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责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2:39:27

企业责任

企业责任范文篇1

得知这个小小的现象,我们同心动力/济南炼油厂企业文化调研项目组所有成员都隐约意识到:这个故事有可能直接显现了济南炼油厂的文化基因和脉络,以及企业文化的惯性作用。调研中我们着意关注这个故事,以及这个故事背后人的信仰支撑。我们询问他们:岗位这样危险,阴雨天更危险,你们为什么不是从厂里跑出来而是从家里跑向工厂。我们得到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济炼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说得大点,是对企业负责,对我们的工作负责,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在我们继续调研的过程中,不管是企业的事件还是故事,不管是企业高层的反复强调还是干部们的管理方式,不管是企业管理准则还是人们的日常行为要求,不管是定性分析的定位还是定量分析数据显示,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企业深层次价值观标准————责任!也就是说,责任是济南炼油厂35年的文化之基。

最近,有关“责任”话题的讨论渐渐多起来,从社会到企业,从企业的领导层到基层,都在说“责任”二字。企业的决策层说:责任非常重要,责任意识是我们企业的价值理念要着重塑造的,如果我们的员工都能够负起责任,那就好了。企业的基层员工说:责任确实重要,不该发生的事很多都是由于责任心不够造成的。我们发现,责任感强的企业,效率、绩效等综合经济指标明显高于“责任感弱”的公司。当企业界都在不停地呼唤诚信、呼唤执行力、呼唤领导力的时候,殊不知责任、责任心、责任感正是诚信和执行力的真正支柱。责任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么,“责任”在我们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念中究竟应该居于怎样的位置和高度,或者说在当前形式下,应该给予“责任”怎样的认识呢?

今天的企业管理者、很多的决策者之所以呼唤“责任”,是因为很多人只把工作当作赖以生存的手段,希望能从中得到金钱、地位就行了,而很少考虑自己应尽的责任。在今天的企业里仍然缺少象济南炼油厂那样能够自觉、主动承担责任的富有责任感和责任心的员工,甚至某些企业的高层领导或者是中层领导同样缺少责任意识。其实,如果在企业里没有一种大家主动承担责任的氛围,没有倡导责任意识的倾向和激励措施,有时候单凭刚性的规章制度是不能够完全解决问题的。

豆腐渣工程、假冒伪劣产品,人们往往用诚信的缺失来谴责,但如果再仔细琢磨一下,你就会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是这些工程、企业的管理者、员工以至于当地政府责任感的缺失。

相反,从另一方面来看,拥有责任感和责任心的企业和员工也有很多。许多国有企业的老总们带领职工把企业的效益逐年提升,为国家上缴了巨额利税,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他们自己却甘愿拿远远低于外资或民营企业的微薄的工资。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国企的领导人和员工之所以甘愿拿很少的报酬而不停地拼命工作,做出很高的绩效,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绝对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种神圣的使命责任在起作用。有的企业的员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奉献,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有的企业的员工因为工作的需要甘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日,甚至在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些都说明了在他们的价值观中,有一种责任感在支撑着自己,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在河北省电力研究院有这样一个“现场上的婚礼”的故事:有一位员工领完结婚证后本来已经确定了婚礼日子,但由于工作项目的需要不能够离开服务现场回家结婚,结果婚期修改了三次,最后还是在家人和领导的安排下在施工现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在一家企业里,员工责任感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而员工责任感的匮乏,往往会成为一个企业运营不善的直接原因。那些缺乏责任感的员工,不会视企业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也就不会处处为企业着想,这样的员工被解聘只是迟早的事,这样的企业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

我们常常听见这样的声音:

整天强调执行,但好像谁都不主动执行。

管理者和员工只是抱怨存在的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

管理者只顾保护自己的地盘,而不去为了实现目标而携手努力。

想挣更多的钱、获得更好的事业发展,却没有更多的员工对自身的提高负起责任。

新新人类一族的青工,总是不想有什么责任,以至于对工作错误都觉得“无所谓,大不了罚点款,大不了走人”,员工频频跳槽。

……

在任何时候,责任感对企业都不可或缺。要将责任感根植于内心,让它成为我们脑海中一种强烈的意识。在日常行为和工作中,这种责任意识会让我们表现得更加卓越。《致加西亚的信》、《自动自发》、《敬业》等在中国企业流行,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企业员工责任感亟待加强。

没有责任心的的员工不是合格的员工!

没有责任心的管理者不是合格的管理者!

没有责任心的经理人不是合格的经理人!

没有责任心的企业家不是合格的企业家!

没有责任心的企业不是合格的企业!

不培养责任心的教育无论教育质量如何都是危险是教育!

责任、责任、责任!

责任如此重要,责任感如此受到推崇,那责任感如何培养?责任文化如何建设?

对于个人来讲,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会是一个优秀的员工。每个老板都很清楚自己最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哪怕你是一名做着最普通工作的普通的员工,只要你担当起了你的责任,你就是老板最需要的员工。只有那些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首先失去的是社会对自己的基本的认可,其次失去的是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

人可以不伟大,可以清贫,但不可以没有责任。

推卸责任的人不可靠。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推卸责任。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出现错误,但是,当问题发生后,有些人为了推卸责任,找出许多借口为自己辩解,并且说得振振有词,头头是道。“他们不采纳我的建议”,“我是按照公司的要求做的”等等,其实,这样做并不能把责任推个一干二净。

一个员工与其为自己的失职找理由,倒不如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的失职。上司会因为你能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责难你;相反,敷衍塞责,推诿责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不但不会得到别人理解,反而会“雪上加霜”,让别人觉得你不但缺乏责任感,而且还缺乏诚意。

西点的章程说得好:“责任保证一切”。责任保证了信誉,保证了服务、保证了敬业、保证了胜利……正是这一切,也保证了企业的竞争力。

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先生在“我怎样当总裁”的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企业的一把手跟下级员工之间的关系,就是大发动机跟小发动机的关系,要知道你所带动的不是齿轮,不是螺丝钉。员工同样也可以成为一个发动机,而且能跟你同步。如果能够做到这样,这个企业的活力就非大。”这段话的意思不仅仅是在说怎样当好总裁这个大发动机,而且也隐藏了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总裁还要在企业里塑造一种文化。要通过这种文化来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要让企业里的所有员工都成为能够自觉负责的小发动机。

在大家都在呼唤“责任”的时候,我们感觉到“责任”不应该是仅仅长期挂在企业管理者嘴上的一个简单的话题,不应该是通过企业的规章制度来硬性规定的一个刚性的命令,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典型的“责任”事件来在企业里形成一种象济南炼油厂那样人人都能够认同并且内化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旗帜鲜明的“责任文化”。

无独有偶,目前国内有些企业已经走在了前面,正在利用“责任文化”来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营造人人负责的文化氛围,从而加速企业的发展。

总部位于温州、作为国内主要的电器产销企业之一的天正集团以“责任”为切入点,推行“责任文化”理念,强化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培养员工各方面的自觉、自愿、自然的行为。

重庆三耳集团的企业宗旨是“以提高家庭烹调水平为已任,把美味送进千家万户”。该集团秉着铸造“百年三耳”的经营理念来构建他们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对社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企业负责……的责任文化氛围。他们认为这种责任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因为只有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才可能创造出一流的企业品牌,才能建立一支品德高尚,勇于负责的员工队伍,可以说责任文化是三耳集团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三耳集团企业文化的精髓。

同心动力项目组通过对济南炼油厂的文化调研,发现在这个企业里确实存在着一种被广大员工所共同倡导和接受的“责任文化”。这种“责任文化”已经深深地印在每一位员工的心里,在指导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在他们“责任文化”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里,明显地渗透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因此我们在企业文化调研之后经过梳理和提炼,帮助该厂建立了一套深入人心的、完全能够被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认同和内化的“责任文化”体系。这种“责任文化”是建立在对济南炼油厂深入细致的文化调研的基础上,在对济南炼油厂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继承了济南炼油厂过去优秀的文化基因,结合济南炼油厂当前所处的行业地位和发展现状以及企业适应未来竞争激烈的发展环境的需要最后建立起来的。这套企业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即:企业精神、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相关理念以及关键行为准则,都是围绕“责任”而展开的和渗透的。例如企业精神定为:责任炼就事业。接下来的文化实施和执行自然就会被广大员工所认同内化,因为这种“责任文化”本来就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和简单化,更易于传播和执行罢了。

员工责任感的建立,无非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积极的企业文化建设来塑造员工积极性,培养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督促员工积极向上;人性化的企业制度使敢于承担责任的员工积极性不受伤害。而中国企业往往仅仅注重第二个方面,不愿意在第一和第三个方面上下功夫,试问:没有相应回报的责任,怎么会有人愿意承担?

同心动力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认为在“责任文化”的实施和执行上,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

首先,公司要注重对于员工,对于社会的责任。公司做为社会公民,一定要尽到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为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努力。在注重对员工的责任方面,一是要职责工作明确。完善公司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为增强员工责任感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在公司中制定并执行严明的规章制度、健全部门职能、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做到定岗、定员、定职责。虽然这样做并不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但可以消灭员工的工“搭便车”的现象,让员工的劳动与他的收入成正比,提高员工的公平感,和对公司的满意度。二是适当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前面提到过,员工通过工作获得收入,这些收入首先用来满足他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即生存需要),所以福利待遇肯定是员工最关心的问题。如果公司的福利待遇水平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则员工就有保住这份工作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个需求,员工就会有服从公司制度的动机和行动,会认同公司文化,认同公司的各种政策,包括对公司增强责任感政策的认同。三是力所能及的满足员工个人发展。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就会越来越明显。这时提高福利待遇的激励效果就会不很明显。公司应该根据公司的情况制定一些能够满足个人发展的政策,来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求。如果员工能在公司实现自我价值,则会更加关心公司的发展,因为这时公司的前途已经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员工对公司的责任感。

其次,“责任文化”的执行和实施要求企业的高层领导要做“责任文化”的带头人,要率先提倡、实施和落实能够被员工认同的“责任文化”。如果高层不树立典范,员工就会失去信心。高层领导要带头执行“责任文化”,成为“责任文化”执行的典范,成为一个勇于负责、敢于负责的管理者,要把推动和传播“责任文化”作为自己工作的要务,在工作中倡导负责精神,在企业里创造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让所有员工与领导一起形成一个负责任的优秀团队。

第三,企业的“责任文化”推进和执行得如何,不仅看企业高层领导的做法,而且要看企业的中层管理者是否把“责任文化”执行到位。中层管理者首先要深刻领会高层领导对“责任文化”的倡导和引领,其次要按照“责任文化”中核心价值观及相关理念的要求提高责任意识,规范和改进自己的行为,发挥认真负责的榜样作用,同时要要大力宣扬企业的“责任文化”,要对员工如何认识和执行“责任文化”进行具体指导和监督,让“责任文化”在企业当中迅速传播和实施,并带领员工在工作中不断丰富和提升“责任文化”。

第四,“责任文化”的实施和执行要与企业中不同的分公司、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协作相联系,让相关员工感觉到我们有责任,这是我们的责任。企业中的分公司之间有什么问题,各自都有责任过问,因为同属一个总的公司,大家都是一家人,都在共同的文化氛围中工作,所以出现问题就要有这样的责任意识:我们有责任,这是我们的责任。另外,“责任文化”的实施和执行要与员工的工作岗位相联系,让员工感觉到我有责任,这是我的责任。例如当员工在平日的工作中出现失误或不合格的产品时,相关人员要自然认识到:这是我的责任,或我也有责任,继而反思我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哪些是因为我的原因而出现的失误和损失?一个生产企业如果没有完成利润指标,从企业的总经理到普通员工,所有人员都要反思:我该负什么责任?

第五,企业文化的实施和执行要在企业里形成这样一种思想:员工的责任最为宝贵。责任是员工身上最为宝贵的东西。因为在企业内部,人的想法及其做事方式,各有不同。如何把不同的人集合起来,朝着共同的方向走并能够自觉工作,其关键的一点就是发挥人的责任这个粘合剂的作用。在实施企业“责任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一种非常有效的新的管理方式——核心责任人制,就是在企业的各个管理层级、各个部门,一直到下面最基层的班组,甚至包括临时成立的项目小组,都要确定一个责任人,即核心责任人。以核心责任人为管理程序中的基本连接点,维系和衔接着企业的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以及工作边缘环节之间的工作关系。这个核心责任人担负着相应范围的全部责任,核心责任人有责任倾力调用所有的周边资源,以实现企业所确定的工作目标。同时,核心责任人还有责任在相应范围内培养和激励员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责任心,营造人人负责的氛围。要让员工体会到:只有公司发展了,员工才能发展,为了公司的发展,所有员工都有责任把各自岗位的工作做好,比如技术升级、质量升级、管理升级等等。这样形成的这种核心责任人的连接关系就象一个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发动机群,这个发动机群会在让企业始终保持主动、自觉、高效率的运行。角色无大小,关键是责任。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把企业发展的责任扛在肩上,并与企业共成长,那么这个企业的发展速度是令人生畏的。只要每个人都肩负这份责任,并在具体工作中细致地走好每一步,企业的远景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公务员之家:

年,济南炼油厂《责任文化》荣获“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

相关报道:

中国石化集团济南炼油厂责任文化荣获“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

11月5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第四届全国企业文化年会暨年度总结表彰大会,隆重表彰获得“年度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的单位。中国石化集团济南炼油厂作为全国35家获奖单位之一,受到了表彰。

企业责任范文篇2

企业,一般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从事生产、流通与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就企业的本质而言,它属于追求盈利的营利性组织。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再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组成部分

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一)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

中国企业亟需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企业履行社会资源的本质是社会资源的更优配置机制,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推进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括而言,要做到第一法律规范的自觉遵守,第二道德伦理的高尚追求,第三企业价值的充分体现。如果企业过分注重眼前利益,将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置于脑后,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企业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责无旁贷。

(二)要有对客户负责任的精神

客户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企业的价值和利润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选择。但作为消费者,单个客户的能力有限,在客观上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企业对客户的责任应视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第一,保障安全的责任。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有质量保证意识。汶川大地震中,因为“汉龙希望小学”的教学楼在建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工程质量的丝毫不打折,这座教学楼在强大的天灾面前巍然挺立,没有垮塌,才得以让483名学生得到成功逃生的机会。这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一个有良心和责任意识的企业,应该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第二,使客户知情的责任。苏丹红是一种人工色素,在食品中非天然存在,有些代谢产物属于致癌物。可许多商家在逐利的过程中却抛弃了道德的底线,生产出来的食品加入了苏丹红成分。由于信息不对称,此类食品流入到市场,严重坑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苏丹红事件让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凸现出来,也使得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第三,保障客户的自主选择权;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是企业生存的法则,客户在没有任何障碍因素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是对企业综合发展度的一个评价,企业要想更好地成长就得忠实于这些声音,而不是用一些欺诈的手段来蒙蔽顾客的选择,图一时之利却不能长足发展。第四,保障客户求偿的权利。这是企业勇于承担责任的一种外在表现,有错必纠是一种风范和气节。承认过错才能更好地弥补,推脱责任不利于企业社会形象的树立。

(三)要有对社会负责任的意识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推动企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认真履行好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繁荣。一般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通过对社区改良计划的投资、设立奖学金以及鼓励员工参加志愿者活动以及向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来实现的。对许多企业来说,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密切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从而间接地增加企业的收益。

(四)要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

企业履行一些社会公益事业是指道德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指通过企业自愿捐献(而不是摊派的、强制的)实现向社会的回馈。

道德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自愿承担的。这种自觉性体现于企业领导层的新的经营理念之中。这是指,企业领导层在实践中认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企业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包括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当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对道德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就会从被动转为主动,从信念转为实践,从个人履行转为企业家群体履行,从个人自律转为企业家群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建立新的经营理念,对于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十分重要。

道德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应当量力而行。这里所说的量力而行,是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发展和效益始终是基础。企业经营不佳,停滞不前,甚至亏损负债,根本谈不到尽自己的社会责任,更不必说持久履行道德层次的社会责任了。

企业履行道德层次的社会责任,所需要的资金来自企业利润的一部分。企业利润分配的制度化,以及动用企业利润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程序化、规范化,是企业履行道德层次社会责任持久化的保证。上述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既能协调投资者、管理层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又能协调企业的近期发展和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措施

(一)强化政府的责任推进意识,加快市场经济的成熟度

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活动,我们应该采取“政府引导、妥善应对、稳步推进、和谐发展”的策略。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在各个利益相关群体与企业自身对利润的追求之间求得平衡。这种商业中的全局观念不再仅仅以产品与利润作为衡量企业的标准,而是把企业视为社会的伙伴与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政府还是公司,还是民间社会,都不能独自地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他们必须合作,合作就必须建立相互的信任。企业不能只站在一边看着社会问题,在可能的情况下,合理的条件下,企业应该积极参与解决问题。企业有这种能力,就需要与当地的社区、社会多沟通,也可以在企业里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评估企业自身的能力建设。

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从政策机制上对企业形成鼓励和约束,对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优惠,逐步形成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和保障措施。

(二)发展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促进社会责任感的推进

2007年1月13日,全国第一个企业社会责任专业学会广东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在广州成立,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企业及早感受到了社会责任的压力,对该问题的研究和实践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在倡导和推进社会责任行动中,工业协会首先要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其倡导和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职能更是不可或缺。全国性工业协会和地方性工业协会都要在组织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按照协会宗旨,工业协会有责任引导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理念,帮助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行动,指导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行业自律公约,推动更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向社会公布本行业企业在实施社会责任方面的情况报告;建立行业信用体系,记录、公布企业信用状况;按行业特点,制订本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则或实施细则,加强社会责任的培训工作,搭建推进社会责任的服务平台;加强调查研究,向政府反映并提出有关社会责任的情况问题和政策建议。

同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也可自发在民间成立一些非盈利性经济组织,把促进社会责任感的推进作为这些组织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通过多渠道、广宣传的形式,自觉在社会形成一种舆论压力,规范企业的道德行为,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加强法制建设,夯实企业需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

企业社会责任中关于法律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基础性的,这是因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和纳税。企业不得欺骗、坑害客户,不得破坏环境,不得欺骗、坑害投资者,不得苛待职工等等,因为这些都是违法的。法律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一条底线。如果某个企业连法律层次的社会责任都未能履行,即使自愿捐献了若干资金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依然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尽到社会责任的企业。

四、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意义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履行社会责任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履行社会责任是工业企业和工业协会实现与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有利于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强化科学管理,提高职工素质,激发创造活力,提升品牌形象,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融入全球化经济,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形势需要。我国加入WTO以后,已逐步成为全球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全球资本与产业链中重要的环节。企业要把是否履行社会责任、是否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有贡献,作为衡量品牌企业的重要标志。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是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履行社会责任对广大的工业企业都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东部沿海企业还是中西部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所处的地域、行业以及规模各有差异,但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不仅仅是现阶段的实际行动,而且在今后长期发展中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企业而言,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为其带来多方面的现实利益。一是减少了企业的运作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的声望。企业良性发展的社会链,可以降低其在社会的运营成本,同时拓宽企业的发展渠道,优化企业的发展模式,从而最终提升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声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品牌附加值的提升,极大地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实现了企业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的目的。二是提高销售额和客户的回头率。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带来了客户对其产品质量的认可和信赖,从而为企业实现更多的销售额,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由于产品的热销,企业可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有利于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四是更容易招募到优秀员工和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对内必定会爱护自己的员工,鼓励企业员工开拓创新、大有作为,重视个人整体素质的发展,努力为员工打造好的工作环境和交流平台,从而成为人才的积聚地和吸纳场所。五是不断增加企业自身的盈利。良好的社会效益必定会促进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帮助企业谋取更多盈利,同时与企业相关人员的生活质量也将会更高。

参考文献:

[1]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企业文明网.

企业责任范文篇3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员工的责任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然而,员工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

长期过程,并且员工责任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些因素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工作结构的影响

工作结构会深刻影响员工对外部控制或内部激励的反应程度。如果企业工作结构不合理,员工就不能对工作产生满意感,就不能全心全意的踏实工作,从而员工就会对企业产生不满,就不能很好的服从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外部控制。另外,企业工作结构不合理,员工对工作不满,就更不能对工作产生责任感,员工内部自发控制就无从谈起。现在的研究表明,如果企业工作结构合理,员工对工作满意,就会对工作结果富有责任感,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2.企业员工的影响

许多企业家在管理实践中采取了不少的改进措施,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比如不断地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引入新的激励机制,出台各种规章制度等。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企业的运行效率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问题的核心是,一个企业组织运行效率的高低,除了与组织架构、规章制度、激励机制有关之外,还与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密切有关。而且,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关系到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问题,他对企业运行效率的影响更大一些。如果一个员工在责任感上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仅靠机械的架构设置或强制措施的制约,绝不可能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所以,一些企业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手段聚焦在了组织成员的个人责任感的养成上。

3.企业考核和奖励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员工如果有强烈的责任感,那么它的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一定做的很好。一方面,绩效考核的公平合理性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只有企业的考核制度公平合理,员工才能对企业有责任感。另一方面,把绩效考核和奖励挂钩可以使员工有多劳多得,付出总有回报的感受,从而工作更加努力。但如果企业的考核和奖励不公平合理,员工就会为这些事情分心,不能全心投入工作,也不能形成高度的责任感。

4.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员工责任感的形成意义重大。企业文化的人文力量,可以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各自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的凝聚力能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目标,把员工凝聚在企业周围,使员工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企业的整体目标上,把个人的行为统一于企业行为的共同方向上,从而凝结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所以,建立健全一个企业的文化机制对员工责任感的培养意义重大。

二、企业培养职工责任感的对策探讨

员工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其培养过程中会有许多影响因素,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应对:

1.职责工作明确,工作结构合理化

一方面,完善公司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为增强员工责任感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在公司中制定并执行严明的规章制度、健全部门职能、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做到定岗、定员、定职责。另一方面,把工作设计成具有以下三个维度:有意义、多变化的、整体的任务;工作具有自主权;工作结果具有反馈性,并且通过合并任务,形成自然工作组,建立客户关系,增强工作中的计划和自我控制,开辟实际工作结果的反馈渠道等多种方法。把以上三个维度整合起来,工作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从而使员工乐于工作,对工作富有责任感。

2.提高员工素养,树立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物典型

一方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素养,使员工们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进取心的团体。员工本身的素养高,才能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才能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负责。另一方面,借助榜样人物的辐射作用。每个职工的素质是不同的,对企业的责任感也存在差异,但人们追求卓越的心理是相似的,人们愿意效仿他们真心钦佩的先进人物。因此,应当选择一些职工身边的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真实、感人、高大的人物形象作为他们的榜样,以提高职工的责任感。

3.建立良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机制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能够明确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引导人们去做应该做的事。如果有责任感的行为能够带来相应的权利或利益,得到不同形式的肯定和鼓励,而不负责任的行为受到否定和处罚,职工的责任感自然会得到强化。另外,推行员工持股是增强员工对公司责任感的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只有让员工当老板,员工才能站在老板的角度去反省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加有责任感。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约束和激励是与人们的期望和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价值观和心理期望不同的人对同一激励或约束行为的反映是不同的,而这一激励或约束行为的作用也就大不相同。在建立约束激励机制时必须考虑个人的心理期望,摆正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的关系,使约束和激励机制发挥积极的作用,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为员工责任感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4.塑造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企业文化

培养企业员工的责任感,不仅要靠明确的工作职责、完善的企业制度,更需要塑造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的塑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强化领导者意识,形成培育企业文化的风尚。领导者要在形成和遵守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以身作则,做企业文化的坚定支持者和推广者,使员工在学习和接受企业文化时有章可依、有标准可依,增强员工的自律意识,使企业文化内化为员工的责任感。其次,塑造企业形象。一个企业的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成功的企业形象塑造不仅使企业的价值倍增,也可以使其员工的价值和荣誉感大增,这种荣誉感一般都可以内化为员工的责任感,使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视为对公司形象的负责,从而形成员工与公司共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培养员工责任感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探求员工责任感增强的方法也正向细微处发展,即越来越贴近员工的工作生活实际。培养员工责任感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把道德责任的他律转化为自律,认同自己在企业中的责任,至于转化的方式与途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维政,余凯成,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2004.

[2]朱春玲译.哈佛商学院案例(第二辑)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企业责任范文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企业;责任

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承担的利益相关者和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在创造效益的同时,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获得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赞誉。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属于企业的外部责任,企业要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角度看,企业应该在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企业在职业教育宏观政策制定、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应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Corporate)作为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的经济实体,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企业之间存在着严峻的竞争,也存在着严峻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能够使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不是程度高的自动化、技术先进的设备,而是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法宝。一个企业要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中,在激烈的行业竞争里获胜,就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形成这种竞争力的关键就是拥有属于企业自己的一批充满激情、富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在实现个人职业设计目标的同时,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财富增长点的优秀员工。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总体要求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见,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培养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达成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现代职业教育在企业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二、国际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涉及领域广、力度大、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方式、成功的经验,能够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企业的参与方面提供借鉴和启示,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表现在以“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解决了其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双元制”模式在企业界的积极参与下形成,有浓厚的企业文化根基,其成长、成熟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博弈过程,主要特征是:私企与国家开办的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在这种“双元制”下企业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学程序的主导。在职业教育教学阶段,德国“双元制”是由企业来安排学生的教学和实践的时间分配,在中等教育阶段有60%~70%的教学和实践都在企业开展,一般学制为2年至3年半;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阶段则会安排50%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一般学制为3年;从学习地点的选择看,企业建立有专门的培训基地,这些基地都具有高度的仿真性,还配备高科技的教学场所,学生不但可以接受理论知识的讲授,还可以在实践场所进行实践教学,也可进行短期的上岗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各企业都有着完善的培养资料,按照专业类别编写各专业统一的培养计划及规则,例如联邦政府颁布的全德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及其附件———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就是企业培养学生的重要依据;在师资力量上,企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用企业员工作为指导教师,员工隶属于企业,必须要有2至5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要通过相应的考核,取得培训师资格,这些“师傅”不但有丰富的经验,也会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2)培训费用主导。德国“双元制”体制下,企业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职业教育经费。由于企业是主要的职业教育受益人,因此一般将学生的培养费用计入企业经营成本,而政府在职业教育培养中付出的经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3)立法上的主导:企业一旦参与职业教育,就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以保障国家、企业、学生的相关利益及教学效果。例如《联邦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条例》、《职业培训条例》及其附件———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和《职业培训合同》等法律和法规,都是企业必须要遵守的。企业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受国家干涉,反而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德国企业也以参与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企业人才为己任,逐步确立了“双元制”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新加坡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新加坡采用的是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考虑本国的国情,较好地适应了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目前新加坡的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都采用教学工厂模式。这种教学工厂的主要特点是:教学工厂即职业教育学校,但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来设计,具有企业的某些特质,不但环境优美、设备先进,还具有企业化管理的相关特征,很好的将校园与企业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学习、工作态度,而学校也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师生进行创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也使得教学工厂的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学工厂以“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依托,教师不但要精通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更好地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3.澳大利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澳大利亚目前采用最多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TAFE模式,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也就是技术与继续教育,是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基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通常受政府监督,教学质量较高,目前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化人才。TAFE培养模式下,学校教学没有太多的限制,参与学习的学生可以是各个年龄段、各个专业背景有学习需求的人。TAFE建立了专业学习包,提供全日制、半日制、函授等多种授课形式,只要学习者进行相关的学习拿到规定的学分,学校就会为其颁发相应结业证书。这种方式比较灵活,覆盖面较广,也使得职业教育迅速普及。学习包当中规定的内容由政府官员、企业专家、学校老师、学者等参与制定,保障了科学性、合理性,也发挥了行业和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TAFE模式同时注重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在国家培训局的监督指导下,培养方案不断得到完善,教学质量也日益提高。

三、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

我国在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一直在以立法形式推动企业参与,在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地位、作用以及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都做出过明确的规定和要求。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企业可以单独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从事技术工种的职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从事特种作业的职工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规定,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方面做出如下规定: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各地区、行业,对职业教育企业责任及参与方面也做出过不少的规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制定了比较有行之有效的相关制度。但目前,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积极性和利好的认知还不够,在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的落实环节上,企业真正实际参与职业教育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

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和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获得社会赞誉,实现企业、社会和自然环境共同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主要体现在企业对职业院校的责任,就是协助职业院校共同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在宏观层面上,行业专业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和企业有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责任,包括不同专业领域的市场人才需求预测,专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规格研究等。在微观层面上,行业企业应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的设置、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招生就业等诸多方面,在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中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企业责任的主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使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企业在实现职业教育责任的同时,从职业院校得到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可以从深度合作的职业院校优先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借助合作院校的师资力量,系统培训企业员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可以借助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解决企业的技术攻关和科技研发工作。职业教育企业责任的实现具体表现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中。

1.企业主动参与学校的招生。职业院校的招生应实施分类多元化招生。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研究企业人才需求结构和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在招生宣传、新生录取等关键环节让未来的“客户”参与,使企业的人才标准和需求渗透到学校工作中,让学生入学前对企业人才标准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企业参与招生,也有利于企业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的推动。

2.企业参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职业院校设置专业离不开市场需求的调研,只有准确分析和预测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真正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行业企业应介入专业调研、新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调整等环节,因为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对以上工作的推动具有先天的优势和责任。

3.校企共同制订课程内容。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关键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即制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方面,要与职业标准对接,与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对接。企业和学校共同研究确定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内容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4.校企协同实施教育教学。职业院校要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教学场所的设计上为学生提供边学边做、模拟演练或真题真做环境;企业在学校设立工作室、厂房、车间,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训环节;把某些实训教学环节可以直接安排到企业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可担任现场指导师傅,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工作,使教学过程融于生产过程。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格修养,使学生更早的了解企业文化。

5.校企共同培养教师实践能力。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肩负起培育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使命。目前,职业院校在招聘教师时还是更注重学历层次,在实践经历方面我国还没有统一要求和标准,所以企业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应形成完善的教师赴企业锻炼机制,企业积极开拓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岗位,与学校共同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6.校企共同开展学生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鉴定和测评,也是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职业教育质量如何,从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是否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标准,是否达到职业岗位标准,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所以企业应该在培养学生的不同阶段,按企业用人标准考核评价学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五、几点建议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突出特色,而且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需求的对接度。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重大,但企业还没有完全融入职业教育,没有全面树立这份社会责任感,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权利和责任应具有一致性,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1.国家和地方政府从政策层面进一步鼓励和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能够科学准确地评价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贡献度,使企业正确树立参与职业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院校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企业责任的宣传和推动工作,让更多的企业感受到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在合作中实现企业人才储备和人才水平的提升,同时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3.院校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搭建多维校企合作平台,有效融通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使企业与学校合作育人过程中看到企业更美好的前景。

作者:银花 褚菁晶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及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8).

[2]洁安娜姆.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3]高华、付菊.澳大利亚TAFE教育的特点[J].机械职业教育,2005,(3).

[4]周彦文.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1,(5).

企业责任范文篇5

关键词:企业公益责任社会责任机制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责任

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存在的价值只在于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现代社会经济学提出企业应承担其社会责任。按照利益相关人理论解释:企业的生存依赖于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因此企业对各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负有社会责任。Freeman(1984)将“利益相关人”定义为:“能影响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的个人或团体,或者受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人或团体。”利益相关人具体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当地社区、环境、及整个社会关系等。

利益相关人理论虽然清楚的解释了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原因(企业不是独立创造利润,而是依赖于利益相关人),但是其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是非常宽泛的,有必要分类认识。Carroll(1979)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四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经济责任指企业必须进行经营活动,通过生产、销售、服务等创造财富,获得利润以获得市场生存;法律责任指企业必须遵守法律、制度的约束;伦理责任指企业在法律责任之外,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对企业的期望;Carroll解释的公益责任是社会对企业“酌情而定的期望”,可以理解企业承担公益责任是一种量力而行的自发行为。本文探讨的公益责任即是企业按照自身意愿,主动承担超出外部的要求的社会责任。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主要行为是以慈善捐助、设立基金、义务工作等方式从事有利于大众的公益事业。

比较公益责任同其它的企业社会责任,其存在显著的差异特征:

1.公益责任是企业的主动意愿。企业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时都有来自外部的压力,“经济责任”本身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有来自市场压力;“法律责任”的压力来自政府监管的强制力;“伦理责任”的压力来自社会舆论、消费者选择等方面。而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应属于一种主动意愿,来自外部的压力较小。

2.公益责任的内容不确定,具有差异性。公益事业是从整个社会角度帮扶弱势群体、改善社会福利,涉及教育、医疗、救灾、扶贫、环保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同其它的企业社会责任相比,公益责任的内容同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的关联性不大。应该说任何一项公益事业都不可能由单一的企业完成,也不可能对应为哪个具体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众多公益事业中,企业一般是根据自身的价值观,选择投入一些自己比较关注的社会公益事业。既使在同一项公益事业的投入中,企业选择的方式、投入的多少也是各自不同。因此,承担公益责任,一家企业可以选择为零,也可以是无穷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二、企业负担公益责任的逻辑性

由于公益责任是自愿性和差异性的,那么“要不要承担公益责任,承担多少公益责任”便成为企业伦理思考的问题。Friedman认为企业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而这些成本又带来股东、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的损失,既违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又降低整体经济效率。国内学者张维迎也认为“在一个完美无缺的制度下追求利润就是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如果要划分一个企业基本社会责任的边界,公益责任显然可以不在其列。增加企业成本,不能产出利润,企业为什么还要选择负担公益责任呢?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具有层次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低层次的需求主要是生存的物质需要,高层次的需求是社会关系、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从两个方面看,这个理论可以借鉴为企业行为的分析。第一,企业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个人决策,如果企业家个人的需求层次符合马斯洛的理论,那么企业行为应该具有相似性。第二,如果企业行为被理解为群体共同决策的行为,可以认为企业的需求是内部个体需求意愿的累加,同样也可以认为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适用。

借用马斯洛的理论分析,企业在已经建立稳定的盈利模式后,其对单一经济利润的需求将会有所减弱,而对获得社会尊重,社会地位,赢得社会权力的需求会有所增加。戴维斯(1960)认为:“商人的社会责任必须同他们的社会权力相称,对社会责任的回避将导致社会赋予权力的逐步丧失。”可见,自愿负担公益责任,正是企业满足社会尊重、社会地位、社会权力等高层需要的基本途径。

另外,企业负担公益责任能够提高公众形象,对企业品牌具有潜在的价值。受儒家思想中:“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观点影响,社会价值观念中都认同强者承担更多责任的道理。一方面基本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应该普遍承担的,比如纳税、保护劳动者权益、诚信等。另一方面,各个企业发展程度不同,生存难易不同,在市场中所处的强弱地位也有差异,优秀企业自愿承担更多的公益责任更符合大众的道德伦理。优秀企业在资金、人力、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对公益活动也能发挥较好效率,不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影响,还可以改善公共关系。“现代公关之父”艾维·李就提出:“凡是有利公众的事,最终必将有利于企业和组织。”可见,投入公益对企业长远发展也是有利的。

三、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现状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产生了一批的优秀的企业,据《财富》杂志2008年的统计,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已经有26家(不含港台地区),而最新的中国500强企业的年营业都已达到70亿元以上。企业在经营上成功的同时承担公益责任的状况如何?

1.企业负担公益责任数量增加。根据2006年对企业作的抽样调查显示,83.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77.7%的受调查企业捐助了慈善事业,90%以上的企业在最近一年里不同程度参加了社会公益行动。这个数据显示大部分企业已经具有公益责任意识,并且已经有实际的行为。从内容上看,企业对承担公益责任内容的认同度不同,依次为“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救助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捐助慈善事业”,这说明企业认识公益责任也是由身边向社会逐渐渗透的。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业,在进行社会捐赠上也存在差异,大型企业、上市企业、国有企业、盈利企业、处于成熟的企业捐赠相对较多。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性质对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存在影响,而企业经营依然是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

2.企业公益事业提升空间很大。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广泛地开始承担公益责任,但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和贡献还很小。《胡润2006中国慈善企业榜》共有50家上榜企业和基金,共捐赠41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8000万。上榜企业平均将其年销售收入的0.15%用作了慈善事业,而根据胡润百富介绍,国外前十大企业将其年销售收入的0.5%捐献给公益事业。美国富裕阶层的企业和个人,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提供慈善公益捐助达6700多亿美元,亦即通过第三次分配的财富,占到了美国GDP的9%,而我国只占到0.1%。中国自古就有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传统,在5.12汶川地震后,一个月内民政部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超过了290亿元,一些企业的捐赠额甚至接近企业一年的利润。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公益事业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3.企业对公益责任管理不成熟。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公益活动还属于临时性的,没有纳入计划性的管理,没有考虑到承担公益责任与公司的长远目标相结合,一些企业公益活动效率很低甚至适得其反。现代公益事业,已经成为一项企业、政府、非盈利组织、公众多方协作的系统性工作,企业必须学习掌握其中的运作方法。部分企业认为公益活动只要捐赠或赞助了财物就完成了,对于财物的去向、使用和管理情况并不了解。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只关注公益活动的新闻效应,甚至出现承诺之后不作为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

四、完善机制,提升企业公益责任

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更多的支持社会公益,这既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现实需要。提升企业公益责任,不仅仅是企业或者企业家的意识提高的问题,而在于整个社会相应机制的完善,就此而言,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1.社会对企业公益责任的激励机制。公益责任基本的特点是出于自愿,没有人会喜欢“被迫的捐款”,对于公益责任不能以法律、行政、舆论的压力来要求,而应该以激励的方式来引导鼓励。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贫富差距拉大,在社会公众中有些潜在的“仇富”心态,认为企业有钱就应该多捐款,否则就是为富不仁。一些舆论也迎合公众的心态,对企业负面的报道比较多,比如:“我国企业99%没有参加过慈善捐款”“社会捐款70%来自港台地区,国内捐款仅占15%”等。不论这些数据是否准确,但是这样的批评反而造成了企业以及企业家不敢露富,更加不愿从事公益活动,制约了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心理行为学上认为赞美比批评更能改变行为,企业从事公益是就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和美誉,只要强化激励,企业自然会做得更好。

企业公益投入,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平衡。如果一个企业投入过多,必然会影响企业再生产,从而影响就业、税收和社会福利的增长。企业的公益责任不能是按照公益需要期望而增长的,必须保留企业自主决策的空间,社会应该鼓励更多的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适度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而不是鞭笞少数企业捐赠数量。

税收鼓励政策是提升公益责任的重要激励机制。在美国,税收制度就是公益事业的重要推手,一方面美国的税收制度极为完善,逃税几乎是不可能;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个人的公益投入都予以免税和抵税,这样大大加强了企业个人参与公益的意愿。

2.建立有效的公益事业运作机制。完成公益事业根本上是社会的工作,但是由于企业具有财力、物力、人力等条件,我们希望企业负担部分的公益责任。公益事业产生的效果如何,是企业选择公益责任的重要考虑,只有整个社会建立有效的公益事业运作机制,企业的公益投入才能产生切实的成果。

在我国,公益事业基本上还是政府工作的延伸部分。从一定角度上看,这样做十分有效,可以借用到一些政府资源和行政手段,也有利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但另一方面,这种体制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和其它组织参与从事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一些发达国家公益事业运作比较成熟,其机制值得我们借鉴。非营利组织是一些国家公益事业的主要承担者,其受大企业或者大企业家的资助,从事众多社会公益事业,扮演着捐助方同受助者之间的桥梁作用。非营利组织在公益事业中优势在于,它与企业捐赠方的委托关系使得其更加关心企业在捐赠时的要求,另一方面,其专业的定位使其在公益工作中的效率比企业和政府更高。要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需要建立相应的立法、监督等管理机制。

3.建立企业自身的公益管理机制。伴随公益责任的提升,企业自身对公益事业的管理机制也必须完善。从宏观上看,企业公益意识源自企业对自身使命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负担公益责任关系到企业的公共关系,从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对此波特提出过企业战略慈善行为的观点,按照这个观点企业要从企业战略的角度选择慈善项目,对负担公益责任要结合自身情况做长期计划性的安排。从微观上看,具体公益工作中要提高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也需要建立起管理机制。现代公益事业管理已经日趋繁琐复杂,包括筛选项目、筹集资金、制定方案、追踪效果等等环节。企业要利用公益活动树立企业形象,还需要对开展公益活动时对传播的范围、媒介的选择、受众的特点等等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国明姚青:非盈利组织:有效促进企业履行社会公益责任[J].广西社会科学,2007,(6)

[2]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06,(2)

[3]刘文彬:基于效率内涵的企业社会责任边界假说[J].科技对策与进步,2007,(11)

[4]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看社会责任[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单忠东: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6]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7]Carroll,A.B.,Athree-dimensionalconceptualmodelof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79

企业责任范文篇6

近年来,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话题的关注和研讨轰轰烈烈,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目标具有的内在联系不断明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实践的主流,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也被商界、学界、政界,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所接受。

企业社会责任只是大企业的责任?

2008年新年伊始,国务院国资委以08年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央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表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表率,以人为本、创建和谐企业的表率,努力成为国家经济的栋梁和全社会企业的榜样。突显出了国资委对于央企社会责任工作的重视,给央企履行社会责任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关注。

然而,广大的中小企业在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据国家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占GDP总量达到70%以上,占工业比重达60%,就业机会提供占到75%,技术创新达70%,国内发明专利达65%。2008年1月16日,由中国新闻周刊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07最具责任感企业”颁奖典礼上,建设银行、五矿集团、联想、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微软(中国)、大众汽车、日立(中国)、安利(中国)等大企业榜上有名,而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马力强在致辞中重点强调了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提出大力推动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五个方面(参见本刊59页文章)。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别

中小企业应该并且也完全可以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政府、企业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话题。2008年1月24日下午,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新经济中国项目(NewVenturesChina)总监叶维佳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与记者就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困境

叶维佳介绍说,新经济中国项目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ResourcesInstitute)发起,定位于中国民营企业的投资促进和能力建设,帮助民营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获得融资机会。自2003年项目开始运行以来,项目已经吸引并帮助了上百家的中小企业,这个项目是目前在中国开展的唯一一个促进可持续发展领域投资的公益项目。面对记者的问题——中小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究竟与大企业具有怎样的不同?多年来参与帮助中小企业能力建设实践的叶维佳表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大企业也是从中小企业成长起来的,大企业由于其规模、人力、物力、财力相对于中小企业都具有优势,在产业中的影响力也十分巨大。因此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所处的阶段不同,那么它们承担社会责任的轻重必然不同。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地方政府的榜样作用其实特别重要,中小企业由其规模决定对所处的地区这一大的环境依赖性非常强;同时,从产业链角度来看,除了高科技行业,或者掌握了先进技术的企业可以超脱一般的竞争,否则中小企业一般都是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来自供应链上的一些压力,例如国外跨国公司一方面呼唤企业社会责任,一方面价格上不断压低,往往使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履行社会责任的空间,因此产业链的公平也是中小企业能否真正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关键。

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出路

叶维佳告诉记者,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首先落实到企业守法上,他认为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向应该重点放在环境保护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上,这些是中小企业可以做到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即善待员工、善待环境,他表示,中国经济处于巨大转型之中,经济和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业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这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是一致的。叶维佳表示,新经济中国项目高度关注的目标企业有:节能、可再生能源;节水、清洁生产技术;生态农林牧业;循环经济;致力于造福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就是要培养新一代的中国大企业,即具有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污染小,消耗少,资源利用最大化等关键特征的企业,同时企业在战略中,强调的不仅仅是经济目标,而是强调非经济目标,即社会、环境目标的综合实现。

纺企经验值得借鉴

中国是一个纺织大国,纺织产业绝大部分由中小企业构成,曾几何时,跨国公司的验厂、验证,各种标准也着实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冲击。自2005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作为中国广大纺织企业的代言人,在纺织行业如何实践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合作和创新工作,其主持研究开发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在试点纺织企业建立并取得实际成效,同时作为中国制造业的第一个行业自律性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2007年又通过“10+100+1000”项目在纺织产业集群和更多的纺织企业中普及、开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多次在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论坛中发表讲话时肯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方面,按照中央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总体要求和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参照国际惯例,并根据中国纺织行业的实际情况,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带有行业自律性质的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管理体系促进了企业管理观念的转变,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在国内外获得良好影响并改善了行业的国际形象。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引导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方面的做法是很值得其他行业学习借鉴的。

他山之石:欧盟推动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责任范文篇7

内容摘要:企业社会责任(csr)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企业战略和文化关注的热点。本文以精细化工中的农药企业为例,从农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入手,阐述了化工行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责任关怀(rc),进一步分析责任关怀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提出农药企业在承诺和履行责任关怀的基础上应向更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迈进,这是化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关键词:责任关怀企业社会责任农药企业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ion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研究亦从“三重底线”出发,探讨企业在经济、社会与环境中的责任,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国际的发展趋势看,化工行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处于领先地位,其突出的表现是化工行业引领的责任关怀(responsiblecare,简称rc)。

近几年,我国对rc与csr的研究高度关注。但是目前,对rc的探讨仍处在了解和介绍阶段,有关rc与csr关系方面的研究还十分少见。农药行业处于精细化工的部分,本文拟从农药企业的角度来谈社会责任,并结合该行业的国际倡议—责任关怀(rc)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将这些概念进行梳理,并有助于我国农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关于csr的概念,理论界对此至今没有统一界定。欧盟在2002年7月的政策白皮报告中把csr定义为,公司在自愿的基础上,把社会和环境问题密切整合到它们的经营运作,以及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2002的定义为:将社会和环境的价值理念结合到公司的核心业务中,由利益相关者参与,从而提高社会的福利。世界银行定义的csr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卡罗尔则从企业应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层面来定义csr,这有助于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组成方面。

根据以上定义,结合农药企业的特点,本文认为农药企业的社会责任应是:农药企业在生产、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以健康、安全和环境为核心,以确保社会整体福利、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交流及和谐共处关系,自觉自愿履行农药企业在经济、法律、社会和慈善方面的责任。

农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一)农药生产过程中存在健康、安全和环境方面的隐患

农药生产过程中存在健康、安全和环境(hse)方面的隐患,从历史上发生的不少惨剧可见一斑。1984年,美国碳化集团在印度博帕尔邦的一家农药厂有毒气体发生泄漏,先后导致3500人死亡,20多万人受伤害;1976年,意大利塞渥索的一个除草剂厂的爆炸给该城市上空带来了长达6公里的毒气云雾;1990年,巴斯夫(basf)在辛辛那提的爆炸导致一人死亡,受伤无数的局面。

博帕尔、塞渥索和其它的灾难事件已经向人们提出了警示。农药企业应该接受以前的教训,努力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可能造成事故的隐患的识别研究,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

(二)跨国农药企业污染源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

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污染天堂”理论使许多发达国家的农药企业将生产中容易产生污染的环节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以逃避管理。这在发达国家本身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该理论的两层含义指: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非常严格,迫使本国企业,特别是那些高污染企业向标准较低的国家转移;一些发展中国家试图放宽污染控制标准,借此高污染企业投资,以维持本国经济的增长。这种“污染天堂”战略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环保组织的大力抵制。尽管污染天堂的假说很难验证,davidwheeler在其研究中发现污染天堂的庇护效应的确在5个特定的部门显现出来,它们是钢铁、非铁金属、化工、纸浆和造纸,以及金属矿业。

博帕尔事件是发达国家将高污染及高危害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一个典型恶果。此外,由于农药对人体造成伤害的起诉的潜在趋势在加强,受伤害的农民、工人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那里的法制、诉讼机制存在缺陷,则很难使他们的权益受到合法合理的保护。

(三)农药企业的可信度遭到质疑

由此可见,无论是由于农药行业自身的生产及其产品特点还是由于政策管理而产生的问题都使农药行业的声誉受到极大的影响,其可信度遭到质疑,从而激发公众对该行业的关注以及抵触的情绪,其结果必然影响到农药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拜耳和巴斯夫在德国也曾经多次与公众发生剧烈冲突,原因是,他们的化工生产设施对周围居民和环境造成了威胁和事故。世界上主要的大型农药企业多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所跨的国别越多,在不同国家的声誉问题就越要重视。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信念和价值观不同,公众对其社会和环境责任问题的敏感度不同,若跨国公司不想遭受声誉的损失,就要有很高的社会责任。

2002年6月,洛克菲勒基金(rbf)组织在pocantico会议中心探讨农药企业的可信度及保卫公众和环境健康等问题。其目的希望能建立起农药产业企业责任的影响及投资风险的金融市场认知,让公众更好地评价农化公司的市场价值。

(四)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农药行业的自律行为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具有时代的意义,但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各行各业的自律和努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农药行业在生产、安全和健康等方面的努力,减少能耗,节约资源,清洁生产,降低事故率,维护员工的利益,与社区和谐共处等等就是农药企业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自身的承诺和贡献。

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的“责任关怀”(rc)实践

(一)rc含义

根据国际化学工业协会理事会(icca)的定义,责任关怀是全球化学工业在其国家化学协会下的自愿行为,致力于持续提高健康、安全和环境的表现,在产品和生产的过程中保持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提供安全丰富的产品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利益。国际大型跨国农药企业均为其集团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公司业务范围涉及面广,多数集中在化工行业领域,因此这些农药企业都对rc做出了承诺。

rc由加拿大首次提出,并于1985年启动,致力于公众关注的化学品的生产、运输和使用问题。至2005年,rc从提出到实践已经整整20年,是化工行业安全和环境良性管理的新的伦理观念。公众比较一致的看法是,rc理念的提出是在1984年发生在印度博帕尔邦的悲剧,因为这一悲剧在全球和化工行业引起极大的反响。但在加拿大,有关rc的种子早在此悲剧前就已经出现了萌芽。当初人们对rc的认识还很模糊,也无详细的内容,rc发展每个新的阶段都来自外部环境的事件和条件的引发,而每迈出新的一步都有这样的信念:就是所做的是对的。经过多年的发展,rc的内容逐渐丰富和完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从1992年的6个国家参与发展至目前全球52个国家加入到rc的实践中。rc这一名词已不再仅用英语,其相同的内涵已通过不同的语言进行传播,标志“帮助之手”(helpinghand)成为全球化工行业注册的品牌商标。rc在2002年8月约翰内斯保的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受到了联合国环境署(unep)的高度评价,认为rc是化工行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

(二)rc的内容

icca于2005年了rc全球章程,对rc的部分内容进行拓展,但对原有的六项核心原则和八项基本特征保持不变,它仍是指导rc的重要思想。

在遵循全球共同的rc核心原则和基本特征的前提下,rc的具体内容和实践守则(codesofpractices)在不同的国家由于其法律、文化和化工协会的差别会有所不同。进行了rc承诺的各国化工协会对其各自的rc实践准则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例如,加拿大化工生产者协会(ccpa)的rc六项实践守则包括:社区意识与紧急反应(caer);研究和发展(r&d);生产;运输;分销;危险和废弃品管理。美国化学品制造商协会(cma)的规范如下:社区意识;应急;污染预防;工艺安全;流通;雇员健康与安全;产品管理;管理体系验证。

责任关怀(rc)与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关系

rc与csr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共同的目标都是要促进可持续的发展,二者都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rc尽管影响深远并在不断的调整和发展中,力图突破原有的局限,但它从发起到目前的实践都具有强烈的行业特性,这也导致rc只能在相关联和相类似的行业推广。

而csr具有普遍性,是更为广义的概念,在这一思想的前提下,各个行业可以探讨其各具特色的行业操守和规范。化工行业的rc——责任关怀就是一典型和成功的代表。作为欧盟提升csr策略的部分提议,在欧盟委员会(ec)的会议上,rc被认为是产业迈向csr的成功典范。rc开辟了追求相同目标(可持续发展)的自愿性倡议和理念(如csr)的道路。

因此,rc与csr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1)。如果对rc的理解尽限于hse是不全面的。rc也可看作是csr在化工行业的另一种提法,或是csr推行的阶段性成果;rc是csr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理解为:hse是rc的核心,rc又是csr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sd)发展(图1)。

拓展责任关怀的意义

rc的推行尽管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并不意味着农药行业在csr的履行已尽人意。geofflane认为,rc在某些方面非常成功,然而化工行业作为rc领域的先行者,并没有能够保持领先者的步伐。2002年,联合国对众多行业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化工公司在健康、安全与环保问题上保持领先,但在更为广泛的社会责任问题上却做得较差。也许责任关怀计划的成功导致化工行业忽视了真正地参加到广泛的企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中。

rc的实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它在不同阶段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rc涉及的范围毕竟不能与csr相比,它在社会层面的约束明显较弱。典型的例子就是1999年发生在秘鲁tauccamarca村庄的儿童奶粉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atepesticide)中毒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这起事故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秘鲁政府在农药管理体制方面的缺陷和拜耳公司在其农药包装和售后服务与指导上的缺失。

农药的推广和使用在一些贫穷落后且农药管理脆弱的国家,都存在类似的问题。由于这些地区有文盲,对农药使用上无任何防护措施和保护工具,受到伤害的农户也无健全的法律渠道进行申诉,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跨国农药企业在发展中国家进行产品的经营时,的确要非常慎重地考虑这些问题,负起其相应的责任,以保持其企业和产品的可信度。所以从这一事例也可看出rc自身的局限性和企业在执行rc时的有效性问题。

icca在2002年递交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毫无疑问,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层面必须引起产业利益相关者的进一步重视。在这个问题上icca定位如何在国际层面应对需求的反应时以国内的标准来对待。很多化工企业应对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结合了社会层面的复杂挑战时是采用三重底线的方法来定义企业的成功。所以增强农药行业的可信度,增强rc的社会层面关注是个重要的问题。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005年,rc全球章程也对rc的部分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目前一些化工巨头除了履行rc的承诺之外,已经开始重视更为广泛的社会责任问题。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社会责任模式,许多跨国农药公司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依托自身的特点设计符合自己的社会责任策略。

多年来,企业的社会责任已成为跨国农药公司管理的重要原则,这一特点从世界主要大型农药企业年度报告的变化和发展可以看出。根据表2的内容,2004年,农药销售在世界排名前8位的大公司都不同程度地了社会责任报告,尽管有的报告名称不同,但多包含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内容,突出农药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从这些报告中可以看出,农药企业已经从责任关怀的基本层面向更为广义的社会责任内涵发展。如住友化工在2004年之前的都是hse报告,2004年该企业则将健康、安全与环境的重点拓展至内容更为丰富的社会责任,并在报告中详细描述了其社会责任方面的具体表现。巴斯夫和道化学的报告均是按gri的方式编制,进一步体现了对“三重底线”的关注。

当然从企业各自的社会责任报告可以看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在不断提高,社会责任的实践已初见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农药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已尽善尽美,尤其从其内部的报告并不能完全说明所有的问题。所以增加csr报告的第三方独立认证已成为化工界的共识。

目前,我国化工行业还未加入rc。但我国化工行业已经与icca有过多次接触,就在我国化工行业实现rc进行探讨时,我国农药工业协会(ccpia)在2005年的多次全国重要农药会议上进行了rc和hse的宣传。我国应该充分认识到,rc是农药企业实行社会责任,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步,但也仅仅只是开始,我国农药企业在这条艰苦的道路上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毅力还需要经验和责任。

参考文献:

1.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陈淑华.西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5(3)

3.项东(校).公司的社会责任:也是一种特殊的营销工具——拜耳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战略的实施,为公司提供了创建价值和成功之路的方法[j].国际市场,2002(6)

4.hugolever.责任关怀在行动[j].unep产业与环境,1999.21(1-2)

企业责任范文篇8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一切理财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企业活动具有导向和约束作用。在财务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观点是: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长期以来,管理者一直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但是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来看,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所以往往导致企业决策的短期行为。企业为了获利,可能产生劣质产品、损害工人的健康和利益、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这不仅会影响股东利益、企业价值,而且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股东财富最大化主要是从公司所有者——股东的角度设定的目标,但是现代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固然要承担风险,其他契约方同样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所有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和集中表现。当然,在特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某一利益集团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是所有利益集团共同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企业只有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所以,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第一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这主要体现为:1.强调风险和报酬的均衡,将企业风险控制在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2.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培养安定的股东;3.加强与债权人之间的联系,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4.关心企业职工的利益,组建核心员工团队;5.关心客户利益以保持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6.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努力保持供货渠道的畅通;7.积极配合政府政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只有在考虑各契约方的利益并使其得到满足后,才会有利于企业财富的增加,实现价值增值的良性循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责任范文篇9

一、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生态道德责任

现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具备什么样的经营理念、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应具备什么样的责任意识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这既是现时代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又是时代对当代企业提出的要求。

1.企业生态道德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所牵涉的层面非常复杂,它的顺利进行依赖于众多条件的支持。稳定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地位或作用已经逐渐凸现出来,所以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种形态,是高级形态的文明。生态文明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的进步,它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经济一一社会与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环境形势仍然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相当严重。

未来几十年,工业化的程度还将继续深化,如果只是一般性地在政策上做些小的调整,或仅仅是在原有的政策框架内“加大力度”,很难彻底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德国当代经济伦理学家P·科斯洛夫斯基于1987年写道:“经济的发展需要重新奠定经济伦理学和伦理经济学理论的基础。”通过对生存危机的反省,人们很容易在观念上过渡到人类自身应对摆脱危机承担责任的问题上来。再进一步追问,我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承担责任的,或者说通过什么方式来自觉地把责任承担,这时我们也不难想起伦理道德对现实责任的承诺。

现时代的经济伦理观念有其共性的一个方面就是它没有认识到经济在人类所有的制度结构中仅仅只占了一部分。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同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曾指出,这种把属于整体之一部分的经济,置于绝对优先的地位,是现代的一大错误;如果放任这种经济的孤立发展就会使得人类在地球上丧失生存权利。企业的经营行为虽属于经济范畴,又由于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系统中进行的,因此它与生态环境系统必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企业责任对象的范围应当从人拓展到生态环境中去,把其他存在物的利益纳入道德思考的范围,将经济活动、生态智慧和伦理关怀融为一体,最终转变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模式,走向一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道路。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把生命联合体的利益作为道德的终极目标。

2.企业生态道德责任是迎接国际挑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已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社会责任运动浪潮,这一运动要求企业在赢利的同时,承担环境保护等生态责任。在国际贸易中,各国贸易保护也都纷纷将环保作为一种有效措施来限制其市场准入,并将其发展为一种绿色贸易壁垒。他们通过对进口产品制定环境检测标准、限制没有环境标志的产品进口、审查进口产品生产中对环境的影响等,来保护本国工业免受进口产品的冲击。因此,只有强化企业的生态责任意识,才能保证其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才能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绿色产业的发展,盲目开发出口产品,放松对产品安全和污染标准的监督检验工作,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体系,许多产品并不符合环保标准,难以与先进企业进行竞争。环保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个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规则压力和商业竞争发展,使得企业的竞争不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企业化时代里的企业所需要承担的伦理责任达到特别重要的程度。这一切正如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指出的那样:企业责任的内涵远远超出了经济的范畴而拓展到了生态、就业、信息、政治和道德等领域。由此看来,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对于我国企业的挑战“与其说是核心竞争力的挑战,不如说是核心价值观的挑战;与其说是经营行为的挑战,不如说是伦理品质的挑战。”企业的生态道德责任意识决定企业的竞争实力。

企业应有其自身生态道德责任,其原因不是因为生态道德价值观本身,而是因为它能指引企业迈向成功。企业生态道德责任品质直接关系并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重要的“道德资本”,是企业参与竞争所应具备的条件。可见,企业只有强化生态道德责任意识,促使企业尽快获得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才能使我国企业炼就自身竞争优势,企业产品才能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唯有如此,企业才能从传统的不赢即输、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转向现代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以共谋利益的“双赢”或“多赢”。

3.企业生态道德责任是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需要企业文化最初形成于组织创立之初,伴随企业的成长,企业文化中较深层面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较浅层面的行为准则就形成了,正是基于此点它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约束、规范等重要的特性,成为指导企业发展的观点和经营的理念。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特伦斯·迪尔教授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阿伦·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他们在1981年7月出版的《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中,以丰富的例证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即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而然的约定俗成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正是企业文化——这一非技术、非经济的因素,带来了这些企业的成功。可以说,我国有相当多的企业都没有能够建立一套与现代商业竞争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体系。有的企业虽然提出了一些企业精神、价值理念,但往往由于缺乏务实精神,使之成为摆设,成为空洞的说教,或者流于形式;有的企业虽然规章制度严明,但企业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从而导致企业缺乏活力、死气沉沉或一盘散沙。我国企业与今天的市场竞争不相适应的恰恰是文化体系。海尔公司的成功,就在于它始终把环保作为其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保护人类环境,预防环境污染”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清洁生产,绿色标志,绿色运动”,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我国唯一一家全部产品整体通过绿色产品论证的企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场占有份额连续增长。

不难看出,一个企业持怎样的伦理价值尺度,不仅最终将影响到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自身的组织不断学习能力、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且对于人类的未来和我们赖于生存的地球环境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作为企业处理与利益相关者关系行为准则与规范的企业伦理逐渐显化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企业生态道德责任乃是企业履行与利益相关者长期隐含契约的内在要求。

二、企业生态道德责任的内容有哪些

我们认为,对于企业生态道德责任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工业化进程中,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和人的发展关系上,人们往往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甚至简单地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物质增长、GDP增长,忽视了人文、资源和环境等其他重要尺度与这一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观点相联系并构成支撑的,是片面强调利用和战胜自然的狭隘观念。早在19世纪末就受到恩格斯的批评。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对都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每往前走一步都应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循环经济思想正是针对现存工业生产方式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和困境而提出的。循环经济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求企业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综合利用资源,力争用最少的资源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它通过技术更新,积极采取无污染或只有轻微污染的新工艺和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使产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能重新使用或出售。即通过自然资源一清洁生产一绿色消费一再生资源这一生产流程来推动技术创新沿着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方向迈进。这样,既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又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同时还要使经济发展符合生态效率,追求物质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废物产量的最小化。

由此,企业可以通生产模式转变,它从三个方面履行了生态道德责任:一是对环境的起码责任,即通过降低资源消耗量,使生产成本下降,从而不污染环境。二是积极责任,通过减少污水废气排放、主动进行固体废弃物处置。三是理想责任,开发绿色产品,实施绿色营销,倡导绿色消费,促进和改善环境。提高企业信誉,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这样就完全改变了“环境保护不经济”的观点,从而。这样企业不仅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更为重要的是使环境保护为企业可以并乐于接受树立新的行为准则。现代企业应当克制自己对环境无限制的索取,勇于承担治理环境的道德责任,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维护和谐发展、代际公正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自然环境的诸多力量的平衡。因此,企业在发展战略上,要将生态保护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发展的布局上,要遵循自然规律,结合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承载能力,按照国家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的要求确定企业在具体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上,调整企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具体的实施上,要实行最优化的生态保护措施。清洁生产取代过去那些污染严重的落后的工艺和技术;生态成为建设项目能否批准的首要考虑因素。总的来说,作为资源的消费者和产品弃物的生产者的企业,从人与自然关系出发,确认自然的价值和权利,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纠正企业经营中损害生态的不正义行为,发展可持续经济。

一方面企业作为一经济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它为了自身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又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现代化的发展必须求得一种合乎公正或正义的发展。这种公正性既表现为实现人类代际问的公正,同时也要求代内之间的公正。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要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必须承认后代人同当代人一样也拥有一样也拥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他们的这些权力也应当受到尊重,不能因为他们现在没有发言权就剥夺了他们的权利。当代人在实现自己需要的过程中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根本条件。

3.培育生态道德意识,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损耗强度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改善环境为内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成了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础。第二,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作物质保障。企业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也往往依赖于各种企业的发展,并且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更多是通过企业这个中介组织实现的。我们可以说: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最终的落脚点是企业与自然的和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企业的要求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弊端。企业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企业首先承担起生态责任,我们才真正迈出了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第一步。企业应成三个方面积极承担生态道德责任:一是经济发展的方式要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生产方式上要发现消费者的需求、满足其需求,而且要对其需求进行引导,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从反面的角度看,企业若不承担生态道德责任,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其他方面的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若作为基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产生了动摇,会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系和谐构成挑战,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资源环境分配不公会加重社会不公;若不能很好地实施“分配的环境正义”和“参与环境的正义”,作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核心的“公平正义”会遭受侵蚀;生态环境的破坏会降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则不再名副其实。

三、企业如何履行生态道德责任

企业经营行为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而生态环境的发展则需要得到最大的护,二者经常发生矛盾。作为现代企业生态道德责任建设来说,其本内容就是协调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使它们达到和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企业价值目标上确立生态道德责任

生态道德是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合,它总是通过协调现实的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来发挥其约束或导向作用的。这具体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利益导向上,按照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来确定企业的利益取向。美国的H·R·鲍安在其所著的《实业家的社会责任》中写道:“其社会责任是说,实业家有义务制定对今天的社会目标和价值来说有益的方法和政策,并据此开展其活动。”企业在这一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利益最大化的对象就不仅仅是股东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更应该包括生态环境与子孙后代的利益。因此,企业形成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义务观,把利益平等原则从人和社会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整个生态系统。作为规范企业行为的生态道德,它以生态人道主义、生态整体性、生态永久性为原则,把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渗透到企业价值观念、活动决策、生产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形成企业的自我约束力。第二,在管理理念上,不断拓深“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以人为本”的这其中“人”的含义有两个方面,其一,它不仅仅是指企业内部成员,还包括企业以外的人和社会;其二,它还包括后代的子孙“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要求企业积极主动地设定自身生态环境的目标,自觉承担生态会责任。这就避免了企业做出“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破坏根基,自毁家园的事情来。

在这一核心观念层的指引下,企业经营行为表现为:它是在一定的伦理价值观的指导下受制度规范的影响而产生的具体行为。稳定、持久、健全的企业伦理行为可以促进经济秩序和经济运行的稳定健康发展,它为企业提供行为动机基础意义支撑、价值导向和合理的目标。正确的伦理价值取向,可以保证企业能营造积极向上、充满生气的精神范围。生态道德可以为经济行为主体提供科学准确的经济预期,减少个人组织和社会获取信息进行决策选择的成本;降低宏观经济的管理成本,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2.提升员工生态道德素质

“从经济的角度看,所有企业的运作过程,都是通过员工的生产行为统一表现出来的结果。同时对员工行为的分解有助于分析其中任何可能的缺点,并进行改善;而对员工行为的多角度反复整合,则有利于提高产品品质或开发新品种从伦理价值角度看,对员工工作行为的分解和整合,既是对作为个体的每个员工伦理规范的反省或检测,也是对作为集体的全体员工的教育。这种分解和整合可以延伸到员工的其它生活领域,从而促包括企业伦理在内的社会伦理水平的提高。”生态伦理学的发展要求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要求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但是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它要实现的是对企业员工的改造即实现素质的转换和再造,以此体现出道德的属人的规定性。正如彼德斯·沃特曼所言,“员工做出不同凡响的贡献,从而也就产生有高度价值的目标感这种目标感来自对生产、产品的热爱,提高质量、服务的愿望和鼓励革新,以及对每个人的贡献给予承认和荣誉”。

企业生态道德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企业可以通过实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选用绿色材料、制定绿色生产流程、实施清洁生产采用绿色包装、制订绿色价格、开展绿色促销重视国际标准和产品认证工作等,使承担生态责任的理念渗入到企业的每一个行为。池田大作也认为,广泛普及伦理意识,使正确的价值观念扎根于每个人的精神之中,并把它传给子孙后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再构人类与自然的均衡通过这些方式,企业才能锤炼自己的队伍,形成自身独具的风格,这样培育出来的企业生态道德理念才能深深植根于广大员工之中。具体来说,门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培养员工的生态道德素质。一方面,企业自身培育环保人才、建立环保技术创新的奖惩制度。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生态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企业生态道德责任的系统工程

决定企业经营行为的生态道德环境的出发点是消除企业经营中反人性、反社会的行为,并努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日本经营伦理学会会长水谷雅一说:“经营伦理学的出发点仅在于消除因只偏重于‘效率’和‘竞争’的思维方式及依此进行的企业活动给人或社会带来的弊病。”生态道德环境建设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使现有的生态道德环境得以改善。企业的道德环境的改善。

首先需要企业从自身做起,由此产生的辐射作用将引领着整个道德环境趋于良性化发展。生态道德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它包括企业价值观、伦理观的基本内涵和外在表现。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共同具有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它主要包括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经营理念等,体现了一个企业的价值定位,反映了企业内部衡量事物的根本标准。

企业责任范文篇10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一切理财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企业活动具有导向和约束作用。在财务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观点是: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长期以来,管理者一直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但是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来看,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所以往往导致企业决策的短期行为。企业为了获利,可能产生劣质产品、损害工人的健康和利益、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这不仅会影响股东利益、企业价值,而且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股东财富最大化主要是从公司所有者——股东的角度设定的目标,但是现代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固然要承担风险,其他契约方同样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所有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和集中表现。当然,在特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某一利益集团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是所有利益集团共同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企业只有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所以,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第一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这主要体现为:1.强调风险和报酬的均衡,将企业风险控制在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2.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培养安定的股东;3.加强与债权人之间的联系,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4.关心企业职工的利益,组建核心员工团队;5.关心客户利益以保持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6.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努力保持供货渠道的畅通;7.积极配合政府政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只有在考虑各契约方的利益并使其得到满足后,才会有利于企业财富的增加,实现价值增值的良性循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二)企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