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8:30:37

生态茶产业

生态茶产业范文篇1

党的*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之一。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基本途径。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的战略决策,加快我区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地委、行署在深入分析我区茶产业资源情况及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认真谋划,决定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次会议,既是工作安排部署会,也是一个动员大会。关于今年的工作,长春同志还要作具体安排。下面,我强调五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

大家知道,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我区是农业大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茶叶资源消耗少,增收作用明显,是关联度强、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茶产业,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可以使广大农民迅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之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思想统一到抓生态茶产业的建设上来。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区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务工收入,二是家庭种养业收入。20*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81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73元。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种养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大,特别是没有成员外出务工的农民家庭,收入来源还是以粮油、烤烟、畜牧业为主的种养业。因此,指导帮助农村群众发展适合本地特点、具有比较优势、又能规模经营的种养业,对于增加他们的收入十分重要。茶叶是多年生农作物,一次栽种,长期受益。20*年,全区茶园面积有13.78万亩,其中有投产茶园近5万亩,总产值5800万元,亩产值1160元,效益是水稻的1.5倍、玉米的2倍。这还是低层次管理水平基础上的效益比较。我区相邻的湄潭县、风冈县的茶叶专业村,管理较好的茶园亩产值一般都在3000元以上,好的达到9000元左右。在浙江杭州,好的茶园亩产值突破20000元,效益十分明显。从目前来看,在我区农业中,还没有比茶叶更适宜大规模发展、更能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农作物。同时,发展茶产业有利于改善我区农业以粮油为主的传统种植结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有两个核心因素,一个是规模化生产,一个是产业化经营。生态茶产业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茶叶具有加工性强的特点,必须通过加工环节才能成为商品上市销售,因此,茶产品的规模发展,必然推动加工业发展。此外,茶产业还具有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特点,可带动包装、运输、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茶叶加工的产业链长,除必须粗加工外,还可精加工、深加工,开发茶粉、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及医疗、化工等延伸产品。因此发展生态茶产业,能够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和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的提高,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保持水土,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我区生态环境脆弱,喀斯特地貌受到破坏后很难修复,在保护生态环境上,我们的责任重大。长期以来,我区农村以柴草为主要燃料,加之各项建设对木材的大量需求,森林被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了石漠化趋势。国家实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重建工程以来,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既有的成绩,特别是在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如何能够稳得住、不反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茶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其本身又是经济作物,在120多万亩宜茶耕地上普遍种植,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保持水土,变荒山为绿洲。可以这么说,发展茶产业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环境,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区石漠化治理、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非耕地开发的最佳选择,对巩固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我区具有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机遇和条件

产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资源禀赋是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我区是世界茶树的主要源产地之一,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历史悠久,资源优势突出。从地理条件看,全区地貌多为低山丘陵,有宜茶土地120多万亩,适宜茶叶规模种植;从气候条件看,全区年均气温13.6一17.5度,相对湿度78%一85%,年降雨量1100一1400毫米,日照时数1*7一1497小时,为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有利于生产优质茶叶;从土壤条件看,全区以红壤、黄壤、黄沙壤为主,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适宜于茶树生长;此外,我区生态环境良好,基本没有污染,好山好水,得天独厚。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茶科所、贵州省茶科所茶叶专家的指导下,我区创建了“梵净翠峰”、“泉都碧龙”等一批名茶品牌,多次在全国性的名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外商正是看中了铜仁茶叶的优良品质和优越环境,纷纷到我区投资茶园、收购茶叶,贴牌转卖。

现在,我们正面临发展生态茶产业的良好机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茶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福建及广东等东部地区,随着生态、气候的诸多变化,以及现代工业化的挤压,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茶叶的比较效益下降,因此,东部的企业开始把发展茶业的方向转向西部。去年4月,贵州金黔在线网站发表一篇报道,题目叫《外省茶商涌入我省淘金,一年“吃”掉三成半贵州茶》,文中谈到,由于贵州茶的品质不错,近年来,大量外地客商涌入贵州“淘金”。目前在遵义、安顺、黔南、黔东南和铜仁等5个市(州、地)的主产茶区,有58家浙江、江苏等外省茶商承包经营茶园,通过他们销售的贵州茶达7288吨,占我省茶叶年产量的35%。其中,我们地区就迎来了21家来自浙江、山东、湖南、江苏和重庆等地的省外客商,投资5100万元承包3.17万亩茶园经营,占全区茶园总面积的35.7%。这条消息告诉我们,就是“东茶西移”已经成势,我区茶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天时、地利、人和,关系事业成败。当前,我们面临“东茶西移”的天时,具备发展茶产业的优越条件这个地利,有着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人和”,只要我们按照地委、行署的要求和部署,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一抓到底,就一定能够把生态茶产业发展成为产值数十亿元,税收过亿元,惠及上百万群众的农业支柱产业。

三、正确看待当前发展生态茶产业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茶产业是一项初期投入大、技术要求高、见效慢的长线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区就进行过大规模开发,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再加在运作模式上计划色彩太强,茶产业发展经历曲折,群众有顾虑。因此,有些同志担心这项工作难于推进,存在畏难情绪。为了消除疑惑,我在这里,对当前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个说明。

发展茶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问题,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时期的后三年,是我区茶产业打基础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加快茶园建设,尽快扩大总量。茶园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受益年限长的特点。据保守估算,新建一亩高标准茶园仅建园费就需投入1800元,另外还有三年的管护。我区群众并不富裕,政府不给予必要的扶持,如此大的投资,群众肯定难以承受。因此,这一阶段是我们发展茶产业的最困难时期,也是关键阶段。在资金的筹集上,地委、行署的主导思想是从三个方面争取。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省委、省政府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提出到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50万亩,实现年产值20亿元的目标,而且还把我区作为全省四个重点支持的地区,每年都会安排资金对我们进行支持。此外,茶叶这一块可争取的支持资金渠道不少,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发改、科技等部门都可以争取,关键在于搞好项目包装。二是地、县要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去年地级财政安排260万元用于苗圃基地建设和新品种引进的补贴。

从今年起,地区财政每年安排预算资金1000万元,作为生态茶产业建设专项资金。各县(市、特区)也要本着以县为主,地区补贴的原则,制定茶产业资金扶持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茶叶生产富民又利生态,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及长远,在这上面多花一点钱是值得的,对此,各县要有正确的认识。三是要紧紧依靠市场,拓宽投入渠道。东部茶业向西部转移不可逆转,正是我们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各县要开动脑筋,制定出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来我区投资开发,解决资金、市场、品牌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把这三块工作做好了,资金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投入就有了保障。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对于资金使用,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打捆使用”。要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发挥集聚效应。财政扶贫、土地整理资金、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项目等资金都要重点投向茶产业。二是扶持重点。我们的资金本来就不多,必须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用于解决最迫切的问题,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成效。三是“样板先行”。按照以企业和农民自愿投入为主,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和补助的办法,重点支持那些愿意发展而且有能力把事情办好的人,使他们成为周围群众的带头人。哪个县、哪个乡镇有积极性,哪个地方工作扎实、措施得力,就给予重点支持。

有的同志提到,群众对发展茶有顾虑,许多是持观望态度,现在推进工作必须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一下子要完成那么多任务,压力很大,担心任务完成不了。对此,我们就要认真分析。过去,我们在发展茶产业上受到挫折,主要处于计划经济年代,一是产权不明晰,二是没与市场挂起钩来,三是全国区域发展不明确,东部茶园较多。完全靠行政行为,农民没有受益,发展不可能持续。现在是市场经济,农户就是市场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由他们自主决定。农民最现实,也最善于算投入产出帐。他们心里清楚茶叶生产的收益,他们也担心投入成本和市场风险。对此,我们必须学会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他们。要坚持让利于民,发挥利益导向作用,加大对茶农补贴,减轻他们的经济风险,使他们愿意发展茶叶。要加大对茶叶生产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水、电、路的问题,降低生产成本。要加快建立各种茶叶市场,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畅通茶叶生产、销售、服务环节,降低市场风险。通过这些措施,把农民的生产成本降下来、服务环境改善好、市场问题解决好,群众自然就会行动起来。

茶叶是三年见效、二十年受益的经济作物。这么好的富民产业,我们没有理由不抓好。既然看准了这个产业,不管前面有再大的困难,都要义无反顾地抓下去,坚决把这项富民产业做大做强。过去,我们发展烤烟、发展生态畜牧业、搞“三小”水利建设,哪一样没有困难?但是,我们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基层的干部群众,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地攻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推进,最终产生了良好的效益。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农林特产税取消了,茶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不如抓二产三产来得快。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表现出了急功近利的思想。我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增收了就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最大政绩。我们看问题、谋发展,既要抓财源建设,解决好自我投入能力弱的问题,又要抓农民增收,解决好农村群众消费能力弱的问题。今后,只要是有利于惠民的发展,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先干起来,在干中统一思想,在干中寻求发展。我们不能在犹豫、争论中丧失机遇、贻误事业、耽误发展。

四、突出重点,扎实抓好生态茶产业建设的各项工作

发展生态茶产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又要有长期奋斗的准备;既要有长远发展蓝图,又要有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地委、行署决定,我区生态茶产业发展要分三步推进:第一步,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是打基础时期。要新增20万亩无公害无性系良种茶园,全区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实现年产值9亿元以上,茶叶综合收入12亿元以上。第二步,再用五年时间,全面推进茶产业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全区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实现年产值18亿元以上,茶叶综合收入23亿元以上。第三步,到2020年,全区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100%,使我区成为国内绿茶,特别是名优茶和珠茶等原料、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及珠茶出口中心,建成全国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基地。围绕以上目标要求,当前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抓好茶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前提和基础。搞好规划,可以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生态茶产业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区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特点,处理好茶园空间布局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全区要围绕梵净山、佛顶山和乌江,规划三个生态茶产业带,即以印江、江口、松桃、玉屏、铜仁、万山等县为主的梵净山生态茶叶产业带,以沿河、德江、思南等县为主的乌江流域富硒茶产业带,以石阡县为主的佛顶山名优绿茶产业带。围绕三大产业带,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制定全区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具体实施计划。在规划布局基础上,一要做好茶园面积发展规划。重点向生产条件较好的乡(镇)村集中,规划一批万亩乡镇、千亩村,培育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茶叶示范基地和专业大户。二要做好茶叶品种规划。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原则,根据我区的自然条件和茶叶资源,推广优质茶树品种。三要做好茶叶加工基地规划。既要充分利用现有茶叶加工基地,又要在相对集中的茶园附近,新建茶叶粗加工基地。这样做既有利于推广制茶技术,提高茶叶初制水平,又有利于充分利用和安排当地劳动力资源,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四要做好茶叶市场建设规划。规划建设茶叶专业市场,打造茶叶贸易中心平台,及时收集和茶叶供求信息,建立和完善以茶叶批发市场为主,专卖店、专卖柜等为辅的营销网络。

(二)抓好基地建设,着力扩大茶园规模。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就没有市场发言权。抓规模,重点要抓基地建设。要达到“*”期末全区建成茶园总面积30万亩的目标,今年必须新建2500亩苗圃、10万亩茶园。各县要按照这个目标要求,认真抓好良种茶园的规模基地建设。要抓紧把任务落实到乡镇,落实到村组。有种茶任务的乡镇要实行干部包村工作责任制,将任务面积按照规划区域落实到责任人,落实到地块,直至栽足种好为止。茶园建设是发展茶叶生产的基础,必须在建园之初,做深入细致的调查,掌握土地面积、海拔、坡度、土壤的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等资料,按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建设基地。在茶园建设上,要严格按照无公害茶、有机茶基地建设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在发展模式上,要坚持“政府引导、部门示范、企业带动、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外商和本地龙头企业、能人,承包、租赁现有茶园和参与新垦茶园建设;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宜茶非耕地向企业和种茶能手集中,发展规模茶园。在茶园的管护上,要坚持建管并重,提高已建茶园效益,带动新茶园建设。同时,要注意做好茶园投产前的土地产出工作,指导农民套种辣椒、花生等农作物,实现以短养长,确保栽得下、稳得住、有效益、能发展。

(三)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是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过去,我区茶叶生产时起时落,很不稳定,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有解决好市场问题。生产加工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加工量有限,带动能力弱,无力化解市场风险,结果是茶贱伤农,导致荒茶、毁茶。振兴和发展茶叶产业,必须认真汲取这个教训,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东茶西移”的机遇,引进一批实力强、技术新、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来我区发展茶产业,解决基地、加工、投入、技术、市场等问题,提升产业化水平。二是对现有的茶叶生产企业,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进行重点扶持,鼓励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技术改造,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三是要支持茶叶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原则,通过预付定金、赊销茶苗、肥料等方式,配套建设茶叶基地,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四是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生产和营销大户等成立茶叶协会、茶农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中介组织,形成企业、协会、茶农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走“企业带协会,协会联农户”的发展模式,维护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抓好茶叶品牌的培育。品牌是商品竞争力的核心。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应,是加快我区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区名优茶产品在省内外消费市场很受欢迎,印江的高档茶每斤已经卖到一千元以上,还供不应求。可是,我区茶叶品牌虽然较多,获奖的也不少,真正在国内知名的品牌都没有。品牌是产品的核心价值,没有品牌,只能成为别人的加工车间,远离高端市场,得不到超额利润。所以,我们一定要创出自己的名牌。实施品牌战略,要注意抓好“三个统一”:即统一宣传和广告策划,统一质量标准和工艺流程、统一质量检验。对外主打“梵净山”品牌,唱响品牌蕴涵的生态文化和佛教文化,并与梵净山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树立绿色、安全、环保、健康的品牌理念。要根据这一总体定位,抓好品牌的总体策划,具体包括品牌形象、广告宣传、市场开发、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策划。同时要高度重视茶叶质量。质量是茶叶品牌的基础和核心保障,我们发展生态茶产业,宁可开始难度大一点,第一步起就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把好质量关,力争发展一块成功一块,发展一亩成功一亩。要参照国际通用的有机茶及国家核准的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加快研究制定从生产源头到加工、包装、销售的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体系,指导标准化生产。要加快无公害食品的认证工作,对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化肥要加强监管,从源头上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

发展生态茶产业,除了要抓好以上四项重点工作外,还要注意把茶业发展与其它工作统筹考虑,抓好六个结合。一是把生态茶产业建设与“旅游活区”战略结合起来。按照“抓基地、树品牌、创市场、拓旅游”的思路,结合旅游景点布局,建设一批旅游观光茶园,积极开展生态茶园观光品茗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要组织生产适应不同层次游客喜爱的茶旅游产品,以此达到茶业、旅游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逐步培育、引导、推介“梵净山”茶系列品牌。二是把生态茶产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新农村建设打好茶产业发展基础,通过茶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把生态茶产业建设与生态畜牧业建设结合起来,走“畜、沼、茶”发展模式,达到双促进、共发展的目的。四是把生态茶产业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在条件适宜的贫困村和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的地方,可以采取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实施“整村推进”和产业扶贫,通过扶贫资金补贴支持贫困农民建立茶园,通过茶叶带动贫困人口持续增收,达到稳定脱贫的目的。五是把生态茶产业建设与荒山造林结合起来。在宜茶地区,荒山造林任务在哪里,新垦茶园就建设在哪里,既达到造林目的,又部分解决了新建茶园的投入问题,既保护了生态,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土地产出率,这对人多地少的我区农村来说十分重要。六是要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与库区后扶结合起来,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实施库区后扶、促进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大扶持力度,通过为库区群众提供茶苗、进行技术培训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库区群众发展茶叶生产,形成库区群众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

五、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努力实现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良好开局

茶产业虽在我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实现茶产业的跨越发展,面临的困难很多,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各部门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加强领导、通力合作、强力推动,打好我区生态茶产业建设的第一仗。

要加强对生态茶产业发展的领导。地区已经成立了生态茶产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地区农业局。各县(市、特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统筹指导产业发展。为确保有机构专管,有人员专抓,地委、行署决定,在地、县设立茶办,隶属于地县农业局,赋予行业管理主体和技术服务职能,为茶产业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技术服务体系保障;还要在产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加挂茶业管理站的牌子,负责茶业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生态茶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抓手,把它与烤烟、生态畜牧业放在同等位置。为使此项工作有力推进,各县要按照地区模式,由县长担任茶叶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县长具体抓,切实做到高度重视,强力推进。要强化责任,把抓产业的各项工作细化到人,实行问责、问效,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地区要把生态茶产业发展列入各县专项考核和地直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不定期的组织督促检查,每季度召开茶产业调度会,每年要对各县茶产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各县要抓紧制定促进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配套办法,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努力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要加强部门配合,齐心协力推进茶产业发展。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主动为加快我区生态茶产业发展服务。农业部门要具体搞好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把农村沼气与生态茶产业配套建设,把茶叶机械纳入农机补贴;农办、扶贫办要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扶贫项目资金向生态茶产业倾斜;林业部门要把茶园建设纳入植树造林,统一规划安排;财政部门要确保预算资金和各种专项资金的全额及时到位;经贸、商务、招商等部门要做好外企外资引进工作,引进先进制茶工艺,加快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水平的提升,支持茶叶企业技改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出口创汇;工商、税务、卫生、质监等部门要做好企业申报、质量认证、商标注册、出口退税、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茶叶市场和加工环节的管理,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茶叶产品,保护消费者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等工作;科技部门要支持我区生态茶产业发展的科技进步,对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的科技攻关给予倾斜扶持;旅游部门要结合旅游景点布局,建设一批旅游观光茶园,积极开发生态茶园旅游;文化部门要进一步继承民间习俗,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茶文化,通过宣传、提升茶文化,努力提高我区茶业的知名度,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茶业、参与茶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发改、国土、水利、交通、乡企、电力等部门要积极争取本口的项目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金融部门特别是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联社要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通过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齐心协力抓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扎实推进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要加强宣传动员,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发展生态茶产业,主要力量是广大农民群众,必须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更多的要依靠广大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一线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引导,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把发展生态茶产业的目的和意义讲清楚,将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地委、行署的决策上来。各级干部在宣传发动群众时,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帮助他们算大账、算长远账,尊重他们的意愿,体现他们的利益,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要正确处理好农民、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保护好农民利益,指导企业与农户加强协作,把农户茶园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对茶叶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并随着市场价格上浮作相应调整。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所在和致富典型,引导农民认识种茶的好处,改变农民传统种植观念。

生态茶产业范文篇2

同志们,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举全区之力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的起步年、基础年。因此,要发展生态茶产业,抓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意义特殊。一是发展生态茶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解决“三农”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强调了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对全党工作的重要要求。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核心就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生态茶产业是我区传统的优势产业,具有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特点,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有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的发展,促进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茶树是多年生经济植物,只要加强管理,其经济寿命都在几十年以上。种植茶树虽然一次性投入较大,而且在三年以后才开始见效。但种植一次却要管几十年,甚至管人生的一辈子,可以说是一劳永逸之事,能够保证农民持续增收。茶叶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神奇的饮料,其保健作用得到了更多科学家的证实,以茶叶为主要原料的各种保健饮品层出不穷,有的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茶饮料的世纪,茶叶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根据我区现有茶叶生产水平,茶叶在盛产期,每亩茶园至少可产干茶300斤,产值达6000元以上,农民仅卖茶青就可以收入3000至4000多元。此外,茶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劳动务工收入。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迅速掀起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的热潮。二是发展生态茶产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突破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七大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明确指出我国农业发展道路,为我们今后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实施“强农稳区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战略,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但是,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化经营步伐较慢,小农经济特征明显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生态茶产业是以商品生产为核心,以规模生产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有利于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

变,有利于用现展理念指导农业,有利于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有利于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有利于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从而形成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现代农业形态。各级各部门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把生态茶产业作为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求,又符合铜仁区情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三是发展生态茶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前提。我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区,长期以来,由于受“以粮为纲”传统思想的影响,全区农业生产均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特色农业发展滞后,以致特色农产品规模小、品种杂、市场竞争力弱,农业综合效益低等问题依然突出,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要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我们必须根据市场需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我区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是我国亚热带阔叶红壤、黄壤重要的分布区,其土壤和气候都适宜于种茶。加之我区广大人民群众自古就有种茶饮茶的习惯,发展生态茶产业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特别是通过多年的发展,全区已有茶园面积13.8万亩,茶叶加工企业49家,逐步建立了茶叶种植、加工、营销体系,培养和锻炼了一批茶叶专业队伍,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茶叶生产经营经验,为发展生态茶产业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全区有宜茶面积120多万亩,现有茶园仅占宜茶面积的8.3%,为规模发展生态茶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作为健康原生饮品认识的加深,茶叶市场进一步壮大,为发展生态茶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生态茶产业是地委、行署立足区情,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扬长之举,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立党为公,事茶为民的思想,坚决克服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的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组织动员农民群众利用冬闲时期开垦茶园,为初春时节茶苗移栽打牢基础。四是发展生态茶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为党执政的新理念,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情况的战略选择。大家知道,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也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而茶树则是多年生常绿木本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作为构建和谐铜仁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宜茶荒山荒坡、低产林地、次生林地和坡耕地建成标准化茶园,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总之,发展生态茶产业既是强农之举,更是利民之举。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生态茶产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事要事来部署,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工作来推进,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实施,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用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全力以赴抓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务求首战必胜,努力实现今年全区建设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2500亩,高标准无性系无公害茶园10万亩的目标,力争到2010年实现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60%,其中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认证占茶园总面积的30%。

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好x专员的讲话精神,强力推进我区生态茶产业的发展讲六点具体意见。

第一,抓紧编制规划。规划是行动的先导。各地要提高对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围绕地区规划的三个产业带,在深入调查研究、专家研讨的基础上,抓紧完成本地的茶产业发展规划。这项工作千万不能拖,时间拖得越长越不利,特别是对投入影响大。地区已作出安排,从今年起,要整合部分涉农资金,重点投向茶区,用于发展生态茶产业。年初正是各部门上报项目的关键阶段,如果各县不尽快把规划编制出来,与有关部门对接,一旦项目上报获得审批,要想调整难度就很大,甚至几乎不可能,到时就难以保障对茶区的投入。因此,各地要千方百计加快规划编制进度,已完成规划初编的,要进一步修改完善;还没有完成规划编制工作的,最迟在今年元月15日以前必须完成。

在规划编制时,一定要注意规划的质量。一个好的茶产业发展规划,应该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统筹兼顾又突出重点,既有系统性又有可操作性,既要充分考虑基地规模、品种选择,又要充分考虑加工布局、市场建设等因素的影响,是一项知识性、专业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仅靠行政干部和几个“土专家”是难以完成的。对此,各县、市、特区务必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宁可多花一点钱,也要请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来帮助编制规划,要根据气候、土壤、地理环境等条件,科学布局,合理划分茶园基地、茶青市场、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的重点区域,着力搞好25度以下宜茶非耕地茶园建设规划,重点规划培育万亩茶园乡镇和千亩茶园村,保证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同时,要注意与其它规划相衔接。要把生态茶产业纳入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大农业来统筹规划,正确处理与林业发展、土地利用、旅游开发、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规划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要保持工作的连续性,远期规划要与年度计划相衔接,把规划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分解到年度计划中,明确进度,有序推进。当务之急是各地要尽早将今年新建10万亩茶园计划任务,逐一落实到乡镇、村组和农户,并造册登记,确保面积真实可靠,没有水分。

第二,抓好苗圃建设。苗圃建设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建好苗圃,才能保证品种纯度,稳定茶苗价格,保证茶苗供应,为大规模茶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要按照“政府补贴、市场运作、订单育苗”的方式,走自繁自育自用的路子,着力解决新垦茶园的茶苗供应问题。从今年至2010年,全区每年要建苗圃2500亩以上,确保每年提供茶苗4亿株以上,满足10万亩以上新垦茶园用苗需求。要科学选址,建设一个1000亩以上的高标准养穗母本园,为茶苗基地建设提供优质穗条。尤其要千方百计地完成今年2500亩无性系茶苗繁育任务,不允许打丝毫折扣。从目前统计的情况看,全区只完成育苗1520亩,其中石阡县600亩、松桃县500亩、印江县200亩、沿河县50亩、德江县50亩、江口县120亩,思南、玉屏、铜仁正在进行保温育苗。除江口、松桃外,其他县、市都没有完成任务。大家知道,我们原定今年建茶园5万亩,因而按2500亩下达了茶苗繁育任务,但后来省委领导要求我们自加压力,增大任务,要求完成10万亩茶园建设。如果2500亩育苗任务没有完成,那么茶苗的缺口将更大,完成建园任务的难度也会越大。各县、市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切实加快进度,在确保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尽可能多育,为完成今年茶园建设任务提供保障。

在这里我再次强调,各县、市一定要按照德江现场会“把握标准、选好品种、稳定价格”的要求,认真抓好育苗工作,并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在建设标准上,要严格按照苗圃建设的技术规范要求,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提高苗圃质量和效益;在育苗方式上,要始终坚持“市场运作,订单育苗、合同管理”的原则,在育苗前,各县(市)政府要和育苗主体签订购销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确保茶苗的生产和供应;在育苗主体上,要坚持大户育苗、专业化育苗的发展方向,大力引进区外有资金、懂技术的客商来我区投资苗圃建设,积极鼓励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茶叶生产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大户育苗;在茶苗价格上,要按照低于市场、略有赢利的原则,合理确定区内的茶苗供应价格,原则上区内每株苗不得超过0.1元;在品种选择上,现阶段主推“福鼎大白茶”,搭配引进“黔湄系列”、“龙井长叶”、“龙井43”等部级良种,地区农业局要加强对各地引进品种的监管和把关,确保品种纯度和质量;在育苗补助上,对集中育苗10亩以上、每亩出苗12万株以上的苗圃,地、县各按每亩1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扦插结束、验收合格后补助50%,茶苗出圃兑现订购合同后补助50%。在抓好苗圃建设的同时,各县、市要提前做好苗木需求预测,一旦有缺口,要及早到区外定购茶苗,确保今年茶园建设的用苗需求。

第三,抓好茶园建设。茶园建设是生态茶产业走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之路的前提条件。没有规模茶园,就没有茶产业的规模化。今年,我区要新建茶园10万亩,任务繁重而艰巨,不可有丝毫的懈怠心理,必须集中精力,抓住季节,打好移栽攻坚战。根据茶树的生长规律,每年有春秋两次栽植期,即每年的二、三月和九、十月。各地一定要抓住季节,适时移栽。特别是二、三月这个阶段,是茶树栽植的最佳时节,务必要抓紧抓好,确保在这个阶段完成任务数的90%以上。从目前的工作进展情况看,各地都在圈地整土、落实面积,希望同志们抓紧抓紧再抓紧,尽早完成基础性工作,一旦进入定植期,就要全力以赴抓紧移栽。

为了确保完成今年茶园建设任务,在工作中,要坚持“政府引导、部门示范、农户为主、企业带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从国家、集体建茶园向农民、企业自主建茶园方向发展,以农民为主体,鼓励能人、大户、私营企业主、机关干部职工租赁土地发展规模茶园。坚持按无公害茶的要求建设规范化、标准化茶园,要一律采用省部级以上的优良品种,一律按最先进的茶园规范要求建园,使新建茶园符合下列标准:即园地要选择ph值在6.5以下的酸性土壤,坡度在25度以下为宜,开垦深度初耕在50公分以上、复耕在30公分以上,亩施底肥农家肥1000公斤或沤制土肥、作物桔杆1500公斤,或油枯150公斤、磷肥100公斤,每亩定植无性系良种茶苗4500株左右。农业部门要把好品种质量关和栽培技术关,对质量不好的品种要坚决不用,开挖深度不够的茶园要坚决返工。坚持建管并重,防止和纠正重栽轻管的不良现象,解决好管护投入不足的问题。茶叶是一年移栽、两年起步、三年见效的经济作物,为确保栽得下、稳得住、能发展、有长效,要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路子,引导和鼓励茶农在新垦茶园套种辣椒、花生等矮杆作物,有效解决茶农短期收入和幼龄茶园的管护经费,克服茶园见效前的收入“缺氧期”。坚持统筹安排,注意解决好劳动力投入问题。茶园建设作业包括整土、移栽、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病虫防治、茶树修剪和采茶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力,而且劳动强度大。现在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十分紧张,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县、乡党委、政府要认真谋划,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积极组织农村现有劳动力、动员外出务工人员投身茶园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农机开垦,进一步加大落实购机补贴力度,鼓励农民购置茶机具,提高劳动效率。要积极组织区内现有的机耕队,并大力引进区外的联合机耕队,广泛开展机耕作业,帮助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确保茶园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第四,抓好技术示范推广。提高茶叶科技含量是增强茶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没有技术规范,没有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就无法保障茶叶生产的质量,也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必须抓好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尽快制定以茶叶生产为重点的相关技术规程和技术要领。地区农业局要结合全区土壤、气候条件,参照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食品(茶叶)、绿色食品(茶叶)、有机茶标准等质量标准体系,依托中国茶科所、贵州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尽快制定我区茶叶质量标准和生产、管理、加工相关技术规程,建立健全从生产源头到加工成品和包装销售的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体系。

要抓紧培训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据统计,全区现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百人,与未来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培训一批茶产业从业人员。要加强与茶叶科研机构合作,聘请茶叶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要有计划地组织茶业技术人员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行培训、深造;要在茶园相对集中的区域开展茶农培训,使茶农逐步掌握无公害茶叶和有机茶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结合“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培养茶叶种植、加工的科技示范能手,提高茶叶技术推广力度。

要加大茶叶生产的科技推广力度。要根据国内国际市场对茶叶质量的新要求、新变化,结合我区实际,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有选择地激励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和种茶大户,依托科研院校进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加快知识与资本有机结合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积极探索企业、种茶大户与科技示范场、科技致富带头人、科研院校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技术推广新模式,并在全区及时组织示范推广,为茶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要设立茶叶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工新工艺研究、无公害技术示范,确保茶叶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同时,要发挥部门示范作用,农口部门要带头到农村抓示范试点工作,每个部门都要兴办50亩的示范基地,为全区茶叶科技的应用、推广提供支持。还要加强质量认证工作,在茶园生态环境、土壤和施肥管理、病虫害治理、鲜叶采摘、茶叶加工、包装贮藏和运输、产品销售等诸多因素上,逐步与“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标准和要求接轨,鼓励和支持生产单位积极搞好无公害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认证申报工作,全面提高我区茶叶产品的综合效益。

第五,抓好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是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各地在抓好茶园建设的同时,要把培育和壮大茶产业龙头企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尽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带动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目前,我区虽然有49家茶叶加工企业,但大多数都是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加工成本高、资源损耗大的微小企业,形不成规模效应。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重组,以贵州和泰茶业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为重点,打破地域、行业界限,采取联合、参股、兼并、重组等方式来扩大规模,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实力和辐射能力,从而担当起带动生态茶产业发展的重任。与此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我区梵净山、乌江的知名度、优越的自然环境、“兴工富区”的浓厚氛围,依托大龙、大兴工业园区,积极引进、扶持经济实力强、经营理念先进、市场营销好的龙头企业,进行优质茶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开发,拉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增加附加值,促进茶叶经济的增长。要积极发展茶产业中介组织,鼓励乡、村成立茶叶合作组织,鼓励茶叶企业、科研单位和茶农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参股,组建“互利互惠、配套联动、共兴共荣”的经济合作组织。要大力培育发展茶叶市场,建立和完善以茶叶批发市场为主,专卖店、专卖柜等为辅的营销网络,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努力扩大我区茶叶的市场占有份额。要尽快在铜仁市建设一个规模大、功能全、设施配套、辐射能力强的武陵山区茶叶批发中心市场,实现与全省、全国茶叶市场的有效对接,使其成为黔、湘、渝、川周边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在印江、石阡、松桃、沿河、德江各建设一个茶叶产地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在主要产茶区建设茶青交易市场,促进茶青向加工能力强的企业集中。要坚持“先准入、后规范”的原则,引导茶商进市交易,营造公平、安全、守信的市场环境,确保茶商合法权益。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扩大茶叶出口,抢占国际茶叶大市场。

要加强品牌建设。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谁拥有名牌,谁就拥有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今后茶叶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质量、价格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品牌的竞争。因此,全区上下要牢固树立以特色创优势,凭优势创品牌,用品牌闯市场的理念,突破以前以行政区域抓茶业的思维方式,打破各自为战僵局,集全区之智走品牌制胜之路,实现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的有效转变。今年,全区要着力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整合品牌资源,打造铜茶新形象。要围绕梵净山、佛顶山和乌江“两山一江”,着手开展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包装等基础性工作,集中力量,合力打造梵净山、佛顶山和乌江茶叶品牌。同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梵净翠芽”、“梵净翠峰”、“泉都碧龙茶”、“武陵春富硒茶”等茶叶品牌为基础,不断研制茶叶新品种和新产品,根据不同的消费区域、消费群体、消费层次,积极开发高中低档劳保用茶、旅游用茶、礼品用茶、外销用茶等,形成铜茶系列产品,树立铜茶新形象。二是强化市场营销,扩大铜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常言道,“好酒不怕巷子深”,但“养在深闺人未识”,任何一个产品要形成品牌,当然质量固然很重要,但是也离不开强大的宣传攻势,也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才可能形成品牌。因此,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统一策划、制定铜茶品牌的宣传打造方案。要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全省或全国大型茶叶博览会,这既可以跟踪同行动态,通过与著名品牌茶叶同台亮相,扩大知名度,又可以寻找差距,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品质,创建自己的省优、部优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要弘扬茶文化,借助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研讨会、展销会、旅游节等大型活动以及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我区深厚的茶文化、优良的茶叶品质和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巨大优势;通过广办茶庄、茶店、茶馆,集“喝茶、演茶、看茶、品茶、展茶、销茶”于一体,把铜茶的特殊保健作用及茶道文化宣传到饮茶人群,用铜茶的神秘文化和保健功能增强市场的竞争力。要改善和加强对茶叶生产、销售的市场管理,重点是管好品牌和茶叶质量,坚决杜绝名不符实、以次充好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发生,使四方来客都能在铜仁买到价位适宜、品质优良的好茶叶,不断提高铜茶的质量和价位信誉度,努力营造茶叶销售的良好环境。地区茶办和各县、市要抓紧拟定对外宣传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同时作好今年举办首届梵净山茶文化节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六,抓好组织保障。发展生态茶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多个环节,必须加强领导,强化协作,合力推进,才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要加强组织领导。事业成败,关键在人,茶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特别是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发展经济、培植产业,与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要建立健全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专门负责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党政一把手要统筹安排,切实做到精力到位、组织有力、指挥靠前、重心前移,及时解决茶叶产业化进程中的各种新问题;分管领导要恪尽职守、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具体领导责任,切实做到既挂帅又出兵,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实行目标责任制,按照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限,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工作要求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形成上下联动、分工合作、共同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工作运行机制。要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地委将明确一位地级领导专门负责联系发展10万亩以上的县;对发展1万亩以上的乡镇,各县要明确一位县级领导专门负责;对发展1000亩以上的村,乡镇要明确一位领导专抓落实。要加强政策引导,茶园基地建设、加工环节建设、品牌建设、市场建设这些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忽视任何一个环节,茶产业进程都将受到影响,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设立基金用于奖励在这些环节中作出显著成效的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大户和科技工作者,是提高产业化建设成效的强大动力。地委、行署已出台了加快生态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各地也要尽快制定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对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引导作用,推动生态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要充分调动部门的积极性,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主动对接生态茶产业发展,既各负其责、狠抓落实,又加强配合、通力协作,属于职责范围的事要主动抓好,需要配合的要全力支持,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要共同研究解决,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早制定应对措施,共同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攻坚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他们作为开展工作的基本依靠力量,使他们成为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带头人。要激发一切有利因素,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把全区上下统一到地委、行署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上来,形成强大合力,不断推进生态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要加大投入力度。产业要发展,投入是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拉动社会资金向茶产业聚积。地委、行署已决定,建立全区生态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去年地级财政已安排260万元,用于补贴苗圃建设和新品种引试。从2008年起,地区财政每年将预算安排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奖励生态茶产业发展。各县也要加大投入,每年必须预算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投入生态茶产业的发展。要整合部分涉农资金投向茶产业,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从2008年起,地、县用于种养业的财政扶贫资金,要确保60%投入茶产业;地区农办、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交通局各按1000万元,扶贫办和国土局各按2000万元向茶区安排相应项目资金;科技局、乡企局、民宗局等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的投资方向,结合我区生态茶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要动员种茶大户和社会有识之士,采取自筹为主、国家贷款和政府补助为辅的筹资方式,通过合股经营等办法,共同投资生态茶产业。

要加强宣传发动。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干部是关键,群众是主体。必须加强宣传,大造声势,真正发挥广大干部的推动作用和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要通过宣传发动,统一各级各部门的思想,使四大班子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使各部门真正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主动围绕大局调整工作重心;使乡村干部切实改进工作方式,主动抓好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实施。要通过宣传发动,向群众讲清政策,算明对比帐,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真正发挥群众在发展生态茶产业中的主体作用,实现由“政府要群众种茶”向“群众要自己种茶”的转变,形成全区上下喜茶、爱茶、品茶,关心和参与茶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当前,要抓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节的有利时机,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投身生态茶产业建设。

生态茶产业范文篇3

这次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回顾年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安排部署年生态茶园建设工作。等一会,县长还要作重要指示,希望大家认真领会,狠抓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正视差距,增强做好茶产业发展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年是我县发展生态茶产业的起步之年,也是困难与机遇相互交织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正值茶苗移栽季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雪凝灾害;年末,又遇上长达20余天的干旱。面对诸多困难,县茶产业领导小组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完成了《县10万亩生态茶园发展规划》,制定了加快生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通过积极争取,已列为省委、省政府明确的42个茶产业发展重点县之一。筹集各类资金650余万元,共计新建生态茶园11962.9亩,全面完成地区下达的10000亩茶园建设任务。完成茶园配套公路60余公里,已成功引进和泰茶业公司和、有种茶加工经验的企业3家,全年投入茶产业发展的企业和客商达到15家,能人大户达到60人(其中就有村干部12人),发展种茶农户4004户,以农户为主体,企业、能人、大户建基地的机制已初步形成。事实证明,我县发展生态茶产业,既有资源优势,又有政治、社会、群众基础,这是一项顺应经济发展规律,顺应民意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只要我们全县上下坚持党政高度重视、各级齐抓共管、部门通力协作、工作严密部署、建设依靠科技、管理坚持规范这些基本经验和工作方法,就一定能够推动全县生态茶产业稳步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更与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群众的积极参与分不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好的做法: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各级认识统一。县、乡两级政府都成立了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专门的领导干部和技术干部专抓茶产业发展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自研究部署茶产业发展工作,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落实茶产业发展工作措施,全县上下形成了领导部署、干部落实、能人带头、群众参与、企业投资、金融扶持的茶产业发展良好氛围。二是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结合我县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因素,对建设10万亩茶园的品种和相应的加工、市场建设进行了合理布局,对技术培训、劳动力组织、资金筹措作出了认真的安排,并把10万亩茶园建设任务按年度安排到了乡镇、村组及地块,保证了茶园建设有序推进。三是活用政策,优化投入。年初从发改、农业、国土、水利、扶贫、农办等部门筹措500万元解决了启动资金;采取茶农贷款,财政贴息等办法,有效解决了茶园管护资金;利用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乡村公路建设、“三小”工程水利、茶叶农机具补贴、科技扶贫等项目筹集资金近5000万元,有效解决了茶园建设的土地开垦整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采取乡镇自筹、财政投入、部门帮扶共筹集资金近1200万元,有效解决了茶苗及肥料的补助资金。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生态茶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规划不具体。我们虽然有一个总体规划,对10万亩建园建设的推进时间、区域、品种等作了具体安排,但是宜茶区域内哪些地块涉及林木采伐、哪些地块符合土地开发条件、哪些地方需要建设茶青收购站和粗加工厂、哪些地方需要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等未作深入研究,规划缺乏可操作性。二是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县茶办作为县委、县政府专门抓茶产业发展的独立机构,在协调解决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困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多数乡镇在抓茶产业工作中,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宣传发动不够深入,督促措施不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点子不精。三是部门配合不力。大多数部门对发展生态茶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在支持配合茶办、乡镇办理相关手续、争取项目以及给予人力、资金等方面帮扶力度不大。四是筹资困难。受上半年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贷款难度增大,导致茶园建设资金不足。五是重建轻管现象严重。大多数乡镇只把生态茶产业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未能从生态产业、经济产业方面去看待,对已建茶园的剪枝、施药、除草、培肥管理不到位,建成一片就荒芜一片,往往是茶稀草盛,草比茶高。这些矛盾和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现在已是2月中旬,距春耕农忙时节不到两个月时间,距县委、县政府确定的3月底前完成春季种茶1万亩任务只有40余天,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明确目标,创新方法,扎实抓好茶产业发展各项工作

年是我县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攻坚年。生态茶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为核心,以引进和扶持茶叶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农户为主体,以推广无性系良种为突破口,加快茶园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进程,提高生态茶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增强行业整体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努力完成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2.5万亩(春季1万亩,秋冬季1.5万亩),其中,双江镇2700亩(春季1080亩,秋冬季1620亩),闵孝镇3000亩(春季1200亩,秋冬季1800亩),民和乡4000亩(春季1600亩,秋冬季2400亩),坝盘乡2800亩(春季1120亩,秋冬季1680亩),太平乡3200亩(春季1280亩,秋冬季1920亩),怒溪乡2700亩(春季1080亩,秋冬季1620亩),德旺乡2700亩(春季1080亩,秋冬季1620亩),桃映乡2200亩(春季880亩,秋冬季1320亩),官和乡1700亩(春季680亩,秋冬季1020亩)。围绕以上目标任务,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规划,增强可操作性。规划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规划先行原则,科学合理地做好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茶办、农业、国土、林业等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调研,结合我县气候、土壤、林种、地形地貌等特点,正确处理好茶园空间布局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完善全县生态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乡镇要在全县生态茶产业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好详细的发展规划。一是要细化茶园面积发展规划。要重点向生产条件较好的乡镇、村集中,规划建设一批万亩乡镇、千亩村,培育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茶叶示范基地和专业大户。要把民和、坝盘、怒溪、双江、闵孝、德旺等6个乡镇培育成万亩茶园乡镇;在民和、怒溪、太平、闵孝、德旺5个乡镇选择5个重点村连片建设高标准茶叶基地,使每个村茶园面积均达到3000亩以上。规划中除了要明确地块面积外,还要明确地块是熟地、荒草地、疏林地还是次生林地等类型,标明是否符合土地开发或复垦、整理条件;要明确需要配套建设哪些基础设施。二是要细化茶叶品种规划。要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原则,结合我县自然条件和茶叶资源,选择推广优质茶树品种。要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精”的原则,着力培育梵净山系列精品茶。三是要细化茶叶加工基地规划。各乡镇和部门在制定茶园规划的同时,要统筹考虑茶叶加工基地规划,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的原则,新建茶叶粗加工基地,要突出既有利于技术推广,提高茶叶初制水平,又有利于充分利用和安排当地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四是要制定好茶叶市场建设规划。要超前规划建设茶叶专业市场,打通茶产业通向市场渠道,建立茶叶贸易中心平台,及时收集和供求信息。要建立和完善以茶叶批发市场为主,专卖店、专卖柜为辅的营销网络,形成产业链条,培育市场,着力解决好销售问题。

(二)加快基地建设,迅速壮大规模。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前提,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要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就必须突破总量,做大规模。按照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今年3月份必须完成1万亩生态茶园建设任务。各乡镇要按照下达的目标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村组、农户,落实到地块,落实到干部头上,严格实行干部包村工作责任制,直至茶树栽足种好为止。要实打实做足面积,挤干水份,绝不允许栽政治茶、应付茶。在茶园建设上,要尊重科学,在建园之前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掌握土地面积、海拔、坡度、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理化指标,科学选择栽培品种;要坚持高起点,严格按照无公害茶、有机茶基地建设标准和适度规模、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建设。在发展模式上,要坚持“政府引导、部门示范、企业带动、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以农户投资建园为主,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外商和本地龙头企业参与茶园建设,支持能人承包、租赁等形式发展茶产业。同时,要鼓励机关干部职工带薪带职兴办茶产业,快速推进我县茶产业发展。

(三)培育龙头,引领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是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没有龙头企业,就不能带动产业发展,因此,必须全力抓好以加工、储藏、包装、销售等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东茶西移”的机遇,在土地、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努力引进一批实力强、技术新、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来我县发展茶产业。招商部门要把引进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二是要加大对现有茶叶生产企业扶持力度。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贷款、项目安排等方面对现有茶叶生产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开发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三是要支持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原则,通过预付定金,赊销茶苗、肥料等方式,配套建设茶叶基地,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四是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生产和营销大户成立茶叶协会、茶农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形成企业、协会、茶农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化经营,走“企业带协会,协会联农户”的发展模式。

(四)打造品牌,开发市场。品牌是商品的核心竞争力。要按照“抓基地、树品牌、创市场、拓旅游”的思路,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梵净山茶叶的文化内涵、自然资源和品质特点,加大对“梵净山富硒茶”、“梵净山云峰茶”等品牌的宣传力度,做到广播上有声音、电视上有图像、报纸上有文字、网络上有内容,让梵净山茶叶品牌形象走向市场,深入人心,提高知名度。要进一步完善“梵净山富硒茶”和生态茶生产标准及加工技术流程,引导企业按标准组织加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包装,加强品牌管理和原产地保护,集中力量打造梵净山茶叶系列品牌。要高度重视茶叶质量建设,参照国际通用的有机茶及国家核准的质量、安全和卫生标准,加快研究制定从生产源头到加工、包装、销售的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加快无公害食品认证工作。对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化肥要严格监管,从源头上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要加强茶叶交易市场建设,充分利用其独特的集散功能,推进我县茶叶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进程。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面开创茶产业发展新局面

茶产业是一项初期投入大、技术要求高、见效相对较慢的长线产业。今年是我县生态茶产业建设的攻坚之年,要实现茶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面临的困难多、任务也十分艰巨,必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才能打好生态茶产业建设的关键一仗。

(一)要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发展生态茶产业,主要力量是广大农民群众。各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茶产业发展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向群众讲清政策、算明对比帐,引导农民群众认识到种茶的好处,促进群众转变观念,“变要我种茶”为“我要种茶”。乡镇、村要采取书写标语、开辟宣传专栏、召开群众会等形式,深入村组和农户开展政策宣传,把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上来,充分调动他们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发展茶产业的优势和致富典型,改变群众传统的种植观念,形成全县上下人人谈茶、说茶、种茶、唱茶,关心和参与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为茶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要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加强茶园管理,根据种植区域实际情况,千方百计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一是切实加强幼龄茶园的管理。从全县掌握的情况看,部分茶园间作不当,管理粗放,杂草从生,缺苗断垄严重,“重发展,轻管理”矛盾突出。因此,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幼龄茶园的田间管理,消除草荒,杜绝人畜践踏,对缺苗断垄的茶园要及时补栽补种,以负责任的态度保护和巩固新发展茶园成果。二是对树枝衰老和生长不规范的茶树进行定型修剪,促使茶树迅速生长。三是加强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家肥和增产素,提高茶叶产量。四是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杜绝使用高残留农药,多用生物农药,把我县茶园培育成为生态茶、有机茶的原料基地。

(三)要强化技术,培养人才。人才技术队伍事关茶产业发展的成败,要抓好茶叶技术培训和技术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叶技术队伍。一是要抓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提高培训。农业部门要建立茶叶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学习培训制度,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有计划地组织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所进行茶叶生产、加工等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加大对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二是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种茶、养茶知识和技术培训。农办、扶贫、农业、劳动等有培训任务和项目的单位,要重点向茶产业加工技术培训倾斜;职业学校、农民夜校、农村远程教育点等也要把茶叶知识技能培训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三是要加快充实茶叶技术人才队伍。组织、人事部门要抓紧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茶叶主产乡镇和重点茶叶加工企业就业;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开发、转让,项目引进、科技咨询、定期服务及兼职等方式参与茶产业发展;引进茶产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引进培养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和茶叶深加工等方面的人才,为我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要用足用活政策,加大上争力度。我县是全省茶产业发展重点县之一,必将得到省、地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只要我们的相关部门和干部不辞辛苦,加大力度地向上争取,就会得到省、地在项目和政策上的倾斜。同时,地委、行署已经出台了奖励扶持政策。县委、县政府也即将出台扶持政策和贷款贴息办法;加之金融部门的信贷倾斜、国土部门的耕地复垦政策等,对于这些,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认真领会,吃透政策,科学指导好本地茶产业的发展。

生态茶产业范文篇4

这次全区生态茶产业工作会议是在20*年元旦刚过就召开的第一次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历时三天,分别在XX市、XX县召开,目的就是要使同志们不仅要在理性认识上有所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现场参观在感性认识上有所启悟,从而坚定抓好生态茶产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在XX的大会上,X专员代表地委、行署作了重要讲话。X专员的讲话,紧密联系我区实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高度,深刻分析了抓好生态茶产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全区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对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区生态茶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更为难得的是,省农业厅对开好这次会议十分重视,胡处长亲临会议进行指导,并就如何抓好生态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石阡县委、政府介绍了经验;行署还与各县政府、地直有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落实了20*年发展生态茶产业的目标任务。同志们到了石阡后,昨天用了一天时间,马不停蹄地现场参观了XX县甘溪乡、龙井乡、中坝镇、五德镇和汤山镇的茶园和苗圃基地建设。

刚才,大家又听取了石阡县龙井乡、甘溪乡,印江县缠溪镇,松桃县正大乡的经验介绍。通过参观和经验介绍,我们感到石阡县、印江县和松桃县在发展生态茶产业方面氛围浓、进展快、效果好。特别是石阡县委、政府思想解放,敢闯、敢试、敢干,早在20*年,全省、全区均未提出发展茶产业的情况下,县委、政府就敢于和善于用足用活国家政策,抓住退耕还林机遇,实施退耕还茶和林下种茶,率先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充分证明,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谁能在开拓创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优势,赢得主动,实现预期目标。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就不可能从险路中找出坦路,从老路中走出新路,从窄路中拓出宽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希望我们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克服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用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创新、去求索,以我们永远燃烧的激情和对人民的无限深情,花大力气,下苦功夫,抓好我区生态茶产业的发展,确保到“十三五”期末,全区茶园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以上,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使我区成为国内绿茶,特别是名优茶和珠茶等原料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及珠茶出口中心。

同志们,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举全区之力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的起步年、基础年。因此,要发展生态茶产业,抓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意义特殊。一是发展生态茶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解决“三农”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强调了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对全党工作的重要要求。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核心就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生态茶产业是我区传统的优势产业,具有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特点,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有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的发展,促进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茶树是多年生经济植物,只要加强管理,其经济寿命都在几十年以上。种植茶树虽然一次性投入较大,而且在三年以后才开始见效。

但种植一次却要管几十年,甚至管人生的一辈子,可以说是一劳永逸之事,能够保证农民持续增收。茶叶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神奇的饮料,其保健作用得到了更多科学家的证实,以茶叶为主要原料的各种保健饮品层出不穷,有的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茶饮料的世纪,茶叶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根据我区现有茶叶生产水平,茶叶在盛产期,每亩茶园至少可产干茶300斤,产值达6000元以上,农民仅卖茶青就可以收入3000至4000多元。此外,茶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劳动务工收入。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迅速掀起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的热潮。二是发展生态茶产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突破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七大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明确指出我国农业发展道路,为我们今后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实施“强农稳区”战略,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生态茶产业范文篇5

同志们: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之一。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基本途径。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的战略决策,加快我区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地委、行署在深入分析我区茶产业资源情况及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认真谋划,决定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次会议,既是工作安排部署会,也是一个动员大会。关于今年的工作,长春同志还要作具体安排。下面,我强调五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

大家知道,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我区是农业大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茶叶资源消耗少,增收作用明显,是关联度强、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茶产业,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可以使广大农民迅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之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思想统一到抓生态茶产业的建设上来。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区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务工收入,二是家庭种养业收入。2006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81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73元。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种养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大,特别是没有成员外出务工的农民家庭,收入来源还是以粮油、烤烟、畜牧业为主的种养业。因此,指导帮助农村群众发展适合本地特点、具有比较优势、又能规模经营的种养业,对于增加他们的收入十分重要。茶叶是多年生农作物,一次栽种,长期受益。2006年,全区茶园面积有13.78万亩,其中有投产茶园近5万亩,总产值5800万元,亩产值1160元,效益是水稻的1.5倍、玉米的2倍。这还是低层次管理水平基础上的效益比较。我区相邻的湄潭县、风冈县的茶叶专业村,管理较好的茶园亩产值一般都在3000元以上,好的达到9000元左右。在浙江杭州,好的茶园亩产值突破20000元,效益十分明显。从目前来看,在我区农业中,还没有比茶叶更适宜大规模发展、更能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农作物。同时,发展茶产业有利于改善我区农业以粮油为主的传统种植结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有两个核心因素,一个是规模化生产,一个是产业化经营。生态茶产业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茶叶具有加工性强的特点,必须通过加工环节才能成为商品上市销售,因此,茶产品的规模发展,必然推动加工业发展。此外,茶产业还具有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特点,可带动包装、运输、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茶叶加工的产业链长,除必须粗加工外,还可精加工、深加工,开发茶粉、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及医疗、化工等延伸产品。因此发展生态茶产业,能够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和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的提高,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保持水土,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我区生态环境脆弱,喀斯特地貌受到破坏后很难修复,在保护生态环境上,我们的责任重大。长期以来,我区农村以柴草为主要燃料,加之各项建设对木材的大量需求,森林被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了石漠化趋势。国家实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重建工程以来,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既有的成绩,特别是在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如何能够稳得住、不反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茶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其本身又是经济作物,在120多万亩宜茶耕地上普遍种植,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保持水土,变荒山为绿洲。可以这么说,发展茶产业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环境,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区石漠化治理、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非耕地开发的最佳选择,对巩固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我区具有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机遇和条件

产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资源禀赋是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我区是世界茶树的主要源产地之一,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历史悠久,资源优势突出。从地理条件看,全区地貌多为低山丘陵,有宜茶土地120多万亩,适宜茶叶规模种植;从气候条件看,全区年均气温13.6一17.5度,相对湿度78%一85%,年降雨量1100一1400毫米,日照时数1067一1497小时,为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有利于生产优质茶叶;从土壤条件看,全区以红壤、黄壤、黄沙壤为主,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适宜于茶树生长;此外,我区生态环境良好,基本没有污染,好山好水,得天独厚。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茶科所、贵州省茶科所茶叶专家的指导下,我区创建了“梵净翠峰”、“泉都碧龙”等一批名茶品牌,多次在全国性的名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外商正是看中了铜仁茶叶的优良品质和优越环境,纷纷到我区投资茶园、收购茶叶,贴牌转卖。

现在,我们正面临发展生态茶产业的良好机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茶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福建及广东等东部地区,随着生态、气候的诸多变化,以及现代工业化的挤压,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茶叶的比较效益下降,因此,东部的企业开始把发展茶业的方向转向西部。去年4月,贵州金黔在线网站发表一篇报道,题目叫《外省茶商涌入我省淘金,一年“吃”掉三成半贵州茶》,文中谈到,由于贵州茶的品质不错,近年来,大量外地客商涌入贵州“淘金”。目前在遵义、安顺、黔南、黔东南和铜仁等5个市(州、地)的主产茶区,有58家浙江、江苏等外省茶商承包经营茶园,通过他们销售的贵州茶达7288吨,占我省茶叶年产量的35%。其中,我们地区就迎来了21家来自浙江、山东、湖南、江苏和重庆等地的省外客商,投资5100万元承包3.17万亩茶园经营,占全区茶园总面积的35.7%。这条消息告诉我们,就是“东茶西移”已经成势,我区茶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天时、地利、人和,关系事业成败。当前,我们面临“东茶西移”的天时,具备发展茶产业的优越条件这个地利,有着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人和”,只要我们按照地委、行署的要求和部署,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一抓到底,就一定能够把生态茶产业发展成为产值数十亿元,税收过亿元,惠及上百万群众的农业支柱产业。

三、正确看待当前发展生态茶产业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茶产业是一项初期投入大、技术要求高、见效慢的长线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区就进行过大规模开发,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再加在运作模式上计划色彩太强,茶产业发展经历曲折,群众有顾虑。因此,有些同志担心这项工作难于推进,存在畏难情绪。为了消除疑惑,我在这里,对当前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个说明。

发展茶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问题,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十一五”时期的后三年,是我区茶产业打基础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加快茶园建设,尽快扩大总量。茶园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受益年限长的特点。据保守估算,新建一亩高标准茶园仅建园费就需投入1800元,另外还有三年的管护。我区群众并不富裕,政府不给予必要的扶持,如此大的投资,群众肯定难以承受。因此,这一阶段是我们发展茶产业的最困难时期,也是关键阶段。在资金的筹集上,地委、行署的主导思想是从三个方面争取。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省委、省政府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提出到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50万亩,实现年产值20亿元的目标,而且还把我区作为全省四个重点支持的地区,每年都会安排资金对我们进行支持。此外,茶叶这一块可争取的支持资金渠道不少,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发改、科技等部门都可以争取,关键在于搞好项目包装。二是地、县要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去年地级财政安排260万元用于苗圃基地建设和新品种引进的补贴。从今年起,地区财政每年安排预算资金1000万元,作为生态茶产业建设专项资金。各县(市、特区)也要本着以县为主,地区补贴的原则,制定茶产业资金扶持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茶叶生产富民又利生态,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及长远,在这上面多花一点钱是值得的,对此,各县要有正确的认识。三是要紧紧依靠市场,拓宽投入渠道。东部茶业向西部转移不可逆转,正是我们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各县要开动脑筋,制定出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来我区投资开发,解决资金、市场、品牌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把这三块工作做好了,资金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投入就有了保障。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对于资金使用,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打捆使用”。要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发挥集聚效应。财政扶贫、土地整理资金、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项目等资金都要重点投向茶产业。二是扶持重点。我们的资金本来就不多,必须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用于解决最迫切的问题,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成效。三是“样板先行”。按照以企业和农民自愿投入为主,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和补助的办法,重点支持那些愿意发展而且有能力把事情办好的人,使他们成为周围群众的带头人。哪个县、哪个乡镇有积极性,哪个地方工作扎实、措施得力,就给予重点支持。

有的同志提到,群众对发展茶有顾虑,许多是持观望态度,现在推进工作必须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一下子要完成那么多任务,压力很大,担心任务完成不了。对此,我们就要认真分析。过去,我们在发展茶产业上受到挫折,主要处于计划经济年代,一是产权不明晰,二是没与市场挂起钩来,三是全国区域发展不明确,东部茶园较多。完全靠行政行为,农民没有受益,发展不可能持续。现在是市场经济,农户就是市场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由他们自主决定。农民最现实,也最善于算投入产出帐。他们心里清楚茶叶生产的收益,他们也担心投入成本和市场风险。对此,我们必须学会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他们。要坚持让利于民,发挥利益导向作用,加大对茶农补贴,减轻他们的经济风险,使他们愿意发展茶叶。要加大对茶叶生产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水、电、路的问题,降低生产成本。要加快建立各种茶叶市场,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畅通茶叶生产、销售、服务环节,降低市场风险。通过这些措施,把农民的生产成本降下来、服务环境改善好、市场问题解决好,群众自然就会行动起来。

茶叶是三年见效、二十年受益的经济作物。这么好的富民产业,我们没有理由不抓好。既然看准了这个产业,不管前面有再大的困难,都要义无反顾地抓下去,坚决把这项富民产业做大做强。过去,我们发展烤烟、发展生态畜牧业、搞“三小”水利建设,哪一样没有困难?但是,我们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基层的干部群众,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地攻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推进,最终产生了良好的效益。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农林特产税取消了,茶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不如抓二产三产来得快。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表现出了急功近利的思想。我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增收了就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最大政绩。我们看问题、谋发展,既要抓财源建设,解决好自我投入能力弱的问题,又要抓农民增收,解决好农村群众消费能力弱的问题。今后,只要是有利于惠民的发展,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先干起来,在干中统一思想,在干中寻求发展。我们不能在犹豫、争论中丧失机遇、贻误事业、耽误发展。

四、突出重点,扎实抓好生态茶产业建设的各项工作

发展生态茶产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又要有长期奋斗的准备;既要有长远发展蓝图,又要有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地委、行署决定,我区生态茶产业发展要分三步推进:第一步,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是打基础时期。要新增20万亩无公害无性系良种茶园,全区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实现年产值9亿元以上,茶叶综合收入12亿元以上。第二步,再用五年时间,全面推进茶产业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全区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实现年产值18亿元以上,茶叶综合收入23亿元以上。第三步,到2020年,全区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100%,使我区成为国内绿茶,特别是名优茶和珠茶等原料、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及珠茶出口中心,建成全国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基地。围绕以上目标要求,当前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抓好茶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前提和基础。搞好规划,可以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生态茶产业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区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特点,处理好茶园空间布局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全区要围绕梵净山、佛顶山和乌江,规划三个生态茶产业带,即以印江、江口、松桃、玉屏、铜仁、万山等县为主的梵净山生态茶叶产业带,以沿河、德江、思南等县为主的乌江流域富硒茶产业带,以石阡县为主的佛顶山名优绿茶产业带。围绕三大产业带,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制定全区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具体实施计划。在规划布局基础上,一要做好茶园面积发展规划。重点向生产条件较好的乡(镇)村集中,规划一批万亩乡镇、千亩村,培育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茶叶示范基地和专业大户。二要做好茶叶品种规划。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原则,根据我区的自然条件和茶叶资源,推广优质茶树品种。三要做好茶叶加工基地规划。既要充分利用现有茶叶加工基地,又要在相对集中的茶园附近,新建茶叶粗加工基地。这样做既有利于推广制茶技术,提高茶叶初制水平,又有利于充分利用和安排当地劳动力资源,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四要做好茶叶市场建设规划。规划建设茶叶专业市场,打造茶叶贸易中心平台,及时收集和茶叶供求信息,建立和完善以茶叶批发市场为主,专卖店、专卖柜等为辅的营销网络。

(二)抓好基地建设,着力扩大茶园规模。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就没有市场发言权。抓规模,重点要抓基地建设。要达到“十一五”期末全区建成茶园总面积30万亩的目标,今年必须新建2500亩苗圃、10万亩茶园。各县要按照这个目标要求,认真抓好良种茶园的规模基地建设。要抓紧把任务落实到乡镇,落实到村组。有种茶任务的乡镇要实行干部包村工作责任制,将任务面积按照规划区域落实到责任人,落实到地块,直至栽足种好为止。茶园建设是发展茶叶生产的基础,必须在建园之初,做深入细致的调查,掌握土地面积、海拔、坡度、土壤的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等资料,按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建设基地。在茶园建设上,要严格按照无公害茶、有机茶基地建设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在发展模式上,要坚持“政府引导、部门示范、企业带动、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外商和本地龙头企业、能人,承包、租赁现有茶园和参与新垦茶园建设;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宜茶非耕地向企业和种茶能手集中,发展规模茶园。在茶园的管护上,要坚持建管并重,提高已建茶园效益,带动新茶园建设。同时,要注意做好茶园投产前的土地产出工作,指导农民套种辣椒、花生等农作物,实现以短养长,确保栽得下、稳得住、有效益、能发展。

(三)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是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过去,我区茶叶生产时起时落,很不稳定,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有解决好市场问题。生产加工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加工量有限,带动能力弱,无力化解市场风险,结果是茶贱伤农,导致荒茶、毁茶。振兴和发展茶叶产业,必须认真汲取这个教训,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东茶西移”的机遇,引进一批实力强、技术新、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来我区发展茶产业,解决基地、加工、投入、技术、市场等问题,提升产业化水平。二是对现有的茶叶生产企业,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进行重点扶持,鼓励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技术改造,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三是要支持茶叶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原则,通过预付定金、赊销茶苗、肥料等方式,配套建设茶叶基地,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四是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生产和营销大户等成立茶叶协会、茶农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中介组织,形成企业、协会、茶农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走“企业带协会,协会联农户”的发展模式,维护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抓好茶叶品牌的培育。品牌是商品竞争力的核心。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应,是加快我区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区名优茶产品在省内外消费市场很受欢迎,印江的高档茶每斤已经卖到一千元以上,还供不应求。可是,我区茶叶品牌虽然较多,获奖的也不少,真正在国内知名的品牌都没有。品牌是产品的核心价值,没有品牌,只能成为别人的加工车间,远离高端市场,得不到超额利润。所以,我们一定要创出自己的名牌。实施品牌战略,要注意抓好“三个统一”:即统一宣传和广告策划,统一质量标准和工艺流程、统一质量检验。对外主打“梵净山”品牌,唱响品牌蕴涵的生态文化和佛教文化,并与梵净山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树立绿色、安全、环保、健康的品牌理念。要根据这一总体定位,抓好品牌的总体策划,具体包括品牌形象、广告宣传、市场开发、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策划。同时要高度重视茶叶质量。质量是茶叶品牌的基础和核心保障,我们发展生态茶产业,宁可开始难度大一点,第一步起就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把好质量关,力争发展一块成功一块,发展一亩成功一亩。要参照国际通用的有机茶及国家核准的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加快研究制定从生产源头到加工、包装、销售的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体系,指导标准化生产。要加快无公害食品的认证工作,对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化肥要加强监管,从源头上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

发展生态茶产业,除了要抓好以上四项重点工作外,还要注意把茶业发展与其它工作统筹考虑,抓好六个结合。一是把生态茶产业建设与“旅游活区”战略结合起来。按照“抓基地、树品牌、创市场、拓旅游”的思路,结合旅游景点布局,建设一批旅游观光茶园,积极开展生态茶园观光品茗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要组织生产适应不同层次游客喜爱的茶旅游产品,以此达到茶业、旅游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逐步培育、引导、推介“梵净山”茶系列品牌。二是把生态茶产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新农村建设打好茶产业发展基础,通过茶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把生态茶产业建设与生态畜牧业建设结合起来,走“畜、沼、茶”发展模式,达到双促进、共发展的目的。四是把生态茶产业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在条件适宜的贫困村和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的地方,可以采取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实施“整村推进”和产业扶贫,通过扶贫资金补贴支持贫困农民建立茶园,通过茶叶带动贫困人口持续增收,达到稳定脱贫的目的。五是把生态茶产业建设与荒山造林结合起来。在宜茶地区,荒山造林任务在哪里,新垦茶园就建设在哪里,既达到造林目的,又部分解决了新建茶园的投入问题,既保护了生态,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土地产出率,这对人多地少的我区农村来说十分重要。六是要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与库区后扶结合起来,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实施库区后扶、促进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大扶持力度,通过为库区群众提供茶苗、进行技术培训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库区群众发展茶叶生产,形成库区群众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

五、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努力实现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良好开局

茶产业虽在我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实现茶产业的跨越发展,面临的困难很多,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各部门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加强领导、通力合作、强力推动,打好我区生态茶产业建设的第一仗。

要加强对生态茶产业发展的领导。地区已经成立了生态茶产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地区农业局。各县(市、特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统筹指导产业发展。为确保有机构专管,有人员专抓,地委、行署决定,在地、县设立茶办,隶属于地县农业局,赋予行业管理主体和技术服务职能,为茶产业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技术服务体系保障;还要在产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加挂茶业管理站的牌子,负责茶业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生态茶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抓手,把它与烤烟、生态畜牧业放在同等位置。为使此项工作有力推进,各县要按照地区模式,由县长担任茶叶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县长具体抓,切实做到高度重视,强力推进。要强化责任,把抓产业的各项工作细化到人,实行问责、问效,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地区要把生态茶产业发展列入各县专项考核和地直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不定期的组织督促检查,每季度召开茶产业调度会,每年要对各县茶产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各县要抓紧制定促进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配套办法,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努力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要加强部门配合,齐心协力推进茶产业发展。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主动为加快我区生态茶产业发展服务。农业部门要具体搞好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把农村沼气与生态茶产业配套建设,把茶叶机械纳入农机补贴;农办、扶贫办要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扶贫项目资金向生态茶产业倾斜;林业部门要把茶园建设纳入植树造林,统一规划安排;财政部门要确保预算资金和各种专项资金的全额及时到位;经贸、商务、招商等部门要做好外企外资引进工作,引进先进制茶工艺,加快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水平的提升,支持茶叶企业技改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出口创汇;工商、税务、卫生、质监等部门要做好企业申报、质量认证、商标注册、出口退税、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茶叶市场和加工环节的管理,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茶叶产品,保护消费者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等工作;科技部门要支持我区生态茶产业发展的科技进步,对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的科技攻关给予倾斜扶持;旅游部门要结合旅游景点布局,建设一批旅游观光茶园,积极开发生态茶园旅游;文化部门要进一步继承民间习俗,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茶文化,通过宣传、提升茶文化,努力提高我区茶业的知名度,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茶业、参与茶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发改、国土、水利、交通、乡企、电力等部门要积极争取本口的项目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金融部门特别是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联社要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通过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齐心协力抓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扎实推进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要加强宣传动员,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发展生态茶产业,主要力量是广大农民群众,必须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更多的要依靠广大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一线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引导,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把发展生态茶产业的目的和意义讲清楚,将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地委、行署的决策上来。各级干部在宣传发动群众时,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帮助他们算大账、算长远账,尊重他们的意愿,体现他们的利益,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要正确处理好农民、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保护好农民利益,指导企业与农户加强协作,把农户茶园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对茶叶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并随着市场价格上浮作相应调整。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所在和致富典型,引导农民认识种茶的好处,改变农民传统种植观念。

生态茶产业范文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茶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最近几年里,随着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也在逐年加大。能够放飞心情,放松身体,成为每一个都市精英所渴望的生活状态。以休闲文化生态旅游为主的慢旅游方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上逐渐升温并成为新宠。从近几年的旅游发展趋势上来看,越来越多的人们在长假期间避开了人流密集的景区,选择了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生态旅游。我国是茶的故乡,产茶区分布广泛,地理环境优越,风光秀美,古建遗存丰富,为开发文化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许多茶乡也看到了商机,纷纷上马茶文化生态旅游,进一步拓宽了茶乡人民创收的渠道,为地方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活力。所谓茶文化生态旅游,指的是将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改造和利用,并将茶产业、茶文化和旅游业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形成的一种旅游方式。发展茶乡文化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带来增收,还可以将我国的传统茶文化进行更好的宣传和传承做出不可小觑的贡献来。

1生态旅游在茶旅游开发中的优势

以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产品,最吸引人之处就是把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品鉴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同时对我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给游客带来精神内涵上的收获。因为生态旅游的介入,茶产业也由幕后加工改为前台展示,并在形式和内涵上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茶乡开展生态旅游,主要具备以下几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1.1茶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资源。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重视,旅游业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只是对风景、景观等自然风光进行游览,“上车后睡觉,下车后拍照,别人一问,啥都不知道”的旅游体验,让很多人们对传统旅游方式失去了兴趣。相反,人们在旅游的同时更注重对旅游地的人文气息和地域文化挖掘,“沉浸”式旅游模式增加了感受、体验、参与等项目,让游客真正融入到旅游所带来的深层感受中,并获得一种不一样的旅游体验,从而达到身心满足的目的。生态文化旅游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注重个性化,在旅游产品内容的设计上具备很强的针对性。二是注重参与性,游客不在是单纯的观光者,而是可以作为环境内的一个参与者,直接体验文化活动或者项目当中。三是注重游客的收获感,游客可以在放松心情的同时,有了文化内涵和知识上的收获,而不在是单纯的猎奇和观赏。茶叶可谓我国的国饮,种植采摘和加工过程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也有着很强的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相信有很多人,对茶叶的整个加工过程都有着浓浓的好奇心。茶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固有的资源,设计开发完整的旅游体验产品。让游客通过游览,掌握基本的茶叶采摘制作过程,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会让游客回归自然,放飞自我的心里预期上得到极大的满足。1.2茶艺表演为生态旅游增加了精神享受。前文提到,现在的游客已经不在满足于单纯的游山逛水,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人文环境和精神享受上。越来越多的景区已经意识到,为游客提供精神层面享受的重要性,并打造出了系列代表性精品,例如,丽江有着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平遥有着大型互动演出《又见平遥》;西安有着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梦长安》……,这些表演形式、无论是在穿着打扮上,还是在舞蹈和歌曲风格上,都各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能够完美的表达景区所在区域独特的人文背景和历史文化底蕴。而我国悠久的茶道文化和茶艺表演,可以为生态旅游大幅增加艺术魅力,极大的满足游客对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首先在表现形式上,产茶区既有着代表性的茶艺表演,又有着传唱多年的传统茶歌茶舞,这些表现形式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既具备了赏心悦目的可观赏性,又能给游客带来内涵上的收获。如果开展茶乡生态旅游开发,不妨将这些茶文化进行深入的发掘整理,并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打造成内涵丰富,形态新颖的旅游产品,更好的满足市场和游客的需求。其次,我国产茶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各具地域和民族色彩的歌舞表演,这些都可以和茶文化、茶事表演结合起来,给游客带来更为丰富的欣赏内容,提升茶乡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1.3延伸产业为茶乡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保证。大家都熟悉日本动漫业的发展模式,除了核心动漫影视产品外,依托与动漫产业链条上的其他延伸产业,如动漫玩偶、道具、贴纸、文具等产业,同样也是日本动漫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产业与延伸产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成为日本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同样的道理,旅游产业的经济收入,不仅包括其核心产业链条上的景点门票、餐饮、住宿等产业带来的直接收入,其延伸产业为当地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同样不可小觑,而这些经济收入,也为茶乡的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作为茶乡的管理者,要想发展生态旅游,首先要求在茶叶品质、线路安排、食宿等核心旅游产品上下足功夫,还要最大限度的开发延伸产业。如可以根据自然属性,参照茶叶的特点研究特色茶点、茶糕;还可以根据茶叶的文化属性,研发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茶乡纪念旅游商品,如茶服、茶器、工艺品、字画等等。还可以根据茶的保健功能,开发一系列特色的茶保健品,如茶枕、茶面膜、茶油等等。类似的延伸产业还有很多,再此就不必一一赘述了。在茶乡生态旅游未开发之前,这些延伸产业看起来都不大现实,然而生态旅游一旦上马,延伸产业必然会随之蓬勃发展,既丰富了生态文化旅游的内容,又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1.4自然环境是茶乡生态旅游的坚强基石。茶是大自然的产物,其生长条件对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的产茶区多伴有青山绿水,环境优美,历史古建遗存也很丰富。这种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种与世隔绝人文自然状态、也正是当下城市精英一族所神往的旅游去处所在。我国已有不少产茶区,摸索开辟出一条茶文化生态旅游的路子,如西湖龙井旅游地梅家坞,地处杭州西湖景区腹地,是西湖龙井的主要产地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加上600多年的村落历史,稍加整合和开发就打造成了著名的美丽茶村生态旅游。再如中华武夷茶博园,8万平方米的园区内自然风光秀丽,上万亩茶田让人心旷神怡。“浓缩武夷茶史,展示岩韵风姿”的主题,既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又让人们领略到武夷山和武夷茶的历史底蕴。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这些成功的茶文化生态旅游案例,为其他产茶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2生态旅游文化在茶旅游开发中的意义

茶乡开展生态文化旅游,不仅仅会给茶区人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也会对茶这个核心产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契机,同样为我国几千年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贡献来。2.1有利于提高茶区经济发展。我国大部分产茶区都在山区,受地理位置和城乡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上还缺少有效的途径。而生态旅游开发的热潮,无疑为茶乡打开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子。前文已经提到,开发茶乡生态旅游,首先带来的核心产业链上的经济收入,其中包括:景区的门票收入、餐饮收入、住宿收入、门票收入、茶的销售收入等等。而其延伸产业链上的纪念品、旅游文化商品等等,也都会为茶区农民的快速致富做出贡献来。不仅如此,传统茶产业和旅游业的结合,还可以更进一步的培养茶叶消费人群,激活茶叶市场,从而为茶乡的稳步健康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2.2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是解决当下农村发展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具体到我国的产茶区,农闲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依然还是很多,而农忙时期,劳动力又会出现短期紧缺的状况。对于茶乡生态旅游来说,茶田农忙时节是恰恰是旅游淡季,农闲时期也迎来了旅游旺季。所以茶乡开展生态旅游,即能和茶叶的种植季节不会产生时节上的矛盾,又能有效解决茶乡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为茶区的社会稳定团结、和谐发展做出贡献。此外,茶乡生态旅游所提供的岗位,对文化程度的要求并不高,通过短期的培训就能上岗工作,这为茶乡农民的身份转型,也创造了有利条件。2.3有利于提高茶区人口素质。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包括经济收入上的差距,还包括人口素质上的差距。要想缩小这种差距,增强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人员交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随着茶乡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大量城市人口进入茶乡,新鲜的信息、思想、思维方式也会悄然向茶乡居民中渗透并产生影响。传统的茶乡农民增添了许多和城市局面交流思想的机会和渠道,与城市的生活方式距离又进了一步。此外,随着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茶乡农民原有的生活规范和习惯也将会逐渐打破,现代文明和先进的科技手段也会对传统生活方式产生冲击。可以预见的是,久而久之,茶乡农民和城市居民在素质上的差距将会逐渐缩小。不仅如此,生态旅游作为一项服务项目来说,对从业者的礼仪行为和道德职业操守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对提升茶乡农民素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2.4传统茶文化得到有力传承和发展。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的历史长河中,茶文化吸收了我国儒释道三家文化精髓,具备丰富的内容形式和精神内涵,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朵奇葩。茶文化的内容,涵盖了哲学、礼仪、音乐、历史、书画等多种学科,集中了我国劳动人们传统智慧与美德,其德育功能至今为当今的社会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我国的茶文化发展曾一度遭到遏制甚至打压,尽管在近40年内,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距离其应达到的普及广度,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开展茶乡生态文化旅游,可以使更多的人群走进茶乡,零距离的学习茶文化,用心感受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使茶文化得到更有力的传承和发扬。

3生态旅游文化在茶旅游开发中的建议和策略

开展生态旅游,是当下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是在对生态资源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的,强调的是对大自然的保护和敬畏,最终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怀。基于生态旅游的特点,个人认为茶乡生态旅游的开发,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3.1最大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每到旅游旺季,关于人流对景区环境造成破坏的新闻总会见诸报端。相对于一些人文景观来说,茶乡生态旅游强调的是可持续性。所以在设计开发之处,首先要考虑到旅游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并做足预案,科学合理的制定承载量,以防因人流的涌入产生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此外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使游客在进入景区之情,就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要加强景区相关人员的环保意识,做好茶文化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监测工作,将环境保护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实现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2建立茶乡生态旅游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需要指出的是,旅游是和种植业完全不同的一种经济模式,需要市场的培育、目标人群的引导、科学的设计旅游产品、行之有效的宣传策划才能实现的商业行为。还需要和茶乡的产业结构相匹配,要做好市场调研和预判,根据调研的数据结果和反馈意见,制定合理的生态旅游发展线路,及时调整茶产业的产品结构,从而使得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丰富。这就要求茶乡要改变传统种植业的思维模式,建立生态旅游的市场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制定一系列标准化体系和生产管理章程,保障茶乡生态旅游的健康快速成长。3.3打造茶区生态旅游的特色和品牌。不可否认的是,生态旅游开发失败的例子也大有存在。追其原因,一是没有特色,二是没有品牌。首先在特色上,有很多生态旅游线路的开发缺少合理规划,在一股浪潮的推动下急于上马的,结果是产品雷同、内容相似、游客体验似曾相识,最终导致游客失去了游览的兴趣。二是在品牌的树立上乏力,品牌的建立前提是就是特色,没有了特色产品和内容,品牌的建设无疑是纸上谈兵。特色的开发和品牌的建设,离不开专业营销人才的介入,茶乡开发生态旅游项目,要摒弃家族式、村落式的用人机制,大胆启用年轻有为的本地人才,积极吸引具备设计营销才能的专业人才,为打造茶区生态旅游的特色和品牌注入新的活力。3.4深入挖掘特有的茶文化资源。我国茶产区地域辽阔,每一个茶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代表性茶叶,其背后的茶文化,在总体系不变的情况下也有着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不妨依托地方文化宣传部门,对当地特有的茶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对失传的传统茶叶加工技艺进行保护性发掘和传承。通过讲好茶的古诗,传好茶的典故,做好茶的功夫,可以使得本地生态旅游产品和其他产茶区有所区别,这样也能够在特色和品牌的建设上找到发力点,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度假。

4结语

党的提出,我国新时期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和态势来看,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生态文化旅游的市场前景广阔。茶乡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在保证茶乡环境不受影响和传统产业不丢失的前提下,科学治理旅游发展规划,制定旅游发展目标,在满足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激发茶乡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1):2-13.

[2]孟彩英,张灿.休闲视角下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16(3):186-187.

[3]周岚.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6):58-61.

生态茶产业范文篇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远目标,并高度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项内容。这20字方针内容丰富,重点突出,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布局更加全面。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建设面临着几乎相同的问题,即人口多、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投入高、产出效率相对偏低等。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仍在继续,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解决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如果农业生态环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初衷将无法实现。如何解决农业生态问题已成为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新挖掘和梳理生态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基于“五山模式”的生态农业

谷城县五山镇地处武当山南麓,五山镇素有“湖北名茶之乡”和“山水园林小城镇”的美誉,2005年五山镇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镇”称号。那么五山镇凭借着什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建设的大潮中脱颖而出呢?笔者在以往的研究中将其归纳为以下五点,即科学规划布局、完善村镇配套设施、净化农村环境、壮大支柱产业和增强农民的文化素质。此后,笔者又进一步对五山镇的生态农业进行了跟踪考察,旨在透析新农村发展之道。

五山镇的生态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其支柱产业——茶叶的产业化发展上。近些年来,五山镇以生产茶叶为龙头,不断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小小茶叶带来了茶叶产业化道路,也撑起了五山山区经济的半壁河山。在全镇,茶叶产业收入占财政收入的70%,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80%,农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的90%均来自于茶叶产业。五山镇生产的“五山玉皇剑”茶,自1995年以来屡获部级、省级金奖,1999年和2001年两度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1年五山玉皇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被湖北省旅游局定为“全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省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如今五山镇茶园面积3万亩,年产茶叶300万斤,产值5000万元。五山镇已成为“湖北茶叶第一大镇”。

(一)以茶叶产业为依托发展生态型经济

五山镇坚持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特色产业之路,五山镇地处鄂西北,种茶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由此,五山镇委、镇政府提出,以茶叶产业为主导,夯实物质文明建设基础。

1.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设施建设

五山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根据自然条件、市场需求,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品种。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建大基地”的建设思路,五山镇茶园由1990年的3500亩发展到2006年的3万亩。五山镇采取集中组织劳力开挖、开发高质量基地、建高标准茶场等措施建基地,发展新茶园1.5万亩,构筑了茶叶产业新优势,实现了新跨越。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五山人外引内联,兴办了茶叶包装厂、精加工厂、袋泡保健茶厂、茶叶交易大市场,不断加粗、延长茶叶产业链条。五山镇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兴建了民营工业园区,目前已引进10余家民营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办厂,年实现利税1900万元。宽松的发展环境激活了群众经商的热情,全镇兴起300多个体工商户,年销售收入达2100万元。这些又进一步促进了五山镇茶叶产业的发展。

2.壮大投资规模,靠科技提高品质

五山镇在争取到省里和国家投入资金的同时,茶农们还自己发展股份制,共吸引入股资金5000多万元。同时,他们以优惠条件吸引外地资金,几年来,温州等地有经济实力的投资商在五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兴建了年产100多万套的茶叶包装厂,新颖别致的包装又大大增加了茶叶的附加值。当地政府还采取了多项措施避免采茶工的短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五山镇坚持年年对茶叶生产、茶园管理、茶叶制作等多个环节进行技术培训,采取专家授课,送农民到大专院校深造等措施,成立茶叶科研所,让科技指导生产是五山镇的又一举措。几年来,全镇共培训出1000多名茶叶技术人才,并分别从浙江、福建引进特早高产优质茶“龙井43号”、“乌扣早”、“大白毫”等新品种,发展有机茶,引进扦插繁育、无性繁殖种植新技术,使原有劣质低产茶园得到改造。

3.依托茶叶产业,发展生态旅游

依托茶叶产业的生态旅游业也为乡村的经济画下了浓黑重彩的一笔。

五山镇依托800亩茶园,投资80余万元,修建了集制茶、品茶、茶艺表演、食宿、娱乐于一体的天艺茶庄,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五山镇以生态茶园为面,以天艺茶庄、百日山景、堰河奇观为点,以通组水泥路为线,围绕特色建筑、民风民俗、山光水色和“农家乐”开展的生态旅游已初见成效。

伴随着茶叶经济的兴旺,镇上涌现出一大批茶叶经营点和茶叶配套企业,构筑了五山镇建设的基本框架。而“玉皇剑”茶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又赋予小城镇文明创建特有的茶乡神韵。

(二)名牌战略——五山镇开发玉皇剑速溶绿茶项目

茶叶竞争力的核心是品牌,而品牌竞争的实质是名优茶。找准这一市场导向后,五山镇加大了名优茶的生产力度。从茶树栽培管护、茶青采摘、加工制作、后期包装等实施全程“精耕细作”。在茶叶产业化建设中,五山镇县充分认识到,要想使茶叶成为永久性产业,必须建立生产与市场对接通道。为此,他们以五山镇为依托,建起茶叶批发市场;以紫金镇为销售窗口,建起茶叶销售一条街。五山镇茶叶产业由此形成了“公司+基地+茶场+农户”紧密型链条。五山镇玉皇剑速溶绿茶项目也应运而生。

1.项目背景

“五山玉皇剑”茶远销到北京、广东、河南、陕西等二十多个省市,国外新加坡、美国、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加粗延长茶叶产业化链条,适应国内外市的需求,五山镇根据自身实际,开发五山玉皇剑速溶绿茶项目。

2.项目建设有利条件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茶的饮用方式出现了多样化,各种包装的茶饮料应运而生。五山镇提出开发五山玉皇剑速溶绿茶项目的有利条件是:一是环境优越。五山镇远离城市和工业区,空气净化,无污染,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1999年2001年连续两年捧回湖北省城镇建设管理“楚天杯”,并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2002年又被命名为“全国文明乡镇”。二是有过硬的种植、生产、加工技术和高素质技术管理人员。现有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十名高级农艺师作技术指导,并与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培训、辅导等业务联系,2001年“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教学实验基地”落户五山。三是茶叶质量过硬。“五山玉皇剑”茶1999年在国家质检中心检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被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授予“有机茶加工证书”、“有机茶原料生产证书”。四是交通便利。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电话电信设备完善,运输通讯十分方便。五是有充足的茶叶来源。五山镇现有茶园3万亩,年产鲜茶2000万斤,日产鲜叶6万斤,年生产茶300万斤。

三、“五山模式”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启发

五山镇成功的关键更在于,以茶业产业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而为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长效且持续的机制。从“五山模式”的发展,我们总结出,要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政策,建立政策保障体系。发展生态经济,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各级政府要建立激励机制,维护协调,切实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和推动工作。加强同各部门协作配合的同时,加大推进技术创新。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产业支撑体系。发展生态经济是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只有产业内部和彼此之间的结构得到优化,建立与发展与生态经济模式相适应的产业支撑体系,才能保证生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三是加快技术进步,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发展生态经济,涉及环节多,技术要求较高,必须改变现有生产方式,实现从注重数量和规模的粗放式外延发展,向数质并举的集约型发展转变。各级有关部门要以提升生态经济各配套产业的科技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重点,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统筹科技资源、整合力量、优化结构,转变机制,搭建布局合理、效能统一、精干高效的新平台,用于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农民培训教育新的平台,全面提升引进、创新应用科技能力和转化效力,全面推进科技进步,用科技支撑生态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四是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生态经济全面发展。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是拉动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是我国当前乃至更长时期重点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接轨这一问题,提升综合效益。要积极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在农村建立配套产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并以参股、租赁的办法向基地投入资本,使企业与农户建立起相互融合、互为支撑、分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和谐经营机制,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一体化经营,培育发展一批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发展生态经济的龙头企业群,切实解决好农户发展生产中产销脱节等问题,促进生态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五山镇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王如松,蒋菊生.从生态农业到生态产业——论中国农业的生态转型[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05).

[3]吴文良.论我国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与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05).

生态茶产业范文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低碳经济这一理念是在我国20世纪时期所提出来的,其发展理念的主要来源是为了防止全球变暖所提出的对策。通过低消耗、减排放、减少空气污染来得以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以生态旅游产业来说,通过生态旅游产业的茶文化能够将我国的低碳消费得到有效实行,利用茶文化的旅游经济消费带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让人们加强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也通过茶文化的宣传提高生态旅游的发展速度。从低碳经济环境下来看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整体发展可以发现,一个全面而合理的旅游发展策略能够加快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并且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带来更多效益,反之则会使得茶文化生态旅游逐渐走出人们的视线。

1低碳经济环境下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

1.1旅游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途径

1.1.1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定位

旅游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旅游产业发展中,旅游产业还只是简单的产业,并未与其它产业相合作,在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多年后,旅游产业为了提高发展速度,开始与多个旅游点的商家开始合作,将其销售于游客,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但其发展方向并未受到群众的认可,在20世纪时期,我国开始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这些经济发展得到了各界的认同,并且已有多个企业将其设为运营理念,从而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的旅游发展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旅游产业不仅具备了低碳经济当中消耗低的经济条件,还具备了宣传力度大、经济发展快等优势条件,结合这些条件,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低碳经济模式,能够改变人们对传统旅游产业的不良印象,并通过利用有效资源,实行节能环保型经济消费模式,推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为我国的旅游产业指明更明确的发展方向[1]。

1.1.2旅游发展结构必备特色文化

生态旅游作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产业,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符合,并且,借助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开发生态旅游的低碳旅游事业,能够有效扩大低碳经济的影响,也能够有效改变传统的旅游事业发展模式,利用天然而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来作为生态旅游的经济发展产品,能够让游客了解我国的茶文化,还能够通过茶文化改变旅游产业的经济结构,使其成为低碳经济结构。位于我国广东西部的英德就曾利用茶文化来开发一系列的旅游产业。英德利用栽培茶树并结合云南大叶种和凤凰水仙两个优良群体作为基础,利用专业的工序制作成英德红茶,还在当地开展了相应的英红镇茶趣园。通过茶树形成多个特色景点,不仅加大了游客量,也在实现低碳经济的同时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茶文化发展成了特色旅游景点[2]。

1.2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初期

茶文化旅游的具体模式是将茶的生产过程以及茶的文化和旅游景点特色相融合发展成旅游场所,利用低碳环保的茶资源来形成新型的旅游模式,并利用茶资源来建设多种具有文化特色的茶景观,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传说,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景点。旅游产业是通过各式各样的风景特色来吸引大批游客,而这些游客在观赏风景时会较为留恋当地具有传统特色的特产。而生态旅游则可借助游客的这些心理,开发更多的茶文化庄园,将当地的民俗以及茶文化在当地打造许多具有特色的娱乐、观光景点。例如,在梅州就已开始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茶资源建设了多种特色景观,梅州是以山多、山高而出名的,并且当地结合了风景特色和茶文化,将两者打造成独一无二的茶风景,因此也就拥有了高山云雾出名茶这样的名气,去过梅州的游客都能够发现,梅州当地的客家人都十分热爱品茶,有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这样的说法。梅州大力的开发茶田观光休闲旅游产业,正好契合了都市人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强烈需求,使得各地游人蜂拥而至,在这里感受返璞归真的茶农生活。茶文化还具有良好的原生态、环保等低碳条件,并且在随着我国各项产业的不断开发,茶文化不仅开发了采茶游戏,还相继开发了茶歌、茶诗等具有特色的现代文化项目。在旅游产业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产业开始关注茶文化资源,并利用茶资源开发了许多茶文化旅游景点。

2低碳经济下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

2.1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工作

旅游产业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产业,旅游产业直接关系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低碳经济到来后,旅游产业的发展开始走向生态环保的道路。但是,如何使旅游产业能够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实现稳定发展,成为现代多个旅游产业的难题。旅游产业作为一项大型产业,其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为了使低碳经济得到全面落实和有效实行,旅游产业应在改革前做好规划,有了具体规划后再进行开发。预先规划能使旅游产业在运营中减少资源的浪费,使每个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首先,旅游产业需根据茶文化来构建相应的低碳运营体系,确保规划项目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旅游产业的项目规划得到安全保障,旅游产业可借鉴其它地区或国家的低碳经济旅游产业运营模式,研究其它旅游产业运营较为适合的项目,从中吸取失败教训,积累经验。并根据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当地进行考核和评价,用科学技术对周围环境进行考察,确保资源配置符合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另外,为了使低碳经济得到全面落实,旅游产业可在项目中规划旅游资源,并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旅游景点保持节能减排,从根源上减少旅游景点污染源,使茶文化生态旅游能够保持原生态,实现低碳发展。

2.2在旅游产业中建设茶文化推广活动

在低碳经济模式的不断深入下,旅游产业的低碳经济模式发展已成为了必然趋势。为了使我国的茶文化生态旅游能够实现高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可加大对茶文化的推广,推广内容主要涉及游客、旅游景点的特色文化、当地旅游资源等多个方面。对于茶文化生态旅游来说,可以结合不同领域的茶文化来进行大力推广,根据不同的茶类来建设不同风格的旅游景点。如广东省潮州市的中华名茶园,这个景点利用茶文化开辟了茶峰览胜、名茶长廊、绿林秋千、茶坊习艺、采茶乐趣、情调相思林、古峰火台、古驿道、古溪垂钓、熊猫竹景区等,还有包括茶艺馆、小食馆、茶窑鸡、茶叶加工厂、学生劳动实践训练基地、露天表演场等配套设施。景区利用现有山体、水域和集约型茶叶生产基地,开辟休闲生态茶园景观,让游客在旅游观光娱乐的同时,可以亲力亲为,由农艺师辅导,体验采茶、摘果、制茶等实践活动,领略茶文化之乐、古文化之韵、生态环境之趣。中华名茶园旅游区以茶文化、古文化、红色文化为载体,让游客更深度地了解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广东市潮州市贴上了茶文化的标签,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力,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

2.3转变传统旅游产业的消费模式

在低碳经济视域下,转变游客的消费模式是落实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对此,为了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能够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需要转变以往的利益型消费观念,将绿色消费作为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通过提倡绿色消费,加强人们的绿色环保理念,让游客在观赏景点的同时,能够自觉的规范自身的不良行为。通过改变传统旅游产业的运营理念,改变以往旅游产业的消费推广方向,提倡游客购买绿色环保产品,使低碳经济理念能够真正的融入游客的消费当中。让游客了解更多的茶文化,提高游客对环保理念的重视,并借助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扩大环保理念的影响力,使更多人能够加强对低碳消费的重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提出不仅改变了传统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也改变了现代的经济结构,使其实现更长远和更稳定的发展。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不仅符合低碳经济的环保理念,也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对特色文化的需求。通过建设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完善了传统旅游产业的不足之处。在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时,需要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推广旅游产业中的茶文化建设、转变传统旅游产业的消费模式,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在低碳经济下能够顺利的实行。

作者:李晓娜 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生态茶产业范文篇9

关键词:生态农业;茶生态;农业政策;经济思考;方向研究

在我国当前的生态农业发展中,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业技术体系尚不完善以及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等因素,导致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生态农业发展推进的步伐缓慢。因此,需要重点分析当前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借鉴茶生态理念的相关内涵,探索生态农业领域改进措施研究,以便提升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益和效率。

1内涵界定:茶生态、生态农业经济与生态农业政策的内涵

1.1茶生态内涵。茶是我国文化的核心,从茶的种植、生产到加工,均以生态理念为基础。茶所倡导的生态理念,不仅丰富了茶叶产业内涵,更成为茶文化体系的核心要素。因此,在当前理解和认识茶文化时,应该以茶为基础理念,探索其中所蕴含的生态内涵。茶生态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茶的生长、种植以遵循生态规律为基础。无论是我国传统的茶叶种植,还是在向世界各地推广茶叶种植,正是普遍遵循了茶叶的成长规律,才奠定了茶的“世界饮料”地位。另一方面,茶及茶文化倡导生态理念。茶所倡导的生态理念,主要是茶在采摘加工过程中,均倡导以生态环境、生态规律为基础。而茶文化所诠释的生态理念更多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平衡生态观。1.2生态农业经济内涵。生态农业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下产生的农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更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种循环的农业生产和发展理念。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型的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倡导在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重效益。生态农业经济包含农、林、牧、副、渔等多种具体的农业形态,同时农业生态经济具有高效性,通过发挥智能、科学的农业技术和现代设备,从而实现生态农业领域物质、能量的循环、多层次以及深层次的加工利用,实现农业生产成本的最小化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1]。1.3生态农业政策内涵。生态农业政策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理念在农业领域的政策产物。为了也有效推动和鼓励生态农业发展,政府在具体的农业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即为我国的生态农业政策。我国的农业生态政策包括生态补偿、绿色补贴、减税、免税以及项目基金扶持等内容,政策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项目以及条件等情况进行具体的实施,以提升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效率。从经济视角看,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生态农业发展,本质上是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合理引导和调整,从而有效维护农业领域发展秩序,实现生态理念与农业经济的深度融合。

2现状剖析:经济视角下我国生态农业政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农业经济是农业领域持续发展、产业化、生态化的重要目标,在智慧技术、产业经济不断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持续优化,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目标。由于目前对生态农业发展存在认知误区,生态农业政策与实际应用需求之间存在一定不足,具体表现为:2.1生态农业的政策及实施机制不够完善。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只有政府进行政策的引导与经济的支持,才能够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率。虽然我国当前的制定的生态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部分生态农业项目没有纳入到生态政策的范畴内,会导致部分农业项目的农民在相关的生态农业上,缺乏政策以及资金的支持;同时在现行的农业生态政策的实施中关于项目审查与政策执行监管等方面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导致部分地区在生态农业的政策落实上存在效率低下等情况。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全新方向,也是践行生态经济理念的重要尝试[2]。基于此,相关机构应结合农业领域发展趋势,出台各类发展政策,充分引导生态农业发展落地。2.2农民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认知模糊。我国是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众多,但是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文化素质上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导致大部分农民对于生态农业的认知过于片面化、表面化,同时对生态农业政策的了解也不够深入,未能较好的利用生态农业政策。在生态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中,总是存在一定的被动性,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中,从而造成生态农业发展的速度缓慢。从政策出台背后的经济学视角看,只有将政策与产业发展充分融合,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才能实现政策的最大利用效能。2.3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当前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技术支持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生态农业涉及的项目比较广泛,具体的农业项目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导致生态农业项目的发展在技术上存在空白;第二,生态农业技术的人才不够,生态农业的的从业者绝大多数是文化不高的农民,在实施生产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但是在农村基层可用的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第三,技术推广程度不高,虽然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迅速,但是能够高效推广到农村,同时在生态农业中进行实施的项目,相对来说比例是比较低的。因此,在我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技术体系需要我们进行一定的完善,才能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3]。2.4生态农业未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以个体经营为主,在生产经营中缺乏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效益。同样,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从业者主要是农民个体为主的经营单位,同时也会导致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率低下,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难以提升等问题。并且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它需要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经营,并且在不同的农业项目中需要多种生态农业项目进行互相配合,才能够实现整体的效益增长。因此,当前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规模小以及单兵作战的生产模式成为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推广的重要因素。

3应对策略:茶生态理念下我国生态农业政策的发展建议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具体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茶生态理念的全面性、规律性为当前制定、出台和应用生态农业政策提供科学建议。因此,要以茶生态理念为指引,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积极诠释和推广生态农业政策,助力全社会形成生态、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3.1在具体农业实践中完善生态农业政策。茶生态倡导遵循基本规律,因此,要从生态规律视角探究生态农业政策的优化方案。生态政策具体实施的过程,本质上是最能体现农业生态政策实施成效,检验该政策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当前生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完善政策落实之后的反馈机制,及时地解到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不足,对各类问题进行持续、有效汇总,进一步将政策内容以及实施的机制进行不断地完善,保证生态农业政策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起到积极地引导作用。同时,要加强政策监督体制完善工作,构建“制定-实施-监督-反馈-完善”的有效循环的生态农业政策体系,切实保证生态农业政策实施的效率[4]。3.2提升农民生态农业意识。茶生态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是茶农、大众推动的必然产物。因此,要以农民的生态农业意识培养为核心,积极诠释和推广生态农业理念,为当前推进农业生态政策有效实施提供关键依托。应加强农民的生态发展意识教育,提升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价值的全面认知,能够保证农民能够从思想意识上,对生态农业发展形成全面认知,并且能够深刻认知到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同时,在政策的宣传和推广中,要利用各种媒介途径和传播方式,帮助农民对生态农业政策形成深入、全方位的了解。比如,可以通过村委会组织农民进行农业政策知识学习,并且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新闻媒体的推广,帮助农民提升生态农业的认知。3.3以多元更新持续引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茶生态的发展与形成,并非简单的茶叶种植、加工活动,而是基于生态理念、技术要求和发展认知的综合产物。因此,想要真正用好生态农业政策,就需要科学技术、大型设备以及场地空间等,通过产业化经营降低固定成本或者边际成本,实现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从而提升生态农业的总体效益。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上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引导,对经营规模进行一定的指导,同时,基层部门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引导,鼓励农民以村、以乡等集体形式进行生态农业的经营,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5]。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农业生态政策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茶生态视角看,其中所诠释的自然规律、生态文化对当前生态农业政策应用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必须借鉴和吸收茶生态理念内涵,高度重视生态农业政策的制定、出台和推广,并从政策、教育推广等多个方面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以便提升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舒萍.实践型生态文化与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基于山东生态茶园新型经营主体的调查[J].山东社会科学,2017(4).

[2]王亚运;蔡银莺;朱兰兰.农业补贴政策的区域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北省武汉、荆门、黄冈等典型主体功能区为实证[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3]栾江;田晓晖;仇焕广;戴恬茗.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8(8).

[4]马红坤;毛世平.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绿色生态转型:政策演变、改革趋向及启[J].农业经济问题,2019(9).

生态茶产业范文篇10

为加快实施“443”行动计划,强力推进我市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茶业整体竞争力,实现茶业增效、茶农增收,根据《**市茶产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意见。

一、加强基地建设,夯实茶业基础

1.启动茶树良种工程,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力度。以正在建设的“安徽**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为核心,各区县相应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全面启动茶树良种工程。计划前3年全市新辟和改植换种3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其中2005年0.6万亩,2006年1万亩,2007年1.4万亩。对3亩以上连片每亩补助200元。鼓励龙头企业和茶农合作组织以及外商,通过反租倒包、土地流转等形式,建立连片基地100亩以上,每亩再奖60元。每个区县每年要求建立3-5个良种示范基地,市里每年重点抓好5个百亩以上连片基地,通过示范带动全市建立一批成规模、高标准、高效益的良种茶园示范基地。同时,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力度,对25度以上零星茶园实行退茶还林,对低产低效茶园,通过改树、改土、改园、改管理方式的“四改”综合技术措施,提高茶园覆盖率,提高茶园亩效益。

2.加快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基地建设和认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实行源头控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全力推进“三茶”建设和认证,3年内,全市茶园基本实现无公害认证。鼓励企业和组织申报绿色食品茶、有机茶认证。对获得有机茶、绿色食品茶认证的企业或组织,凡认证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的,分别一次性给予1.5万元、1万元的奖励,对获得国际颁证的再增加0.5万元奖励。

3、建立一批生态茶叶示范基地。在全市范围内选择生态条件良好并获得有机、绿色认证的茶区,建立一批生态茶叶示范基地。各区县要认真抓好生态茶园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生态示范茶园,进行整体策划包装,充分体现生态资源和品质资源优势。市里每年重点扶持一批,并对外推介,以基地招商、以生态引资。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对外招商引资

4.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原则,对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名优茶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出口茶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以上;获得省级以上著名商标或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获得ISO认证、HACCP认证、有机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其中之一;银行资信度达AA级以上;有自己的基地,每年带动茶农1000户以上的茶叶企业,市、区县给予重点扶持:⑴优先征地用地,优先进入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申请省级龙头企业。⑵优先申请产业化项目,优先申请技改项目,对重点茶叶龙头企业的技改贷款,市县(区)两级各给予50%的贷款贴息。⑶对企业当年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较上年增长15%以上部分,由同级财政按其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奖励给企业,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⑷评选年度“**市十大突出贡献茶叶企业”,由市政府颁发奖牌和证书(评选办法另行制定)。

5.积极推进茶叶企业清洁化改造。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要求,对全市茶叶加工企业分阶段、分步骤全面整改,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出台的茶叶QS认证要求,积极实施《茶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推广成套名优茶机械,推广清洁化能源、机械,改善加工环境,每年在全市建立一批新型清洁化生产示范厂,对达到标准并验收合格的企业,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奖励并予授牌。

6.加快园区建设。进一步扩大休宁出口茶加工园区规模,加快**中国茶博园的建设步伐。各区县要结合各自特色,建立绿色食品茶加工园区,**毛峰加工展示园区,旅游茶文化园区。制定优惠政策,对进入园区企业实行代办制、绿卡制,开展一站式的全程服务,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聚集效应,为茶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7.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将茶产业作为**市招商引资重点,市区县集中力量高质量编制一批茶产业项目,建立茶叶招商项目库。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投入茶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和外商租赁,承包开发生态茶叶基地。鼓励本地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嫁接联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外来企业的资金、品牌、网络优势,做大做强**茶产业。要优先支持投资茶叶深加工的企业,提高茶叶产品科技含量,开发超微茶粉、茶饮料、茶多酚、茶食品等多元化茶叶产品,改变我市茶叶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的现状,提高茶业综合经济效益。

三、打造名茶精品,实施品牌战略

8.实施名茶精品工程。启动**毛峰、太平猴魁、老竹大方、新安源银毫、祁门红茶、**绿牡丹系列造型茶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的精品名茶打造工程。完善工艺,推广机制,统一规格,提升品质。进一步提高高档精品名茶比重,开发高端化产品,逐步实现名优茶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清洁化。市里每年组织“精品名茶”评比表彰,对获奖产品在电视、报纸等媒体及展销会上宣传推介。对获得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由政府奖励2万元;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奖励10万元。

9.加快**茶叶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实施。组织专家制定和完善现有各类茶叶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加强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实施,统一印制“**茶叶标准”手册,举办培训班,制作茶叶标准化生产光碟,指导茶农和企业按标准生产加工,各地要抓点示范,逐步推广,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批茶叶标准示范基地和示范茶厂,市里统一挂牌。

10.建立品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茶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毛峰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作用,制定**茶叶品牌管理制度,以市茶产业协会为主体,抓紧申请**毛峰等茶的地理标志保护,注册证明商标,鼓励更多企业申报使用地理标识,对符合条件的组织或企业,由市农委和市工商局共同颁证管理,建立**毛峰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园、示范村和示范厂、示范店。制定**毛峰茶品牌市场管理办法,加强**茶叶品牌市场管理,由市茶产业发展领导组办公室会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工商局、市茶叶协会,共同抓好茶叶品牌市场运行监督管理。每年开展定期、不定期联合市场检查活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行为,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处。同时,组织到**毛峰主销区督查,并将检查结果通过当地机构和媒体公布,进一步规范**毛峰质量标准,净化**毛峰茶销售市场,提高**毛峰茶的市场信誉。

11.加大**毛峰茶公用品牌的宣传和推介。(1)启动**毛峰振兴和形象塑造工程。在全市各交通要道及旅游景点竖立广告牌,由市里统一规划,区县组织实施。(2)政府牵头,部门承办,企业参与,财政补贴。采取不同形式每年组团在上海、北京、山东等**茶主销区进行宣传推介。(3)不定期举办**茶业研讨会、品茶会,同时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茶叶展示展销交易会,提高**品牌茶的知名度。

四、积极拓展国内外茶叶市场,构建营销网络

12.实施外销市场拓展工程。全面实施“祁红振兴”、“屯绿输出”计划,尽快申报祁红、屯绿原产地证明商标,加大屯绿、祁红自营出口比重。改革传统加工工艺,大力发展烘炒结合型绿茶,加快祁红产品结构调整,迎合市场需求,扩大出口茶小包装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加大特种名优茶的出口比重,提升**出口茶价格。鼓励出口企业通过在茶叶主销国设立直销点和派驻外销员、委托国内外商等多种形式,建立广泛的营销网络,在巩固摩洛哥、乌兹别克、日本、马里、英国等国市场的同时,加大欧美、中东和东南亚市场开发力度,拓展市场销售空间。对在主销国设立直销点和派驻外销员的企业或组织,分别给予1万元和0.5万元的奖励。对在国外注册商标的企业奖1万元。

13.加快内销市场网络构建。巩固和完善现有的区县茶叶市场,没有市场的区县要抓紧建立。市里重点培育**茶城和祁门金东市场。鼓励企业和经营大户,到大中城市建立经营网点,开设专卖店,进入超市大卖场。加强与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经营**茶叶商号的联系,充分发挥茶叶商会的作用。进一步发挥**茶叶信息网和安徽农网的作用,大力推广网上宣传推介,开展网上销售,努力构建**茶叶营销网络。每年评选“**市十佳茶叶经纪人”和“**市十佳茶叶销售窗口”,对当选者由市政府授牌表彰(评选办法另行制定)。

14.开发茶文化旅游市场。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茶文化旅游,挖掘整理**茶的典故、传说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茶诗、茶词、茶文、茶歌,纳入到各旅游景点的导游词中,使旅游从业人员都成为**茶的宣传员。加强茶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协调,将各种茶旅游项目精心设计到风光旅游线路中去,在生态环境好、交通便利和旅游沿线上建立生态茶旅游区,开发集采茶、做茶、品茶、购茶及观茶艺、学茶艺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大力开发茶叶旅游商品和特色包装,扩大旅游茶销量。

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体系

15.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茶产业发展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茶产业规划的组织实施。各区县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区县的茶产业发展工作。市政府每年组织一次评比,对茶产业发展先进区县给予表彰。

16.开展茶产业资源普查。在全市范围内,对茶园、茶厂(场)、茶农、经营户、经纪人、茶楼、茶馆、茶叶包装厂和茶叶市场以及在外茶叶窗口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普查,通过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茶产业资源档案。

17.建立健全茶叶检验检测体系。整合现有的茶叶检验检测资源,充实技术力量,完善仪器设备和检验手段,成立**市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各区、县相应成立检测网点,定期检验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对茶叶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经营销售网点进行监控和抽检,确保我市茶叶的质量卫生安全。

18.建立健全茶行业服务体系。成立**市茶叶行业协会,并根据发展需要设立若干分会,各区县要成立相应协会。鼓励乡、村成立茶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组建茶叶经济合作社、构筑茶叶种植户、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之间横向联合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协会联系政府、企业和茶农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对市场、企业、茶农和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服务。稳定和加强各级茶叶技术推广队伍,重视茶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快茶叶新技术推广应用。

19.加强茶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以科技为先导,完善人才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和部门培训基地,举办培训班、现场教学、编印资料、推荐进修等多渠道、多手段的方式,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产业专业人才。同时,建立茶产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