,而不是由某一个文化管理部门简单的个人意志去掌握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权力。同时我们的体制设计和政策制定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企业提供一个有法可依、有政策导向、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教育、文化、体育、出版、会展在计划经济时代通常被认为是政府公权力管辖最直接最严格的领域,它甚至形成了某种政府对文化资源的垄断,但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传播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我们仍然要象其他产业发展模式一样,放开搞活中国的文化产业和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当市场的力量产生偏差时,政府应该有办法利用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手段加以调整和规范。如美国为了防止电影市场因为垄断而削弱竞争,政府严格限制国内电影产业的垄断,不允许建立从创意、制片到发行放映的垂直垄断企业。韩国前几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短短几年的市场化运作,文化企业象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形成了十分活跃的文化产业生产和贸易局面。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外国文化产业发展体制和文化贸易策略,同时也应该借鉴我国二十多年来外贸体制改革的经验。

(三)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具有从未中断过的文化积淀。众多的文化工作者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基础。但是中国的文化企业数量多,层次低,资本缺乏,规模太小。前些年虽然经历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制的变革,建立了一些大型文化企业,但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不高,不具有品牌优势。

面对国外媒体大规模兼并重组势头,中国文化产业要加快重组步伐,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所有制之间的界限,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建立大型跨行业集团,实现企业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企业品牌和文化产品品牌,进军国际市场。

我们从好莱坞的大成本制作电影、著名品牌广告、国际文化活动可以看出,文化产品的制造需要大量资本,有时候为了几秒钟的效果会耗资上亿元,这对于分散作业的小规模公司是无法承受的;其次,文化产品制作过程中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技术的开发费用很大;同时文化产品信赖的主要资源是高水平人才,他们的薪水常常是天文数字。这要求文化企业要有一定的资本和规模,即使是小成本制作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它们的推广和传播也需要大量的金钱。当然文化产品原回报也是很丰厚的。中国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大制作的电影、戏剧,但还只是简单在形式上对西方艺术的模仿,由于内容上的单薄未在世界上形成太大的影响。

文化产品与传统商品的消费特点是不同的,普通商品的消费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而对于文化产品的欣赏并非如此,一个主题或一个概念被千百年来的艺术家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演绎也会引起人的欣赏欲望,并且传播越广越远越能被人所接受。这一点我们不难从希腊故事、神话、戏剧和雕塑被全世界广泛传播而倍受青睐就可以看得出来。一个单位的实物资源被多人分享的情形是,分享的人越多享到的份额越少,可是文化资源,消费的人越多产生的文化观念和快乐会越多,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会令效用递增。足球、NBA、电影节等带给亿万人的快乐可以更加强化对它们的渴求。这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同时也启发我们的新思维。

文化贸易范文篇5

虽然全球75%的玩具在我国生产,但与国内玩具消费急剧增加的市场背景相比,由于缺乏品牌支持,国内大多玩具厂商是以为跨国公司巨头们“打工”为“生”,很多玩具都以贴牌加工生产的方式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商品本身就应该是“商品实体”和“商品文化”的结合,商品文化是生产经营者在设计、生产、包装、装潢设计、经营商品的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意义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中所包含的精神方面的总和。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精神需求上的商品的满足。上文提到的这些国外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也包括诸多未提及的国外产品,都是紧紧抓住国内消费环境的变化,把“商品文化”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先行营销要素,满足国内消费的心理需求从而取得成功。相反,“商品文化”没能首先满足消费的心理需求,商品无法被接受,也就难以在市场上行销。

二、国际贸易中“文化营销策略”的运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贸易中以价格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态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文化所蕴含的巨大价值越来越被重视,文化就是生产力,文化可以创造价值的理念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文化除了直接作为商品、资产进入市场之外,还成为现代营销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受到国际贸易领域的关注。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重构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商品文化的创造包含在设计、生产、包装、装潢设计、经营商品的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即文化创意力。创意力特别是在广告创意设计、艺术产品、网络游戏产品、工业产品设计和娱乐产品拥有强大的优势,是这些文化产业产品的财富源泉。跨文化营销是在适应和吸收客户所在国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将自己国家的文化融人到该国的文化中,促进自己国家文化被认识和接受,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自己的商品被接受的营销活动。在国际贸易中要特别加以注意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文化营销和品牌意识的结合在国际贸易和商品流通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发挥着1+1大于2的作用。文化营销策略也体现在商品储存运输、包装等渠道,特别是包装文化在提升商品价值方面不可低估,因为包装具有文化价值,能在提升商品价值方面发挥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品牌塑造是文化营销的核心要素

深入研究国际贸易中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现不同国家的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直接决定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在开展国际贸易活动中必须充分认识和适应才能顺利地开拓市场。国际贸易中的市场营销是通过成功的品牌塑造实现的,营销是在产品本身价值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包装与宣传,带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明显的策略性。二十一世纪是品牌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竞争,品牌成为有文化品位和相应商业价值的代言者,它所代表的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全方位的利益满足,成为客户心甘情愿追随和遵从的消费心理满足的必需品。产品有生命周期,品牌自然也有其成长规律,产品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变化逐步消退,但是成功的品牌一旦被人们接受,就会长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再加上文化营销的促进作用,必然在国际贸易领域取得硕果。随着国际形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赋予品牌的含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简单图像、标示,发展到如今品牌的外在符号和内在文化的有机统一,它逐步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成为一个企业持久竞争力的标志,在长期文化营销的促进下逐步发展成为消费者情感和精神的寄托。

四、结束语

文化贸易范文篇6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全部总和。文化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类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上;人类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关系上,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等;文化还体现在意识形态上,通过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等来表现,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情等。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文化的两大特征。①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生成并发展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差异文化。②文化的时代性。任何文化都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时代的内容,时代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正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创造的文化差异为文化和国际贸易的契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2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

自从国与国开展贸易以来,通过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贸易理论。其中,比较优势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建立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自从诞生之日起,“比较优势”始终是理论发展的线索。究其原因,“比较优势”,这四个字本身就蕴涵了深刻的理论内核,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比较”,比较就是差异性,是独特性,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体在某一层面进行的对比。有了差异性或独特性,客体之间才有可比之处。二是“优势”,其核心在于“优”字。它说明比较客体在该对比层面上的强势地位。正是因为国与国之间(比较主体)在可比内容(比较客体)上存在的我有你无,你有我优的差异,才使得交换成为必然,对外贸易得以产生。

3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从国际贸易理论上看,由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推导出的文化差异性恰好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文化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和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

(1)在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领域,文化商品一直是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早在西汉时期,大量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从中国被运往地中海沿岸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文化产品更是铺天盖地。在追逐降低产品成本的竞赛已经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普遍地在商品中加入文化的因素,以获取新的超值。

(2)在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文化包含的附加值更高。例如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文学,戏剧,电影,音乐以及收藏和展览等,其贸易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还有旅游服务,作为一项集观光、餐饮、住宿以及游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项目,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就是吸引国际消费者的重要条件。

4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思考及启示

每一种文化都会产生自己的价值体系,只有尊重并深入研究不同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文化贸易范文篇7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全部总和。文化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类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上;人类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关系上,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等;文化还体现在意识形态上,通过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等来表现,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情等。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文化的两大特征。①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生成并发展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差异文化。②文化的时代性。任何文化都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时代的内容,时代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正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创造的文化差异为文化和国际贸易的契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2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

自从国与国开展贸易以来,通过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贸易理论。其中,比较优势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建立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自从诞生之日起,“比较优势”始终是理论发展的线索。究其原因,“比较优势”,这四个字本身就蕴涵了深刻的理论内核,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比较”,比较就是差异性,是独特性,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体在某一层面进行的对比。有了差异性或独特性,客体之间才有可比之处。二是“优势”,其核心在于“优”字。它说明比较客体在该对比层面上的强势地位。正是因为国与国之间(比较主体)在可比内容(比较客体)上存在的我有你无,你有我优的差异,才使得交换成为必然,对外贸易得以产生。

3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从国际贸易理论上看,由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推导出的文化差异性恰好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文化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和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

(1)在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领域,文化商品一直是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早在西汉时期,大量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从中国被运往地中海沿岸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文化产品更是铺天盖地。在追逐降低产品成本的竞赛已经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普遍地在商品中加入文化的因素,以获取新的超值。

(2)在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文化包含的附加值更高。例如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文学,戏剧,电影,音乐以及收藏和展览等,其贸易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还有旅游服务,作为一项集观光、餐饮、住宿以及游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项目,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就是吸引国际消费者的重要条件。

4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思考及启示

每一种文化都会产生自己的价值体系,只有尊重并深入研究不同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文化贸易范文篇8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全部总和。文化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类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上;人类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关系上,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等;文化还体现在意识形态上,通过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等来表现,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情等。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文化的两大特征。①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生成并发展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差异文化。②文化的时代性。任何文化都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时代的内容,时代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正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创造的文化差异为文化和国际贸易的契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2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

自从国与国开展贸易以来,通过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贸易理论。其中,比较优势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建立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自从诞生之日起,“比较优势”始终是理论发展的线索。究其原因,“比较优势”,这四个字本身就蕴涵了深刻的理论内核,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比较”,比较就是差异性,是独特性,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体在某一层面进行的对比。有了差异性或独特性,客体之间才有可比之处。二是“优势”,其核心在于“优”字。它说明比较客体在该对比层面上的强势地位。正是因为国与国之间(比较主体)在可比内容(比较客体)上存在的我有你无,你有我优的差异,才使得交换成为必然,对外贸易得以产生。

3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从国际贸易理论上看,由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推导出的文化差异性恰好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文化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和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

(1)在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领域,文化商品一直是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早在西汉时期,大量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从中国被运往地中海沿岸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文化产品更是铺天盖地。在追逐降低产品成本的竞赛已经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普遍地在商品中加入文化的因素,以获取新的超值。

(2)在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文化包含的附加值更高。例如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文学,戏剧,电影,音乐以及收藏和展览等,其贸易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还有旅游服务,作为一项集观光、餐饮、住宿以及游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项目,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就是吸引国际消费者的重要条件。

4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思考及启示

每一种文化都会产生自己的价值体系,只有尊重并深入研究不同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文化贸易范文篇9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哈,传统文化

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带来了新的贸易机遇。哈萨克斯坦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位置,不断加深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其更是成为中亚五国中唯一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的根基,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语言文化差异,造成跨国贸易的沟通障碍;民族风俗差异,影响着各自的贸易习惯。因此,在跨国贸易中,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哈两国的贸易现状以及两国的文化差异,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有关中哈贸易现状问题,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李佳(2016)[1]通过研究指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哈贸易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并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哈经贸合作的必要性。叶那尔(2019)[2]研究指出,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虽然中哈贸易额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有所降低,但是两国的贸易结合度却得到了提升,并通过模型论证出中哈贸易目前还是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徐胜利(2016)[3]对中俄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文化在中俄两国深化贸易合作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帆,刘佳惠(2017)[4]对传统文化的对外投资影响作用展开研究,分别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国文化在对外投资中的作用。同时,他们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综上所述,现有文献较多聚焦在中哈贸易现状研究方面,而针对中哈传统文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这是本文的选题意义所在。

二、中哈贸易现状

(一)中哈双边贸易金额。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哈2019年全年实现双边贸易金额超200亿美元,达到220.7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11%。中哈双边贸易额自2015年开始跌破200亿美元大关,2019年重回这个关口,给两国的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其中,哈萨克斯坦对中国出口92.6亿美元,从中国进口128.1亿美元,中国实现贸易顺差35.5亿美元。“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哈两国的贸易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贸易额的不断增加也给两国的贸易合作带来了希望。自2012年起,中哈两国的贸易额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原因主要基于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不稳定的经济环境。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两国的贸易额再次回到200亿美元大关,无疑稳固了两国的贸易合作关系。(二)中哈双边货物贸易商品。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9年中哈双边货物贸易的商品排列前五的有:矿物质产品、贱金属、机械器具、化学产品以及纺织原料。其中,矿物质产品贸易金额达到39.97亿美元。哈萨克斯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矿物质产品、贱金属、化学产品、植物产品、动植物油;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商品中排位前五的则分别是机械器具、贱金属、塑料橡胶、纺织原料及运输设备。

三、中哈传统文化差异

(一)语言差异。贸易是商务活动,其交流主要是商务用语,语言差异必然引起商务用语的差异。在中国,汉语是官方用语;而在哈萨克斯坦,则有两种官方用语:哈萨克语和俄罗斯语。语言文化中蕴含着商务礼节,只有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才能更好地明白商务用语和商务礼节。(二)民族风俗差异。民族风俗是当地的习俗,而贸易活动作为公共活动,掌握适当的民族风俗是必要的。在中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但是,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了解汉族的民族风俗能起到促进商业贸易的作用。哈萨克斯坦则有130多个民族,但超过80%的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也需要了解伊斯兰教的习俗。同时,哈萨克斯坦人民将绿色看作是吉祥、幸福的象征,这也是对哈贸易活动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哈贸易关系会不断得到提升,此时熟悉并掌握中哈贸易活动中的民族风俗差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一带一路”战略将中哈贸易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哈萨克斯坦更是成为中亚地区唯一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虽然中哈双边贸易金额从2012年起开始出现下滑,但是最近两三年却一直在回升,2019年更是重新突破200亿美元的大关。中哈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语言差异和民族风俗差异。建议中哈两国加强培养跨文化的贸易人才,促进中哈贸易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经贸合作研究[D].延边大学,2016.

[2]叶那尔.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问题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9.

[3]徐胜利.中俄传统文化交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110-112.

文化贸易范文篇10

虽然近年来,我国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涌现出像《云南映象》等一大批优秀原创作品,但总的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原创能力依然偏弱,知名文化品牌依然偏少。文化产业所生产的主要是精神性产品,它的源头是创意,核心是内容。源源不断的创意才会带来丰富多样的产出。反之,缺乏创意,文化产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据调查显示,在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我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在国内动漫企业生产的影视动画片中,为其他国家“来料加工”生产的超过50%以上。原创不足、品牌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13]3.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商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过低。当前各国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占商品进出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出一国软实力的发展水平。2002年,全球核心文化商品进出口额分别达到636.7亿美元和546.7亿美元,比1994年分别增长了57.5%和50.9%。全球最主要的文化商品进出口种类为刻录媒介、图书和视觉艺术品。其中,视听媒介以20.8%的年平均出口增长速度和14%的年平均进口增长速度成为增长最快的核心文化商品。而相关层文化商品贸易额达到2483亿美元,是核心层文化商品贸易额的2.1倍。[14]而我国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占商品进出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大大低于同期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的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为467.34元,其中交通运输占16.9%,旅游占37.2%,而属于文化服务范畴的版税和许可证费用有1.07亿美元,“个人、文化和休闲服务”有0.33亿美元,两者合计为1.4亿美元,占服务出口总额的0.3%。服务出口额和所占比重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为55.78亿美元,占服务出口总额的18.3%,日本为124.11亿美元,占16%,英国为120.14亿美元,占8.2%。相比较,我国文化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中所占份额极少,其国际影响力较弱。[15]因此,加大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扩大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规模,不仅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提高我国软实力的迫切需求。4.中国的文化出口尽管增长很快,但总量规模仍然偏小,种类匮乏。2006年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03.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近3倍。但中国文化出口的内容主要仍是运输和旅游,这两项就占到61%,而其他核心文化产品,如电影、音像制品的比例仍然很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另据统计,我国90%的网络游戏产品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如何发展核心文化产品,扩大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是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迫切问题。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字表明,对于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中国来说,传统文化产品的出口仍存在严重不足,2006年我国核心文化商品出口总额为96.53亿美元,其中,文化遗产的出口额仅为0.03亿美元。说明我国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为进一步鼓励中国文化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必须使中国文化出口从动作类产品转变为多元一体的百花齐放格局,真正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中美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探究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文化产品已经成为国际贸易领域增长最快的产品类型。从1996年开始,美国的版权产品首次超过汽车、农业与航天业等其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在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占据着40%的国际市场份额,它控制了全球75%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它的电影产量占全世界的6.7%,市场年销售总额高达170亿美元,占全球85%的份额。[20]自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产业成为美国最富活力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仅2003年其国内的电影票房就有94.4亿美元,海外票房更是高达108亿美元,占据了全球市场60%的市场份额。[21]2007年,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到GDP的25%,大约是28000亿美元,接近于中国整个的GDP。近年来,美国为推进自己的软实力和产业结构升级,一直将文化贸易作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美之间的文化贸易摩擦也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美国政府不断通过单边威胁、双边对话、多边向WTO提起诉讼等方法,就文化贸易问题向中国施压。先后提出各种指责如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中国政府对美国电影、图书等文化产品的进口实施保护主义政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