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1:30:13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范文篇1

以自己的卓越成绩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奉献,这就是民族精神。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在呼唤着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需要青年为之奋斗。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需要一批具有民族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我青年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祖国的繁荣昌盛需要我建设,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努力。这个时代在召唤着我召唤我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从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现实中,领略到国家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明白了肩头担负的重担。要勤劳勇敢,要发奋图强,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去学习,去积蓄力量。让我知识的海洋中翱翔,理想的天空中搏击,用科学文化知识丰满羽翼,武装自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准备。朋友们让我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响应时代的召唤,弘扬民族精神,挺起我民族的脊梁。

所留下的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岁月已然流逝。正是挺起了中国人脊梁,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那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方圆九州,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浩如烟海。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缔造了强汉盛唐,领世界风骚几千年,何等风光?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俺,有“精忠报国”岳飞,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有以“警世救国”自箴自策,三易其志的鲁迅,也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孙中山到陈独秀,从林觉民到秋谨,从到,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雪耻报国,为了振兴华夏,为了腾飞于世界,前辈发愤图强,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前进和不断发展。正是靠着这种伟大的精神,亿万中华儿女迎来了崭新的一天。这一天,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领袖,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发出了最雄伟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中国社会发生了最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成效显著,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令亿万中国人信心倍增;申奥成功了又使无数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加入WTO也让无数国人自豪。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中国迎来了航天史上的最光辉的篇章。2003年10月15日,一个永远值得记住的日子,国宇航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绕地飞行14圈后成功返回。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我伟大的民族精神。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光转瞬即逝。现在当雅典奥运会的体育健儿们以32枚金牌的好成绩面带微笑载誉归来的时候;当李婷、孙甜甜轻松捧回女子网球双打的首枚奥运金牌的时候;当女排力战古巴于二十年后再登世界之颠的时候,当百米跨栏的刘翔以骄人的成绩刷新世界奥运记录,以自己的精彩演绎着民族神话的时候;国人沸腾了民族沸腾了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万众瞩目中冉冉升起的时候,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眼睛都湿润了奥运健儿们虽没有伟岸的身躯,但他用自己的拼搏和汗水在体育界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再创辉煌。许振超,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普普通通的桥吊工人。30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的奋斗在青岛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从一个初中生成长为一名掌握现代技术的桥吊专家,并带领他桥吊队两次刷新世界记录。高速度和高质量,令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民族精神是什么?一直在深深的思考这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伟大的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是对我民族精神的最好解释。

民族精神范文篇2

教学目的:理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教学重点:重点讲清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授课过程中可在适当的地方选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1.5个小时。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就明确地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务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进步,既表现在物质文明上,又表现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上。特别是在现时代,随着社会前进步伐的加快,未来世界的较量,精神文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既承认在社会生活中,经济发展有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又承认精神的巨大能动作用。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够使“人心凝聚,精神振奋”,使一个民族成为“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关系极大,一流的民族必须有一流民族特有的文化素质作底蕴。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是一个不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自己伟大足迹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也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正如同志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而形成,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传统始终没有中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活在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对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成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伟大民族。

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民族文化传承、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我们要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离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动只能在前人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基础上展开,不能没有本民族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只有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民族凝聚力才能有“根”,精神文明建设才有深厚的基础。中华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过去也是将来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在21世纪能否再造辉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是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站在时代前列、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要努力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教育资源,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在现代化建设中努力弘扬和提升中华民族精神。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不断增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能不能保持和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繁荣我们的民族文化,这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们一定要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伟大意义,努力发挥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中华民族精神是一座伟大的精神宝库

所谓民族精神,指的是一个民族在其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思想意识、品格风范和文化传统的总和。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相对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性特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创造辉煌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概括起来说,中华民族精神最突出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祖国,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就是对这种深厚感情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总结,它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团结统一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中国人民在维护本民族尊严的同时,向来尊重其他民族和主权国家,爱好和平是我们民族的伟大风范。中国人民向来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界,勤劳勇敢是我们民族的优良品质。“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特色,“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的坚强性格。这些民族精神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的结晶,反映了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优良传统。中国有悠久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但作为文化传统,毕竟其中有精华,还有糟粕。对祖国的文化遗产,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当然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既强调要肃清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又强调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继承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提升,成为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同样有着必然的联系,具有强大生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营养,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和发掘,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目的统一到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从历史上看,在我国文化领域中有两种传统,既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古代的优良文化传统,又有中国人民在近现代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正如同志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所以具有高尚精神的属性,这是由其自身特有的内在素质所决定的。中华民族精神包含着许许多多绚丽夺目、闪闪发光的伦理精神,诸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公而忘私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舍生取义”的英勇献身精神,“执法不阿”的清正廉洁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独立精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团结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精神,以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勤劳俭朴的美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祖先高尚品格的提升,如同一股永流不绝的圣泉,滋润着炎黄子孙的道德生活,培养着中华儿女立身做人的思想道德情操。

对党和人民从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我们更要发扬光大。革命文化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扬弃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形成了新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以及“六十四字创业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这些精神,并把它们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使之成为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它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它同中华民族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密切联系在一起,具体地存在于中华民族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中,从而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就新时期我国来说,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就是要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五种精神,既包含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因此,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一定要努力使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和巨大精神动力,并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使之更加发扬光大。

三、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工作。我们一定要按照十六大精神,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要积极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进一步使民族精神深入人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道德知识是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成分。同样,对民族精神的认识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前提条件。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党组织和所在单位的教育引导。因此,我们要利用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各类主题宣传教育、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地开展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我们宣传教育最基本的载体。要努力发挥好报刊、广播电视的作用,充分宣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宣传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宣传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奋斗历程,宣传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历史性贡献,更好地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伟大的民族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责任感。

要注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定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中。万丈高楼平地起。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民族精神的大厦是世代中华儿女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出自己的贡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表现在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因此,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把爱祖国、爱人民,化作砺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建构民族精神大厦添砖加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建设者,民族精神的培育者,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要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共同推动伟大的民族精神绵绵不断地传承延续、发扬光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仅是某一个单位、某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各单位、各部门的共同责任;不是哪一个单位、哪一个部门要搞,其他单位和部门可以不搞或少搞,而是大家都要搞,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各级宣传、教育、文化、科技、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党政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当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自身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特别是教育部门,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渗透到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全部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学生日常行为之中。只有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搞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更好地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增强爱国主义热情,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们伟大的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附:教学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圣贤关于“德”治的思想

中国古代圣贤十分重视对人民进行“教化”,主张以“德”育人,以“德”治国。这其中,犹以孔子、孟子为杰出代表。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德冶思想主要内容是:“为政以德”。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意思是说,用政令来约束人民,用刑罚来管治人民,人民可以避免犯罪,但却没有知耻的心;如果用礼教来诱导人民,人民就会知耻而真心归服。孔子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民都具有“君子”的人格。如果人们都去信守“孝悌”、“忠恕”等道德规范,就不会去于“犯上作乱”的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兴,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轲认为,统治者不应以力服人,而应以德服人。他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他又说:“善政之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以孔子、孟子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儒家思想,不但为世界人民所敬仰,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的象征。直到今天,中国的儒家思想仍然是世界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都包括哪些内容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精神,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精神,对于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还包括近代以来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邓小平同志和同志都先后倡导要大力发扬“五种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进—步丰富了民族精神,同志用64个字进行了概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新的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新时期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爱国传统源远流长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种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正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更是以源远流长著称于世。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给予我国的发展以重大影响,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爱国事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动人心魄的史诗,是世界史上的伟大奇观。

早在春秋时代,卫国君主的妹妹许穆夫人,当得知狄人攻打卫国时,就说服劝阻她的许国君臣,毅然从许都归国,与兄长一道,联合齐国,击退了狄兵,使卫国转危为安。这是见诸文字记载的中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者的故事。

西汉的爱国将领霍去病,为国忘家,马不卸鞍,衣不解甲,在抗拒匈奴掠夺者的戎马一生中,六次出击匈奴,为汉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汉武帝为了奖励他,专门为他盖了一座豪华的府邸,要他去看看是否满意,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充分表现了他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高贵品格。

苏武牧羊的故事也是广为人知的。他出使匈奴,不辱使命,坚持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被单于流放于荒无人烟的北海边牧羊。经过19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手持汉节,须发尽白地回到长安。苏武牧羊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是激发人们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教材。

反抗外国侵略,捍卫祖国尊严,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突出表现。明朝将领戚继光,青年时代就立下誓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波海平。”表达了他誓平倭寇、保卫祖国海疆的雄心壮志。为了训练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戚家军”,他“—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经过十多年的奋战,终于把东南沿海的倭寇肃清了。

还有人们熟知的屈原以身许国;张骞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起兵抗元;郑成功收复台湾……他们用自己的精神甚至头颅,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的辉煌篇章。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同样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志士,如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谭嗣同、秋瑾等。这其中,最伟大的爱国者,莫过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

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就投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推翻三座大山,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无数共产党人为国捐躯,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

在新世纪,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表现在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殚精竭虑。

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十大功能”

在五十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脊梁。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在其《中国文化的光辉前途》等著作中,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做了阐述。概括起来,有十个方面的意义,或可称之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十大功能”。

1.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生存的生命之根。他在《民族寻根与文化传统》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之根……而支撑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发展、屡遭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根,则是博大深沉、底蕴无穷的中华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心理核心观念。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形成多元一体的独特格局,之所以能在如此众多的兄弟民族之间形成共同的中华民族心理,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深入人心,实际起了核心作用、中枢作用、纽带作用。

3.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理想的价值导向。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是保持我们民族凝聚不散的强大精神支柱。而这个共同民族理想赖以确立的坚实思想基础,则是长期积淀升华而成的中华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精神支柱。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是—个民族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柱,但它们的产生,不仅需要民族经济的物质基础,民族文化的语言文字,而且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做支撑。

5.中华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深层根据。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之—,就是具有爱国主义的深厚传统,甚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形式丰富。而支撑中国爱国主义思想传统的深层观念,则是上下五千年、绵延而不断的中华民族精神。

6.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要维护民族团结、民族统—,保持一种强大无比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不仅需要民族国家的统一市场,共同利益的物质基础,强大中央政权的政治基础,而且需要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没有这种发自内心深处认同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就没有核心,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就缺少强大的精神纽带。

7.中华民族精神是维护民族独立的精神脊梁。一个民族要取得、巩固、发展民族独立,不仅需要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和民族外交,而且需要独立自主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个民族,如果丧失了文化的独立性,也就会丧失民族的独立性;丧失了民族的独立性,就沦为别的民族的附庸了。

8.中华民族精神是发扬民族主体性、抗御“全盘西化”的强大精神武器。他在《文化建设与民族主体性》—文中鲜明地指出:“全盘西化论的主要错误是不懂得民族的主体性,不懂得一个独立的民族必须保持文化的独立性,更不理解中华民族长期以来虽然表现了许多令人痛恨的严重缺点,但也具有一定的优秀传统,”强调民族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新时代的思想长城。

民族精神范文篇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强盛的魂。回望历史长河,一些古代文明先后消亡了,而中华文明犹如浩荡的长江之水绵延至今,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依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在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要守望好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就需要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带领群众在全社会形成知荣明耻的好风尚。

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必须培育民族精神。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激荡。同时,西方一些势力扩大文化霸权、强势推销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我们必须丰富和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有效地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八荣八耻”,明确了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是我们以博大的胸怀汲取民族精神的精华、抵制糟粕文化思想和道德价值观的试金石。

现实需要我们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毋庸讳言,现实中,有一些人思想滑坡、道德沦丧,对利益狂逐,坑蒙拐骗、诚信缺失;个别党员干部信念丧失、意志消沉,导致权力的天平失衡,进而奢侈腐败。可以说“八耻”现象在社会各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人不知羞耻、反以耻为荣。试想一个人如果美丑混淆,价值观、人生观出问题,他的精神怎么会不萎靡?一个社会如果荣辱颠倒、风气不正,那么一个民族精神怎么会不滑坡?

民族精神范文篇4

[关键词];民族精神思想;实践基础;主要内容;表现载体和形式

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在毕生的奋斗中,始终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不断形成和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生最辉煌的实践就是领导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从落后与衰败中走出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对民族的无限热爱、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经天纬地的卓越才华、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实践之中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为建立新中国凝聚起了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精神伟力,同时也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换中,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诉求随着时代和现实的变换而不断凸现。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开来,融之于轰轰烈烈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实践之中,并在其中不断培育和塑造着崭新的民族精神。深知精神力量对于革命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同表现形式分别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论述,并多次号召和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关键时期。在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并准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实情,并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探索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在遵循和弘扬实事求是精神的基础上,领导中国共产党最终探索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因遭受外敌侵略而面临生存危机,突出强调了民族团结凝聚、勇于反抗、不畏牺牲的顽强民族意志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自强精神。从革命经验及社会发展规律出发,认为屡经灾难和战争考验的中华民族必定拥有不畏牺牲、自强不息直至最终胜利的伟力。因此,他强调:“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他坚信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解放战争时期,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以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刚毅无畏的精神鼓舞人民军队的士气。他相信人民军队的伟大革命精神,指出它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号召革命军队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在人民军队取得军事斗争的阶段性胜利时,号召军队继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在革命胜利的前夜,又提出了要保持两个“务必”,这既是对中国革命成功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地努力和坚持不懈地探索,在付出了千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之后才赢得了这个事业的成功。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对于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时,满怀豪情地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中华民族这个饱经沧桑的伟大而古老的民族一举摆脱了百年的屈辱与束缚,扬眉吐气,重新凝聚起来,找回了一度失落的自尊、自信与自豪,再次站到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书写崭新历史篇章的新起点上,它全面激活并大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为它的进一步弘扬和培育创造了前提条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华民族首次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团结和凝聚起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民族大家庭,使中华民族百年来追求民族繁荣和复兴的梦想获得了最根本同时又是最重要的保障,使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和谐而又顺利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新中国成立之后,随之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场伟大实践,它有别于此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同时又与之紧密衔接。它同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一样,也是一项充满开拓性和创造性的民族伟业,激发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使全民族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努力推进。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弘扬和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所和发展舞台,为中华民族的不断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二、民族精神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了我国的民族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一生倡导与践行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历来把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无数志士仁人,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身之责,认为“天下之本为国”,强调“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在漫长的军事、政治生涯中,爱国主义与民族尊严始终是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心理因素和价值取向。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把自己、自己的家庭与祖国的振兴富强,与人民的解放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在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赶上并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他提出要破除对西方的迷信,要去掉民族自卑心理,西方资产阶级能做到的,东方无产阶级也一定能做到。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始终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时候都坚决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中国人民的利益,维护祖国的统一,从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决不做任何有损国家主权的事情。他不仅敢同帝国主义侵略、干涉进行斗争,而且敢同霸权主义作斗争。

2.践行实事求是精神。实事求是是民族精神的又一重要内容,这一精神是立身处事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其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还是深奥而又抽象的思维方式,抑或是丰富而又浪漫的想象力,总是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紧密地结合着。从青年时代起就注重社会调查,注重实事求是,他从接受马克思主义之日起,就注重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在反对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说: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民族到解放之路。他在自己的实践和理论活动中,对实事求是进行了唯物而辩证的解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他在1941年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周围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的这一精辟论述,言简意赅地指出实事求是的实质,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经的提倡和阐释,实事求是精神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座右铭。的一生,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不仅有理论,而且自己注重身体力行;不仅是在决策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事上如此,就是在普通的小事上他也是这样。他之所以能够把握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能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摧毁政权,就是因为他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人民群众指明了一条解放之路、幸福之路,这是对弘扬我国民族精神作出的重要贡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搞革命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精神,那么现在我们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建设,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要靠实事求是精神。

3.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孟子·告天下》中强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中国,自古以来,自爱、自立、自强的人都是受尊敬的,自暴自弃的人是被认为没有出息的。几千年来,这种独立自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继承和弘扬了这种优良传统,一直倡导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说: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革命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代价,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他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号召共产党人要做艰苦奋斗的模范。他提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儿,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进行到底。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论。在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未向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屈服过,也从未拿原则作交易来换取别人的施舍,在建国后的十几年里,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胜利地渡过重重难关,卓有成效地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研制和爆炸原子弹、氢弹,发射导弹、人造卫星,扬了国威,振奋和弘扬了民族精神。4.首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训。作为人民领袖的,把这一精神发展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正是作为无产阶级领袖与以往封建君主之间的天壤之别,他始终把人民大众真正视为创造历史的动力和新中国的主人,把自己永远置身于人民公仆的位置上。在与人民的关系上,始终把全国乃至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奋斗的终身目标。他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一直把相信人民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无穷的智慧,又依靠这些智慧去领导群众翻身得到解放。的一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是伟人,却又是人民的儿子;他是领袖,但又永远置身于人民之中。无论是在艰苦创业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治国安邦的和平建设时期,始终如一地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他要求共产党人、革命干部要努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以人民利益为第一生命;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埋头苦干;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还重;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5.坚持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古语中早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说法。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批判地继承了民族的自强精神,并使这一精神得到了拓展和弘扬。他在1919年8月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号召人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敢作敢为。认为,人生就是要搏击奋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看来,奋斗就是人生的主题。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困难面前从来没有屈服低头,而是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对革命前途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

三、民族精神思想的表现载体与形式

民族精神总是与每一历史时期的民族任务紧密相连,总因代代英雄豪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心理特点的不同而各领风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内容和形式辩证统一的观点,培育和倡导以地名、事件、行业、人物、数字等冠名的民族精神表现形式与载体,使之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桥梁,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沟通人们思想和心灵的渠道。

1.以地名和事件冠名的民族精神。一生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辗转各地,经历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大事,同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民族精神。一是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从“齐声唤,前头提了张辉瓒”的欢呼,到游击战争十六字字诀的运用;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寄语,到“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回答;从朱毛挑粮背米上山、不坐轿子、不吃粉丝的佳话,到“红军中官兵夫薪饷穿吃一样,军阀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的佳联;从“红米饭,南瓜汤”、“干稻草,金丝被”为主旋律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到不畏“茅草要过火,石头要挨刀,人要换种”的革命英雄主义,充分体现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品质,再现了中国革命实现第一次伟大历史性转折后的壮丽景象。二是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党首次在局部区域执政中产生的高尚品格和朴实作风。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到在红色武装割据中“创造第一等工作”;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山歌,到“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口碑;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论断,到“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警示,充分体现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军事、政治、经济三大民主的风范,再现了中国革命走上正确道路的万千气象。三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党成熟后魅力无穷的精神境界。从中央党校“实事求是”的校训,到《解放日报》“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题词;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团结—批评—团结”的作风;从“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号召,到“军民鱼水情”的洋溢,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髓,再现了思想蔚然成风的清新风貌。

民族精神范文篇5

在2001年的全国文艺两会上,主席发表讲话说:“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唯有这样,才能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向前奋进。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

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有优秀的个人精神。发达民族之所以能够发达,是因为他们有优秀的民族精神。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逐步建立起优秀的个人精神。一个民族要想发达,就必须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

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总有一些精神受到国民的普遍认同,并成为国民思想、行动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就是民族的基本精神,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贯穿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包括民族的理想、品格、意志、思维、个性、社会责任感、学习、发展事业、交际、合作、生活、保健等方面的精神。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的思想和行为,渐渐地影响每一位国民及整个民族的发展。

西方发达民族以“重视科技”、“探索进取”为突出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在17世纪以前并不见得有多大的效果,那时西方的生产力及社会管理还比不上我国。自17世纪以来的几百年,西方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大超过了四大文明古国,并成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这充分表明:民族精神转化为社会效益需要一个过程,一时的见效或许不大,但代代相传,长远上的意义非常大,必须予以重视。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基本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雏型,到汉代确立了以儒家为主的民族精神,之后沿用了两千多年,对民族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到了近代,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要求,也落后于发达民族。比如,由于民族的科技精神落后,导致社会生产落后,泱泱大国受尽百年之屈辱。这段惨痛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民族精神落后,必然严重阻碍民族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培育先进的民族精神。

回顾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既积淀了许多伟大的民族精神,也积累了不少糟粕,有待我们去改革、重建、培育与弘扬。在现代文明面前,我们的传统精神显得苍老乏力。我们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为民族后代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还要特别留下优秀的民族精神,做为他们发展的精神力量。我们唯有勇敢而全面地改进自己,重塑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在长远上实现民族复兴。

我们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从本质上讲,我们民族是优秀的民族,尽管我们在近代有过一百多年的屈辱,但这只是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片断而已。五千万华人在海外创业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都足以证明:我们民族是一个可塑造、可重造辉煌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有前途的民族之一。尽管我们的民族精神存在不少问题,但并没有改变我们做为优秀民族的本质。只要我们大力发展经济、科技、教育,发扬优良的传统,改革不良的传统,一定可以实现民族复兴。就如一个原来体质很好的人,虽然由于不注意保健而滋生了不少疾病,但优良的体质还没有改变,只要注意保健及治疗,完全可以恢复强壮的体魄。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振兴中华的呐喊声中,无数仁人志士都在痛苦地反思民族精神。从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林语堂等等,都试图改变民族的种种不良传统及重建民族精神。

梁启超先生第一个将我国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并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孙中山先生在多次演讲中,都慨叹“民族如一盘散沙”,“国人失去民族主义垂300年,太缺乏(或者没有)民族观念,只有家族观念和宗族观念,导致民族命运式微”。有鉴于此,他提出了“反省民族缺点”、“改造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等主张。

鲁迅先生起初学医是为了给国民治病,后来弃医从文是因为感到“愚弱的国民,无论有怎样健全的体魄,怎样的长寿也是毫无意义的,我等的首要是改造国民的精神,我认为此为文艺的第一要务。”他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研究国民精神,以《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反映民族的某些弱点。

林语堂在1925年作了《中国的国民性》的演讲,列举了我们民族种种优劣之处以后,将忍耐性、散漫性和老滑性归结为民族的三大弱点,吁请国人注意。在抗战前夕的危急年代,他专门出版了《吾国吾民》一书,在“中国人的性格”一章中,列举了“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等十条作为刻画描述。

抗战期间,梁濑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罗列种种资料,将国人的特点列举为: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坚忍及残忍、韧性与弹性、圆熟老到等十点。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访华后认为,影响中国民族特性的是孔、老、释三家思想,孔老虽相对,但影响并无二致,使中国人知足安分、宽容和平、消极保守。英国哲学家罗素则在访华后写成的《中国问题》一书,列举了幽默、忍耐、谦让等特点后,更指出贪婪、怯懦、冷漠为阻止中国民族进步的三大缺点。

英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积22年对中国社会的观察经验和收集分析材料,写下了《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他从批评中国人爱“面子”、缺乏诚信,缺乏爱心同情,缺乏公共精神和时间观念,马虎、守旧、忽视精神等缺点,肯定国民具有节俭、勤劳、生命力强、富于韧力等。史密斯认为,为了革新中国,必须追溯性格的动因,使人格升华,良心必须得到实际的推崇。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建,是一件关系民族千秋发展的大事,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个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基础,研究民族精神必先研究个人精神,并把个人精神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一种精神只有广大国民接受了,才能成为民族精神。一种民族精神只有转化为广大国民的个人精神,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重建民族精神必须继承优良的传统,并注入大量的新精神。传统既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传统的力量是很大的,继承优良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应该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民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注入大量的新精神。

三、民族精神必须与时展同步,并且适度超前。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主发动机之一,应随民族发展及时展而不断更新。如果民族精神落后于时代,就会阻碍民族的长远发展。如果民族精神过分超前,国民就难以接受,反而不利。

随着民族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民族的传统精神不断得到更新,一些新的民族精神也正在逐渐形成。当前,重建民族精神既要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要适应国情。

四、重建民族精神必须考虑国际竞争及向其他民族学习。只有形成达到国际先进行列的民族精神,民族才可能真正实现富强。如果民族精神落后于发达民族过多,民族就很难发展。如果民族精神与发达民族的差距较小,还可能逐步追赶上来。我们要建立起与发达民族相近的民族精神,并力求超过他们。

不论是发达民族还是落后的民族,都有一些优秀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引进一切有利于我们民族发展的优秀精神,使我们的民族精神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学习其他民族的精神,不是照抄照搬、赶时髦,而是把好的东西引进来,与我们的传统相结合,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五、民族精神必须明确化、具体化。重建优秀的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将我们已有的民族精神明确下来,让国民更好地认同与把握。模糊不清的民族精神难以成为全民的共识,也无法产生多大的作用。只有明确而具体的民族精神,才容易转化为每位国民的精神,才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及促进民族发展。

我们的民族精神隐含于传统文化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明确的、具体的理论,因而没有很好地植根到国民的潜意识,也就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易经》、《论语》、《大学》、《礼记》等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著作只是三言两语式的泛泛而论,既难以学习,也让人容易产生各种极为不同的理解,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及民族发展不利。

六、民族精神必须系统化。一个民族的发达并不是靠一种或几种精神,而是靠许多优秀精神的最佳组合。如果民族精神的组合不好或不够好,对于民族发展都不利。例如,重权谋而轻科技,重感情而轻理性,就是组合不当。一个民族要想发达,除了要有“勤奋”、“进取”、“创新”的精神之外,还要有“忠于民族利益”、“开放”、“尚武”、“坚韧”、“终生高效学习”等多种精神,否则,就只是幻想。

七、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必须依靠其它事业的发展。尽管重建优秀的民族精神要从理论上倡导,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其它事业的推动。近代,发达民族在科技、生产、经济、教育等事业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民族精神快速进步,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我们民族却饱受内忧外患,原有的民族精神得不到较好的“催化”,导致民族精神落后于发达民族。随着民族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民族精神将快速振奋起来,并对民族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八、民族精神的重建需要较长的时间。西方发达民族的现代精神历程已有几个世纪,比如科学、理性、自由、平等、博爱、民主、重商等精神早已确立,但普及成为民族精神的时间却花了很长时间。现在,西方国家仍然不断地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呼吁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本民族发展。

目前,我们的民族精神还远落后于发达民族,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愈越。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虽然不能操之过急,但也不能慢,否则,对于民族发展非常不利。重建民族精神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科学工程,并非几个人所能完成,也非一时所能完成,需要广大学者的长期努力。

弘扬民族精神并不是强调“精神万能”,而是为民族复兴提供一些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一时对民族发展的作用或许不大,但代代相传下去,对于民族的长远发展将非常有利。

任何一种民族精神都有其两面性,因此,既要利用好的一面,又要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利的一面。比如,心胸阔达是一种美德,但如果常姑息他人而损失自己,就会影响个人发展,并助长了邪恶的发展,反而不可取。

民族精神范文篇6

哲学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一定的哲学思想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民族中间,具有一定的民族样式、风格和气派,体现一定的民族精神。就此而论,民族精神是哲学的思想根基和客观内容,而哲学则是民族精神的整体形态的概念,是民族精神的容器。它凝结了整个民族精神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最盛开的花朵”。因此,抽象而言,哲学的发展与民族精神的发展也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民族精神的发展、提升,将会从根本上促进哲学的繁荣;而哲学的繁荣和发展,也会引导和导致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和升华,从而创制和铸就新的民族精神。正是在这里,显示出哲学对于民族精神发展的意义:民族精神是借助于哲学获得自身发展的。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就是通过其哲学来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重铸、和更新的过程。

一定的民族精神与它所基以出现的一定的民族形态是同时并存的。因此,一定的民族精神伴随其民族的发展而延伸。只要该民族存在,该民族精神就不会天然的灭亡。民族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体现了寓于该民族内部各种成份、要素之中的普遍性,从而具有自我否定性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就其表层来说,表现为民族精神向时代精神的不断转化。民族精神要通过每一历史阶段、历史时代的时代精神得到表现,以时代精神作为自己的表现形式。一定的民族精神,相对于产生它的一定的历史阶段或一定的时代来说,就是该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时代的变迁,既有的民族精神形态不再能体现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的特点,就必须进行其自身的扬弃、更新和转化,以便实现其与新时代精神的同一。就此而论,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自我更新的过程,就是民族精神向时代精神的不断转化的过程。此外,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也表现在里层上。这就是民族精神的内在成份、要素的改变以及原则的提升,也就是说,吸收其他民族精神的优秀成份和要素到自身之内,特别是吸收比自身既有的原则更高级、更广博的原则到自身之内,用其转换、提升或代替既有的原则。这种民族精神的内在原则的自我扬弃和升华,构成了民族精神的重铸和更新的实质。

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和更新取决于民族精神的自觉。如果说,精神的本质特性是自由,所谓自由是指它能“自我规定”;那末,民族精神的真髓就在于它的自我规定,而对于这种自我规定的觉醒和意识就是民族精神的自觉。由此出发来看待哲学,哲学作为民族精神的发展的必要形式,不是别的,就是民族精神的自觉,就是民族精神的自我意识。这意味着,在民族精神自我更新、自我扬弃、自我重铸的过程中,哲学不仅应是民族精神的理性,而且还应是它的良心。

民族精神范文篇7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我们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博取世界各民族之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条件。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键是我们要立足于本国现实,紧密结合全球化的实际,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抓住契机,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一、全球化给民族精神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1、全球化弱化了当代人的民族国家意识。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发端,涉及到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全球化是“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和意识)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并引起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世界上各种文化共生、交融,新的观念、文化不断涌现,必然会给国民的思想、价值和心理活动以直接影响,引起其内心深处的激荡与冲突,引发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深刻变化。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观、安全观和民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可避免地淡化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也向全球化过程中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国家,在如何维护自身文化独立与文化安全、国家主权与国家意识、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等问题上提出严峻的挑战,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出新的要求。

在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影响中,与民族国家相连的民族国家意识受到的冲击最为突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主权泛化或弱化”,“国界的消失”,“国家权威的销蚀”以及“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全球民主化论”等言论和观点的流传容易使人们产生错觉,使国家主权的神圣性大打折扣,甚至认为国家会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逐渐消亡,全球化时代已无须再提民族国家的主权与利益。

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作为一个刚刚迈入世界轨道、融入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遭到了来自于全球化的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国家意识有弱化的趋势。因此,全球化过程中处于弱势的中国必须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维护自身的文化独立和文化安全。

2、西方国家加强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西化”目的明显。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极力利用全球化这一契机,把全球化等同于“西方化”,甚至等同于“美国化”,竭力推行政治制度的单极化或所谓的“一体化”,推销以资产阶级自由、人权观点为主的政治观点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它们鼓吹和宣传经济私有化、政党多元化、人权国际化、民族自治化和社会多元化,进行一场他们十分得意的所谓“悄悄的变革”,给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甚至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西方人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文化的渗透和控制,本质上是推行一种殖民文化观念,具有政治性和侵略性,他们试图在全球搞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正如阿兰·伯努瓦所说:“还有一种有利于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质的新奇事物,即资本主义卖的不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志、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像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是要通过它的文化霸权主义,使得不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政治、军事上依附于它,而且在精神文化上也完全依附于它,泯灭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是西方文化重点渗透的对象,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反动宣传,面对西方国家实行的“分化、西化”图谋,我们如何站在时代的前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敏锐而及时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现代化进程护航,是一件极为现实而紧迫、艰苦而重要的任务。

3、社会体制的变革弱化了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整合功能。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我国一方面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的进攻和挑战,另一方面自身也处于改革转型期,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旧的规章制度与价值体系逐渐解体,而新的制度与价值体系尚未完全确立,因而社会思潮新旧杂糅,某些环节容易出现失范、无序的现象,使原来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民族精神的作用也相对弱化。

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并存,极容易使人们由于良莠难辨而出现困惑和迷茫,以致产生信仰危机;外来文化的大量涌现,让有些人从陌生、好奇,发展到同化和顺应;市场经济弘扬了个体主体性,却造成集体观念的消解,使个人主义盛行;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足,极容易导致政治参与爆炸与政治参与冷漠同时并存的奇特矛盾。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4、信息全球化加大了弘扬民族精神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全球化是与社会生活全面信息化相伴而来的。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虚拟现实将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环境,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将更多地走入网络世界,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与人打交道,在知识信息的海洋中开展工作,既给弘扬民族精神带来新的环境,又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科技和文化设施的优势,全方位、全天候推销他们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文化理念提供了信息平台,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加新的变数。

信息渠道的多元化、教育对象接受的自主性,更进一步增加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的压力。全球化语境下,由于人的自主性空前提高,使思想问题、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特征也更加明显,而网络世界互动关系的虚拟性则增大了人们思想波动性,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甚至国家意识淡化。同时,在动态的、高速流转的信息环境下,人们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将日益增多,这又呼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积极对应之策。能否保证人们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将关系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的基础。如何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新形势和新变化,建立巩固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是刻不容缓和不可懈怠。

二、全球化对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提出的新要求

1、开放意识与民族意识并存。处理好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和结晶,是民族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精神风貌和文化观念的集中体现。它是民族识别、民族认同的根本标志之一,是维系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和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因此,全球化进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首先要立足于本民族,维护、发扬本民族精神的传统和特点,培养对祖国和本民族的忠诚和热爱。其次要着眼于世界,结合全球化的实际,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将情感与理性的反思结合起来,处理好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一个民族能否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既是其民族精神能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这个民族能否发展的重要条件。全球化要求我们要立足本国,用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当代世界,从世界发展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在全球化时代,民族精神更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更应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品质。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与外来民族文化不断交融、交流和互相取长补短的碰撞中,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蕴涵着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体现民族精神的开放性,以开放、理性的态度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一切文明成果,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全盘西化,同时警惕消极、颓废文化的侵袭。明确指出:“我们要发扬民族的东西,但是不反对外来优秀的东西。”文化自大主义和文化排外主义只能导致本民族的落后,民族精神的茫然。2、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并存,处理好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性概念,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范畴。它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民族肩负的主要任务、时展的新要求联系在一起的,与融汇了中华民族各个时代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的时代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它根植于传统,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精神,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其民族精神也有不同的特质和表现。”一个只依靠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而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也同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能否适应历史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是判断一种民族精神是否先进的重要尺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是基础,培育是关键。中华民族之所以有今天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根本原因就在于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在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不断提升。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不同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的总和,构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它又表现为这个历史时代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体现着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蕴涵着时代精神。同志反复强调的“八荣八耻”精神,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它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体现,又是新的历史时代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紧紧把握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的要求,不断总结和提炼新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这样的民族精神,才是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体现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民族精神。

3、民族自尊心与民族忧患意识并存,处理好民族自信与民族忧患关系。树立正常的民族心态。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深支柱,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必须具备的情感,它能增加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自信。斯大林指出:“革命的民族自豪感能够移山倒海,能够创造奇迹。”邓小平曾说:“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

当然,在经济全球化中,我们对祖国要有民族自尊心,并不意味着可以没有危机意识。民族自尊心与民族忧患意识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并存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爱国与忧民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日本的强盛与其国民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自尊心是紧密相连的。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民族文化安全受损,民族国家就会发生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当今世界名国,都在积极研究应对全球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名种风险、危机的对策,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建立机制,防范经济风险,维护文化安全。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民族国家来讲,如何抓住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防范风险,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文化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民族忧患意识的培养,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做到居安思危。一个民族具有自尊心与忧患意识相统一的正常心态,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三、全球化语境中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对策

1、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主体,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地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才能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价值观向全球渗透的过程,或者说是西方融合东方的过程。面对西方国家以经济为依托的文化进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给予高度的重视和警惕,提高文化自觉,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依赖高度的文化自觉。在全球文化交往日益普遍和深入的时代,有没有文化自觉意识对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文化自觉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自觉:一是认识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一是承传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认识是承传的基础,承传是认识的目的。一个民族对自身的文化传统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别提继承和发展文化传统。承传文化传统要求我们科学地认识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特质及其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传统。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我们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条件下同世界其他民族频繁交往带来的机遇,积极开展对外交流,要学习、吸收外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广采博纳,丰富和充实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巨大宝库,另一方面,要坚守民族文化阵地,对外来不良精神文化的侵略筑起新的长城,抵制腐朽的文化,尤其要警惕和抵制国际敌对势力、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在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破坏。

2、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强化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特定的生活中,历史地形成的、特有的精神面貌,它既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又是该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性标志。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理性精神,它不是自发产生和形成的,而是自觉培育和塑造的结果。民族意识也只有在不断深入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得以增强。可以说,民族精神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就是要使国民自觉地认识、了解、运用任何民族文化中那些能激发民族意志、启迪民族智慧、树立民族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传统。

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所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都是围绕着这一主线而充实和发展的。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是从个人行为选择与国家稳定发展的关系揭示民族精神的内涵,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从个人精神状态与社会、自然的依存关系揭示民族精神内涵,这四个方面内容都贯穿着爱国主义的主线,并多角度、多水平、全面深入地展开,体现爱国主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共同铸造伟大的中华民族之魂,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这一民族精神不但是中华民族立身之本,是形成民族凝聚力、国家向心力的基础,而且是凝聚所有中华各民族和世界华人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通过民族精神教育,能不断增强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民族的奋斗意志,推动民族发展。

3、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民族自信心。民族自信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一种,是一个民族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是一个民族由于认识到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平等地位和自己对整个人类发展的崇高价值而产生的对于本民族进一步生存和发展能力及前景的确信。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心理基础,是维护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保证。一个失去民族自信的民族不会积极、主动地维护弘扬民族精神。因此,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提高民族自信心。

民族精神范文篇8

抚今追昔,浮想联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磨砺,沉淀升华,薪火相传,孕育成了历久不衰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极其宝贵的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植根于华夏大地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更加熠熠生辉。特别是在这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同志总结提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又一辉煌篇章。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具有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显著标志。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蕴涵丰富,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基础。

面对汶川大地震这一巨大灾难,我们举全国之力沉着应对。国家众多的有关部门竞相在第一时间,派人的派人,拨款的拨款,调物的调物;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公安干警、预备役民兵和专业救援队伍等10多万人,争分夺秒地抢救受灾群众;食品、饮用水、药品、帐篷、防寒衣被等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的水喝、有临时住处。抗震救灾工作在短时间里开展得有力、有序、有效,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新的升华。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大地震发生后的当天下午,国务院总理就亲临危险的第一线指挥抢险救灾。随后,温总理数个日日夜夜几乎不休不眠同救援人员一道,奋斗在最前沿。温总理在救灾现场的话语仍历历在目:“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绝不会放松。”“要克服种种困难,把抗震救灾工作进行到底。”……在救灾现场,66岁的温总理声音哽咽,泪水流淌。5月16日,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国家主席飞赴四川灾区,在万米高空上指挥抗震救灾。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心系灾民,亲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第一线,充分表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胡主席和温总理的这一举动,毋庸质疑给灾区的百姓带来了希望和活下来的勇气,带来了百倍的信心和力量,带来了无尽的安慰和温暖。胡主席和温总理对灾区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感动了中华儿女,感动了世界人民。从98抗洪到抗击非典,从抗击冰雪到抗震救灾,每一次灾难降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总会火山般迸发出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总会有力地体现出来。地震后的每一天,灾区的人们时刻都能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暖流;地震后的每一天,全中国的人们都把心放在了灾区,把爱献给了汶川。在震后的残垣断壁中,在震后的每一寸土地上,到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到处张扬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旗帜。

伟大的民族必须要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作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才能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呢?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任何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不可能脱离传统。传统是在历史中形成,在人们的生活中世世代代起作用的那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它古老可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的人们所认同。传统不等于文化典籍,继承优秀传统绝不仅仅是对文化典籍的注释。写在书上的并不就是实有的;文化典籍中的精华并不就等于传统。继承优秀传统,就是把民族传统中的优秀的并与当代实践所契合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弘扬,使其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成为现实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组成部分。传统是在继承和变迁中演进的。早期的传统的影响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减弱,而新的东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又不断地变成“旧的”,凝聚为“传统”。历史不断地把每一代人的创造变为传统,整个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突破传统又不断形成传统的过程。传统不是一尊雕像,而是一道洪流,离开源头越远,膨胀得越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继承优秀传统。这个继承当然包括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等等,都已经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丰富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生动体现和发扬光大,体现着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这是判断一种民族精神的价值以及它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一个民族不能轻视自己的传统,但也不能囿于传统、沉湎于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建设,一种创新。文化、精神的“继承”不是从钱罐中取钱,“发展”也不是往钱罐里塞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面向时代的一种创造,是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所谓时代精神,是时代的主题、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在观念上的反映。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就是要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一方面为优秀传统注入新的内容,古为今用,另一方面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进行文化创新,培育新的民族精神,推陈出新。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历史已经证明,背对时代和时代精神的民族精神无一不走向衰落,最多成为思想博物馆的标本陈列于世,而不是兴盛于世。

民族精神范文篇9

[关键词];民族精神思想;实践基础;主要内容;表现载体和形式

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在毕生的奋斗中,始终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不断形成和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生最辉煌的实践就是领导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从落后与衰败中走出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对民族的无限热爱、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经天纬地的卓越才华、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实践之中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为建立新中国凝聚起了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精神伟力,同时也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换中,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诉求随着时代和现实的变换而不断凸现。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开来,融之于轰轰烈烈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实践之中,并在其中不断培育和塑造着崭新的民族精神。深知精神力量对于革命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同表现形式分别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论述,并多次号召和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关键时期。在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并准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实情,并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探索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在遵循和弘扬实事求是精神的基础上,领导中国共产党最终探索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因遭受外敌侵略而面临生存危机,突出强调了民族团结凝聚、勇于反抗、不畏牺牲的顽强民族意志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自强精神。从革命经验及社会发展规律出发,认为屡经灾难和战争考验的中华民族必定拥有不畏牺牲、自强不息直至最终胜利的伟力。因此,他强调:“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他坚信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解放战争时期,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以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刚毅无畏的精神鼓舞人民军队的士气。他相信人民军队的伟大革命精神,指出它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号召革命军队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在人民军队取得军事斗争的阶段性胜利时,号召军队继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在革命胜利的前夜,又提出了要保持两个“务必”,这既是对中国革命成功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地努力和坚持不懈地探索,在付出了千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之后才赢得了这个事业的成功。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对于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时,满怀豪情地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中华民族这个饱经沧桑的伟大而古老的民族一举摆脱了百年的屈辱与束缚,扬眉吐气,重新凝聚起来,找回了一度失落的自尊、自信与自豪,再次站到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书写崭新历史篇章的新起点上,它全面激活并大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为它的进一步弘扬和培育创造了前提条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华民族首次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团结和凝聚起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民族大家庭,使中华民族百年来追求民族繁荣和复兴的梦想获得了最根本同时又是最重要的保障,使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和谐而又顺利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新中国成立之后,随之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场伟大实践,它有别于此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同时又与之紧密衔接。它同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一样,也是一项充满开拓性和创造性的民族伟业,激发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使全民族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努力推进。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弘扬和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所和发展舞台,为中华民族的不断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二、民族精神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了我国的民族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一生倡导与践行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历来把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无数志士仁人,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身之责,认为“天下之本为国”,强调“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在漫长的军事、政治生涯中,爱国主义与民族尊严始终是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心理因素和价值取向。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把自己、自己的家庭与祖国的振兴富强,与人民的解放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在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赶上并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他提出要破除对西方的迷信,要去掉民族自卑心理,西方资产阶级能做到的,东方无产阶级也一定能做到。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始终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时候都坚决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中国人民的利益,维护祖国的统一,从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决不做任何有损国家主权的事情。他不仅敢同帝国主义侵略、干涉进行斗争,而且敢同霸权主义作斗争。

2.践行实事求是精神。实事求是是民族精神的又一重要内容,这一精神是立身处事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其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还是深奥而又抽象的思维方式,抑或是丰富而又浪漫的想象力,总是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紧密地结合着。从青年时代起就注重社会调查,注重实事求是,他从接受马克思主义之日起,就注重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在反对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说: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民族到解放之路。他在自己的实践和理论活动中,对实事求是进行了唯物而辩证的解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他在1941年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周围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的这一精辟论述,言简意赅地指出实事求是的实质,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经的提倡和阐释,实事求是精神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座右铭。的一生,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不仅有理论,而且自己注重身体力行;不仅是在决策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事上如此,就是在普通的小事上他也是这样。他之所以能够把握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能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摧毁政权,就是因为他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人民群众指明了一条解放之路、幸福之路,这是对弘扬我国民族精神作出的重要贡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搞革命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精神,那么现在我们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建设,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要靠实事求是精神。

3.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孟子·告天下》中强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中国,自古以来,自爱、自立、自强的人都是受尊敬的,自暴自弃的人是被认为没有出息的。几千年来,这种独立自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继承和弘扬了这种优良传统,一直倡导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说: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革命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代价,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他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号召共产党人要做艰苦奋斗的模范。他提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儿,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进行到底。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论。在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未向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屈服过,也从未拿原则作交易来换取别人的施舍,在建国后的十几年里,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胜利地渡过重重难关,卓有成效地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研制和爆炸原子弹、氢弹,发射导弹、人造卫星,扬了国威,振奋和弘扬了民族精神。4.首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训。作为人民领袖的,把这一精神发展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正是作为无产阶级领袖与以往封建君主之间的天壤之别,他始终把人民大众真正视为创造历史的动力和新中国的主人,把自己永远置身于人民公仆的位置上。在与人民的关系上,始终把全国乃至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奋斗的终身目标。他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一直把相信人民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无穷的智慧,又依靠这些智慧去领导群众翻身得到解放。的一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是伟人,却又是人民的儿子;他是领袖,但又永远置身于人民之中。无论是在艰苦创业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治国安邦的和平建设时期,始终如一地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他要求共产党人、革命干部要努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以人民利益为第一生命;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埋头苦干;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还重;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5.坚持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古语中早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说法。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批判地继承了民族的自强精神,并使这一精神得到了拓展和弘扬。他在1919年8月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号召人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敢作敢为。认为,人生就是要搏击奋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看来,奋斗就是人生的主题。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困难面前从来没有屈服低头,而是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对革命前途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

三、民族精神思想的表现载体与形式

民族精神总是与每一历史时期的民族任务紧密相连,总因代代英雄豪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心理特点的不同而各领风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内容和形式辩证统一的观点,培育和倡导以地名、事件、行业、人物、数字等冠名的民族精神表现形式与载体,使之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桥梁,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沟通人们思想和心灵的渠道。

1.以地名和事件冠名的民族精神。一生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辗转各地,经历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大事,同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民族精神。一是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从“齐声唤,前头提了张辉瓒”的欢呼,到游击战争十六字字诀的运用;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寄语,到“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回答;从朱毛挑粮背米上山、不坐轿子、不吃粉丝的佳话,到“红军中官兵夫薪饷穿吃一样,军阀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的佳联;从“红米饭,南瓜汤”、“干稻草,金丝被”为主旋律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到不畏“茅草要过火,石头要挨刀,人要换种”的革命英雄主义,充分体现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品质,再现了中国革命实现第一次伟大历史性转折后的壮丽景象。二是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党首次在局部区域执政中产生的高尚品格和朴实作风。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到在红色武装割据中“创造第一等工作”;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山歌,到“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口碑;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论断,到“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警示,充分体现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军事、政治、经济三大民主的风范,再现了中国革命走上正确道路的万千气象。三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党成熟后魅力无穷的精神境界。从中央党校“实事求是”的校训,到《解放日报》“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题词;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团结—批评—团结”的作风;从“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号召,到“军民鱼水情”的洋溢,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髓,再现了思想蔚然成风的清新风貌。

民族精神范文篇10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