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22:03:02

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范文篇1

这是在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的分析性的思维形式,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索问题的多种答案。如16—10,可以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叙述方式表述这道算式。如①16减去10等于几?②16减去10还剩多少?③16与10的差是多少?④10与什么数的和是16?⑤16比10多多少?⑥10比16少多少?⑦16减去什么数等于10?⑧10加上什么数等于16?这样,既使学生透彻理解了数量关系,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就不赘述了。

2.求同型

这是一种进行综合、概括的思维形式。如上例,教师亦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叙述方法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归纳出16—10的算式来。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异中有同的习题来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如:

①甲乙两人接到加工54只零件任务,甲每天加工10只,乙每天加工8只,几天后完成任务?

②一件工程,甲独做10天完成,乙独做15天完成,两人合作几天完成?

像这些形异质同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解一题会多题,可以起到减轻学生负担的作用。

3.递进型

这是一种属于逻辑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例如,教师在讲授“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一类题时,叮以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已知一个数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规律去进行逻辑推理,让学生自己发现新出现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教师不要越俎代疱,否则吃力不讨好,反而妨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4.逆反型

这是一种敢于和善于突破习惯性思维束缚的反向思维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可供训练的材料比比皆是,如加减、乘除、通分约分、正反比例等,问题是教师如何善于运用它。如教验算时,16-10=6,学生习惯地用16-6=10来验算,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用6+10=16来验算。经过训练,学生便可知道用加法验算减法、用减法验算加法、用乘法验算除法、用除法验算乘法了。

5.激化型

这是一种跳跃性、活泼性、转移性很强的思维形式。教师可通过速问速答来训练练学生。如问:3个5相加是多少?学生答:5+5+5=15或5×3=15。教师又问:3个5相乘是多少?学生答:5×5×5=125。紧接着问:3与5相乘是多少?学上答:3×5=15,或5×3=15。通过这样的速问速答的训练,发现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准确。

6.类比型

这是一种对并列事物相似性的个同实质进行识别的思维形式。这项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如:

①金湖粮店运来大米6吨。比运来的面粉少1/4吨、运来面粉多少吨?

②金湖粮店运来大米6吨,比运来的面粉少1/4,运来面粉多少吨?

以上两题,虽然相似,实质不同,一字之差,解法全异,可以点拨学生自己辨析。通过训练,学生今后碰到类似的问题便会仔细推敲,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解题的准确性。

7.转化型

这是解决问题遇到障碍受阻时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楚,以利解决的思维形式。在教学中,通过该项训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如:某一卖鱼者规定,凡买鱼的人必须买筐中鱼的一半再加半条。照这样卖法,4人买了后,筐中鱼尽,问筐中原有鱼多少条?该题对一些没有受过转化思维训练的学生来说,会感到一筹莫展。即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只能复杂的方程。

但经过转化思维训练后,学生就变得聪明起来了,他们知道把买鱼人转换成1人,显然鱼1条;然后转换成2人,则鱼有3条;再3人,则7条;再4人,则15条。

8.系统型

这是把事物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从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角度去考虑的高级整体思维形式。在高年级除结合综合应用题以外还可编制许多智力训练题来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如:123456789在不改变顺序前提下(即可以将几个相邻的数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数,但不可以颠倒),在它们之间划加减号,使运算结果等于1OO。象这道题就牵涉到系统思维的训练。教师可引导学生把10个数看成一个系统,从不同的层次去考虑、第一层次:找100的最接近数,即89比100仅少11。第二个层次:找11的最接近数,很明显是前面的12。第三个层次:解决多l的问题。整个程序如下:12+3+4+5-6-7+89=100

思维训练范文篇2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谈谈解题教学当中,如何转换分析角度,加强思维训练。

一、四则运算中,要通观全题,转换思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简洁性。

四则运算中同样要讲究思维的灵活和简洁,要防止僵化,避免繁琐。

例1、计算55/3514×5/7。

分数乘法,按法则学生常常不加思索,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尔后再乘。但观察本题,63与5/7,49/55与5/7分别可以约简和约分,因此结合学过的知识,有

原式=(63+49/55)×5/7=63×5/7+49/55×5/7

=45+7/11=502/11。

整个计算灵活而简洁。

例2、计算(11-11/36)+(9-11/36×5)+(1-11/36×3)+(5-11/36×9)+(3-11/36×7)+(7-11/36×11)。

要是按部就班先算出每个小括号内的结果,是麻烦的。但分析比较每个小括号内的被减数和“减数”,马上会使我们想到去括号,并灵活地将被减数和“减数”重新组合起来,于是有

原式=(11+9+7+5+3+1)-11/39×(11+9+7+5+3+1)

=(11+9+7+5+3+1)×(1-11/36)

=36×25/36=25

此处思维的灵活性还体现在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通用。

二、应用题求解中,要抓住数量关系,转化思路,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抓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探索问题的实质,积极主动地发现新路子,提出新见解,为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服务。

例3、一杯牛奶,甲第一次喝了半杯,第二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就这样每次都喝上一次剩下的一半,问甲五次一共喝下多少牛奶?

这道题本身不难。把五次所喝的牛奶加起来即出结果。但要是这样想:甲喝过五次后,杯中还剩多少奶?一杯牛奶减去剩下的,不就是喝下的了吗?这一思路的有新意。如果再以一个正方形表示一杯牛奶,则右图中阴影部分就表示已喝下的牛奶。而不带阴影的部分为所剩牛奶。那么1-1/32=31/32(杯)即甲所喝牛奶。以上思维就比较深刻且数形结合,富有创造性。(附图{图})

例4、某筑路队计划6天铺900米水泥路,结果提前一天完成了任务。问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几。

常规解法不成问题,其综合算式及结果为:

[900÷(6-1)-900÷6]÷(900÷6)=0.2=20%。

变换思路:提高工效后5天铺好,原计划6天铺好。也就是说现在铺一天相当于原计划铺6÷5=1.2(天),因此,现在的工效是原来的120%,从而工效提高了20%。其综合式是

6÷(6-1)-1=20%

这一解法别开生面,独到而巧妙。

三、面积计算中,转化着眼点,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有序性。

小学几何的面积计算中,学生常常苦于思路闭塞。教学中应采用辅助线或图形变换等,启发学生分析。分析的着眼点不同,解题思路也不同。解法也会不一样,这种一题多解或一法多用正是思维广阔性的体现。

例5、正方形的边长为8厘米,求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方便计,取3作π的近似值)。

(附图{图})

要求阴影的面积,就图1,思考路子不很明显。一旦作出正方形对边中点的连线(图1─1),思序就容易入轨。

(附图{图})

析解1从图形可以看出阴影的面积就等于大直角扇形的面积减去①、②、③三块图形面积所得的差。即

S[,阴影]=S[,大扇形]-S[,①]-S[,②]-S[,③]

=π/4-8[2,]-(4[2,]-π/4×4[2,])-4[2,]-π/4×4[2,]

=48-(16-12)-16-12

=16(平方厘米)

析解2观察图1,连对角线,并作适当割补(图1─2),由图1─2,很快可发现阴影的面积就等于大直角扇形的面积减去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差,所以

S[,阴影]=S[,大扇形]-S[,直角三角形]

=π/4×8[2,])-1/2×8×8

=48-32

=16(平方厘米)

(附图{图})

析解3就图1,再作一个对称的直角扇形(图1─3),我们把阴影块标(一),其余三块分别标上(二)、(三)和(四),从图1─3看出,S(一)=S(二),S(三)=S(四),而

S[,三]=S[,四]=S[,正方形]-S[,大扇形]=8[2,]-π/4×8[2,]≈16(平方厘米(附图{图})

析解4分析图1─1,可以设想将图1─1中的图形①迁移到扇形③的右上角而正好填满所在的小正方形,见图1─4。这就是说,图形①、②、③的面积之和恰好等于大正方形的一半。于是有

S[,阴影]=S[,大扇形]-(S[,①]+S[,②]+S[,③])

=S[,大扇形]-1/2S[,正方形]

=π/4×8[2,]-1/2×8[2,]≈48-32

=16(平方原米)

思维训练范文篇3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quot;"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思维训练范文篇4

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中展开思维。

思维的基础材料是表象,表象是对直观材料的初步概括,必须依靠感知去形成和积累。因此,充分感知积累表象是思维展开的前提和基矗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应用题的内容,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充分感知,从中积累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表象,继而根据表象思考解题思路,寻求解题方法,进行逻辑思维。例如教行程应用题:“张华和李诚同时从家里向学校走来,张华每分钟走65米,李诚每分钟走75米,经过4分钟,他们同时到校,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在理解题意阶段,教师必须通过“图象直观”(挂出题目内容示意图)和“动作直观”(让学生根据图意表演),以及符号直观(线段图)等,让学生多角度充分感知题意,从中积累反映“相向”、“同时”、“相遇”、“速度”、“速度和”、“时间”、“距离”等概念的表象,理解表象间的相互关系,为思考解题思路奠定基础。然后,才能对表象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找出决定整体特征的本质联系。即:距离=速度和×时间,而速度和指张华速度与李诚速度之和。这样,解题方法自然而然在分析过程中归纳出来。

在分析、综合中发展思维。

分析和综合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是指将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识事物的构成和本质。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和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应用题解答的思维过程一般就是对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例如分数应用题:商店运来苹果200千克,梨是苹果的4/5,运来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图象直观让学生感知题意后,抓住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分析时可设计系列问题,解剖题目中的“问题”部分,启迪学生思考、探究: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中的“共”由几部分数量组成;苹果数量与条件中的什么数字联系;梨的数量与条件中的什么数字联系;如何从梨与苹果的联系中求出梨的数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得出解题方法:先根据梨与苹果的数量关系及苹果的数量求出梨的数量,然后将梨与苹果的数量相加,得出“共多少千克”。即:200+200×4/5,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中单位“1”与部分的关系,简化列式为200×(1+4/5)。

在比较中深化思维。

比较是探求事物间异同,发现事物间联系的思维过程。进行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概念混淆,分清方法优劣,找出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分数应用题:(1)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比另一捆短1/3,另一捆电线长多少米?(2)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另一捆比它短1/3,另一捆长多少米?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线段直观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中引导学生明白:由于比较的标准不同,比较所得结果的含义当然也不相同,因此两题的数量关系所表达的式子也不相同。在学生经过比较列出两题算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三个数量间关系的理解,从中分清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思维训练范文篇5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思维训练;策略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像我们的母语一样,要求学习者不仅仅是背诵单词句子等,还要有写作要求和技巧,更需要平时加强思维的训练,才能达到应用自如。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广大高中生认为写作的难度远远大于语法和阅读的学习,感觉找不到方法,颇为头疼,尤其是作为第二语言,怎么也绕不开母语带来的固有思维方式。为了让学生摆脱这一困难,让学生在英语写作思维方面有所提高,笔者就如何提高思维训练这一话题进行了初探,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英语写作思维。

一、背诵范文,形成模板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英语写作也是一样。学生提起笔,似乎话在嘴边,却又不知道该写什么,要怎么写。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也不好决断。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写作难的是开头,也就是第一句。就像在音乐中一样,第一句可以给整篇作品定一个调子,通常要费很长时间去寻找它。”随着年级的增加,写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在学生们写作的过程中,得分简单,但是得高分确实难上加难。没有一定的好词好句的储备,想写出好文章就相当吃力了。换句话说,当学生们接触新的题目的时候,会觉得无话可写,从而出现跑题的情况。对此,笔者认为,英语学习首先要输入,经过时间和量的积累,才会有输出的过程。另外,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讲,阅读模仿是一个有意识、积极主动的、摄取信息并构建图式的学习过程。英语模板具有正确的格式,充实的内容,清晰的要点和合理的结构。在模板中有很多学生学过却想不起来用的高级词汇、句式。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够熟读并通过背诵范文,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就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别人的范文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会被作者的思维方式慢慢影响,从而使学生对某一话题有固定的模式,也就是我们说的模板。如:高中写作邀请信中,学生在首段可以简要陈述活动内容及邀请,中间段可以详细描写活动过程及活动带来的益处,,在末端可以再次表达邀请意愿及感谢。当我们遇到新的类似的写作题目,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曾经背过的句子、结构、篇章,从而顺利地完成写作。例如在我们学习到人教版选修六第三单元《Ahealthylife》时,要求学生写建议信—戒烟的作文时,首先教师要将建议信的格式,写作要求给学生讲透,然后为学生分析范文的思维方式,如第一段介绍了问题的所在—吸烟引发的问题,然后第二段给出如何戒烟的建议,最后提出自己的希望。然后用PPT呈现出课本中表示提出建议的过渡性词汇,firstly….secondly…lastly…,然后关联以前背过的例文中其他较为高级的过渡性词汇,如tobeginwith/firstofall…besides/inaddition…what’smore/moreover…eventually/finally/lastbutnotleast…等类似的结构,要求学生写在作文中体现所给建议的层次。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通过背诵范文,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写作中出现的写作思维方式的问题,从而起到了纠正的作用。同时学生还可以将经典句式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是自己逐步形成写作思维,找到写作的灵魂。

二、强化语言训练,增强思维训练

有学者说过,我们要学会思考,再去写作。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对于写作至关重要。就英语写作来讲,英语思维是写作教学的关键。在思考方式上,西方人喜欢非此即彼,而中国人信奉天人合一;中国人侧重形象思维,西方人喜欢抽象思维;西方人注重于分析思维,中国人注重于综合思维。受到母语的影响,大部分笔者所教过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写作中用“中式英语”思考问题。直白一点,就是将想写的直接翻译成英语,不注意语法顺序,也不考虑英语表达,最终导致语病,写作低分。学生们经常用母语思维写作,而不是英语思维,因此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笔者通常建议学生摒弃母语思维,先思考如何将想要表达的句子翻译成通顺的英语语句,再进一步写作。例如在通知写作中,笔者要求学生写一篇口头通知,于12月29日晚7点参加派对,并陈述派对内容,注意事项。首先要先向学生强调通知的类型分口头通知和书面通,并强调口头通知的写作格式与写作要求与中式写作的不同。其次,比如“大家请注意”这句话,中式表达为“Pleasepayattention!”,而在英语中则应表达为“MayIhaveyourattentionplease?”中式思维可能会造成语法错误,格式错误等等问题,从而是学生眼中丢分,因此笔者建议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摒弃母语思维,用英语思维进行写作。

三、以读促写,开展有效思维训练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阅读和写作的关系相当密切。学生的阅读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笔者相当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和阅读指导,并给学生提出以下要求:1.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如《书虫》系列。或者各种英文杂志、英文网站和英文报纸上的美文。2、将美文进行整理摘抄,将经典句型进行背诵,应用与写作中。3.做阅读分享卡,将从阅读中得出的心得写成英语小段,小组分享或同桌之间分享,不要关注学生能写多少,而是要关注学生从阅读中能懂得什么,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见解,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阅读到底和思维训练有什么关系呢?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当广泛地展开阅读之后,学生能够有效地扩充词汇量,同时也可以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逐步熟悉西方人的思维。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阅读中学习西方的文化和习惯。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虽然阅读水平不低,但是写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阅读、思维训练和写作融为一体,三管齐下,一项不落。如学生可以对课文进行缩写或续写,并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言的流畅、地道,自然衔接,首尾呼应。还可以采用仿写的手段,将阅读后的成果转化为写作任务,也可以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写作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选修六三单元第一篇课文的时候,可以根据第一部分爷爷写给孙子的一封信,进行合理的续写。在James收到信后,他是如何接受爷爷的建议进行戒烟的。也可以根据第二部分因特网上提供的戒烟建议,重新构思一篇建议信,引导学生把握建议信的基本结构,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巩固阅读成果,训练写作的思维,提高写作能力。又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和必修五第四单元都是以采访为体裁,分别陈述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制作新闻的过程,教师在分析文本后,可以要求学生将文本进行总结,然后提炼出关键因素,改变文章体裁,将文本进行改写或总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都是最难解决却又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少学生一提到写作,是又爱又恨,想写好又不知道写什么,怎么能写好。同时,作为高考试卷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们必须要重视写作教学。以上就是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的提高学生思维训的措施。学生们很聪明,他们能将母语掌握得很好,只要稍加练习和指导,以上三种方式旨在提高学生思维训练,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永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学生英语,2017(18).

思维训练范文篇6

凭借语言文字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是语大阅读教学固有的特征。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筹维训练跟其他思维训练一样,应注意学习语言和学习思维这两个侧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为思维功能,坚持在语言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佳,在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中提高创造性运用吾言的能力,使两者和谐发展,相得益彰。

一、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阅读同一篇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全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对课文的分析不能过于绝对化,不能以自身的权威给学生绝对的结论,把学生的思维禁锢起来。我们不妨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发表自己在阅读中的体验,如对课文中人物的评价,对文章中心思想的领悟,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或者对词句的辨析等。要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敢于对老师所给的结论提出疑问,精心培育孩子们独创性的思维品质。另外,教师要善于设计能启发学生作多元思维的问或如教学《圆明园遗址》时,给学生一个讨论题──“圆明园遗址该不该重建?说说你的理由。”这种开放性问题是颇有价值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各抒己见,尽情表达。讨论中有的说不要重建,他们的理由是让中国人民不忘国耻,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说该重建,因为可以再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可以发展旅游事业,等等。孩子们有自己的思考,并能自圆其说,理当受到肯定。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意识地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课文,提倡思维的多元化,日后,学生就会不受习惯思维及习惯势力的束缚,提出新颖的、别出心裁的观点,创造思维自然得到了培养。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这是一种求异思维活动,必须受到老师的尊重和接纳。但有种倾向值得注意:简单地把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等同起来,把注意力集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层面上,作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发散式讨论,认为只要能求异,就是创新。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只是一概肯定,任其蔓延,既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又把握不住课文中蕴藏的文化内涵。远离语文教学的本体目标,对思想教育和语言学习都无价值可言。所以,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让学生把各自的思考过程说清楚,不能只注意听其说的意见是否新颖、独特,更要看其思维过程和表述中的语言质量,使思维和语言同步发展;二是要把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相互转化的目的,不能视所有的求异都是有创新意义的;三是要与潜心阅读文本结合起来,使求异思维真正建立在充分感悟文字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心智活动的开展与阅读的过程保持一致。

二、在品味语言中培养思维的探究性

探究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只有带着强烈的探究动机,才能面对疑难,敢于进取,大胆探索,产生旺盛的求知欲。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把探究的重心指向语言文字的学习上。

我们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典型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激发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热情。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抓住“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令其善疑、诱以审问──我觉得这句话中“偷偷”和“钻”两个词用得不够恰当,尤其是“偷偷”一词,一般是用在不光彩的事物上,你们的意见呢?当学生思维进入愤诽状态时,就会潜心阅读文本,同时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思考结果是:“一个‘钻’字写出了春天的小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能冲破泥土,挺立起来”;“‘偷偷’说明春天的小草生长得特别快,当人们不知不觉时,小草已经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我觉得用这两个词与别人不一样,很有新意”。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在用词造句中的独具匠心。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意识,定会潜移默化地印入学生的心田。

对于那些有着文化底蕴,含义深刻而富有人生哲理的,以及看似平常但富有思维价值的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或质疑,或朗读欣赏,或比较品味,培养学生的深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在强化运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仰仗于实践,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例外。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时时迸发创造的火花,加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语言实践已冲破课堂的范围,注重课堂内外的沟通,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这无疑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就课堂教学来说,语言的实践也跳出了原来单项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开始致力于综合能力的训练,以期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1.变抽象概括为具体演绎。

文章中有些词语抽象概括了具体事物,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文字的静态分析上以词解词,学生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对抽象概括的词语作具体演绎,能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积累和丰富语言。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的脸流露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一句,让学生把“饱经风霜的脸’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加以具体描述。这一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课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词语的理解不是以词解词,停留在概念上,而是化抽象为形象。这个“化”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训练的过程。

2.添加来展开的情节。

一篇文章中,作者出于表达的需要,对某些情节未加具体描述,有的只是一笔带过,这就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这一空间正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诱发点”。如《的扁担》中“大家劝他不要挑……”这句话,抓住这个“劝”字,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战士们会怎么劝同志不要去挑粮。孩子们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摹拟战士们的语言,有声有色地“劝”起了同志。

3.添枝加叶,拓展句子。

《荷花》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训练:①在“冒”字前面加上恰当的修饰词语。(例如:使劲地、生机勃勃地、争先恐后地)②想像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运用这种形式鼓励学生依托课文大胆想像,从不同的角度学习表达。

4.延伸和重组。

思维训练范文篇7

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⑴实验原理;⑵装置原理;⑶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所致,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或借助CAI软件或VCD光盘、录相带等播放实验录像,尽可能结合并进实验或录像播放,穿插围绕“三大原理”的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

三、运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

三是选用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综上所述,结论十分明显: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不容忽视,化学实验活动中的思维训练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灵活运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建展示平台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五、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思维训练范文篇8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要自学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多方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学习生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学生提问是他们深入钻研的标志。通过学生的提问,老师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程度,才能逐步地诱导他们巧妙地越过耸立他们认知道路上的高山峻岭,有效地防止学生不懂装懂,从而使他们一开始就直接获得真知灼见。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当创设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兴趣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找骆驼》,老人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什么这些可以质疑的问题在不少课文里都有,如果学生一时难以想明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采用定向的形式,使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有一定的目的,循着一定的线索,教他们究竟怎么问。由于学生知识有限,学习中难免会产生一叶障目不识泰山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也往往不假思索便能回答或幼稚可笑。首先要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并及时进行引导使之更易准确深入,必要时要进一步追问提问的过程,以使全体学生从中学习良好的提问方法。

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智慧又是高明意识的外现,而高明意识的标志是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教师才能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特点。“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在一个班级中,往往有几个思维敏捷、发言踊跃、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久而久之,在其他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几个人的回答总是对的。这样势必影响了其他学生的独立思考。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任何回答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在教师所创设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让学生消除紧张感,消除戒备心态暴露思考过程,有不足的,可让教师对症下药,有创造性的可让大家效仿,起到示范作用。

思维训练范文篇9

1.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强弱,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这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

2.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3.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数学思维论是思维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构成数学课程论、学习论的灵魂。数学教材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思维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独立进行。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二、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目前还处在实验探索中。但根据思维训练的目标与指导思想,以及广大教师多年来的探索研究,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已初具雏形。依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特征,我们可将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概括为:提出问题--展示新课--思维扩展--思维训练--思维测评。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暴露、思维点拨、启迪、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获取者。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是上好数学思维训练课的首要环节。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思维素材。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2.研究问题,展示新课人的理性认识过程是由表象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再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首先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此环节中,将数学问题转化加工为例题形式,使被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这一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定向阶段,是运用思维探索规律学会抽象的过程。但探索研究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思维操作的关键是激励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规律,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随机设计学生参与的最大开发口,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给学生主动研究、探索、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的时空。

3.解决问题,思维扩展这一环节是知识的形成阶段,属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如思维定势),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往往是重点)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往往是难点),渡过思维操作的"关卡",以实现思维发展。教师要切忌用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思维,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即:"已有知识--思维--新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又属于知识的知识。知识有助于思维,但不能取代思维。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潜力的挖掘,发挥其既是知识的产物、又是知识媒介的双重作用。

4.发展问题,思维训练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不断设计组编一些探索型、开放型、判断改错型、归纳与综合型等题目,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思维训练素材,这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不可缺少的。这要求教师注重挖掘课本典型题例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典型、发展和教育作用,反复渗透与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把数学知识溶入活的思维训练中去,并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5.总结问题,思维测评思维测评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检测与评定形式。测评方法可小型多样,因课堂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如选编一些口答、抢答、限定时间解答等题型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单项测评或多项综合测评。学生可先自我评价,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测评中,教师要注重把握学生思维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其弱点,既不轻易放过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盲目地下结论,而应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优生与差生的心理特征与思维特征,探索优生"见微知著"的跨越性思维的奥秘和差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从思维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变化教学结构、设计思维层次、调控思维节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数学思维训练与传统"一言堂"教学的对比探索

1.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了数学知识的双向教育功能传统的课堂教学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把数学思想方法这一"暗河流"的发掘与渗透作为思维训练的突破口,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取的数学知识这一"明河流"不再是孤立的、零碎的,而是以系统完整的"集成块"形式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为教知识而教"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了知识的全部教育功能。

思维训练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训练

纵观世界发展史,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创新思维的胜利果实,都是创新智慧的结晶。“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是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之一。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艺术设计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要以更加开放的教学思路、切实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技能训练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整个教学思路中属于关键环节。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应用技能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及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培养,使学生能够从表象思维、感知思维和想象思维等方面入手,进入到相对深刻的创新思维之中,实现艺术设计技能的真正提高。

一、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价值意义

创新思维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思维活动和精神过程,是与时俱进、知难而进、突破上进的科学思维。这是一种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一股敢为人先的锐气,更是蓬勃向上的朝气。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和创造,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式、旧的常规戒律、旧的条条框框,具体表现为后人对前人的超越、把前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这就必然意味着未知和不确定性甚至失败。因此,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创新,都需要有敢闯敢试、敢于冒险的勇气和精神。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艺术设计教育迅速发展。高职设计专业院校正在积极地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可以说,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模式。如何将创新思维模式融入到实践技巧教学的过程中,是值得每一个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创造性思维”作为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灵魂,秉承着“艺术设计无标准”的发展理念。“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设计秉持这样的态度,创造出了集“设计+思维”为一体的综合化发展形式。这一教学模式从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入手,全面培养宽泛、民主的艺术设计人才。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更要从职业教育的就业等方面入手,对学生的设计思想、艺术意识和创新思维进行训练和培养。为此,广大设计教育者要带动学生更加活泼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具备机敏灵活的思维结构,使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成果实现更好的转化。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具体运用

1.开辟新颖的教学模式。要想提高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视觉、听觉、感觉等方面入手,结合艺术设计教学的各项特点,引导学生触摸不同层次下的艺术设计,以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塑造。例如,教师可以尝试开展“以一分三”的思维模式,要求学生以“芒果”为引线,从造型、联想、象征等不同的方面,提出几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实现多原创主体的分散。鼓励学生思维发散,并通过设计软件,加入各项设计技巧,行成独特的平面设计作品。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使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得到更多的启发。授课时要力求学以致用,要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2.实现个性化的造型认知。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开展“记忆作画训练”的形式,帮助学生体会对事物形象在再认识。围绕高职教育的实用性特征,让学生在熟练掌握设计基本功的同时,能够积累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能够在学习艺术设计规律的同时,具备更加充沛的设计灵感和设计理念。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唐三彩、青花瓷在平面设计上的结构进行“再创造”;对传统京剧脸谱上的配色和审美进行元素分解,以此增进学生的创造力及艺术素养和文化底蕴。3.实施丰富的材料训练。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各种实物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充分感知到“存在合理”的哲理,深刻感知和细致观察现实生活,从中发现生活中存在的艺术价值元素。材料是丰富多彩的,巧妙利用不同材料的不同纹理,引导学生对同一主题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比如,木材纹理质朴自然、陶瓷肌理光滑冰冷、竹子纹理雅致淡泊,这些材料的固有形态都能够使学生印象深刻、联想丰富,并因此产生相应的美学思潮。4.激发别样的思维能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教师要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尝试通过置换、夸张、变形、分解、抽象等不同的思维引导,使学生能够将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特征进行整合或分解,充分激发学生的多钟思维能力。例如,当一个物体失去原本的功能时,就可以突出原本的美学特质。将椅子放置在墙面上,那么椅子原有的使用功能就会被弱化,而其中的视觉功能也就会得到凸显。这一视觉特质就会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激发,使学生的平面设计思维更加突出。

三、结语

长期以来,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在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上,进行着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但实际的艺术设计教学中侧重对于学生进行形式美感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也影响着整个艺术设计行业的创新发展。为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从颜色、构图、造型、材料、事物等方面,实现对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具体运用,为未来的艺术设计人才夯实发展基础,为培养更高水平、更高素质、全方位的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苏琼英,许世虎.艺术设计教育中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6)

[2]周至禹.艺术设计思维训练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