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8:40:33

企业内部

企业内部范文篇1

稳步发展创新观念--浅论电器物流运作体会

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中,零售业连锁发展在短短十年之内,特别是电器连锁企业,经历了质的变革,赢得了意外的成绩与收获。未及庆祝,脱颖而出的电器连锁企业之间便开始了新一轮战役,正当与不正当的营销策略使广大消费群体倍受娇宠,顾客已经真正成为了‘上帝’,现今消费者对商家的要求已经不只是单纯的价格与质量的满足,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买一个灯泡要求送货上门并不奇怪。于是,企业内部物流必须承担零售配送的任务,那么我们企业内部的物流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其发挥的作用与达到的目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结果?通过观察与揣摩,大致归纳了企业内部物流运作的利弊之处。

个人观点,家用电器零售连锁企业内部物流平台,应在保障货物储运、信息受理、终端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作用,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其要求的结果则是,在国内现有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不能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综合物流服务之前,完成企业的自我物流服务。企业内部物流的产生有着很多的必然因素,家用电器零售连锁企业物流的产生则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与顾客,从而提升企业形象以获得消费者的支持,归根结底,是在用服务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体。目的明确了,毋需置疑,电器物流企业的服务是关键,当然这里所谓的服务并非单纯的通过与顾客接触的终端服务才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参与者的协助与责任,例如一件包装完整,产品却出现残次的电器送至顾客,终端服务人员的态度再诚恳,之后的补救措施再及时,也不能消除此事在顾客心中留下的印象,纵你有理由千万个,也不是所有的顾客都能够耐心的理会。也就是说,这里所指的服务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而要成为所有参与电器物流企业人员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

既然明确了物流平台产生的目的,那么在完成企业赋予我们使命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又是什么呢?成本的节约很重要。在上述中提到了一点“在国内现有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不能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综合物流服务之前,完成企业的自我物流服务。”其实这句话阐明了企业内部物流弊端的关键所在,企业内部物流的产生并不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当然,因国内现有的专业物流企业无法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综合物流服务,也是促生企业内部物流的因素之一。那么既然迫于企业连锁发展的需要,产生了内部物流平台,如果成本高于现有的专业物流企业,它就基本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作为零售企业,首当其冲的应是以销量赢取更多的利润,其重点则是销售,若内部物流成本过高,难免成为负担,既违背了产生企业内部物流的原则,纵使销量再大,卖出去的也只是一个企业成本的控制能力而已。既如此,如何有效的做好物流费用的控制,才是企业内部物流何去何从的重要决策。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诚然,目的明确与成本的控制并不代表电器物流可以走向成熟,我们离不开的是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是人才,更需要树立新的经营机制和经营模式,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集团自身的现有资源,积极的向社会开放,可与专业的物流公司进行合作,在保障集团主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内部物流向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转型,这将是一场类似‘换血’的变革,应广泛向社会招聘新型人才,引进国际物流观念,在国内的3PL企业还有待成熟之际,争取早日提高改善电器物流环境,使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

企业内部范文篇2

为了促使企业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定义)

本规定所称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指企业运用审计方法,客观反映和监督本企业以及所属经济实体的财务收支状况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维护企业合法利益服务的内部管理程序和规则。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其他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第四条(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具体要求,经法定的企业内部程序批准后实施。

第二章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机构

第五条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配置内部审计人员。

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以及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的条件)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通晓会计原理及其操作技能;

(二)熟悉内部审计准则、程序和技术;

(三)掌握本企业的有关业务知识;

(四)了解企业管理原则。

第七条(内部审计工作的依据和要求)

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机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业务规则,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第八条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应当授予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以下职权:

(一)向企业负责人直接报告审计工作情况;

(二)要求企业内的有关部门以及所属经济实体按时报送有关计划、预算、决算、财务报表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

(三)参加被审计的企业有关部门或者所属经济实体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

(四)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以及纠正、处理违反财务制度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行为的意见。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免)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任免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时,应当听取企业权力机构、监督机构的意见。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的保护)

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

第三章内部审计制度的实施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制度的工作要求)

企业应当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进行监督,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合理运用资金,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效果、效率,应当经过内部审计予以客观反映与评价。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的内容)

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

(一)核查资产的变动情况;

(二)评价或者确认实行内部经济核算制度及其他有关管理制度的效果;

(三)核查由本企业全额投资或者控股的经济实体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收支;

(四)审查所投资工程、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

(五)其他与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关的事项。

第十三条(组织实施)

内部审计制度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定代表人委托的其他企业负责人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审计工作计划)

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拟订内部审计的工作计划,报经企业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第十五条(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处理)

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企业负责人,并提出处理或者改进建议。

第十六条(实施情况的报告)

实施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应当将通过内部审计所反映的情况、问题及改进措施,按法定的企业内部程序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其他的企业权力机构、监督机构报告。

第十七条(内部审计的工作档案)

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建立工作档案。

第十八条(指导和监督)

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报复陷害的责任)

报复陷害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企业内部范文篇3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促使企业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定义)

本规定所称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指企业运用审计方法,客观反映和监督本企业以及所属经济实体的财务收支状况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维护企业合法利益服务的内部管理程序和规则。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其他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第四条(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具体要求,经法定的企业内部程序批准后实施。

第二章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机构

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机构的配置)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配置内部审计人员。

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以及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的条件)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通晓会计原理及其操作技能;

(二)熟悉内部审计准则、程序和技术;

(三)掌握本企业的有关业务知识;

(四)了解企业管理原则。

第七条(内部审计工作的依据和要求)

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机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业务规则,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和机构的职权)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应当授予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以下职权:

(一)向企业负责人直接报告审计工作情况;

(二)要求企业内的有关部门以及所属经济实体按时报送有关计划、预算、决算、财务报表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

(三)参加被审计的企业有关部门或者所属经济实体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

(四)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以及纠正、处理违反财务制度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行为的意见。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免)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任免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时,应当听取企业权力机构、监督机构的意见。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的保护)

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

第三章内部审计制度的实施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制度的工作要求)

企业应当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进行监督,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合理运用资金,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效果、效率,应当经过内部审计予以客观反映与评价。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的内容)

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

(一)核查资产的变动情况;

(二)评价或者确认实行内部经济核算制度及其他有关管理制度的效果;

(三)核查由本企业全额投资或者控股的经济实体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收支;

(四)审查所投资工程、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

(五)其他与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关的事项。

第十三条(组织实施)

内部审计制度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定代表人委托的其他企业负责人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审计工作计划)

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拟订内部审计的工作计划,报经企业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第十五条(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处理)

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企业负责人,并提出处理或者改进建议。

第十六条(实施情况的报告)

实施内部审计制度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应当将通过内部审计所反映的情况、问题及改进措施,按法定的企业内部程序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其他的企业权力机构、监督机构报告。

第十七条(内部审计的工作档案)

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建立工作档案。

第十八条(指导和监督)

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报复陷害的责任)

报复陷害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参照范围)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其内部审计制度可以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应用解释部门)

本规定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审计局负责解释。

企业内部范文篇4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1.小额贷款公司的产生。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一种民间金融组织的创新,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从默罕默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国创办了孟加拉农业银行试验分行,小额信贷模式开始逐步形成。[1]我国的小额信贷在20个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但由于这些小额贷款主要是政策性扶贫性质,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加之政府当时严格控制金融业,使这些小额贷款公司无法取得合法身份,致使其中大多中途夭折。

2.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四川、贵州、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五个省(区)开展民间小额信贷试点工作,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同年12月,在曾经的金融中心、票号故里———山西省平遥县,第一批小额贷款公司“晋源泰”和“日升隆”正式挂牌成立。其后几年,银监会和央行相关文件,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2010年3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这意味着民间金融组织有望取得合法地位。在政策的引领下,山西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尤为迅速。据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调查,截至2010年12月31日,山西省共有小额贷款公司288家,注册资本156.26亿元。288家小额贷款公司2010年实现利润为3.2亿元,贷款余额为82.8亿元,不良贷款比率2.54%,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58.3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66.5%;成为“三农”和微小企业获取资金的强有力的补充。

(二)小额贷款公司内部审计目标和意义

1.小额贷款公司内部审计的涵义及目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年)修订本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鉴于此,本文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内部审计是小额贷款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实施的,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以确保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小额贷款公司的总体目标是增加企业价值、提高运作效率,具体目标可以分为减少信息不对称成本,防范经营者的道德逆向选择;保证和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强化内部控制有效性;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等等。

2.小额贷款公司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自2005年12月我国第一个小额信贷公司成立至今,五年间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增势迅猛。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6月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达到1940家,比去年末增加606家;贷款余额1248.9亿,比年初增加474.6亿元。小额信贷公司不管是机构数量还是资金额都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在此背景下,一些问题逐渐呈现出来,亟需相应的内部监管机构及监管措施。鉴于内部审计在成熟机构组织以及金融危机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内部审计得到了公众和监管部门的肯定。美国在2002年SOX(萨班斯法案)在意见陈述书中表明:内部审计、外部审计、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人员被称为是有效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同时我国在2010年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指出鼓励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借鉴中外成熟组织机构在内部审计方面的做法,小额贷款公司应积极建立和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价值、提高运作效率等方面的作用。

二、小额贷款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一种民间金融组织的创新,其优势显而易见:借款手续简单、审核审批速度快等特点,有效填补了正规金融机构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资金供给的不足。[3]但小额贷款公司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客观方面,信息化水平和零售贷款模式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贷款对象多为农民和微小企业缺乏贷款偿还保障机制;整个社会诚信体制缺失;缺乏健全的外部监管机制等。在主观方面,股权过于集中致使监督缺位,独立性不强;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低、程序不规范、处理力度不够、审计手段和方法落后;审计结果处理不当等。本文主要从主观方面来探讨小额贷款公司在内部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股权集中化致使监督缺位、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在我国经济制度、历史传统、市场环境、法律观念以及其他条件制约下,没有形成发达的金融市场。外部融资的限制以及我国特有的国情致使公司股权相对集中化,而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民间资本的创新模式主要由几个出资人出资设立,股权集中化情况比较严重。根据对山西省平遥县两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调查,日升隆公司发起时的自有资金来自3位自然人,其出资额分别为700万元、500万元和500万元,合计1700万元。晋源泰公司发起时的资金来源4位自然人,出资分别是400万元,共计1600万元。另根据晋中市小额贷款行业协会的统计,“晋中29家小额贷款公司共计110位股东中有66-67位股东为当地煤焦老板,出资份额占整体16.6亿资本金的60%多。”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日升隆公司设立了股东会、执行董事、监事等3个领导岗位,实行股东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由监事及下属负责内部审计业务,由于公司权利主要由以上三人掌控,导致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能发挥的作用有限。2008年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指出,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并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行纠正和完善,确保依法合规经营。河北大学段洪波《内部审计核心职能的创新性转变探究》对200家国内外代表性公司内部审计职能实现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调查发现,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数量所占比例为88.8%[4],小额贷款公司从产生到现在不过经历了五年时间,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数量所占比例更少。根据对山西省晋中市29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调查,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仅有9家,占比31%,即使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股权化集中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在开展审计工作时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甚至在内部审计时会受到上层领导的干扰和限制,致使最后得出的审计结论可信度不高。

(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工作经验、对会计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等都对审计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段洪波等对国内外200家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调查情况见表1:段洪波、韩晓杰等认为我国公司在以上几个方面所占比例均低于国外公司,尤其是在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方面令人堪忧。[4]根据对山西省晋中市29家小额贷款公司调查的结果,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仅有9家,审计人员12人,全部为兼职审计,从事过会计、审计等相关业务的有10人,学历最高的为本科,另有3人仅有高中学历。内部审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随着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壮大、金融服务品种的不断推出、服务手段的不断创新,对内部审计人员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业务水平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公司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视不足,很少有机会参加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业务培训。

(三)内部审计方法、手段落后

基于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满足所有者监督的需要,审计人员需要选择科学、规范、系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审计目标。根据对山西省晋中市29家小额贷款公司调查的结果,其防范风险的主要手段是集体决策及事前控制等适宜“熟人社会”的非正规金融的风险控制方法,对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小额贷款公司内部审计方法落后,流于形式,审计目的也仅限于“查错防弊”。而成熟公司所普遍采用的是风险导向审计,经常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评价业务流程、战略以及可能产生的风险,判断经营管理层做出的决策是否与组织的道德、文化以及风险偏好一致;与经营管理层的关系由“隶属”转变为“合作”,从而体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价值所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计算机在信息处理系统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电子计算机已经作为执行审计职能的一种工具,即通过运用审计软件来收集审计证据,进行分析判断,提供审计结论与决策依据。而小额贷款公司目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刚刚建立起来,电子计算机方式的内部审计还没有得以真正实施。

三、完善小额贷款公司内部审计的建议及对策

(一)转变内部审计观念,提升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监督缺位、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关键是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功能认识不足。从治理层的视角出发,董事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评价管理层的业绩,并做出是否续聘或更换管理层的决策,而内部审计所提供的独立、客观的保证功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缓解信息不对称与问题,有效克服管理层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维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从而为董事会考核管理层的业绩提供依据。从管理层的视角出发,经营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而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二者可以优化结合。对经营管理层来说,为了有效实施管理控制,借助内部审计来监督较低层次管理者和员工的职责履行情况,并通过内部审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高组织的效率,达到促进组织价值增值的目的。无论站在治理层抑或管理层的角度,内部审计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治理层和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积极的转变内部审计观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效用。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客观公正的监督,是审计的生命线。理论界对内部审计服务于公司治理还是经营管理存在着颇多争议,鉴于本文探讨的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内部审计以及小额贷款公司股权集中化等特点,认为内部审计应服务于公司治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隶属关系和组织层次的高低。内部审计的隶属层次越高,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越高,所以内部审计机构应设置在组织内部的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在实务中,根据山西省小额信贷公司的现状,其内部审计应向股东会报告,从而进入股东会、高管层这一层次的受托责任关系中。

(二)多方位着手,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素质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2009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框架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技术、分析、鉴别等知识技能以及个人、人际交往、组织能力等行为技能;要求其具备识别并管理舞弊风险的知识以确认和评价偏离良好实务行为的重大性和重要性。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笔者认为应从人员的选拔、内部审计人员自我素质的提升、后续的定期培训等多方位着手。首先公司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应从学历、会计审计公司治理等知识结构、人际交往能力、道德准则等全方位考核,真正将思想道德高尚、专业知识精良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来,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平时应通过阅读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信息技术等相关方面的书籍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以提高自身素质。最后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定期系统培训,以提高专业知识和实务处理能力,适应小额贷款公司信贷业务的发展。

企业内部范文篇5

企业内部关系的调整与完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一个健全优良的内部关系的建立可以说是一个历经无数内部冲突的过程。即使人们在企业中的根本性目标是一致的,但它并不意味着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成员之间具体的目标与利益的一致,所以,矛盾与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

关于冲突的认识,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1)传统的冲突观点,认为冲突是有害的,会给组织造成不利影响。传统意义上的冲突一般都对抗性、竞争性的,总是以一方胜利、一方失败而告终,甚至往往会出现两败俱伤的结果,因此企业中出现冲突究竟不是什么好事。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往往过分强调社会或组织的完整性和稳定性。(2)冲突的人际关系观点,认为冲突是任何组织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不一定给组织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且有可能成为有利于组织工作的积极动力。每当企业遇到变革或转型的时候,就难免有代表不同利益的群体之间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无法避免,而且它是组织发展的必经阶段。(3)冲突的互动作用观点,强调管理者要鼓励有益的冲突,认为融洽、和平、安宁、合作的组织容易对变革和革新的需要表现为静止、冷漠和迟钝,一定水平的有益冲突会使组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革新,它将促进组织的创新与进步。

二、企业内部冲突产生的原因

一般来说,企业内部产生冲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组织内权力地位的争斗。这似乎是人类永远摆脱不了的麻烦,也是人类许多灾难酿成的祸根,当一个职位低下的雇员看着略高于其位的那人能力并不比他强时,就很可能不服气,与之明争暗斗,最终引发冲突。2.职责范围不明,责任归属不清。由于授予雇员的工作模糊不清或是职责范围重叠,人们之间就很容易引发冲突。3.工作流动信息的传递受阻或谬误也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通常是具有很大破坏性的。4.人们对问题看法上的分歧,态度上的迥然会引发冲突。5.人们有表现自己,实现自己价值的愿望,人们总希望自己在组织内有所作为,发表意见展示自己才能,并希望这些意见为别人所接受。这也是冲突的来源。6.情绪的影响也会引发冲突。情绪是很微妙的,它的变化足以使组织平静的生活起不小的波澜。

在企业内部,人员知识差异越大,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越大;经理奖惩的权力越小,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越大;成员对组织目标了解越少,冲突越易发生;成员交流含糊不清,冲突容易发生;与组织目标越不一致,冲突发生可能性越大。

三、企业处理冲突的方法

客观地说,冲突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企业必须经受它的考验,必须学会在冲突中生存。企业在处理冲突问题中需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1.公平原则

无论处理什么样的冲突,这条原则是办事的准绳,对冲突双方一定要公正,不能有偏袒。偏袒只会使冲突激化,使人际矛盾扩大,冲突趋于复杂。

2.不可过于上纲上线

处理人际冲突最忌讳的就是拿出本本、纲纲大声诵读一遍,以显示你的公正性与合理性,这样难以服众。

3.选择处理的策略

冲突是多样的,对冲突的处理也不可采用单一策略,企业可采用如下的策略:(1)合作策略;(2)分享策略;(3)回避策略;(4)调和策略。

四、企业对冲突的管理

企业中适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去有效地管理冲突。大部分的冲突是无法完全解决的,管理冲突的想法比解决它更现实。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企业管理者已清醒地认识到,冲突并非都是坏事。相反,表面团结和谐的企业氛围未必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而某些良性冲突的存在,却可能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于企业健康发展。被奉为成功企业家典范的通用电气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十分重视建设性冲突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开放、坦诚、建设性冲突和不分彼此,是他的唯一管理规则--企业要反对盲从,每位员工都应有表达反对意见的自由和自信,把事实摆在桌面上讨论,并能尊重不同意见。正是这种建设性冲突培植了GE的独特企业文化,也成就了韦尔奇的旷世伟业。

企业内部范文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现代企业;相关性

现代企业经济迅猛发展和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既从正面促进着企业会计、审计业务的发展,也同时要求着传统的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企业财务状况加大监督力度,提高对企业内部控制监管的重视程度,企业的审计和内控工作变得愈发重要,那么企业内审与企业内控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呢?

一、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简述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定义

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101———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规定,我国的内部审计即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通过运用系统的方法来审查和评价组织(企业,政府机关等)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用性,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目标。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内部审计指企业通过建立内审部门,对企业日常会计工作、经营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其目的在于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高效、稳定地运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步入大数据时代以来,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也不再受到局限,除了传统意义上对财务活动的监督检查,还可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乃至于对整个企业运营管理制度进行客观的监督,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帮助,更好地开展相应管理工作。

(二)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内部审计的发展。由于企业中的会计和内部审计工作十分繁琐,工作量大,复杂程度高,企业需要在其中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在审计电算化普及前,传统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抽样审计,这样的审计工作量大,成本高,工作时间长,效率低下,审计报告的时效性,准确性也得不到保障。出于对利润的考虑,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大量运用会计电算化和审计电算化,节约了审计成本,同时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简述

(一)内部控制定义的复杂性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国内外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不同国家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例如西南财经大学樊行健教授认为:“所谓企业内部控制可以高度概括为:企业、内部和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企业管理活动,它产生于企业管理的硬性需要,同时具有社会性与技术性两大属性。”目前最广为接受的观点是: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提高利润率,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而在内部采取的企业内部调整、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与措施的总称。换句话说,企业在内部实施的,一切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提高利润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在广义上来说,都可以称得上是内部控制的内容,这与内部控制的定义并不矛盾。

(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近年来,内部控制这一概念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的越来越广。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处于企业管理决策系统的核心位置。其内部控制的重要程度是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而逐渐增大的。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实现,将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战略目标,内部控制的性质便要求单位必须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单位经营中做出符合战略要求、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和创造更多社会价值。良好的内部控制,应当为资产权和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提供制度保障,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石,从相反方向来说,企业如果无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那么对于其日常经营活动而言,就已埋下致命的隐患。

(三)内部控制近年发展概况

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审计电算化和各类管理学理论的深入人心和广泛应用,企业内部控制同样步入了新时代。内部控制已经不仅仅再局限于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等,除了这些内控最为基本的功能外,内部控制在帮助企业节约生产、财务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管理层做出企业经营决策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性

(一)内审与内控的区别

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1.目标不同:内审的目标在于确保企业管理以及会计信息的合法合规,而内控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2.实施手段不同:内审的主要手段有查证、函证、抽样、座谈等等,内控的主要手段有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活动控制、信息与沟通、监控等。3.控制对象不同:事实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作为内部控制的对象,内部审计的对象则主要集中在财务方面。

(二)内控与内审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

虽然内控以及内审在具体事项中的内容不同,需要处理的企业生产管理环节不同,但内控与内审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企业创造社会价值,实现营利,完善企业整体的运行。

(三)内部审计是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前提

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实质上就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补充,对后者具有监督和支持作用,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内审不能简单的被视为是内控的补充。因为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内部审计并不完全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作为企业两个并行的控制制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可以这样说,企业内部审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及其作用的发挥,事实上,实现企业有效的内部控制正是内部审计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这样的相互促进关系发展在形势不断发生变化的现代企业中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良好的内部审计制度,那么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四)内部控制评价影响内部审计效率

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属于内部审计一部分,以确定内审的重点、范围和方法。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中,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评价,评价控制有缺陷的环节,确定审计重点,而且通常采用详查的方法,实施更大范围的审计,对于内部控制状况良好的环节,只需要在小范围内进行抽查就足够。因此,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可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现代企业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必然会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这对于内部审计的进行也产生了良性的正面作用。换言之,企业是否能够合理评价内部控制影响着内部审计的结论。也就是说,一个企业能否有效实现内部控制,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对于内部审计出具的结果产生着影响。

(五)两者的协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

伴随企业经营规模的发展,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必须提上日程,风险管理理论的核心在于管理层通过在企业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培养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和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样的,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要求企业必须先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离不开内部审计的作用,因此,两者的协调、平衡发展是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前提。

四、关于企业加强内控、内审的建议

如何有效加强企业的内控、内审效果,并发挥两者之间良性的相互性、联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企业应当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关注度,即建立健全企业内审部门,以期望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决策者,企业领导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所能发挥出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企业应当加强内审人员的素质和文化程度,企业既可以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构等机构引进富有审计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企业也可通过加强企业原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思想教育来全面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确保其个人能力和素养可以胜任内部审计工作,不至于出现差错。第三,企业应重视日常的内部控制工作,完善内部控制部门的建设,在立足企业实际情况下,保障内部控制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内部控制要做到独立客观,不存在虚假、伪造信息;另一方面,对于内部控制实施人员的道德水平和工作能力也要进行审核,确保其不会因为个人原因而影响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危害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经营目标。

五、结论

通过对企业内控及企业内审定义、性质和发展历史的研究,可以看出在现代企业中,两者虽然作为两个较为独立的程序,但本身存在的相互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加之科技技术的进步,两者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一方的加强也会导致另外一方的加强,如何利用好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如今是值得每一个管理者思考的问题。至于其他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企业内控与内审的定量关系、可能影响内审效果的其他因素等)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兵,刘力云.中国内部审计需求调查与发展方略[J].会计研究,2015(02):73-78+94.

[2]王兵,张丽琴.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12(01):76-84.

[3]郑伟,徐萌萌,戚广武.内部审计质量与控制活动有效性研究——基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耦合关系及沪市上市公司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4(06):100-107.

企业内部范文篇7

首先是关于公司层面的控制,根据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颁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萨奥法案404条款遵循的解释性指引《管理层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报告》【FileNo.S7-24-06】,以及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审计准则第5号的定义,公司层面控制是指那些对于公司的真个内控体系具有广泛影响的控制,管理层在识别和评估某一财务报告要素的相关风险和控制时,必须要考虑公司层面控制,同时,必须考虑公司层面控制的性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财务报告。相关的公司层面管理要素主要包括:道德准则建立传达、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控制自我评估。

1.1道德准则建立传达缺乏道德规范的约束,可能导致诚信风险,如管理层舞弊、员工舞弊、违法行为和非授权行为,或者其他任何可能导致公司在市场上声誉损失的事件。萨奥法案的颁布对上市公司诚信问题的监管模式及行业发展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管理层应向员工传达职业道德规范,并且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员工应该知晓和理解这些规定;管理层应该在言谈和行动中表现出对职业道德规范一丝不苟的遵循。

确定合理的绩效目标,特别是短期目标;工资和绩效目标实现的挂钩程度是合理的;提倡和鼓励对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循,对优秀者予以奖励;针对违反政策和道德标准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1.2人力资源管理在此方面,很多公司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员招聘方法和流程,招聘过程未遵循人员招聘政策和流程要求,导致招聘到不合格的员工;公司不能了解员工信息和人力资源状况,导致工作延续性受到影响;重要岗位人员流失,导致人员不足,影响工作;员工工作表现和职业发展上的问题未得到足够反馈,从而影响其工作质量的提高等等。因此,在萨奥法案下,管理层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引导员工达到公司期望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胜任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员工聘用、培训、评价、晋升、考核、薪酬等活动。

1.3控制自我评估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self-assessment,CSA)程序是公司层面控制尤其重要的一环,是为了防范和管理影响业务及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而设计的一种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它可以支持各级管理层对关键业务和控制目标实现程度的审核。

公司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首先制定一个内部统一的CSA模板,控制评估方法及流程都要根据这个模板来进行。流程主要包括:①确定流程负责人,他需要对控制执行人进行指导和监督,负责支持财务经理对相关流程进行的CSA和所负责流程发现问题的整改跟进。②流程负责人接下来进行评估准备:阅读CSA模板,熟悉流程控制内容,准备或更新本地化流程图,一级准备流程相关规章制度。③召开CSA研讨会。流程负责人需要与控制执行人讨论业务,初步评估每一个控制的有效性并记录初步评估结果。④财务经理组织抽样检查,进行总评,确定行动计划。⑤机构负责人审阅CSA结果,出具结果报告并向上级部门汇报。

2流程层面控制

对于公司业务来说,更重要的是流程层面的控制。它是指直接作用于公司经营业务活动的具体控制,如业务处理程序中的批准与授权、审核与复核,以及为保证资产安全而采用的限制性接触等控制。具体的有收入流程、薪酬流程、采购流程、存货流程、税务流程、资金流程、结账及财务报告流程等等。而这些流程的具体控制措施都要针对公司的自身经营情况进行制定,下面只简单介绍这些流程的基本框架。

收入流程的关键控制目标包括:各类收款及时准确入账并确保资金安全;收入确认原则遵循公认会计准则,金额准确并且计入正确的会计期间。

薪酬流程的控制目标包括:薪酬标准的确定和支付符合公司既定薪酬福利政策;计算准确,并与员工提供的服务相匹配;社保、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项目的计提缴纳符合相关法律法规。采购流程:各类采购均须符合业务要求,并经过是党的事前审批;相关采购合同条款合理合法,采购价格合理;各类采购结果与合同约定一致,数量质量满足要求;各类采购金额计算及分摊准确,计入正确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期间;各类成本费用支出经过是党的审批,符合公司规章制度规定。

存货流程:所有物资出货必需经过有效的审批,并保留书面审批记录;发送存货价值表及循环盘点表;发送最近的存货实物盘点表;检查是否存在未入账债务;检查循环盘点的差异是否已调整并入账。

税务流程:增值税、营业税等各种应缴税计算准确,及时申报和支付,并进行适当的财务处理;检查所得税账户是否按最新的税务法规和当年的经营结果进行调整;检查是否因当地公认的会计准则与美国公认的会计准则的差异而计提递延税款。

资金流程:发送所有的银行户头的余额调节表;不相容岗位职责做到有效分离;保证现金和空白支票的物理安全,防止丢失。

结账及财务报告流程:会计分录记录完整、准确,并计入恰当的会计期间;非经常性业务处理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经过适当审批;保证财务系统内明细账科目余额与总账余额一致;保证全部交易被完整地统计和归集;恰当的不相容职权分离。

以上只是流程层面控制的基本框架,各企业具体情况不同,需作出不同的安排,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细化控制模板。

一直以来,中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相对国外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显得非常薄弱,故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对于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本文简单介绍了企业应具备的基本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国在美上市公司还需在此基础上学习借鉴大型跨国公司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方面的先进经验,如职权分割调查、内控自我测试等方面。当然,国外跨国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是尽善尽美,仍然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而且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国情,所以中国在美上市公司应该根据公司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先进的内控经验,设计研发适合本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总之,相信中国上市公司经过努力必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冲出萨班斯法案的桎梏,在美国市场成功上市。

参考文献:

[1]陈汉文,吴益兵,李荣,徐臻真.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后续进展[J].会计研究.2005(2).

企业内部范文篇8

(一)企业规章制度的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这条规定实际上赋予合法的企业规章制度以类似于法律的效力。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劳动部相关规章都对企业的规章制度赋予类似的效力。如:《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二项规定“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和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企业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7条规定: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三)项中的“重大损害”,应由企业内部规章来规定。”

(二)企业规章制度生效的必要条件

但并非企业制定的所有规章都能产生上述效力。根据上述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有效的企业规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经过民主程序制定;

2.内容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3.已向劳动者公示。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制订企业规章制度的合法程序

(一)规章的制订程序

按照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在制订企业规章制度中应通过“民主程序”。但怎样操作,才算是“民主程序”,法律法规对此并无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以下程序,可以视为“民主程序”:

1.召开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通过;

2..由企业工会参与制订;

3.如果既未召开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也未设立工会,则应通过适当方式,在制订规章过程中使员工有提出意见、建议的权利,并且员工的建议和意见应充分反映在规章制订过程中。

值得注意的,企业在采取上述方式制订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注意保留职工大会、工会或者员工参与制订规章的证据。

(二)规章的公示

企业规章制度公示中最应注意的问题是:保留已经公示的证据。通常,以下方法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1.将规章交由每个员工阅读,并且在阅读后签字确认。阅读规章的签字确认,可以通过制作表格进行登记,也可以制作单页的声明由员工签字,内容包括员工确认“已经阅读”并且承诺“遵守”。

2.在厂区将规章内容公告,并且将公告的现场进行拍照、录像等方式的记录备案,并可由厂区的治安、物业管理等人员见证。

3.召开职工大会公示,并以适当方式保留证据。

4.委托工会公示,并保留证据。

(三)规章向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根据广东省劳动厅的《广东省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审查备案办法》,广东省内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应当送交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备案。但应当注意的是:

1.企业规章制度生效及生效时间应以是否符合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的三个条件为准,是否送交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备案,并不影响规章的效力;

2.遇到劳动纠纷需要适用企业规章时,如果证明规章生效的三个条件存在一定困难,那么,经过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和备案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证明和使规章合法化的作用。

因此,如果企业当地的劳动行政部门对企业规章提供审查和备案服务,建议企业在规章制订后送交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和备案。

三、企业规章的合法内容

(一)企业规章不得有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内容

企业规章如果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无效的。如:某企业自行在规章中规定实行一星期六天工作制,自行规定低于劳动法规定标准的加班费支付标准,这样的内容是无效的。

(二)企业规章应有罚则内容

企业规章旨在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规范员工的行为,因此,除有规范性的规定外,必须有相应的处罚规定。否则,规章就形同虚设,起不到实际效果。企业规章中可以规定的对于员工的处罚方式通常有:书面警告、记过、扣工资或奖金、降级或降职、降薪、停工、辞退,等等。

(三)企业规章对于辞退员工的规定

《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二)项明确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该条第(三)项规定,劳动者严重失职,造成用人单位利益重大损害的,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部的相关解释,这两种情况下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同时,劳动法律法规对是否属“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或者是否属“重大利益损害”,并无明确规定,应由企业规章加以规定。

企业规章制度对于上述辞退条件的具体规定,可视劳动者行为的具体情节,分若干种情形加以规定:

1.单个严重违纪行为即可辞退。如规定:“员工不服从管理,殴打或者谩骂管理人员的,即予以辞退,公司不支付任何经济补偿金”。

2、重复行为累计加重。如规定:“员工不服从合理工作分配,予以严重警告;再犯的,予以辞退,公司不支付任何经济补偿金”。

企业内部范文篇9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笔者愿就“内部控制及其内部审计”这一课题,与审计同仁展开探讨,以资共勉。

一、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

从近几年的审计实践看,有相当多的企业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漏交税金、私设“小金库”、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笔者认为,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已迫在眉睫。

(一)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

——控制环境建设薄弱。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和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企业负责人往往比较重视某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但是疏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视产供销环节的程序控制,忽视内部控制结构的整体协调;重视对实物的控制,忽视对行为者的控制。另外,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当前大多数企业除了法人结构形备而不实之外,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在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对横向间的协调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同级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

——企业经营行为失控。政府以国家经济管理者的身份,通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对国有企业选派董事长、总经理的形式,行使资产所有者权利,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企业经营者作为企业管理当局的主体,在接受政府委托管理企业中,缺乏有效的监督。这种情形的管理模式,势必会弱化内部控制。

——对会计工作重视不够,会计岗位职责不明。有的领导不重视会计工作,认为会计工作不能创造效益,因而会计人员配备不强,有的甚至配不齐,责权关系不明确,不能相互制约。

(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应抓好的几个环节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不仅必要而且非常紧迫。健全内部控制,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从大的原则来说,主要应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倡和营造内控文化。从审计实际工作的角度说,笔者认为,应主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抓企业领导。企业领导既是内部控制的制订者又是执行者,只有企业领导重视,才能选用合适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注重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健全内部控制,从而使内部控制落实到位。二是抓监督检查。从国内外的实际看,内部控制的建立,多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因此现阶段,应全力推进内部控制的国家化,这就要求在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基础上,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因此,审计等职能部门在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时,必须改变各自为政、各管一摊的老做法,努力使监督形成合力,使检查具有权威性,并帮助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防止企业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现象的发生。三是抓审计指导。内部审计是对企业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再监督,搞好内部审计,不仅可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完整,而且可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企业应探索内部控制创新的框架

首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要有创新思路。控制目标是内部控制框架建立以及监督、考核、评价内部控制的方向性参照物。在内部控制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内部控制的范围才能界定,从而为内部控制的内容设计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确定基本依据。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系要符合中国国情,这个体系既要体现出主导目标(资产保全与会计信息真实),也要涉及其他多元化目标(包括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经营效果的考核和对经营效率的评价等方面)。内部控制目标体系应当超越目前制度基础审计的狭隘视野,将目标定位于公司治理结构层面,把内部控制理解为治理结构制度环境中的一种措施和手段,制定出既保持连续性又具有前瞻性的目标。同时,为了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将目标分为执行结果可计量和不可计量两类。对可计量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计量通常由会计核算、结算和统计等途径取得,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等;对不可计量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计量通常由测试表来取得,如公司印鉴使用、出差费用审批制度等。

其次,在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内部控制创新的框架。治理结构是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内部控制在治理结构中处于内部管理监控的位置。只有建立起公司各参与者(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责任、权利和利益的合理配置和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才能相应地确定内部控制的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创新有赖于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营者之间分权和制衡的最佳交汇点,实现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由集中对称分布不断走向分散对称分布。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例,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和终极所有者缺位,目前的治理结构表现出“行政干预——经营者控制”的基本特征。为了实现治理结构的效率改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由行政干预下的股东主权模式转变为企业主权模式,公司的目标是为了追求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收益最大化,而不仅仅是服务于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此,相应地引入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结构,以转让部分国有股权的方式使公司的股权结构多元化、合理化,公众或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有资本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从而实现治理结构的效率改进,为内部控制有效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股东大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程序设计与效果评价等基本问题起最终控制作用;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居于核心位置,为企业管理层制订游戏规则,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经营者在激励约束机制的框架内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并进而影响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

再次,以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为契机,构筑内部控制创新的控制平台。保证内部控制有效运转的前提,是要求信息传导和反馈的快捷准确,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企业资源,以便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因此,企业应当关注并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即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ERP软件系统,利用ERP系统进行有效的判断、决策和控制。ERP的基本功能在于把企业全部业务涉及到的资源整合起来,企业内每一个员工都被明确地赋予在内部控制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并且通过信息和沟通系统,使每一个人都能顺畅、快捷地获取他们在执行、控制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ERP的这种整合功能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得以提高。而且在整合的过程中,企业运作层面的供应、生产、销售交易资料,只要是与财务有关的,都会在财务系统中自动生成,变革了财务资料的处理和存储方式,无须再由手工开立相应的会计凭证,彻底改变了财务信息滞后于业务运作信息的问题,实现财务分析和业务运作的同步进行。通过财务系统对企业各业务流程的实时监控,如物料需求管理、存货管理和销售管理等,能够提供一个连结账户余额与原始交易数据的完整的交易轨迹,及时指导各业务的运作,一旦有非正常情况发生,除了予以特别关注外,必须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使内部控制动态化。内部控制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反复的过程。

三、企业应把握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

1.知识经济带来了内部控制理论基本原则的根本变革。未来的内部控制应着眼于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

2.知识经济资讯与沟通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开放的资讯与沟通系统,是其他一切控制运行的平台,应当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

3.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将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的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制度应当纳入未来的内部控制体系。

4.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的监控不再有存在的必要。注重对工作绩效进行评价成为可行的控制方式,定期检查绩效评估的标准是否仍然有效,也就成为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更好方式。

5.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效果影响更大,并升华为企业文化。书面的政策文件的影响越来越微弱,企业应通过主动建立和加强良性的控制环境,引导、激励人们正确地履行责任,实现企业的目标,将外来的压力变成人们内在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控制环境逐渐与企业文化融合。

四、企业应探索内部控制审计的新路子

(一)明确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既是被审计单位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重要工具,也是审计人员用以确定审计程序的重要依据。反过来,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与信赖,加速了现代审计方法的变革,节约了审计时间和审计费用,同时也扩大了审计范围,完善了审计的职能。在确定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时,应当明确以下三点:

1.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作业时,不论被审计单位规模大小,都应当对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充分的了解。

2.审计人员应根据其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确定是否进行符合性测试以及将要执行的符合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3.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和符合性测试,并非审计作业的全部内容。内部控制良好的单位,审计人员可能评估其控制风险较低而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但绝不能完全取消实质性测试程序。

(二)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与国际先进内部审计接轨的必然要求。目的是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和方式,在有效的控制下规范运作。通过内部控制审计,监督、检查、纠正和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使内部控制更趋于完善。

(三)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程序、方法和技术

1.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

(1)对内部控制符合有效性的测试。主要包括投资控制审计、成本费用控制审计、资金控制审计、物资采购控制审计、市场准入控制审计、合同管理控制审计、劳动人事控制审计。

(2)对内部控制进行综合测试和评价。主要包括对内部控制与企业本期主要生产经营目标一致性、内部控制成本效益性进行测评;对内部控制健全性、科学合理性进行评价。

2.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

内部控制审计应执行检查控制的程序,直接参与重要的生产经营活动,如介入重大工程、物资采购项目等的招投标过程,介入公司预算的制定、执行和修改过程,介入市场准入的审批过程,介入重大合同的签订过程等。通过积极的参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及时发现、纠正偏差和错误,反馈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起到预防和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作用。

3.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和技术。

(1)和其他审计项目一并开展。即在开展其他项目审计前,先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确定其薄弱环节,以编制审计方案,明确审计重点,再开展其他审计项目。如此,可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2)开展专项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要针对一些主要的控制程序,重要的、易产生问题的环节,如合同管理、市场准入、物资采购、外付资金等进行专项审计。检查有关制度、程序的贯彻执行情况,对其健全性、科学性、有效性做出综合评价。

企业内部范文篇10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加快,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势必要强化内部控制。就石油企业而言,各级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内部控制工作建立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进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

一、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石油企业大部分结合本单位实际,分别建立起不同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也有部分单位领导对内控工作的意义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内控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还有个别单位存在走过场、形式化的倾向,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等。这些现象和问题说明,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尚需巩固和完善。

(一)存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误区

在实际运作中,一方面有些企业的负责人根本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也不能有效实施;另一方面部分领导和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陷入误区,他们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把内部控制看作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有的企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未理性化,由此导致企业资产流失等现象的频繁产生。

(二)缺乏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目前一些石油企业制定和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情况来看,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本本框框,真正扎扎实实落实到实处的并不多,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真正起到预警作用;有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具体执行时走了样,有章不循。比如,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一些企业没有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有的即使编了也是由银行出纳来完成的,这完全违背了职责分工、岗位分离的内部控制原则,为挪用公款、携卷公款事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缺乏全面的预算管理机制

大多数石油企业的预算编制,由于信息不对称使管理层不可能对预算提出实质性意见,导致管理职权弱化,从而滋生了预算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削弱了预算管理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作用,为内部控制留下了隐患。

(四)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目前,有些石油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有的企业虽然进行了治理,但实际情况并未根本改变,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和财务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先天不足导致信息失真的现象依然存在。出于各自的利益,有些企业的管理部门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而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使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以致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

二、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作用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因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石油企业大多是跨区域、跨行业、多工种集团型的大企业和特大企业,还有各油田众多的多种经营股份制公司,点多、线长、面广是其基本特点。因此,加强和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对目前石油股份制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大作用。

(一)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经营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和纠正,从而有利于保证企业方针政策和法规得到有效的贯彻与落实。

(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到位,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可以通过对企业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的识别进行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它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

三、我国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内控制度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更不是为了应付检查的“官样文章”,而是适应竞争、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强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内控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仅仅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制度或者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就石油企业而言,各级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进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现阶段,要彻底改变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必须站在完善公司治理、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定位,而不是仅仅在某些方面的简单修补。同时,对任何一项规范的制度既要考虑现行条件的限制,也要有一定的发展眼光,以避免由于日后频繁修订而影响规范的可操作性及稳定性。

(二)树立全过程控制的内部控制理念

当前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及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这些内控制度的方法似乎都侧重于事前和事中控制,而对问题出现后的处置很少涉及。因此,石油企业要树立全过程有效内部控制制度的理念,即事前控制的目的在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事中控制则是让企业活动按照一定的决策方向、目标运行;而事后控制则应侧重于分析结果形成的原因,考核并作出评价、落实奖惩、找出存在的弱点及隐患,进而达到对企业内控制度有效性的评估,并对欠妥部分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制定未来计划标准的依据。因此,必须加强事后控制,使企业及时、顺利克服各种困难,解决问题、渡过难关,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目前,内部控制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查错纠弊和保护资产安全,其目标已延伸到提高效率和效益、保证管理政策和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必须把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通过预算管理来达到计划、协调、控制企业活动的作用,提高内部控制结构的运行质量。

(四)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对公司管理和资金运作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测量管理和持续监控的过程,其目的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取信于市场、取信于社会。强调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监管层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了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公司从许多案例中认识到:风险控制对提高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巩固和重塑诚信市场形象的必然途径。石油企业应该在获取收益和控制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没有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措施,最终将不能保住已获得的市场份额和企业无形价值的积累,即企业信誉。因此,石油企业应将风险控制当作一项战略决策来对待,通过全面、严密、科学的制度设计和体系构造,确保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为投资者创造收益,实现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