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7:35:03

人才教育

人才教育范文篇1

评估的成败关乎学院发展大计,年我取得的成绩是可圈可点的各项事业发展是又好又快的但我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院距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部的评估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年是院接受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验收的关键一年。市委、市政府对此寄寓厚望,人民热切期盼。迎评促建是摆在面前的中心工作和头等大事,也是院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以此为契机,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发展和对口支援的大好机会,乘势而上、科学发展,没有回旋余地地把这项工作做好、做扎实。

对比全省同类院校,按照评估标准。尤其是等市职业院校办学情况,院在特色专业建设、招生规模、学生就业等方面均居全省中等偏上水平,但硬件建设则明显处在全省较差位置,教学用房差距在6.6万m2实验实训用房差距在4.1万m2各项建设任务还很繁重。师资队伍、干部队伍、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软件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亟待提高。

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评估的二十字方针,为此。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着力解决评建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更好地推进学院基本建设和内涵建设,确保以较高得分通过教育部评估。

一)主要目标

严格遵守教育法规和教育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服务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着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紧紧围绕“迎评促建”这一中心工作,坚持特色专业建设,适度扩大招生规模,重点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崛起和新兴行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争取实现年在校生65007000人,初步建成一流特色高职院校。

二)具体任务

进一步提升发展规模1以“专业设置”为驱动力。

更名“药学系”为“药学院”做好现有药学各专业的基础上,依托中华药都、养生区位优势。开设中药种植、养生保健类新专业,争取“药学类”专业达到10个,校生3000人左右。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强与安徽中医学院的合作,创造条件设立“医学类”专业,争取年实现招生,三年内初具规模,实现“药学”医学”同步发展。积极拓展专业建设新领域,依托粮药煤酒文游车”等产业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酒类、煤炭类等相关专业。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2以“迎评促建”为契机。

建设实训大楼,加快基本建设步伐。建成钢架厂房校内实训基地、食堂、体育看台、塑胶跑道等项目。启动图文信息楼工程。加大实习实训设备投入,预算投入2000万元,建成校内仿真饮片厂、中药制剂实验中心、电子实训基地和超市连锁实训基地。增加图书藏量,预算投入200万元左右,用于添置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纸质图书馆藏量达到20万册。加强校园周边坏境治理,进一步完善校园规划用地手续,解决所有土地遗留问题,分割办理校园规划内所有土地的土地证。

大力促进教学改革3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着力点。

积极推进“1.5+1.5理论课教学与实训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切实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密切校企合作关系,扩大“订单式”培养规模。发挥成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大学生“双证”制度落实。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办法,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以专业教研室为主体,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争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2个。实施名学科和名教师工程,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考核,广泛开展教师评教活动,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新秀。积极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做好招聘教师入编工作,稳步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稳定、教学水平提高。

大力推进管理规范化、科学化4以制度建设为主抓手。

全面完成全院制度汇编任务。进一步完善党委会议制度和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开展教学口和后勤口制度编纂工作。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加大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的力度。加强人事制度改革,校内津贴分配方案试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全院工资和福利分配制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党员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上水平。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审批程序,堵塞财务管理漏洞。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干部和教师管理考核办法,严格评优评先操作程序。进一步完善校内外招投标制度,严格规范招投标行为。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和实效性。

努力建设和谐校园5以文明创建为载体。

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学府氛围。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年”活动,全面开展校园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校园绿化和亮化工程。大力倡导勤俭治校,严格规范用水用电用车用纸等行为。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教师良好职业道德和文明举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好的品德,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和学生社团的引领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定校内路名、楼名等区位名称,提升学院景观品位。加大办公区域、教学区域、生活区域等卫生检查评比力度,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营造干净清洁的卫生环境。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和食堂管理工作力度,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强化门卫职能,严格出入证制度,规范车辆停放行为。

人才教育范文篇2

为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推进“三大工程”提前年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现就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提出以下意见:

一、强化人才意识,切实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人才是第一资源,拥有人才优势,才能在当今和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过多年的积极努力,我市已培养造就了一批素质较高的中高级人才队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我市人才队伍整体而言,还存在着人才数量规模不足,人才资源分布不够均衡,人才作用发挥不够理想,实用人才缺口较大等问题。因此,改善人才环境,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研开发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现代经营管理人才和党政管理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增强责任感,把培养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要尽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实施人才培训开发工程,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大、素质高人才队伍。要立足现有人才队伍实际,不断拓宽教育培训渠道,加大力度,全面落实大教育、大培训的要求,为现有人才学习培训、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依托现有的中高级人才队伍,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注重教育培训实效,努力培养一大批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要在稳定现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培养适用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努力创造人才辈出的环境。

二、明确职责任务,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按照五支人才队伍一起抓的工作思路,根据“”规划,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分类别、分层次制定人才发展、教育培训规划,形成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充满活力的大培训格局。组织人事部门要全面落实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人事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方案》(国人部发[5]73号),制定《党政人才发展规划》、《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经委要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规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15号文件),制定《技能人才发展规划》、《技能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农牧、水务等涉农部门要根据《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办法》(国人厅发[]34号),结合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要,尽快制定《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和相关配套实施办法,并负责组织实施。各县区、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也要结合实际,提出人才发展规划,确定教育培训目标,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突出培训重点,丰富教育培训方式

1、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党政领导人才的教育培训。认真按照我市《关于大规模教育培训干部的实施意见》,着力抓好党政领导干部、青年后备干部主体班次的培训,积极安排干部参加上级统一组织的调训。坚持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轮训制度,5年内利用党校将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轮训一遍;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党政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到国(境)外培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培训点,定期选派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参加培训学习;定期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就政治、经济、法律等问题进行专题讲座;积极鼓励公务员参加各类在职研究生学习。同时,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以及职位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依据国家公务员制度和法规,有计划地分级分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注重办公信息化、自动化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抓好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妇女干部等的培训,特别要注意培训其中优秀的年轻干部。各部门单位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目标,根据工作性质、特点和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广泛的教育培训活动,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尽快提高我市党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2、以提高创业能力为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我市与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产学研孵化基地的优势,每年组织部分年轻、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脱产培训、参与项目研发;定期选派一定数量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发展潜力的年轻优秀的企业中层经营管理人员参加自治区在发达地区组织的“企业之星”专题培训活动,到福建、山东等地的知名企业挂职锻炼;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工商管理知识培训,逐步推行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适时组织一定数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境)外进行短期培训;通过开设“青年企业家论坛”、“循环经济论坛”等,邀请院士专家、挂职“博士服务团”成员、区内外企业家与本市规模以上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进行咨询指导、探讨交流;定期举办有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专题讲座,邀请国内著名企业家及经济学专家、教授来我市讲学,组织到工业园区、企业开展专题辅导,开展“送学上门”活动,加快培养一批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3、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制定和实施《市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暂行办法》,实施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工程;结合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年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省内外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学习培训;积极支持鼓励年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职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创造条件,推荐、组织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参加“西部之光”、“基层之光”学习研修活动;充分发挥本市现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带动辐射作用,入选市“351”人才工程、自治区“313”人才工程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以及享受各级政府特殊津贴的人选,要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活动,采取“一带一”、“一带多”等方式,以老带青,以师带徒,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学术和技术交流活动;专业技术人才相对集中的农牧、水务、建设、园林、教育、卫生等系统和重点行业,要依托全市实施的重大项目建设、重点课题研究,启动“项目(课题)对接育才”计划,开展“学科带头人培养后备人才”等人才培养活动,有目标、有重点地培养一大批中青年学术栋梁和技术骨干,推进行业整体水平有新的提升;各企事业单位要结合行业特点,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更新专业技术知识,大力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4、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加强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大力支持宁夏理工学院与韩国韩中新科人才交流中心进行合作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积极选送高技能人才参加全区“充电工程”,进行高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倡导和支持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养、自主培训、名师带徒、技术练兵等多种方式自主培养高技能人才;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订单式”培训,针对我市重点产业和企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确定重点职业领域,突出重点培训方向,定向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本地无法承担的培训任务,要充分利用域外培训资源,采取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外聘专家、输出深造等多种培训渠道,加快培养能够支撑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高技能人才;鼓励企业结合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通过新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活动,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5、以提高致富能力为重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依托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市农广校、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培训基地,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种养户和农村专业协会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及农村致富带头人、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等人群为重点,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开发、生产、销售等技能的创新型实用人才;进一步深化“村企合作”工程,结合项目实施,依托企业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定向培训、就地转移上岗;依托种养殖基地,发挥“科技特派员”的特长的技能,进行经常性的实地指导培训,适时引进国内外智力,开展新技术专题辅导,提高种养殖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操作技术;发挥农村能工巧匠的示范带动作用,定期组织举办专项技能培训班,开展以师带徒、结对培养等活动,提高劳动力的实际操作技能;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农村“三支一扶”期间开展科普活动,带领农村劳动力进行创业实践,以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广泛吸纳农村实用人才参与项目开发建设、新技术推广,开展“双培双带”等活动,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定期组织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到区内外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参观和考察,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增强致富能力。

人才教育范文篇3

体育教师的成长过程,是自我的职业理想和对职业的归属感不断成熟的过程,这其中也伴随着教育教学的创新。而通过考察体育教师的成长规律,发现这种成熟伴随着日积月累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实践和创新的直接成果,这个过程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对于个人而言,由于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狭隘认识,也制约着个人的成长,如学校举行教学研讨会、讲座或知名体育教师面授机宜的在职培训不考虑个人成长中的特性,甚至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完全为“被迫接收”而准备的。在中国,由于存在大量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需求,大部分体育专业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所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将培养目标着眼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同时,这样的课程集中反映体育教师的教育课程,忽略了对于体育教师本身的培养,导致了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师实际价值的较大落差。在外国教育机构,任何参加教师培训的学生讲授的课程由教育学院和体育教育的共同科目来完成,从学院和体育教育专业共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这种模式的显着特点是相对淡化专业而强调对课程的重视。比如,申请教师资格证书,关键不是看什么样的专业选择,而是要看在教育学院教育课程体系中你是否达到要求。由于这种区别,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相关部门的合作不到位,专业之间几乎没有沟通的挑战。例如,我们的教育机构,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培养包括专业课程大多成立了由各个部门自己代为传授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教育课程。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师雏形

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进行角色换位,应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教师因根据学生的现状,帮助建立、引导建立适合个体的体育学习目标,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与学生互动,准确掌握每位学生,指导学生的不同情况各个阶段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解决和对于教学计划的调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步发展学生自主收集、获得并加工知识的能力,增加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这样的目标要求教师从过去的“传道”,更多地转变观念和创新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不断追求和实现新的目标。教育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环节,以往的教育过程更加重视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单向过程,对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考实践不足。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实现“教”与“学”的转变,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的意识,对于构建开发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个性和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体育教学在适应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显著特点不再是教材,而是如何通过教育过程,进一步扩大学生发展的空间,从而提升知识和技能的育人效果。新课改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要改变过去被动学习的状态,我们需要改变体育教师带领学生的特点,要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并继续产生,升华,发展和深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中国体育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从职业或专业教师教育,专业方向的变化,将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专业的体育教育教师和传统教育的专业方向有很大的不同。从外部而言,体育教育需要其他专业、教育者进行协作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从内部而言,课程结构应进一步体现专业特点,应实现体育课程结构数量和质量的飞跃,应包含教育知识、实践技能、体育教育和专业实践。综合来说,专业的体育教育需要对于更多资源的整合。从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院校要进行战略重组,其中教育学院并到大学后独立存在,作为一个基础,保留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以及培训功能;师专和师范大学合并;师范学院与当地教育学校合并;教育学院升级为师范学院;师范学院和综合性大学合并,进入发展的正常阶段。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培训的发展模式吸取教育,将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岗前培训机构再度整合,成立一个大体,两种功能,管理三位一体的模式,其中合并为大学既负责岗前培训,也为在职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建立培训和培养的双轨道方式。从体育学院和师范学院首先变化,发展传统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方向,并逐渐混合到大学体育教育课程的方向。经过职业培训必须依靠正规类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体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功能建立,促进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应先和高中、中小学结合的方向转变,逐步建立以大学为基础的体育教师教育模式,让受教育者和学校都受益。

人才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川剧;素质;教育

振兴川剧是推动四川文化大跨越,促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四川省振兴川剧三大基地之一,是振兴川剧的重要阵地,是守望民族传统艺术的坚强堡垒。振兴川剧关键是人才,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川剧艺术人才,是目前川剧工作者,特别是川剧艺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专业为例,指出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途径等方面探索川剧艺术人才的培养。

一、川剧艺术人才培养的成效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原四川省川剧学校)自195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川剧艺术人才的培养、川剧教学成果的积累和剧目继承、改革、探索等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川剧艺术表、导、演、音乐、舞台美术专门人才。活跃在川剧界的陈智林、沈铁梅、田蔓莎、李莎、肖德美等90%的“梅花奖”一线演员均是该校学生;学院的美籍留学生白灵芝荣获“全国艺术院校戏剧比赛银奖”;学院创排的川剧《死水微澜》摘取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和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上海“白玉兰艺术表演奖”,被戏剧界誉为振兴川剧的里程碑。2008年,学院招收首批川剧专业大专生,开启了川剧事业后继有人的正规化、高水平专业教育,川剧人才培养由此上升到一个新层次。每年择优录取60名川剧和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学生享受师范生免费或补贴教育待遇,培养一批又一批“小梅花”苗子和高素质技艺专门人才,让川剧文化延续生命。

二、川剧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造成了川剧后备人才短缺,川剧艺术人才的培养受到了一定影响。从现阶段情况来看,川剧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比较扎实,具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但人文素质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问题有:文化知识储备少,底子薄,阅读面窄;学生重专业轻文化倾向严重,认为学好专业技术就可以了,对人文课程没有兴趣,甚至排斥,致使文化课堂考勤较差,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习的功利性动机较强,认为人文课程不会带来直接的利益便不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文化课堂教学纪律差,经常迟到旷课,甚至不知道文化课任课教师的名字;一些学生还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道德观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意识较差等问题。总之文化底蕴厚实、艺术修养全面、专业上有后劲的学生少。原因在于,一方面川剧专业学生招生困难,存在着招生零门槛的现象。除了部分真心热爱川剧艺术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较差,致使相当部分川剧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不高。另一方面,川剧专业技艺性比较强,致使在人才培养教育上非常重视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与训练,忽视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加强川剧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川剧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加强川剧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川剧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涵括了文学、戏曲、舞蹈、音乐等艺术门类,川剧艺术人才需要以扎实的基本功、一专多能、多才多艺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当今世界已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子技术已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电子音乐、彩色音乐在舞台上频频使用,舞美制作更加高科技化。如果川剧专业的学生文化知识和素养不迅速提高,以后将不能适应现代化舞台艺术的发展形势。其次,面对当前文化艺术多元化以及广大观众的审美水平提升、艺术需求提高、欣赏情趣广泛的客观总体趋势,决定了川剧艺术人才更应该以高质量、高品位、多样化和多层次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来巩固自身的地位。“文化修养是帮助演员理解人物、创造人物的一把钥匙”。[1]即使学生的专业技艺水平高,但如果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低,是难以领略经典作品的深刻内涵,由此难以驾驭作品中人物形象,那他所演绎的角色怎会受到观众的青睐呢?并且当技艺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需要文化修养、文化底蕴来促进其再上一个新台阶。艺术家们一致认为,“一个成熟的艺术人才能否在实践中有后劲,能否不断攀登艺术高峰,主要取决于自身内在的文化素质。”[2]在戏剧界,梅兰芳、欧阳予倩、曹禺、老舍等老一辈艺术大师,都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一专多能。张岱记载,“彭天赐串戏妙天下,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天赐多扮净丑,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赐之心肝愈狠,借天赐之面目愈刁,出天赐之口角而愈险……皱眉眂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盖天锡一肚皮书史,一肚皮山川。”[2]彭天赐演戏之所以逼真,就在于他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这段文字形象地说明了演员人文素质与表演效果的重要关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培养川剧专业艺术人才的内在要求,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德艺双馨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没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文化知识,没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文化艺术修养,怎么可能肩负起振兴川剧的艰巨任务呢?由此看来,这是我们在振兴川剧、培养人才上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必须强化川剧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为培养文化型的新时代川剧艺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川剧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提高川剧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鼓励他们在专业上刻苦专研,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又要针对他们文化知识水平较差、人文素质不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一)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为核心,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

“文化水平和戏剧人员的成材是正相关的。文化水平越高,成材率越高。”[4]因此,加强川剧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的教学是人才培养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其途径可通过学院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以提高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提升人文素质及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欣赏、听说训练和写作训练三个模块,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能有效地夯实垫高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基础,帮助学生从经典文学作品中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感悟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素质,提高审美能力、人文素质,增强综合素质。“其人文素质教育作用是一般课程所无法取代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的核心载体。”[5]但是从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川剧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入校时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低,上课无心听讲,致使语文学习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语文知识水平停滞不前;另一方面,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在年龄阶段、教学层次分布、学习水平方面参差不齐,致使语文教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难以根据学生教学层次分布进行分层教学,甚至出现部分学生上课理解困难、听不懂的情况。鉴于此,必须结合川剧专业学生实际情况,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一是不能因节约经费将不同教学层次的学生纳入一个教学班进行教学,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层次来分班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二是制定适合川剧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由于川剧专业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较强,可取消听说训练教学模块,增加经典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内容。并且作品鉴赏教学重点学习鉴赏中国古诗词、散曲、戏剧文学作品以及西方经典戏剧文学作品,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品位,提升人文素质。三是大学语文教学与川剧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如学生在学习《谭记儿》《拷红》《六月雪》等传统剧目时,大学语文教学可在同时对学生讲授《望江亭》《西厢记》《窦娥冤》戏曲作品,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戏曲文学作品的内涵,熟练运用川剧表演技艺塑造剧本中的人物形象,而且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对专业学习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学习能使他们获得专业学习之外的知识与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及艺术修养、人文素质。

(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在对川剧艺术人才总体素质的要求中,政治素质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要求艺术人才是全才全能的人,但他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公民道德;热爱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他应该热爱自己所学习的川剧艺术,有以振兴川剧为毕生事业的担当精神。即使在当前川剧艺术发展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也会坚持不懈,努力传承、创新川剧艺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其措施之一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指的是在普通高校开设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三门必修课,“教学内容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民主法治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学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历史、伦理、法学、艺术和美学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观念,促进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康的心理,也有助于掌握广泛的人文知识,丰富人文底蕴,凝练人文精神。如通过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课,让学生了解抗战历史,牢记历史的启迪和教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以专业课为切入点,全面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专业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程中潜在的人文内涵,善于总结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将人类优秀文化精神、思想传授给学生,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例如在排练学习川剧《巴山红叶》时,让学生在剧目排练中既掌握了川剧唱、念、做、打等各种表演程式技能,又通过王瑛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她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秉公执法、恪敬职守的高尚职业道德,实现德艺双馨的培养目标。

(四)以开展读书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标志,更是人们自我完善提升和凝聚智慧的重要途径。而且时代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只有博闻强识、博采众长的人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认清真理和谬误,以扎实的知识储备驾驭艺术人生。因此,我们应在川剧专业学生中积极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建立读书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激励广大学子与书为友,益智明理,从经典名著中汲取精华,从圣贤哲理中感悟真理。为保障读书活动落到实处,有效培养起学生的阅读习惯,需制定读书活动制度、建立激励机制等,确保通过读书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从文学、美学、文艺学等学科体系中吸取丰富养料,提高艺术审美鉴赏力。

(五)以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为保障,确保人文素质教育取得实效

为确保人文素质教育取得实效,一是学院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人文素质教育考核的评价内容、标准、方法等,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例如在考核内容上,将学生读书活动的表现、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度、社区服务的德育表现、大赛获奖等纳入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二是改革专业课考核模式。学生的专业课考核历来都是专业课教师评定,文化课教师从不参与考核。川剧专业的某些专业课如剧目课程、艺术概论课程要考核学生理解剧本的能力,运用基本技能塑造栩栩如生的川剧人物形象的能力,运用艺术概论的基本原理分析、认识艺术活动现象和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能力,这与大学语文课程在考核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方面具有相同之处。因此在这些专业课程考核中,大学语文老师可以积极参与评定考核,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文化课教师教学的重要性,文化教学与专业教学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同时此举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实现专业考核模式的科学性。三是建立文化成绩与专业成绩并重的评价机制。川剧专业学生文化课考试成绩普遍不理想,为提高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参与度,让学生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需采取文化成绩与专业成绩并重的措施来全面评价考核学生。例如,学生文化成绩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将限制学生下学期的舞台演出机会,学生文化成绩不合格取消评定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当前培养德艺双馨的川剧表演艺术人才的一个紧迫任务。我们不要求每位川剧学子都能成为艺术家、学者,但他们必须都是有文化的艺术人才。

作者:张盛春 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董天庆.一分辛苦一分才——略谈戏曲人才的基本功[J].戏曲研究,1982(1).

[2]杨乾武.新的历史时期与新型戏剧人才——北京剧协举办戏剧教育研讨会[J].艺术教育,1995(1).

[3]张岱.陶庵梦忆(卷六)[M].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

[4]权朝鲁,王希,周跃先.戏剧人才成材规律初探[J].戏剧艺术,1985(1).

人才教育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培养模式

教师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中等教育师资人才的主要基地。12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前途与命运,作为教育事业基础部分的基础教育与中等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等必然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这对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问题,笔者结合湖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就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作进一步分析。

一、我校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逐渐淡化。湖南科技大学是由湘潭师范学院和湘潭工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合并而成,有几十年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历史,它凝集子几代人在教师教育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两校合并后虽然保留了原有的师范专业,但学校基于提升学科水平、提高师范毕业生考研和到非教育领域就业的竞争能力等方面的考虑,将工作的重心转向了追求专业的学术性和综合性,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大学靠拢,直接导致了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特色的削弱。比如我校从2(0刃年到205年,师范类的招生人数依次是1841、1955、1553、1772、1589、1492,在校师范类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势。

(二)教师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我校目前尚缺乏教师教育的整体观念,对教师行业的师资培养缺乏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师资培养并没有把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师资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从而导致教师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程度不高,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衔接不够。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缺乏衔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辐射与职业教育师资的养成缺乏衔接,教师的双专业特征没有能够体现,不利于教师资源的整合。

(三)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传统的“学科本位”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因此,学生的本体性知识掌握良好,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太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较差。近些年来,实习单位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我校师范生的普遍评价是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我们的学生不是自己“不会”,而是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会”。目前,在我校的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教育类的课程一般是“老三门”,即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再加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以我校2(0)4级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为例,教育心理学犯学时(2学分)、现代教育学犯学时(2学分)、现代教育技术犯学时(2学分)、教育测量与评价犯学时(2学分)、语文教学论70学时(4学分)。教育类课程总学时为189学时(共12学分),仅占总学时数的8.2%。而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类课程普遍在20一30%之间。如美国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为73%(教育实习占21%),法国占巧%,德国占03%,新加坡占60%。

(四)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习时间短,模式单一,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校师范生基本上采用四年级利用6周的时间集中到中小学进行实习的模式。在此期间,实习生除了进行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外,还要进行课外活动指导、教学实验、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调研等。由于实习时间短,上述许多内容只是走过场,很多实习生刚刚进人角色,实习就已结束,加之实习期间经常受到就业和考研的干扰,使得教育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目前的实习只是一次性的,不重视“模拟实习”和“见习”的作用,实习生缺乏对中小学的感性认识,更不了解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规律。这样的实习,难以使师范生迅速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教育教学能力。

二加强我校教师教育的若干举措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教师教育研究和管理

1.成立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顾问,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另一名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师教育工作相关的职能处室和教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教师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艺术三个研究小组,分别由教务处处长和人文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和研究小组组长。

2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在学校教研经费中拨专款积极支持教育类课题的立项与申报工作,使教师教育研究常规化并提高针对性,以课题研究带动和提升教师教育整体水平。

3.每年从教学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逐步建设好教师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训练的物质平台。

4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实行归口管理。教师基本技能归口人文学院,班主任工作技能、多媒体教学设计与操作、CIA课件制作等归口教育学院,艺术类课程归口艺术学院。提高教师授课的专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二)创新培养模式,适应不同人才的发展需要

根据教师的双专业性质和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的“3l+”模式及部分非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模块化,努力提高教师质量规格和专养成,后一年进行专门的教师技能训练,享受师范生的待遇。培养方案模块化即非师范类专业在第四年都安排一个教师培养模块和专业深化模块供学生选择,以发挥非定向型师范的学科优势,并培养各种类型的师资(尤其是职业教育方面的师资)。

(三)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1.优化课程结构,加大教育类课程比重,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教育类课程主要由教育理论课和教育技能课两部分组成。教育理论课开设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和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技能课开设教师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学科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等。通过调整,逐渐使教育类课程达到总学时的02%左右。

2精选课程内容,提高教学内容对不同专业的适应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大师范类专业的师德教育;公共基础课的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和选择,做到有用和够用;选修课程要合理规划,必须有利于满足专业加深、专业转换或职业适应等需要而系统开设,以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

3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互通共享,提高利用率。协调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推进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发挥CIA课件和网络等媒体资源的作用,实现多种媒体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

(四)加强教育实习,增强实践教学实效

1.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教育中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基本途径。为了切实增强实习的实效,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教育实习:一是创造条件保证低年级学生每年都有一定的时间到中小学见习,增加师范生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和归属感;二是增加试教、模拟实习的机会,充分利用观摩教学录像、“微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丰富和充实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真实情景感受;三是延长实习时间,逐渐探索周乃至一个学期的实习模式,让教育实习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一环。

2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提高师资培养的质量。采用“校内教师+校外导师”相结合的模式,聘任校外有丰富基础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专业发展导师,充分利用校外导师所具备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拓展活动。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要建立所比较稳定的实习学校,每年投入一定建设资金,使其成为教师教育的实训基地和改革阵地。

(五)改善育人环境,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1.充分调动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示范作用。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

人才教育范文篇6

中国教育管理人才受到管理体制因素以及教育体制因素影响很大。首先,从管理体制而言,目前,我国对于高校教育人才和财务等进行计划管理,只可以根据职能将管理工作做到位,没有将管理活力创新。其次,从教育体制而言,教育机构是一种学术性很强的机构,教育工作是核心部分,科研水准是判断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1]。高校在进行人才教育的时候,常常把重点放置于教学以及科研等专业性人员培养以及激励方面,将管理干部团队构建放在边缘区。这些年来,虽教育管理干部团队有一定的调节,可是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教育改革的规范相比较,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其大致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政治理论学习没有激情。在我国教育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教育管理干部谈到政治理论学习时激情就会大大降低,一说到政治理论学习就开始找各种借口或理由说自己工作比较忙,无法抽身去学习。还有部分教育管理干部是为了学习才学习的,没有学习政治理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只是为了应付。总之,教育人员没有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和学习意识。(二)管理制度陈旧。教育管理工作是一种非常复杂且具备创新性的工作,部分教育管理干部虽然在工作的时候脚踏实地,可是在管理过程中却因循守旧,凭借着自身的经验以及习惯做事,没有创新管理制度的思维,如此一来,就限制了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2]。(三)人才流失严重。因为工资、事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部分有真才实学、懂得管理经营的年轻管理人才却被迫离开原本的岗位,到别处工作的情况经常发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将高校教育对于管理人才培养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大大缩减了。(四)专业水平低首先,学历水平不高,部分人员是没有拥有本科学历的。其次,专业知识不够,大多数教育行政和党务管理工作人员没有系统的专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最后,就是教育研究水平低,很多教育管理人员没有评估教授以及副教授的能力。

二、教育管理人才培养举措

(一)增强理论学习。我国相关领导人曾经说过,只有提升整个干部团队理论素质,才可以进一步提升党的领导水准以及执政水平。当今,中学和小学书记、校长、主任的工作非常繁忙,且事情比较多,有很大的压力,很多的人除去处理好自己的工作以外,可能需要讲解课文,担任某一学科教师[3],因此,没有时间安心坐下来好好学习和研究。而当今中学小学还是面对现代化、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教育,有大量工作和问题必须要进行改革和研究。所以,从当前开始就要有计划地培养校长、书记、主任等。这部分人员要系统地开展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学习,成为可以轻松驾驭当今教育的管理人才。(二)创新制度。要想提高管理干部能力,就需要干部自身的努力,而重点在于好的制度设置与规划。制度就是社会游戏的规则,准确地说就是决定人们关系而进行人为设置的制度。人是在相关制度环境下生活的,作为人们发展与生存的现实性空间,制度是约束人们不良行为的有力武器,其对于人们生活而言,给人们日常活动提供了基础规则。与此同时,还是一种激励机制。而创新制度一般有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制度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作为管理学概念的不相同层次,制度就是组织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归属,就是根据哪一个人来制定游戏规则。而体制就是游戏规则内容,机制就是确保性原则,经过激励以及限制、督促等原则为确保游戏规则切实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去。教育要吸收人才、挽留人才,建设人才基地,一定要让人才看到教育管理机制中的活力,看到教育改革发展给人才价值取向带来的希望,这样才可以让人才在教育创新中有机会发挥自身的长处或者优势。相关实践调查表明,增强管理人才培养单单依赖于宣传教化是不够的,应当落实到详细的制度设计中,没有好的制度设计师不能取得有效的能力建设的。不一样的制度在管理干部能力构成以及提高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差异性。科学制度能够促使管理干部提高能力。相反的,就会阻碍到教育管理干部能力提高。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不管是什么样的制度均是从最开始的适应走向不适应,从促使作用变成障碍的。因而,需要管理人员调解制度,健全与创新制度,创新在计划经济下构成的干部队伍构建模式,给管理人才培养及提高塑造好的制度环境。(三)创新人才流动机制。管理人才流动合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构建好的竞争环境,提高干部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当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专业化,教育越来越需要一些能力综合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管理人才长时间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不益于拓展人际关系,不益于公平办事,并且会在思想观念中出现不好的情绪,长时间凭借自身的经验办事,很难把工作思路拓展与创新,也很难提高管理水平[4]。将管理人才流动机制创新,可以促使机关和院系、行政部门和党务部门等相互之间的有序流动,有益于将管理干部结构优化,较好地促进教育战略目标的完成,在最大程度上积极调动管理干部的主动性,帮助其发挥出优势。这样,管理干部经过不同岗位的训练,有益于丰富经验,促使其能力的提高。当今,教育管理人才流动机制创新,重点是将管理干部以及教学疏通,促使教育管理干部团队的良性循环。在长时间构成的思维影响下,部分人以为管理干部与教学科研工作人员沟通,专业不对口,不益于教育和其自身发展。实际上,个人专业与就业、研究学术和管理不是泾渭分明的。(四)激励机制创新。创新激励机制可以促使教育管理人才自我价值外化为社会价值,是教育建设的驱动力之一。一则,构建好的激励机制需要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首先,管理人才的努力在考核过程中得到肯定;其次,管理人才绩效和薪资成正比;最后,管理人才薪资让其精神与物质需求均得到充分的满足。这三个问题处理得当,可以建设有效的教育管理人才机制,促进管理人才作用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育管理人才在了解自身努力方向以及工作规范的时候,不断超越自己,激发起内在需求动力。持续提升自己的素质。二则,构建激励模式的有效性。教育管理人才激励机制的模式运营并不是单一性的,其种类丰富,可是根据详细的操作方面而言,是经过绩效考核、薪资分配等制度来实现的。三则,构建科学的薪资分配系统。薪资分配制度是教育管理的有效激励方法。教育管理人才薪资是对于管理人才的酬劳以及认同,必须要构建科学且公正的薪资分配制度,要对教育管理人才薪资结构包含基础薪资、奖励和福利等合理调节。当今,教育中不担心分配少而担心分配不均衡的思想观念在部分管理干部心中根深蒂固,虽然不符合当今时展,可是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阻碍,所以公平分配制度是激发人员创新性的良好途径。

教育管理人才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构成部分,对教育教学活动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教育管理人才工作与经济工作或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一样,交流是教育管理人才工作的方法,目的就是为了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相关管理人员要仔细审视当今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的不足,且思索新的教育管理方式,才可以全面推动教育管理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曙红.浅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管理体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5):82-84.

[2]韦联桂,蒋欢.创新教育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探究———以经济管理类院校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15):81-83.

[3]赵媛媛.广州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对策与措施[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4):189-190,157.

人才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整合;U-S合作;技能训练

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职业指向性十分明确的专业,其旨在为小学阶段的普通学校培养合格的教师。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大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也开始逐渐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小学教师的素质、角色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给职业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本科院校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培养出适应未来小学教师职业的优秀人才,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议题。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构建完善、科学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现行职业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体系培养的不足

(一)培养方式落后。正如国家在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的:“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尚不能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与环境有待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尚未形成……”[1]当前,职业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无法衔接基础教育中对人才的要求,导致培养出的小学师资人才在实习期乃至后期入职上岗初期难以适应小学教育现状的需求。(二)师资队伍理念更新缓慢。培养优秀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做保障。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也应与时俱进,主动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更好地把专业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对接起来,但很多教师“关起门”来教学,不能深入小学进行走访、调研,充分体察基础教育现状、学情,导致教学理念与小学教育理念严重脱节,也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三)专业素养不高。对高职院校来讲,构建具有“职业能力”的标准化人才,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重点。但是,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调研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育教学基本功不扎实。部分毕业生在进入到具体教育岗位后,“三字一话”等基础的功底都不过关,甚至在一些字体的写作中,还出现了倒画笔的情况。第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强。当前,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在硬件和技术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调研发现,部分毕业生在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还非常欠缺,特别是在慕课、微课等应用方面。因此,加强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成为当前思考的重点。

二、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一)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要加快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转变培养观念是第一步,也是提升高职竞争力的关键。只有转变和抛弃落后的人才观念,才能适应新形势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此,作为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者,首先,要确立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念。通过观念的确定,才能将观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方案中,以此为下一步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而确定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职能确定的。其次,与国内外接轨,拓展高职人才培养的视野。要改变目前人才培养的观念,不能总让广大的教师“关起来”闭门造车。而只有让广大的职业院校教师拓展视野,看到更加优秀的职业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才能更好地激励教师在培养中的创新。(二)加强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小学教师担任基础教育的启蒙工作,必须有扎实的技能和基本功,才能成为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因此,在校期间必须强化该专业学生的从师技能训练,提升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而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早读、午写、晚讲活动的开展。师范生从师的基本技能“三字一话”,即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应从大一进校时进行部署安排,贯穿三年学习生涯,早读主要通过朗读,练习普通话;午写主要训练学生的三字,从大一到大三,根据书写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晚讲主要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和讲微课的能力,这种贯穿一体的技能训练活动将学生的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营造浓厚的师范文化氛围。学生在三年的浸染训练之后,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底,为将来的职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2.以赛促学,大力创造观摩交流机会。小教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应有合理的检验标准,在校内应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师范生技能大赛,如汉字书写大赛、朗诵比赛、讲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实现强化专业技能目的。除了校内比赛,鼓励学生多“走出去”参加省级、部级相关技能大赛,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自信心,彰显小教专业特色教育优势。另一方面,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观摩交流的机会,高职院校应与当地教育局加强联系,关注小学教育科研动态,不定期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当地小学观摩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比赛课,同时也不定期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小学一线教师来校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小学教学的经验、方法。这样让学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新教育观念,使学生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能,也提高小教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三)建立U-S合作模式。实践教学是推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U-S合作即“大学—中小学”(university-school)联合研究,主要指大学与中小学开展合作研究,共同发现、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现象,其目的是转变传统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学脱节现象,促进双方协作发展,共同提高,使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的教育一体化,使双方的专业发展及校本课程发展更为规范化[2]。U-S合作作为培养优秀小学教师的一种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U-S合作体的形成,可为小教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将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学体验、教学观摩、班级管理、教学评价、教学研究、心理健康咨询等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到大学四年完整连贯的实践课程体系中[3]。就目前情况看,小学向高校提供教学实践的场所与实习指导者,高校依靠小学帮助推进实践教学,二者关系是单向度的,影响小学教师培养质量。学生在实习初期明显感觉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之前的理论学习与小学课程现状的脱节,对小学课程标准认识不足,教学技能表现欠佳,教学研究能力、了解学生能力等都存在不足,让学生产生之前所学内容用不上,一切得重头再学的想法。为了保证实习效果,使学生尽快适应实习及入岗。U-S合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合作教研机制。由高职院校专职教师与合作小学校方教师组建研究共同体,成立“小学教育与发展中心”,并由学校和兼职教师所在单位共同制定科研项目的管理办法和奖励办法,“研究中心”组织高职院校与小学师资队伍双向观摩学习,密切关注小教前沿发展动态,探讨小教教育热点问题,开展课程研讨与教学研讨,及时更新调整小教专业内容,实现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小学人才需求的无缝衔接。小学优秀教师参与人才培养,为小学师资职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发挥教育科研优势,了解本地区不同专业成长阶段小学教师面临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师职后培训课程,将教师职前职后教育无缝对接,建构教师持久发展平台。2.双向导师的学徒制。当前,学生在最后一学期实习时,往往由专业任课教师担任实习教师,指导学生实习。而在此之前,学生与实习教师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学徒关系。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有关要求,职业院校应重视学徒制的建立、落实,在学生进入大学一年级时,就为学生制定双向导师制,即为该专业的学生选派一名院内导师和院外导师。其中,院内导师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指导经验的专业任课教师担任,院外导师由合作小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小学教师负责,要求院内导师在三年期间带领对应学徒,从生活上、情感上、专业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而院外导师主要从实践学方面及班级管理方面对学徒进行指导,学徒可利用课余时间跟随院外导师在其所在学校班级观摩学习,上体验课、当助理教师,参与院外导师的日常教学及科研活动。这种双向导师学徒制将增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革新,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要求。只要小学教师专业人才的培养立足于小学教师的职业特性,充分了解小学教学的发展规律,才能培养出适应当前小学教育需要的优秀师资,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Z].2017.

[2]郭义玲.基于“U-S”合作的教师学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人才教育范文篇8

1.1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木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是相对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并将这种生产力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直接创造出社会物质财富的人才”[2]。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在德、智、体、美等方而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木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首岗胜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育部制定的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三部分组成。其中专业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学、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等。

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改革

2.1向实用型、服务型转变。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应逐渐向实用型、服务型转变。实用型是建立在应用型基础之上的,实用型课程注重专业技能的发展,是直接能够将技能转化为效益,为社会生产提供服务的课程类别,具有高效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在建设和改革时应以这类课程改革为主,旨在提高生产效率,最大化地满足市场需求。党的十七大打报告指出: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性是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加强服务型理念的传导,研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如何服务群众等,旨在满足大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体育服务产品。2.2体育课程与课程体育。体育课程与课程体育的目的都是育人。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包含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而课程体育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观。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不能仅局限于野蛮的身体练习,更要从国家的发展出发,在日常的生活、学习、生产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勇于拼搏、坚持不懈,将实现“体育强国梦”、“健康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应加强挫折教育、敬业教育、团队精神、规则意识的融合。2.3加强体育文化内涵建设。长期以来,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发展状况存在着以下特点:文化基础和技术技能基础薄弱,兼具文化和技术技能优秀的学生很少[3]。体育文化内涵即体育精神文明建设,体育精神是由具体的体育行为反映的,在参加体育比赛时体现出的公平、公正,奥林匹克精神的更高、更快、更强等,这些都是人们挑战自我、追求极限的具体行为所反映的体育文化,这种文化精神是对自然法则的尊敬,是促进人们不断传承勇敢、拼搏、奋斗、创新的不竭动力。体育精神同时也促使体育行为产生,为了更好地生活,从石器时代人类团结协作共同狩猎到工业时代人们的勇于创新再到我国的解放战争奋勇厮杀再到改革开放的勤劳致富,各类社会生产活动中都体现出了体育精神的存在,高校体育教育加强体育文化内涵的建设不仅仅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观,还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及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2.4着力打造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将特色体育项目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是促进全民健身、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又一重大举措。打造体育特色项目能够充分发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创造力,将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体育发展。打造地方特色体育项目需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一线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以建设“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之路为目标,注重金牌的同时更加注重群众体育的发展。

3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3.1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合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建设完善,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在不断产生并受到社会的认可,高校体育教育正在向现代化逐步转变。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帮助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得到了改变。如翻转课堂教师可以将要教的内容通过互联网传达给学生,学生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能够获得充分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等。相比其他课程,体育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够更加直观地告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多少。此外,教师可以构建校园阳光体育教学平台,将不同项目的运动进行分类,并编写学习内容、方法、目标及考察办法,而且根据网络学习的考评进行打分等,这样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信息化需求,又提高的学习效率,减轻教师教学负担。3.2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中心。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即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长期以来,我们在高校体育中都是以大锅饭的形式进行教学,从管理到教师再到学生,即便是开设了选修课也不能够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发展需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老师做到以人为本,在进行课堂设计时需要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展示或比赛,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升体育文化素养,惯于抛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拓展学生体育视野等。3.3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示范、教案、科研、技战术、组织、表达等能力。科学合理的教法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标准的示范能够树立良好的榜样及学习目标;规范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加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良好的科研能力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较强的技战术是支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创新的基础;全面连贯地讲解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老师的教学内容。因此,体育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3.4教学评价模式注重技能应用与创新。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课考察办法仍以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进行考量。那么平时成绩如何更加科学地考察,期末考察是不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为出发点,这都是当下体育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学评价模式需要注重学生技能地运用,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要将学习的技能和知识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生产的技术本领,这就要求学生要求较强的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体育教学评价模式更加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才能够不断地开发学生的体育潜力,满足学生不同体育健身需求。

4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高校具有一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全面的公共体育服务配套设施、科学健全的体育发展理念、系统的体育健身方法、一整套的健康发展经验。高校应发挥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主体优势,将自身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实践基地。既能够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有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需从5个角度出发:第一,明确公共体育服务对象,满足群众多元化体育需求;第二,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内容,改善群众体育水平和素养;第三,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服务机构,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第四,制定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管理办法,确保科学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并存;第五,合理的的评价及反馈机制,优化资源利用、促进效益增长。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既能够服务于高校体育专业建设和实践,又能够服务于社会大众,满足社会生产需求,切实把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计划落实在实处。

5一专多能型向多专多能型转变

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培养高技能的体育教育应用型人才,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体育院校适应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需要[4]。一专多能型人才即复合型人才,就是在某个专业或岗位上较为突出,而且能够胜任其他专业或岗位工作的人才。随着社会地不断进步,市场的不断改善,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人才需求。多专多能行人才培养模式是相对一专多能型人才而言的,总体的目标是培养出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多项专长,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裁判组织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5】。

6结论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体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要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产、为社会生产创造财富为出发点,向实用型、服务型转变。“体育课程与课程体育”并轨,加强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着力打造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中心、重点抓学生实践能力(教法、示范、教案、讲解、科研、技战术、组织、表达等)培养,教学评价模式注重技能应用与创新;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实践要以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基础,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应用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一专多能型逐渐向多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最终实现产教融合,助推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教育部文件,2015.

[2]武常宏,宋伟,王大志,耿海燕,蔡志强,王光光.“应用型人才”理念下对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普修课程考评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J].运动,2017,3(158):76-77.

[3]李正洪.独立学院体育教育特色专业建设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6):24-25.

[4]徐烨,刘礼国.凯里学院“十三五”时期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6,12(6):159-161.

人才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数学;教育;人才培养;作用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数学教育的开展,能够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运转,促使他们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不断的让自身的思维保持在灵活的状态。与此同时,数学知识与很多的科目学习、锻炼,都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以数学教育为桥梁,能够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

一、中职人才培养现状

从国家现有的发展来看,很多中职院校都对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整体上的发展表现为良性循环的状态,在各个方面的工作实施中,未出现严重的缺失和不足。分析认为,中职人才培养现状,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职培养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伴随着社会行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的稳步提升,中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正不断的从可持续角度来完成,涉及到的行业也不断增加,为国家的人才团队建设,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第二,中职人才的培养,还是在传统的手段上应用较多,虽然在效果上比较值得肯定,但是在时代的进步过程中,如果不对传统培养方法做出积极的变革,肯定会在日后的工作中,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这一点必须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注意,绝对不能出现任何的缺失与隐患。第三,中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而言,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课的教育,要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坚持加强数学教育,促使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获得更好的成绩。

二、数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优化人才的培养路径。中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在今后努力获得更好的成绩,必须对人才的培养路径做出良好的优化处理,这样才能为国家的综合建设,提供更多的帮助。结合以往的教育经验和当下的教育标准,认为数学教育的开展,能够将人才培养路径更好的拓宽,促使中职学生在知识学习、掌握、运用的层面上,可以不断的获得更好的成绩,最大限度的改善固有教育的不足,创造出较高的教育价值。例如,将《高等数学》分成2个模块进行分层教学,并将每个模块的教学计划进行了适当地调整。分级教学遵循如下原则:根据基础,设计起点;根据需要,设计内容;根据能力,设计进度和方法;根据兴趣,设计设计教学环节。从而做到基础扎实的学生培养特色,基础薄弱的学生稳步发展。目前,只在A类中进行分级教学。通过实施这样的数学教育方法,能够让中职学生将数学知识,与自身所学习的专业更好融合,最大限度的改善固有的不足,提高教育的可行性。2.提高网络学习平台的应用。中职教育体系当中,人才培养并不是按照单一的模式来完成,对于数学教育而言,其在应用过程中,还能够更好的促进网络学习平台的运用。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都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方法来完成。我们在积极开展数学教育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思维做出更好的开拓处理。例如,网络学习平台的运用,能够让中职学生在自己比较喜欢的领域,或者是在自己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加强网络知识的锻炼和掌握,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丰富技术体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自主探寻数学与自身专业的关系,尤其是在一些比较高端的领域内,通过自主拓展学习后,中职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对于既往的培养不足,做出更好的处理,为今后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学习平台的运用,必须循序渐进的开展,探索其中的规律。3.推动实践教学向前发展。除了上述的几项作用外,数学教育的实施,还可以推动中职人才培养不断的朝着实践的层面来努力。现代化的人才教育,倘若仅仅在理论上完成,肯定无法得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在实践内容上积极的巩固。数学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让学生发现,大多数的数学猜想和公理、定理等,都是在不断的实践推导以后得到的结论。那么在自身的专业学习上,同样要加强应用,要坚持在不同的领域内去观察和探索,了解到专业的优势和就业趋向,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更好的改善教育工作中的不足,提高教育的水平。

三、总结

本文对数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展开讨论,现阶段的教育工作发展,在整体上获得了很大的进展,各方面未出现严重的缺失和不足。日后,应继续在数学教育的应用上,坚持按照拓展原则来完成,要加强数学教育与不同专业的深入融合,改善传统教育的不足,推动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必须注重教育的强度和比例安排。

参考文献:

[1]王宏艳,杨玉敏.数学教育在经济领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经济类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02):38-40.

[2]张清年,叶晓枫.大学数学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7(04):150-152.

人才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职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比较

一、会计人才培养定位的比较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把大学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和专科)分成5A和5B两大类。5A侧重理论教育,相当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5B侧重实用技术教育,基本等同于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按照专业分设的标准不同,5A又分为学术型本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两类。学术型本科教育是按学科分设专业,侧重培养从事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按行业分设专业,侧重培养从事各行各业专业实践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2]。对应来看,学术型本科教育主要致力于为创新性(研究生)、复合型人才(专业硕士)的培养做准备;地方本科院校主要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职业院校主要致力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当然,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并不存在绝对清晰的界限,但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使得其培养目标定位各有侧重。具体如图1所示: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研究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3](2004)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为宗旨,以精准就业为导向,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需要为标准,培养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良好的“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本文搜集了包括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10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归纳总结,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为[4]: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一线,培养具备会计核算、税务服务、审计监督和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在中小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会计、出纳、税务、审计、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5]提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指出要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坚持走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之路,瞄准服务域,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中心,突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核心,走从“新建”到“新型”的建设发展之路,建设神形兼备的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本文搜集了包括滨州学院在内的1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归纳总结,将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为:本专业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知识,具有核算、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财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队协作、乐于奉献和勇于创新等职业素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较强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在企业、金融机构、非盈利组织及中介服务组织等领域,从事财务管理、会计、审计、税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一)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本文选择山东省两所高职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发现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为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的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图2所示,为实现知识的精细化,设置出纳实务、会计实务、税务实务、成本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侧重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有机融合;为实现“零距离”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会计信息化实务(财务软件实操)、会计综合实训(手工账模拟)、专业轮岗实训(分阶段体验财务工作全过程)、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为实现订单式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置金融方向(银行柜员实务和保险实务)和注册会计师方向(会计和审计)的选修课程。(二)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本文选择山东省两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发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由3个模块组成。具体如图3所示:第一模块,夯实会计学专业理论及实务基础。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多元化。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设置经济学、管理学,夯实会计学的理论基础,并同时涉猎金融学、财政学和统计学等基础学科,保持知识的多元化;第二层次设置会计系列课程,保持知识系统化。第三层次是会计课程的延伸,包括审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投资学等,这些课程是会计知识的应用和深化。第二、三层次知识的学习均并配合一周的同步实训,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模块,培养学生持续、扩展的实践能力。共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会计系列课程的同步配套实训,这是连接模块一和模块二的桥梁。第二层次是专项实训,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财务软件的实训)、财务模拟实训(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ERP综合实训以及纳税申报与筹划;第三层次是综合实训,包括会计综合实训(手工模拟账)和专业综合实训(会计专业及其相关岗位的虚拟实训);第四层次是企业实战实训环节。包括社会实践(每学期一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实习单位的情况进行选题和写作)。第三模块,培养学生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创新创业能力及素质拓展能力。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会计相关专业课程,有助于学生多元化知识体系的养成和适应相关岗位能力的形成。第二层次包括文献检索、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第三层次是素质拓展课程,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参加学科竞赛、听取或组织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知识更新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不断学习、创新创业和组织协调等能力。

四、分类构建健康、优化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上述分析发现,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侧重理论与实务的融合、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侧重特定行业的订单式培养等等。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要求,建议高职院校采用“虚实交替”和“2+1后置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虚实交替是指在课程设置上,按照会计工作业务流程和岗位需要,分模块、按顺序开展教学,通过虚拟实训课程与企业实境实训(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交替循环,培养学生精细化的理论知识和“零距离”的专业技能。“2+1后置订单”是指教学安排上,前两个学年主要由学校完成人才基本技能的培养,第三学年,根据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人才订单由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毕业后由合作企业推荐就业。(二)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上述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前沿化、多元化,关注能力的扩展、创新、持续和一些非智力能力的培养。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要求,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校企融合、训赛对接、多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融合,即秉持“共建共享、实现共赢”的理念,探索校企共建、共享、共管、共育、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建设紧跟行业发展的联动模式。诸如:完善学生管理制度、联合开发课程、联合培训师资,联合推进项目标准化建设等措施。当然,本科教育的校企融合,要区别于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要坚持以高等学校为主,可以采用3+1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而最后一个学年到合作企业实习实训。同时,在校三年期间,合作企业要定期到校讲授部分专业实训课程,让学生更好的认识专业实践。训赛对接,即实训课程设置与参加学科竞赛紧密联系。目前,会计专业课程的学科竞赛比较多,比如ERP、企业价值创造大赛等等,这些比赛不仅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因此,为取得学科竞赛能力的提升,在设置专业实训课时,可以将二者进行对接。多证融通,即鼓励和帮助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证书、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获取就业和创业的软件条件。会计专业考取的证书较多,一为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初级会计师,代表学生的职业资格能力。二是学生的外语、计算机水平等资格证书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必备的条件。三是相关资格证书,比如证券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等等。四是教师资格证书。本科教育除去培养专业实践人才之外,还培养能从事专业科研、专业教学工作的人才,故基本的教师修养能力也是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