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指导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2:56:36

思想指导

思想指导范文篇1

作为新闻媒体,应考虑如何协助党和政府改善执政环境,提升执政能力,增强执政效果。其中,坚持解放思想、以党的思想为指导是重要的一方面。

坚持解放思想是党的一大法宝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近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总书记的讲话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的四个“坚定不移”是在马列主义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基础上提出的又有新的理论,对指导党和国家的今后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正如总书记所说,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这一点远的不说,我们可以从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就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对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起着非常重要是指导作用。

改革初期,那个时候很多人的思想比较禁锢,被“两个凡是”所束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左顾右盼,邓小平要求全党同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人为本,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本着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他的带领下,全党同志上下一心,紧密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由于思想解放了,一切都破题而解,正是基于这一点,才使得人民群众相信党、依靠科学,大胆动手、勇于实践与开拓。头脑灵活了、胆子变大了、步子也变快了,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

坚持解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是继承和发扬马列主义思想的原动力。它对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同时还认为,四个“坚定不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实践的产物,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精神,为即将到来的十七大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四个“坚定不移”是中国今后一个很长历史时期的重要理论基础且具有重要的里程碑的意义。

办报如何与党的思想保持一致

与党的思想保持一致,我们在办报中应做到: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省委、市委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坚持团结、稳定、鼓励和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唯物辩证法,把握好宣传尺度,提高引导艺术,防止片面性。坚持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自觉遵守宣传纪律,为闽西的加快发展鼓与呼。

我们要永远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引领舆论主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要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要求的报业新体制,使《*广播电视报》取得新的发展。

思想指导范文篇2

通过两天对党章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重要性,她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勇于同侵害国家、侵犯人民利益的势力作斗争,党员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起着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她们站在第一线,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上到国家大事,下到黎民小事,都能看到共产党员勤劳奉献的身影,是全国人民的希望。

党的指导思想要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党在不同时期适时调整,与时俱进,把党的理论建设同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对党纲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党的最高理想、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之外我还认识到,共产主义并不是空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因为它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每个共产党员,都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党的“当前纲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四维一体的建设思路,字字包含着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身在大学读书的我们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奋斗的目标,激励了我们学习的热情。

之前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为什么中国人要信仰“外来的”马克思主义?老师给了我答案,从答案里,我看到了一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看到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走向富强。马克思主义以“为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为立场,同时提出劳动价值论,肯定劳动创造资本,而非资本创造财富。财富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创造的财富应归广大劳动人民所有,而非资本家所有。人民是根本,是社会的主人,所以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无国界。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具体反映,充分反映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作为学生,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搞好学习,认清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什么,不能只说不做,这里我需要反思,之前说的太多,做的太少,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上一定要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防止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其次,搞好同学关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要有为同学服务的心态,这样才能赢得同学的信赖。

再次,别人指出的错误,积极改正,不报复,改正态度真切,从教训中吸取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思想指导范文篇3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不断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的时代课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新经验,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回答新的时代课题的产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新创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注意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历史任务的变化而发展创新自己的指导思想。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成果。

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党领导各项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

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是党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特别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理论武器,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党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灵魂和根本。关于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工人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列宁在总结俄国革命经验时曾深刻指出: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党,没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党,就不会有真正的伟大的革命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一个革命的政党必须有革命的理论,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必须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又与本国的革命经验和实际相结合的革命理论,“不如是,政党无法存在,它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亦无法胜利。”因此,工人阶级政党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

党的指导思想能否与时俱进,事关党能否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适应时代需要,及时解答时展所提出的新课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在实践中产生,又随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因此,人们的认识必须不断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它所从事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前进的,其指导思想也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解答时代课题,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党的指导思想能否与时俱进,事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作为一个先进的政党,一方面要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理论适应并正确反映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另一方面还要能动地、自觉地以此指导实践。正如同志所强调的: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就谈不上新的发展。80多年来,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之所以不断取得辉煌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党特别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从而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格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的理论,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因此,它不是僵化的教条,不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禁锢。否则,党就难以客观地、科学地观察和处理一切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形成符合时展要求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志一再强调,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其实质也是在倡导党的指导思想要与时俱进。实践永无止境,认识永无止境,党的理论特别是作为指导思想层面的理论必须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鲜明体现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理论建设。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条件的变化,使之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任务紧密结合。思想、邓小平理论既是这种结合的成果,也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成果。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实现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鲜明体现。

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准备条件,这是民主革命过程中解放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人民利益要求的主要表现形式。围绕这些问题,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革命实践的探索,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第一个伟大成果。这种发展和创新的伟大贡献在于,它使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有别于俄国十月革命、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通过这条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它使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幼年的党发展为一个成熟的党,使党更加坚强有力,从而成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五大进而明确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又一伟大成果。它的突出贡献就在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不断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的时代课题,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任何新的时代课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回答新的时代课题的产物,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新的伟大成果。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

面对新的时代,解决新的课题,党的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一致的,与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实际,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思想指导范文篇4

高度重视指导思想在党建中的基础作用,并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崭新的时代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自己指导思想的基本立足点

中国共产党在长达80多年的自身建设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把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作为党的全部建设的基础。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多方面,而指导思想则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它对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的建设起着统领和灵魂的作用。指导思想上的坚定和成熟,是一个政党在政治上坚定和成熟的基本标志,也是一个政党能够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重视指导思想建设的无产阶级政党。这首先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无论是在建党之初,还是在后来,中国共产党都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坚定,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正确性的坚定信念。其次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过程中,始终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随着历史进程和认识进程的发展,不断地为马克思主义注入符合中国实际的崭新的时代内容,从根本上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保证了马克思主义永葆科学性和正确性。

这种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又不断为马克思主义注入符合中国实际的崭新的时代内容的做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指导思想建设上创造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正因为如此,在党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才相继发生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适时地将这些理论成果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的章程,从而为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指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地走向胜利。

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切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自己指导思想的基本特征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不能动摇的基本原则。但是,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中国共产党人在指导思想建设的过程中,正是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没有囿于个别结论,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发展到哪一步,人们就只能思考到哪一步。因此,任何科学的理论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扬弃”自己,勇敢地摈弃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不断地把理论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尤其如此。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上,坚持的就是这种科学态度。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正因为采取了这种科学态度,才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变化的这一条基本规律,具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了历史挫折并付出了一定代价获得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表面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奉若神明”,实际上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反而会葬送马克思主义,丢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坚决地摈弃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自己指导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具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并取得了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同时又善于集中全党的智慧,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思想指导范文篇5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邓小平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认识到需要对过去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是既然要改,就要确定一个改革目标,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确定以什么模式作为改革取向。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对改革目标和任务的理解都是相互关联的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

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重大课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历程。在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们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探讨。但在探索的过程中也曾出现了重大失误,以至于在改革前中国社会陷入了全面危机,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严峻的社会现实促使邓小平反复思考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邓小平的思路没有停止在过去总结社会主义特征的层次上。因为过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不是由于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和特征造成的,许多就是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特征和原则的名义下犯的错误。在邓小平看来,这里面还有一个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问题,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就在于没有真正抓住社会主义本质,没有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他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的。1979年7月,邓小平就说过:“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本来是可能的,但过去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于是我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程推迟了,特别是耽误了十年。”这是邓小平最早论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谈话,他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的发展生产力。

改革以前很长一段时期里,我们一直在批判“唯生产力论”,邓小平在刚刚开始改革的时候,就把社会主义与生产力联系在一起,这在认识上是一个重大突破。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段话说明邓小平已经意识到搞社会主义必须抓住本质,制定政策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1990年12月邓小平更加深刻的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本质搞清楚了,改革的目标自然而然也就明确了。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搞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改革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治经济体制,从而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落实到实际工作上,就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正是基于以上认识,邓小平在改革的进程中,始终以此作为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

对改革性质的认识

邓小平进行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可避免的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建设的社会主义与传统的社会主义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也就是对改革性质的认识问题。

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的见解自始至终一直是非常明确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自我更新,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邓小平对我国改革性质所做出的精辟论断。邓小平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看,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相适应的,改革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那些环节,也就是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相关的体制,而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们所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已经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绝不应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这是邓小平在改革的进程中一再强调的问题,是其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之一。

在改革的进程中,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他认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1979年3月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为了使我们的改革能够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他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鲜明的提了出来,他说:“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是邓小平对党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所做出的科学概括,它体现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们的改革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重要政治保证。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始终有一股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势力,希望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把中国的改革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它集中表现为四项基本原则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尖锐对立。邓小平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而来的。在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邓小平顶住了西方国家的压力,强调指出:“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

思想指导范文篇6

一是下个月是晶牛踏上改革路程十周年纪念日。十年的风雨历程、十年的起伏跌宕、自然有许多感受、体会、教训、设想,能与专家学者、企业同仁交流,以求获得指点。二是我们中国晶牛思想网站,在北大有数十个专家学者及在读的博士生、硕士生,已成为我们真诚的朋友和热心的网友。一部分去邢台晶牛见过面,大部分未见过,本次也借此机会看看大家。

我所讲的题为:用思想指导国企改革,迎接入世挑战

此题实为两个内容:一是如何用思想指导国企改革,一是入世后如何迎对国际市场竞争。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用思想指导国企改革,需要认真回顾改革20年所走过的道路。

78-83年,国家实行扩大经营自主权,实行利润承包,83-86年进行两步利改税,因税负不公开,税率高,企业负担加重,86年开始国企出现全面亏损。87-94年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厂长负责制。94-97年抓大放小,十五大召开提出创建现代企业制度。98年提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国企从一般的竞争行业退出。即为“有所为,有所不为”。

综观20年的国企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取得了一些成果:

如: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的竞争意识增强,职工与企业利益关联度增加,企业机制有了大的变革,政府职能开始转换。

但改革20年来未达到预期目的

企业活力没有增强,效益滑坡。80年亏损面约为20%左右,如今亏损50%以上,职工平均的实际收入及购买力没有提高,看病、孩子上学、养老这些基本的生活保障发生困难。下岗人员不断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大。企业负债率由80年40%到央行官员公布65%,而实际为75%以上,企业负担过重。

人们的信仰、信任危机也是改革的一大障碍,主要由腐败所致。

纵观以上回顾,不难看出,国企改革确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认识、文化及价值取向,也具备了社会革命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二是实现权力和利益再分配,三是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工作方式都会有一个质的变更。

国企改革不到位的症结,具体表现为:

生产力制约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直接表现为政府转换职能滞后于企业转换机制,政府只在企业经营上作政策上的调整,未从政府与企业双方体制上下功夫,做“手术”。今年5月24日《河北工人报》刊发全省183家国企老总共同呼声,希望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解决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问题。

二、对国企改革的分析与认识

根本的解决办法:用思想指导国企改革,既要指导政府转变职能,更要指导企业转换机制。

今天我所讲的主要是如何指导企业的转换机制。

国企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那么就必须有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做指导,这个理论体系就是思想。运用思想这个理论体系绝不是照搬毛的著作和论断,而是要把思想基本理论精髓同今天改革开放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给我们提供一个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可行的方法,形成一个能够解决和解释改革道路上各种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我们称其为思维定势。晶牛人经过十年的改革实践具体总结为:

坚持真理,勇于实践,融传统于现代,将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建设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有机结合,走一条虚实相兼、扬弃创新之路。

有了思想的指导,有了这条“虚实相间、扬弃创新”之路,晶牛由多年亏损冠军半年便扭亏为盈,一年发展成为邢台市利税首户,全国同行业利税大户;由只能生产落后平板白玻、到开发出填补省内空白的宝石蓝玻璃、填补国家空白翡翠绿玻璃、填补世界空白的玛瑙红压延微晶玻璃。这些成绩的取得,我们靠的就是思想,这说明思想没有过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仍有巨大活力。

三、如何使思想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有效结合?晶牛的实践是:系统推进“六个一”工程。即:

一是高举一面旗帜

二是寻求一个理念

三是培育一方文化

四是带出一支队伍

五是营造一套机制

六是走出一条路子

㈠高举思想的伟大旗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思想根据和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是人类东西方文化融合提炼的真谛,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对指导国企改革仍具有现实意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仍需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基本工作方法和落脚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国企改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必然要求。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准确地握经济规律和市场脉搏必不可少的前提和保证。

军事思想对指导市场竞争仍具重要指导意义。

所倡导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科技攻关形式,是组织企业科技攻关、实现科技进步的有效管理方法。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立足点和传家宝。

㈡寻求一个理念

是一个首尾相顾、自成一体、能够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这就是:

“晶牛之魂”--弘扬思想、用足政策法规、探索现代企业制度。弘扬思想解决了国企改革的根基人气问题、用足政策法规解决了发展道路问题、探索现代企业制度解决了发展方向问题,解决了“依靠谁办企业,办企业为谁”的大问题。

㈢培育一方文化

现代企业之生存决定于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综合竞争来源于三个支点:企业文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文化是基础。晶牛文化初创于92年,完善于94、96、2000年。共分三部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

1.精神文化:我们的企业宗旨为:以人民为本,为中华增辉;八字晶牛精神:团结、拼搏、创新、奉献;四字晶牛作风:廉、公、严、新;晶牛商标、晶牛之歌《晶牛颂》、企业报刊《晶牛周报》、《晶牛宣传》;反映晶牛改革创新的五集电视剧《晶莹大道》、晶牛公仆座右铭:公生明、廉生威,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晶牛之魂:弘扬思想,用足政策法规,探索现代企业制度。

2.制度文化:

⑴领导廉洁自律规定,不以权谋私、陪客就餐交费、私事用车按规定交费、礼品上交制度等等。

⑵设立质价办、执纪纠查办、购物、工程招标三不准制度、五大管理条例等。

⑶完善民主管理,设立专职监督员与纪委、职代会、监事会多方监督相结合,设立党委书记、总经理接待日等

3.物质文化

⑴在邢台建立具有鲜明晶牛文化特征的集团办公楼。

⑵京广线上建立现代化生产线、树立主席汉白玉塑像。

⑶具有晶牛公司标志的大小车队行遍全国。

⑷带晶牛商标的上百个产品行销全国、飘向世界。

㈣带出一支队伍

精心组建车头,选德才兼备之人组建企业家群体,实现年龄、专业、性格的互补,党政交叉任职。变伯乐荐马为赛场选马,实施“四四制”选人用人规则。“四四制”的内容为:四个条件指按德、能、勤、绩选拔作用干部;四个重点为:突出一线、独挡一面、年轻有为、突出贡献;四个渠道:党政干部、科研职称、技师、分级科员;四个进程:一是十分优秀、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二是任务完成出色、有上进心、可塑性大的;三是步子能跟上但无创新;四是德才偏重,工作平平。

㈤营造一套机制

一是全方位激励机制;二是快半拍决策机制;三是科技先导机制;四是约束监督机制;五是仿太阳系运行发展机制。

全方位的激励机制激发了人的活性。我们根据责任大小、难易程度,贡献多少实行不同档次的风险抵押承包责任制,年终根据审计和企管考核结果予以没收抵押金和奖励兑现。我们还在全公司开展“爱晶牛、做主人、建功业”的“晶牛杯”劳动竞赛。对技改创新工作有功人员实行建档、上榜、重奖。

快半拍决策机制使企业赢得高效。谁都知道决策应在市场之前,但重要的是知道前多少?前于何处?如果快一拍,市场要素所具备的条件不到位,就不能为我所用,事倍功半。如果提前半拍,给行动留出半拍的可用时间和空间,市场即可在手。1992年我们开发蓝玻坚持超前半拍决策,赶上了全国销售市场高峰,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机遇稍纵即逝,决策者要具备作战指挥员出色的指挥才能,当进则进,进要进得快;当守则守,守要守得住;当退则退,退要退得稳。做到进退自如,才能稳操胜券。朱镕基总理听了我们“快半拍决策”机制的汇报后,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科技先导机制是指实行一个战役二条战线的运行机制。1992年我们成立了市属企业第一家建材研究所,去年底我们成立了“晶牛设计研究院”。启动了新产品开发的一个战役两条战线。一是由总工程师牵头,以研究所为主体,开发平板玻璃以外的新产品;二是以生产技术厂长带头,以技术处、设备能源处等有关部门为主体,围绕浮法玻璃产品品种、质量、成本搞技改。几年来,晶牛集团新产品开发不间断,几十种起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在晶牛问世,成为全国玻璃厂家品种最全企业之一,成为中国的彩玻基地。

约束监督机制有效地保障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发挥党委会、职代会、工会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外,还加强民主监督,实行厂务公开。设立了每月书记、经理接待日及专职民主监督员。

仿太阳系运转的发展机制在晶牛得到较好运用。这一自然规律有四个特征:一是太阳系的天体运动只有太阳一个中心;二是各行星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均可自转;三是各行星都有自己运转轨道和运转方向;四是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还可以拥有围绕自己运转的小行星。按照这一规律,我们对各子公司、分公司、分厂实行了既放开又调控的管理模式,使各公司(分公司)、分厂在灵活自转的同时,又紧紧围绕集团公司这个中心“公转”。

㈥走出一条路子

晶牛集团近十年的改革之路可以归纳为:虚实相间、扬弃发展之路。坚持思想建设与经济建设虚实并行。在思想建设上,坚持理想信念与思想创新并行,弘扬正气与狠刹歪风并举,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改革与转机不停步,改造与开发不间断。

四、讲如何迎对国际市场挑战与竞争。我们认为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最佳选择。

㈠为什么走出去?在我国大多工业规模能力已饱和,如钢铁(1.8亿吨)、玻璃2亿重箱、陶瓷(100亿件,出口34亿件,占世界总量60%)、煤炭、水泥等行业,总量均在世界属首位,并供大于求。要守住市场,只能御狼于家门之外。但另一方面,入世后市场、资源、能源、人才的竞争均无国界,没有禁区可言。美国人、欧洲人可以到中国来、中国人可以到国外去。“走出去”谁占先谁就占主动。

㈡应该往哪里走?各个行业各企业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但总体发展的原则是一致的。我们通过对欧、美、亚、非、奥世界五大洲进行全面市场考查后,确定了“国内西扩、国际南进”的发展战略。其发展原是向市场潜力大、资源最丰富、政策最优惠、政治环境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㈢凭借什么走出去?走出去需要人才。哪么人才从哪里来?我们采取自己培训、国内吸纳、国外招聘的方法解决。其次是资金。资金从哪里来?采取国内融资与国外融资相结合的渠道。再次是项目问题。用自带高科技及采取国外嫁接方法解决。最后还要凭借机制。晶牛经过近十年的改革与创新,已探索和总结出了独具晶牛特色的现代管理机制,可与国外的先进管理有机结合。

㈣走出去的保护措施

走出去后会遭遇国际市场的惊涛骇浪及各种陷井,如何保护自己尤显重要。我们一要熟悉掌握并灵活运用WTO游戏规划,熟悉国际法规,依法保护。二要寻求我国驻外大使馆、商赞、新华社驻外机构以及一些非正式的华人民间团体如同乡会的保护。第三还要广交当地朋友,依靠外国友人帮助。

五、讲晶牛依靠思想指导自身改革发展的实践成果

一是由多年的邢台市亏损冠军、河北省亏损大户、负债率达140%。总资产仅3700万元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5个亿、全国同行业利税榜首、十年内6年利税居市属企业首位。

二是由落后淘汰的平板玻璃发展到开发宝石蓝填补省空白、翡翠绿玻填补国家空白、压延微晶玻璃填补世界空白。

三是由国有独资的工厂制发展到政府资本全部退出的多方投资主体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

四是由邢台市法制建设的重灾区、短短几年内劳教判刑、枪毙达70余人发展成为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八年来无一人犯罪入狱。主动请“法”进企,与河北省人民检察院、邢台人民检察院结成联谊单位,实行依法治企、预防违法犯罪。

五是由连商标都没有的企业以首创世界第一家思想网站,世界第一家微晶网站,企业共开设了三个网站。其中思想网在一年多的时间接待国内20

余个省市、世界20余个国家共2100万人次的登录访问和来公司直接访问。连续三年在晶牛召开全国范围的由中央党校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参加的思想研讨会。

六是企业达到“六无”境界:

⑴集团领导班子无一人贪污腐败

⑵中层干部无一人跑官要官

⑶青年无一人犯罪入狱

⑷职工无一人下岗推向社会

⑸群众无一人上访告状

⑹省市组织部门多年对晶牛领导班子考核无一张反对票

思想指导范文篇7

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重要性,通过两天对党章的学习。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勇于同侵害国家、侵犯人民利益的势力作斗争,党员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起着先进模范带头作用,站在第一线,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上到国家大事,下到黎民小事,都能看到共产党员勤劳奉献的身影,全国人民的希望。

思想,党的指导思想要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党在不同时期适时调整,与时俱进,把党的理论建设同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外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使我认识到党的最高理想、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通过对党纲的学习。之外我还认识到共产主义并不是空想,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因为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发展的肯定结果,每个共产党员,都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党的当前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国家”四维一体的建设思路,字字包括着党“为人民服务”宗旨,为身在大学读书的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奋斗的目标,激励了学习的热情。

从答案里,之前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为什么中国人要信仰“外来的马克思主义?老师给了答案。看到一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看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干走向富强。马克思主义以“为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为立场,同时提出劳动价值论,肯定劳动发明资本,而非资本发明财富。财富是广大劳动人民发明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发明的财富应归广大劳动人民所有,而非资本家所有。人民是根本,社会的主人,所以我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无国界。

执政为民”党的指导思想的具体反映,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人为本。充分反映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作为学生,该如何去做呢?

要搞好学习,首先。认清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什么,不能只说不做,这里我需要反思,之前说的太多,做的太少,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上一定要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防止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搞好同学关系,其次。协助那些需要协助的同学,要有为同学服务的心态,这样才干赢得同学的信赖。

思想指导范文篇8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对全局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要看到: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由缺乏财力难以兼顾解决长期积压的问题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有较为充裕的财力开始能够解决长期积压问题的阶段。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23万亿美元的规模,一举赶上英国和法国,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1999年,全国税收收入首次突破了1万亿大关,2003年突破了2万亿大关,2005年突破3万亿大关。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历史起点。

第二,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能够支撑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到了已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靠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可以实现“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但不可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量的5.5%,而我们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15%,钢材占30%,水泥占54%。这些数字表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

第三,我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由可以为社会所承受的阶段进入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加,规模趋于扩大,手段趋于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不协调已到了非下大力气解决不可的时候。

第四,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虽然,社会事业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相对于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而言不是主要矛盾,但是这些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在不断激化,成为了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如不投入更大的力量去解决,我们已经难以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地、坚定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决定了我们能够凭借20多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巩固已有的发展成就,破解面临的发展难题,创新发展的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解决近30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下重要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具体落实到定量化的指标上,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4000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个定量化的指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

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幅员广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的特征极为突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决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根据有关专家测算,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前,我国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将难以根本扭转,而且,由于我国面临着国际上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和在国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双重任务所造成的两难选择,实现我国的协调发展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因此,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思想指导范文篇9

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深圳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汪开国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分析我国的经济社会现状,正确判断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提出并逐步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有人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为解决某些特定问题的应急措施。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最近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对这个问题有了明确论述,《读本》认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关于发展问题,我们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新中国建立后,我们以饱满的激情和热情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迅速恢复了因战争影响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而且逐步建立较为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偏离,经济建设没能始终作为我们工作的中心和主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曾盛行一时。特别是“”,对经济建设造成重大冲击,耽误了十多年的发展时间,错过了许多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纠正了过去“左”的做法,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是我国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是这个时期也开始出现过分看重GDP、过分看重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直接导致了资源消耗过大、环境破坏严重、老百姓富而有忧等社会问题。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的高速发展是以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需要大发展,但绝不是“掠夺”式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特别是经过惨痛的教训,我们对中国的发展问题逐步有了清醒的认识,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因此,科学发展观绝不是阶段性的工作和权宜之计,而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那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呢?《读本》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指导新阶段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

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党的发展视野进一步拓展,发展思想进一步深化,发展理论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人均GDP只有300多美元的时候,社会生产力还非常落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当贫乏,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相差极大。在这样的发展阶段,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果敢地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英明论断,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上来。实践证明,当年的这一历史性转折,给中国的现代化注入了无穷的动力,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空前增强,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大飞跃,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举世公认的提升。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发展成就,研究中国的发展理论,赞叹中国人的发展智慧。

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在推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在一些地方,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社会公平的有效实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使我们的发展出现明显的非均衡态势。具体表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的前提下,一些地方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GDP是硬道理,而忽略了人民对发展的广泛需求,忽略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果造成一些领域出现了社会发展失衡、社会差距失控、社会公平失灵和生态环境失调的严峻形势。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当前的发展形势,正视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克服片面追求GDP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发展的各个领域,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新阶段中国发展的“硬道理”。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深刻分析并把握我国现阶段发展特征,科学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理性判断当前世界发展趋势,积极汲取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深刻反映了全党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新思考和新要求。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纠正了一些人对发展的认识偏差,进一步完整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人们对未来中国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的大是大非问题。因此,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而且也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最近出版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为我们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内涵和实践方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辅导材料,我们应该认真研读,细心领会,把学习掌握科学发展观作为当前全党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富有创新精神的特区人,更要以此为动力,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用发展创新的眼光,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特区发展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推进特区创新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强大动力。新近成立的深圳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将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观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分析特区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克服“四个难以为继”的发展瓶颈,树立新资源观,提出解决发展难题的思路和办法。我们将围绕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建设的目标,围绕推进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十一五”规划要求,努力探索特区在紧约束条件下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把经济特区的创新发展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人的主体地位的彰显

深圳市委宣传部黄发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是一种历史观,也是一种价值观,它使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是科学发展观与传统的、非科学的发展观的本质区别所在。

作为一种历史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它所回答的是发展动力和机制问题。经济社会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谁是活动的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营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人权利,促进社会公平。只有这样,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才能迸发出来,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涌现出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才会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发展要依靠人民,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的动力和机制问题。

作为一种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它所回答的是发展的目的和意义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价值理性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文明模式,它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主体,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道德理想。于是,人成为发展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人的价值得到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正因为人是发展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因此必须根据人的需要来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需要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经济社会必须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这样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没有建立起一个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既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又着眼于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地回答了发展的目标和意义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目标与发展手段、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辩证统一。

思想指导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为根本动力,以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为目标,按照打造一个新城镇,建设四个新基地的发展思路,立足新起点、适应新要求,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着力解决与实现加快发展不适应、不符合的实际问题,探索新途径、开辟新境界、寻求新突破,从而统一思想,汇聚力量。

二、目标任务

以开展解放思想大学习活动、开展解放思想大考察活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载体,通过大学习提高修养、增强本领;通过大考察正视差距、直面现实;通过大讨论搅动思想、创新理念。

三、领导机构

为了切实加强解放思想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经党委决定,设立以下领导小组:

四、步骤方法

活动从今年9月中旬开始,到12月份中旬结束,用3个月的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思想发动阶段(9月3日-9月12日)。开好动员会,制定活动方案。广泛开展动员和宣传,营造解放思想主题活动舆论声势和良好社会氛围,为整个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学习考察阶段(9月13日-11月25日)。精心组织学习,形成广泛共识。在学习方法上要做到“五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增强凝聚力相结合、学习与科学决策相结合、学习与破解难题相结合、学习与提升发展理念相结合;在学习对象上要做到“五个学”:提升素质向书本学、问计于民向群众学、熟悉县情向社会学、寻找差距向外地学、创新机制相互学;在学习形式上要开好“五个会”:业务学习会、征求意见会、调研座谈会、考察讨论会、成果交流会。

要通过广泛学习查找出自身的因循守旧、观念落后,缺乏开拓创新,影响和制约全乡发展的共性问题,分析原因,找出病症,进一步完善,形成思发展、谋发展、创业绩、树形象的共识。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11月26日-12月15日)。召开好总结会,建立长效机制。对这次活动进行深入总结,形成“五个好”成果,即好理念、好决策、好机制、好业绩、好作风,从而推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经济大发展,环境大变化,形象大提升。

五、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全体机关干部要充分认识开展“五新”解放思想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十四次党代会等精神上来,认真学习,狠抓落实,推动主题活动扎实开展。

2.加强宣传。组织口、宣传口、党政办要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标语、黑板报等舆论宣传工具,推动解放思想活动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在全乡上下营造干部群众广泛关注、积极参与的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