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8:59:09

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范文篇1

[关键词]民族舞蹈;民族文化;继承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产生于人类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民族舞蹈则产生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带有浓郁的民族生活习俗及地域特征,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融入着丰富而多样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始终对民族舞蹈的创作和完善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要想实现民族舞蹈艺术的持续性发展,就需要深入探析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使其基于民族文化的根源在保持原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实现创新性发展。

一、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

舞蹈艺术产生于人类劳动实践中,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人类生活始终存在着本质上的联系。舞蹈是一种艺术文化形式,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作为其外在表现形式,人们将通过主观意愿创造出来的文化意识形态以具象的、特定的舞蹈形式加以表现,借助舞蹈来表达对自然以及社会的认知和期望。例如,追溯到史前人类发展时期,人们就创造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锵经·大序》)这一简单的舞蹈形式来表达激动、兴奋的心情。而后在发展历程中,舞蹈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狩猎、祭祀、战争等一系列活动中,与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紧密相连。因此,舞蹈这一艺术文化形式包含着深刻而广泛的文化内涵,多样化的舞蹈动作传达着人类对自然及社会的思考和情感。舞蹈产生于社会现实,并且包含着地域风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舞蹈的产生和发展同样如此。华夏大地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此形成了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舞蹈艺术。舞蹈艺术文化产生于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中,折射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民族文化特色。例如,作为傣族民族舞蹈代表的孔雀舞,是由于群众喜爱孔雀,深觉孔雀开屏等动作十分优美,进而在对其动作加以深入观察和剖析的基础之上创作而成,极具地域性。舞蹈产生于社会历史文化中,是其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并且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不断得以完善。民族舞蹈同样与少数民族生活及社会历史文化相生共进。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民族舞蹈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要想在新形势下推动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完善,就需要植根于其发展根源及民族文化,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深入剖析各民族舞蹈的内容及形式因素,在此基础之上融入新时代创新性因素,以实现民族文化艺术的创新性、持续性发展。民族舞蹈深受自然因素,尤其是人类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其基本形式在于借助人类的形态、神态、舞蹈动作等来传情达意,因此其表演效果往往受表演者艺术素养等方面的影响,表演者对民族文化的掌握程度对于实现民族舞蹈艺术的持续性发展来讲至关重要。包括动态形象、表演形式、服装道具、场地等因素在内的舞蹈表现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推动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深入剖析民族文化各类表现形式中蕴含的艺术因素,并且挖掘民族文化背后蕴含的民族心理、审美意趣,为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注入灵魂。

二、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继承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群众在日常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沉淀着独属于自身的民族文化,在横向和纵向等多方面实现着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容愈加丰富,民族文化的主题愈加深刻。影响民族文化发展的因素众多,如人类迁徙、生活方式转变、民族融合等。在此过程中,各类不同的民族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既实现着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沉淀和革新,也进行着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入和吸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作为传情达意的外在表现形式,舞蹈文化艺术受此影响也不断实现着自身的创新和发展。追溯舞蹈的渊源,其产生于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以模仿动物或欢庆丰收为主要目的。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其逐渐转向传达人类的思想情感,从而与民族文化的联系更加密切,不断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人类也在不同环境中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发展民族舞蹈。具体来讲,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间直接传承

我国每个民族的人民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形成了独具自身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艺术,如汉族的秧歌、藏族的锅庄、壮族的填拐舞等。这些舞蹈文化艺术显现出各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因而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承也往往通过当地居民身体力行的传承活动来开展。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内涵及表现形式随着当地舞蹈表演者身体素质、样貌体态、文化内涵、艺术素养等多方面的变化而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而民族舞蹈表演者也往往借助本区域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历史文化的熏陶,在全方面掌握民族舞蹈特点的基础之上为其融入创新性因素。

(二)在特定的艺术环境中传承

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形成及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传承也往往在特定的艺术环境中进行。同样,人民群众只有身处于特定的艺术环境之中才能通过深入感知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把握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形式的风格特点。例如,河北省“拉花”舞蹈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就与井陉县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状况紧密联系。井陉县是河北省通往山西省的咽喉,山险水恶,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拉花”舞蹈的内容和艺术风格正是旧时代井陉人民悲苦生活的写照。除此之外,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日常活动紧密相关,由一开始的将民族舞蹈应用于传统祭祀活动中,到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将民族舞蹈应用于节日庆祝、文艺汇演等特定艺术活动中,都是民族舞蹈在特定艺术环境中得以传承的具体表现。

(三)伴随社会文明发展传承

步入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以来,现代科技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在物质生活需求得以充分满足的背景之下,人们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显现出新的特点,而民族舞蹈的社会功能也显现出一定的变化。尤其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之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得以调整,旅游产业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使民族舞蹈原本的内容及形式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舞蹈者开始对民族舞蹈加以创新,将新的理念注入其中,实现了继承传统基础之上的与时俱进,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得以传承。例如,由曹晓宁、林树森编导,刘群等主演的舞剧《炼归的大雁》,把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故事演绎得如歌如泣,让人荡气回肠。由此可见,要想实现民族舞蹈的创新和持续性发展,就需要在继承传统优秀舞蹈因素的基础之上兼收并蓄,融入先进的舞蹈创作理念,合理处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许锐.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演变与概念阐释[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1).

[2]王光辉,刘梦涵.区域舞蹈概念刍议[J].舞蹈,2019(5):74-76.

[3]易姗姗.美育改革视域下民族地域性舞蹈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价值及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5):36-37.

[4]郑珈.浅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当代音乐,2019(4):132-133.

[5]陈琳.民间舞技术技巧在民间舞蹈表演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6):211-212.

[6]张帅.民间舞技术技巧在民间舞蹈表演中的运用刍议[J].戏剧之家,2019(1):127.

[7]热比亚·买买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J].戏剧之家,2018(7):106-107.

[8]李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戏剧之家,2016(21):130-131.

[9]董柳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中华少年,2015(21):164.

民族舞蹈范文篇2

崇雅黜郑,只不过是作者冠冕堂皇的话头而已,雅乐舞一统天下的周王朝已成旧事,汉代乐府深入民间采风,俗乐舞与雅乐舞齐头并进。《舞赋》与时俱进,仅第二段对《关雎》、《蟋蟀》、《激徵》、《清角》等的议论稍涉雅、俗,全篇铺陈描写的,恰恰是汉代民间流行的表演性乐舞而非清庙雅乐。《舞赋》的意义正在于此。

赋文第一段,用铺陈华美的语句,描写了民间表演性舞蹈的演出环境、观众情绪和舞蹈演员的演前准备。“夫何皎皎之闲夜兮,明月烂以舒光。朱火晔其延起兮,耀华屋而焙洞房。黼帐祛而结组兮,铺首炳以焜煌。陈茵席而设坐兮,溢金晷而列玉觞”。月光皎洁的夜晚,绵延的烛光照耀着装饰华美的居室。用丝绳结起绣帐,门上的铺首闪闪发光。地面铺设了供客人坐的褥子,金罍玉觞内,美酒快要满溢了出来。“腾觚、爵之斟酌兮,漫既醉其乐康。严颜和而怡怿兮,幽情形而外扬。文人不能怀其藻兮,武毅不能隐其刚。简惰跳踏,般纷挈兮,渊塞沈荡,改恒常兮。”主宾在觥筹交错中喝得其乐陶陶,已有醉意,严肃的容颜和悦了起来,心中深藏的情感也表露了出来,文人必欲将腹中辞藻吐为诗章,刚毅果敢的人必欲一宣刚武之情,本来不想起舞的人也因自适跃然跳起,快乐地舒展着手臂:宾客们一个个一改常态,平日填塞在胸中的郁结之情释放了出来。“于是郑女出进,二八徐侍。姣服极丽,(女句)蝓致态。貌嫁妙以妖冶兮,红颜晔其扬华。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睇而横波。珠翠(白樂)的而熠耀兮,华桂飞髾而杂纤罗。顾形影,自整装。顺微风,挥若芳。动朱唇,纡清阳。抗音高歌,为乐之方。”表演民间乐舞的女子出出进进,两列舞者穿着美丽的衣裳,和悦而尽态地站立等候。她们模样极为姣好,脸上发出光彩,眉毛细长而弯曲,目光流转而顾盼,首饰历历可数,细绮织成的上衣与发髻光色辉映,环顾自己整肃服装,朱唇将启,眉目传情,杜若香草的芳香顺着微风散发出来,高亢的歌唱即将开始。这样的演出环境、这样的观众情绪、这样的舞蹈演员,才会有得法的舞蹈演出。

如果说赋文第一段对舞蹈演员演前状态的描写尚限于“形”的方面,赋文第二段,则进入对舞蹈演员演前精神状态的细致刻画。“摅予意以弘观兮,绎精灵之所束。弛紧急之弦张兮,慢末事之委曲。”舞蹈之前,舞者把神思意想扩散到宏大的景象上,然后梳理整束自己的心绪,绷紧了的弦舒张了开来,即将进入轻慢委曲的抒情和叙述。“舒恢炱之广度兮,阔细体之苛缛……启泰真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度俗……形态和,神意协。从容得,志不劫。”舞者要舒展开广大的胸怀,疏略身体细部的苛文缛节,接通太极真气,遗弃形骸而度越凡俗,从容自得,心志安定,形、态、神、意各个方面都调停得和顺协调,不为外在环境所胁迫了,才能够进入表演状态。作者对舞者演前精神状态的描写,详备而又透彻。

赋文第三段,进入对单人舞蹈的细致描写。“于是蹑节鼓陈,舒意自广,游心无垠,远思长想”。舞台上鼓已摆好,舞者蹑于其后。她心意非常安适,心志无边无垠地遨游,正在作遥远的遐思和自由的想像。“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舞蹈开始的时候,她忽而俯身向下,忽而仰面向上,忽而舞过来,忽而舞过去,仪态和缓,意尚未舒,难以用语言描述其形象。“其少进也,若翱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络绎飞散,飒沓合并。(扁鸟)(票鸟)燕居,拉(扌沓)鹄惊,绰约闲靡,机迅体轻。姿绝伦之妙态,怀悫素之洁情。”随着舞蹈情节的发展,她的舞姿像要飞起来,又像要回飞,忽而耸起身子,又忽而倾塌下来。她不假思索的每一个动作,以至手一指、眼一瞥,都应合着音乐的节拍。轻柔的罗衣随风飘扬,长长的袖子左右相交,一会儿在空中盘旋,一会儿又聚合在一起,连续不停,翻转飞散。她轻步曼舞时,像燕子伏巢;疾飞高翔时,又像鹄鸟夜惊,体态是那样娴雅柔曼,迅捷而轻盈,美妙绝伦,更显示出胸怀的清远洁净。如果说三段起始写单人舞蹈之“形”,接着,进入对单人舞蹈“神”的细致刻画。“修仪操以显志兮,独驰思乎杳冥。在山峨峨,在水汤汤,与志迁化,容不虚生。明诗表指,喟息激昂。气若浮云,志如秋霜。观者增叹,诸工莫当”。舞蹈演员要修炼仪容操守,才能更好地显示志向,使心神在杳冥之处自由驰骋,想到高山的时候,便峨峨然有高山之势;想到流水的时候,便汤然有流水之情。表情随心绪而变化,没有一点虚假和多余。通过舞势,表达出歌词的内容,令观众喟然叹息,情绪也随之激昂,气息遨游像浮云,心志高洁如秋霜,赞声不绝,连乐师也自叹没有达到如此境界。傅毅如此之早地论述了艺术创造者的精神修养问题、移情问题,既早于南齐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的移情论,更比明代汤显祖“一汝神,端而虚……动则观天、地、人、鬼、世、器之变,静则思之……少者守精魂以修容,长者食恬淡以修声……使舞蹈者不知情之所自来,赏叹者不知神之所自止……”(《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的表演论早了约1500年。很难想像,两千年前的中国文人就能够站在如此的高度,描写出舞蹈表演的精神境界,揭示出艺术创造的真谛,可惜为以往的研究者忽略。

赋文第四段写合舞——全场演出的高潮。“于是合场递进,案次而俟,埒材角妙。夸容乃理,轶态横出,瑰姿谲起。眄般鼓则腾清眸,吐哇咬则发皓齿。摘齐行列,经营切拟。仿佛神动,回翔竦峙。击不致策,蹈不顿趾。翼尔悠往,暗复辍已”。众舞者鱼贯进入舞场,依次站立等候,比赛舞蹈的才华,角斗舞姿的美妙。美丽的容貌是精心修饰而成,超逸的态度旁溢了出来,奇瑰的舞姿旁出迭起,令人无法预料。她们望着般鼓的眼神如秋波流盼,歌唱时露出洁白的牙齿。紧挨着的行列非常整齐,往来的动作也都有所比拟。她们忽而回翔,忽而高耸,仿佛神仙起舞,拍板快得像还没碰到拍板,足蹈快得像没有间歇停顿,正跳得轻悠柔曼的时候,舞蹈突然中止。

短暂的中止后,进入了舞蹈的尾声。“及至回身还入,迫予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纡形赴远,漼以摧折;纤谷蛾飞,纷飙若绝。超逾鸟集,纵弛媪殁。逶迤姌嫋,云转风忽。体如游龙,袖如素蜺。黎收而拜,曲度究毕,迁延微笑,退复次列。观者称丽,莫不怡悦。”她们回身进去,又跳了起来,音乐的节拍转向急促,舞者在鼓上做出翻、腾、跪、跌种种姿态,一会儿用足背践鼓,一会儿以脚踏地,扬起又跌下,腰肢弯曲,一会儿伸向远处,一会儿深深弯折,像欲赴远而又回转过来,轻纱做成的衣袖像飞蛾般地轻飏,竟然不触地面。急速腾跃时,如乌飞集;缓歌曼舞时,又了无痕迹。队列忽而斜行,忽而长长地游动,像云彩在流转,像风儿在飘忽。她们的体态像游龙,她们的袖子像白云。行将罢舞,她们敛容而拜,乐曲渐渐终止,一个个脸带微笑退到原来的位置。观众们称赞说真美,没有一个不十分快乐。

《舞赋》所写的舞蹈,正是汉代十分流行的表演性歌舞——般鼓舞。“般”者,旋也,《说文》,“象舟之旋,从舟,从殳,殳,所以旋也”。般鼓舞因舞者在鼓上及周围盘旋而得名。将一至七只鼓平放在地上,一人或数人在鼓上边舞边歌,器乐、声乐为之伴奏,汉代词赋中写作《盘鼓舞》、《七盘舞》。张衡《七盘舞赋》,“历七盘而屣蹑”,“般鼓焕以骈罗”,卞兰《许昌宫赋》,“振华足以却蹈,若将绝而复连,鼓震动而不乱足相续而不并。婉转鼓侧,逶迤丹庭,与七盘其递奏,觐轻捷之翱翱”,正是写的般鼓舞。汉画像石中,多有表现《盘鼓舞》、《七盘舞》的画面,如成都出土《鼓舞》画像砖、沂南出土《七盘舞》画像石。

“长袖善舞”(《韩非子·五蠹》),汉人舞蹈时络绎飞散的长袖,并非外衣大袖,而是在外袖内缝缀一条较细的长袖或飘带似的长巾,挥舞起来不感沉重,又很飘逸。《舞赋》“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络绎飞散,飒沓合并”,“纤谷蛾飞,纷飙若绝。超逾鸟集,纵弛(歹昷)殁。逶迤姌嫋,云转风忽。体如游龙,袖如素蜕”等句,正是赞美舞蹈中的长袖。张衡《西京赋》赞美长袖舞“纷纵体而迅赴,若惊鹤之群罢。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纟丽)。要绍修态,丽服扬菁。眳藐流眄,一顾倾城”,《中国汉代画像舞姿》中,摹拓了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等省出土的。127块汉代画像砖石上舞姿,其中122幅是长袖舞。南阳出土《长袖舞》画像石,身姿曼妙,尤见长袖细腰之美。可见,长袖是汉代舞蹈的重要特点,发展成为民族舞蹈的重要特点。如果说西方舞蹈长于用脚踢踏,重节奏,中国的长袖舞则多用手臂划弧,重旋律,翻飞的长袖在空中划出萦回缭绕的弧线,将中国舞蹈圆转优美的线形旋律发挥到极致。后世,长袖变为身上环绕的风带和舞者手执的长绸。长袖和长绸,都是为了延伸舞蹈的弧线形动作,强化中国古典舞蹈的线形旋律。汉代《巾舞》、《拂舞》、《(革卑)舞》《铎舞》等等,则以舞具强化线形旋律。长袖风带,轻歌曼舞,旋律宛转,成为民族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

《舞赋》最末一段,不是写舞蹈,而是写曲尽人散、车马熙攘的热闹状况。“于是欢治宴夜,命遣诸客。扰躟就驾,仆夫正策,车骑并狎,(山龙)嵸逼迫”。欢乐融洽的宴会直到夜深,主人下令送客。客人在马蹄纷扰中登上车位,车夫拿起了鞭子,一辆辆车骑拥挤着并排前进,众多的车辆如山一般逼迫过来,将道路都堵塞了。“良骏逸足,抢捍凌越,龙骧横举,扬镳飞沫。马材不同,各相倾夺。或有逾埃赴辙,霆骇电灭,蹠地远群,暗跳独绝;或有踠足郁怒,盘桓不发,后往先至,遂为逐末;或有矜睿爱仪,洋洋习习,迟速承意,控御缓急。”良马轻蹄,抢在其他车辆前面,马首像龙一般地高昂起来,吐沫溅在了马勒旁的铁件上。不同的马相互争夺着。或有穿越卷起的尘埃,追赶上了前面的车辆,如电光忽然熄灭,如雷霆令人震骇,马蹄的得远离了马群,卷起的尘埃把马都遮挡住了;或有顿足而缓步,郁闷而含怒气,盘桓不肯向前,初行虽慢,跑起来却把马群远远抛在后面;又有马自矜自爱,不紧不慢地徐徐前进,快慢任随主人控制。“车音若雷,骛骤相及,络绎而归,云散城邑。天王燕胥,乐而不洪。娱神遗老,永年之术。优哉游哉,聊以永日”。车轮的声音滚滚如雷,马车一辆接着一辆络绎不绝,如云一般散布于城内。天王也来参加人们的游燕,在优游之中打发光阴,快乐而不淫浃,甚至忘记了衰老,乐舞可真是延年益寿之术。结语回到对舞蹈功能的表述上,与开头呼应。

《舞赋》描写的般鼓、长袖之舞,有序曲,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尾声;有“形”的细腻描写,更有“神”的生动刻画;对舞蹈的描写,又与对演出气氛、观众情绪的渲染结合起来,舞蹈演出便不再是单方面发出信息,而是演员与观众双向参与的艺术创造。其行文有汉大赋的铺陈华美,又紧扣主题而非纷然杂陈。因此,它不仅是我国传世舞蹈艺术专论第一篇、我国舞蹈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艺术论著、研究本民族表演乐舞极为翔实、极可宝贵的文字资料,也是一篇出色的汉赋。《舞赋》记载了民族舞蹈成熟时期的风貌,标志着汉人对舞蹈表情功能和民族形式的自觉追求,对舞蹈精神境界的自觉把握,意味着汉代,我国舞蹈的民族气派真正确立,舞蹈摆脱了政教束缚,走向了独立。

民族舞蹈范文篇3

维吾尔族的舞蹈是我国民族舞蹈中具有很强代表性的物种,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历史上的维吾尔族舞蹈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人民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其勇敢、乐观的性格,因此舞蹈是其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会用集体舞来进行庆祝,并且在舞蹈中,这种乐观的精神被渲染的淋漓尽致。从这个角度上看,维吾尔族舞蹈在性格色彩上可以分为三个地区,首先是东疆地域,带有与汉族兼并的维族风格舞蹈,其次是在巴楚、沙车、阿瓦提县等地盛行的刀郎舞,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并且风格粗犷,最后是伊犁一带的舞蹈,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并且受到多个民族舞蹈文化的影响,舞蹈规模宏大,曲调悠长,功能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伊犁舞蹈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带有自娱性质的民间舞蹈,代表舞蹈为“赛乃姆”,其风格自由热烈、洒脱奔放,在音乐中达到高潮;其二是带有礼俗性质的民间舞蹈,与宗教的祭天活动有关,比如“萨玛舞”,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活动中可以看到;其三是带有表演性质的民间舞蹈,这种舞蹈集合了所有舞蹈中的精髓,并且不断的进行加工和改进,具有非常好的艺术成就,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盘子舞”。维吾尔族的舞蹈与其民族的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舞蹈的教学中需要结合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来进行教学。

2维吾尔族的舞蹈教学规律

在舞蹈教学中,维吾尔族的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舞蹈学科进行教学,可见其舞蹈的艺术魅力是非常大的,通过专业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更加出众的艺术人才。在维吾尔族民族舞蹈的教学中,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规划来设置曲目进行排练,并且在社会的各种表演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表演能力,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学生首先学习知识,并且在活动中进行实践,熟悉表演舞台,并且将这些系统化的结合到一起,互相渗透,彼此加强。维吾尔族的舞蹈与其他的舞蹈不同,但是在教学时仍然在遵循“倾、拧、园、曲”的特点,并且结合其风格特点来进行表演,比如维吾尔族舞蹈特有的姿势、眼神、步伐等,并且需要注意位子来表现其特征。在教学中,除了要传授舞蹈规范动作,还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和动作之间的关联性,并且在表现中要重视舞蹈的创新和整合,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再运用自身的方法进行培养,从而让舞蹈更紧的贴近民族文化,进而得到更好的传承。学生在长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清晰的描绘出舞蹈的精致画面,并且学生也可以更好的懂得蕴藏在舞蹈中的精髓。学生在维吾尔族舞蹈的学习和民族文化的研究中,结合其民族生活特点、服装文化、审美特点等,将其生活习惯、文化特点形成一定的特征,按照这个规律来吸取其精华,再加上艺术的不断加工,在民间采风的过程中形成舞蹈的整体艺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好的训练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

3舞蹈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民族舞蹈中的动作和表演风格都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联系。表演动作是表演者在表演时的动作走向,这种走向具有很好的生活性和民族特点,在表演中通过细节来展现。表现的细节、画面、速度、队形等都是走向的表现形式,群舞中的分散、流动、单人舞中的走向、三人舞种的节奏、姿态等都在表现民族舞蹈中的走向,因此其表演风格的确定非常重要,在舞蹈过程中需要将走向和风格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将舞蹈所带有的形象很好的展示出来。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表演的形成形式和民族特点的培养,这也是民族舞教学中最为重点的部分。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会最基本的舞蹈动作和技术要领,配上最合适的舞蹈音乐,让学生在情感和肢体语言两个方面来引起共鸣,学生要从精神上感受其艺术魅力,从心里激发出对于舞蹈的热爱,从而将舞蹈以最佳的表现形式表演出来。

4维吾尔族的教学技巧

维吾尔族的舞蹈曲美精妙,具有一定的表演难度,其不仅要求舞蹈者具有很扎实的舞蹈基本功,还需要有很精湛的表演技术,比如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顶碗舞》,其是一个女子集体舞,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欣赏性和技巧性,其表现了维吾尔族的姑娘在欢庆的节日里通过头顶茶碗、载歌载舞来表现对客人的欢迎,独特的脚步和音乐节奏,并且随着音乐来变化整体的队形,端庄和带有民族风格的舞蹈在表演中展现着大方、爽朗的性格特点,将维吾尔族人民热情好客、乐观爽快的性格充分的展现出来。还有很多需要手持道具的舞蹈比如《萨巴依舞》、《盘子舞》等舞蹈都是女子团队舞蹈,其动作优美、婀娜多姿,身体柔软、姿态性非常强,在表演时需要充分展现出手的姿态,因此需要表演者有很好的细节表演才能。因此要加强学生的细节训练,不断的总结表演的技巧,从而将舞蹈中的元素充分的展现。

5结束语

民族舞蹈范文篇4

关键词:民族舞蹈;舞蹈教学;特征;优化策略

素质教育在新时期被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在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程度,在此基础上,民族舞蹈被高度重视。在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不同于其他舞蹈形式,具有其特殊意义。民族舞蹈教学在民间文化的基础上,以舞蹈动作为依托,传递民族文化的内涵。现阶段,各大艺术类高校相继开设民族舞蹈专业,而且对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越发增高,加大对该专业的师资投入和硬件设备投入。但是,民族舞蹈具有其特殊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重视舞蹈动作的掌握而忽视对民族精神的探索和领悟。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舞蹈动作的传授,没有合理的融入民族文化。因此,新时期的民族舞蹈教学成为单纯的动作延续,偏离了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舞蹈教学成为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教师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突破性发展,必须立足于民族舞蹈特征,结合教学现状,进而优化教学方案。

一、新时期我国民族舞蹈特征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共分成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历史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沉淀。舞蹈形成初期,人们为了抒发情感,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会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进行展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反映人们精神面貌、文化内涵与习俗的民族舞蹈。民族舞蹈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因此,新时期的民族舞蹈教学应更加注重对文化精髓的掌握。这需要对民族文化进行划分,剖析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所蕴藏的民族舞蹈特征与风格。我国的民族舞蹈形式多样,主要有东北秧歌、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傣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等,这些舞蹈各具个性[1]。

1、维吾尔族舞蹈特征

维吾尔族舞蹈的特征是用身体的每个部位与眼神进行配合,在舞蹈中,头、腰、肩、膝等各个部位都有动作,其基本特征是直腰、挺胸与昂首。具体特点为:膝部动作的连续微颤,或是动作变换之前的瞬间微颤;旋转速度快,舞姿较多变,时慢时快,维吾尔族舞蹈中的特色形式是萨玛舞、手鼓舞等[2]。

2、藏族舞蹈特征

藏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融合很多的农牧与宗教文化。藏族舞蹈突出所刻画的形象、伴奏曲调具有旋律性、歌词意义,典型代表是锅庄、孔雀吃水等。其另外的一大特征是含有强烈的农耕气息,如四川的“弦子”等。

3、蒙古族舞蹈特征

蒙古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代舞、筷子舞、盅碗舞等。舞蹈的特征是:舞步轻盈、粗犷豪放、节奏轻快等,以此反映出蒙古人民的淳朴、热情等性格特点,突出他们豪放、开朗的气质。常见的舞蹈动作有翻腕、抖肩,蒙古族舞蹈中男子的舞蹈动作较优美,造型豪放洒脱,突出男性的力量[3]。

二、新时期我国民族舞蹈教学基本情况

新时期,我国民族舞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舞蹈教学也相应的实现了进步,这使民族舞蹈的发展迎来了最佳时机。但是,我国在民族舞蹈的教学水平上依然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其中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单一

我国的多民族属性决定了民族舞蹈教学中的素材具有多样性特点。但是在高校进行民族舞蹈教学中,因受多种因素限制,使民族舞蹈的教学内容局限于几种甚至是一种舞蹈,并没有真正做到全面教学,这种教学素材的单一性使得学生的民族舞蹈学习受到很大的阻力。每个民族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在历史的推动下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生活习俗,因此民族舞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然而,历史的变迁会导致迁移等现象发生,因而各个民族之间又存在着难以明状的联系,使民族舞蹈出现交融现象[4]。例如彝族、白族和傈僳族的民族舞蹈中都存在着“打歌”舞蹈,但这种舞蹈处于三个区域,即使武蹈的名字雷同,但三个民族对于舞蹈的展现形式存在着较大不同。白族在打歌舞蹈中强调表演的整体性,而傈僳族与彝族则强调打歌舞蹈中的脚步动作。新时期,我国高校在民族舞蹈的教学内容划分上没有做到如此细化,教学的内容呈现出单一性特点。这种因素的制约使学生无法对不同民族的舞蹈进行明确区分,无法掌握民族舞蹈的精髓,使学习停留在舞蹈动作的掌握上[5]。

2、感情培养匮乏

民族舞蹈的产生目的是表达人们的内在情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更是人们感情与动作的完美结合。在没有感情指引下的民族舞蹈,无疑是一系列动作的简单组合,失去舞蹈的原有魅力,更做不到民族舞动的传承。舞蹈家杨丽萍以其优美、形象又富有情感的孔雀舞而远近闻名,她在表演中,充分融合了动作和感情,使观众都沉浸在她所表演的舞蹈中。而在感情的把握上,杨丽萍只当自己是舞蹈中的那只孔雀,无论是开屏还是沉默,都能惟妙惟肖的展现出孔雀的状态。在我国目前的舞蹈教学中,教师过于看重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掌握,只关注学生动作的准确性。每个民族舞蹈的产生都有其历史背景,而教师在教学中却没有对民族舞蹈的产生背景进行讲解,使学生造成民族舞蹈的情感缺失。同时,在舞蹈考核中,对民族舞蹈的产生背景没有进行讲解最重要的考核标准就是舞蹈动作的完美呈现,完全忽视对舞蹈感情的培养。这使学生的民族舞蹈学习无法融入自身的情感[6]。

3、理论教学欠缺

在民族舞蹈的教学目标中,实践能力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在实际教学中,也成为教师的教学重点。然而,这并不等同于实践是民族舞蹈教学中的全部内容,想学到民族舞蹈的精髓,就必须在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注重理论学习。例如,蒙古族的筷子舞,有它独特的舞蹈特征,而且可以追溯其历史起源。在对这类理论知识进行编撰和教学时,能够使学生掌握到舞蹈动作的精髓,在实践中注意舞蹈动作细节的突出,同时,在了解舞蹈历史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舞蹈中融入自己的感情[7]。在新时期的舞蹈教学中,个别院校认为民族舞蹈的理论知识并不重要,因此跳过理论教学,单纯重视实践学习。每门课程都需要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民族舞蹈教学的理论基础同样具有重要性。在掌握理论知识以后,便可以深入理解动作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同时,理论基础的熟练程度对学生鉴赏舞蹈的能力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8]。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民族舞蹈专业的定位。很多高校开设民族舞蹈专业的目的并不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要突出舞蹈成绩。同时,对于民族舞蹈所包含的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没有足够重视,并没有发挥自己作为文化传播者的作用,过于重视教书,而忽略了育人。

三、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优化方案

民族舞蹈教学有自己的表现形式,也有独特的魅力,只要在教学方案上合理优化,就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民族舞蹈教学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做到传承历史、传递精神,在教学方案的优化上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特别注重民族文化的利用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衍生物,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情感的表达。在学习民族舞蹈时,如果脱离了舞蹈中所隐含的较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就等同于最美的植物脱离了养育它的土壤。那么,即使舞蹈动作掌握的十分熟练,在表演中做到毫无差错,也只是展现出舞蹈的外壳,没有传达出其中的灵魂[9]。很多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出现问题,认为民族舞蹈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无足轻重,如果过多学习只是对课时的浪费,其实不然。理论知识多是民族文化的外化,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例如在藏族舞蹈的学习中,首先应该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这样才会表现出舞蹈的魅力。藏族人民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受气候、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他们在呼吸上都具有负重感,因此藏族舞蹈具有慢吸和慢呼的特征。在学生了解到藏族人民的这种历史因素后,就可以深刻理解藏族舞蹈的呼吸节奏。我国幅员辽阔,因此各个民族的分布区域不尽相同,从而产生的民族特点也不同。由此,想提高民族舞蹈的教学效果就需注重民族文化的合理运用[10]。

2、剖析舞蹈重点动作

民族舞蹈的形成年代已久,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而且每个动作都是在长期的舞蹈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有其具体含义。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其经典的律动和动作,这是区分不同民族舞蹈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民族舞蹈的教学中,不能单纯的做动作,而是将舞蹈动作中的重点进行剖析,以此来了解动作背后的文化精髓。上文中提到,藏族舞蹈中加入了很多宗教因素,典型的是藏族舞蹈中的低头俯身、向前跳跃动作,它是由藏族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此外,藏族人民的居住地是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常年穿袍。这影响到了藏族人民的舞蹈动作,尤其是腿部活动,由此,藏族舞蹈中的腿部动作多是颤膝动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舞蹈动作进行剖析,学生便会了解其中的深意,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使动作的表现充满意境,使舞蹈更有张力[11]。

3、做好音乐的应用

民族舞蹈中动作与音乐相伴而生,没有音乐的烘托,动作无法体现出它的律动性;没有动作的展现,就失去了舞蹈的意义。因此,在民族舞蹈课堂上,教师不仅应注重学生舞蹈动作的准确性和标准度,还要注重音乐的作用。教师在教授民族舞蹈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紧跟音乐节奏,以音乐的节奏性来感悟舞蹈动作。同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模式不拘泥于某种传统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搭配,在提高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蒙古舞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舞蹈动作选择适用的音乐,如果动作缓慢、起伏较小,可以选用轻缓的音乐,音乐中的伴奏最好是马头琴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这样可以使学生置身在蒙古舞的意境中。又如维吾尔族舞蹈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舞蹈风格进行自主搭配。维吾尔族舞中,有很多眼神的交流。以学生搭配的方式展现舞蹈,可以更好的传递舞蹈中的情感。同时,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提出更好的舞蹈构思,并加以运用,使民族舞蹈更具时代性。

4、注意创新的作用

新时期,所有艺术形式都寻求新的突破,实现创新发展,进而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民族舞蹈教学需要紧跟发展步伐,有效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进步。但是,创新不等于取代,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创新都不可以脱离民族风格,需要在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常规,贯彻教育改革思想,开放教育思维,发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氛围。同时,要加强互动交流,校方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聘请著名的民族舞蹈家担任课程讲师,也可以定期举行民族舞蹈家的专题讲座,在交流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自身的舞蹈素养,进而实现创新。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民族聚集地去体验生活,了解他们的风俗民情,从而加深对民族舞蹈的理解,为学生的舞蹈创新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可以聘请吐尔逊娜依等著名的民族舞蹈演员到校进行讲座。吐尔逊娜依是新疆舞蹈的著名演员,她可以指导学生维吾尔族舞蹈的动作精髓与注意事项等。同时,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去新疆等地采风,探索他们的舞蹈历史。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舞蹈教学的策略中,要在民族舞蹈特征及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民族舞蹈教学策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要在技术层面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掌握民族舞蹈中的文化内涵。民族舞蹈教学中,应注重民族文化的融入、舞蹈动作的剖析、音乐的运用,使教学不只停留在动作层面上。教学策略的优化不能单凭教师的力量,还需要校方、学生以及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中,使民族舞蹈教学达到更高的层次,为民族舞蹈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柴瑜 单位:许昌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敏.民族舞蹈教学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2011,7(3):265.

[2]吴迪.民族舞蹈教学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4,8(12):91-91,95.

[3]曾鸿浩.民族舞蹈教学策略探究[J].商情,2013,9(1):48.

[4]倪佳.教育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民族舞蹈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1):109-110.

[5]康俊芳.普通高校中国民族舞蹈教学现状及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9(5):176-176.

[6]黄芳.幼儿园民族舞蹈教学的实施策略--以集体舞活动《孔雀飞来》为例[J].科教文汇,2014,9(24):172-173.

[7]李萍.论民族舞蹈中舞蹈技巧的应用[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4,4(11):500-500.

[8]董乐.关于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优化策略的探索[J].北方音乐,2014,5(4):10-11.

[9]伍艳.古典芭蕾基训教学中突出民族舞教学特点的有效途径探索[J].音乐时空,2015,9(20):144.

民族舞蹈范文篇5

1独创的剧情结构

《粉墨春秋》讲述了清末民初发生在北国梨园戏班喜顺班中三个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该剧突破了舞剧以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的情节模式和思维习惯,以同门学艺的三个武生(大师兄——长靠武生,艺名汪一霸;二师兄——短打武生,艺名“武潘安”;小师弟——撇子武生,名字叫黑豆)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演绎他们在爱恨情仇中的成长历史。剧中,师傅严厉认真,众弟子勤奋刻苦,但是生活和命运却使他们经历了世态炎凉、人生沧桑。原本一个天资不灵、条件不佳的小徒弟,能够遵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勤学苦练,发奋自强,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戏剧人生。《粉墨春秋》在剧情的交待与处理上,正如著名舞蹈编导姜钢所说:“所有的情节处理都很巧妙,没有那么多的哑剧,没有那么多的过渡,只用一个行为、一个调度就完成了情节的递进,让人看得清楚,看得明白。[1]”此剧通过三个梨园师兄弟的故事,歌颂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变革创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给广大观众展示的不仅仅是艺术者的艺术生涯,更是一幅幅人生的生活画卷,又如一部章回体小说,每一幕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又是全剧的组成部分。舞蹈艺术由于受到肢体语言表达形式的局限,一般不易表达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粉墨春秋》在剧情方面的构思有着“寓戏与舞”的特点。大师兄和二师兄先后以不同的戏曲舞蹈片断,展示着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的辉煌历程,然后又以不同的遭遇出局,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境况在舞剧中得到巧妙的展现。本剧着力刻画的是小师弟“撇子武生”:他在戏班经历了离散的厄运之后,在燕儿的陪伴和鼓励之下,最终走出人生和事业的低谷。他在家猴与野猴的嬉戏中,无意间发现戏剧武行另有作为的契机,勤奋苦练,反复琢磨,终于成就了“美猴王”的传奇,在戏行里闯出一条生路。这充分体现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民族传统理念。正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严谨而又多层次的结构成为喜剧芭蕾的顶峰之作,《宝石花》采用交响芭蕾的手法,让舞蹈成为抒情、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粉墨春秋》也将以她独特的戏剧构思与中国古典小说结构相结合的模式,独领舞蹈艺术的风骚。

2新颖的舞蹈语汇

《粉墨春秋》突破了艺术门类之间的清规戒律,将戏曲表演艺术融入到民族舞蹈的语汇之中,创造了新颖的舞蹈语汇,有着“以舞化戏”的效果[2]。这样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舞蹈编导的难度,加大了舞蹈演员表演的难度。全体演职人员知难而上,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表现得既不失原汁原味的特色,又体现出对戏曲艺术经典的全新诠释。首先,对于戏剧情节的提炼与处理,使得舞剧增强了戏剧的戏份。例如,剧中大师兄表演的《挑滑车》不仅好看,也有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黑豆”在表演中把车旗变成靠旗,在他的想象中要由达子变成一个高宠,或者由武行变成大角,这个形象反复几次,形成鲜明的舞蹈语汇,把人物的追求形象化,充分体现了编导的苦心和智慧。又如,在二师兄表演的《杀四门》中,编导抓住“四门”这个概念,把舞蹈的抽象化运用在舞美的具象化处理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不仅显现了舞者的身份,而且表达了二师兄面临的走投无路的处境,为剧情的发展做了进一步的铺垫,表现力极强[1]。其次,《粉墨春秋》把山西地方戏曲的元素和表演形式纳入到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技巧之中,不仅使得中国的民族舞蹈增添了新的舞蹈语汇,而且有利于戏曲艺术的传承和普及。舞剧把戏曲艺术中特有的“抖髯”、“水袖”、“跷功”舞蹈化,拓展了民族舞蹈的表现境界,丰富了舞剧的表现内涵,增加了舞蹈的表演形式。例如,“抖髯舞”中的“抖髯”原本是戏曲中的髯口表演,一般由戏中戴长髯的人物由头部颤抖带动髯须颤抖,采取摆、点、甩的动作表达戏曲中人物的情感。《粉墨春秋》的编导把“抖髯”编排成群舞的形式,在中国民族舞蹈中是首次登台亮相,观众眼中看到的“抖髯舞”舞得满台须生,在髯口的翻飞中,透出伶人的执着与顽强,极富冲击力。“水袖舞”中的水袖,是中国京剧的特技之一,它通过演员在舞台上运用水袖的修长、多变来表现人体形态和思想感情,夸张表达人物情绪时放大、延长的手势。水袖的姿势有数百种,例如抖袖、掷袖、抛袖、挥袖、拂袖等等。在《粉墨春秋》的“水袖舞”中,虽然舞蹈演员有着与戏曲演员一样的扮相,但是舞蹈的“水袖舞”在服装设计上却有别于戏曲,其中做了许多改革探索。此外,男扮女伶表演的“跷功”,是一门几乎要绝迹的蒲剧功夫,也被融入到舞剧的舞蹈表演之中[3]。剧中六位在长条凳上表演“采跷”的男旦,都穿着木制的类似三寸金莲一样的跷鞋,再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妇女裹脚的生存状态。这些创新技巧,不仅体现了民风习俗,而且使得舞剧增加了肢体语言的表达类型;不仅让广大观众欣赏到了功巧绝伦的戏曲绝技,还能使观众领略到民族舞蹈柔美动人、多姿多彩的一面。这充分体现出编创者强烈的创新意识,反映出他们对民族戏曲艺术自觉传承的精神。

3体现戏曲特点的舞美设计

民族舞蹈范文篇6

1舞蹈动作数据的获取及编辑

1.1光学式运动捕捉

运动捕捉系统是基于计算机图形学原理,通过排布在空间中的数个视频捕捉设备将运动物体(跟踪器)的运动状态以图像形式记录下来,然后使用计算机对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不同时间计量单位上不同物体(跟踪器)的空间坐标(X,Y,Z)。动作捕捉系统将这些动作和表情捕捉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动画软件,用这些动作和表情驱动三维角色模型,并生成最终所见的动画序列。运动捕捉的实质就是测量、跟踪、记录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轨迹,捕捉表演者的动作,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化的“抽象运动”(图1)(邱望标,2009)。

1.2运动数据编辑

运动编辑可以分为信号处理、曲线拟合与变形、运动融合、基于路径/足迹的编辑以及运动重定向等操作。

1)运动信号处理因为人体的运动曲线可以表示为关节随时间变化的运动信号,所以可以将信号处理技术用于运动编辑。

2)曲线拟合与变形通过在曲线上选出的关键帧施加约束的条件,获得新的平滑的目标运动。

3)运动混合运动混合也称运动融合,就是将身体某部分的运动替换,或者是将两段运动进行多目标插值,以生成新的运动。

4)基于路径/足迹的编辑通过交互式编辑原始路径将原始运动变换到新的路径上。

5)运动重定向运动重定向是指将已有特定骨骼结构的三维人体运动数据映射到具有不同尺寸及骨骼拓扑结构的角色模型上对其进行驱动。

2舞蹈角色模型建立及驱动

2.13DsMaxCharacterStudio角色动画系统

3DsMaxCharacterStudio可以对角色模型进行创建骨骼对象、设置[蒙皮]以及编辑动画效果,并且还可以为大型动画场景制作[群集]动画,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模块。CharacterStudio为3DsMax动画制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提供了完美的技术支持。CharacterStudio主要功能包括:对骨骼进行任意的创建和编辑,对两足动物的足迹进行创建和编辑,对不同动画文件的组合和编辑,对运动捕捉数据的支持和修改,对自由关键点动画的支持。

2.2模型建立及驱动

CharacterStudio工作流程:

1)创建模型为CharacterStudio的前期准备阶段;

2)创建[两足动物]骨骼和蒙皮创建骨骼,在根据模型调整骨骼的大小及位置,使其与模型完全匹配;

3)模型与骨骼绑定使用Physique修改器调节使骨骼对网格对象影响的设置完全正确;让各个关节的骨骼与它们位置吻合的模型面片产生关联,以达到控制模型的目的;

4)人体模型贴图得到完整的舞蹈者模型(图2);

5)调入动画文件为角色对象赋予动作库文件,角色将按照设置好的动画进行运动(李铁,2007)。

3OpenGL在舞蹈编辑中的应用

3.1OpenGL概述

OpenGL即为“开放的图形程序接口”,它的功能包括建模、变换、光线处理、色彩处理、动画以及更先进的能力,为实现逼真的三维渲染效果、建立交互的三维景观等提供了条件。OpenGL可作为三维图形应用程序设计界面,允许本地和远程绘图,可以通过网络发送图形消息至远程机,也可以发送图形信息至多个显示屏幕,或者与其他系统共享处理任务(图3)。

3.23DSMAX与OpenGL的转换

利用3DSMAX建立了模型,利用相关格式3D文件的转换工具把3DS转换成OpenGL文件。OpenGL和3DSStudioMAX结合实现实时控制,既利用了3DSStudioMAX建立模型方便快捷的特点,又利用了OpenGL容易实现交互性的特点,避免了各自的缺陷,从而使实时控制变得更加轻松,同时,可以方便地在不同平台和系统间移植,开发与另外系统的接口也极为方便。

3.3构建三维图形仿真程序的框架

在通用的Windows平台上建立OpenGL程序,并且以VisualC++6.0为编程环境,进行图形编程。首先要将三个头文件g1.h、glu.h、glaux.h加到相应的目录下,再将三个库文件opengl32.1ib、glu32.1ib、glaux.1ib导入工程,保证应用程序可以访问OpenGL的库函数。之后就可以构建OpenGL图形程序的框架,完成OpenGL窗口的创建和初始化工作。由于OpenGL中的绘图是通过RC(绘图描述表)完成的,它不同于VC++中的DC(设备描述表),因此要对RC和DC进行有效的管理,即在创建消息响应函数中,首先获得DC句柄,然后再创建RC并设置为当前RC;在销毁消息响应函数中,要先删除RC,再删除DC。

3.43DS文件的输入

3DS格式文件的读入包括文件内容的读入和3D对象的绘制两项。通过建立单文档的工程文件,加入代码(略),进行编译后得到的三维模型如图4。

民族舞蹈范文篇7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足发展,突出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这次参加会演的舞蹈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舞蹈理论家张苛谈到对几台节目的观后感时说,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一些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徐尔充认为,目前各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所产生的舞蹈语汇的驾驭和创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个群体不断努力,一方面提高对传统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能力。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民族舞蹈范文篇8

一、民族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资源有限

我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民族舞蹈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但目前民族舞蹈教学没有受到社会、教育部门以及院校的重视,民族舞蹈教学资源也受到限制,没有得到全面开放,民族舞蹈教学内容仅仅包括一些人们熟知的舞蹈内容,例如,新疆舞蹈、蒙古舞蹈以及傣族舞蹈等,我国有56个民族,最常见的民族舞蹈教学内容仅包括以上几种,其主要是由于其他民族舞蹈文化没有受到相应重视,人们对其他民族文化认知程度较低,因此掌握其他民族舞蹈教学知识的教师人才也相对较少,不具备进行舞蹈教学的条件,由此可见,民族舞蹈教学受到各方面的限制,难以将众多少数民族的特色舞蹈全部搬入教学课堂,使我国民族舞蹈的继承与发扬受到影响。

(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民族舞蹈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在民族舞蹈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轻视舞蹈实践教学,教师局限于将学生完成标准的动作作为教学重点,认为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掌握了标准的动作和姿势就是学好了民族舞蹈,因此教师使学生不断重复性的进行单纯的动作训练,使民族舞蹈教学成为机械模仿,使舞蹈缺乏感情色彩,无法达到舞蹈艺术的美感,民族舞蹈源于特定的民族历史文化,一个民族的舞蹈能够反映出这个民族的人文特色、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的情感等等,而机械式的教学却严重忽略了这些,仅仅抓住了舞蹈的表面形式,没有从根本上将舞蹈的精神与内涵演绎出来,这种传统缺乏创新的民族舞蹈教学模式不利于民族舞蹈教学质量的提高[1]。

(三)舞蹈形式受到外部因素冲击

近年来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下,我国经济与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与世界成功接轨,在某些文化艺术方面,例如,舞蹈方面出现了一些哈日、哈韩潮流以及西方舞蹈文化中的街舞等等,这些舞蹈具有较强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充满了青春气息与力量,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学习这些舞蹈的年轻人逐渐增多,这些外来舞蹈形式对我国民族舞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国民族舞蹈教学本身就受到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影响,加之外来舞蹈的冲击,使我国民族舞蹈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2]。同时,目前社会出现各类舞蹈学校,这些舞蹈学校不具备专业的舞蹈师资队伍,也不具备民族舞蹈教学的能力,这些学校抓住社会潮流的需求大力宣传外来舞蹈,忽略了本土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传播,使我国民族舞蹈教学受到影响。

二、民族舞蹈教学对策

(一)开发与扩展教学资源

开发与扩展民族舞蹈教学资源是支持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要举措,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合理整合民族舞蹈教学资源,包括民族舞蹈教学计划、民族舞蹈教师以及民族舞蹈教学设备等,为民族舞蹈教学的开展打好基础,同时教育部门还要向社会征集特色民族舞蹈,使以往被忽视的民族舞蹈重新被发掘出来,并将这些舞蹈列入教学大纲,在征集民族舞蹈时要相应的征集专业民族舞蹈教师,将民族舞蹈进一步扩展到各学校中,为学校民族舞蹈教学增加更多的教学资源,使我国更多民族舞蹈得到继承,为传承本土民族舞蹈文化奠定基础。

(二)创新教学模式

要使民族舞蹈艺术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就需要民族舞蹈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由于民族舞蹈动作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积极性[3]。例如,在学习《蒙古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将舞蹈中一些动作较难的部分简单化,先使学生在整体上对舞蹈有一个初步的把握,之后循序渐进的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多种蒙古舞视频,使学生观看视频找出蒙古舞的规律,这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几个学生分为一组,每组学生根据教师教授的舞蹈知识以及视频中的舞蹈动作,相互指导监督,这样充分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使民族舞蹈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三)舞蹈形式要结合文化背景

将民族舞蹈的历史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中,使学生在民族历史文化情境下学习民族舞蹈,这样才有助于民族舞蹈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蒙古族舞蹈—赛马》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舞蹈创作的历史背景,先向学生讲解蒙古族的一些历史文化以及民俗风情,使学生对蒙古人民豪迈、粗狂的性格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教授学生具体的舞蹈动作细节,在教授舞蹈动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看作蒙古人,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要束缚在僵硬的舞蹈动作中,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准备良好的教学道具,如蒙古族赛马服装、头饰等,使学生着装进行舞蹈学习,这样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感情融入到民族舞蹈学习中,对提高民族舞蹈教学质量十分重要。

三、结论

我国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种原因,民族舞蹈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应重视民族舞蹈教学,大力扩展教学资源,提高民族舞蹈教学质量,使我国更多的民族舞蹈得以发扬、使我国民族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作者:时一鸣 单位:沈阳城市学院体美部美育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王鹏.源远流长的舞蹈艺术对民间舞蹈教学的充实及影响[J].读天下,2016,(20).

民族舞蹈范文篇9

关键词:锅庄体验式营销民族舞蹈

一、锅庄简介

锅庄,简单来说,是一种炊具,三块石头围着一堆火,石上支锅烹调煮食,这便是火塘,三块石头便是锅庄或锅庄石。在我国西南地区,它不仅是藏族、羌族,还是彝族、苗族、普米族等各民族群众普遍使用的炊具,锅庄歌舞之名大概就是围绕这种炊具绕圈而边歌边舞而来。因为各个民族的锅庄舞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藏族内部不同地区锅庄也不尽相同。

二、几种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1.普米锅庄“搓蹉”

普米锅庄“搓蹉”是流行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河西、金顶、石登、啦井等乡镇普米族聚居村寨的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步节奏欢快,动作幅度洒脱。“搓蹉”舞表演过程中,当男领舞者用四弦伴奏时,另一女领舞者用羊皮折叠敲打,起到击鼓作用,所以“搓蹉”舞又称为羊皮舞或四弦舞。“搓蹉”舞的队形变化、舞步花样较多,队形有半圆圈、单圆圈、双圆圈,起舞者手拉手逆时针方向跳;若围成双圆圈,同向跳或反向跳都可以。队形变化有对跳、开门、钻孔、翻身、二龙吐水、满天星等。舞步有蹭跺、跨步、退步、上前等,速度一般为中速,速度慢时,舞步柔和轻盈;速度快时,舞步粗犷豪放。

“搓蹉”舞脚步的动作较多,膝部自然弯曲而又有弹性,而手部的动作较少,一般只有搭肩、扣手等,上身动作有前俯、后仰、收腹、挺胸、侧身等。“搓蹉”舞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每逢走亲访友、男婚女嫁、传统节日等集会时,在山野河谷、牧场、庭院,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不分男女老少,不论民族,围着篝火,边歌边舞,通宵达旦,彻夜欢腾。

2.羌族锅庄

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顾名思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锅庄”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但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间隔站位的区别。舞队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称,多根据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内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在四川黑水县羌族还有专门的女子锅庄,其舞蹈形式和语汇雷同于藏族“锅庄”,但又远比藏族“锅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转身多,其优美程度简直可以称作表演性舞蹈。而极为罕见的是,姑娘们经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现每人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娇媚。

3.莎木春藏族古典锅庄

“莎木春”是自唐宋延承到现在的藏族古典锅庄舞。已逾八九百到上千年历史了。过去的岁月里除个别特殊情况外,莎木春活动从未间断过。“莎木春”藏语,意为广场盛会。其主要道具是“巴东”,即用皮制作的鼓,鼓的两边系有鼓锤。在跳莎木春舞时,一定要持巴东鼓,一边跳,一边唱,一边摇动巴东鼓,不时有轰鸣悦耳的声响,场面热烈,还要燃起冲天篝火,众人围着篝火跳舞。莎木春主要流传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以东的藏巴哇地区和以西、以北的民族地区,但历史上流传面还要宽些。

4.中甸藏族锅庄舞

中甸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地区,有的地方称锅庄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伙”(意即玩艺)。它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它是随着藏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在这里,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二法工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擦司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

锅庄舞(特别是擦尼)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奇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人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和家乡。这种固定式格式在擦尼歌词中最为突出,擦司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

德钦一带的锅庄舞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程序后再跳下一道程序。

5.马尔锅庄

“马尔锅庄”流行于四川省小金县崇德乡马尔村一带,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纪之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门艺术处处呈现出嘉绒藏族文化特质的审美功能。在嘉绒藏语中,锅庄叫做“达尔嘎”,意为“跳舞”之意。锅庄又有大锅庄和小锅庄之分。“马尔”大锅庄是将嘉绒地区的民间舞蹈,根据固定的内容按一定程序进行编排表演。舞蹈步伐有固定的形式和鲜明的特点,其舞步缓慢,舞姿端庄稳健,情绪含蓄虔诚,具有浓郁的藏族礼仪舞蹈的风格。大锅庄主要用于重大的活动仪式,有庆贺婚礼、欢庆节日等。大锅庄的表演都有入场式、开坛仪式、锅庄表演三个部分;小锅庄的形式则带有随意性,它是嘉绒先民们用以抒发思想感情,消除疲劳和空寂的歌舞形式。小锅庄不拘时间、地点的限制,属于民间自发性的娱乐活动,最能充分体现“马尔”人民的真实感情。歌词多以劳动、生活、爱情及自然风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题材为主。只要有二人以上,便可相向而舞。

参考文献:

[1]章虹宇,章文忠.锅庄石与“仲巴拉”[N].云南日报,2003-12-3,(10).

[2]曾广华.马尔锅庄—嘉绒锅庄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N].2006-12-1,(6).

[3]和树芳.普米锅庄“搓蹉”[N].云南日报,2004-9-15,(10).

民族舞蹈范文篇10

关键词:体育舞蹈;民族舞蹈;交融;碰撞

体育舞蹈自20世纪下半叶由西方国家传到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体育舞蹈在我国已经成为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舞蹈之所以能够在我国获得生存并发展,与运动本身的特点和功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体育运动是一项健身效果较好的运动项目。许多研究表明,长期进行体育舞蹈运动可有效的提高练习者的心肺功能,同时还能起到较好的减肥效果[1-3]。体育舞蹈较好的健身功能使得其成为了学生群体较为喜爱的运动项目,尤其是对于女性同学,体育舞蹈更是备受青睐。其次,体育舞蹈属于一种高雅的运动,体育舞蹈练习者在运动时的着装、装扮以及运动时背景音乐的熏陶对提高运动者的品味、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运动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此外体育舞蹈还是一种非常好的交际方式,在体育舞蹈练习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因相同的爱好和兴趣而成为朋友。虽然体育舞蹈有着诸多优点,但如同乒乓球、篮球等运动一般都属于舶来品,若想体育舞蹈在我国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实现体育舞蹈东方化,而实现体育舞蹈东方化首先就要处理好与本土舞蹈的交融与碰撞。

1体育舞蹈与我国民族舞蹈的交融

体育舞蹈产生于西方国家,带有浓烈的西方色彩,集中反应了西方国家在体育领域的一种情怀和选择。作为体育运动中一种高雅的运动,体育舞蹈有着其他运动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有体育舞蹈良好的健身功能、交际功能,同时体育舞蹈还能培养练习者勇敢、开朗的精神面貌,而这也是体育舞蹈能够被我国广大民众所接受的较为重要的原因。目前,我国各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基本都开设了体育舞蹈专业或专项,并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体育舞蹈运动员。民族舞蹈作为一种反应本民族民众习俗、文化的肢体运动,以一种抽象的艺术动作来展现民族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日常习俗、历史背景等因素有关,充分显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虽然体育舞蹈与我国的民族舞蹈在起源上、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二者都属于舞蹈运动,同时也都是一门艺术。虽然二者所反映的体育意识、体育思想有所不同,但二者都从不同方面对人的肢体进行了塑造。从这一点而言,体育舞蹈与我国民族舞蹈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舞蹈运动。体育舞蹈自从20世纪传到我国以后,经过我国体育工作者智慧的加工,如今体育舞蹈已经不再单单是西方国家的体育舞蹈,而是逐渐演变和发展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舞蹈运动,即实现了体育舞蹈的中国化。体育舞蹈的中国化不仅使体育舞蹈深深的扎根于我国,且赋予了它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世间万物都遵循着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生物遵循这种法则,那么作为非物质的文化同样遵循这样的一个法则。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同样遵循着这样的一个法则。在当下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不同的运动,而人民对于运动项目的选择则主要是基于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如健身性、娱乐性以及趣味性。如果某一项体育运动缺乏趣味性或健身性,那么肯定不能为大众所接受,而逐渐被淘汰。体育舞蹈在我国之所以能够被广大群体所接受,那么就是源于体育舞蹈具备了以上特点。

2体育舞蹈与我国民族舞蹈的碰撞

体育舞蹈属于西方产物,那么必然带着许多西方的元素,而这些西方元素与我国本土的舞蹈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民族都形成了自己民族特色的舞蹈,而这些舞蹈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在全球化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许多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生存状况却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区别。诸如武术此类具有广泛民族基础的民族运动,发展状况十分乐观。目前,武术不仅在我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同时武术也受到了西方国家的青睐,而且武术还有望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但是有些民族运动目前的生存状况却十分不容乐观,以至于长期被冷放置,甚至有消亡的危险,而且其中不乏部级、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如此情况,目前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对民族运动项目进行传承,如土家族的摆手舞。摆手舞作为我国土家族特有的舞蹈运动,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所形成的反应民众生活习俗与文化背景的民族体育运动[4-5]。但由于运动本身项目的特点以及地区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摆手舞只能在土家族中传承,而外界对摆手舞的了解则十分有限,那么长此以往,摆手舞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到最后可能就会有消亡的危险。如果这种舞蹈运动消亡了,那么不仅是一种运动的消亡,更是一种宝贵的民族文化的消逝,而这必然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损失。针对摆手舞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目前已采取了多种措施。主要有对运动项目的肢体动作进行变更,让其变成运动性更强并具有良好健身效果的有氧健身操,变成一种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同时省民族体育运动会还把摆手舞列入了正式的比赛项目,通过比赛来推动摆手舞的发展。此外,摆手舞还建立了高校与中学传承模式,通过学校大群体学生的练习,可最大幅度的提高民众对摆手舞的了解。通过这些措施,目前摆手舞获得了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6]。

虽然体育舞蹈与我国的民族舞蹈有着许多交融和关联,但二者毕竟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那么二者必然也会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碰撞,这种碰撞主要反应在体育舞蹈对我国民族舞蹈的冲击,致使民族舞蹈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一味地追求国际化或国家标准。对此,笔者认为也无可厚非。因为体育舞蹈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运动,不仅被世界范围内所接受,同时体育舞蹈还是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奥运会作为绝大多数运动项目最高的赛场,决定着许多运动项目的发展,甚至是生杀大权,尤其在我国的体育体制下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为了能在奥运会上取得奖牌,必然会在体育舞蹈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民族舞蹈很难走出国门被世界所接受,所以相比于体育舞蹈,民族舞蹈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使得民族舞蹈更多的只是在国内所流行。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应正确处理好体育舞蹈与我国民族舞蹈的交融与碰撞关系,那么最佳的途径便是实现体育舞蹈真正的东方化。

参考文献

[1]李雷,王卫,李龙.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及在我国高校开设的必要性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814-816.

[2]周勇.体育舞蹈及其健身价值浅析[J].大舞台,2012,20(9):104-105.

[3]吕效华.浅谈体育舞蹈对中小学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195.

[4]施曼莉.土家族摆手舞的功能与传承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2):71-74.

[5]王丽,孟梁芳.旅游景区土家族摆手舞蹈项目的开发与体验[J].湖北体育科技,2016,35(4):29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