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5:57:52

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篇1

首先是关于公司层面的控制,根据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颁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萨奥法案404条款遵循的解释性指引《管理层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报告》【FileNo.S7-24-06】,以及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审计准则第5号的定义,公司层面控制是指那些对于公司的真个内控体系具有广泛影响的控制,管理层在识别和评估某一财务报告要素的相关风险和控制时,必须要考虑公司层面控制,同时,必须考虑公司层面控制的性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财务报告。相关的公司层面管理要素主要包括:道德准则建立传达、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控制自我评估。

1.1道德准则建立传达缺乏道德规范的约束,可能导致诚信风险,如管理层舞弊、员工舞弊、违法行为和非授权行为,或者其他任何可能导致公司在市场上声誉损失的事件。萨奥法案的颁布对上市公司诚信问题的监管模式及行业发展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管理层应向员工传达职业道德规范,并且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员工应该知晓和理解这些规定;管理层应该在言谈和行动中表现出对职业道德规范一丝不苟的遵循。

确定合理的绩效目标,特别是短期目标;工资和绩效目标实现的挂钩程度是合理的;提倡和鼓励对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循,对优秀者予以奖励;针对违反政策和道德标准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1.2人力资源管理在此方面,很多公司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员招聘方法和流程,招聘过程未遵循人员招聘政策和流程要求,导致招聘到不合格的员工;公司不能了解员工信息和人力资源状况,导致工作延续性受到影响;重要岗位人员流失,导致人员不足,影响工作;员工工作表现和职业发展上的问题未得到足够反馈,从而影响其工作质量的提高等等。因此,在萨奥法案下,管理层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引导员工达到公司期望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胜任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员工聘用、培训、评价、晋升、考核、薪酬等活动。

1.3控制自我评估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self-assessment,CSA)程序是公司层面控制尤其重要的一环,是为了防范和管理影响业务及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而设计的一种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它可以支持各级管理层对关键业务和控制目标实现程度的审核。

公司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首先制定一个内部统一的CSA模板,控制评估方法及流程都要根据这个模板来进行。流程主要包括:①确定流程负责人,他需要对控制执行人进行指导和监督,负责支持财务经理对相关流程进行的CSA和所负责流程发现问题的整改跟进。②流程负责人接下来进行评估准备:阅读CSA模板,熟悉流程控制内容,准备或更新本地化流程图,一级准备流程相关规章制度。③召开CSA研讨会。流程负责人需要与控制执行人讨论业务,初步评估每一个控制的有效性并记录初步评估结果。④财务经理组织抽样检查,进行总评,确定行动计划。⑤机构负责人审阅CSA结果,出具结果报告并向上级部门汇报。

2流程层面控制

对于公司业务来说,更重要的是流程层面的控制。它是指直接作用于公司经营业务活动的具体控制,如业务处理程序中的批准与授权、审核与复核,以及为保证资产安全而采用的限制性接触等控制。具体的有收入流程、薪酬流程、采购流程、存货流程、税务流程、资金流程、结账及财务报告流程等等。而这些流程的具体控制措施都要针对公司的自身经营情况进行制定,下面只简单介绍这些流程的基本框架。

收入流程的关键控制目标包括:各类收款及时准确入账并确保资金安全;收入确认原则遵循公认会计准则,金额准确并且计入正确的会计期间。

薪酬流程的控制目标包括:薪酬标准的确定和支付符合公司既定薪酬福利政策;计算准确,并与员工提供的服务相匹配;社保、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项目的计提缴纳符合相关法律法规。采购流程:各类采购均须符合业务要求,并经过是党的事前审批;相关采购合同条款合理合法,采购价格合理;各类采购结果与合同约定一致,数量质量满足要求;各类采购金额计算及分摊准确,计入正确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期间;各类成本费用支出经过是党的审批,符合公司规章制度规定。

存货流程:所有物资出货必需经过有效的审批,并保留书面审批记录;发送存货价值表及循环盘点表;发送最近的存货实物盘点表;检查是否存在未入账债务;检查循环盘点的差异是否已调整并入账。

税务流程:增值税、营业税等各种应缴税计算准确,及时申报和支付,并进行适当的财务处理;检查所得税账户是否按最新的税务法规和当年的经营结果进行调整;检查是否因当地公认的会计准则与美国公认的会计准则的差异而计提递延税款。

资金流程:发送所有的银行户头的余额调节表;不相容岗位职责做到有效分离;保证现金和空白支票的物理安全,防止丢失。

结账及财务报告流程:会计分录记录完整、准确,并计入恰当的会计期间;非经常性业务处理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经过适当审批;保证财务系统内明细账科目余额与总账余额一致;保证全部交易被完整地统计和归集;恰当的不相容职权分离。

以上只是流程层面控制的基本框架,各企业具体情况不同,需作出不同的安排,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细化控制模板。

一直以来,中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相对国外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显得非常薄弱,故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对于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本文简单介绍了企业应具备的基本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国在美上市公司还需在此基础上学习借鉴大型跨国公司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方面的先进经验,如职权分割调查、内控自我测试等方面。当然,国外跨国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是尽善尽美,仍然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而且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国情,所以中国在美上市公司应该根据公司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先进的内控经验,设计研发适合本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总之,相信中国上市公司经过努力必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冲出萨班斯法案的桎梏,在美国市场成功上市。

参考文献:

[1]陈汉文,吴益兵,李荣,徐臻真.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后续进展[J].会计研究.2005(2).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篇2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现代企业;相关性

现代企业经济迅猛发展和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既从正面促进着企业会计、审计业务的发展,也同时要求着传统的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企业财务状况加大监督力度,提高对企业内部控制监管的重视程度,企业的审计和内控工作变得愈发重要,那么企业内审与企业内控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呢?

一、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简述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定义

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101———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规定,我国的内部审计即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通过运用系统的方法来审查和评价组织(企业,政府机关等)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用性,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目标。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内部审计指企业通过建立内审部门,对企业日常会计工作、经营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其目的在于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高效、稳定地运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步入大数据时代以来,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也不再受到局限,除了传统意义上对财务活动的监督检查,还可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乃至于对整个企业运营管理制度进行客观的监督,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帮助,更好地开展相应管理工作。

(二)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内部审计的发展。由于企业中的会计和内部审计工作十分繁琐,工作量大,复杂程度高,企业需要在其中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在审计电算化普及前,传统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抽样审计,这样的审计工作量大,成本高,工作时间长,效率低下,审计报告的时效性,准确性也得不到保障。出于对利润的考虑,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大量运用会计电算化和审计电算化,节约了审计成本,同时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简述

(一)内部控制定义的复杂性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国内外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不同国家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例如西南财经大学樊行健教授认为:“所谓企业内部控制可以高度概括为:企业、内部和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企业管理活动,它产生于企业管理的硬性需要,同时具有社会性与技术性两大属性。”目前最广为接受的观点是: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提高利润率,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而在内部采取的企业内部调整、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与措施的总称。换句话说,企业在内部实施的,一切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提高利润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在广义上来说,都可以称得上是内部控制的内容,这与内部控制的定义并不矛盾。

(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近年来,内部控制这一概念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的越来越广。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处于企业管理决策系统的核心位置。其内部控制的重要程度是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而逐渐增大的。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实现,将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战略目标,内部控制的性质便要求单位必须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单位经营中做出符合战略要求、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和创造更多社会价值。良好的内部控制,应当为资产权和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提供制度保障,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石,从相反方向来说,企业如果无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那么对于其日常经营活动而言,就已埋下致命的隐患。

(三)内部控制近年发展概况

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审计电算化和各类管理学理论的深入人心和广泛应用,企业内部控制同样步入了新时代。内部控制已经不仅仅再局限于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等,除了这些内控最为基本的功能外,内部控制在帮助企业节约生产、财务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管理层做出企业经营决策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性

(一)内审与内控的区别

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1.目标不同:内审的目标在于确保企业管理以及会计信息的合法合规,而内控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2.实施手段不同:内审的主要手段有查证、函证、抽样、座谈等等,内控的主要手段有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活动控制、信息与沟通、监控等。3.控制对象不同:事实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作为内部控制的对象,内部审计的对象则主要集中在财务方面。

(二)内控与内审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

虽然内控以及内审在具体事项中的内容不同,需要处理的企业生产管理环节不同,但内控与内审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企业创造社会价值,实现营利,完善企业整体的运行。

(三)内部审计是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前提

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实质上就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补充,对后者具有监督和支持作用,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内审不能简单的被视为是内控的补充。因为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内部审计并不完全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作为企业两个并行的控制制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可以这样说,企业内部审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及其作用的发挥,事实上,实现企业有效的内部控制正是内部审计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这样的相互促进关系发展在形势不断发生变化的现代企业中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良好的内部审计制度,那么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四)内部控制评价影响内部审计效率

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属于内部审计一部分,以确定内审的重点、范围和方法。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中,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评价,评价控制有缺陷的环节,确定审计重点,而且通常采用详查的方法,实施更大范围的审计,对于内部控制状况良好的环节,只需要在小范围内进行抽查就足够。因此,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可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现代企业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必然会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这对于内部审计的进行也产生了良性的正面作用。换言之,企业是否能够合理评价内部控制影响着内部审计的结论。也就是说,一个企业能否有效实现内部控制,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对于内部审计出具的结果产生着影响。

(五)两者的协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

伴随企业经营规模的发展,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必须提上日程,风险管理理论的核心在于管理层通过在企业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培养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和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样的,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要求企业必须先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离不开内部审计的作用,因此,两者的协调、平衡发展是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前提。

四、关于企业加强内控、内审的建议

如何有效加强企业的内控、内审效果,并发挥两者之间良性的相互性、联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企业应当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关注度,即建立健全企业内审部门,以期望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决策者,企业领导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所能发挥出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企业应当加强内审人员的素质和文化程度,企业既可以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构等机构引进富有审计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企业也可通过加强企业原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思想教育来全面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确保其个人能力和素养可以胜任内部审计工作,不至于出现差错。第三,企业应重视日常的内部控制工作,完善内部控制部门的建设,在立足企业实际情况下,保障内部控制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内部控制要做到独立客观,不存在虚假、伪造信息;另一方面,对于内部控制实施人员的道德水平和工作能力也要进行审核,确保其不会因为个人原因而影响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危害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经营目标。

五、结论

通过对企业内控及企业内审定义、性质和发展历史的研究,可以看出在现代企业中,两者虽然作为两个较为独立的程序,但本身存在的相互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加之科技技术的进步,两者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一方的加强也会导致另外一方的加强,如何利用好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如今是值得每一个管理者思考的问题。至于其他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企业内控与内审的定量关系、可能影响内审效果的其他因素等)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兵,刘力云.中国内部审计需求调查与发展方略[J].会计研究,2015(02):73-78+94.

[2]王兵,张丽琴.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12(01):76-84.

[3]郑伟,徐萌萌,戚广武.内部审计质量与控制活动有效性研究——基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耦合关系及沪市上市公司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4(06):100-107.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篇3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笔者愿就“内部控制及其内部审计”这一课题,与审计同仁展开探讨,以资共勉。

一、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

从近几年的审计实践看,有相当多的企业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漏交税金、私设“小金库”、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笔者认为,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已迫在眉睫。

(一)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

——控制环境建设薄弱。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和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企业负责人往往比较重视某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但是疏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视产供销环节的程序控制,忽视内部控制结构的整体协调;重视对实物的控制,忽视对行为者的控制。另外,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当前大多数企业除了法人结构形备而不实之外,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在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对横向间的协调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同级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

——企业经营行为失控。政府以国家经济管理者的身份,通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对国有企业选派董事长、总经理的形式,行使资产所有者权利,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企业经营者作为企业管理当局的主体,在接受政府委托管理企业中,缺乏有效的监督。这种情形的管理模式,势必会弱化内部控制。

——对会计工作重视不够,会计岗位职责不明。有的领导不重视会计工作,认为会计工作不能创造效益,因而会计人员配备不强,有的甚至配不齐,责权关系不明确,不能相互制约。

(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应抓好的几个环节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不仅必要而且非常紧迫。健全内部控制,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从大的原则来说,主要应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倡和营造内控文化。从审计实际工作的角度说,笔者认为,应主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抓企业领导。企业领导既是内部控制的制订者又是执行者,只有企业领导重视,才能选用合适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注重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健全内部控制,从而使内部控制落实到位。二是抓监督检查。从国内外的实际看,内部控制的建立,多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因此现阶段,应全力推进内部控制的国家化,这就要求在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基础上,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因此,审计等职能部门在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时,必须改变各自为政、各管一摊的老做法,努力使监督形成合力,使检查具有权威性,并帮助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防止企业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现象的发生。三是抓审计指导。内部审计是对企业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再监督,搞好内部审计,不仅可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完整,而且可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企业应探索内部控制创新的框架

首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要有创新思路。控制目标是内部控制框架建立以及监督、考核、评价内部控制的方向性参照物。在内部控制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内部控制的范围才能界定,从而为内部控制的内容设计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确定基本依据。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系要符合中国国情,这个体系既要体现出主导目标(资产保全与会计信息真实),也要涉及其他多元化目标(包括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经营效果的考核和对经营效率的评价等方面)。内部控制目标体系应当超越目前制度基础审计的狭隘视野,将目标定位于公司治理结构层面,把内部控制理解为治理结构制度环境中的一种措施和手段,制定出既保持连续性又具有前瞻性的目标。同时,为了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将目标分为执行结果可计量和不可计量两类。对可计量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计量通常由会计核算、结算和统计等途径取得,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等;对不可计量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计量通常由测试表来取得,如公司印鉴使用、出差费用审批制度等。

其次,在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内部控制创新的框架。治理结构是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内部控制在治理结构中处于内部管理监控的位置。只有建立起公司各参与者(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责任、权利和利益的合理配置和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才能相应地确定内部控制的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创新有赖于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营者之间分权和制衡的最佳交汇点,实现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由集中对称分布不断走向分散对称分布。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例,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和终极所有者缺位,目前的治理结构表现出“行政干预——经营者控制”的基本特征。为了实现治理结构的效率改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由行政干预下的股东主权模式转变为企业主权模式,公司的目标是为了追求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收益最大化,而不仅仅是服务于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此,相应地引入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结构,以转让部分国有股权的方式使公司的股权结构多元化、合理化,公众或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有资本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从而实现治理结构的效率改进,为内部控制有效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股东大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程序设计与效果评价等基本问题起最终控制作用;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居于核心位置,为企业管理层制订游戏规则,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经营者在激励约束机制的框架内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并进而影响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

再次,以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为契机,构筑内部控制创新的控制平台。保证内部控制有效运转的前提,是要求信息传导和反馈的快捷准确,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企业资源,以便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因此,企业应当关注并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即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ERP软件系统,利用ERP系统进行有效的判断、决策和控制。ERP的基本功能在于把企业全部业务涉及到的资源整合起来,企业内每一个员工都被明确地赋予在内部控制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并且通过信息和沟通系统,使每一个人都能顺畅、快捷地获取他们在执行、控制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ERP的这种整合功能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得以提高。而且在整合的过程中,企业运作层面的供应、生产、销售交易资料,只要是与财务有关的,都会在财务系统中自动生成,变革了财务资料的处理和存储方式,无须再由手工开立相应的会计凭证,彻底改变了财务信息滞后于业务运作信息的问题,实现财务分析和业务运作的同步进行。通过财务系统对企业各业务流程的实时监控,如物料需求管理、存货管理和销售管理等,能够提供一个连结账户余额与原始交易数据的完整的交易轨迹,及时指导各业务的运作,一旦有非正常情况发生,除了予以特别关注外,必须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使内部控制动态化。内部控制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反复的过程。

三、企业应把握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

1.知识经济带来了内部控制理论基本原则的根本变革。未来的内部控制应着眼于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

2.知识经济资讯与沟通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开放的资讯与沟通系统,是其他一切控制运行的平台,应当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

3.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将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的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制度应当纳入未来的内部控制体系。

4.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的监控不再有存在的必要。注重对工作绩效进行评价成为可行的控制方式,定期检查绩效评估的标准是否仍然有效,也就成为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更好方式。

5.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效果影响更大,并升华为企业文化。书面的政策文件的影响越来越微弱,企业应通过主动建立和加强良性的控制环境,引导、激励人们正确地履行责任,实现企业的目标,将外来的压力变成人们内在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控制环境逐渐与企业文化融合。

四、企业应探索内部控制审计的新路子

(一)明确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既是被审计单位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重要工具,也是审计人员用以确定审计程序的重要依据。反过来,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与信赖,加速了现代审计方法的变革,节约了审计时间和审计费用,同时也扩大了审计范围,完善了审计的职能。在确定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时,应当明确以下三点:

1.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作业时,不论被审计单位规模大小,都应当对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充分的了解。

2.审计人员应根据其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确定是否进行符合性测试以及将要执行的符合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3.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和符合性测试,并非审计作业的全部内容。内部控制良好的单位,审计人员可能评估其控制风险较低而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但绝不能完全取消实质性测试程序。

(二)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与国际先进内部审计接轨的必然要求。目的是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和方式,在有效的控制下规范运作。通过内部控制审计,监督、检查、纠正和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使内部控制更趋于完善。

(三)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程序、方法和技术

1.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

(1)对内部控制符合有效性的测试。主要包括投资控制审计、成本费用控制审计、资金控制审计、物资采购控制审计、市场准入控制审计、合同管理控制审计、劳动人事控制审计。

(2)对内部控制进行综合测试和评价。主要包括对内部控制与企业本期主要生产经营目标一致性、内部控制成本效益性进行测评;对内部控制健全性、科学合理性进行评价。

2.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

内部控制审计应执行检查控制的程序,直接参与重要的生产经营活动,如介入重大工程、物资采购项目等的招投标过程,介入公司预算的制定、执行和修改过程,介入市场准入的审批过程,介入重大合同的签订过程等。通过积极的参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及时发现、纠正偏差和错误,反馈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起到预防和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作用。

3.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和技术。

(1)和其他审计项目一并开展。即在开展其他项目审计前,先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确定其薄弱环节,以编制审计方案,明确审计重点,再开展其他审计项目。如此,可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2)开展专项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要针对一些主要的控制程序,重要的、易产生问题的环节,如合同管理、市场准入、物资采购、外付资金等进行专项审计。检查有关制度、程序的贯彻执行情况,对其健全性、科学性、有效性做出综合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篇4

(一)内部控制审计环境存在不足

从当前经济市场中,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需要有一个内部可行性的模式作为支撑。例如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者等组成的领导组织。董事会是企业发展中的决策机构,监事会是企业发展中的监督机构,而经营管理者是企业的运行管理权行使者,听从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指挥、协调和管理等。在企业发展中内部控制审计缺乏有效的组织模式,将会影响着其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没有可行性的模式,审计工作、审计监督工作等都存在局限性,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中,董事会、监事会等不参与、不熟悉等,进而无法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案。

(二)监督力度不够,无法发挥作用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保障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但是在实际的内部控制审计中,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充分的发挥作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是一项独立的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其有效的发挥职能的基础,在当前经济市场中,一些企业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的重要性、地位、权威在同一个标准上面,进而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地位,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无法充分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在对企业的财务、资产等进行检查、评价、考核中,无形中削弱了内部控制审计的监督作用。

(三)缺乏风险管理

在当前的经济市场发展中,企业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发展中的过程中,面临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也使得企业发展中,面临着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企业在发展和管理中,实施内部控制,就是为了降低企业发展中的风险。在内部控制中,企业根据自己的内部控制目标、风险评估、风险可接受程度、风险发生因素等,并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现状,制定企业风险应对措施,适应企业的发展。但是在企业的实际发展中,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忽视风险,不进行风险管理,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各种不稳定的风险因素,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损失。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策略

(一)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将内部控制环境优化,可以促进有效的进行内部控制和审计。企业的内部环境,有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风格、管理组织、员工道德、员工工作能力等等,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提高企业员工的道德意识和控制意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形象,规范各种经济活动行为和程序。优化内部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强化监督

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不仅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质量,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优化企业结构,还是为了对企业的发展行为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所以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中,需要加强监督,完善监督机制。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促进企业内部管理行为的规范。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促进企业的自我优化、自我改进、以及自我修正。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监督制度,可以充分的发挥其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内部控制审计,就是对企业自身的一个自我评价和评估的过程,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强化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

(三)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且风险的存在影响着企业发展质量和管理质量,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完善企业权责制度等,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和管理能力。在企业内部控制发展中,将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归入其中,构建企业发展中的风险管理小组,制定风险危机管理处理程序和方案,将其发展中各个阶层、成员的职责和权利进行明确划分,避免发生风险危机时,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在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技术,针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性、有效性、针对性的处理,将存在的不利因素消除,按照危机发生的严重程度,制定预控制度和方案。

(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虽然信息化技术在企业发展中时间较短,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急需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效的利用信息化技术,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提供帮助。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快速、高效的实现信息的收集、加工、运用等。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为企业建立一个通常的信息沟通渠道,促进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交流。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篇5

关键词:内部控制;商业企业;新时期;强化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企业发展也逐渐面向现代化,为了提高企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拥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战略目标,尤其对于注重经济利益的商业企业来说,具备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意义重大。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商业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管理手段,对于提高商业企业整体竞争力,保证商业企业经济效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企业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建立有效的、科学的企业现代化管控机制,对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企业在现代化管理中,必须做到系统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内部管控作用。在科技发展不断进步的今天,企业管理工作的每一项内容需要依靠内部控制,向各级或各部门传递管理信息,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企业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是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要求下,企业不断实现系统革新的必然趋势。新时期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重视起内部控制策略,通过内部控制,强化企业自身内部的管理和控制手段,只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得当,企业发展才会团结、高效,才能确保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新时期下商业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缺乏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有待健全完善。新时期下,商业企业内部推行内部控制管理方式,首先需要建立管理理念及并健全完善管理制度,然而,在企业中推行这些并非易事。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国内企业来说,内部控制方法属于新的管理思维模式,尤其对于企业创建较早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在习惯于旧制度管理模式的情形下,贸然在企业研发中心引入内部控制这一全新的管理模式,其全新的管理理念推广与应用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阻碍,由于受传统管理思维的约束,部分企业员工观念的进步与提升还有待进步,对于新事物新理念的接受和适应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引入内部控制,会觉得企业在针对自己,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在推广前期出现较为不理想的应用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我国企业内部应用较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有待健全完善,企业如果不能依据自身发展现状,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特点的各项管理措施,推行内部控制形同虚设。1.2企业缺乏赏罚激励措施,企业员工缺少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企业引入内部控制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必须采取措施加强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管理方式的认可与支持,提高企业员工接受内部管理意识,然而,这些正是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在引入内部控制后所欠缺的。企业缺乏赏罚激励措施,企业员工缺少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对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管理会形成一个很大的阻碍。企业员工不会关心内部控制管理会对企业带来多大的好处: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新的管理制度实行,势必会对之前的管理措施的一种颠覆;如此情况下,如果管理者没有形成内部管理意识,也不具备内部管理专业知识,新制度的推广将无人落实管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对于企业普通员工而言,这些措施都是针对企业员工的;因此,如果内部控制管理对企业员工来说只有控制、约束和束缚,企业员工看不到对自身带来的一点好处,势必会产生抵触意识,不配合管理工作的开展。1.3缺少内部管控监督机制,内部控制管理措施难以落到实处。目前,多数企业引入内部控制以后,只是生搬硬套别人的管理机制,企业内部缺乏对该制度的学习和理解,新制度建立以后,无人进行监管,企业缺少内部管控监督机制,内部控制管理措施难以落到实处,尤其对于新旧制度交替期间,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企业在推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时往往会出现管理的混乱,其制度落实程度、完成情况,没有责任人监管,上下级沟通不畅,管理者只管发号施令,也不管制度落实情况,其管理效果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同时,新建立的内部控制管理措施到底适不适用,效果好坏无人反馈,效果不好也得不到改进,下面员工心声抱怨,久而久之,新制度在员工心中留下较差的印象,不仅不会带来积极的管控作用,反而适得其反,阻碍企业的正常管理进程。

2新时期下商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商业企业内部控制,需要企业核心领导自上而下地对公司进行合理管控,为此,必须在企业间形成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及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通过“理念先行,制度保障”,达到对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由于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我国企业中应用起步较晚,因此,企业在引入内部控制这一全新管理模式之前,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理念的宣传与推广,强化新老员工及管理团队对内部控制方式和理念的认知和学习,让全体员工理解、适应并接受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开展工作时给予积极的配合;同时,企业应将内控制度与企业基本规章管理制度相结合,在企业员工培训中重点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组织各部门共同探讨内部控制管理措施,制定被大众认可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条例。2.2强化企业内部赏罚激励手段,提高企业员工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重要是在企业内部形成接受内部控制管理的自然意识,只有管理者认可内部控制制度,员工理解并支持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手段的应用也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强化内部控制的监管与激励机制,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持久的应用实施,保障内部控制的实施安全。一方面,企业管理阶层需要培育专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人才,通过认同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内控策略有专业认知和管理能力的人去进行企业管理,从管理层面提高管理者的内部控制监管意识,确保内控制度检查评价工作的管理质量;另一方面,企业应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对于认同企业内控制度管理制度并在内控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提高企业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推广和应用的积极性,促进内控制度成功地实施与开展。2.3加强企业内部管控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管理措施落到实处。企业内控制度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制度管理措施是否落到实处,因此,企业应加强内部管控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首先,企业在实行内控制度控制时,必须强化对企业各部门工作的全过程管理,通过过程控制,实现全员控制,进而完成对企业各部门的全面控制,从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夯实企业的基础管理,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策略得到有效落实与实施;其次,企业在进行内部管理监督时,必须确保每一级管控措施责任到人,由每一级的责任人去落实管控措施是否到位,存在哪些问题,是否对于企业来说,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资金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每个运作环节,关系着企业的各个领域,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大部分企业花大力气进行市场开拓,但却忽视了企业的资金管理,尤其是部分中小企业,事实上企业最需要进行系统的资金管理,构建良好、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是企业能否顺利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关键,这也直接影响到企业最大利益的实现。

3结语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内部控制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率意义重大,企业引入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内部管理质量,从而确保企业效益的不断增长。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应用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广内部控制应用理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监管制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智.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历程及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J].中国企业管理,2016(12).

[2]刘建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会研究,2013(9).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篇6

关键词:业财融合;企业;内部控制

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不但可以增强企业风险防范能力,还能实现企业长效发展。要想将内部控制价值充分发挥,需要企业结合运营管理目标,优化管理理念,在迎合新经济发展形式的情况下,对现有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完善。特别是在当前全面引进业财融合发展理念下,需要探究新型内部控制管理方式,把业财融合融入其中,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增强企业实力,给企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一、业财融合嵌入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

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来说,涉及内容比较多,直接决定企业运营和发展,业财融合作为企业运营管理中重要内容之一,对促进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想将业财融合顺利地融入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需要秉持灵活性及统一性的标准,做好各项数据信息采集工作,给企业管理人员制订发展决策提供参考,规范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保证战略目标和经营发展相迎合,强化决策制订力度。在企业战略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通过采取规模发展规模实现战略目标,但是这种方式往往没有重视对财务和业务情况的控制,加剧风险出现。通过把业财融合嵌入到内部控制中,可以对企业财务、业务运行情况进行把控,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给业务活动开展提供指导,保证企业各项运营目标和企业管理相迎合,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给企业创造理想效益。

二、业财融合嵌入企业内部控制应用要点

(一)创新内控理念。要想将业财融合顺利融入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需要结合内部控制管理要求,对企业管理系统进行创新、完善。业财融合理念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全面落实,决定了企业财务工作需要从财务核算朝着企业运营管理方向迈进,给企业发展决策制定提供数据参考。在此过程中,需要企业给予管理体系优化高度重视,及时采集相关信息,便于企业更好运营发展,实现企业长远发展。(二)完善相关制度。在把业财融合嵌入到内部控制体系中,需要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要求,构建相关制度。具体来说,也就是建立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制度构建。其中,资金管理也就是保证资金目标顺利实现,对资金审批权限进行管理,实现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科学把控;在成本管理上,应该对费用支出范畴、标准和审批权限进行确定,完善相应管理制度。(三)优化财务模式。财务管理自身作为一个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基于业财融合理念下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在管理上需要给予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充分重视,选择迎合企业业务管理要求的管理方式,引导企业业财融合工作顺利进行,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三、业财融合嵌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应用建议

(一)明确内控管理要求。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为了能够把业财融合理念顺利应用其中,需要明确嵌入基本要求。首先,秉持灵活性原则,也就是结合企业运营管理要求,做好信息采集工作,从中选择便于企业决策制定的信息,引导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其次,按照统一性标准,也就是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目标,通过统一目标、统一管理及统一战略,增强企业管理实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最后,按照可控性原则,保证企业决策制订的合理性及管理工作的连续性,确保各项决策都能有效执行,发挥应有的价值。(二)创建业财融合管理平台。把业财融合理念运用到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需要根据业务管理及财务管理要求,科学构建内部控制管理平台,从而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让内部控制管理更具专业性和标准性。在管理平台构建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设数据共享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财务、业务数据的采集和整合,对企业内部财务部门、业务部门中产生的各个信息进行传递和共享。其次,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平台,构建扁平化资金管理机制,创新资金管理模型,加强资金风险管理,将不必要风险把控在合理范畴内,降低风险带来的影响。最后,完善监督管理平台,对企业业务、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执行过程进行监管,及时找出问题并处理,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三)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把业财融合引入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首要工作就是对企业信息交流体系进行优化改革,提升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水平,对企业信息来源、内容、传递方式进行优化,完善高效信息传递体系,给企业运营决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与此同时,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需要找出重点管理内容,在企业资金管理、运营管理、采购管理及营销管理过程中,按照不兼容岗位分离的要求进行,完善授权审批管理体系,加强会计控制管理,把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引入其中,让企业运营管理更加专业,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水平。(四)优化内控管理流程。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把业财融合理念引入其中,其中基础工作在于,对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进行优化创新。首先,需要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入手,对企业业务活动及财务活动进行全面分析,整合各项信息。具体来说,需要将传统企业财务管理平台中会计核算职能进行转变,变为企业运营发展前端服务,让其直接参与到企业业务活动中,在信息交流、风险识别、风险管理等方面,促进业务财务的充分融合。其次,对企业现有的经营管理流程进行创新,对管理业务进行重新规划,保证财务工作顺利地渗透到企业采购、生产、营销等活动中,能够及时整合业务、财务信息,便于财务分析,给企业运营发展提供指导。除此之外,在企业运营发展中,需要加强业务活动管理,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进行引导,利用财务职能进行相关信息采集,实现数据分析处理,形成会计数据输入信息,给决策层制订决策提供依据。(五)实现财务风险科学控制。在企业运营发展中,将会面临各种风险问题,如果没有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把控,将会给企业运营发展带来影响,让企业面临严重经济损失。在内部控制管理中,最重要内容在于风险评估,通过采用一系列防范和控制对策,及时找出企业运营发展中的潜在风险,并对其进行防范控制,将风险发生概率控制在合理范畴内,降低风险造成的影响。把业财融合理念嵌入到内部控制体系中,在财务部门的引导下,对企业运营活动中各个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以此为依据由业务部门参与到市场环境、技术探究等活动中,建立风险评估报告,有关业务是否可以顺利实施需要和财务部门进行实际交流,根据掌握的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在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配合下,可以进行风险管控,保证企业运营发展安全。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把业财融合嵌入到内部控制体系中,结合企业运营发展特点,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改革,加强业财融合管理,重视对重要业务的把控,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改进企业发展战略,在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快速实现的情况下,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游振声.对企业财务管理中业财融合的探讨[J].纳税,2019,13(34):149.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篇7

关键词:商业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优化路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支撑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明显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显著,消费能力大幅提高,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不断改善,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以百货零售为主的商业企业的发展,并且在未来仍然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在商业企业的各个业务环节得到应用,促进了商业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但是伴随着商业企业快速发展而来的是,商业企业存在内部控制水平偏低、财务监督职能弱化、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等问题。如何优化商业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及时找出其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

1商业管理企业优化内部控制的意义

1.1促进商业管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商业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对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可以促进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要想提高其工作的实效性,前提就在于效率以及公平,因此,商业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对企业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可以实现对收支结构的优化,进而促进企业收支平衡,最终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1.2保证商业企业可以获得应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于商业管理企业来说,其商业管理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高效开展,可以提高资金集中管理的效率,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同时可以促进资金价值发挥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1]。另外,在分析流动资金的基础上,商业管理内部控制可以完成成本控制体系的建构,通过对相关工作的正面价值的展示,确保在企业内部可以对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进行贯彻和落实。1.3提升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财务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财务管理的效果,因而管理人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唯有如此才能使财务工作出现差错的几率降低。在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散时,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实际的财务情况,对财务决策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此外还需要就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划分企业财务部门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可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还可以对企业资金的预期收支进行大致的估算,为下一阶段的财务管理提供参考依据[2]。

2我国商业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少内部控制的意识。很多商业企业在对工作绩效进行考核以及激励时,往往单纯的以销售额和利润为考核指标,企业管理层的主要考虑重点往往也在此,这导致很多商业企业的管理层没有内部控制的意识。一些企业的管理层虽然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其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没有直接的、表层的联系,因此在内部控制的建设积极性不高,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甚至有一些企业错误的认为内部控制将会使企业的灵活性降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提高不利。2.2采购与销售环节的成本控制力度不够。商业企业日常重点工作之一是采购以及销售,其中采购涉及各行各业,需要财务以及采购人员具有较高的分析、管控以及审核能力,同时具有较为广泛的行业知识。但是当前很多商业企业对此并不重视,因而使采购部门的采购计划不完善,财务在审核时缺乏必要的行业信息,导致采购成本的浪费。此外,销售以及物业成本也是商业企业的支出大头,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二者预算制定缺乏科学性以及牵制性,对各类支出无法较好的监控[3]。2.3财务监管力度不够。商业企业的经营内容较为复杂,因此与此相关的监管工作也比较棘手。当前商业企业的监管工作主要是由财会部门负责的,因此加强内部审计十分重要。但是在内部控制缺乏的情况下,内部审计的职能被弱化,再加上风险评估意识的缺乏,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

3优化商业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对策

3.1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相关的管理人员是加快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水平高低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商业企业应当根据不同工作人员的不同岗位工作内容,对其进行培训,提升员工的整体水平,使其在内部控制中更好的发挥其价值。当然,企业培训的对象除了员工之外,对各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十分重要,对其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其内部控制思想,丰富其内部控制知识,增进其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进而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自觉的引导其他职工遵守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内部控制的实效性。此外,应当组织管理人员与外部进行高效的交流,使其管理思想可以与时俱进,保证商业管理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和生机。3.2促进内部控制建设实质化。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商业管理企业的管理层如果仍然将目光和静力限制在经营业绩的提高问题上,对内部控制建设“充耳不闻”,则必然会为企业的未来发展留下诸多的隐患。企业管理层应当主要对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充分的认识,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可以落到实处。为此,首先,应当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使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内部控制时可以“有章可循”。其次,应当明确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内部控制职责,并将内部控制责任细化,具体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加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4]。3.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当包括成本控制体系、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审计监督体系。首先,进行成本控制体系建立,制定相关制度,对企业的采购、销售等环境进行明确的规范,以免出现大肆浪费、私自克扣等问题,而且需要制定合理的财务预算制度,在满足企业正常经营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节约企业的成本支出。其次,进行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商业企业需要树立风险意识,将其融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工作中[5]。同时设置风险评估机构,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进而及时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遏制,使企业免于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最后,进行审计监督体系建立,明确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充分的发挥其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监督作用,在一年内最少需要对财务工作进行1次审计,进而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和改进。3.4提高商业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各种高频热门字眼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步入井喷时代,商业管理企业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为了促进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减少人为因素,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可见,企业必须积极引入合适的信息管理系统:对财力雄厚的企业,可以考虑把内部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嵌入集团综合信息系统,如大众熟知的ERP综合管理系统,这样更方便企业内部控制融入管理的方方面面。而资金实力一般的企业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成本效益原则,寻找适合企业的内控管理系统。无论哪种模式,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管理系统,要形成包括搜集、储存、加工及输出等一系列环节的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此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信息资料在商业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此外,企业还需要培养一批既懂内控、又懂信息系统,既熟悉业务流程、又清楚企业关键控制点的人才,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在我国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的背景下,商业企业未来的市场前景依然十分广阔。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商业企业将面临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需要商业企业在追求高额经济利益的同时,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促进内部控制建设实质化、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以及风险,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庄霞华.构建精细化预算定额体系,优化商业企业成本管理[J].财会学习,2017(24):46-47.

[2]宋昊宸.商业地产企业主体资金压力及优化管理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3):170-171.

[3]杨蕾.新常态下商业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路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5).

[4]许建明.强化企业会计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工作的路径分析[J].中国市场,2016(29):130-132.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篇8

一、工业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意义

(一)明确各部门职责。通过内部控制可明确各部门职责,以及工作合力划分,出现问题可及时追究责任。同时提高了部门、员工任务完成的主动性,确保内部控制效率。(二)促使企业持续发展。鉴于工业企业生产科学且系统,协作关系复杂、严密,同时生产具备一定比例性,对比必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分工明确,约束员工行为,实现工业企业良性运作。(三)规避企业风险。强化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尤其是面临不断变化的经济市场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促使着企业加强完善内部控制,规范员工、部门义务与责任,实现企业科学内部控制。(四)规范会计工作。企业会计工作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必须围绕现行的会计法规定,确保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展开,规范会计人员工作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有效。

二、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建设不足环境建设是企业内部控制一部分,直接关控制体制实践的理想程度。我国是工业大国,岗位业务、职责必须可续划分。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工业企业在职能界定方面并不完善,体制执行力不足且缺乏监督。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信息相关票据界定模糊,会计岗位工作效率低下,会计信息问题时常出现。加之管理层、领导层缺乏内控意识,导致工作人员忽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致使内部控制主观性强,体制实践形式化。同时不利于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归属感、向心力缺失,增加了企业内部管理的难度。(二)内部控制体系不优化。内部控制建设,直接关乎经营全过程的管控效果。在实践中涉及环境分析、信息沟通等监督内容,更是各部门、员工等共同努力、维护的结果。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工业企业,对内部控制内容的统筹划分模糊,环节分工不明确,未设立监督审计部门,即使设立了部门但形式化严重。加之各环节信息沟通不畅,监督力度不足,导致内控工作难以有效展开。大部分企业财务数据分散性强,数据收集、整理工作难以有序展开,不能为内控工作提供价值依据。加之企业自身框架复杂,信息沟通闭塞,导致企业管理难以有效落实。(三)评估体制不科学。工业企业存在高收益、高风险特征,风险包括市场风、技术风险等。鉴于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加之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导致风险不断加剧,经济损失严重。对此工业企业必须积极引进风险评估体制,借助其围绕市场经济环境缺强化抗风险能力。按目前来看企业并不具备完善的评估体制,以及科学的风险防范流程,导致风险防范效果不理想。(四)内控管理者专业素养不够。由于内部控制体系涉及到的环节、内容较多,对内控管理者的专业素养有着较高标准。要求其不仅要掌握现行法律政策,更要熟悉企业制度、会计操作准则,了解市场投资方面知识。但实际上,企业内控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并不够,无论是审计或是会计人员,财务管理知识片面,缺乏对企业全局规划认识,消极应对企业各种财物管理活动,也与管理权力下放等因素有关。

三、工业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一)合理定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主要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实现,随着企业管理的深入渗透逐渐成型。基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分析,内部控制正在处于摸索性前进阶段,在实践、理论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强化内部控制建设,为企业经营发展增添了生命力。但内部控制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与企业内部管理协调共进的,对此必须将内部控制建设提升到工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层面,对企业控制合理定位。对采购、财务控制、人力资源、岗位职责等方面明确界定。最重要的环境基础建设,积极构建企业文化,在不违背企业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尊重员工意愿并为其个人目标实现提供机遇,实现个人目标、企业目标共同前进,提升员工向心力。利用内部控制活动,全面提升企业经济利益。作为工业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必须积极转变内部控制观念,起到正确示范带头作用,实现企业整个内控体制的创新与完善。(二)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将内控机制贯穿于企业业务全过程,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动态管理。首先设立内控框架,围绕企业实际情况,要生产、出货、销售、财务管理等工作环节纳入到内控结构框架内。其次借助互联网等技术优势,构建信息化沟通平台,实现内部信息高效传输的同时,确保员工间、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确保内控工作的效率。最后提高监督力度,加强对内控管理工作的监督,积极吸取群众反馈意见,实现人性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内部控制机制,促使工业企业健康发展。为提升会计信息的实效性,给会计人员足够的学习空间、平台,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专业素养。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体制,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确保会计数据的真实有效,通过内部控制避免违规行为出现,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三)设立科学风险评估体制。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需要对影响运营目标的风险因素加以归纳,围绕各种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优化风险管理机制,控制风险扩大。同时一改传统注重经济利益忽视经营目标合理计划、会计信息风险强制性防范,以及内部控制与牵制曲解等缺陷。大力发展企业内控建设,组建专业管理团队体系。强化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积极设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制。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必须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及事后处理的全过程管控。合理调节各内控环节,有效规避各项风险。强化内部审计工作与权利,本着维护企业秩序原则,尽可能的缩小企业风险事故损失。执行内部控制措施,必须配以监督等有效管控,确保企业经营活动全部处于可控状态,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自我评估是指分析、评估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以及内控执行效果,为强化运营管理标准奠定基础。在实践中,鼓励员工全员参与,根据结构性方式系统性评价。通过评估使员工、领导、各部门认识到运营管理的不足及后果,通过针对性的防范确保企业安全运营。(四)强化内控管理者素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实践程度,直接受内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影响。对此需要定期展开培训、考核活动,培养其专业知识、技能与素养。首先通过激励制度,员工相互监督措施,强化内控人员的管理意识。其次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强化其分析外部环境能力,为其业务素质提升起积极带动作用。同时积极展开风险防范方案宣传、学习活动,组织内控相关人员学习,转变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更新其经济活动评估知识,切实提升企业整体风险评估、防范、控制能力。最后注重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加大员工工作行为监督力度,发现不良行为及时惩处,切实维护工业企业经济利益。

四、结束语

工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必须从围绕企业发展实际展开,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强化内控的执行力度、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信息流动及沟通、优化内部控制监督、提升内控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等途径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遏制企业内部不良行为,弥补企业管理缺陷,促使工业企业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林钟高,徐虹,王帅帅.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复、合规成本与高管变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5):89-98.

[2]吴方红.基于内部控制的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6,37(10):105-108.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篇9

控制环境是影响内部控制建立和发挥作用的各种内外部因素的总称。由于任何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都必须基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离开这个特定的环境,内部控制就是空中楼阁,控制环境的好坏影响和决定着内部控制建设的质量,影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如果控制环境恶劣的话,会增加内部控制的成本甚至会使其形同虚设。优良的控制环境不仅可以强化内部控制的效果,同时也可以降低内部控制的成本。因此,控制环境在内部控制中支持、影响和制约其他因素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建立的基础,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关键作用。

二、控制环境的具体内容

从企业内部来看,控制环境主要包括:

(一)组织结构

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实现整体目标,企业的组织结构则旨在提供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的框架。

(二)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

1.董事会

对于内部控制而言,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董事会相当重要。因而,如何实现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督是企业日常监督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这种监督一旦失效,经理人员侵犯所有者利益的事便会频繁发生。

2.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决策与监管的重要支持机构。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有助于强化董事会的职能。

(三)管理哲学、风格及企业文化

1.管理哲学与管理风格

管理层的管理哲学及管理风格,包括整个企业管理方式、企业管理阶层对法规的反应、对企业财务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政策及看法等,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成效。

2.企业文化

由于文化本身具有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等特性,企业文化始终以一种不可抗拒的方式影响着企业。

(四)其他控制环境因素

1.经营者素质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受制于内部控制体系制定者及实施者的素质、操守及价值观影响,关注经营者的素质体现了内部控制设计实事求是的态度。

2.权责分派体系

企业组织机构给企业经营运作与控制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框架,执行这些工作的主要还是企业员工。因此,企业组织设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权责分派,它涉及企业的所有员工,必须通过建立与控制有关的具体标准和工作程序来完成。

3.信息系统

企业应当设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运营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事情。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一般而言,企业信息系统包括企业财会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4.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

公司员工的能力、诚实品性以及对员工的管理是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COSO报告特别强调“人”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如果公司员工不诚实或者能力不够,内部控制结构将无法发挥作用。而人力资源政策是保证企业计划实施和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企业每一个人的业绩和表现。

三、控制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从当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看,内部控制建设中控制环境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大多数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无法以身作则带头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逾越控制,滥用职权,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为严重;对职工培训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管理者建设薄弱;管理者自身素质还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要,经营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2.没有设立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或是虽设立董事会但董事会没有全面行使其应有的职权,履行其应有责职,无法真正起到约束经营者日常行为、保护股东和其他利益团体利益的作用。

3.企业组织结构尚未达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组织与组织之间各自为政、互相推诿、人浮于事等现象;企业内部权责分派体系不清晰,贯彻执行不到位。

4.多数企业还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未充分认识到员工的品行和素质对企业的重要性,未真正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员工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5.外部控制环境方面,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还存在着市场分割、政企不分、行政垄断等弊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无法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无法按经济规律办事;法律体制还不完善,法制化的程度、制度与制度之间的配套以及衔接还有待加强;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如遵纪守法、客观公正、敬业爱岗等还无法形成风气。

(二)控制环境的改善,包括内部控制环境和外部控制环境的改善,必须靠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1.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政府应当做到:加强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要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填补法律空白,并不断完善制度之间的衔接与配套,以优化法律环境。提倡遵纪守法、客观公正、敬业爱岗等一系列好的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以优化道德环境。

2.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企业必须做到:管理者应重视内部控制,认真组织和领导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内部制度;重视员工教育、培训,强调团队精神;改变经营风格达到稳健、务实;实行科学、务实的经营管理方式。设置并完善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系统,全面行使董事会的职权,履行董事会的职责,充分发挥董事会监督、引导作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并实行权、责分明的责任制度。

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制订员工培训计划,培养员工忠实、勤奋的品质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制订良好的用人政策,实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员工向心力和凝聚力。

采用科学、合理、实用的管理控制方法,包括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及责任会计系统、采用完善会计系统的政策或控制措施,采用有助于调查偏差期望值原因并予纠正的纠正程序或措施等。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篇10

关键词:物业服务行业;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物业服务行业中业主和股东对物业服务有着不同的关注点,业主较为重视物业服务的社会责任,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考虑到其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而股东则注重的是物业服务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利益。两种不同的关注点易产生分歧,为了物业服务行业的长远发展,业主和股东应该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共同寻求更有利的经营管理方案,以实现二者的共赢。而物业服务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也必然要采用更为先进的内部管理方法,才能达到人才与资源的平衡,尽可能地为自身的健康发展提供便利。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完善的新型企业管理方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认可,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可以保护企业的财产安全,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可以协调物业企业的各项工作。

一、物业企业的内部控制概述

物业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种完整严密的控制体系,主要目的是保护企业自身的财产安全,保持内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企业内部各项控制职能的行使实现系统化、透明化以及规范化,进一步确保物业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企业对自身的生产经营进行全面直观的管理的有效手段,能够更加科学地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提高各个部门负责人及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有深刻了解,并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观念,做好风险应对工作,确保企业的长足发展。表面上看,物业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隶属于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但也有自身的风险管理方式。企业的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包括两个阶段:产生经营管理损失前与产生损失后。第一个阶段即为预防阶段。企业在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后,应立即做好财产的财务分析核算工作,结合现阶段的经济形势,尽快制定出最安全有效的风险规避策略,以求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损失。第二个阶段即为企业的生存阶段,顾名思义,即在发生经济损失后企业如何正确自保并继续运营的阶段。在此阶段,物业企业必须要及时划分“受灾区”与“幸存区”,尽力使“幸存区”保持正常的经济运行,尽可能地防止经济损失的扩大,同时还要承担自身经济失误带来的社会问题,并保证员工及客户的利益,不能因小失大。物业企业的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功能包括:企业的资金财产控制、企业的运营战略控制以及企业的组织架构控制。资金财产控制,即对企业内部的所有资产进行强有力的控制,以达到规避市场经营风险的目的,并要实施严格的预算控制,保持资金的可流动性,减少资本浪费。运营战略控制,即在进行分析决策前,要对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变动有清晰的了解,充分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危机,并提出可行性措施,在整体上把握住物业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以求有效规避风险。组织架构控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通过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来控制经营活动中潜在的风险,严密控制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协调部门工作,避免职能混淆,实行责任制,明确分工,保证重大事项能够得到迅速有效的审批表决。

二、物业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

(一)经营风险。部分物业企业在承接业务时,没有事先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对要承担的项目的价格、定位及发展前景了解不充分,对客户或业主的购买力、要求等缺乏准确的数据对比,自身的经营条件并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导致经营项目选择错误,失掉市场先机,不仅造成企业成本、经费的浪费,还可能会失去部分客源,使物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降。

(二)政策风险。为使物业服务行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各个地方政府做出了诸多的努力和规范,出台了各项条例法规,如1994年出台的第一部物业管理法规《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2003年实施的《物业管理条例》,到2004年颁布的《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等,都囊括了我国物业企业应怎么做、怎么发展的详细办法,为其兴起做出了充分的准备。但是,不足之处仍有很多,如业主与股东、业主与物业公司、股东与物业公司及开发商之间的矛盾及纠纷,物业、公共设施及配套设备的归属权问题,物业公司的工作安排等,这些问题都可能使物业管理产生分歧,引起或大或小的法律纠纷。物业企业在根据政策调整发展战略时,要认清自身的市场定位,及时规避可能产生的策略失误,尽可能地利用政策优势来达成自己的经营目标。

(三)决策风险。市场经济瞬息万变,随着形势的改变,企业如果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或出现了决策失误,会使企业陷入困境,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会造成大量人才及资源的浪费,其结果只会是被时代抛弃。物业企业在做出经济决策前,应尽量对企业内部有正确的评估,并根据形势变化改变策略,结合各个部门人员的建议,避免不必要的决策失误,尽可能地规避决策风险。决策风险不可避免,不管是技术人员或是行政人员,在进行战略决策时,都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发展条件,汲取前人经验,力争把企业引向市场竞争的优势方。

(四)合同订立风险。物业企业与业主订立合同时,常常会因利益问题同业主发生矛盾纠纷,有的企业没有在合同上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或是订立物业管理服务合同时不择手段,盲目压价、降价等,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出现阻碍。这种合同订立风险常常是因人为引起的,因此物业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合同双方的利益,合同订立人不应该只立足于眼前利益,而要有长远的发展目光,努力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才能为企业带来丰富的客源和稳定的投资关系。

三、如何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一)企业的风险事前、事中、事后控制。(1)风险的事前控制,即风险管理规划。物业企业应该设置专门的风险控制与管理部门,结合企业的年度计划和工作项目,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与分析,制定中期及长期的风险管理计划,事先对公司员工进行策略安排,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以确保各个部门及工作人员在风险到来时能够采取正确的风险应对办法。(2)风险的事中控制,即风险管理办法。物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风险,当企业不能提前预知并规避风险时,要接受风险,及时承担风险带来的不利后果,以避免更糟糕的结果,同时要尽可能地减少此期间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活动,尽力确保未受风险区能够正常运行发展,避免损失扩大,还可以通过与合作伙伴进行的企业间的人力、资金、技术等交流合作,转移部分风险,以减少企业的经济压力。(3)风险的事后控制,即风险管理报告。企业在对风险进行操作后,还要对风险管理的预测、计划、操作过程、结果等进行深入的总结分析,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报告,并加入风险管理人员和参与人员的工作想法、总结,以便为企业的经营目标和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信息和经验。

(二)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观念,提高风险管理人员工作水平。财务管理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只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为严谨的财务管理制度提供前提,物业企业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另外,要选贤举能,任人唯贤,能够录用优秀人才,并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建立健全科学的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处理好物业企业与业主的关系,提高服务水平。物业企业应高度重视与业主之间的关系,积极主动加深二者联系,对业主提出的各项合理要求或建议都应积极采纳、完成,及时处理物业管理过程中与业主产生的纠纷,力求提供最令人满意的服务。对于业主的投诉,应设置专门的投诉处理部门,及时了解投诉起因,解决业主难题,从中吸取教训,发现自身业务管理的不足。物业企业必须提高管理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避免与业主可能产生的矛盾纠纷,做到企业与业主的共赢。综上所述,作为新兴产业之一,物业服务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未来会成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潮流,将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风险仍会制约着它的生存发展。想要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物业企业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及时更新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处理好企业与业主之间的关系,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作者:孙丽 单位:营口五矿悦居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