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理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6:48:34

人本理念范文篇1

“人本”概念最初产生于罗杰斯的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家罗杰斯通过多年的心理治疗工作,结语出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发展的统一特点,即人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向善的信念,有主动追求美好的愿望。这些信念是每个人固有的,是人的“天性”的一部分。这一理论不仅在心理学界引发了一场“革命”,并且逐渐被教育学和管理学所认同。现代管理借鉴了心理学的许多理论研究结果,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提炼出来的、应用于管理的一种理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讲求从人性出发来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选择管理方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以人性为核心,将企业中的员工、企业环境以及企业文化和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作为管理的四项基本要素,无论企业采用什么样的管理策略,都必须以这四项基本要素的管理为核心。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应用

2.1从员工心理发展需要角度进行员工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使员工的日常工作符合企业经营的需要,然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真正发挥效力,并不完全局限于对员工的薪酬管理和员工行为激励等,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无障碍交流、管理者对员工职业态度的关注、与员工之家就企业发展事务进行的各项探讨,都是对员工的尊重和重视的表现形式,也是管理者真正从“以人为本”出发进行管理工作的一种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管理者关心员工的心理动态,从员工心理发展的角度实施管理行为。本企业在员工入职之初对每个员工进行了相关的心理测验和人格测验,使管理者能够大致了解每个员工的心理特征,在与员工沟通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充分利用这些心理测验结果,从员工的性格特征以及他们对工作成败的归因方式、员工对职业的态度和职业理想等角度进行交流;在员工工作分配和相关资源配置工作中,管理者也能够充分考虑到人格因素对员工之间关系的影响作用,尽量进行人格互补型的人力资源配置。

2.2为员工发展创造合适的企业环境

关注员工个人发展,使员工形成自我管理意识并将企业发展责任内化,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践行的重要环节。要做到这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为员工创设一个平等、宽松、民主的企业环境。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我们关心员工的日常生活,举办各类职业技能比赛和企业联谊等活动,在整个企业中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工作气氛和和谐的工作环境。本企业还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责任扩散到员工群体中,例如,请员工以匿名或者结语的形式,对考核制度以及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反馈,提出自己在考核过程中的感受,以及工作改善后的职业成就感等,这使整个企业呈现出一种民主、融洽的氛围,员工对职业的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都有所提升。

2.3将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价值观培养作为主要的激励方式

本公司尊崇“踏实、拼搏、责任”的企业精神,以诚信、共赢、开创作为企业经营理念,不仅要求企业员工在工作中以企业精神作为自己的职业精神,企业领导者本身也重视个人修养提升,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各种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如和员工一同进行拓展训练等。企业文化的建设和践行本身就是对人本管理理念的应用过程;另外,在员工激励的过程中,我们重视以员工价值观培养作为特殊的激励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将员工的工作绩效指标与行业指标相结合,为员工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计划,并以企业内部培训、外出培训作为特殊福利,鼓励员工重视个人发展,并对个人发展成就较高的员工给予特殊的奖励,使整个企业呈现出一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态势。

3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应用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积极意义

3.1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力

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主导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许多项目都围绕着员工个人发展而进行,使员工对自身作为生产力的主动地位理解得更为深刻,更多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本职工作中,以个人职业技能的发展和岗位责任的担负为主要形式,实现自我管理。也正是由于员工的自我管理行为,使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消耗的资源更小,企业管理的效力也得以全面提升。

3.2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协同发展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应用的另一个积极意义在于,企业员工在工作中获得了更多主动权,能够形成员工与领导层的有效沟通;而由于重视员工的意识成为企业管理者的普遍工作意识,使得管理者和领导能够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其中有许多积极的建议促进了企业的多项改革;同时,员工对企业管理责任的承担以及参与管理的行为,使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大幅度提升,员工与企业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双赢发展的局面也因此形成。

4结语

人本理念范文篇2

以人为本表示人在整个社会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与主体地位,肯定人在整个发展系统中的存在价值,强调对人的尊重、解放与发展,及时对人的发展与生存进行关注,让人能够具备一定的自主意识,并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人本理念渗透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应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此为基础,将教育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等作为整个教学管理系统的主体与核心要素,及时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构建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的基本流程,且开展教育管理的一系列活动都要围绕着教学活动来开展,旨在为师生提供一定的服务,进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全面性发展。由此可见,将人本理念渗透到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开展管理工作时,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教师的基本需求,选择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及时更新人本理念,采取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方法,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开展,进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二、人本理念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策略

(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选择人本性教材

而今,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应及时融人一定的人本理念,为将人本元素渗透到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选择含有人本理念的教材,以求为后续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条件。目前,在教育体系中,使得教学质量正在不断改革之中,在此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的全能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在日常生活之中,对人品格与品质的要求十分高,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与人格魅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待成熟阶段,且思想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若想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小学阶段属于最佳时期,将人本素养渗透到教育教学体系中,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对于教学工作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实施小学教学工作,为实现对人本理念的全面渗透,必须选择具有人本特色的教材,其对小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材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教师可以借助具有人本理念的教材来开展教程的教授,其在学生与教师间所占据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选择教材时,必须要选择具有人本特色的教材内容,这是实现教学管理人28本性特色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提升人本教育素养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了解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不断的革新与完善,若想实现教学管理人本化的目标,应从教师教学水平上着手,将人本理念渗透其中,以提高教师的人本教育素养,进而实现教学实力的不断提升,进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师是引导学生的重要导向,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可见,教师在学生人本思想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

(三)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人性化评价

在教学管理中,教学评价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借助教学评价手段来对一定时间内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进行测试,为获取更为高效、合理的效果,选择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很是关键。传统的学科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在教学评价上存在着不公平、不科学的情况。为应对当前问题,必须及时对教学评价体系予以完善,选择多元化评价模式相互结合的方式,融入一定的人性化理念,将形成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将学生的表现写在档案之中,以便为后续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激励性评价则是对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奖励方式等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课堂表现的动机;终结性评价,则是以简单的纸质试卷考察为主。将形成性评价结果、激励性评价结果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各项指标进行中和,以实现对学生综合实力的评估,能保证整个评价过程的人性化、公平性与科学性。

三、结束语

现如今,我国重视发展基础教育,旨在从基础教育阶段着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为社会提供足够的人才资源。新时期,实施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应全面渗透人性化理念,保证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实施的高效性与科学性,在管理中渗透人本理念,会让学生逐步养成人本思想,运用此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人本理想,对学生综合人格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小学教学管理人性化的充分利用,能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小学教育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作者:李伟东 王锦仙 单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示范小学

参考文献:

[1]何京诺.浅谈小学教学管理中人本思想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6,(08):18—19.

人本理念范文篇3

一、人本管理的实质

我们认为,要理解人本管理,首先要完整地认识管理中的人,掌握人性的实质。虽然在西方管理研究中曾先后出现过多种人性假设,但没有一种人性假设是建立在科学、全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根本原因是对人的需要和工作动机缺乏深入的理论概括。我们综合当代心理学的动机研究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从系统动力论和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即“目标人”假设。其基本观点是:

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并不断形成新的目标;目标是潜伏或活跃在个体内心的自我的未来状态或其它心理图式的可能运动,它们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选择性地建构起来的,代表着个体潜在的理想、愿望或愿景,并规定着具体的行为策略;在一定的情景中,某些目标被激活之后成为个体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形成人的行为动机,动机是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内在原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存在三种层次的目标,即与生存有关的目标、与社会关系有关的目标和与自我发展有关的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即目标结构;不同的个体之间在其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和目标结构上存在广泛的差异。

据此,我们进一步认为,人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人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当然,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自我概念具有社会性,其自我概念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其次,要理解人本管理,还要把握什么是“人本”。从本原上来讲,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必然要求,而“人本主义”又是针对“资本主义”提出的。众所周知,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企业谋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最主要手段。因此,这一时期的管理是以“资”为“本”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对企业生产率的贡献越来越大,从而将企业中的人提升到一种比物力资本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来。于是,“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这一认识与我们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

二、现代西方企业的人本管理

对人本管理本质的上述认识在摩托罗拉、惠普等成功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较好地得到体现。尊重个人是摩托罗拉文化的重要特点。为了尊重个人,公司一方面不断致力于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另一方面,也竭力促进员工的发展。公司总裁和高级管理人员都十分重视与员工对话,要求员工要有长远的打算,并实施“尊重员工权力计划”,不断切实提高员工的就业能力,帮助员工成为他们所能成为的最优者。惠普公司也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和信任的企业精神闻名于世,作为大公司,惠普对员工有着很强的凝聚力。著名的“惠普之道”的精髓就是关怀和尊重每个人和承认他们每个人的成就,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当代西方企业人本管理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个性化公司。这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巴特利特和伦敦商学院教授高歇尔研究了西方大量成功的知识创新型企业之后提出的公司管理模式。他们认为,当前企业参与竞争的以知识为基础、服务密集型的经营环境要求高层管理者转换职能,即超越战略、结构和体系的旧的管理原理,建立一种更广阔、更有生命力的新管理哲学,也就是建立在发展目标、过程和员工基础上的管理哲学。这种“目标——过程——员工”的新管理哲学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超越战略,发展目标;超越结构,发展过程;超越体系,培育员工。“战略——结构——体系”原理中,结构因素——当今大部分管理者仍依赖这种因素——集中体现在配置资源、分派职责和控制有效运营上;而“目标——过程——员工”的管理原理则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塑造员工行为,建立员工主动创新、合作和学习的企业环境。我们认为,个性化公司的“目标——过程——员工”的新管理哲学更真实地体现了人本管理的宗旨,可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本管理的要求。

三、新世纪的人本管理会向能本管理发展吗?

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与管理科学研究中,也有人认为以人为本的实质内容是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或资本,即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强调管理中人相对于物的优先重要性。有人甚至据此推论,“人本的关键是人的能力,即人可以在管理过程中作用于物的力量,或者说是能力资源”,因此,他们主张以能力为本的“能本管理”,并认为能本管理是更高阶段、更高层次和更高意义上的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新发展。而所谓能本管理,就是以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的核心,提倡能力本位,建立起以能力为核心的价值观。能本管理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就要求以能力价值观来支撑和统摄其它价值观(如利益、效率、个性、主体性、自由、平等、民主、创新等),坚持以人的能力为实施管理的根本立足点和根本依靠力量,其管理措施则是建立一种“能级制”。由此可以看出,能本管理的实质就是物化人的本质,把人看作是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能力资源①。

根据对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本质的上述认识、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我们认为“能本管理”存在严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存在本质与目标的差异。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而且,人本管理所理解的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能本管理虽然也强调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但它在本质上是将管理中的人视为一种物,组织发展的一种资源,即能力资源,而不是把人看作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在能本管理中,人的发展也主要服务于能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在本质与目标上是相背离的。

其次,人本管理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必然,也是现代成功企业管理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能本管理在曲解人本管理实质的基础上,物化人的本质,它只能代表人本管理的过去,而不可能代表人本管理的未来,它与现代成功企业人本管理的实践也不符。在一定意义上,能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反动,而不是人本管理的发展。

再次,能本管理所要求的能级制在实际管理中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位得其人,人得其位。人员配置要求适当的人在适当的位置上,而不能根据什么能级划分职位,更无必要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而且不同的岗位往往对任职者所具有的能力和个性特征具有不同的要求,在一个组织中没有必要建立一个能力要素相同的“能级”,更无必要建立众多能力要素不同、不能进行相互比较的“能级”。另一方面,如此众多的特殊能力如何测量?虽然他们提出了粗略的方案,但实际上很难保证测验的公平、公正、可靠与有效,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引起歧视与偏见,最终将阻碍能力的发挥。

最后,能本管理由于物化了人的本质,忽视岗位对人的其它个性特征的要求和群体结构对群体工作效率的影响,片面强调能力因素,这与当代管理的个性化趋势更是背道而驰。

诚然,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管理中员工的能力开发与使用将越来越重要,但人并不仅仅是能力的载体,能力发展也不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最本质和最激动人心的方面,能本管理不可能成为人本管理发展的未来,更不可能成为新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管理观。如果实际领导者对此认识模糊,歪曲或片面理解以人为本这一新的管理理念,那将会阻碍我国管理的科学化进程。管理是立国之本,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

编后

“能本管理”思维的哲学缺陷

章凯博士在他这篇“人本管理:一个需要澄清的理念”有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在于他看到了在西方人对管理研究中,始终没有把人性假设建立在科学、全面的理论之上的。因此,西方人的管理理论体系也是“丛林式”的诸侯理论。改变这一状况的工程无比宏大,暂且放下不提。应当提出的是,我们中国人接受了这种先天不足的思想方法,再加上中国传统思维的习惯影响,不少中国学者很容易产生出试图建立起各种“新管理理论体系”的念头来,文章中提到的“能本管理”就是一例。

管理学的现状,也着实地让学者们心急如焚,但是要建立大工程就一定要找好地基,在不确定的基础上冒然动工,那么工程的学术寿命就实在堪忧。即如“能本管理”,就有科学主义进入管理理论殿堂之嫌。在“能本管理”的理论背后,冥冥中有一位无所不能的智者或先知,能够将人的各种能力加以科学分类,而且能将各种能力予以量化,还能对社会中的各种管理对象(社会、宏观经济、企业、工程项目、岗位技能以及它们今后的发展方向)了解得一清二楚,然后再把“能力”者与这些管理对象一一对号入座。诚如此,也能做到野无遗贤、人尽其才,分配上也就真正实现能“按能分配”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人本理念范文篇4

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长期以来见物不见人的现象非常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亟待加强。近些年来,虽然“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经常可闻可见,但很多人并没有深究其中“人”与“本”的真正内涵。似乎人本管理就是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果“人本管理”只如此理解的话,那么它不过是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手段,组织中的人并没有摆脱仅仅作为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本存在的地位,人本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也并未有何重大突破。究竟何为人?何为本?人本管理的实质是什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人本管理的实质

我们认为,要理解人本管理,首先要完整地认识管理中的人,掌握人性的实质。虽然在西方管理研究中曾先后出现过多种人性假设,但没有一种人性假设是建立在科学、全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根本原因是对人的需要和工作动机缺乏深入的理论概括。我们综合当代心理学的动机研究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从系统动力论和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即“目标人”假设。其基本观点是:

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并不断形成新的目标;目标是潜伏或活跃在个体内心的自我的未来状态或其它心理图式的可能运动,它们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选择性地建构起来的,代表着个体潜在的理想、愿望或愿景,并规定着具体的行为策略;在一定的情景中,某些目标被激活之后成为个体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形成人的行为动机,动机是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内在原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存在三种层次的目标,即与生存有关的目标、与社会关系有关的目标和与自我发展有关的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即目标结构;不同的个体之间在其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和目标结构上存在广泛的差异。

据此,我们进一步认为,人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人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当然,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自我概念具有社会性,其自我概念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其次,要理解人本管理,还要把握什么是“人本”。从本原上来讲,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必然要求,而“人本主义”又是针对“资本主义”提出的。众所周知,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企业谋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最主要手段。因此,这一时期的管理是以“资”为“本”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对企业生产率的贡献越来越大,从而将企业中的人提升到一种比物力资本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来。于是,“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这一认识与我们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

二、现代西方企业的人本管理

对人本管理本质的上述认识在摩托罗拉、惠普等成功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较好地得到体现。尊重个人是摩托罗拉文化的重要特点。为了尊重个人,公司一方面不断致力于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另一方面,也竭力促进员工的发展。公司总裁和高级管理人员都十分重视与员工对话,要求员工要有长远的打算,并实施“尊重员工权力计划”,不断切实提高员工的就业能力,帮助员工成为他们所能成为的最优者。惠普公司也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和信任的企业精神闻名于世,作为大公司,惠普对员工有着很强的凝聚力。著名的“惠普之道”的精髓就是关怀和尊重每个人和承认他们每个人的成就,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当代西方企业人本管理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个性化公司。这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巴特利特和伦敦商学院教授高歇尔研究了西方大量成功的知识创新型企业之后提出的公司管理模式。他们认为,当前企业参与竞争的以知识为基础、服务密集型的经营环境要求高层管理者转换职能,即超越战略、结构和体系的旧的管理原理,建立一种更广阔、更有生命力的新管理哲学,也就是建立在发展目标、过程和员工基础上的管理哲学。这种“目标——过程——员工”的新管理哲学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超越战略,发展目标;超越结构,发展过程;超越体系,培育员工。“战略——结构——体系”原理中,结构因素——当今大部分管理者仍依赖这种因素——集中体现在配置资源、分派职责和控制有效运营上;而“目标——过程——员工”的管理原理则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塑造员工行为,建立员工主动创新、合作和学习的企业环境。我们认为,个性化公司的“目标——过程——员工”的新管理哲学更真实地体现了人本管理的宗旨,可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本管理的要求。

三、新世纪的人本管理会向能本管理发展吗?

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与管理科学研究中,也有人认为以人为本的实质内容是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或资本,即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强调管理中人相对于物的优先重要性。有人甚至据此推论,“人本的关键是人的能力,即人可以在管理过程中作用于物的力量,或者说是能力资源”,因此,他们主张以能力为本的“能本管理”,并认为能本管理是更高阶段、更高层次和更高意义上的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新发展。而所谓能本管理,就是以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的核心,提倡能力本位,建立起以能力为核心的价值观。能本管理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就要求以能力价值观来支撑和统摄其它价值观(如利益、效率、个性、主体性、自由、平等、民主、创新等),坚持以人的能力为实施管理的根本立足点和根本依靠力量,其管理措施则是建立一种“能级制”。由此可以看出,能本管理的实质就是物化人的本质,把人看作是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能力资源①。

根据对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本质的上述认识、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我们认为“能本管理”存在严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存在本质与目标的差异。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而且,人本管理所理解的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能本管理虽然也强调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但它在本质上是将管理中的人视为一种物,组织发展的一种资源,即能力资源,而不是把人看作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在能本管理中,人的发展也主要服务于能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在本质与目标上是相背离的。

其次,人本管理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必然,也是现代成功企业管理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能本管理在曲解人本管理实质的基础上,物化人的本质,它只能代表人本管理的过去,而不可能代表人本管理的未来,它与现代成功企业人本管理的实践也不符。在一定意义上,能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反动,而不是人本管理的发展。

再次,能本管理所要求的能级制在实际管理中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位得其人,人得其位。人员配置要求适当的人在适当的位置上,而不能根据什么能级划分职位,更无必要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而且不同的岗位往往对任职者所具有的能力和个性特征具有不同的要求,在一个组织中没有必要建立一个能力要素相同的“能级”,更无必要建立众多能力要素不同、不能进行相互比较的“能级”。另一方面,如此众多的特殊能力如何测量?虽然他们提出了粗略的方案,但实际上很难保证测验的公平、公正、可靠与有效,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引起歧视与偏见,最终将阻碍能力的发挥。

最后,能本管理由于物化了人的本质,忽视岗位对人的其它个性特征的要求和群体结构对群体工作效率的影响,片面强调能力因素,这与当代管理的个性化趋势更是背道而驰。

诚然,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管理中员工的能力开发与使用将越来越重要,但人并不仅仅是能力的载体,能力发展也不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最本质和最激动人心的方面,能本管理不可能成为人本管理发展的未来,更不可能成为新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管理观。如果实际领导者对此认识模糊,歪曲或片面理解以人为本这一新的管理理念,那将会阻碍我国管理的科学化进程。管理是立国之本,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

编后

“能本管理”思维的哲学缺陷

章凯博士在他这篇“人本管理:一个需要澄清的理念”有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在于他看到了在西方人对管理研究中,始终没有把人性假设建立在科学、全面的理论之上的。因此,西方人的管理理论体系也是“丛林式”的诸侯理论。改变这一状况的工程无比宏大,暂且放下不提。应当提出的是,我们中国人接受了这种先天不足的思想方法,再加上中国传统思维的习惯影响,不少中国学者很容易产生出试图建立起各种“新管理理论体系”的念头来,文章中提到的“能本管理”就是一例。

管理学的现状,也着实地让学者们心急如焚,但是要建立大工程就一定要找好地基,在不确定的基础上冒然动工,那么工程的学术寿命就实在堪忧。即如“能本管理”,就有科学主义进入管理理论殿堂之嫌。在“能本管理”的理论背后,冥冥中有一位无所不能的智者或先知,能够将人的各种能力加以科学分类,而且能将各种能力予以量化,还能对社会中的各种管理对象(社会、宏观经济、企业、工程项目、岗位技能以及它们今后的发展方向)了解得一清二楚,然后再把“能力”者与这些管理对象一一对号入座。诚如此,也能做到野无遗贤、人尽其才,分配上也就真正实现能“按能分配”了。

人本理念范文篇5

一、人本管理的实质

我们认为,要理解人本管理,首先要完整地认识管理中的人,掌握人性的实质。虽然在西方管理研究中曾先后出现过多种人性假设,但没有一种人性假设是建立在科学、全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根本原因是对人的需要和工作动机缺乏深入的理论概括。我们综合当代心理学的动机研究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从系统动力论和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即“目标人”假设。其基本观点是:

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并不断形成新的目标;目标是潜伏或活跃在个体内心的自我的未来状态或其它心理图式的可能运动,它们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选择性地建构起来的,代表着个体潜在的理想、愿望或愿景,并规定着具体的行为策略;在一定的情景中,某些目标被激活之后成为个体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形成人的行为动机,动机是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内在原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存在三种层次的目标,即与生存有关的目标、与社会关系有关的目标和与自我发展有关的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即目标结构;不同的个体之间在其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和目标结构上存在广泛的差异。

据此,我们进一步认为,人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人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当然,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自我概念具有社会性,其自我概念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其次,要理解人本管理,还要把握什么是“人本”。从本原上来讲,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必然要求,而“人本主义”又是针对“资本主义”提出的。众所周知,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企业谋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最主要手段。因此,这一时期的管理是以“资”为“本”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对企业生产率的贡献越来越大,从而将企业中的人提升到一种比物力资本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来。于是,“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这一认识与我们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

二、现代西方企业的人本管理

对人本管理本质的上述认识在摩托罗拉、惠普等成功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较好地得到体现。尊重个人是摩托罗拉文化的重要特点。为了尊重个人,公司一方面不断致力于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另一方面,也竭力促进员工的发展。公司总裁和高级管理人员都十分重视与员工对话,要求员工要有长远的打算,并实施“尊重员工权力计划”,不断切实提高员工的就业能力,帮助员工成为他们所能成为的最优者。惠普公司也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和信任的企业精神闻名于世,作为大公司,惠普对员工有着很强的凝聚力。著名的“惠普之道”的精髓就是关怀和尊重每个人和承认他们每个人的成就,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当代西方企业人本管理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个性化公司。这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巴特利特和伦敦商学院教授高歇尔研究了西方大量成功的知识创新型企业之后提出的公司管理模式。他们认为,当前企业参与竞争的以知识为基础、服务密集型的经营环境要求高层管理者转换职能,即超越战略、结构和体系的旧的管理原理,建立一种更广阔、更有生命力的新管理哲学,也就是建立在发展目标、过程和员工基础上的管理哲学。这种“目标——过程——员工”的新管理哲学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超越战略,发展目标;超越结构,发展过程;超越体系,培育员工。“战略——结构——体系”原理中,结构因素——当今大部分管理者仍依赖这种因素——集中体现在配置资源、分派职责和控制有效运营上;而“目标——过程——员工”的管理原理则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塑造员工行为,建立员工主动创新、合作和学习的企业环境。我们认为,个性化公司的“目标——过程——员工”的新管理哲学更真实地体现了人本管理的宗旨,可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本管理的要求。

三、新世纪的人本管理会向能本管理发展吗?

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与管理科学研究中,也有人认为以人为本的实质内容是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或资本,即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强调管理中人相对于物的优先重要性。有人甚至据此推论,“人本的关键是人的能力,即人可以在管理过程中作用于物的力量,或者说是能力资源”,因此,他们主张以能力为本的“能本管理”,并认为能本管理是更高阶段、更高层次和更高意义上的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新发展。而所谓能本管理,就是以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的核心,提倡能力本位,建立起以能力为核心的价值观。能本管理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就要求以能力价值观来支撑和统摄其它价值观(如利益、效率、个性、主体性、自由、平等、民主、创新等),坚持以人的能力为实施管理的根本立足点和根本依靠力量,其管理措施则是建立一种“能级制”。由此可以看出,能本管理的实质就是物化人的本质,把人看作是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能力资源①。

根据对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本质的上述认识、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我们认为“能本管理”存在严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存在本质与目标的差异。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而且,人本管理所理解的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能本管理虽然也强调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但它在本质上是将管理中的人视为一种物,组织发展的一种资源,即能力资源,而不是把人看作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在能本管理中,人的发展也主要服务于能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在本质与目标上是相背离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其次,人本管理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必然,也是现代成功企业管理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能本管理在曲解人本管理实质的基础上,物化人的本质,它只能代表人本管理的过去,而不可能代表人本管理的未来,它与现代成功企业人本管理的实践也不符。在一定意义上,能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反动,而不是人本管理的发展。

再次,能本管理所要求的能级制在实际管理中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位得其人,人得其位。人员配置要求适当的人在适当的位置上,而不能根据什么能级划分职位,更无必要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而且不同的岗位往往对任职者所具有的能力和个性特征具有不同的要求,在一个组织中没有必要建立一个能力要素相同的“能级”,更无必要建立众多能力要素不同、不能进行相互比较的“能级”。另一方面,如此众多的特殊能力如何测量?虽然他们提出了粗略的方案,但实际上很难保证测验的公平、公正、可靠与有效,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引起歧视与偏见,最终将阻碍能力的发挥。

最后,能本管理由于物化了人的本质,忽视岗位对人的其它个性特征的要求和群体结构对群体工作效率的影响,片面强调能力因素,这与当代管理的个性化趋势更是背道而驰。

诚然,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管理中员工的能力开发与使用将越来越重要,但人并不仅仅是能力的载体,能力发展也不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最本质和最激动人心的方面,能本管理不可能成为人本管理发展的未来,更不可能成为新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管理观。如果实际领导者对此认识模糊,歪曲或片面理解以人为本这一新的管理理念,那将会阻碍我国管理的科学化进程。管理是立国之本,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

编后

“能本管理”思维的哲学缺陷

章凯博士在他这篇“人本管理:一个需要澄清的理念”有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在于他看到了在西方人对管理研究中,始终没有把人性假设建立在科学、全面的理论之上的。因此,西方人的管理理论体系也是“丛林式”的诸侯理论。改变这一状况的工程无比宏大,暂且放下不提。应当提出的是,我们中国人接受了这种先天不足的思想方法,再加上中国传统思维的习惯影响,不少中国学者很容易产生出试图建立起各种“新管理理论体系”的念头来,文章中提到的“能本管理”就是一例。

管理学的现状,也着实地让学者们心急如焚,但是要建立大工程就一定要找好地基,在不确定的基础上冒然动工,那么工程的学术寿命就实在堪忧。即如“能本管理”,就有科学主义进入管理理论殿堂之嫌。在“能本管理”的理论背后,冥冥中有一位无所不能的智者或先知,能够将人的各种能力加以科学分类,而且能将各种能力予以量化,还能对社会中的各种管理对象(社会、宏观经济、企业、工程项目、岗位技能以及它们今后的发展方向)了解得一清二楚,然后再把“能力”者与这些管理对象一一对号入座。诚如此,也能做到野无遗贤、人尽其才,分配上也就真正实现能“按能分配”了。

人本理念范文篇6

一、人本管理的实质

我们认为,要理解人本管理,首先要完整地认识管理中的人,掌握人性的实质。虽然在西方管理研究中曾先后出现过多种人性假设,但没有一种人性假设是建立在科学、全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根本原因是对人的需要和工作动机缺乏深入的理论概括。我们综合当代心理学的动机研究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从系统动力论和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即“目标人”假设。其基本观点是:

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并不断形成新的目标;目标是潜伏或活跃在个体内心的自我的未来状态或其它心理图式的可能运动,它们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选择性地建构起来的,代表着个体潜在的理想、愿望或愿景,并规定着具体的行为策略;在一定的情景中,某些目标被激活之后成为个体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形成人的行为动机,动机是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内在原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存在三种层次的目标,即与生存有关的目标、与社会关系有关的目标和与自我发展有关的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即目标结构;不同的个体之间在其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和目标结构上存在广泛的差异。

据此,我们进一步认为,人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人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当然,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自我概念具有社会性,其自我概念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其次,要理解人本管理,还要把握什么是“人本”。从本原上来讲,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必然要求,而“人本主义”又是针对“资本主义”提出的。众所周知,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企业谋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最主要手段。因此,这一时期的管理是以“资”为“本”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对企业生产率的贡献越来越大,从而将企业中的人提升到一种比物力资本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来。于是,“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这一认识与我们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

二、现代西方企业的人本管理

对人本管理本质的上述认识在摩托罗拉、惠普等成功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较好地得到体现。尊重个人是摩托罗拉文化的重要特点。为了尊重个人,公司一方面不断致力于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另一方面,也竭力促进员工的发展。公司总裁和高级管理人员都十分重视与员工对话,要求员工要有长远的打算,并实施“尊重员工权力计划”,不断切实提高员工的就业能力,帮助员工成为他们所能成为的最优者。惠普公司也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和信任的企业精神闻名于世,作为大公司,惠普对员工有着很强的凝聚力。著名的“惠普之道”的精髓就是关怀和尊重每个人和承认他们每个人的成就,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当代西方企业人本管理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个性化公司。这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巴特利特和伦敦商学院教授高歇尔研究了西方大量成功的知识创新型企业之后提出的公司管理模式。他们认为,当前企业参与竞争的以知识为基础、服务密集型的经营环境要求高层管理者转换职能,即超越战略、结构和体系的旧的管理原理,建立一种更广阔、更有生命力的新管理哲学,也就是建立在发展目标、过程和员工基础上的管理哲学。这种“目标——过程——员工”的新管理哲学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超越战略,发展目标;超越结构,发展过程;超越体系,培育员工。“战略——结构——体系”原理中,结构因素——当今大部分管理者仍依赖这种因素——集中体现在配置资源、分派职责和控制有效运营上;而“目标——过程——员工”的管理原理则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塑造员工行为,建立员工主动创新、合作和学习的企业环境。我们认为,个性化公司的“目标——过程——员工”的新管理哲学更真实地体现了人本管理的宗旨,可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本管理的要求。

三、新世纪的人本管理会向能本管理发展吗?

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与管理科学研究中,也有人认为以人为本的实质内容是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或资本,即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强调管理中人相对于物的优先重要性。有人甚至据此推论,“人本的关键是人的能力,即人可以在管理过程中作用于物的力量,或者说是能力资源”,因此,他们主张以能力为本的“能本管理”,并认为能本管理是更高阶段、更高层次和更高意义上的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新发展。而所谓能本管理,就是以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的核心,提倡能力本位,建立起以能力为核心的价值观。能本管理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就要求以能力价值观来支撑和统摄其它价值观(如利益、效率、个性、主体性、自由、平等、民主、创新等),坚持以人的能力为实施管理的根本立足点和根本依靠力量,其管理措施则是建立一种“能级制”。由此可以看出,能本管理的实质就是物化人的本质,把人看作是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能力资源①。

根据对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本质的上述认识、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我们认为“能本管理”存在严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存在本质与目标的差异。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而且,人本管理所理解的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能本管理虽然也强调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但它在本质上是将管理中的人视为一种物,组织发展的一种资源,即能力资源,而不是把人看作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在能本管理中,人的发展也主要服务于能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在本质与目标上是相背离的。

其次,人本管理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必然,也是现代成功企业管理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能本管理在曲解人本管理实质的基础上,物化人的本质,它只能代表人本管理的过去,而不可能代表人本管理的未来,它与现代成功企业人本管理的实践也不符。在一定意义上,能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反动,而不是人本管理的发展。

再次,能本管理所要求的能级制在实际管理中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位得其人,人得其位。人员配置要求适当的人在适当的位置上,而不能根据什么能级划分职位,更无必要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而且不同的岗位往往对任职者所具有的能力和个性特征具有不同的要求,在一个组织中没有必要建立一个能力要素相同的“能级”,更无必要建立众多能力要素不同、不能进行相互比较的“能级”。另一方面,如此众多的特殊能力如何测量?虽然他们提出了粗略的方案,但实际上很难保证测验的公平、公正、可靠与有效,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引起歧视与偏见,最终将阻碍能力的发挥。

最后,能本管理由于物化了人的本质,忽视岗位对人的其它个性特征的要求和群体结构对群体工作效率的影响,片面强调能力因素,这与当代管理的个性化趋势更是背道而驰。

诚然,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管理中员工的能力开发与使用将越来越重要,但人并不仅仅是能力的载体,能力发展也不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最本质和最激动人心的方面,能本管理不可能成为人本管理发展的未来,更不可能成为新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管理观。如果实际领导者对此认识模糊,歪曲或片面理解以人为本这一新的管理理念,那将会阻碍我国管理的科学化进程。管理是立国之本,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

编后

“能本管理”思维的哲学缺陷

章凯博士在他这篇“人本管理:一个需要澄清的理念”有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在于他看到了在西方人对管理研究中,始终没有把人性假设建立在科学、全面的理论之上的。因此,西方人的管理理论体系也是“丛林式”的诸侯理论。改变这一状况的工程无比宏大,暂且放下不提。应当提出的是,我们中国人接受了这种先天不足的思想方法,再加上中国传统思维的习惯影响,不少中国学者很容易产生出试图建立起各种“新管理理论体系”的念头来,文章中提到的“能本管理”就是一例。

管理学的现状,也着实地让学者们心急如焚,但是要建立大工程就一定要找好地基,在不确定的基础上冒然动工,那么工程的学术寿命就实在堪忧。即如“能本管理”,就有科学主义进入管理理论殿堂之嫌。在“能本管理”的理论背后,冥冥中有一位无所不能的智者或先知,能够将人的各种能力加以科学分类,而且能将各种能力予以量化,还能对社会中的各种管理对象(社会、宏观经济、企业、工程项目、岗位技能以及它们今后的发展方向)了解得一清二楚,然后再把“能力”者与这些管理对象一一对号入座。诚如此,也能做到野无遗贤、人尽其才,分配上也就真正实现能“按能分配”了。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人本理念范文篇7

一、人本管理的实质

我们认为,要理解人本管理,首先要完整地认识管理中的人,掌握人性的实质。虽然在西方管理研究中曾先后出现过多种人性假设,但没有一种人性假设是建立在科学、全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根本原因是对人的需要和工作动机缺乏深入的理论概括。我们综合当代心理学的动机研究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从系统动力论和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即“目标人”假设。其基本观点是:

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并不断形成新的目标;目标是潜伏或活跃在个体内心的自我的未来状态或其它心理图式的可能运动,它们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选择性地建构起来的,代表着个体潜在的理想、愿望或愿景,并规定着具体的行为策略;在一定的情景中,某些目标被激活之后成为个体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形成人的行为动机,动机是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内在原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存在三种层次的目标,即与生存有关的目标、与社会关系有关的目标和与自我发展有关的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即目标结构;不同的个体之间在其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和目标结构上存在广泛的差异。

据此,我们进一步认为,人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人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当然,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自我概念具有社会性,其自我概念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其次,要理解人本管理,还要把握什么是“人本”。从本原上来讲,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必然要求,而“人本主义”又是针对“资本主义”提出的。众所周知,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企业谋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最主要手段。因此,这一时期的管理是以“资”为“本”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对企业生产率的贡献越来越大,从而将企业中的人提升到一种比物力资本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来。于是,“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这一认识与我们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

二、现代西方企业的人本管理

对人本管理本质的上述认识在摩托罗拉、惠普等成功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较好地得到体现。尊重个人是摩托罗拉文化的重要特点。为了尊重个人,公司一方面不断致力于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另一方面,也竭力促进员工的发展。公司总裁和高级管理人员都十分重视与员工对话,要求员工要有长远的打算,并实施“尊重员工权力计划”,不断切实提高员工的就业能力,帮助员工成为他们所能成为的最优者。惠普公司也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和信任的企业精神闻名于世,作为大公司,惠普对员工有着很强的凝聚力。著名的“惠普之道”的精髓就是关怀和尊重每个人和承认他们每个人的成就,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当代西方企业人本管理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个性化公司。这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巴特利特和伦敦商学院教授高歇尔研究了西方大量成功的知识创新型企业之后提出的公司管理模式。他们认为,当前企业参与竞争的以知识为基础、服务密集型的经营环境要求高层管理者转换职能,即超越战略、结构和体系的旧的管理原理,建立一种更广阔、更有生命力的新管理哲学,也就是建立在发展目标、过程和员工基础上的管理哲学。这种“目标——过程——员工”的新管理哲学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超越战略,发展目标;超越结构,发展过程;超越体系,培育员工。“战略——结构——体系”原理中,结构因素——当今大部分管理者仍依赖这种因素——集中体现在配置资源、分派职责和控制有效运营上;而“目标——过程——员工”的管理原理则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塑造员工行为,建立员工主动创新、合作和学习的企业环境。我们认为,个性化公司的“目标——过程——员工”的新管理哲学更真实地体现了人本管理的宗旨,可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本管理的要求。

三、新世纪的人本管理会向能本管理发展吗?

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与管理科学研究中,也有人认为以人为本的实质内容是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或资本,即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强调管理中人相对于物的优先重要性。有人甚至据此推论,“人本的关键是人的能力,即人可以在管理过程中作用于物的力量,或者说是能力资源”,因此,他们主张以能力为本的“能本管理”,并认为能本管理是更高阶段、更高层次和更高意义上的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新发展。而所谓能本管理,就是以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的核心,提倡能力本位,建立起以能力为核心的价值观。能本管理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就要求以能力价值观来支撑和统摄其它价值观(如利益、效率、个性、主体性、自由、平等、民主、创新等),坚持以人的能力为实施管理的根本立足点和根本依靠力量,其管理措施则是建立一种“能级制”。由此可以看出,能本管理的实质就是物化人的本质,把人看作是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能力资源①。

根据对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本质的上述认识、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我们认为“能本管理”存在严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存在本质与目标的差异。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而且,人本管理所理解的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能本管理虽然也强调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但它在本质上是将管理中的人视为一种物,组织发展的一种资源,即能力资源,而不是把人看作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在能本管理中,人的发展也主要服务于能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在本质与目标上是相背离的。

其次,人本管理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必然,也是现代成功企业管理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能本管理在曲解人本管理实质的基础上,物化人的本质,它只能代表人本管理的过去,而不可能代表人本管理的未来,它与现代成功企业人本管理的实践也不符。在一定意义上,能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反动,而不是人本管理的发展。

再次,能本管理所要求的能级制在实际管理中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位得其人,人得其位。人员配置要求适当的人在适当的位置上,而不能根据什么能级划分职位,更无必要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而且不同的岗位往往对任职者所具有的能力和个性特征具有不同的要求,在一个组织中没有必要建立一个能力要素相同的“能级”,更无必要建立众多能力要素不同、不能进行相互比较的“能级”。另一方面,如此众多的特殊能力如何测量?虽然他们提出了粗略的方案,但实际上很难保证测验的公平、公正、可靠与有效,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引起歧视与偏见,最终将阻碍能力的发挥。

最后,能本管理由于物化了人的本质,忽视岗位对人的其它个性特征的要求和群体结构对群体工作效率的影响,片面强调能力因素,这与当代管理的个性化趋势更是背道而驰。

诚然,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管理中员工的能力开发与使用将越来越重要,但人并不仅仅是能力的载体,能力发展也不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最本质和最激动人心的方面,能本管理不可能成为人本管理发展的未来,更不可能成为新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管理观。如果实际领导者对此认识模糊,歪曲或片面理解以人为本这一新的管理理念,那将会阻碍我国管理的科学化进程。管理是立国之本,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

编后

“能本管理”思维的哲学缺陷

章凯博士在他这篇“人本管理:一个需要澄清的理念”有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在于他看到了在西方人对管理研究中,始终没有把人性假设建立在科学、全面的理论之上的。因此,西方人的管理理论体系也是“丛林式”的诸侯理论。改变这一状况的工程无比宏大,暂且放下不提。应当提出的是,我们中国人接受了这种先天不足的思想方法,再加上中国传统思维的习惯影响,不少中国学者很容易产生出试图建立起各种“新管理理论体系”的念头来,文章中提到的“能本管理”就是一例。

管理学的现状,也着实地让学者们心急如焚,但是要建立大工程就一定要找好地基,在不确定的基础上冒然动工,那么工程的学术寿命就实在堪忧。即如“能本管理”,就有科学主义进入管理理论殿堂之嫌。在“能本管理”的理论背后,冥冥中有一位无所不能的智者或先知,能够将人的各种能力加以科学分类,而且能将各种能力予以量化,还能对社会中的各种管理对象(社会、宏观经济、企业、工程项目、岗位技能以及它们今后的发展方向)了解得一清二楚,然后再把“能力”者与这些管理对象一一对号入座。诚如此,也能做到野无遗贤、人尽其才,分配上也就真正实现能“按能分配”了。

人本理念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人本”理念;现存问题;贯彻措施

一、高校教育管理实施“人本”理念的现存问题

(一)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落后。大学作为培养和输出人才的主要场所,按理说应当与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有所区别,但是大学的教育管理理念却深受行政管理思想的影响。多数学校的管理者在平时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只是一味地遵循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而不知变通,习惯用命令式、行政式的方式来管理学生,忽视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需求的了解和关心。这样的管理模式轻视学生的主体性需求,不可能与学生形成平等的、民主的交流沟通途径,只会让学生处于操纵性或强制性的管理模式中,而与人本化的管理理念相悖。(二)不重视学生的基本权益和发展需求。高校教育管理贯彻落实“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利益和发展需求,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然而,学生在日常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想要找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解决问题时,却往往不知道找谁,或者是找到了人却被要求去找另一个人,行政管理人员对学生的问题互相推诿,或者是信息传递反馈速度慢等等。这些并不鲜见的现象,严重的损害了学生的基本权益和发展需要,不利于学生正常的学习。(三)缺乏人文关怀。长期以来,教育界一直十分关注教育管理当中的人本理念,人本理念拥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但是诸多学者对于教育管理人本理念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对于人本管理理念概念的界定还尚未形成体系,在实际管理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科学管理,让学生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以便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但是,高校的教学管理却普遍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关注,以至于一些限制性的管理条例容易让学生产生不良的抵触情绪,结果适得其反。

二、高校教育管理对“人本”理念的贯彻措施

(一)创新教育管理观念,完善管理模式。教育管理是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关系到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效能,同时也决定了人才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注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打造,积极推进教育管理模式转型,从而为日常教育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创新教育管理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根本导向,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基本目标。此外,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注意不能对学生进行过多的约束,要完善管理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努力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既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使得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有序的进行,还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做到以人为本。有了先进的管理理念,还是要转化成具体的行动,才能发挥出管理的作用。高校树立新的教学管理理念之后,还要完善和落实管理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注意做到刚柔相济,在具体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尽可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而不是不知变通,一味死守规章制度,这样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三)优化管理队伍,实施人性化的管理。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的运用,这是能否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针对于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当采取科学合理措施进行解决,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促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提升。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其中,从而使得学校的管理工作水平大大提高。高校要注意引入相关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优化管理队伍。在优秀管理人才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本化的教学管理目标,使得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人文关怀和教育满足感。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越来越受到社会与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重视。大学教育的人本管理理论和实践必定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相关的行政管理工作者要充分适应教育教学的改革需求,时时注意“以人为本”,努力创新教学管理理念,从而促进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佳旭.教学管理中“渗透”人本理念的现状与对策[J].智库时代,2018年46期.

[2]董良峰,刘媛.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型方向及实践方式[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人本理念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人本理念;措施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爱好玩乐、好动等特点,所以如果采取强硬的管理方式,一味的禁止学生的言语和行为,尽管在短时间内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却没有从思想意识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是不高,与以人为本的小学管理理念相违背。所以,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学生特性出发,进行科学管理。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轻松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

小学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对儿童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营销,实际上一些小学生在在适应小学生活方面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所以班主任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小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班主任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小学生尽快的适应小学的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一方面,班主任教师在对待每位学生时要认真负责、态度亲切,与每位学生建立亲切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其次,对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关心并给予解决,热情、耐心的帮助每位学生,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从而使得学生乐于学习和乐于学校生活;第三,班主任教师可以组织各类班级活动,使得师生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建立健康的师生和生生关系,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友好和团结,提高班级凝聚力。

二、实施科学民主管理措施,以平等身份给予指导坚持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实际上也包含了科学民主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也就是在班级管理中实施民主管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其也积极的参与到班级生活和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自觉意识。首先,班主任可以通过选拔的方法选拔班干部,通过这种民主的方式让大家选出心中的班干部;其次,在班级管理中可以组建班主任管理小组,监督和反馈班干部的做法,使得班干部能够认真为班级服务;第三,班级的各种活动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法可以由学生根据小组等进行意见汇总,同时进行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工作,提高班级成员的成就感;第四,让班干部对班级的具体工作进行分工负责,使得班级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推动班级管理工作的健康开展;第五,班主任要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对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做出指导下的意见、建议等,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构建个性化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体验成功

在班级管理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与传统的班级管理有着较大的差别,在学生评价方面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倡导学生更加个性化、自由化发展,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在班级管理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促进学生更好的体验学习成功的乐曲。在构建个性化评价体系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定期开展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班会,在班会上引导学生顺利正确的思想观念,了解和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难题,解开学生的心理疙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其次,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管理方法,重视了解和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再次,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实践生活,增强社会体验。使得小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自我积极实践,积累亲身体验,体验付出的成功,更好的喜欢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以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投入到学校生活中。所以在小学日常班级管理中需要班主任老师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集体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在在小学教育阶段班级管理和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联系,班主任要认真贯彻和落实人本主义的理念,重视和信任每位小学生,热情、耐心的对待每位小学生,积极调动其学习参与积极性,使其成为学习和班级管理的主体,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更好的推动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德育先行———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探析[J].华夏教师,2017,(07).

[2]池雪琴.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语言沟通艺术阐释[J].中国校外教育,2017,(25).

人本理念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管理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促进人与自然,人文教育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需求和促进人的协调发展。所以在一切工作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中更要全面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1“以人为本”的渊源及发展

以人为本的提法源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费尔巴哈继承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衣钵。第一次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如果站在唯物史观,和社会史观的社会角度。以及认识社会史观的角度它予以社会历史的本质与规律,与认识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等问题是相悖的。因而从哲学的高度也就应该持否定的态度。时至现代,人本思想发生了重大的理论转向,思想家们不再纠缠于对人的形而上学式解释,而主要偏重于对现实人的生存方式及生活价值的关怀,主张从人的现实境遇、内心世界及文化境况等方面研究人的问题,对人的非理性因素给予重视,并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其中的“人”是对客观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人的概括,是抽象的“人”,这个“人”与现实社会中的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管理中完全忽视人的因素,不重视人的因素,这也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此主张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中“以人为本”应该是围绕人、为了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尊重人、凝聚人、发展人,应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本意,即是最终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的尺度。

2“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核心,其目的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便提高水平,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著名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1931年出版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出:“图书是为了利用”,“图书是为一切人而存在的”、“给读者所有的书”,全书充满着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之后,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得到确立,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充实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一些知名图书馆提出了“一切为了读者”、“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为书找人、为人找书”;它们是同一种内涵。

3坚持服务以读者为本,加强信息化科学化管理

3.1高校图书馆应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

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应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读者不再是图书馆的客人,而是图书馆真正的主人。网络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瞬息万变,面对浩瀚无垠的信息世界,图书馆服务如果停留在延续旧制的收藏和墨守陈规的借还上,那么最终将被这个多变的时代所遗弃。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从根本上更新观念,一切以读者的需求为准则,从读者的利益出发,为读者服务,向读者负责。工作的中心则放在“用”上。图书馆的整个业务环节,应该自始至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只停留在微笑服务上是不够的,应从藏书楼的形态中脱胎出来,逐步向现代化信息化的图书馆方向迈进。

3.2培养读者的情报意识和文献检索利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