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变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2:58:35

企业变革

企业变革范文篇1

有个小伙子开发出一个产品字典,他本人非常满意。不少同事跟他说这个字典其实不太好用,他总是立刻反驳:“你不懂开发。”后来,公司派他轮岗,去客户公司驻扎。他于是有了亲自问客户的机会:“你用没用过这个功能,好不好用?”

结果,客户回答:“这个功能太差了。想法是好的,但是实现的方式太差,导致我们工作量增加很多。你给工程师带个话儿,这个产品一定要改进。”小伙子恍然大悟,他终于开始理解,客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能够给客户提供的服务和价值是什么。

这是副总裁、中小企业事业部总经理孙雁飞讲的真实故事,就发生在的产品开发部门。

向服务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服务心态。大到战略制订、人才储备,小到一个笑脸、跑几趟腿,在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文化。事实上,任何一次转型或变革,都是企业文化重新塑造的过程。

用“ROB”消除山头

和的上上下下打交道,是无须记名字的,只要知道姓,前面缀上“老”字即可。即便徐少春,尽管叫“老徐”者还是少数,但统一称谓也是Rob,而非“徐总”。

其实早从2007年转型之前,已经在企业文化上先行铺垫,提出“没有家长的大家文化”。“战略文化本身也是应公司转型服务的战略而生的。”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孟会强介绍说。事实上,伴随的不断转型,其企业文化的调子也一直在变化。“每一次文化的重塑和建设都是以公司的转型为契机。”

早年间,创业中的提倡的就是创业文化,很简单,敢想、敢干、敢当、激情。到1999年前后,公司由财务软件向ERP软件转型,业务范围扩大,加入不少精英,就有了精英文化,力求海纳百川。但随着进一步发展,精英文化也滋生出一些亚文化。

“就是家长式的管理。”孟会强说,“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扼杀了一线员工的创新,以及造成自立山头现象。”

很自然地,随着向服务转型战略的酝酿,需要一个开放式的、全面创新的氛围和环境,且不说一切产品和服务的思路都要仰仗每一个人,就单说所谓的以客户为中心,对于客户来说,他眼中的,其实就是直接和他打交道的那几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的员工,第一要有管理水平,能力要强,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为客户服务的意识,所以我们强调每个员工在一线服务客户的时候,他就是。”孟会强说。

每个人都是的一份子,进行自我管理,每个人都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这,就是没有家长的大家文化。

“Beerbust”,没有“家长”的约会

在内部的论坛上,员工可以任意发表意见(以不违反国家要求和不诋毁公司为限),想实名就实名,想匿名就匿名。即使技术人员,也不允许查询他们的IP地址。年初,一些员工在内部论坛上抱怨食堂“饭菜不太可口”的帖子发出没几天,后勤部门就紧急经过反复的调研决定更换食堂供应商,尽管因为违约要赔付不菲的违约金。

如果说这样做要的是广开言路,那么,Beerbust博采众长的意味就更浓些。在,Beerbust是只有啤酒没有座位的自由交流聚会,公司会提供场地、啤酒和小吃,每次都会有至少一位管理层参加,而且还有主题。这一主题可能涉及某项重要战略,也可能只与某位员工生日有关。大家三五成群,自在散开聊去。

的目的,是利用轻松活泼的非正式聚会,达到促进员工与高层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增加同事间的情感,提升凝聚力。

如今,这样的活动每月都至少有一次。徐少春去分公司时,都会以这样的形式和员工见面交流。

其实,还有更多的部门把这种交流做得更深入,比如后勤部。

前台的几个美眉,是每个月一定会进行内部交流的。她们的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不然,仅仅是客人来了,你站起来问好就够了吗?当然不够。通过内部交流,大家不断地提炼细节,会发现关注大堂的氛围相当重要。因为有些客人来找某个人,可能因为对方在开会或者忙碌而一时抽不开身,迟迟无法到达大堂。美眉一旦发现某个人等待时间久了,就会主动过去送瓶水,或者跑过去打招呼:“不好意思,我再帮你催一下。”

类似关注,会让客人得到不间断的安抚。

尊重,心灵归属的力量

文化落地,更重要的是触动员工的内心,要的是尊重的力量。

文化落地,更重要的是触动员工的内心。

的人力资源部里,还专门下设了企业文化部,将核心价值观进行分解,形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项纪律和注意再分解出具体的制度,为的是督促员工在制度之下实现自我管理。

更重要的其实是尊重的力量。

如今,新生代的管理俨然已成难题。但企业文化部经理王宏却觉得,的文化和新生代恰恰吻合。“新生代就是要求对自我尊重,而我们公司刚好倡导对员工的充分尊重。”他说。徐少春也颇为自得,他回顾说:3年前确立的“没有家长的大家文化”,其实就是一种自由的,没有约束的文化,尤其是对新生代员工,“我们靠的是人性化加制度化的管理,这个我们平衡得比较好。”公务员之家:

事实上,虽然无须体力劳动,但的工作压力也相当大。不过,在这里更为灵活和弹性。规定8点半上班,9点也不算迟到,早走一会儿也是没问题的,只要把活干完了,就一切OK,没人监督你,虽然忙,但并不压抑。

徐少春此前表示,会让大家喝上公司提供的香浓咖啡和奶茶。这个承诺在今年年初时兑现。几天前,一个新员工兴奋地在QQ上告诉此前的朋友:“的下午茶点中的小蛋糕真好吃。”他觉得下午茶让他在的工作更加快乐。

企业变革范文篇2

关于战略变革过程有两种情况:过程的类型及性质;过程的具体内容。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种情况。

prahalad和doz(1987)在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跨国公司战略问题的研究中区别了两种战略变革的过程:公司危机引发的“迅速”、“剧烈”的变革过程;公司主动引发的缓慢的变革过程。后者是战略变革的基本过程,前者是后者的极端情况。他们通过考虑影响战略质量的因素,认为剧烈变革过程其效果不及缓慢变革过程。英国战略管理学教授johnson和scholes(1993)对此问题的观点是:组织中的战略变革是渐进式的,偶尔会出现一些转型式变革,由此认为战略变革的主导过程是渐进式过程,是因为战略变革主要是基于企业已有的行事方式或惯例所形成的“影响路径”或“影响环”上的一个社会系统而进行的。沃尔贝达和巴登富勒在对大型多业务企业如何在变革力量和稳定力量之间的冲突中寻求平衡的战略更新的文献综述中提出,从时间机制而言,学术界认为,战略更新有两个过程:一个是非连续的间断性革命变化过程;另一个是缓慢进化过程。荷兰学者bobdewit和meyer(1998)通过对大量直接或间接性战略变革的文献整理发现,理论界有两个观点:非连续性变革视角的革命式过程观点;连续性变革角度的演进式过程观点。

关于企业战略变革的具体过程,prahalad和doz(1987)认为,几乎所有成功的战略转变都发端于一个关键的任命程序。然后,新任执行官对各级经理人员的认知过程施加影响。随后的变革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略和认知产生多样性;第二阶段是系列的决策和执行权力的微调;第三阶段是由于战略变革获得合法性地位而紧随的战略再定位。

企业战略变革的路径依赖

20世纪70年代末,美日一些学者在对许多美国或日本企业经营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后,企业管理的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就已形成了一种共识: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企业成长与发展水平存在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三个基本功能上: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协调功能。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引导着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战略管理者自觉地选择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并在决策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企业利益的决策,以及符合企业利益的日常行为;文化的协调功能主要指在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引导下,企业各层次和部门员工选择的行为不仅是符合企业的长期和短期利益,而且必然是相互协调的;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指员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自觉地根据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明显地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路径依赖本是制度经济研究中的一个常用概念。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战略变革决策及其组织实施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影响企业战略变革的上述因素明显地表现出路径依赖的三个特征:企业文化的组织记忆特征;企业家的行为选择受过去经验的制约;核心能力的刚性特点。

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这种作用,使得企业文化基本上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在历史上形成的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被实践证明的一种成功的行为方式,以及这种行为方式所体现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广泛赞同的,异质价值观基本上是不被接受的。企业文化越强有力,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统一性就越被强调,异质价值观越受排斥。显然,作为组织记忆的企业文化,制约着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对员工思维方式的影响,限制着企业员工以及企业的行为选择,从而制约着企业经营战略的变革。

企业家的职能或经验背景可能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过去的经历作为今天行为选择的参照系,作为组织记忆的文化则对上述因素产生着综合的作用,企业的战略变革可能因此而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要超越路径依赖,使企业成长与发展摆脱过去的阴影,必须运用虚拟组织,构造战略联盟,用企业的知识创新,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改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学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制度上保证和促进经营者行为的合理化。

核心能力的刚性特点限制着企业战略变革方案的制定与选择,为了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克服战略变革中的路径依赖特征,必须塑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去理解。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必须有利于企业组织及其成员的学习;企业文化本身必须是不断学习的产物,文化所体现的不再仅仅是企业组织过去的成功经验,而与战略变革所需适应的企业内外环境中的价值观念或思维方式相一致。

企业战略变革的主要方式

企业战略变革虽然有很多因素影响,但是只要企业在变革过程中把握好相应的对策和路径,就能够持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战略变革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企业理念

企业战略变革首选的理念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体现企业自身个性特征的,促使并保持企业正常运作以及长足发展而构建的反映整个企业经营意识的价值体系。它是企业统一化的可突出本企业与其他企业差异性的识别标志,包含企业使命、经营思想和行为准则三部分。调整企业理念,首先,确定企业使命,即企业应该依据怎样的使命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它是企业行动的原动力;其次,确立经营思想,指导企业经营活动的观念、态度和思想,给人以不同的企业形象;最后,靠行为准则约束和要求员工,使他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必须奉行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则。调整企业理念,给企业全新定位,这是一种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只有在这种不断地演化、渐进变革中,才能够构建新的企业战略,企业才能重生,才能得到发展和壮大。在重新调整企业理念时,首先与行业特征相吻合,其次在充分挖掘原有企业理念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特色,最后企业理念和竞争对手有所区别。

(二)企业战略重新进行定位

如何实施战略定位是战略变革的重要内容,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战略定位实际上就是在价值链配置系统中从产品范围、市场范围和企业价值系统范围三方面进行定位的选择过程。产品的重新定位,对于明星产品,由于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强,也是高速成长的市场领先者,对其要多投资,促进发展,扩大市场份额;对于“金牛”产品,由于具有规模经济和高利润优势,但有风险,对其维持市场份额,尽可能多地榨取市场利润;对于问题产品,虽然产品市场吸引力强,但由于要加大投资,因此主要考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对于“瘦狗”产品,企业的对策就是尽快地售出剩余产品然后转产。对于市场和企业价值系统的重新定位,由于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其竞争优势来源于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等过程,来源于企业的价值链配置系统,就是这个系统在市场与企业之间不断地传递有关价格、质量、创新和价值的信息,从而为企业营造和保持新的竞争优势。

(三)重新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

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要围绕战略目标实现的路径来确定不同层级的管理跨距,适当的管理跨距并没有一定的法则,一般是3至15人,在进行界定时可以依据管理层级的不同、人员的素质、沟通的渠道、职务的内容以及企业文化等因素。在设计组织结构时,还要充分考虑企业各部门顺利完成各自目标的可能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合作协调性、各自分工的平衡性、权责明确性、企业指挥的统一性、企业应变的弹性、企业成长的稳定性和效率性、企业的持续成长性。通过重新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理清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改变指挥混乱和权责不对等的现象,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内容摘要:企业战略变革是企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必经之路,为此,企业必须从战略变革过程、路径依赖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战略变革路径依赖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BernardBurnes.变革时代的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企业变革范文篇3

1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

1.1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在企业战略管理当中,与企业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除了凸显企业的特点之外,还能够形成员工相同的理念和思想。同时,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往往也能够帮助企业制定出别具一格的有效企业战略。企业制定了战略,员工应当在执行过程当中更加用心。在企业文化当中,具有很多方面的作用和和效果,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帮助员工形成统一的思想,从而促进企业目标的更快实现。随着企业制定新的战略,企业文化也应当随之改变。但是实际上企业文化的刚性、持续性较为明显,在企业发展中,也会不断强化。因此,在企业战略当中,企业文化除了为其提供支持,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阻碍企业战略的实施。

1.2基于企业战略的企业文化类型

从战略和文化关联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主要包括战略相助型、战略制约型、战略非关型等不同类型。在第一种类型中,企业的战略目标、文化导向等相一致,并且也与员工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相符合,对于企业发展较为有利。第二种类型中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之间相互抵触,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会对其造成阻碍的作用。第三种类型的企业文化不会对企业战略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其可能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和转变,从而在未来对企业战略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在企业文化中,基于核心价值观,引导企业形成战略,在不断丰富完善,更好的支持企业战略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良好的创新,以符合企业战略变革的需求。

2企业战略变革的环境

2.1企业战略变革的需要

在很多企业当中,即使拥有良好的管理,如果没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动而进行战略变革,最终也难逃衰败的厄运。在定位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应当长期动态的进行。以前,企业在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的时候,市场环境会改变,所以,企业应当对任务要求进行改变。所以原有的企业战略已经难以使用。但是,有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仍然采取原有的战略。而有些企业发现了这一问题,但难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因而最终走向衰败。

2.2企业战略变革的难点

在企业战略变革中,即使企业领导能够看清变革带来的益处,同时能够摆脱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但仍然难以摆脱竞争劣势。企业的既有竞争者带来的销售分销渠道、人力资源技能、核心产品、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品牌、固定资产、组织机构等成功因素,会对企业变革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战略变革,既有竞争者往往十分犹豫,因而会进行复杂的财务评估,从而深陷企业内部的斗争和辩论,因而错过了最佳的变革时机。在企业战略变革当中,风险、不确定性都是难以避免的,在企业改革中,很多利益相关着,都会带来压力。变革倡导者的心态,对于变革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与企业有关的各个不同主体,也会对企业战略的变革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对于变革中的风险意识和结果接纳,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理解,因而会对战略变革产生不同的态度,甚至会造成变革的夭折。因此,如果企业战略变革必须进行,需要对支持变革的企业文化进行建立,从而为变革提供不竭的动力。

3企业战略变革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在企业战略变革当中,会改变企业组织要素,因此,也会影响企业文化。具体来说,如果企业组织要素的变化较大,但是和企业文化能够相契合,企业的发展前途将会十分光明。基于企业文化的支持,企业战略变革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战略变革应当与企业地位、性质的关系相结合。对企业文化的基础加以确定。对于企业任务、目标的改变,管理人员应当加以注意,其不会对企业的根本地位和性质产生影响,密切的联系企业文化。利用员工的力量,以其价值、行为的观念和准则为基础,能够更加一致的确保企业战略变革的实施。对于战略变革和企业文化的适应性也要加以注重,避免对原有企业文化下的行为准则造成破坏。另一方面,如果企业组织变化值发生了较小的变化,但是不符合企业文化,在经营管理当中,企业管理人员会在不对企业整体文化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在某些业务中,采取独特的文化管理,而且应注重全局良好的协调性。然而,如果改变企业组织要素较为严重,企业原有文化不能阈值相匹配,企业也会受到很大的干扰。基于这样的条件,面对企业战略变革,必须对原有的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但是企业管理人员应当预见到,在企业文化变革中,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4基于企业战略变革的企业文化

4.1规划企业愿景

在企业战略变革当中,对员工能量的发挥十分重要。因此,应当让员工对战略变革加以接受和认可。对此,规划企业共同的愿景,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措施。通过企业愿景的规划,能够让员工看到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同时联想到实现目标之后自己能够获得的收益。企业愿景应当能够对调动员工积极性,鼓励员工,让员工在工作中可以朝着目标而前进。对于企业愿景,进行有效的规划,能够在员工、股东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共识。如果缺乏有效的企业愿景,在诸多混乱的项目选择中,战略变革很可能迷失,在各个部门的变革中,员工不知道会带领企业如何转变,因而会失去其应有的效果。这样,对于战略变革,员工不但难以接受,甚至会产生疑惑、抵触的情绪。因此,应当对员工阐明危机意识,让员工从心理上接受和认可战略变革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基于规划的企业愿景,给员工的未来发展带来希望,在企业变革中,员工能够收获到切身的利益,因而能够对企业战略变革进行支持。

4.2创新企业价值观

在企业管理中,战略变革是一种预先管理行为,其与环境评估、战略经营变化联系、变革管理协调、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变动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关联,而这些内容则都与企业价值理念相关。员工能够对战略变革进行一定的理解,并且价值观念进行更新。与战略变革实施相符合,从而为战略变革提供价值基础。因此,在改变企业战略的时候,对于价值观念,应当进行改变,从而匹配组织战略价值观的创新并不是短期的工程,需要一系列的深化、创新、解冻,同时要与战略变革相配合。在解冻阶段,通过分析企业既有价值观念,对需要变革的因素进行确定,同时对既有价值观济学评估和扬弃[7]。在创新阶段,新的价值体系对战略变革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战略变革提供基础。通过员工的共同探讨,对企业未来的生存发展方向进行确定。最后,需要不断进行深化,让员工能够了解和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可以为企业任命新的高层管理人员,从而将全新的价值观念引入到企业当中,并且让员工认识到企业进行战略变革的决心与态度。在新的价值观念传播和宣传的过程中,采用新典礼、讲故事的方法,会取得比传统开会讨论、行政命令等方法取得更为良好的效果。基于此,对能够与变革相匹配的薪酬福利制度、绩效评估模式进行建立,能够更加合理的贯彻新的价值观念。

5结论

在当前的市场当中,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其经营发展态势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使企业得到更为良好的经营和发展,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应当积极进行企业战略的变革。与此同时,应当注重基于企业战略变革的企业文化要素影响,使其能够在企业战略变革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最终推动企业更为良好的发展。

作者:王晓磊 陈博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孙宝文,涂艳,王天梅,马燕林.企业战略柔性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12:132-144.

[2]孙飘.企业文化、企业家认知与企业战略变革关系的作用机制分析[J].商业时代,2014,25:86-88.

[3]邓少军,焦豪,冯臻.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转型的过程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1,01:60-67+88.

[4]何爱琴.企业战略变革理论及其与组织学习能力的关系研究述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01-109.

[5]武亚军,张曦如,金朦,张陆阳.转型期中国企业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修正的TPC框架及应用分析[J].经济科学,2013,05:97-110.

企业变革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变革管理变革

引言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使得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决策中的广泛应用,又推动了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手段、模式和理论的创新,为企业管理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论文百事通因此,如何抓住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新机遇,创新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效率,已日益成为企业界和管理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的结合应用为基础;②企业信息化是依赖信息技术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集成的信息系统;③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④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

1.对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认识

就企业管理来说,分三个阶段。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的时候,主要是靠人的经验来管理,这是经济管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它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的,后来发展到用运筹学、计算机等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来进行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技能对专业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标志着专业化管理阶层逐渐成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重组等概念的提出,管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就是文化管理阶段。经验和科学都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文化管理的内涵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把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都开始注意企业文化。

同时,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企业是各种利益股东所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利益是所有参与签订这个契约的各个利益股东的共同利益。企业管理不仅为股东谋取投资回报,还必须为相关的利益股东提供服务。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高,企业管理中的物质资本地位则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这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企业信息化是引进信息技术与更新管理思想。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应用的层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约翰?C?亨德森和N?温卡特拉曼认为:怎样才能最好地获得信息技术的价值?这是一个创造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新管理思想和新管理方法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把信息技术加在原有的企业经营模式上面。我们大谈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时,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技术只有在思想的支配下,才会发挥威力。企业信息化只有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应该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

(2)信息化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应该只是一项工程的实施。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枢纽,收集、存储、传递企业的信息;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台,为企业构造了不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生产经营环境。因此企业信息的实质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管理决策者能够及时地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会,更好地组织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方面的渗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机构、协调控制、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等,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因此,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个的技术方案,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

(3)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人为中心。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人始终起着决定作用。从长期来看,企业信息化不在于某个项目的引进与否,而在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创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经营管理环境,获取长远的竞争优势。因此,能否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召唤,能否培养出一批信息人才队伍,将是决定企业实施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企业信息化不是企业细枝末节的变革,而是企业的根本性变革。用“信息革命”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企业信息的切入点应该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2.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产品营销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提高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如在资源配置方面,企业将依据不同地区的税收差异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依据不同地区的技术发展特点来设置技术开发中心,依据不同地区的经营需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等。

(2)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系使得信息传递方式由阶层(等级)型变为水平(自由)型;与此紧密相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将从尖顶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型”和“网络型”,原来起上传下达作用的中层组织正走向消亡。这是因为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分工精细、管理严密为特征的科层次等级制,其组织层次繁多,决策速度缓慢。为了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必须减少垂直层、扩大水平层,精简组织结构,使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逐步趋于扁平化。这样有利于提高组织决策的速度和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信息交流的极大化,充分调动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500强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段平均减少管理环节达到3个之多。与此同时,由于企业之间信息交流的畅通,一种基于相互关联的、柔性的、灵活的虚拟组织,以及柔性组织将会应运而生。

(3)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稳定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基本上将被机器所取代,或者被“外包”,最终只剩下脑力的、创造性的工作,使得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创造技术的“人”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人力资源管理也从传统的从属地位、事务性静态管理转变到战略性、前台式、动态的管理;管理职能从控制转向支持,从监督转向激励,从命令转向指导;提倡信任员工、尊重员工、消除等级、鼓励个人发挥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也由过去的对人的管理向人才的开发方向转变,即人力资源管理向人性化方向转变。

3.以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化环境的出现和升级,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和形式,也为企业谋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可以说,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将对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大量实践经验表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变革;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信息技术的普及又不断推动着管理,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技术手段给予支撑,而新的技术手段的问世,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信息化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使企业成为未来经济时代的佼佼者。公务员之家

企业变革范文篇5

关键词:战略变革路径依赖路径选择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所处的行业与环境都趋向复杂、动态与不确定性的发展中。为了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基于环境的变迁和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变化,有必要对原有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实施战略变革。所谓企业战略变革,是指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根据所处的环境、自身能力或资源整合与利用已经发生的变化,企业应对其自身整体能力进行评估,以及结合战略、管理与能力三者之间的动态协调性原则,改变企业战略内容的发起、实施、可持续化的系统性过程。本文对企业战略变革过程、路径依赖与路径选择进行阐述。

企业战略变革过程

关于战略变革过程有两种情况:过程的类型及性质;过程的具体内容。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种情况。

prahalad和doz(1987)在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跨国公司战略问题的研究中区别了两种战略变革的过程:公司危机引发的“迅速”、“剧烈”的变革过程;公司主动引发的缓慢的变革过程。后者是战略变革的基本过程,前者是后者的极端情况。他们通过考虑影响战略质量的因素,认为剧烈变革过程其效果不及缓慢变革过程。英国战略管理学教授johnson和scholes(1993)对此问题的观点是:组织中的战略变革是渐进式的,偶尔会出现一些转型式变革,由此认为战略变革的主导过程是渐进式过程,是因为战略变革主要是基于企业已有的行事方式或惯例所形成的“影响路径”或“影响环”上的一个社会系统而进行的。沃尔贝达和巴登富勒在对大型多业务企业如何在变革力量和稳定力量之间的冲突中寻求平衡的战略更新的文献综述中提出,从时间机制而言,学术界认为,战略更新有两个过程:一个是非连续的间断性革命变化过程;另一个是缓慢进化过程。荷兰学者bobdewit和meyer(1998)通过对大量直接或间接性战略变革的文献整理发现,理论界有两个观点:非连续性变革视角的革命式过程观点;连续性变革角度的演进式过程观点。

关于企业战略变革的具体过程,prahalad和doz(1987)认为,几乎所有成功的战略转变都发端于一个关键的任命程序。然后,新任执行官对各级经理人员的认知过程施加影响。随后的变革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略和认知产生多样性;第二阶段是系列的决策和执行权力的微调;第三阶段是由于战略变革获得合法性地位而紧随的战略再定位。

企业战略变革的路径依赖

20世纪70年代末,美日一些学者在对许多美国或日本企业经营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后,企业管理的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就已形成了一种共识: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企业成长与发展水平存在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三个基本功能上: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协调功能。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引导着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战略管理者自觉地选择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并在决策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企业利益的决策,以及符合企业利益的日常行为;文化的协调功能主要指在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引导下,企业各层次和部门员工选择的行为不仅是符合企业的长期和短期利益,而且必然是相互协调的;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指员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自觉地根据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明显地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路径依赖本是制度经济研究中的一个常用概念。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战略变革决策及其组织实施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影响企业战略变革的上述因素明显地表现出路径依赖的三个特征:企业文化的组织记忆特征;企业家的行为选择受过去经验的制约;核心能力的刚性特点。

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这种作用,使得企业文化基本上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在历史上形成的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被实践证明的一种成功的行为方式,以及这种行为方式所体现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广泛赞同的,异质价值观基本上是不被接受的。企业文化越强有力,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统一性就越被强调,异质价值观越受排斥。显然,作为组织记忆的企业文化,制约着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对员工思维方式的影响,限制着企业员工以及企业的行为选择,从而制约着企业经营战略的变革。

企业家的职能或经验背景可能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过去的经历作为今天行为选择的参照系,作为组织记忆的文化则对上述因素产生着综合的作用,企业的战略变革可能因此而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要超越路径依赖,使企业成长与发展摆脱过去的阴影,必须运用虚拟组织,构造战略联盟,用企业的知识创新,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改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学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制度上保证和促进经营者行为的合理化。

核心能力的刚性特点限制着企业战略变革方案的制定与选择,为了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克服战略变革中的路径依赖特征,必须塑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去理解。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必须有利于企业组织及其成员的学习;企业文化本身必须是不断学习的产物,文化所体现的不再仅仅是企业组织过去的成功经验,而与战略变革所需适应的企业内外环境中的价值观念或思维方式相一致。企业战略变革的主要方式

企业战略变革虽然有很多因素影响,但是只要企业在变革过程中把握好相应的对策和路径,就能够持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战略变革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企业理念

企业战略变革首选的理念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体现企业自身个性特征的,促使并保持企业正常运作以及长足发展而构建的反映整个企业经营意识的价值体系。它是企业统一化的可突出本企业与其他企业差异性的识别标志,包含企业使命、经营思想和行为准则三部分。调整企业理念,首先,确定企业使命,即企业应该依据怎样的使命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它是企业行动的原动力;其次,确立经营思想,指导企业经营活动的观念、态度和思想,给人以不同的企业形象;最后,靠行为准则约束和要求员工,使他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必须奉行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则。调整企业理念,给企业全新定位,这是一种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只有在这种不断地演化、渐进变革中,才能够构建新的企业战略,企业才能重生,才能得到发展和壮大。在重新调整企业理念时,首先与行业特征相吻合,其次在充分挖掘原有企业理念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特色,最后企业理念和竞争对手有所区别。

(二)企业战略重新进行定位

如何实施战略定位是战略变革的重要内容,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战略定位实际上就是在价值链配置系统中从产品范围、市场范围和企业价值系统范围三方面进行定位的选择过程。产品的重新定位,对于明星产品,由于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强,也是高速成长的市场领先者,对其要多投资,促进发展,扩大市场份额;对于“金牛”产品,由于具有规模经济和高利润优势,但有风险,对其维持市场份额,尽可能多地榨取市场利润;对于问题产品,虽然产品市场吸引力强,但由于要加大投资,因此主要考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对于“瘦狗”产品,企业的对策就是尽快地售出剩余产品然后转产。对于市场和企业价值系统的重新定位,由于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其竞争优势来源于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等过程,来源于企业的价值链配置系统,就是这个系统在市场与企业之间不断地传递有关价格、质量、创新和价值的信息,从而为企业营造和保持新的竞争优势。

(三)重新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

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要围绕战略目标实现的路径来确定不同层级的管理跨距,适当的管理跨距并没有一定的法则,一般是3至15人,在进行界定时可以依据管理层级的不同、人员的素质、沟通的渠道、职务的内容以及企业文化等因素。在设计组织结构时,还要充分考虑企业各部门顺利完成各自目标的可能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合作协调性、各自分工的平衡性、权责明确性、企业指挥的统一性、企业应变的弹性、企业成长的稳定性和效率性、企业的持续成长性。通过重新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理清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改变指挥混乱和权责不对等的现象,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BernardBurnes.变革时代的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企业变革范文篇6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的结合应用为基础;②企业信息化是依赖信息技术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集成的信息系统;③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④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

1.对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认识

就企业管理来说,分三个阶段。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的时候,主要是靠人的经验来管理,这是经济管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它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的,后来发展到用运筹学、计算机等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来进行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技能对专业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标志着专业化管理阶层逐渐成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重组等概念的提出,管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就是文化管理阶段。经验和科学都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文化管理的内涵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把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都开始注意企业文化。

同时,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企业是各种利益股东所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利益是所有参与签订这个契约的各个利益股东的共同利益。企业管理不仅为股东谋取投资回报,还必须为相关的利益股东提供服务。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高,企业管理中的物质资本地位则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这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企业信息化是引进信息技术与更新管理思想

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应用的层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约翰·C·亨德森和N·温卡特拉曼认为:怎样才能最好地获得信息技术的价值?这是一个创造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新管理思想和新管理方法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把信息技术加在原有的企业经营模式上面。我们大谈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时,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技术只有在思想的支配下,才会发挥威力。企业信息化只有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应该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

(2)信息化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应该只是一项工程的实施。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枢纽,收集、存储、传递企业的信息;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台,为企业构造了不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生产经营环境。因此企业信息的实质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管理决策者能够及时地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会,更好地组织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方面的渗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机构、协调控制、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等,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因此,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个的技术方案,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

(3)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人为中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人始终起着决定作用。从长期来看,企业信息化不在于某个项目的引进与否,而在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创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经营管理环境,获取长远的竞争优势。因此,能否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召唤,能否培养出一批信息人才队伍,将是决定企业实施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企业信息化不是企业细枝末节的变革,而是企业的根本性变革。用“信息革命”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企业信息的切入点应该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2.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产品营销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提高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如在资源配置方面,企业将依据不同地区的税收差异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依据不同地区的技术发展特点来设置技术开发中心,依据不同地区的经营需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等。

(2)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系使得信息传递方式由阶层(等级)型变为水平(自由)型;与此紧密相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将从尖顶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型”和“网络型”,原来起上传下达作用的中层组织正走向消亡。这是因为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分工精细、管理严密为特征的科层次等级制,其组织层次繁多,决策速度缓慢。为了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必须减少垂直层、扩大水平层,精简组织结构,使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逐步趋于扁平化。这样有利于提高组织决策的速度和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信息交流的极大化,充分调动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500强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段平均减少管理环节达到3个之多。与此同时,由于企业之间信息交流的畅通,一种基于相互关联的、柔性的、灵活的虚拟组织,以及柔性组织将会应运而生。

(3)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稳定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基本上将被机器所取代,或者被“外包”,最终只剩下脑力的、创造性的工作,使得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创造技术的“人”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人力资源管理也从传统的从属地位、事务性静态管理转变到战略性、前台式、动态的管理;管理职能从控制转向支持,从监督转向激励,从命令转向指导;提倡信任员工、尊重员工、消除等级、鼓励个人发挥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也由过去的对人的管理向人才的开发方向转变,即人力资源管理向人性化方向转变。

3.以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化环境的出现和升级,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和形式,也为企业谋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可以说,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将对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大量实践经验表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变革;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信息技术的普及又不断推动着管理,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技术手段给予支撑,而新的技术手段的问世,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信息化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使企业成为未来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三、结论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从宏观上看,它影响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和经济规则;从微观上看,它将导致企业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行为方式和经营理念等方面发生巨大变革。在国家“十五”规划“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针的指导下,信息化将作为工业化的手段,通过对企业微观层面上的一系列作用,实现企业自身管理的变革。

企业变革范文篇7

(一)现状分析

相比于一般企业组织,煤炭企业组织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具有更加臃肿的组织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被称之为“直线职能制”,这种组织结构模式已经使用了很久,因此,其缺点和毛病正逐渐凸现出来。“直线职能制”的煤炭企业组织结构,其缺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在该类组织中,组织层级宽度较小,分层较多,一层一层地管理,势必需要很多庞杂的管理机构;第二,由于组织层级过多,导致信息传输时间长,这样一来的话,导致煤炭企业组织很难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做出及时迅速的反应和变化。

(二)必要性分析

公司或企业的存在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出改变,这是权变理论的精髓所在。从权变理论出发看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正是在逐渐实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路途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盛行,我国公司企业实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已经成为我国进行结构调整的重点所在。

二、推动煤炭企业组织模式转型的对策分析

我国先行的煤炭企业组织模式根深蒂固,需要加大力度才能进行变革,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进行观念更新

随着21世纪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汹涌,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很多行业纷纷进行了转型,想要在迅速变化的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这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旧的观念自然要被历史所淘汰,观念的更新会令企业经营者重新思考和确立企业的目标,经营目标的转换也反映了经营者立场的改变。在新时代观念的主导下,煤炭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立应该体现责任主导的原则,并不能仅仅是为了分共完成任务而进行不合理的组织架构设计。

(二)重视改革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

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大公司大战略的实施,自然就需要涉及到煤炭企业的兼并和重组。在重组过程中,相关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应当受到重视。有学者研究表示,影响煤炭企业重组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在与重组过程中是否对涉及到的企业员工进行了妥善处理,只有尽心保证这些人员的利益,才能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减少威胁企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适当的人力资源重组可以使重组后的员工树立大家普遍认同的企业目标,从而提高新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人力资源整合还可以减少人力成本,在煤炭企业的兼并过程中,新旧人员可能会产生利益冲突或者是人际关系矛盾,如果人力资源的合并得当,那么便会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通过人力资源的恰当组合还可以帮助重塑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认同感。

(三)加大投资,推进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煤炭企业应该通过对技术的投入来更新陈旧设备,可以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利用各方面的人力资源、实验手段等进行科技创新,借此来加强煤炭企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为组织模式的变革技工有力帮助。

(四)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中

互联网思维讲求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平台化运行、运用极致思维、跨越行业的界限、力求简约等原则,在煤炭企业进行组织模式的变革时,可以将互联网的这些思维运用到其中。煤炭企业必须改变以往以“生产至上”的观念,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用户思维”,不仅关注顾客,更加要关注员工的状况,将危害企业生存的可能性减到最小。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互联网是的彼此之间的链接越来越紧密,它所推崇的“跨界思维”就是要求经营者树立大眼光大世界,将看问题的角度多样化。组织的变革是煤炭企业适应环境变化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关系到企业今后是否能够走的更远。在此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重重阻力,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发挥领导魄力,立足于自身企业特点,采取适当的变革措施,帮助减少变革阻力和抵制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将变革过程中的利益损失降到最低,伤害减到最小。

作者:韩革欣 单位:澳门城市大学

企业变革范文篇8

关键词:战略管理;企业薪酬管理;薪酬体系构建

战略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改革的重要推手及方向,通过战略管理理念灌输及形式应用,对提升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提供重要基础前提。本文通过对战略管理下企业薪酬管理变革的分析研究,将战略管理下的企业薪酬管理变革之路进行全面论述,并对其提出建议,为我国企业战略薪酬管理体系构建打下重要基础。

一、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保障行业,具有相对的重要性意义。现代化企业思维模式提升了企业发展及规模壮大的规律性。其中,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及规模壮大的重要基础核心,日益成为当下重要议题。企业战略管理不是单一片面的管理流程,而是更为科学、系统的企业发展战略布局。企业战略管理不同于以往的经营运行管理,它是以企业为核心,以内部创新与外部融合为手段,站在战略发展的角度对其企业进行长远的规划布局与管理应用。企业战略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管理、运行模式管理、财务薪酬管理等。当中最为重要的是“企业薪酬管理”,我国企业发展之路较为漫长,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薪酬管理在不断创新与改革中前行,本文主要基于战略管理下对企业薪酬管理的变革创新进行分析研究,将企业薪酬管理的实质性与突破性进行具体论述。

二、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的发展与变革

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企业薪酬管理一向以“计划制”进行开展实施,当时企业多为国家直属企业,即所谓的“大工厂、大集体”,在该时期阶段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薪酬管理概念,只是单一的“挣工分、挣工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市场理念”逐渐成为人们主观思维,企业发展之路与薪酬管理也日益向“市场化”靠拢,即所谓“按劳分配”。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及市场规律,对“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基础上,增加了一项“坚持按劳分配为前提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企业薪酬管理主要以“按劳分配”进行计划管理。2002年十六大更对其按劳分配原则进行细化完善,并在劳动、技术、资本等方面实行更为完善细化的薪酬机制。新时期下,及重要讲话中都将“新时期企业战略发展及方向途径”进行明确规划,“战略管理”概念被成功融入企业生存发展与规模壮大中去。同时,企业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理念,对战略管理对其影响的利弊性进行认真分析,并探寻出一种较为创新、公平、科学的薪酬管理模式及机制,进而为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及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1]。

三、基于战略管理的企业薪酬管理优化对策

1.确定绩效管理战略核心。企业绩效管理战略核心是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主,将企业战略目标作为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前提基础。而企业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吻合性在于对其“匹配性”的分析研究。匹配性主要分为纵向匹配与横向匹配。首先,在纵向匹配中主要以企业总体战略与竞争战略为主,对应性的采用薪酬战略策略,具体如下:表策开展的方式性及模式性。2.构建科学的薪酬体系。企业战略性薪酬体系的构建必须具有相对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必须以企业战略目标为主、以企业战略发展为基础,将薪酬体系以一种更为效率、公平、创新的方法模式呈现出来。其中,薪酬体系主要分为:企业岗位薪酬体系、企业技能薪酬体系、企业能力薪酬体系三种,在对具体薪酬体系构建设计中,必须以自身企业实际情况为基础前提,将岗位、能力、技能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笔者认为以“人”为核心的薪酬体系主要包括:水平能力与专业技能,以“岗位”为核心的薪酬体系主要为“职位”。具体如下:第一,岗位薪酬体系,在构建岗位薪酬体系时应该对岗位的基础性进行明确,并对岗位实质进行分析研究,对各种更不同性及差异化的职位进行明确规划与判定。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企业内部统一性公平岗位结构,最后,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式对其进行评价,制定与设计出岗位薪酬方案[2]。第二,技能薪酬体系,技能薪酬体系构建主要以“人”为基础核心,首先对其技能进行研究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技能模块,其后按照技能模块的实质内容对其技能模块进行等级划分及评定,最后制定与设计出技能薪酬体系[3]。第三,能力薪酬体系,能力薪酬体系与技能薪酬体系相同,都以“人”为基础核心,通过对能力的研究分析,建立能力集合,其后要能力集合中的工资能力进行能力评估与等级划分,进而制定与设计能力薪酬体系[4]。

综上所述,构建科学的薪酬体系是企业薪酬管理变革的关键所在,在进行薪酬体系构建时企业必须将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进行紧密关联,必须保障其统一性及相对性。同时,结合外部市场发展变化与企业内部改革需求,将企业战略薪酬管理向市场化倾斜,以创新应对发展、以改革应对危机。将企业战略薪酬管理的实质性与作用性进行充分发挥。通过转变薪酬管理理念与优化管理模式,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吸引挽留,为企业生存发展与规模壮大奠定坚实基础[5-6]。四、结论通过对基于战略管理下浅析企业薪酬管理变革的分析研究,将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的实质性与创新性进行重点阐述,并明确提出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变化。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优化对策对企业薪酬管理模式的突破创新提供相关建议,使企业薪酬管理与企业战略发展相结合,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龚皓.基于马斯洛需求论的薪酬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8.

[2]白筱莉.基于战略管理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与薪酬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55(22):83-84.

[3]张双喜.中小企业薪酬留人:基于战略管理的模式设计[J].攀登,2017,28(3):76-80.

[4]李锐.浅析我国薪酬战略管理的相关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7,45(1):77.

[5]谢向阳.开滦精煤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薪酬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7.

企业变革范文篇9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的员工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在充分注意员工行为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充分注意对员工的头脑管理,也就是思想管理,或者还可以称之为文化管理。因为今天的员工思想意识活跃,我们更多的是要求员工用头脑去工作,创造性地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强大的竞争力。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不断优化的组织结构,不断完善的各种规章制度外,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是营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从事商品经营活动中所共同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外显于厂风厂貌、内显于员工心灵中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

1、导向作用,即把企业员工引导到确定的目标上来;

2、约束作用,即成文的或约定俗成的厂规厂风对每个员工的思想、行为都起很大的约束作用;

3、凝聚作用,即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使用权整个企业上下团结;

4、融合作用,即对员工潜移默化,使之自然地融合到群体中去;

5、辐射作用,指企业文化不但对本企业,还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只能说尚处于较底层次,“企业文化战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企业文化大多是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缩影,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文化存在较多缺陷与错误现象,我国企业文化常见错误有:

(1)无文化现象。通常表现为企业有十分系统和严明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定了员工必须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但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疏于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此类现象多产生于工业制造企业,产生的原因多数是因为领导人本身素质不高,或对企业文化缺乏认识。这样的企业通常活力不够,死气沉沉,缺乏优患意识,严重者可能离心现象严重。

(2)文化愚民现象。此类现象常见于那些领导人专权或者经营出现问题的企业。表现为领导人极端强调某种文化价值观念,推广教育手段过激。它产生的原因多数是因为领导人希望在企业内部实现个人崇拜或者希望掩盖某种事实真相。该类企业通常易产生盲目崇拜或者对领导人的噤若寒蝉的情况。

(3)文化理想现象。它常见于那些有年轻人作为创业主体力量的新兴企业。表现症状为这些企业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和文化理想,其倡导的理念中会有种超出企业范围、改造世界的使命感。“大而空”的口号使人们可望而不可及;宏伟、统一的崇高目标往往缺乏实实在在的客观基础。此类现象产生的原因多数是因为领导人具有过于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缺乏笾的工作精神。该类企业员工表现多数都激昂澎湃,但可能忽略了眼前的险恶形势和今天该干什么。

另外,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抑制了人的个性,在企业中只重视人的“集体性”,抹杀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生产观念下产生的“集体主义”,难以形成企业的内聚力。

现在的竞争异常激烈,优胜劣汰成为游戏的新规则,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较美国、日本已落后许多,现在如不急起直追,在竞争中失败将在所难免。所以,全新的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变革工程是我国企业的一项时不我待的新课题。

二、我国企业文化塑造与变革的思路

1、分析内外因素,提炼核心价值观

一个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是创造企业文化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一个企业选择核心价值观应考虑下列因素:

首先,根据企业性质,判断企业文化的类型。企业文化按行业划分,可分为攻坚型文化,强人型文化、过程文化和拼命干、尽情玩文化等四种,各自特点如下图所示:

高风险,反馈慢(攻坚文化)石油、航空仔细权衡、周密策划、深思熟虑、有远大志向高风险、反馈快(强人文化)广告、影视、出版坚强、乐观、进取心强

低风险,反馈慢(过程文化)银行、保险、公共事业注意过程和细节、遵纪守时、谨慎周到、稳定保守低风险,反馈快(拼命干、尽情玩文化)房地产、批发、餐饮服务周到

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其企业文化有自己的特点,如低风险、反馈快型行业中的企业文化要体现服务周到的特点,像商场则可根据本身的经营特点提倡“顾客至上、一切为顾客服务”的价值观;IT行业则要体现坚强、乐观、进取心强等特点。可以以“追求卓越”作为其核心价值观。再如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应不一样,工厂可以从产品出发,树立“向社会提供最优产品”的价值观,等等。

其次,要考虑企业的成员及其构成。不同类型的人以及他们的组合方式都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每一个人在进入企业成为企业一员以前,大都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相融、互补,或是互斥,这些关系错综复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价值观能否为每一个成员所接受。企业成员在企业中的地位以及与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影响力大以及人际关系好的成员对企业文化形成的作用就比较大。如果他们接受了企业的价值观,就可能带动一批员工,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所接受的过程。因此,企业在选择核心价值观时,应认真分析研究人的因素。

再次,是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法律等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例如,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气氛会影响成员对企业的关心程度和一体感,社会传统文化对人们改变旧观念、接受新价值观念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总之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并非主观有意决定,只有在认真分析研究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既体现企业特征,又为全体企业员工和社会所接受的价值观。

2.进行培训,让员工接受新的企业文化

培训是促使文化塑造与变革的一个重要的策略,在文化变革的实施计划安排就绪后,就要督促员工参与培训、学习,让全体员工接受培训。通过专门培训,让员工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什么作用,企业为何及如何实施文化塑造与变革,新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什么新的要求,认识企业现有文化状态与目标文化的差距。

还可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如广播、闭路电视、标语、板报等大力宣传企业的价值观,使员工时刻都处于充满企业价值观的氛围之中,通过耳濡目染来达到渐入员工心中。

3.领导者身体力行,信守价值观念

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首先,领导者要坚定信念。其次,要在每一项工作中体现这种价值观。再次,领导者要注意与属成员的感情沟通,重视感情的凝聚力量。以平等的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下属成员,就会取得他们信任。感情上的默契会使领导者准确地预见周围世界对自己的行动的反应,形成一种安全感,对下属来说,则会产生“士为知已者用”的效用。

4.建立激励机制,巩固企业文化

企业变革范文篇10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的员工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在充分注意员工行为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充分注意对员工的头脑管理,也就是思想管理,或者还可以称之为文化管理。因为今天的员工思想意识活跃,我们更多的是要求员工用头脑去工作,创造性地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强大的竞争力。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不断优化的组织结构,不断完善的各种规章制度外,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是营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从事商品经营活动中所共同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外显于厂风厂貌、内显于员工心灵中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

1、导向作用,即把企业员工引导到确定的目标上来;

2、约束作用,即成文的或约定俗成的厂规厂风对每个员工的思想、行为都起很大的约束作用;

3、凝聚作用,即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使用权整个企业上下团结;

4、融合作用,即对员工潜移默化,使之自然地融合到群体中去;

5、辐射作用,指企业文化不但对本企业,还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只能说尚处于较底层次,“企业文化战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企业文化大多是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缩影,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文化存在较多缺陷与错误现象,我国企业文化常见错误有:

(1)无文化现象。

通常表现为企业有十分系统和严明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定了员工必须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但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疏于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此类现象多产生于工业制造企业,产生的原因多数是因为领导人本身素质不高,或对企业文化缺乏认识。这样的企业通常活力不够,死气沉沉,缺乏优患意识,严重者可能离心现象严重。

(2)文化愚民现象。

此类现象常见于那些领导人专权或者经营出现问题的企业。表现为领导人极端强调某种文化价值观念,推广教育手段过激。它产生的原因多数是因为领导人希望在企业内部实现个人崇拜或者希望掩盖某种事实真相。该类企业通常易产生盲目崇拜或者对领导人的噤若寒蝉的情况。

(3)文化理想现象。

它常见于那些有年轻人作为创业主体力量的新兴企业。表现症状为这些企业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和文化理想,其倡导的理念中会有种超出企业范围、改造世界的使命感。“大而空”的口号使人们可望而不可及;宏伟、统一的崇高目标往往缺乏实实在在的客观基础。此类现象产生的原因多数是因为领导人具有过于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缺乏笾的工作精神。该类企业员工表现多数都激昂澎湃,但可能忽略了眼前的险恶形势和今天该干什么。

另外,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抑制了人的个性,在企业中只重视人的“集体性”,抹杀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生产观念下产生的“集体主义”,难以形成企业的内聚力。

现在的竞争异常激烈,优胜劣汰成为游戏的新规则,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较美国、日本已落后许多,现在如不急起直追,在竞争中失败将在所难免。所以,全新的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变革工程是我国企业的一项时不我待的新课题。二、我国企业文化塑造与变革的思路

1、分析内外因素,提炼核心价值观

一个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是创造企业文化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一个企业选择核心价值观应考虑下列因素:

首先,根据企业性质,判断企业文化的类型。企业文化按行业划分,可分为攻坚型文化,强人型文化、过程文化和拼命干、尽情玩文化等四种,各自特点如下图所示:

高风险,反馈慢(攻坚文化)

石油、航空

仔细权衡、周密策划、深思

熟虑、有远大志向高风险、反馈快(强人文化)广告、影视、出版

坚强、乐观、进取心强

低风险,反馈慢(过程文化)

银行、保险、公共事业

注意过程和细节、遵纪守时、谨慎周到、稳定保守低风险,反馈快(拼命干、尽情玩文化)

房地产、批发、餐饮

服务周到

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其企业文化有自己的特点,如低风险、反馈快型行业中的企业文化要体现服务周到的特点,像商场则可根据本身的经营特点提倡“顾客至上、一切为顾客服务”的价值观;IT行业则要体现坚强、乐观、进取心强等特点。可以以“追求卓越”作为其核心价值观。再如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应不一样,工厂可以从产品出发,树立“向社会提供最优产品”的价值观,等等。其次,要考虑企业的成员及其构成。不同类型的人以及他们的组合方式都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每一个人在进入企业成为企业一员以前,大都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相融、互补,或是互斥,这些关系错综复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价值观能否为每一个成员所接受。企业成员在企业中的地位以及与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影响力大以及人际关系好的成员对企业文化形成的作用就比较大。如果他们接受了企业的价值观,就可能带动一批员工,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所接受的过程。因此,企业在选择核心价值观时,应认真分析研究人的因素。再次,是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法律等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例如,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气氛会影响成员对企业的关心程度和一体感,社会传统文化对人们改变旧观念、接受新价值观念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总之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并非主观有意决定,只有在认真分析研究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既体现企业特征,又为全体企业员工和社会所接受的价值观。2.进行培训,让员工接受新的企业文化还可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如广播、闭路电视、标语、板报等大力宣传企业的价值观,使员工时刻都处于充满企业价值观的氛围之中,通过耳濡目染来达到渐入员工心中。

3.领导者身体力行,信守价值观念

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首先,领导者要坚定信念。其次,要在每一项工作中体现这种价值观。再次,领导者要注意与属成员的感情沟通,重视感情的凝聚力量。以平等的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下属成员,就会取得他们信任。感情上的默契会使领导者准确地预见周围世界对自己的行动的反应,形成一种安全感,对下属来说,则会产生“士为知已者用”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