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7:40:33

企业环境

企业环境范文篇1

1.1环境成本会计划分

1.1.1环境预防成本。即用于维护环境现状或防止出现污染和破坏而发生的环境支出,主要包括环保设备仪器的购置、环境监测等所发生的费用。

1.1.2资源消耗成本。主要指的是单位个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耗费及使用的成本支出,实际上就是将资源产品生产所耗用的自然资源以货币形式加以表现及量化的过程。

1.1.3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即对已经发生的污染和破坏进行清理和治理而发生的支出。

1.1.4环境补偿成本。即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补偿而发生的支出,如企业由于排放废弃物而对其他企业或个人造成损害所支付的赔款、罚款等。

1.1.5环境机会成本。主要包括资源闲置成本、资源滥用成本。

1.2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1.2.1资本化处理

企业为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而购置或建造的固定资产可按收益期分别予以处理:(1)收益期大于5年,并能形成有形或无形资产的支出,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银行存款”;计提折旧时,将当期的预防性支出列入“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2)收益期大于1年小于5年的环境支出作为递延资产分期摊销,借记“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环境支出”。

1.2.2计入当期成本法

(1)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污染治理费,处理时可借记“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会计科目;(2)对于企业因环保问题所支付的罚款、赔款以及其它损失,处理时可借记“环境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3)对于企业为开发设计环保工艺、支付环境监测等所发生的当期费用,借记“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贷记“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

1.2.3作为环境负债处理环境负债通常是由企业以往的经济活动造成的,须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潜在性义务。当企业遇到与环境有关的将来可能支付的费用,能够合理而可靠地计量时,可借记“环境损害费用”,贷记“应付环境费用”。

2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现状分析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并积极采取措施节能降耗,但结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将其经营对环境的负外部性纳入到会计核算中。表面上,法律没有要求企业全面实施环境会计核算,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环境会计研究在理论上还不成熟。会计作为企业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的工具,理应提供有关企业的环境信息,会计人员和会计研究者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使经济、自然和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巨额的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会计的责任以及传统会计理论的缺陷是激发环境会计研究的主要原因。

我国实施环境会计是十分必要的:从宏观角度看,既是控制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现实需要;从微观角度看,则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3如何构建我国环境会计制度

3.1树立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

目前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企业对环境会计在建立健全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生态环境无害化的绿色文明理念,建立企业清洁生产的生态环境战略发展观念。其次,国家环保职能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推进环境会计核算的宣传力度,借我国“绿色GDP”试点工作建立适合我国的经济核算框架,促进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和发展。

3.2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1)环境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的支柱,是开展会计实务的必要前提,葛家澍认为“它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所依据的前提条件”。

(2)环境会计目标。从环境会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看,环境会计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

(3)环境会计对象要素。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及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在环境会计要素方面,目前的学术研究也存在分歧。本文认同“六要素论”,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环境会计要素应与目前的主会计报表挂钩,以便经营者了解目前企业的环境状况,体现环境会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3.3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环境信息要在环境报告中充分披露,增强披露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环境报告披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其中,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关键内容。环境会计报告可以是定量总结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量基础与自然量基础相结合以及环境的财务影响报告与非财务影响报告相结合,并突出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的模式有两种。一是补充报告模式,即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会计科目(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等)、会计报表(包括环境成本与收益表、环境业绩表和环境效益表等)和报告内容(有关环境方针、环境业绩、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预测等等)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二是独立报告模式,报告内容包括: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环境标准指标和实际指标,废弃物、污染排放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业绩信息,环境审计报告等。

3.4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

企业环境范文篇2

[关键词]PDCA;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控制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完善,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过去的几十年,多选择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给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观念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合未来的发展要求,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已经成为企业制定相关发展策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目前,对于环境成本的相关界定及核算和控制方法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规范,企业的环境信息也未列入强制性披露范畴,环境成本的控制动力不足,短期效益并不明显。另外,大多数企业实行传统型的事后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忽视了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反馈性的控制,忽略了环境成本全过程循环控制的重要意义,导致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不佳。PDCA管理循环包括:PLAN计划,明确问题并对可能的原因及解决方案进行假设;DO实施,实施行动计划;CHECK检查,评估结果;ACT处理,对不满意结果返回到计划阶段,或对满意结果的解决方案进行标准化。鉴于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着复杂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特点,将PDCA循环应用于环境成本控制,能够契合环境成本控制的特点,实现对环境成本的持续性、战略性及反馈性控制,有助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结合PDCA循环理论,对于探寻全面性、系统性和反馈性的企业环境成本循环性控制体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模糊

企业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主体,其对环境成本的所采取的态度直接决定其控制效果。大量公司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治理和控制的目标,或者目标未结合实际情况,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这种方式使环境成本控制存在较为严重的片面性,对于环境成本的重视并未从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环境成本控制并未立足于企业的长期战略的实现和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更多的将成本控制的目标设定于企业短期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控制范围与方法不完善

从时间维度来看,目前,受传统成本观念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影响,大部分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主要集中于事后阶段,即集中于产生环境问题的阶段。通过采取措施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进行弥补性的事后控制,而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以及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并未重视环境成本的预防和控制。从空间维度来看,受环境成本的外部性特点影响,绝大部分企业只重视企业内部真正发生的环境成本并对其进行控制,而产生于企业外部的环境成本其控制和预防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综合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看,企业对于环境成本控制范围的界定普遍存在问题。此外,我国尚未建立起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体系,企业也缺少相应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从国家现有的会计准则以及当前的环境法律法规来看,在对企业环境成本计量与披露的要求方面,并没有明确规定。同时,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也不包括外部环境成本,而由社会来承担。企业也未专门制定相应的会计制度及核算方法,来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与披露,使得企业披露的成本并未包含环境成本,产品成本并不真实。

(三)缺乏反馈性控制

相比于传统的成本控制,环境成本控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预防性质的环境成本投入,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生产经营来实现其投入效益,这一特点体现在环境成本控制的战略性和长期性方面。所以,为契合环境成本控制的独特性,环境成本控制应实现循环性的反馈控制,并实现环境成本的逐步、重点改善。而现今大多数企业对于环境成本的控制并未采用循环性的反馈控制系统,使环境成本的控制缺乏渐进性和持续性。

三、基于PDCA的环境成本控制的改进

(一)基于PDCA的环境成本控制改进思路

1.明确环境成本控制的战略目标定位环境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成本控制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又有其特殊性。对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定位应当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定位相结合。具体来看,企业不能只关注短期利润的增长,而是应当环境成本控制渗透到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去,从企业的整个价值链和生命周期角度出发,来确定环境成本控制目标。所以,环境成本控制目标的定位,应克服追求企业短期经济效益,从企业长期目标的角度,正确把握环境成本控制的战略性目标定位。2.规范环境成本控制的范围与方法无论在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方面,都证明了末端治理的思想存在的局限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范围应该包括企业价值链、产品生命周期和企业生产运营的全过程。应加大企业控制性环境成本的投入,降低事后损失性成本的失控,从而获得环境成本控制投入的最佳平衡点,环境成本的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体现。3.建立环境成本控制的反馈机制由于环境成本控制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系统性,企业应当建立环境成本控制的反馈机制,在每一次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控制后,对环境成本控制工作实施的情况进行反馈,使环境成本控制的工作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并继续实现环境成本的优化控制。同时,环境成本控制的反馈机制需要企业动员员工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参与,使他们认识到环境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从而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的反馈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二)基于PDCA循环的环境成本控制的优势

1.与长期发展战略相匹配环境成本控制具有持续性的特点,这个特性决定了对其的控制行为必须是不间断的、连续的,并且能够涵盖整个的生产运营过程。而PDCA就是一种具有持续性的循环体系,能够保持在生产运营中对环境成本进行持续性的控制。PDCA循环体系能够有效的使企业受益匪浅的就是随着每一次环境成本控制的实施,企业成本控制系统都会迈上一个新层次,真正做到提升环境质量,减少污染,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观。2.适用于环境成本控制的系统性PDCA循环具有全局性和循序渐进性,针对环境成本控制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PDCA循环作为一种控制系统框架,对于环境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做出详细、规范和持续改进的规划,以此为依据实施全面的环境成本控制,而非站在短期和片面的角度;其次,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立足于每一个控制环节,PDCA循环控制系统都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方案,实现在整体循环改进的基础上,细化至循环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做到循序渐进式改进,从而切实做到实现环境成本控制全局一致的效果。3.适用于持续改进的反馈性控制在监督的基础上实现持续改进是环境成本控制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PDCA循环的“C”阶段和“D”阶段,能够通过对前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对环境成本控制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监督,出现问题及时得到反馈,并在下一个循环中继续得到解决。这样一来,可以提高环境成本控制工作的透明度和持续性,最终达到环境成本控制和环境治理的目的。4.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成本控制系统每经过一次PDCA循环,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对成功经验进行标准化,而对遗留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进一步优化的重点和方向,继而在下一次的控制循环中解决。对环境成本进行循环性的控制,可以使环境成本控制工作得到不断的改进,使环境成本控制的手段更为规范和科学,实现环境成本控制效果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成本PDCA循环控制系统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

(一)培养企业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企业的环保意识,首先应结合环境成本PDCA循环控制的理念,通过构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文化,一方面指构建以企业员工为主题的企业文化,从主观角度培养和规范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在于构建“循环”型企业文化,将环境成本循环控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和广泛参与,并发挥各部门间沟通效率和反馈流程对于环境成本循环控制的重要作用。其次,企业应树立战略环境成本控制意识。环境成本的控制短期内有可能加大企业的成本支出,影响企业经营利润的流入,但是,环境成本的控制应该站在长期的角度进行规划和实施,而非仅考虑生产经营周期的经营利润。

(二)构建环境成本

PDCA循环控制的组织结构组织机构的保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企业应当在现有成本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环境成本控制的责任中心,以负责日常环境成本的核算、分析、规划和控制等工作。企业内各部门都要严格执行和配合环境成本中心所制定的环境标准、清洁生产标准和差异分析流程,完成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其次,建立分析型战略组织结构,当传统生产技术和产品类型不再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产品需求时,分析型企业组织结构应在意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基础上,致力于新技术和清洁产品的开发,从而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大众日益深化的环境保护诉求。

(三)综合运用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

综合运用各种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包括:培养环境成本PDCA循环控制的专业人员。企业应当为员工创造机会和条件接触更加全面和系统的培训,包括定期的现场培训、网上培训以及参加大学公开课等形式,相关人员也应当转变传统的观念,及时更新自身所掌握的会计知识,掌握政策变动,了解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和信息,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另外,应建立环境成本PDCA循环控制方法的选择规范,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战略安排以及阶段性目标改变等具体情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控制方法。

作者:胡志强 单位: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肖序,熊菲.环境管理会计的PDCA循环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环境资源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2014.

[2]肖序,刘三红.基于“元素流—价值流”分析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14(3):79-87.

企业环境范文篇3

关键词:工业企业;环境保护;环境监管;改进策略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企业污染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近年来,尽管通过不断完善环境监管体制,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仍迫在眉睫。就目前而言,如何在环境保护中厘清环境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加以完善和改进,对我国越来越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工业企业环境监管现状

(1)我国工业化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工业呈现高速增长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结构重型化、低水平扩张等特点和问题。重工业是以能源和矿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业,其会大大加剧环境污染负荷,导致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对我国自然生态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且,我国乡镇工业因技术水平低、生产管理落后、高度分散等原因呈现低水平扩张等特点,其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大大高于同等类型的大中型企业,进行更严格的环境监管已亟不可待。2)工业企业环境监管的主要内容环境监管尤其是对重化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核心与重点,也是我国环境监管部门的责任、权力与义务。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各级单位均需积极配合监管。目前我国环境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料核查、现场核查、现场测算、现场访谈、重点监察、要点监管等六个方面,这六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支撑着我国环境监管的框架体系。(3)环境监管的基本措施及机制运行手段目前,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建立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与监督机构、制定与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开展环境信息公开与环境教育等。环境监管机制运行方式及手段主要包括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其中,行政手段主要体现在坚持统筹规划及坚持完善环保工作目标考核制度两方面;法律手段主要体现在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经济手段主要体现在制定差别电价、差别水价和排污特别处罚“三项处罚”措施,实施排污权交易,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和财政支撑机制等;科技手段主要体现在结合行业治理水平和实际情况,制定重点行业治理技术要求,对污染点源进行深化治理,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

2.我国工业企业环境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环境监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现对其主要问题和原因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探讨。(1)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尚存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地方政府虽然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也是首当其冲,出台了多种环境保护文件和奖惩措施。然而,在环境和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只重视工业企业现行的GDP重要影响指标,缺乏社会环保意识、长远眼光及绿色GDP理念的政府作为屡见不鲜。甚至有些政府对部分高产值工业企业恶意排污、偷排偷放等违法行为视而不见,严重影响了环境监管工作的开展。(2)缺乏切实有效的法律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污染源的不断增加,环保工作也越来越严峻。虽然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出台了相关法律与政策体制来约束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但仍存在政策法规的细化和刚性不够,法律支持的有效性不足等缺陷。这种缺乏对环保执法人员正常工作有效保障及惩罚力度不足的法律体系,直接导致很多企业一边接受惩罚一边排放污染,一边购买污染治理设备一边由于经济利益而闲置、停工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绿色经济的发展。(3)环境资源价格机制尚未完善减排工程投资大、运转费用高,为了实现总量控制与区别减排,尽管我国建立了排污权交易机制,并出台相关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但交易价格比较低,在资源的获取上,其价格并不能体现稀缺性,造成企业减排积极性不高、减排设施运转困难,宁可通过低价购买排污权指标也不努力实现自身减排的局面。(4)环保资金及人员落实不到位多年来,虽然我国对环境保护的资金年年有投入,岁岁有进步,但仍存在投入不足、资金使用分散、投资效益低下等缺点。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企业应当负担解决自身造成的环境污染的费用,但是近年来数以万计的大中型企业经营的步履艰难,造成投资渠道不佳,工业企业继续超标排放污染物。环境保护工作应该是整个政府职能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的基础在基层,基层环保部门监管人员是工业企业环境监管最重要的一关,但环保监管队伍面临严峻的形势,监管人员严重不足,且存在员工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较差等问题,急需改善此种情况。

3.工业企业环境监管方式的改进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更新环境保护管理理念目前,践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新时期的发展需要,而基于生态环境求发展,加强改善传统的工业企业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发展模式,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为此,在环境监管方面,我们要转变思想,增强社会环境保护意识与绿色GDP理念,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绿色GDP和环境保护,通过转变发展理念促进转型升级,积极探索第三方企业监管模式等手段,使经济与环境兼顾,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道路。(2)进一步完善环境政策法规体系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律框架中虽然有一部基本法,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应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细化。具体的,在总结现有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经验的基础上,要加快环境法律体系中的单项法的制定和实施,要不断强化环保法律责任,适当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确立既罚公家、也罚个人的双罚制度,切实实现环境污染与保护相关法律规范的威严。(3)进一步严格环境监管经济手段未来,在环境监管中,我们可以参照国外在环境管理市场化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探索建立资源和环境产权制度,明确自然资源有偿开采、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实现科学的市场化环境管理模式。具体的,可通过继续完善排污权交易程序和交易细则,有效发挥排污权交易的经济调控作用;严格排污费资金收缴与使用制度,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以企业自主投资为主体,推行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方式,充分调动企业建设污染防治设施的积极性;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完善生态补偿责任保险机制,降低环境风险。(4)进一步落实环保资金及人员配备环境保护是全人类受益的公共事业,各级政府应该加大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与落实,以激励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可研积极性,同时,广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发展绿色信贷,且在信贷控制上,严格实行与企业节能减排挂钩。在人员配备方面,应注重科技型、专业型及管理型复合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同时注重乡镇一级政府等基层环境监管人员的配备,并赋予其更多的环境监管实际权力,使基层环境监管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在环境保护面临严峻形势的今天,作为环境保护的主要监管责任主体,要从思想理念、法律制度、市场经济及人才配备等方面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环境监管方式,为我国环保事业的长远发展做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黄锡生,曹飞.中国环境监管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环境保护,2009(04).

企业环境范文篇4

关键词:绿色税制改革;环境绩效;环保投资;绿色创新

1研究背景

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我国正在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中,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基石。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命令型环境制度为主,存在治理成本较高、治理效率较低等缺陷,严重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命令型环境制度相比,经济型环境制度能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来约束和激励企业环境行为[1,2],督促企业改善环境绩效,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排污费制度作为一种命令型环境制度,在实践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根据原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和2015年全国分别有447家、662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欠缴排污费,金额分别达到3.09亿元、6.96亿元。这些挑战导致排污费制度的环境效应有限[3]。为此,2018年我国进行了绿色税制改革,由命令型的排污费制度转向经济型的环境税制度。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据表明,环境税制度更能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来促进污染减排[4,5]。然而,我国作为一个市场相对还不成熟的发展中经济体,环境税制度能否取得预期的环境效应,学者们对此存在争议[6,7]。因此,本研究以《环境保护税法》实施为契机,探讨绿色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旨在为政府部门完善绿色税制提供经验参考。本研究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①绿色税制改革能否借助市场力量来督促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学者们还存在争议。本研究选取企业环境绩效作为落脚点,探究绿色税制改革的环境效应,能够从企业环境绩效层面揭示绿色税制改革的环境有效性。②提升企业环境绩效的关键在于促进企业环保投资和企业绿色创新,其中企业环保投资是一种短期方式,企业绿色创新是一种长期方式。本研究选取绿色税制改革作为切入点,探究绿色税制改革下企业如何权衡环保投资决策和绿色创新决策,以提升企业环境绩效,能够拓展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揭示绿色税制改革下的企业环境行为决策。③要想充分发挥绿色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作用,需要协同不同类型的经济制度和环境制度,实现制度组合的整体最优化。本研究通过探究绿色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是否存在市场制度、政府监管、媒体监督的异质性,能够明晰绿色税制改革与市场制度、环境制度的关系,明晰绿色税制改革的制度边界。

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绿色税制改革与企业环境绩效

学者们主要使用合法性理论来解释环境制度压力下的企业环境行为及其环境绩效[8]。根据SUCHMAN[9]的观点,合法性是指企业行为符合社会所构建的规范、价值观、信念和规定。其中,规制合法是合法性的重要方面[10]。规制合法来源于制度管制的强制约束,包括经济约束和环境约束两个方面。随着各方利益相关者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11,12],环境合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因此,当环境合法压力提升时,企业有动力提升环境绩效。绿色税制改革,标志着由命令型的排污费制度转向经济型的环境税制度,能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企业环境合法压力。一方面,环境执法力度层面,由于排污费制度的征收依据是《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征收部门是环保部门,因此排污费制度受到的行政干预较强,环境执法力度较低。然而,环境税制度的征收依据是《环境保护税法》,征收部门是税务部门[13],致使环境税制度受到的行政干预较弱,环境执法力度较强。同时,排污费收入由中央与地方共享,环境税收入全部归地方,因而税务部门更有动力征收环境税。另一方面,环境税费压力层面,由于排污费制度的收费标准较低[3],设置固定费率,费率弹性较低,因而排污费制度的环境税费压力较低。然而,环境税制度的税负标准较高,设置浮动税率,税率弹性较高,致使环境税制度的环境税费压力较高。当环境合法压力提升时,企业有动力进行环保投资和绿色创新来提升企业环境绩效。一方面,经营风险层面,环境税费会使得环境成本内在化,降低企业利润空间[6],而企业通过提升环境绩效能够有效降低绿色税制改革带来的环境税额增加,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当企业不缴纳或者不按时缴纳环境税时,企业将面临税收滞纳金甚至罚款,纳税信用等级下降,而企业通过提升环境绩效能够有效降低这些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资源获取层面,环境责任履行较好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机构持股[11]、政府补助[14]、债务融资[12]等利益相关者资源,而企业通过提升环境绩效能够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降低环保投资和绿色创新对经营资源的占用。由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绿色税制改革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环境绩效。

2.2绿色税制改革、市场制度与企业环境绩效

理论上,绿色税制改革能够弥补市场制度的不足,更好地促进企业提升环境绩效。当市场制度较差时,一方面,政府的行政干预较强[15]。当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时,地方政府会强化对企业行为的干预[16,17],通过降低排污费制度的环境执法力度来刺激企业扩大污染投资规模,导致企业改善环境绩效的压力不足。绿色税制改革通过强化环境执法力度能够降低政府行政干预,更好地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另一方面,政府的资源配置较强[15]。面对环境税费压力时,企业更倾向于进行寻租以获取更多的政府资源,而不是降低环境税费以获取更多的市场资源,导致企业改善环境绩效的动力不足。绿色税制改革通过提高环境税费压力能够优化政府资源配置,更好地提升企业环境绩效。由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2当市场制度较差时,绿色税制改革更能提升企业环境绩效。

2.3绿色税制改革、环境制度与企业环境绩效

理论上,政府监管作为一种重要的正式制度,能够强化绿色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作用。现有研究发现,政府监管对促进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作用至关重要[18]。当政府监管较强时,一方面,政府通过频率更高的突击检查、建立环境监测平台等方式,能够发现更多的企业违规排污行为,帮助税务部门发现企业逃避缴纳环境税额的情况,从而督促企业按照规定及时缴纳环境税额,提高税务部门的环境执法效率,对企业施加更强的环境合法压力,表现为政府监管的信息效应。另一方面,政府会更加倾向于将资源优先分配给环境绩效较好的企业[14],因而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资源(如政府补助、税收优惠等),企业更有动力提升环境绩效来响应绿色税制改革,表现为政府监管的资源效应。由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3当政府监管较强时,绿色税制改革更能提升企业环境绩效。理论上,媒体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制度,能够强化绿色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作用。现有研究发现,媒体监督在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20]。当媒体监督较强时,一方面,媒体通过实地调研、实地采访等方式能够发现更多的企业违规排污行为,为税务部门提供更多的征税信息,帮助税务部门提高环境执法效率,对企业施加更强的环境合法压力,表现为媒体监督的信息效应。另一方面,媒体通过报道企业环境负面新闻可以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借助公众的力量发现更多的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提高税务部门的环境税收征收效率,强化企业环境合法压力,表现为媒体监督的公众效应。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假设4当媒体监督较强时,绿色税制改革更能提升企业环境绩效。

3研究设计

3.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利用沪深A股工业企业2013~2019年的经验数据,并剔除ST、ST等特殊情形、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获得1488个观测值。本研究数据来源如下:企业环境绩效衡量过程中环境税费数据源于企业财务报表附注之营业税金及附加明细和管理费用明细,营业收入数据源于利润表;绿色税制改革测度过程中实验组界定标准源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控制变量数据源于国泰安数据库。本研究对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缩尾处理。

3.2实证模型

为分析绿色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本研究构建如下双重差分模型:犈犘犻狋=α0+β1犜犚犻狋+β2犘犗犻狋+β3犜犚犻狋×犘犗犻狋+γ犆犞狊犻狋+犢犈+犐犖+ε犻狋,(1)式中,犻为企业;狋为年份;α0为常数项;β1~β3、γ为回归系数;犈犘为企业环境绩效;犜犚为分组变量;犘犗为时间变量;犜犚×犘犗为绿色税制改革;犆犞狊为控制变量;犢犈为年度效应;犐犖为行业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

3.3变量定义

为探讨绿色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本研究进行如下的变量定义。(1)因变量本研究因变量为企业环境绩效(犈犘)。现有文献主要使用综合指标法[21,22]、污染排放法[23]、环境税费法[24,25]等方法衡量企业环境绩效。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综合指标法涉及主观打分,可能存在主观性偏差,而污染排放法的数据不易获得。因此,本研究参考张兆国等[24]、于连超等[25]的研究方法,使用万元单位营业收入环境税费金额(2018年之前称作“排污费”)作为企业环境绩效(犈犘)的指标,并+1取自然对数,使之更加符合正态分布假设。上述指标为逆指标,当万元单位营业收入环境税费金额越多时,企业环境绩效越差,反之亦然。值得说明的是,环境税制度的前身是排污费制度,致使排污费与环境税的征收对象是一致的,因而在衡量企业环境绩效时,2018年之前使用排污费数据,2018年及其之后年份使用环境税数据。(2)自变量本研究自变量为绿色税制改革(犜犚×犘犗)。参考于连超等[6]的研究思路,本研究将实验组设定为重污染企业,控制组设定为非重污染企业,据此评估绿色税制改革的环境效应。本研究构建以下3个变量:①分组变量(犜犚),是指当企业为重污染企业时1,否则取0;②时间变量(犘犗),是指当时间为《环境保护税法》实施当年及以后年份时取1,否则取0;③绿色税制改革(犜犚×犘犗),是指分组变量与时间变量的交乘项。(3)控制变量参考既有文献[23,25,26],本研究控制以下变量:企业规模(犛犣),即对数化的年末总资产;资产负债率(犔犈),即年末总负债占总资产的比率;资产收益率(犚犗),即净利润占平均总资产的比率;企业成长性(犌犚),即营业收入增加额除以上期营业收入;企业年龄(犃犌),即对数化的当年年份与成立年份之差;产权性质(犛犜),即国有企业取1,否则取0;董事会规模(犇犛),即对数化的董事会人数;监事会规模(犛犛),即对数化的监事会人数;独立董事比例(犐犇),即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两职合一(犇犔),即由一人同时兼任董事长和总经理时取1,否则取0,以及年度效应(犢犈)和行业效应(犐犖)。

4实证结果与分析

4.1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实验组犈犘的平均值为2.487,中位数为2.570;控制组犈犘的平均值为1.768,中位数为1.595,可见企业环境绩效近似符合正态分布假设,且实验组的企业环境绩效低于控制组。实验组的样本量为912,控制组的样本量为576,可见实验组的样本占比约为61.3%。其余变量统计特征符合预期,故不再赘述。

4.2基本回归分析

绿色税制改革与企业环境绩效的基准回归结果见表2。表2列(1)~列(3)显示,犜犚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648、0.706、0.684,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与控制组的企业相比,实验组的企业环境绩效较差;犜犚×犘犗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361、-0.373、-0.386,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绿色税制改革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平均来说,绿色税制改革之后,实验组的企业环境绩效比控制组提升0.386个单位。由此,假设1成立。

4.3动态效应分析

接下来,本研究进一步考察绿色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动态影响,构建以下变量:犜犚×犅犈4、犜犚×犅犈3、犜犚×犅犈2、犜犚×犅犈1、犜犚×犆犝、犜犚×犃犉1分别是指当企业为实验组且时间分别为绿色税制改革的前四年、前三年、前两年、前一年、当年、后一年时取1,否则取0。绿色税制改革与企业环境绩效的动态效应回归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犜犚×犅犈4、犜犚×犅犈3、犜犚×犅犈2、犜犚×犅犈1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136、0.204、0.001、-0.155,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企业环境绩效在绿色税制改革之前的变化趋势一致。犜犚×犆犝、犜犚×犃犉1的估计系数为-0.320、-0.407,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绿色税制改革之后,与控制组的企业相比,实验组的企业环境绩效明显提升,且这种提升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增强。由此,本研究满足平行趋势假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色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作用逐步增强

4.4影响机制分析

结合理论分析可知,绿色税制改革提升企业环境绩效的机制在于环保投资机制和绿色创新机制。其中,环保投资机制是一种短期方式,绿色创新机制是一种长期方式。为探究绿色税制改革下企业如何权衡环保投资决策和绿色创新决策以提升企业环境绩效,本研究使用逐步法进行分析,构建如下模型:犕犞犻狋=α0+β1犜犚犻狋+β2犘犗犻狋+β3犜犚犻狋×犘犗犻狋+γ犆犞狊犻狋+犢犈+犐犖+ε犻狋;(2)犈犘犻狋=α0+β1犜犚犻狋+β2犘犗犻狋+β3犜犚犻狋×犘犗犻狋+β4犕犞+γ犆犞狊犻狋+犢犈+犐犖+ε犻狋,(3)式中,犕犞为中介变量;β4为回归系数。企业环保投资(犈犐)参考黎文靖等[11]的研究方法,使用企业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本投资金额衡量,并+1取自然对数,数据来自企业财务报表附注之在建工程明细。企业绿色创新(犌犐)参考齐绍洲等[1]的研究方法,使用企业绿色专利申请量+1的自然对数衡量,数据来自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环保投资机制和绿色创新机制的回归结果分别见表4和表5。(1)环保投资机制表4列(1)显示,犜犚×犘犗的估计系数为-0.386,统计显著,说明绿色税制改革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列(2)显示,犜犚×犘犗的估计系数为0.433,统计显著,说明绿色税制改革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环保投资。列(3)显示,犈犐的估计系数为-0.026,统计显著,说明企业环保投资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环境绩效;犜犚×犘犗的估计系数依然显著为负。经计算,企业环保投资的中介效应占比为2.85%。结果表明,环保投资机制得到证明,即绿色税制改革能够通过促进企业环保投资来提升企业环境绩效。(2)绿色创新机制表5列(1)显示,犜犚×犘犗的估计系数为-0.386,统计显著,说明绿色税制改革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列(2)显示,犜犚×犘犗的估计系数为0.145,统计显著,说明绿色税制改革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列(3)显示,犌犐的估计系数为-0.122,统计显著,说明企业绿色创新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环境绩效;犜犚×犘犗的估计系数依然显著为负。经计算,企业绿色创新的中介效应占比为4.40%。结果表明,绿色创新机制得到证明,即绿色税制改革能够通过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来提升企业环境绩效。由上可见,绿色税制改革能够通过环保投资机制和绿色创新机制来提升企业环境绩效,且与环保投资机制这种短期方式相比,绿色创新机制这种长期方式的机制效应更显著。

4.5市场制度分析

绿色税制改革,标志着由政府主导的排污费制度转向市场主导的环境税制度,能够弥补市场制度的不足,更好地提升企业环境绩效。为此,本研究检验绿色税制改革与市场制度的关系。市场制度(犕犛)的衡量方法使用王小鲁等[15]构建的市场化指数。市场制度的回归结果见表6。表6列(1)和列(2)显示,犜犚×犘犗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612、-0.269,前者统计显著,且组间系数差异为-0.343(=市场制度较差组-市场制度较好组),通过显著性检验(狆=0.000)。结果表明,当市场制度较差时,绿色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作用更显著。经分析发现,当市场制度较差时,一方面,政府行政干预较强,致使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增长会降低环境执法力度,而绿色税制改革通过提高环境执法力度,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提升环境绩效;另一方面,政府主导资源配置,致使企业对环境税费压力的反应不敏感,而绿色税制改革通过强化环境税费压力,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改善环境绩效。由此,假设2成立。

4.6环境制度分析

政府监管作为一种正式环境制度,媒体监督作为一种非正式环境制度,能够强化绿色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正向作用。为此,本研究检验绿色税制改革与政府监管、媒体监督的关系。政府监管(犌犛)的衡量方法参考毕茜等[27]的研究,使用环境法律法规综合得分指标,其数值等于地方有效的环境法律法规与其影响力乘积之和,其中地方环境法规的影响力为3,地方环境规章的影响力为2,地方环境标准的影响力为1。媒体监督(犕犛)的衡量方法参考王云等[19]的研究,使用环境方面的媒体负面报道数量+1的自然对数指标。在界定媒体负面环境报道时,本研究通过检索媒体报道内容中是否包括环境污染、排放超标、环境事故、环境处罚等负面环境词汇。政府监管、媒体监督的回归结果见表7。(1)政府监管表7列(1)和列(2)显示,犜犚×犘犗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249、-0.453,后者统计显著,且组间系数差异为-0.204(=政府监管较强组-政府监管较弱组),通过显著性检验(狆=0.034)。结果表明,当政府监管较强时,绿色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作用更显著。经过分析后发现:①政府监管能够为税务部门征收环境税提供环境信息,强化绿色税制改革的环境合法压力,促使企业提升环境绩效;②政府监管能够通过政府资源配置来降低企业调整成本,强化绿色税制改革的资源获取效应,激励企业提升环境绩效。由此,假设3成立。(2)媒体监督表7列(3)和列(4)显示,犜犚×犘犗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227、-0.569,后者统计显著,且组间系数差异为-0.342(=媒体监督较强组-媒体监督较弱组),通过显著性检验(狆=0.000)。结果表明,当媒体监督较强时,绿色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作用更显著。经过分析后发现:①媒体监督能够为税务部门征收环境税提供环境信息,提高绿色税制改革的环境合法压力,督促企业提升环境绩效;②媒体监督能够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借助公众的力量来纠正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强化绿色税制改革的环境合法压力,促使企业提升环境绩效。由此,假设4成立。

4.7稳健性检验

本研究的稳健性检验如下。

(1)倾向得分匹配法+双重差分法本研究使用PSM+DID,旨在克服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可能存在的系统性差异,采取最近邻匹配法来寻找实验组的配对样本,结果见表8列(1)。

(2)安慰剂检验本研究使用安慰剂检验,旨在排除绿色税制改革之后其他因素可能带来的干扰,主要思路为:随机分配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回归分析,并重复500次。犜犚×犘犗在10%水平上统计显著的次数为52,占比为10.4%,为小概率事件,印证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3)控制个体效应本研究控制个体效应,旨在剔除个体不随时间变化因素可能带来的噪音,结果见表8列(2)。犜犚×犘犗的估计系数为-0.333,通过显著性检验,与研究结论一致。

(4)更换因变量本研究更换因变量,旨在克服因变量衡量偏误的影响,使用和讯网公布的环境责任评分作为指标,并+1取自然对数,结果见表8列(3)。犜犚×犘犗的估计系数为0.077,通过显著性检验,印证了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

(5)调整样本期间本研究调整样本期间,旨在降低政策评估的干扰因素,设定窗口期间为[-2,+2](2016~2019年),结果见表8列(4)。犜犚×犘犗的估计系数为-0.341,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研究结论不受样本期间的影响。

(6)排除其他影响本研究排除其他影响,旨在降低其他因素对实证结果的干扰,控制离任审计政策(犇犝×犇犜),构建如下指标:犇犝×犇犜是指企业注册地位于试点地区且时间属于成为试点地区当年及以后年份时取1,否则取0,结果见表8列(5)。犇犝×犇犜的估计系数为-0.165,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离任审计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环境绩效;犜犚×犘犗的估计系数为-0.381,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研究结论不受离任审计政策影响。

(7)控制地区因素本研究控制地区因素,旨在排除税务部门在进行税收征管时地域特征的影响,构建如下指标:地区GDP增长率(犌犌),是指剔除物价因素的GDP增量占上年GDP的比重;地区财政收入(犐犆),是指地方一般性财政收入+1的自然对数;地方官员任期(犜犈),是指地方省委书记的任期时间+1的自然对数;地方资源禀赋(犉犚),是指地方森林覆盖率,结果见表8列(6)。犜犚×犘犗的估计系数为-0.368,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研究结论不受地区因素影响。

5结语

本研究以2013~2019年A股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使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了绿色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论如下:①绿色税制改革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环境绩效,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提升作用在不断增强;②绿色税制改革主要通过环保投资机制和绿色创新机制来提升企业环境绩效,且与环保投资机制这种短期方式相比,绿色创新机制这种长期方式的机制效应更显著;③当市场制度较差时,绿色税制改革更能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可见绿色税制改革与市场制度呈现出替代关系;④当政府监管较强、媒体监督较强时,绿色税制改革更能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可见绿色税制改革与政府监管、媒体监督等环境制度呈现出互补关系。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研究启示:①持续推进绿色税制改革,有效发挥绿色税制改革的环保投资机制和绿色创新机制。既要优化绿色税制改革的征收程序,提高环境执法力度,又要优化绿色税制改革的税制要素,提高环境税费压力,倒逼企业提高环保投资和进行绿色创新,促使企业承担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释放更多的环境红利。②针对市场制度较差地区,积极推进绿色税制改革的落地实施。绿色税制改革能够克服市场制度较差地区的行政干预过高、资源分配不均等弊端,更好地促进企业提升环境绩效。因而,需要通过给予政策支持、进行有效监管等措施,积极推进市场制度较差地区的绿色税制改革,弥补市场制度的不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③逐步强化政府监管,充分发挥其与绿色税制改革之间的互补作用。政府监管作为一种重要的正式制度,能够通过发挥信息效应和资源效应来强化绿色税制改革的环境合法压力,更好地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因而,需要通过建立依托“互联网+”的环境监管平台、提高环境违法的惩罚力度等措施,为绿色税制改革发挥环境效应营造良好的政府监管环境,促进企业绿色发展。④不断优化媒体监督,充分发挥其与绿色税制改革之间的互补作用。媒体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制度,能够通过发挥信息效应和公众效应来强化绿色税制改革的环境合法压力,更好地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因而,需要通过拓宽媒体监督的渠道、提高媒体监督的独立性等措施,为绿色税制改革发挥环境效应营造良好的媒体监督环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①研究对象层面,仅关注了绿色税制改革对上市公司环境绩效的影响,但对非上市公司环境绩效的影响如何,对此关注不足;②研究视角层面,仅关注了绿色税制改革的环境效应,其经济效应如何,对此分析不够。未来研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①针对非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探究面对绿色税制改革的环境合法压力,非上市公司是选择履行更多的环境责任还是选择逃避履行环境责任;②拓展研究视角,探究绿色税制改革的经济效应,如劳动力雇佣、劳动力成本等,为推进绿色税制改革提供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1]齐绍洲,林磆,崔静波.环境权益交易市场能否诱发绿色创新?———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专利数据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8,53(12):129143.

[2]斯丽娟,曹昊煜.排污权交易制度下污染减排与工业

[11]黎文靖,路晓燕.机构投资者关注企业的环境绩效吗?———来自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5(12):97112.

[12]唐松,施文,孙安其.环境污染曝光与公司价值———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金融研究,2019(8):133150.

[13]金友良,谷钧仁,曾辉祥.“环保费改税”会影响企业绩效吗?[J].会计研究,2020(5):117133.

[14]姚圣,周敏.政策变动背景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权衡:政府补助与违规风险规避[J].财贸研究,2017,28(7):99110.

[15]王小鲁,樊纲,胡李鹏.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17]徐业坤,马光源.地方官员变更与企业产能过剩[J].经济研究,2019,54(5):129145.

[18]于连超,董晋亭,张卫国,等.ISO14001环境认证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22,19(9):12801287.

[19]王云,李延喜,马壮,等.媒体关注、环境规制与企业环保投资[J].南开管理评论,2017,20(6):8394.

[20]张玉明,邢超,张瑜.媒体关注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21,18(4):557568.

[21]卢洪友,刘明,徐欣欣,等.环境保护税能实现“减污”和“增长”么?———基于中国排污费征收标准变迁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6):130137.

企业环境范文篇5

关键词:环境绩效 ;财务绩效; 面板分析

关于环境污染问题有史以来都是一个大难点,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被关注的焦点。大气层的污染、资源的缺乏、人口数量的倍增、植被动物灭绝乃至全球变暖等问题随时都危及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在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问题也成为了我国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之一。这就要求企业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履行在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然而近些年来我国的雾霾问题尤为严重,其中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纵观这些年来很多企业对于环境问题不予重视。而根据现论,一个企业只有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才能有所发展,对于企业的价值评价不再是单一的经济效益,更多的关注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因此一个企业若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企业的环境效益,披露更多的更加真实的环境信息,从而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工业企业的环境问题尤其要引起重视,因此研究工业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综述

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一直是环境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备受争议的问题,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见解,即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NicoleDarnall(2009)通过分析七个国家的制造业公司,得出好的环境绩效可以有更高的概率来增加企业的财政效益,进而可以抵消由于管理带来的成本,并且可以增加净收益;陈雯(2011)选取了2000-2006年整体的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业企业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有明显的积极影响;胡曲应(2011)选取2006-2009年我国沪深A股16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同样得出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有明显的正向影响;程巧莲、田也壮(2012)通过实证研究我国制造企业环境战略、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发现在我国的制造业中有好的环境战略的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环境绩效,从而实现更好的经济绩效。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具有负向的影响。Chris-都认为一个企业对于环境方面投入的越多会增加组织的成本费用进而减少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得出是消极的影响的结论。McwilliamsandSiegel(2000)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较好地履行了环境责任那么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与那些不履行环境责任的企业相比,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得出与企业的财务绩效是负相关的关系。秦颖(2003)通过选取意大利、荷兰等地区的造纸行业为研究样本,利用了联立方程模型来研究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进行环境投入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也就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对企业的经济绩效产生不好的影响。得出同样结论的还有LarsHasse(2005),他以瑞典证券市场公司作为研究并且利用剩余收益计价模型,也得出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的收益,因此也是消极的影响。李星元(2014)通过选取我国各个地区的工业企业的环境指标作为研究样本,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得出环境绩效得分,来研究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环境绩效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因而在短期内,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的削弱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Rockness等(1986)采用对污染物进行回收重复使用的数据来作为环境绩效的衡量标准,实验结果充分表明了这种变量对财务绩效是互相完全不影响的;Andreas(2007)简单的分析了股价对于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经过研究发现股价对于企业环境绩效也是没有影响的。综上所述,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现阶段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但是对于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能够准确的明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有利于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二、变量选取以及分析方法

(一)变量的设定以及数据的来源

通过研究,在我国或者国外一些有资历的学者在关于环境绩效方面的研究有些不同的理解和各种各样的方法。对于环境绩效的衡量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鉴于以前的研究,本文对环境绩效的指标选取遵循全面性,选取了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二氧化硫以及烟尘排放总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单位工业产值废气、废水排放量以及单位工业产值固体废物产生量。在我国一般会采用会计指标或者市场指标,来衡量一个企业财务的绩效。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主要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市场的数据来分析财政收入的一个经营成果。并不是仅仅考虑对于股东的回报,而且指标数据相对来说易于收集,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完整性。本文研究的是企业环境对于财务的影响,主要考虑的是对企业的经营成果的影响,因此选取会计指标更为合适。鉴于以前学者的研究,本文选取总资产报酬率来做为企业财务绩效的变量。因为本文研究的是我国30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因此选取了工业企业总规模、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增长率来作为控制变量,其中工业企业总规模以工业企业总资产额自然对数来表示。鉴于以前学者的研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分别选取一级和二级指标作为环境绩效以及财务绩效的衡量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环境绩效、财务绩效、控制变量。二级指标包括: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工业二氧化硫等等。本文的数据以我国30个省、直辖市(西藏地区除外)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0-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收集整理了与环境相关的各种数据。环境绩效方面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环境统计年鉴》以及手动搜集各大网站,财务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手动搜集。

(二)分析方法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以及面板回归的方法,以总资产报酬率为财务绩效的变量作为因变量,以环境绩效的各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工业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回归模型建立

本文根据上面对变量的定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研究环境绩效指标对企业财务绩效指标的影响,财务指标中我们用总资产报酬率代表财务指标的代表变量,具体的回归模型如下:其中,Y为财务绩效指标(总资产报酬率),X1为工业废水排放量,X2为工业废气排放量,X3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X4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X5为工业烟尘排放量,X6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X7为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X8为单位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X9为单位工业产值固体废物产生量,Z1、Z2、Z3为控制变量,分别为工业企业总规模、资产负债率、净资产增长率,u为随机扰动项。

(二)F检验与Hausman检验

F检验的原假设是模型个体的截距相同,备选假设是模型个体的截距不同。F统计量的定义为:F=[(SSEr-SSEu)/(N-1)]/[SSEu/(NT-N-k)]其中SSEr为混合估计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SEu为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残差平方和,N为样本组数,T为年份数,k为变量个数。F统计量在原假设成立的条件下服从自由度为(N-1,NT-N-k)的F分布。如果F≤Fα(N-1,NT-N-k),接受原假设,建立面板混合模型,反之则拒绝原假设,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判断模型应该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如果P值>1,则采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反之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Eviews的固定效应检验和霍斯曼检验结果显示,P值都小于0.05,所以模型应该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三)回归分析

对模型进行固定效应的回归分析,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R2为0.918,调整后的R2=0.887,说明整体拟合效果比较好,能够被解释的变量较多。此外,F统计量为29.540,相应的P值趋近于0,对于显著性水平0.05来说,因为P值小于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模型显著有效。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实证研究以企业财务绩效指标为因变量,从环境绩效指标方面探究企业财务绩效指标与环境绩效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论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环境绩效指标中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的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且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系数为负,系数远大于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表明企业财务绩效指标和环境绩效影响为负向影响,即环境绩效效果越好,企业财务绩效指标越高,表明经济发展不一定需要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而发达城市的经济水平较高,但是环境意识会更强。这一研究结论从理论上来说,符合修正学派的观点,修正学派认为,企业良好的环境绩效是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的因素。因为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良好的环境绩效和社会形象,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公众的认可,并且在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可以更快的得到环保的许可,从而更快的将新产品打入市场,抓取机遇。相反,一个企业没有做好环境保护,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惩罚,这样一个企业如果有良好的环境规章制度和措施,会降低一定的成本和风险。鉴于此,从长远来看,良好的环境管理制度会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的因素,与传统的因素共同为企业谋得更好的发展。从现实意义上来说,企业良好的环境绩效也确实能够带来经济财务上的好处。首先,好的环境管理环境绩效,避免了企业因环境方面而受到的惩罚,并且好的环境措施节约了资源,杜绝了浪费,会为企业节约资源成本,从而能够降低成本;其次,因为有良好的环保,所以在新产品打入市场的时候能够速度更快,抓住机遇,增加了销售。现在消费者的环保意思越来越强,并且偏好于环境友好的产品,所以一个企业因为良好的环保实施提高了环境绩效,并且通过了环保认证,就有可能扩大销售,从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最后,随着近几年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尤其去年多数地区的雾霾天气,使社会公众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根据现论,一个企业只有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才能有所发展,对于企业的价值评价不再是单一的经济效益,更多的关注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因此一个企业若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企业的环境效益,这样的良好形象得到公众的认可,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议

为了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达到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双赢状态,提出以下的建议:第一,我们的政府机关单位应当首当其冲的设立一个环保激励制度,加强对环保的管理力度。我们想要有一个美好的环境,想要限制工业企业对环境的污染,那么政府机关就必须要提升对环保的投资管理力度,工业企业的产业政策也应该是以保护资源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重复使用率等为首要政策。慢慢形成一个有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第二,有关权威机构也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更好的完善对环境保护的管理和建设体制,设立关于环保方面的技术指导,制约一些企业对于“三废”的违规处理,引导这些企业对它的环保利用和合理的控制使用。第三,要加大对旧能源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使资源能够更好的回收利用,这样可以节约资源并且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也要善于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开发传统能源之外的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并对其进行推广应用。最后,要建立明确的环境治理的奖惩机制,企业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往往会因此忽略环境的治理。在市场忽略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政府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应建立相关政策,对积极保护环境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破坏环境严重的企业实施处罚。因为企业在奖惩机制下,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企业才会主动保护并智力环境,我国社会才会踏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简而言之,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对环境问题引起决定性的关注。积极配合采取绝对有效的手段,来引导企业走向可靠的能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刘欢 刘叶云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企业环境范文篇6

关键词:企业环境;管理控制;措施因素

1对企业环境管理相关体系进行一定的完善以及细化

针对现阶段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要想根本性地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首先要对企业环境管理相关体系进行一定的完善以及细化,企业内部主要管理人员要肩负起主要职责,对于环保部门来说,要做的就是规划落实环境的管理、考核等,除此之外,企业可以将环境监测部门进行单独的设立,这一部门的设立主要是监测企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其次,要对环境保护机制进行不断的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污染物的排放,废弃物如何进行管理等。工作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义务,从企业自身的性质以及特征出发,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良好的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

2对人力资源制度进行完善,建立绿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要想长久的发展,除过核心竞争力以外,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对企业环境进行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要根据本企业的特色以及性质建设绿色文化,企业管理人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为企业员工树立榜样。其次,企业可以定期地为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教育讲座,进一步加强员工的环保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同时定期地对环境管理的效果以及成绩进行公示,采用这种模式可以促使员工深刻地认识到绿色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3实行供给、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绿色化环境管理模式

实行供给、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绿色化环境管理模式,首先是绿色化供给模式,主要指在整个供应过程中,要对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考虑到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发新型的环境管理模式。要实施绿色化的环境管理模式,其对象是有一定针对性的,参与对象要有足够的实力,并且要有一定能够的绿色环境管理意识,企业之间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并将绿色的环保新型技术运用其中,有效地降低产品自身的生命周期对于环境质量的影响,从而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其次要采取清洁化生产模式。对于一些常规性的资源进行利用时,要采取清洁生产模式,通过一些具体化的方法,有效利用清洁能源以及新型能源,并且对新型的能源利用技术进行不断创新与开发,这一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利用一些有毒害效果的原材料,利用环保型原材料代替,通过使用高科技、高效率的设备,使得生产步骤更加便捷化、高效化,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最后,要采用绿色营销的模式。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效地改良产品质量,首先要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提高,开展绿色化营销模式,并且将绿色营销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内容。除此之外,企业要遵循环境有偿使用的市场规律,在营销过程中考虑到环境成本,从现在的市场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市场朝着品牌效应的主流模式发展,所以针对这一市场特征,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绿色化品牌,这样可以扩大宣传范围以及宣传效果。销售环节也是一样的,要重视产品的包装以及销售路径,在此基础上促使消费者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4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对于营造企业公平公正、文明守法的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内部审计可以从财务部门着手,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进行良好的结合,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提供相关的咨询;②对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控制的运行进行监督;③对企业环境管理控制机制进行评价,并对环境控制程序进行制定与修订,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高效、权威专业、独立等原则。

5总结语

本文首先对现阶段影响企业环境管理控制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对企业环境管理相关体系进行一定的完善以及细化;对人力资源制度进行完善,建立绿色的企业文化;实行供给、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绿色化环境管理模式以及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等。企业也应该不断开发新型技术,并将其运用至企业环境管理控制过程中,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环境范文篇7

关键词:环境成本控制方法;环境成本内部化;事后控制

我国多数煤炭企业对环境的投资目的是为了响应政府监督检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供给侧结构不均衡导致的矿产资源过度开采、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反过来又严重影响煤炭行业自身发展。对比国内外有关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促使煤炭企业转变生产观念,提倡清洁生产,搞好生态矿区建设与环境保护,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1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

1.1基于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控制。煤炭企业的生命周期包括五个阶段[1]:矿井设计阶段、开采阶段、生产加工阶段、煤炭销售阶段、废弃回收利用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相关的环境费用。在矿井设计之初,一般会综合考虑由此将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将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意识深度融合在设计中。在开采阶段,应该选用可以降低三废排放以及对人体健康危害,减少安全风险的机械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绿色生产是生产加工阶段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一种有效途径。在销售与废弃回收过程中,国外普遍采用的是一种环境营销手段。开展环境营销,即在包装运输上选择绿色包装材料,选择使用无铅燃料、污染控制的装置和节省燃料的运输工具等。1.2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环境成本控制。煤炭行业作为生产行业,同时又是高污染和高消耗行业,有一个完整的生产作业链,即从掘进到开采到销售,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采用作业成本法不仅提高了环境成本信息的可靠性,同时满足了相关性。德国煤炭行业对环境成本的控制采用是生命周期法和作业成本法相结合[2]。具体说来,就是先利用生命周期法把煤炭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划分,再利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每个阶段的成本,并进行从作业到阶段再到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这种基于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控制,使煤炭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中有关环境成本的核算范围扩大;同时利用作业成本法,以各作业中心为单位,采用具体措施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这样可以明确控制的责任范围,同时使环境成本的控制可以得到准确的衡量与比较。

2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原因

2.1环境项目归集分配不合理。大多数的煤炭企业没有对环境成本进行单独的核算,且排污费、地面塌陷补偿费、绿化费用等这些环境费用在进行项目归集,分配时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有的归为原煤成本,有的归为管理费用,有的则归为营业外支出等。2.2环境成本控制意识薄弱,核算体系单一。随着老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延伸,导致井下排水量增加,耕地面积破坏程度不断加深,三废排放量也不断增加等,这些使得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呈现出非线性的快速增长。而大多数煤炭企业对由此产生的成本处理模式为事后处理,依然采用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环境成本没有被单独的反映,因而不能准确把握环境成本由此产生的经营风险,导致没有详细的环境相关的数据可以供管理者和有关部门对症下药。2.3环境成本控制不能贯穿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大多数煤炭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控制只是停留在对看得见污染的某个阶段或某个步骤,而没有将环境成本控制贯彻到生产的全过程。这样列报的相关信息呈现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同时,因为相关环境成本的信息不是连续的,这样也给报表编制的相关人员以随意性,这样就容易产生上述提到项目归集不合理的现象。

3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对策

3.1环境成本内部化是环境成本控制的重点。环境成本内部化是将企业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外部不经济”纳入本企业的日常成本支出中,根据“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成本增加到生产成本中,最终反映在产品价格上。虽然我国现在普遍要求企业建立与生产配套相关的环保措施,但企业建立的环保设施成本可能在生产周期中很难收回,造成不可收回的损失。德国《环境指南》曾提出[3],要提高企业对外部成本的重视,为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方案提供财务依据,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原材料价格发生波动的时候,外部成本账户提供一些帮助。3.2延长煤炭企业产业链,推进清洁生产,集中生产中控制。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从产品设计到报废回收,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为了使煤炭产品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环境成本控制应该延伸至市场需求分析、产品定位、以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等过程中,按照系统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事前的设计,事中的监督到事后的审计处理,进行全过程的控制,从整个煤炭的生命周期入手展开环境成本控制。3.3环境成本事后审计对企业利益至关重要。在我国,环境审计是一个新的名词。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审计应该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审计监督的范围,重点监督企业自然资源的消耗、环境保护成本等的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的合法性、合规性和真实性[4]。

4结语

煤炭企业对于环境成本的控制要以产品生命周期的流程,从设计到恢复每一步都切实的做到降低环境成本。在实践上,如果煤炭价格制定方面考虑环境成本因素,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环保意识,而且可以使矿区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同时,我国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健全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由政府指导,审计监督的方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生态效益的最佳平衡。

参考文献

[1]李翠平.浅谈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J].商情.2013(37):86-87.

[2]孙锐.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0(11):93-95.

[3]罗文兵,邓明君.德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指南》之借鉴[J].财会月刊,2013(3):81-82.

企业环境范文篇8

〔关键词〕企业,环境保护,机制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已比较健全,特别是在污染防治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企业有法不依、违法排污的现象仍相当普遍。有少数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追求高额利润,治污设施建成后不能按照规定正常运行。这些企业往往采取白天运行、晚上停止,检查时运行、检查后停止等做法,应付检查和逃避处罚。其结果是,污染排放能达标的没达标,表面达标实际不达标,少数时间达标多数时间未达标,从而导致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鉴于此,分析制约企业环境保护的伦理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能力因素,建构企业环境保护机制,十分必要。

一、自愿性环境保护机制的建构

自愿性机制,是指使企业环境保护行为成为自觉选择的作用机制。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行为失调的结果。所以,能否合理地引导、影响和改变企业决策者和生产者的行为,提高其环境意识,使之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影响企业环境保护自主能力的关键因素。

建立环境保护自愿性机制要注重企业员工的环境教育,强化企业环境责任观。企业环境教育的中心内容就是改变企业决策者与生产者对环境漠视、不友好的环境态度,逐步建立企业自己的环境伦理与环境文化,使其环境行为的意愿直接指向企业的生态化建设。

实施企业生态化建设,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每一方面,需要企业全体人员,包括财务、人事、环境专家及从事生产的工人的积极参与。因此,创造一个清洁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每个企业员工应尽的责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控制环境污染应成为企业教育的一部分。具体来讲,要提高企业全体人员对环境责任的认识,在生产经营和选择技术时牢记环境责任的基本要求,不忘记清洁生产和污染预防,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企业要强化自身的环境责任观,正确处理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各种利益关系,决不能以损害环境效益为代价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当企业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应选择环境利益优先。

二、强制性环境保护机制的建构

强制性机制,是指通过威慑改变企业对违法行为的选择迫使企业改善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执法威慑作用的形成需要四个要素:发现违法的可能性高,对违法的反应迅速而可预见,对违法的反应包括足够威慑的制裁,被管理方对前三个要素的感知。对环境保护执法而言,这四个要素的满足,关键是要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增强环境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执法手段仍显落后,特别是基层环保部门,技术装备普遍比较落后,执法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素质偏低,对排污单位的执法检查大多仍停留在日常巡查的层次上,对隐蔽性较强的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能力明显不足。在排污单位守法意识不强,违法排污现象屡禁不止、环境突发事故频发的现状下,环境保护执法手段更显得捉襟见肘。鉴于这种情况,亟需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首先,要增加基层执法人员编制,根据地区经济总量、辖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等相关因素,建立起环境执法监督人员需求模型,为确定数量规模合适的环境执法监督人员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要实行科学管理,把好环境执法监督人才进出、考核关,加强环境执法监督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切实建立起一支精干高效、业务能力强、具有专业化水平的环境执法队伍。最后,科学分析环境执法装备与工作任务、业务性质、单位级别等要素的关系,制定环境执法装备配备原则,科学确定环境执法装备配置品种、类型与数量,改变目前环境执法手段单一、层次较低的现状,向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当前环境执法机构存在权力偏小、手段偏弱的问题。权力小主要体现在环保部门进行环境执法只能采取查封、冻结、扣押、强制划拨等行政强制手段,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往往难以得到落实。如东北某市环保部门提交法院强制执行的31件案件尽无一件得到执行。手段弱主要体现在环境处罚的主要手段是罚款,而且法律规定的处罚数额小,与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不相适应。鉴于此种情况,应修改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现场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以便能够及时制止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尽力避免造成难以挽回的环境污染和财产损失。同时应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增加环境违法成本,尤其是要取消罚款上限,提高法定罚款的数额、比例和倍数。综合考虑违法后果和违法行为的持续时间,改革罚款计量方式,实行“按日计罚”和“按因子计罚”。

三、激励性环境保护机制的建构

激励性机制,是指利用价值规律,调整或影响市场主体消除或降低污染行为的作用机制。激励性机制一般通过采取鼓励性或限制性措施,迫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将他们产生的外部环境污染纳入经济决策中,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实践证明,激励性机制与强制性机制相比,能以更低的费用实现相同的环境目标,更能促进企业做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为此,要制定和实施激励性环境经济政策。环境经济政策是激励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或有关部门要按照经济规律,运用价格、成本等经济杠杆,采取排污收费、生态补偿和财政补贴等政策,增加环境违法成本,改善企业环境保护的外部环境,激励企业保护环境。

要制定完善的财政补贴政策,即通过各级财政直接投资、转移支付、设立专项资金、适当返还排污费等措施,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模范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予以适当财政补贴,激励企业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各类经过环保认证的产品可给予直接的补助补贴或者给予税收返还,以降低其生产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并引导社会公众优先购买经过环保认证的产品。要制定较完善的差别税收、差别价格政策,即将纳税对象的环境保护行为作为决定其纳税水平的重要依据,如对环保设施减征、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通过实施差别税收,鼓励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投入,并从中受益。对落后产能则实施严格的差别电价和差别水价,提高其运营成本。

其他环境经济政策,如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采购等也都需进一步完善。在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时,为确保运行效果最佳,要综合考虑下列因素:要以健全的组织协调为前提,要统筹考虑制度成本(实施成本、转换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社会公平、经济技术发展程度等因素,要科学选择最佳组合方案,注意激励机制的财力、组织保证,注意激励性机制的时差、作用方向、运用时机、主次交替组合,确保组合效应最佳。

四、压力性环境保护机制的建构

压力性机制,是指利用企业的相关方,主要是消费者、社会团体、企业的合同方、公众等社会力量影响企业的环境行为并促使其保护环境的作用机制。压力性机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与企业的社会形象。随着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社会各界对企业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绿色消费(包括生产者之间的供给消费)日益高涨。充分发挥促进企业改善环境的社会压力作用,成为企业环境保护机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企业环境保护压力性机制的形成需要公众参与的不断深化。当前,虽然环保部门出台了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规定,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最大障碍仍然是环境信息的不对称。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利益关系人的要求。公开的信息仅仅是事后事实的陈述,体现的是“末端控制”思想,具有滞后性。企业环境报告是环境信息公开的重要手段,在发达国家已渐趋成熟、应用较为广泛。在我国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环境报告规范的情况下,推行企业环境报告是必然选择。企业环境报告应满足全面性、经常性和连续性要求。既要报告特异性物质和专门性事件,也要报告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环境影响;既要对特殊事件进行专门报告,也要按期进行年度报告并报告各年度的比较情况。

此外,公众参与的深化还需要充分发挥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目前我国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还主要停留在环境教育方面。为此,有必要通过立法,建立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使环保民间组织能够通过代表公众参加环境公益诉讼,促进企业自律守法。有鉴于此,应取消民事诉讼法对起诉资格的限制,放宽原告资格,建立和案件有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社会团体、检察机关均能作为原告提起诉讼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以拓宽环境权益的维护渠道,强化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司法监督。特别是当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的成员因环境损害直接或间接受到侵害时,该社会团体可以以自己名义对加害者提起旨在获得环境损害赔偿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胜诉后获得的赔偿,首先应用于支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人垫付的必要诉讼费用,其余部分应交给国家专门成立的环境损害赔偿基金,用于解决作为诉因的公益性环境问题。

五、支持性环境保护机制的建构

支持性机制,是指帮助企业建立现代环境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环境保护能力的作用机制。目前,国家正在推进的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就是建立这种支持性机制的重要措施。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是指在企业设置负责环境保护的企业环境管理总负责人和具有掌握环境保护基本法律法规和污染控制技术的企业环境监督员,规范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通过建立企业环境管理组织架构和规范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环境管理水平,推动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

从现行监管机制看,我国现行环境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管已有较完善的规定,但对于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方面的监管则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缺乏对企业环境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的监管;对企业环境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划分不明确;对企业环境管理人员从业的资质、能力没有具体规定。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对我国环境监管机制的补充和创新,能够指导和规范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明确企业环境管理人员的权利和职责,并实行对企业环境管理从业人员的统一职业资质认证管理。

企业环境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专项整治造纸行业,着力解决造纸行业突出的环境问题,推动规模大、工艺先进、污染小的企业做大做强,确保新建和技改造纸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二、工作重点及要求

认真开展造纸企业环境问题排查,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要求,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淘汰造纸落后产能工作;严把项目准入关,不再审批属于“国发[2010]7号”文件要求淘汰的装置和生产线的环评文件。要制订倒排工作计划,制订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排查到位、监测到位、处理到位、整改到位。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按照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各县区环保局负责各自集中整治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并向政府汇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行动、企业加强自律的工作机制”。

2011年是《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12)要求造纸企业执行水污染物新排放限值的最后时限,也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要求淘汰造纸落后产能的最后限期。各县区环保局要充分认识本次集中整治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完成集中整治工作任务。

(二)认真开展清查,摸清造纸企业情况。对照污染源普查名单,组织对辖区内造纸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排查范围包括以植物(木材、秸杆、其他植物)或废纸为原料生产纸浆,以及以纸浆原料生产纸张、纸板等产品的企业或生产设施;排查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环保手续履行情况、生产设备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情况等,认真填写《造纸企业排查情况汇兑表》。

(三)加强造纸企业污染排放监测。按照《制桨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4-2012)中水污染物监测要求对辖区内造纸企业排放废水水质和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进行全面监督性监测,并认真填写《造纸企业监测情况汇总表》

(四)加快淘汰落后造纸产能。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要求,2011年底前,淘汰年产3.4万吨以下草浆生产装置、年产1.7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淘汰以废纸为原料、年产1万吨以下的造纸生产线。行政服务中心环保局窗口,要严把项目准入关,不再审批属于“国发[2010]7号”文件要求淘汰的装置和生产线的环评文件。

(五)加大整治造纸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力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造纸企业,要报请政府按照“吊销执照、拆除设备、移走原料”的要求予以取缔;对未履行环评审批手续擅自开工建设、批建不符、未履行“三同时”验收手续投入生产、长期以试生产名义上进行生产的,一律责令停止建设和生产,限期履行相关手续,并依法高限处罚;对超标排放的,依法处罚,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报请政府责令关闭;对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或擅自停运的,限期整改,依法处罚。

2012年8月1日前已经投产或环评文件已通过审批的制浆造纸企业,虽能达标排放但不能达到《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12)表2中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的,责令于2011年7月1日前整改完毕,逾期未完成整改任务的,责令限期治理。

(六)各县区环保局须于2011年6月25日前完成排查和监督性监测工作,并将阶段性工作总结和相关表格报送市环保专项行动办公室;于2011年10月25日前将集中整治工作总结和淘汰落后造纸产能明细情况报送市环保专项行动办公室。

(七)加强整治,追究责任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加大集中整治造纸企业环境问题力度。完成年底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

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不力,甚至包庇、纵容违法排污企业的;对不依法行使职权的相关负责人及责任人,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八)加强宣传和信息报告工作

根据集中整治造纸企业环境问题工作重点,结合实际,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各县区环保局要确定专人负责集中整治造纸企业环境问题信息报送工作,每月25日向市环保专项行动办公室报送工作开展情况。

四、时间安排

(一)集中排查和监督性监测阶段(6月份)

各县区环保局组织相关单位对辖区内造纸企业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集中排查和监督性监测,并将阶段情况报告市环保专项办公室。市环保专项办公室不定期对各县区集中整治造纸企业环境问题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二)集中整治阶段(7月、8月、9月)

各县区环保局根据本辖区第一阶段排查和监测情况,对存在环境问题和不属于国家淘汰落后造纸产业政策的造纸产能企业或生产线,制订一厂一档,及相关整治方案,上报政府,同时也上报市环保专项行动办公室。(7月20日前)

各县区环保局根据政府批示,开展造纸企业整治工作(9月30日前)。

企业环境范文篇10

【摘要】文章在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为切入点,详细探讨了环境成本的含义、特点与作用,初步研究了环境成本核算体系,提出了以绿色供应链为基础的控制方法。

随着经济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创造出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基于这种客观实际,有必要对环境成本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企业实际加以研究,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思路与方法指导。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含义、特点与作用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含义

尽管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环境成本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往往是从其各自特定的立足点或目标出发,得到的环境成本定义也各不相同。蒋洪强认为“环境成本是指某一会计主体在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引起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生态资源降级成本以及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防治措施成本。”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认为,环境成本是“依照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笔者认为,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而采取一系列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为耗费自然资源或生态资源所发生的实际成本。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特点

根据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可以发现环境成本具有以下特征:1.多样性。企业环境成本可能出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其产生动因具有多样性。2.不均衡性。环境成本的不均衡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发生时点的不均衡性,环境成本项目支出不像其他成本项目如直接材料或直接人工那样均衡地发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其往往具有突发性或不可预见性,例如:当企业环境污染物的排放积累到一定程度,其危害可能会在某一时点突然爆发;也有可能在环保部门的检查中因环境问题的影响受到罚款等。3.滞后性。由于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承受、容纳能力,同时企业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可能并不明显,有时其形成的损失和危害是潜在的,这使得环境成本具有时滞性,其大小及所带来的影响,可能一时难以完全掌握清楚。4.增长性。一方面,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对环境质量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所承担的环境保护的责任日益加大,环境支出也逐渐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政府环境保护法规的纷纷出台,对企业的约束力逐渐增强,也使得企业的环境支出额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三)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作用

1.实现环境、社会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环境向企业提供了生产的自然资源,同时企业生产环境质量的优劣又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式;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又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弃物影响着环境质量。为此,企业必须承担起为环境负责的义务,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2.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手段。合理准确地核算环境成本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基础。确认环境成本核算范围,对其进行计量,形成成本报告,从而进行严格控制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企业施行环境成本控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治理,整个企业的成本自然就随环境成本的降低而降低。3.完善环境成本理论的需要。对于环境成本核算及控制的研究有助于完善环境成本理论。目前,在本课题领域的研究中,尚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环境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对过度使用和破坏的资源不能进行有效的计量,致使人们对自己的活动和消费行为难以明确责任,环境费用的外部性十分严重。因此,进行环境成本研究,有助于为国家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并为完善环境成本理论提供参考。

二、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

企业环境成本确认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关键,只有准确的确认企业的环境成本才能正确的核算企业的环境成本,从而为环境成本控制提供基础。按照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的观点,如果企业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当将其资本化:一是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效率;二是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三是环境保护。总之,不管环境成本是否会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只要它们能对企业的生存与未来利益有所贡献,则可以将其视为企业所支付的一种代价,进行资本化处理。同时,如果环境成本并不会在来来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与未来经济利益没有足够密切的联系,则不能将其资本化。例如:废物处理,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环境审计成本等,这些成本并不产生未来收益,因而应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

企业环境成本计量是会计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遵循一般的会计原则,但是由于环境成本的特殊性,环境成本的计量同时还应特别遵循经济与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计量环境成本时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结合起来。即企业坚持双赢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齐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同时企业环境成本在计量尺度的选择上具有多元性。由于环境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活动包含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既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这就要求环境成本在计量尺度的选择上要超脱传统会计,不仅要用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同时在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过程中,应辅以其它的计量单位,适当考虑使用实物或与自然环境相关指标的计量尺度形式。

(三)企业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

为了使利益相关人或信息需求者详细了解企业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情况,企业还需以一定的形式对其进行披露,才能使其做出有关环境信息的正确决策,企业环境成本的研究才具有实际意义。与传统会计信息不同,由于环境成本信息中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并存,定量信息中货币信息与非货币信息并存,所以可以将环境成本信息划分为货币性信息、非货币性信息以及记述性信息三类。货币性信息的核算是重点。只有货币信息核算才能把环境保护与企业利润相联系并统一起来。企业只有在环境保护和获得盈利相协调的条件下,才能够持久地坚持进行环境保护活动。

三、加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措施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不是终点,它的最终目的是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使得企业的相关环境决策达到最优。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延伸。即环境成本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所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有关因素加以控制,达到相关环境法规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优目的的过程。其具体措施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制造与绿色营销

(一)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其环境资源和环境属性,以及与产品相关的各类信息,利用各种先进的设计理论,在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减少到最小,最终设计出具有先进的技术性、良好的环境协调性以及合理的经济性产品的一种系统设计方法。

(二)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达到倡导绿色消费、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意识、树立企业绿色形象、促进企业和整个社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融入并贯彻绿色理念,灵活运用营销组合策略,对产品和服务的观念、定价、促销和分销进行的一系列策划和方案实施的过程。绿色营销的关键在于合理制定绿色价格。由于绿色产品比同类普通产品投入大,研发困难,对生产和销售过程要求严格,在“环境消费付费”和“排污者付费”原则受到政府和公众广泛承认的前提下,绿色产品的价格一般比同类普通产品价格要高一些。但是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强化绿色管理和降低物料耗用从而降低成本与价格,使绿色产品价格从长远看呈下降趋势。因此,应根据绿色产品价格的特点,综合考虑当前与中长期的产品成本趋势、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等多种因素综合定价。

(三)绿色制造

传统制造活动是在其过程的末端对污染排放物进行处理,使其达到环境法规的正常排放标准要求,减少罚款成本。但是,这种做法一般只能满足最低环境法规的要求,是一种被动的、低层次的环境成本控制战略,并且投入大,费时费力。绿色制造是指对高效、清洁制造方法的开发及应用,以达到绿色设计的目标要求,即在满足企业需要的同时,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将废物减量化、循环利用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因此,相对于末端治理,绿色制造是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成本的战略性选择。在绿色制造中,绿色采用是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持有“生态”的观念,尤其是对某些食品企业来说,每一种添加剂或催化剂原料都极易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对人身心造成伤害,而不适当的采购活动会造成大量的运输包装费,还有储存保管和处置成本。因此改进采购活动可以达到减少相关环境成本,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山.环境成本核算与应用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1):82-84.

[2]肖序,毛洪涛.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J].会计研究,200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