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1:39:00

模糊语

模糊语范文篇1

对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要求,最早可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中找到相关描述。他的范畴理论乃其哲学体系和逻辑学理论的基础,构成了此后两千多年欧洲哲学和逻辑哲学统一性的基础及现代哲学和认识论发展的源泉。后来,有学者对亚氏以来的古典范畴理论的演变作了分析,并借助现代语言学的表达方式将亚氏的范畴理论归纳为:范畴是由充分必要特征来定义的,特征是二元对立的,各个范畴之间有明确的界限,范畴内部各成员地位相同。受亚里士多德经典范畴理论的影响,人们思维模式趋于两极化,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条件联合定义的。范畴特征被认为是二分的,物体要么有或没有某方面的特征,不存在中间状态。由此可见,亚氏倾向于排斥模糊性。

在非模糊范畴理论推出的时代,麦加拉学派的Eublides提出了连锁推理悖论,直接向亚氏的二值逻辑提出了挑战,指出其局限性,使人们认识到了语言的模糊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导致了模糊数学和模糊逻辑的诞生。一般认为,1965年美国数学家扎德的专著《模糊集》中的模糊集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模糊语言学的开始。扎德在他的自述中说:模糊集合论这个分支的起源是从语言学方法的引入开始的,它转而又推动了模糊逻辑的发展。因此可见,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催生了模糊集合论,模糊集合论的产生又进一步为一切涉及模糊性的科学领域铺设了一个描写模糊性的最一般的框架。语言具有模糊性,作为语言的一个分支的法律语言,也存在一个认知和信息解码的问题,其模糊性同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英国哲学家修谟指出:法与法律制度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形式,法的世界肇始于语言,法律是通过语词订立和公布的,语言是表达法律的工具,法律不能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

2.刑法文本语言中的模糊语现象及其分类

模糊词语,又称作模糊语,是指内涵不够精确、外延无明确界限的词语,即所指的对象范围没有一个精确的界限。在自然语言中,精确词语和模糊词语的界限是相对的。但是,模糊不同于含糊不清,两者存在有本质区别。后者,常指因语言运用不当而产生的消极结果,是尽量要避免的现象。法律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加以构建的,不能脱离语言而独自存在。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法律语言应该具有精确性,以便社会成员清楚的懂得法律的规定。从一定程度上讲,法律语言的精确性代表着立法技术的发展程度和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作为国家后盾法的刑法,更要求人们对刑法问题的理解和解释要用富有精确性的语言。刑法是一门极其讲究精确的法学学科,这种精确来自于社会的需要,它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来自于语言的搭建。刑法在立法语言上有着自己的特有风格[3]。

张智辉(2006)认为,概念的精确性,在刑法规范中主要表现在用语的规范上。使用明确规范的语言,可以准确的表达立法者的意志,可以使得每个犯罪的构成要件准确无误地为人们所理解和把握,刑法文本语言的明确规范性是刑法规范合理性的最低保障。然而,不少学者在强调刑法语言明确性的时候,全盘否定模糊性的表达。我们必须注意到,刑法中存在大量日常用语,这种日常用语跟科学性语言不同,它并没有泾渭分明的外延概念,即使看似较为明确概念,仍然包含一些本身欠缺明确界限的要素。同时,有一些本来概念清晰的词语,进入刑法领域后反而变得模糊。而刑法的条文,又必须立足于日常语言,用有限的手段来描摹无限的现实,并且必须配以评介。想完全强调刑法规范的明确性和单一性,彻底消除刑法中的模糊词语,是无法实现的。这些模糊语大多用于表述事物概念或行为的程度、性质、范围、结果等方面,能让我们在理解和把握时有一定的自由度。按照模糊语的词性在刑法文本中的表现形态,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2.1名词性模糊语刑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准则,它要规定全社会中所有的行为主体应该怎样行为,禁止怎样行为,可以怎样行为。它轻则罚款、限制人身自由,重则剥夺人的生命权,故而需要运用大量精确语言来表述刑法规范所涉及的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方式和行为后果等概念。如“户”“轻伤”“重伤”“管制刀具”“司法工作人员”“国家工作人员”等等,这些名词都包含特定的法律意义,是社会生活中所有的阶层、事物、行为等的载体、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样的词在法律语境中,内含明确,外延确定,语义界限非常清楚。

其实不然,在此我们仅以我国《刑法》第263条的规定为例: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入户抢劫……其中“户”一词,从表面来看,含义清楚明确,外延清晰。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11月22日的《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就曾特地对这一“户”字进行阐述:指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封闭的院落、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所用的房屋等。

模糊语范文篇2

“其他”这个词是民法文本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代词性模糊语。在民法通则中,25个条文中出现了“其他”这一模糊语;在物权法中,“其他”一词出现在36个条文中;在侵权法中,“其他”一词出现于8个条文中;在合同法中,32个条文中出现了“其他”这一模糊语。“其他”这一代词性模糊语在民事法律条文中通常用于表示无法一一列举的人、事物或行为,以期使得法律条文严谨周密。如《物权法》第四条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其他权利人中的“其他”用来指除国家、集体、私人以外而拥有物权的人,至于到底有哪些人,是否包括企业、法人及合伙等,法律条文没有明确指出,而是留给当事人和法官判断。助词性模糊语在民法文本中经常出现,其中“等”这个字最为常见。在民法通则中,现行有效条文149个,“等”字占11个条文;在物权法中,“等”字出现在44个条文中;在侵权法中,共91个条文,但21个条文中出现了“等”这个模糊词,比例达23%;在合同法中,“等”字占据了41个条文。“等”这个模糊词在民法文本中通常用于表示列举未尽,如《侵权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句中“等”这个模糊词表明除了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这三种侵权责任外,还有别的责任方式,但是法条出于多种原因没有一一进行列举。

(一)民事法律现象的复杂性1.民事法律现象非常广泛。民法规范调整的法律现象非常之多,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如此纷繁复杂的民事法律现象,需要对其进行归类概括,从而抽象出一般的民事法律关系,然后制定出概括性的民事法律规则。同时,由于法律语言表达的局限性,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指出的:世界的存在是不可表达的,语言永远也不能表达世界的本来面目。[1]因此模糊性词语在民法文本中的运用就不可避免。2.民事法律现象在不断变化发展。变化发展是绝对的,不变静止是相对的,民事法律现象也不例外,它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正如魏斯曼在《可证实性》一文中写到︰“一个词语的完全定义是不可能建构起来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消除某些不能遇见的事实出现的可能性,当遇到每一个新的事实时,限制和界定一个观念的过程将永无止境地继续。”我们知道无论是一般的法律规范还是民事法律规范,都需要具备稳定性,不能对其进行朝令夕改,否则人们就会因为法律的变动频繁而无法准确判断行为的预期后果,同时也容易使得法律失去权威性。于是对于目前无法判定而即将出现的一些新的法律现象,可以通过模糊语的使用增强民事法律规范的弹性和灵活性。(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由于知识层次、教育背景及人身阅历等因素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完全认识民事法律现象,然而法律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又必须要对这些现象给予规范,否则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无法进行预测,也就起不到定纷止争的作用,于是模糊语的使用就成为必然。(三)法律语言本身的特性1.法律语言表达的有限性。博登海默称,由于法律概念是人类语言的产物而非自然客体的产物,然而我们语言的丰富程度和精妙程度还不足以反映自然现象在种类上的无限性,自然要素的组合与变化,以及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演变过程,而这些演变则有着如我们理解的那种客观现实的特性。[2]的确,语言或法律语言从诞生的那时起,就带有不可摒弃的缺陷,它不能完全准确地描述出人们所欲以表达的事物。同样在民事法律中,法律语言是其所有内容的载体,而法律语言表达的有限性又不能反映出纷繁复杂的民事法律现象,因此只能借助模糊语的运用来弥补法律语言上的不足。2.法律语言的概括性。我们知道,法律规范是用来调整一般的抽象的人、事物或行为,而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行为。因此,法律语言在使用上必须相应地具备抽象性和概括性,否则就不会对抽象的人、事物或行为起到反复适用的效果。然而这种抽象性和概括性就决定了民事法律规范在选择用语时必须借助恰当的模糊语,才能使得措辞恰当,表达相对准确,以较少的语言传递出更多的信息。

本文作者:张莉张菁工作单位: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模糊语范文篇3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英语课堂礼貌原则面子

一、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Lakof于1972年最早提出模糊限制语这一术语。他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wordswhosejobistomakethingsfuzzierorlessfzuzy”(Lakof,1972:195).后来国内外的学者分别从模糊逻辑,语义,认知,语用等角度,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功能和使用进行了研究。

国内外学者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也各执一词,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将主要介绍Prince等学者分类标准。Prince等人认为,模糊限制语根据其功能可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mximatom)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两类。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是指通过模糊限制语就话题的真实程度和涉及的范围对话题的内容作出修正。可细分为程度变动语(例如sortof,some,kindof,alittlebit等)和范围变动语(例如about,orso,approximately,roughly,somethingbetween等)。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是指通过模糊限制语,说话者就话题内容直接作出主观的测度,或提出客观的依据,对话题作出间接的评估。可细分为直接缓和语和问接缓和语。前者包括guess、think、believe、inmyopinion、1’mafraid等,后者则包括accordingtosb、.Itisestimated/said/reportedthat…、sb、saysthat等。

二、模糊限制语使用的理论支持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主要有三大理论作为支持,即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合作原则是语言哲学家H.P.Grice提出的一套有关言语交际的、以准则为基础的总原则。在Grice看来,在言语交际中,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某些基本原则,并“根据双方会话的目的或交流的方向,在一定的语境下提供会话所需的话语或信息”(Cruse2000:35),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maxim)。

1.质量准则(maximofquality)

A.不要说自认为是虚假的话语或提供虚假的信息

B.不要说或者提供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语或信息

2.数量准则(maximofuqantity)

A.提供交际所需要的必要信息。

B.不要提供多于或者少于交际所需要的信息。

3.关系准则(maximofrelevance)

提供的话语或者信息必须是与交际相互关联的

4.方式准则(maximfomanner)

A.避免晦涩

B.避免歧义

C.要简练

D.要有条理

合作原则认为,在日常交际中,交际双方本着相互合作的原则进行交际,才能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当然,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也时有出现,也就是会话含义,在这里因为与我们的讨论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不再赘述。

与言语交际联系密切或者影响言语交际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Grice提出的各条准则无论如何难以囊括言语交际中所有的会话策略,因此,礼貌策略参照了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会语言学因素、社交文化语用因素等,自然成了与语言使用和理解密切联系的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包括以下六条准则,即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发展了礼貌原则的适用范围。他们将面子分为两种,即正面面子(positive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face)。

前者指的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的认同、肯定或者赞许;后者指的是希望自己的言行或行为不受对方的阻扰和干涉。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两种面子都有可能受到威胁。这些威胁听话人甚至第三者的面子的话语或者行为被称为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为了避免威胁听话人的面子,往往会有目的的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而这些言语行为被称为保存面子的言语行为。

三、模糊限制语在英语课堂中的功能

基于以上所阐述的理论支持,即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面子理论,我们将着重探讨模糊限制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四大主要功能。

1.提供准确而适量的信息,增强教师话语的科学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课堂言语来达到自己的课堂授课目的。根据质量准则,说话人不能提供自己缺乏证据的信息,更不能提供虚假的信息。教师课堂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求教师必须严格遵循质量准则。而模糊限制语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向学生传授准确而适量的信息,使教师言语贴切、客观、可信。

(1)Todaythereareabout,000AmeircanIndians.

(2)TimessaysthattherewasabadtraficaccidentinIndialastweek.

例(1)是教师在讲授美国印第安人时所做的背景资料的介绍。baout是一个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它在句子中的使用,使得句子中有关印第安人数量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而不影响句子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避免教师说话过于武断。例(2)中的Itisreportedthat是一个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使句子内容听起来有根有据,不是教师的凭空想象或者主观臆造,增强了句子的可信度。

2.填补教师课堂词汇的空白。教师在课堂中,尤其是英语课堂中,经常会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模糊限制语可以帮助教师避免尴尬。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在教师不知道人或物的表达方法时,通常会用占位名词来替代,比如whatnot,whatsisname等。

(3)Haveyougotawhatnot,well,athingfordryingyourhair?

例(3)是教师在与一位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突然忘记了吹风机怎么表达,这时候他使用了一个占位名词“whatnot”和模糊限制语“well”,为自己接下来的解释争取必要的时间。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教师也会故意使用占位名词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和效果。经常碰到的情况是,课堂上有个别同学开小差,教师为了提醒他认真听课,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故意使用模糊限制词。例如“Whoeveratthebackistalking,pleasestop.”教师没有指出学生的名字,而用了低调模糊限制词“wheover”,但却达到了警告学生停止说话,认真听课的目的。

3.教师自我面子的保全。教师在直接推测、犹豫不决、对话题的真实程度缺乏足够的信心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正面面子不受到威胁、而且使语气更为婉转,通常会使用模糊限制语。如,Ithink,Ibelieve,safarsaIcantell等等。此外还有表达模糊语气的副词perhaps/maybe,以及表示模糊的情态动词may/might,它们也具有此功能。

(4)AsfarasI’mconcemed,thiswatchisnotmystyle.

(5)Inasense,universitiesarejustfactories.

(6)Upto500personsattendedthatmeeting.

因为模糊限制语“asfarasI’mconcerned”,“inasense”and“upto”的使用,话语的意义得到弱化,使教师不必因为言语过于武断而对可能出现的信息错误负责,或者受到来自听话人的指责。

4.礼貌策略以及对学生面子的维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能否成功而有效地选择恰当的教学语言,从而较好地实现师生互动,是衡量一位老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之一。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7)John,couldyoupossiblynaswerthequestiononeonPage237

(8)Whatyoujusthavementionedissomewhattrue,butletUShearsomeofthediferentvoicesfromothers.

模糊语范文篇4

【关键词】模糊语新闻作用

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早在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家查德发表了题为《模糊集》的论文,首次把“模糊”的概念引入数学领域。到了70年代,产生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模糊逻辑学、模糊修辞学、模糊语言学,等等。实践证明,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受众阅读心理

受众接触各种媒体都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是为了满足信息、娱乐、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但是受众只对那些能满足其某种需要的信息感兴趣。在许多情况下,记者只有在报道中使用一些必要的模糊词语才能符合读者的这种阅读心理。一篇囊括了各种细节的报道,虽然看上去十分“精确”,实则拖沓冗长,这非但不会吸引读者,还会使其望而生畏。为此,记者往往借助某些模糊词来避免这类问题。例如,《大同晚报》报道以下新闻时就在导语中巧妙地使用了模糊词:

从市环保部门获悉,今年进入采暖期以来,大同市区的空气质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又有明显改善。二级以上天气11月同比增加了5天。(《大同晚报》2007-12-3)

记者在此用“进入采暖期以来”表示时间概念的模糊词语以及表示地点的模糊词“大同市区”,向读者大致勾勒了这则消息发生的背景,虽然作者并未详细说明时间、地点,但对于读者来说,这些背景资料交代得己经够清楚了,所需要的信息己充分提供。如果片面追求精确,枝蔓过多,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

二、符合新闻报道的特性

由于新闻写作强调实效性,新闻报道常被称为“急就章”。新闻事件发展的随机性,其发生的规模与产生的影响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记者对新闻事件范围的大小、影响的强弱一时难以做出十分精确的判断,因此记者有时在报道中不得己使用一些概括性较强的模糊词语,向读者作大致报道,对报道对象作一番综合分析和概括评价,这是新闻写作所要求的简洁性、时效性以及新闻采访等特点所决定的。

例如:

昨天,据位于西昌发射中心附近的泽远乡人民政府介绍,为保障“嫦娥一号”安全发射,当地2000多人今天将全部撤离疏散到4公里外的安全区域。(《京华时报》2007年10月24日)

在此例中,记者要想数清当时实际的人数是不可能的。记者只能使用2000多人、4公里外这种概括性较强的模糊词语,向读者作大致报道。就读者而言,模糊词语并不影响他们获得这则消息的主要信息。读者不难想象,记者为了火速发稿,根本无暇也无雅兴去计算具体的人数以及安全距离。乍一看,以上例子中的模糊表达并不十分准确,但要比准确的表达更客观、更科学。罗素曾说:“认为模糊知识是虚假的,那将是极大的错误。相反,一个模糊的认识比一个精确的认识更有可能是真实的,因为有更多可能的事实证实这一模糊认识。

三、促使报道生动活泼

数字表达产生精确的效果,然而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数字往往是枯燥的。如果将冰冷僵硬的数字通过恰当的模糊词语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则其表达效果要比看似精确的数字更加清晰明朗,易于为读者接受,新闻报道也因之更加生动丰满。例如:

据新华社电俄总统普京10日表示,他“完全赞同”统一俄罗斯党等政党推举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为下届总统候选人。这一决定公布后,俄罗斯股市迅速上扬。俄罗斯证券交易系统指数创下新高,美联社评论说,这是市场对“下届总统猜谜”结束的反应。(《华商报》2007年12月11日)

反映俄罗斯股市的消息,记者没有用任何数字,而是用了带有模糊性质的词语,如用了“迅速上扬”和“创下新高”,形象生动地表示出竞选和股票同时在升级。

四、避免报道过于绝对

新闻要求真实,表述的概念要求准确,但这并不是说新闻语言所表达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必须十分清楚。出于新闻的传播要受到新闻法规、新闻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新闻报道中,有许多地方不得不使用模糊的做法,闪烁其词。模糊词语具有灵活和自如的特点,运用得当,可避免把话说得绝对化,这一点在外交事务方面的新闻报道中尤为明显。由于外交策略的需要,避免话语过于绝对化,最佳的策略就是使用模糊表达法,由此,也为自己留下充分的余地。公务员之家:

五、避免报道的负面传播效果

模糊语范文篇5

关键词:功能文体学;模糊语言;文体特征

一、功能文体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根据Halliday的说法,文体是“有动因的突出”(motivatedprominence)。

这里的动因我们可以理解为动机,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而“有动因的突出”就是特定目的下不同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不同特征便具备不同的功能,相应的产生了不同文体。

二、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和发展人们很早就已经注意到模糊现象,然而,直到扎德发表了《模糊集合论》一文,人们才开始对模糊性展开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随后,人们使用模糊集理论来分析人类语言,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新闻实践中,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及人类自身的原因,新闻报道中会不可避免的用到模糊语言。模糊语言有着自己的特点与优势,恰当的使用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三、新闻模糊语言的文体功能分析

(一)新闻模糊语的概念功能概念功能建立的基础是说话人对外部和内心世界的经验,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概念功能在新闻语言中主要表现为语言单位的涵义。模糊语言的概念功能就是其所指功能(referentialfunction),也就是它的语义。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的“准”字,就是新闻模糊语概念功能的典型例子。比如说“Tony是个准乞丐”,意思并不是说Tony真的是乞丐,而是说他的行为举止、衣着打扮像个乞丐,经常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不讲究个人卫生,死皮赖脸伸手找人借钱,跟乞丐没有本质区别,唯一的不同是他还算个普通人或正常人。

(二)新闻模糊语的人际功能

人在社会上存在,离不开参加社会活动,而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就是人际功能。Halliday认为,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言系统、情态系统和语调来实现。我们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局限性导致我们用语言来表达时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我们学会了怎样在表达过程中给自己留有余地。

1.礼貌功能

和人交往的过程中适当的使用意义模糊地词语,可以把话说的更委婉,让别人觉得很礼貌、很客气。新闻语言也具备这个特点,这个功能在涉及外交事务的新闻中经常看到,比如前些时候报纸上刊登的就伊朗和朝鲜核武器问题中方新闻发言人的说法如下“我们非常关注伊朗核问题的发展,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外交谈判的方式使这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现在我们认为还有空间,有关各方应现实耐心和灵活,只争朝夕,使这个问题以和平方式得到解决……”新闻语言的丰富、灵活、委婉、含蓄、模糊和折衷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2.自我保护功能

新闻报道的作者在讲述事件的同时,必不可少的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或表明自己的立场。为了安全稳妥的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采用模糊语言策略,尽量不要把话说的太绝对。比如在表明对某人观点的态度时,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我对此表示支持或反对”,这样既表明了自己态度,又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模糊语言的出现,既可以使说话者避免受到一些不必要的责难,又可以让说话者的话语更加严谨。

(三)新闻模糊语的语篇功能

概念和人际功能通过什么途径实现,那就是语篇功能。语篇功能将说话者的态度、情感和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模糊语往往是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甚至是宏观结构在语篇层面的集中体现。举个例子说明,“据天气预报说,明天是晴天”,这里面包括两个主要信息成分:明天、晴天,而前面那句模糊语“据天气预报说”只是表示信息的来源,并不影响“明天是晴天”在语义上的支配作用。

四、结束语

以上我们介绍了功能文体学的理论基础,模糊语言的发展。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分析了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新闻报道以信息的准确表达为基础条件,但是模糊语言的运用,只要适度和适当,就能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和功能,甚至是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功能。

参考文献:

模糊语范文篇6

关键词:商务英语信函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商务英语信函逐渐成为人们在全球经济领域内国际贸易双方进行书面商务信息沟通的重要手段,通过它人们可以交流信息、联系业务、商谈贸易、磋商、处理问题、传递友谊等,其撰写成功与否对企业的业务很关键。目前模糊语言广泛应用于多种商务信函中,这些模糊语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使得商务信函更加严谨、准确、礼貌、得体,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从而实现和对方良好的沟通,以达到目的。因此,对于商务英语信函中的模糊语言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模糊限制语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模糊限制语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拉科夫(Lakoff)于1972年提出并开始研究的。拉科夫把模糊限制语解释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语言。由此可见,模糊限制语是指人们有时无法说得很精确,甚至有意说得“模糊”以达到某种语用目的的语言。模糊就是指语言的不确定性。“模糊”并非“稀里糊涂”,也绝非含混不清。语言是交际艺术的重要手段。艺术上的模糊,是委婉含蓄的体现。模糊限制语在商贸谈判、政治外交、法律用语、新闻广告等方面广泛应用,具有很强的语言应用价值。

三、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商务英语信函中用到模糊限制语的原因,笔者认为模糊限制语所具备的特殊语用功能可以帮助其实现某种交际目的。下面分别从礼貌原则、顺应性理论来分析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1.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是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基本要求。礼貌现象作为确保人类交际成功的基本手段之一,引起了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学的广泛关注。英国著名学者利奇(Leech)提出“礼貌原则”,认为礼貌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准则。礼貌原则对商务英语信函措辞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语用界对礼貌现象的研究影响最大的是面子保全论。人人都爱“面子”,若在信函中不给对方“面子”,就会影响双方业务往来;反之,如能尊重对方的愿望,给足对方“面子”,就很容易促成贸易合作。Kasper认为,模糊限制语可以使话语表达有更多回旋的余地,减少负面影响,具有保全面子、自我保护与灵活改变等功能。戴建东认为模糊限制语表示礼貌与尊重,避免发生直接冲突,遵循礼貌原则并借助模糊语言表示自己不确定态度或间接地表示自己的看法,以达到缓和语气的目的。商务英语信函中常用程度模糊限制语,通过程度的变化将所修饰词的词义增强或减弱,如:alittle,almost,kindof,moreorless,quite,sortof等。例如:Yourreplyisalittlelate.上句意思是“你的回信有点晚了”,暗示对方已经错失良机。但alittle的使用,缓和了强硬的语气,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但又给对方留有面子,表现得更礼貌得体,并使今后继续贸易往来成为可能。如何弥补这类有伤收信人面子的行为将决定贸易双方是否继续合作的可能。写英文商务信函必须注意礼貌原则,以及不同文化中的礼貌原则。这是商务英语信函中不可缺少的注意事项,也是一定要遵循的语用原则。

2.顺应性理论

Verschueren的“语用学综观”下的顺应性理论为语用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尤其是对顺应论的阐释,可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顺应性理论认为:当人们不愿意做到更准确时使用模糊语言,即故意使用,如:roughly,approximately,about,around,orso,atleast等。这类范围模糊限制语可对事物做出一种不确定的估计,或提出初步的看法。使用这些模糊限制语的原因,是写信人不想把话说得太死,以免客观情况发生意外。写信者故意使用模糊语言是为了顺利实现交际意图,为了顺应不同的语境及心理情感因素。根据顺应性理论,模糊语言是写信者进行语言选择和语言顺应的结果。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限制语具有传递适量信息、提高商务语言弹性和礼貌性等语用效果。如:

Oursampleswillarriveabout2ndSeptember.(我们的样货大约9月2号到达。)

由于客观因素,卖家无法确定到货的具体时间。万一不能按时到货,很可能给买方造成经济损失。但是“大约”就有回旋的余地了,买方也会酌情考虑,灵活调整,同时卖家也保护了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可见,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限制语的运用使商务交际更准确得体。

四、结语

商务信函是国际商务交际的主要方式,是国际商务交际的生命线。一封措辞得体的商务英语信函可以帮助一个公司建构良好的商业形象,进而促成贸易合作;反之,则会给公司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使商务活动失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能产生积极的语用功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交际效果,表现为:体现语言表达的礼貌性和得体性;提高商务语言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保全双方面子;自我保护等。总之,模糊限制语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有效运用具有不可忽视的语用价值。

参考文献:

模糊语范文篇7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英语课堂礼貌原则面子

一、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Lakof于1972年最早提出模糊限制语这一术语。他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wordswhosejobistomakethingsfuzzierorlessfzuzy”(Lakof,1972:195).后来国内外的学者分别从模糊逻辑,语义,认知,语用等角度,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功能和使用进行了研究。

国内外学者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也各执一词,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将主要介绍Prince等学者分类标准。Prince等人认为,模糊限制语根据其功能可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mximatom)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两类。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是指通过模糊限制语就话题的真实程度和涉及的范围对话题的内容作出修正。可细分为程度变动语(例如sortof,some,kindof,alittlebit等)和范围变动语(例如about,orso,approximately,roughly,somethingbetween等)。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是指通过模糊限制语,说话者就话题内容直接作出主观的测度,或提出客观的依据,对话题作出间接的评估。可细分为直接缓和语和问接缓和语。前者包括guess、think、believe、inmyopinion、1’mafraid等,后者则包括accordingtosb、.Itisestimated/said/reportedthat…、sb、saysthat等。

二、模糊限制语使用的理论支持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主要有三大理论作为支持,即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合作原则是语言哲学家H.P.Grice提出的一套有关言语交际的、以准则为基础的总原则。在Grice看来,在言语交际中,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某些基本原则,并“根据双方会话的目的或交流的方向,在一定的语境下提供会话所需的话语或信息”(Cruse2000:35),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maxim)。

1.质量准则(maximofquality)

A.不要说自认为是虚假的话语或提供虚假的信息

B.不要说或者提供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语或信息

2.数量准则(maximofuqantity)

A.提供交际所需要的必要信息。

B.不要提供多于或者少于交际所需要的信息。

3.关系准则(maximofrelevance)

提供的话语或者信息必须是与交际相互关联的

4.方式准则(maximfomanner)

A.避免晦涩

B.避免歧义

C.要简练

D.要有条理

合作原则认为,在日常交际中,交际双方本着相互合作的原则进行交际,才能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当然,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也时有出现,也就是会话含义,在这里因为与我们的讨论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不再赘述。

与言语交际联系密切或者影响言语交际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Grice提出的各条准则无论如何难以囊括言语交际中所有的会话策略,因此,礼貌策略参照了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会语言学因素、社交文化语用因素等,自然成了与语言使用和理解密切联系的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包括以下六条准则,即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发展了礼貌原则的适用范围。他们将面子分为两种,即正面面子(positive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face)。

前者指的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的认同、肯定或者赞许;后者指的是希望自己的言行或行为不受对方的阻扰和干涉。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两种面子都有可能受到威胁。这些威胁听话人甚至第三者的面子的话语或者行为被称为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为了避免威胁听话人的面子,往往会有目的的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而这些言语行为被称为保存面子的言语行为。

三、模糊限制语在英语课堂中的功能

基于以上所阐述的理论支持,即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面子理论,我们将着重探讨模糊限制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四大主要功能。

1.提供准确而适量的信息,增强教师话语的科学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课堂言语来达到自己的课堂授课目的。根据质量准则,说话人不能提供自己缺乏证据的信息,更不能提供虚假的信息。教师课堂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求教师必须严格遵循质量准则。而模糊限制语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向学生传授准确而适量的信息,使教师言语贴切、客观、可信。

(1)Todaythereareabout,000AmeircanIndians.

(2)TimessaysthattherewasabadtraficaccidentinIndialastweek.

例(1)是教师在讲授美国印第安人时所做的背景资料的介绍。baout是一个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它在句子中的使用,使得句子中有关印第安人数量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而不影响句子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避免教师说话过于武断。例(2)中的Itisreportedthat是一个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使句子内容听起来有根有据,不是教师的凭空想象或者主观臆造,增强了句子的可信度。

2.填补教师课堂词汇的空白。教师在课堂中,尤其是英语课堂中,经常会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模糊限制语可以帮助教师避免尴尬。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在教师不知道人或物的表达方法时,通常会用占位名词来替代,比如whatnot,whatsisname等。

(3)Haveyougotawhatnot,well,athingfordryingyourhair?

例(3)是教师在与一位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突然忘记了吹风机怎么表达,这时候他使用了一个占位名词“whatnot”和模糊限制语“well”,为自己接下来的解释争取必要的时间。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教师也会故意使用占位名词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和效果。经常碰到的情况是,课堂上有个别同学开小差,教师为了提醒他认真听课,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故意使用模糊限制词。例如“Whoeveratthebackistalking,pleasestop.”教师没有指出学生的名字,而用了低调模糊限制词“wheover”,但却达到了警告学生停止说话,认真听课的目的。

3.教师自我面子的保全。教师在直接推测、犹豫不决、对话题的真实程度缺乏足够的信心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正面面子不受到威胁、而且使语气更为婉转,通常会使用模糊限制语。如,Ithink,Ibelieve,safarsaIcantell等等。此外还有表达模糊语气的副词perhaps/maybe,以及表示模糊的情态动词may/might,它们也具有此功能。

(4)AsfarasI’mconcemed,thiswatchisnotmystyle.

(5)Inasense,universitiesarejustfactories.

(6)Upto500personsattendedthatmeeting.

因为模糊限制语“asfarasI’mconcerned”,“inasense”and“upto”的使用,话语的意义得到弱化,使教师不必因为言语过于武断而对可能出现的信息错误负责,或者受到来自听话人的指责。

4.礼貌策略以及对学生面子的维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能否成功而有效地选择恰当的教学语言,从而较好地实现师生互动,是衡量一位老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之一。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7)John,couldyoupossiblynaswerthequestiononeon

(8)Whatyoujusthavementionedissomewhattrue,butletUShearsomeofthediferentvoicesfromothers.

模糊语范文篇8

【关键词】模糊语新闻作用

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早在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家查德发表了题为《模糊集》的论文,首次把“模糊”的概念引入数学领域。到了70年代,产生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模糊逻辑学、模糊修辞学、模糊语言学,等等。实践证明,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受众阅读心理

受众接触各种媒体都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是为了满足信息、娱乐、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但是受众只对那些能满足其某种需要的信息感兴趣。在许多情况下,记者只有在报道中使用一些必要的模糊词语才能符合读者的这种阅读心理。一篇囊括了各种细节的报道,虽然看上去十分“精确”,实则拖沓冗长,这非但不会吸引读者,还会使其望而生畏。为此,记者往往借助某些模糊词来避免这类问题。例如,《大同晚报》报道以下新闻时就在导语中巧妙地使用了模糊词:

从市环保部门获悉,今年进入采暖期以来,大同市区的空气质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又有明显改善。二级以上天气11月同比增加了5天。(《大同晚报》2007-12-3)

记者在此用“进入采暖期以来”表示时间概念的模糊词语以及表示地点的模糊词“大同市区”,向读者大致勾勒了这则消息发生的背景,虽然作者并未详细说明时间、地点,但对于读者来说,这些背景资料交代得己经够清楚了,所需要的信息己充分提供。如果片面追求精确,枝蔓过多,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

二、符合新闻报道的特性

由于新闻写作强调实效性,新闻报道常被称为“急就章”。新闻事件发展的随机性,其发生的规模与产生的影响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记者对新闻事件范围的大小、影响的强弱一时难以做出十分精确的判断,因此记者有时在报道中不得己使用一些概括性较强的模糊词语,向读者作大致报道,对报道对象作一番综合分析和概括评价,这是新闻写作所要求的简洁性、时效性以及新闻采访等特点所决定的。例如:

昨天,据位于西昌发射中心附近的泽远乡人民政府介绍,为保障“嫦娥一号”安全发射,当地2000多人今天将全部撤离疏散到4公里外的安全区域。(《京华时报》2007年10月24日)

在此例中,记者要想数清当时实际的人数是不可能的。记者只能使用2000多人、4公里外这种概括性较强的模糊词语,向读者作大致报道。就读者而言,模糊词语并不影响他们获得这则消息的主要信息。读者不难想象,记者为了火速发稿,根本无暇也无雅兴去计算具体的人数以及安全距离。乍一看,以上例子中的模糊表达并不十分准确,但要比准确的表达更客观、更科学。罗素曾说:“认为模糊知识是虚假的,那将是极大的错误。相反,一个模糊的认识比一个精确的认识更有可能是真实的,因为有更多可能的事实证实这一模糊认识。三、促使报道生动活泼

数字表达产生精确的效果,然而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数字往往是枯燥的。如果将冰冷僵硬的数字通过恰当的模糊词语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则其表达效果要比看似精确的数字更加清晰明朗,易于为读者接受,新闻报道也因之更加生动丰满。例如:

据新华社电俄总统普京10日表示,他“完全赞同”统一俄罗斯党等政党推举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为下届总统候选人。这一决定公布后,俄罗斯股市迅速上扬。俄罗斯证券交易系统指数创下新高,美联社评论说,这是市场对“下届总统猜谜”结束的反应。(《华商报》2007年12月11日)

反映俄罗斯股市的消息,记者没有用任何数字,而是用了带有模糊性质的词语,如用了“迅

速上扬”和“创下新高”,形象生动地表示出竞选和股票同时在升级。

四、避免报道过于绝对

新闻要求真实,表述的概念要求准确,但这并不是说新闻语言所表达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必须十分清楚。出于新闻的传播要受到新闻法规、新闻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新闻报道中,有许多地方不得不使用模糊的做法,闪烁其词。模糊词语具有灵活和自如的特点,运用得当,可避免把话说得绝对化,这一点在外交事务方面的新闻报道中尤为明显。由于外交策略的需要,避免话语过于绝对化,最佳的策略就是使用模糊表达法,由此,也为自己留下充分的余地。

五、避免报道的负面传播效果

模糊语范文篇9

【关键词】模糊语新闻作用

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着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早在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家查德发表了题为《模糊集》的论文,首次把“模糊”的概念引入数学领域。到了70年代,产生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模糊逻辑学、模糊修辞学、模糊语言学,等等。实践证明,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受众阅读心理

受众接触各种媒体都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是为了满足信息、娱乐、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但是受众只对那些能满足其某种需要的信息感兴趣。在许多情况下,记者只有在报道中使用一些必要的模糊词语才能符合读者的这种阅读心理。一篇囊括了各种细节的报道,虽然看上去十分“精确”,实则拖沓冗长,这非但不会吸引读者,还会使其望而生畏。为此,记者往往借助某些模糊词来避免这类问题。例如,《大同晚报》报道以下新闻时就在导语中巧妙地使用了模糊词:

从市环保部门获悉,今年进入采暖期以来,大同市区的空气质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又有明显改善。二级以上天气11月同比增加了5天。

记者在此用“进入采暖期以来”表示时间概念的模糊词语以及表示地点的模糊词“大同市区”,向读者大致勾勒了这则消息发生的背景,虽然作者并未详细说明时间、地点,但对于读者来说,这些背景资料交代得己经够清楚了,所需要的信息己充分提供。如果片面追求精确,枝蔓过多,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

二、符合新闻报道的特性

由于新闻写作强调实效性,新闻报道常被称为“急就章”。新闻事件发展的随机性,其发生的规模与产生的影响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记者对新闻事件范围的大小、影响的强弱一时难以做出十分精确的判断,因此记者有时在报道中不得己使用一些概括性较强的模糊词语,向读者作大致报道,对报道对象作一番综合分析和概括评价,这是新闻写作所要求的简洁性、时效性以及新闻采访等特点所决定的。例如:昨天,据位于西昌发射中心附近的泽远乡人民政府介绍,为保障“嫦娥一号”安全发射,当地2000多人今天将全部撤离疏散到4公里外的安全区域。

在此例中,记者要想数清当时实际的人数是不可能的。记者只能使用2000多人、4公里外这种概括性较强的模糊词语,向读者作大致报道。就读者而言,模糊词语并不影响他们获得这则消息的主要信息。读者不难想象,记者为了火速发稿,根本无暇也无雅兴去计算具体的人数以及安全距离。乍一看,以上例子中的模糊表达并不十分准确,但要比准确的表达更客观、更科学。罗素曾说:“认为模糊知识是虚假的,那将是极大的错误。相反,一个模糊的认识比一个精确的认识更有可能是真实的,因为有更多可能的事实证实这一模糊认识。

三、促使报道生动活泼

数字表达产生精确的效果,然而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数字往往是枯燥的。如果将冰冷僵硬的数字通过恰当的模糊词语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则其表达效果要比看似精确的数字更加清晰明朗,易于为读者接受,新闻报道也因之更加生动丰满。例如:据新华社电俄总统普京10日表示,他“完全赞同”统一俄罗斯党等政党推举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为下届总统候选人。这一决定公布后,俄罗斯股市迅速上扬。俄罗斯证券交易系统指数创下新高,美联社评论说,这是市场对“下届总统猜谜”结束的反应。反映俄罗斯股市的消息,记者没有用任何数字,而是用了带有模糊性质的词语,如用了“迅速上扬”和“创下新高”,形象生动地表示出竞选和股票同时在升级。

四、避免报道过于绝对

新闻要求真实,表述的概念要求准确,但这并不是说新闻语言所表达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必须十分清楚。出于新闻的传播要受到新闻法规、新闻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新闻报道中,有许多地方不得不使用模糊的做法,闪烁其词。模糊词语具有灵活和自如的特点,运用得当,可避免把话说得绝对化,这一点在外交事务方面的新闻报道中尤为明显。由于外交策略的需要,避免话语过于绝对化,最佳的策略就是使用模糊表达法,由此,也为自己留下充分的余地。

五、避免报道的负面传播效果

模糊语范文篇10

摘要: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礼貌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模糊语言的功能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从模糊限制语、模糊修辞的角度讨论其对礼貌原则的维护功能。

众所周知,语言的正确使用离不开清晰、准确。而模糊性,语言另一个重要的本质属性却长期被人们忽略。模糊性是指边界不明。传统观点认为,命题应该是两值的:非真即假。模糊性是对两值理论的一个否定,它是三值的:真、假、或者半真半假。模糊表达的功能多种多样,保持礼貌是人际交流中很重要的一点。模糊修辞属于模糊语言的一种,本文尝试着以委婉语和低调陈述为例探索模糊语言和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

一、相关理论知识概述

1.模糊语言

L.A.Zadeh是美国的控制论专家,他于1965年在《模糊集》一文中率先提出模糊集合论。他认为,模糊是指“其界线不是泾渭分明地确定好的类别,或该类中的成员向非成员过渡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破的。”这就意味着物体从属于某集合到不属于该集合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不是突然地转变。伍铁平是国内首先涉足这一领域的语言学家,所著的《模糊语言初探》和《模糊语言再探》最先向国内语言学界介绍Zadeh的模糊理论及其与模糊语言的关系。JoannaChannell的《模糊语言》一书是该领域的又一突破。与以往从哲学或者模糊数学的角度入手研究模糊语言不同,该书以语言使用为基础,结合英语教学,着重对模糊语言进行分类,将语用学的原理应用于模糊语言的研究从而说明了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模糊语言是交际中双方常用的一种语用策略,它有以下几种功能:礼貌功能;自我保护功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等。本文中作者主要讨论其对礼貌原则的维护功能。

2.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

礼貌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所以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理应去维护和遵守它。在语用学中,为补充Grice合作原则的不足,Leech提出了一系列礼貌原则的准则: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礼貌原则无疑是对语用研究的一种贡献,但对于礼貌的得体性没有予以充分考虑。于是有了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theory)。他们认为,所有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1987:61)。面子有以下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消极面子(NegativeFace):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对自身公开形象得到赞许的需求。在文明社交中,交际者必须注意顾及彼此的面子。

二、模糊语言的礼貌维护功能

1.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这一概念首先于1972年由Lakoff提出,并把它定义为“把事物界定的更模糊的词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有很多种,根据其是否能改变话语真值条件,Prince等人把它划分为变动性和缓和性两大类(何自然,1985)。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又分为程度变动型和范围变动型:程度变动型表示话语真实程度的变动,如sortof,almost,moreorless;范围变动型指限定变动范围的词,如about,around,approximately。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改变话语的真值条件,包括直接缓和型和间接缓和型两大类。直接缓和指说话者对话语内容的主观推测,如Ithink,Iwonder,asfarasIcantell;间接缓和指根据客观依据,间接表达说话者态度,如accordingtosomebody,itissaidthat,itisassumedthat。

面子是礼貌原则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Brown和Levinson把模糊限制语视为可维护面子的策略之一。例如:①Tosomeextent,thepaintingisbeautiful.②Youarewrong,itseemstome.第一个例子中,借助于模糊限制语“tosomeextent”发话者避免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原则,从而维护了另一方的积极面子。第二个例子显然是发话者在批评另一方,但“itseemstome”这一直接缓和模糊限制语使发话者的陈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听话者的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再来看下面这个例子:Heismoreorlessthemostrespectfulpersoninthisfield.“Moreorless”属于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它的使用暗示着发话者无意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听话者身上,是对听话者消极面子的一种维护。

2.模糊修辞

众所周知,修辞是一种语用策略。伍铁平说;“在修辞中模糊能起到精确起不到的作用”(1999,346)。所以模糊修辞正越来越多地得到学者的关注,尤其是模糊修辞与礼貌原则的关系。国内有学者认为,低调陈述、委婉语等属模糊修辞,并可作为维护礼貌原则的一种策略使用。本文主要讨论低调陈述和委婉语这两种模糊修辞对礼貌原则的维护功能。

低调陈述即为“言之不足”,借用温和、弱化或模糊的词语通过弦外之音含蓄、内敛地表达不得体或使人不悦的实话。低调陈述对礼貌原则的维护功能可以通过以下例子体现出来:①Yes,Idonotplaytoobadly.②Youarelateforthelasttime.③A:IthinkProfessorLi’slectureisterrible.Doyouthinkso?B:Icannotagreewithyoumore.在第一个例子中,假设这是一个冠军的获奖感言,这种表达方式避免了过分炫耀,与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准则是一致的;在第二个例子中听话者能够轻松掌握会话含义,即发话者在发出解聘信号,这与礼貌原则中的策略准则是一致的:尽量减少他人的损失。例三中,B的回答遵循了一致准则,维护了礼貌原则。此外,低调陈述的使用还可以减少丢面子的可能性。例如:IpromiseIwillgiveyouafailinggrade.这句话是老师对学生的一则警告,“promise”是“warn”比较缓和的一种说法。借助于低调陈述,老师不仅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气愤,也给学生留了面子。

委婉语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吉利并且礼貌的说话方式。在委婉表达中,听者可以透过字面意思领会说话者的“言外之意”。通常情况下,疾病尤其是致命的疾病被称为禁忌语的一种,人们在表达时为了考虑当事人的情绪,可以选择委婉语这一语用策略。“cancer”通常被称为“thebigC”,“socialdisease”是“AIDS”的委婉语,“insane”被说成“softinhead”。这些说法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策略准则:使他人受损最小;此外还与同情准则相一致:减少对他人的厌恶,夸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总结

综上所述,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礼貌是社交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模糊限制语、模糊修辞都属于模糊语言的一种,与礼貌原则规定的六条准则是一致的,对礼貌原则起着维护作用。交际中适当使用模糊语言,可以维护谈话双方的社交均势,使谈话顺利进行,交谈变得文明礼貌。

参考文献:

[1]Brown,P.andLevinson,S.C.Politeness:someuniversalsinlanguag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1987.

[2]JoannaChannel.VagueLanguag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Leech,G.Principleof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4]何自然.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J].外国语,1985年第5期.

[5]鞠红.低调陈述与会话含义[J].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