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化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6:35:51

人本化管理

人本化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人本原理管理原则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和理念,它强调的是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学作用,进而强调要围绕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行管理活动,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的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人本管理强调人的核心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领域的管理哲学和管理实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本原理也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院校是个特定的社会组织,受国家和社会的委托,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以及对学校教育目标和教学规律的正确认识与科学态度,人是学校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者是人,受教育者也是人,学校一切活动都是由人而展开的,也是为人而开展的。因此,学校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人本原理是充分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首先,院校是一个集体,需要团结协作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不论是院校还是任何团体,人本管理的内涵应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情感为纽带,建立相互尊重、理解、团结、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促进他们素质、身心、能力、知识等方面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第二,处理好领导、部署主导的关系,在自觉自愿实现自主管理,创设和谐愉快、健康向上、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积极互动的教育管理氛围;第三,尊重每一个人,为他们搭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使具有各种差异的个体得到整体提高。

一、院校管理教育中应当遵循的几个原则

1.人本原则

人是第一资源,因此,一切管理都应该以做好师生的工作,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为根本。挖掘潜能、积极进取,创造一个使教师、学生热心工作,心情愉快,关系和谐的工作学习氛围,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使个人价值得到发挥,这就是人本管理。

2.激励原则

满足师生的各种需求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仅仅满足物质需求是不够的。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而积极性的源泉是需要得到满足。因此,院校管理中不仅要满足大家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大家的精神需要,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这是激励原则的根本含义。

3.目标原则

现代管理心理学强调,目标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行为趋向目标,目标完成满足需要,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掌握了这一规律,管理者就应对下属,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发掘人的潜能。

4.民主原则

主要特点之一是自主性,即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作用,实行“群体决策”,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更好地判断误差,综合大家的知识、信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案,有利于找到满意的决策方案,从而更好地承担任务,通过集体决策,充分发扬民主,就能使确立的目标为大家接受,井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尽心尽力地工作。

二、工作中贯彻人本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好需要

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大家的需求结构,尽可能地满足其合理需要,因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积极性的源泉,个体需要产生以后,井不一定都产生动机,但是人的需要是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其中有优势需要和非优势需要之分,而只有优势需要的满足才会转变为行为推动力。因此,要努力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就必须能满足大家的优势需要当然,人的需要,有正当的需要,也有不正当的需要管理者对部署正当的需要尽可能去满足,对不正当的需要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

2.实行民主,树立主人翁意识

管理的对象,是管理的主体,要保持同志式的合作关系,正确认识被管理者在管理中的主人翁的地位。有重大决策,有权审议管理措施,有权监督领导,可以提出建议或批评意见。因此,建立民主管理体制,应广泛征求意见,有计划的执行实行民主检查,充分吸收反馈意见,对其执行的结果进行集中总结,从而充分利用大家群策群力地把单位管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3.要知人善任,扬长避短,合理组合,量才而用

对教师的管理的根本任务是选好人、用好人,调动人的积极性,要充分去了解,要能敏锐地发现人才,井做到才尽其用,避免大才小用或小材大用的失误。

4.协调好关系,处理矛盾,创造团队意识

人本化管理范文篇2

所谓的教学管理,其实就是一种对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等的管理,教学管理中的“人本化”指的是在这一系列的管理工作当中,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事事考虑到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感受,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教学管理的终极目标,在教学管理的过程当中,教师只能作为一个“引导者”和“服务者”,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人本化的教学管理和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差异非常大,前者是以学生为本位,而后者则以教师为本位,所以它们能够起到的教学管理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下,我们必须要积极践行人本化的教学管理理念,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主体性发展。

2初中教学管理中的人本化措施

2.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我国传统的初中教学管理模式当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地位始终存在一个差级,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看,教师的地位始终要高于学生,这就非常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压迫感,不利于学生“本位”的确立。在人本化的教学管理中,教师必须要改变师生地位不平等的现象,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例如,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不论是学习中的事,还是学习外的事,都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让自己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当中,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朋友来对待,解除以往教师带给学生的压迫感。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的制定,都可以征求学生的主体意愿,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并激发自身的能动性,积极、主动投入教学。

2.2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实施人本化的教学管理,必须要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要制订完善的教学体制,要把学生与社会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人本化的教学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吸收学校以外的知识、自己想要的知识,能够满足初中生这个阶段的求知欲。人本化的教学能够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制订、实施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计划。人本化的教学管理方式应打破传统,摒弃之前对于学生的评价依赖于成绩的高低,而是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还应当构建学生的自我管理体系,要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潜质和能力,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空间,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就是自己的管理者,自己要为自己负责,教师要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让他们能够在没有他人的帮助之下,自己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技能,约束自身的学习思想、学习行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有效性,使学生获得主体性发展。

2.3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人本化教学管理的实施,应当有一套对应的制度作为支撑,否则的话“人本化”就可能成为空谈,并不能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出效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要宽松,特别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过于压迫他们的天性,要让他们能够在人本化的教学管理下自由、健康的成长。教师还应当邀请学生加入到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作用,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管理制度上尽量和和学生达成一致,并取得学生的同意,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用心的遵守这些制度。

2.4完善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必须要做到公正、全面,要重视过程评估与最终评估的结合,要体现出学生在各个层面的进步。首先,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反对以分数评论师生的好坏,转而侧重对人格形成的关注;其次,要加强多元化的管理评估体系,数量与质量的有效结合,以及知识能力与人格塑造的配合发展;第三,教师要将过程评估与最终评估进行有效结合,不能单纯地重过程不看结果,或者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估方式来进行不合理的评估,教师要集学生、教师本人和领导的评价来做最终的评判,真正做到学生和教师配合的完美结合,进而形成了和谐校园;最后,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不同,所以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基础能力也各有高低,不能用同样的标准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因为这样可能掩盖一部分学生的进步,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都能够得到体现,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这样他们才会更加具有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

3结语

人本化管理范文篇3

一、企业人本管理的含义制度经济学家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把企业看成是为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而允许由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的契约,企业内部交易采取的是管理式交易。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提出了企业是由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的一种契约形式,在此契约中,要素所有者必须遵守某些外来的指挥,而不再靠频频计较参与其间多种活动的市场价格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在契约的地位是根据市场竞争和交易成本来确定的,并由此取得不同属性的收益和补偿。具体来讲,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是由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与单纯管理者和工人组成的契约。由此可见,企业内部有不同的劳动分工,存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所以管理的形式与规范化对于企业节约交易成本及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管理,可以视作为这样一项活动,即它通过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的文化价值准则和体制内进行的。现代化企业所称的人本管理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对员工的情感进行有效管理。对情感进行管理,就是要注重人的内心世界,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去进行管理,其核心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消除员工的消极情感。

第二,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管理就是要求企业领导者集思广益,集中员工的智慧,这样才能达成最优目标。

第三,鼓励员工进行自我管理。鼓励员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自主制订计划、实施控制、实现目标,即“自己管理自己”。它可以把个人意志与企业经营理念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个人心情舒畅地为企业作贡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尚不成熟,企业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如果只突出人为因素,强调情感化管理自我管理、人性化管理、及管理过程的民主化,往往会异化为弹性管理,使得企业难以体现公正、公平原则,企业管理行为亦因此会趋于随意化和无序化。对于当下的企业管理,我们呼唤人性化管理,但同时也呼唤科学化管理。这是因为科学管理推崇一种严格、守时、守则的职业精神,而恰恰是这种精神构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深层理念,有规范才有公平与公正,才有市场经济的内在灵魂。当然,科学管理的精髓是严格、精确、自律,但各个行业应当根据自己的行业性质做出有效选择,在这种意义上来说,科学是人性化管理的前提,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人性化管理模式才是我们的真正追求。

二、企业人本管理中的伦理精神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高度。马斯洛认为只有从人性需要出发,才能解释科学的价值,才能将事实与价值进行统一。人本主义心理学赋予了自我实现以崇高的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完善人的价值及人性超越有着重要意义,在当今企业管理中也有积极影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管理思想取之不尽的源泉。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现代组织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它作为影响人们活动效率的因素,起作用的机制在于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来调节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孔子所倡导的仁政与礼治,最终形成了“求治”、“求善”为目的,以人情主义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机制下,“礼”在各种管理行为中起着关键性的调节功能。而“礼之用,和为贵”,其中促成“人和”的内在机制则是“仁”。“仁”作为礼的核心,其基本含义就是“爱人”。

这种主张靠榜样身教的力量和道德感化来影响群众达到目标,以心理情感为纽带,以情理渗透为原则,洋溢着浓浓人情味为形式的“德治”方式。在现代社会里,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利用人情互动来控制人的行为,是现代管理的高明之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古代的思想家和管理者,早已认识到管理事物的核心在于掌握住人,也就是通过引导人的身心,管理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实现管理目标。作为深刻影响人们思想意识的传统文化,也会为企业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企业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的组合体,他们有多方面的需求,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认为的:作为有机生命体的个人除了对基本生存的需要外,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是归属和爱即社会的需要,第四是自尊的需要,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此看来,管理不应只从强调企业效益、强调个人收入着眼,而要注重企业员工作为“社会人”的多方面因素,因此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带有人情味,重视道德感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动向。现代组织机构的复杂程度加深,人员结构日趋庞杂,企业的管理必须首先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价值导向,进行人性化的管理,规范化管理,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挖掘潜能,才能真正使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企业人本管理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与社会之需要,并使人们形成较强的群体意识,提高人们对企业发展的认同感、责任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动向。

三、做好企业人本管理的几项工作

1.建立合理的企业价值观。现代化企业推行的人本管理,首先要建立现代化企业的价值导向,必须正确看待和解决“义”和“利”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矛盾。只讲义不讲利,义就会失去物质基础,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而如果只讲利,不讲义,人人唯利是图,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利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正确处理求利目的与求利手段之间的关系。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正当的,但任何违背社会法规和社会公德的取利行为,都是对他人、对社会合理权益的侵害,都是不义之举。此外,企业要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企业)和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的正确驱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企业内部,其员工更多地考虑个体的地位、利益、价值和尊严,要求个人得到尊重、重视,个人的利益得到满足,个人的价值得以实现。但是,个人利益的追求和实现,要体现社会利益原则和集体主义价。

值取向,即必须符合社会的共同利益,起码要以不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前提。正如孔子所主张的:“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成公二年》)所以,管理者所要履行的职责就在于正确处理好“义”与“利”二者的关系,在整体把握中谋求共同发展,以期达到“义利合一”的终极目标。只有如此,管理者才能真正推出模范的行为,制定出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人,才能充分调动、发挥处于管理系统中的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合力,从而创造出较为丰富的物质、精神价值。现代化企业的人本管理要求企业职工用“见利思义”、“天下之利”等优秀道德思想,把追求利益的行为转化为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利益的义利共赢行为,转换为对社会发展的奉献行为。

2.推行企业的人本激励机制。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主导方式是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其根本目的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生产经营一直处于最佳状态。企业的良性与健康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通常人们在工作中只要发挥20%~30%的能力就足以应付,但当他们一旦处于激励状态,其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用一个数学公式表示了激励的作用: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这就是说,人的工作业绩决定于他的能力与工作积极性的高低,能力固然是取得绩效的基本保证,但是不管能力多强,如果激励水平低,就将难以取得好的绩效。激励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物质形态的还有精神形态的。通过选贤任能的考绩激励职工潜能的发挥,这是调动、激励下属的积极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可见,人的潜力巨大,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加以调动和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建立起符合国情和本企业实际的精神激励机制。管理工作终归是对人的管理,人力资本是管理中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把适当的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实现人事的最佳组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企业就会有用之不竭的动力。

人本化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人本原理管理原则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和理念,它强调的是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学作用,进而强调要围绕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行管理活动,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的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人本管理强调人的核心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领域的管理哲学和管理实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本原理也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院校是个特定的社会组织,受国家和社会的委托,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以及对学校教育目标和教学规律的正确认识与科学态度,人是学校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者是人,受教育者也是人,学校一切活动都是由人而展开的,也是为人而开展的。因此,学校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人本原理是充分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首先,院校是一个集体,需要团结协作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不论是院校还是任何团体,人本管理的内涵应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情感为纽带,建立相互尊重、理解、团结、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促进他们素质、身心、能力、知识等方面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第二,处理好领导、部署主导的关系,在自觉自愿实现自主管理,创设和谐愉快、健康向上、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积极互动的教育管理氛围;第三,尊重每一个人,为他们搭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使具有各种差异的个体得到整体提高。

一、院校管理教育中应当遵循的几个原则

1.人本原则

人是第一资源,因此,一切管理都应该以做好师生的工作,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为根本。挖掘潜能、积极进取,创造一个使教师、学生热心工作,心情愉快,关系和谐的工作学习氛围,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使个人价值得到发挥,这就是人本管理。

2.激励原则

满足师生的各种需求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仅仅满足物质需求是不够的。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而积极性的源泉是需要得到满足。因此,院校管理中不仅要满足大家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大家的精神需要,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这是激励原则的根本含义。

3.目标原则

现代管理心理学强调,目标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行为趋向目标,目标完成满足需要,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掌握了这一规律,管理者就应对下属,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发掘人的潜能。

4.民主原则

主要特点之一是自主性,即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作用,实行“群体决策”,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更好地判断误差,综合大家的知识、信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案,有利于找到满意的决策方案,从而更好地承担任务,通过集体决策,充分发扬民主,就能使确立的目标为大家接受,井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尽心尽力地工作。

二、工作中贯彻人本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好需要

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大家的需求结构,尽可能地满足其合理需要,因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积极性的源泉,个体需要产生以后,井不一定都产生动机,但是人的需要是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其中有优势需要和非优势需要之分,而只有优势需要的满足才会转变为行为推动力。因此,要努力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就必须能满足大家的优势需要当然,人的需要,有正当的需要,也有不正当的需要管理者对部署正当的需要尽可能去满足,对不正当的需要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

2.实行民主,树立主人翁意识

管理的对象,是管理的主体,要保持同志式的合作关系,正确认识被管理者在管理中的主人翁的地位。有重大决策,有权审议管理措施,有权监督领导,可以提出建议或批评意见。因此,建立民主管理体制,应广泛征求意见,有计划的执行实行民主检查,充分吸收反馈意见,对其执行的结果进行集中总结,从而充分利用大家群策群力地把单位管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3.要知人善任,扬长避短,合理组合,量才而用

对教师的管理的根本任务是选好人、用好人,调动人的积极性,要充分去了解,要能敏锐地发现人才,井做到才尽其用,避免大才小用或小材大用的失误。

4.协调好关系,处理矛盾,创造团队意识

人本化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学校管理;人本化管理;运用

所谓人本化管理模式就是在初中学校的管理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教职工以及学生的人格尊严,在满足其内在需求的基础上促发他们工作、学习的热情。通常情况下,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指的是教师方面,我们要优化教师资源,以教师资源为本开展高效的教学工作;其二指的是学生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管理以及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个体化成长。而本文主要针对的是人本管理中的第二层含义进行论述,进而提高初中学校的管理效率。

一、人本化班级组织的构建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元。然而,在传统的初中班级管理中,教师善于使用三角形或者金字塔型的班级组织模式,这一组织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班级管理的稳定性。但是这一组织模式过于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组织模式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也愈加明显,学生的功利性不断加强,日后必将对社会安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人本化班级组织的构建采用的是圆形组织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内在管理者。这种组织模式,不仅在培养学生责任心、集体荣誉感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树立自身的学习信心,找到学校生活的乐趣,进而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入学校管理之中。与传统的班级组织模式相比,人本化班级组织的构建在满足每一个学生内在需求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他们参与班级、学校的管理之中。例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设定的职位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班长、副班长之外,每门学科的课代表之外,还可以设置更多富有新意的职位,如礼貌维持纪律员、班级整理员、校园花草护理员等等,通过这些创新职位的构建,使得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各司其职,乐在其中。除此之外,在班级中,我们还可以设立一个班级意见栏,欢迎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对班级的管理提出宝贵的意见。通过人本化班级组织的构建,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氛围,使得班级的管理更加的人性化。

二、人本化学生管理的构建

人本化学生管理的构建,指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其实质与“因材施教”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在人本化学生管理的构建中,可以将其分为两大模块———优等生与后进生。

1.人本化学生管理之优等生。优等生,不管在哪里,都能够收获一定的赞扬与掌声,也正是由于这些过度的赞誉滋生了学生的自负与自满心理。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优等生在面对考试失利时所表现出的心理落差远超其他学生,更有甚者,会出现嫉妒、愤怒等不良心理状态。这种过度重视名利的行为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引导优等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积极引导他们与同学间的友好相处。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定期在班级里张贴一些有关得失的小故事,利用优等生领悟能力相对较高的这一特点,引导其进行自我疏导。在自我疏导无效的情况下,我才会采用面谈这一形式。

2.人本化学生管理之后进生。每一个学校都存在一定的后进生。然而,我们必须明白:学生就像一张未经涂改的白纸一般,所谓的后进生也是因为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才形成的。因此,对于这部分后进生,我们在管理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他们之所以成为后进生的原因,再根据这些原因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如果学生是由于自身的自控力、学习能力较差等原因,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就要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措施,帮助他们提高自控力;如果学生是由于家庭等原因造成自身成为后进生的,我们则要引导其走出家庭、社会的困惑,进而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促进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人本化教学的构建

“以人为本”是人本化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管理、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法。例如,我们可以要求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减少枯燥的说教环节,可以采用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主题班会进行替代,如一些与“遵纪守法”“遵守孝道”相关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和学生成为朋友,在了解他们真正需求的基础上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法,进而放飞学生的个性化翅膀,推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在初中学校中巧妙地使用人本化管理模式对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以人为本”管理的巨大推动作用,努力地将人本化管理模式从理论中抽出,将其付诸于实际行动之中。本文论述了初中学校中人本化管理的三点措施:人本化班级组织的构建、人本化学生管理的构建以及人本化教学的构建,希望这些论述能够给广大的学校管理者一点启发,进而为初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丽.中学教育管理中对于人本化管理方法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4(12)

人本化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人本化;管理模式;小学教育

一、人本化管理模式在小学管理中的内涵与价值

所谓人本化管理模式,是指在对小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方向对小学生进行的教育与引导。它强调的不再是对个体进行的强迫性的限制与约束,而是从提升个体的价值入手,肯定个体的行为,并引导个体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使管理从被他人管理转为不被他人管理,从不被他人管理转为个体的自主管理。因此,从人本化管理模式的性质来看,人本化管理在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肯定了小学生的地位,满足了小学生在个性发展、内心需求、获得尊重与理解等方面的需求,是将小学生作为独立个体来看待、来尊重,并引导其健康成长的一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二、人本化管理模式在小学管理中的实践探索

在小学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如何发挥人本化管理模式的优势呢?如何在人本化管理模式中促进小学生朝着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笔者认为人本化管理并非由着小学生的性子不对其进行管理,而是从人本的角度、从关心与爱护的角度引导小学生自主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并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调节小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关系。

(一)转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人本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和运用情况与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有着直接关系,如果学校管理者的思想僵化保守,那么,用人本化管理模式进行学校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想从人本化管理模式开展小学管理,广大小学管理者就应该不断提升自身觉悟与能力,对人本化管理模式有深刻而积极的认识,让思想意识在小学管理者的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意识的形成可以采取以下形式获取:一是提升小学管理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主动从书籍、网络资料中对人本化管理模式相关资料进行阅读与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小学管理能力;二是通过以区为单位、以市为单位、以省乃至更大范围为范围的职后培训,引导小学管理者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人本化管理模式的运用能力。

(二)引导小学生参与校园管理

人本化管理模式在小学管理过程中的运用就是要引导小学生提升自身主人翁意识,要想使小学生的行为得到引导,人本意识得到提升,广大小学管理人员就应该为小学生提供参与校园管理的机会与平台。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发育来看,让小学生直接参与小学管理是不切实际的,但调动小学生间接参加小学管理的意识是值得尝试的。例如,小学管理者可以设置一个长期开放的信箱,鼓励小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对小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书信的形式放在信箱中,而这一信箱并非形同虚设,小学管理者定期对信箱中的书信进行阅读,将值得提倡的内容阅读给全校学生,并提出具体的履行办法。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了肯定与重视,而同时自己也参与到了校园管理的过程中,这对提升小学生自身管理意识与约束小学生个人行为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教师是在校园生活中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人。因此,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使教师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发挥民主决策的作用与价值,这也是人本化管理模式的具体运用。通过教师参与民主决策决定学校的大事小情,是对教师群体的尊重与认可,而这份尊重与认可对教师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甚至可以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

(四)创造和谐的人本校园文化

在校园管理过程中,校园文化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校园生活中,校园文化是可以发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作用的。而从人本管理的角度来看,学校管理者在校园中的长廊、板报中渗透人本主义思想,鼓励小学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不在言语和行为上伤害他人等意识,对学生自身的人本思想就可以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小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养成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对个人行为进行管理的意识与习惯,而这本身也正是人本化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办法。人本化管理模式提倡学校管理者在校园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而这里所说的人不仅仅是校园生活中的主体———小学生,还包括与小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线教师。只有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两个群体的价值,人本化管理模式才能够有效实施。

作者:李新伟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焦溪小学

参考文献:

人本化管理范文篇7

一、实施交通四化管理的意义

(一)实施交通四化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实施交通四化管理,充分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交通四化管理是做好“三个服务”的有效途径。管理是生产力,管理的质量决定着管理的水平。实施交通四化管理,必将全面提升交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能力。

(三)实施交通四化管理是做好交通工作的客观需要。交通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当前,交通行业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型期,面临着由加快发展向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转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任务十分艰臣,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还十分突出,交通自身和社会公众对进一步提高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要求十分迫切。实施交通四化管理,必将大幅度提高交通科学管理水平,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实力,保持事业发展的勃勃生机,为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实施交通四化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交通“三个服务”,坚持统一规划、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全面提高交通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和人本化水平,推进交通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不断增强交通行业软实力,提高交通部门的行政执行力和公信度,实现交通行业高效管理、优质服务,努力把交通行业建设成形象好、作风好、效率高的人民满意行业。

实施交通四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是:(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实施交通四化管理,既要延伸到交通工作的方方面面,使交通工作的各个岗位、各个环节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让四化成为行业管理的一种理念和约束;又要突出事关交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特别是交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管理中的容易引发矛盾和问题的方面,强化措施,堵漏补缺。(2)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市局将在组织制订具体标准规范的基础上,选择部分行业示范点、单位示范点和窗口示范点,先行一步,逐步规范,稳步推进。(3)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制订各项制度规范进,既要考虑到当前交通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又要有前瞻性,考虑行业发展的未来,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既管当前又管长远。(4)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实施交通四化管理,人人是管理主体、岗岗是管理对象。要举全行业之力、集全行业之智,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力性,形成上下联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工作格局。

三、交通四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交通四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各要素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标准化是依据,是四化管理的基础;规范化是方式,体现了管理中的程序流程;集约化是手段,体现了管理中的统一高效;人本化是核心,是管理的目的和最高境界。实施交通四化管理就是要实现交通行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是指在交通管理实践中,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规范,以获得最佳管理秩序和管理效益的过程。标准化是一门系统工程,其任务就是设计、组织和建立标准体系。按照用途划分,标准可以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服务标准。四化管理中强调的是管理标准,以及为管理服务的工作标准与服务标准。实施操作中,管理标准主要包括年度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以及以人为本的服务标准。制订管理标准时,要充分体现工作的时效性和责权利的统一,体现人本化和集约化的要求,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细化、量化,便于考核。制订管理标准,要坚持先重点、后一般,先易后难,选准突破口,牢牢抓住交通管理工作中的根本性问题与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围绕交通安全、质量、廉政、工程招投标、交通执法、文明和谐交通、收费管理、规费征稽、车站管理、客运管理、汽车维修与驾培工作管理、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等方面,各司其职,分门别类组织制定实施。

(二)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是指实际工作需要,按照“职责清晰化、业务程序化、形象统一化”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本系统、本单位、本部门的外观展示、基本制度以及各类管理事务的作业流程(包括各类报表、图表、CI规范等等),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实现管理过程的井然有序、协调高效。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静态规范和动态规范。静态规范主要体现为外观形象展示,具体包括机构设置、标志标识、文化形象、执法服装、办公环境等方面。动态规范则主要体现为过程控制,主要包括各类决策、财务、学习、公文流转、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等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转流程。

(三)集约化管理。集约化管理是指以和谐、集中、高效为价值取向,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优化要素和资源配置,以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取最大的管理效益。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加强集约化管理,实现行业集中统一、步调一致、政令畅通、高效管理,提升行业的行政执行力,获得行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优化交通资源配置。统筹兼顾交通规划、客货运输、规费征收、交通执法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集聚生产要素和管理要素,加快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形成集约效益。二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把各项工作流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环节,纳入信息化建设应用范围,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推行无纸化办公,逐步建立统一的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体系,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三是优化工作流程。对当前运行的影响工作绩效和工作质量的流程以及重复、繁琐、落后等不适应工作需要的环节,进行必要的删除、压缩、优化、整合,以提高工作效能。四是加强内部协作配合。按照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相适应、纵向指导有力、横向协作紧密的要求,认真分析并切实解决管理工作中越位、错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切实加强部门和机构的整合,进一步明晰职责、理顺关系,合理调配职能。加强交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协调配合,逐步建立起以交通主管部门为枢纽、各子行业为节点的快速沟通协调机制,减少内耗,提高效率,确保政令畅通。

(四)人本化管理。人本化管理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为前提,以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为对象,以满足人的正当需求为中心,积极促进管理目标人本化、管理过程和服务方式人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职工积极进取的主观潜能、提高公众满意度和交通公信力的管理方式。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为每一个人创造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条件,使其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尽其所能;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管理的主体即交通内部职工,要按照人的需求层次不断递进的需要,以多种形式的激励为手段,逐步探索建立职工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职工利益保障机制和事业成功的激励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断改善干部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让交通事业的发展指数与干部职工的事业成就指数、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指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二是对管理的客体即管理服务对象,要牢固树立民生为本思想,注重解决交通建设、运输管理、交通执法中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服务群众生产生活,不断满足群众和社会对交通日益增长的需要。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理念要人本化;二是服务设施要人本化;三是管理过程要人本化。进一步改善公路运营管理,强化路政服务,提高公路通畅水平,为方便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服务。从群众现实需求出发,合理布局营运线路,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合法经营者和旅客、货主的正当权益。大力推进综合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积极创新交通服务手段,推广应用电子营运证、网上审批、规费银行代收等等,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压缩会议和文件。广泛开展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普遍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开展“温馨服务”、“微笑服务”和“一站式服务”,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四、20*年的主要工作

20*年,全市交通交通行业要在重点部门和岗位形成较为完善的四化管理指标体系并开始推行,形成较为规范的交通行业视觉识别系统,初步形成四化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一)广泛动员发动。各部门各单位要层层进行动员发动,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实施交通四化管理的重要意义,明确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干部职工在四化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二)明确责任分工。实施交通四化管理,总体上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市交通局各项管理标准的制定分工如下:交通执法管理标准由市局政策法规科负责牵头制定;交通质量管理标准和交通工程招投标管理标准由市局计划基建科负责牵头制定;交通规费征收管理标准由市局财务审计科负责牵头制定;交通安全管理标准由市局安全科技科负责牵头制定;交通综合信息管理标准,由市局通信信息站负责牵头制定;文明和谐交通标准由市局人事教育科负责牵头制定;国省道收费站管理标准由市公路局负责牵头制定;场站管理、道路客运管理、汽车维修与驾培管理标准由市道路运输处负责牵头制定;内河港航机构管理标准和浮桥管理标准由市局港航处负责牵头制定;交通工程监督标准由市局质监站负责牵头制定;机关四化管理标准,由武城县交通局、临邑县交通局分别负责牵头制定。各县市交通局和局属各单位的四化管理工作,要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各交通主管部门为本辖区交通部门和单位四化管理的责任部门,负责制定实施意见和相关标准以及各项工作的开展;各子行业主管部门要立足行业实际,负责制定好行业内管理标准,搞好四化管理工作。

(三)制定实施方案。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实施交通四化管理的实施方案,明确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倒排工期,落实责任。各部门各单位实施方案于5月底前报市局四化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制定标准规范。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制定管理标准。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针对交通管理热点、难点问题,在重点工作中,建立体现人体化、科学化的管理标准。二是规范工作流程。在制定管理标准的同时,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对现有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整理归纳,补充完善,形成较为完备的规范化体系,以上工作要求7月底完成。

(五)搞好试点。总体上要坚持试点与实施同步推进,各交通子行业、各县(市)交通局要分门别类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单位和窗口,边试点、边实施、边完善。试点工作从4月份开始,于7月底前完成,8月份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请各单位在5月底前将1—2个试点单位及其示范项目报市局四化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注重搞好结合。要把实施交通四化管理与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拓展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域,提高创建工作成效。要把实施交通四化管理与交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四化管理纳入交通文化研究和应用范畴,准确把握交通四化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关系,努力形成富有特色的交通管理文化,赋予交通文化更加丰富的内涵,提高交通四化管理的成效。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尊重并延续以前行之有效的工作标准、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又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积极探索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坚决防止走过场、搞形式。要坚持全面发动与典型示范相结合,既要在面上全面推开,又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务求实效。

(七)加强经验交流。为推进“四化”管理工作,市局将于20*年度第三季度召开交通“四化”管理经验交流会,加强经验交流,促进工作落实。

五、组织领导

交通四化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交通工作的各个方面,标准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实施交通四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四化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把管理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加强管理作为交通系统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思想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抓紧抓好。要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管理、抓管理就是抓发展的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把管理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摆上更加重要的日程,与交通发展任务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

二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党政统一领导、政工部门协调指导、业务部门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把交通四化管理列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经费、落实措施。为确保交通四化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市局成立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华斌同志任组长,局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交通四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局人事教育科,具体负责搞好交通四化管理的组织实施和督查考核。

人本化管理范文篇8

一、实施交通四化管理的意义

(一)实施交通四化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实施交通四化管理,充分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交通四化管理是做好“三个服务”的有效途径。管理是生产力,管理的质量决定着管理的水平。实施交通四化管理,必将全面提升交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能力。

(三)实施交通四化管理是做好交通工作的客观需要。交通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当前,交通行业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型期,面临着由加快发展向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转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任务十分艰臣,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还十分突出,交通自身和社会公众对进一步提高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要求十分迫切。实施交通四化管理,必将大幅度提高交通科学管理水平,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实力,保持事业发展的勃勃生机,为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实施交通四化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交通“三个服务”,坚持统一规划、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全面提高交通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和人本化水平,推进交通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不断增强交通行业软实力,提高交通部门的行政执行力和公信度,实现交通行业高效管理、优质服务,努力把交通行业建设成形象好、作风好、效率高的人民满意行业。

实施交通四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是:(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实施交通四化管理,既要延伸到交通工作的方方面面,使交通工作的各个岗位、各个环节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让四化成为行业管理的一种理念和约束;又要突出事关交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特别是交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管理中的容易引发矛盾和问题的方面,强化措施,堵漏补缺。(2)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市局将在组织制订具体标准规范的基础上,选择部分行业示范点、单位示范点和窗口示范点,先行一步,逐步规范,稳步推进。(3)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制订各项制度规范进,既要考虑到当前交通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又要有前瞻性,考虑行业发展的未来,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既管当前又管长远。(4)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实施交通四化管理,人人是管理主体、岗岗是管理对象。要举全行业之力、集全行业之智,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力性,形成上下联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工作格局。

三、交通四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交通四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各要素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标准化是依据,是四化管理的基础;规范化是方式,体现了管理中的程序流程;集约化是手段,体现了管理中的统一高效;人本化是核心,是管理的目的和最高境界。实施交通四化管理就是要实现交通行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是指在交通管理实践中,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规范,以获得最佳管理秩序和管理效益的过程。标准化是一门系统工程,其任务就是设计、组织和建立标准体系。按照用途划分,标准可以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服务标准。四化管理中强调的是管理标准,以及为管理服务的工作标准与服务标准。实施操作中,管理标准主要包括年度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以及以人为本的服务标准。制订管理标准时,要充分体现工作的时效性和责权利的统一,体现人本化和集约化的要求,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细化、量化,便于考核。制订管理标准,要坚持先重点、后一般,先易后难,选准突破口,牢牢抓住交通管理工作中的根本性问题与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围绕交通安全、质量、廉政、工程招投标、交通执法、文明和谐交通、收费管理、规费征稽、车站管理、客运管理、汽车维修与驾培工作管理、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等方面,各司其职,分门别类组织制定实施。

(二)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是指实际工作需要,按照“职责清晰化、业务程序化、形象统一化”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本系统、本单位、本部门的外观展示、基本制度以及各类管理事务的作业流程(包括各类报表、图表、CI规范等等),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实现管理过程的井然有序、协调高效。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静态规范和动态规范。静态规范主要体现为外观形象展示,具体包括机构设置、标志标识、文化形象、执法服装、办公环境等方面。动态规范则主要体现为过程控制,主要包括各类决策、财务、学习、公文流转、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等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转流程。

(三)集约化管理。集约化管理是指以和谐、集中、高效为价值取向,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优化要素和资源配置,以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取最大的管理效益。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加强集约化管理,实现行业集中统一、步调一致、政令畅通、高效管理,提升行业的行政执行力,获得行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优化交通资源配置。统筹兼顾交通规划、客货运输、规费征收、交通执法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集聚生产要素和管理要素,加快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形成集约效益。二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把各项工作流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环节,纳入信息化建设应用范围,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推行无纸化办公,逐步建立统一的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体系,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三是优化工作流程。对当前运行的影响工作绩效和工作质量的流程以及重复、繁琐、落后等不适应工作需要的环节,进行必要的删除、压缩、优化、整合,以提高工作效能。四是加强内部协作配合。按照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相适应、纵向指导有力、横向协作紧密的要求,认真分析并切实解决管理工作中越位、错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切实加强部门和机构的整合,进一步明晰职责、理顺关系,合理调配职能。加强交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协调配合,逐步建立起以交通主管部门为枢纽、各子行业为节点的快速沟通协调机制,减少内耗,提高效率,确保政令畅通。

(四)人本化管理。人本化管理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为前提,以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为对象,以满足人的正当需求为中心,积极促进管理目标人本化、管理过程和服务方式人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职工积极进取的主观潜能、提高公众满意度和交通公信力的管理方式。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为每一个人创造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条件,使其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尽其所能;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管理的主体即交通内部职工,要按照人的需求层次不断递进的需要,以多种形式的激励为手段,逐步探索建立职工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职工利益保障机制和事业成功的激励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断改善干部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让交通事业的发展指数与干部职工的事业成就指数、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指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二是对管理的客体即管理服务对象,要牢固树立民生为本思想,注重解决交通建设、运输管理、交通执法中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服务群众生产生活,不断满足群众和社会对交通日益增长的需要。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理念要人本化;二是服务设施要人本化;三是管理过程要人本化。进一步改善公路运营管理,强化路政服务,提高公路通畅水平,为方便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服务。从群众现实需求出发,合理布局营运线路,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合法经营者和旅客、货主的正当权益。大力推进综合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积极创新交通服务手段,推广应用电子营运证、网上审批、规费银行代收等等,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压缩会议和文件。广泛开展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普遍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开展“温馨服务”、“微笑服务”和“一站式服务”,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四、2008年的主要工作

2008年,全市交通交通行业要在重点部门和岗位形成较为完善的四化管理指标体系并开始推行,形成较为规范的交通行业视觉识别系统,初步形成四化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一)广泛动员发动。各部门各单位要层层进行动员发动,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实施交通四化管理的重要意义,明确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干部职工在四化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二)明确责任分工。实施交通四化管理,总体上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市交通局各项管理标准的制定分工如下:交通执法管理标准由市局政策法规科负责牵头制定;交通质量管理标准和交通工程招投标管理标准由市局计划基建科负责牵头制定;交通规费征收管理标准由市局财务审计科负责牵头制定;交通安全管理标准由市局安全科技科负责牵头制定;交通综合信息管理标准,由市局通信信息站负责牵头制定;文明和谐交通标准由市局人事教育科负责牵头制定;国省道收费站管理标准由市公路局负责牵头制定;场站管理、道路客运管理、汽车维修与驾培管理标准由市道路运输处负责牵头制定;内河港航机构管理标准和浮桥管理标准由市局港航处负责牵头制定;交通工程监督标准由市局质监站负责牵头制定;机关四化管理标准,由武城县交通局、临邑县交通局分别负责牵头制定。各县市交通局和局属各单位的四化管理工作,要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各交通主管部门为本辖区交通部门和单位四化管理的责任部门,负责制定实施意见和相关标准以及各项工作的开展;各子行业主管部门要立足行业实际,负责制定好行业内管理标准,搞好四化管理工作。

(三)制定实施方案。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实施交通四化管理的实施方案,明确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倒排工期,落实责任。各部门各单位实施方案于5月底前报市局四化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制定标准规范。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制定管理标准。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针对交通管理热点、难点问题,在重点工作中,建立体现人体化、科学化的管理标准。二是规范工作流程。在制定管理标准的同时,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对现有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整理归纳,补充完善,形成较为完备的规范化体系,以上工作要求7月底完成。

(五)搞好试点。总体上要坚持试点与实施同步推进,各交通子行业、各县(市)交通局要分门别类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单位和窗口,边试点、边实施、边完善。试点工作从4月份开始,于7月底前完成,8月份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请各单位在5月底前将1—2个试点单位及其示范项目报市局四化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注重搞好结合。要把实施交通四化管理与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拓展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域,提高创建工作成效。要把实施交通四化管理与交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四化管理纳入交通文化研究和应用范畴,准确把握交通四化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关系,努力形成富有特色的交通管理文化,赋予交通文化更加丰富的内涵,提高交通四化管理的成效。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尊重并延续以前行之有效的工作标准、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又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积极探索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坚决防止走过场、搞形式。要坚持全面发动与典型示范相结合,既要在面上全面推开,又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务求实效。

(七)加强经验交流。为推进“四化”管理工作,市局将于2008年度第三季度召开交通“四化”管理经验交流会,加强经验交流,促进工作落实。

五、组织领导

交通四化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交通工作的各个方面,标准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实施交通四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四化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把管理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加强管理作为交通系统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思想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抓紧抓好。要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管理、抓管理就是抓发展的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把管理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摆上更加重要的日程,与交通发展任务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

二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党政统一领导、政工部门协调指导、业务部门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把交通四化管理列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经费、落实措施。为确保交通四化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市局成立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华斌同志任组长,局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交通四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局人事教育科,具体负责搞好交通四化管理的组织实施和督查考核。

人本化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人本化管理;高校;实施路径

伴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教育也在接轨世界。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时代的呼吁、社会的需求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责任。如何加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高校应考虑的问题,而“人本化”理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元素。而高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弊端愈发频繁显现的情况倒逼着高校要重视、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做出改变。本文主要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本化”理念的价值和意义,并提出实施路径。

一、高校“人本化”管理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及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要将培养学生作为高等学校立足的根本,要牢记学生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如果脱离这个主体,高校的存在就形同虚设,会慢慢被取缔。众所周知,高等学校也需要品牌效应,需要一定的影响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如今提倡的双一流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学科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将吸引源源不断的生源以及世界各地的人才,这无疑促进了教师以及学生的发展,高校给予教师做教学、搞科研的平台,给予学生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环境,实现了社会和家长对高校的认可、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反过来,高校为国家社会输送的人才,教师进一步巩固和维持学科专业的建设,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其他类型的学校,也有自身的发展优势,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提倡学科交叉融合,发挥自身特色,打造高校品牌,巩固自身发展。国家层面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观念,对高等学校而言,高校和教师、学生之间就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关系,“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就是拧紧命运共同体的“枷锁”,维持高校持续发展,保证人才建设。

二、新时代高校“人本化”管理的新路径

(一)全面树立“以生为本”的发展理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还有待加强。例如美国高校,拥有强烈的人权意识,在高校学生有择学权、择师权和管理权等权利,这是学校赋予学生的合法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相比之下,美国学生更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的意识、实践的本领,而我们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约束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就是我国“人本化”理念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构建“人本化”管理需要合理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形成适合我们的新时代教育理念。因此,我们要全面树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思想,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学生本位的思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根本需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作出相应的调整,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高校需要从管理型转变成服务管理型。高校要将管理学生、教育学生和服务学生相结合,把管理当成是一种约束力无可厚非,校规校纪红线不能跨越,在这个基础上现代化高校提倡的管理体系是带人情味的,要把握好“严”与“松”的分寸感,让学生感受到关怀。

(二)学生教与管中要融入“人本化”元素

第一,在教学中要遵循教学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教学是高校的第一目的,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责主业,是吸收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目前各高校还存在教学理念落后、培养方案雷同等问题,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浮于表面,不能内化于心,很难符合专业领域的需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实效性有待考究。因此,高校要把“人本化”理念融入教学系统中,拓展“人本化”教学。例如,福建某师范学校在每学期开设的个性化培养周,在这一周暂停原有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他学院开设的课程,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涉猎到除了自身专业外感兴趣的知识,这也是学科交叉融合的体现。福建某农林院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也深受学生的喜爱,你能看到一群学生围着教师学习养宠物的技巧,还能看到学生学习交谊舞的广泛乐趣……这些课程都是学校精心打造,热门的选修课程都是炙手可热,这是一种良性现象。各高校也会相应开设第二学历或者辅修专业来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外的知识需求。这些都是“人本化”元素融入教学的举措。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单位,加强实习作为学生就业的桥梁作用,提高实习的效果,让学生对标严峻就业形势了解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高校还要勇于进行教学改革,优化培养方案,创设精品课程,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学生喜爱的课程,既要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要促进全面发展。第二,在管理中要加强营造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校园荣誉。如今高校面对的是思维能力强、极具个性的新青年,但注重个人的利益,校园荣誉意识和感恩意识较为薄弱。而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继承和发扬,高校要认清形势,精准把控,在学生的意识缺陷上下功夫。“人本化”是营造校园文化自信的有力武器,将“人本化”融入高校的管理元素中,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让学生在校学习有安全感、幸福感,进而传递给社会,提升社会各界的认可度和高校的知名度,这是“人本化”管理带来的双向良性互动。例如,福建某师范学校每学期伊始都会举办“校长面对面”“书记早餐会”等活动,向各个学院的学生收集意见,派学生代表开会发表意见,相关部门提供解答,第一时间给予反馈和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举措,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身权利得到满足;该校还开设24小时图书馆供学生自习,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落实和完善贫困学生的帮扶,设有专项的贫困资助经费,供该类学生家庭突发情况经费支持等临时困难补助措施。这些做法都是实现了“人本化”元素对高校管理系统的融入,能够树立学生对高校的情怀和认可,并将这种情怀在多年后反馈给学校和社会。因此,高校“人本化”能够契合国家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和效应。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维权机制

第一,制定和优化高校规章制度是基础。高校的规章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高校有些规章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发展的要求,政策文件时间还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无法紧跟时代的脚步,无法“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如今,学生对于政府文件的把控远远高于以前,成为高校规章制度最强有力的监督者,加上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和成长,对保研、考评等政策细节无法把握到位,高校的管理者若有疏忽就会处于被动局面,因此,高校要主动制定和优化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读透上一级单位的文件精神,借鉴其他高校好的做法,制定和优化的过程中做到有依有据,不乱加码,同时要具备“人本化”的理念,收集学生的意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制定的文件才更有说服力和持久性。高校的“人本化”管理不仅面向学生,还要面向教师。近年来,人才竞争十分激烈,高校为了在保持原有成绩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制定了各项人才引进政策和职称评定规则,科研教师的流动性大,很多学校为了留住高水平人才费尽心思,甚至出现了教师和学校管理层的合同编制纷争,教师想走,学校却牵制,最后搞得不欢而散,舆论重重,因此高校也要在教师层面树立“人本化”的管理理念,满足教师在校教学和科研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是提高高校建校水平的根本措施,这是教师事业奋斗的激情和动力。“人本化”的规章制定,合法是前提,合情合理是升华,原则底线不能碰体现权威性,非原则有商有量体现弹性,这是高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建立信任的关键。第二,完善和扩增学生维权途径是关键。学生维权“失语”现象也是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高校要加强法制教育,提倡合理合法维权。当代大学生富有“血性”,维权意识较强,这无可厚非,但是因为年轻气盛往往采取的方法失之偏颇,表现最突出的莫过于越级维权。如今的维权成本极低,省长信箱、举报电话、举报信等都是学生维权的主要途径,但是这种维权方法是缺乏理智,较为冲动,越级上报只会拉长维权战线,降低维权效率,最终上一级还是得反馈给原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进行解决协商。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讲究维权方法的意识观念,逐级上报,提高学生维权的效率,要让学生知晓学校和学院各个部门的职能,发挥辅导员的一线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明确部门的责任制,这样才能做到精准维权,有的放矢。其次,高校要扩增维权途径,加强学生的安全感。如今高校的维权途径较为单一古板,高校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线上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学校学院的维权软件,提供职能部门的联系方式和办公地点,开发人工服务,使学生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维权;在线下,学校学院的纪委书记要设立专门的学生受理信箱,定期举办学生见面会活动,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所需所想,学校还要成立学生申诉的职能部门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人本化”理念渗入高等学校任重道远,但是其发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对高校提出更高要求是大势所趋,高校办学要有中国特色,培养的学生要有中国气、中国劲、中国魂。

参考文献:

[1]胡祎文.实践的哲学及其意义——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30(4):66-70.

[2]徐广东.“以人为本”视阈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44-4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教学出版社,2017.

[4]李锦江.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人本化策略思考——以铜仁学院为例[J].知行铜仁,2018(4):67-70.

人本化管理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长期以来见物不见人的现象非常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亟待加强。近些年来,虽然“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经常可闻可见,但很多人并没有深究其中“人”与“本”的真正内涵。似乎人本管理就是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果“人本管理”只如此理解的话,那么它不过是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手段,组织中的人并没有摆脱仅仅作为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本存在的地位,人本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也并未有何重大突破。究竟何为人?何为本?人本管理的实质是什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论文关键词:人本管理能本管理

一、人本管理的实质

我们认为,要理解人本管理,首先要完整地认识管理中的人,掌握人性的实质。虽然在西方管理研究中曾先后出现过多种人性假设,但没有一种人性假设是建立在科学、全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根本原因是对人的需要和工作动机缺乏深入的理论概括。我们综合当代心理学的动机研究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从系统动力论和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即“目标人”假设。其基本观点是:

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并不断形成新的目标;目标是潜伏或活跃在个体内心的自我的未来状态或其它心理图式的可能运动,它们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选择性地建构起来的,代表着个体潜在的理想、愿望或愿景,并规定着具体的行为策略;在一定的情景中,某些目标被激活之后成为个体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形成人的行为动机,动机是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内在原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存在三种层次的目标,即与生存有关的目标、与社会关系有关的目标和与自我发展有关的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即目标结构;不同的个体之间在其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和目标结构上存在广泛的差异。

据此,我们进一步认为,人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人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当然,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自我概念具有社会性,其自我概念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其次,要理解人本管理,还要把握什么是“人本”。从本原上来讲,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必然要求,而“人本主义”又是针对“资本主义”提出的。众所周知,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企业谋取更多剩余价值的最主要手段。因此,这一时期的管理是以“资”为“本”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对企业生产率的贡献越来越大,从而将企业中的人提升到一种比物力资本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来。于是,“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这一认识与我们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

二、现代西方成功企业的人本管理

对人本管理本质的上述认识在摩托罗拉、惠普等成功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较好地得到体现。尊重个人是摩托罗拉文化的重要特点。为了尊重个人,公司一方面不断致力于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另一方面,也竭力促进员工的发展。公司总裁和高级管理人员都十分重视与员工对话,要求员工要有长远的打算,并实施“尊重员工权力计划”,不断切实提高员工的就业能力,帮助员工成为他们所能成为的最优者。惠普公司也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和信任的企业精神闻名于世,作为大公司,惠普对员工有着很强的凝聚力。著名的“惠普之道”的精髓就是关怀和尊重每个人和承认他们每个人的成就,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当代西方企业人本管理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个性化公司。这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巴特利特和伦敦商学院教授高歇尔研究了西方大量成功的知识创新型企业之后提出的公司管理模式。他们认为,当前企业参与竞争的以知识为基础、服务密集型的经营环境要求高层管理者转换职能,即超越战略、结构和体系的旧的管理原理,建立一种更广阔、更有生命力的新管理哲学,也就是建立在发展目标、过程和员工基础上的管理哲学。这种“目标——过程——员工”的新管理哲学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超越战略,发展目标;超越结构,发展过程;超越体系,培育员工。“战略——结构——体系”原理中,结构因素--当今大部分管理者仍依赖这种因素——集中体现在配置资源、分派职责和控制有效运营上;而“目标——过程——员工”的管理原理则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塑造员工行为,建立员工主动创新、合作和学习的企业环境。我们认为,个性化公司的“目标——过程——员工”的新管理哲学更真实地体现了人本管理的宗旨,可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本管理的要求。

三、新世纪的人本管理与能本管理

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与管理科学研究中,也有人认为以人为本的实质内容是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或资本,即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强调管理中人相对于物的优先重要性。有人甚至据此推论,“人本的关键是人的能力,即人可以在管理过程中作用于物的力量,或者说是能力资源”,因此,他们主张以能力为本的“能本管理”,并认为能本管理是更高阶段、更高层次和更高意义上的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新发展。而所谓能本管理,就是以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的核心,提倡能力本位,建立起以能力为核心的价值观。能本管理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就要求以能力价值观来支撑和统摄其它价值观(如利益、效率、个性、主体性、自由、平等、民主、创新等),坚持以人的能力为实施管理的根本立足点和根本依靠力量,其管理措施则是建立一种“能级制”。由此可以看出,能本管理的实质就是物化人的本质,把人看作是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能力资源。

根据对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本质的上述认识、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我们认为“能本管理”存在严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存在本质与目标的差异。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而且,人本管理所理解的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能本管理虽然也强调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但它在本质上是将管理中的人视为一种物,组织发展的一种资源,即能力资源,而不是把人看作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在能本管理中,人的发展也主要服务于能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在本质与目标上是相背离的。

其次,人本管理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必然,也是现代成功企业管理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能本管理在曲解人本管理实质的基础上,物化人的本质,它只能代表人本管理的过去,而不可能代表人本管理的未来,它与现代成功企业人本管理的实践也不相符。在一定意义上,能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反动,而不是人本管理的发展。

再次,能本管理所要求的能级制在实际管理中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位得其人,人得其位。人员配置要求适当的人在适当的位置上,而不能根据什么能级划分职位,更无必要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而且不同的岗位往往对任职者所具有的能力和个性特征具有不同的要求,在一个组织中没有必要建立一个能力要素相同的“能级”,更无必要建立众多能力要素不同、不能进行相互比较的“能级”。另一方面,如此众多的特殊能力如何测量?虽然他们提出了粗略的方案,但实际上很难保证测验的公平、公正、可靠与有效,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引起歧视与偏见,最终将阻碍能力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