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品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3:55:38

民族品牌

民族品牌范文篇1

品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民族、地域、时间的概念,其构成要素是多元而复杂的。就宏观而言由于民族、地域、文化环境的不同,品牌的内容和特征也有很大差异;就微观而言,品类、企业和消费需求差异,对品牌的构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品牌概念内涵演进的轨迹取决于文化环境、地域环境和市场环境。现今的品牌理论发源于西方,这一理论建构和话语形式都完全是西方化的。我国业界在引进西方品牌理论的时候,往往忽视了我国品牌生成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将西方品牌理论到中国企业来生搬硬套,导致了许多的失误。虽然不同国家的品牌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是更有民族的个性一面。现有的品牌理论往往只强调了品牌的共通性而忽视了其内在的差异性。

任何一个品牌的生成与发展首先是民族和历史的,对任何一个时期的品牌的理解,都不能脱离其具体的文化环境和历史环境。以日本最早的著名百年老店三越百货为例,三越百货从1611年开始创办,迄今日本历史最悠久的商店,也是日本最知名的百货店品牌。日本著名的品牌专家八卷俊雄教授认为,三越是日本最早的系统化的、商业化的自觉的品牌建构活动,比西方的品牌建构活动要早得多,从品牌的核心价值的确立到品牌的传播和视觉识别系统都非常完备。因此,植根于东方文化和商业土壤之中的中、日等亚洲国家的品牌建构方式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三越百货和其他日本的百货店一样,最早的业态都是“前厂后店”形式的“劝工场”,这一业态主要来自于中国。在江户时代,这种业态主要集中在“吴服店”、“汉方药铺”、餐饮店和手工作坊等行业。到了20世纪初的明治后期,随着西方文化进入日本,三越、白木屋、松岛屋等传统业态的品牌百货店受到了很大冲击与挑战。“劝工场”开始向现代百货店业态转变。日本学者宫野力哉在《百货店“文化志”》中指出:欧美的百货店业态是三越所追求的目标,也成为了三越品牌的宣言。三越品牌的内涵自然也由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品牌理念,实现了向现代文化为基础的品牌理念的跨越。三越、白木屋等企业在具体表现形态上,首先把业态名称由过去的“吴服店”改为“百货店”。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东京都各大报纸刊发新闻,报道三越吴服店改为欧美的“百货店”(DepartmentStore)的形态。这也是日语汉字中最早“百货店”名称的语源。

三越百货的品牌内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不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是有具体的品牌文化内涵和现代的营销业态作支撑的。它率先采用了欧美百货店的陈列贩卖形式。日本的陈列贩卖最初是由外国人在京都引入的。明治二十年(1887年)高岛屋京都店开始采用陈列贩卖形式。三越百货是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在大阪店开始实施陈列贩卖的。其次,三越百货在引进西方百货业态作为改造品牌内涵的同时,还把引进西方文化也作为其新的品牌内涵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以百货店为依托经常举办美术展览。三越和高岛屋等知名品牌公司都专门设置了“美术部”,专事各种展览事宜。在日本早期美术馆还比较少的情况下,三越、高岛屋这些知名品牌百货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代行了美术馆的职能。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对三越品牌的新内涵的一个重新认识的开始。再次,最重要的是三越经营的商品由传统的商品转向了现代的商品,不仅有传统的手工产品,也有西方引进的工业产品。可见,品牌的转型与重构为三越品牌改造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中国传统品牌是以“中华老字号”为代表的。字号是中国特有的品牌文化。实际上,字号不完全等同于品牌的内涵,把中华老字号翻译为英语ChinaTimed-Brand,即中华历史悠久的品牌意思并不十分准确,而日语翻译为“中华老铺”则比较贴切。其主要原因是最初西方的品牌是以产品名称为基础命名的,因此商标注册是产品品牌的注册,而不是企业名称的注册。我国的商标注册管理曾以此为基础,结果导致了很大的混乱,如“银泰”既是一个产品商标,又是一个商号,但却属于不同的企业所有,带来了很多的法律纠纷。中国的字号是以企业名称为基础命名的,其核心功能是对企业的识别而不是对产品的识别,字号识别背后的品牌价值则是企业的信用和企业的秘传技艺。这种字号品牌的建构方式构成了中华老字号品牌核心价值的根基。

二、品牌意义理解的多因性与复杂性

汉语中广告学意义上的品牌概念是从英语的Brand一词移译而来。这并不意味着原来中国没有品牌概念,更不意味着中国缺乏品牌运用的历史。事实上,中国的品牌运用的历史极其久远。就日本而言,按照八卷俊雄先生的说法,日本的品牌广告从十七世纪的松坂屋就开始了。松坂屋从名称到标志设计都极有鲜明的风格并沿用至今。而日本早期的文化主要是从中国传播而来的。因此,中国的品牌应用的历史则更早,至少早宋代就有了成型的品牌活动。

从历史来看,品牌概念的形成和演化是极其复杂和漫长的,远非今天所认为的主要是由市场因素决定的。品牌概念和特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乃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内涵或表现特征,也决定了构成品牌内涵的因素各不相同,有文化、历史的原因,也有市场和法律的原因。按照一些学者的看法,品牌最原始的形态产生于古埃及时期法老墓中刻印铭文的瓦,以此表明法老的等级。中国的品牌来源有两大脉络,一是来自民间在家族作坊的“字号”,如前所述的“胡庆余堂”等;一是产生于官方对产品质量管理的需要的法定标记,如产品款识。宋代起制作官窑的瓷器要标明产地甚至窑口,如“大明宣德年制”、“乾隆年制”等,明代建造南京城墙的砖也必须刻有制作者或制作工场的标记,明清为宫廷制作的丝绸也都要有生产工坊的标识,以此作为品牌识别和追究质量的依据。这些都不是由于市场或传播的原因催生了早期的东方品牌形态。但是,在这些早期的品牌形态中已经完全具备了品牌作为识别标志的特征。

品牌生成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的差异,导致了品牌概念在词典学或语意学上与品牌实践的解释有很大差异。前者解释的出发点是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语意内涵,后者解释的出发点是当下应用的语意内涵。当人们用词典学的品牌概念来对应实践中的品牌概念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中间有很大的语意分歧。这并不意味着词典学的品牌概念与实践中的语意毫无联系,而是说词典学的解释往往是更侧重语意的来源和人们的一般的理解。而品牌实践中则注重的是品牌的现实运用的理解和当下品牌概念的最新发展。但是,我们都不能忽视不同品牌产生的地域和民族因素对品牌特征的影响。

三、中日的招牌广告与品牌建构

中国和日本很早之前就有了招牌形式的品牌广告。一般认为,中国的最早的广告产生于宋代,如果以招牌形式的广告而言,中国的广告起源要早得多,起码在魏晋三国时期,通常有牌匾、招牌、牌号的用法,古时指商铺悬挂于店外或名示于包装物上的店家标志和名称。有了招牌的广告形式。日本的八卷俊雄教授指出:“在日本,广告与媒体是同时产生的。原始的媒体是旗帜、招牌、揭示牌等。701年日本最早的律令大宝律制定后,在修改养老律令时,有一个‘关市令’。其中规定:‘凡上市者,每店必须立标志牌题写行名。’”八卷先生的“广告与媒体是同时产生的”这段话很有启发性,即“招牌”既是广告和品牌,又是媒体和传播形式。由此可见,最初的商业广告形式就是以招牌、牌匾形式为主的广告,这也是最原始的品牌广告,或者说最早的商业广告是从

品牌广告开始的。

中国和日本都非常注重招牌广告的形式,除了悬挂在店铺外的旗帜、店头的牌匾、包装物上的符号、店内的装饰品,甚至店员的衣着等,无不体现出“招牌”的特点。顾客每每去店铺,店家往往要用“招牌菜”、“招牌师傅”、“招牌产品”等冠以“招牌”名头的东西来吸引顾客,发挥促销的作用,并由此传播店家的影响,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因此,招牌既是传播的媒体,又是传播的内容。就物质形态而言,招牌往往是以旗帜、牌匾、包装物为信息载体的,通过这些载体将信息昭示于人;就信息形态而言,招牌上必然要刊载店家的名号或产品名称,以利顾客识别。但是,招牌作为品牌传播的形态,往往是由实而虚的过程,即从最初的物理的符号形态向意识形态转化,从外在形式的识别向品质与观念的认同的转化。“品质”与“招牌”,正是内在质量与外在形式的统一,由此构成了品牌的内涵。如果以此意思来对应英语的“品牌”翻译,可谓极其贴切生动,恰有异曲同工之妙。

民族品牌范文篇2

品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民族、地域、时间的概念,其构成要素是多元而复杂的。就宏观而言由于民族、地域、文化环境的不同,品牌的内容和特征也有很大差异;就微观而言,品类、企业和消费需求差异,对品牌的构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品牌概念内涵演进的轨迹取决于文化环境、地域环境和市场环境。现今的品牌理论发源于西方,这一理论建构和话语形式都完全是西方化的。我国业界在引进西方品牌理论的时候,往往忽视了我国品牌生成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将西方品牌理论到中国企业来生搬硬套,导致了许多的失误。虽然不同国家的品牌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是更有民族的个性一面。现有的品牌理论往往只强调了品牌的共通性而忽视了其内在的差异性。

任何一个品牌的生成与发展首先是民族和历史的,对任何一个时期的品牌的理解,都不能脱离其具体的文化环境和历史环境。以日本最早的著名百年老店三越百货为例,三越百货从1611年开始创办,迄今日本历史最悠久的商店,也是日本最知名的百货店品牌。日本著名的品牌专家八卷俊雄教授认为,三越是日本最早的系统化的、商业化的自觉的品牌建构活动,比西方的品牌建构活动要早得多,从品牌的核心价值的确立到品牌的传播和视觉识别系统都非常完备。因此,植根于东方文化和商业土壤之中的中、日等亚洲国家的品牌建构方式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三越百货和其他日本的百货店一样,最早的业态都是“前厂后店”形式的“劝工场”,这一业态主要来自于中国。在江户时代,这种业态主要集中在“吴服店”、“汉方药铺”、餐饮店和手工作坊等行业。到了20世纪初的明治后期,随着西方文化进入日本,三越、白木屋、松岛屋等传统业态的品牌百货店受到了很大冲击与挑战。“劝工场”开始向现代百货店业态转变。日本学者宫野力哉在《百货店“文化志”》中指出:欧美的百货店业态是三越所追求的目标,也成为了三越品牌的宣言。三越品牌的内涵自然也由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品牌理念,实现了向现代文化为基础的品牌理念的跨越。三越、白木屋等企业在具体表现形态上,首先把业态名称由过去的“吴服店”改为“百货店”。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东京都各大报纸刊发新闻,报道三越吴服店改为欧美的“百货店”(DepartmentStore)的形态。这也是日语汉字中最早“百货店”名称的语源。

三越百货的品牌内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不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是有具体的品牌文化内涵和现代的营销业态作支撑的。它率先采用了欧美百货店的陈列贩卖形式。日本的陈列贩卖最初是由外国人在京都引入的。明治二十年(1887年)高岛屋京都店开始采用陈列贩卖形式。三越百货是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在大阪店开始实施陈列贩卖的。其次,三越百货在引进西方百货业态作为改造品牌内涵的同时,还把引进西方文化也作为其新的品牌内涵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以百货店为依托经常举办美术展览。三越和高岛屋等知名品牌公司都专门设置了“美术部”,专事各种展览事宜。在日本早期美术馆还比较少的情况下,三越、高岛屋这些知名品牌百货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代行了美术馆的职能。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对三越品牌的新内涵的一个重新认识的开始。再次,最重要的是三越经营的商品由传统的商品转向了现代的商品,不仅有传统的手工产品,也有西方引进的工业产品。可见,品牌的转型与重构为三越品牌改造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中国传统品牌是以“中华老字号”为代表的。字号是中国特有的品牌文化。实际上,字号不完全等同于品牌的内涵,把中华老字号翻译为英语ChinaTimed-Brand,即中华历史悠久的品牌意思并不十分准确,而日语翻译为“中华老铺”则比较贴切。其主要原因是最初西方的品牌是以产品名称为基础命名的,因此商标注册是产品品牌的注册,而不是企业名称的注册。我国的商标注册管理曾以此为基础,结果导致了很大的混乱,如“银泰”既是一个产品商标,又是一个商号,但却属于不同的企业所有,带来了很多的法律纠纷。中国的字号是以企业名称为基础命名的,其核心功能是对企业的识别而不是对产品的识别,字号识别背后的品牌价值则是企业的信用和企业的秘传技艺。这种字号品牌的建构方式构成了中华老字号品牌核心价值的根基。

二、品牌意义理解的多因性与复杂性

汉语中广告学意义上的品牌概念是从英语的Brand一词移译而来。这并不意味着原来中国没有品牌概念,更不意味着中国缺乏品牌运用的历史。事实上,中国的品牌运用的历史极其久远。就日本而言,按照八卷俊雄先生的说法,日本的品牌广告从十七世纪的松坂屋就开始了。松坂屋从名称到标志设计都极有鲜明的风格并沿用至今。而日本早期的文化主要是从中国传播而来的。因此,中国的品牌应用的历史则更早,至少早宋代就有了成型的品牌活动。

从历史来看,品牌概念的形成和演化是极其复杂和漫长的,远非今天所认为的主要是由市场因素决定的。品牌概念和特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乃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内涵或表现特征,也决定了构成品牌内涵的因素各不相同,有文化、历史的原因,也有市场和法律的原因。按照一些学者的看法,品牌最原始的形态产生于古埃及时期法老墓中刻印铭文的瓦,以此表明法老的等级。中国的品牌来源有两大脉络,一是来自民间在家族作坊的“字号”,如前所述的“胡庆余堂”等;一是产生于官方对产品质量管理的需要的法定标记,如产品款识。宋代起制作官窑的瓷器要标明产地甚至窑口,如“大明宣德年制”、“乾隆年制”等,明代建造南京城墙的砖也必须刻有制作者或制作工场的标记,明清为宫廷制作的丝绸也都要有生产工坊的标识,以此作为品牌识别和追究质量的依据。这些都不是由于市场或传播的原因催生了早期的东方品牌形态。但是,在这些早期的品牌形态中已经完全具备了品牌作为识别标志的特征。

品牌生成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的差异,导致了品牌概念在词典学或语意学上与品牌实践的解释有很大差异。前者解释的出发点是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语意内涵,后者解释的出发点是当下应用的语意内涵。当人们用词典学的品牌概念来对应实践中的品牌概念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中间有很大的语意分歧。这并不意味着词典学的品牌概念与实践中的语意毫无联系,而是说词典学的解释往往是更侧重语意的来源和人们的一般的理解。而品牌实践中则注重的是品牌的现实运用的理解和当下品牌概念的最新发展。但是,我们都不能忽视不同品牌产生的地域和民族因素对品牌特征的影响。

三、中日的招牌广告与品牌建构

中国和日本很早之前就有了招牌形式的品牌广告。一般认为,中国的最早的广告产生于宋代,如果以招牌形式的广告而言,中国的广告起源要早得多,起码在魏晋三国时期,通常有牌匾、招牌、牌号的用法,古时指商铺悬挂于店外或名示于包装物上的店家标志和名称。有了招牌的广告形式。日本的八卷俊雄教授指出:“在日本,广告与媒体是同时产生的。原始的媒体是旗帜、招牌、揭示牌等。701年日本最早的律令大宝律制定后,在修改养老律令时,有一个‘关市令’。其中规定:‘凡上市者,每店必须立标志牌题写行名。’”八卷先生的“广告与媒体是同时产生的”这段话很有启发性,即“招牌”既是广告和品牌,又是媒体和传播形式。由此可见,最初的商业广告形式就是以招牌、牌匾形式为主的广告,这也是最原始的品牌广告,或者说最早的商业广告是从品牌广告开始的。

中国和日本都非常注重招牌广告的形式,除了悬挂在店铺外的旗帜、店头的牌匾、包装物上的符号、店内的装饰品,甚至店员的衣着等,无不体现出“招牌”的特点。顾客每每去店铺,店家往往要用“招牌菜”、“招牌师傅”、“招牌产品”等冠以“招牌”名头的东西来吸引顾客,发挥促销的作用,并由此传播店家的影响,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因此,招牌既是传播的媒体,又是传播的内容。就物质形态而言,招牌往往是以旗帜、牌匾、包装物为信息载体的,通过这些载体将信息昭示于人;就信息形态而言,招牌上必然要刊载店家的名号或产品名称,以利顾客识别。但是,招牌作为品牌传播的形态,往往是由实而虚的过程,即从最初的物理的符号形态向意识形态转化,从外在形式的识别向品质与观念的认同的转化。“品质”与“招牌”,正是内在质量与外在形式的统一,由此构成了品牌的内涵。如果以此意思来对应英语的“品牌”翻译,可谓极其贴切生动,恰有异曲同工之妙。

民族品牌范文篇3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战略管理的SWOT分析框架,对民族品牌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4P营销策略分析,提出民族品牌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对于民族品牌的营销策略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学术研究上,国货意识常常被冠以“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之名,因此本文采用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说法,而不用国货意识。Shimp与Sharma在1987年正式提出“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概念,其含义是:当消费者面临国产货与外国货选择的时候,会偏爱和更多地购买本土品牌,对外国货则会产生心理抗拒。这两位学者设计出衡量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的量表,其中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值最小17分,最大119分,分值越大,说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倾向越强,即越倾向于购买国产货。根据这一量表,他们首先证实了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在美国的存在性,并测出美国的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平均值为61.08。之后Netemeyer于1991年验证了该量表在德国、法国、日本的跨文化适用性。随后,研究学者陆续证实了各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中同样存在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现象。

相关研究回顾

在中国,王海忠(2002)对京、沪、穗、渝四地消费者进行调查,全面检验了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及其衡量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的量表,同样证明其在中国的适应性,并测出中国的消费者民族主义倾向平均值为61.22,其程度与美国相近,但却远远低于韩国的平均分90.18。王海忠(2004)以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为细分标准,把中国消费者划分为“国货崇尚簇”、“国货接受簇”和“崇洋簇”3个细分市场,并对其进行轮廓描绘。庄贵军、周南、周连喜(2006)提出在其他情况相同时,本土品牌的相对知名度、相对质量和相对性价比越高,消费者越偏爱本土品牌;消费者越偏爱本土品牌,消费者就越倾向于购买本土品牌。王海忠(2006)通过测量京、沪、穗三地的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研究发现中国消费者同时存在民族中心和民族淡漠两种复杂或矛盾的心理倾向。吴剑琳、朱宁(2010)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青少年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购物意愿的影响,得出我国青少年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平均值为53.61,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购买国产品牌意愿有显著正面影响,对购买国外品牌意愿有显著负面影响。梁修庆、彭绍允(2010)通过对手机与电脑市场的实证分析证明了中国内地基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细分市场具有周期为16个月的季节波动性质,在每年12月份达到波峰,在次年3月份又会降到波谷,但不具有循环周期波动性质。当前中国营销界对中国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研究文献并不多,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在中国市场的适应性仍然有待进一步论证。

基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民族品牌SWOT分析

基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视角分析当前民族品牌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能够给民族品牌的未来发展带来决策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优势:民族品牌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

我国民族品牌向来以价格优势著称,在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都具有巨大的价格优势。价格是消费者考虑购买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民族品牌拥有价格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拥有了竞争优势。研究表明,在其他情况相同时,本土品牌的相对性价比越高,消费者越偏爱本土品牌;消费者越偏爱本土品牌,消费者就越倾向于购买本土品牌。因此,民族品牌的价格优势有助于得到本土消费者的偏爱。

(二)劣势:民族品牌的低品质形象短期内难以改变

“中国造”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同时也烙下了低品质的形象,这种形象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特别是在经历了2007年密集的中国产品事故之后,不少国内民众对民族品牌日渐形成价廉质劣的普遍印象。在民族品牌的质量远远不如外国品牌的情况下,消费者就会倾向于购买质量更高的外国品牌。因此,民族品牌的低品质形象会导致一部分本土消费者的流失。

(三)机会:政府出台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支持国货等政策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但也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供了契机,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向更多地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转变,进一步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支持国货的政策,以此来帮助民族企业度过难关,更是为民族企业亮出“民族牌”提供了契机,指明了方向。因此,民族企业应该把握国家政策倾斜的机会,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民族情绪。

(四)威胁:中国年轻消费者民族主义倾向相对较低

中国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总体上随着年龄变小而有所降低。崇尚洋货的消费群体普遍年龄较轻,对购买民族品牌行为的认同度低。在这个群体当中,即使他们使用了民族品牌,但是对民族品牌仍然会给予负面评价,认为使用民族品牌会带来功能或形象上的损失。这一群体将逐渐成为未来中国消费的主体,将会导致整个中国消费者民族主义倾向值降低。因此,民族企业必须齐心协力,努力培养年轻消费者的民族情感,将此威胁程度降到最低。

通过以上基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民族品牌SWOT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民族品牌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有助于得到本土消费者的偏爱;而民族品牌的低品质形象短期内难以改变,会导致一部分本土消费者的流失;政府出台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支持国货等政策,有助于激发消费者的民族情绪;中国年轻消费者民族主义倾向相对较低,未来中国消费者民族主义倾向值有可能出现下滑。

基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民族品牌营销策略

营销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成为左右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关系到民族品牌的生死存亡。根据4P营销策略分析,将民族品牌的营销策略分为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通过以上基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民族品牌SWOT分析,制定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对民族企业的营销策略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

(一)产品策略:提高产品质量,赢得偏爱基础

伟大品牌的核心是伟大的产品。只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才是维持民族品牌竞争力的根本动力。不关注质量而过分强调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这样塑造起来的民族品牌也只是昙花一现。民族品牌要得到本土消费者的认可,终究要靠过硬的质量才能持久。因此,提高产品质量是民族品牌赢得消费者偏爱的基础。中国消费者并不会一味崇洋消费,民族企业应当注重国货质量的改进。一旦国产货的质量与外国货接近,那么本土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就很容易被激发,从而产生对民族品牌的偏爱之情。而这种民族情结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成为民族品牌维持其竞争力的强大动力。本土企业应该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不断开发创新,赋予产品更多的价值,生产出切切实实让本土消费者信赖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宣扬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将事半功倍。

(二)价格策略:低价凸显性价比,等价赋予高价值

应当针对不同细分市场,采用不同的定价策略。在本土消费者中,崇尚国货和接受国货的消费者占多数,这部分群体目前的消费水平还不是很高,价格仍是影响购买行为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民族品牌一向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在定价上有能力采用比外国品牌更低的价格。对崇尚国货和接受国货的消费者,宜采用低价格策略。本土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低价格策略来突显其高性价比来赢得竞争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国人来购买。对于崇尚外国货的群体,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低价策略不一定适用,反而会给消费者带来民族品牌低端的不良印象。本土企业在争取这部分消费者的时候,必须更多的采用理性诉求,宣扬民族品牌的高品质,并赋予产品比外国货更多的价值,特别是服务价值,在此基础上采用与外国货持平的定价策略,让消费者感到物超所值。

(三)渠道策略:进攻市场空白,注重关系营销

目前中国市场按经济水平可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一线城市市场、二三线城市市场、城镇市场和农村市场。一般来说,在城镇市场和农村市场,外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白。对于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民族品牌,可以考虑暂时避开外国品牌的重点进攻市场,选择进入市场的空白地区——城镇市场和农村市场。对于城镇市场,由于其经济水平不低,而且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相对较高,民族品牌可以优先考虑将渠道铺设到城镇市场,特别是富裕程度较高的城镇。而对于农村市场,由于地区分散,渠道铺设的成本较高,在占据城镇市场之后可以考虑进入。

渠道的目的在于与客户建立联系,从而实现产品的流通。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存在文化上的差异问题,融入中国市场的难度显然要比本土企业大很多。民族企业应该利用本土优势,设法接近消费者,积极进行关系营销,与顾客建立长期、稳定、密切的关系,留住老顾客,发展新顾客。

(四)促销策略:强调个人作用,突出民族特质

民族品牌范文篇4

1.1劳动价值理论观点描述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劳动价值理论由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部分组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其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商品所包含的抽象人类劳动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的劳动的含量。

商品的价值量同样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是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起着支配作用,通过价格的运动来表现。而价格的运动又离不开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市场的调节产生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把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的调节机制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1.2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对价值理论的评述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市场化的初期,其目的是为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除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外,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经营管理和信息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生产因素。尤其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对社会财富积累的贡献越来越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已造福于民”。科学技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具有重大的作用,通过人这一劳动主体把科学技术融入到其他生产要素当中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从而产生出多倍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即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现代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立足,更需要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和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制度作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的产生不过是把社会价值共意得到一种稳定性存在的保证,把道德秩序转化为一种权利秩序,它为社会的共同价值标准和交换行为规范、组织原则以及知识技能等等的人类发展的创造物,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世代承续的社会机制,保存了人们交换行为和关系的模式,并且通过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而扩大了社会交换的范围。这种外部意志的强加力协调着人们的行为动机,并促进或阻碍价值的创造。例如,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股份制逐渐成为公有制主要形式,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劳动者创造价值有激励作用。

2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及构成

2.1从商品的二重性看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

(1)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分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马克思在这里就强调了满足人们需要的是物的客观存在。物的这种“有用性”离开了商品实体就不存在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商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次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既包括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还有社会的。从另一角度看,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从另一角度分析了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到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成为消费者剩余”。这种消费者剩余既可能是商品本身所具备的,也可能是消费者的“发现”,还可能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民族品牌的“有用性”承载于其产品上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在买方市场的今天,消费者购买民族品牌更多的集中在精神和社会需求层面。人们在购买民族品牌享受其基本的“有用性”的同时,更能够感受到爱国主义,振兴民族产业,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品牌走上全球化品牌的趋势的欣慰。可以说,消费者在购买民族品牌所得到的精神和社会层面的上满足,远远高于他所为此支付的价格,也远远高于一般商品所提供的“消费剩余”。

(2)从商品的价值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人的筋肉、神经、脑等的一定生产消耗”。这种劳动耗费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的,即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这里说的商品的价值高低对来说,既表现在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基本功能上,也表现在商品的外在质量和辅助功能、美学功能上;既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物质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的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民族品牌与非民族品牌以及其他非品牌商品的本质差别即在于劳动投入量与数量的差异。由于人们对民族品牌商品投入的劳动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都高于非民族品牌商品的投入,因此品牌商品就包含更多的价值和交换价值,就能满足人们更多、更高从层次的需要。

2.2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与构成

(1)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

品牌价值的内涵可以界定为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所赋予产品的物理功能上的情感和体验附加值。由于其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所以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总资产的著称部分之一。在既定的劳动投入条件下,民族品牌价值取决于生产者特殊劳动投入和市场认可的契合程度。本文主要谈及民族品牌的文化内涵。

品牌文化的积累使得产品不仅仅作为实用价值的载体而存在,更使得产品在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品牌文化更是以一种价值符号来传到产品的理念、价值观念和特殊效用,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进而转化为品牌的经济价值。

(2)民族品牌的价值构成。

从传统的角度看,民族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资源组成、技术工艺、文化特征、广告与形象等也包括安全性、实用性、特殊性所带来的效用(包括生理和心理)。民族品牌价值和其他品牌价值一样,生成过程本质上并无差别。所不同的是,民族品牌价值中更多的包括劳动者的复杂劳动。本文主要讨论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

王成荣在其著作《品牌价值论》中运用品牌经济价值曲线分析了品牌价值的构成,认为品牌价值大小取决于生产者者特殊劳动投入量与市场与社会认可程度的契合点。当两者值较高时,经济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亦然。但是当前者值较大,后者值较小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小,甚至为负;当前者值较低,后者值较高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大。所以,我借鉴王成荣的品牌经济价值构成理论来说明民族品牌经济价值构成,并认为民族品牌价值在其经济价值构成方面与传统品牌的经济价值并无差异性,只是民族品牌更能使消费者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效用(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等)。3民族品牌发展的制度性依赖

制度作为价值共意合法化或者说一种社会的游戏规则,必然会对经济过程产生影响。经济主体行为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等约束下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制度要素在经济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核心地位。

3.1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产品和服务是民族品牌的载体,也是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增值的核心。产品创新是民族品牌提升的第一组成部分,它主要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新包装的设计与运用、新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新产品的市场推广等方面。服务价值也是构成民族品牌价值的有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也可以使产品因良好的服务而增值。

民族品牌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过程中投入大量的生产资源、技术、资金和信誉保证等以使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制度因素无不为民族品牌提升给予支持和保障。制度是以对努力成果的承认和保护,来建立激发努力的激励机制,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来源的。在一个封闭性的制度模式中,最重要的发展基础,或许就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努力程度;而在一个开放的制度模式中,其他因素的介入,或许在某些情况下,会比努力程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如政府对先进技术引进的激励、对高级人才的优惠待遇、以及其他的政策性支持和财政倾斜。

这些年来,大家目睹了我国众多民族品牌如健力宝、活力28、乐百氏等等本土品牌一个个被外资收入囊中之后,汇源的举动确实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这些民族品牌的消失殆尽无不反应了当前国内民族企业发展的艰难和政府对民族品牌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政府应基于民族品牌发展更好的环境和关怀,以必要的合理的措施保护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1)政府应主导国家品牌计划,扶植优势产业区域、产业集群重点突破。(2)制定一系列完备的政策性保护和扶植措施。(3)政府从长远利益考虑有必要干涉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与外国品牌的并购。

3.2民族品牌营销传播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除了民族企业产品本身的创新,对民族品牌进行有效的营销传播活动同样是提升民族品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民族品牌营销也需要投入资源,而资源是价值转换的前提。制度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民族品牌传播过程中也担任重要的角色。制度对信息资源获得的可能性以及获得的效率直接影响了民族品牌传播的速率和传播广度。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信息平台,为民族品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借鉴很多发达国家在利用首脑外交渠道为自己的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的做法,开放国家外交资源,扶植企业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

3.3民族品牌文化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民族品牌文化是民族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的核心。民族品牌物质文化是民族品牌文化的实物体现,民族企业通过产品、品名、标示、包装等方面体现民族品牌文化的是想和品牌价值观。民族品牌文化战略是民族品牌精神贯彻、品牌价值提升和顾客品牌忠诚的实现过程。

那么,作为文化“三层次”中的制度的文化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既是物质文化的精神化,又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化。制度文化的这种两面性质促使了价值观共意在民族品牌文化中的实现和创新。制度要素在强化或淡化因民族文化差异而致使的经济主体出发点差异上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从民族企业内来看,经济主体成员对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努力程度及其效率大小的状况,依赖于制度要素的动力机制塑造,因此,一个落后的制度模式,在强化民族品牌个性和品牌文化创新出发点差异的同时,也就压抑了人们的经济努力,闲置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和对随机因素的利用可能,使整个民族品牌的经济发展表现出呆滞的特征。因此,政府应给予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得民族品牌文化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品牌的国际化更具有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郑怡然.有效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解释[J].江汉论坛,2002,(2).

民族品牌范文篇5

关键词:品牌;强势品牌;品牌创造

一、民族品牌的建立势在必行,也任重道远

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中国企业的产品卖不出价格,长期处于全球生产链和价值链的低端,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却没有较高的增值盈利能力。随着原材料、能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东南亚、中欧、南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原有的制造成本优势将被削弱,制造业势必急剧萎缩,规模巨大的“中国制造”实际上是以极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为代价,获取微不足道的加工费。难怪有经济学家讽喻身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就像一个“大厨房”,捧出去的是精华,留下来的除了满屋蒜皮就是一地鸡毛。

中国经济总量需要赶超的国家依次是: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美国。根据2006年《财富》杂志统计,如果以进入世界500强为依据计算这些国家的世界级企业的个数,意大利为8家、德国34家、英国35家、法国37家、日本82家、美国189家,中国则是15家。六大强国进入全球最具影响力品牌100强的个数分别是2个、9个、4个、8个、7个、58个,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瑞士有4个世界级品牌,荷兰有3.5个,芬兰、韩国和瑞典各有一个,然而我们中国却一个也没有,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所面临的严峻的形势,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赛跑,也预示这将是一场持久而艰苦的较量。

品牌是一个民族经济实力的代表之一。一个民族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声誉的优劣和数量的多少,能够反映该民族的整体形象和经济实力;反过来,民族的经济实力又不断扶持和强化其品牌在国际上的地位。强势品牌的塑造不是少数人、少数企业的事情,它与整个民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一位日本名人曾说过,“代表日本脸面的有两个:左脸是松下电器,右脸是丰田汽车。”品牌专家们普遍认为在当今工商界,品牌是经济增长和获利能力上升的核心。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培养自己民族的世界级品牌,其意义超越了获取经济利益本身。从某种程度上说,世界级品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名片,就如人们看到可口可乐、万宝路品牌,就会想到美国文化乐观奔放、积极向上精神内涵与强大的综合实力。品牌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著名的本土品牌会让国家和民族引以为傲,所以,民族品牌就有着超乎经济的意义。

其实每个知名的品牌都是由所谓的低质品发展而来的,相信大家都还记得MadeinJapan曾经是低质品的代名词,MadeinGermany在1890年时也是英国人打在德国进口商品上的廉价低质品标记。到了今天,他们却是优质品的代名词,那么MadeinChina为何就不能成为优秀品牌的代名词呢?

虽然现在中国品牌的竞争力优势比较弱小,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企业不缺乏产量优势,也不缺乏品质优势,我们能为那么多世界级品牌做OEM就是例证。日本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品牌建设阶段,韩国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无论是在日本还是韩国,从经济起飞到品牌群落崛起之间都会存在大约二十年的时间差,如果这个时间差同样适用于中国的话,那么现在正好是中国企业品牌崛起的时间,中国经济已出现了从财富时代到品牌时代的契机,关键要看中国企业如何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海尔与联想这样优秀企业已经逼近品牌百强。大量的民族品牌企业正在茁壮成长,成为世界级亦是呼之欲出,例如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1993年创立于北京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华旗资讯营业额连续十多年每年保持快速平稳的增长,产品远销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旗下爱国者移动存储产品市场销量连续五年遥遥领先,带动中国移动存储行业迅猛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领先于国际市场的IT产品领域;爱国者MP3随身听入市仅一年即实现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并已连续三年销量遥遥领先,将垄断此领域长达四、五年之久的众多韩国品牌远远甩在后头,成为IT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首个领先于众多国际对手的民族品牌(资料源自:CCID);爱国者显示设备及其它外设产品一直稳居国内市场第一集团,其中电脑机箱连年市场占有率第一(资料源自:CPCW、CNITI)。2004年被CCID评为“数码产业杰出企业”、“中国信息技术创新最具潜力企业”。

二、树立民族品牌的对策

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品牌的魅力,最终要通过高质量的物质产品来体现,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制作工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库存管理、市场销售及售后管理等等,各个环节都关乎品牌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生产经营本身,就是品牌建设。抓好生产销售各环节的管理,向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优质产品并不自然等于强势品牌,名牌不是自发形成的,是通过品牌建立、形象设计、品牌传播、品牌延伸、品牌管理和品牌创新等一系列工作创建起来的。由于品牌建设涉及到社会文化传统、消费者购买习惯、市场竞争环境以及社会传媒配合等诸多方面,因此,品牌建设必须在社会、企业、有关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的通力合作下,才能取得成效。首先,要改变社会消费大众扭曲的崇洋消费情结。其次,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民族品牌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另外,社会传媒必须承担起建设民族品牌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我国企业要进行品牌的创造活动,也就是要从头做起,实现品牌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阶段关系到整个品牌的发展动态,因此要制定出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这是品牌创造的首要任务,也是整个品牌战略的前提条件。企业在品牌的创造阶段肩负着以下几个任务:

第一,进行外部市场和内部企业的调查和分析,确定品牌战略的可行性。要对当前的市场状况进行调查,以了解目前的市场环境,还要对企业自身进行一个适当的评估,看看自己是否确实能够达到实现品牌战略的水平。

第二,产品的质量管理。它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也是实现品牌战略的基础。唯有质量被消费者所认可的产品,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从质量出发,才能在一开始就引导消费者,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品牌的概念。质量是消费者认识产品、评价品牌的最便捷、最准确的途径。

第三,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品牌推广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很好的找准合适自己品牌的定位,那么以后的工作也会受到影响,造成资源的浪费。品牌定位就是要给品牌定下一个特定的位置,使消费者对某个品牌产生相应的联想,通过那个特定的位置使消费者能准确找到相应的品牌。比如,劳斯莱斯,它的购买者不单单是在买车,更多的是在买一种超豪华的标签;如娃哈哈,一提起名字就知道是专为儿童所设计和生产的饮料。只要一提起品牌的名称,人们就能很快了解产品本身的特征、个性、档次等等,这就是成功的品牌定位。

第四,品牌命名。一个成功的品牌除了有准确的品牌定位,还应该有着家喻户晓的知名度。给品牌取一个独特的名字,不仅能区别与其他产品,而且还能使顾客能在第一时间回想起品牌的名称。这样就能使品牌广泛的传播出去,最大程度的提升其知名度。

第五,商标注册:在确立了品牌名称之后,紧随其后的就是要对新成立的品牌予以保护。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与品牌相关的专利或商标的注册,运用法律手段以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

彭菲娅等:论民族品牌战略此外,由于目前全球针对生态恶化在环保等方面要求日渐提高。树立民族品牌,企业还应参与国内的环境和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等认证,一方面在国内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另一方面也为获得国际认证做准备。近年来,中国每年新通过认证的企业和产品出现明显递增的趋势,如2000年,全国通过绿色产品认证的企业和产品各有417家和819个,而2004年新认证的企业和产品已增长到1117家和3,080个,5年内分别增长约268%和367%,总数也分别达到2,836家、6,496个。

参考文献:

[1]薛可.品牌扩张,延伸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胡大立,吴照云.关于优化价值链的几点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1,(12).

[3]戴维.赖布斯坦.多品牌企业与单一品牌企业[N].参考消息,2005-02-05.

[4]李光斗.品牌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刘孝龙.品牌效应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论坛,2004,(01).

民族品牌范文篇6

关键词:品牌;强势品牌;品牌创造

一、民族品牌的建立势在必行,也任重道远

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中国企业的产品卖不出价格,长期处于全球生产链和价值链的低端,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却没有较高的增值盈利能力。随着原材料、能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东南亚、中欧、南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原有的制造成本优势将被削弱,制造业势必急剧萎缩,规模巨大的“中国制造”实际上是以极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为代价,获取微不足道的加工费。难怪有经济学家讽喻身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就像一个“大厨房”,捧出去的是精华,留下来的除了满屋蒜皮就是一地鸡毛。

中国经济总量需要赶超的国家依次是: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美国。根据2006年《财富》杂志统计,如果以进入世界500强为依据计算这些国家的世界级企业的个数,意大利为8家、德国34家、英国35家、法国37家、日本82家、美国189家,中国则是15家。六大强国进入全球最具影响力品牌100强的个数分别是2个、9个、4个、8个、7个、58个,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瑞士有4个世界级品牌,荷兰有3.5个,芬兰、韩国和瑞典各有一个,然而我们中国却一个也没有,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所面临的严峻的形势,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赛跑,也预示这将是一场持久而艰苦的较量。

品牌是一个民族经济实力的代表之一。一个民族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声誉的优劣和数量的多少,能够反映该民族的整体形象和经济实力;反过来,民族的经济实力又不断扶持和强化其品牌在国际上的地位。强势品牌的塑造不是少数人、少数企业的事情,它与整个民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一位日本名人曾说过,“代表日本脸面的有两个:左脸是松下电器,右脸是丰田汽车。”品牌专家们普遍认为在当今工商界,品牌是经济增长和获利能力上升的核心。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培养自己民族的世界级品牌,其意义超越了获取经济利益本身。从某种程度上说,世界级品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名片,就如人们看到可口可乐、万宝路品牌,就会想到美国文化乐观奔放、积极向上精神内涵与强大的综合实力。品牌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著名的本土品牌会让国家和民族引以为傲,所以,民族品牌就有着超乎经济的意义。

其实每个知名的品牌都是由所谓的低质品发展而来的,相信大家都还记得MadeinJapan曾经是低质品的代名词,MadeinGermany在1890年时也是英国人打在德国进口商品上的廉价低质品标记。到了今天,他们却是优质品的代名词,那么MadeinChina为何就不能成为优秀品牌的代名词呢?

虽然现在中国品牌的竞争力优势比较弱小,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企业不缺乏产量优势,也不缺乏品质优势,我们能为那么多世界级品牌做OEM就是例证。日本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品牌建设阶段,韩国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无论是在日本还是韩国,从经济起飞到品牌群落崛起之间都会存在大约二十年的时间差,如果这个时间差同样适用于中国的话,那么现在正好是中国企业品牌崛起的时间,中国经济已出现了从财富时代到品牌时代的契机,关键要看中国企业如何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海尔与联想这样优秀企业已经逼近品牌百强。大量的民族品牌企业正在茁壮成长,成为世界级亦是呼之欲出,例如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1993年创立于北京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华旗资讯营业额连续十多年每年保持快速平稳的增长,产品远销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旗下爱国者移动存储产品市场销量连续五年遥遥领先,带动中国移动存储行业迅猛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领先于国际市场的IT产品领域;爱国者MP3随身听入市仅一年即实现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并已连续三年销量遥遥领先,将垄断此领域长达四、五年之久的众多韩国品牌远远甩在后头,成为IT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首个领先于众多国际对手的民族品牌(资料源自:CCID);爱国者显示设备及其它外设产品一直稳居国内市场第一集团,其中电脑机箱连年市场占有率第一(资料源自:CPCW、CNITI)。2004年被CCID评为“数码产业杰出企业”、“中国信息技术创新最具潜力企业”。

二、树立民族品牌的对策

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品牌的魅力,最终要通过高质量的物质产品来体现,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制作工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库存管理、市场销售及售后管理等等,各个环节都关乎品牌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生产经营本身,就是品牌建设。抓好生产销售各环节的管理,向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优质产品并不自然等于强势品牌,名牌不是自发形成的,是通过品牌建立、形象设计、品牌传播、品牌延伸、品牌管理和品牌创新等一系列工作创建起来的。由于品牌建设涉及到社会文化传统、消费者购买习惯、市场竞争环境以及社会传媒配合等诸多方面,因此,品牌建设必须在社会、企业、有关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的通力合作下,才能取得成效。首先,要改变社会消费大众扭曲的崇洋消费情结。其次,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民族品牌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另外,社会传媒必须承担起建设民族品牌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我国企业要进行品牌的创造活动,也就是要从头做起,实现品牌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阶段关系到整个品牌的发展动态,因此要制定出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这是品牌创造的首要任务,也是整个品牌战略的前提条件。企业在品牌的创造阶段肩负着以下几个任务:

第一,进行外部市场和内部企业的调查和分析,确定品牌战略的可行性。要对当前的市场状况进行调查,以了解目前的市场环境,还要对企业自身进行一个适当的评估,看看自己是否确实能够达到实现品牌战略的水平。

第二,产品的质量管理。它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也是实现品牌战略的基础。唯有质量被消费者所认可的产品,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从质量出发,才能在一开始就引导消费者,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品牌的概念。质量是消费者认识产品、评价品牌的最便捷、最准确的途径。

第三,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品牌推广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很好的找准合适自己品牌的定位,那么以后的工作也会受到影响,造成资源的浪费。品牌定位就是要给品牌定下一个特定的位置,使消费者对某个品牌产生相应的联想,通过那个特定的位置使消费者能准确找到相应的品牌。比如,劳斯莱斯,它的购买者不单单是在买车,更多的是在买一种超豪华的标签;如娃哈哈,一提起名字就知道是专为儿童所设计和生产的饮料。只要一提起品牌的名称,人们就能很快了解产品本身的特征、个性、档次等等,这就是成功的品牌定位。

第四,品牌命名。一个成功的品牌除了有准确的品牌定位,还应该有着家喻户晓的知名度。给品牌取一个独特的名字,不仅能区别与其他产品,而且还能使顾客能在第一时间回想起品牌的名称。这样就能使品牌广泛的传播出去,最大程度的提升其知名度。

第五,商标注册:在确立了品牌名称之后,紧随其后的就是要对新成立的品牌予以保护。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与品牌相关的专利或商标的注册,运用法律手段以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

彭菲娅等:论民族品牌战略此外,由于目前全球针对生态恶化在环保等方面要求日渐提高。树立民族品牌,企业还应参与国内的环境和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等认证,一方面在国内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另一方面也为获得国际认证做准备。近年来,中国每年新通过认证的企业和产品出现明显递增的趋势,如2000年,全国通过绿色产品认证的企业和产品各有417家和819个,而2004年新认证的企业和产品已增长到1117家和3,080个,5年内分别增长约268%和367%,总数也分别达到2,836家、6,496个。

参考文献:

[1]薛可.品牌扩张,延伸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胡大立,吴照云.关于优化价值链的几点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1,(12).

[3]戴维.赖布斯坦.多品牌企业与单一品牌企业[N].参考消息,2005-02-05.

[4]李光斗.品牌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刘孝龙.品牌效应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论坛,2004,(01).

民族品牌范文篇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消费的功能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着装方面,服饰品不单起原始社会中御寒、遮羞的作用了,如今更强调服饰品的品牌性、时尚性、流行性、符号性,在款式与材质上也越来越丰富,服饰品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这个人的形象、品味,相当于是人的“第二张脸”;饮食方面,“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今社会不仅仅强调食品的食欲满足的色香味美,还更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卖方市场也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方式,不再过度追求“外观”,更追求符合自然规律的健康食品;居住方面,房屋由原始的遮避所,到改革开放的福利分配,再到个人消费私有住房,这其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住房消费向环境优良、住宅布局合理、装修豪华、配套设施完善的享受型发展;出行方面,以自行车为主的交通方式,正在向以私家车、轻轨、地铁的快捷方式发展;社交方面,更是各种名牌炫摆的地方,仿佛我国进入了富裕社会……时尚性的符号消费正在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文化潮流。所以,在消费文化的多元化、符号化发展趋势下,市场经济发展及其竞争也为民族艺术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品牌化发展战略的市场竞争中,也需要民族艺术设计在商品形象、商品包装、商品文化、商品营销方面提供艺术设计支撑。“品牌化战略”是一个组合性概念,其内涵呈现出一个递进层次。所谓品牌,也就是商品的牌子,通常由符号、图案、文字、标志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用作企业文化理念体现,以便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别。品牌化的根本是创造差别使自己的商品与众不同。而品牌化战略则是把品牌化运用到市场竞争、市场营销战略之中,以争夺顾客、争夺市场份额,使企业成为某类商品的龙头、甚至独占熬头的发展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以奢侈品为代表的符号消费文化正日益浸渍我国市场经济,挤占我国的中高端消费品市场。“洋品牌”的消费文化,对我国“看广告长大”的青少年一代,影响尤其深刻。吃洋快餐、过洋节、用洋品牌,成为他们攀比消费的首选,对我国民族品牌和消费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大学生贷款买苹果背后的真问题”。据重庆商报报道:从2012年1月至今年2月底,2万多名武汉大学生办理了担保服务,额度超过1.6亿元,这些学生贷款主要是购买新上市智能手机平板。在透支消费风行的时代,大学生通过正常的借贷渠道购买自己心仪的商品,从法律上讲,年满18岁就是完全行为责任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考虑到多数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没有收入来源,一旦还不起贷款,就由家长承担,背上信用污点。这样的提前消费又显得过于盲目,有“攀比”之嫌。麦肯锡市场调查中曾提出,“品牌对中国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有重要影响。不过,这并不能视为人们对单一品牌的忠诚度有所增加的信号。”[2]品牌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刺激消费者,例如我们去大卖场选购牙膏,首选的品牌不外乎就是国产的黑人、冷酸灵、云南白药等,或者外来品牌高露洁、佳洁士等,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会关注品牌的知名度,首选知名、安全的品牌,通俗说法就是“消费者看牌子选购产品”。某种意义上,一个品牌所代表的不单是产品,更是某种概念,生活方式的理念、社会地位的象征、消费观念、安全感等。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心目中会感受到品牌所带来的文化附加值,从心理上获得满足、体验感。面对消费市场这一态势,与此相关的民族产品包装设计与广告设计的问题也就日益突出,这种压力已经制约我国民族艺术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民族艺术设计发展模式难以继续。因此,如何强化民族艺术设计,树立民族品牌化战略形象,如何实现民族品牌战略化,与当前符号消费趋势相结合,顺应时代潮流,将民族地区商品规范化、市场化、品牌化、符号化,就是我们面临和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少数民族艺术涵盖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建筑、服饰、音乐、绘画、饮食与生活习俗等等,这其中还包含了语言、文学、画型、地域产品、文化风俗等等大量的科研成果,这些内容对民族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如何运用这些宝贵资源第五卷74对民族艺术再设计,结合符号消费的趋势,进而传承与发扬、开拓与创新,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消费文化与民族艺术产业,让大众对民族品牌有亲切感、自豪感、归属感,是一项前景广阔而任务艰巨的事业。

二、我国民族艺术设计的案例分析

品牌化战略的提出是应对市场经济的竞争产物,是实现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著名的USP-uniquesellingproposition理论,20世纪50年代初劳斯•瑞夫斯提出,他较早地意识到广告必须引发消费的认同,而不是广告人员硬性赋予广告的东西。一个好的品牌定位就意味着品牌已经成功一半,如现在受年轻一代观众追捧的湖南卫视,其金灿灿类似芒果的台标,在观众的视觉与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综艺节目的先驱者,湖南卫视已牢牢扎根于广大观众的潜意识。市面上其他卫视的竞争非旦没有撼动其综艺娱乐节目霸主地位,反而促使其成功经营出许多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成为目前国内电视娱乐品牌成功范例之一。符号消费,是人们脱离基本生存需求以后发展起来的以文化、精神需求为主的消费趋势,其市场表现的一般形式就是时尚消费、甚至“奢侈品牌消费”。现代社会中的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从产品本身属性去改变已经变得潜力有限了,由此诞生了商品的符号化。符号化的过程实际是赋予商品本身和品牌象征的意义,所以符号消费往往与品牌化战略相联系。例如现在市面上随处可见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食品———苦荞茶。四川作为苦荞的主要产地,又是民族种类众多的地区,具有很大的优势。苦荞学名鞑靼荞麦(F.tataricum),分为普通苦荞和黑苦荞。《本草纲目》记载鞑靼荞麦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练五脏滓秽及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3]。苦荞茶是将苦荞麦的种子经过筛选、烘烤等现代工序加工而成的冲饮品。纵观市场上的苦荞茶品牌参差不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消费者较为熟悉的品牌仅有如下:三匠、彝乡人、彝家三寨等,缺乏具有品牌性、符号性的品牌。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良好,饮食丰富,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摄入过量,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每天坐办公室,缺乏锻炼,带来的后果就是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害。苦荞茶与一般茶叶相比,其自身带有苦荞黄铜,苦荞当中的类黄铜成分对人们的身体十分有益,可以起到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生几率,虽然达不到替代药物的疗效,但它是一种健康的饮品,略带麦香味的口感适合大众口味。

现代人们在满足基本衣食住行后,越来越提高自己的健康养生意识,而苦荞茶的出现刚好弥补了茶叶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可以预见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饮用苦荞茶。面对这样的消费市场,如何将苦荞茶品牌化与市场相结合值得我们深思。苦荞茶的市场前景巨大,苦荞茶品牌化战略上应当与市场多方面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生态健康的道路。比如借鉴美国连锁咖啡———星巴克,虽然消费者对星巴克褒贬各异,但是依然阻挡不了消费者对星巴克的推崇备至。更多时候,星巴克所代表的是一种身份感认同,将咖啡作为一种载体,向消费者传递一种融入美式生活的消费文化。星巴克是普通咖啡售价的2-3倍,感染与吸引消费者的不是味蕾,而是时尚生活方式的概念,它所营造的舒适环境、咖啡豆的香醇气味,快捷的免费无线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了第三空间,星巴克所代表的不仅是咖啡,更是一种咖啡文化体验,自助式的服务使消费者感觉以人为本,在匆忙的生活中能停下来享受片刻个人时间,给消费者一种温暖的感觉,星巴克不单单是销售咖啡,更是在“卖环境”,让每一个消费者来到星巴克有家的感觉,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品牌化”、“符号化”。反思我们的苦荞茶品牌在营销战略上,应该学习国外优秀连锁品牌成功的市场营销经验。我们的苦荞茶在产品质量上是达到国家要求的,但在品牌营销战略、科技创新、文化发掘上,恰恰缺少了这几个方面,这对于现在的消费市场来说是重中之重,如今的产品不再是质量上乘就会畅销,质量是重要的,而怎么与市场相结合吸引消费者,产生品牌效应却更重要。在苦荞茶的包装上,要与时代相结合。例如三匠苦荞中的黑苦荞全株茶系列(图一),在色彩上多以黄、黑、红为主色调,主要以黑底配以红色苦荞茶杯及略带凉山彝族风格的纹样,带有彝族漆器的感觉,茶杯上的火焰寓意苦荞茶业红红火火,彝族是崇尚火的民族,茶杯上的火焰非常具有民族代表性,蕴含着原汁原味的凉山彝族文化元素,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群体。

包装材料上可采用环保可回收的材质,不过度包装,也更能凸显出苦荞茶的绿色、生态;市场营销上突出苦荞茶的特点———生态、健康;价位上,制定合理结构,让不同层次消费者都有承受能力和选择余地;品牌化战略的艺术设计上,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健康时尚、文化品味的苦荞茶品牌符号,就像四川茶业界,一说到花茶,就会联想“碧潭飘雪”,一说到绿茶,就会联想“竹叶青”那样,从而形成具有市场效应的民族品牌化符号。再例如“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图二),来自西藏念青唐古拉山脉海拔5100米的原始冰川水源地,含有锂、锶、偏硅酸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含量达到天然矿泉水的中国新国标和欧盟标准,纯净清澈,口味纯正,是优质复合型矿泉水。“5100”冰川矿泉水在包装风格上简洁大方,透明的包装让消费者一眼就可以辨别其特殊的水源,蓝色的标签给人一种纯净无污染的感觉,仿佛喝上一口都能感受到世界脊梁西藏的纯净,其500ml的矿泉水外形比例优美,曾获得我国饮料工业协会“优秀包装设计”[4],2013年美国时间11月13日,获得2013年度全球瓶装水行业最值得期待的大奖:“最佳矿泉水奖”。[5]该款矿泉水定位高端,有别于超市中的一般平价矿泉水,价格甚至媲美法国依云等高端矿泉水,这样的价格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有点难以接受。消费者与“西藏5100”矿泉水的首次接触,则是乘坐动车时,凭车票向乘务员免费换取的。它主要的销售渠道为会务团购、商务团购和时尚消费者等。被誉为“世界好水”的西藏5100冰川矿泉水于2011年6月30日上午9时30分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这是国内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高端矿泉水企业,也是西藏自治区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公司。[6]在中国,价位与国际品牌媲美的矿泉水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市场需求呢?其一是因为这款矿泉水主要的卖点是来自西藏的原始冰川水,品质高、生态、无污染,它自身的水源独特性是一般矿泉水无法达到的。其二是国内本身缺少国产高端矿泉水品牌,它的出现刚好符合了高端市场的需求、填补了空白。在一些高端会务中采用这样的矿泉水作为官方饮用水,一方面振兴了我国自身的民族企业,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民族地区高端品牌的打造。图二5100矿泉水包装设计此外,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西南民族大学主办的民族专业学术理论期刊《民族学刊》(图三)其设计也值得一提。该刊物于2010年6月正式创刊,期刊主要突出西南地区的民族研究特色,展示民族学研究成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学专业学术期刊———《民族学研究集刊》于1936年出版了第一辑,其封面题字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内涵。《民族学刊》选择了其题字的集字作为刊名题字,希望能秉承历史上优良的学术传统。《民族学刊》作为民族学专业性学术期刊,在封面设计上既有少数民族的传统元素,又有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在纹样设计上,带有传统民族风格和吉祥的寓意。

刊名下搭配暗红色条纹,突出期刊的名称,也增加了封面的动感,识别性很强,成为《民族学刊》的文化品牌形象。在书脊、扉页和目录上也采用相关标识的设计方式,方便读者阅读。页眉和内文版式的设计也体现了与封面一致的标识,使版面有整体效果。封底采用全英文,与国际接轨,方便国外读者阅读,这不单是一本民族学专业期刊,更是一本国际化的民族学期刊,使整本期刊看上去统一。从上述三个例子中我们得出,强化民族艺术设计的同时,一方面打造民族高端品牌,一方面也要打造中、低端品牌。现在,许多地区都在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例如像四川省汶川县震后特色旅游产品开发,通过保留震后遗址的原封原貌,与灾后重建的旅游生态区相辅相成,既表达震后对失去家园的受难者的沉重哀悼、又向后人展示了国家大力扶持灾后地区的重建与发展。这一系列发展也带动了汶川地区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市场,但这些旅游纪念品的艺术品位还不够高,民族地区的各个企业、商家也迫切需要把“设计”作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树立民族地区的品牌形象,让民族地区特色品牌走向世界,弘扬民族精神。

三、民族艺术设计适应消费市场的品牌化战略构想

在符号消费渐成趋势、国外符号品牌不断挤占我国民族品牌市场的形势下,笔者对少数民族艺术设计的品牌化战略,提出以下构想:

(一)民族艺术设计与品牌化战略相结合

通过独特的销售理论,给产品赋予一个恰当的卖点与定位是尤其重要的。某种程度上说,品牌形象比产品的功能更为重要,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品牌产品比非品牌产品更加安全可靠。民族艺术设计在品牌化战略上,应当将品牌再定位,实现超越性的创新。比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素有中国“石榴之乡”,早在唐朝时期,会理石榴就是皇帝御定贡品,每年由南诏王送入宫中。会理县委、县政府把会理石榴作为当地特色农支柱产业,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果农的栽培管理技术,实现石榴产业化经营,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东南亚、中欧及欧美各国,迄今已荣获四川省著名认证商标注册,将会理石榴品牌化、统一监制会理石榴外包装,确保会理石榴品质,并每年9月举行国际石榴节,通过石榴产业带动当地运输、包装等其它行业发展。会理石榴走的是品牌化战略,将农副产品证明商标注册,并每年9月举行国际石榴节,让会理石榴成为会理县的新标签。我们的民族艺术设计在品牌定位上大多都不够精准,如今的市场更加细分化、规范化,民族艺术设计应当找寻适合自主品牌化的策略路线,定位好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然后以品牌识别系统统帅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

(二)民族艺术设计与市场营销相结合

少数民族艺术设计要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前提,设计开发出来的产品既符合市场规律,又有前瞻性。要大力突出民族地区品牌的符号性、独特性、文化内涵性、时展性。第一,产品设计要与销售模式、商业体系、业态模式接轨,比如用于“实体店”销售的与用于“电商”销售的,在包装设计上,后者必须适应物流业、快递业的特点。现代人讲究时代性前提下的实用性,做到包装不过度、功能不夸张,时尚与实惠共存。第二,针对个性化消费和市场细分的趋势,品牌的结构策略要有高、中、低消费层次划分,老、中、青消费人群划分,会务、商务、休闲等功能划分,从而兼顾品牌的各个消费阶层的定位与选择,实现针对性营销。例如在苦荞茶营销上,可将原产地开发为苦荞生态园区,让消费者前来参观苦荞茶的生产流程,对苦荞茶有个全面的了解,在参观的同时品茶,在这个基础上开发一系列苦荞产品,如年轻系列、中老年系列、高档系列等等,适应不同的年龄阶层的需求,在销售上可借鉴像竹叶青专卖店的形象设计,让消费者在口感上、视觉上得到满足,从而真正的与市场相结合。

(三)民族艺术设计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艺术设计与科技相结合,是艺术设计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民族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借助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大幅度地提升艺术设计的科技含量,更能彰显符号品牌的科技价值。比如苦荞茶品牌的设计上,可以运用科技手段,突破“茶叶”品种的种类边界,向茶叶食品拓展,开发茶点、茶零食等其它绿色健康食品,并开拓高档酒楼、宾馆的自助餐市场;再例如桂林阳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就是利用现代化手段,结合桂林的山,漓江的水,现代灯光技术作为表演舞台,通过实景的演出,给观众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视觉效果。象我们生活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3D技术,早在2011年Burberry秋冬3D服装秀上,首次将3D技术运用在服装上,在秀场上运用全息摄影和数码投影技术,将模特变成3D人物,模特走着走着,突然化为虚幻,爆破定格等等,美轮美奂的效果,让我们不禁慨叹科技改变生活。我们的民族艺术设计也要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创造新的视觉效果、给消费者带来感官的美学刺激,从而促进消费。

(四)民族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相结合

将少数民族艺术与流行文化相结合,注入新鲜创意元素,值得我们探索。现代人的消费不仅追求实用性,更追求文化性。美国经济学家派恩提出:“体验本身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其灵魂和核心是主题体验设计。”[7]如同苹果零售体验店一样,消费者通过免费体验苹果产品,听音乐、打游戏、看电影等等,直观的了解到苹果产品的优点。人性化的互动过程,吸引了很多潜在消费者,顾客体验的不单单是数码产品,更是一种氛围、温暖,消费者置身于苹果体验店中所感受到的是人情味。没有销售人员说服消费者购买,放松心情参与互动,苹果产品也在毫不经意间向消费者进行了自我推销。我们的民族品牌往往缺少了这样的氛围,甚至有些品牌是以生硬的方式来打造文化氛围。中华五千年漫长的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价值可以挖掘。但是形式要通俗化、时尚化、时代化,不能要求消费者像学术研究者一样来学习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这样会脱离市场实际。毕竟民族艺术设计是为符号产品销售服务的,如果脱离了主要消费群体,就会偏离市场需求,形成失败。2012年火爆全球的江南style一样,其歌曲和骑马舞就让一般大众能接受,简单的舞步,重复的旋律让不大了解歌词的观众也能简单哼唱,形成大众化的模仿潮流,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市场效应,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五)民族艺术设计与国际化战略接轨

民族品牌范文篇8

关键词:品牌营销;战略;竞争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一、前言

西北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大量聚集的地域。广袤的西北拥有丰富的资源,丰富的资源还未实现相应的效益。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品牌畅行的世纪,各个国家都极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以品牌争夺市场、以品牌赢天下、以品牌谋未来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其经济发展、企业发展、品牌构建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客观上为西北发展经济、提升企业竞争、发展企业品牌提供了机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如何面对机遇谋区域发展,创造西北少数民族自己的品牌,广泛参与国际竞争是一个值得审慎思考的课题。

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企业

树立品牌的必要性品牌是一个企业区别与其它企业的标志,表现于外有品牌名称、品牌符号、品牌标记等元素,表现于内有企业价值观、社会责任、文化内涵等。树立企业品牌既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必然,也是企业赢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途径。(一)竞争的市场需要有竞争力的企业品牌。1.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从市场的角度看,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为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有效为社会提供产品及服务,并在市场交换中获得期望的利益,达到其目的。企业的竞争力有三个层面的理解:其一,企业的产品有竞争力。产品无论是外观的设计、造型,还是内在的功能、属性、品质在同类产品中有着不可替代性;其二,企业的营销管理要素组合科学。体现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合理、运行机制健全流畅、企业人才储备量充足、企业管理方法合理科学;其三,企业的核心实力突出。它表现为企业有系统的管理经营理念、有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勇于创新的精神等。2.企业品牌是企业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竞争力要素的集合。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企业品牌,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企业商品品牌;二是企业服务品牌。商品品牌的着力点在于为消费者提供清晰、可辨、标志明确的产品,使消费者在众多竞争产品中一眼就可以辨别出该产品,这是企业品牌的外形表现,能够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企业服务品牌的着力点在于为顾客提供期望得到或超出期望的满足感。它是一种顾客的心里感受,能让顾客真切地感受到企业服务的诚心,是企业品牌的内在核心,提升着企业的美誉度。3.企业品牌和企业竞争力不可分割。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其一,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直面激烈竞争市场的基础。竞争力强,企业品牌就坚挺,品牌影响力就广泛,知晓企业品牌的消费者、社会公众就多,辐射到企业品牌上,表现为消费者的追逐和狂热;竞争力弱,企业品牌则默默无闻,品牌影响力有限,知晓企业品牌的消费者、社会公众就少,企业品牌无生机,对企业品牌而言门可罗雀;其二,企业品牌对企业竞争力有反作用。企业品牌的名气越大,传播范围越广,消费者、社会公众则越追逐,忠诚客户也越多,企业产品的延伸和推广付出的成本、费用则少,在竞争的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自然而然竞争力就强。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品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矛盾体,脱离了竞争力的企业品牌是一具虚壳,不会在市场存活太久;具备了竞争力的企业品牌不仅品牌名声鹊起,而且生命力长久。(二)有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广泛优势。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逐渐趋向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在市场中打拼靠的是强有力的内在功夫,即企业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企业品牌则是人人能够看得见,感受的到的眼前事物。1.企业品牌具有显而易见的可视性。一是企业品牌标志,此信息易被消费者辨认和记忆,由一系列符号、图案、色彩、字体等要素组成。每当品牌标志映入消费者眼帘,便会刺激消费者的视觉神经,若品牌标志是消费者所熟悉、青睐、喜爱、偏好的企业及产品,则容易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其产生购买行为。这一可视性因素,助力消费者区别了企业及产品;二是企业品牌名称,品牌中能够用语言称谓的部分,既有文字符号又能通过听觉器官接受到文字的信息。品牌名称常常在消费者中相互传播,成为讨论企业或产品的媒介,人们往往以品牌名称指代产品。不管是品牌名称还是品牌标志,显现和视听的结合促成了企业品牌的市场效果,消费者借此确认和选择企业产品。2.竞争力强的企业品牌易被消费者优选。现在的市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越来越高。消费者以品牌论英雄、以品牌代满足感。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企业品牌的竞争力强大。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研发、科技、经营、销售等环节中成本费用领先,产品处于领先地位或独特性强;另一方面,企业品牌所营造的文化内涵、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社会责任等价值观,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共鸣、认同。

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企业品牌发展现状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尤其是矿物资源、自然环境资源、农产品资源、畜牧业资源等独具特色。以优厚资源形成的特色产品众多,但市场叫卖而获利少。尽管企业在产品研发、产品创造、产品包装、产品营销等环节上给予重投,可是成效不显著,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企业品牌意识淡薄。1.重视产品的开发生产忽略品牌的建设维护。多数企业在生产开发产品方面投入的力度大,而在商标设计、登记注册、品牌标志、品牌内涵建设等方面投入力度少。2.消费需求动力不足影响了企业品牌的建立。受交通条件、地理气候、民族习惯、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该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集中、资源优势突显的城市,消费能力强;而人口稀疏、生活水平较低的城镇则消费能力弱。(二)企业品牌定位缺失。1.重产品销售轻市场细分。企业在产品销售中投入力度大,重视产量成本的核算、重视渠道的建立合作、重视广告的传播;轻视市场的分析、缺乏有效的市场细分、对变化多端的市场消费人群难以有效辨识。2.目标顾客不明。该地区的部分企业在广告宣传上投入的精力和费用大,在细分目标顾客上投入的精力少,在产品定位上有些模糊,致使忠实的客户难以培养起来。(三)企业品牌战略管理不足。1.缺乏整体规划的企业品牌管理体系。调查中发现部分企业,缺乏专门的企业品牌设计、规划、管理机构,缺乏专业的企业品牌设计、规划、管理团队,一些企业把品牌设计规划外包,其效果不甚理想。2.企业品牌战略管理方法缺失。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核心管理者多数勇于创业、吃苦耐劳,但管理水平、管理意识、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有些欠缺。一方面,对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的政策理解不透彻;另一方面,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束缚,终生学习、改变观念、吸纳新生事物行动迟滞,种种因素的叠加导致企业品牌战略管理不足。

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

竞争是一种常态,竞争必然会优胜劣汰。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若能在战略层面胜出,则易在销售层级上赢利。(一)科学合理地进行品牌定位。1.准确分析消费需求。西北地区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消费需求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征,企业必须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才能分清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行为的消费者对产品需要的异同,才能有的放矢地供给消费需求,实现营销目标。2.科学合理进行产品定位。产品定位是在目标市场清晰明确的基础上量身打造所需产品的过程,企业科学合理地划分市场,把产品定位于满足他们需求、实现他们利益的基点上,销售会顺畅许多。3.突出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定位的载体是产品,产品定位准确为品牌定位奠定了基础。但产品定位不能替代品牌定位,因为品牌定位的核心是塑造品牌形象,着眼点是目标消费者的思想心里感受。所以,品牌定位的价值是在目标顾客心智中形成该品牌的独特位置。(二)创建适合企业自身的品牌战略模式。1.适合于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战略模式即是好模式。品牌战略模式各种各样,且各有优劣。在企业战略规划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企业面对的市场不同、竞争状况不同,品牌模式的选择会不同。只要这种模式符合企业生存发展需要,促使企业在竞争中获胜,助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即是可用模式。2.品牌战略与企业战略相协调。品牌战略是企业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战略在整体规划部署中要吸纳品牌战略项目。一方面,品牌战略在模式的选择上要与总体战略相协调,避免产生掣肘现象;另一方面,总体战略的实施需要通过品牌战略项目的完成而体现。品牌战略模式是否适合企业发展,不仅要看品牌战略模式在特征上是否与企业战略相一致;还要看运行实施过程中两种战略是否相向而行。(三)持续保证品牌质量创造品牌个性。1.品牌的根基是品质。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所在,是品牌的基本立足点,缺乏品质保证的品牌会失去消费者的支持。企业在品牌战略实施中,既要盯紧市场不懈怠、又要狠抓产品质量不松手。有品质保证的品牌会得到消费者信赖、靠质量夯实的品牌根基会牢固。2.彰显品牌个性赢得忠诚顾客。有了品质保证的品牌还需要创造品牌个性,品牌个性是将品牌人格化后传播于消费者,让目标消费者由外到内地感觉该品牌产品与自己的喜好、追求、风格、品位、个性是共同的。消费者执着地认可该品牌、无疑地选择该品牌、忠实地购买该品牌,就是在品牌形象中找到了自己所需、所求、所思、所想,归结到底是品牌个性与目标消费者的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心里追求相契合。(四)建立有效的品牌推广途径。品牌的成功离不开持续、广泛,且有效的传播方法和路径。1.媒体传播。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品牌信息的传递,媒体不同的传播形式效果会不同,各种媒体的交互传播,也会形成传播网络,使目标顾客对品牌特征的感知更强烈、心里认同更深刻。2.开展品牌营销活动。企业利用正常的营销活动,如直销、促销、营业推广、人员推销、价格策略等营销手段,建立自己的品牌推广平台,使客户既获得品牌实体的功能,也得到品牌利益价值。3.体验营销。选择合适的目标顾客,营造一种氛围,设计构造一幕剧情或事件,为其提供身在其中的感受,令其难以忘怀。通过顾客的体验,让品牌的魅力融化于顾客心里,降低顾客感知风险,建立品牌与感知顾客的共鸣,吸引更多顾客,带来顾客忠诚。4.口碑传播。口碑传播是一种能够带来高可信度的宣传方式,在现代营销活动中极具影响力。品牌推广借助口碑传播,既影响消费者态度和行为,又节约企业费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网络传播。互联网的功效和传播速度是人人共识的快车道,网络营销是企业不可或缺的手段,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品牌离不开网络传播渠道。当下国内,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年轻还是年长,几乎人人都有手机,且人人时时上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企业推广产品、推广品牌提供了便捷的渠道,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实现企业品牌广泛持久地传播。

五、结束语

激烈竞争的市场催生了品牌,品牌战略的实施必将带来市场新发展。“一带一路”广阔的市场空间里会是品牌展示的舞台,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若能抓住机遇,重视品牌战略研究和实施,就能促进地区特色品牌地高效成长,更能增强企业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伟芳,品牌管理[M].大连理工出版社.2014

[2]吴添祖,邹钢.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1(8):66-69

[3]张雁白,杨铖.试析品牌营销及其战略调整[J].商业研究.2004(10):113-115

[4]王玉华,品牌营销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1,25(9):54-57

民族品牌范文篇9

品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民族、地域、时间的概念,其构成要素是多元而复杂的。

就宏观而言由于民族、地域、文化环境的不同,品牌的内容和特征也有很大差异;就微观而言,品类、企业和消费需求差异,对品牌的构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品牌概念内涵演进的轨迹取决于文化环境、地域环境和市场环境。现今的品牌理论发源于西方,这一理论建构和话语形式都完全是西方化的。我国业界在引进西方品牌理论的时候,往往忽视了我国品牌生成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将西方品牌理论到中国企业来生搬硬套,导致了许多的失误。虽然不同国家的品牌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是更有民族的个性一面。现有的品牌理论往往只强调了品牌的共通性而忽视了其内在的差异性。

任何一个品牌的生成与发展首先是民族和历史的,对任何一个时期的品牌的理解,都不能脱离其具体的文化环境和历史环境。以日本最早的着名百年老店三越百货为例,三越百货从1611年开始创办,迄今日本历史最悠久的商店,也是日本最知名的百货店品牌。日本着名的品牌专家八卷俊雄教授认为,三越是日本最早的系统化的、商业化的自觉的品牌建构活动,比西方的品牌建构活动要早得多,从品牌的核心价值的确立到品牌的传播和视觉识别系统都非常完备。因此,植根于东方文化和商业土壤之中的中、日等亚洲国家的品牌建构方式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三越百货和其他日本的百货店一样,最早的业态都是“前厂后店”形式的“劝工场”,这一业态主要来自于中国。在江户时代,这种业态主要集中在“吴服店”、“汉方药铺”、餐饮店和手工作坊等行业。到了20世纪初的明治后期,随着西方文化进入日本,三越、白木屋、松岛屋等传统业态的品牌百货店受到了很大冲击与挑战。“劝工场”开始向现代百货店业态转变。日本学者宫野力哉在《百货店“文化志”》中指出:欧美的百货店业态是三越所追求的目标,也成为了三越品牌的宣言。三越品牌的内涵自然也由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品牌理念,实现了向现代文化为基础的品牌理念的跨越。三越、白木屋等企业在具体表现形态上,首先把业态名称由过去的“吴服店”改为“百货店”。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东京都各大报纸刊发新闻,报道三越吴服店改为欧美的“百货店”(DepartmentStore)的形态。这也是日语汉字中最早“百货店”名称的语源。

三越百货的品牌内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不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是有具体的品牌文化内涵和现代的营销业态作支撑的。它率先采用了欧美百货店的陈列贩卖形式。日本的陈列贩卖最初是由外国人在京都引入的。明治二十年(1887年)高岛屋京都店开始采用陈列贩卖形式。三越百货是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在大阪店开始实施陈列贩卖的。其次,三越百货在引进西方百货业态作为改造品牌内涵的同时,还把引进西方文化也作为其新的品牌内涵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以百货店为依托经常举办美术展览。三越和高岛屋等知名品牌公司都专门设置了“美术部”,专事各种展览事宜。在日本早期美术馆还比较少的情况下,三越、高岛屋这些知名品牌百货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代行了美术馆的职能。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对三越品牌的新内涵的一个重新认识的开始。再次,最重要的是三越经营的商品由传统的商品转向了现代的商品,不仅有传统的手工产品,也有西方引进的工业产品。可见,品牌的转型与重构为三越品牌改造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中国传统品牌是以“中华老字号”为代表的。字号是中国特有的品牌文化。实际上,字号不完全等同于品牌的内涵,把中华老字号翻译为英语ChinaTimed-Brand,即中华历史悠久的品牌意思并不十分准确,而日语翻译为“中华老铺”则比较贴切。其主要原因是最初西方的品牌是以产品名称为基础命名的,因此商标注册是产品品牌的注册,而不是企业名称的注册。我国的商标注册管理曾以此为基础,结果导致了很大的混乱,如“银泰”既是一个产品商标,又是一个商号,但却属于不同的企业所有,带来了很多的法律纠纷。中国的字号是以企业名称为基础命名的,其核心功能是对企业的识别而不是对产品的识别,字号识别背后的品牌价值则是企业的信用和企业的秘传技艺。这种字号品牌的建构方式构成了中华老字号品牌核心价值的根基。

二、品牌意义理解的多因性与复杂性

汉语中广告学意义上的品牌概念是从英语的Brand一词移译而来。这并不意味着原来中国没有品牌概念,更不意味着中国缺乏品牌运用的历史。事实上,中国的品牌运用的历史极其久远。就日本而言,按照八卷俊雄先生的说法,日本的品牌广告从十七世纪的松坂屋就开始了。松坂屋从名称到标志设计都极有鲜明的风格并沿用至今。而日本早期的文化主要是从中国传播而来的。因此,中国的品牌应用的历史则更早,至少早宋代就有了成型的品牌活动。

从历史来看,品牌概念的形成和演化是极其复杂和漫长的,远非今天所认为的主要是由市场因素决定的。品牌概念和特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乃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内涵或表现特征,也决定了构成品牌内涵的因素各不相同,有文化、历史的原因,也有市场和法律的原因。按照一些学者的看法,品牌最原始的形态产生于古埃及时期法老墓中刻印铭文的瓦,以此表明法老的等级。中国的品牌来源有两大脉络,一是来自民间在家族作坊的“字号”,如前所述的“胡庆余堂”等;一是产生于官方对产品质量管理的需要的法定标记,如产品款识。宋代起制作官窑的瓷器要标明产地甚至窑口,如“大明宣德年制”、“乾隆年制”等,明代建造南京城墙的砖也必须刻有制作者或制作工场的标记,明清为宫廷制作的丝绸也都要有生产工坊的标识,以此作为品牌识别和追究质量的依据。这些都不是由于市场或传播的原因催生了早期的东方品牌形态。但是,在这些早期的品牌形态中已经完全具备了品牌作为识别标志的特征。

品牌生成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的差异,导致了品牌概念在词典学或语意学上与品牌实践的解释有很大差异。前者解释的出发点是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语意内涵,后者解释的出发点是当下应用的语意内涵。当人们用词典学的品牌概念来对应实践中的品牌概念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中间有很大的语意分歧。这并不意味着词典学的品牌概念与实践中的语意毫无联系,而是说词典学的解释往往是更侧重语意的来源和人们的一般的理解。而品牌实践中则注重的是品牌的现实运用的理解和当下品牌概念的最新发展。但是,我们都不能忽视不同品牌产生的地域和民族因素对品牌特征的影响。

三、中日的招牌广告与品牌建构

中国和日本很早之前就有了招牌形式的品牌广告。一般认为,中国的最早的广告产生于宋代,如果以招牌形式的广告而言,中国的广告起源要早得多,起码在魏晋三国时期,通常有牌匾、招牌、牌号的用法,古时指商铺悬挂于店外或名示于包装物上的店家标志和名称。有了招牌的广告形式。日本的八卷俊雄教授指出:“在日本,广告与媒体是同时产生的。原始的媒体是旗帜、招牌、揭示牌等。701年日本最早的律令大宝律制定后,在修改养老律令时,有一个‘关市令’。其中规定:‘凡上市者,每店必须立标志牌题写行名。’”八卷先生的“广告与媒体是同时产生的”这段话很有启发性,即“招牌”既是广告和品牌,又是媒体和传播形式。由此可见,最初的商业广告形式就是以招牌、牌匾形式为主的广告,这也是最原始的品牌广告,或者说最早的商业广告是从品牌广告开始的。

中国和日本都非常注重招牌广告的形式,除了悬挂在店铺外的旗帜、店头的牌匾、包装物上的符号、店内的装饰品,甚至店员的衣着等,无不体现出“招牌”的特点。顾客每每去店铺,店家往往要用“招牌菜”、“招牌师傅”、“招牌产品”等冠以“招牌”名头的东西来吸引顾客,发挥促销的作用,并由此传播店家的影响,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因此,招牌既是传播的媒体,又是传播的内容。就物质形态而言,招牌往往是以旗帜、牌匾、包装物为信息载体的,通过这些载体将信息昭示于人;就信息形态而言,招牌上必然要刊载店家的名号或产品名称,以利顾客识别。但是,招牌作为品牌传播的形态,往往是由实而虚的过程,即从最初的物理的符号形态向意识形态转化,从外在形式的识别向品质与观念的认同的转化。“品质”与“招牌”,正是内在质量与外在形式的统一,由此构成了品牌的内涵。如果以此意思来对应英语的“品牌”翻译,可谓极其贴切生动,恰有异曲同工之妙。

民族品牌范文篇10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民族品牌;经济人类学

1劳动价值理论的评述

1.1劳动价值理论观点描述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劳动价值理论由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部分组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其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商品所包含的抽象人类劳动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的劳动的含量。

商品的价值量同样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是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起着支配作用,通过价格的运动来表现。而价格的运动又离不开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市场的调节产生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把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的调节机制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1.2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对价值理论的评述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市场化的初期,其目的是为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除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外,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经营管理和信息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生产因素。尤其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对社会财富积累的贡献越来越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已造福于民”。科学技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具有重大的作用,通过人这一劳动主体把科学技术融入到其他生产要素当中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从而产生出多倍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即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现代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立足,更需要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和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制度作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的产生不过是把社会价值共意得到一种稳定性存在的保证,把道德秩序转化为一种权利秩序,它为社会的共同价值标准和交换行为规范、组织原则以及知识技能等等的人类发展的创造物,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世代承续的社会机制,保存了人们交换行为和关系的模式,并且通过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而扩大了社会交换的范围。这种外部意志的强加力协调着人们的行为动机,并促进或阻碍价值的创造。例如,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股份制逐渐成为公有制主要形式,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劳动者创造价值有激励作用。

2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及构成

2.1从商品的二重性看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

(1)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分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马克思在这里就强调了满足人们需要的是物的客观存在。物的这种“有用性”离开了商品实体就不存在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商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次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既包括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还有社会的。从另一角度看,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从另一角度分析了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到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成为消费者剩余”。这种消费者剩余既可能是商品本身所具备的,也可能是消费者的“发现”,还可能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民族品牌的“有用性”承载于其产品上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在买方市场的今天,消费者购买民族品牌更多的集中在精神和社会需求层面。人们在购买民族品牌享受其基本的“有用性”的同时,更能够感受到爱国主义,振兴民族产业,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品牌走上全球化品牌的趋势的欣慰。可以说,消费者在购买民族品牌所得到的精神和社会层面的上满足,远远高于他所为此支付的价格,也远远高于一般商品所提供的“消费剩余”。

(2)从商品的价值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人的筋肉、神经、脑等的一定生产消耗”。这种劳动耗费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的,即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这里说的商品的价值高低对来说,既表现在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基本功能上,也表现在商品的外在质量和辅助功能、美学功能上;既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物质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的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民族品牌与非民族品牌以及其他非品牌商品的本质差别即在于劳动投入量与数量的差异。由于人们对民族品牌商品投入的劳动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都高于非民族品牌商品的投入,因此品牌商品就包含更多的价值和交换价值,就能满足人们更多、更高从层次的需要。

2.2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与构成

(1)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

品牌价值的内涵可以界定为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所赋予产品的物理功能上的情感和体验附加值。由于其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所以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总资产的著称部分之一。在既定的劳动投入条件下,民族品牌价值取决于生产者特殊劳动投入和市场认可的契合程度。本文主要谈及民族品牌的文化内涵。

品牌文化的积累使得产品不仅仅作为实用价值的载体而存在,更使得产品在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品牌文化更是以一种价值符号来传到产品的理念、价值观念和特殊效用,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进而转化为品牌的经济价值。

(2)民族品牌的价值构成。

从传统的角度看,民族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资源组成、技术工艺、文化特征、广告与形象等也包括安全性、实用性、特殊性所带来的效用(包括生理和心理)。民族品牌价值和其他品牌价值一样,生成过程本质上并无差别。所不同的是,民族品牌价值中更多的包括劳动者的复杂劳动。本文主要讨论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

王成荣在其著作《品牌价值论》中运用品牌经济价值曲线分析了品牌价值的构成,认为品牌价值大小取决于生产者者特殊劳动投入量与市场与社会认可程度的契合点。当两者值较高时,经济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亦然。但是当前者值较大,后者值较小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小,甚至为负;当前者值较低,后者值较高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大。所以,我借鉴王成荣的品牌经济价值构成理论来说明民族品牌经济价值构成,并认为民族品牌价值在其经济价值构成方面与传统品牌的经济价值并无差异性,只是民族品牌更能使消费者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效用(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等)。

3民族品牌发展的制度性依赖

制度作为价值共意合法化或者说一种社会的游戏规则,必然会对经济过程产生影响。经济主体行为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等约束下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制度要素在经济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核心地位。

3.1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产品和服务是民族品牌的载体,也是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增值的核心。产品创新是民族品牌提升的第一组成部分,它主要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新包装的设计与运用、新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新产品的市场推广等方面。服务价值也是构成民族品牌价值的有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也可以使产品因良好的服务而增值。

民族品牌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过程中投入大量的生产资源、技术、资金和信誉保证等以使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制度因素无不为民族品牌提升给予支持和保障。制度是以对努力成果的承认和保护,来建立激发努力的激励机制,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来源的。在一个封闭性的制度模式中,最重要的发展基础,或许就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努力程度;而在一个开放的制度模式中,其他因素的介入,或许在某些情况下,会比努力程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如政府对先进技术引进的激励、对高级人才的优惠待遇、以及其他的政策性支持和财政倾斜。

这些年来,大家目睹了我国众多民族品牌如健力宝、活力28、乐百氏等等本土品牌一个个被外资收入囊中之后,汇源的举动确实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这些民族品牌的消失殆尽无不反应了当前国内民族企业发展的艰难和政府对民族品牌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政府应基于民族品牌发展更好的环境和关怀,以必要的合理的措施保护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

(1)政府应主导国家品牌计划,扶植优势产业区域、产业集群重点突破。

(2)制定一系列完备的政策性保护和扶植措施。

(3)政府从长远利益考虑有必要干涉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与外国品牌的并购。

3.2民族品牌营销传播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除了民族企业产品本身的创新,对民族品牌进行有效的营销传播活动同样是提升民族品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民族品牌营销也需要投入资源,而资源是价值转换的前提。制度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民族品牌传播过程中也担任重要的角色。制度对信息资源获得的可能性以及获得的效率直接影响了民族品牌传播的速率和传播广度。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信息平台,为民族品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借鉴很多发达国家在利用首脑外交渠道为自己的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的做法,开放国家外交资源,扶植企业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

3.3民族品牌文化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民族品牌文化是民族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的核心。民族品牌物质文化是民族品牌文化的实物体现,民族企业通过产品、品名、标示、包装等方面体现民族品牌文化的是想和品牌价值观。民族品牌文化战略是民族品牌精神贯彻、品牌价值提升和顾客品牌忠诚的实现过程。

那么,作为文化“三层次”中的制度的文化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既是物质文化的精神化,又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化。制度文化的这种两面性质促使了价值观共意在民族品牌文化中的实现和创新。制度要素在强化或淡化因民族文化差异而致使的经济主体出发点差异上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从民族企业内来看,经济主体成员对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努力程度及其效率大小的状况,依赖于制度要素的动力机制塑造,因此,一个落后的制度模式,在强化民族品牌个性和品牌文化创新出发点差异的同时,也就压抑了人们的经济努力,闲置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和对随机因素的利用可能,使整个民族品牌的经济发展表现出呆滞的特征。因此,政府应给予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得民族品牌文化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品牌的国际化更具有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郑怡然.有效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解释[J].江汉论坛,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