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20:23:51

企业培育

企业培育范文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消费层次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增强,使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产品或服务带来的功能性满足,或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消费者开始注重精神需求,并将其上升到需求的第一位。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源于消费者个人对消费的体验,源于他的个人判断。品牌以其蕴含的独特价值(品牌附加价值),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心理情感满足,同时品牌也强化了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功能的认识,增强满意度。如迪斯尼致力于创造独特的快乐体验,征服了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儿童,甚至也吸引了不少的成年观众。麦当劳所体现的欢快、有趣的氛围也吸引了各地的儿童。品牌还具有社会表征意义,能代表消费者的身份、地位,例如,在星巴克咖啡店里精湛的钢琴演奏、欧美经典的音乐背景、流行时尚的报纸杂志、精美的欧式饰品等配套设施,给消费者营造高贵、时尚、浪漫的氛围,营造了一个除工作单位和家庭之外的新场所,“第三空间”,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种品味和时尚,一种小资情调的生活体验,咖啡完全成了一个载体,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通过建立品牌来提升服务产品的价值,给消费者提供美好的消费体验,也是服务企业面对消费者的消费层次升级的一个必然选择。

构建服务品牌对于服务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品牌的基本功能是识别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并将它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对于服务企业来说,品牌的识别功能就更加重要,例如银行业的服务,不管是存贷款业务还是其他理财服务,在形式上都是相似的;顾客不管选择哪家航空公司,都能达到目的地,因此,不同的服务企业往往通过品牌来展示自身的独特性。此外,由于服务的无形性特点,消费者在购买前无法判断服务的质量,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可以起到一种信誉担保的作用,消除消费者这方面的顾虑,减少购买风险和信息搜寻的成本,增强购买信心。

二、服务品牌的特点

第一,在产品领域,产品就是品牌的表现,而在服务领域,服务业的生产者直接面向消费者,服务品牌由于没有实体产品作为品牌的载体,顾客对服务产品的理解几乎完全是靠品牌。因此,服务品牌必须体现服务的特性和特色。第二,服务是无形的,是一系列活动或过程;服务易消逝,没有库存,使得供求矛盾更为尖锐。品牌是传达产品信息的工具,因此服务品牌应包括服务的过程性特点;第三,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大多是同时进行的,企业与顾客之间存在大量的直接接触,顾客作为投入要素参与服务的全过程,服务的结果和过程对顾客都很重要。因此服务品牌还应该体现服务的顾客性特征;第四,从顾客价值的来源上看,服务品牌的作用比有形产品品牌大得多,甚至顾客感知的价值就是企业品牌本身。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使得服务业无法透过包装、商标及展示来传达产品质量,而这也正是品牌对服务业造成的重大冲击之处。有鉴于此,一般服务企业都致力于建立独特的品牌。第五,服务品牌所包含的范围要比有形产品广泛的多,服务员工的形象、服务的流程、服务场景的环境氛围等都会影响消费者对服务品牌的评价,因而服务品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三、服务企业的品牌培育策略

1.建立独特的品牌文化与品牌个性。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格局和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竞争的层次不断提高。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经变成一种文化的竞争,一种理念的竞争。因此,要树立品牌首先要确定独特的品牌文化与品牌个性。品牌文化是品牌本身的价值观和精神特性,是企业文化和消费者文化的融合,是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构建的价值观。它可以提升品牌价值,促进品牌与消费者融合,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品牌个性是品牌文化的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品牌文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品牌个性,它是吸引消费者的基本元素,也是相互竞争的品牌间区别的根源,品牌个性赋予了产品超越其物质特性上的理念、思想。品牌文化与品牌个性都是在品牌与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满足中培养起来的,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将价值和理念注入品牌,并获得认同,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忠诚度。另外,品牌文化和品牌个性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一旦树立起来将会是企业最持久的竞争力。

2.全面的服务质量管理。著名品牌专家大卫·阿克认为,品牌首先向公众承诺的是保持并不断改善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品牌是产品或服务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如何才能做到表里如一,是品牌战略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易逝性等特点使得企业提供的服务品质难以完全相同,造成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不太稳定,影响顾客对服务品牌的良好感知。因此,对于服务品牌来说,质量控制是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员工、有形设施和程序三方面入手。首先,服务业是以人为中心的产业,其服务质量难以统一标准化,因为人的素质、修养、文化与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同一服务由数人操作,品质难以完全相同。即便同一人作同样服务,因时间、地点、环境与心态变化的不同,作业成果也难以完全一致,甚至有些情况下,员工自身就代表着服务本身,代表着品牌。因而企业应该实施内部营销,让员工了解企业的文化和愿景,提高内部员工的满意度,另外还得有完善的培训内容,保证员工的服务技能、服务态度达到顾客满意的标准。其次,服务产品与一般产品相比,具有无形性的特点,顾客在消费之前,无法触摸或凭肉眼见其存在,人们无法直接对其服务特征进行评判,而有形产品可以直接依靠产品本身来展示产品特征。所以服务产品必须依赖其它有形载体,即服务的有形展示来建立服务产品和服务品牌的形象。有形展示主要包括实体环境展示、品牌标识展示、服务信息展示以及服务利益展示四个方面,服务企业应该统筹组成服务的各个有形元素,统一各种外在的有形线索,使之步调一致地突出服务特色和品牌价值。最后,服务企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消费者也会参与其中,造成服务企业独有的“过程”消费的特点,顾客体验到实际的服务提供步骤,或者服务的运作流程,也是顾客判断服务质量的依据。因此,服务流程是服务业的活动重点,服务质量的好坏受到服务流程很大的影响,服务企业可以采用服务蓝图等方法,详细了解服务流程作业的细节、潜在失误点、关键作业环节等,从而实现优化服务流程,增加服务流程的可执行性,监督运营效果的目的。3.塑造服务企业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可以帮助消费者认识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方便购买决策。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向消费者传达一种明确、稳定的品牌形象是建立市场竞争优势和取得品牌成功的关键,品牌形象成为关系到企业品牌建设成效的一个核心要素。品牌形象的塑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品牌形象策划(CorporateIdentitySystem,CIS),它是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企业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某一个特定的企业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CIS策略一般分为三个层面:企业的理念识别(MindIdentity,MI)、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BI)和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VI)。CIS作为企业形象一体化的设计系统,是一种建立和传达企业形象的完整和理想的方法。通过CIS策划,有了明确的企业理念作指导,形成企业独有的、鲜明的经营、管理及视觉特色,突出企业个性,达到对内加强凝聚力和对外加强认识与识别效果。二是品牌传播策略,这是建立品牌形象、传播品牌信息,让消费者认识品牌、关注品牌、青睐品牌从而忠诚品牌的必要手段。高效的品牌传播所树立起来的品牌形象资产,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塑造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更重要的是还能给消费者带来无形的、潜在的且无可替代的价值,如提高社会地位、展示自我个性等。尤其是对于服务品牌来说,由于服务的无形性特点,使得这种品牌传播工作更重要,通过品牌传播可以起到宣传服务内容,消除服务陌生感,展示服务差别,明确服务定位,说服服务尝试,创造顾客忠诚的作用,它不仅会影响顾客的服务预期,而且会影响顾客的服务体验。服务企业应该协调所有的能为顾客提供信息的传播工具,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从宣传它的各个要素开始,并把所传达的信息整合起来,向特定的目标受众以一种有效、连贯的方式传达一个清晰、明确并且是一致性的信息,以便顾客全面了解企业的品牌,并对品牌产生积极的联想,而后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与企业建立信任关系。

总之,服务品牌是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其本质是一种承诺,它向顾客表达出与某个具体服务产品相关联的某项承诺,顾客一旦识别出这一承诺,并通过信息沟通及实际体验而认同了这项承诺,就赋予了服务品牌真正存在的价值。因此,服务品牌的塑造是企业全方位都要努力做好的功课,品牌是一种由内而外实实在在的功夫,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只有先做好内在的工作,建立独特的、消费者认可品牌文化和品牌个性,做好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品牌形象策划,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品牌传播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服务品牌的培育要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的理念,对品牌建设工作进行长期规划,这样才能建立起企业品牌的百年基业。

参考文献:

[1]程鸣吴作民:西方服务品牌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5)

[2]克里斯廷·格罗鲁斯著韩经纶等译:服务管理与营销[M].电子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3]韩梅:顾客价值导向的服务品牌构建路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企业培育范文篇2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培育企业

一、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基本理论解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竟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造经济

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

(三)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新的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

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四、积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

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

企业培育范文篇3

关键字:核心;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培育;

一、核心能力与竞争力的区别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能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标志着核心能力理论的正式提出,该理论较目前其他企业理论更好地解释了成功企业竞争优势长期存在的原因,因此它成为近年来企业理论研究的热点。

(1)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所谓核心能力根据首创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麦尔(GaryHamel)的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企业核心能力的要点:第一,核心能力的载体是企业整体,而不是企业的某个业务部门、某个行业领域;核心能力是从企业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而产生的,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可获得的;关键在于“协调”和“有机结合”,而不是某种可分散的技术和技能;存在形态基本上是结构性的、隐性的,而非要素性的、显性的。第二,核心能力不是资产,它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不是局限于个别产品,而是可以打开多种产品潜在市场大门的能力;不是企业可以用来生产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另一种资源;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充分条件;不是已经普及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能力到后阶段可能成为一般能力;不是易为某个人或某小组完全掌握。第三,核心能力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从企业战略角度看,核心能力是战略形成中层次最高、最持久的,从而是企业战略的中心主题,它决定了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从企业未来成长角度看,核心能力具有打开多种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能力;从企业竞争角度看,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独树一帜的能力;从企业用户角度看,核心能力有助于实现用户最为看重的核心的、基本的和根本的利益,而不是那些一般性的、短期限的好处。

(2)核心能力与竞争力的区别

企业的竞争力是正常意义上所指的企业功能领域上的竞争能力。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具有竞争力。竞争能力在具体形式可以表现为企业的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技术竞争能力等。这些竞争能力只是企业活动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竞争能力,是一种相对的优势,其稳定性也相对较差。而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处于企业核心地位,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的竞争能力,它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稳定性,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

核心能力还有增强企业一般竞争力的作用。但是核心能力的形成又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竞争力,企业核心能力构建的过程就是以企业的一般竞争力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整合,使其上升为更“高级”的竞争力的过程。所以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过程。

二、企业核心能力具备的条件:

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有可能有很多,但这些竞争优势并不能都算是核心竞争力。一项竞争优势要成为核心能力,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要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也是它必须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如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专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而处理与经销商关系的专长对客户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第二,应具备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专长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所决定。那些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建立在系统学习经验基础上的专长,比建立在个别专利或某个出色的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基础之上的专长,具有更好的独特性。

第三,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1)从成功企业的经验来看认为核心能力来源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人力资本。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是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来说,进行怎样的机制设计将人力资本与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特殊人才竭力为企业奉献才能。

2、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包括虽然公开但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技术以及一系列技术秘密。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是拥有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

3、企业声誉。声誉是拥有私人信息的交易方对没有私人信息的交易方的一种承诺。在产品市场上,声誉是卖者对买者作出的不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在资本市场上,声誉是企业家、经营者对投资者(股东、债权人)作出的不滥用资金的承诺。这种承诺通常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执行性,但如果卖者、企业家不履行这种承诺,就要失去买者的光顾和投资者的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应该把声誉理解成一个道德问题,而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制度。对于生产复杂产品以致于买者或投资者一时无法判定质量如汽车、房地产以及买者靠承诺购买未来产品或服务的服务业和资本市场,声誉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甚至生存的根本和生命线。

4、营销技术。营销技术即企业通过高效的产品、价格、促销和营销渠道整合向顾客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和劳务。营销技术既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本和经验的积累,技术手段和营销信息系统的应用也起到基础性作用。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技术的网络营销技术和实现营销技术的标准化有利于企业在更大的范围拓展销售空间。先进的营销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消费者主权的时代,营销技术甚至是比制造技术更重要的竞争力因素。

5、营销网络。营销网点是企业推销产品和服务的前沿阵地,其主要功能是产品销售、市场调查、营销宣传、技术支持和市场开拓。营销网络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技术将配送中心、营销网点、信息体系和信息系统等联系在一起,形成覆盖较大区域市场的营销网络。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企业一旦在消费者中形成了营销网络,将成为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而后来者只有花费大量的投入与先入企业进行广告和销售网的争夺战,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6、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获得信息能力、推理能力、决策能力和迅速执行决策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企业核心能力”。在一定意义上,企业的管理能力取决于企业是否

拥有一支特殊组织才能和企业家才能的经理队伍。由于管理能力至少在高管理层次上并不局限于某种产品,因此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更有效率地利用其资产,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7、研究开发能力。原创性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开发能力可由企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研发投入经费总额及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等指标来表示。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获得持久制造技术或专利技术从而获得长期利润的源泉。

8、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企业经营理念及其具体体现的集合。从概念上看,企业文化非常简单,而通常的难度在于找到适合企业特色的文化理念和具体落实。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

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利器。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最终体现为获利能力、市场份额、企业形象及公众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同等。不同企业由于在某个方面较为突出,在其他方面比较薄弱,但整体竞争力较强,表现出强烈的企业竞争力特色。这也正好可以理解为什么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所特有的和不易模仿的。

三、核心能力的培育

那么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呢?从成功企业的成长经验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育:

(1)提高企业领导人的核心能力意识

竞争能力在客观上的演变过程是必然的,面对这种客观上不可逆转的过程,企业为保持核心竞争能力的领先进而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从其主观方面努力。而提高企业领导人的核心能力意识是主观努力的重要方面。在核心能力的观念进入企业领导人的意识之前,核心能力的培育,是一种无意识的企业行为的结果。其培育的速度和强度,同企业有意识的塑造和提升行为的影响相比,要慢得多,弱得多。企业领导人的核心能力意识淡漠是企业丧失核心能力的充分条件。而企业领导人的核心能力意识是获得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具有核心能力意识的企业领导人,往往能够在认准市场需求和产品技术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建立相应的企业机制,配备相应的环境条件,来塑造和提升核心能力,并将其转化成竞争优势。同时,这一切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2)掌握核心技术

掌握核心技术对企业提升竞争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在不同产品中表现为专利、产业标准等不同形式的知识。这类技术可以重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价值不但不减少,而且能够增加,具有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特征。因此,核心技术是企业在市场中取得超额利润的主要原因。一个企业即使没有整体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少数几个关键能力大获成功,这种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关键技术和能力就是核心能力。

(3)集中资源进行差异化经营与管理

企业的核心能力与企业现在拥有的资源、过去的经验和这些经验的积累等有关,也与企业长期从事某一专业领域有关。过去企业总是简单地讲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技术战略等,这些职能战略是企业外在和显性化的战略,最多只能获取暂时的优势。企业应集中自己的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许多成功公司的经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些企业集中资源,通过对本行业的专注、忠诚和持续投入,苦心经营,精心培育核心能力,把它作为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战略,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其他企业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之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和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能力的重要要素。在市场需求多样化的今天,企业更应寻找自己的潜在能力,分析这种能力与其他同行的差异性,并把它培养起来,进行差异化经营与管理,这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

(4)注重构建与发展企业的比较优势

1.相对成本优势。相对成本优势的获得能力也是核心能力的体现。某些进入壁垒较低的产业一旦有高于市场平均的回报率会有大量资本涌入。由于该行业在技术方面,产品质量上的壁垒并不明显,使许多企业都热切地投入到拼生产规模和拼价格的竞争中来。其结果是生产能力大幅增加,产品质量鱼龙混杂,产业整合无疑是势在必行。在产业整合阶段,主要的竞争策略便是取得相对成本优势。

2.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构建支撑这种优势的核心能力。所谓从竞争对手那里寻找机会就是要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发现它们的弱点,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从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则是通过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分析,找到自己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特殊利益的方式和方法,而这本身就是在建立和发展核心能力。

3.塑造知名品牌。知名品牌由于市场覆盖面广,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高,以及巨大市场穿透力,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也是公司竞争力的体现。企业应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特有品牌。国内外一些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有形资产的价值已远远低于无形资产,如可口可乐、红塔山等,而这些品牌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我国企业可从内外两条途径来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

(1)企业打造核心能力的内部途径

首先,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其次,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第三、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国有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如不十分清楚或把握不准,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和整合,也就是对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弄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第四,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国有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和现存的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

第五,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有一著名的企业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我们的企业文化”。可见,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了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无形中就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首先,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可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

第三,努力培育更多的更忠诚的稳定顾客群。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

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就越能经久不衰。因此,我们的企业都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公关宣传等营销的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有动态意识。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核心竞争力有可能因疏忽而贬值,导致其竞争力下降乃至消失。造成核心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有二:一是掌握关键技能的人员可能会渐渐游离出去。而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不到大规模扩张的最后关头,往往不为人所察觉。对此引入人力资本管理概念是管理者应考虑的问题。企业应通过机制设计如奖励、股票期权、退休金计划等制度建设将人才吸引过来并持久留住,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科技、文化、经济交流制度,发挥人力资本在研究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二是如果很多员工和业务经理能够改变独立的组织因素(如招聘措施、薪酬、升迁),核心竞争力也会下降。如果高层管理者不进行监督,保证这些单独的变化与总的核竞争力项目方向一致,久而久之,核心竞争力就会被侵蚀殆尽。

结束语

我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最重要的是首先明白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认真分析这些优势然后在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重视核心能力的培育,企业才会在市场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格兰特.《公司战略管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2]戴维J科莉斯等.公司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余来文.《管理竞争力》[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4]余来文.《战略决定成败》[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5]余来文、杜跃平、安立仁.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创新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6(4).

[6]余来文.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当代财经,2006(6).

企业培育范文篇4

一、**市科技型企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近些年来,**市十分重视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市科技型企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科技型企业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苗子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型企业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6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05家,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再加上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入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科技型企业和各县(市、区)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苗子企业),全市约有科技型企业800多家。2001~**年,全市科技型企业(样本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年增长幅度分别为13.13%、27.05%、23.79%,比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高出8.98、12.66、10.85个百分点。

(二)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近些年来,**市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壮大,已成为推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调查显示,99%都是民营科技企业,国有企业只有3家,占样本总数的1%;**~**年,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开发总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79%、3.93%、4.89%、4.96%,呈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年,**市技工贸总收入超10亿元的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中,有8家是民营企业。

(三)科技型企业经营者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市科技型企业经营者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今,经营者大多年富力强,文化程度较高,技术创新意识普遍较强。据调查统计,经营者年龄大多在30岁~50岁之间,占总数的66.8%,30岁以下的占7.7%;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4.5%,其士占1.8%、硕士占11.3%、大学占23.2%。在样本企业中,96%的科技型企业在定期或不定期地制定研发计划,88%的科技型企业设有研发机构,即使是没有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也无一例外地准备独立组建或与高校院所、国外机构合作组建研发机构。

(四)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成功的创新依赖于持续的研究与开发(R&D)活动。目前,**市大部分科技型企业内设研发机构的比例已达到88%,比二年前有了进一步提高(**年初抽样调查结果是65%)。据调查,**市科技型企业获取技术的主要方式是靠引进技术人才(包括培训技术人才)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比例达64.3%。

二、**市科技型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市科技型企业发展较快,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自“九五”以来,**市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优化。但是,**市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还是不够快,高技术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年,**市从事高技术产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只有100家,从业人员数25677人,仅列全省第六位。目前,**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而电子通讯、生物医药、计算机、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的贡献率只有4.0%,比全省平均水平(8.4%)低4.4个百分点,不能与苏州(37.4%)、杭州(14.8%)、无锡(13.3%)、宁波(8.6%)等城市相比。

(二)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从总体看,**市科技型企业的研发能力相对偏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强,即使是电子、通信、仪器仪表等高技术企业,也大都在生产低端产品。由于关键技术和零配件主要靠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致使产品技术含量低,增加值率和附加值也较低。

**年,**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3.87%,低于全省平均的24.74%,更低于江苏的25.73%、山东的28.5%;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加悬殊。从实现利税情况看,**市电子通信及计算机制造业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7.94元、医药为13.25元、仪器仪表及办公设备为13.63元。而纺织业为7.70元、化学纤维为6.15元、通用设备为13.81元、化学制品为11.39元、服装为9.10元。可见**市高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并不比传统产品高多少。

(三)科技开发投入不足

从多方面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市有相当比例的科技型企业科技开发经费投入不足。对**年286家样本企业分析,除了44家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外,其它242家科技型企业中,科技开发总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3%的有54家,占22.3%。即便是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也有约10%的企业科技开发经费投入不足。据对全市高技术产业统计,**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产值的比重仅为1.70%,明显偏低。

(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多年来,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期的小型科技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尤为迫切。据对286家科技型样本企业调查问卷的统计,认为目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资金短缺”的企业所占比例最高(占38.57%),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最主要障碍是“创新费用过高”的企业所占比例也最高(占33.57%),也是资金方面的问题。

(五)技术人才缺乏

科技型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它对技术人才具有更强的依赖性。除了上述的“资金短缺”外,其次就是“缺乏技术人才”。在问卷调查中,认为目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研发人才”的企业所占比例为24.28%,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最主要障碍是“缺乏技术人才”的企业所占比例为29.29%,仅次于“资金短缺”,成为影响科技型企业发展第二大问题。

(六)优惠政策不到位、难落实

为了加快科技进步,各级政府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意见。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优惠扶持政策往往不能兑现,企业颇有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由于浙江省实行的是“市县分灶”——市县各自独立与省财政结算的财政体制,**市与所辖各县没有对应的财政结算关系。所以,**市出台的科技政策对各县(市)只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在现实中各县(市)并不落实。而各县(市)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的科技优惠奖励政策,由于财政收入和支持力度大小的差异,其落实情况也差别较大,落实程度取决于财政科技支出额度的多少。事实上,各县(市)的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未达到3%。

三、加快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的对策建议

要加快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打造科技**,提升**实力”为目标,紧紧围绕“自主创新,科学发展”这一科技工作主题,全面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为努力方向,突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骨干企业和科技开发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型企业的示范作用,引领更多企业走科技发展的道路,推进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积极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

1.实施科技型企业认定工作。制定“以技术创新为主旨,以新产品研制、开发、生产或以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主要业务”的科技型企业认定标准,实施科技型企业认定工作,同时,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发挥科技政策对企业发展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推进产业高级化。

2.激励科技型示范企业加快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每年在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中评选“十大科技型明星企业”予以表彰,并由市政府给予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市政府也应给予奖励,从而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国际竞争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技术大企业、大集团。

3.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升级。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以项目为载体,探索项目实施与企业科技实力提升挂钩的方法实施重点培育。对新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市政府应给予奖励;在年销售额500万-1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每年评选“十佳科技型优秀企业”予以表彰,由市政府给予奖励,从而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递升为更高层级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科技型企业向高水平、高技术方向发展。

4.扶持科技型苗子企业茁壮成长。加大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及种子项目的支持,在入驻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科技型企业中每年评选“十佳科技型苗子企业”予以表彰,由市政府给予奖励。继续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利用专利、专有技术等科技成果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鼓励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创立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传统企业改造转化为科技型企业。

5.建立科技型企业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绩效、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取向的价值评价体系,对认定的科技型企业,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对不符合既定标准的企业应取消被认定的资格或降低其被认定的层级。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对不符合科学规范、科技项目配套资金不落实、科技项目执行不力、未达到考核目标的项目承担企业,中止科技项目的扶持,并取消下一年度申报项目的资格。

(二)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要进一步加大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力度,努力建成结构合理、体系开放、机制完善、功能强大,全省一流的区域创新体系。

1.大力推进孵化器建设。设立**市科技型企业种子资金,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财政专项经费,用于对入驻企业获得国家、省级科技项目经费配套以及市级项目的扶持,加快科技型苗子企业孵化。同时,要加强各孵化器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加强与其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对接,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网络。

2.加强企业研发中心的培育。鼓励支持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建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独立或联合建立企业研究开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把技术研发机构办到省内外科技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择优扶持一批省级以上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省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继续鼓励和支持科技咨询、情报信息、专利服务机构等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发展,促进知识与技术的迅速流动和有效增值。对以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主要业务的科技中介机构视同科技型企业予以确认,并享受与科技型企业同等的奖励扶持政策,每年评选“十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予以表彰,由市政府给予奖励。

4.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抓好科研仪器设备与实验基地、科技文献资源与科技信息网络、技术支撑服务与成果孵化设施条件的建设,并建立合适的共享使用制度,努力满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创业活动对科技基础条件的需求,提高科技基础条件的配置效果与使用效率。

5.加强共性技术的攻关。要集中力量,以实施重点科技项目为抓手,攻克纺织、机电、医药等行业急需解决的、具有重大突破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并通过技术辐射,加快推广应用,带动整个行业升级换代,切实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以增强其发展的后劲。

6.加强区域(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块状经济的龙头企业单独组建或与其他企业联合组建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创办、领办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逐步形成覆盖全市块状经济的创新服务网络,推动块状经济和中小企业技术进步。

(三)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1.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切实落实财政科技支出增幅高于财政支出增幅的政策,以及市、县财政科技支出比重不低于5%、3%的规定。设立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用于对列入部级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资)金项目配套和市级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科学安排科技三项费用、技术改造、支农等专项资金,增加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促进传统产品更新换代的补助。

2.鼓励和引导科技型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要激励和引导企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引导企业用足用好“企业技术开发费按实扣除”和“符合规定条件允许加计税前扣除”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3.不断探索建立多种类型的风险投资机构与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以股份制或有限合伙制形式组建风险投资公司或创业投资公司。落实风险投资有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拓宽撤资渠道。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公司更多地投向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的高新技术项目。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企业采取委托培养、脱产学习、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立项中应兼顾科技人才培养目标。科技型企业要严肃执行职工岗位培训制度,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普遍提高职工岗位技能。积极探索通过学术交流、技术交流、委托研究、挂职创业等方式培养人才的新途径,鼓励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大力引进科技人才。鼓励在外**籍科技人员以各种形式参与**的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创建和扩大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支持企业赴科技人才集中的大城市招聘高素质科技人才,鼓励企业采取柔性流动、项目合作等方式聘用省外、国外高级科技人才。建立国外留学人才信息系统与联系渠道,大力吸引留学人才创新创业。有计划地建设一批专家公寓或人才大厦,用于引进人才的安置。设立优秀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有关补贴。

3.加强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完善科技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评审、技术收益分配等方面把科技工作实绩放到突出地位,克服偏重学历、资历、行政职务等现象。制订积极有效的政策,支持科技人员潜心研究,激励科技人员大胆探索,引导、鼓励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自然科学技术专业人员投身于科技创新。

(五)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1.积极推进政府科技管理制度改革。按照“规划统一,政策集成,工作协调,管理集中”的原则,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改变政策资源分散、政出多门的状况,形成政策统一、调控集中、分工协作的“大科技”体制。

企业培育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施富民强省战略,分期分批选择成长性好的小企业,重点扶持,优先服务,培育成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以下称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特色产业提升计划提供后备资源。

(二)培育目标。今后3年,每年选择3000家以上小企业,通过信贷支持、素质培训、创业服务、信息化推进、市场拓展等措施将其培育成为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到2010年,全省新增规模以上中小企业1万家。各市今后3年每年培育计划目标分解如下:

*

二、主要内容

(一)信贷支持计划。合作银行为入选企业优先提供贷款支持。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合作银行主要通过开展小企业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为入选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同时,为入选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金融服务。

(二)素质培训计划。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将入选企业纳入“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乡镇企业蓝色证书培训工程”,为小企业提供专业培训,提高小企业主要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财政部门加强对入选企业会计、财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促进有关财税扶持政策的落实。统计部门对入选企业的统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合作银行为入选企业提供财务管理、国际业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理财水平和市场拓展能力。

(三)创业服务计划。围绕多数小企业面临的共性需求,依托山东省中小企业与高校协作联盟、山东省担保行业协会、山东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和山东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单位等社会服务机构,为入选企业提供成长评价、资产评估、融资担保、管理咨询、法律支持、技术信息、仓储物流、保管检验、创业项目等多方位服务。

(四)信息化推进计划。将入选企业列入山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依托山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联盟和山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为入选企业提供信息化咨询、信息化培训和信息化应用服务,帮助企业建立网站,指导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免费为入选企业在中国中小企业山东网上进行企业和产品展示,使入选企业信息化意识明显增强、信息化水平有明显提高。

(五)市场拓展计划。将入选企业纳入山东省利用邮政资源实施中小企业市场拓展工程,指导企业了解数据库营销、直复营销、商业信函的程序和特点,掌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帮助企业量身制作市场拓展方案,提高企业研究市场、细分市场、拓展市场的能力和水平。

三、政策措施

实施小企业培育计划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特色产业提升计划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支持小企业发展的一项系统工作,必须突出重点,配套政策,稳步推进。

(一)建立小企业培育信息库。以市为单位建立小企业培育信息库(见附件),培育对象为上年企业销售收入没有达到500万元、当年度预计能达到或超过500万元的企业。各市于每年2月确定当年度小企业培育信息库入库企业名单,于3月底前将小企业培育信息库汇总表(见附件)提交省中小企业办公室和合作银行,合作银行确定信贷支持计划。经过培育达到规模以上的企业,列入省统计局统计直报库,对其成长性进行追踪评价,符合条件的列入中小企业成长计划。

(二)创新小企业贷款工作机制。小企业培育计划以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山东省农村信用联社、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为主要合作银行。各合作银行要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有关规定和要求,加快建立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确定今后3年支持小企业培育贷款规模。

企业培育范文篇6

为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品牌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委〔〕43号)、《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打造“天堂硅谷”、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决定》(市委〔〕11号)精神,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提高其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经市政府同意,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培育目标,突出发展重点

(一)主要目标。建立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打造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部级品牌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前茅,省级品牌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市级以上工业品牌企业产值力争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品牌强市”。

到年,中国名牌达到5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达到23个以上,国家免检产品达到80个以上,力争培育若干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品牌。名牌达到250个以上,省著名商标达到300个以上,省级品牌位居全省领先地位。名牌达到300个以上,市著名商标达到500个以上。培育和建设10个以上产业集群或块状经济为依托的区域品牌,其中5个力争成为全国或全省知名的区域品牌。

(二)着力发展信息业品牌。以打造“天堂硅谷”为目标,加快软件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光通信产业基地、数字电视产业基地等建设,优先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品牌。

(三)大力提升制造业品牌。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品牌,积极争创部级品牌和国际品牌。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发展,努力打响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引领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提升发展。

(四)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发展都市农业为目标,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优质农业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品牌。以建设“休闲之都”为目标,以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为重点,大力推进服务行业品牌化经营,努力打造一批服务业知名品牌。

(六)加快发展出口品牌。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出口名牌产品,努力提升杭产品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

二、加快技术创新,夯实发展基础

(一)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加强关键设备和关键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组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品牌基础工作。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质量体系、环境体系、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等认证步伐。扎实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示范活动,加强计量保证能力建设,完善计量检测体系。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争创“国家质量奖”、“省质量奖”。引导企业注册并规范使用商标、商号,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注册防御商标、联合商标,在主要出口国开展商标国际注册。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和龙头企业共同协作,联合注册创建区域性集体品牌。

(三)推进先进技术标准的采用和研制。以重点骨干企业和自主出口企业为重点,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及时掌握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发展动态,力争技术标准制订权,为品牌竞争力提升赢得主动权。

三、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发展动力

(一)加大政府奖励力度。加大对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的奖励力度,对新认定的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免检产品等企业由市政府进行奖励。其中,对中国名牌企业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对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名牌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知名商号”等的奖励标准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的实施意见》(杭政办〔〕28号)规定执行。

(二)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对品牌企业,在有关资源要素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对其进出口业务简化审核程序,提供便利条件。对省级以上品牌企业给予金融信贷支持,开展以品牌等无形资产为担保的信贷服务。实行省级以上品牌企业以无形资产出资制度,商标等品牌无形资产最高可占公司注册资本的70%。

(三)优先纳入采购目录。同等条件下,拥有自主创新的品牌产品优先列入《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目录》,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要优先购买。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项目审批过程中,优先安排采购自主创新品牌产品的预算。对于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装备采购项目,要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的品牌产品。

四、加强品牌管理,健全工作体系

(一)坚持梯队培育发展。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品牌培育,每年制定年度培育发展计划,明确培育对象,加强业务指导,提高品牌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梯队培育、逐级提升”的原则,部级品牌原则上从省级品牌中推荐产生,省级品牌原则上从市级品牌中推荐产生。

(二)完善品牌认定方法。坚持科学、公正、公开和企业自愿申请的品牌认定原则,以市场评价、用户评价和质量评价为主,实行总量控制,好中择优,不搞终身制。市级品牌认定由市品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研究决定。

(三)健全品牌推进机制。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三力合一”的品牌培育方针,进一步调整充实各级政府品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负责品牌战略推进的综合协调,以及品牌建设政策的研究。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为推进全市品牌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企业培育范文篇7

1.精心打造优良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金资公司以重组整合武钢冶金渣分公司、粉末冶金公司为契机,精心打造优良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在重组整合前,各公司都有独立的企业文化,无法实现文化引领功能。重组整合后,公司持续打造了以“责任、创新、效益”,“资源产品化、产品产业化、效益最大化”为核心的统一企业文化。经过几年的文化践行,公司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在2013年将其升级为以“一个目标、两项职能、三化原则、四种意识、五大板块”为框架的文化体系,使得企业文化融入生产经营力度更大,有效促进了公司改革发展。2.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文化理念的影响力。近几年来,持续在公司内部刊物《金资人》上开设专栏,向职工诠释“责任、创新、效益”,“资源产品化、产品产业化、效益最大化”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使职工逐步加深对这一文化理念的把握和理解;持续刊登公司各基层单位深入践行理念的正面典型案例,使职工认识到文化践行要全面渗透到工作各个环节;在公司大型LED显示屏上播放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加大视觉冲击力;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展示金资公司践行文化理念的风采,提升职工的企业归宿感和文化自豪感。2012年以来,先后在《中国冶金报》、《武钢工人报》、《钢铁文化》、武钢电视台等各种媒体上刊登、播发关于文化践行的宣传稿件及新闻报道,有效提升了公司美誉度,也为“责任、创新、效益”,“资源产品化、产品产业化、效益最大化”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提供了舆论保障。3.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创建活动,促使文化理念深入人心。一是在各基层单位大力开展“责任、创新、效益———我该怎么办?”全员大讨论活动。公司各战线、各层级职工分别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入探讨了文化践行,进一步启发职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并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制定整改措施。二是先后组织开展了“责任、创新、效益”主题征文、演讲比赛,“同舟共济战危机,凝心聚力促发展”主题演讲、征文比赛,把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对“责任、创新、效益”理念的深入认识理解上来。三是组织开展“担当责任、务实创新、争创效益———学习身边典型,干好当前工作”先进事迹报告会,宣传展示职工身边践行文化理念的先进典型的感人故事,积极引导全体职工对照典型找差距,立足岗位定措施,争做践行理念典型。4.不断加强职工文化养成教育。金资公司注重将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促使职工养成践行文化理念行为习惯。比如,积极在本单位开展的各项立功劳动竞赛中大力唱响“责任、创新、效益”主旋律,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体现这些理念本质要求的质量标准、执行标准,从而使广大职工认识到企业文化理念并不抽象,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

二、以文化践行为重点,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持续提升企业创效力

金资公司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眼睛向内,对标先进苦练内功,在实践中践行创新理念、优化管理,为争创效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1.创新完善公司管控网络。公司以“强龙头、建体系、抓推进”为导向,坚持从制度体系建设入手,创新完善公司管控网络,为文化践行和改革发展目标实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一是坚持领导班子议事规则,“三重一大”事宜做到集体讨论决策,形成“责任共担、发展共谋、班子共建”的良好局面。二是进一步理顺完善公司内部各项管理职责,完善总厂管控模式,理顺总厂与分公司、合资企业、参股企业的管理关系。全方位开展管理流程、管理制度梳理与再造,实现科学规范管理,全面推行问责制,从制度上强化公司各级各单位的责任意识和执行力。三是加强财务集中管控,逐步完成财务并表工作。推行资金支付比例与采购合同兑现的联动机制,建立更加科学的财务体系。四是创新公司薪酬制度改革,调整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比例,形成科学合理富有弹性的薪酬分配结构。2.创新保产保供新模式。金资公司倡导“责任”的首要层面就是保产保供。金资公司以保产为天职,围绕武钢股份公司各主体厂的需求实施保产举措。近三年来未发生一起影响武钢主体厂生产的责任事故。一是创新废钢保产。公司下属废钢分公司积极应对各种矛盾,保产实行“五快四保”,即“快接卸、快加工、快倒运、快配送、快反应,保安全、保质量、保成本、保用户”。特别是2012年以来,该公司完善废钢保产供应体系,合理分配物流,加强不合格废钢和危险物品的处置力度,确保了废钢入炉安全;坚持“低成本炼钢”思路,将台州分公司供应的打包二级压块作为低硫废钢替代品输出各钢厂,有效降低钢厂炼钢成本844万元。2012年,废钢分公司获得“全国废钢铁加工配送示范基地”授牌。二是创新完善渣处理工作流程。公司下属冶金渣分公司积极协调武钢股份公司建立INBA作业率考核体系,努力提高INBA作业率,减少干渣坑开采,合理组织水渣输出,提高翻罐过程喷灰质量,优化作业工艺,保证渣罐空罐率,确保了顺利保产。三是粉末冶金分公司面对停电限气以及原料涨价等不利因素,创新制定实施保产对策,周密布置,勤抓勤收,2012年回收氧化铁皮35.27万吨,满足了主体厂要求。3.创新掌控资源新模式,提高二次资源经营水平。金资公司倡导“责任”理念的第二个层面是二次资源管理责任。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资源就是生命”的责任观,充分履行二次资源管理职责。一是提升废钢资源管理水平。建立废钢市场日监测机制。在深入切准市场脉搏,紧盯行业动态的基础上,定期做出理性分析和科学预判,坚决落实错峰采购和高性价比采购。完善物流分配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库存水平,提升议价能力,拉低废钢采购成本,不断强化资源控制能力。公司下属台州分公司凭借自身地理、政策等优势,充分发挥掌控废钢资源的“桥头堡”作用,仅2012年就完成废钢贸易10万吨、利润579万元。制定落实废钢质检规章制度,加大对弄虚作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质量异议客户负责人约谈机制,取消恶意作假供应商的供货资质。2012年,废钢采购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及业内先进企业采购成本。二是不断开拓市场,确保产品价格及销量双提升。在水渣销售方面,牢固树立“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的市场观念,优化营销体系,用战略眼光紧盯大客户,用灵活机动的方式重视小客户,用发展的思路提高掌控市场能力,努力提高信誉度和市场占有率。三是持续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2012年,公司粉末冶金产品持续提高质量,调整品种结构,保目标保效益,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41亿元、利润2460万元。粉末冶金产品质量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所有外发产品无质量异议。公司生产的还原铁粉、铁氧体预烧料获评湖北省名牌产品。

三、以外拓文化品牌为载体,大力推进效益支点培育,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培育范文篇8

刚才苏副州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讲得很好,很切合实际。大家都知道,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企业来说,金融是血液,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为此,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成立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代表省政府组织协调、服务和指导管理全省金融工作。光荣省长12月13日在省委八届四次全委会上强调指出,抓好投融资体制改革,要充分发挥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的作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协调和服务,继续推进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搞好国有投资公司的资本运作,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上取得更大突破。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精神,我办在强化政府信用合作,继续加强间接融资力度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着力推动直接融资工作:与证监局、国资委、经委共同承办了“首届春城金融论坛”、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签订了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合作协议、经省政府批复同意,正牵头积极研究推动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对全省上市后备资源作了全面调查摸底。在短短时间内为我省加大直接融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这次在x州举办企业上市培育培训会议,是省政府金融办实施全省企业上市培育培训工作的第一步。今天x州政府、深圳证券交易所和省政府金融办,召集大家一起来商讨利用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破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议题与十七大精神相符,也符合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我省企业上市融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力度不够。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我省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直接融资额和市场规模逐年扩大。通过推动我省企业上市融资,有力地带动了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势资源的整合,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以及具有云南得天独厚优势的资源型企业,为我省企业利用区位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提供了示范平台,有力地推动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截至2007年11月30日,云南共有上市公司24家,共发行24只a股股票和1只h股股票。2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3567亿元。占全国a股总市值36.05万亿的0.99%。累计募集资金200.65亿元。我省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有色金属、化工、机械设备、房地产、医药生物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总体看,我省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较好,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具有云南特色的市场板块在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锡业股份、云铝股份、云南铜业、驰宏锌锗、贵研铂业、罗平锌电等,组成了有色矿产资源板块,其中云南铜业、锡业股份、云铝股份、驰宏锌锗分别成为全国铜、锡、铝、锌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云天化、云维股份、云南盐化、马龙产业组成了化工板块,其中云天化成为全国化工细分行业大化肥龙头企业、云维股份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中焦化资产装置规模最大、具有我国煤焦化领域高技术水平的公司;云南白药、昆明制药形成医药板块,云南白药还成为中国中成药龙头企业之一;云内动力发展成为全国小口径多缸内燃机龙头企业;文山电力填补了云南无电力上市公司的空白,丽江旅游和世博股份的成功上市,刷新了云南作为旅游大省无上市公司的历史,并成为开发利用云南省优质旅游资源的龙头。云南板块充分体现了云南的资源优势、独特价值和发展后劲,为云南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时,我省拟上市公司的培育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工作也在稳步推进。2007年,云南省已经有绿大地、西仪股份、云变电器等公司申请首发,其中绿大地今天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实现我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零的突破;下关茶厂、恒昊股份、滇西水泥、红塔证券进入了辅导备案阶段,太平洋证券换股上市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云维股份、云内动力、名流置业、云铝股份等公司申请了再融资。近期,云南铜业申请发行公司债,成为《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实施以来我省第一家提出发行公司债的上市公司。但是,我省上市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行业分布不均衡,上市后备资源挖掘不够,云南企业上市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时不我待,新形势新任务加剧了加快直接融资的紧迫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明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这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的调控手段。我们要在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结合云南实际,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上有新的突破。据初步估算,“十一五”时期云南各方面的投资需求将达1.4万亿。解决资金需求瓶颈,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完成“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至关重要。挑战与机遇并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预示着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资本市场宏观政策的变化,为我省企业加大直接融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是股权分置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市场制度性、基础性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我国资本市场迎来了全流通时代。一方面,完善了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推动定价机制的理性回归。从制度上消除了全体股东没有共同利益基础的障碍,强化了市场约束机制,对提高云南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将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股权转让、公司的并购重组等将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进一步凸现出来。这对云南上市公司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有了机制保障,也为云南资本市场的优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为云南企业加快直接融资提供了更多的平台

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主板市场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小企业板后劲十足,创业板即将推出,(2007年8月22日,《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办法(草案)》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这是专门为暂时无法满足主板市场要求,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和发展的交易市场,未来将在资本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我省共有各类中小企业7万余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创业板的推出,将为破解我省中小企业上市难、融资难问题提供机制保障。

同时,直接融资方式也逐步走向了多层次、多元化,目前为市场提供了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备兑权证、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手段。2007年8月14日,中国证监会颁布实施了《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在资本市场上为企业提供了除发行股票之外的新的融资渠道。

三是发行体制和并购政策改革为企业融资提供了快速通道

我国股票发行体制已实现由审批制转变为核准制。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降低了发行门槛,提高了融资效率。今年7月以来,证监会新股审核速度已明显加快,最快的公司发行时间仅仅89天,已经接近香港、新加坡等海外市场。新股发行市场化的推进,为我省更多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机会。另外,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实施和即将出台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为上市公司通过换股、定向增发、认股权证创新等金融手段实现做大做强提供了良好平台。

四是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独特的产业集群和资源优势,为加快云南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现实条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盟、gms、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合作,引导云南发挥区域合作优势,推动我省经济社会进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2006年全省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加上省委、省政府加大了行业整合力度,有色冶金、化工、制药、水泥、煤炭、机械、电子、制糖、制茶、橡胶等行业的整合取得了重大进展,企业资源集中度大为提高,形成了我省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为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奠定了基础。

三、省委、省政府顺势而为,从组织上力推我省企业直接融资工作。

前面我已讲过,为进一步加强对我省金融业的协调和管理,更好地为我省经济社会服务,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并以《云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成立云南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的通知》明确了省政府金融办的职责。其中,促进云南资本市场发展,负责拟上市公司和拟公开发行非上市公司的培育及推荐工作,指导和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和再融资等工作作为省政府金融办的一项重要职能。为不折不扣地履行好省委省政府赋予的职责,省政府金融办专门成立了金融二处,来推动我省资本市场的发展,并从以下方面着力抓好全省企业上市融资工作:

(一)调查摸底、夯实基础

金融办成立伊始,即对我省上市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并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关于企业上市的相关要求,对我省销售收入上亿、年净利润上千万元的企业作了汇总分析,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打好基础。

(二)加强政策宣讲,加大培育培训力度

及时掌握资本市场新制度、新政策、新规则,对推动企业上市至关重要,因此,我办把资本市场政策的宣传与企业上市培育培训相结合,在全省由面到点、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积极开展工作。11月24日,在昆明成功举办了“首次春城金融论坛”,论坛由省政府主办,省政府金融办、云南证监局、省发改委、省经委承办。这次论坛邀请了国内金融专家、中国证监会官员、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专家以及保荐机构和我省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典型企业作了演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办以此为契机,制定了我省企业上市培育方案。并以x州为起点,具体实施我办重点州市、重点企业、重点突破的推动企业上市培训方案。争取在2008年在全省16个州市完成培训。

(三)积极研究企业上市扶持政策

为加快我省资本市场发展,推动企业直接融资工作,我办全面分析了我省企业直接融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成因及面临的机遇,提出了推动我省企业直接融资的工作措施。并报经省政府同意,由省政府金融办牵头,商省级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推动我省企业直接融资的扶持政策。争取构建政府相关部门、市场中介组成的推动企业上市“一站式”服务机制,提高上市效率和上市成功率。目前,我办正加紧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四)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构建企业上市的外部环境

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企业上市融资的主管部门,我办代表省政府正积极与中国证监会沟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是企业上市融资的关键部门,为此,11月24日,省金融办代表云南省政府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签订了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合作协议。在政策沟通、培育培训、改制上市、优先安排上市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前一周,我带队到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了正式回访,并就加快云南资本市场发展、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企业达成了共识。

总的来讲,我省迫切需要抓住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大力扶持省内有规模、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尽快上市,加快推动优质企业上市进程,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多渠道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企业一旦上市,即获得了良好的融资平台,企业发展资金问题解决了,政府税收增加了,成为公众公司后,企业有了规范发展的机制保障,还有助于培养我省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的企业家队伍。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只要有利于企业上市融资我们都支持,只要有利于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都支持。这次在x州启动全省企业上市培育培训工作,就是要推动形成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市场中介提供优质服务、企业积极主动参与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大力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共同推动x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共同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企业培育范文篇9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体制的束缚,我国冶金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的庇荫下共存共荣。相互之间没有差异,企业自身缺乏个性,很少形成符合自己特点的企业文化,也很难建立起真正领先或区别于他人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优势地位。

长钢集团创建于战火纷飞的1947年,其前身故县铁厂,是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亲手创立的第一个冶金企业。作为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长钢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着艰苦奋斗、勤俭办厂的光荣传统。1956年总理视察太钢时关于“要象战争年代建设故县铁厂那样,自力更生、勤俭办企业,把这个厂管理好”的指示,曾被长钢人长时期引为了自豪和骄傲,作为了长钢的文化标签。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凸现。象众多的冶金企业一样,长钢也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封闭保守的观念习俗、僵化的管理机制、传统的经营方式,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陈旧的装备、落后的技术、单一的产品结构、较低的技术含量,使之与兄弟钢铁企业和国外同行业比较,不具备竞争的优势。而仅以服从上级行政命令或与别人盲目雷同的发展思路,缺少了以企业总体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为根据,以国内外冶金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走向为准确定位。未经科学论证所产生的、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实际情况的、急功好利式的战略决策与行为举措,又使得长钢错失了几次应有的发展机遇,更进一步加大了与国内外同行的差距。一个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历程的老牌国有企业,几度沉浮几经坎坷,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日渐薄弱。市场经济条件下,长钢如何振兴发展,不仅倍受本企业职工的密切关注,也应成为国有冶金企业尤其是老牌国有企业认真探讨的严肃课题。

2001年7月份以来,长钢新的一届领导班子结合“三讲”教育活动,认真分析研究企业的历史现状、优势劣势,寻找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所在。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以封闭的观念、落后的生产,长钢将无法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构建适应企业战略要求并能体现企业个性色彩的企业文化,塑造渗透着以人为本理念并闪射着现代文明光芒的企业整体形象。这是企业需求与员工需求的最佳结合,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一种动力,是企业积蓄和释放竞争能量并能取得成功的一件法宝。

培育新型的企业文化,既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更是一场观念的革命。不解决观念问题,不消除计划经济在职工头脑中的影响,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就不会增强,新型的企业文化也将无从建立。对于长钢这样的老牌国有企业,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越为根深蒂固,观念革命的任务就越是艰巨。这个问题,也就当然地成为必须首先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基于此点,长钢主要领导不失时机地抓住关键所在,提出“长钢如何发展、如何快发展”的命题,并以之在全公司部署大讨论活动。促使全体员工对企业显形和隐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深层次思考。全员全方位的参与,既是对企业存在症结的整体会诊,也是对思想观念的全面廓清。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建立以新的理念、新的企业精神、新的经营宗旨、新的价值观念、新的行为准则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企业文化体系奠定了群众基础。

思路决定出路。培育新型企业文化同样要有一个好的思路,要有一个与客观事实相符并能体现企业个性特征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地将其作为构建新型的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和指导思想。在经过科学论证、缜密思考之后,长钢确立了“以钢铁为主导,以长钢建筑为发展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化企业和现代化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制定了“重视研究开发工作,用可靠的科研成果拉动其他工作,用科学技术发展长钢”和“以‘三条线’为发展方向”的思路,形成了关于长钢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观点。这些思路和观点,建立在对长钢所处的地理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在对长钢自身的能力条件和主要矛盾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差异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的确定,充分体现了以市场需求为定位、以国家行业政策为依据和以企业总体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对于统一员工思想,规范业务程序,提升整体素质,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具有指导性意义。现代化的企业发展战略,对于解决长钢的现实问题和长远问题,产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为长钢的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了现代化的气息,创造了长钢企业文化的宝贵财富,奠定了长钢培育新型企业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

培育新型企业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精神、行为、物质等各个层面。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都是现代企业的重要资产和现代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本。战略思路确立以后,建设精神文化体系,形成全体员工共同认可和共同遵守的主体价值观念,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处于历史嬗变的重要时期,长钢正在以新的姿态向着建设现代化企业和现代化企业集团迈进。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进程中,长钢将“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作为了发展观。这并非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简单套用,而是对长钢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吸取之后确定的行为准则。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长钢有过了太多的失误:盲目引进、盲目扩张、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有的装备在引进时就是淘汰产品、有的项目在上马时就是落后工艺、有的兼并压根就是沉重的包袱……。在经受了短期行为带来的磨难和痛苦之后,长钢认真地审视自身,提出立项、投资、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对企业是否有利是否有用衡量,一切从今后十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段是否先进衡量,一切从市场上是否真正需要衡量。这些标准,不仅是按照党的思想路线对发展理念的重新确立,体现了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接纳现代文明、以开阔的眼界和务实的作风推动企业整体进步。而且是对轻浮、躁动、封闭、保守等落后文化观念的摒弃,体现了具有明显特征和融合优秀品质的先进文化意识的觉醒。

围绕战略目标,长钢提出了全体员工应当建立“面向市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以市场的需求作为工作的根本要求,对外活动表现为统一的整体;在形成竞争文化的同时,企业内部大力倡导互相配合、协同合作,员工之间团结友善、互敬互爱,一人有难大家帮助,建立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新型人际关系;企业通过有机的组织、管理,尽可能为广大职工的生活、工作、学习创造良好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面向市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将企业与员工构成利益和生命的共同体,能够有效地培养上下同欲的群体协同意识。促使全体员工真正把企业兴衰作为自身的职责,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作为荣辱与共、息息相关的大家庭。这种文化认同,将企业的共性追求与尊重个性的创造融为一体。有利于智慧和能量的全部释放,有利于塑造文明、学习、勤奋、竞争的个体形象和企业形象,推动企业建成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的文化统一组织。

企业培育范文篇10

一、年度目标

全力开展大企业培育“212”工程,争取到2014年末,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20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50亿元企业2家,超100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二、工作重点

1、支持技改建设项目。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投资建设新项目,加快做大总量、内涵提升。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超5000万元的技改项目和新增产值超1亿的新建项目,优先列入年度县重点工业项目计划。积极支持企业与央企、省企以及其他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合资合作,生成实施一批大项目,引进资金、技术及管理,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支持企业围绕核心业务,建设产品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的专业园区及其公共服务平台。

2、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坚持市场化运作,支持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各类资本,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合资合作,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相关企业的优良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突出主业关联度和契合度,通过强强联合和行业性整合,发挥协同效应,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企业改制上市,优先从已经改造为规范化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点企业中选择、推荐上市企业,积极指导协调企业上市的相关工作。

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联合,进行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引导和培育企业建立部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优先向国家、省有关部门推荐、申报企业重大科技开发、技术创新项目。引导企业研究、开发、应用节能减排、节水降耗、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

4、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继续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企业申报省级以上品牌。支持品牌产品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拓展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专业展会,扩大营销网络,新建销售网点或专卖店;支持企业在大型百货商场、超市以及市场开设销售专柜;支持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拓展国内外市场,通过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提高网上销售份额。

5、引导鼓励节能减排。引导鼓励企业增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意识,主动融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节能减排的主动性、自觉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支持帮助创建部级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清洁生产企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优先向国家、省有关部门推荐、申报重点企业重大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

6、改善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协调和引导各金融机构对列入培育的重点企业给予金融倾斜支持,通过政银企供需对接会等有效形式,加强银企沟通、对接。鼓励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提供融资租赁、资产融资等灵活、便利的金融产品和优质、安全的金融服务。优先支持企业作为发起人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或融资性担保公司,为产业链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服务。在财政资金支持上向列入培育的企业倾斜,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开发、技术创新等,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

7、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完善县联动服务中心和17871企业服务网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疑难问题会商机制作用,对企业反映的疑难和重大事项由有关县领导牵头有关部门、主体组成相应工作组专题会商解决。加强运行分析和监测,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对列入重点培育扶持的企业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及时将起点高、发展快、潜力大的企业和项目纳入培育名单。

8、做好企业减负工作。对反映的不合理收费项目,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取消收费项目或调整收费标准的建议;对向企业摊派、索要赞助和无偿占用企业人财物等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和查处。开展惠企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督查,促进惠企政策措施落实。进一步完善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工作机制,支持企业维护自身权益。

9、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广大企业要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全县跨越发展中挑大梁、当先锋。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要切实履行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应急救灾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推动各类慈善事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关心关爱员工,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增强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列入培育产值超10亿以上的13家企业要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客观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不断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公信力和责任竞争力。

三、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县经信局负责全县培育发展工业大企业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实施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明确工作牵头机构,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服务到位的工作机制,确保顺利推进工业大企业培育工作。

2、实行领导联挂。筛选确定13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作为2014年重点培育对象,排出由县四副班子每名领导联挂一家重点企业开展服务,落实全程、全时、全效服务举措,支持企业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落实发展措施,实现大投入大产出,大改造大提升。

3、健全服务机制。完善重点企业直通车制度,对重点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跟踪并协调相关部门办理,督促有关单位限时办结。协调解决重大工业项目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项目顺利实施。积极完善大企业和大项目的投资行政审批督查代办机制,加大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协调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