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艺术十篇

时间:2023-03-24 15:52:27

批评的艺术

批评的艺术篇1

关键词:批评; 自省;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38-001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调皮的学生,他们经常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有时候很生气,严厉地批评他们,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教育过程中,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手段,但是批评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使学生真正提高认识和觉悟,提高思想素质,从而少犯或不犯错误,还可以借机教育全体学生,明辨是非,防止他们再犯类似错误,换句话说,批评是为了不批评。夸美纽斯说过:“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教育人使用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语言的艺术性不仅指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还包含教师批评的艺术性。艺术性的批评,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偶然,看到了几篇文章,发现批评也可以如此地艺术,被同学心甘情愿地接受,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对此很有感触。现在我在这里写下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在校园里偶然看到王友同学用小石块砸同学,当即制止,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谈话。放学后,王友来到校长室准备挨骂。见面后,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奖给你,因为你按时到这里来。”王友犹豫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又是奖给你的,因为我叫你不打人,你马上停止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吃惊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给王友:“我调查过了,你用小石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同学。”王友立即流着悔恨的泪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

面对王友的错误,陶行知既没有批评更没有打骂,而是换了一个角度,用充满赏识的心态,从错误中发现学生诚实守信、尊重师长、为人正直、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扬,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接受教育,并在心灵深处产生改正错误的愿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调皮”的学生,我们不妨向陶行知先生学习,用“四块糖果”来“批评”学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同样,在美国田纳西州,有这样一个黑人男孩。由于父亲酗酒无度,导致父母感情不和,于是,幼时的他就变成了一个无人看管的“野孩子”。虽然他上了中学,却不学无术,整天和街面上一些小痞子胡混,甚至还差点误入了黑社会。

那年男孩12岁。在学校里,他整天打架、砸玻璃、欺负女孩子……成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钉、肉中刺。许多老师想方设法地惩罚他,面壁思过、抄写课文、记过处分等等,但是,结果不但于事无补,反倒越来越厉害。

有一天早上,上课铃响后,老师还没有来,同学们都陆续来到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入座。正在这时,调皮的他偷偷把一个女孩的凳子抽掉,让那个女孩坐了个空,然后拔腿就跑。没想到,他正好撞在前来上课的凯瑟琳老师身上,跌倒在地的女孩子捂着流血的伤口,哭着向老师告状――他,这个恶作剧的制造者。

看到女孩子的腿流血了,他愣在那里,也被吓傻了,心里忐忑不安地琢磨着:这下可完了,不知道老师又要怎样惩罚我。他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做好了接受惩罚的准备。没有想到凯瑟琳老师给女孩包扎好伤口,就笑着走到了男孩跟前说:“听说你很会演戏,那么,既然你犯了错误,我就罚你演一场戏来给大家道歉吧!”

男孩将信将疑地给大家演起了他在剧场里看到的段子,他演得很成功,也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就连那个被他欺负的女孩,此刻也开心地原谅了他,而他自己,却哭得一塌糊涂。因为自从他长这么大,还从没有见过这么多人为他鼓掌;更没有任何一位老师能够像凯瑟琳那样,用演戏的方法来批评他。

后来,这位男孩不仅与同学们友好相处,而且也不再欺负别人。在凯瑟琳老师的开导下,他还迷上了书本和电影,令人惊奇的是,他仿佛有着与生俱来的表演天赋。第二学期,在戏剧演出评比中,他的独幕话剧在全州得了第一名,他也因此获得了“最佳演员”的称号。

再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它不仅进入了百老汇,还冲进了世界人的演艺梦工厂――好莱坞!如今,他已经70多岁了,但是他仍然坚持拍戏,而且他所饰演的角色,几乎每次都能获得奥斯卡奖项,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他就是美国著名的黑人演员――摩根・弗里曼。

每当弗里曼回忆起自己的少年生活时,总会感慨万千地说:“幸亏我的老师凯瑟琳当时用善意的批评方式感化了我,否则,真不敢想象我当今的样子……”

批评的艺术篇2

当前的教育让班主任工作陷入两难,一方面面对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面对教育政策人性化。班主任 “合法教育人”在教育过程中显得无策。曾经有一名人说过“人的一生总是在批评中成长,没有批评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有让内心接受批评,自觉反省、总结改正,才会更好地成长起来。批评是班主任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展现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

一、什么叫“美话”批评教育

“美话”并不是说好话,而形如避重就轻,中心明确而引导诱之,就像糖衣炮弹的药物,口感好还能达到治病效果。当前班主任工作面临较大的困难,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个性张扬、留守子女增多等,让学生内心处于多变的因素。这就给批评教育带来挑战。“美话“批评教育就显得重要。批评并非被动交流,它应建立在心灵的交流的基础之上。“以情促教”,让其内心平和的接受,达到“美话”批评教育。班主任就必须恰当使用批评的“美话”艺术,使德育教育过程不是说教。

二、影响批评效果的因素

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学生害怕批评班主任老师也面临批评为发泄内心的不满的机会,效果甚微。首先批评没有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缺乏沟通,其次批评的硬着陆,没有层次性,最后批评缺乏艺术性。让批评“美话”,使学生受教老师心悦。德育教育中我们不是在宣讲德育直做德育工作的普及者,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接受并得到改正。

三、批评教育中的“美话”原则

1、批评要结合“学情”就事论事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了解学生的现在的状况,脾气,性格,家庭成长环境等因素。这就是“学情”,批评中,有的学生反侦察能力较强,班主任老师没有对事实进行调查清楚批评不到点上,学生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学生家庭长期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孩子身上沾染社会气息。作为班主任老师要了如指掌。例如:我班有个学生,特“油滑”老师面前较为乖巧,受家庭的影响在班级中严重存在社会“老大”行为,直接用正面教育反而无效果,充分掌握学生“学情”为批评提供素材,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批评要有个体差异性,分层次

学生个体是不同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特征。在批评时应分层对待,我班有个女生,个性较强、做事不想后果。就事论事她错但批评时把握不准个体特点,她反而认为你在给她“盖大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在今后的管理中变成“钉子户”。元元是我班上很乖巧的一个女生,在上周末回家拿衣服而没有按时到校,原来父母亲外出回来晚了导致孩子推迟返校,这类型的学生胆小,平时不太犯错误,就应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让自己清楚,反而有利于错误的改正。

3、批评要走向生活

在班主任工作历程中,我发现再精美的语言,如果学生没有接受,受到启发,那也是无用功,教育学生就变为“义务”,说者和听者都处于完成任务。原因何在?在于我们班主任老师批评教育学生“知识”化没有很好的让其生活化,每天我们接触生活,我们的思想因生活而改变,没有生活作批评教育的载体,是生硬的。我班一学生叫“牛娃”这外号你就知道常规的批评教育是无效的,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体会问题的是非,这样的批评教育让学生信服。

4、批评要以“情”促教

批评的艺术篇3

[关键词]艺术批评;媒介;媒介批评

随着当代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艺术活动的全部过程中,无论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艺术传播,还是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技术因素与艺术元素始终交织在一起,二者之间已经形成一种“互化”的关系,即艺术被技术化,技术被艺术化。尤其在新媒体艺术蓬勃兴起以后,媒介不仅为艺术提供技术支撑,而且显示出支配性地位。可见,技术性已经逐渐演化为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艺术与媒介的高度融合对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产生的影响,引起了艺术批评家们广泛关注。评论新的艺术形态,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批评模式,因为“只有当研究对象与具体理论模式相统一时,才会获得其他理论模式所不能取代的意义解释效果。”从而揭示出艺术现象中蕴含的普遍规律。批评家们深谙此道,他们自觉从媒介视角进行艺术批评实践,媒介批评应运而生,并在网络媒介时代迅速发展为一种被频频使用的艺术批评方法。媒介批评,以其对新的艺术形式解释评价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取得了传统艺术批评方法不能取代的地位。

媒介(单数medium,复数media,也被译为媒质、媒体),最初用于传播学,后来逐渐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在美学和艺术学中,“媒介”主要在技术层面被使用,组成审美媒介、媒介文化、媒介批评、新媒介/媒体艺术等专业术语。通常,“媒介包含两方面的要素:一是包容媒质所携带信息或内容的容器,如书(甲骨、竹简、帛书、纸书)、相片、录音磁带、电影胶片、录像带、影音光盘等;二是用以传播信息的技术设备、组织形式或社会机制,包括通讯类(电报、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可视电话、移动电话等)、广播类(布告、报纸、杂志、无线电、电视等)和网络类(如国际互联网、vod随选视讯)三大类。”其中,与艺术有关的主要是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广播类和网络类等媒介要素,我们在这里姑且称之为审美媒介。当媒介与艺术发生关联后,这时的媒介便是审美媒介了。

本文中所谓的媒介批评,即从艺术符码的存储和传达的技术和传播视角,对艺术作品进行的分析和评价。媒介批评的对象除艺术作品外,还包括大众文化,因为大众文化涵盖的“通俗诗、报刊连载小说、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都属于艺术范畴。

但是,作为艺术批评方法的媒介批评与传播学中的“媒介批评”不同,传播学的媒介批评是指对新闻传播媒介活动的批评,与社会学家们指责利用控制媒体形成的话语霸权去操纵民意,以此限制公共民主性政治活动的批判也存在差别(如布迪厄的媒体批评)。作为一种艺术批评新方法,如同精神分析批评把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艺研究一样,媒介批评从技术的层面,将传播理论运用于艺术批评,从其他学科吸收理论资源,带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

在漫长的媒介与艺术结合的演变过程中,从原始社会的工艺媒介、口头语言,到奴隶社会的书面文字、再到近现代的报刊杂志、影视广播,直至今天的互联网,每一种新媒介的发明,都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次革命性剧变。在媒介发展史上,每个时期都有占主导地位的媒介形态和运用该种媒介创作的艺术形式。如工艺媒介时代,彩陶、青铜器、衣饰和器物等在原始社会各个部落间都起到了文化思想的传播与交流的作用。工艺媒介时代的“艺术品”是为实用制作的,与今天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创作和为满足大众精神需求批量生产的艺术产品不同。那时,“艺术品”的制作目的主要是为了生存,只是附带起到了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的作用。

口语媒介时代,歌谣、神话和史诗是这个时代的主要艺术形态。最初的言语艺术作品,就是依靠口耳相接流传下来的。口语的诞生,是人类自然进化的结果,不需要科技的力量,口语媒介的存储性和传播性都很低,很多口头文学作品因此而失传。

文字媒介时代,带来了语言艺术如诗歌、散文以及传奇的兴盛。文字媒介的传播性较之前两种媒介形态有所增强。用刀笔刻录在石头、兽骨、纸张、绢帛上的文字利于长期留存,文学作品在时间流逝中依靠人力或驿马的携带传播开来,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字在更大程度上起到的是媒质的作用。

手工印刷媒介时代的主要艺术形式是白话小说。文字和图画的一次制版,可以被反复印刷多次。手工印刷与刀笔刻写相比,大大加快了文学的传播速度,也促使该时期的文学作品的代表性体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篇幅和数字上有显著增加。手工印刷媒介的发明,开创了媒介技术的新纪元。它向我们预示:下一次媒介技术革命不会遥远。

大众媒介的时代到来显示出媒介的强大威力。在大众传媒时代,电影以先天的传播优势和巨大的媒介商业利润,宣告了文学传播霸主地位的终结。手工印刷时代结束,机械印刷,如报纸、杂志、书籍等机械印刷媒介形态和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成为主流传媒。从这个时代开始,人类认识到媒介对人类进步的巨大意义。

网络媒介时代,代表艺术是数字艺术或新媒体艺术。由电脑、因特网、网站三部分构成的网络媒介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媒介,它们将人类艺术的传播推进到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网络与传统媒介进一步融合,从而改变了传统的艺术传播方式。例如:新型恶搞作品要借助电脑先进技术——融导演、编剧、音响配置、图像处理于一身的多种制作手段。在网络时代,与技术息息相关的艺术种类越来越繁复,如音乐、舞蹈、文学、电影、电视、新媒体艺术都需要用媒介制作、负载和传播。网络媒介时代的技术,不仅生产使用价值,也生产着精神价值,是美的技术。

总之,技术与艺术由初期的结合到对立再返归统一,技术与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合——分——合的历史演变过程。远古时代的艺术是精湛的手工技艺,是通过经验获得的熟练操作技巧。手艺人或者说工匠就是所谓的艺术家。从文字媒介时代到手工印刷媒介时代,艺术与技术分流,在工业革命时期,它们仿佛势不两立。从大众媒介时代开始,技术与艺术又交融在一起难分难解。尤其进入“网络时代”以后,掌握媒介技术的使用方法,成为艺术创作的前提。在这两个时代,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技术理性中包含了感性因素。尤其是新媒体艺术,打破了艺术与技术的界限、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创作者和欣赏者的界限。各种新兴的电子媒介技术,形成了复杂的媒介环境,媒 介技术对艺术的审美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有何种媒介,就有何种艺术,一种艺术形态还会形成不同的艺术思潮和流派,这时,批评家们建立的批评理论不仅仅是一种,而是针对各种电影思潮和流派创立不同的批评话语。比如:针对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形成了德国表现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法国印象主义等电影流派。绘画上的立体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艺术流派。文学上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荒诞派戏剧等流派。新的艺术批评理论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直觉主义与意识流、存在主义和荒诞派等等。无论如何,艺术批评家至少要建构一种针对某一类艺术形式有解说力的艺术批评方法。

当代西方艺术批评发生了两次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艺术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品转向重点研究欣赏者的接受。后一次转移,不能不说与大众传媒的发达,艺术作品走进千家万户有关。解释和接受美学家们认为,艺术作品的意蕴不是作者设定的,也不是唯一的。艺术作品只有通过观者的解读,才能成为艺术品。但是,理论家们忽略了达成从艺术家到作品再到读者接受的两个转向之间的中介,即艺术家是利用媒介(从大众传媒时代起是利用媒介及其技术)创作艺术作品,再利用媒介把他们的作品传播给读者。如作家的构思和生命体验用文字媒介的形式物化为艺术作品,存储在书中,然后利用印刷媒介把艺术品传达给读者。这个完整的过程用图示意,即:艺术家媒介及其技术艺术作品媒介及其技术读者接受。媒介是艺术创作的原材料,是存储艺术信息的容器;也是传播作品的通道。毋庸置疑,在媒介时代,艺术批评的第三个转移则为“重点从研究读者和接受转移到重点研究作者——读者、传播者和数码化技术。”这是一次媒介技术带来的艺术批评的转移,这条与新闻传播学平行发展的艺术批评的媒介研究路径,被传播学研究者称为“界外批评。”而后者,叫作“界内批评”。其实,媒介批评是从西方艺术理论的语言论转向之后的文化研究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批评范式。

媒介批评从发端至今已将近一个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艺术作品中媒介成分含量增加,媒介已贯穿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中,如时下热映的电影《阿凡达》运用3d合成摄像机(3d fusion camera)、虚拟呈像摄像机(virtual camera)和传统摄像机(traditional camera)同时拍摄,通过网络传输影像数据,在远离拍摄现场的城市里由计算机完成影片的后期制作。《阿凡达》是利用计算机媒介技术制作的一个范例。如果没有今天高端的媒介技术,我们就看不到这部充满立体感的超现实场景和人物的精彩绝伦影片。对于这部影片,如果艺术批评家不从媒介技术的视角评论它,他们又能对这部影片言说什么呢?在媒介主宰艺术的时代,以往的艺术批评方法对当代丰富复杂的研究对象已丧失了描述、解释和评价的能力。作为一个批评者,如果要真正地理解和介入作品,就必须从媒介楔人作品。如果批评家在媒介时代仍固守着传统的艺术批评方法,用旧方法去解决新问题,他们过时的钥匙打不开新造的锁。批评的原则要遵守,批评的技巧要训练,批评的范式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更新。

从媒介的视角评论艺术作品,必须打破以往仅仅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或者作者的经历以及读者的接受方面对作品所作的优劣程度鉴别,给作品的制作技巧以应有的评价。艺术理论工作者不应对新出现的艺术形式保持沉默与束手无策,理论应跟上艺术创作的步伐,及时对艺术家的创作给予指导和评断,从而推动艺术创作的发展和完善。

艺术批评家还担负着提高欣赏者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的职责,要达到这一目标,艺术批评就必须发生媒介转向,这是在当代科技背景下,艺术批评发展的必然。批评家不仅要结合作者的学识修养和艺术经历把作品纳入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还要依托作品产生时代的媒介语境鉴赏作品,“恰如克拉克在《观画》一书的献词中所言,正是弗莱教导了整整一代人如何观赏绘画作品。”难道我们当代的批评家不该象弗莱那样教导读者们如何欣赏新媒体艺术吗?

从20世纪初期至今这个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百年间,涌现出了许多从媒介角度评论艺术作品的批评家。他们的批评实践是不约而同的,在批评家们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媒介批评”这种艺术批评维度,但无人能否定他们的批评不是媒介批评。在西方艺术批评史上影响较大的媒介批评理论主要有:洛文塔尔(leolowenthal,1900-1993)的文艺传播批判理论、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和麦克卢汉(herbert marshall mcluhan,1911-1980)的媒介美学等。

洛文塔尔是最早从媒介传播的视角研究艺术的艺术传播理论家,他“从传播角度出发进行文艺研究,同时又从文艺角度出发进行传播研究。”他把文艺与传播结合起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从媒介人手,考察大众传播时代的艺术特征,寻找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与媒介的关联,从而揭示艺术转型的奥秘。洛尔塔尔敏锐地发现:只有“从传播的角度,把对文艺本质的探讨放在传播这一基点上,把文艺传播作为文艺自身的存在方式、作为本体存在的范畴来研究,才能深刻认识文艺的本质。”艺术作品在传播中被欣赏和消费,在鉴赏主体的一次次解读中作品的内涵被领悟,“传播”已成为艺术的一种存在方式。

一种理论体系的建立,创造的不仅是它的内容,而且包括它的形式。一种理论要具有创新性,除了内容上的新意外,还必须用新的概念和范畴表达这些内容。洛文塔尔为了增加其艺术传播理论的有效性和说服力,他提出了两个具有原创性的范畴:“‘传播力场,和‘理解力场”,并赋予其独特的内涵。洛文塔尔的艺术传播理论,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创新,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可操作性。他在20世纪20年代前即着手从媒介传播的角度研究艺术,科技和艺术的发展证明了他的艺术传播理论的前瞻性和开拓性。

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论述了印刷术和照相术的复制功能取消了艺术作品的原本,艺术作品唯一性消失。复制技术也取消了传统绘画和雕塑艺术的神圣性和唯一原本的珍贵性,笼罩在传统艺术作品上的“光晕(aura)”熄灭了。但是,作为新马克思主义者,本雅明的美学和艺术理论一方面直接指向对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历数印刷技术和摄影技术的诸种“罪状”,惋惜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另一方面,他接受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看作和物质生产具有相同规律的特殊的精神生产,认识到复制技术对艺术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他推崇建立在现代技术之上的“第七艺术”——电影艺术,给予摄影和电影等现代艺术带来的“惊颤”效果以高度评价。这两种观点统一于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中,从表面看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这正体现了本雅明以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媒介技 术的进步对不同艺术形式产生的影响。

实际上,复制技术并不能宣告所谓“原本”的不复存在。电影、电视、照片的复本与原本是完全相同的,可以说,每一个复件都是原本。复制不仅没有导致原本的丧失,相反,倒是有利于艺术的普及。本雅明或许认为艺术欣赏只是少数社会精英们的专利。艺术需要进入民间,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享受。复制技术、传播媒介担负着开辟艺术通向世俗化之路的重任。

在工业革命稍后的一个时期内,技术化的艺术意味着美学上的失败,因为那个时代的媒介技术不像当代这样发达和强大并取得了在审美活动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艺术具有一种特殊的调解功能,那么,在现代主义艺术发展阶段,艺术尚不能调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科技之间的对立。现代主义科技发展只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科学尚未发展到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阶段。

批评的艺术篇4

你知道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吗?也许,你该好好了解下批评孩子的艺术。

有专家指出,所有孩子的问题,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方式出了问题。而批评就是互动模式中最有杀伤力的一种。

做个接纳孩子的父母

案例一:父亲是下岗工人,事业不得意,把满腔希望都寄托到了孩子身上,孩子在班级里成绩中等,数学相对比较差,因为粗心经常出错,父亲每次都很关注成绩,一看到成绩不理想,就开始暴跳如雷,呵斥不断,“你怎么每次都这么粗心?”到后来就直接成了“你怎么这么没有出息?你这么笨,以后怎么办?也像爸爸这样被人看不起吗?”可是批评的效果却是:孩子的成绩每况愈下,中考后就进了技校,成了小混混,经常不归家,父亲常常唉声叹气,逐渐由失望转为无望。

专家意见:

让我们回想下,自己批评孩子时的状态,是气急败坏,还是心平气和?是真的为了矫正孩子的行为,还是出于自己的情绪发泄?

这其中的不同,孩子会比你更敏锐地感受到,也许他们未必能清楚地表达,但是却能全然接收。

很明显,这位父亲十分焦虑,他把自己的失意和挫败感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的负担太沉重了,他承受不起,唯有逃避。而父母的焦虑,会引导孩子成为父母所焦虑的那个样子。

所以做个合格的父母并不容易,父母心智的成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如果父母是个放松自在的人,孩子也往往会成为这样的人;但如果父母焦虑紧张,事事一板一眼,严厉苛责,虽然孩子小时有强烈的反感,但长大后,他却自然沿袭了这种模式。

教育是可以指出缺点的,但别说孩子笨,更别用相关的表情、举动告诉他你不爱他、藐视他。这样指出缺点,是在摧毁孩子的自信心。自信不是认为自己全能,而是能在客观了解自己的缺点后,还能接纳自己、爱自己。孩子如何能有这股自信?因为父母也是如此接纳并爱着他的。

因此,在任何时候批评孩子,态度和内容一样重要,可遵循以下批评三原则:

1. 事情做错了,改正就好;

2. 你是个好孩子,永远都是;

3. 爸爸妈妈会一直爱你。

在批评之后,可以一再重申,或在平时也可着重强调,孩子会渐渐明白,他只是某个行为本身不妥当,但他的自我价值感和被爱感是充盈的。这样的孩子,就像一颗茁壮的树苗,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中,渐渐成长为茂盛的大树。

先理解孩子的感受吧

案例二:聪聪自从上了初中,就变得不爱说话了。上次从学校回来,还直接冲进了自己的房间,把自己锁了起来,也不出来吃饭,父母非常着急。第二天,才知道他和学校里的孩子打架了。爸爸觉得孩子不对,不能随便和人打架,开始教训孩子;妈妈心疼孩子,念叨学校里其他孩子太野蛮了,但两个人的做法都无法得到孩子的回应。孩子开始厌学了……

专家意见:也许你会头疼,孩子已经渐渐长大,行为模式也建立起来了,在他们陷入各种情绪沼泽里,做出种种你所不能容忍的行为时,怎么和他们沟通呢?也许,最重要的是你需要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好的感受影响着行为的性质。那么,怎样让孩子有好的感受?要靠耐心的交流和理解。

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愿意聆听他感受的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做出解释的人。多数情况下,孩子无法清晰描述出自己怎么了,这需要他们基于原有的心情,分析原因,并总结出合理的解释。

在案例二中,如果父母试着去理解孩子的心情,一句“你似乎很生气,如果你想说什么的话,随时可以来找我们”也许就能让孩子觉得被接纳,被理解,只要拥有足够的耐心,会等到孩子亲自来和你说明情况的,那时你要认真、专注地倾听,也许孩子自己就能给出非常棒的解决方案。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孩子最厌恶的几种批评方式

对于如何进行具体的批评,我们可以先了解下孩子最厌恶的几种批评方式:

1. 责备和问罪:“你又没有洗手就来吃饭,告诉你多少遍了,你就是不听。”

2. 谩骂:“今天气温都零下了,你就穿一件薄夹克!你怎么这么蠢?!”

3. 威胁:“你再和同学打架,我就把你这个月的零花钱都扣光,还不许你玩电脑。”

4. 命令:“马上把屋子打扫干净!”

5. 说教:“你觉得上课睡觉做得对吗?你不知道好的学习习惯有多重要!(以下省略150字……)”

6. 控诉:“看见我的白发了吗?都是因为你!”

7. 比较:“你怎么不像你们班大队长那样,他门门成绩都那么优秀,人缘还那么好!”

8. 讽刺挖苦:“这就是你明天要带到学校的作业吗?也许你老师看得懂你写的天书,我可看不懂。”

9. 警告:“好好骑车,别顾着耍酷!你想摔下来吗?”

10. 预言:“你竟然对我撒谎。知道长大后你会是什么样子吗?没有人相信你!”

这十种方式,都是互动模式中的雷区,我们不妨自查一下,在日常的交流中,我们都踩了哪些雷区?父母也可以想想,如果有人这么和你说话,你感受如何?所以当孩子对你不理不睬、渐行渐远的时候,请自省下与孩子的沟通模式吧。

批评的艺术,

将批评转化成解决问题

也许我们需要一些技巧,因为批评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和我们合作,我们可以尝试下沟通“四步”曲。

第一步,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本身。越简单客观越好,并尽量不用“你”开头。

反例:你真是不负责任,总是把水龙头打开,又忘记关。你想发大水啊?

正例:琳琳,浴缸里的水快溢出来了。

第二步,谈谈孩子的感受。

反例:做错事情后,你老是一声不吭,气死我了!

正例:你现在不愿意说话,似乎有点生气,又有点委屈,能和妈妈谈谈吗?

第三步,说出你的感受和期待,也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不满。

反例:你真没礼貌,总是打断我说话!

正例:如果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人打断,我会觉得不高兴。

第四步,讨论方案。以更多的方式来替代惩罚,告诉孩子如何弥补自己的失误,以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替代惩罚。

反例:沙发有一堆橘子皮,又是你丢的吧!再这样,就罚你清洗沙发套子,还有一个礼拜不能看电视。

正例:看到沙发上有吃的东西我很生气,橘子汁弄在沙发上很难清洗,现在我想知道怎么补救,你能帮助我清理沙发和橘子皮吗?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个案吧。

反例:“你老是放学后在操场玩,应该5点到家的,总是忘记,我已经听够你的借口了!这次你要接受惩罚,从下周开始,每天放学就回家,不能出去,也不能看电视!”

正例:

第一步,谈谈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我觉得正和朋友玩得开心时,让你离开,对你来说不容易。”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但是,另一方面,你太晚的话,我也为你担心啊!”

第三步: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 “那我们一起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我们都能接受。”

第四步: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挑出哪些建议你们能接受,哪些不能接受,哪些可以付诸行动,并最终确定一个方案试行。

批评的艺术篇5

一、乔治•吉伊根的艺术教育理念

为了使教师在学校的环境中更好地发挥艺术批评教育的作用,更有效地创设教学环境和有利于教育策略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颇为重要。吉伊根“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为基于批评的艺术教育实践提供了具有指导和决定性作用的价值前提,他明确指出:“批评不是当作一种评论的形式,而是作为一种探索的方式。”[4]这里的“探索”包含三层意涵。

第一,强调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批判性解读,探寻作品中所暗含的社会观念、价值和信仰,将审美体验放在它所在的社会背景中感受,研究审美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分析作品与自我的关系,不仅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中美的理解,也促进他们确立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和积极的自我认同。[5]诚如吉伊根所说:“批评探索为自我理解和社会理解的培养提供了可能。”[6]可见,他把艺术批评的侧重点从评价艺术本身,转移到通过理解和鉴赏艺术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上来,凸显出由艺术表达到社会批判、由艺术创作技巧到艺术评价的重心位移。

第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以问题导向为主脉,对艺术作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发掘和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教学并非单向传递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共同交流讨论,实现知识、价值建构的双向互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学生的合作者。[7]

第三,应把艺术作品的含义和价值放在一个相当广阔的知识领域来解析,这需要学生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艺术进行外延性的、扩展性的交往活动,这就涉及开放的心态、对话的意识以及追问和比较的自觉。故而,既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也要重视学习内容的多元文化取向,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吸纳不同民族、种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8]吉伊根还强调:“学生不仅要学习传统艺术,而且应学习当代艺术,还要学习审美艺术和应用工艺美术、民间艺术和高雅艺术。”[9]可以说,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是建立在对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人文历史和文化背景等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学生主动探究、整合多元文化的过程。

可见,“探索”意味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确立了学生是教育的原动力和根本,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转变为主动探究的主体。“教”始终围绕着“学”来开展,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构建过程。

二、吉伊根教育理念的启示———促进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艺术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推崇创新合作,主张以开放、平等的态度尊重和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并保有其独特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开拓视野,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受吉伊根教育理念的启示,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吉伊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意味着不仅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更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为此,应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并在尊重的基础上爱护学生、了解学生和与学生沟通。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对教育质量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具体体现,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HerbertRead)也说:“对一个生命负责的责任寄托在我们身上,而我们对他们不应有丝毫支配的迹象。”[10]因此,这样的教育理念更应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去贯彻。反观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现状,在诸多方面尚存不足。例如,我国惯有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不善于独立研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忽视了艺术教育在完善人格、提高素养等方面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而造成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过程越来越倾向于“教与学”的双边方向发展,以个性塑造为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品质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变得日趋重要。所以,要顺利地实施教育措施,首先应切实改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唯此,才能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真正有效地改革艺术教育的课程,落实艺术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以发展我国的艺术教育。

(二)引导学生由“欣赏型”向“批评型”转换美的感受是一种主动探求艺术作品内涵的过程[11],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并非对其做简单的评价和判断,也远不是表达自己的喜好与厌恶,而是通过主动探寻其含义和价值,从而表达对艺术的洞见。吉伊根说:“一个人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是批评探索的开始,这种体验绝非被动的,而是包含了一种主动探寻其含义的行为。”[12]他又说:“只有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得到了个人的理解,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艺术作品中蕴藏的价值。”[13]因此,在艺术批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多种探索方式,让学生直接体验和挖掘作品的价值,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表达、共享和思考他们对艺术作品的个体反应。在艺术的学科课程体系里,艺术批评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却长期被忽视。在我国当前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只有艺术欣赏而无艺术批评教学。课堂讲授内容基本上是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作品内容形式分析和艺术审美欣赏等,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解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现状。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将学生引入到对艺术作品的主动反应之中:第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某一件作品的见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述与众不同的看法。这样,教师既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学生亦可从他人的见解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第二,精心挑选一些在内容主题、艺术风格等方面类似的、有一定联系的艺术作品,比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让学生进行深入比较和判断,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洞察能力。第三,教师还可以选择某些与学生原有的认识信念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同的、能引起争议的作品进行分析。通过以上三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式与方法对作品加以探究,借助感知和感悟的方式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持之有据地鉴别和评估艺术的戏剧性文本、谜语性特征及其隐含的意味与价值,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时代以及文化做出恰当的批判”[14],还可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批评主体的艺术感受力、理解力和判断力”[15],从而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p#分页标题#e#

(三)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思维真正的教育是形成自我教育的过程,自我教育的能力又是教育的结果。自主意识是主体素质结构的活力基础,学生自觉地认同教育目标并内化为自身的目标体系,主动地驾驭自身素质的建构过程,是教育过程转化为学生自我实现过程的决定性环节。吉伊根说:“与艺术理解密切相关的是从艺术作品中感受个人的意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为个人的观点创造了可能性。”[16]因此,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应运用开放性、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艺术作品深层的意蕴,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艺术教学中,过分强调学校教育的就业目的,由此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化,教师也只注重技能的传授,而忽视艺术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以及艺术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因为“鉴赏艺术并非被动地接受艺术所展示的东西,而是进行着积极能动地再创造”[17]。所以,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结合学生的相关专业设定一个主题,指导学生选择一些能够挑战学生价值观和信念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围绕这件艺术作品产生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通过因特网、图书馆、博物馆等查询和收集有关作品的资料,然后进行独立研究,通过分析和综合形成个人观点;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搜集资料,形成小组共识。尔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反应,着重以联想性问题或评价性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解读作品,经常与学生交换意见,刺激和驱使他们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投入到不断解决问题和探讨问题的良性循环中,为深入探讨创造条件。一件艺术作品可以引发出文化的、经济的、科技的等等话题,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探索,始终保持开放性的审美态度,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碰撞出新的观点和思想。其次,除了引导学生对作品本身的分析讨论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把作品放到审美类别、历史文化和美学观念等宽泛语境中进行审视,在事实证据和逻辑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评判思考,从而体悟它们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意涵。再次,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学习联系到自身,从而提高自省、社会批判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建构自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艺术对象的评价,同时也是批评主体改造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18]。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和自我完善,同时,也给他们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大脑注入“激活剂”,帮助他们突破思维定势之束缚,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正体现后现代艺术教育的互动特征。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应大力挖掘和充分利用校外丰富的视觉艺术教育资源,重视课堂教学与校外艺术活动的互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民间画廊、艺术展览、欣赏歌剧等,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视觉艺术知识体会艺术所带来的各种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构建新型的艺术课程体系虽然各门艺术学科自身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与此同时又有很强的互补性,只有通过多门学科的渗透才有助于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升华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吉伊根说:“艺术批评和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化,艺术批评、艺术史和美学之间存在相当的交叉和渗透。”[19]艺术品是以特殊的形式展示深远涵义的集合体,它可以从表面和暗喻两个层面上来理解。如果只是从表面上来领会艺术品,就无法领会视觉艺术形式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与理念。要让学生理解艺术品所展示的视觉暗喻,需要培养学生解开这种象征意义的能力,而通过艺术史、美学等课程习得的知识与价值观念恰恰能保证学生这种理解能力的增长。

近些年来,我国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从整体上来说已丧失了“素养”,而只剩下狭隘的“艺术”。虽在大学里实行学分制,设置必修和选修课,但在艺术教育的各门课程的设置方面仍不尽合理。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艺术课程结构的合理构建。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从课程的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高度来认识,运用“一科切入,兼及数科”的方法来设置课程。例如可以以艺术批评教学为主要内容,再与艺术鉴赏、艺术史论、艺术技法等几门相关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同应用于课堂实践。综合性艺术教育课程立足于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既考虑每门学科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原有的分科课程整合为包容性更强的综合课程。这种综合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某一学科的教学为重心,致力于领域内各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

这种艺术课程体系可以统摄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门艺术学科的内容,力图通过多种艺术的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支持,为学生综合艺术能力以及整合性艺术感觉的形成创造良好条件,以期在互动互补中提高艺术教育的有效性。可以说,它重新审视了传统的学科分类,改变了单纯以学科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线索组织教学,致力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此外,在艺术教育课程的具体设置上,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目前高校的艺术课普遍比较重视西方的艺术欣赏,对本民族的、民间的艺术关注较少;其次,对拉美、非洲等少数民族以及非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关注甚少;再次,对于当代生活的视觉文化,包括时尚、影视、网络、动漫等诸多的视觉影像、大众艺术以及通过网络等其他形式呈现和传递的艺术,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要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合理地分配各类课程的比重。

批评的艺术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94-02

我对“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句话有些质疑,因为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及班级管理中,总有一些学生让我头痛,他们不遵守学校纪律,欺负同学,破坏课堂秩序,甚至打架等,更不要说学习成绩了。这种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力又特别大,对班集体建设破坏性强,对这类学生的处理,我觉得特别棘手,有时甚至怀疑:我是不是就属于那类不会教的老师呢?可能更不适合做班主任吧?

因一个家长的话,我摆脱了这一“瓶颈”。这个家长姓向,他的小孩因家境好,从小娇生惯养,变成了问题小孩,算是老师们眼中的坏学生。有一次他的小孩竞用刀威胁同学并抢走五毛钱,原因是我只表扬那些好学生,从没表扬过他。我一下蒙了,心想你倒也做一些事来让我表扬呀。我与家长解释原因时,他说了一句话: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实你也可以批评一下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呀,这样我儿子心理就平衡了。这话如醍醐灌顶,让我一下茅塞顿开,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入口。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人都各有长短,我何不好好利用一下成绩好的学生的这个短呢。从此,我在学生的教育及班级的管理中开始积极运用批评这种教育手段,并对批评这种教育手段的运用进行探究、实践。经过近十年的摸索,我认为批评确实是一门艺术,能巧用或妙用它比赏析教育更有效果。但是,用好批评教育的艺术非常关键。

一、妙用批评教育的原则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自尊心强,因此在以鼓励教育为主的今天,批评教育的运用必须得记住以下原则:一,批评艺术的运用必须建立在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这是前提;二,批评教育的运用应该先充分了解各个学生的长处与短处,这是关键;三,批评教育运用的目的是为促进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

二、妙用批评教育的方法

(一)批评学生前要放低姿态,做好自我批评

人都有自尊心,教师也一样,总认为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很没面子,也有损威信。其实,接受学生的监督,勇于承认错误,做好批评和自我批评,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你、尊重你,师生关系也会更和谐。

我曾经带过这种情况很复杂的班级,有五六个住在镇上的学生在小学时就被称为“虎头帮”,他们的捣乱功夫是一流的,其聪明也是一流的,尤其学生卢飞。也有不少学生来自偏远山区,他们学习很努力,但也有不少的缺点。自然的,我来自农村,比较欣赏那些坚韧的学生。我这样做的结果是班里农村学生与镇上的学生分成了两个帮派,谁也不服谁,我就在他们的对抗中疲于奔命。而偶然发生的一件小事改变了这局面。那时,班里有一个叫罗柳红的女学生,她虽然来自农村,但学习好、有魄力,我让她做班长,并做语文科代表,她自然成了镇上的学生,尤其是“虎头帮”的死对头。有天早上我去教室检查学生早读情况,发现没有学生读书,而罗柳红在哭,大家都在看我,一问,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卢飞叫他们不读的,说罗柳红的读音不准(罗柳红来自偏远山村,讲话夹着壮语方言),跟她读是自己害自己。我一听狠狠地批评了卢飞,谁知那小子居然当场模仿罗柳红读书的声调,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他还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模仿她是在帮助她指出读音上的问题,让她知道自己错在哪,好改正。”我哑口无言,但极力强迫自己冷静。这时其他学生也说罗柳红读音不准,不愿意让她领读。我知道自己确实做错了,罗柳红可能适合做班长,但她不适合当领读员。我很诚恳地向学生承认错误,还特别向罗柳红道歉,因为我的失误让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同时感谢卢飞,是他帮助我改正了错误,但是我也批评卢飞,帮助同学得注意方式方法,并让他利用自己的长处帮助同学们把普通话练好。事后我找罗柳红谈心,解决她思想上的负担。正因为我注意到批评的技巧,以身作则,从而缓解了班里学生的对立情绪,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变得融洽了,班级的氛围变得和谐了。

(二)在批评学生时对事不对人

我觉得很多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总爱说你这人怎样怎样,其实这真的是最伤人的话。我喜欢批评学生,但我批评学生总让他们心服口服。方法就是,我先承认我教育的不周,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做的事说清楚,接着由学生一起讨论事情的错与对,最后作出该不该批评的结论,我再出场作出我的批评,这样一来,不仅教育了事件主人,也教育了全班学生。

(三)使用批评艺术时要注意公平公正

教师往往只看到那些勤奋守纪的学生的优点,对优秀学生的缺点往往视而不见,这就容易激起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立。上面向姓家长说的话让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当我们批评优秀学生时,不仅让优秀学生看到自己的短处,也在无形中拉近了自己与所有学生的距离。还是就上面的事例说罢,当学生说“老师你真不公平,我们有很多同学读书要比她好得多了,你为什么不让我们来领读却让她来读呀!你还乱批评我们!”我震惊后的反应是道歉:“老师这样做确实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你们也有失公平。但你们也有缺点,你们平常在班里捣乱,不尊重同学,不遵守纪律,扰乱课堂秩序,这些行为让老师和同学不相信你们。如果你们能全心全意地为同学服务,我也可能让你们领读甚至参加到班级管理中来。”这一批评让那几个捣蛋鬼低下头。我顺势说:“领读员我可以马上换,但你们要改掉那些不良行为,并帮班长纠正读音上存在的问题,如果罗柳红同学能把她的方言问题纠正了,那么她可以继续竞争这个职位。班长提醒你们平常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班长的职责。”这样公平公正地批评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师生间、生生间的隔膜少了,通过巧用批评艺术让班级更和谐了。后来,我让住在镇上的学生来领读,让学生们感到原来老师也有做不对的地方,班长也有不足之处,也是需要帮助的。这事件之后班级学生对立少了,多了一份互助和团结。为了实现诺言,“虎头帮”的学生也开始遵守纪律,努力学习了,这是我的又一收获。当然事后我找来罗柳红细谈了一次,让她明白我的用心,也便于保护她的自尊心。

批评的艺术篇7

批评人有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这样可以缓和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如果把矛头直向当事人,就会无意之中造成伤害,进而于事无补。当你批评别人时,时时刻刻反问自己:我是不是针对当事人了?我是不是忽略失误本身了?我是不是在人身攻击了?等等。

还要注意方法得当:

其一,真诚。真实的东西永远能够打动人。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这件事情你也尽力而为,尽管结果还是出错了或许你也不知道什么地方出错了?

其二,切勿指责。指责的时候会让人陷入恶劣的情绪中,从而影响理智判断力。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为什么犯同样的错误?你真是无可救药?

其三,适度。点到为止,既往不咎。事已至此,从中吸取教训最重要

其四,理解。没有人愿意犯错误,尤其内心已经很自责的时候,更需要别人的心理支持。我想你可能很难受找个时间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失误的原因我相信你下次肯定会做好。

其五,澄清角色。了解自己在跟一个什么样的人沟通,是一个长辈还是晚辈,是男性还是女性,是朋友还是对手,是家人还是同事等等,如果角色混乱,就会说出不合适的话,批评的效果不仅达不到,反而伤了和气。有很多话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不分对象。

对一个很自卑的人,犯错时,他本身就很自责,这时适当的安慰会胜过千言万语。对一个很爱面子的人,一边批评一边给个台阶,他会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对于一个心服口不服的人,不必抓住不放,看他的行动就可以了。很多沟通失误,其症结在于角色不清。

批评的艺术篇8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因此,教育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惩罚。但教师在批评的时候如果方法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伤害学生心灵的刑具,不是批评者广施威风,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本文试以自己的带班经验,浅析批评教育的艺术和技巧。

一、批评要及时

对于学生实施惩罚的批评,应体现及时性原则,即发现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及时进行批评惩罚,指出其错误所在及应该承担的责任。如发现学生有损坏公物现象,要及时指出其错误和危害,而不能等到时过境迁,再来批评惩罚他。

二、批评要情感投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满怀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对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碰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收到奇效。

三、批评要寓讲故事、打比方中

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到位,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存在。老师对他们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言语之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它们说,它们长大好为大家作贡献呢,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孩子们听了,羞愧得脸也红了。后来,他们自动组织起护林小组。未发一句责备的话,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四、批评要体现平等性

在批评学生时,教育者还经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对差生所犯的错误进行非常严厉的批评,往往是“罚重于过”;而对于好学生的错误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甚至是“视而不见”。很显然,这种不平等的态度会导致学生对于惩罚不以为然,批评也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生产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教育者在运用批评这种手段时,要一视同仁,没有偏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遵守共同的“规则”,而不能凌驾于集体规则之上,只有如此,批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与威力。

五、批评要带建议性

建议性的批评是指在批评时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学生交换意见的批评。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交谈时,平心静气,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打消顾虑,与教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是幼稚的,常在主动工作和做好事的时候犯错误。对于这种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否定、讥笑。(班主任工作 )老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在他们面临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或者老师带有强烈的感彩以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什么都好,就这方面存在不足,实在可惜”,“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这种方式即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寥寥数语,效果却很明显。

六、批评要做好铺垫

批评之前,要做好使学生愿意接受批评的铺垫工作。讲讲面对错误的正确做法;树立榜样,讲讲名人在错误面前是怎样做的;在班级里反复强调勇于接受批评是学生的美德;讲讲“闻过则悲”、“闻过则闹”的危害。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承受能力,逐渐在班上形成自觉自愿接受批评的风气。

七、先表扬,后批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尤其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根本起不了作用,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到班主任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表扬时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淡写。

八、批评要用暗示性语言

暗示性的批评是指教师用语言、神态、人格等为暗示手段的一种批评方式。教师语言内容多为点拨提醒之类的话,主要适用于心细、敏感、自尊心强、能知错就改的学生。只要老师稍稍给予指责信号,略作点拨,他们就会立即改正错误,如我班的学习委员小敏一向表现不错,但在一节数学课讨论时,却与好友高声谈笑,其行为影响了他人的学习。于是,我在他到办公室领取作业时顺便暗示他,作为班干部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做同学们的榜样。这样点到为止,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九、批评可以尝试用戴“罪”立“功”

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许多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也往往是徒费口舌,教师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方法可消除犯错误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往往使学生乐意接受。应该指出,教师应有太阳一样光明磊落的胸怀,把自己的光和热送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不能厚此薄彼。对学生的缺点,不论是好学生或是后进生都不应偏袒,要一视同仁,公平相待。

十、批评要注意场合

批评的艺术篇9

第一,批评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老师要达到理想的批评效果,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摒弃私心杂念,实实在在为学生着想,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也要明确指出其问题所在,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觉到:老师这样做真的是为我好。批评要建立在对事实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既不能言过其实,也不能含糊其词。只有符合实际,恰如其分地进行批评,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二,批评要分清对象。灵活对待。如果老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一律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训斥,这样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很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尤其对于那些自尊心很强的学生来讲,批评一定要委婉含蓄,有时只需要点到为止。而对于性格直爽的学生,老师可以用友好的态度,真诚地指出其缺点,并能直接向其陈述利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相信效果一定不错。

第三。批评要选择适当的场合。抓住时机。老师最好不要当众批评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要面子的。当众批评学生,受批评的学生只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以至于把老师的批评信号淡化了,这样自然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如果老师能在适当的时候,单独找该生谈谈,让他觉得老师的批评是出于真诚,是一种善意的规劝,那么他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如果老师能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那该有多好啊!

第四。批评要把握好分寸。适可而止。青春期的孩子,最讨厌长辈们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老师批评学生要切中要害,言简意赅。不要让学生感到压抑,感到无奈。因为批评不是以势压人,批评应该以理服人。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反省错误留有适度的空间。老师是否这样想一想:我为什么要批评他7我想通过这次批评达到怎样的效果呢?想好了再去做,难道不也挺好吗?

第五。批评要讲究成效。以求改变。毫无疑问,批评也是一种教育,批评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批评的方法得当,就会产生成效。老师批评学生应该考虑:怎么批评,什么时候批评,批评时采用什么样的口气,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批评效果,等等。如果老师的做法学生乐于接受,那么,学生不仅能够改正错误,同时还有利于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更进一步说,师生感情会因此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第六,批评要用称赞作开场白,拉近距离。即便是批评学生,也不免对其闪光的地方发自内心地进行赞扬,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改正错误。肯定其优点,批评其缺点,利用其思想的积极方面战胜消极方面,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同时也容易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殷切的期望和博大的爱,并且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第七,批评要注意严肃性,避免冲动。青少年阶段毕竟思想还不成熟,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会让学生不堪重负。老师可以严肃地指出这种错误会带来怎样不良的后果,无论学生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老师都不能感情用事甚至暴跳如雷以至于惩罚学生,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然而,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并要及时吸取教训,使这类错误以后不再重犯。

批评的艺术篇10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注意表扬、鼓励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我们认为,批评,作为一种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所有的方法一样,只要运用得当,运用得艺术,同样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

为此,本文主要就班主任批评艺术,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批评时应遵循的原则

1.态度诚恳的原则

批评学生,必须是真心实意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不能因自己的权威受到了触动,丢了面子,把心中怒气发泄到学生身上,进行挖苦、讽刺。批评要让学生体会到爱心和关切,从而真正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

2.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切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穴来风。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同样道理,教师批评学生,评价也要客观,对缺点和错误,既不能夸大,也不缩小,不但要明确指出错在什么地方,还要帮助找出改进方法,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改正自己的错误。

3.留有余地的原则

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既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一种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

4.刚柔相济的原则

刚柔相济是班主任批评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作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常常用刚制柔,以柔克刚。对女同学用刚,则有震撼力,对男同学用柔,则化解顽石。特别是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表现得就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做了错事,受到别的同学的责任,产生了自卑感,有时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实际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莲柯曾说过:“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对这些学生,在批评时既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又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二、选择恰当的批评方式方法

根据学生错误的性质和学生的个性,选择合适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种:幽他一默。德国著名演讲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批评学生也是如此,有关调查表明,在学生列举的他们所喜欢的教师的特征中,幽默一直名列前茅。用幽默的方式批评学生,能使问题点而不破,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如:有一次,一位教师去上课,虽然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过,但学生始终没有进入角色。有的学生在谈笑风生,有的学生在静观窗外,还有两位学生在伏案而睡。看到此情景,这位教师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先咳嗽了一声,然后略带笑意地对大家说:“如果那位聊天的同学也能像那位观看窗外景色的同学那样保持安静的话,就不会影响那两位睡觉的同学了。”教师幽默的话语真可谓“一石三鸟”,一阵笑声之后,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第二种:旁敲侧击。批评不直言其事,而是借助于寓言故事、历史典故、轶闻传说来讽喻说理;或借助于批评类似现象,引起对方联想、比照;或讲个小笑话,启发对方去思考,这种批评方式可称作旁敲侧击式。如:一次公开课,老师提出了一个有点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回答。但是有一个学生举手,同学们都低着头。有少数几个同学有意见想表达,但慑于许多老师在听课而有些犹豫,课堂气氛趋于沉闷。老师急中生智,巧妙地借用刚刚学过的契可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套中人”对学生进行了批评:“谁说我们是别里科夫?不!我们永远不做缩头缩尾的别里科夫。”许多同学经过老师这么一番旁敲侧击,终于举起了手,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第三种:假装糊涂。有时候,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在语言表达上有意识地“糊涂”一些,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某班的语文课代表一向守时观念很强,虽然家离学校很远,但是从没迟到过,然而这天迟到了。按照班级常规,班主任要在例会时点名批评。但班主任并没有批评他。第二天一大早,他主动来到办公室,很不好意思地对班主任说:“老师,您忘了点名批评我了。”一位伟人曾说过,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我们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就是要认真,上面提到的假装糊涂,只不过是在“认真”中多加了一点灵活罢了。

第四种:正话反说。古语说得好;“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太极拳理论讲究的是“欲进先退,欲前先后”。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故意正话反说,反而更能成功,这就是反语的妙处。如:在骄阳似火的烈日下站队上体育课,学生们总想偷懒,老师明明看到有几位调皮的学生不愿意站队,却故意大声说:“看!某某同学站得多好,真像小军人。”一句妙语使那些不认真站队的同学猛吃一惊,他们不由自主地站好了队。使学生在“表扬”中感受和理解了老师的用意。

批评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暗示批评、渐进式批评、外爆式批评与内爆式批评等等。这里只是举例,是为了说明我们在进行批评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准备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三、批评中注意的问题

1.欲抑先扬。批评之前,能找到批评对象的优点进行表扬,造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再指出其问题时,往往易于为对象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