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6:21:49

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范文篇1

清境教学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话题之一,它主要指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更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所以情境教学的兴起正是符合国际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数学的教学中,关于情境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在国内外也大量开展,并形成许多模式.但我们认为,数学情境教学的关键步骤还是在于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本文主要对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问题进行了探索.我们认为,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结合数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把握好情感性、生活性、问题性、全体性、适度性和参与性等原则.具体而言,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立足学生经验,提炼现实生活;培养问题意识,巧设悬念和疑点;揭示知识生成背景,体验数学化过程;开展数学活动,提供操作平台;注重合作交流,展开师生互动;介绍数学史料,讲述数学故事;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由于一节课并不是只用一种教学方法或创设一种情境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情境教学的原则、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多种教学方法和情境有机结合,达到优化数学教学课堂,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数学情境教学、情境创设、原则、方法、反思

目录

中文摘要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背景

1.2研究的问题

1.3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数学情境教学的基本理论

2.1情境的内涵

2.2情境教学的内涵

2.3数学情境及数学情境教学的内涵

2.4数学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2.4.1人本主义心理学

2.4.2认知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

2.4.3现代数学观与数学学习观

3.国内外关于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及启发

3.1国内外关于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

3.1.1抛锚式教学

3.1.2’‘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实验

3.1.3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3.1.4新五环节教学模式

3.2国内外关于数学情境教学的研究给我们的启发

4.情境创设的原则

4.1情感性原则

4.2生活性原则

4.3问题性原则

4.4适度性原则

4.5参与性原则

4.6全体性原则

5.情境创设的方法

5.1立足学生经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

5.2关注知识迁移,创设实际应用情境

5.3巧设悬念和疑点,创设深层问题情境

5.4展示数学化历程,创设知识生成情境

5.5提供操作平台,创设数学活动情境

5.6注重互动合作,创设平等交流情境

5.7指导自主评价,创设自主反思情境

5.8介绍数学史料,创设趣味故事情境

5.9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过程演绎情境

6.情境创设教学实践综合案例及评析

6.1综合实践案例:关于“折纸中的图形性质”的教学过程的简单记录

6.2综合实践案例评析

7.情境创设教学反思

7.1走出情境创设误区,避免两个极端

7.2投身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7.3情境的创设与情境的展现都不能脱离教学实际

7.4教材应为教师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

参考文献

后记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背景

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思想经历了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主的“知识本位”阶段,到不仅重视知识,也重视智慧与能力的“能力本位”阶段.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教育思想又发展为关注“人的发展”,充满人性关爱人文关怀的“人本位”阶段.这种教育思想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对人的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随着教育思想的进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我国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包括:第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强调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强调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第三,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由此可知,我国新课程的理念正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1.2研究的问题

贯彻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达到人本主义教育的目的,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肯定是无法适应的.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思想下,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情境教学等等应运而生.其中,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情境教学重在一个“情”字,主要是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性”.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还可以促进学生将所构建的知识于真实情境中运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情境教学还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新课程与老教材的最大区别在于“新课程是情境带知识”.新课程的教学几乎都是围绕“情境”展开的,情境教学成为新课程提倡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所以说,情境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有效方法.厂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一直以来,我非常关注数学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乐于参与其中.我认为,创设一个有效的、适宜的数学情境,是情境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本文在浅谈情境教学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问题.

数学情境范文篇2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更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实施,以期提高教学成效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教育目的。由于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而学生已有一定程度的生活认知能力,所以,将生活情境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将二者相联系,使数学教育回归于生活的本真,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一、生活情境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数学教师如若能够将生活情境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可发挥诸多优势。首先,基于生活情境的教学,学生能够将数学学习和生活相联系,既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之情,又能使学生明确生活处处有数学的道理,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数学学科。其次,将生活情境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为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再次,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可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最后,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及培养其实践探究能力、激发求知欲望。由此可见,利用生活情境,具有重要性[1]。

二、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教师要充分发挥生活情境的应用优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深入开展。(一)合理选择生活情境场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利用生活情境于教学中,应合理选择生活情境场景。所以,建议数学教师能够从学生实际着手而选择生活情境。同时,教师应留心观察生活细节,积极从生活中挖掘生活化教学的素材,进而在结合学生实际特点的基础上,将生活情境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增强对教学知识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在“十以内加法”的学习中,对于“6+3=?”的教学中,教师可联系学生实际而创设生活情境。一方面,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小红和弟弟去河里捉鱼,小红捉了6条,弟弟捉了3条,姐弟俩共捉了多少条鱼”。如此,教师便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城市学校的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一年一班有6名同学学过舞蹈,有3名同学学过美术,问学习舞蹈和美术的共有多少人?”通过合理选择生活情境场景,可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2]。(二)善用生活化言语于教学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用生活化的言语而开展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相关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教学时间有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应善于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而促进教学活动开展。例如,在“认识钟表”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与学生交流关于每日起床时间、休息时间、放学时间等时间类型的话题,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此外,这样不仅能够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具趣味性,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更好学习数学学科。(三)融入生活游戏于课堂教学中。基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将生活游戏融入于教学中,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又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为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复习“九九乘法表”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开展“算数接龙”的游戏,即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出一道乘法题,指派第一小组中学生回答,在回答完毕,为下一组学生再出算术题,以此类推,回答正确积一分,否则扣一分,最后对各小组的分数进行统计。通过将生活游戏融入数学课堂中,老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听讲能力,对增强学生数学知识素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重要作用[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积极利用生活情境而开展教学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充分调动其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促进数学教育的深入开展。基于此,教师在利用生活情境而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时,应采取有效策略:一是合理选择生活情境场景;二是善用生活化的言语于教学中;三是融入生活游戏于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魏宏.巧借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中),2017,(10):163.

[2]冯志强.浅谈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5,(25):82.

数学情境范文篇3

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

案例:“我”在某市购物,甲商店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曾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时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更不能运用不恰当的比喻,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案例: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

在△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作∠B=∠C,B与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着眼发展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情境教学当然不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

案例: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之后,如何进一步运用这些定理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的习题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四条判定定理:

1、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从这五条判定方法结构来看,平行四边形定义和前三条判定定理的条件较单一,或相等、或平行,而第四条判定定理是相等与平行二者兼有,如果将它看作是定义和判定(1)中各取条件的一部分而得出的话,那么从定义和前三条判定定理中每两个取其中部分条件是否都能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呢?这样我创设了情境,根据对第四条判定定理的剖析,使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提出了猜想:

1.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相等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一组对边相等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一组对角相等且连该两顶点的对角线平分另一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7.一组对角相等且连该两顶点的对角线被另一对角线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启发学生得出上面的若干猜想之后,我又进一步强调证明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要求学生用所学的5种判定方法去一一验证这七条猜想结论的正确性。

经过全体师生一齐分析验证,最终得出结论:七条猜想中有四条猜想是错误的,另外三个正确猜想中的一个尚待给予证明。学生在老师的层层设问下,参与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法的启迪,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渗透教育性: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案例: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利用经验数据π修正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接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π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约在公元150年左右又进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微(约公元3~4世纪)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弧矢割圆术”计算π值。当边数为192时,得到3.141024<π<3.142704。后来把边数增加到3072边时,进一步得到π=3.14159,这比托勒玫的结果又有了进步。待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层楼,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求出了准确到七位小数π的值。我国的这一精确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纪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的一项。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科学的艰辛以及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还进一步介绍:同学们都知道π是无理数,可是在18世纪以前,“π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一直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直到1767年兰伯脱才证明了是无理数,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然而人类对于π值的进一步计算并没有终止。例如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根据古典方法,用262边形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数刻在它的墓碑上。至今圆周率被德国人称为“路多夫数”。1873年英国的向客斯计算π到707位小数,194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计算的结果后,产生了怀疑并决定重新算一次。他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做这项工作,结果发现向克斯的707位小数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确的。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人已经算到第十亿位。同学们要问计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义?专家们认为,至少可以由此来研究π的小数出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对π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数比圆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制统计图,写调查报告,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产生顿悟,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了。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案例:“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角的有关概念,三角形的概念,还具有同位角、内错角相等等有关平行线的性质。这些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固着点”,但由于它们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十分明显,大部分同学都难以想到要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进行一番研究,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首先,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这是纲领性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还达不到确定的导向作用,学生可能会对角与角的相等、不等、两角之和(差)与第三个角的大小比较等等问题进行研究,当发现这些问题只对某些特殊三角形有意义时,他们的思维可能会指向“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我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画一些三角形(包括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观察一下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联系。”经测量、计算,学生发现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左右。我再进一步提出:“由于具体测量会有误差,但和数都在180°左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否为180°呢?请同学们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看一看,构成了一个怎样的角?”学生在完成这一实验后发现,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平角。经过上述两步实验,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的猜想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在寻找证明方法时,我提出:“观察拼接图形,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可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又如:我在初三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学数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思维和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的最后出了一道开放型命题:

将一个50米长30米宽的矩形空地改造成为花坛,要求花坛所占的面积,恰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要求:美观,合理,实用,要给出详细数据)。这题是一道中考题,是应用数学的典型实例,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学生讨论得十分激烈,不断有新的创意冒出来,有的因无法操作而被别人否定,也有不少十分不错的设想。通过这次讨论,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可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虽有强弱,但我们教师更应该多培养多点拨多激励,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式

一,创设应用性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

案例1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两个实际应用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①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找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②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对于情境①,大都能归结为比较pq与((p+q)/2)2大小的问题,进而用特殊值法猜测出pq≤((p+q)/2)2,即可得p2+q2≥2pq.对于情境②,可安排一名学生上台讲述:设物体真实重量为G,天平两臂长分别为l1、l2,两次称量结果分别为a、b,由力矩平衡原理,得l1G=l2a,l2G=l1b,两式相乘,得G2=ab,由情境①的结论知ab≤((a+b)/2)2,即得(a+b)/2≥,从而回答了实际问题.此时,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两个定理,已是水到渠成,其证明过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

以上两个应用情境,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情境,一个是物理中的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二,创设趣味性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案例2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里,当他追到1/10里,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他追到1/100里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里……

①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②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创设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3直线y=2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________,求直线AB的方程.(需要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此题一出示,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补充的条件形形色色.例如:

①|AB|=;②若O为原点,∠AOB=90°;

③AB中点的纵坐标为6;④AB过抛物线的焦点F.

涉及到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等,学生实实在在地进入了“状态”.

四,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案例4“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若设计如下四个电路图,视“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A,“灯泡B亮”为结论B,给充分不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以十分贴切、形象的诠释,则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得入木三分.

五,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5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

此问题问得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教师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y=x2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某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形如动点P(x,y)到定点F(x0,y0)的距离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拚凑,教师巡视后可安排一学生板演并进行讲述:

x2=y

x2+y2=y+y2

x2+y2-(1/2)y=y2+(1/2)y

x2+(y-1/4)2=(y+1/4)2

=|y+14|.

它表示平面上动点P(x,y)到定点F(0,1/4)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y=-1/4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

这个教学环节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六,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案例6双曲线x2/25-y2/144=1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是5,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8

B.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5

C.P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

D.这样的点P不存在

教学时,根据学生平时练习的反馈信息,有意识地出示如下两种错误解法:

错解1.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由双曲线的定义得

|PF1|-|PF2|=±10.

∵|PF2|=5,

∴|PF1|=|PF2|+10=15,故正确的结论为B.

错解2.设P(x0,y0)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则

|PF2|=ex0-a,由a=5,|PF2|=5,得ex0=10,

∴|PF1|=ex0+a=15,故正确结论为B.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辨析:若|PF2|=5,|PF1|=15,则|PF1|+|PF2|=20,而|F1F2|=2c=26,即有|PF1|+|PF2|<|F1F2|,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矛盾,可见这样的点P是不存在的.因此,正确的结论应为D.

进行上述引导,让学生比较定义,找出了产生错误的在原因即是忽视了双曲线定义中的限制条件,所以除了考虑条件||PF1|-|PF2||=2a,还要注意条件a<c和|PF1|+|PF2|≥|F1F2|.

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主要地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总之,切实掌握好创设情境教学的原则、重视创设情境教学过程的特性,合理应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充分重视“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忘经常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情境境界,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柳斌《学校教育科研全书》(九州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3、肖柏荣《数学教育设计的艺术》(《数学通报》1996年10月)

4、章建跃《关于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几个问题》(《数学通报》1994年6月)

5、盛志军《今天,我没有完成授课计划》(《数学教学》2004年第11期)

6、冯克诚《中学数学研究:3+x中学成功教法体系⑧、⑨》(内蒙古出版社,2000年9月)

7、钱军光、过大维《从错误中发现、在探索中建构》(《数学教学》2004年第10期)

8、曲培富《数学教学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认识与实践》(《中学数学杂志》1993年第1期)

数学情境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景;应用

有别于其他的学科,数学这门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石,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去积极探索更为宽广的数据世界。因此,研究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生活情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拓展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抽象的数字和复杂的逻辑关系势必导致学生很难融入到课堂当中,严重影响数学教学的质量。而通过生活情景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复杂的数学知识,并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1.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到数学应用的影子,而对于学生而言,本身的观察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很难从生活当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生活情景法的教学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进行观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解决学生生活当中不理解的一些生活现象,实现了时间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1.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所接收到的知识是被动的,只是知道了“1+1=2”,而并不理解如何在生活当中应用这一知识。而利用生活情景教学方法,知识点蕴含在日常的生活情景当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了知识,学习到了知识的具体应用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生活情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1生活情景教学的落实运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生活情景教学法的优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合理的应用生活情景教学法。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是美好的、有趣的,因此在应用生活情景过程中,不仅要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而且还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需求,才能最大化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基础数学减法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大红花的生活情景教学应用。教师拿出10朵大红花,分配给A组学生3朵,再分配给B组学生4朵,当学生们对剩余的大红花数量进行计算,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将大红花奖励给他们。利用这一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得到大红花的同时,学习到了基础数学减法的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2.2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对日常生活当中的各种元素进行收集,并合理的应用到教学环节当中。例如在开展“统计”相关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超市的生活情景,一部分学生作为采购员,而一部分学生作为收银员,前者需要对采购的商品数量和花费的金额进行统计,而后者需要对其销售收入进行统计。利用这样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情景,使得学生加深了对统计知识的了解,也学会了如何在购物中运用数据统计的知识。2.3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本身的年龄比较小,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即便是引入了一些生活情景,可能也难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此时,小学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游戏场景,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需要注意的时,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游戏的导入时间以及导入市场,避免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例如在学习倍数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拍七令”这个游戏,让学生按照作为的顺序依次进行报数,当出现“七”的倍数时,该名学生不报数,需要拍一下手,代替这一数字,然后由下一名同学继续向下报数。通过这个简单游戏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法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法的枯燥乏味的教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合理运用,结合不同的教学课程,选用适宜的生活情境,加强与学生的积极交流,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柴瑞森.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5(12):150-151.

[2]吕延津,宋云霄.城乡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分析[J].山西农经,2017(8):98.

[3]陈子奕.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8(8):163.

数学情境范文篇5

一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有利于启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必要性。数学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并不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列举小学生的生活中一些数学的具体事例,促进小学生对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给予理解。二是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知识,让小学生更易对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因为,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在现实中会遇到一些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的问题。如果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充分地运用生活的情境进行教学,学生会对这些知识形成一种熟悉感,易于理解。三是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益。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拥有话语权。而学生在学习中,只是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生活的具体情境,为学生创设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进行学习,自然会促进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生活情境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虽然说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数学与生活毕竟有着一定的距离。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教师在运用生活情境中,一定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将数学知识学习好。二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年龄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给予施教。比如,在低年级的学习中,进行“认识物体”一节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摸一摸、看一看,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学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个具象的认识。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旧用这种方式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那么必定会抑制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三是在运用生活情境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不可否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数学课堂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是不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可行的。四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应该把握住教学的重点。我们的一些教师,对生活情境的理解不够透彻。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体验,一味地使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即课堂中处处有情境,而淡化了数学教学中的重点,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积极地让情境源于生活,从而充分地激活学生的经验。在新课程中,特别强调了数学同生活的联系。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他们的学习材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关联比较紧密,那么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就会更为感兴趣。学习起来也就更容易。故而,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多为他们设计出一些丰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二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让情境高于生活。毕竟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运用情境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情境的本身,而是借助于情境进行学习。所以,在情境的运用中,应该创设出一些高于生活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的时候,对于分数学生基本上是陌生的,教师就可以创设出一种高于生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平分一页纸,然后提问分了几份,涂色了几份,涂色的占这些份数中的几份?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明白分数是怎么一回事。三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让情境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对数学知识掌握以后,应该积极地让知识回归于生活,积极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实际上是数学教学的归宿点。比如在学生学习完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以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对学校里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池塘进行测量计算,看看池塘的周长到底多长。这样一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很自然地就充满了现实的意义。同时,也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拉近了,特别有效地启迪了小学生的思维,对小学生的应用数学能力是一个锻炼,有利于提升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数学情境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布置;趣味

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的数学环境,学生能够在其中自由发挥,自由成长。那么,该如何给学生创设出这样一个有效的课堂情境呢?

一、有效的课堂情境离不开趣味

情境创设虽是小学数学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然而有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握住小学生的心理,在情境创设方面加入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种在教师看来高效的情境创设却根本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试问:这类高效的情境创设真的高效吗?在我看来,教育除了要重视知识上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创设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快速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氛围中,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是一次有效的情境创设。比如在学习“用字母代表数”时,我就为学生创设了“数字加工厂”的数学情境,多媒体上是一个个加工厂房,上面写着硕大的“数字加工厂”,学生非常好奇这个工厂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在学生好奇的目光下,我先在这座神奇的加工厂中输入了一个数字4,经过加工厂加工之后,从加工厂的另一端出现了数字9,学生更加好奇了,这到底是要做什么呢?为了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我就让学生来输入他们想要输入的数字,学生输入5,就出现了11,输入6,就出现了13,学生很快找到了其中的规律,输出的数字是输入数字的2倍再加1,学生的好奇心全然被成功感所替代,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在键盘上输入a,屏幕上立刻出现了2a+1,学生又输入了n,屏幕上紧接着出现了2n+1,学生慢慢有了新的想法,他们又分别输入了各类字母,输出的结果也不断验证了学生们的想法,有学生不禁感叹:原来用字母代替数字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这就是“用字母代表数”,我在教学中并没有为学生机械的讲解着其中的知识和原理,只是通过一个较有趣味的数学情境为学生揭示了其中的规律,学生不仅理解了2a+1是输出的结果,更是理解了2a+1也是一个关系式,他们在前面具体数字的变换中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表达的关系式,在字母的替代下找到了更好的表达方式,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了“用字母代表数”。

二、有效的课堂情境离不开挑战

课堂情境在数学课堂上主要扮演了“中间人”的角色,他是教材知识与学生心理连接的纽带,当教师发现无法将教材知识与学生连接起来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情境的方式强化二者的联系,当然情境的创设也离不开挑战性,如果教师创设的数学情境过于简单,没有任何的挑战性,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好奇心,还会成为学生心中的笑话。一次,我在听公开课的时候,有教师在教学与“比例”有关的数学问题,他在黑板上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数学情境:20:()=():1,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一问题,括号里可以是4和5,也可以是2和10,学生分别找到了很多的答案,教师精心安排的数学情境在课堂上却仅仅呈现了一分钟的时间,没有任何的难度,也没有任何的挑战性,根本起不到任何的教学效果。我对教师所创设出来的这一数学情境进行了简单的思考,如果教师稍做改变,为所创设的数学情境稍微增加一点难度,如:根据20×1=4×5,写出与之相关的比例式,我认为这样就提高了数学情境的挑战性,学生也需要思考,需要演算,从而感受到数学情境存在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日常情境创设中一定要抛开那些过于简单的,让学生不加思索就能够完成的问题,只有设置了适当的关卡和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

三、有效的课堂情境离不开实效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要有实效性,要有“数学味”。很多教师意识到了课堂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却未能把握住“实效”二字,导致课堂情境创设流于形式。课堂情境创设应该狠抓“实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务实的情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完全没有必要去接触情境的形式。在教学“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分数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概念中的“平均分”更是做不到透彻的理解,为了让我们班每个学生彻底了解分数的意义,我就此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相对简单却又很务实的小情境,“老师刚买了一个苹果,想要将其分成四份,分别送给我面前的这四位同学,那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其中的1/4,同学们认为老师刚才说的这句话是正确的吗?”台下的学生开始叽叽喳喳的讨论个不停,他们有的认为正确也有的认为不正确,全班学生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针对学生不同的观点,我就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分别来阐述自己的意见,有学生先说到:“苹果一共被分成了四份,每个学生当然得到了其中的1/4啊!”这时候立刻有其他的学生反驳:“你看,我手里现在有一张纸,我随意的对折一下再对折一下,这张纸也被分成了四份,也能说每一份都是相等的吗?”更有学生及时补充:“是呀,老师刚才并没有强调‘平均分’是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同等分的西瓜的,根本就不能用分数表示。”“原来如此,看来是我想错了。”刚才表示支持的同学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就这样以一个非常小的情境便引发了学生之间的争论和辩驳,情境虽小,却一点不失实效性。

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数学课堂的课堂氛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从而确保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胡志艳.浅析以故事情境为载体的小学数学教学——“连加”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

数学情境范文篇7

一、教学模式情境化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把灵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实现角色转换,把舞台让给学生,创设具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又有实效性的情境教学模式,我校借鉴先进的协同教学模式,协同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导向,在课前预习,新课引导,教学手段,试题研讨,检测巩固,学后反思都富有情境化模式,检测案紧贴教材和课标,抓住本课重难点,对于一些共性难点组织讨论,真正使之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使学生融情于课堂,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使学生找到快乐感、满足感、成就感。使协同模式与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共鸣,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协同模式就把学生的脑,眼,手有机结合起来,在快乐中打开数学的迷宫,破解一个一个数学难题,真正把数学作为自己快乐的学习乐园。

二、教学手段情境化

传统的教学手段基本上是单调乏味的讲授法,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可以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情境教学手段。

1.设置故事数学情境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个哲学家泰乐斯旅行到埃及,埃及伊系神殿的司祭长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乐斯为司祭长:“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司祭长告诉他:“没有人知道,古书中没有告诉这个,而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使我们不可能正确地判断这金字塔有多高。”泰乐斯说“:可是这是可以马上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出塔的高度。”众人感到惊讶。说完,泰乐斯随即从白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在他的助手的帮助下很快测出塔高131米。讲故事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故事讲完了,学生都产生了疑惑,兴趣很高。接着教师问“:谁能说出他是怎样测出塔的高度吗?”学生面面相觑,回答不出,这时教师顺势利导,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性的判定方法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学完新课后,师生回过头来思考泰乐斯是采用了什么原理测量的金字塔的……这样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设置小组互动情境化

(1)方便。按座位前后位置,转身即可互动,互动易集中,节省时间。(2)相容。组员相互有选择权,易于彼此接受,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便于互动顺利进行。(3)均匀。面向大多数,照顾到各类学生,每组有“小导师”,各类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满足感。对于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应拓展数学情境的思路引导学习小组之间互相提问、解答、反问这道题,优生问题不大,学困生可就成问题了,所以,学生之间产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最后教师启发:当a=2时,它们的值如何呢?这样,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4)规范。互动时,一般是在小组轮流做主题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归纳。但有时根据教材内容的具体特点,使用同座两人切磋,或全班集体讨论。

3.设置思维障碍情境化

问题小情境要有一定的障碍性,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从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问题情境不易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考虑;也不可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状态。以通过自身努力或小组合作可以完成为佳。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就应该像艺术家一样拉开教学情感的序幕,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教学,想使学生带着兴趣和好奇心进入学习角色。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高都难。

作者:李权 单位:江苏省沭阳马厂中学

第二篇

一、利用生活情境教学

初中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是最为熟悉的,初中数学知识比起小学知识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如何在讲授知识的时候让学生不感觉到陌生,让学生觉得有生活依托,是很多数学老师应该关注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在讲解一次函数的时候,如果老师只是生硬地讲解函数知识,不仅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倦和反感,还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数学教学结合生活情境有一定的必要性。在讲解函数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把函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函数去解决问题。举例:小明从相距小华一千米的正北方出发,两人往同一个方向出发。小明的行程用函数表示为y=x+1,小华的行程用函数表示为y=2x,请问小明和小华多长时间可以相遇呢?这样的情境学生觉得熟悉,是生活中可能出现过的情境。那么解题方法就是x+1=2x,x=1,也就是说小明和小华在一个小时之后就能够相遇。这是生活中经常会遇见的情境,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觉得难懂。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是新时代教学下比较新颖和流行的教学方式。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候不是太高,如果没有一些新颖的东西,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初中数学的特点是比较严谨但略显枯燥,很多学生会在课堂学习中失去乐趣和信心,这就要求初中数学老师不仅要完成数学内容的讲解,还要讲解得有声有色,结合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能够感受到其实用性和通俗性。初中数学老师可以把多媒体融入教学中,比如说,在学习几何题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尤其是将一些活动与生活中的实例结合的情境应用题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这样既有利于使学生清晰易懂,又有利于老师作图。在初中数学中一些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中,初中数学老师利用多媒体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就比如在圆的学习中,单单是画图就会占用课堂很大一部分时间,多媒体展示出来的图形更加形象直观,颜色可以很好地区分开易错点,在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可以让教学更直观。总而言之,多媒体的引入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形象。

三、利用假设法进行互动式情境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知识是有限的,但是情境是无限的。所谓情景式教学的本质就是用生活中的实例去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从而判断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吸收状况。作为初中数学老师,没有必要实行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千篇一律的题目,老师可以出一道题目,对一道题目进行不同的假设,让学生在这些假设中明白差别,学会运用不同的知识点。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老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竞争小组。初中数学老师在教授完一章节的内容之后,让两个小组的学生各自给对方出题目,将生活与知识点结合起来。如果对方能做出来,则对方获胜;如果没做出来,则为出题人胜利。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考查了做题者的细心,也考查了他们对知识点的分辨以及灵活运用。对于出题人来说,他们要精心设计以及将知识点巧妙地隐藏于生活情境中,这对他们的设计策划能力也是一种考查。在这样的竞争过程中,学生之间由于竞争关系互相考查,有利于促进彼此的进步,在同一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商量,互相配合,以得出最完善的结果,这样的过程也是一种进步。在课堂上,由于小组合作的关系,大部分学生会形成团队意识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他们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那些上课不愿意听讲的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的学生,在大部分学生的带动下,他们也会受到感染,从而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更好地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发展。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情境课堂的推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广大初中数学老师在研究课本和学生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有效地将知识与情境结合起来,在实现情境教学优化辅助课堂的同时又不显得累赘繁琐。作为初中生,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实施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还需要广大初中数学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作者:史多龙 单位:甘肃省山丹二中

第三篇

一、做好备课环节,对课堂进行设计

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进行激发,单纯依靠课堂上的即兴调动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精心的课堂设计,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考虑到学生的数学学习知识结构并不完善,因而在备课时就要将情境创设问题纳入课堂设计中,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行有效分析,并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设计授课思路和步骤。为减少课堂教学的盲目性,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的思路按照课堂备课的方向进行,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在准备“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可以用实际生活中购买物品的情境来对问题进行具体化的讲解,创设的情境可以用如下语言表示:小明买了3个苹果,小红需要买几个苹果才能比小明的苹果多4个?引导学生将其中的变量表达公式整理成不同的算式表达公式,这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来选取学习素材的情境创设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重在情境中渗透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情境创设是需要技巧的,这种技巧体现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层面就需要渗透悬念,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一般是需要联系生活实际的,但也存在生活经验和基础认知无法顺利解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就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悬念疑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时,教师要使学生在思维中形成一种立体的思维概念,就需要学生观察实际的立体图形来深入感受,教师可以利用相机和不规则立体实物来进行学习,教师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对不规则物体照相,然后引导学生明确对不规则物体从不同的角度上照相获得的图像有何不同,从而将这种概念延伸到数学的立体图形中,使学生更加清楚立体图形的正面、侧面和底面的不同形状表现。教师和学生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做的就是捕捉信息并展开讨论与分析,通过对问题的层层深入论述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三、突出动手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数学学习的逻辑性较强,学生学习数学如果只停留在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是无法真正学好数学的,也就是说,数学的学习更加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对教学情境进行设计时,要将思考、实验、制作、观察等活动结合起来,突破“学生完全接受教师知识讲解”的局面,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思考、分析、猜测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手实践来加以验证。例如,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起“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这一课题学习,教师在要求学生制作包装盒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将基本的模型以展开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就是以平面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对平面图形中展示的不同的长方形区域进行相对面、相邻面、同一线等的分析。可以在平面图形中相关的区域进行数字标记,然后再制作包装盒,在包装盒制作完成后,通过观察来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这种用知识来为实践服务、用实践来对知识进行验证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做到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材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

教材对于数学学习而言只是一种学习范围的界定,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要求完全依照教材来进行,较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是立足于教材,并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延伸。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利用,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进度来对教材重新组织和加工整理,形成更加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引进“等量代换”这个概念时,教师就不能够完全用教材上对这个概念的定义进行讲解,然后直接通过题海战术来加深理解,这种方式无疑是低效率的,对于这个问题的讲解,教师就可以引用“曹冲称象”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在大象过重无法称重的情况下,可以用与它重量相等又容易操作的物体进行代换,从故事入手对教材知识进行延伸讲解,学生对于教材中的等量代换概念就可以更加轻易地理解,并且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初中数学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性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更高层次中开展数学学习的效率,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作为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连接纽带,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来使学生获得对新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种教学手段充分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作者:张文浩 单位:广东省兴宁市下堡中学

第四篇

一、利用有趣的游戏、故事创设情境

利用游戏创设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游戏、故事之中。例如,在《乘方》一课的教学,就用动画播放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很久以前,在某个国家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这位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大臣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个格放1粒米,第二个格放2粒米,第三个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个格。”故事完毕后教师问学生:国王的国库里到底有这么多米吗?学生看完后兴趣大增,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紧接着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方的知识,然后来解答这个故事的答案。

二、利用新奇的问题创设情境

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创设新奇的情境,展示数学知识非凡魅力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如在教学《探求规律》一课时,设置一个情境:学生在心里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乘5,然后加上6,再把所得的新数乘6,然后再加上7,最后再把得到的数乘7,把最终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知道他心里想的数了。学生试了几次后,老师都猜对了,学生都觉得很神奇,感到像魔术一样神秘。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迫切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想的。然后告诉学生计算方法:设你心里想的数为a,那么结果为210a+301,因此只要把计算结果减去301,再除以210,老师就可以知道学生心里想的数了。

三、即时动态创设情境

现代教学课程理念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要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具有即时动态生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开放思维、灵活处理、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尊重他们的创新想法及观点,并加以指导。数学教学过程不能完全按照备课方案预计实行的教学方案简单快捷地执行,而是教师凭借自身的教师经验、基于一定的数学教学基础、动态生成即时情境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尽可能预设这些突发性的动态生成过程,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实时调节教学环节,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供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交流的环境,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联系实际亲手实践的习惯,让他们实践中真正做到用心灵去感悟知识的魅力。如在教学《正方体的展开》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和小剪刀,然后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亲自动手操作,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进行自由讨论,言论交流,得出正方体展开图总共有多少种。在这种的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并发展其空间概念。

五、合作交流情境

数学新课标理念提倡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情境,以开阔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拓宽其学习思维空间,同时发扬合作精神,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其学习效率。这样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加深了对合作精神的理解,同时增进了学生间的情谊,让他们亲身感受班级的魅力和朋友的价值。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运用情境创设方法激发自身学习兴趣。学会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寓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新旧知识创设情境,联系新旧知识创设新知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判断;追求人文情趣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加深学生知识了解的同时提高其数学修养和人文修养,同时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郝亚东 单位:陕西省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

第五篇

一、营造生活式的问题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生活处处有真知,数学的学习也可以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尤其是数学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与生活中事物联系越来越密切。比如,数学的出题方式就可以以生活普遍存在的事物现象作为出题的主要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加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感知度,在数学的学习中体会到数学运用于生活的意义,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乐趣。例如,问题情境的出题方式:在客运站入口的地方经常会在两侧墙壁1.1米处和1.4米处分别标记一道红线,用来测量小朋友的身高是否超过了免费乘车的标准,在小朋友乘车时,只要在红线标记处一站,就可以目测出是否要对其免票或者是半票。通过这个教学情境,教师就能够将“线段的应用”这一数学问题顺利地引出来,既可以普及生活常识,又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抽象理解变得具体化。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实践操作性,温故而知新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方法比较单一枯燥,使学生很难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致,数学学习的效率也比较低。采用情境式的问题教学模式,教师抛出一个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恰当的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尤其要重视学生自己操作能力。耳闻十遍不如实践一遍,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既可以增加参与的乐趣,又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长方体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体,对其特征进行详细的讲解。理解正方体是特殊长方体的原因,以及两者的不同之处,锻炼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和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化抽象为具体,使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缓解学生对数学的排斥心理,更好地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问题教学是初中情境模式教学中具有引导性的教学策略,教师针对所学知识点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由学生依据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讨论与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作者:童守俊 单位:青海省大通县景阳镇中心学校

第六篇

1.联系新旧知识,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可以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回顾和分析,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在教师的带动下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学习完矩形面积的求解公式之后s=a•b,那么接下来将要学习正方形的面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可以进行引导,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将长方形转化成正方形,学生很容易想到正方形的条件就是四个边长都相等,那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求解公式就可以进行替换,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是s=a•a。教师通过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推导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问题情境创设法

教师利用提出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有趣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频繁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可以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都会让学生感觉比较新颖,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更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跟着得到开发,动画的情境加上教师的提问能够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对于未知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能够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自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古埃及的金字塔。当学生被金字塔壮观的外观所吸引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金字塔从古到今已经屹立了几千年了,那么猜想一下塔基的形状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从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可以知道。三角形是各种形状当中具有最稳固的形态结构的,学生可能会进行这样的猜想,当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并且进行探究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动画向学生展示一下内部的结构,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内部的结构是直角三角形,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出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学生急切的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加上教师的提问能够迅速的将学生带入到教学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迅速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当中。

3.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其实和实际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运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当中,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仅限于书本知识上面,对于数学的实际运用并没有过多的涉及,所以说学生认为数学和自己的实际生活是比较遥远的。因此,为了改变目前的教学状况,教师可以采取联系生活的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让学生走进教学情境当中,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常见的事物来作为情境创设的基础,比如校园中有梯形的花园,现在到了春天,绿化的工人想要知道这块花园的具体面积,以便进行种植。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工人计算这篇花园的面积呢?教师将学生带入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当中,校园中的事物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最多的,所以说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感觉比较亲切,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矩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来进行梯形面积的探索学习,可以将梯形的面积进行划分,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然后再进行实际的测量,根据测量的结果学生可以求出相应的矩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将这些面积加在一起就能够算出整个梯形花园的面积。教师可以让学生真实的进行测量的求解,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对花园的面积进行测量,每个小组可以研究求解的方案,然后经过多次的测量来进行计算,最后小组之间进行结果的比较。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感觉比较真实,同时解决实际的问题还能够获得成就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缓解数学学习的枯燥和乏味,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利用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另外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比较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者:花颖 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明珠校区

第七篇

一、营造悬念情境,引起认知冲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着指导作用,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还要靠学生自己。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诱发学生想要解决数学题目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新课讲解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自己生活经验相结合,在课程中设计悬念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程有一定的求知欲,从而以此调动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初中课程“频率与概率”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相互对折,让自己与其他人均看不到里面的内容,之间不要进行语言的沟通,然后在将这些垫好的纸收到讲台上。之后让学生猜想若自己去讲台上抽,抽到的恰好是自己的便提供一些奖励。如此一来,学生肯定跃跃欲试,对这个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在学生抽取白纸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今天要讲的内容,并让学生在学习频率与概率之后对自己能够恰好抽到自己的几率进行计算。这样的教学情境活动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让学生充分地学习到了这节课的内容,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应用情境,诱导学生数学建模

大部分的教师对于情境设计,只是单方面的想到引人情境。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情境教学对于课程的作用。故而,笔者认为可以让教师在课堂进行情境教学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应用情境教学进入课堂教学。应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效果之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应用情境教学可以进一步地诱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在进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座位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横轴、纵轴、横坐标、纵坐标等概念。以班级座位的第一排学生为横坐轴,中间一列为纵坐轴,同时规定了中间一列的左边为负轴,右边为正轴,随着横轴与纵轴的变化,让学生利用画图的方式正确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这样的应用情境设计,比一般枯燥的数学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效果也有着明显的提高。

三、营造活动情境,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综合能力,精心设计情境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教师的教学内容,自主探究、实践以及创新,如此方能有效地将数学知识彻底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例如,在学习截一个几何图形的课程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个橡皮擦,在正式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拿出橡皮擦,并切成正方形,同时利用小刀(这是相当于一个平面)去截这个橡皮擦,而学生能够截出的面又是什么样的形状,这就需要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了。学生对于这样的动手活动应该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故而会积极动手操作。学生有着极大的兴趣,截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均不成问题,但对于动手技能较强并有一定难度的七边形就难以截出了。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为学生展示如何截出七边形。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对于“截一个几何体”有着非常浓烈的兴趣,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此次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设计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一段段数学典故与数学故事让学生对于其反映的知识形成的过程与其反映的知识点本质感兴趣,强化学生对自己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对数学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坐标系的课程教学之前,将著名数学家欧拉躺在床上对怎样确定事物的位置时,不经意间看见了被黏在蜘蛛网上的苍蝇。欧拉通过这个自然现象,明白了可以通过像蜘蛛网一样的网格对事物进行确定位置。利用这个故事的引入,让学生对坐标系产生兴趣,积极踊跃地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以上就是笔者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的实践分析,情境教学是在新时代中一个新式的教学方式,将情境教学与数学课程相结合,对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质量,提高数学水平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数学教学效果,让数学教学不再拘泥于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之中,而是与当今社会发展相联系,让学生获得充实、有益及与时代相适应的知识。故而,情境教学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亦是符合时代的要求。

作者:李银喜 单位: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杜阮中心初级中学

第八篇

一、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相比较而言,初中数学更强调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材里,有许多的定义、定理以及公式等,面对这些枯燥的定理公式,许多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情境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们便有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学生因为兴趣而产生的主动学习,其带来的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这会获得较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教学效率自然也会提高。而面对初中课本里大量的定理公式,学生要想较好地掌握这些定理公式,需要先准确理解与掌握相应的概念,因为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其他定理公式的基础。通过情境创设,能使学生在情境中可以较好地分析与理解概念,从而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其他的知识,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帮助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问题,通过问题激发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找寻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索意识。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会使学生发现数学的巨大用处,突显数学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更易于喜欢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可以发现生活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运用数学知识于实际生活,进而逐渐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创设原则

(一)联系旧知识,引进新知识

在创设情境时,要遵循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进新的知识。联系旧知识,一方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架起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桥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而且能够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情境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时,情境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非常容易地理解并快速地进入到情境中,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三)趣味性原则

创设有趣的情境,增添情境中的乐趣,会更加吸引学生,学生会更积极地进入情境中。有趣的情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难度适宜的原则

创设的情境要难度适宜,适合当前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的要求,更要适合学生当前的数学水平。难度太低,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没有乐趣;难度太高,学生会有受挫感。因此,把握好难度,是非常重要的。

三、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创设方法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数学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画面直观情境法

画面直观情境法是指利用非常直观的动画或者画面创设情境,以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方法。例如,在讲正负数知识的时候,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以海平面为坐标的零点。一只海龟在水下25米处,一只海鸥在海平面的上方20米处,并用课件图片展示。教师提问他们相互的高度差多少米?学生们纷纷计算起来。通过这样直观的方式,学生们能够非常直观、容易地理解并掌握正负数知识。

(二)生活问题情境法

生活问题情境法是把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结合所创设的情境。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知识时,可以设置一个测量旗杆高度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测量教鞭的长度,引导学生发现影子,进而让学生学会根据教鞭的长度、教鞭影子的长度以及旗杆影子的长度,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三)问题引导情境法

数学情境范文篇8

关键词:数学情境教学创设创设问题

Abstract:Mathematicsteachingsituation’sestablishment,isreferstomathematicsteachingpresentstothecoursecontentusesthespecificmethod,achievesstimulatesthestudenttoassociate,theimaginationonowninitiative,positivelythethoughtthatobtainssomekindandthenewstudycontentrelatedimageorthethoughtachievement;Orcausesthestudenttohavesomekindofemotionexperience.Theconstructionprinciplebelievedthatthestudyistheknowledgeacquisitionprocess,theknowledgeisnotteachesthroughtheteacherobtains,butisthelearnerundercertainsituation,withtheaidofotherperson’shelp,usestheessentialstudymaterial,obtainsthroughthemeaningfulconstructionway.

keyword:Mathematicssituationteachingestablishmentestablishmentquestion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那么,在创设数学情境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教学者注意的: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入情境要注重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爱学,才能以最大限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案例1:七年级下《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做一个抢“30”的游戏,这个游戏在两个人之间完成,规则如下:第一个人先说“1”或“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说到30为止。谁先抢到30,谁就获胜。谁来和老师比一比?

生1:老师,我来!

……

生2:老师,我和您比一比!

……

生2:老师,再来一次,我不相信我赢不了您!

……

(一连几个学生都输了,学生心有不甘。老师又和一个学生耳语了几句。)

师:我收了个徒弟,谁愿意和我的徒弟比一比?

(又一轮比赛开始了,终于有学生发现了赢游戏的窍门)

生3:老师,您这个游戏不公平。

师:为什么?

……

此例中,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引入情境除了可引用游戏外,还可以是趣味性较强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数学趣题等。事实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性较强的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情境创设应注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内在需要

情境的设计必须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基点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根据新学知识,方法特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个包含新知识、新方法或新思维的新问题情境(旧知识,旧方法或习惯思维不能解决的),学生运用旧知识、旧方法、习惯思维于新问题情境时便会产生认知冲突,由此产生疑问和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教师展开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2:《因式分解》的引入

先用多媒体演示酸奶中乳酸菌杆的营养,介绍活性乳酸杆菌在0℃~7℃的环境中存活是静止的,但随着温度的升高,乳酸菌会快速死亡。然后请学生思考下面问题:每升酸奶在0℃~7℃时含有活性乳酸杆菌220个,在10℃时活性乳酸杆菌死亡了217个,在12℃时又死亡了219个,那么此时活性乳酸杆菌还剩多少个?请列出算式,并化简结果。

此例中,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220-217-219,呈现出较高的成就感,但怎么化简呢?学生不知所措。显然,这是三个整数的减法,可以把三个乘方先算出来,再相减,但这样做不合题意,学生处在一个知其可为,但不知如何为的境地。此时,认知冲突已被引发,学生有了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学习了《因式分解》后,我们就能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而悬念的设置,无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围绕问题动手实验也是一种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动手实践与其他数学学习方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融合能够营造一种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情境,而这种情境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为理解数学知识做好准备,为发现数学原理提供帮助,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数学有着直接的和重要作用的经验,以及情感性的支持。

案例3:在讲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时候,有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让学生做出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的纸片(如图),每个同学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你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尽可能多地写出结论。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写出了如下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即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即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CAD,即AD为顶角平分线。

本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感知,可操作,可体验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的实验之中,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理解。又如,在讲授《旋转的特征》时,可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得出“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所决定”的结论。总之,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情境,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

四、“逐层以深入,循序而渐进”——探究

性教学中的情境设计要注重递进性

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需要创设出多个情境,这些情境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由于探究性学习在总体上应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创设的多个情境之间呈递进关系,要体现出层次性——既要防止步距过小,探究起来缺乏难度和挑战性;也要防止步距过大,导致经验获得不足,探究脱节。

案例4:探索《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情境1:让学生观察动画,讲述我国科学家曾向太空发射勾股图试图与外星人沟通的故事;讲述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采用弦图作为会标。设问: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它蕴涵着怎样迷人的奥秘呢?

情境2:用几何画板作一个直角三角形ABC(∠C=90°),量一量两条直角边,斜边的长度;改变直角边或斜边的长度,再量一量。多进行几次,并完成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情境3:展示格点图(1),图中的三个正方形之间存在怎么的关系?由此你能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吗?

情境4:展示格点图(2),图中的三个正方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由此你能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吗?

情境5: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不得有地方重合),你能根据面积与恒等式的知识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吗?

此例中,情境1为引入情境,作用是提出研究对象,将学生注意导向新课的学习,同时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情境2是通过量一量的方法,获取数据,并对数据中可能的数量关系进行猜测。情境3,情境4是对情境2的猜测结果进行验证,后者相对前者,更具一般性和更高的思维要求。情境5是对猜测结果的数学证明,也是对由前面情境所得知识的归纳和肯定。这一系列情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最终建构起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事实证明,探究过程中递进性的情境链的设计,能给学生综合应用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情境创设应追求高效益

情境的功能可体现为引入与过渡,吸引与调节,支持与促进。作为教学者,应使情境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即在注重情境有效性时,更要追求情境的高效益,以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案例:错题的妙用

(分式的加减讲完后,开始练习。其中一题为:++

。老师请三位学生板演,其中生1,生2过程完整,结果正确。生3出现了问题)

生3:原式=

(显然错了。老师开始点评生3练习,学生轰笑)

师:错在哪里呢?

生4:原来的分母没有了。

生5:把分式方程的变形(去分母)搬到解计算题上了。“张冠李戴”!

(生3眼睛不再看着黑板,低下了头)

师:很好!生3由于粗心,把分式的加减当方程来解了。解法虽然错了,但是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若将此题去掉分母来解,则其解法简洁快捷。因此,我们能否考虑利用解分式方程的方法来解它?

(生3的头慢慢抬了起来)

(学生讨论,一个新颖的方法出来了)

解:设

去分母得,

解得:A=

学生:真巧妙!

师:确实,生3的解法错了,但他这种“用方程的思想解分式计算题”,却是一种寻求简便的思想,是将自己思维的真实展示,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生3笑了,脸上荡漾着自信)

数学情境范文篇9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原则特性方式案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怎样变单纯的“知识输入”为“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如何大面积提高中学的数学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

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它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知识,为学好数学、发展智力打下基础。简言之,情境教学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结合本人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近几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谈情境教学的一些体会

●创设情境教学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①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④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⑤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重视创设情境教学的特性

一、诱发主动性:

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

案例:“我”在某市购物,甲商店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曾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时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更不能运用不恰当的比喻,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案例: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

在△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作∠B=∠C,B与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着眼发展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情境教学当然不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

案例: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之后,如何进一步运用这些定理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的习题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四条判定定理:

1、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从这五条判定方法结构来看,平行四边形定义和前三条判定定理的条件较单一,或相等、或平行,而第四条判定定理是相等与平行二者兼有,如果将它看作是定义和判定(1)中各取条件的一部分而得出的话,那么从定义和前三条判定定理中每两个取其中部分条件是否都能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呢?这样我创设了情境,根据对第四条判定定理的剖析,使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提出了猜想:

1.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相等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一组对边相等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一组对角相等且连该两顶点的对角线平分另一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7.一组对角相等且连该两顶点的对角线被另一对角线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启发学生得出上面的若干猜想之后,我又进一步强调证明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要求学生用所学的5种判定方法去一一验证这七条猜想结论的正确性。

经过全体师生一齐分析验证,最终得出结论:七条猜想中有四条猜想是错误的,另外三个正确猜想中的一个尚待给予证明。学生在老师的层层设问下,参与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法的启迪,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渗透教育性: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案例: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利用经验数据π修正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接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π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约在公元150年左右又进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微(约公元3~4世纪)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弧矢割圆术”计算π值。当边数为192时,得到3.141024<π<3.142704。后来把边数增加到3072边时,进一步得到π=3.14159,这比托勒玫的结果又有了进步。待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层楼,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求出了准确到七位小数π的值。我国的这一精确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纪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的一项。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科学的艰辛以及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还进一步介绍:同学们都知道π是无理数,可是在18世纪以前,“π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一直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直到1767年兰伯脱才证明了是无理数,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然而人类对于π值的进一步计算并没有终止。例如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根据古典方法,用262边形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数刻在它的墓碑上。至今圆周率被德国人称为“路多夫数”。1873年英国的向客斯计算π到707位小数,194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计算的结果后,产生了怀疑并决定重新算一次。他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做这项工作,结果发现向克斯的707位小数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确的。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人已经算到第十亿位。同学们要问计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义?专家们认为,至少可以由此来研究π的小数出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对π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数比圆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制统计图,写调查报告,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产生顿悟,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了。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案例:“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角的有关概念,三角形的概念,还具有同位角、内错角相等等有关平行线的性质。这些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固着点”,但由于它们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十分明显,大部分同学都难以想到要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进行一番研究,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首先,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这是纲领性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还达不到确定的导向作用,学生可能会对角与角的相等、不等、两角之和(差)与第三个角的大小比较等等问题进行研究,当发现这些问题只对某些特殊三角形有意义时,他们的思维可能会指向“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我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画一些三角形(包括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观察一下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联系。”经测量、计算,学生发现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左右。我再进一步提出:“由于具体测量会有误差,但和数都在180°左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否为180°呢?请同学们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看一看,构成了一个怎样的角?”学生在完成这一实验后发现,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平角。经过上述两步实验,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的猜想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在寻找证明方法时,我提出:“观察拼接图形,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可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又如:我在初三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学数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思维和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的最后出了一道开放型命题:

将一个50米长30米宽的矩形空地改造成为花坛,要求花坛所占的面积,恰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要求:美观,合理,实用,要给出详细数据)。这题是一道中考题,是应用数学的典型实例,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学生讨论得十分激烈,不断有新的创意冒出来,有的因无法操作而被别人否定,也有不少十分不错的设想。通过这次讨论,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可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虽有强弱,但我们教师更应该多培养多点拨多激励,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式

一,创设应用性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

案例1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两个实际应用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①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找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②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对于情境①,大都能归结为比较pq与((p+q)/2)2大小的问题,进而用特殊值法猜测出pq≤((p+q)/2)2,即可得p2+q2≥2pq.对于情境②,可安排一名学生上台讲述:设物体真实重量为G,天平两臂长分别为l1、l2,两次称量结果分别为a、b,由力矩平衡原理,得l1G=l2a,l2G=l1b,两式相乘,得G2=ab,由情境①的结论知ab≤((a+b)/2)2,即得(a+b)/2≥,从而回答了实际问题.此时,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两个定理,已是水到渠成,其证明过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

以上两个应用情境,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情境,一个是物理中的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二,创设趣味性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案例2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里,当他追到1/10里,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他追到1/100里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里……

①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②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创设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3直线y=2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________,求直线AB的方程.(需要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此题一出示,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补充的条件形形色色.例如:

①|AB|=;②若O为原点,∠AOB=90°;

③AB中点的纵坐标为6;④AB过抛物线的焦点F.

涉及到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等,学生实实在在地进入了“状态”.

四,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案例4“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若设计如下四个电路图,视“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A,“灯泡B亮”为结论B,给充分不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以十分贴切、形象的诠释,则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得入木三分.

五,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5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

此问题问得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教师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y=x2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某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形如动点P(x,y)到定点F(x0,y0)的距离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拚凑,教师巡视后可安排一学生板演并进行讲述:

x2=y

x2+y2=y+y2

x2+y2-(1/2)y=y2+(1/2)y

x2+(y-1/4)2=(y+1/4)2

=|y+14|.

它表示平面上动点P(x,y)到定点F(0,1/4)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y=-1/4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

这个教学环节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六,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案例6双曲线x2/25-y2/144=1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是5,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8

B.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5

C.P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

D.这样的点P不存在

教学时,根据学生平时练习的反馈信息,有意识地出示如下两种错误解法:

错解1.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由双曲线的定义得

|PF1|-|PF2|=±10.

∵|PF2|=5,

∴|PF1|=|PF2|+10=15,故正确的结论为B.

错解2.设P(x0,y0)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则

|PF2|=ex0-a,由a=5,|PF2|=5,得ex0=10,

∴|PF1|=ex0+a=15,故正确结论为B.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辨析:若|PF2|=5,|PF1|=15,则|PF1|+|PF2|=20,而|F1F2|=2c=26,即有|PF1|+|PF2|<|F1F2|,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矛盾,可见这样的点P是不存在的.因此,正确的结论应为D.

进行上述引导,让学生比较定义,找出了产生错误的在原因即是忽视了双曲线定义中的限制条件,所以除了考虑条件||PF1|-|PF2||=2a,还要注意条件a<c和|PF1|+|PF2|≥|F1F2|.

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主要地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总之,切实掌握好创设情境教学的原则、重视创设情境教学过程的特性,合理应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充分重视“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忘经常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情境境界,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柳斌《学校教育科研全书》(九州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3、肖柏荣《数学教育设计的艺术》(《数学通报》1996年10月)

4、章建跃《关于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几个问题》(《数学通报》1994年6月)

5、盛志军《今天,我没有完成授课计划》(《数学教学》2004年第11期)

6、冯克诚《中学数学研究:3+x中学成功教法体系⑧、⑨》(内蒙古出版社,2000年9月)

数学情境范文篇10

(1)基于真实、复杂问题的叙述。初中教学中的数学问题很贴近生活,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真实地描述这些问题。问题的真实性越强,学生的参与性越强。问题的真实性和高级问题解决能力的本身特点,要求每个问题情境中包含一个多个子问题。

(2)关注问题的逻辑性与生成性。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培养需要关注其高阶思维的发展。高阶思维取向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要求学生会解决问题,还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在问题情境中,每个子问题都是环环相扣,学生要不断解决问题和明确新问题。

(3)关注环境与资源的设计。信息技术在对高级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上提供支持方面,其主要手段是创设环境、提供信息资源和工具。在创设学习生态系统时,信息技术必须营造“生态环境”,并为其提供养分,以维持其动态均衡状态。

(4)以学科为中心。初中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上。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问题。因而,数学概念和技能需要镶嵌在任务情境之中,而且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涵盖其他学科的内容。

(5)基于协作。社会文化视角要求,个人的发展要同其他人发生联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需要建立协作关系或是形成学习共同体。多项研究表明,协作形式和学习共同体更有利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是从情境中而来,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习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学习资源予以加工来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其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更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及所处的环境。

(2)提出问题,表征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后还需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转化为数学问题。表征问题依赖于问题解决者的知识、经验、感知、记忆等,而且会涉及数学语言的表达。信息技术使我们能直观形象地呈现师生观点,利于交流。

(3)探究方法,制定方案。培养高层次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学生能解决复杂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方案或计划。信息技术便于查阅类似问题,利于学生反思和总结问题解决方法,从而制定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4)实施方案,分析论证。在这个环节中,问题解决者利用前面形成的方案自主或小组进行问题解决,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分析和论证。信息技术在对解决问题提供支持方面,其主要手段是创设环境、提供信息资源和工具。

(5)评价反思,交流观点。问题解决者在完成方案后,需对过程进行反思,对结果进行评价,思考和总结不同方法的适用情形。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信息的存储工具,而且提供了交流工具,使得师生之间及组内、组间的交流畅通无阻。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