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1:15:14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范文篇1

这次“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交流会”马上就要结束了,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这次会议开的很圆满、很成功。仇保兴副部长在上午的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是我国旅游事业发展和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历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我认为这个评价并不为过。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对人类旅游活动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标志着旅游、环保、建设三个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联手协作促进旅游事业健康发展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标志着我国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参加这次会议的各建设厅的厅长和处长普遍反映:这次会议开得好,不仅仅由于会议主题突出、方向正确、经验丰富、内涵深刻,还在于这次会议三部门联手推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创新了一个新的工作模式,为各地做出了榜样,带了个好头,大家普遍反映收获很大。看了两个景区,感到震撼,学到了榜样;听了领导们的讲话,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方向;各个方面经验介绍,真知灼见,深受启发。此外,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收获,亲耳聆听了三个部局领导的讲话,亲身经历与旅游、环保的司局领导的工作接触,加强了沟通交流,加深了各方的理解,为以后工作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在这里,我代表建设系统的全体与会代表真诚地感谢国家旅游局、环保总局提出了这样一个好的理念并精心筹划,做了大量的会议前期准备工作;感谢四川省的同志创造了崭新的工作经验,同时为这次会议精心安排、热情接待,提供了非常好的会议条件!

关于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工作要求和部署,三个部门领导的讲话讲得很清楚了,我们要认真学习,不断地加深理解,全面贯彻落实。下面吴文学司长还将代表三个部门做会议总结,并就会议的贯彻落实提出要求。我仅就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强调三点:

一、充分认清发展生态旅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旅游局、环保总局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旅游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这使我们倍受鼓舞。因为长期以来在社会上有一种误解:旅游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强调开发、开发、再开发,环保与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则强调保护、保护、再保护。把这两项工作对立起来,也把这几个部门对立起来。实际上,长期以来旅游部门也是非常强调保护环境、文明旅游的。只不过大家的工作角度不同,侧重点不一样,强调的形式不一样。总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邵琪伟局长讲了,发展旅游与搞好环境保护,特别是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并不矛盾,它是一个辩证关系,关键看如何处理好。现在我们有关部门在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下,团结起来,齐心协力,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线,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越来越多的经济文化需求。三个部门找到了一个共同主题,找到一个共同话语,找到一个工作结合点,这给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我们一定要珍惜,一定要抓住这个良好机遇。三个部门一起抓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定会把这项工作做好。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就是希望我们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能够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工作要由旅游部门牵头和总协调。过去有一种误解,把旅游看作是一种市场行为,看作是一种产业发展,这个观念要转变。其实,发展旅游是一种社会管理,是一种公共服务,是一种市场监管,是政府的职能,特别在国家的层面上更是这样。在这一点上,我希望我们的建设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要端正态度,部门不分大小和高低,只有分工不同和工作需要。发展生态旅游牵扯到方方面面,需要旅游部门来牵头和总协调。我们建设部门在发展生态旅游工作上的基本态度就是:坚决支持,积极参与,正确引导,全力配合。我们既支持旅游部门放开手脚来组织协调,同时建设部门也要虚心向旅游、环保部门学习,多沟通、多交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这项事业是党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我们要全力配合做好。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生态旅游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刚才专家讲了,讲得非常好,现在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结合上,很多问题都需要深入地探讨。中国的事情,搞不好就一哄而上,搞不好就鱼目混珠,把一片林子、一个山头、一片水就看成是生态的。特别是有些地方为了经济利益的推动,不计后果,大搞开发,与我们发展生态旅游的宗旨背道而驰,但是却往往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这是最可怕的。因此,我们风景名胜区管理者一定要珍惜机遇,保持清醒头脑,面对挑战,把工作做好。

二、深入研究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生态旅游不是一个口号,不能从概念到概念,要有实际行动,更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必然会导致行动上的摇摆性,而且做起来会很糊涂,后患无穷,所以这一方面一定要做深入研究。我们要积极配合旅游部门结合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做好一些研究工作。虽然近几年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甚至某些风景名胜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世界水平,比如,联合国专家评价我们黄山、九寨沟,达到了世界水平。但是,更应该看到,生态旅游对我们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无论从发展角度,还是生态旅游的概念来讲,很多东西还不清楚,需要做深入地研究。这一点,吴文学司长将做全面布置和安排。

三、坚定不移地抓好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发展生态旅游从风景名胜区管理的工作角度来讲,我认为应该是进一步强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促进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从1982年开始,到明年就25周年了,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期间风风雨雨、酸甜苦辣,有经验、有教训,但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创造很多好的经验,开创了今天的大好局面。因此,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要坚定不移地抓好,特别是要抓好我们这几年部署的两项重要工作。第一项工作是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我们自2003年在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开展了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提出了综合整治的5项内容:第一个是规划的编制与核心景区的划定;第二个是标志标牌的统一整治;第三是管理机构的建立健全;第四个是管理制度的加强和完善;第五个是违章建筑的拆除。今年是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原计划开展三年。根据部领导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整治力度和巩固综合整治的成果,又延长了两年。明年将是综合整治工作开展的第五个年头,也就是综合整治工作的验收年,我们还要继续认真抓好。部领导已经指出,明年验收不上的,先黄牌警告,然后红牌罚下。达不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准,管理上不来,保护工作上不来,就是要摘掉帽子,这是我们向国务院做出的承诺。三年整治工作我们已经总结过,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最后这两年的关键时刻,按照法律法规和部里统一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项工作是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的建立。我们要用科技手段来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监管和监测。以前一些违章建筑主要依靠媒体曝光和群众反映,处理起来很被动。领导批示下来,我们就从这个山头查到那个山头。现在,我们建立遥感监测信息系统,开展定期监测,变被动为主动。同时,我们也将把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来,最终达到对生态系统的科学动态监测。现在已有57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建立了监管信息系统,今年计划完成110个,明年要全部普及。这是硬指标,是我们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基础,我想借这个机会强调一下。同时我想,此项工作做好了,也是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我认为,生态旅游至少应该包括旅游过程的生态化和旅游目的地的生态化;当然还有其他方面,强调旅游全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刚才中山大学的保继刚教授讲了生态旅游的4个特性,即自然性、责任感、可持续性、学习性。我认为发展生态旅游,就是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要按照生态旅游的要求,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生态。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保护,在建设系统除了风景名胜区之外,还有城市公园、历史街区和文化古镇,我们将尽力配合做好生态旅游目的地方面的工作。

生态旅游范文篇2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式确认,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及宣传教育,提高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旅游。

可以说,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最值得推广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在于游览地区的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能得以完整保存。对于游客而言,参与生态旅游不仅可以领略各地的原始风光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而且还能使当地的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生态旅游,年增长率达25%~30%。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全球用于生态旅游的花费每年增长20%,相当于整个旅游业平均增长率的5倍左右,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就我国而言,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的比重也在迅速增加。衡量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首先要看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情况,因为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发展的主体。自然保护区代表着地球上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等,有着尽可能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生态旅游价值大,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理想地段。截至2001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551个,总面积1.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9%。其中50%以上的保护区从旅游中获取收入,保护区中的旅游收入已占所有创收总额的大多数。但是,我国的生态旅游起步较晚,管理上尚无系统成型的体系,与世界上通行的生态旅游标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1.规划滞后。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多重目标的统一。因此,生态旅游的规划设计十分重要。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才能使多重目标协调统一起来。当前,我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还比较滞后,特别是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借鉴和运用国际上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2.投入不足。发展生态旅游,需要相应的保护性投入,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跟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在一些地域偏远、经济欠发展的地区,支撑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匮乏更为突出,更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

3.产品同质性突出、精品少。不少地方由于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同质性开发比较普遍,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比较粗放,像九寨沟这样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精品还不多。

4.环境恶化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晚,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力度还有待提高。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引导不够、盲目开发,仍然在少数地区存在对资源和环境损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

1.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实行有序开发。应组织一支多学科、多层次、业务精的科技人员到现场调研、实地考察。尤其要对旅游业主体、客体、介体进行科学分析,即游客及未来市场前景,旅游风景资源是否具有吸引游客的物质基础,交通及服务设施是否方便、完备等,都应进行科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在对旅游区进行开发时,要在开发原则指导下,遵循适度有序地分层开发,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从生态角度去开发富有潜力的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范文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定义经济意义

DiscusstheEconomicsConceptsofEcotourism

【Abstract】Ecotourismhavebeenasanideallystandardfordevelopingareaprojects,whilenowadaystourismisbecomingtheemphasiseconomicdomaindepartmenttilltothesustentacularindustrialinsomeplaces.Manyscholarstriedtofindoutdefinitionof"ecotourism"conceptsincethetermwascoinedin1980s,andresearchedonthestrategicideologyonsustainableendgenousparadigm,soundsinpayingmoreattentiontothewealthofecotourism,andtoinitiatethedevelopmentofecotourisminChinese.Thisissuespaperfocusesoneconomicimpactbyecotourism,therearetworelated,butdistinct,economicconceptsinecotourism:economicimpactandeconomicvalue.

【KeyWords】EcotourismDefinitionEconomicConcepts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environmental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cultural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economicbenefitstohostcountry)、以及游客满意最大化(maximumrecreationsatisfaction)(Miller,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与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山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禾,2004)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沿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可分为三个范畴:

一、从旅游发展战略上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这一定义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旅游核心概念,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态旅游。

二、基于旅游主体行为对生态旅游定义。这一概念倾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为生态旅游核心内容,将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如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相对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从旅游资源价值观的角度定义生态旅游。这一定义强调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资源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总之,生态旅游定义应包涵两个基本内容: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上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探讨

从以上生态旅游的定义中我们发现,旅游资源与景观环境,人文资源紧密相关。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地理学者Kirk(1951)即指出:在被人类感知之时,环境被赋予了形状、内聚力与意义的整体,一旦意义被赋予后,便会代代相传(Johnston,1986)。近期研究指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里,除了早期CarlO.Sauer(1925)所关注的物质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异义,例如象征(symbolic)或美学面向等隐喻的景观概念陆续被学者们提出。他们对于文化在景观描绘及意义赋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并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而具有选择性对景观观赏行为作出分析。景观是人类周遭可见的实体环境,也是一种可以提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为人类保护它的理由,生态旅游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无疑的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游活动包括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欣赏以及在文化环境中,对人文景观的欣赏。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因为活动中的静态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满足人们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获得的各种感受(feeling),而使他感觉幸福(Senseofwell-being),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精神上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经验(experience)的有益面,强烈的使人获得满足感,强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乐。除了这些身心所获得的感受之外,同时也获得知识、记忆、价值、态度、信仰、感动、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这些感受的获得正是情意教学的目标,也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游资源所提供自然实习是大众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好教材与教学环境,也是对书本教材的有益补充。最后,由于从事旅游活动的增加,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和环境品质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类要求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源,以及减少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诉求。由此可见,人类的生活需要生态旅游进行调剂,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人类情愿花钱去获得更好的旅游质量。总之,不管时代多么进步、工商业多么发达,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三)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四)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五)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体现为三个方面: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直接影响反映在单个旅游者会由于生态旅游环境和行为支出增加,而间接影响体现为提高其它的旅游消费行为,交叉影响是生态旅游带来的诸如"口碑效应"等潜在影响。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观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正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秘书长艾杜阿尔多·佩德罗斯在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旅游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就业方面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尤为显著。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总裁让-克劳德·鲍姆加腾认为,私有企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除盈利外,还要保护环境,取得社区的支持。同时,厄瓜多尔学者奥斯瓦尔多·马吉奥研究得出一颗50年古树发挥生产氧气、清理污染、保持水土流失、为动物构建家园等作用,其价值为19万美元的结论。可见,生态旅游构筑的价值链不仅仅是现实经济意义上的,也是潜在的,长期的(聂晓民,2004)。

三、结论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当我们追溯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人类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尽管人类开始懂得理解自然,亲近自然,明白自然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应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现在,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应该回报自然,在原生态保存完好的景区景点,应采取开发单一旅游线路、不要过多地搞人工建筑、限制游客数量、规定活动范围等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遵循自然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开发资源、增加当地收入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马聪玲.[2002].《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Z],见/chinese/zhuanti/234988.htm.

聂晓民.[2004]."香格里拉共识:生态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并举--PECC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综述"[N].《中国旅游报》:2004-11-11.

山禾.[2004].《什么是生态旅游》[J].《信息导刊》:2004-16.

Brandon,K.[1993].BasicStepsTowardsEncouragingLocalParticipationinNatureTourismProjectsinEcotourism.(EdLinberg&Hawkins)[J].VTtheEcotourismSociety.

Ceballos-Lascurain,H.[1996].Ecotourism:AGuideForPlannersandManagers[J],TheEcotourismSocietyVolume2.

JohnstonR.J.[1986].Philosophyandhumangeography:Anintroductiontocontemporaryapproaches[M].London:EdwardArnold.

KirkW.[1951].Historicalgeographyandtheconceptofthebehaviorenvironment[J].Indiangeographicaljournal,,Vol.25:152~160.

Lash,G.[1997].WhatisCommunity-basedEcotourisminEcotourismforForestConservation&CommunityDevelopment(EdBornemeieretal)[C].pp.2-13RECOFTCReportNo15RAPPublication1997/42.BangkokFAO.

Maslow,A.H.[1968].Towardapsychologyofbeing(2nded.)[M].NewYork:VanNostrandReinhold.

Maslow,A.H.[1971].Thefartherreachesofhumannature(2nded.)[M].NewYork:TheVikingPress.

Ziffer,K.A.[1989].Ecotourism:TheUneasyAlliance[J],ConservationInternational,ErnstandYoung.

Miller,M.L.[1993],TheRiseofCoastalandMarineTourism[J],OceanandCoastalManagement,20,181-199.

生态旅游范文篇4

一、生态旅游及其产生

1.生态旅游的提出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这20多的时间里,世界生态旅游发展非常迅速。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0%。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宣传主题和产品品牌,日益深入人心。

2.生态旅游的概念

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目前,理论界对此说法不一。综合各方观点,有人给生态旅游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和相关文化特征为主要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

3.生态旅游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自然旅游来说,新兴的生态旅游有着显著的特点。生态旅游是人类希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产物,其主要特点是:①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②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③游人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要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区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生态旅游区由于缺乏景观保护意识和生态思想,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盲目开发,造成了旅游资源的退化、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资料,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还有一些生态旅游区为了迎合游客,大兴土木,修建宾馆、索道,引进、仿制、移植项目,用众多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景观代替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纵观我国生态旅游区的开发现状,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盲目开发,景观污染严重

景观污染系指不适当的人为干扰导致的景观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景观的生态整体性和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景观结构破碎化,景观功能受损、生态风险增大和审美价值降低等。

一些生态旅游区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盲目开发导致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遭到破坏,造成了景观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植被,危及生物多样性。一些生态旅游区在进行建筑过程中,大片砍伐树林,造成严重损失。如部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旅游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共占绿地30hm2左右,砍伐树木千余株。

(2)破坏地形,毁坏自然生境。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开凿了一条登山栈道,用水泥、钢桩和铁网代替了自然生境。栈道不仅破坏了雄伟的地貌景观,而且络绎不绝的人流践踏草地,向天池扔垃圾,增大了对保护区核心区的生态胁迫。

(3)捕杀野生动物,生态系统受损。一些生态旅游区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使许多野生动物遭到捕杀,造成不少珍稀动物灭绝。据调查,20年来,长白山旅游区已有2种哺乳动物灭绝,16种濒危。

2.游客超载,生态环境受损

由于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经济效益,一些生态旅游区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除了盲目开发之外,对游客数量不加以限制,造成旅游高峰人满为患的现象,由此引发系列环境问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作了深入调查后发现,目前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3.景观趋同,天然优势被磨灭

很多生态旅游区热衷于旅店等豪华设施的建设,大建楼、堂、管、所,盲目扩大旅游区,在旅游开发中市场定位不准,不注意生态保护和文化内涵,“贪大、求洋”,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为代价,修建过多的人造景观,进一步走向城市化、商业化。有的旅游区抛弃了自己独具的天然优势,盲目改造,造成大多景区景观的趋同。

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如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m,公路只修到约2000m,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国,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现代索道,甚至修几条,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

4.管理和文明建设落后

(1)维护措施不够。许多古建筑群有的因为地质条件、地形状况而倾斜;有的因地震、洪水而被损坏;有的因地质、滑坡多年风化失修而破旧不堪等,这些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2)部分游客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加之保护措施不严,很多珍贵的植物被随意折断,还有人在建筑物、岩画、古雕像上随意刻画,造成文化景观的破坏和旅游活动的视觉污染。

(3)缺乏必要的监测和管理。据报道,以自然保护区为例,在已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仅有16%的保护区定期进行环境监测,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有的则对旅游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一无所知,依据科学监测对保护区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仅有20%,甚至一些保护区在核心区也有活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实现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实现生态旅游区旅游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和利用相统一的原则,在严格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合理、科学地开发其旅游资源,必须建立完整的法律、技术与管理体系。

1.完善制度建设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时间短、发展速度快,但同时也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制,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的立法理念,加快立法步伐,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维护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使自然保护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树立“以自然保护为主,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制度,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制度,生态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生态旅游区的立项审批制度。

2.合理功能分区,科学合理规划

要在保护区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划分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区内旅游小区或旅游景点的确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核心区、缓冲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开发旅游,确保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同时还要从景观结构和功能上对生态旅游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的需求及特征分析,生态旅游区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和相关资料的调查收集,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的诊断,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功能单元,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组合方式,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3.明确管理主体,当地群众参与

外部机构和单位到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必须服从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协调、安排、管理,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的混乱现象。

当地群众的参与,可以把部分破坏资源的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部分;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在自然保护区乱砍乱伐,乱捕滥猎,禁而不止,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中,允许他们在社区内开设农家乐,做些土特产经营和劳务性服务,使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

4.确定旅游容量,适度控制规模

旅游容量是指在保护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又满足游客需求的条件下,一个旅游区在一定时限内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生态旅游区管理人员可以以生态指标、环境质量指标、设施指标、游客感应指标和客流分布指标为依据,确定生态旅游区每天总旅游容量,使旅游活动的开展控制在总体容量内。长白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就曾做过此方面的研究与尝试。

5.加强游客管理

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实施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游客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是旅游目的地实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可以采取以下操作:①在旅游区内设立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如各种指示牌等;②利用门票、导游图导游册等进行多种渠道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③一定的处罚手段。

四、结语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生态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其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开发,景观污染严重;游客超载,生态环境受损;景观趋同,天然优势被磨灭;管理和文明建设落后等。通过完善法律制度,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科学合理规划,明确管理主体,鼓励当地群众参与,确定旅游容量,适度控制规模,加强游客管理等方式以实现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2.17(2):68-72.

[2]张小利.大众旅游、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1):2007.68-70.

[3]袁兴中,刘红,高天刚.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J].生态学杂志,1995.14(4):36-40.

[4]崔海亭.景观污染: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生态学杂志,2001.20(3):60-62.

[5]俞穆清,朱颜明,田卫,刘景双.长白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旅游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1999.19(2):189-192.

[6]倪强..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1999(3):40-46.

[7]姬晓娜,朱泮民.生态旅游区的景观生态问题及其调控[J].生态学杂志:2007.26(11):1884-1889.

[8]衷华.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完善[J].和谐发展论坛:2007.234-235.

[9]王世国,王素芬.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2007.(2):89-92.

生态旅游范文篇5

1.对生态景区环境的影响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必然会产生各种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留在环境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使旅游环境不断恶化。过多的旅游车辆造成了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旅游景点的宾

饭店的大量污水排放,造成了水污染;旅游者乱抛垃圾,会造成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环境污染使自然环境城市化,旅游景区美感退化。以“九寨沟”为例,它是世界上旅游环境最佳的景区之一,也是当今最热门的生态旅游区。在20多年的时间里,政府以及景区的经营者增加了必要的服务设施,但是这些服务设施严重影响了景区内的生态系统,景区不堪重负。

2.对生态景区当地居民的影响

生态旅游景区过多的接待游客最大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游客,而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当地水资源和食物的消耗、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景观和生态环境、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各样污染等)则主要由当地居民承担,旅游者作为景区的外来侵入因素,可能会影响原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为其带来侵扰而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旅游旺季,大量游客涌入会激发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某些矛盾,特别是在生态旅游景区的综合接待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外来游客的大量增加和游客密度的提高,将使当地居民的在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和妨碍。

3.对生态景区服务设施的影响

由于我国旅游业特别是生态旅游也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许多设施方面不是很完善,有些设备还是非常陈旧的,不能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游客高峰期,景区内的各项设施都人满为患,而这些设备的高频率和超饱和的使用,必然会对设施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说在“五一”黄金周期间许多景区往往是连上厕所都要排队。

二、景区过饱和接待游客的因素

1.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几个著名的也是在生态旅游景区接待游客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景区都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在我国,大多自然保护区缺乏应有的投入,存在有名无实,全国自然保护区每年得到各级政府的总投入不足2亿元。而发达国家用于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每平方公里每年平均约为2058美元,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57美元,而中国仅为52.7美元,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我们也几乎是最低的。我们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投入还严重不足。因此许多自然保护区走上了“自养”的路子,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成生态旅游景区。并为获得更多资金而超饱和的接待游客。

2.科研、宣教力量薄弱

不少生态景区的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管护手段和基础设施普遍薄弱。由于多数生态景区经济来源不稳、地域偏僻、工作生活条件差、社会地位不高,从事生态保护工作的领导面临的工作难度大而缺乏信心。有能力的人大多设法离开保护区,新的“血液”又无法输入,据报道,44.2%的生态景区无专门的管理机构,34.6%的生态景区无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中科技人员仅占22.3%,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低。这种状况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也不利于科学的开发生态旅游景区了。

三、采取合理措施控制景区游客

1.提高当地居民的整体意识

为实现生态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这一目标,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且积极参与,是实现生态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居民的参与,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一是考虑此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对他的吸引,另一方面是旅游地居民及所形成的社会资源,即旅游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其好客程度等。如果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不强就会造成对游客的不友好态度、对旅游设施的破坏、对旅游法规的漠视等,这些将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造成直接影响,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增强公众可持续旅游意识,应做好宣传工作。使公众认识到保护旅游资源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作用,使人们了解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2.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范文篇6

关键词:番茅村;旅游;营销策略

伴随着我国海南建设发展国际旅游岛的进程,海南省很多沿海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其中还有很多地区仍然比较落后,尤其是中部地区,和海南省的其他沿海地区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海南省政府为了促进海南中部地区的全面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给五指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所以五指山市应该就此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五指山市番茅村的旅游资源非常发达,这就要求五指山市在政府的正确政策引导下,积极开发番茅村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海南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全面建设。

一、五指山市番茅村的地理优势

五指山市是海南省中部的交通枢纽城市,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五指山市番茅村位于海南省的中南部地区,周围多山,森林十分茂密,植被也相当丰富。当地的环境也十分清新宜人,旅游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

1.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五指山市番茅村不受寒潮和台风的影响,四季温差较小,环境清新自然。而且五指山城区的主导风向和河流的流向始终保持一致,这就使得当地形成了清爽舒适的气候,四季如春,是人们可以不考虑时间因素出游的旅游胜地。五指山市番茅村位于海南省的中部地区,当地的地形比较险峻,有较多的山区,山区基本被植被覆盖,所以,当地的工业开发相当少,使得番茅村的自然环境没有被人为破坏,从而五指山整个市区的总体环境和水质都很好,因此,番茅村也就成为了环境十分优美的生态旅游村。

2.独特的人文环境

五指山市是海南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而番茅村主要以黎族居多,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黎族风情。尤其是当地的黎族人民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味道,其中跳竹舞也就是打竹舞,是黎族最具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黎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还十分勤劳勇敢,男子喜欢编织和捕作狩猎,而女子大多喜欢自己编织的筒裙。不仅如此,五指山市番茅村女子所编织的黎锦更是精巧绝妙,色彩艳丽。而且著名的番茅黎寨早已成为了有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参观游览。

二、五指山市番茅村旅游资源的优劣势

1.五指山市番茅村旅游营销的优势

五指山市番茅村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交通便利,其中还有很多矿产资源,这些资源都具有非常高的开发价值。除此之外,五指山市番茅村的森林中还有很多名贵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包括草本植物和珍贵的野生动物等等,这些动植物本身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并且五指山市番茅村的气候宜人,生态环境优美,这已经成为了发展旅游业的一大主要优势。当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是人们休闲度假的胜地。这里的植被保护得相当完整,所以空气质量和水源质量非常好,是老年人疗养的好地方。而且五指山市番茅村的交通便利,信息畅通,这就为五指山市番茅村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五指山市番茅村旅游营销的劣势

虽然五指山市番茅村的交通相对便利,但是交通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很多景点的道路状况很差,致使旅游观光的车辆不容易进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当地旅游业开发的进程。还有些景区景点的旅游接待水平较低,提供的服务质量较差,影响了旅游业的总体效益。尤其是主要景点的经营和服务功能相当不完善,使得旅游接待也不够规范化,特别是对旅游团队的接待。而且五指山市番茅村的旅游资源开发缺乏一定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导致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存在很多人为的损坏的现象,这就严重影响了五指山市番茅村旅游业的良好发展。

3.五指山市番茅村旅游营销的机遇

加快开发海南省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海南省政府为实现全省经济和谐健康的发展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海南省政府的积极支持,成为了五指山市番茅村乃至整个市区和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国务院指出海南要积极建设国际旅游岛,这就为五指山市番茅村乃至海南省全省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也是由此,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全面进入了正轨。而且五指山作为海南省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在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进程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因此必须加快开发、发展五指山市番茅村的旅游产业,从而实现五指山的旅游经济发展,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后盾。

三、五指山市番茅村旅游营销策略

海南省五指山市番茅村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也很多,伴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进程,海南政府为五指山市番茅村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从而帮助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再加上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于精神娱乐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旅游则成为了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主要手段,这也进一步为五指山市番茅村的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1.产品营销策略

产品营销战略一直都是旅游市场营销对策的重点,只有掌握了适合销路的产品,才能占据市场营销的主动权,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作为海南省五指山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番茅村,拥有非常丰盛的旅游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还有很多人文资源。很多旅游景点极力打造观光旅游产品,游客也主要以观光为主,使得很多观光旅游产品未老先衰,竞争力逐渐下降,无法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这就要求番茅村应该提高观光旅游产品的档次,不断地更新完善,保证观光产品的生命力,扩宽观光旅游产品的类型,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开发一些森林观光和民俗文化观光等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以此吸引各式各样的游客。在此基础上,五指山市番茅村还可以大力开发一些特色的旅游产品,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期望越来越高,所以要求也逐渐朝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只有开发具有特色化的旅游产品,才能满足游客的全方位需求。五指山市番茅村独特的地理优势、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以及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等都为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奠定了基础。综合五指山市番茅村的特色,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这样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还能扩大旅游景点的影响力。五指山市番茅村可以借助当地的黎族民情民俗文化,以及特色化的民间工艺,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建设一些具有山地文化元素的建筑,既可以供游客居住,又可以游赏。而且黎族人能歌善舞,晚上为游客展示一些民族歌舞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发掘特色化的文化旅游产品。这样在营销过程中,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一些新鲜的文化知识,还能够实现个性化的文化旅游,实现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

2.扩展营销渠道

营销渠道的扩展是一项非常复杂、非常系统的工作,所以,旅游景点必须增强合作意识,使用开放性的思维,构建立体的营销体系。五指山市番茅村的旅游景区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而且整个海南省主要发展的就是旅游产业,这就为番茅村的旅游合作发展带来了机遇。五指山市番茅村可以借助这一优势,与周围的旅游村庄和城市的旅游产品形成连线,丰富旅游内容,帮助游客实现一游多地,感受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同时,利用周围地区的旅游景区和五指山市番茅村的旅游景区之间的互补性,开发一些一程多站式的旅游项目,进行联合营销,这样不但能够实现旅游景点的互补,还能促进旅游景区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共赢。海南省是旅游大省,五指山市番茅村的旅游景区的经营重点在于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的服务,所以旅游景区可以尝试与航空公司、酒店等进行合作。旅游景区和航空公司、酒店之间是相互互补、相互辅助的关系,所以旅游景区可以尝试为游客提供购票、预定酒店等服务,这样不仅能够促进五指山市番茅村的旅游产业发展,还能够为当地的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旅游景区和航空公司、酒店等全面共赢,综合发展,以此促进番茅村的多元化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海南省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规范价格机制

海南省是旅游大省,而且周围还有很多旅游省份,这就是五指山市番茅村处于省内外全面竞争的状态,而这时的价格机制就被旅游景点认为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但是旅游景点大肆降低价格,这样不但损害了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还导致了游客的财产受损,进而影响了海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很多游客因为旅游景点的价格较低,所以积极前去,结果到了目的地,发现旅游景点并不是想象中的模样,从而影响了旅游的心情,还浪费了珍贵的时间。实际上在价格战争中,是没有明确的胜利者的,所以降低价格并不是一个非常明智的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手段。这就要求当地政府部门严格规范价格机制,而旅游景点必须遵守,否则以违反法律,触犯游客的合法权益进行惩罚。旅游产品的定价一定要做到规范化、科学合理化,始终实行透明制度。旅游景点的门票和内部娱乐设施等最好进行明确的分项标价,让游客对价格有一个透彻的了解,这样才能鼓励游客的正常消费,才能踏踏实实的旅游娱乐。但是规范价格机制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旅游淡季和旺季,旅游景点可以进行适当地调整,建设健全的、灵活的价格体系。而且,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五指山市番茅村想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到价格机制规范化,游客娱乐消费透明化,这将会为番茅村旅游景点带来更多的信任,吸引更多的游客,全面推动五指山市番茅村的旅游经济发展,从而促进海南省中部地区的发展,实现海南省全省的和谐健康发展。

4.多元化促销手段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旅游行业也不例外。目前,五指山市番茅村的旅游尚且处于逐步发展的状态下,因此旅游景点可以借助网络,搭建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多元化促销。而且现在很多游客都习惯在网上搜集相关的旅游信息,这也给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促销途径和商业机遇。因此,五指山市番茅村旅游景点可以尝试建立专业化的网络平台,这样不仅能够降低传统促销模式的成本,还能够为游客提供便利,同时获取更加完善的旅游信息。五指山市番茅村旅游景点还可以建立一个高效的、优质的旅游网站,不断地更新旅游产品,向游客提供最全面的景点信息,还可以顺便提供一些交通和食住等方面的旅游信息,在网站上还要有公告系统和在线投诉功能等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游客提前获取更加全面的旅游信息,做好完善的旅游准备,还能够推动旅游景点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从而满足游客的需求。除了网络平台,旅游景点可以借助媒体将旅游信息传达给潜在的游客,但是毕竟游客中还有很多是不会使用网络的老年人,所以为了能够全方位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景点还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传达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游客的反馈信息,进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五指山市番茅村旅游景点应该适时恰当地在潜在游客居多的市场举行旅游产品推荐会,和游客进行面对面交流,促销符合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这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景点促销手段。所以说,多元化旅游产品促销手段,是有效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策略。[1]综上所述,五指山市番茅村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五指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五指山旅游建设的进程推进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但是五指山市番茅村的旅游业发展现状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使得海南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阻碍。在这样的环境下,五指山市番茅村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具体环境,树立全新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借鉴成功的旅游经验,科学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资源,实行先进的旅游营销策略,促进五指山市番茅村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五指山乃至整个海南省的综合发展。

作者:杜长淳 单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生态旅游范文篇7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观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览而不是去现代的城市和海滨度假,强调发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同时,生态旅游应该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真正使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学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大学校。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截至1997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932个(列为部级的124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14个。这些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到12个。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年总旅游人次近2500万,年旅游总收入近5.2亿元。一些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湖将会过早衰亡。更令人费解的是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九寨沟内大量建造宾馆,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

我国对旅游洞天开发利用还处于无计划状态。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洞天,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促使洞天景物老化

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2、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四季常绿的云南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搞毁林形式开荒,以林为能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其中美国、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国,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现代索道,甚至修几条。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在国家名胜中心区域的建成,不仅破示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

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区域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3、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米3,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如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黄河断流达266天,87%的河段水质达四级污染,尤其是近几个月来,黄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严重污染,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酱色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异味,鱼已死光,连浇地都不能用,对河南省沿黄河各城市饮用水造成危胁。这是黄河历年来发生的最严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主要措施:

1、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止环境恶化功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等),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从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无不证明了一这点。

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即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这就为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区域环境。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她以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园的风姿,为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截至1996年底,全国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811处,年吸引游客达5000多万人次。随着森林公园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产生矛盾,引起诸如土壤、植被、水质和野生动植物的环境问题。另外我国森林公园大都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经营方式的转变,这就带来了一个更新观念和提高对森林价值和生态环境的再认识问题。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国资源的保护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加强生态管理,使之持久协调发展

森林是一个整体,森林除木头外,还有许多其它物种,它是一个由许多成份构成的复杂系统。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那么我们采了木头,却恶化甚至是毁灭了其它资源的生存环境,得不偿失。当然也不能发挥森林资源的全部效益。但我们保护森林,并不是完全任其自然。自然森林也会自然枯萎,如不砍伐,任其自生自灭,也是浪费资源。所以在不过度改变森林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采大留小有计划、有选择的开采,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2)严厉打击森林犯罪

1998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林业局、公安部、监察部联合发出《关于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斗争的通知》,经过全国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和各部门的艰苦努力,打击处理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收回了一批被毁坏和被长期占用的林地。截至1998年12月底,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共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26369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28131人,其中刑事拘留791人、逮捕681人,为国家挽回了直接经济损失2928万元,收缴木材46351立方米、野生动物209365头(只),收回林地58305亩,取得显著成绩。但是,林区治安的几个突出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些基层单位、干部法制观念淡薄,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犯罪分子在严打斗争开展后仍顶风作案,如云南省昆明市现每月从市区运往外省的保护动物仍在1吨左右;盗伐、哄抢国有林木、非法运输、销售木材在一些地区仍很严重;有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打击森林犯罪力度不够。因此针对上述情况,要加强森林立法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保护森林。只要我们按照法律严格执行,加大打击力度,森林建设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2、统一规化、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广大土地上进行。即使是配合风景区的旅游,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完全可以在风景区建设。古今中外名山、风景区和国家公园都是精神活动的场所而非经济场所。我国古代,五岳山下都设有"镇","镇"就是专门提供服务设施的。宋代规定泰山的7里内"禁樵采"。元代规定40里外的徂徕山禁止砍柴,都是为了保护泰山。美国规定商业开发要在国家公园以外的地方,其黄石国家公园自被发现建立后,不仅禁猎、禁伐,而且陆续迁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著。德国阿尔卑斯山国家公园的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公园内并无一条索道,若干条索道都是设在公园之外的。这些发挥功能区分、区内观景、区外经商的优良传统,我们可以借鉴。如将旅游设施建在山脚下,山上不修索道,这样游人势必在山脚下的宾馆住宿,当地赚取住宿费和餐饮费肯定高于索道费,而且游人分散于各处,大大缓解了因乘索道造成的山顶过分拥挤。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现有的生态技术,资金条件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达不到维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情况下,必须将宝贵的生态资源留给子孙后代,而不是开发殆尽。旅游区的环境容量问题,应加强研究,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未确定之前,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坏容易修复难,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再来治理就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3、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用于修复被损环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又如规定哪些地区禁止带火种,禁止狩猎和毁坏林木,禁止遗弃垃圾和生活用品。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具体做法一是要通过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并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教育,改变那种认?quot;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二是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三是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谐、有序,体?quot;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

参考文献

⑴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光明日报》,1998年5月23日

⑵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国际市场》,1998年3月

⑶徐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江淮论坛》1998年1月

生态旅游范文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评估

自从Ceballos-Lascurain.H于1988年在《生态旅游的未来》一文中正式引入生态旅游的概念以来,在生态旅游的概念以及由其延伸的具体实施方案上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而在我国,尽管对生态旅游的乐观估计时有报道,生态旅游也被广泛地认为是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被期望能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生态旅游项目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从而导致缺少一个评估生态旅游贡献大小的明确的指标体系。而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力图初步建立一个对生态旅游进行评价的框架。该框架是基于对生态旅游内涵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当地居民、自然资源和旅游三者间关系上进行设计。

关于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

由于缺乏一个被广泛认同的生态旅游的概念,因此生态旅游和其他旅游方式的区别显得模糊不清。王家骏选择了44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态旅游定义来进行分析,将关键词一一选出,按聚类方法将其归纳为6大类11组分,构成了生态旅游定义分类系统。然后根据构成生态旅游定义分类系统的6大类组分的内在联系,参考Edward·S·等人的模型,构建起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模型。这一模型对于我们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有一定的帮助。从这一模型中,可看出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生态旅游既可以促进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大部分的定义仍将生态旅游对象局限在自然生态、自然环境方面,忽视与自然相伴而生的历史遗产、传统社区等文化生态。也就是从旅游资源角度来看,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一种旅游形式,包括风景、地形、水文特征、植被和野生动植物等;广义的生态旅游资源则把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人文景观也包括了进去。也就是说,广义的生态旅游还包含了民俗旅游等文化生态的内容。笔者的观点倾向于后者。

笔者认为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认识:从旅游者角度来看,生态旅游是对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同时具有高质量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一种全新体验过程;从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破坏较小,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保护为目的的旅游方式;从当地居民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对当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较小、并可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型产业。总的来说,生态旅游应当以实现当地居民、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为终极目标。而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必须是以对生态旅游产品的正确规划设计和有效管理作前提的。

生态旅游评估框架的设计

通过上面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应当以实现当地居民、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以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评估指标框架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对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联系的评估;对当地居民和旅游业之间关系的评估;旅游业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关系的评估;对规划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估。选择评估因子时应注意其是否具有相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敏感性等特征。这样才能使设计出的评估体系不仅能够实时监测生态旅游点的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并进行优劣判断,而且还可为管理决策体系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在现实中居民和环境间的冲突时常发生,这一情况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当地政府一相情愿的保护和开发政策,没有征求和顾及当地居民的意见、想法和利益,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居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缺乏对生活、生产方式加以选择的余地。持续的环境压力不仅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而且会危及到脆弱的生态系统和旅游业的发展,以至造成不可逆转的灾难性的后果。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地资源之间应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一方面,居民主动地参于生态旅游点的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从良好自然环境带来的旅游产业中获得回报;另一方面,居民完全可以通过适度的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从自然资源中获得回报,但同时应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掠夺,造成生态系统处于过度的环境压力之下。

对两者关系的评估可从居民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对待资源保护的态度、地方参与资源保护的程度(数量和类型)、当地居民和保护区内员工的关系、对资源的使用频率等方面来进行。

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自然景观(包括风景、地形、水文特征、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和人文景观(包括过去和现在)决定了生态旅游点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自然景观连同人文景观同时可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自然体验和文化交流,这是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一个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也会加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境和文化保护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就是一个生动的环境和文化保护课堂。反过来,对环境和文化保护必须在资金上给予保障,在当地旅游业所带来的财政收入中,必须保证充足的资金返还到环境和文化保护中去,促进旅游业发展与环境、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生态旅游的开发不能使资源退化,而应当实现一种敏感于环境的发展方式,即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避免超出旅游景点的环境本底,破坏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因此评估生态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评估生态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贡献率,这可从生态旅游资源是否提供了有质量的旅游经历,是否提供了高质量的环境教育的场所,对现有容易利用的物质改进的潜力如何,对文化生态的体验质量怎么样等来进行;其次要评估旅游业对生态旅游资源所应做出的贡献,这可从旅游业是否对生态旅游资源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保护如何,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的环境教育怎么样等方面来进行。如果这两个方面的贡献都比较高,说明这两者的关系处于良性的互动之中。

旅游业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生态旅游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让当地居民加入到生态旅游建设中来,即从经济、心理、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正当经济利益。只有居民对生态旅游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及和生态旅游之间建立起这种正向的互动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难题。

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不能完全依赖生态旅游业,应该补充其它的经济形式,使经济多元化。旅游业不仅可以为国家和地方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同时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社会和经济效应。反过来,旅游设施的改善和良好的自然及文化景观会给旅游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并为生态旅游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与此同时还会增进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从而有利于当地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

要评估旅游业和生态旅游地当地居民的关系,主要要看当地居民是否从旅游业中获利。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利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于开展旅游业而提高了的经济收益,在这方面主要看地方居民从事旅游业及其与旅游业相关行业的数量,看地方的旅游业企业或与旅游业相关的企业数量以及当地居民与外来者的比例。二是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这方面主要是评估当地离供应商品与服务的最近城镇的距离,医疗状况,教育状况、邮政、电话和电力供应,道路质量、公共交通状况等。三是社会福利条件的改善。这主要是评估居民健康和教育水平的上升,收入增加的影响,地方居民对旅游者和旅游业的态度,真正的认识或经历地方文化等。

对规划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估

没有好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开展生态旅游不能成功。因此对生态旅游地的管理机构以及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评估是对生态旅游进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也是能够调控生态旅游地域系统的能动因素,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生态旅游地域结构是否有序及系统是否能够良性循环有决定性作用。而要对生态旅游进行有效管理,首先就必须有科学的管理目标。其次要做好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区要确定区域的游客临界容量。第三还要加强旅游环保工作,加强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加快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加强对国民的环境教育,重视环境质量的监测和效应评估工作,同时还要增加环保经费的投入。第四是要加强对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管理,要求经营者慎重选择旅游目的地,精心编排旅游路线,培养游客的环保意识,严格控制旅游团人数,培养好的生态旅游专业领队。

评估能影响生态旅游是否最终取得成功的管理因素的指标,因此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要看管理政策的完善和有效性,这包括了环境保护法规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生态旅游规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生态保护区的规定和使用限制如何,对社区的介入的支持如何等。二是要看管理策略如何,是否对生态旅游地的年度资料进行更新(包括物种、旅游者数量、周围社区统计等),是否有社区共享计划以及对旅游者的管理如何(包括对旅游者行为的控制、群体的数量、运载量等)。三要评估保护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这可从对物种的监控,担当旅游向导、景区巡逻和执法的状况,跟科研单位的合作情况以及跟社区的公共关系等。

通过认识资源、当地居民和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了解到对生态旅游的评估,其实就是看这三者的关系是否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之中,如果三者的关系良好,可见生态旅游地开展的生态旅游是成功的,而发现三者关系中任何两方的关系处于不好的互动时,就可以提醒当地的旅游管理者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使三者的关系重回正轨。这个评估框架也显示了只要通过运用适当的管理策略,在资源、当地居民、旅游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生态旅游既可以促进保护,又可以促进发展。因而这个框架既可以评估生态旅游业的各个重要方面的相互联系,同时又可以评估一地生态旅游的地位。

参考资料:

1.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03-106

生态旅游范文篇9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营销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重要的一环,也是保持乡村地区各大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动能。面对新的建设要求,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生态旅游项目,并以特色乡村文化为依托,实现旅游文化品牌化的发展,可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凝聚更多的发展力量。然而,在进行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推广的过程中,乡村地区缺少文化品牌营销经验,导致文化传播的渠道单一,难以实现大范围的传播,降低了乡村文化品牌的影响力。面对这种现状,乡村地区如何展开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的营销活动,大范围推广乡村文化内涵,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课题。

一、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概述

(一)乡村生态旅游的含义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结合体,主要是指以乡村为背景,将生态的理念融入旅游活动中,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乡风、娴静的田园风情为旅游特色,开展对生态环境有着开发和保护价值的旅游项目。与传统的乡村旅游相比较,它除了能满足游客最基本的观光、休闲、娱乐等旅游需求外,还具有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教育的功能,保障在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下,乡村地区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面对以往乡村旅游开发层次较低、旅游项目缺少特色的问题,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建设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乡村生态旅游将乡村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资源,转化为旅游特色的产品,促进乡村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同时,旅游业配套产业的发展也为乡村地区提供大量的从业机会,解决乡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并增加乡村劳动力的收入,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稳步提高。而对于农业而言,生态理念融入乡村地区各大产业建设中,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乡村地区的发展赢得更多的可能[1]。

(二)乡村生态旅游需要文化品牌的助力

品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经济价值,可以产生溢价和增值等隐性的资产。而依托文化形成的文化品牌,可成为消费者认可和信赖的文化名片,它有着创意性和价值延伸性,凝结着民族特色的文化精神,是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当前,很多乡村地区有着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但缺少对这类资源的重视,资源开发和应用不到位,没有形成具有消费者吸引力的文化品牌,难以创造实际的经济财富。针对这种问题,通过深入挖掘乡村地区文化特色,并借助旅游渠道传播出去,使不同区域形成差异化的文化品牌内涵,推动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同时也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建造。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关键所在,就是挖掘出具有原生性、先进性、可持续发展性的文化资源,在此之上应结合地区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而对于文化品牌的营销和传播,是对文化和资源整合的过程,各类相关的文化活动和传播介质需要展现出地区的文化属性。这种话整合、推广、建造的流程,实质上就是优化乡村文化氛围,并提升乡村文化内涵的过程。只有重新构建乡村文化内生机制,改善乡村文化供给现状,才能将特色的乡村文化反作用于乡村地区旅游产业,增强乡村地区文化自信,从而实现对生态旅游产品的推广,使乡村地区实践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协同发展。

二、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营销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缺少文化品牌建设的意识

乡村地区文化品牌的建设,以及文化内涵的丰富,依靠的主体是乡民。然而,伴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失严重,使乡村地区文化建设主体弱化,且存在的文化品牌建设意识薄弱的问题。首先,人口的大量流失造成乡村文化传播失去原本动能,脱离原生乡村文化的生态旅游也走向文化空心化。特别是网络空间的建立,使文化传播空间的界限被打破,多元文化流向乡村地区,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也挤压原本的文化生存空间,使乡村文化在生态旅游营销中的话语权被削减,影响部分旅游产品的营销的效果。其次,主观认识上,在乡村文化借助旅游产业进行文化输出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对文化品牌建设的不重视,对其投入不足,进一步造成文化的缺失。很多乡镇官方平台缺少专业的运营人员,网站和账号内容更新速度过慢,大众浏览率不高,乡村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播范围难以进一步扩大。最后,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目标不明确,很多生态旅游项目没有融入特色的乡村文化内涵,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和消费者影响力,没有将服务、绿化环境、农家风味放置到更高的位置上,弱化生态旅游文化的吸引力。部分地区甚至扭曲乡村文化内涵,影响生态旅游品牌形象的构造,也降低了乡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动能[2]。

(二)文化品牌营销渠道过于单一

目前,乡村地区文化品牌营销的渠道仍然依靠传统媒体,虽然新媒体在乡村地区普及度日益提高,但是还存在的新媒体使用上的问题。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能够熟练利用媒体平台,完成乡村生态旅游项目推广和乡村文化传播的居民较少,相关部门和政府机关对网络的应用也不到位,缺少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管理,使媒体渠道乡村文化内容过少,消费者只能够通过网友的分享来了解乡村生态旅游和旅游文化。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使文化品牌的传播效果达不到预期。此外,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的效应不强,也进一步弱化营销的质量。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形态上来看,乡村生态旅游衍生的民俗活动、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因为缺少统一的建设和规划,存在着产业发展实力不足,附加值不高的问题。而在产业营销和推广上,各类乡村文化活动成为文化品牌推广的主要手段,这些相对传统的营销手段,带给消费者的体验和感受差别化不大,造成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品牌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难以吸引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些单一模式且商业化倾向严重的文化营销手段,会逐步抹杀乡村文化的特色,也弱化消费者对文化的趋同感,使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中的乡村文化被边缘化,无法实现品牌化的发展。

三、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的营销策略探讨

(一)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做好生态建设规划,丰富乡村旅游文化产品

为进一步做好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的营销工作,需要紧密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做好生态建设规划,明确品牌定位,丰富乡村旅游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文化产品资源,拓展其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的营销价值和吸引力。首先,需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村标准,充分挖掘当地农业生态价值内涵,以生态平衡、和谐发展为理念,以农业特色产品、农事活动为载体,以科技化、先进化与生态化管理为支撑,将乡村当地的农业资源转化为具有价值意义的旅游资源,实现乡村旅游文化产品价值的升华。其次,应开发建设主题是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品,丰富文化产品营销形式,吸引更多游客眼球。比如,可通过将当地农庄定位为“吃一天新鲜果菜”“玩一天农家娱乐”“吸一天新鲜空气”等主题式生态旅游产品,为前来乡村当地参加生态旅游的都市人提供新生活与新服务。以此种主题明确、客源定位清晰、主题新颖的生态旅游产品形式,开发最具特色的大型乡村生态观光园农业旅游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再次,当地政府部门应明确认识到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价值,并建立在一定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的调查力度,结合调查状况整合,分类各地区特色旅游景点、当地文化景点与生态景观,依据乡村生态资源实际重新定位,合理布局,构造出大乡村生态旅游区。最后,通过分散区域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加强各旅游景点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各地游客就近体验乡村生态旅游,了解生态旅游文化品牌打下良好基础[3]。

(二)结合生态环保意识开发多功能文旅产品,实现生态旅游产品研发

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时,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努力构建一个生态、绿色发展环境,才能为做好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的营销,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应当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以打造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为导向,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并结合生态环保发展理念,积极开发多功能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品,以真正促进生态旅游文化品牌长久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加大对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推广与普及力度,提高广大群众与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对此方面的认知、重视与了解,使之在开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体验生态旅游项目的同时,能够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营造和谐旅游氛围。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分别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新闻网站、电视新闻、广告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平台,加大对乡村旅游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与普及,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其次,还应针对乡村生态旅游区建设专业的生态环保管理机制与制度体系,规范乡村旅游业发展,确保其能够更好地进行环境保护与管理。其中,可通过分别搭建环境管理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环境审计制度,利用制度和机制,加大对乡村旅游业的规范与约束,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再次,坚持以生态环保理念为导向,创建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开发多功能文旅产品,提高其知名度与影响力,增强用户黏性。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从当地特色食物、手工艺品、茶文化、节日庆祝方式以及建筑风格等方面开发特色化文旅产品,举办文化活动,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最后,还可从传统的乡村观光采摘模式转变为旅游度假形式,并开展具有特色差异的旅游娱乐项目,摆脱传统乡村旅游形式,为现代游客提供更加舒适、惬意、多样化的乡村生态旅游服务。

(三)注重以当地村民行为引领方式,有效提高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知名度

坚持以当地村民行为评定方式,进一步提高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知名度,对于丰富文化品牌内涵,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价值与意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当以改变乡村居民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为导向,将生态环保理念渗透于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建设中,塑造良好的精神文化内涵,开发出极具文化内涵,又符合生态环保发展理念的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价值内涵。首先,整治乡村生态旅游环境,为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建设提供支持。拥有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是塑造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的前提,而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乡村民众对当地环境的大力治理。因此,应重视乡村基础设施维护与重建、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引进高科技节能设备、增加河边防护栏等。以多种方式最大化减少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为建设美丽乡村,做好乡村生态文化品牌营销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发挥乡村当地传统手工艺资源优势,复兴乡土民俗,开发特色文化品牌。但随着城镇化的加速,许多乡村古老手艺逐渐被人们遗忘。为实现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应注重将古老手艺纳入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建设中,打造以当地传统文化、古老手艺为特色的文化品牌,让游客亲自体验古老手艺的魅力,感受原生态生活乐趣,以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营销价值。此外,乡村当地居民应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主动守护青山绿水,形成保护生态文明的良好行为,习惯与意识,为打造良好文化品牌形象奠定坚实基础。在具体实践中,参与志愿服务的乡村居民可通过到当地学校进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宣传,号召学生养成胡乱丢垃圾、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以此不断提升当地居民素质水平,为保护乡村生态旅游文化环境奠定坚实基础[4]。

(四)进一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与布局,打造生态乡村文旅产品经济

进一步完善乡村生态旅游相关基础设施与布局,打造绿色生态乡村文旅产品经济,是做好文化品牌营销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强对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发展的扶持,将其纳入乡村振兴与乡村带解决问题中,并结合其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完善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此方面的资金、经费与政策支持,以此为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乡村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依托乡村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生态旅游产业,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新的动能。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打造乡村生态文化品牌,要利用优秀乡村文化内涵的建设,以及乡村文明的发展。在文化品牌意识的带动下,使乡村生态旅游能够实现创造性转化。对此,需要乡村地区做好乡村生态建设,强化乡村居民的主体地位,扩大乡村文化内涵推广范围,使乡村旅游业获得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丰富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品,打造出更具有乡村特色和创意性的优势产品,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并使更多乡民参与到产业建设中,为乡村地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从而实现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营销质量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曾星星.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湖北省保康县格栏坪村为例[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22(1):63-68.

[2]狄东睿,GuangweiHUANG.基于多源数据多决策模型定量分析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以陕西省咸阳市袁家村为例[J].林业经济,2021,43(12):77-92.

[3]肖枢.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研究[C]//2020世界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国景苑(北京)建筑景观设计研究院,2020:101-105.

生态旅游范文篇10

**生态旅游节是近年来我市举办的第一次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整个活动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富有创意,是我市旅游业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对于推进建设**生态旅游胜地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统一协调,认真实施,本届旅游节办出了风格,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成效,实现了隆重、热烈、安全、实效的目标。

一、主要做法

1、认真制定方案精心筹备

立足我市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举办生态旅游节,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建设成为生态旅游胜地的宏伟目标,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市旅游局经过多年的酝酿,借助市委、市政府举办’2005**投资贸易洽谈会暨商品展销会的平台,自加压力,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举办生态旅游节,并得到市领导的全力支持。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局党组在进一步统一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强化机遇意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根据组委会的统一部署,认真落实组委会的各项任务要求,抓紧制订工作方案,细化落实各项任务,先后制定了《’2005**生态旅游节活动方案》、《’2005**生态旅游节开幕式方案》、《生态旅游节招待酒会方案》及场馆布置设计方案、人员分工与工作任务序时进度表、服务接待人员与导游员培训计划、接待单位自查检查整改措施等一套较为全面的工作方案。同时,成立了相关的工作领导小组和节庆筹备与客源组织组、后勤接待与员工培训组两个工作组,多次召开局务会议,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工作要求和时限,倒计时、全方位地抓好生态旅游节开幕式及百辆自驾车**行旅游活动等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市有关领导的多次协调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各项筹备工作在紧张有序地展开,各项任务有条不紊地推进,确保了本届旅游节各项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抓好宣传品编印和媒体宣传

为了扩大生态旅游节的影响,突显**“天下幽奇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我局加大投入,集中人力物力,编印出版了新版《**旅游服务指南》的图片、文字编辑工作,作为宣传品和纪念品发送给来宾。同时,分别在11月1日《中国旅游报》和11月5日《**日报》上刊登**旅游彩色专版广告。还重新印制了300件印有**旅游标识、吉祥物、主题口号的旅游广告衫,用于自驾车发车仪式,分发旅游团团员,统一着装,制造宣传声势。各有关县(市、区)和旅游企业也制作了一批精美的旅游宣传品,赠送来宾,并在投资贸易洽谈会暨商品展销会现场成为抢手资料。

4、策划营造节庆活动氛围

做好生态旅游节开幕式氛围布置:一是本着“喜庆、隆重”和“简洁、节约”的原则,完成了街市宣传氛围营造和开幕式、自驾车发车仪式场馆布置方案的策划,馆内开幕式和演出现场悬挂主会标、空爆金球和大幅主题标语,渲染喜庆气氛;体育馆悬挂宣传标语,安置宣传拱门,沿栏杆布置彩旗;在东新四路,悬挂84面灯柱布幅标语。从而,场馆内外呈现一派喜庆、祥和、热烈的氛围。同时,向演出单位提供文艺演出使用的有关**旅游宣传资料,确保晚会体现生态旅游的内容。

5、抓好接待设施完善和接待人员培训工作

一是完善接待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全力做好市区13家接待单位、自驾车团入住宾馆和“闽光号”游船等接待设施设备、停车场及服务环节的督促、检查和指导。我们成立了培训指导小组和接待状况检查组,对后勤接待与员工培训组的工作再做细化分工,专门下发关于做好接待单位员工培训、设施整改等工作的通知,并把此次接待工作质量与星级饭店复核工作挂钩。各接待单位落实领导责任制,指定专人负责,制定本单位培训计划,自查自纠存在问题。在市领导的亲自带队下,市直有关部门联合检查了所有接待单位,确保了接待工作质量的提高。二是做好接待服务员和导游员培训。我们制订了导游接待工作的专门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分工。在对全市导游员和星级饭店接待员工进行强化培训的基础上,抽调45名导游进行集训,由经验丰富的导游员授课,组织沿途实地跟车实践,提高接待导游员的素质和规范服务水平,为做好接待工作打下基础。

6、细致做好领导嘉宾的邀请工作。2月份前,我们利用赴潮、梅、汕、揭阳和江、浙、沪等地开展宣传促销之机,走访友好旅游局和当地主要旅行社、媒体记者,进行前期的联络工作,邀请他们前来参加**生态旅游节活动。节前,我们按照组委会的统一部署,指定专人负责,采取发送请柬、传真、电话落实等办法,在较短的时间里做好邀请领导嘉宾的工作,达到节庆日子里宾客盈门的目的和效果。

7、认真做好商品展销会工作

按照组委会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展销会旅游展台的设计和布展,旅游展台围绕**”形象,以清新的绿色格调,充分展示**生态旅游胜地的风采,受到组委会和观众的好评。我们还组织旅行社导游开展现场咨询,发放旅游资源和线路宣传材料,与嘉宾、客商和市民进行面对面、近距离的互动宣传。 二、主要成效

举办’2005**生态旅游节对塑造**城市形象,提升**旅游品位,整合旅游资源,加快生态旅游胜地城市建设,打造**品牌,吸引游客走进**等有重要的意义。纵观整个活动,取得了如下成效:

1、节庆活动的社会效益明显

本届生态旅游节跳出了政府大包大揽的圈子,部分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节庆的社会效应得到较为明显的发挥。旅游节活动中,我们结合自驾车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市场,富有创意地举办“保护绿色家园”百辆自驾车旅游活动,并发挥旅行社企业的作用,采取市场运作方式,进行宣传推介和客源组织,还依托区域旅游合作的桥梁,组织潮州自驾游车队,完成了百辆自驾车300名游客的组织工作,取得了宣传效应和经济效益双重效果。

2、生态旅游主题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次生态旅游节紧紧围绕生态旅游主题,推出了“保护绿色家园”百辆自驾车游、记者踩线考察、观光游览等活动,并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大势宣传渲染,既使生态旅游活动丰富多彩,更使生态旅游的主题得以突出,**的生态旅游胜地形象籍此得到更加广泛、深入的宣传,因而,得到业界人士的充分赞赏。

3、有力地拉动了休闲经济

活动的成功举办,带来了人流、物流、息信流和资金流,有力拉动了交通运输、商业零售、宾馆餐馆等相关行业,尤其是对旅游休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节庆期间,市区星级饭店的平均入住率达到99%,社会旅馆平均人住率达到90%。部分景区都每天接待游客数百人,出租车生意火爆,各商场生意红火。

4、旅游整体形象上了新台阶

通过举办生态旅游节,**美誉传播省内外;百辆自驾车旅游团的到来,让更多的外地游客进一步认识了**;来自中央、省和客源城市20多家新闻媒体参加了旅游节宣传报道,充分地宣传了**。尤其是**电视台、华东旅游报等媒体记者,深入采访,拍摄专题,**旅游城市形象得到了充分展示,直接将**的宣传效应渗透到客源地。

5、成功地推介了生态旅游产品

在举行投资洽谈会和商品展销会、众商云集**之际,举行生态旅游节,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生态旅游资源均得到更为有效的宣传和展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客商因此增强了投资**的信心,促进了投资项目的洽谈和合作。嘉宾和游客们通过对“碧水丹山、寻根谒祖、红色之旅”等旅游精品线路的考察,有了切身感受。百名旅行商、记者深入到*****等主要旅游线路考察踩线,增强了推介**生态旅游产品的信心,深圳航空国旅等旅行商纷纷表示将密切与我市旅行社的合作,大力宣传**旅游线路,组织客源来旅游度假。

三、几点启示

**生态旅游节的成功举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1、办节必须坚持突出宣传,放大效应

办节本身就是一次重要的广告活动,目的是为了展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风采,不断提升**旅游在国内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快**生态旅游胜地建设。因此,在办节中我们要始终把活动效果放在首要,场地布置、活动时间、会场气氛等都要服从于效果。新闻宣传要积极配合,坚持"立体式、多媒体、大宣传"的工作思路,抓住节前、节中、节后三个环节,立足市内新闻宣传,抓好市外新闻和海外新闻宣传,确保节庆活动的影响能及时传遍各地,进而达到提高**旅游知名度的目的。

2、办节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采取政府引导,运用市场资金进行节庆冠名等形式,体现谁投资,谁受益,是行之有效的办节方式之一。本届生态旅游节,较好地体现了市场化运作模式。如三钢集团出资50万元独家冠名了“闽光之夜”文艺晚会。这种依靠市场运作的方法,使注意力放在了寻求办节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上,一方面坚持了办节不搞摊派,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原则,另一方面又满足了企业借助活动实现市场营销的目的,是一条社会所有、节庆所用、企业出钱、企业受益的良性循环的路子。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3、办节必须立足培育品牌,持之以恒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种优势只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真正让人民得到实惠。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过程,需要一个载体,而举办旅游节庆活动,正是完成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和环节。节庆文化是取得社会、经济效应的原动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表现,是城市旅游特色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旅游形象的窗口,同时又是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方面。举办生态旅游节是加快建设生态旅游胜地的重要载体。**市除了要不断加强城市软硬件建设外,必须经常地、持续不断地向海内外宣传和展示开放的**形象,提高**旅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使**旅游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热点、焦点。因此,我们建议借鉴**市的做法,采取各县(市、区)轮流办节的方式,坚持一届一届地把这一节庆办下去,这样既有利于把生态旅游节培育成为我市的品牌节庆,又有利于推动各县(市、区)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