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0:01:56

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范文篇1

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关注人的发展、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批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与人相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理想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把人本、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三种存在形态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包括: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人。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中的“本”,需要放在各种关系中来理解和确定,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相对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而言,把人当作主体。第二,相对于人被边缘化而言,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终本质和根据。第三,相对于人作为手段而言,把人作为目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理念具有三层基本涵义:第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能力差异、人的平等、创造个性和权利,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塑造人,是说既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第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实践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并运用历史(符合规律发展的要求)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或人性化:合乎人性发展的要求)的尺度,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人的共性、人的普遍性、共同人性与人的个性,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

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主要成果

(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

社会发展观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为主要依据,提出了以社会统筹发展为基础的整体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人本观、以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为动力的协调发展观。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社会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党的一大党纲指出:“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为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是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党的性质决定了他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反复告诫全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发展

从马克思到,都把为无产阶级、绝大多数人、人民以及全人类作为自己的人学理念的基点。但在他们所处的革命年代,他们更注重的是整体、集体的人,实质上是强调“以人民为本”。这一理念贯穿于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年轻的邓小平就是怀着这一信念踏上革命征途的,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20世纪末,整个世界进入了全球日益“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会长期并存,而且还要相互越来越密切地交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必然要遵守共同的规范、共同的准则,仍然固守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传统理念显然是不行的。面对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高瞻远瞩,认真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把共产党人的“以人民为本”的人学理念升华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块重要基石,他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人本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在“以人为本”方面,邓小平关注更多的是实践,主要包括:第一,大力发展经济,满足人的需求;第二,注重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第三,正视人的个性,倡导多彩生活。(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深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党最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理论创新成果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上,倾注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血,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论智慧和创新精神,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新飞跃。同志立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邓小平“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神圣宣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四)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践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弘扬马列毛邓伟大理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发扬光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而“以人为本”就是其本质与核心。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应: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为人才的成长,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制度、体制环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紧紧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凝结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思考。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它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不仅是物,更是人,这一要求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政治理念。“以人为本”,一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二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也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

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

人本思想范文篇2

一、职校会计教学现状

1.生源的影响

职校生源基础较差,如果无视这一基本事实,授课还是按照大纲的要求一板一眼,或为了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等一味地将知识拓展,挖深,那教学最终将难以收到成效。

2.传统会计教学

目前,中职学校所使用的《会计》教材中大多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教师在讲台上卖力讲授,而台下学生听得索然无味;书本和现实情况脱节,新的会计准则已经出台,但教材中却还在用旧的会计科目;教材中缺乏案例、情节,与生活实际差距过大……这些问题要求专业教师弥补教材不足,改善课堂教学。

二、人本思想在会计教学中的渗透

1.创设情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兴趣盎然,就应该在新课导入上下功夫。导入直接影响学生们进入学习境界的速度和程度,好的导入能起到先声夺人和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学“应收账款”时,笔者先从网上搜索一些“老赖”照片及行为,做成PPT演示出来,同时还用一些打油诗“年关尽,讨债忙”等来作配合,并形象地把“讨债公司”搬上讲台,这时学生们早就七嘴八舌地谈论开了。笔者再讲解应收账款涉及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老赖”产生坏账、企业如何计提坏账准备等知识,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和接收了。

2.发挥教学多媒体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单调与静态,能克服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差的问题。它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的组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耳、眼睛等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们能专心致志,刺激了他们“我要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这对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和水平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比如讲授投资时,可以利用截图方式将“K线图”截下来,配以深圳交易所、上海交易所的图片和资料说明。这样,既可使学生初步了解证券的常识,又可使她们有一种自豪感“我也知道股票啦”,为他们以后投资理财奠定基础。

3.角色定位的教学模式

角色定位的教学方法,也可运用到会计教学中。比如讲授会计岗位时,首先让学生明确各岗位的职责,然后分别扮演会计、出纳、会计主管、单位负责人等角色,进行岗位实训,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报表的生成等各会计岗位的各项工作。这样,既让学生将会计理论知识升华到实践操作,又让学生明白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明白只有相互团结合作才能把会计工作做好。又如在讲总账和明细账的关系时,可用比喻的教学方法,把总账科目比为“父亲”,明细账科目比为“儿子”,把“父子”角色定位引入到课堂中,,并进一步引申出“子要孝敬父”等相关道德知识,在一串欢笑声中解决了基本概念问题。以上是笔者找到的一些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运用案例教学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会计教材案例严重不足,教材内容索然无味,形式单一。笔者曾做过一份会计课堂教学的调查问卷,其中有一道题是:“哪种学习形式会让你想睡觉?”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讲解”。因此,会计教师应以《大纲》为根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设计贴近生活的案例(不是课本的案例),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从寻求知识到解决问题都由自己全程解决,从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内在潜能。例如,笔者在网上搜索何厚铧的资料,向学生讲述他所学专业为经济学,有加拿大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执掌家业是一家银行,1999年被选为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此案例就激起了学生对会计的极大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做了铺垫。再例如讲主营业务收入时,笔者将主营业务成本直接比喻为“天仙配”中第一配,自然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成本就成为天仙配中的第二配,这和会计核算中配比原则可以对号入座,这个时候,有的学生自然就哼起了“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整个课堂氛围轻松愉悦。

人本思想范文篇3

人本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中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权利、关心人的需要,强调人权和人的社会平等地位。人本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人为本的思想大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古已有之的成语,孟子说过:“民为贵,君为亲,社稷次之”。《左传》有云:善人,国之主也。《礼记》中也有“如保赤子”的说法。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以“人”为中心,而不再以“神”和“来世”为中心的人文精神,成为冲破黑暗时代的伟大曙光。马克思把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当做他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未来的理想目标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他极其重视人的自由活动与实践的重大意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最为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实践性,从而最为强调人的自由和价值的哲学。这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的基本内核。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全会发表的《公报》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有"五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本思想的本质

人本思想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言的,如果相对于政治形态而言,则称之为民本思想。人是所有经济社会活动的制定者、参与者和享有者;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人是真正的“主角”,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经济关系,是人与人在经济生活中的相互联系,经济学所揭示的所有规律无不有人的因素加入其中。离开了人的经济活动是不可思议的。既然经济活动的主角是人,而人的行为又受先天素质(如智力与体力状况)和后天受教育状况的制约。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道德品质、气质与气量、心理状态、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想感情、行为举止、家庭情况乃至个人嗜好,在经济活动中反映出差别来。对一个社会,无论是行政的、经济的还是法律的,都是人们意志的贯彻。一项经济政策或法律条款的制定是人的活动,要使其贯彻下去同样是人的活动。进一步讲,政策法规制订的依据本身就是人。人本思想的本质应该是:人本原则。即以“人”为经济生活的中心,国家是民本人道、仁爱互助、公平共富的幸福的“人民之家”;人性原则。即提倡人性解放,万类平等,个性自由,尊重人权,发挥人的灵性、本性和创造力;和谐原则。即从天人合一、物我和谐的宇宙观出发,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以及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非异化原则。反对物质、技术、权力对人的异化,反对人的大众化、功利化和标准化,反对技术、网络对人的压抑,反对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对人的摧残,建立人道经济、公平社会、无压抑文明。

人本思想与经济社会发展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需求,同时为满足需求产生了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不仅因人始,且以人展开。在生产要素中,劳动者是能动的、主观的要素;在生活过程中,劳动者始终加入其中,并按人的意志使再生产过程有目的地进行下去;流通过程,更是人的杰作,他们因而创造了市场;生产劳动的产品,是围绕人们的需求进行的,所谓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环节,展示了人们经济活动全过程。在这里,作为经济活动参加者,人是主体。人是劳动者、管理者、计划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人类又是在经济活动中不断地发展自身、完善自身的。正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的生产活动,一方面发展了人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丰富了人的社会属性。

从社会发展的本性上看,经济社会的兴奋点在追求利润、追求剩余价值,从客观上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现代经济的固有趋势,又要求社会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在本性上应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标。由于以人为目标,社会生产的目的与其经济运动的必然归宿点消费相重合。在以人为目标的社会里,对社会经济发展衡量的指标体系、对财富增长与人生活的环境(生态环境)的关系、对效率与社会公正的关系,对人的自我完善等等,都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

人本思想在贫困地区的现状

贫困地区贫困的原因不仅是各种经济要素不足,还包括与社会发展之相关的政治、文化和争取自主自我权利的"贫困"。所以治理与消除贫困的治本之道,是强化社会权利的平等和保障社会权利的公正的同时,提高贫困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醒。社会民主及自我发展意识贫困是指获取社会发展机会和渠道不足。机会和渠道的存在是一回事,而能否得到获取这些机会和渠道又是一回事。如果弱势群体只要求政府解决经济贫困而不是社会意识和文化信息以及自我发展能力"贫困"的话,那幺,政府的行政干预和权力的空间越大,各种救济政策和措施的实施越多,贫困将随着政府的扶持使"无力者更加无力"。所以,强调特困群体的自我觉醒和积极参与以及自主发展是弱势团体改善自身地位和处境的根本之道。物质救济只能释放没有保障的金钱,而自我发展能力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则能赋予穷人一种永恒的力量。力量比金钱更具长远性和根本性的保证。得到觉醒和发展能力的过程和机会需要公平,尤其是维护权利的法律,更要能保证人人平等。

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穷人,按照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生活,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这种状态世代延续,代代相传,永远走不出贫困的窠臼,如马太效应,贫者逾贫,富者逾富。在靠天吃饭的严酷的大自然面前,他们的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为之奋斗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环境,不但如此,而且随着人口增长,环境越来越不能给人提供日常的生活所需。落后的自然经济使贫困地区的人文环境也与现代社会存在巨大的差距,人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觉醒意识还处在“贫困”之中。

扶贫开发中的人本思想

要根治这种贫困状态,就要施之于教育。教人以真,教人为善,做到善待自己和他人;教人以美,可以使他们懂得欣赏生命的意义,用科学、人文、人本的思想来填充内心的空白和愚昧。上世纪早期的中国在外受列强宰割、内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际,面对国人麻木的灵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认为救国救民首先要救人心。在西方,有一种职业是专门救助社会上有困难的人、有问题的人,从事这一职业的人被称为“社会工作者”,他们在助人的时候的核心价值观是“助人自助”,具体的说就是帮助这些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社工助人不是单纯的提供物质的帮助,而是致力于受助者自信的恢复,帮助他们走向现代社会,社工助人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受助者心灵支持的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物质上帮助贫困者人群的时候,也别忘了辅以教育的手段,或者说从长远来看,教育才是根本目的。要把拄着拐杖走路的人变成去掉双拐大步前行的人,教育任重而道远。从人本观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人本市场经济、或曰劳本市场经济。正是重视人的价值,弘扬人的个性,从而最终促进人的自主发展,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泰勒为代表的学派把人看作只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率,但没有从根本上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梅奥依据霍桑实验,把人看作“社会人”,创建了行为科学理论,在经济管理历史上第一次体现了人本思想。近几年来兴起的各种文化、观点都是具有人本思想的理论。国外实行的依靠群众创新、“学习组织”、“团队精神”等活动都体现了人本思想。我国近年来也一直在应用人本思想。现代社会必然要以人为本,实施先进经济模式,应确立人在劳动过程中的中心地位,选择与人的个性相适应的技术,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创造对人有凝聚力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能和创造力,达到提高生产的有效性,同时又实现人自身价值的目的。以人为主体、为本位定位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不可否认,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政府推动、政府投资、政府立项,政府天天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其结果是政府官员整天累得够呛,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时并没有真正"调动"起来。为此,进一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真正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上解决经济发展中"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以人为本搞好扶贫开发工作

人本思想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运用,首先是要尊重人、理解人。要尊重穷人、理解穷人,以穷人为核心,在实际工作中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充分调动穷人的积极性,把外在的工作目标、扶贫措施内化为穷人的脱贫致富的动力,从而提高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首先,贫困地区干部充分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穷人。要经常深入到穷人家里,积极与穷人沟通、交流,充分听取和理解他们的各种想法,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穷人有思想问题或困难,总是愿意找干部倾诉,干部也总是以乡邻、朋友的身份帮助出主意。在得到穷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后,穷人在心理上产生满足感,进而对政府产生较强的认同感,表现在对政府信誉的认同,对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对政府的政策、对政府的发展目标的认同,这一认同或内化的过程,是扶贫工作走向成功的关键。

其次,力求把扶贫工作目标同全体村民的需要相结合,结合点就是引导村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教育。根据不同的情况,制订不同的发展目标,使目标同每一位穷人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使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

第三、干部在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一位穷人。穷人的生活问题、家庭困难得到政府尽力解决后,村民体会到政府的温暖,更增强了对政府的亲切感,从而安居乐业,有所作为。

人格上的尊重,劳动上的激励,生活上的关心,在项目建设中充分体现人本思想,使每个村民对建设项目高度认同,并自觉体现在自己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脱贫致富的目标才能实现。

以人为本的扶贫开发要把知识资源开发放在首位。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因素、投资开发知识资源的收益要高于投资开发自然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动荡使贫困地区稚嫩的经济开发充满风险,贫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也不利于规模开发;而开发知识资源在人本思想的树立和转化为脱贫致富的智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资源是最重要的发展资源,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知识资源的匮乏,并且对现在知识资源利用不足。因此,扶贫开发的方向应从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向开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使知识要素成为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开发知识资源,关键在于提高一个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交流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三种能力建设将带动教育、信息和科技三大产业的发展。

首先要加速发展各类教育,扩大公众吸收知识;加快电信设施建设,扩大公众交流知识和信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创新;要树立长期发展观、市场经济观、可持续发展观及人本发展观。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克服依赖思想,改革不适应的体制和建立一个启动内部发展的良性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将外部的投资机会及各种优惠政策与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特色优势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起来,面向国内外市场形成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树立人本发展观,切忌重物轻人,重经轻社。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着重物轻人,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现象。东西部差距固然表现在物质经济基础和地理区位、硬件设施等发展条件上,但更重要的是观念、智力、科技和管理水平等人的因素上。因此,实施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必须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为人中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转向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转向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深层次原因之一是劳动力素质低,人才缺乏,人的积极性未能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

贫困地区要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对于加速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推动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都具有深远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从深入学习、理解、贯彻落实的高度,对以人为本进行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党的宗旨观念。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终落脚点都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对人民的利益如何对待,以何种方式处理人民利益,这是一个政权的性质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努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进一步转变工作观念,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坚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团结群众,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纵观历史变迁,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过程,无不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人士及群众奋斗的结果,人民群众是真正创造历史的主人。我们今天进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进行扶贫开发,没有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新时期提倡以人为本,就是要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

要抓好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基础,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系统的教育,立足于全民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市民整体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保证人的生存和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两个文明建设。

人本思想范文篇4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贯穿于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组成部分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学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马克思学说中具有核心和根本地位,是马克思学说中不可撼动的“阿基米德点”。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可以从本体论、历史观和价值论这三个方面来阐释。

第一,从本体论来讲,马克思认为实践基础上的人及其活动是本体。对世界本源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是任何哲学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在马克思之前的传统本体论哲学由于没能从实践的人和人的实践生活出发追问和思考世界本源,因而往往把世界本源归结为自然界、神或客观精神等。马克思把实践基础上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处于具体生活世界的人当作其学说的基础。马克思学说从诞生之日起就将传统本体论哲学所指向的对象转向到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全面论证和揭示了现实世界的属人性及其本质。马克思指出:“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同时他又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第二,从历史观来讲,马克思认为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在创造着人类历史。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是人的活动,马克思认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历史的前提,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因此,“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在本质上依靠人,实践基础上的人在“合目的性”的基础上书写着人类历史,从而马克思揭示了人类历史的秘密,创立了唯物史观。

第三,从价值论来讲,马克思把人作为目的和终极目标。无论是人类对自然的开发或利用还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幸福。维科指出“世界确实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问啦世界上任何关系都是相对人而言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马克思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为了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奋斗了一生。

马克思把实践引入自己的学说,超越了传统思辨哲学,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变革,也实现了对人的认识的伟大变革。马克思对人的认识建立在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基础上:科学性是指马克思对人的认识建立在新的研究范式(实践)的基础上和唯物史观之上,从而更具有革命性;价值性是指马克思把人当作目的、主体来看待,而不是把人当作手段、客体来看待,以人的解放和发展为价值取向。正是由于对人的价值性的认识,使马克思学说具有了人文关怀之维度。由于对人的科学性认识,推演出马克思学说的科学之维度。马克思学说正是在人文关怀之维度下,使科学之维度越走越远。以致出现了西方学者所谓的“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的对立”,其实不然。正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陈新夏指出:马克思“这只是研究重点的转变,而并非研究主旨的嬗变,这种转向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放弃了对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的追求,而是意味着将这一追求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这种转向,不是不再关心人,而是在新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隐性的人文关怀。在早期的著作中,马克思的人文关怀维度是显性的,在中晚期的著作中,其人文关怀维度是隐性的,正如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菜伦所指出的:“在后来的这些著作中,毫无疑问是更系统低、更细致地、在其为纯粹的经济学和历史的背景之下探索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体;但是核心的具有启迪意义的思想,即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及其解放的可能性(通过共产主义支配自己命运的可能性)并没有改变。”I回Ⅲ因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贯穿始终的。

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之区别

(一)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之区别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具有共性即二者都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尊严、肯定人的作用。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切入点不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一定程度是对宗教神学的反动。费尔巴哈是以“神人”的关系为切入点来阐述自己的人本主义,正如费尔巴哈所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思想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题是人。”费尔巴哈认为人是宗教的基础,人是宗教的中心,人是宗教的终结,人是人的作品,而不是神的作品,任何宗教都是人自身的异化,因而费尔巴哈说:“人怎样思维、怎样主张,他的上帝也就就怎样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也就有这么大的价值,绝不会再多一些。”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为切人点,马克思看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关系的不平等、不公正,一部分人为了自身的享受而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甚至身体健康,绝大多数人处于非人的“异化”状态。正是这种人与人关系的异常状况是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的切人点。

第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中的“人”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中的“人”不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人首先是自然人,他认为“人的基础是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其次,费尔巴哈认为人是生物人或生理人,他认为人不是理性的实现工具,而是具有感性、欲望的人,因此他指出:“人的最内在的本质不表现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中,而表现在‘我欲故我在’的命题中。”再次,费尔巴哈把人们所吃的、喝的东西看作人的本质。“我所吃的所喝的东西是我的‘第二个自我’,是我的另一半,我的本质,反过来说,我也是它的本质。因此,可喝的水,即能够组成为血的组成部分的水是带有人性的水,是人的本质,正是因为人本身至少有一部分是具有含水的血和本质的含水的生物。”而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人首先是社会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次,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人是主体人,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而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认识社会,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人。再次,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人,马克思不仅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而且更为重视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

第三,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不同。马克思把自己的学说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建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把实践的唯物主义贯穿于历史领域,把唯心主义赶出了其最后的避难所,建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人本思想正是建立在自己锻造出的这一新的理论武器之上。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是建立在直观的唯物主义和在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之上的。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具有直观性、机械性,缺少事物之间的往返流动。当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而当他探讨历史问题时,绝不是唯物主义者。

第四,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理论诣趣和目的不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切人点是“神人”(宗教与人)的关系,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批判了宗教神学,使人对神、上帝的崇拜变成对自己的崇拜,使宗教神学变成人本学。由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理论诣趣和目的可以归结为:建立一种爱的宗教,以爱的宗教代替人的宗教。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宣扬人类的爱,“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拥抱吧,——大家都陶醉在和解中了!”凹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的切入点是人与人的不公正关系,其理论诣趣和目的是改变这种大多数人的非人的生存状态,使大多人获得解放,使他们能够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之区别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都关注人、重视人,把对人的研究和关注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此而言,二者是相同的。但是二者又存在区别:第一,二者理论关注的侧重点不一样。自马克思·韦伯以来,人们对技术理性的关注有增无减。正如马尔库赛在《单面人》中指出,技术中立的传统观念再也维持不下去了,技术本身再也不能与它的应用分离开来,技术社会是一个统治系统,[1Oll它越来越变成统治人、奴役人的力量。正是由于技术理性及其带来的物质丰富的世界,使人们不知所措,出现了所谓的生存焦虑。正如弗洛姆所指出:“现代的人却感到心神不安,并越来越困惑不解。人创造了种种新的、更好的方法以征服自然,但他却陷入这些方法的网络之中,并最终失去了赋予这些方法以意义的人自己。人征服了自然,却成了自己所创造的机器的奴隶。”因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侧重于技术理性对人的统治、使人异化、使人丧失生存意义等的批判。马克思也关注技术对人统治的的问题,但马克思更侧重于对人对人的统治、一部分人使另一部分人异化、一部分人使另一部分人丧失生存意义的批判,主要是从人与人的关系来阐述人本思想。

第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对人的认识不同。总的来说,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强调一般人性、普遍人性,往往把人从其所处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剥离出来,考察“纯粹的人”。因此,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视野中的人仍然是抽象的人,是脱离具体生活世界的人。而马克思则认为,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是处于具体的社会关系的人,是具体生活世界的人,是“社会特质”的人。

第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是从非理性角度来理解人、关注人,而马克思人本思想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人、关注人。从非理性的角度来认识人,这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对西方传统哲学“理性人”的反动。在传统的“宏大叙事”或“元叙事”中,理性淹没了人自身,人走向自己的反面,使人丧失了自我。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强调人的生命本能、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而马克思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变革传统西方哲学,去解构“宏大叙事”或“元叙事”,即把自己的学说建立在实践这块“哲人之石”上。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中的人是在具体实践基础上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具体生活世界的人。这样就消解了理性对人的淹没和统治,还人以本真的状态。

第四,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对人的主体性的态度不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反对人的主体性,反对主体主义(人类中心论);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主张对人的主体性要辩证地分析。传统哲学一味强调主体的决定作用,人以自然的主人自居,一味地对自然开发和掠夺,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进而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反对人的主体性反对主体主义(人类中心论);而马克思人本思想则认为不能笼统地反对人的主体性,要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区别开来。今天我们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等问题,并不是因为人的主体性造成的,而是没有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遵守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三)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之区别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对政治生活中民众力量的一种认知,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统治阶级看到了民众身上蕴藏着“载舟覆舟”的巨大力量和作用,认识到只有“保民”才能“自保”,只有爱民才能延续、稳固自己的统治。但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架构是等级制,在传统等级制度下的民本思想,实际上是“使民以道”,即民众如何为统治阶级所用,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专制统治功能。尽管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有助于减轻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但从根本上说,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是把民众看成维护其封建统治的“资本”。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对当时处于被压迫境地、被边缘化了的绝大多数人(广大无产阶级)的关怀和关注,是为了使他们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地,获得解放和全面发展,表现为马克思对他们的终极人文关怀,表现为把民众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统治学”,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解放学”。

三、认识、把握马克思人本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我们重读马克思提供了新的视角

界定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有利于我们重新解读马克思。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的解读方式,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遮蔽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以至于一些西方学者批评马克思学说是“见物不见人”、存在“人学空场”。界定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有利于我们正本清源,以一种新的话语系统来重新解读马克思,进而真正地“回到马克思”,从而揭示马克思学说的真谛,有利于使马克思人本思想“走近当代”。马克思的文本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们完全能够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出发,对马克思的文本做出新的解读。源源不断的、富有新意的解读,不但能从现代意义上揭示出马克思历史文本的本质内涵,而且也能够使人类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并在与新的现实生活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通讯》(1946)一文中曾经指出:“不管人们以何种立场来看待共产主义学说及其基础,以存在的历史的观点看来,对有世界意义的东西的基本体验已经在共产主义中坚定不移地说出来了。”氆这种“有世界意义的东西”就是马克思的人本思想。通过阅读马克思的原著文本,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贯穿于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组成部分的一条主线。笔者认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及相关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该把马克思人本思想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作为本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研究它的真谛,研究它的发展,研究它在人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这样,我们的学科建设才会有勃勃生机。而界定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为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重读马克思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二)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逻辑必然它既体现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同时又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马克思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深刻认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有利于我们从理论根基上来正确理解“以人为本”,进而来批判对“以人为本”的各种错误理解。首先马克思人本思想所讲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实践基础上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处于具体生活世界的人。马克思曾经在批判黑格尔的“抽象的人”时指出:“他忘记了‘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它的胡子、它的血液、它的抽象的肉体而是它的社会特质,而国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因此不言而喻,个人既然是国家职能和权力的承担者,那就应该按照他们的社会特质而不应该按照他们的私人特质来考察他们。”而“以人为本”所讲的人也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我们要批判那种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看成抽象的人的错误观点。其次,马克思人本思想所讲的人,是从个体的人、群体的人和全人类来讲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马克思实际上讲了个体的人(每个人),又讲了群体的人(联合体)他还曾指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它自身”,实际上讲了全人类。因而我们理解“以人为本”的人,也不能只抓住某一个方面,而应该看到它包括一切人民群众,要批判那种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看成一部分人或一部分群体的错误认识。再次,马克思认为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同样,“以人为本”的人不是客体的人,而是主体的人,不能用慈善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弱势群体,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被同情的对象,而应该把他们看成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改革开放的创造力量,来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最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把人作为目的和终极目标,但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人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应该是自然的看护者,而不应该是主宰者。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只有这样才能共生共存。

(三)有利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的产生是以对早期资本主义的批判为前提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早期存在的问题的批判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经济属于人类共同的优秀文明成果,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但是市场经济本身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它也存在自身的缺点。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马克思就给予了关注和批判。首先,市场经济本身是“逐利”经济,它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以此来实现资源在不同市场竞争主体间的优化配置,所以市场主体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这一原则来进行,否则就要被淘汰。由于这种状况,导致了人的“物欲横流”、“人格物化”,即出现了马克思所批判的“商品拜物教”。其次,由于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完成都要经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所以在人们看来,货币似乎就是万能的,能够带来幸福和一切,因而产生了对货币的崇拜,从而变成了货币的奴仆。再次,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资本家只是以追求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对工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改善不够,这些问题在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现在有些人为了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甚至置道德和法律而不顾,泯灭良知。有些人评判人的价值不是以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多少为标准而是以其拥有的金钱数量的多少为标准。有些包工头为了追逐财富,对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劳动条件的改善重视不够。尽管这些问题和矛盾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但是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批判是破坏性的,而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它的认识必须是建设性的、理性的、自觉的和辩证分析的。因此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存在问题的批判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以及在其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一部分人剥削、压迫另一部分人的非正义现象给予了批判。马克思对处于社会边缘化的广大无产阶级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构成其一生的主要活动。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罗尔斯的公平正义原则,是要让最少受惠者受益最大。如罗尔斯所说的:“整个社会是所有成员组成的,任何个人所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整体——即其他人对于整体的贡献。由于对公共资源的占用具有排他性,这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权利或机会的平等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就成为毫无意义的空谈,公共权力必须对他们有所倾斜。”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各个阶层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现在我国的贫富差距是存在的。我们要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就必须充分关注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不同区域和不同阶层的)的利益需要,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马克思对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关注依然是我们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马克思认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要注定走上摆脱对人的依赖关系和对物的依赖关系,消灭阶级对立和奴隶般的社会分工之路,以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同时,又保证人类全面发展的这样一种状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理想。一部文明史,就是人类追求全面发展、彻底解放的历史。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指出的:“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为目标。”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把当代中国发展问题提升到“人”的层面来考量,把中国的发展纳入“以人为本”的框架中,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也是马克思人本思想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H].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4]维科.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5]陈新夏.唯物史观价值维度的现代建构[}1].新华文摘,2005,(19).

[6]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H].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H].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H].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H].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美]赫伯特·马尔库赛.单面人[H].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1]冯川.弗洛姆文集[H].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H].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3]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通讯[H].法兰克福(德文版)。1975.

[14]易小明.论“以人为本”的时代神韵[H].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

[15]罗尔斯.正义论[H].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人本思想范文篇5

摘要:“人员是企业最大的资产一个组织同另一个组织的唯一真正区别就在于人员的成绩不同。人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资源,它要求使用它的人有特殊的品质。”本文从人本管理的含义、基本要素、主要内容和如何实现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进一步阐明了人本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本管理;企业管理;变革;创新

1人本管理的含义

人本管理是企业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人本管理是针对三种形态的组织与管理理念而提出的。一种是以神为本。西方历史中“神”“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及中国历史中某些造神运动”的特殊期,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家庭的管理都是以神为本。二是以事为本。从管理和企业分别产生至现在大部分的组织和管理都是以事为本即以完成事情为目的做事的目的与人何关并不自觉所以成为“无用之事”。三是以物为本。物是目的人是手段.物比人更重要。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管理理念也逐步发展以“新的”、“先进性”的理念为指导。故而以物为本之后以人为本就提了出来。

因此,人本管理就是以专心致力于工作并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为管理的主要对象.通过创造特定的环境与条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以不断提高其满意度的管理活动过程。它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这也是对人本管理的最精辟的解释。

2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作为管理主体来说人必须具有管理的能力必须懂管理、善管理、会管理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要学会观察,分析、判断和决策,运用自己的权威和手中的权力进行管理。作为管理客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为企业的发展尽职尽力。要按照企业发展的要求自觉的学习,接受公司的培训。要主动的接受管理主体的要求协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种。物质环境是指企业的厂房工资制度、办公环境、文娱体育活动等这些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基本因素。人文环境.主要是指管理环境或者说人际关系环境。这关系着员工的向心力昭示着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企业长远、持久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

文化。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即由企业的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所构成的器物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即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人际交往活动中的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即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并与此相适应的制度、规章、组织机构等深层的精神文化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独具本企业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的功能它使企业具有人文价值、科学价值和可持续发展价值。

价值观。它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的一致性和相容性是保证企业实施管理、顺利实现企业目标的前提和保障条件企业应努力营造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价值观体系.使其发挥相应的作用。

3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人同此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施人本管理的基础.很难想象在一个人际关系矛盾重重的企业里人本管理会良好的实施下去,其实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人与人、人与工作的和谐,而且包括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部门关系的和谐。这就要求把员工行为与组织行为统一起来、把追求经济利益与追求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各级管理者要以自身的亲和力、感召力去体现“人和”精神,营造“人和”氛围把员工置于企业一切活动的中心地位以制度约束行为。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的软件管理,即强调理念的引导、氛围的熏陶“知识的提升、准则的规范和行为的养成通过广大员工对目标的认同.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形成员工团结和谐、积极向上、互相协作”共同奋进的“人和”氛围促进企业机制的和谐运转。

人尽其才——以激励为主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人本管理.最重视的就是人在企业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想办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就是要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活动过程。激励来源于需要,需要有精神的和物质的.因此我们应该从两方面采取措施。此外还要充分释放员工的潜能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激发员工的主体地位,点燃他们的工作热情;培育团队精神强化团队意识实施团队管理,激发团队动力,增强文化圈效力。人力资源开发是组织和个人发展的过程其重点是提高人的能力核心是开发人的潜能.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人力资源发展过程的始终。

人人管理——使员工从“被管理者”向“管理者”转变同时接受消费者的“管理”。这里的管理者包涵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即管理别人。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是企业的管理者但每个人都潜存着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可能。应当鼓励这种管理理念的存在:人人争当先进,时时追求进步事事争当成功把企业当成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小社会”。另一个层面是从地位上来说的,也就是说要尊重每个员工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事事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同时,企业还要尊重每一个消费者使消费者接受产品承认企业的地位。一般的员工和消费者是企业未来发展的“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成败。

4企业如何实现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渗透于企业的内外企业不仅要尊重每一名员工,发挥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要想着每一位消费者和每一位客户,这是实施人本管理的必然要求。总的来说实施人本管理就要做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凝聚人、想着人。

尊重人。没有一个人.不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应有的权利理应受到尊重。要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尊重人,尊重人的思想尊重人的首创。

依靠人。现在多数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归根到底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

发展人。人们通常都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是企业管理者的主要任务。

凝聚人。组织本身是一个生命体,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不过是这有机生命体中的一分子。所以,管理不仅要研究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素质,还要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人本思想范文篇6

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关注人的发展、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批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与人相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理想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把人本、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三种存在形态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包括: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人。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中的“本”,需要放在各种关系中来理解和确定,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相对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而言,把人当作主体。第二,相对于人被边缘化而言,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终本质和根据。第三,相对于人作为手段而言,把人作为目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理念具有三层基本涵义:第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能力差异、人的平等、创造个性和权利,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塑造人,是说既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第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实践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并运用历史(符合规律发展的要求)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或人性化:合乎人性发展的要求)的尺度,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人的共性、人的普遍性、共同人性与人的个性,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

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主要成果

(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

社会发展观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为主要依据,提出了以社会统筹发展为基础的整体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人本观、以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为动力的协调发展观。以为代表的中国人,始终坚持社会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党的一大党纲指出:“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是为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是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党的性质决定了他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反复告诫全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发展

从马克思到,都把为无产阶级、绝大多数人、人民以及全人类作为自己的人学理念的基点。但在他们所处的革命年代,他们更注重的是整体、集体的人,实质上是强调“以人民为本”。这一理念贯穿于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年轻的邓小平就是怀着这一信念踏上革命征途的,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20世纪末,整个世界进入了全球日益“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会长期并存,而且还要相互越来越密切地交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必然要遵守共同的规范、共同的准则,仍然固守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传统理念显然是不行的。面对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高瞻远瞩,认真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把人的“以人民为本”的人学理念升华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块重要基石,他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人本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在“以人为本”方面,邓小平关注更多的是实践,主要包括:第一,大力发展经济,满足人的需求;第二,注重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第三,正视人的个性,倡导多彩生活。(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深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党最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理论创新成果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上,倾注了新时代人的心血,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论智慧和创新精神,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新飞跃。

同志立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邓小平“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新世纪中国的神圣宣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四)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践行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弘扬马列毛邓伟大理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发扬光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而“以人为本”就是其本质与核心。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应: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为人才的成长,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制度、体制环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紧紧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凝结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思考。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它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不仅是物,更是人,这一要求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政治理念。“以人为本”,一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二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也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

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后创立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中国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

人本思想范文篇7

工作分析又称职务分析,是对组织中各项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人员的知识、技能、条件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分析,以科学系统地描述做出规范化记录的过程,它的结果是产生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如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和录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职业生涯管理等,都是以工作分析为前提和基础。工作分析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许多企业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实施工作分析,效果却并不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企业组织本身的业务流程以及部门和岗位设置不科学,形成的工作说明书内容空洞,没有实际指导意义,或者工作说明书被束之高阁而没有被很好地使用等等。以上诸多现象的产生,都与企业在实施工作分析的过程中没有以员工的需要为出发点,没有以人本管理思想为指导有关。

一、尊重、理解和相信员工

员工的人格应该得到尊重,员工的权利应该被告知、被享受和被执行,不允许任何侮辱人格、损害人权的现象存在。理解员工就是要在了解员工的基础上,理解员工面对工作分析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自然反应,如员工由于对工作分析目的、意义不清楚而抵触工作分析,由于以前的工作说明书没有实际指导意义而否认工作分析的作用等。相信员工就要充分相信员工在工作分析过程中承担其中一些工作的能力和责任感,善于和敢于把一些重要的工作分析工作交给员工去做。

因此,尊重、理解和相信每一个与工作分析相关的人员,就能够让高层管理者愿意为工作分析的实施和工作分析结果的运用提供更多的制度、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如尽力提供工作分析的相关背景资料,积极参加工作分析动员大会,配给足够的工作分析资金、人力,制定与工作分析结果使用相关的配套政策、制度等。也能让工作分析人员积极投入到工作分析中来,如科学选用工作分析方法,认真细致地收集工作分析信息,撰写好规范的工作说明书等。

二、重视与员工的沟通

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沟通,就是要让员工与企业之间相互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增强情感交流,企业这样做可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使企业在确定目标、制定政策方针、做出决策、执行计划等各个方面与员工达成共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持续的沟通,工作分析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活动之一当然也不例外,沟通贯穿于工作分析的整个过程之中。

在工作分析实施之前,一要与高层管理者进行沟通,向他们说明清楚企业工作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需要他们哪些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二要与普通员工沟通,向他们讲清楚工作分析的目的、意义等,让员工知道工作分析不在于了解现有的任职者水平,而是确定岗位职责、改进工作方法、规范工作内容等。

正式开始工作分析时,首先通过与员工沟通,了解将要分析的工作的一些概况,员工的基本情况,员工的主管对于工作分析的态度等,以便做好选取适当的工作分析信息收集方法,合理地安排信息收集的时间和地点等工作。其次,在工作分析信息的收集阶段,本身就是与员工沟通的一个过程,如采用访谈法收集信息就是与员工面对面的交流,通过沟通了解相关工作情况,获取有用信息,这是编写工作说明书所需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再次,整理、分析工作分析信息时,要与员工沟通,让他们对收集的信息做出补充和修正。草拟工作说明书后还要请员工审查,提出意见,再进行修改,完善工作说明书。

在工作分析结束后,还要保持与员工的沟通。工作说明书在指导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地方,期望得到他们的意见反馈,及时修改工作说明书。另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引起企事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从而引起组织结构,工作构成、人员状况等处于不断变动之中,通过与员工沟通,期望他们对工作中发生的新变化及时报告,这有助于更新已有的工作说明书,使其更具有实用价值

三、鼓励员工参与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在进行工作分析的过程中,需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所分析的工作的任职者及其同事(主管人员和下属),工作分析的管理者,工作分析人员的相互配合。因此,为了保证工作分析工作的顺利开展,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工作分析,需要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首先,需要高层管理者的参与,高层管理者可以从战略的角度把握工作分析的总体方向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还能为工作分析的开展给予各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另外高层管理者的参与使工作分析更具有权威性,让员工更加确信工作分析的目的和意义,也能增强员工对于工作分析的认同感。

工积极参与到工作分析中来,有助于加强他们的归属感,让他们把工作分析当作自己的一项工作,尽心尽力地去完成,从而保证工作分析的顺利开展并收到良好的成效。在工作分析的过程中,工作分析人员与员工一起来讨论工作分析的工作计划,认真听取员工对于工作分析的看法,积极采纳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员工的参与会使工作分析计划更加趋于合理,并增强了员工投入工作分析的积极性。收集工作分析信息时,可以让员工在了解工作分析的计划后,自己选择适合于他们的信息收集方法,甚至自己去收集相关的信息。整理分析信息时,要让员工参与信息的审核,因为只有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是最了解的,所以他们可以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补充和修正。还可以让员工参与到工作说明书的撰写中来,主要是对工作说明书提出一些修改意见,这样编写的工作说明书不仅更加切合员工的工作实际,而且在以后指导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员工更能认同和执行工作说明书,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制定的东西。

四、加强对员工的激励

人本管理以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以激励为管理的核心内容,而人的行为动机,是由生存需要的物质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精神生活而产生的,因此,在人本管理过程中,要坚持激励原则。科学地运用激励的手段,能激发的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发挥人的潜力,调动员工积极性,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在工作分析中,要学会用激励的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员工参与工作分析的热情。一要贯彻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目的是调动员工的需求、责任感和个人荣誉感,以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如向他们宣传工作分析所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切实满足员工的需要;让员工承担工作分析的责任,把工作分析当作他们自己的工作,顺利完成工作分析就如同圆满完成他们自己的工作任务一样。二要贯彻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让员工参与工作分析的全过程是对员工一种最好的精神激励,因为这会让员工觉得组织很重视他们的意见,信任他们;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奖项奖励那些积极参与或密切配合工作分析工作的员工,或者以此作为优秀员工评选的一个条件,或者作为优先提升的条件等。对于参加工作分析的员工还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由于参与工作分析或提供工作分析的支持而影响工作的员工应该照常享受正常工作时的待遇,甚至可以给予另外的工作报酬;对于在工作分析中表现优秀的员工也可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规范员工的行为

人本思想范文篇8

人本会计目前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但是,人本会计体系的应用还不成熟。人本会计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本会计与人力资源会计的界限不明确、人本会计的指导思想还需进一步研究、人本会计中劳动者权益如何进行计量、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胡春晖,2006)。与此同时,从理论方面来看,人本会计的应用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应当继续深化;在技术方面,人本会计着重于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并且,计量模式的选择以及如何通过考核激励机制来提高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经济行为价值,这些都无法从技术层面给予实务界以明确的指导;而在实施上,不仅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较高,而且财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较高,存在粉饰财务报表的风险。虽然目前不能以整个人本会计体系取代现行的物本会计体系,但我们仍旧可以在会计中引入人本思想,以推动现行会计体系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具有的边界不确定、战略性、灵活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引入人本思想存在可能。而从目前管理会计的发展来看,对于管理会计功能的要求也决定了管理会计必须引入人本思想。

二、人本思想的发展及概念界定

人本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是指围绕着人所进行的思考。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人本思想是对与之相对应的“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扬弃及对“以民为本”的升华。

(一)人本思想的发展。人本思想是一个可以广泛应用的范畴,兼具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的思想内涵。根据我国古代的史料记载,哲学家们强调人贵于物。“以人为本”最早记载于《管子•霸言》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以人为本”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集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在世界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本观点,以及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重大发展(王海兵,2012)。人本主义在心理学方面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发展于七、八十年代。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出现就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看到了人的行为的重要性,但又反对忽略人的内心世界,只研究人的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出现旨在让人可以不再依赖于外界事物,自由地表达情感,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并发挥人的价值。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迅速发展的时期,随后又出现了人本主义经济学,将人的需求作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出发点,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作为理论根基,人本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制度安排都要围绕人的实际需求而进行,因此人本主义经济学将提升人的幸福程度为其目标指向。在管理学领域,人本主义管理学认为对人的管理才是企业管理的实质,研究的重点在于由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人本主义的“软”管理转变。

(二)人本思想的内涵。具体来说,人本思想或人本主义的内涵主要有四点:第一,主张人是世界的中心和尺度,把人作为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和最高问题。第二,主张以人为本、以物为用,相对于人造物,人是本原,人决定人造物的命运,人造物永远是人的工具,永远从属于人。第三,主张具体人的实践活动不但要满足自身的需要,还要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同时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四,主张尊重人、解放人、培养人、依靠人、为了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三、管理会计框架及内容的界定

(一)国外管理会计框架及内容的界定。国外对管理会计框架及内容的界定经历了由狭义到广义的阶段。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58年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项帮助管理人员制定经营目标以及进行决策的活动。而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对于管理会计的定义则更加偏向于向广义延伸。1997年,美国管理会计协会提出:“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需的文化价值。”可见,此时对管理会计的界定更加偏向于强调一些非财务目的,例如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文化价值等。在内容界定上,国外主流的管理会计教材都将产品成本计算与决策纳入到了管理会计的内容当中,除了成本会计外,其他的内容还主要涉及预算、绩效评估、投资决策、信息管理、战略管理会计、价值链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等。除此而外,PeterC.Brewer(2008)在其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构建中,批判了之前管理会计将自身与财务会计相束缚的观念,认为管理会计除了有计划、控制、决策等作用外,还应当培养组织内员工的共同信念,管理多元文化交互以帮助决策,推动组织创新,协助绩效评价并评估奖励员工,促进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进步等作用。

(二)我国管理会计框架及内容的界定。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界定也经历了由狭义到广义的变化。李天民在1984年指出,管理会计主要是对财务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管理人员能据此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作出各种决策的一套信息处理系统。而在2003年,刘运国对管理会计的界定则更多考虑了企业战略以及以顾客终身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最终界定管理会计为一种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管理信息系统。胡玉明等(2007)根据平衡计分卡的结构,重新从战略视角下界定了管理会计的框架,认为就企业发展来说,企业的核心能力的作用要大于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而竞争力的作用又大于市场占有率的作用,市场占有率的作用则大于价值增值的作用。这一思想内容又分别对应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应的是学习与成长维度。学习成长维度中包含智慧资本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激励与报酬管理会计,从而比较全面地将企业中与人相关的管理行为纳入到管理会计的范畴当中,并将其作为企业最根本的核心能力。胡春晖(2011)指出,管理会计是一种追求价值增值的行为,而人与价值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企业应当站在战略的高度,以人为中心,关注于企业运行的全方位、全过程,力求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的一种“基于价值”的人本管理模式。相应的,作为管理系统的子系统管理会计系统无疑要适应这种理念和模式。从以上对管理会计框架和内容的综述中可以看出,管理会计是会计学和管理学融合的产物,并不断向经济学汲取养分来充实自己。而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会计边界的不断扩充,其更多的在与其他学科不断交融,例如与环境学、行为学、心理学、教育学等。

四、管理会计中引入人本思想的必要性

目前,就管理会计的范畴而言,可以与人本思想相结合的内容主要有,智慧资本管理会计方面(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战略角度下企业目标和文化培育方面、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会计方面、行为管理会计方面、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定位及持续学习方面。像环境学、教育学等学科一样,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可以以一种理念的形式不断渗透于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务中。管理会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特点也在不断变化,就目前来看,管理会计的一些特性决定了其引入人本思想的必要性。

(一)目标的战略性要求管理会计必须引入人本思想。在现阶段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自身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而要追求长期的成本持续降低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要这一实现目标,就需要管理会计从中协调。物质充其量只能提供企业实现短期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消耗,唯有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协调一致和沟通是长期不变的。这一点与人本思想是相通的。人本思想下,人是实现目标的动力。在管理会计当中,管理好人,也就管理好了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二)服务对象的分散性要求管理会计必须引入人本思想。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由以前的少数高层管理者扩大到了更广泛的基层管理者,甚至整个集团的员工。因此,管理会计必须发挥其领导作用,创造和培养员工的共同信念,建立共同的道德边界和行为准则,以使全体员工共同朝向企业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并最终达到企业的战略设定,实现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在这种要求下,企业应当引入人本思想,认定员工是企业价值的创造源泉,对待员工的态度就不应当仅仅将员工作为可以最小化的费用,而应当视为一种智慧资本,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人力资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基层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经济性的激励已经不能满足薪酬管理和绩效评价的要求,因此也要引入人本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服务对象的分散性也要求企业更科学地看待人。在人本思想下,每个人都有特长,每个人都有优点,只要科学挖掘每个人的特长和优点,人尽其才,人人都是人才。企业要将人看成是“社会人”和更高层次的“文化人”,并能管理多元文化之间的交互行为,以促进更有效的决策。

(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性要求管理会计必须引入人本思想。现今,会计更倾向于服务利益相关者,管理会计也是一样。不但企业内部的员工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一些利益相关者诸如顾客等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力。人本思想的引入可以帮助企业更加注重对利益相关者的考虑。例如,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中,考虑了顾客成本的内容和环境成本的内容,将人本思想渗透进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设定当中,可以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以进行更人性化的产品设计,提升其竞争力。同时,以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使企业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则可以提升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有助于企业形象的建立。此外,智慧资本中的客户关系资本,虽然其计量和报告仍旧有一些难度,但企业也将其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商业诚信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价值。企业在建立客户关系时,引入人本思想,学会换位思考,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保持供应链的稳定,那么企业的利润就会通过牢固的价值链条源源不断地注入企业当中。事实上,一些学者也已经提出,客户关系资本能否计量关键在于人们观念的改变,其价值就在于买卖双方的博弈当中,而人本思想的引入,也可以为人们改变观念提供一些启发。

(四)会计人员角色定位的变化要求管理会计必须引入人本思想。人们往往将会计人员定位于一种掌握了会计核算知识的技术人员,认为会计就是简单的记账、算账。但是,由于管理会计射程的不断延展,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计人员定位为管理者,而不是企业的一般工作人员。管理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一般的会计核算知识,还要成为企业的价值管理者和决策参与者,这要求管理会计人员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可以将企业重视员工自我发展的企业文化更好地传达给员工,促使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和决策当中。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以此来吸引人才,不断提升员工素质。这是一个企业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整体发展达到“双赢”的过程。

五、结论

人本思想范文篇9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关注人的发展、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批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与人相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理想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把人本、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三种存在形态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包括: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人。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中的“本”,需要放在各种关系中来理解和确定,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相对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而言,把人当作主体。第二,相对于人被边缘化而言,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终本质和根据。第三,相对于人作为手段而言,把人作为目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理念具有三层基本涵义:第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能力差异、人的平等、创造个性和权利,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塑造人,是说既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第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实践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并运用历史(符合规律发展的要求)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或人性化:合乎人性发展的要求)的尺度,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人的共性、人的普遍性、共同人性与人的个性,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

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主要成果

(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

社会发展观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为主要依据,提出了以社会统筹发展为基础的整体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人本观、以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为动力的协调发展观。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社会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党的一大党纲指出:“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为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是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党的性质决定了他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反复告诫全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发展

从马克思到,都把为无产阶级、绝大多数人、人民以及全人类作为自己的人学理念的基点。但在他们所处的革命年代,他们更注重的是整体、集体的人,实质上是强调“以人民为本”。这一理念贯穿于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年轻的邓小平就是怀着这一信念踏上革命征途的,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20世纪末,整个世界进入了全球日益“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会长期并存,而且还要相互越来越密切地交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必然要遵守共同的规范、共同的准则,仍然固守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传统理念显然是不行的。面对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高瞻远瞩,认真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把共产党人的“以人民为本”的人学理念升华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块重要基石,他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人本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在“以人为本”方面,邓小平关注更多的是实践,主要包括:第一,大力发展经济,满足人的需求;第二,注重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第三,正视人的个性,倡导多彩生活。(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深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党最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理论创新成果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上,倾注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血,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论智慧和创新精神,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新飞跃。同志立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邓小平“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神圣宣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四)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践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弘扬马列毛邓伟大理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发扬光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而“以人为本”就是其本质与核心。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应: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为人才的成长,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制度、体制环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紧紧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凝结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思考。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它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不仅是物,更是人,这一要求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政治理念。“以人为本”,一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二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也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

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

人本思想范文篇10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关注人的发展、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批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与人相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理想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把人本、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三种存在形态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包括: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人。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中的“本”,需要放在各种关系中来理解和确定,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相对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而言,把人当作主体。第二,相对于人被边缘化而言,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终本质和根据。第三,相对于人作为手段而言,把人作为目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理念具有三层基本涵义:第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能力差异、人的平等、创造个性和权利,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塑造人,是说既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第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实践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并运用历史(符合规律发展的要求)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或人性化:合乎人性发展的要求)的尺度,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人的共性、人的普遍性、共同人性与人的个性,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

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主要成果

(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

社会发展观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为主要依据,提出了以社会统筹发展为基础的整体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人本观、以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为动力的协调发展观。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社会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党的一大党纲指出:“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为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是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党的性质决定了他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反复告诫全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发展

从马克思到,都把为无产阶级、绝大多数人、人民以及全人类作为自己的人学理念的基点。但在他们所处的革命年代,他们更注重的是整体、集体的人,实质上是强调“以人民为本”。这一理念贯穿于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年轻的邓小平就是怀着这一信念踏上革命征途的,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20世纪末,整个世界进入了全球日益“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会长期并存,而且还要相互越来越密切地交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必然要遵守共同的规范、共同的准则,仍然固守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传统理念显然是不行的。面对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高瞻远瞩,认真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把共产党人的“以人民为本”的人学理念升华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块重要基石,他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人本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在“以人为本”方面,邓小平关注更多的是实践,主要包括:第一,大力发展经济,满足人的需求;第二,注重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第三,正视人的个性,倡导多彩生活。(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深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党最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理论创新成果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上,倾注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血,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论智慧和创新精神,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新飞跃。同志立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邓小平“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神圣宣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四)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践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弘扬马列毛邓伟大理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发扬光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而“以人为本”就是其本质与核心。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应: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为人才的成长,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制度、体制环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紧紧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凝结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思考。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它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不仅是物,更是人,这一要求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政治理念。“以人为本”,一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二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也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

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