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2:19:17

企业监管

企业监管范文篇1

企业目前执行的现金管理制度是国务院1988年10月1日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部分规定如下:

《条例》第二条规定:凡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开户银行)开立账户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以下简称开户单位),必须依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收支和使用现金,接受开户银行的监督。

对企业使用现金的范围和结算起点做了明确的规定。

《条例》第五条规定开户单位的现金使用范围:职工工资、津贴;个人劳务报酬;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同时将企业结算起点定为1000元。规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收到的现金必须存入很行,不得坐支。

二、部分企业现金管理现状

目前,笔者对一些企业现金管理情况作了相关的调查,结果令人堪忧,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没有按照《条例》的规定使用现金。主要表现为现金坐支现象严重,企业所有者在企业随意支取现金用于个人支出等,使用现金的范围和数额远远超出《条例》的规定。

三、对我国现金管理制度的思考

目前执行的现金管理制度是国务院在1988年10月1日实施的,当时的企业所有制结构和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当时还是国有企业占绝大多数,而如今是多种形式并存,民营企业占了绝对多数。很显然,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现金管理制度却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现金管理制度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严重破坏了国家正常经济秩序;不利于公平竞争,减少国家税收收入,助长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本文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易结算时间的缩短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对《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应进行修改,要对企业现金使用的范围和数额严加限制,强化开户银行对企业现金的监管力度,借鉴发达国家对现金管理的经验,对于增加税收收入和预防腐败意义重大。

企业向职工支付的工资及各种报酬应改变现金支付方式,由银行给每一名员工设立一个结算账户,企业以转账方式向职工支付劳动报酬,解决部分员工不依法合并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问题。

《条例》中规定的现金使用范围的第一项就是:职工工资、津贴;个人劳务报酬;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

我国对员工的个人所得税实行全员全额代扣代缴制度和个人申报制度相结合,也就是说企业向员工支付报酬时,按照本企业支付的数额依法课税;如果一个员工为多家企业报供服务,员工自己应按全部收入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据调查,员工有多项收入而没有合并纳税的现象很多,原因就是每个企业都向员工支付现金,如果员工自己不去自觉合并纳税,税务机关似乎很难发现。

如果我们给每一个员工在开户银行设立一个结算账户(不是储蓄账户,相当于法人单位在开户银行设立的基本账户),规定企业对个人报酬不得使用现金,而改成转账支付,那么每个企业支付给同一员工的报酬就会在一个开户行的一个账户上体现。这样税务机关要求每个员工合并纳税的效果一定会很好,因为如果员工不据实纳税,税务机关只要调取员工在银行设立的个人结算账户的记录就可以确定其是否有偷税漏税行为。

目前给每一个人在银行开立一个结算账户技术上可行吗?如果每一个人开立一个结算账户,等于同时减少这个人在银行开立的储蓄存款的账户,账户的增加量不会很大。笔者曾经向某大型银行的一位技术主管请教过,他回答,即使不减少储蓄账户,在银行现有技术条件下也没有任何问题,完全可行。

为什么只允许一个人在银行只开立一个结算账户呢?因为只有这样,这个人在不同企业所获得的报酬才会在一个账户上体现出来,促使员工依法纳税,同时给纳税稽查提供了便利。

四、企业现金管理混乱的弊端

(一)企业股东(自然人)的个人所得税问题

企业经营实现了净利润,股东要想分红进行个人消费,需要按规定向税务机关交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现在企业股东通常的做法是不进行分红,而是在企业支取大量的现金用于个人支出,在会计核算上通常记入了其他应收款的个人往来账。

笔者认为,如果对企业使用现金进行严格限制,那么企业股东如果想将企业的净利润进行个人消费的话,只能通过转账的方式增加自己结算账户存款的数额,那样势必要课征个人所得税。

由于现金管理混乱,个人所得税的设置功能被歪曲,因为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贫富差距的工具,现实情况是工薪阶层由于全员全额代扣代缴制度缴纳了个人所得税的绝大部分,企业股东却利用自己的企业作掩护,偷漏个人所得税。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穷人收入少却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富人却不缴,又没有得到应有的惩处,有失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缺失导致公众缺乏对政府的信任。

朱镕基同志在担任总理期间曾说过,“查一查那些富人,看看他们交了多少税”。既看他们办的企业交了多少税,也要看他们个人交了多少税。他们用于个人消费的钱交税了吗?所以税务机关要严查企业股东通过现金提取对企业资金的非法占用。

(二)现金使用超范围、超量引发的偷税行为

我们知道,企业购买存货及销售商品,如果是转账结算,那么企业支付或收到的款项在企业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上要留有记录,如果企业做假账不予记录,那么企业在该银行账户的对账单一定要留有记录,企业的偷税行为就有了被查实的证据。相反,如果企业不按现金管理制度执行,大量地使用现金结算,就可以形成收入不入账或少入账,既可以躲避银行的监管,同时税务机关也很难查实。

(三)引发腐败的直接根源

什么是腐败?腐败就是权钱交易;怎样的钱权交易是最隐蔽的呢?那就是现金。

腐败分子收到的贿赂现金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企业,一个是个人。企业为了获得挣更多钱的机会去行贿,个人是为了达成各种目的去行贿,他们都要使用现金。

下面我们看一下“重庆第一贪”的案例。

2008年1月14日上午,南岸区融侨半岛一业主找到小区物管,声称要装修住房,但钥匙锁在房内,希望物管公司帮忙想法让装修工人进入自己所在的四楼房内。

南岸区融侨半岛物管公司人员想到,该业主楼上的风临洲B2区20栋5-1号住户,虽已接房但还没有装修,该住户正好在物管处留存了一把钥匙,可以从五楼借道将装修工人从窗户吊入四楼。保安人员随即拿钥匙带着装修工人进入五楼住户家。

随后,装修工人从五楼顺利进入四楼房间,而保安却无意中在五楼住户的次卫生间中,发现一堆用胶带密封着的矿泉水纸箱。保安撕破纸箱,竟发现露出一沓钱来,随后满满一箱捆得整整齐齐的百元大钞显露出来。再查看几个纸箱里全是钱,随即报案。南岸区公安分局经侦支队前往调查。经现场清点,共8箱钞票计939万元。现金太多,让办案人员忙活了很久。一捆捆排列后,照相取证时竟无法将摆在地上的钞票全部收进取景框内。

经调查,购房人叫付尚元,房是其姐付尚芳买的,而付尚芳丈夫是晏大彬,重庆巫山县交通局长。其在位8年,这只大硕鼠收贿不断,可是,我们的纪委、监察、检察、反贪等专职的“大猫”,却从未发现硕鼠劣迹,在组织部门考核中也是年年合格、年年过关。

给晏大彬行贿的周松等人就是为了得到交通局的工程才将上千万现金拱手相送,而官员受贿的现金绝大多数来自于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他们用于行贿的现金全部都是在开户银行从企业的账户中大笔大笔提取出来的。

试想,如果我们各级开户银行对企业和个人使用现金严格管理的话,他们拿什么去行贿,总不会直接把钱转账到给腐败分子的个人结算账户吧?

有权力的人如果无法收到现金,他们还会违纪国法吗?没有了利益驱动,自然他们就会老实做人,廉洁奉公了。

五、弊端存在的原因

(一)银行监管失效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银行应当严格履行金融主管机关的职责,负责对开户银行的现金管理进行监督和稽核。然而,那么多的现金被企业提出,监管何在?职责何在?稽核何在?条例的尊严何在?

笔者和银行的一位负责人谈到监管失效的问题时,他坦言开户银行工作人员徇私是主要原因,但也有有法不依,有令不行的因,主要是如果这家银行对现金监管严格,企业很可能要将账户挪到另外一家银行,造成这家银行客户流失,所以银行认为,钱是人家个人的,愿意怎么花管他干吗,只要保住自己的利益和自身银行的利益就可以了,管不了那么多。

到现在为止,笔者没有听到或看到一则因开户银行现金监管失效而被追究责任的案例,我们见到的都是对受贿者和行贿者的法律处罚。

这不能不说是人民银行对开户银行的监管失效。

在调查中有一个人曾经跟笔者说过他们在银行提取巨额现金的过程,其实很简单,他们单位的法人代表与银行的副行长打个招呼,一个星期提出350万元现金,用蛇皮袋子装钱。笔者问他干什么用,他笑了笑说,那还用问吗?当然是送人了。

(二)制度严重滞后

现行的现金管理制度是1988年10月1日国务院的,到现在已经整整22年了,期间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到了必须严格控制现金使用的时候,并且在技术条件上能够实现,但制度还是一成不变,能不出问题吗?不出问题倒是不正常了。

混乱的现金管理现状已经威胁到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个个方面,将对我们建设合谐社会、法制社会产生严重危害。

六、应采取的措施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曾经看过一个资料,介绍西方发达国家的现金管理制度非常严格,如果一个人或企业在银行提取了大额现金的话,立刻就会引起相关调查机关的注意,因为超范围、超限额使用现金很可能意味着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相关调查机关就会密切注意,跟踪调查。

笔者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目前现金管理的现状与危害不为人所知吗?我们国家那么多高级经济学家他们认识不到吗?每年的官员经济腐败案件中贪官收的是什么不知道吗?答案一定是知道的,但为什么制度与监管没有改变呢?

有一个人曾给笔者说了一个答案,他说这个事情不是鲜为人知,而是没有人愿意提出来去改,因为他们可能是混乱现金管理制度的受益者,如果去改,岂不是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吗?

笔者认为,从国家发展民族大义来说,任何个人的私利都是微不足道的,何况这种私利是违法犯罪行为。

企业监管范文篇2

关键词: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监管的难点;对策和建议

企业标准是针对企业范围为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企业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其中企业产品标准又是企业标准体系中较关键的组成部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规定,我国对企业产品标准施行备案制度,在执行该制度20年之后,国务院2015年13号文件印发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其中要求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建立企业产品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走到今天已经有近4个年头,从初期的过渡性实施到2018年新标准化法出台正式具备法律地位,作为一名标准化工作者见证了全过程。这个制度到底实施的如何,我们的监管能不能落地,结合实际工作和本地情况做些思考。

1现状分析

1.1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情况(以高邮为例)。2015年高邮市监局开始引导企业产品标准从传统的备案制逐步转换为自我声明公开。通过调查统计高邮市2012-2019年企业标准备案和公示数,对比可以看出,除2015年因为改革刚开始企业还未完全接受新的方式公示数量较少。从2016开始,标准公示数就有了很大提升,每年数量明显比往年备案数要多。应该说在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引导下,企业已逐步适应改革,制定标准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公示数量大大提升。这说明自我声明公开制度相比原来的书面备案,备案时间从原先的十几天大幅缩减到10分钟,且无需跑腿直接可自行网络操作,确实能减轻企业的人力、物力消耗,给企业提供了方便,可促使更多的企业积极制定企业标准。1.2企业产品标准监督管理保障和实施情况。从2015年改革开始,国家、省、市级为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示事后监管出台了一些保障政策法规等,也逐步开展相关活动。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13号文《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并开放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积极响应改革方案2015年7月9日出台《江苏省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管理办法(试行)》。2018年1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正式实施。2018年12月23日,新修订的《江苏省标准监督管理办法》12月28日,于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2019年6月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1104号文《关于印发团体标准、企业标准随机抽查工作指引的通知》,同时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线“监督检查”功能,监督检查用户手册。截止目前江苏还未将企业标准监管纳入“双随机、一公开”清单中,但是从目前国家、省市级出台抽查指引并已开始行动分析,很快必将纳入“双随机、一公开”清单中。新标准化法实施,法律依据明确后,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开始部署监督管理工作,2018年11月7日下发《关于开展企业产品标准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并在全省开展为期近10个月的监督抽查,其中扬州被抽查76家,符合14家,一般不符合30家,不符合32家,不符合率42%,全省不符合率为30%。扬州抽查情况不容乐观,2019年11月5日扬州市监局召开各县市功能区开展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监督检查大练兵活动。各县市区局随后都分别召开企业标准监督检查工作会,布置不合格企业标准的后处理工作。截止2019年12月20日,扬州市完成了第一次省级企业标准公示监督抽查后处理上报工作。从此次扬州通报结果看出企业标准监管迫在眉睫,2018年之前由于没有正式立法,可以说全省企业产品标准监管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现在企业产品标准事后监管工作已成为常态化的监管工作之一,但监管成效还不明显,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分析困难,谋划解决办法。

2企业产品标准监管的难点

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取消了市场监督管理局事前行政许可审批权,但是事后监管职能依然在肩。这无疑给基层监管人员施加了巨大压力,大家普遍反映标准监管难,个人觉得主要的难点有以下几方面。2.1标准业务知识储备少,导致监管动力小。市场监管基层分局人员少,一个分局只有几个人,但是却要监管上千甚至上万经营主体。同时还处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处境。基层的人员要掌握市监所有条线业务知识实属不易,尤其标准较特殊,专业性极强,仅一个标准的封面、编号等都有特殊规定。俗话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基层监管人员由于缺乏标准基本知识,且多年来标准方面的执法案例很少,没有经验可供借鉴,所以基层人员觉得监管有困难,动力不足,有排斥心理也很正常。2.2制标企业底数摸清难,导致监管方向。糊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规模企业对标准化工作还是重视的,往往都知道主动制定标准并公示,但是中小企业标准意识淡薄,主体责任感不强,促进作用不大。企业标准公示后监管部门只对公示的企业标准情况知晓,而很多企业的产品是无标或乱标生产,但由于不公示,我们就很难掌握情况。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又频繁,标准更新不及时等种种原因导致制标企业数这个庞大的底数很难摸清。监管人员可以监管公示标准的企业,而没有公示的企业无法及时监管,若恰好这些企业标准出现了问题,这个责任让基层人员承担的确有点冤。2.3标准内容合格判定难,导致监管落地难。国家市场监管局2019年刚刚出台了企业标准随机抽查指引,江苏省市监局在2018年就启动对全省的企业公示标准进行监督抽查。基层人员一直期望的监管方法虽已逐步出台,但是能否真正落地发挥实效还需要更加全面和长期的思琢。因为对企业标准监管最困难的就是对标准内容的判定,由于标准是技术文件,涉及各行各业的指标参数,即使有很好的抽查方案,可是基层监管人员对抽到的标准质量如何判定仍一筹莫展,监管实效自然无法体现。2.4监管后期处理制度缺,导致监管实效低。对企业标准的监管最终目的是希望可以警醒经营业主负起主体责任,按标生产,严把产品质量关。所以监管的实效是我们最关心的,即使我们可以看懂标准,分析出合格与否,但是后期处理惩戒执行不好,监管实效必定无法发挥。新标准化法主要以民事惩罚为主,威慑力确实不大。而在实践中我们已发现监管人员发送整改通知书后,很多企业自以为聪明把标准作废,认为只要不公示就无法抽查到,以此逃避责罚;或者有的企业的确整改了重新公示标准了,但是标准质量如何,我们是否需要再进行一轮复查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依然缺乏妥善的后处理制度,我们把不合格的标准找出来可能很容易,但是要纠正错误,让标准变成合格,产品质量达到标准要求才是最终目的,也是最困难的。

3企业产品标准监管有效推进的对策和建议

企业监管范文篇3

自2002年向省物产集团公司等14家省属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和监事会专职监事(以下简称专职监管人员)以来,专职监管人员和各派驻企业在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专职监管工作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信息不对称、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更好地履行出资人职责,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发挥专职监管人员在新一轮省属企业改革中的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省属企业专职监管工作通知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专职监管人员是省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向省属企业派出的监督代表,其监督工作依据《公司法》、《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制度进行。监督工作的对象和范围主要是所派驻的省属企业及其以出资人身份行使职权的领域内的资本运营和财务会计活动。

二、专职监管人员在履行监督职责时,坚持知情、建议、纠正和报告原则,通过参加会议、阅读文件、查阅资料、实地查看、听取汇报等形式,对派驻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主要包括日常监督、重点监督和内控制度监督。

(一)日常监督。主要是掌握财务变动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了解并检大投资项目、国有资产安全运作、保值增值等方面的情况,并就资产运作状况、会计信息真实性情况作出评价。

(二)重点监督。主要是通过参加会议、阅知有关材料和审议财务会计报表等方式,对董事会决策、企业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监督。

1、决策活动监督。重点是监督企业决策程序是否规范,决策要件是否完备,决策事项是否合规。

2、财务会计活动监督。重点是监督企业会计政策的执行,并通过审议财务会计报表,对可能存在、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监督。

对会计政策执行的监督。主要是检查企业是否存在随意选用会计政策的现象,是否采用统一的内部会计核算办法。

对财务会计报表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利润表,监督企业收入、利润有否虚增或虚减;通过资产负债表,监督企业有无侵犯国有资产权益等行为;通过现金流量表,对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进行动态监督;通过利润分配表,监督企业在利润分配中是否同股同利,有无损害国有股权益。

(三)内控制度监督。主要是结合企业整体资产的运营情况,着重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情况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1、内控制度建立情况的监督。着重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健全了内控制度。对尚未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体系的企业,应督促其尽快建立和健全内控制度,并加强管理。

2、内控制度的合法、合规性监督。着重检查企业内控制度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是否符合出资者对企业进行监控的需要;是否符合经营者对企业运营安全性、有效性、效益性控制的需要。

3、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着重检查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得到遵循,控制程序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特别是财务管理、资金管理、长期投资管理、国有资产处置等制度的执行情况。

对财务管理制度执行的监督,着重检查有无随意调节企业收入、费用、利润;有无未经批准就核销资产、资本金;有无账外资金和账外经营等行为。

对资金管理制度执行的监督,着重检查有无擅自拆借资金;有无委贷资金不能按期收回;有无关联企业关联交易违规占用资金等行为。

对长期投资管理制度执行的监督,着重检查有无长期投资项目无合同、无协议、无可行性分析、无集体会审意见;有无对境外投资失去控制;有无账外投资行为;有无巨额捐赠性支出;有无资产无偿转移;有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作价投资不进行评估和备案(核准)等行为。

对其他内控制度执行的监督,着重检查有无因巨额担保引起连带责任,从而造成或有负债;因经营股票、债券、期货引起巨额亏损;违规进行股票、债券、期货投资等行为。

三、对于监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专职监管人员有权要求企业、责任部门和有关人员作出解释,也可以建议省国资委对派驻企业及其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进行专项审计,并参与选择确定委托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

四、专职监管人员应及时掌握企业的资本运营和财务会计活动情况,对其作出客观分析、评价,提出相关建议,并按照《专职监管人员工作报告制度(试行)》的要求向省国资委提交专项报告、定期报告。工作报告涉及的相关内容可以要求企业予以核实。省国资委定期召开专职监管工作例会听取专职监管人员的工作汇报,同时完善监管信息沟通渠道,并及时按规定程序办理专职监管人员提交的专项报告、定期报告。

五、企业应自觉支持、配合专职监管人员开展工作,向其提供相当于企业董事会成员工作所需的办公条件等后勤保障和各种文件资料,并确保所提供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及时。

企业召开董事会、经营班子会议及其他涉及财务、内审、项目投资、经济担保、企业改制、产权转让和资产重组等经济活动的专业会议,必须通知专职监管人员参加或列席,并提前提供相关材料。

六、为了确保专职监管人员及时掌握企业的资本运营和财务活动的情况,发生下列事项时,企业必须将相关材料送专职监管人员阅知:

(一)产权(资产、股权)转让、增资减资、对外投资(包括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发行债券;

(二)贷款、抵押、担保;

(三)大额资金流动(具体金额由监管企业与专职监管人员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另行商定);

(四)重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合资等各种改制方案;

(五)董事会决议,董事会、经理层作出的有关经营活动的报告、计划、会议纪要、可行性报告、对内对外文件、财务报告等;

(六)董事会、经理层、财务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下属子公司的重大人事变动;

(七)审计、中介机构、内审等部门出具的各种报告;

(八)经济诉讼案件。

七、专职监管人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忠实履行监管职责,规范监管行为,认真完成省国资委交办的各项专项监督检查工作,以切实维护出资人的权益。

专职监管人员不得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不得接受企业的任何报酬、馈赠,不得在企业报销与公务无关的费用。对专职监管人员违反工作纪律或因玩忽职守、监管不力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经查实后,将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企业监管范文篇4

1.1隐蔽性较强

贩卖假烟被誉为“有的利润,无贩毒的风险”,因此很多不法分子开始研究企图钻法律的空子,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贩卖假烟,可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邮寄的外包装上、品名上下足功夫,从外形上突破思维定式,误导专卖执法人员的判断。目前,贩售人在生产、储藏、运输和销售等程序形成了产业链。“产、供、销”脉络清晰,组织更加严密,分工更加明确,呈现“一条龙”的服务特点,因此,县级烟草专卖局打击涉烟违法犯罪工作面临着要拼眼力、拼耐力、拼智力、拼技能的严峻考验。

1.2收寄人空白

查获非法邮寄的假冒卷烟,在寄递阶段,寄件人一般都使用的是假姓名、假的联系方式,少写、多写电话号码数字,或者直接不写任何信息,寄件人的信息完全空白,另外,在收件人这边,为了逃避法律,收件人这一栏有姓名但无联系方式,面单上一般写的是自提货、到付款,对货主无法进行深挖细掘和打击查处,这就给专卖执法人员的案件甄别方面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1.3分批次寄递

在非法贩运假烟案件中,一些不法分子为了钻法律的空当,把数额较大的卷烟进行分解,通过多次、隔天,伪造姓名、联系方式、收寄件地址,以每次2条的寄递方式来完成交易活动,即使被烟草专卖执法人员查获,因其数量和金额未达到烟草专卖法追究责任的标准,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邮寄、异地携带烟叶、烟草制品的,不得超过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规定的限量。”国家烟草专卖局、邮电部《关于恢复烟草及其制品邮寄业务的通知》中规定:“邮寄卷烟、雪茄烟每件以二条(400支)为限(二者合寄时亦限二条)。邮寄烟叶、烟丝每件以五公斤为限(二者合寄不得超过十公斤)。”该通知还规定:“用户邮寄烟草及其制品,每人每次限寄一件,不准多件邮寄。寄递公司要加强收寄验视,防止一次多件或多次交寄的做法,并严格邮件封装,确保运递安全。”而现实中,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当两条多次或者多人邮寄,对于该行为县级烟草专卖执法人员束手无策。

2快递物流企业监管的法律风险表现

首要解释一下“法律风险”的含义:“法律风险”是指经营活动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或者由于外部事件所产生的可能造成一定损失的可能性。在烟草行业中,法律风险是指在烟草商业系统各单位及其员工的职务活动,因与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存在差异,或者由于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等,导致单位或个人依法承担不利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2.1鉴别不当风险

在市场检查过程中。稽查员需要对查获的卷烟真伪进行初步的判断识别,由于市面上的卷烟越来越高仿,凭主观有时难免会出现误差,如果将真烟判断成假烟,则会进行先行登记保存,随后进入行政处罚流程,走送检等程序,无形中造成了工作效率的降低、行政执法成本的提高,而且也承担着一定的法律风险。如果将假烟判断成真烟,则为不法分子提供了逃避行政处罚的机会。

2.2行政责任风险

一线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执法能力、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执法行为不规范甚至出现行政违法行为,那么引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案件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影响非常严重。专卖执法人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不依法行政,违反法定条件、权限、内容、程序种类、幅度实施处罚,违反法律规定主观随意性太大,自行收缴罚款、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罚款、吃拿卡要、没收违法所得等行为,都会受到行政责任的处罚。《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烟草专卖法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调查或者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专卖管理人员开展市场检查或者查处违法行为时,应当佩戴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配发的徽章,出示省级以上烟草行政主管部门签发的检查证件。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单人执法、不出示证件的情况也是引发法律风险的源头。

2.3民事诉讼风险

首先,专卖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中,违反法律规定给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带来财产以及其他方面的损失,需要对其依法进行赔偿。在对物流快递检查的过程中,个别快递企业负责人对专卖执法检查不予配合,出现私藏、拒绝专卖执法人员的例行检查的现象。甚至利用微信自媒体散布一些不实的有损于烟草行业形象的言论,引发社会舆论压力以及当事人的举报投诉,这些都成为烟草专卖执法人员的执法风险。其次,一些当事人在接到快递公司或者烟草专卖局的通知以后大为恼火,对快递企业快递员恶语相向,极容易引发当事人甚至快递企业的诉讼风险。最后,《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他人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县级专卖执法人员需要对可疑包裹进行进一步证实时,需打开包裹进行鉴别和验证,程序不当涉嫌违法,极易引发民事诉讼风险。

3快递物流监管引发法律风险的原因

3.1缺乏系统专业性培训,整体层次偏低

专卖执法队伍整体层次偏低,绝大多数未受到严格正规的普通高等教育训练,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通过从其他单位合并过来的人,这就意味着专业不对口,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在后期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比较繁忙,单位部门不够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个人思想意识不高,缺乏主观能动性,对于类似于真假烟培训、案件办理、烟草行业法律法规以及行政法、邮政法等其他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一直是一个缺口。

3.2法制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

一方面,行政相对人缺乏法律意识,形成“不知法可犯法”的观念,一旦自身利益受损,便与专卖执法人员起争执;另一方面,专卖执法人员缺乏应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知识素养,遇到紧急状态不按程序执法、不依法办事、不严格执法、不善于执法、不文明执法。靠三寸不烂之舌试图去说服当事人,显然难以服众,导致事态并不能够圆满解决,引发刑事责任风险。

3.3执法人员专业性不强,廉洁意识较差

执法人员专业不相符,执法需要自己懂法方可更好地运用法律,从当前人员配置来看,大多数人未受到系统的法律教育,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虽然专卖执法人员都通过了行业所要求的“二级师、一级师、高级师”的级别考评,拿到了执法所需的检查证,但对于一些法律法规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不够细致深入,在执法过程中分析能力较差,生搬硬套加以运用,很容易造成法律条文适用错误,法律程序颠倒的失误。对法条的理解只是浮于表面,理解不够深入,往往在适用法条上、案件处理程序上、相关注意事项上往往“吃不准、拿不定”,随意性较强,自制能力较差,对于当事人的蝇毛小利拒绝不够彻底,出现吃拿卡要的现象。

3.4缺乏沟通协作,联合执法效果欠佳

烟草部门相关负责人与当地邮政管理部门沟通协调不够及时有效,导致案件查办时,没有达成共识、未形成统一的管理办法去协调处理,快递企业人员对于被查的假烟也是前怕狼后怕虎,没有准确可依的规定,都是两眼一抹黑,真正遇到问题以后,遭受当事人的谩骂甚至举报,甚至会被罚款,影响到了快递物流企业的经济利益,物流快递企业本是以营利为目的组织,自然不会太积极配合烟草专卖执法人员的工作,甚至私藏、转移涉案卷烟。我国在《关于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工作加大打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行为力度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对烟草违法案件的涉案金额不足5万元的案件不予立案,而在现实生活中,5万元的案件是比较少的,尤其快递中查到的大多是小数额的案件,而这些小案件,公安机关都是不予立案的,这也使烟草专卖执法人员很难达成与公安部门的协作,导致涉案人员违法成本低,专卖执法工作孤掌难鸣。

4烟草行业规避法律风险的对策

4.1注重风险防控,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建立系统的培训方案的方式,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将法律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作为重点,将其列为岗位考核计划,着力提升各岗位人员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新的专卖工作知识的学习。熟悉案件经营流程,掌握规律方法,提高处事应变的能力,充分调动专卖执法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创新能力;专卖执法人员要真正的提高思想意识,把学习当成自我加强、提升业务能力的途径,除了专卖知识外,还要学习营销知识,只有全面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够在专卖执法的具体实践中运筹帷幄。

4.2提高行政执法艺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专卖执法人员首先要转变执法过程中自身的执法方式,法律归法律,说理归说理,既要依法行政,也要重视说理教育,执法的目的在于教育改良,在于规范专卖卷烟市场秩序,对于行政相对人,要“柔性执法”,这里的“柔”不是不作为,不是唯唯诺诺、低声下气,而是要切忌“生、冷、硬”的态度,不要把行政相对人当成犯人,对其进行大声呵责,剥夺当事人的尊严,而是要耐心细心讲法律法规,认真仔细讲道理,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但使当事人受到了教育,得到了警示,同时也达到了目的,避免了双方的冲突,减少了暴力抗法的可能性,降低了刑事法律风险。

4.3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货物检查制度

要联合公安、交通、工商等执法部门,密切配合,把物流快递行业作为卷烟打假的切入点,有效解决烟草部门执法权限不足、手段滞后的问题。要积极沟通联系运输管理部门,成立相关的工作办公室,将物流领域涉烟监管纳入双方的工作范畴。同时,还要制定并完善案件移送制度和联合执法制度,定期开展物流环节涉烟整治,进一步规范物流环节监管。此外,要建立健全货物检查制度,对所托运的货物进行严格检查,坚决杜绝托运违法违禁物品。要明确相关管理机构对物流运输行业进行监督和管理,将其纳入正常的行政监管范围。另外,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烟草部门要根据各个物流企业的到货时间段进行分片管理,强化稽查人员责任机制,建立物流巡查台账,并开展周期性日常巡查,确保建立起一支信息共享、沟通及时、反应灵敏的联合执法队伍,对物流企业实施有效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运输烟草专卖品的行为,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

作者:罗凯 单位:海原县烟草专卖局

参考文献:

[1]蒋丽雯.我国烟草专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4.

[2]彭榆淇.县级烟草专卖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湘潭:湘潭大学,2015.

企业监管范文篇5

一、落实企业主体防控责任,加强屠宰检疫

1.做好宣传工作。坚持“谁监管、谁宣传,谁宣传、谁督促”的原则,宣传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科普知识,讲解当前的防控形势和相关要求,增强生猪屠宰企业的防控意识,督促其建立健全防控制度、全面落实防控措施,切实承担防控主体责任。2.把好屠宰环节各个关口。驻场官方兽医要严格落实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六条禁令和屠宰检疫“五不得”,对生猪屠宰企业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把好“生猪入场、待宰检查、同步检疫、产品出场”等关口。通过电子出证系统核查产地检疫信息,核实生猪来源,查看证物是否相符,耳标佩戴是否齐全,严禁检疫证明记载目的地为非本场的生猪入场。严格落实屠宰检疫申报制度,官方兽医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予以受理。不予受理的,书面说明理由;受理的按照《生猪产地检疫规程》(农牧发〔2018〕9号)第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及时实施宰前检查。按照《生猪屠宰检疫规程》(农牧发〔2018〕9号)第六条第二款和第七条的规定处理宰前检查结果、实施同步检疫、做好检出病害生猪及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认真核对入场登记、生产出库记录等数据的逻辑关系,确保屠宰数据的真实性。监督企业落实国家和省、市的各项规定,认真做好生产过程中相关表格的记录、签字确认工作,保障生猪屠宰加工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督促企业强化生猪经纪人及运输车辆管理

1.实行登记备案管理。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督促生猪屠宰企业履行运输环节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生猪收购、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并执行生猪收购制度,对生猪经纪人、承运人、运输车辆实行登记备案管理,做到来源可溯。2.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生猪屠宰企业应要求经纪人、承运人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明确质量安全责任、非洲猪瘟防控规定和相关知识,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收购国家禁止收购的生猪。

三、开展企业自检,实行产品跨省调运两“不得”

1.突出企业自检工作。屠宰企业肉品品质检验人员要按时参加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开展的培训考核;按照《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的要求,做好入场验收、待宰静养、宰前检查、同步检验、结果处理等质量控制工作;认真排查非洲猪瘟,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症状的,要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2.进行混合血样检测。规模生猪屠宰企业按要求建设标准实验室,配备检测人员、设备、试剂等,开展非洲猪瘟自检工作。对当日生产的产品按批次在屠宰过程中采集所有生猪的混合血样,进行PCR检测试剂盒或免疫学检测试纸条检测,凡未经检测的批次产品,不得外调出省;未在屠宰过程中进行混合血样检测的库存产品,不得外调出省。3.定期抽样核查比对。屠宰企业应对样品采集和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负责,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对企业加强监督检查,定期抽样核查比对,企业检测数据核查比对不正确的,暂停产品外调;企业在样品采集和检测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停止屠宰检疫。检测到疑似阳性结果后,要及时对样品来源场点开展隔离、消毒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疑似样品信息按规定报省级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在省级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指导下送样确诊。

四、监督企业实行批次管理,健全各种台账

驻场官方兽医要监督生猪屠宰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非洲猪瘟管控方案并严格执行,根据生猪不同来源按批次屠宰,按批次发货,建立完善的进场、屠宰、生产、出入库、销售记录等台账。对于不能区分生产批次、相关台账不健全的生猪屠宰企业,产品不得外调出省,不向外省推荐备案。

五、严格产品A证出证条件,根据检测结果分类销售

1.非洲猪瘟防控期间产品A证的出证条件。根据国家、省、市有关工作要求:非洲猪瘟防控期间,对于外调出省的生猪产品,生猪屠宰企业申请出具检疫合格证明(产品A)时,除了要符合《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外,还需提供外调生猪产品出证申请单、检测结果报告、承诺书。其中,外调生猪产品出证申请单应载明生猪来源、产品批次、检疫标志号码等信息,以便进行追溯。2.不同检测结果产品的销售范围。经PCR检测试剂盒或免疫学检测试纸条检测为阴性的,同批生猪产品方可上市销售。其中,经PCR检测为阴性的生猪产品,可按照规定跨省或在本省范围内销售;经免疫学检测试纸条检测为阴性的生猪产品,仅可在本省范围内销售。

六、建立屠宰环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做好清洗消毒

企业监管范文篇6

一种价值观念或原则长期被融入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之中,并得到了企业经理和员工们的认可就形成了企业文化。较多人们理解的文化似乎就是一些文字方面的东西,认为就是几句象征性的口号或是宣传的小册子,这是个局限性的看法。

著名海尔集团就成功的建立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为谋生存、求发展、图创新、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企业上上下下在各个方面都能够理解和贯彻的企业的价值观念和发展理念,它是个综合体,不仅包括人们直观理解的企业目标文化,而且包括企业的用人文化、科研文化、创新文化、成本管理文化等等若干种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髓。

成本管理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有效率的实施企业成本管理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制约作用,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成本管理文化,它的成本管理就会事半功倍;相反,个企业没有系统的成本管理文化,而是单纯的就成本管理论成本管理,必然会使成本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成本管理文化是企业推行的成本价值观的具体反映,它不是虚拟的口号,它完全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或成员具体的成本行为来得以体现。企业产品或是服务的生产和提供是个消耗成本,创造价值,补偿成本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通过最终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认同实现价值对成本的补偿,获取利润。可见,成本的发生与企业获利息息相关,企业重视成本管理,节约成本,就要建立好的成本管理环境和氛围,创建良好的企业成本管理文化是营造良好的成本管理环境的必备因素。

二、企业成本管理文化的建设

(1)增强企业员工的成本意识

成本意识是指企业对成本节约和成本控制的认知度和重视,不受“成本已无法再降低”的思维定式的束缚,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是无穷尽的。企业要通过文化建设与宣传,树立职工是主人翁的管理观念,树立和强化员工的成本意识、效益意识、节约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员工意识到成本是可以控制的,成本控需要大家的参与,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节约成本,控制费用,并使员工充分认识到成本的节约、效益的高低与自己的劳动报酬是紧密相联的,从而主动参与到成本控制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中去。

(2)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包括人本管理理念、人本管理制度、人本行为三个方面。人本理念指处理解决问题始终以人为本的观念、态度与原则;人本管理制度指制度的制定要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前提,充分培育、积累人的知识和技能;人本行为指企业和员工的目标要通过其行为才能实现,行为受观念和文化的支配与指导,并受制度的约束与激励,反过来行为过程又会强化文化观念、反馈制度建设,三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领头羊。企业产品研发成本、人力资源成本、质量成本、环境成本、市场成本、顾客使用成本、营销成本、维护成本、弃置成本等成本的有效控制,无不与人息息相关。

(3)利用文化建设做好成本节约的宣传

以人为本的管理不是让员工放松懈怠,不是鼓励员工贪图享乐,而是给员工一个更加公平和谐、能展示自己才能的竞争平台。使每位员工以高效率、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去。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加大对成本降低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黑板报、企业报刊、企业网页等媒介,将成本管理对企业效益的提高、发展的意义以及对员工自己薪酬的影响,成本管理的有关知识等进行宣传,大力宣导成本节约。

②加强对员工进行成本管理方面的引导。成本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分工合作,采取培训、实地调研会、座谈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让员工了解成本,认知成本管理,主动参与成本管理。

(3)设计好企业的愿景

企业愿景是指企业长期的发展方向、目标、目的、自我设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体现企业永恒的追求。它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种期望和描述。企业必须根据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环境、社会环境以、行业及地位、产品特色、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发展趋势等设计出符合自己的愿景。

企业监管范文篇7

农业科研院属企业对农业企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带头和推动作用,在弥补所在科研院财政收人不足、提高科研人员收人和促进科技成果转达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般具有以下特点:l)投资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投资收益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弱;2)投资主体单一,大多为国有独资企业或控股企业;3)经营管理者多数为兼职的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高层次专职的经济管理人才匾乏,对本领域的技术了解较多,但对经营管理、财务成本核算等知识相对不足。

2农业科研院属企业潜在风险

2.1农业科研院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薄弱我国将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要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相互监督制约,尤其是董事会要能充分发挥作用。但是,相当一部分科技开发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并没有按规范进行运作,还没有真正形成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很不完善。

2.2产权归属不清,连带责任风险大一些农业科研单位在“非转经”的过程中,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投资方和经营方往往为实际的同一主体,科研院属企业法人代表,总经理基本由投资研究所主要负责人兼任,致使实际出资人虚位,投资监管责任不明,对资产的经营行为缺乏监督约束,造成了虽然有人经营使用国有资产,而无人向经营者追索投资收益和所有者权益的弊端。

2.3关联交易复杂,成本核算不准确科研院属企业投资方和技术依托单位往往都是同一单位,利润和投资收益混淆,企业保值增值责任主体不清。一方面应该由企业承担的相关费用没有正常纳人企业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一些与企业取得收人无关的成本费用在企业支出,企业的经营利润以各种不同的关联交易形式返回给其投资单位或主管单位。

3农业科研院属企业潜在风险原因分析

3.1认识上的误区农业科研院属企业基本属于国家投资,科研单位产权管理意识和成本效益观念比较淡薄。

3.2体制上的障碍多头监管但监管部门职责不清,缺乏统一的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监管不力。名义上,农业科研院属企业监管部门很多,外部有国资委、财政和税务审计等部门,内部还有主管单位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内审等,但实际上,每个部门的监管职责并不明确,责任意识淡薄造成了监管乏力。

3.3内控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足(理解偏差),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就是内部会计控制或财务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有的把内控制度等同于内部管理制度,强调了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控制,忽视了内部控制的整体协调。

4加强对农业科研企业院属企业监管的途径和方法

4.1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建立,其关键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而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在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之上的,当前,我国国有产权改革的核心问题应着眼于解决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问题,将政府职能从国有资产的管理中剥离出去,将资产委托给能完全以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机构来运营。所以最根本的是真正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和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

4.2创新财务管理机制加强成本控制,成本管理应围绕企业战略目标,根据生产经营规模科学、合理测算各项目标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在建立目标成本的前提下,通过建章立制将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生产岗位。

4.3强化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要求,将企业负责人的年度目标考核与任期目标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兼顾,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任免相挂钩。

企业监管范文篇8

企业科技项目实施要经历项目可行性论证、实施与控制、收尾和验收等几个阶段,所涉及管理技术包括项目范围管理、进度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项目队伍管理、沟通管理和项目整体管理等。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企业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坚持以创新为主线,认真研讨新时期科技项目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措施,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迎接新的挑战。

一、科技项目管理的有关概念

项目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主要是限定时间、限定资源),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任务。项目管理是在项目活动中运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以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能够对项目按照其内在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满足和超过项目干系人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

科技项目是-个系统工程,其过程包括项目可行性论证、规划与计划、实施与控制、验收与交接等几个过程。针对在项目可行性论证中,企业科研管理部门要制定和规划出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规划的项目目标既要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又要注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具有可行性;项目实施的目标数量要以恰好能反映出能够解决项目的研究问题的需要为最宜,并能更好地发挥项目的建设效益;目标应该有主次之分,按照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实施,突出关键性目标,以便使得实施者抓住重点;科技项目实施的目标应实施动态协调平衡,项目经过一段时期,对于不符合项目实施的目标,要及时进行调整,提高项目的竞争性、可行性和先进性。

二、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项目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载体。企业的使命、企业的愿景、企业的战略目标都需要通过一个一个成功的项目来具体实现。成功的项目不仅能够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利润、扩大企业的规模,而且能强化企业的品牌效应,锻炼企业的研发团队,留住企业的人才。针对目前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主要表现如下:

(一)科技项目布局分散,造成项目建设的资源浪费较大,资源配置方式落后,配置效率比较低。

项目布局不甚合理,甚至还不能突出关键目标,从而造成项目投资铺设面较大,项目投资不集中,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随着项目的细化,每个项目的研究方向平均投资强度或者资金的支持力度,有所下降。影响了项目投资的资源配置,也影响了项目的投资效益。尽管项目建设已经对相关计划目标进行了凝练与集中,但是还有必要进一步收敛目标,集中几个更加具体的研究方向重点突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也能向社会传递出更加明确的信息,以调动更加广泛的社会资源,实现项目要求的目标。

(二)科技项目过程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没有真正从现代项目管理的规律出发,未能建立项目的监督和监理机制,项目建设效益受到影响。

项目实施过程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成功的关键。尽管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实行了类似节点控制,但它的意义已经与原来的一般过程控制出现了很大偏离。因此节点的时间间隔不应该脱离项目本身的发展规律。如何加强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建立有效的过程管理模式、过程监督机制和运作机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专家与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整合不够,造成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重大科技项目的信息时效性较差,造成重大科技项目的应变反应机制不及时,实则管理和技术两张皮。

如何把项目管理专家的综合管理优势与项目的项目负责人的技术专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互补型的倍增效应,将是未来项目实施高效组织实施的重要因素。项目的实施,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开发,还包括项目的组织。谁来组织实施,如何组织实施,相应的责、权、利如何界定等,都会影响着项目实施的管理效率。在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积极性。是保证学科建设成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何将项目实施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项目负责人)整合在一起,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和时效性也是需重点研究的问题。

(四)缺乏风险意识,重大科技项目在论证和计划时,没有切实可行的风险应对计划,对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中造成的风险听之任之。

科技项目的实施没有充分体现出项目的风险意识,也没有项目的风险管理计划,更没有用于项目的识别和分析的技术与方法。这样往往对项目实施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估计不足,容易造成项目实施的目标受到影响,甚至中途夭折。

三、科技项目实施项目管理模式

根据国内外经验,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是一项极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技术,引入“项目管理”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可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改善的办法,推进“项目管理”方法的实施,逐步规范化,增强科技计划项目的活力和效率效益。

科技项目管理是系统的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的经营活动。科技项目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个系统工程,其过程包括项目可行性论证、规划与计划、实施与控制、验收与交接等几个过程。它所着力解决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层面的运行;一是项目层面的运行,通过组织有序、管理规范、职责明晰、协调有力的运行,实现项目管理过程的高效运转。

(一)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的目标规划问题

应该从项目建议书的技术先进性、可行性以及经济性上粗线条地进行论证。应该邀请不同研究领域、国内外本行业知名的专家,实施背靠背论证,项目目标的论证既要符合国家项目实施的大政方针,又要突出重大科技项目的关键研究领域。最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目标规划方案。这个阶段部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多,但对后期的影响很大。

一个有价值的需求被策划成项目得以实现无疑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一个价值不大的项目被及时中止却可以减少企业的直接损失。针对在项目可行性论证中,项目规划目标过于分散而造成的诸多问题,企业科研管理部门要制定和规划出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

1.整体一致性原则

每个科技项目在制定项目目标时,要注重科技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内容和要求,使得总体目标与市场需求、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相关行业的项目实施目标相一致。

2.先进可行原则

规划的项目目标既要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又要注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具有可行性。

3.数量适中性原则

项目实施的目标数量要以恰好能反映出能够解决项目的研究问题的需要为最宜,并能更好地发挥项目的建设效益。

4.突出关键性原则

重大科技项目的目标应该有主次之分,按照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实施,突出关键性目标,以便使得实施者抓住重点。

5.动态协调性原则

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的目标应实施动态协调平衡,项目经过一段时期,对于不符合项目实施的目标,要及时进行调整,提高项目的竞争性、可行性和先进性。

(二)在组织结构方面

应该建立科技项目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和权利;定期召开项目实施与管理协调会,克服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两张皮的弊端。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配备德才兼备既懂项目实施,又懂项目管理的专职人员。通过对现有项目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化培训,补充项目管理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培训,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的项目经理人队伍后,再逐步建立认证、选拔、聘用、评估等制度。随着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分工的细化,必将促进相应的管理水平的提高。项目实施实现归口管理,统一调动项目实施的资源;项目实施才能得到组织保障,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实施动态,开辟信息渠道,缩短信息传播幅度。

(三)实施阶段是项目生命周期中时间最长、完成的工作量最大、资源消耗最多的阶段

这个阶段要根据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WBS)和网络计划来组织协调,确保各项任务保质量、按时间完成。指导、监督、预测、控制是这一时期的管理重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集中项目实施目标,加大项目实施的投入强度,应该根据总体目标和总体布局,建立快速及时的反馈机制和运作机制,及时调整项目实施的设置和资源分配。

对科技项目作好人财物及一切软硬件准备,是对项目任务和资源进行详尽计划和配置,包括定范围和目标、确立技术路线、工作分解、确定主计划、转项计划(费用、质量保证、风险控制、沟通)等工作。在项目管理实践中,真正实现科技项目中工作完全按层次分开。在一些易于操作的节点,先局部采用一些“项目管理”技术方法,比如目前在项目前期设计阶段国际常用的“逻辑设计表”是一个比较好的技术方法,使用这一方法,保证项目设计的全局性、逻辑衔接性和可操作性。

实施阶段需要项目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决策;及时化解各项任务间的冲突,解决矛盾;及时解决项目实施困难,疏通渠道。项目管理者和项目组人员在这个阶段需要高度的目标认同感,建立协调、共享、公开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使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信息和管理进程能在一个共享平台查询,实现总体平衡的管理控制。

项目的实施过程是检验项目论证与规划目标能否实现的过程,也是检验项目能否上水平、出效益的过程。所以,项目每完成某一阶段,就应该对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实施优胜劣汰。同时要建立项目应急系统,及时追踪国内外相关项目技术领域最新动态,检验目前项目目标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于实施目标不符合项目发展要求的,要及时进行论证,作出合理的计划变更和调整,最终达到项目实施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取得最佳的建设效益。

企业监管范文篇9

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所进行的所有监管举措都是为了能够让企业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企业也可借此来获取更多经济收益。但是,这种看似非常有益的监管体系,实质中却存在很多矛盾。

第一,监管部门过于频繁进行重复监管,可能造成监督矛盾日益激烈的同时还降低了监管工作的实质效用。与此同时,过度的监管调控还可能致使监管加大冲突频率。全国的金融机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组织、证券部门以及各保险公司都已实行了监管,所承担的相应职责分别是通过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承担。此类监管的模式都因金融控股企业的产生受到了巨大冲击。在各监督机构目的、标准体系,以及操作方法截然不同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各个监督管理部门活动存在很大偏差,倘若金融控股企业只受单一机构监管,单一监管机构的监管者自愿接受其它监管者所负责工作的可能性非常小。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目的各不相同,也可能致使监管冲突发生。

第二,各监管部门之间因监督目的各不相同,则难以在彼此之间进行协调,调节性能与效率不高。关于金融监督的问题,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都是同一个水平。假使一家金融组织同时经营各项金融业务,比方说既从事银行业务,同时又开展保险业务或者证券业务,如果某项金融业务产生了风险,如何确定由哪家监管机构带头,选择哪家监管机构最终进行决策等实际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

第三,中国金融控股企业已经产生同时不断持续的发展,其运营方式可划分以下两种:第一种为经营性的控股公司,比如银行控股公司(即控股企业为商业银行)全资或控制部份股权,包括附属部门或子公司在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类型的服务性质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实体。这样的金融控股企业特点表现在母公司本身,设立了银行经济业务。所管理与控制的为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附属部门或者子公司,各附属部门或独立的子公司自主对外进行与业务相关的活动,同时承担与之相关的民事赔偿责任风险。集团高管有决策权对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任免及其它附属权利,并对重大事项决策产生影响。现阶段,与之形式相似的银行控股企业有: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第二种是金融控股公司为纯粹性质,集团的控股企业不是银行的金融组织。全资拥有或控制大部份股份,其中包括集中在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服务公司和非金融服务公司的分支机构以及子公司。此类金融控股企业的特色是总部(母公司)本身并没有从事金融相关活动,但其关联公司或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控制进行独立的涉外金融服务,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集团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甚至是孙公司通过管控股权进行监管,集团公司(母公司)董事会对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拥有决定权,同时对子公司重大决策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国内这类型的金融控股集团主要有中信企业、光大企业、平安企业等。我国目前实行以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很难开展对金融控股企业以及相关金融业务的监督管理。其次,金融控股企业下层设置的组织机构互相参股现象,导致法人结构难于分析,企业规模庞大以及跨国经营致使内部管理机构层次多样化,企业金融业务牵涉不同金融业务,又导致运营复杂化。从一个角度来说,致使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大,给金融控股企业的外部监管也带来了许多阻碍,可能致使监管真空;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由于牵涉不同行业的监管机构,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方案和核心截然不同,金融控股企业通过在不同专业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发觉出差异,有可能采取手段,回避监管行动,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阻碍建立组织形式,进而增大各专业金融监管机构在对相关金融部门进行监管过程中的困难。其次,监管主体对监管对象的管控虽然能够有效的避开风险,但由于各个监管主体之中信息沟通与交流不顺畅,可能致使信息传递受阻。使得金融控股企业整体的风险不易于掌控,极易造成监管真空现象。

第四,很难对金融行业的创新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管,开始于二十世纪中叶的金融革新,促使金融行业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是,金融创新却开始与金融监管放松同时发生;风险管控与风险监督无法跟上飞速发展的金融创新,导致风险管控与监督滞后。例如发达国家的一些次贷危机,就是金融创新速度与风险监管速度发展不一致而造成。分析金融工具创新之所以难于被监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金融工具创新是从零开始的过程,现创段开发出对创新金融工具的监管规定和体制难以从一开始就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警惕并加以防范;

(2)新的金融工具投入使用,通常需要丰富的经验,通过很行时间运作方能显现其优势与劣势,致使金融监管只能针对事后,对事前无法判断与执行。

(3)因金融机构自身责任所致,监管当局未将金融工具创新的风险管控纳入直接监管范围,综合以上各种原因,金融工具创新作为金融机构进一步调整金融杠杆率的有效手法同时,也是金融监管过程中需攻克的困难。

二、我国金融行业监管体系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从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变。此转变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依照金融行业实际发展状态进行持续改进。最理想的选择是设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委员会,但是这项选择的落实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过渡才能生效。中国目前执行“一行三会”(即中央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业管理制度,大致上与当下金融市场发展需求相吻合。但还没有明确分工责任,存在监管重复、监管漏洞、监管套利、监管成本过高而监管效用过低等问题,金融控股企业的监管责任不明确以及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尤其显著。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缺少信息交流与沟通、资源共享、团队配合。在维持金融监管体制基本不变的态势下,创新与改进十分必要。

第一,对各监管组织的权利与责任要准确落实,加强沟通与合作以及组织之间信息交流,强化监管协调作用,各个监管机构彼此配合,协同合作。不断改革与完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联合会议体制”。遇到重点难点监管问题集体协商,以实现各监管部门最终统一建议,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

第二,将现阶段对金融机构监管的重点调整为功能监管,实现联合监管计划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第三,合规性监管及风险性监管方法两者结合,视风险性监督为全局引导并带动合规性检查的发展。对银行与金融机进行合规性与风险性等级评价,设立信用等级制度,使银行与金融机构对其运营与风险程度判断以及管控迈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四,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是监管工作主体,制定与发展相关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法规,组织金融监管对金融控股企业的母公司(总公司)根据企业的功能直接监管,对母公司下设的金融企业一并开展业务监管。还可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总公司,实现对集团下属公司的内部管理活动。

三、结语

企业监管范文篇10

加强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监管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及其民间融资的特点要求政府履行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监管责任,民间借贷市场只有在合理监管情况下才能得以规范、有序和完全运行。1.中小企业的外部性要求政府给与扶持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正的外部性。首先,中小企业吸纳较大比率的劳动力就业,缓解了政府的就业难题。目前GDP占全国58.5%的中小企业创造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其次,中小企业是新创企业的雏形,有望发展成大型企业。如果中小企业存活率低也就表明创业成功率低,这将大大降低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创业创造岗位是就业政策导向,创业活动带动劳动力就业,产生了外部经济。新创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创业者和政府的共同目标。再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是产业演进和经济转型的引擎。科技创业是新兴产业形成的根本,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推进产业升级。科技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经济转型产生外部性。承担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要享有中小企业溢出收益就必须扶持中小企业,保障中小企业健康发展。2.宏观调控要求政府将非正规金融市场纳入监管和调控范围货币政策的作用对象是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没有纳入宏观调控范围。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存在让金融市场重新洗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高利率和风险特性影响存款人的储蓄行为,经济理性的存款者会根据自身风险偏好特性选择非正规金融机构。这样,正规金融机构的储蓄量和可放贷量减少,政府调控标的规模缩减,宏观调控效率降低,调控目标将难以实现[4]。另一方面,产业政策效力也会削弱。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低端产业由于民间融资的支持而难以打压下去,而需要政策扶持的新兴产业却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民间金融的存在,削弱国家政策的实施效果。要达到宏观调控目标,政府需要将非正规金融机构纳入监管范围。3.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无序和混乱要求政府加以规范由于非正规金融市场监管缺失,一些黑恶势力趁机浑水摸鱼,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如温州高利贷与黑恶势力勾结放贷,一旦借款者不能如期归还借款,高利贷者将以暴力手段讨债,这也是温州老板跑路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政府监管缺失和法律不完善,民间借款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纠纷调解缺乏法律依据。政府在非正规金融市场没有发挥“守门人”作用,导致民间金融市场无序和混乱,民间借贷亟需政府规范。4.民间金融市场高风险性要求政府加强监管民间金融市场存在较高的风险和风险诱因。第一,民间金融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范围之外,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担保,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容易导致风险失控。第二,民间融资不但要求借款企业承担较高的利息成本,还提高了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第三,民间金融机构自身规模小,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发生破产倒闭的风险较大,容易给存款人带来储蓄风险。无论就借款人还是存款人而言,民间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都要求政府加强金融监管。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监管的可行路径

民间金融市场与正规金融市场之间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正规金融市场具有较高的规范性,非正规金融市场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自由的金融市场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力,规范的金融市场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保障市场主体的权益。政府金融市场监管就是在市场活力与市场风险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实现自由度与规范度之间的平衡。在这个平衡点,既能让市场主体发挥应有活力还能将金融风险置于可控水平。如果政府采取高压金融监管甚至取缔非正规金融市场,正规金融机构又没有完全向中小企业敞开,中小企业无处融资,也将难以生存。政府适度监管应该注重监管效应。政府非正规金融市场管制效应如图1所示。图1中,D是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曲线。当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从正规金融机构无法得到满足时,在应急状态下为维持资金链,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成为中小企业不得已的选择。中小企业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需求可以看成是近乎刚性需求。S是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曲线。只要非正规金融市场利率高于正规市场,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市场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其供给曲线缺乏弹性。E0是无政府干预状态下非正规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点。政府非正规金融市场管制主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确定市场主体的合法地位,取缔黑恶势力等非法主体的交易资格。二是通过利率管制抑制高利贷行为。第一种管制让资金供给曲线从S左移到S,资金供给量减少了与Q1Q2相等的数量。第二种管制让借贷利率从R0降低到R1,资金供给量减少了Q0Q1,如果双管齐下,两种管制措施产生了Q0Q2的超额需求。这是政府管制的副效应。为维持非正规金融市场的供需平衡,政府政策应激励正规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放贷量,放贷增量至少应达到Q0Q2水平。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政府应该放权,允许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建立管制程度不同的多元化金融市场。如图2所示。图2显示,管制程度高的金融市场属于偏正规金融市场,其市场规范度高;管制程度低的金融市场属于偏灵活金融市场,其市场自由度高。规范度高的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控性也高,自由度高的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控性较低。在正规金融市场基础上,发达地区可建立偏灵活的金融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可以建立偏正规的金融市场。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政府都要对市场主体资格加以明确界定,以维护金融市场有序、合理和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