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3:22:04

民族精神思想

民族精神思想范文篇1

[关键词];民族精神思想;实践基础;主要内容;表现载体和形式

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在毕生的奋斗中,始终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不断形成和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生最辉煌的实践就是领导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从落后与衰败中走出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对民族的无限热爱、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经天纬地的卓越才华、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实践之中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为建立新中国凝聚起了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精神伟力,同时也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换中,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诉求随着时代和现实的变换而不断凸现。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开来,融之于轰轰烈烈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实践之中,并在其中不断培育和塑造着崭新的民族精神。深知精神力量对于革命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同表现形式分别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论述,并多次号召和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关键时期。在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并准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实情,并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探索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在遵循和弘扬实事求是精神的基础上,领导中国共产党最终探索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因遭受外敌侵略而面临生存危机,突出强调了民族团结凝聚、勇于反抗、不畏牺牲的顽强民族意志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自强精神。从革命经验及社会发展规律出发,认为屡经灾难和战争考验的中华民族必定拥有不畏牺牲、自强不息直至最终胜利的伟力。因此,他强调:“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他坚信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解放战争时期,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以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刚毅无畏的精神鼓舞人民军队的士气。他相信人民军队的伟大革命精神,指出它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号召革命军队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在人民军队取得军事斗争的阶段性胜利时,号召军队继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在革命胜利的前夜,又提出了要保持两个“务必”,这既是对中国革命成功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地努力和坚持不懈地探索,在付出了千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之后才赢得了这个事业的成功。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对于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时,满怀豪情地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中华民族这个饱经沧桑的伟大而古老的民族一举摆脱了百年的屈辱与束缚,扬眉吐气,重新凝聚起来,找回了一度失落的自尊、自信与自豪,再次站到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书写崭新历史篇章的新起点上,它全面激活并大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为它的进一步弘扬和培育创造了前提条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华民族首次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团结和凝聚起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民族大家庭,使中华民族百年来追求民族繁荣和复兴的梦想获得了最根本同时又是最重要的保障,使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和谐而又顺利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新中国成立之后,随之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场伟大实践,它有别于此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同时又与之紧密衔接。它同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一样,也是一项充满开拓性和创造性的民族伟业,激发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使全民族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努力推进。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弘扬和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所和发展舞台,为中华民族的不断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二、民族精神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了我国的民族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一生倡导与践行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历来把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无数志士仁人,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身之责,认为“天下之本为国”,强调“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在漫长的军事、政治生涯中,爱国主义与民族尊严始终是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心理因素和价值取向。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把自己、自己的家庭与祖国的振兴富强,与人民的解放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在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赶上并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他提出要破除对西方的迷信,要去掉民族自卑心理,西方资产阶级能做到的,东方无产阶级也一定能做到。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始终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时候都坚决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中国人民的利益,维护祖国的统一,从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决不做任何有损国家主权的事情。他不仅敢同帝国主义侵略、干涉进行斗争,而且敢同霸权主义作斗争。

2.践行实事求是精神。实事求是是民族精神的又一重要内容,这一精神是立身处事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其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还是深奥而又抽象的思维方式,抑或是丰富而又浪漫的想象力,总是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紧密地结合着。从青年时代起就注重社会调查,注重实事求是,他从接受马克思主义之日起,就注重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在反对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说: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民族到解放之路。他在自己的实践和理论活动中,对实事求是进行了唯物而辩证的解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他在1941年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周围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的这一精辟论述,言简意赅地指出实事求是的实质,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经的提倡和阐释,实事求是精神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座右铭。的一生,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不仅有理论,而且自己注重身体力行;不仅是在决策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事上如此,就是在普通的小事上他也是这样。他之所以能够把握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能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摧毁政权,就是因为他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人民群众指明了一条解放之路、幸福之路,这是对弘扬我国民族精神作出的重要贡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搞革命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精神,那么现在我们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建设,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要靠实事求是精神。

3.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孟子·告天下》中强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中国,自古以来,自爱、自立、自强的人都是受尊敬的,自暴自弃的人是被认为没有出息的。几千年来,这种独立自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继承和弘扬了这种优良传统,一直倡导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说: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革命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代价,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他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号召共产党人要做艰苦奋斗的模范。他提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儿,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进行到底。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论。在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未向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屈服过,也从未拿原则作交易来换取别人的施舍,在建国后的十几年里,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胜利地渡过重重难关,卓有成效地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研制和爆炸原子弹、氢弹,发射导弹、人造卫星,扬了国威,振奋和弘扬了民族精神。4.首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训。作为人民领袖的,把这一精神发展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正是作为无产阶级领袖与以往封建君主之间的天壤之别,他始终把人民大众真正视为创造历史的动力和新中国的主人,把自己永远置身于人民公仆的位置上。在与人民的关系上,始终把全国乃至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奋斗的终身目标。他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一直把相信人民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无穷的智慧,又依靠这些智慧去领导群众翻身得到解放。的一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是伟人,却又是人民的儿子;他是领袖,但又永远置身于人民之中。无论是在艰苦创业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治国安邦的和平建设时期,始终如一地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他要求共产党人、革命干部要努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以人民利益为第一生命;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埋头苦干;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还重;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5.坚持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古语中早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说法。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批判地继承了民族的自强精神,并使这一精神得到了拓展和弘扬。他在1919年8月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号召人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敢作敢为。认为,人生就是要搏击奋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看来,奋斗就是人生的主题。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困难面前从来没有屈服低头,而是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对革命前途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

三、民族精神思想的表现载体与形式

民族精神总是与每一历史时期的民族任务紧密相连,总因代代英雄豪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心理特点的不同而各领风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内容和形式辩证统一的观点,培育和倡导以地名、事件、行业、人物、数字等冠名的民族精神表现形式与载体,使之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桥梁,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沟通人们思想和心灵的渠道。

1.以地名和事件冠名的民族精神。一生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辗转各地,经历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大事,同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民族精神。一是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从“齐声唤,前头提了张辉瓒”的欢呼,到游击战争十六字字诀的运用;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寄语,到“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回答;从朱毛挑粮背米上山、不坐轿子、不吃粉丝的佳话,到“红军中官兵夫薪饷穿吃一样,军阀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的佳联;从“红米饭,南瓜汤”、“干稻草,金丝被”为主旋律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到不畏“茅草要过火,石头要挨刀,人要换种”的革命英雄主义,充分体现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品质,再现了中国革命实现第一次伟大历史性转折后的壮丽景象。二是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党首次在局部区域执政中产生的高尚品格和朴实作风。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到在红色武装割据中“创造第一等工作”;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山歌,到“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口碑;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论断,到“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警示,充分体现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军事、政治、经济三大民主的风范,再现了中国革命走上正确道路的万千气象。三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党成熟后魅力无穷的精神境界。从中央党校“实事求是”的校训,到《解放日报》“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题词;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团结—批评—团结”的作风;从“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号召,到“军民鱼水情”的洋溢,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髓,再现了思想蔚然成风的清新风貌。

民族精神思想范文篇2

[关键词];民族精神思想;实践基础;主要内容;表现载体和形式

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在毕生的奋斗中,始终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不断形成和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生最辉煌的实践就是领导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从落后与衰败中走出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对民族的无限热爱、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经天纬地的卓越才华、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实践之中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为建立新中国凝聚起了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精神伟力,同时也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换中,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诉求随着时代和现实的变换而不断凸现。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开来,融之于轰轰烈烈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实践之中,并在其中不断培育和塑造着崭新的民族精神。深知精神力量对于革命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同表现形式分别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论述,并多次号召和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关键时期。在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并准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实情,并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探索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在遵循和弘扬实事求是精神的基础上,领导中国共产党最终探索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因遭受外敌侵略而面临生存危机,突出强调了民族团结凝聚、勇于反抗、不畏牺牲的顽强民族意志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自强精神。从革命经验及社会发展规律出发,认为屡经灾难和战争考验的中华民族必定拥有不畏牺牲、自强不息直至最终胜利的伟力。因此,他强调:“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他坚信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解放战争时期,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以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刚毅无畏的精神鼓舞人民军队的士气。他相信人民军队的伟大革命精神,指出它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号召革命军队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在人民军队取得军事斗争的阶段性胜利时,号召军队继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在革命胜利的前夜,又提出了要保持两个“务必”,这既是对中国革命成功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地努力和坚持不懈地探索,在付出了千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之后才赢得了这个事业的成功。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对于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时,满怀豪情地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中华民族这个饱经沧桑的伟大而古老的民族一举摆脱了百年的屈辱与束缚,扬眉吐气,重新凝聚起来,找回了一度失落的自尊、自信与自豪,再次站到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书写崭新历史篇章的新起点上,它全面激活并大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为它的进一步弘扬和培育创造了前提条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华民族首次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团结和凝聚起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民族大家庭,使中华民族百年来追求民族繁荣和复兴的梦想获得了最根本同时又是最重要的保障,使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和谐而又顺利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新中国成立之后,随之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场伟大实践,它有别于此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同时又与之紧密衔接。它同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一样,也是一项充满开拓性和创造性的民族伟业,激发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使全民族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努力推进。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弘扬和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所和发展舞台,为中华民族的不断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二、民族精神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了我国的民族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一生倡导与践行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历来把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无数志士仁人,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身之责,认为“天下之本为国”,强调“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在漫长的军事、政治生涯中,爱国主义与民族尊严始终是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心理因素和价值取向。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把自己、自己的家庭与祖国的振兴富强,与人民的解放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在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赶上并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他提出要破除对西方的迷信,要去掉民族自卑心理,西方资产阶级能做到的,东方无产阶级也一定能做到。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始终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时候都坚决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中国人民的利益,维护祖国的统一,从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决不做任何有损国家主权的事情。他不仅敢同帝国主义侵略、干涉进行斗争,而且敢同霸权主义作斗争。

2.践行实事求是精神。实事求是是民族精神的又一重要内容,这一精神是立身处事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其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还是深奥而又抽象的思维方式,抑或是丰富而又浪漫的想象力,总是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紧密地结合着。从青年时代起就注重社会调查,注重实事求是,他从接受马克思主义之日起,就注重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在反对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说: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民族到解放之路。他在自己的实践和理论活动中,对实事求是进行了唯物而辩证的解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他在1941年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周围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的这一精辟论述,言简意赅地指出实事求是的实质,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经的提倡和阐释,实事求是精神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座右铭。的一生,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不仅有理论,而且自己注重身体力行;不仅是在决策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事上如此,就是在普通的小事上他也是这样。他之所以能够把握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能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摧毁政权,就是因为他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人民群众指明了一条解放之路、幸福之路,这是对弘扬我国民族精神作出的重要贡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搞革命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精神,那么现在我们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建设,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要靠实事求是精神。

3.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孟子·告天下》中强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中国,自古以来,自爱、自立、自强的人都是受尊敬的,自暴自弃的人是被认为没有出息的。几千年来,这种独立自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继承和弘扬了这种优良传统,一直倡导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说: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革命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代价,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他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号召共产党人要做艰苦奋斗的模范。他提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儿,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进行到底。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论。在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未向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屈服过,也从未拿原则作交易来换取别人的施舍,在建国后的十几年里,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胜利地渡过重重难关,卓有成效地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研制和爆炸原子弹、氢弹,发射导弹、人造卫星,扬了国威,振奋和弘扬了民族精神。4.首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训。作为人民领袖的,把这一精神发展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正是作为无产阶级领袖与以往封建君主之间的天壤之别,他始终把人民大众真正视为创造历史的动力和新中国的主人,把自己永远置身于人民公仆的位置上。在与人民的关系上,始终把全国乃至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奋斗的终身目标。他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一直把相信人民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无穷的智慧,又依靠这些智慧去领导群众翻身得到解放。的一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是伟人,却又是人民的儿子;他是领袖,但又永远置身于人民之中。无论是在艰苦创业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治国安邦的和平建设时期,始终如一地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他要求共产党人、革命干部要努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以人民利益为第一生命;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埋头苦干;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还重;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5.坚持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古语中早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说法。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批判地继承了民族的自强精神,并使这一精神得到了拓展和弘扬。他在1919年8月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号召人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敢作敢为。认为,人生就是要搏击奋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看来,奋斗就是人生的主题。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困难面前从来没有屈服低头,而是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对革命前途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

三、民族精神思想的表现载体与形式

民族精神总是与每一历史时期的民族任务紧密相连,总因代代英雄豪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心理特点的不同而各领风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内容和形式辩证统一的观点,培育和倡导以地名、事件、行业、人物、数字等冠名的民族精神表现形式与载体,使之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桥梁,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沟通人们思想和心灵的渠道。

1.以地名和事件冠名的民族精神。一生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辗转各地,经历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大事,同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民族精神。一是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从“齐声唤,前头提了张辉瓒”的欢呼,到游击战争十六字字诀的运用;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寄语,到“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回答;从朱毛挑粮背米上山、不坐轿子、不吃粉丝的佳话,到“红军中官兵夫薪饷穿吃一样,军阀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的佳联;从“红米饭,南瓜汤”、“干稻草,金丝被”为主旋律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到不畏“茅草要过火,石头要挨刀,人要换种”的革命英雄主义,充分体现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品质,再现了中国革命实现第一次伟大历史性转折后的壮丽景象。二是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党首次在局部区域执政中产生的高尚品格和朴实作风。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到在红色武装割据中“创造第一等工作”;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山歌,到“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口碑;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论断,到“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警示,充分体现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军事、政治、经济三大民主的风范,再现了中国革命走上正确道路的万千气象。三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党成熟后魅力无穷的精神境界。从中央党校“实事求是”的校训,到《解放日报》“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题词;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团结—批评—团结”的作风;从“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号召,到“军民鱼水情”的洋溢,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髓,再现了思想蔚然成风的清新风貌。

民族精神思想范文篇3

一生最辉煌的实践就是领导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从落后与衰败中走出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对民族的无限热爱、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经天纬地的卓越才华、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实践之中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为建立新中国凝聚起了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精神伟力,同时也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换中,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诉求随着时代和现实的变换而不断凸现。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开来,融之于轰轰烈烈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实践之中,并在其中不断培育和塑造着崭新的民族精神。深知精神力量对于革命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同表现形式分别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论述,并多次号召和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关键时期。在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并准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实情,并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探索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在遵循和弘扬实事求是精神的基础上,领导中国共产党最终探索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因遭受外敌侵略而面临生存危机,突出强调了民族团结凝聚、勇于反抗、不畏牺牲的顽强民族意志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自强精神。从革命经验及社会发展规律出发,认为屡经灾难和战争考验的中华民族必定拥有不畏牺牲、自强不息直至最终胜利的伟力。因此,他强调:“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他坚信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解放战争时期,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以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刚毅无畏的精神鼓舞人民军队的士气。他相信人民军队的伟大革命精神,指出它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号召革命军队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在人民军队取得军事斗争的阶段性胜利时,号召军队继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在革命胜利的前夜,又提出了要保持两个“务必”,这既是对中国革命成功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地努力和坚持不懈地探索,在付出了千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之后才赢得了这个事业的成功。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对于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时,满怀豪情地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中华民族这个饱经沧桑的伟大而古老的民族一举摆脱了百年的屈辱与束缚,扬眉吐气,重新凝聚起来,找回了一度失落的自尊、自信与自豪,再次站到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书写崭新历史篇章的新起点上,它全面激活并大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为它的进一步弘扬和培育创造了前提条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华民族首次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团结和凝聚起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民族大家庭,使中华民族百年来追求民族繁荣和复兴的梦想获得了最根本同时又是最重要的保障,使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和谐而又顺利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新中国成立之后,随之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场伟大实践,它有别于此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同时又与之紧密衔接。它同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一样,也是一项充满开拓性和创造性的民族伟业,激发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使全民族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努力推进。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弘扬和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所和发展舞台,为中华民族的不断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二、民族精神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了我国的民族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一生倡导与践行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历来把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无数志士仁人,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身之责,认为“天下之本为国”,强调“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在漫长的军事、政治生涯中,爱国主义与民族尊严始终是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心理因素和价值取向。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把自己、自己的家庭与祖国的振兴富强,与人民的解放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在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赶上并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他提出要破除对西方的迷信,要去掉民族自卑心理,西方资产阶级能做到的,东方无产阶级也一定能做到。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始终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时候都坚决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中国人民的利益,维护祖国的统一,从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决不做任何有损国家主权的事情。他不仅敢同帝国主义侵略、干涉进行斗争,而且敢同霸权主义作斗争。

2.践行实事求是精神。实事求是是民族精神的又一重要内容,这一精神是立身处事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其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还是深奥而又抽象的思维方式,抑或是丰富而又浪漫的想象力,总是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紧密地结合着。从青年时代起就注重社会调查,注重实事求是,他从接受马克思主义之日起,就注重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在反对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说: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民族到解放之路。他在自己的实践和理论活动中,对实事求是进行了唯物而辩证的解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他在1941年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周围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的这一精辟论述,言简意赅地指出实事求是的实质,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经的提倡和阐释,实事求是精神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座右铭。的一生,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不仅有理论,而且自己注重身体力行;不仅是在决策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事上如此,就是在普通的小事上他也是这样。他之所以能够把握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能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摧毁政权,就是因为他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人民群众指明了一条解放之路、幸福之路,这是对弘扬我国民族精神作出的重要贡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搞革命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精神,那么现在我们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建设,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要靠实事求是精神。

3.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孟子·告天下》中强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中国,自古以来,自爱、自立、自强的人都是受尊敬的,自暴自弃的人是被认为没有出息的。几千年来,这种独立自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继承和弘扬了这种优良传统,一直倡导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说: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革命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代价,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他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号召共产党人要做艰苦奋斗的模范。他提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儿,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进行到底。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论。在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未向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屈服过,也从未拿原则作交易来换取别人的施舍,在建国后的十几年里,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胜利地渡过重重难关,卓有成效地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研制和爆炸原子弹、氢弹,发射导弹、人造卫星,扬了国威,振奋和弘扬了民族精神。

4.首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训。作为人民领袖的,把这一精神发展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正是作为无产阶级领袖与以往封建君主之间的天壤之别,他始终把人民大众真正视为创造历史的动力和新中国的主人,把自己永远置身于人民公仆的位置上。在与人民的关系上,始终把全国乃至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奋斗的终身目标。他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一直把相信人民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无穷的智慧,又依靠这些智慧去领导群众翻身得到解放。的一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是伟人,却又是人民的儿子;他是领袖,但又永远置身于人民之中。无论是在艰苦创业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治国安邦的和平建设时期,始终如一地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他要求共产党人、革命干部要努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以人民利益为第一生命;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埋头苦干;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还重;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5.坚持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古语中早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说法。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批判地继承了民族的自强精神,并使这一精神得到了拓展和弘扬。他在1919年8月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号召人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敢作敢为。认为,人生就是要搏击奋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看来,奋斗就是人生的主题。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困难面前从来没有屈服低头,而是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对革命前途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

三、民族精神思想的表现载体与形式

民族精神总是与每一历史时期的民族任务紧密相连,总因代代英雄豪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心理特点的不同而各领风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内容和形式辩证统一的观点,培育和倡导以地名、事件、行业、人物、数字等冠名的民族精神表现形式与载体,使之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桥梁,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沟通人们思想和心灵的渠道。

1.以地名和事件冠名的民族精神。一生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辗转各地,经历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大事,同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民族精神。一是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从“齐声唤,前头提了张辉瓒”的欢呼,到游击战争十六字字诀的运用;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寄语,到“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回答;从朱毛挑粮背米上山、不坐轿子、不吃粉丝的佳话,到“红军中官兵夫薪饷穿吃一样,军阀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的佳联;从“红米饭,南瓜汤”、“干稻草,金丝被”为主旋律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到不畏“茅草要过火,石头要挨刀,人要换种”的革命英雄主义,充分体现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品质,再现了中国革命实现第一次伟大历史性转折后的壮丽景象。二是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党首次在局部区域执政中产生的高尚品格和朴实作风。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到在红色武装割据中“创造第一等工作”;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山歌,到“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口碑;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论断,到“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警示,充分体现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军事、政治、经济三大民主的风范,再现了中国革命走上正确道路的万千气象。三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党成熟后魅力无穷的精神境界。从中央党校“实事求是”的校训,到《解放日报》“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题词;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团结—批评—团结”的作风;从“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号召,到“军民鱼水情”的洋溢,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髓,再现了思想蔚然成风的清新风貌。

2.以人物和行业冠名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时代必定铸就时代的英雄,而英雄的精神又将影响一个时代。善于在革命和建设中发现和培植英雄人物,并以他们作为一个时期民族精神的集中代表。如在文化战线上的鲁迅精神。最为推崇和赞赏鲁迅,称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骨头是最硬的”,“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此外,还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军战士张思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前辈先哲愚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新女性楷模刘胡兰;等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又形成了“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焦裕禄精神;“为国分忧,为民争气”的铁人精神;等等。在行业方面有“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大庆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敢想敢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爱国奉献,不骄不躁,求真务实,精诚团结、德艺双馨”的国球(乒乓球)精神;“清廉无私,一身正气”的好八连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等等。

总之,所倡导和弘扬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是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思想范文篇4

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民族,就是因为民族脊梁精神之所在。民族脊梁精神,有着深刻的丰富内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成就了它,创造了东方文明。俗语说,山无脊梁要塌方,虎无脊梁妄称王,人无脊梁何为其人?而脊梁精神则是支柱力量之显现,支撑作用之发挥。有了脊梁精神,不断壮大这种脊梁精神这个群体部件,那么,作为国家这个整体、这个国家的民族就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就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往而不胜。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所说的四种民族脊梁人物:其一,“埋头苦干的人”;其二,“拼命硬干的人”;其三,“为民请命”的人;其四,“舍身求法”的人。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具有这四种特质的人都不同程度的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人我们就把他视为“民族脊梁人物”,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就是“民族脊梁精神”。他们的代表人物有的为经世济民,追求真理,竭尽全力,声名远播,成绩卓著;有的不为名利,公而忘私,利泽于民,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博爱;有的为了捍卫祖国的安全舍生忘我;有的为了祖国建设爱岗敬业;有的为了科学创新勇攀高峰孜孜不倦;有的……。根据民族脊梁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把它归纳为六个方面,即:“宽容博爱、勤劳勇敢、默默奉献、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和铁骨铮铮”。这六个方面充分揭示了民族脊梁精神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揭示了民族脊梁精神,就扑捉到了民族之魂这个道理。在这六个方面中,包含了各家学派的思想,容纳了各家学派的精华。诚然,各个学派都有其优秀的文化、各自的特点,是互相学习、采长补短、共同进步,一起为民族繁荣为人类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团结起来,其能量一定是巨大的。

民族脊梁精神在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等领域具体的体现着。远有古代的女娲补天、神农氏尝百草、大禹治水、李世民贞观之治……等;又有近代的虎门销烟、辛亥革命……等;近则还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青藏铁路、三峡工程……无不体现民族脊梁精神的巨大力量;司马迁、文天祥、李时珍、林则徐、孙中山、、鲁迅、白求恩、张思德、、、王进喜、雷锋、牛玉儒……这些人他们无不是民族脊梁人物中最杰出的代表;卧薪尝胆、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都是脊梁精神的楷模;井岗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则更是民族脊梁精神的发扬光大。

民族脊梁精神的内涵,涵盖了百家学说的精华,内容广泛、意义深远。如果全面论述、即使写上几万字、几十万字,也未必能够参透说得明白。我们撰写她在于弘扬民族脊梁精神才是目的,只有人们理解了,并铭刻在心,进而付诸行动才有意义。具有民族脊梁精神的人多了,民族兴旺,国家繁荣就有了保障。和谐社会从小康到富有也就为期不远了。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发展呈现三种趋势:即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殖民化。这三种趋势对中华民族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都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文化全球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最大。文化全球化是从全球化派生出来的,是指不同民族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碰撞和融合,并不断形成共识的历史过程。从积极方面看,文化的全球化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国际舞台,为世界其他民族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提供了机会。从消极意义看,文化全球化造成了文化的趋同性,文化的趋同性意味着民族精神的消亡,民族精神的消亡,意味着民族的衰落和消亡。中华民族精神正面临着这种威胁和危机。文化多元化趋势下,中华民族精神在保持自己特点的前提下,也要不断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要向世界展示自己民族的精神风貌。近年来,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文化渗透,西方文化战略在于企图摧毁中华民族精神,毁灭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不费一枪一弹彻底打垮中华民族。由此可见,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而且还有更严重的挑战。中华民族精神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凝聚一切积极力量的作用,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因此,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至关重要。

建构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中华民族精神。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对祖国山河和对人民深厚的感情,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独立的一种凝聚力,是一个民族永恒而无价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就是对自己祖国的无限忠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各种文化的多元存在和发展,爱国主义就表现为对自己历史、民族、文化、国家的高度认同,只有以此为内核的民族精神才能具有凝聚、整合、激励、引导的力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就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和升华起来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侵略,推动祖国进步和繁荣中,发挥了铸造“国魂”、“民魂”的作用。毫无疑问,离开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就失去了灵魂,从而也就失去了她的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整合功能、引导功能。因此,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必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建构以和而不同为价值取向的中华民族精神。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她铸造了中华文化的品格,也铸造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决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和”与“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对对立的概念。在《国语·郑语》中史伯认为,新事物的生成是不同或相反的事物和合而成的,是多样性的统一,相同的事物叠加在一起是不可能产生新事物的。因此,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在保持自身主体性的前提下承认不同的存在,尊重不同个体各自的特性,与其他个体和谐相处,既不屈己从人,也不强人从己,而是在平等的原则下相互吸收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新形态,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今天,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导国际形势的新趋势,引起许多国家的忧虑,并遭到许多国家的抵制和反对,主张世界多极化的呼声逐渐壮大。顺应这一国际社会的愿望和要求,中国领导人提出要用中国一贯倡导的和而不同的原则处理国际关系,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已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并被提升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国际准则。和而不同已经成为我们的外交政策,同时也凸显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对内而言,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继续推进,各个群体的利益矛盾逐渐呈现,社会的稳定、改革的继续有赖于这些群体利益矛盾的及时化解和妥善解决。我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这说明和谐的精神、和而不同的原则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民族精神思想范文篇5

下午好!

学校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志愿者表彰大会刚刚落幕,我们又在这里举行学校第一届志愿者联合会成立大会.这个成立大会不仅是为了总结成绩,鼓励先进,更是为了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在此,我谨代表校党委,行政对我校第一届志愿者联合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过去一年里长期坚持在志愿服务一线的广大志愿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一切关心和支持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广大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三年来,在校团委的大力倡导下,我校的志愿者始终本着"奉献,团结,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宗旨,打造出"春蕾"爱心支教行动,爱心回收等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创建了小岭小学,头堰小学,荣华希望小学等社会实践基地,服务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在全校,十堰市乃至湖北省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春蕾"行动曾作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列入"感动十堰"十大活动候选之列,"春蕾"行动,爱心回收也曾作为"百杰十优"的志愿服务候选集体被推报到团省委.这些已经成为我校校园精神文明成果的重要组织部分.

一年来,在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的积极践行中,我校的志愿者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志愿者行动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这次学校团委抓住契机,组建联合会,完善我校的志愿服务体系,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和有益的尝试.这必将开创我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在以后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我希望新成立的联合会领导集体与广大志愿者们能够围绕一个宗旨,达成两个目的,把握好三个关系:

首先,要紧紧围绕"奉献,团结,互助,进步"的宗旨开展志愿者活动.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宗旨指引着每一个志愿者的言行.因此,可以说:宗旨的导向作用在群体中尤为重要.作为志愿服务类集体,只有把握准了"奉献,团结,互助,进步"这个宗旨才能真正的服务社会,回报人民,这是我们在开展志愿服务类工作中要始终不渝的坚守和奉行的.

其次,我们的志愿服务活动要达成两个目的:

第一,志愿实践活动要让我们达到增长才干的目的.

实践表明,志愿服务活动是动员广大青年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也是大学生青年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完善自己的新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把志愿服务作为自己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基地和施展才华和体现价值的广阔舞台,也作为践行自己专业知识的的平台,以此真正增长自己多方面的才干.

第二,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要达到奉献社会的目的.

志愿服务不是靠权力指使的,也不是靠经济利益驱动的,动力是个人的志趣,信念,社会责任和志愿服务精神,所以我们的志愿服务活动的成效不是简单地体现在单纯的宣传和社会影响上,而是应该在体现在奉献社会,对社会的回报程度上,在回报社会,奉献爱心中求得志愿服务的实效,真正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帮助他人,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再次,我们在志愿服务工作时要把握好三个关系:

第一,把握好志愿氛围与社会风气的关系.

我们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宣传,营造良好的志愿奉献的氛围,让志愿奉献的精神成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良好的学府氛围.学习风气与服务社会的关系.我们在做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同时要注意把自己的学习搞好,并要努力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把我校的学府氛围提升到新的高度,带动我校的学习风气,走向社会后,力争服务社会,回报人民.

第二,把握好智力服务与体力服务的关系.

我们在服务的同时,要动脑筋思考,该做什么样的公益活动,该怎样来开展活动,而不是仅仅做一些体力活儿,只有积极思考,才可以把服务做到位,才可以做得更加有价值,有意义,有含金量.

第三,把握好自身学习与志愿者服务队关系.

在做志愿者服务工作时,要注意把自己的学习搞好,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工作,并要处理好学习与服务的关系,切记,学生的第一天职还是学习.所以,在服务的同时,不忘自己的本职——学习,只有这样才称得上一名合格的志愿者.

最后,值此志愿者联合会成立大会胜利召开之际,我谨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对志愿者联合会和广大志愿者们提四点要求和期望:

第一,志愿者行动要坚持在巩固成果中谋发展.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校的志愿者们形成了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体,以旗下各理事社团和各系青协分会为两翼的组织发展格局,创建了以小岭小学,头堰小学,荣华希望小学等志愿服务基地为主要阵地的基地建设体系,打造了以"春蕾"爱心支教行动,爱心回收站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品牌的精品活动体系,完善并发展了以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规章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常规活动机制等为基础的内部建设体系,至此,青年志愿者协会已初步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组织结构体系和成熟的活动开展模式.这是骄人的志愿服务成果和宝贵的实践经验,需要及时总结和汲取营养,才能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展更多更好的志愿服务工作,也为开创学校共青团工作新局面找到突破点!

第二,志愿者行动要坚持在实践活动中求实效.

志愿服务是一项教育青年和服务社会的工程,是培养教育青年的有效途径,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广大青年要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提高个人能力,积累社会经验,升华思想境界,提升自我价值;要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弘扬志愿者精神,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关爱理念;要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使"助人自助"的理念成为广大青年的自觉意识,动员广大青年走与实践相结合,在志愿服务中受锻炼,长才干,做贡献,并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行动中来,为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申硕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新的积极的贡献.

第三,志愿者行动要坚持在规范发展中创品牌.

全校各级志愿者组织要以市志愿者协会和校志愿者联合会的成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的规范化建设,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参与范围,向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起分专业,有梯次的青年志愿服务队伍,努力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积极打造专业化与常规化相结合的志愿服务品牌,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第四,志愿者行动要坚持在探索创新中上档次.

志愿者联合会要摸索创新志愿服务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寻求新的突破,使志愿服务活动上层次,上水平.要探索建立专业志愿者队伍.促使志愿者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短期性走向持久化;从简单的体力劳动走向专业知识支撑的智力型服务;在坚持总体统筹,独立活动,双层管理发展模式的同时,要积极拓展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探索建立"学校,基地,商家,媒体"四位一体的新的活动开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大胆探索创新中寻求志愿服务工作的新突破.

弘扬志愿精神,开展志愿服务,是服务社会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的需要.校团委等有关部门要从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引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从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健康发展;广大团员青年要积极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服务社会,健康成长;志愿者联合会等各级志愿者组织作为青年志愿者行动一线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活动,真心奉献,勇于创新,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无私奉献中实践人生追求!

民族精神思想范文篇6

关键词:民族音乐;群众文化;建设

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仁、义、礼”,在精神聚守的能动性和民族文化前景发展的必要性下,民族音乐的精神唤醒是一个民族在守候自身文化精神动力的主要系统模块。中国民族音乐是指我国民间传统的乐器以合奏、独奏、间奏的组合形式,通过鼓声、笛声、箫声、琵琶声表达民族传统精神和文化的途径,其中对我国古往今来的文化的继往开来做着时代的记录者和推动者。不管是民间的山间号子、悠扬清丽的小调、深厚持重的长歌、还是丰富多样的民间歌谣都是民族音乐庞大体系的组成部分,戏曲音乐的唱念做打刻画了时代文化的形象表达,将民族精神注入表达的细节之中。但是不管表达方式怎样多变,文化的继承核心始终是民族精神最本质坚毅的核心。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以民族音乐为主调的灌输与发扬是建设的主要切入点和立意点,因为既然是一种建设性的工程,文化建设就需要有建设主旨,群众力量的凝聚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基础,时代再演变,文化再转型,民族之本不能随着时代的脚步褪色与忘记,反而更要加强和守候传承。所以,民族音乐对于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凝聚力的提升,各民族的团结发展,群众文化的民族性提升是文化强国的必要途径。

一、有助于群众文化建设的民族意识形态建立

意识形态的本意是从哲学角度探究存在于客观表象之下的对事物的认知、观念等思想性的集合,对于事物的认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已经形成规律性结构和系统。意识形态引领行为方式,所以在意识形态的建立中,有意者对于行为目的性的建设构想贯穿其中。对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建立,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既是指向国家的强大与国际地位的生生不息。民族音乐的兼具人民情感和意识表达的双重作用,在精神层面的沟通和交流是很好的媒介和桥梁。所以,民族音乐裹挟着国家精神内核通过音乐这一普适的表达方式蔓延于国家间,化有形的时代和民族精神于无形中,形成了强有力的民族精神塑造力。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民族音乐增强了这种民族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传承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建设团体,建立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氛围建立有利于对具有民族文化实体的群众文化建设体系的形成,让群众文化建设自发具备传统文化的意识惯性。

二、有助于群众文化建设中各民族文化联结

在地域上,中国横跨南北,纵观东西,地域的大跨度要求一个国家的地方民族的包容度的广阔,但是如何摒除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带来的民族团结与凝聚力的欠缺,是国家建立伊始至今亟需解决的问题。而音乐的表达是部分地域民族,音乐的包容和精神的含蓄能力是超越语言传递的联接,弥补了语言感情表达的空白与局限。同时,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艺术性创作和交流中,多因素和元素的注入创新出新的艺术形式也是异化的精神思想达到统一的途径。所以,民族因素具有音乐艺术的共性,有没有摒弃本身的民族传统精神的特性,所以文化的传承性和针对当代文化生活的可融合性,这种精神连接介质是任何一种艺术形态无法比拟的,意识糅合粘度有助于在各个民族文化联姻的建立。为具有民族凝聚力的群众文化建立打下坚实基础。群众基础的建立是基于各个群众团体的精神内核的统一,民族音乐在文化精神的穿透作用打破个体特色鲜明的群体的文化习惯壁垒,架构大同之下的文化小异的我国人民群众文化体系。

三、有助于提升群众民族文化体系对抗多变的国际文化负面冲击

互联网大时代的今天,对于信息获取的方式上,地域限制的消失使得地域性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界各地的多样文化形态。而相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单调与沉厚,与西方文化的多彩与轻松形成鲜明的对比,尤其是民族音乐缺乏时代的律动与时代的爆发力,在这个提倡物质和先进文化消费的经济时代,很难像西方流行音乐那么容易被广泛传播和接受,承载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音乐很难广泛被认同。流行文化的多变使得民族音乐的保留和传承经受着国际文化形态结构的负面冲击,民族音乐在当今社会的音乐市场占有率极低,传唱度不高,这些受众群体的流失现象,迫切需要民族音乐贯穿的群众文化群体的建立。在多个群众文化建设团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发展成为现代社会旗帜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承接载体。

四、结束语

精神引向的能动是作为一个民族的自强不息,繁衍生息的主要动力和向导,作为最直观和最正统的民族音乐是很好的透彻表达了民族音乐对于国人在历史长河中的精神提炼,在民族精神受到外来文化和世界格局变化的冲击环境中,这种内心精神深处最本质的守候尤其重要。“不忘本”是作为一个民族加强凝聚力和传承精神种族的最深层途径,民族斗志的唤起和民族信仰的弘扬是一个承载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国家发展自身综合实力和在国际竞争中占有力增强的具有精神鞭策的重要精神基础。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音乐相当于把民族精神和内核的口号化,是一种内心呐喊的力量,在唤醒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实力的潜力发挥上起着不可小觑的精神导向作用。

作者:余胜群 单位:巨化集团公司工会

参考文献:

[1]罗树萱.传播学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民族艺术研究,2012,01:50-55.

[2]姜于暄.浅谈群众文化与民族音乐的渊源[J].大众文艺,2012,19:200-201.

[3]叶凌燕.民族音乐对于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5,05:153.

民族精神思想范文篇7

关键词:民族音乐;高中音乐;教学改革

民族音乐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还携带着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承载媒介。社会人才需求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精神是国家蓬勃发展的前提,因此将民族音乐渗透进高中音乐教学,成为教学工作者的必然选择。

一、民族音乐对高中音乐教学的意义

新课改理念要求的提出,逐渐提升美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比重。音乐科目作为美育的教学典型内容,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强烈重视。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民族音乐作品的认知与理解,会产生情感共鸣,提升音乐核心素养,学会鉴赏音乐艺术,成为音乐创作型人才,促进音乐行业的不断发展,为国家艺术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民族音乐是时代文化的缩影,能够承担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任务。高中课程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知识,会让学生体会音乐作品背后的风土人情与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不会被外来文化影响,丢失中华传统美德素养。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支持中国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民族音乐作为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应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大力重视[1]。

二、高中音乐教学改革中民族音乐的渗透措施

(一)提升学生文化认识。高中音乐教材中已经逐渐普及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努力挖掘民族音乐内在含义,并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出适应型音乐素养培养方案,让学生能够肩负起传承历史文化、开拓创新音乐领域的重要使命,促进音乐行业的不断发展。因此,提升学生文化认识成为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认知与能力发展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开拓音乐文化视野,提升对当今多元化音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才能符合社会飞速发展要求,成为优秀的音乐创造者。教师应设立明确的音乐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对音乐认识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掌握扎实的音乐知识。例如,在教学《乌苏里船歌》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从故事情节入手,了解这首歌的内在神韵。学生通过理解这首歌曲的文化,会提升对歌曲的情感体验,将自己融入到歌曲里,与作曲者进行精神交流,接受歌曲的承载精神,将歌曲演绎得淋漓尽致。通过文化认识,学生会寓情于景,掌握独特的音乐演绎方式,增长才干,提升音乐能力,成为一个有灵魂的音乐者。为了提升学生对歌曲文化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对音乐曲目背后的故事、创作内涵以及携带思想进行具体揣测,力求为学生提供正确深刻的文化认知教学服务,让其能够学会调动自身情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加深对音乐知识的领悟,掌握丰富的情感认知,提升音乐学习效果。(二)激发音乐学习兴趣。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环境,民族音乐作为传承至今的古典艺术,其创作背景极其悠长,与现代化音乐具有较大区别。直接向学生灌输民族文化知识,很难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让其情感有所变化。教师在进行高中音乐教学时,应进行诱导式启发,通过流行音乐的讲解,让学生体会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例如,在进行高中音乐知识教授工作中,教师可以将流行歌手周杰伦的《青花瓷》作为课堂教学拓展内容,让学生通过歌曲曲调中渗透的民族特色,延伸出民族文化知识,使其能够结合现代音乐内容与民族音乐文化,体会音乐教学精神思想。流行音乐作为当今主流音乐,具有传唱快、记忆性强等优势,是当前人们钟爱的感官娱乐方式。民族文化借助流行音乐传播趋势,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让学生充分体会音乐背后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学习执行力度,创建和谐积极的学习情境,为音乐教学打下坚实基础。教师要把握新旧音乐知识的转换时机,让学生能够从合理的教学安排中增长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度,达到高中音乐改革——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目的。引入流行音乐的课程注意事项。首先,教师应合理设置课堂时间比例,先让流行音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探索能力,然后用较大篇幅讲解民族音乐知识,加深其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最终达成素质教育目标。其次,科学计划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转换带入的时机,让课程机构具有层次分明、条例清晰、前后贯穿等特征,让流行音乐能够贯穿民族音乐教学过程,维持学生课程学习兴趣,提升课堂连续性,完美结束课程教学任务。最后,教师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总结归纳,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领悟力,强调教学重点,让其对音乐内容形成稳固记忆,提升课程教学水平。(三)增强美感辨析能力。应对社会进步性需求,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特性,让其成为应用型人才。信息手段是社会科技的优良产物,教育工作者应拓展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让学生通过先进的教学设施,体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特色。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利用其生动性、画面性、灵活性技术特征为学生创建多元化学习场景,让学生增强音乐美感辨析能力,得到心灵的升华。例如,在学习《祖国颂》曲目时,教师可以搜集相关教学视频,让学生从影像资料中体会音乐教学的独特魅力,增强美感情感体验,拥有较强的道德思想,成为全面发展型人才。祖国颂作为经典的民族音乐曲目,其中包含许多民族乐器演奏方式,教师播放此曲目时,可以结合民族乐器图谱,提升学生美感体验,增长民族文化欣赏能力[2]。

综上所述,在高中教学改革中渗透民族音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升学生文化认识、激发音乐学习兴趣、增强美感辨析能力等措施能够促进民族音乐的渗透进程,期待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扬,为我国文化传播做出杰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鹿培培.高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深化分析[J]艺术科技,2016(11):391

民族精神思想范文篇8

这次会议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届中全会精神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推动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刚才,同志就我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近年来,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成效显著,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一是强化阵地意识,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作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和重点工程,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二是精心设计教育内容,丰富展览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深化教育的实际效果。三是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坚持红色资源与经济资源相结合,革命文物与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建设、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整合红色资源。四是创新发展思路,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加大经营力度,在扩大教育活动社会效果的同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强基地的发展后劲。这些经验,都是我们这些年来辛勤探索,开拓创新的结晶,各地要认真予以总结,积极推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市委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许多差距,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各地各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教育基地主题不突出,内容单调、手段落后;不少教育基地投入不足、经费紧张;还有的教育基地缺乏主动出击意识,创新意识不强,内部管理不善,服务观念不牢,等等。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讲几点意见。

下一步,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全国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紧紧抓住建设、管理、使用三个环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水平,形成以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等国家、省级示范基地为龙头,市级示范基地为骨干,以县级基地为主体的横向联系、纵向延伸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网络。着重以“六个一”为抓手,推动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上新台阶。

1、始终坚持一个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鼓舞全国人民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全市各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结合不断发展的形势,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要通过走访革命前辈、烈士遗属、专家学者、民间收藏人士,积极抢救和征集能够反映民族精神的文物史料。要注重对民族精神思想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披荆斩棘、生生不息的艰辛历程,充分展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抗击外敌入侵、追求民族独立、维护国家尊严的坚强意志,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坚忍不拔、艰苦奋斗,致力于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光辉业绩,充分展示革命领袖坚定信念、舍生忘死、为国奉献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要在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和节假日,以及未成年人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举行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使人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暨抗日战争胜利周年,又适逢烈士殉难周年,市里年初就部署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全市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以此为契机,立足各自的特色,大力开展教育活动,使基地真正成为激发人们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品德修养的重要场所,成为了解祖国灿烂文明、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课堂。

2、牢牢把握一个关键

创新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所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就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近年来,我市在创新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运用市场机制成功地举办了《血染的丰碑--上饶集中营革命斗争事迹爱国主义教育全国巡回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以来,弋阳县又创造性地成立故事巡讲团,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最近,市委宣传部又争取到以中国关工委、、教育部、文化部、团中央等10个部门名义主办“可爱的中国”主题活动,由我市和省委宣传部、中国关工委有关机构承办,这就进一步在全国掀起宣传、学习的热潮。创新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一是内容创新。要打特色牌,结合基地的历史、时代和地域特点,以史为基础,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认真挖掘基地的精神内涵,精心设计教育内容。要通过开展专题研究,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不断丰富发展教育内容,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载体创新。要从改进基地陈列方式入手,综合运用文物、图片、模型、雕塑、景观等多种形式,探索新的展示艺术和表现手法。要注重高新技术和材料的合理运用,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声、光、电、沙盘、影视等形式和载体,增强视听效果和感染力。要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建立网上教育平台。适当时机,市里将把现有的部级、省级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以画册、光盘等形式汇总出版。对展览讲解词要多听取意见,反复修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引人入胜。三是制度创新。要在逐步健全现有各项制度的同时,建立基地建设重大事项和活动报告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督促检查制度、评比表彰制度等,通过一系列规范有序的制度,激发广大基地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3、重点突出一个群体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帮助他们成长是全社会的重要责任。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便利和服务,始终把培养广大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教育基地的首要任务。要针对未成年人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编写宣教材料,调整展示内容,创新展示手段,不断增强教育基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未成年人的“精神家园”。要广泛拓展教育渠道,使教育基地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产生深远的影响、留下深刻烙印。要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委要求,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开放力度,积极为未成年人参观学习开辟绿色通道,切实做到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费,对学生个人参观实行半票,对由家长带领的学龄前儿童参观免费。

4、全力打造一张名片

我市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仅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有38个,其中部级2个,省级7个。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优势,将“红色、绿色、古色”有机结合,努力打造有上饶特色的“红色名片”。要把红色旅游活动作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大学生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重点要抓好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等景区的建设,营造全市点、线、面一体的红色旅游景区网络,推动上饶红色旅游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大力构建“红色旅游”体系,不断推出“红色旅游”精品和路线,促进“红色旅游”发展。

5、努力建立一支队伍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提高教育基地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其主管部门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讲解、接待、管理、研究人员队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切实加以落实。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交流的机制,依靠人才战略,不断提升教育基地的整体水平。要定期组织多层次、多种类的培训,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学历教育,深化专业教育,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要努力创造发展机会和良好的环境氛围,用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机遇留人,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放开视野、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保持教育基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深化教育基地内部干部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竞争和管理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引导人们想干事业、干成事业。

6、尽快完善一套体制

民族精神思想范文篇9

一人生道路的选择

鲁迅与周作人作为同胞兄弟,早期的人生经历是基本一致的,他们出生在同样的家庭,有着基本相同的求学经历,同样在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学的熏陶,归国后不久从事新文化运动。二人早年人生道路的选择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是紧密相关的,这正是他们不断被人们关注,而且不断得到人们称赞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鲁迅,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作家,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视角。周氏兄弟离开故乡绍兴,“走异路,逃异地”,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寻求别样的人们”,也是为了寻求“别样的知识”和“别样的人生”。鲁迅说过,他看惯了故乡人们的脸,决定走出绍兴,即使寻找到了“野兽和魔鬼”,也并不想回头。因为他已经感觉到,旧式读书人的人生道路是走不通了。人生的道路上知道应该放弃什么,也就从而知道了应该选择什么。作为一个破落家庭的后代,他没有选择经商,也没有幻想做“幕友”,放弃了挣钱发财、光宗耀祖的臆想,这不仅是选择了崇高,同时也是选择了明智。二周走出绍兴,南京时期是追求的开始,他们共同走过了从科学救国到文学救国的过程,特别是鲁迅,还走过了从相信科学救国、军事救国,到相信医学救国,最终执著于文学救国的一个变化过程。我们说鲁迅是伟人,最重要的证据表现为:他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就是爱默生所说的“,谁生活在一个更高的思想境界,我们就把谁看作伟人。”然而,二周在接受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上呈现出不同的趋向:鲁迅主要接受了积极入世的儒家文化,并自觉吸纳了西方文化的现实性和批判性;而周作人显然接受了淡然处世的道家文化,并深入到西方文化的内在,感受了风俗人情等文化因子,因此两人后来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说到救国,必须回到晚清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闭关自守,不知道西洋还有所谓的文明。鸦片战争的失败,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单纯地认为是败于军事,于是认为中国需要“船坚炮利”,需要科学,需要维新。他们深厚的民族主义精神和救国意识是建立在民族自信基础上的:我们的科学落后了,只要赶上来,中国的古老文明仍然可以焕发光彩。为此,晚清很多文化人开始翻译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着重学习西洋的物质文明。甲午战争中日议和以后,各国相继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清廷的腐败日甚一日,进步知识分子也发现清政府的政治存在着缺点,西洋还有先进的政治文化。这样一来,对西方文化的引入,涉及到了科学,也涉及到了思想文化。正如胡适诗中写的“关不住了”,只要一开闸,洪水就一涌而来。对西方文化、思想的译介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救国方略,20世纪之初的中国风起云涌,纷乱的思想界影响到青年周氏兄弟,使他们的思想一度处于徘徊状态中。在《知堂回想录》中,周作人也说他此时的思想“有外国的人道主义、革命思想,也有传统的虚无主义,金圣叹、梁任公的新旧文章的影响混杂地拼在一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周氏兄弟在受到各种思想的洗礼之后,做出了吸收、继承、超越的选择。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到了南京学新学,与其说是对科学技术有热情,不如说是对西学产生了兴趣。他如此热情地读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即是个证明,因为这部书就是启发我们自强的书。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对于学军事、学开矿的放弃是必然的,我们不能片面地说原来的选择是一种错误,而是应该看到他选择的动机中有着怎样的指导思想。鲁迅赴日本留学的目的,抱定了医学救国的认识。这里有鲁迅思想的转折,他说自己是为了医治像他父亲那样的不能治的病,当然打起仗来也可以当军医,将救国与救民合为一个整体,在于改造中国、改造国民的“东亚病夫”形象。但是他在“幻灯片”事件后发现了中国人的身体有病是次要的,主要应该看到中国人的精神疾病,中国人的“弱”是与“愚”连在一起的,这是他弃医学文的关键。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清楚地告诉我们:“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决定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文学活动,这是他整个人生的最光辉的起点。我们当然不能认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最早提出来的强国之策,因在他之前的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仁学》《新民说》、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说法都直接影响了鲁迅。鲁迅和周作人主要是从精神革命即思想启蒙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诸种要素中,精神是最重要的。在鲁迅看来,西方的精神是优于中国的,所以就要吸取西方的长处和普遍行之有效的精神,以促进民族精神的蓬勃发展。周氏兄弟批判西方物质文明,选择精神革命,主要源于尼采的影响。基于20世纪初西方人本思潮和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思潮,周氏兄弟绘制了通过“立人”达到“立国”的建国方略,两人选择的是人的解放和人的健全发展。

二为人性重造的文学

鲁迅认为,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最有力的方法是提倡文学。而提倡文学的路径虽然很多,他却也有自己的思路。首先,“别求新声于异邦”,译介国外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抨击中国的传统文化。这表明鲁迅对于中国的旧文学也并不抱有多大的希望。我们特别应该看到,鲁迅的选择中已经包含有启动新文学的意识。因为对旧诗、旧词、旧散文,那些滥俗的声调他读厌烦了,连屈原的《离骚》他也认为“反抗社会,威力非强”,最终也是以自沉保全了自己的名节,对国家的作用不大。传统文学无法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现状,就要“别求新声于异邦”。周氏兄弟懂得要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人性,改变人生。1907年夏创办《新生》杂志是周氏兄弟文学救国实践活动的第一步,这次失败后,周氏兄弟又迈出了文学救国的第二步———在《河南》杂志上和译书。周氏兄弟在《河南》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从理论上把文学救国概括为“不用之用”的文学观。由于救亡的迫切需要,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是那个时代文艺思想的主流,早在周氏兄弟之前,梁启超等人就提出了“小说界革命”,把文学视为救国的利器,高扬“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的口号。从表面上看,周氏兄弟与梁启超等人在推崇文学的社会作用上似乎是一致的,但实质上却有根本的不同。梁启超等人仍然受到封建正统文学观念的束缚,虽然他们在表面上把文学的地位捧得很高,但小说在他们心目中仍然是一种“载道之器”,仍然是“道”的附庸,并未取得自己应有的独立性。周作人批评了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实用之说既深中于心,不可复去……今言小说者,莫不多立名色,强比附于正大之名,谓足以益世道人心,为治化之助。”轻视小说的艺术规律、偏重实用主义是其思想根源。鲁迅和周作人着眼于民族的存亡和发展,注重思想启蒙,试图通过文艺的“新声”来重建“国民精神”。鲁迅从纯文学观角度出发,认为文章有利于国民精神,“文章之用益神”,“以能涵养吾人之神思耳。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用也”。周作人也认为文章为精神的依托,是发自内心的,“特文章为物,独隔外尘,托质至微,与心灵直接,故其用亦至神”。而且文章还有科学所达不到的用处。基于这种思想,鲁迅和周作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精神的麻痹作用都进行了批判。其次,二周的文学救国之策在于相信文学能够改变人的精神。鲁迅和周作人都认为,文学可以重建“国民精神”。此时的周氏兄弟已经由文章启蒙发展为文学救国。鸦片战争之后,在惨重的失败之后,中国人痛定思痛,才开始反思自己对待西方的态度及其得失,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性学术,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境地,还必须更加注重对西方“思想”性学术的吸收和借鉴,势必要打破旧的习惯势力与传统观念。而这种借鉴也是基于当时中国国力日益式微、国民精神萎靡不振的现实。“本根剥丧,神气旁皇,华国将自槁于子孙之攻伐,而举天下无违言,寂漠为政,天地闭矣”,这是周氏兄弟对当时国情的共同认识。这就成为近代文艺启蒙的重要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即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周氏兄弟早期文化选择的思想起点,周作人也把他们这一阶段的思想概括为民族主义,“豫才那时的思想我想差不多可以民族主义包括之,如所介绍的文学亦以被压迫的民族为主,俄则取其反抗压制也”。在《摩罗诗力说》文章开篇前,鲁迅引用了尼采的话:“求古源尽者将求方来之泉,将求新源。嗟我昆弟,新生之作,新泉之涌于渊深,其非远矣。”从而提出了对域外文化的选择,即“今且置古事不道,别求新声于异邦,而其因即动于怀古”。

民族精神思想范文篇10

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新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下面从三个方面的创新来进行分析:

第一,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在我国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邓小平提出这一理论主要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中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他曾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鲜明的表现了:我们面对中国的现实情况,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只谈理论而不实践。这一创新的理论成果,积极地从本国国情出发,对自身的条件作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对世界其他国家面临自身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起到了重要的表率作用。

第二,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得出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对马克思主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发展创新所得出的重大理论成果。面对国际上科技力量的巨大冲击和中国的发展在世界上的所处地位,邓小平以巨大的勇气指出,计划和市场并不带有社会制度的属性,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发展市场经济,并不是一个特殊的产物,而是在立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情况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市场经济恰好适应了个体的发展,个体的繁荣带动了整个市场的繁荣,从而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发展。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经济学家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市场竞争是其内在机制,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并不会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反而会起到促进作用。1992年10月,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这意味着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将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进行完美的结合,这在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是一个伟大的创新举动。

第三,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创新。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创造性的文化成果,是在继承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更有利于邓小平理论进入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更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且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利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深入发展以及中国先进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通过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创新,人们开始从精神思想上有了重大的转变,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对教育文化程度的要求也有了相应提高,从而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更加迅速。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