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5:18:30

文化馆

文化馆范文篇1

一、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增强党员素质

1、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今年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深

化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结合起来。重点学习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以“爱岗敬业,加快发展”为主题进行讨论,每位党员职工撰写心得体会一篇。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章》,加强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学习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和激励党员立足本职,敬业奉献。

2、认真落实各项制度。党支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严格按照《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要求,健全和完善、学习培训、志愿者活动、党务公开、情况通报、意见征求、监督评比等制度。每月召开一至二次支委会会议和党员活动或组织生活,讨论支部工作,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困难进行研讨,对目前的工作及馆内职工思想动态进行分析,配合行政开展思想工作,充分发挥支委会的作用。

3、继续开展“读好书提好建议”活动。每年至少阅读二本书籍活动,写一篇学习心得,在馆内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加强队伍建设,探索做好支部工作的有效途径

1、开展“有困难找支部,我与支部常联系”活动。党支部建立“谈心制”、“家访制”制度,党支部成员要主动找职工谈心,了解职工思想情况;关心本馆党员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对有困难的党员要给予关心和帮助,使党支部真正成为党员之家,不断增强党支部凝聚力。

文化馆范文篇2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足从事文化服务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而且还要具备高度的奉献精神,为公共文化服务培育先进的人才。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从事文化服务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虽然已经采取了解决措施,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长远来看,现有的成果是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的,所以一定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此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并且文化工作人员在结构方面也并不合理,服务能力还需要提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文化建设工作出现失误。

二、文化馆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逐渐变得充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层次方面的需求,党和政府立足于现实情况,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其中建设文化馆就是发展文化公共服务中重要一环。

1.促进作用文化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馆的各种设施是文化的体现,文化设施中折射出的文化底蕴是不容小觑的,文化馆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能够促进先进文化的建设,但前提是文化馆的文化内容是先进而健康的,要发挥文化馆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就必须在文化馆中加入积极健康的内容,也就是建设先进健康的文化设施,通过这种方法来引导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2.引导作用文化的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文化馆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引导作用,文化馆在文化设施方面要有所选择,选择代表健康文化的文化设施,这样才能发挥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让人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文化馆的文化设施也是文化价值取向的一种体现,如果文化馆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就能够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反之,则不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文化馆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大的。

3.发展作用文化管是公共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在积极挖掘本国的先进文化遗产,发展和推崇本国的先进文化,建设文化馆,可以彰显本国文化的巨大魅力,充分挖掘本国文化的深刻底蕴,并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本国文化,有利于健全公共化服务体系。

三、发挥文化馆作用的措施

1.加强对文化馆的建设一直以来,党和政府为了发展祖国文化事业,一直采取建设文化设施的方式,并且加强社会宣传。在建设文化设施的过程之中,不仅要投入足够的资金,还要缩小地区资金投入的差距,兼顾城市与农村地区。在建设文化馆的过程当中,要注重文化馆的档次和水平,但是首先要注重它的实质性内容,内容必须是积极而健康的,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让先进文化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2.注重文化质量在文化方面,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切忌一成不变,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馆要在公共化服务方面保持经久不衰的魅力,就必须优化自己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要为人们提供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在文化的内容方面,要根据人们的喜好,为人们提供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让人们能够理解文化的内涵,让文化贴近人民群众,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文化馆范文篇3

一、河北省文化馆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北文化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人才队伍建设突飞猛进,群文活动品牌和群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群众文化呈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协同推进,一大批新的文化馆陆续落成,办馆条件明显改善;群文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各级文化馆吸纳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各艺术门类更加齐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流动服务和数字化服务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常态内容,利用流动舞台车、文化馆网站等手段积极开拓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与群众文艺创作精品不断涌现,打造了一批影响力大、参与面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但在文化事业高速发展的大气候下,文化馆仍存在服务设施陈旧、服务方式陈旧、服务观念陈旧的问题:一是文化馆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表现在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和省、市、县三级文化馆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市县与落后市县差距较大,省、市级馆与县级馆建设差距较大。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不能有效对接。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带有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和主观倾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群众的文化热情不能被有效调动。三是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步伐滞后。对数字化服务认识不清,面对资金和人才压力,文化馆建设难以迈开步伐。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久拖不决的问题普遍。表现在领军型的文化馆馆长缺乏、文化馆人员编制与服务人口数量反差较大,文化馆业务人员年龄结构偏高,文化队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文化馆服务效能的提高,成为阻碍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高的对策研究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特质。近年来,在中央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特别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要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解放文化生产力,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增强和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创新活力,为文化发展开辟广阔空间。[2]

(一)建立文化馆联动服务机制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三地群众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先后建成“京津冀演艺联盟”“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京津冀数字文化馆联盟”等,在各业务领域开展了全方位的对接与合作,有力推进了三地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受京津冀文化一体化的成功案例启示,笔者倡导建立省内文化馆之间发展联动合作服务机制。文化馆联动是指文化馆文化服务主体之间,探索工作模式,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打破区域层级界限,充分整合现有场馆硬件、创作、演出、人员队伍等公共文化资源,工作有机融合而又各具特色,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方面的文化服务功能。所谓联动不但指省、市、县三级文化馆纵向的联动而且还包括县区之间,设区市之间乃至各省、各区域之间的横向联动。

1.整合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整合文化设施资源。首先要立足区位整合资源,省级、市级文化主管部门制定文化设施资源共享机制,以县(区)为单位,根据地域文化特点,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设施资源,在保障基本文化需求的前提下,避免重复建设、千篇一律,做到相邻各县设施资源互补。其次,省级、市级文化馆应建有现代化完整的文化设施系统,供全省(市)文化馆系统免费使用。做到小型活动区域互补,大型活动省市支持。二是整合提升人才资源。首先,建立人才资源库。河北省群众文艺创作中心建有群众文艺创作员资源库并不断进行更新,掌握了全省文艺创作者的基本情况,便利了与创作员的沟通与交流,让分散在基层的群众文化骨干为各项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人才支撑。其次,建立文化馆人才轮训机制。将省市与县级业务骨干、创作人员、管理人员进行轮岗培训,使县级工作人员熟悉省市的工作模式与工作方法,了解大型活动的运作机制、精品创作机制、掌握科学的培训辅导方法。市级工作人员走到县级文化馆当中,了解基层群众文化的需求,学习、挖掘当地的特色文艺项目、帮助文化馆开展适宜于当地群众的文化活动。三是要加快整合信息资源。其一是建立资料信息库。系统收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并进行数字化加工,将各地特色文化项目与历届群星奖项目,以及近年来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统一收入,进行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其二是建立信息沟通网络。为加强全省群众文化从业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可通过微信、QQ等便捷的网络通信手段进行即时联系。另外省、市级馆应建有自己的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通过现代化网络手段开展活动进行宣传。

2.加强联动,集群发力,创建群文品牌

一是联动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文化部“文化馆评估定级标准”中明确提到,群众文化品牌活动须为连续举办三年以上的主题文化活动。因此品牌活动是经过岁月考量、经久不衰的群众文化活动,它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为终极目标,是精品文化项目的集合。一个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应该是在人民生活当中汲取营养的,是包容万象、博大精深的。因此,单靠一个区域、一个单位、一支队伍很难打造出广为流传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它需要省市县群文单位和群文人才的通力合作,集合诸家优势才能成功完成。如,河北省民俗文化节是由河北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办、各地文化部门积极参与承办的文化品牌活动,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项目的大荟萃、大展示。已连续举办11届,每次活动参观群众络绎不绝。邯郸市举办的“中原文化节”更是集合中原地区各市县的文化节目,给当地人民群众以全新的感受。二是联动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群众文化单位与专业文艺院团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群众的参与性,让人民群众登上舞台,成为舞台的主角。因此作为群众文化主要承载者的文化馆不但要对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进行辅导与指导,还应拓宽服务渠道为更多的群众提供登台演出的机会,以激发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第一,利用流动舞台车搭建便捷、高效的群众文化舞台。充分借助其方便快捷、机动性强的优势,大力开展优秀文艺节目特别是地方特色节目进乡村、进厂矿、进广场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以更便捷的形式感受地方文化的无限魅力。第二,省、市文化馆要积极与县(市、区)文化馆联动,利用先进的演出设备为地方群众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第三,省、市文化馆也可通过联合举办各种群众性的才艺比赛调动群众展示才艺的积极性。如石家庄市群艺馆举办的鼓王争霸赛,起初只是针对石家庄地区的小范围鼓乐比赛,后来逐渐壮大发展为中国北方鼓乐邀请赛,参加比赛的除石家庄本地优秀鼓队外,还有来自北京、山西、山东、河南及河北沧州的实力强劲的特色鼓队,为民间鼓队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二)加快建设数字化文化馆

数字化是指应用数字化技术与手段,采集、整合和存储数字化资源,然后通过数字化平台展示、分享给广大人民群众。从而达到文化馆服务对象的社会化、服务内容的数字化、服务手段的网络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服务资源的共享化。包括文化资讯在线服务、文艺辅导在线进行、文艺创品在线欣赏、文化活动网上开展、民间艺术在线展示等。要实现以上的数字化服务方式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培养一批数字化人才。通过招聘专业人才与系统内开办普及性网络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的方式培养数字化人才。使专业特长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丰富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将数字化理念与文化馆职能深度融合。2.建设统一的服务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资源管理和应用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多网络平台和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多媒体终端提供惠及全民的数字文化服务。3.建设高度的资源共享体系。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具有易于复制、易于传播的特性,基于网络平台和开放协议,使数字文化馆能够为更大范围的用户同时提供可共享的服务,建立分布式省、市、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库群,实现资源多向访问,其共享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传统文化馆所无法比拟的。4.建设线下终端服务与体验馆。通过技术手段,将当地公共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经过数字化转型,汇聚于数字文化馆线下的体验馆中,使群众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些服务项目,如文艺演出、乐器演奏、书画创作等。5.线上线下服务结合。通过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充分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线上活动的积极性,提升文化服务的群众参与度,真正实现全民艺术普及。

(三)建设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是夯实基层群众文化服务队伍。要“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要求,根据人口数量配比制定人员编制,并及时进行调整。基层文化馆应保证各艺术门类人才齐全,保证公共文化单位基本队伍数量与质量。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品德优、业务强、干劲足的年轻力量投入基层群文队伍中。制定《关于支持群众业余文体队伍发展的意见》,使每个社区、村业余文艺团队都有自己的活动队伍。二是加强体制内群众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从业人员培训制度,鼓励从业人员脱产参加大中院校的继续教育。县级文化馆从业人员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三是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建立省、市、县三级文化志愿者服务机构,建立文化志愿者信息资源库,给予文化志愿者相关政策倾斜,积极调动文化志愿者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四)建立健全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监督和评价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要尊重和维护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族别公民的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坚持普遍参与、多样发展的原则。因此要建立健全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要尊重群众的文化选择、参与和自主权。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制定、管理方面要积极吸纳群众参与,并接受群众监督。在广泛征求不同群体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印发《河北省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规范》,要突出工作重点,做到精准发力,把群众“要”文化和文化馆“送”文化匹配起来,畅通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依据广大群众的文化诉求科学设置服务“菜单”,采用“订单式”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另外,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细则,文化主管部门应委派第三方机构不定期地对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对于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以及群众积极性不高的文艺项目进行整改,并把群众满意度调查列入单位绩效考评之中,切实做到群众文艺为了群众,群众文艺依靠群众,群众文艺成果与群众共享。

作者:刘珂辛 单位:河北省群众艺术馆

[参考文献]

文化馆范文篇4

关键词: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

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并能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容。而文化馆作为文化传播、交流、宣传的重要场所,对我国和谐、文明、友爱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文化馆仍存在着文化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这不利于文化馆的良好发展。而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可丰富文化馆文化服务内容,改善服务设备,提高服务水平,具有较好的实践性。

1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的意义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对文化活动的组织、举办、宣传能力,这决定着文化馆是否可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二,文化建设能力,这决定着文化馆是否可促进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传扬传统文化。而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建设,可充分落实文化馆服务职能,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对群众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创新与传扬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扩大文化服务范围,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可享受到文化的成果,并能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水平,充分发挥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功能。二,发扬与挖掘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实现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与发扬,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在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下,各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文化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承担着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责,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软文化建设。因此,文化馆应不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充分发挥出文化馆的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给其他文化单位提供一定的帮助,以推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2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

2.1创新文化馆运营机制。在更新文化馆工作机制时,应对文化馆的社会化参与程度加以重视,积极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到文化馆的管理服务之中,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能力、资源能力及服务能力,弥补现阶段部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发展水平较低、设备陈旧、内容单一的情况。与此同时,还应打通社会组织参与到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通道,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机构资源、人才、材料投入到文化馆公共服务职能建设中,以深化文化馆机制革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1]。文化馆社会参与程度的加大需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就此,政府可构建公共财政补偿机制,根据服务项目与实施要求,调配相应的资金,尤其是对鼓励抵偿或免费文化馆服务项目,以推进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与此同时,文化馆的服务与运用方式还应与时俱进,对文化馆服务模式、用人与分配机制进行相应的创新,革新文化馆管理运行机制,助推多元管理、自我管理、文化管理等现代化运行机制的构建,不断提高文化馆工作团队整体素质,完善文化馆人才分布结构。为进一步完善文化馆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应不断提升日常服务质量,持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免费服务只是提升文化馆服务的一个起点,还应需不断改善服务基础条件,完善文化馆服务设施,以提高文化馆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加以重视,以加大文化馆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发挥文化馆的服务功能[2]。而对于一些较为落后的文化馆应不断完善内部的工作机制、提高自身活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出自身最大价值,以提高文化馆职能服务质量。此外,还应构建文化馆工作人员培训机制,为文化馆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渠道,不断提升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尤其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以推进文化馆学科体系建设。2.2加快推进文化馆标准化建设。各级文化馆的基本设施主要有业务功能、面积、数字化水平、拓展空间、利用率等各项指标,国家文化馆评估标准中都对这些指标具有相应的规定,主要是为考核文化馆的服务职能发挥水平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就此,文化馆应根据国家有关评估标准,不断改善文化馆的环境建设与硬件设备,以便于充分发挥出文化馆的服务职能,从而加快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与此同时,还应注重文化馆的软件设施,根据公共文化单位的相关体制机制,对文化馆的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革新,不断丰富文化馆内容,使文化馆成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承载体,以发挥出文化馆的最大服务职能价值[3]。此外,还应积极联合老年大学、学校、社区等,开展差异性服务项目,不断扩大文化馆的服务范围。2.3健全评估指标体系。为丰富文化馆的服务方式、提升群众的满意度,文化馆应对服务的均等化与差异化建设加以重视。就此,文化馆可构建健全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群众对文化馆服务水平的满意程度测试与文化馆职能发挥测试来审查文化馆所达到的社会效益程度,以此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供指导。在对文化馆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时,除要考虑文化馆服务内容、项次等硬指标之外,还应综合考虑群众文化辅导员对服务的满意程度、各项软指标、根据不同业务特性而定的各项评价指标,以确保文化馆服务水平评估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在制定各项评价指标时,应将群众满意率与社会效应相结合。此外,可将各级文化站根据不同地区划分为农村地区、社区、城区、郊区等类型,在对各级文化馆进行评估时,应根据各地区的经费施工情况、服务情况、实施功能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考察,并以此评价结果作为制定下一步管理与业务、财政投入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2.4构建多元化推广平台。文化馆除利用各种外部与内部媒体空间开展服务之外,还应借助多种渠道来提高群众对文化馆职能的认识、加大对文化馆的使用力度。就此,文化馆应积极构建多元化推广平台,以丰富文化馆服务方式,提高文化馆的服务力度。首先,可利用网络渠道来文化馆服务信息,建立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交流网络平台,加大群众对文化馆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工作的关注力度。其次,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文化、人力,并争取政府的支持,以提高生文化馆的服务水平。在此过程中,文化馆应积极向社会推广群众文化服务内容,举办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断吸纳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到文化馆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工作中,以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4]。例如:某城市文化馆将当地的群众文化项目、各种文化节日活动等融入到文化馆服务内容中,并会定期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此外,还让文化馆专职人员积极走入社会、观察社会,并为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文化馆服务工作中提供了相应的通道。与此同时,该文化馆还构建有文化馆交流网络平台,工作人员会定期更新此平台的内容,对群众所提出的意见进行及时回应。由此,本地区对该文化馆服务尤为满意。2.5充分发挥文化馆带头作用。文化馆业务体系通常有研究工作、辅导、组织构成,工作性质为服务型公共文化事业机构。为充分发挥出文化馆的职能价值,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让专职人员走出去,让社会各界人士走进来,有效利用阵地资源,定期开展多元化、多样化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5]。群众文化活动作为文化馆直接接触群众的关键手段,对文化馆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就此,文化馆应充分体现自身职能价值,结合本地特色及群众文化特点,组织策划相应的群众文化活动。此外,还应积极向群众开展培训、文艺辅导,不断提高群众文化作品质量,确保群众文化活动处于蓬勃的状态。

3结语

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基础与保障,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文化馆应不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构建,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时,应不断完善文化馆基础服务设施,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优化服务体制与机制,积极引进社会各方资源,充分现有资源,精心组织策划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以有效发挥出文化馆的职能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欣.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馆体系的职能定位与运营模式[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37):124-124.

[2]李建刚.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祖国,2017(18):82-83.

[3]尹苹苹.优化县级文化馆文化服务职能研究[J].管理观察,2017(30):109-110

.[4]王波.打造文化馆品牌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J].文化月刊,2017(6):122-122.

文化馆范文篇5

(1)基层文化的公共性。

服务社会上所有的成员是基层文化的公共性,它还主要体现在为人民群众提供着最基层的文化服务。

(2)基层文化的紧密型。

群众文化工作网络里有着广泛的基层文化库,而这个网络有着公共文化的覆盖范围,并且基层文化馆成了网络文化的龙头,因此基层文化馆在构建公共文化体系有着“紧密”而独特的作用。

(3)基层文化的服务性。

基层文化馆有着种类繁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广社会大群众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文化生活,并且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基层文化馆为群众提供者文化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它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自身利益,从性质上讲正直具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属性。这便是基层文化的服务性。

(4)基层文化的基础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随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企业,并加大了对文化的投入包括设施设备的较大改善,实践证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资源基础作为前提和保障。

2基层文化的巩固和服务体系的强化,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首要前提

基层文化面对的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随着时代在改变,虽然群众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但是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有着积极主导地位的基层文化应当不断地强化和巩固,那么应当怎样强化和巩固基层文化的地位呢?

(1)开展文化活动。

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组织文化活动,积极的配合并巩固基层文化馆的服务体系地位。群众文化的作用是通过组织不同种类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加达到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和造就对社会有用的新人为目的。

(2)宣传文化的优势。

大力进行社会文化的引导与宣传,巩固基层文化馆的阵地地位。基层文化具有互联网络优势、地点上的优势、人才集结的优势、独特的优势,并且能够把公共文化体系的主要作用和扩散功能很好地展现出来。

(3)强化公益和服务职能明确基层文化馆的主要地位。

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和民族文化质量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就是公共文化馆的主要职能。

(4)巩固基层文化馆的导向地位。

始终坚持群众文化服务方向,基层文化馆想要实现它本身的社会体系价值,只有不断完善和不断提高群众文化体系的服务,不断坚持群公共众文化服务的方向。

3让基层文化具有时代的特色

开展和谐群众文化的基础是要优秀的文化作品和优秀的文化创意,那么怎样策划并且实施这些文化活动就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当然在实施和谐文化活动中,文化活动实施工作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和谐文化的质量。因此必须要开展准决策准确、运作合理、调度有序、指挥得当的文化活动,这样才能达到和谐文化活动的理想效果。

4整理和谐文化资源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深入宣传贯彻民资和谐、社会和谐、城乡和谐、阶层和谐,和谐文化活动的开展也会营造一个美好的社会氛围。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和谐文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并且利用丰富的文化活动形式,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培养共同理想,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完美建设。社会的稳定来源于优良的文化传统,只有在构建好了和谐的文化体系,才能让社会更加繁荣富强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公共文化体系才能发展得越来越成熟。

5结束语

文化馆范文篇6

(一)顶层设计存在短板

在我国文化馆事业发展中,一直没有设立国家文化馆。这与同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文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不同。缺少部级文化馆,尤其是在今天看来,它不仅仅是一个机构设置问题,其根本性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文化馆(站)建设出现断层。没有部级文化馆,公共文化馆(站)这个庞大的体系建设中,一是缺少国家层面的政策实践平台,使全国文化馆(站)建设的标准化引领和示范性带动缺乏载体;二是国家在制定文化馆(站)发展政策中的“智库”作用缺位;三是缺乏系统性的资源信息“数据中枢”和推广平台。与我国同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图书、文博事业发展建设是从中央、省、市、县一体化设置不同,无论是在政策设计,还是在发展建设中都呈现出区域化现象,我国公共文化馆(站)设置则是以省级为“龙头”,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是典型的“地方团队”,自身发育存在先天性不足。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事业发展参照系,文化馆(站)发展建设容易形成条块分割、区域阻隔和地区差别。比如全国文化馆的名称长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称谓,有的叫艺术馆,有的叫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如此杂乱的称谓,表现出文化馆(站)系统一体化连接不紧密的行业特性。

(二)政策导向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文化馆(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体量最大、涵盖最广,深入社会最底层、联系群众最广泛、服务大众最直接的服务平台和重要载体。然而,庞大的机构阵容政策却显得长期助推乏力。在计划经济时期,文化馆曾经走过了一段“以文养文”、“以文补文”的弯路,这段经历给文化馆(站)的功能发挥和职责履行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即使在回归公益过程中仍在遭受着历史阴影的困扰。当下,有些现象尤其值得关注:有的公共文化馆至今仍在实行自收自支的财政体制,在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已经整体退出体制之外的当下,这种现象确实让人匪夷所思;还有的基层公共文化馆至今没有财政户头,资金受上级主管部门完全控制,单位经费缺乏自主,公共资金(如免费开放经费)被随意截留、挪用,极大地影响到公共文化单位的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这些现象对公共文化馆(站)的定位和业务的有效开展均将产生负面效应。

(三)公共文化理论建设严重滞后

理论建设长期滞后,学术氛围逐渐缺失,将制约公共文化馆(站)事业的更大发展。公共文化馆(站)领域缺乏开展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尤其是对公共文化馆事业的发展现状、未来走势、存在问题以及典型经验等缺乏常态化调研机制和有效的应对策略。在国家层面没有权威性核心刊物,缺少开展理论研讨和学术争鸣的学术阵地。没能造就一支稳定的专业化高端理论研究人才队伍,以提升文化馆事业的理论品格和学术气质,成为制约文化馆事业建设发展的最大短板。

(四)从业人员心理准备不够充分

当下公共文化领域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群众文化向公共文化发展转型。公共文化馆(站)的功能定位、服务方式与传统的群众文化工作方式,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都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这种转型,对文化馆(站)充分履行职能职责形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现实挑战。特别是在政策环境还尚未发育成熟,基础性资源配置还没到位,文化体制改革刚开始起步的现实条件下,外部环境给文化馆(站)的职能发挥和工作开展形成的压力正在迅速扩大。

(五)传统工作方式亟待调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实践,切实改变了传统的群众文化工作模式,极大地扩展了公共文化的空间意识。过去所习惯的以阵地活动、馆舍服务为主的活动方式已经成为制约功能发挥和服务面向的巨大障碍。公共文化对文化馆(站)发展是一次巨大革命。要求加快自身发展转型,从闭门办馆到把门打开,从固定馆舍服务向社会扩展的方向迈进,这是对文化馆(站)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新的定位,要求公共文化馆(站)的工作面向和服务领域要从“点”调整为“面”,在服务方式上也要由面向“小众”而转变为面向“大众”,形成全民参与、全域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社会发展提速,文化建设需要积极地调整应对

(一)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

当前农村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矛盾已从文化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到文化服务对象的参与缺位。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口迅速减少,社会结构正在失衡,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留守人员中老人、妇女是目前农村的主要劳动力,负责农业生产劳动和养育后代的主要责任和繁重任务,享受文化服务和参与文化活动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意愿相对缺乏,传统建设模式、集中活动方式,难以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基于农村分散居住、相距遥远的地理环境,农村文化建设标准和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基本文化需求,无法适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需要。

(二)城市社区人口不断“膨大化”

当前城乡的变化深度交织,传统欠账和新增问题不断迭加,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担负压力在逐渐加剧。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使城市人口爆发式增长,过去由农村担负的文化发展压力正在向城市转移。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相对农村而言,社区文化建设起步较晚,社区文化功能和作用还在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中。近年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极不平衡,特别是中心城市尤如大海中的“孤岛”,领跑社区文化建设标准和发展走势。总体上来说,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中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城市社区比农村面临着更大的建设和发展压力。

(三)新城市群体进一步被“边缘化”

人口的流动不断加速,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形成新的城市群体,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特殊社会现象。随着新城市群体的出现,对制度设计、公共服务模式、文化权益保障等都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城市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为城市创造财富,是事实上城市人口的一部分。但是,这个庞大的“城市群体”在城市资源配置中却被长期边缘化。新城市群体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中还没有被广泛纳入保障范围,文化权益没有得到应有保障,这是未来城乡建设、社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最关键、最紧迫、最直接的现实问题,需要在发展规划上,具体措施上加以研究和应对,促进全社会共享文化建设和发展成果的政策落地生根。

三.文化馆(站)服务功能要从“关注脚下”向“服务天下”强力转型

(一)要创新服务模式

一是阵地服务标准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面对海量的公众需求,文化馆(站)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固定设施水平,提升服务理念,优化内设环境,推动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要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固定化、规模化、标准化、阵地化作用。切实将阵地建设成为区域协调“联络点”、规划统筹“大本营”、指导服务“中心站”、人才资源“信息库”。要加强阵地化建设和服务,在公众“进得来”、“留得下”、“受熏陶”上做文章,使阵地建设成为众望所归的文化乐园。二是流动服务常态化。转变服务方式是当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档升级的主题,要将单一的阵地服务转变为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点状布局与面的结构相一致、纵向流动与横向配送相衔接的立体化服务模式和全覆盖的服务格局。流动文化服务应该成为当下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求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服务方式。积极探索建立“文化自愿者”服务机制,整合社会资源,激活民间文化活力,吸引觉悟高、技能强、有专长的社会骨干力量参与文化传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流动文化服务,需要科学拟定规划,编制活动项目,配置优势团队,有计划、有目的、常态化地开展流动性服务。

(二)要优化服务内容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转型升级,必须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丰富性和服务品种的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定位与当下社会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唱歌跳舞的基础阶段。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充分履行服务职能,需要切实创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优化配置结构、拓展服务领域、增加产品要素。在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上要采取内容广泛、门类齐全产品输送样式;在载体上要开展多种门类培训活动,积极储备社会文化活动人才,满足公众自发性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在容量上要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档次,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建立数字化传输和体验平台,打造文化信息快捷化、便利化的传输方式,充分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建设需要。

四.加快推进文化馆(站)自身建设的提档升级

文化创新发展是优胜劣汰的加速器。面对当下自身建设和未来发展的种种任务,文化馆(站)需要加快转型、发展起跳,以补齐由于社会发展所牵引出的文化需求提升和时代进步所留下的建设短板。

(一)加强学术引领

理论建设是加强文化馆(站)建设的引路航标。理论建设滞后,学术氛围淡漠己成为制约文化馆(站)建设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学科建设缺失,使公共文化专业人才正规化培养通道阻塞,人才建设缺乏机制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群众文化事业的“升级版”,是传统文化方式向现代社会文化服务理念转型的着力点,在这历史当口,对文化馆(站)自身建设和服务功能需要切实有效的科学引领。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提升理论品格、强化科研水平、增强学术氛围、构建科研队伍,是推进公共文化馆(站)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石。

(二)强化政策制导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彰显政府对公共文化政策保障十分关键。从制度设计上,公共文化馆(站)是承担政府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和载体,其资源配置、运行机制都需要政策措施来调控和推动,政策的科学性和措施的有效性是公共文化服务有效运转的基础,也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保证。尤其是在事业发展、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产品供给和经费扶持等方面需要政策的强力支撑。

(三)完善层级示范

虽然我国文化馆(站)均是按照层级设置,但业务建设和运行机制缺乏实质性的工作衔接和机制保障。文化馆(站)的功能定位和业务工作的有效运转,需要构建一套标准明确、科学有序、操作性强的层级业务示范体系,在统一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中,应该明确各层级文化馆(站)之间的业务关系和各自职能。通过业务指导、样板示范、交流学习,形成一套运行有效、操作便捷的示范带动机制,推进文化馆(站)自身发展和业务建设的规范性、有序性发展。(四)开展馆际交流开展文化馆(站)馆际交流,促进相互往来,推动彼此借鉴吸收,不仅增进友谊,更重要的是对发展理念的提升和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便捷通道和有效方式。开展馆际交流是文化馆(站)事业健康发展不可惑缺的一种有效载体。交流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一股活水,通过交流学习,交换彼此的建设经验,借鉴对方的创新模式,分享发展建设中取得的经验成果,使之成为取长补短,规避风险,提速发展的倍增器。

(五)努力提升服务效能

文化馆范文篇7

为了加强对本市公共文化的管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馆在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中的作用,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分共文化馆,是指政府设置,向社会公众开放,组织和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包括市文化馆、区(县)文化馆和街道(乡、镇)文化馆(站)。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论馆和设置、使用及其监督管理。

第四条(设置原则)

公共文化馆按照行政区划设置。

市和区(县)行政区域内分别设置市文化馆和区(县)文化馆;街道(乡、镇)行政区域内设置街道(乡、镇)文化馆(站)。

第五条(主管和协管部门)

**市文化局(以下简称市文化局)是本市公共文化馆的行政主管部门。区(县)文化行部门负责辖区内公共文化馆的管理。

各级财政、规划、人事、物价、建设和房地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协同文化行政部门实施本办法。

第六条(设置规划)

市文化局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市公共文化馆设置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区(县)文化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市公共文化馆设置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区(县)公共文化馆设置规划,报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建筑设计规范与竣工验收)

新建、改建、扩建公共文化馆,应当符合公共文化馆的建筑设计规范。

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文化馆经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区(县)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参加公共文化馆的竣工验收。

第八条(馆舍面积)

区(县)文化馆和街道(乡、镇)文化馆(站)的建筑面积之和,应当达到平均每千人50平方米。其中,区(县)文化馆和建筑面积不少于5000平方米,街道(乡、镇)文化馆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200平方米。

市文化馆的建筑面积另行规定。

第九条(使用登记)

市和区(县)文化馆应当自建成投入使用之日起30日内,向市文化局办理使用登记手续;街道(乡、镇)文化馆(站)应当自建成投入使用之日起30日内,向区(县)文化行政部门办理使用登记手续。

第十条(终止和变更)

公共文化馆合并、分立、撤销或者变更馆址、馆名的,应当报办理使用登记的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并办理合并、分立、撤销或者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一条(人员配备)

公共文化馆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具体要求由市文化局会同**市人事局另行规定。

第十二条(设备、器材的配置与更新)

公共文化馆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配置、更新专用设备和器材。

第十三条(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开展)

公共文化馆应当开展下列公益性文化活动:

(一)组织业余文化艺术创作、表演和展览活动,向业余艺术表演团体提供练活动场所;

(二)免费提供报刊阅览服务,开设免费文化艺术活动专场;

(三)通过讲座、培训班等形式,组织群众学习文化艺术技能和进行时事政治、文化科技知识教育;

(四)收集、整理、利用本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组织民间文化艺术交流;

(五)开展群众文化理论的学术研究,编辑群众文化理论书籍和资料,建立本地区

的群众文化工作档案。

第十四条(文化娱乐活动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开展)

公共文化馆可以开展多项文化娱乐活动。其中,利用公共文化馆的设施和场地开展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的,应当征得市文化行政部门同意;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应当征得区(县)文化行政部门同意。在征得上述文化行政部门同意后,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五条(业务辅导)

市文化馆应当对区(县)、街道(乡、镇)文化馆进行业务指导;区(县)文化馆应当对街道(乡、镇)文化馆进行业务指导。

公共文化馆应当做好对群众文化活动的业务辅导工作。

第十六条(公益性文化活动用房)

公共文化馆用于开展本办法第十三条所列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和房屋(以下称公益性文化活动用房),应当严格管理和保护,不得任意改变用途。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用途的,公共文化馆应当报办理使用登记的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并由使用者在本地段内限期落实公益性文化活动用房。

区(县)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用房的建筑面积,应当在2500平方米以上。

街道(乡、镇)文化馆的馆舍主要用于开展公性文化活动,公益性文化活动用房的建筑面积的具体要求,由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规定。

禁止将公共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用房转让、出租给他人从事经营活动。

第十七条(收费规定)

公共文化馆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时,可以收取服务成本费,但本办法规定应当提供免费服务的除外。服务成本费的具体标准,由**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和市文化局另行规定。

第十八条(开放时间)

公共文化馆应当每天(包括国定节假日)开放,每天开放的时间不得少于8小时。

第十九条(经费筹集)

公共文化馆的经费,通过下列渠道筹集:

(一)各级财政的拨付和街道办事处的补贴;

(二)开展自主经营活动的收入;

(三)社会捐赠和赞助。

第二十条(经费使用的监督)

公共文化馆详当积极筹措公益性文化活动经费。公共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经费,必须专款用,并接受财政、审计和文化行政部门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二十一条(考核)

市文化局应当制订公共文化馆的考核办法。

市文化局和区(县)文化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公共文化馆的考核办法,定期对各级公共文化进行考核。

第二十二条(对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处理)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由市文化局或者区(县)文化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限期改正,并可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规定办理公共文化馆使用、合并、分立、撤销或者变更登记手续的;

(二)未经批准合并、分立、撤销公共文化馆或者变更公共文化馆馆址、馆名的;

(三)未按规定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的;

(四)未经批准改变公共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用房用途的;

(五)将公共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用房转让、出租给他人从事经营活动的;

(六)未经文化行政部门同意,利用公共文化馆的设施和场地开展经营活动的;

(七)公共文化馆未按规定时间开放的;

(八)截留、挪用公共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经费的。

第二十三条(对本办法施行前有在事项的处理)

本办法施行前设置的公共文化馆,应当根据市文化局规定的时限,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重新办理使用登记手续。

第二十四条(应用解释部门)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文化局负责解释。

文化馆范文篇8

一、文化馆的现状

作为老群文工作者,笔者亲历了文化馆的鼎盛期,前后对比,对现状感触尤深。大体表现为:

1.文化馆的影响力日益缩小近几年来,凡是大的有影响的活动,已不见了文化馆的踪影,代之而起的是报社、电视台、文联,甚至政府主管部门。媒体宣传、电视转播,比文化馆干巴巴的活动确实热闹。大型的专业性较强的美术展览,也悄然变成了文联美协主办。文化馆只能举办如乘凉晚会、业余美展等小型活动,从规模到参加人数已不能和上述活动同日而语,其影响力便可想而知了。

2.文化馆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当今社会是竞争社会,不竞争就不能生存,由于文化馆缺乏资金,缺乏人才,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活动也没有特色,各类儿童班办不过少年宫,各类舞蹈班,美术班办不过私人艺校,三产形同虚设。

3.专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八九十年代,不少当地文艺界知名人士工作的首选是文化馆。以徐州群艺馆为例,美术工作室集中了七个地方上最拔尖的人才,其他科室也都有在本地有影响力的老师。在这些老师的影响下,业余作者纷纷到文化馆求师学艺,文化馆成了当地最高的学术机构。但随着画院,美术学院等专业机构的建立,这些知名老师纷纷调走,美术工作室的七人,一人去了画院,以后又去了大学当了院长,一人去了艺术院校,现为知名教授;一人在省出版社做总编,一人在省美术馆做画师,一人去了市文联做干部,二人在北京为职业画家。虽然近年来又陆续进了一些有影响的业务干部,但已不像当年那样整齐。再加上进人把关不严,部分业务干部水平有待提高,专业干部缺乏知名度,影响力。必然影响文化馆的活动质量。

4.来馆参加活动的人员有所减少由于文化馆举办活动的数量质量问题,再加上文化多元化的影响,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最高水平的展览和演出,这些因素造成了来文化馆参加活动人数的减少。以上所列现状虽然不能代表全国所有文化馆,但我接触和了解到的文化馆基本是这样的,这种现状是可忧的,而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的《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意见》则为文化馆打破现状,工作上新的台阶指明了方向。这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里程碑式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文化政策。

二、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意义

1.免费开放,是本届政府免除农业税,义务教育学杂费之后的又一惠及全民的重大举措。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有利于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免费开放,有利于保民生,促发展与维护稳定,保护文化环境,矫正文化失衡,恢复和重建良好的文化生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撑和价值引领

3.免费开放,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养,有利于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社会教育与公共文化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生活幸福感,增强文化自信力。

4.免费开放,可以极大地提高全社会的竞争能力。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就是竞争力,知识可以改变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要保障人民的获取基本文化权益,就必须建立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公众提供更多学习文化知识、接受教育的场所。文化馆等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既是公立文化设施应尽的义务,也是提升全民竞争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所在,同时免费开放也有利于吸引公众参观学习,促进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长远的发展,使其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使得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

三、文化馆人要积极应对免费开放

文化馆等免费开放,为文化馆今后的发展拓宽了道路,作为文化馆人,一定要抓住时机,积极应对免费开放,让文化馆从现状的阴影中走出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要做工作:

1.理念要创新:要从传统理念中走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贴近群众,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先进的服务理念,优质的服务满足群众参与文化活动,进行文化创造的基本文化权益。

2.机制要改革:免费开放必然将对人员素质,岗位安置,人员制度,分配制度等进行改革,要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完善配套机制,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运行效能,提升执行力。

3.创新服务:文化馆的活动要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就必须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提升吸引力。要研究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不同需求,让文化馆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4.建全基本服务项目,确立基本服务标准,确立基础设施标准,服务项目标准,内容标准,评估标准等一系列标准体系。

5.加快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树立数字化的发展理念,当今社会,一切都向数字化飞速发展,网上购票,网上购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文化馆的活动也要向现代化发展,要借助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新载体,加快推动数字服务的提供,提高便利性。

6.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动性,参与性,逐步实现数字化提供,建立和完善免费开放的信息告知宣传,增强吸引力。

文化馆范文篇9

一、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培训课程

文化馆若想实现全民艺术普及,可以与各类与艺术文化相关的社会组织或机构合作,从不同的方面着手,逐步将艺术普及变为现实。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站以及各类新型的社交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免费的培训活动,力求在不同的地区都有联盟培训机构,能够为该地区的群众提供有关艺术的培训,让市民近距离地接触艺术、学习艺术。另外,可以借助文化馆这一平台,开展相应的集体活动。除此之外,文化馆还应当安排艺术骨干对联盟机构的教师及学员展开培训,并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联盟机构参与不同的公益演出。

二、依托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传播非遗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全国各地都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馆应当充分运用这些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可以组织有关非遗项目的培训班,邀请相关专业人士现场授课,向民众传授有关非遗项目的基本知识。除此之外,文化馆还应当积极配合当地的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挑选出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非遗项目,面向民众开展非物质文化的普及教学。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对文化志愿者进行培训,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带动作用,这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在对广大志愿者进行培训的同时,让学员将优秀的文化带回各个社区,推动社区文化发展,创新丰富群众文化类别,不断探索群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探索群众最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并进行传播,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从而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

三、优化服务形式,提供多种学习渠道

文化馆应积极为群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提供更多的渠道,让群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也能接触到艺术。可以借助日益发达的互联网,开设各类网上教学的课程,从而为群众提供形式丰富的文化服务。比如可以开设有关美术及摄影的在线教学课程,群众在家中就能够学习有关摄影及书画的创作技巧。就全民艺术普及而言,线上培训是当前成效最为显著的方式,这种方式十分方便,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约束,不仅能够减少资源消耗,还能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还有各种新型的社交平台、微展览、慕课等,群众们只需要通过手机,就能方便快捷地登陆相关网站查询信息,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艺术知识,掌握不同的文化活动讯息。

四、引进专业型艺术人才,为全民艺术普及实践注入新活力

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对于人才,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迫于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各个地区的文化馆纷纷加大了内部管理的力度。从实践的角度而言,如果单纯只依靠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已经很难满足民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所以必须不断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深入到基层进行艺术指导,随着文化馆文化活动的传播,将更具专业性质的文化艺术带给群众,进而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如此一来,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数量自然会增加,文化活动的规模也会逐步扩大,群众艺术的生命力也才会不断增强。所以,文化馆不仅需要注意引入大量的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加大艺术培训的力度,从而为文化馆开展各类艺术活动注入新活力。此外,不仅文化馆需要加大对专业型人才的引进,对于艺术培训也应加大专业型人才力量的注入,这样才能为文化馆在实施艺术传播的过程中增添新活力。笔者认为,必须提升培训人员的个人专业素养,应在各艺术门类的权威组织中挑选艺术精英并将其引进文化馆及其开展的艺术培训中,让其参与到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开展中,在全民艺术普及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总的来说,文化馆应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利用文化馆的场地以及职能,为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具专业性的文化艺术指导。

五、落实群众实际需求,创新群众艺术活动

文化馆在开展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的过程中,应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主体,因此,所有的实践及创新都必须紧贴群众。也就是说,文化馆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到基层,要充分掌握与了解当地群众的文化状态,所开展的活动必须充分满足群众需求。比如,有的地区老年人数量偏多,文化馆就应当组织适合老年人的艺术活动;如果所在区域儿童数量多,就应当组织符合儿童身心需求的活动。除此之外,文化馆的思想观念应当符合时代潮流,要及时把握社会最前沿的信息,紧跟时代的节奏。在开展文艺活动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群众参与创作,提高个体的思维能力与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还能使作品得到广泛的传播,从而使民众的文化活动更加活跃,有效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为艺术事业的发展与传承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六、丰富文艺活动类型,鼓励群众积极参与

文化馆要开展好各项文艺活动,要将不同的文化设施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向群众倾斜,激发更多的群众参与活动,使普通群众成为艺术的欣赏者及创作主体。首先,文化馆要充分运用好各项资源,积极开放剧院、剧场等,积极举办音乐会等艺术相关的活动,让群众通过艺术活动获得充实感与幸福感。向群众开放专业的舞台,让民间的音乐爱好者能够与专业团队合作演绎,从而帮助更多心怀梦想的群众实现内心深处的愿望。其次,文化馆还可以充分运用小剧场,积极举办风格各异且具有较强互动性的文艺活动,如艺术讲堂、讲座、周末音乐会等,为众多的音乐爱好者及青少年搭建艺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除此之外,文化馆更应该积极在文化广场举办广场演出,如艺术表演大赛、社会艺术教育展演等文艺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广场是群众接触最多的场所,文化馆只有多在文化广场举办各种文艺活动,才能更进一步拉近普通民众与艺术的距离,彰显文化馆服务于人民的宗旨。

文化馆范文篇10

关键词:文化馆;职能;管理策略

一、引言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非常看重每个城市文化馆的建设工作。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也要发展社会文化市场,因为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文化馆是政府直接领导的文化主要阵地之一,可以及时地宣传政府的相关执政思想以及政策,所以对于文化馆的管理就至关重要。

二、文化馆的职能

(一)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职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从而使得人们对于社会中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文化馆需要充分地将其自身所拥有的良好公众形象这一优势发挥到极致,通过开展相应的文化培训课,来对全民进行文化素养培养,同时,文化馆还可以开展文化活动,比如可以举办一些文艺晚会、乐曲表演以及体育运动会等,尽最大的可能为各个程度的人们提供参与文化交流的平台,为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全民文化素养提高。(二)在文艺人才培养中能够发挥出基地的职能。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人们在对于自己孩子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很多的家长都希望能够培养和挖掘出孩子们的艺术天分,甚至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上艺术的道路,而文化馆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中心,政府要不断地加强对文化馆的管理。我们在开展相应的文艺培训的过程当中,也需要通过相应的文艺培训实践来进行不断的改善,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找到有效的文艺培训机制,能够为更多具有文艺梦想的青少年提供培养文艺的途径,能够为今后发展成为具有很高的文艺素养的人才而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文化馆的管理策略

(一)加强文化馆绩效管理。我们通过观察相应的文化馆绩效考核机制,可以发现文化馆的相应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都是关于文化组织机构的内在评价机制,所以外界相关因素就很难纳入文化馆绩效管理评价机制当中去,如果要让文化馆绩效管理的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就必须将文化馆服务的对象加入到绩效考核的工作当中去,文化馆的领导人员要采取措施不断地去鼓励服务对象参与进绩效考核中去,不断加大群众满意度在绩效管理中的比重,优化文化馆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的服务态度。在现代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就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收集起来,把这些意见不断地量化,最后在考核的时候把这些量化的数据考虑进员工的考核当中去。同时,文化馆的考核人员也可以对人们进行问卷调查或者访谈从多方面去收集到更多民众对于文化馆的意见。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之后,也要确定相应的利益分配奖惩制度,不要让绩效考核工作失去掉原本的效果,在文化馆绩效管理中,一定要对不同类别的绩效考核形成相应的奖励办法,把绩效考核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二)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在对于文化馆管理机制的创新当中,一定要十分的重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地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管理基础。在文化馆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位置,要从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考虑一些问题,从而不断地去完善文化馆的服务功能。在对管理人员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十分严格,同时,在管理人员确定之后,要对管理人员开展不同的数字培训工作,让管理人员在工作思想和工作理念上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对于文化馆的整个管理工作一定要建立一个十分优秀的管理团队,不断地更新管理团队里面人员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知识,同时也要不断地提升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提高管理人员的归属感,从而建立一支合格的文化馆管理团队。(三)注重艺术精品创作。我们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考虑,精神文化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水平能够很好地展现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创造影响力,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对艺术精品的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影响力,所以在对文化馆品质的管理当中,一定要重视艺术精品的创作,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为我国文化事业提供一个更好的空间。

四、结束语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建设正在不断的完善当中,所以各个地方的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与政府的关注,在日常文化馆的管理当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文化馆的职能,不断地优化文化馆的管理方式,从而促进文化馆的发展,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程生.文化馆的职能及其管理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8(13):5.

[2]俞虹.现代文化建设中基层文化馆的职能与功用———以常熟为例[J].大众文艺,2017(21):3-4.

[3]尹苹苹.优化县级文化馆文化服务职能研究[J].管理观察,2017(30):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