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6:11:41

批评教育

批评教育范文篇1

一、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心理

幼儿还没有形成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在个性表现中也有着千差万别。因此,在平时的活动过程中,很多幼儿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要想让幼儿接受批评,正确认识自我,能够承认错误,接受他人的意见与建议,改正错误,教师首先要走进幼儿的心灵,了解幼儿的思想,并结合个性特点给予恰当的指导,让其不仅知晓自身的不足,也能愿意接受批评,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幼儿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心”,走进幼儿的心理,尊重幼儿,并友善地提出问题,让他们慢慢接受“批评”。

二、发挥幼儿的榜样示范作用

幼儿群体中,有一部分幼儿成长较快,懂得理解与尊重、关爱与帮助等。教师要利用这一榜样示范作用,为其他幼儿指明方向。教师在面对幼儿的错误时,难免会有判断失误的时候。这时,教师要放下架子,勇于在幼儿面前承认错误,为幼儿树立起知错就改的榜样。尊重幼儿,并以生为本,积极构建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通过树立教师与优秀幼儿的榜样示范作用,引领他们懂得自身存在的问题,接受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可以让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还要与幼儿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成为他们成长与学习的导师,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教师成为幼儿的良师益友,师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与进步。

三、科学合理运用教育策略

在使用“批评”教育手段时,教师要注意在适当的时机,采用合理的教育策略,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禁止在批评教育幼儿时,仅仅依靠单一的言语说教,而要在特定的场合下,给他们善意的提醒,让他们懂得这样做会有怎样的后果,不能这样做的原因。如果单一依靠批评教育,会给幼儿心理造成阴影和障碍,导致幼儿产生恐惧心理,不仅失去教育的意义,还影响幼儿后续发展。教师可寓批评教育于游戏故事之中,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是与非,并将自身的行为举止与之比较,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可以在设计的情境活动中,引导他们去选择好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在情境活动中为幼儿创建良好交往的氛围,使他们在这种情境氛围中树立交往的意识,提高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在实践中,教育幼儿发现自身错误的行为,勇于承认错误,并将之化为以后的行动指南。这样,不仅避免了相互间的冲突,而且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

四、让幼儿在“批评”教育中快乐健康成长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幼儿更是如此,他们认知能力有限,在活动中经常会犯错。教师要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批评将幼儿一榔头砸下来,使他们瞬间被砸成了一个闷葫芦,对学习与生活失去自信;还有些教师的批评像不着边际的风,幼儿听了入耳不入心,并没有从思想上教育他们。所以,教师对于幼儿的批评,应该如和风细雨,不仅驱散幼儿心头的阴霾,还应该让他们受到教育与启发,开开心心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心甘情愿地改正错误。因此,教师在使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时,一定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不能挫伤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失去自信,形成心理阴影,而要给他们自我更正错误的机会,让他们收获自信,感受快乐,获得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也是实施“批评”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批评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方法,对引导幼儿形成正确认知,培养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抗受挫能力等都具有积极意义。教师要敢于使用“批评”教育这一手段,将其与鼓励教育手段有机整合起来,让幼儿愿意接受批评教育,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在健康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树俊.论幼教中的安抚、批评与惩罚[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2]曹中评.幼儿教育心理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紫阳.幼儿教育中批评的现状与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

[4]刘承.批评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

批评教育范文篇2

摘要:目前,教师对于应行使的批评权采取保守的不批评,其因有教育法规和制度弱化了教师批评权,社会群体非理性的教育观消解了教师批评权,被异化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剥夺了教师批评权。中外教育传统、现代教育伦理要求和当前教育现实要求教师适当批评。

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此规定一出,引得社会各方热议,这说明人们对于教师批评权问题十分关注。

1不批评:当前教师的直觉伦理认同

在现代社会,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教师对犯错学生的批评是天经地义的。然而近年来,不批评受到教师们直觉的伦理认同,批评权遭到了被拒斥的尴尬。造成“教师不敢管学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1教育改革中的法规、制度弱化了教师的批评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学校现实看,一些教育制度严重阻碍着教师道德发展。根据《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若教师批评不慎,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也有可能侵害学生的“人格权”。若批评过多,似乎偕越了教育改革,教师采用了保守主义的方式,即不批评。因此,教育法规、制度弱化了教师的批评权,使教师从伦理上认同了不批评。

1.2社会群体非理性的教育观消解了教师的批评权

近年来,教育在强调尊重学生的过程中,使一些群众产生非理智的教育观。首先是各种社会群体对学校教育活动的不理性干涉,包括媒体对一些现象的刻意披露和炒作,有些人对教师批评产生质疑。这样不少教师就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放弃了自己的批评权利。当然,还有近几年不同的教育教学观和学生观的冲突,使人们对批评产生了误区。一是家长过分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希望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还要宽容孩子,当子女受到批评时,家长便向有关部门“状告”教师,从而引发纠纷。教育行政部门为息事宁人,往往不惜开罪教师,致使教师不再批评学生。其二,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家长不再把学校看做神圣的净土,不再把教师当成敬畏的对象,时有家长随意评价教师,甚至将歪曲的意见交到教育行政部门手里,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这样,教师在现实中失去了话语权,利弊权衡后,多选择了不批评。

1.3市场经济下被异化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剥夺了教师的批评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成为纯粹的“经济人”,他的所有活动的唯一目的就在于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争夺尽可能多的生源,如此,教育逐渐被商品化。这样,家长变成了学校的“上帝”。教师被迫从“圣坛”走向“橱窗”,被人态意指责、点评,教师的批评遂被歪曲为“体罚“、“变相体罚”、“精神体罚”。教师因此被剥夺了批评权。

2适当批评:教育伦理下的应然要求

2.1中外教育传统的伦理要求

中国传统的教育历来倡导对学生的规训。严师文化传统已深人中国人心,成了国人的文化基因,也是传统的教育伦理要求之一,批评是传统师道的应有之意。《易经?系辞传》曰:“小惩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夸美纽斯在论述学校的纪律时十分重视批评教育,他认为“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戒”,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赫尔巴特认为;“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的行为,连儿童自己也不认为是教育。”涂尔干在《道德教育》一书中曾指出:“……如果允许违规行为不受惩罚,那么纪律的权威就会为违规行为所侵蚀。”马卡连柯也说:“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所以,从历史上看,教育批评几乎被一致地认为是合理的。

2.2现代教育伦理要求教师适当批评

教育伦理的义务要求教师遵循“为师之理”,才能保证师生伦理关系的和谐。《教师法》把“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作为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对为人师表者而言,批评既是他们的职责和权力,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内容与手段。“学生身心在规约与张扬间能够和谐发展”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基本问题。因此,在个体思想品德和社会行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学生接受教育是社会化的需要。没有严格就没有教育,没有批评也就没有教育。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老师。

批评教育范文篇3

论文摘要:目前,教师对于应行使的批评权采取保守的不批评,其因有教育法规和制度弱化了教师批评权,社会群体非理性的教育观消解了教师批评权,被异化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剥夺了教师批评权。中外教育传统、现代教育伦理要求和当前教育现实要求教师适当批评。

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此规定一出,引得社会各方热议,这说明人们对于教师批评权问题十分关注。

1.不批评:当前教师的直觉伦理认同

在现代社会,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教师对犯错学生的批评是天经地义的。然而近年来,不批评受到教师们直觉的伦理认同,批评权遭到了被拒斥的尴尬。造成“教师不敢管学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1教育改革中的法规、制度弱化了教师的批评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学校现实看,一些教育制度严重阻碍着教师道德发展。根据《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若教师批评不慎,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也有可能侵害学生的“人格权”。若批评过多,似乎偕越了教育改革,教师采用了保守主义的方式,即不批评。因此,教育法规、制度弱化了教师的批评权,使教师从伦理上认同了不批评。

1.2社会群体非理性的教育观消解了教师的批评权

近年来,教育在强调尊重学生的过程中,使一些群众产生非理智的教育观。首先是各种社会群体对学校教育活动的不理性干涉,包括媒体对一些现象的刻意披露和炒作,有些人对教师批评产生质疑。这样不少教师就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放弃了自己的批评权利。当然,还有近几年不同的教育教学观和学生观的冲突,使人们对批评产生了误区。一是家长过分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希望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还要宽容孩子,当子女受到批评时,家长便向有关部门“状告”教师,从而引发纠纷。教育行政部门为息事宁人,往往不惜开罪教师,致使教师不再批评学生。其二,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家长不再把学校看做神圣的净土,不再把教师当成敬畏的对象,时有家长随意评价教师,甚至将歪曲的意见交到教育行政部门手里,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这样,教师在现实中失去了话语权,利弊权衡后,多选择了不批评。

1.3市场经济下被异化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剥夺了教师的批评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成为纯粹的“经济人”,他的所有活动的唯一目的就在于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争夺尽可能多的生源,如此,教育逐渐被商品化。这样,家长变成了学校的“上帝”。教师被迫从“圣坛”走向“橱窗”,被人态意指责、点评,教师的批评遂被歪曲为“体罚“、“变相体罚”、“精神体罚”。教师因此被剥夺了批评权。

2适当批评:教育伦理下的应然要求

2.I中外教育传统的伦理要求

中国传统的教育历来倡导对学生的规训。严师文化传统已深人中国人心,成了国人的文化基因,也是传统的教育伦理要求之一,批评是传统师道的应有之意。《易经·系辞传》曰:“小惩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夸美纽斯在论述学校的纪律时十分重视批评教育,他认为“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戒”,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赫尔巴特认为;“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的行为,连儿童自己也不认为是教育。”涂尔干在《道德教育》一书中曾指出:“……如果允许违规行为不受惩罚,那么纪律的权威就会为违规行为所侵蚀。”马卡连柯也说:“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所以,从历史上看,教育批评几乎被一致地认为是合理的。

2.2现代教育伦理要求教师适当批评

教育伦理的义务要求教师遵循“为师之理”,才能保证师生伦理关系的和谐。《教师法》把“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作为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对为人师表者而言,批评既是他们的职责和权力,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内容与手段。“学生身心在规约与张扬间能够和谐发展”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基本问题。因此,在个体思想品德和社会行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学生接受教育是社会化的需要。没有严格就没有教育,没有批评也就没有教育。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老师。

批评教育范文篇4

1.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内涵。克莱斯(Kress)(1985)在其《社会文化实践中的语言过程》(Ideolog⁃icalStructuresinDiscourse)中指出,话语是“给社会制度赋予意义和价值的一种系统组织方式”,话语即是定义、描述和界定权力制度或者权力阶层可能会发生的某种言论、行为。范•戴克(VanDijk)(1998)把“话语”看成是交际事件和言语成品,认为广义的“话语”指的是某个交际事件,包括交际行为的参与者(指说写者、听读者)或者一特定的场景(时间、地点、环境)。狭义的“话语”指的是“谈话”(talk)或“语篇”(text),是完成了的或正在进行的交际事件的“产品”(VanDijk,1998:193-196)。综合看来,笔者认为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旨在通过对话语表面形式及其生成的社会背景的分析,挖掘话语背后隐含的不为人知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以揭露并希望改变社会不平等、不公平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批评性话语分析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批判性、跨学科性等特点。近年来,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广泛应用不仅促进了其他社会学科研究的发展,也使其自身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2.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伴随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兴起,其分析方法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分析流派。费尔克劳夫的语篇实践分析方法,将语篇看做一种社会实践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来透视话语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挖掘语篇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范•戴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指出应通过分析与权力相关的话语结构,揭示产生这些结构的社会过程和认知过程。沃达克的“话语历史”方法主张将社会背景信息融合起来,从微观与宏观、历时与共时层面对语篇进行分析。还有以克莱斯和范•利文(vanLeeuwen)等为代表,通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对语言、声音、图像、动作等多模态资源的分析,探求多样化的符号资源所蕴含的意识形态的方法。[1]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的选择与研究实践的需要紧密相关,研究实践中可以使用单一的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批评性话语研究是与一般性话语研究不同的分析方法,带有明显的批判的印记,认为话语是社会文化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从对话语表面形式入手,结合话语生成的语境,运用多种途径分析话语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和创新空间;另一方面,各个话语分析方法的侧重点的不同,有利于保证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3.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论点及原则。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代表人物费尔克劳夫曾在其著作《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一书中提出了有关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论点。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过程,它与其社会文化环境中各个要素如: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权力关系等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语言的使用不仅仅能揭露各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且能够促使社会的变革。随后,费尔克劳夫和沃达克总结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所应该遵循的八条原则:第一,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社会问题;第二,话语反映权力关系;第三,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第四,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工具;第五,话语具有历史关联性;第六,语篇与社会是间接关系;第七,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第八,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社会行动的一种形式。这八条原则阐明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有别于其他话语分析方法的特点。[2]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对美国公民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20世纪70年代,随着批判语言学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语言转向,研究者将注意力转向语言与社会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语言学理论和观点逐渐被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讨论。自此,教育研究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大众生活,从抽象的理论转向丰富的生活实践。批评性话语分析作为语言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对研究美国公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深刻揭示美国公民教育的实质与特征。美国公民教育起步早,体系完善,在推动美国社会稳定、维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公民教育研究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究其研究目的,一是通过对美国公民教育文本等大量素材的研究,探求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规律、实质与特征,获取新的认识;二是通过分析研究美国完善的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学习其有益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完善提供有益借鉴。美国通过学校教学、媒体宣传、公民实践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建构了立体化的公民教育体系,渗透式地开展公民教育,使公民主动接受美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美国公民教育根本目的是为培养适合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合格公民,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这决定研究美国公民教育需要从其表现形式入手,通过分析其公民教育的话语,深刻挖掘话语背后隐藏的权势关系与意识形态。在研究目的这一点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对于美国公民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语言是意义的载体,是一种社会符号,其主要的功能是表征世界及人们的思想观点,美国公民教育的实质与特征通过语言等话语形式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公民教育的研究是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出发,立足于语言,通过对话语、话语关系及话语生成的语境等的研究探求美国公民教育的实质与特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它从批判性视角借助对话语的词汇、语句以及功能等层面的分析,为研究者更好地揭示美国公民教育的本质、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方法基础,能够使研究者以批判的眼光透视其公民教育的实质,为美国公民教育研究提供更为深刻的判断与分析工具。

2.扩展研究范围,丰富研究对象。美国公民教育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包括美国公民教育体系结构和公民教育发展的整体性问题;微观方面包括美国学校公民教育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社区实践活动等公民教育事实。美国公民教育研究的文本种类多样,从国会的法案、政府的文件到地方的政策法规,从学校的课程标准到社区的行动方案,从州、学区各自编订的教材到非政府机构编订的教程,从图书馆藏到报刊杂志及个人论文等等。这些文本多为单纯文字表述,是美国公民教育研究的重要素材。另一方面,美国公民教育注重通过民主实践培养公民意识、品格和政治参与技能,公民实践活动过程和公民的感受往往以录音、视频等非文本语言形式记录下来,真实的图像、符号、录音和鲜活的视频资料等是美国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美国公民教育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为文本,更应该扩展至课堂他山之石辩论、模拟会议、视频文件、课堂话语、选举现场等鲜活公民实践素材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在话语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前沿学术研究领域,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重要分析方法。多模态话语分析摒弃了以往主要以文本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模式,认为语言并不是唯一的意义源泉,图像、色彩、音响、动画等其他意义表现形式在话语意义构建过程中也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不仅局限于理论探讨,也逐渐涉及到了视觉应用、语料库建设、教学应用等领域。研究中将多模态话语分析与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结合应用,即从批评视角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使研究对象的范围从话语扩展到包括由图像、声音、色彩等一系列元素组成的录像、影视资料等。因此,美国公民教育研究中两种话语分析模式的结合应用,能够改善一直以来以文本研究为主的局面,有效扩大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为研究者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为美国公民教育研究深入开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3.完善与补充美国公民教育研究的方法。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经过长期的发展不断完善,以历史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和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为主,根据具体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研究范式。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的发展虽然已经趋于成熟,但其仍然不完善。当前美国公民教育研究的方法没有能够跳出原有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已有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研究以“文本引用”方法为主,研究者习惯于从一般原理出发,按照原理的逻辑裁剪文本,重某些“语句”“语段”,轻“语篇”或全文本分析,难免断章取义甚至主观臆断。其次,美国公民教育研究是一种跨文化的学术实践活动,“和其他教育科学研究者不同,比较教育学者更多的是站在本民族国家教育的立场上,考察不同民族国家教育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及其相互关系,是代表本民族国家的教育在国际教育学术论坛上与世界各国进行跨文化对话。”[3](P23)这就导致其观点形成的过程难免带有研究者的主观色彩,研究者的主观世界的构建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结论的产生。再次,美国公民教育研究对象多是公民教育的文本,包括法律文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文本语言皆为英语,我国教育研究者受母语话语体系的影响,加之自身知识结构及能力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对文本原意的把握会出现偏差,影响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美国公民教育研究除了需要不断坚持和完善传统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还需要学习、借鉴并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创新,以满足美国公民教育研究的实践需要。批评性话语分析能有效地克服美国公民教育研究跨文化实践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并且在英语的语境下研究美国公民教育的文本语言和其他各类素材。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应用于美国公民教育研究,并结合比较教育原有的研究范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研究的有效性、客观性。

三、美国公民教育文本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应用实例

1994年,在美国教育部(TheU.S.DepartmentofEdu⁃cation)教育研究与发展办公室(OERI)和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ThePewCharitableTrusts)的资助下,美国公民教育中心(简称“中心”)编制了《公民学与政府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是美国《公民学与政府》课程的第一个全国性标准,它为美国中小学生设计了毕业应当达到的学习标准。《标准》的制定为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其影响力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大。到2009年,美国有49个州依据《标准》制定了本州的公民教育标准,有29个州规定高中生必修一门有关政府或公民学的课程。[4]此外,《标准》也为美国全国公民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1998年至2010年美国国家评估理事会三次制定美国公民教育评估框架,该评估框架在很大程度上依据了《标准》。[5]笔者基于韩礼德对情态动词分类的理论,借助Antconc3.2.4.语料库分析软件,采用费尔克劳夫的语篇实践分析中的语言分析的方法,对《标准》中的情态动词“should”的词汇选择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以探索其词汇选择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与权势关系,作为将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应用于美国公民教育研究的初步尝试。费尔克劳夫吸收了韩礼德、福柯、巴赫金等语言学家的重要观点,提出了语篇实践分析模式。费尔克劳夫的语篇实践分析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骤是对话语秩序的分析,又可以称为结构分析,即透过文本的话语秩序的分析来揭示语篇之间的等级关系,以挖掘语篇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与权势关系;第二步骤是互动分析,互动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互语分析和语言或符号分析。

韩礼德根据语气强弱及其确定程度将情态动词分为高量值、中量值和低量值三类。他认为,不同的情态值代表的含义不同。低量值情态动词语气较弱,所包含的不确定性程度较高;中量值情态动词的使用既能使语言具有非绝对性,又能委婉地表达语篇生成者的思想观点,使语篇生成者可以灵活掌握和控制语篇。使用中低量值的情态动词既可以缓和语气,婉转地将观点表达给读者,又能避免造成给人武断、强加于人或者是盛气凌人的感觉,从而达到使语篇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的目的。经统计,《标准》文本中共出现868次情态动词,通过词频表显示,should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其他情态动词。我们可以得出语篇中的各个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及其在语篇的情态动词使用中所占的比例。情态动词在句中一般充当谓语动词,其前后的句子成分都是话语表述的关键内容。情态动词的主语通常是动作的施动者,情态动词之后使用的词类则隐含语篇生成者的潜在意图,研究分析情态动词前后的成分对我们理解和把握话语的真实含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考察文本中情态动词should的前后搭配词丛。经统计,本语篇420个使用“should”的句子中,328个句子的主语为“students”,317个should后面使用了“beableto”结构。“should”一词属于中量值情态动词,通常表示一种委婉的建议,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beableto”在《牛津高阶词典》中的意为:“usedasamodalverbtohavetheskill,intelligence,opportunity,etc.neededtodosth.”,意为“能够,能”,表示具备做某事的能力。将“should”与“beableto”组合使用意为“应该具有做某事的能力”,相当于一个高量值情态动词,其表示的含义不再是一种委婉的建议,而是隐含强烈的建议与要求。

批评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增减原则无声教育幽默批评宽松和谐

有人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小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然的人。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意志和个性特征。但小学生自律能力差,自控能力差,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犯错是难免的,因而我们必须运用批评的方法,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行为、认识和态度。所以批评是老师教育孩子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批评教育对于学生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批评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从心理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但是,我们在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批评是工作“艺术”而不是情绪“发泄”。

一、利用评价增减效应

美国教育学家阿伦森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请了许多试验者,把他们分成4组,请研究者的助手分别对四组人进行测试。在每次的休息时间,助手就会到研究者的办公室汇报对其他被试者的的印象和评价。助手假装压低声音不让被试者听见,其实他们每次都能清楚地听到助手对自己的评价。

助手对被试者的评价分为四类:(1)肯定。让第一组被试者始终得到好的评价;(2)否定。对于第二组的被试者,助手自始至终都对他们持否定态度;(3)提高。对第三组的评价,前几次是否定的,后几次则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4)降低。对第四组的评价,前几次是肯定的,后几次则从肯定逐渐转向否定。

然后,研究者分析所有被试者对助手的喜欢程度,并让他们在—10到+10的量表上表示出来。结果发现,对这名助手喜欢程度的平均分:第一组为+6.42,第二组为+2.52,第三组为+7.76,第四组为+0.87。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评价增减效应”实验。

这一实验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增减原则”:人们对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

阿伦森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学生进行批评的时候,先贬后褒效果更佳,对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比单纯的批评学生更容易让人接受。在教育教学中细心观察,努力发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不断的提出肯定和表扬。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我们就可以用“否定—肯定”的模式,来满足学生期望的发展曲线。尤其对于那些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通过说教的方式去辅导,解决问题的效果甚微,乃至完全不能解决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奖励递减”的方法,既可以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解决问题。

二、利用无声批评

当孩子在课堂上不断讲话;当孩子在老师不在时乱成一团;当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做自己的事而不能专心听讲时,你是否会对那个孩子大发雷霆,万分生气呢?当我们不能抑制心中那股怒气的时候,是否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感受。如果你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斥责他时,就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让你的教育适得其反。很多研究表明,当今的孩子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环境的影响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有的孩子不断发出危险信号,我们不恰当的批评会让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当你不得不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我们可以对孩子进行无声教育。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突然停止讲课,保持沉默;在教室里乱糟糟时,我们可以一声不响的扫视全班,让孩子感受到你批评的信号,教室里会安静下来,犯错的孩子会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三、采用幽默批评

目前教师面临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几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围绕着他们转,因此学生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们天真活泼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要使批评达到一定的效果,有时我们可以采用幽默的方式。让孩子在幽默的氛围中,产生更深的教育体会。这样学生既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风趣产生一种好感,从而有利于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当我们一脚跨进教室的时候,发现教室里并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安静,大家都沉浸在聊天中。这时我们肯定会大发雷霆,开始批评学生。但是如果这时我们走进教室,然后对讲话最热烈,最响亮的同学说:“你有没有在卖小菜呀?小菜多少钱一斤呀?”大家听了,先是一笑,然后立刻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有默默懊悔的,也有低头深思的。我想这个时候,你已经不在需要任何语言了。

四、看准时机,开展批评

批评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师德修养;批评教育艺术;师德提升路径

新时期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我们学校在深入学习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的同时,全校上下200多名教职员工每天身体力行严格响应学校领导要求的坐班考勤制度、严谨的候课两分钟制度、以及从课堂观察出发优化课堂效益等课堂管理理念。在榆中一中这片热土上,“热爱学生”、“用恰当的爱去关注关爱学生”、“秉着仁爱之心与学生共处、共发展”永远是学校教师优化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然而,新时代、新媒体、新社会导向的背景下,我们每位教师又在榆中广大人民的视野和期望中、在大众媒体的监督下如履薄冰般一致坚守着自己的职业操守。学校骄人的办学与长效的社会影响力无不是依附于铁的纪律的保证和师生忘我般破釜沉舟的勤奋。学校要发展、教师要成长、学生要未来,学校的砥砺前行、大家共同的明天需要我们每一个一中人拼尽全力去赢得。在这重重压力与考验下,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重视非教学因素———批评的教育艺术的有效应用对学校和教师、学生发展的影响。这里,我从教学实践出发,从有效践行批评教育艺术的深入研究展开,分析探究学校教师师德提升的路径。

一、直面教育生态的当代困境,合理应用批评的教育艺术提升师德形象

前几日,我又一次听到我家张老师述说他们学校初二的几位乡镇个体户、流动人口家庭子女叛逆的故事:又一个女孩子与班主任对着干;另一个平日原本还算乖巧听话的女孩竟然在母亲絮絮叨叨说教时,一时激动拿起身边的剪刀朝着自己的大腿就是狠力一扎,事后被缝了数针;一位家长无奈地在班主任跟前抱怨:“我这姑娘,我实在管不住了!”种种案例引发我深深的思索: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现在的孩子如此这般执拗、倔强、不服说教,还那样自我、自私、孤傲?面对课堂突发状况,面对一个个纨绔、傲视无人的特殊生是每一个教师头疼的“紧箍咒”!经过分析,我发现,当代教育生态出现了这样一种困境:学生理直气壮,老师颔首称“臣”;学生孤傲自私,老师胆战心惊;学生眼高手低,老师望洋兴叹;学生蛮横霸道,老师有计无施。我们的社会“光辉”教师形象也一味受到质疑,受到鞭策。其实,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要义。我们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多使用共情的方式思考,更多应用批评的教育艺术与学生同分析、共承担,辩证地看问题,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做到用平和的语气静心地、诚心地解决学生问题,学生们终是会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的。在学校只有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有所提升,才会有社会良好的教师形象典范的树立,教师只有在当代教育生态困境中冲锋陷阵才能寻得师德稳扎立身的一线生机。

二、做新时代教师,教育需讲求批评的艺术,及时调整方略解除师德困惑

新时代,教师师德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对教师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研读《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我们不得不重新深入思考。就在这学期,我担任新一轮高一级信息老师。一周刚过,领导突然调整了我们几位老师的代课班级。我带的原本最优秀的重点班被调换成了种子文科班,学生明显较轻视这门课,而且普通班插班生较多,问题学生也较多。果然,第二周十四班就新转来一位同学,上课坐在机房最后端总是借机玩耍,我反复提醒,他却无动于衷,还略带情绪。我课后细心了解和分析了这位同学的情况。这天,我将他单独留下。课间只有十分钟时间,机房又离学生教室上下几层楼的路程,我必须在五分钟左右结束对他的谈话。我用严厉的眼神看向他:“宁××,今天的作业交了吗?”他答:“交了,老师。”他的态度还算好,看来,对我特例留下他没有太多想法。“表格数值计算都做出来了吗?”“还有一点没有做完。”其实,我明明看见他大多时候都在伺机玩耍,心思根本不在课堂。但是,我在临下课时特别关注了一下他的作业,今天他的确出乎意料地大体做出来了。新课的讲授,本来我较多的精力都在问题的引入和概念的阐述上,我心里是略有焦虑的。看到他又一次上课心不在焉东翻西看,对我的提醒漠视无闻,我真是要被气炸了,关键是他节节课都频繁地影响周围的同学。察觉他还算好的态度,我缓和了语气,“课堂应该有规则吗?”“有!”“有课堂规则,我们是不应该像遵守游戏规则一样遵守它?”“哦!”“既然是规则,就应该去坚守吧,如果有同学不坚守或时时打破游戏规则,你作为队友,你会怎么想?”“不太好吧!”“对,课堂,我们有要冲击的关卡任务,如果每次都完成不好,势必是不影响你最后的实力等级?”“嗯!”他眨巴着眼睛,看了看我,眼神中流露出对我的些许信任。“我特意看了你今天的作业,虽然没有完全把它做完,但是可以看到你很用心在做,我最欣赏学生努力的样子,如果你能在课堂遵守规则,更专注一些,相信你的作业就是全班的典范!”听到我的表扬,他得意地笑了笑,而后又点了点头。“你觉得下节课你会怎么办?”“多听你的讲解、演示,努力跟进。”他一下说到了点上,我立马接过话锋,“对,男孩子就应该有攻克一个个难题的劲头和信心!当然,良好的自律能力也很重要,老师相信你。”我笑了笑,“那么,赶紧上课去吧!”他若有所思地眨了眨眼,弯腰鞠了一躬,“老师再见!”回头跑走了。后面几节课,他都基本能遵守课堂纪律、按要求顺利提交作业,而且也做得很不错。我想是我与他谈话的方式起到了作用。不得不说,当下我们面对的这帮孩子,他们身处信息新时代,见的、想的、用的、听到的都是前所未有的新生资源,各种社会导向促使他们更早成熟。他们来自留守、单亲、离异家庭,突出的个性,张扬的做派,青春期的莽撞、冲动、叛逆、浮躁无为等在他们身上集于一体。每个孩子,尤其是问题生,在遭遇数落、批评时极为敏感。老师还未开口,他们已经满脸烦躁与不屑。这时,我们更应该讲求批评的教育艺术。委婉地、开诚布公地、从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展开批评交流的话题,温和的语言、略有威严的表情、适当的理解和肯定的眼神,运用这些批评教育的细节调整交流谈话的方略从而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原有的困惑也就会一个个迎刃而解。作为教育引领者,就该卸下居高临下的大嗓门、高音量,为解决师德困惑寻得快捷的柔性利器。

三、新媒体背景下,更应注重批评教育的艺术化,促进师德建设实效性

社会在发展,技术在变革,我们的师德建设也曝光在新媒体的监视中。不经意间,从各种渠道,又有很多身边的教师捕获到一个个令人寒心和发人深省的负面校园师生事件,或实或虚,扑朔迷离:校园不当师生关系;教师因为太关注、太严密监管和求贤若渴地督促学生学习被学生告上电视节目、被学生质疑、被学生集体控诉、被学生暴打惩戒等等。获悉这样的新闻,作为老师,我不得不慨叹“新媒体背景下的老师不好当!”诚然,教育学生始终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仅是因为大众媒体的监督,更是因为本着师德那颗热忱的心———选择教师,全身心投入仁爱,秉承先辈们教书更要育人的核心目标和要义。我们更希望培养出更有情、更有义、更懂感恩、更知乎诗书礼仪的新时代好俊才。那么,不是因媒体的关注和传播方式的特殊缘故,而是本着一份热爱榆中一中教育热土的赤忱之心,我们更应注重批评教育的艺术化,用我们将心比心的暖心方式去教育学生,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个体差异,用更理性更符合青春期孩子心理的温和且有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去疗愈孩子。批评要掌握分寸,讲求方略,同样的话语不同的交流方式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事实证明:在我一次次特意卸下威严,或多方了解后、或细心观察后才较有把握地当机立断解决的课堂突发状况的成功案例验证了这样一条不为真理的真理———注重批评教育的艺术化,才会有最大批评教育的收效;只有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潜心学习、虚心借鉴和总结有效的应对策略,只有提高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个人魅力,才能在出现问题时更加令学生服于你,“亲其师则信其道”!榆中一中的同仁们,正如是这般,在学校师德建设大厦的铸造中摸索着、前进着,咬紧牙关,顶住压力,孜孜以求,齐心优化了学校师德建设,着力提升了榆中一中师德建设实效性。

批评教育范文篇7

一日,我们几个年轻教师正在办公室里备课。突然,年长的李老师推门而入,后面跟着个垂头丧气的男同学。我们几个使了个眼色——又有“掉泪”的感情戏可看了。可不,过了不多会儿,在他的口头教育之下,男孩强忍的眼泪还是流了出来,连忙用手去擦。李老师见状,又动情地教育了一通,这下,男孩的眼泪狂落不已。此时,李老师最后叮咛到:“以后,可要好好学习啊,遵守纪律。”男孩哭得厉害,不知他有没有听见。李老师这才让学生离开。他的教育信条是:批评教育学生,一定要到他(她)掉泪为止。这样才能说明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可让我们感到十分诧异的是,过了两天,那位同学又被喊到了办公室,两天前的一幕又毫无变动地重演了一次。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流泪是内心的感情受到刺激的一种外在流露。一般说来,某一次的流泪行为并不能在一个人的大脑中停留很长的时间﹑对人产生长远的影响。比如,你看一场电影,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让你泪流满面。过后,你是否就会有他们一样或类似的性格了呢?显然不会。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学生时代肯定挨过老师的批评教育,也流过眼泪,难道你当时真的就想到要改过吗?不说全部,至少有一部分人并没有真正做到。就这个问题,本人作了一次五百人的调查,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回答说,流泪跟认识和改正错误无关,而是当时其他的原因所致;或流泪的时候认识到自己有些错了,但事后过了一段时间就忘了。更有一次在洗手间里,听到两位学生在交流,语气透露出一丝的得意,“在我们李老师面前,你只要掉几滴眼泪准能过关!”当时,若李老师听到,不知会有何想法。

显然,批评教育学生,我们不能仅看到学生流泪这一表象。因为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一内在的真实想法并非只有流泪一种外在表现,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方式。比如,在周记中认真深刻地与老师交流;在谈话中由与老师据理力争到认真地聆听;在谈话中由默默承受到与老师交流等等。不能只许老师说,学生只许听。作为老师,尤其应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敏锐地抓住学生内心想法的外在表露,逐层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层次地解决问题。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

我并非反对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使学生流泪,因为流泪也是学生内在的一种反映,也许是真实的,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抓住。我只是认为老师们应该探讨更多更好的方式,成为教育学生的多面手,在教育学生时游刃有余,最关键是能达到教育好学生的目的。

批评教育范文篇8

一日,我们几个年轻教师正在办公室里备课。突然,年长的李老师推门而入,后面跟着个垂头丧气的男同学。我们几个使了个眼色——又有“掉泪”的感情戏可看了。可不,过了不多会儿,在他的口头教育之下,男孩强忍的眼泪还是流了出来,连忙用手去擦。李老师见状,又动情地教育了一通,这下,男孩的眼泪狂落不已。此时,李老师最后叮咛到:“以后,可要好好学习啊,遵守纪律。”男孩哭得厉害,不知他有没有听见。李老师这才让学生离开。他的教育信条是:批评教育学生,一定要到他(她)掉泪为止。这样才能说明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可让我们感到十分诧异的是,过了两天,那位同学又被喊到了办公室,两天前的一幕又毫无变动地重演了一次。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流泪是内心的感情受到刺激的一种外在流露。一般说来,某一次的流泪行为并不能在一个人的大脑中停留很长的时间﹑对人产生长远的影响。比如,你看一场电影,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让你泪流满面。过后,你是否就会有他们一样或类似的性格了呢?显然不会。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学生时代肯定挨过老师的批评教育,也流过眼泪,难道你当时真的就想到要改过吗?不说全部,至少有一部分人并没有真正做到。就这个问题,本人作了一次五百人的调查,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回答说,流泪跟认识和改正错误无关,而是当时其他的原因所致;或流泪的时候认识到自己有些错了,但事后过了一段时间就忘了。更有一次在洗手间里,听到两位学生在交流,语气透露出一丝的得意,“在我们李老师面前,你只要掉几滴眼泪准能过关!”当时,若李老师听到,不知会有何想法。

显然,批评教育学生,我们不能仅看到学生流泪这一表象。因为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一内在的真实想法并非只有流泪一种外在表现,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方式。比如,在周记中认真深刻地与老师交流;在谈话中由与老师据理力争到认真地聆听;在谈话中由默默承受到与老师交流等等。不能只许老师说,学生只许听。作为老师,尤其应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敏锐地抓住学生内心想法的外在表露,逐层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层次地解决问题。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

我并非反对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使学生流泪,因为流泪也是学生内在的一种反映,也许是真实的,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抓住。我只是认为老师们应该探讨更多更好的方式,成为教育学生的多面手,在教育学生时游刃有余,最关键是能达到教育好学生的目的。

批评教育范文篇9

【摘要】“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师要明确批评学生的目的,视批评为学生成长中的一剂良药。在批评前教师要做好如下准备:全面了解学生;弄清错误倾向;恰当地选择批评的方式、方法和场合:①当众批评;②个别批评;③含蓄式批评;④商讨式批评;⑤即时式或延时式批评;⑥幽默诙谐式批评。在批评中,教师还要讲究艺术,一般方法有:先表扬后批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刚柔相济,把握火候;要注意犯错学生的情感变化,批评要适时适度;要注意批评语言的艺术。

【关键词】对症下药;讲究艺术;忠言顺耳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但需及时表扬,也需要及时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国外有位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扬应占教育的70%,批评应占教育的30%,如果失衡于这个比例关系,对受教育者都是不公平的。由此可见,批评在学生的成长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都爱听表扬的话,不愿挨批评,这是人的共性,少年儿童更是如此。“良药苦口”早已有了糖衣的外套,“忠言逆耳”现在也应改成“忠言顺耳”了。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需我们的教师认真地研究学生的心理,讲究批评的艺术,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使其知错、认错、改错,不断地健康成长。

1正确理解批评的含义

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低,可朔性大,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的引导和及时表扬固然重要,但批评决不可少。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来说,批评也是对少年儿童的一种挫折教育。教师对学生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成长,这就需要教师要以满腔的爱对待犯错的学生,既做慈母,还要做严父,而且要比慈母爱得深远,比严父严的科学,千万不能感情用事,不分青红皂白的对学生大喊大叫,凭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学生,更不能以权压人,强词夺理,讽刺、挖苦、变相体罚学生。教师要把对学生的批评看作是他们成长不可缺少的良药,科学地运用批评这一手段去教育学生。

2批评前的准备

2.1全面了解犯错的学生:批评必须实事求是,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弄清错误事实,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和片面之辞枉下结论。这样的批评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记得我小时候,一次,早晨上山打柴,摔了几跤,结果迟到了,被正在上课的老师不问青红皂白的赶出了教室,我一气之下背着书包回家打算辍学,要不是校长及时到我家做我和父母的思想工作,我现在很可能是一位大山里的农民。由于老师不明真相、不了解事实就严厉的批评学生,导致了严重后果的例子不胜枚举。

2.2恰当地选择批评的方式、方法和场合:由于学生的家庭、个人情况各不相同,学生犯错的原因也大相径庭,所以,采取批评的方法也应因人、因事而宜,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待犯错的学生要以说服为主,“攻心为上”。要达到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批评化作暖流,选择批评的场合,心里避免在公开场合下批评学生,更不能当众揭短,使犯错的学生无地自容,产生逆反心理,不接受批评,由此可见,教师批评学生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和场合。

2.2.1个别批评:这种批评方法是采取单独谈话的方法进行。这也是教师最常用、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学生易于接受。特别是自尊心强、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采用这种方法。

2.2.2当众批评:这种批评方法适用于犯错的性质比较严重、影响范围大,并带有共性的问题。这种方法威力较大,不仅能使当事人受到深刻教育,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敲响警钟的作用。这种方法除了犯错的问题严重或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外,一般不宜采用。

2.2.3商讨式批评:这种批评是带有商量讨论性质的,用温和的口气进行的批评。这种方法适用于脾气暴躁、个性和对抗性很强的学生。此方法可以造成一种商讨式气氛,逐步地引导犯错的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消除对抗心理,使之能虚心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2.2.4即时式或延时式批评:即时工期或延时式也称热处理或冷处理,采用这种方法要根据错误的性质,犯错学生当时的情绪和学生的性格而定。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火候,如果火候掌握得不准,批评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2.2.5含蓄式批评:这种批评也叫旁敲侧击式。它是一种含而不露、柔中带刚的影射批评。当发现学生有某种错误苗头,但还不能确定时,采用含蓄暗示,提醒学生注意的批评方法,以打消学生的某种不良动机和错误行为。

2.2.6幽默诙谐式批评:幽默诙谐式批评,是教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巧妙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改正,这种批评方式不但不会让犯错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反而会使其在愉快中自责,心情舒畅地接受了批评,提高了批评效果。但严重的错误,不宜用这种方法。

3批评中的艺术

做好批评的准备,选择了恰当的批评方式方法,但这并不表明批评会取得预期效果。要达到批评的目的,关键还在于批评进行得是否顺利有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重视批评的艺术。

3.1先表扬后批评:在批评前,教师要找到犯错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再指出其问题.这样,犯错学生往往易于接受批评。

3.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批评学生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教师要以关爱学生的目的出发,对学生要和蔼可亲,语气温和;要平等商讨,消除对抗;要正确引导,多加鼓励和希望;要注意语言分寸,留有余地;要换位思考,切忌讽刺挖苦,枉下结论。

3.3刚柔相济,把握火候:教师要准确掌握犯错学生的个性和错误的性质,恰当地选择批评时犯错学生的态度。如果犯错学生是无理取闹,明知顾犯,屡犯不改,不妨采取先严厉的批评,这样能“杀一儆百”,然后讲清道理,最后和颜悦色地提出希望,这种方法容易被犯错学生接受。

3.4要注意犯错学生的情感变化,批评要适时适度。在批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犯错学生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要根据其态度与心理变化而适时调整批评的策略,不能将准备好的方式、方法和语言一成不变地进行下去。要以变应变,灵活准确地把握批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批评取得最佳效果。

批评教育范文篇10

1鼓励的价值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鼓励式教育非常重要。鼓励式教育让孩子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增强了自信,并能使他们用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许多专家也认为鼓励式教育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孩子喜欢做、应该做的事情有很多,多多鼓励是非常重要的,但请记住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爱、有心,用健康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1.1鼓励孩子参加活动

在孩子幼年时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参加一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尤其是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集体活动,既能从小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提高他们在课外活动中的独立意识和团结意识。教师应很好地发挥他们在幼儿活动中的领导和组织作用。不过,在引导孩子参加活动时,一定要记得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一些幼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带学生参加各类选拔性的比赛,让他们从小就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难免会让孩子们失去往日的童真。这也许是在这个日新月异、处于高压状态下的社会,幼儿教育的一种缺失。对于一些不爱活动的小朋友,教师就应该采取鼓励的方法,例如说:“你是咱们班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学生,能不能再争当一个积极的小活动家呢?“”小朋友们都很积极,你也不能落后啊,你一定会更棒的!”等这些带有鼓励性质的话语。此外,教师还可以多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如户外活动等。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组织亲子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还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

1.2鼓励孩子与人交流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闭、自私的现象也很常见。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课上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多和家长接触,做好家长工作。孩子都有想表现的欲望,教师在课上应充分尊重孩子的这一需求,而且还应不失时机地激发他们的这种表现欲。鼓励孩子与人交流,不仅可以拓宽孩子自身和其他伙伴的视野,还可以让他们慢慢学会自己去了解新的东西,培养自我探索的能力。教师不仅要鼓励孩子与人交流,还应适时引导。面对比较内向的幼儿,老师应多和他接触,找到他身上的闪光点。笔者在教学时就遇到过这种问题,有一位小朋友非常不愿意说话,通过和家长的接触,笔者发现这位小朋友知道的故事特别多,于是笔者就组织了一次课前讲故事的活动,渐渐地有好多孩子都围在这位小朋友的桌前,听他讲故事,他也因此多了很多好朋友。有这样一句话:“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交流的重要性。孩子只有在与人交流中,才能学会知识,才能学会成长。

1.3鼓励孩子均衡发展

打好基础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的,孩子在幼儿时易受到周围环境和家人的影响,形成偏爱某一种课程的习惯。一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某个方面超过其他孩子,带他们参加各种补习班,如钢琴、舞蹈等,这种做法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会养成孩子的思维定式:只要一门优秀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偏科的习惯甚至是不喜欢学习学校的基础知识,而是沉迷于业余爱好。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灌输给他们一个观念:偏科不能要,均衡发展十分重要。补习班可以作为一种业余爱好,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但是要到10岁以后,而且不宜太多。这样才能保证孩子有一个快乐、均衡的童年,而不是为“上班”所累。

2批评的艺术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却免不了会犯错误,犯了错就要受到批评。其实批评也是讲究方式的,有艺术的批评会让孩子心悦诚服的接受并改正。笔者提出了“爱的批评”这一观念,“爱的批评”并不等同于传统所说的批评式教育,二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在批评中贯穿了“爱”,而批评式教育主要是用指出错误、训诫过失、要求改正等的方法,使被教育者遵从教育的目的。批评在教育孩子中是必不可少,因此掌握批评的艺术十分重要。

2.1批评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幼儿处于成长阶段,从小尊重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是十分重要的。一些家长和老师缺乏对幼儿心理和生理特点的了解,认为幼儿没有自尊心,其实大错特错。幼儿的自尊心十分脆弱,一旦受到伤害便要花更大的力气去平复,因此在教育幼儿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幼儿时时要接受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这也就决定了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机会要比成人多得多。当幼儿犯错误时,要先肯定孩子的优点,然后再耐心地告诉他某一问题最好的处理方法,切不可将幼儿完全否定或是让所有人都知道幼儿的错误,这样反而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更不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古语有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幼儿是否能听得懂、接受得了老师“逆耳”的“忠言”还值得深思。当老师批评学生时,学生一定会以为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也变糟了,因此批评前肯定学生的优点就相当于把“逆耳”的“忠言”变成“顺耳”的“忠言”,学生也会乐于接受这种方式的批评。

2.2批评时要抓住重点,有理有据

为人师表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理服人,对于幼儿,很难用理性的道理去说服他们,所以一些幼师就怠慢了这一点,当孩子犯错时只会历数孩子的不是,而忘了让孩子懂得今后怎样做才对的重要性。虽然批评孩子时,不能和他讲一些深奥的道理,但一般在四五岁时,他们已经有了简单的是非观念,这时候老师讲一些浅显的道理,孩子们还是听得懂的。而且,他们只有学会了理解这些浅显的道理,才会更容易接受更深一层的知识,这也是每个孩子健康发展的必经阶段。此外,批评时切不可漫天撒网。一些教师常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经常因为学生犯错误使自己很生气,也很焦躁,在批评学生时,从学生的一个错误说到另一个错误,从当前的错误延伸到先前的错误,这也就犯了教学中的一个大忌。正确的批评方法是针对一个错误而谈,让孩子明确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使他们知道自己今后应该改正和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教师的批评中明白自己的过失,才会更加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