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新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21:26:06

媒体新闻

媒体新闻范文篇1

1受众消费模式习惯的改变

首先不妨回顾一下我们已经悄然变化的消费习惯:你曾在笔记本电脑或其他移动设备(例如ipad)上观看过电视节目或电影吗?你在人人网上有超过100个朋友/粉丝吗?今天你发送或阅读“微博”了吗?10年前甚至5年前你可曾想过今天会遇到上述的问题吗?21世纪日益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和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型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涌现加速了媒体产业进化的步伐。其中有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是潜移默化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网络技术和电子设备对受众媒体消费习惯的改变极大地影响了受对媒体消费的期望,受众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成为传播主角,不再是电视机前呆坐的观众,而是电视的参与者、改造者、解构者和重建者,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电视应当为我服务”。这一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受众控制权和选择权的不断增长。作为消费者我们有权选择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式去获取我们需要的资讯,这在10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新媒体是以网络化、电子化为基础,以交互性和共享性为特征WEB2.0时代的产物。新一代的受众不再是“沙发上的土豆”,而是热情的参与者。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加强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以及广泛的民意表达权。长期以来,传统媒体新闻充斥着浓厚的宣教色彩,和受众极其厌恶的官话、大话、空话、套话,其公信力正急剧流失。而新媒体则由于其天然的“草根”特性,勤于挖掘新视点,善于追踪热点、敢于正视难点、勇于挑战敏感点,具有透明度高、传播迅速、跨平台互动的优势。近年来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热点事件,如“躲猫猫”案“,药家鑫”案“,郭美美”案等无不是由网络发起,随之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从而得到主流媒体的介入,并在网络的持续追踪下,促使相关部门认真细致地进行核查、处理。新媒体下受众的知情权得到空前表达,信息的透明度得到极大增强,甚至就连国家主席和政府总理都开始重视网络的重要功能,几次通过网络与人民进行沟通和交流,借以倾听民意,体察民情,了解民生。不可忽视的另一个方面是新媒体的草根特性也体现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其强烈的社会人文关怀中。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民众借助网络技术,通过手机短信、QQ、贴吧、博客、微博等方式,在全方位展现遇难者家属的强烈痛苦、温州特警现场的积极抢救、总理的高度关注的同时,对幸存者的后续治疗安抚等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爱心,2岁半小女孩小玮伊获救和治疗始终牵动着网友的心。另一方面,对铁道部事故处理的不透明以及其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缺乏同情心和其极其不专业的“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的”的回答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并最终促使铁道部把王勇平从发言人岗位调离。正是大量充满爱心、热心的民众借助新媒体参与报道、传播,促使铁道部门以更加透明的方式认真处理事故,积极安抚家属,妥善做好赔偿。

1.2社交网络的异军突起。美国的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国内的人人,开心,各种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正以“社区”为依托,创造性、全方位地参与到媒体事件传播的方方面面,悄然影响着主流新闻媒体特别是电视新闻。如果单纯以用户数量来衡量,美国著名的脸书(Facebook)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国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交网络以速度和深度兼具的优势给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不急不躁、有条不紊的“垄断性”节目生产方式带来巨大挑战。其中最具冲击的,就是越来越多的普通的民众正参与到新闻的制作、分享、过滤、讨论和传播过程中来。新媒体时代,各种便携式手持设备的普及(iphone,ipad,FlipVideo等),使理论上人人都可以成为电视新闻制作人,传播者和众之间的天然鸿沟趋于逐渐淡化。Twitter和微博能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发送和分享自己看到的情况。这些“大众消息源”的极大地推动者受众和记者一起揭开事件的真相,全方位、立体式地报道重大事件。在2009年1月20日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就职典礼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网站()与Facebook联手推出一项应用,Facebook用户在访问的直播页面,观看就职典礼及其他活动的视频时,还可以与自己的Facebook好友进行互动。据统计,有近2000万用户观看了CNN和Facebook合作的直播页面,产生了100万条交互式信息,开创了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传统媒体和社交网站成功合作的典范。

2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

新媒体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的变革上。由于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内容的极大丰富,以分众化服务和个性化产品为特征的定制服务日渐成为一种趋势。同时,以传统电视为主要载体的专业新闻制作模式的和以社交网络为主要载体的草根制作模式将会长期共存,相互补充。

2.1内容为王。一件商品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吸引消费者,新闻市场亦是如此。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电视新闻有何过人之处?如果可以在网上轻易地发现他们需要的东西,人们为何要继续观看电视新闻?受众在选择新闻提供者的时候最看重的因素是什么?新闻现在已成为一项全球化产业。无论新、旧媒体,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是在争夺受众的竞争中胜出所必须的。以谷歌为例,这是一家在新技术浪潮的推动下正呈爆炸性指数增长的公司。该公司在很久以前就以创建世界上最大的可检索的信息数据库为目标,没有时刻增长的数据库,谷歌将不名一文。新媒体时代,国际的、全国的、区域性的、本地的新闻的划分对广大受众来说仍将重要,通过电视和透过互联网传播的新闻都将持续增长:电视新闻24小时滚动播出,互联网新闻也在时刻更新。同时,互联网为电视台在网上其音频-视频新闻提供了崭新的机会。电视新闻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传统上电视是优质新闻内容的提供商,具有长期积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但电视媒体不能假定观众还会像10年前那样继续信任他们,也无法假定他们可以继续代表观众。美国盖勒普公司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媒体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并且持续走低。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新瓶装旧酒”———旧的媒体系统在全新的媒体世界。我们曾引以自豪的品牌并不能拯救我们,因为不借助系统的、大众营销的商业化模式,媒体品牌效应并不能自动“网络化”,反而会成为我们在新世界前行的包袱。诚然,我们依然拥有大量的累积下来的观众群,但如前所述,受众的消费模式较之十年前已经大不一样,电视节目的观赏习惯已经改变到不再与品牌的忠诚度相关。我们生活在一个商品化的电视世界,所有的东西都趋于同质。媒体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Media2.0的时代。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受众也可以通过媒介平台自己的信息和作品,从而以制作者的角色参与内容的生产,新媒体传播内容由传统影视的专业机构垄断制作发展到受众个人自发创作。这种内容生产过程中受众的个性化参与,导致了传播内容的分众化与碎片化,使其既吸收了传统媒体的长处,又具备鲜明的“草根”阶层的原创性和个性化,打破了以电视、电台、报纸为代表的媒体精英文化与传统主流文化对传播语境的垄断,使受众不再被动接收信息,转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信息创造和传播过程中。进而达到了多元文化信息之间的彼此交互和渗透。

媒体新闻范文篇2

一、平面媒体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平面媒体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2000多种,就报纸而言,从中央党报到地方党报,从各行各业的报刊到都市报,每张报纸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特定的读者群。因此,在平面媒体所进行的创新中也应该就相应特定的群体需求做出一些相应的改变,以便吸引更多的读者。不过在我国平面媒体的改革创新中,也一定要重视媒体道德建设,更要维护新闻立法的尊严和权威。但是,也不能否认,在平面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进行创新的时候,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例如报道失实、违背新闻自由原则以及侵害一些人的合法权利等行为,给平面媒体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在新兴网络媒体的冲击之下,平面媒体在创新过程中涉及到新闻法律法规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活动偏重商业,轻视公益。平面媒体在创新过程中所进行的创新之所以吸引人,是出于公众对于平面媒体长期以来发展状况的信任。但是很多平面媒体所创立的活动过分的重视商业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公益的具体效果,直接导致了公信力下降。其所经营的活动超出了平面媒体日常进行新闻报道的范围,因此也超出了新闻法规的规定范围。第二,平面媒体的改革创新多数缺乏创意,缺乏个性。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不同,网络媒体可以呈现出动态的画面,可以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享受,而平面媒体由于自身特点的限制根本无法与网络媒体媲美。不过很多平面媒体盲目的跟风,与网络媒体承办同样的活动,结果往往得不偿失。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过分追求效益,平面媒体往往刊载一些与事实不符的活动报道或是图片,这样做虽然可以增加其知名度,但是却触犯了新闻法律法规。第三,平面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情况。很多平面媒体通常以追求利益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忽略了平面媒体应该秉持的公德心以及对读者负责的现实状况。明明是一个地区的活动,很多时候就被报道成为“全国”等字样,这样的结果使得广告商和民众都不满意。同时也明确的指出,我国平面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必须遵守新闻报道相关的法律法规,力求实时准确,这样不仅能够树立平面媒体在受众心中的良好形象,而且还可以在新闻立法的框架之内进行。以上情况说明了平面媒体在极力改变现状,进行自身创新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新闻法规对其新闻报道的行为进行约束。而当前,我国新闻立法实际上完全没有达到平面媒体的发展所能达到的要求。对于新闻立法以及新闻法律法规的完善应该做出系统细致的研究。

二、平面媒体新闻立法的意义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号召下,新闻立法首先是我国新闻发展的需要和前提,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难免会出现各种社会问题,迫切需要新闻媒体承担起弘扬社会正气、鞭笞丑恶现象的责任,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开展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促进社会稳定,同时新闻事业也要适应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其次,新闻立法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搞好党自身建设的需要。通过立法使新闻传播活动更为适度有力,确保新闻媒体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宣传对社会有益的内容,为加强和规范党的领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再次,新闻立法是完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监督机制的需要,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需要。只有依法明确各类新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确定新闻监督权的界限,才能维护合法的知情权和表达权,把我国新闻事业推向现代化、法制化,从而使其在社会发展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平面媒体的新闻立法

(一)对于平面媒体新闻立法的回顾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新闻立法的构想,尤其是近几年“两会”期间,都会有代表提出要明确新闻立法的相关提案,有关于这方面,我国很多部门做了众多相关的准备工作。不过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新闻立法还处于准备和规划阶段,专门的新闻法能没有出台,当前的对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法规规范还是归结于宪法、民法和刑法等各项条文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2条、第35条、第41条、第47条明确规定新闻传播事业是国家明令倡导发展的,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六大自由,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权、建议权、控告权等,这是当前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宪法依据,同时是有关平面媒体新闻报道最早的相关新闻立法。

(二)对于平面媒体新闻立法的现状分析

从现行的立法状况分析,虽然宪法明确了公民的言论自由等具体的权利,但宪法本身并不能进入诉讼程序,它只是以法律一级规范性文件来落实的公民基本权利。而有关新闻传播管理的行政法规至今仍未有具体而专门的法律,对于新闻传播的管理也仅仅局限在行政法规或行政部门对其领导和管理,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新闻立法方面的缺陷,也导致了平面媒体在进行自身活动或新闻报道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标准和法律准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新闻层面所出现的问题必须需要一个固定的法律来支持,我国目前新闻框架中所涉及的法律没有专门立法的情况也说明了新闻法规的不完整。专门的新闻法缺失还会引发其他的问题,例如新闻从业人员的权益受到损害,如记者的采访权,编辑的报道权等在法律上就没有一个特定的法律条文予以法律支持。由于缺乏相应具体的法律保护,新闻报道方面往往会受到一些居心不良的不法分子的影响,左右其自身的正当权益。此外,一些媒体一家独大,对于话语权的控制完全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许多平面媒体所代表的阶层或利益集团的声音无法表达出来,所以对于平面媒体专门的新闻立法是亟需的。

四、平面媒体新闻立法应协调的几种关系

根据以往的发展经验,新闻法制就是“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保障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在针对平面媒体进行新闻立法的同时,应该明确新闻法所针对范围的特殊性,重点应该充分协调各种关系,保证新闻法律的实施效果,具体包括:

(一)平面媒体与社会的协调关系

平面媒体作为较为传统的媒体,在网络等新兴媒体出现之前,一直是社会上的主流媒体,是民众了解新闻等相关信息的重要媒介。如今在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之下,平面媒体虽然受到了一些威胁,但是毋庸置疑,平面媒体仍然要求实现协调社会、监视环境、文化和娱乐的社会功能,而社会为了促使新闻传播活动行驶平面媒体所赋予的职责,就必须要求进行专门的新闻立法,并且通过新闻立法明确平面媒体所承担的社会控制范围,保障公民和平面媒体的正当法律权益均不受到伤害。

(二)政府与民众舆论的协调关系

平面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在社会上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部门,在现实中必须认真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还要保障民众合法权益的充分实现。平面媒体在其中就可以扮演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政府通过平面媒体可以将自身的执政理念和政策法规有效地传递给社会大众。而政府要取得民众良好的支持和拥护,必须接受人民的舆论监督。众所周知,舆论监督是现代法治国家所进行民主建设必不可少的前提。所以为了充分保证平面媒体的作用发挥,政府职能的充分实现,民众监督的有序进行,就必须进行新闻立法,而协调好政府、平面媒体和舆论监督的关系也是进行新闻立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三)保守国家秘密与合法采访权的协调关系

合法的采访权是与民众的知情权分不开的,合法的采访权充分实施,就是民众知情权的保障。而保守国家秘密也与公民的合法权益密不可分,两者在根本上并不矛盾。平面媒体作为社会大众知晓新闻的重要载体,在维护民众知情权和合法采访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宪法、刑法、国家保密法、军事设施保护法和新闻出版保密规定等法规中都有保护两者权利的规定,但还不够细致,缺乏对这两种权利的有效协调。因此,应继续完善相关法规,具体准确地界定新闻自由权与其他社会基本权利的界限,协调二者的司法关系,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制约,最终促进公益和社会的发展。

媒体新闻范文篇3

关键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途径;研究

传统的媒体时代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其无法彰显自己的个性化,所以慢慢的会失去很多受众。新全媒体的出现,让用户对其更加依赖,并且更加感兴趣,用户可以在里面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从而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下文就对全媒体时代进行详细说明。

1全媒时代新闻传播的现状

在二十一世纪,我国相关学者对全媒新闻进行分析和研究。在2000年时,在浙江学报上登出了第一篇全媒体科技新闻,这是该概念在大陆上第一次出现。在2001年浙江大学的相关学者发表一则关于全媒体的论文,并对全媒体进行全面的研究。此论文对全媒体的理解仅存在于互联网的基本发展,不同媒体的进入,提供相关的一体服务等。虽然此论文所涉及到的内容并不是传媒类和新闻,可是这种思路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参考意见。现如今,我国相关学者对全媒体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针对全媒体的概念,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想法,比如罗教授在相关书籍中曾经提过全媒体,其认为,对比国外的全媒体和我国的现状分析,对其概念进行分析,教授认为全媒体是多样化所结合的结果,其是全新的传播形式。全媒体建立在图形、文字的平面上,传达声音上的听觉和展现动画图像的表现。全媒体和移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等不同媒体的结合所出现的传播形式。

2全媒时代新闻传播的变化

2.1传播方式从单向变成双向。这种转变属于可以说是大众传播,其方式是将信息直接传递给广大群众,这种情况就属于单向传播。传统的传播有很高的传播能力,并且群众基础也比较多,因为点会出现单向传播,让传统传播无法准确找到传播对象,不能对受众的喜爱有所了解,也不知道受众的感受,只是从收视率中找到受众的需求,然后由传播领导选择内容,这样就无法体现受众者的个性化。基于此,单向传播已经无法适应传播的需求,所以要改变这种传播方式。广电里面的全媒体使用的是双向互动传播,该种传播方式是说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在整个传播过程可以进行互换,让传统的受众这开始有主动权和话语权,这样能够实现传统受众的需求,还可以满足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受传者和传播者的关系慢慢开始出现模糊的情况,受众在生活里收到的信息,可是使非常专业的传递出来,也可以是受众者之间的交流,将传授的两方看成比较平等的个体。全媒体可以供不同意见的交流平台,在该平台里面,受众者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和其他受众者进行交流和分享,广电媒体也可以参与到其中,这样能够了解其需求。因为是双方之间进行传播,受众可以和媒体提出合理的要求,这样媒体就能知道受众的想法,根据受众对其的观众,了解其感兴趣的地方,这样能够帮助受众者提出更加精彩的信息。2.2传播秩序从线性变成新秩序。线性秩序可以说是通过时间的排序为主要的传播顺序,就是指传统媒体所播放的内容没有办法再次收回,也无法进行回放,同时该线性秩序是通过传播者做决定。在整个过程中,受众只可以根据传播者的排序进行查看和收听,没有办法自己做决定,所以也就无法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受众者只能每天等着固定的时间短收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个过程会花费很多的经历和时间来观看一些受众者不喜欢的信息,或是如果受众者错过了喜欢的信息,就只可以收看重播,这种情况受众者是被动的状态。全媒体可以说是网络化的技术和数字化的技术,两者之间的结合形成了新的传播方式。新的传播方法有以下几种特点:首先,非线性,受众可以不需要在固定的时间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可以在自己有空的情况下收看想看的节目。其次,相关性,受众可以搜索到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观看,平台也会依照客户每次查看节目的特点帮助客户推送相近的内容。最后,比较容易检索。在全媒体所建立的资源中,受众可以在里面输入关键词语找到喜欢的节目进行观看。2.3生产内容变成。PGC和UGC传统的全媒体上的内容是非常专业人员所制作的,可以说是专业用户所生产出的PGC模式。传统的全媒体想要改变这种模式,形成专业PGC和用户UGC的方式。用户可是参与到电视内容里面,从而能够生产出替换全媒体提供的生产内容。新的全媒体有很多个分享的平台,比如微信、论坛等,同时也帮助用户分享自己所制作的内容,并且帮助进行传播,也可以根据用户之间的相互交交流和分享,提升制作的水准。(备注:PGC(全称: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互联网术语。UGC(UserGener-atedContent)指用户原创内容)2.4服务对象从受众变成用户。在全新的全媒体下,服务对象也发生了转变,从对受众进行服务,变成服务用户,两者的区别是:首先,受众没有主动权,而用户有一定的主动权。传媒决定内容的排列是通过时间为主要排列顺序,并且传播所涉及的内容也只能是传播者决定,传媒不管播什么,受众都得接受,没有选择的权利。而新全媒体,用户能够自己选择想要拍摄的画面并且自己对画面进行制作,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对节目进行收看。其次,受众创造的是比较间接的价值,而用户能够直接创造价值。传统的传媒方式是根据第二次售卖从而获取价值,就是利用比较好的内容吸引受众,然后在把资源卖给广告商从而有相应的利益。新全媒体可以使用数字资源,能够对用户的需求进行了解,并且能给用户提供比较个性化的服务,这些服务和内容需要花费一些费用,这样就可以有直接价值。

3新闻的发展趋势

品牌是在竞争中的重要产物,也是消费者根据对企业的了解从而对其的评价和认知。伴随着商品的不断延伸,品牌开始出现在各个传媒中,甚至电视台也参与到该竞争中。在全媒体中,媒介的相关职能在不断调整,其是传统媒体里面非常重要的节目,如果节目的选择不多,就会在竞争中淘汰。人们对节目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内容,而是节目的口碑,也就是品牌,所以想要节目越来越好,首先要将品牌建立起来,这样才能够让节目有更好的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出现,让人们更加个性化,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这种改变深深的吸引着用户,让用户不断的增加,从而给全媒体创造更多的利益。全媒体带来的好处有目共睹,所以相关部门还要对其进行不断研究,让全媒体有更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邬晶晶.全媒体时代的高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3(01):96~99.

[2]王帆,姚瑶,顾琪静.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研究路向何方?———第十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综述[J].新闻大学,2010(04):33~36.

媒体新闻范文篇4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传播;网络

现代技术传媒中,全媒体是常用语。它是在创新的大环境下,计算机技术的利用方式与形态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使得新闻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功能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统称。传统新闻传播主要通过实体平台来实现,在全媒体新型传播技术媒介的不断冲击下,传统新闻传播效果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传统的纸媒、电视广播不同的是,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渗透性更强,传播面更广,也使得新闻传播更具时效性与可读性。

1全媒体时代媒介的定义

1.1媒介形态发生改变。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我国已进入全媒体时代,落后的传统媒体也由此焕发了新的生机。媒介终端功能借互联网技术发展之便必将更加成熟,最终打破媒介壁垒,完成向全媒体的进化。正是因为新媒体的便捷,使得受众面不断增加。受众的便捷性、自主性、多选择性是新媒体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媒体的内容,媒体的主导权将会由媒体人转变为受众,受众在新媒体的大形势下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媒体的主导者,将会享有更高的自主性。1.2获取信息的门槛降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与传播途径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因此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呈现出海量的资讯。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新闻资讯更加能以快速、时效和随意的方式上传到互联网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源头,因此,大大降低了新闻信息的传播门槛。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网络传播借助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人们在全媒体信息传播途径下,获取新闻资讯将不会受到时空限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与,都将更加方便、快捷,服务更加个性化。

2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的特点

2.1信息海量化。在全媒体时代下,各种新闻传播方式共同推动信息的传播与收集,各种移动设备、移动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丰富多样的新闻信息和资讯,促进了新闻信息的交流与传播。这是全媒体传播特点下的优势,传统媒介的新闻则没有这种特点,它也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新闻传播途径之一。2.2受众主动性增强。与传统电视新闻不同的是,受众可以在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中获得主动权,这也是全媒体新闻传播的又一特点。面对海量丰富的新闻资讯,利用方便快捷的全媒体传播特点,受众可以在便携的移动终端上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节目进行阅读,完全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同时,对于新闻内容的意见与想法,受众还能在相关的新闻主页下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与其他人进行互动交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受众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中占有主动性。2.3传播不受时空制约。在保证了新闻资讯的海量化与受众主动性的同时,全媒体时代极大地改善了传播方式,改变了用报纸阅读枯燥无味的新闻,用电视机观看延时新闻的方式。全媒体时代下,人们可以时刻更新新闻资讯,将大量的新闻信息尽收眼底,使得新闻的传播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下,这种不受限制的新闻传播途径为新闻的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快捷与便利。

3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展

媒体新闻范文篇5

提起多媒体新闻,人们难免会将其与图片新闻、音频新闻、视频新闻,甚至动画新闻等媒体新闻表达形式联系起来。多媒体新闻包括上述新闻形式,但不仅仅是这些新闻形式的简单相加。

在此,我们又必要首先来廓清多媒体新闻的定义与内涵。

国内学界有关多媒体新闻的定义不少,但多数只是表述方式的区别,在内涵上没有本质的不同,本文采用孙宝传教授有关多媒体新闻的定义。孙宝传撰文认为,广义的多媒体新闻,是指能在网络上传送的、经数字技术处理的、用两种以上媒体形态同时地、统一地表达的新闻。②狭义的多媒体新闻,必须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在网络上的传播功能,以区别于用CD—ROM等形式储存与播放的电子信息产品;二是具有多种媒体形式的有机“融合”的功能,以区别于将几种媒体形式简单“拼凑”而成的“拼盘”新闻;三是要具有一定的交互功能,以区别于受众只能被动接收的传统媒体模式。③

根据多媒体新闻的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归纳出多媒体新闻的基本特性。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新闻,具有网络新闻的最基本属性,但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突出特点,有学者将多媒体新闻的特点归结为融合、链接、交互、共享,笔者认为,将多媒体新闻与其他网络新闻区别开来的最本质特征是“融合”。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表现出大家普遍承认网络传播的基本特征是:交互性、海量性、多媒体、即时性、个人化、超文本、共享性等。基于这一论述,我们认为,多媒体新闻的最本质特征是融合。

“融合”不是“凑合”,一字之差,却道破了多媒体新闻的“天机”。《网络新闻导论》一书的作者罗兰·德·沃尔克指出,多媒体手段不应该是砖块,而应该是水泥。也就是说,在多媒体新闻中,多媒体手段应该浑然一体地融合在一起。

“多媒体报道不同于你以前采访、编辑与制作国的任何报道。一开始,你必须考虑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会怎么做这个报道,但随后又要把这些媒体的做法抛在一边。你必须用一种全新的、开放的观念来设计自己的报道。”④罗兰·德·沃尔克的这段话,清楚表明了这样一个概念,即多媒体新闻并非传统媒体报道的简单相加,不是一道新媒体“拼盘”,而是不同新闻样式的有机融合。

所谓“融合”,就是根据新闻内容,调动不同新闻形式的优势,加以有机配合和互补,比如,浏览新闻图片时配以画外音,观看视频新闻时跟进文字报道等,更充分调动受众的五官感觉能力,以达到生动形象、真实可信的新闻效果。

二、多媒体新闻的样式

“一个多媒体报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仅仅比内容提要稍稍详细一些,它只是提供一个大概的故事梗概,以便让受众决定他是否还想了解更多;第二层,主要将梗概层的内容展开;第三层,允许受众深入到报道中,并可以获得他们希望得到的更多有深度的信息。”⑤

按照罗兰·德·沃尔克对多媒体新闻样式的这一界定,我们可以设想这样来报道今年春运期间发生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冰雪灾害对春运造成的巨大影响。

首先,我们给出一个新闻的由头,通过标题或内容提要、有选择的图片对这场罕见的灾害进行总括性的描述,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在这一层中,我们要提供滚动的动态信息,即时地向受众传递天气及道路、交通信息。同时,我们还得想办法让受众产生进入下一层的欲望,并通过链接提供进入下一层的人通道。比如,我们可以绘制一幅全国地图,让受众通过点击地图的相应节点进入下一层的内容。

在第二层,我们必须选取重点现场、焦点人物、主要事件进行深入的报道。比如说可以安排对一对年逾六旬的老夫妇在冰天雪地里步行120公里来到广州的采访、可以安排晚点85小时终于到达广州站的列车如何历尽艰辛的、还可以安排来自湖南、广东视察灾情的现场报道,等等。在这些报道中,除了文字外,我们可以使用图片、视频和音频。

在图片的使用上,我们可以使用前方记者发回来的现场图片,包括趴窝的火车、汽车以及预告飞机航班取消、延误的告示牌,还有在风雪中的各种人物(救灾的、旅客及相关者、交通工作人员、政府人士等),这些图片的安排不能只是简单的堆砌或罗列,而应该根据图片的场景、人物、故事内容等因素,通过“推”“拉”“摇”“移”“叠”“化”等影视镜头切换的方式,用FLASH展示给受众。同时,可以配以现场声音、背景音乐等音频,以增强现场感,使受众如同身临其境。此外,还可以提供部分的救灾现场及交通现场的视频。

在第三层,我们需展开深度报道。这里我们要向受众提供完整的文本、音频、视频,可供下载,当然,还有更多的发自现场的图片。在这一层,我们还要为受众提供能引起人们深思的评章,同时,我们更要为受众提供互动的空间,如BBS、聊天室等。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对救灾及部分交通中断、旅客滞留的现场进行网上直播,以满足受众更深层次的需求。当然,我们还得为受众提供离开本报道的通道,以便于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阅听。

三、嵌入式多媒体新闻样式

以上我们所展示的多媒体新闻样式比较适合突发性的新闻专题以及重大的新闻题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而且层次复杂、链接繁多、所占资源浩大,同时需要比现在更为先进的技术,更大的传输带宽,也并非一般的网站所能够做到的。那么,在日常的报道中如何进行多媒体样式融合、以顺应时代潮流?

笔者在此提出嵌入式的概念,以期抛砖引玉。

嵌入式概念源自于目前大多数商业网站的广告与新闻捆绑的做法。国内的一些商业网站诸如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的广告已经深入到主页、栏目、标题甚至具体的新闻页面当中。这些网站选择了一些“被点击率高”的新闻(一类是政治新闻,一类是煽情新闻)做母体,在其上捆绑广告信息。例如网易在每条新闻的正文里都捆绑了广告信息,网易的做法是在新闻正文里寻找或设置相关的字节,并将这些字节标示为不同颜色,只要鼠标在这些字节上面停留(无需点击),就会出现BANNER广告,如果受众对广告信息感兴趣,则点击这些字节就可以打开相关的链接。有学者将网易的这种广告捆绑形式称为嵌入式广告。

那么,在单篇的新闻稿件当中,我们是否也可以以类似于网易上述的方式来进行多媒体新闻的整合呢?笔者认为是完全可行的。

我们以上述的有关我国遭受冰雪灾害的多媒体新闻为例进行说明。

视察广州火车站慰问旅客

1月30日7时30分许,广州火车站。淅淅沥沥的小雨挟着寒意下个不停,广场内外候车的旅客较前两天有所减少,旅客们来来往往,铁路职工和公安、武警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整个站场内外井然有序。

8时10分左右,广州火车站开往南昌的L428次列车还有10分钟就要启程了。列车11号硬座车厢里的旅客突然发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走进了车厢,并亲切地慰问即将启程回家的旅客。车厢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从车厢的这头走到车厢的那头,边走边亲切地和旅客握手,并关切地询问旅客在广州火车站的滞留情况。

对大家说:“同志们!由于受恶劣气候的影响,湖南境内电网多处被迫中断,电力、铁路等部门正在奋力抢修!”紧接着说:“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能让大家在春节前回到家。”车厢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8时25分左右,L428次列车徐徐出站,站在月台上目送列车,频频向旅客挥手道别。

这时候,工作人员递给总理一个扩音器。左手握着扩音器对旅客们说:“最近我们国家的南部地区遭受了几十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使电路中断。大家回家心切,你们的心情我完全理解。”站在总理左前侧仅约两尺的记者注意到,总理说到这里有点哽咽,脸上显得很憔悴,但眼神却很坚定,很有神。

接着说:“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现在正在恢复电网,电网恢复以后铁路就可以正常运行,各项工作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每天铁路开通的车辆都在增加,我们把本职工作做好,争取让大家早一点回到家里,和家人团聚!”全场再次响起欢呼声。最后再次提高声音对大家说:“春节到了,祝大家新春愉快,合家幸福,谢谢大家!”说完,总理再次向人群频频挥手致意。

随后,沿扶手电梯而上返回候车大厅二楼。在手扶电梯上,有记者问:“我们有什么措施保障旅客回家呢?”坚定地回答说:“第一是修复电网,电网修复了,火车就能开动了。”(选自《广州日报》2008年1月31日,此处有删节)

比如说,我们可以在上面转摘的这篇新闻稿件当中设置一些字节(在上文加了下划线,以示区别),像湖南、广州、列车、火车、说、广州火车站、电网、慰问等,受众只要将鼠标停留(无需点击)在这些字节上,就能出现相关的文子、图片(包括新闻现场漫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文件,这样就省去了受众点击链接的时间,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将受众一直锁定在当前阅听的文本上,不至于因为太多的超链接而让受众在迷宫里徘徊,同时也不会因为需要长时间等待下载多媒体文本而吓跑受众。这种多媒体新闻的表达方式需要技术的支持,比如需要有跨媒体的技术平台,要实现文字、图片、音像数据的集中存储、统一调阅、互动编辑,记者采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像新闻稿件,按照统一分类、统一格式存入数据库,编辑根据新闻内容的主题和富有创意的策划、调用和整合数据库中的各种类型的新闻素材。

注释

①②③

孙宝传:《漫谈多媒体新闻——新世纪新闻的主流表达形式》,《中国传媒科技》,2003年第6期。

[美]罗兰·德·沃尔克著,彭兰等译:《网络新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第12-13页。

媒体新闻范文篇6

关键词新闻媒体自我审查新闻信息

一、自我审查与新闻自由

自我审查是新闻传媒自我审查之简称。其具体含义犹如我们在某个网站上发表文章,在短暂被导入网站的个人首页后被管理员或者编辑迅速删除,虽然文章本身没有任何不符合规定的地方,但是媒体的管理员或者编辑不太清楚所要发表文章的价值导向,隐约感觉与当前的主流政治或社会价值导向不符,于是为了避免可能带来的麻烦,管理员或者编辑删除这些文章或者不予发表总该是没有太多坏处的。其实持有意见领袖地位的传媒、编辑、记者等,所追求的应该是新闻自由,如果被人以为有严重的自我审查,是不可接受的污名。

新闻自由,或称新闻自由权,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新闻界采集和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由于新闻自由作为一种表意性权利,因此新闻媒体有权传播其所选择的信息或意见。新闻自由的表意性质表现在免于某些禁止报道命令或事前限制措施之权利;即使事实传达有错误,可免受诽谤罪追诉之权利等,这就意味着新闻媒体的报道可以抵制因外界的压力而造成的自我审查。

由于新闻媒体在快速变动的社会中担任传达各种资讯的重要角色,倘若我们的政府可用命令禁止报道某些新闻信息或者要求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与客观事实完全相符,要求新闻媒体在报道或评论前,事先进行过多的自我审查,则新闻媒体业将耗费过大的成本去查证事实,新闻自由传达真实的使命即难以完成。总体上自我审查的存在不利于人们长久自由幸福的追求目标的实现。

二、自我审查的现状

(一)自我审查的情况

纵观我国历史,中国人几千年来因言获祸,不可胜数,因此也就慢慢形成了一种特殊基因,这就是自我审查。有人曾形象的描述这种情形:几千年来,中国人尤其是的读书人像一匹被绳子套着的骡子,绳子的长度只有三尺,缚在一根木桩上。骡子明白,超出三尺,主人们的皮鞭无情。从此,骡子学懂自我约束,久而久之,他们活动范围的安全系数,只有两尺,连一分都不敢超越。经年累月之后,即使把绳子松了,他们也不敢乱说乱动。在我国,新闻媒体界的自我审查情况其实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知道很多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要接受各种新闻管理机关的审核,这种审核之前或者之后还会有其编辑或者管理员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自我审查。一项关于新闻媒体自我审查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认为新闻自由的受限主要表现在业界的自我审查,更有近四成受访者认为在过去一年内,上司及同事在所处理新闻时有自我审查,三成受访者承认在过去一年处理新闻时有自我审查的情况。调查还显示,近六成受访新闻从业员认为,影响新闻报道质量和新闻自由的主要原因为自我审查及政府加强控制信息发放。

我们有时候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很多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信息及其他内容时,避免触及政府或者利益者相关者敏感的议题,因此单靠新闻媒体的力量还难以改善自我审查的情况。现时多是党政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办报,很多与政府管制机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亦有各种新闻传媒高层是各级的政协委员从属政府,很难要求他们完全放下戒线。只有公众为知情权要求新闻传媒多角度报道,才能改善现状,否则传媒只会继续政治跟风,进行各种各样的自我审查。其实不仅新闻媒体有自我审查的现象,还扩展到各级人大代表在自己的言行和思维中有太多的自我审查以至于不敢真正的代表民意。南都社论曾撰文写到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会议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自我审查,代议机构的会议室里存在着种种不在场的无形监视。正是这种监视,令代表们无时不在为自己的言论忧心,产生无所不在的自我审查,也是这种典型的自我审查导致了参政能力衰退。

(二)自我审查的标准

新闻媒体的自我审查,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审查模式和标准。百度搜索有百度搜索的关键字列表,搜狐搜索也有自己的关键字列表。遗憾的是,究竟什么才是最“权威”的审查标准,则不得而知,也就是说什么内容能够,什么信息不能,虽然总体上有一定的模糊的界限,但是具体到单个内容实体,则没有一个统一的公开的标准。很多新闻媒体删除信息或者不予发表信息,并不是能够确认哪些信息是不能,而是走了一个极端,在没有任何外界介入的情况下,就审查了自己。最后其实成为了新闻媒体在揣测政府机关的尺度,甚至成为了政府机关审查尺度的先行者。

当然媒体的自我审查却不仅仅是限于政府尺度。比如,德国和日本其实常年对华进行经济援助,但关于怎么援助的内容,国内鲜有报道,有人说是因为援助的面太大,并且项目分散,单个项目的金额比较少,所以不太容易能够引起注意,所以报道程度就很弱。然而,一旦对方宣布停止援助了,所有的新闻媒体就开始大肆渲染了。自我审查有时候是一支比“强制审查”更严厉的剑,长期下去,广大公众接受的信息就带有了明显的片面性。由于种种新闻媒体利益影响和自我审查范围的限制,新闻媒体为建设一个更加开放的信息空间还需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三)自我审查的影响

网络信息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轻而易举地接触到各种诸如黄色、暴力、危害社会稳定和主流社会价值导向的不良信息,若没有限制,没有控制,如果每天都看到的都是不良信息,很可能会因此而带来诸多社会乃至违法犯罪问题;另外肩负强烈的社会责任的新闻媒体,其报道或者偏向不应仅仅受金钱、利益的驱使,在这种程度上,自我审查看起来好像也很有必要。

然而我们之所以强调或者坚持减少自我审查,并不是说看不到自我审查的一些意义,主要是想着重呼吁遏制自我审查的蔓延。当前自我审查的蔓延让我们无法更多的知道社会和政府的真实情况。新闻传媒应该扮演监督政府及企业等角色,反映人民意见,透过不同意见的交流,可促进社会就某一议题的讨论,然而自我审查削弱了媒体的功能,亦剥削了公民的知情权。一个多元、开放、尊重言论自由的社会,应该容纳社会不同的声音,自我审查却令某些声音被淡化,甚至是不能被听见。无论是新闻媒体界还是普通媒体受众,很多人都表示,自我审查主要在淡化政府机关或者可能跟政府机关有千丝万缕关系者的负面消息或者可能认为的感敏的消息,淡化相关利益者的负面消息。自我审查,反映了新闻工作者和编辑们因为忧虑其言论会被秋后算账而自我审查、自我约制。我们呼吁新闻媒体处理新闻要无畏无惧,以专业态度报道及编辑新闻,真正拾起人们对各种传媒的信任,使自我审查能够在应有的范围和应有的领域内发生,不使其成为阻碍新闻自由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的绊脚石。

三、自我审查的压力来源

在我国新闻传播界,服从政府引导以及追求利润是新闻传媒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新闻传媒在服从导向和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与社会各界形成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新闻传媒的所有者、广告主、国家机关以及各种利益集团和社会团体的意识形态导向、利益情况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新闻媒体的自由表达及其表现,制约了其独立地位,不可避免的出现自我审查。总体上自我审查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媒体所有者

新闻媒体的投资者或者发行人作为新闻媒体所有者应该将其主要精力投入在整个新闻媒体的宏观管理和协调上,而编辑权应该属于新闻媒体编辑部负责人,这样可以保证新闻媒体传播的自由。然而,新闻媒体所有者对所有可能触动自身利益、影响利润收入的信息的审查、增删、变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种自我审查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商业化新闻媒体内部的新闻自由。

(二)自己的政党立场

我们知道政党是现代国家中有着特定政治理念的社会团体,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针对国家和社会问题有各自的主张。在我国,党报或者其能影响到的新闻媒体占据了主体地位,因此其主办或者对其政治主张进行支持的新闻传媒,会有形无形中受其意思形态或者政治主张的影响,排斥一些信息的传播,进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进行各种自我审查。

(三)政府机关

随着新闻媒体传播方式上的发展,人们希望其能够不再直接受控于行政权力,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势力团体。然而,在我国,作为信息基本来源的强大政府,仍采取种种方式控制新闻媒体。政府人员凭借权力对记者封锁消息,利用私人关系、威胁乃至奖励来影响和利诱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达到控制、操纵新闻媒体的目的。甚至更为直接的是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对新闻媒体进行干预,使新闻媒体不断的习惯于事前的自我审查。

(四)广告客户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传统思维和客观境况使得新闻媒体往往屈服于广告客户的诉求。虽然竞争的势头驱使新闻媒体公司不断地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提高质量和扩大观众群上来,但很多新闻媒体公司都还是以商业利润为导向的。广告客户极大地影响到媒体的发展,于是为了获取利润,新闻媒体就极容易屈服于广告主,开启自我审查之路。

另外新闻媒体本身所持有的宗教立场及受众的偏好也会影响到自我审查的发生与否,为了维护其宗教立场或满足目标读者的偏好,以此维持其市场占有率或者支持度,也会造成各种各样的自我审查。

媒体新闻范文篇7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影响

伴随着数字媒体的冲击,媒体融合必然会成为媒体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新闻传播的运作模式已然改变。它不仅仅是停留在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是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新闻传播的受众群体发生了角色转变,他们不止是简单被动的接受媒体信息,同样也是新闻的制作人和传播者。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本文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一、媒体融合的现状

目前,我国媒体融合影响新闻传播的分析研究还不多,但是,媒体融合趋势已经形成。具体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阐述第一,新媒体的各种类型都已经逐步融入新闻传播。比如网站和搜索引擎,以传统新闻的生产为来源,以新闻内容为参照,进行媒体融合。目前新闻传播途径在网站和搜索引擎上的媒体融合占据较大比例。网站和搜索引擎主要依靠的是PC端,而在手机移动终端上,微博,微信,甚至还有APP软件的应用和使用也大大地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力度和广度。第二,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融合关系可以理解为,新媒体传播信息运用计算机网络对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作协同化的新闻报道。同样,传统媒体反过来运用了数字化网络技术,为自身拓展出新一类的媒体传播渠道。这些新媒体传播渠道可以是移动电视、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等等。媒体融合促使新闻终端的多元化发展和不断创新。

二、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媒体融合促使了新闻传播信源的多元化。当前的网络传播方式,人们不是单一的新闻受众者,还获得了新闻传播的参与能力。参与的方式各种各样,比如使用微博、微信新媒体,即刻把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感受及想法表达出来。由于网络信息工具的多样化,QQ、BBS论坛、博客、播客等网络媒介工具的诞生和广泛应用形成了个人对个人、多人对多人、个人对多人的新兴社媒网络模式。个人可以成为新闻的信息源,可以借助网络传播发生在身边的新闻,并且发表自己的观点。信息源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闻的传播者和受众人的一体化是目前新闻传播的主要特征。由于网民数量的庞大,上网时间的剧增,每天都有海量的微博、微信、图像、图形、文本、音频和视频,充斥在网络空间中。信息的提供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社会团体和新闻机构。专业媒体因为有史以来的权威性依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但是新媒体的崛起和影响不可忽视,不管是国内甚至是世界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媒体对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信息及时传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接收终端的统一化。接收终端统一化是指接收终端设备的融合,终端设备中有电子产品、计算机、手机等等,融合过程是建立在数字聚合的高度发展上的。通过协议,实现电视与电脑的融合,以及影音设备和电脑、手机终端的融合。新闻传播的单一形态越来越难以满足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新闻信息要同时覆盖视频、音频、图像、文本等多种载体形式。因此,对于新的接收终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能够提供多种载体形式的服务,还必须有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机整合的功能,把最终的信息传播给受众群体。接收终端的一体化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接收终端硬件融合;第二,多种媒体信息的一体化;第三,以终端设备和虚拟终端为载体的服务于内容的融合。(三)组织方式一体化。对于传统的媒体而言,传播的方式都是各自为政。而媒体融合打破了各个媒体之间的壁垒,传统的行业和区域管理不再成为障碍,各个媒体之间实现高效整合,各个媒体在生产流程中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重组,这种集体化运作实现了对全部媒体的统一规划,组织方式一体化的构建。媒体融合和组织方式一体化,能够发挥各种媒介的优势特点,在新闻传播中既可以实现资源各享,又可以保持各自的个性和特点,做到求同存异,百花齐放。我们可以把媒体融合理解成一种聚合效益,过去单纯的竞争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四)综合式的经营方式。媒体融合使媒体之间处于共同运作的状态。由于资源可以互享,那么尤其在新闻资源的采集和上,优势非常突出,同样的新闻不需要再通过不同的媒介去逐一采集,而可以采用联合行动,联合行动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降低新闻传播和生产的成本。经营方式的综合化是媒体融合和传统媒体在本质上的区别。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传媒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变成了传媒发起,全民共同参与、互动、分享的局面。这些新闻信息源通过人际的交流和大众的主动传播得到快速的结合与扩散。新闻的方法和手段随着技术的更新发展而推陈出新,从传统的纸媒、广播到现在的多媒体形式,终端设备上可以是实现录、说、写、看、读、听等方式方法。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体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媒体融合的趋势已经是必然的方向。一方面是广大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不断的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是新时代新媒体的经营新理念的贯彻和实施。作为媒体机构和媒体人应该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这种趋势,把握好这种趋势,顺应发展方向紧跟转型的步伐。

作者:王娟 单位:华宁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媒体新闻范文篇8

(一)针对新闻新受众,积极普及全新的媒介消费模式。1.扩大新闻阅读渠道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进入到人们生活中,微信、微博、知乎等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这些新媒体取代了原有的新闻商业门户,成为大众阅读新闻的第一入口[1],大众只需要在智能手机上下载APP,便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但这些创新举措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传统新闻媒体需要充分认识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新闻传播渠道的创新,为受众提供更为丰富的阅读渠道。2.突破新闻传播时间的限制在融媒体时代,新闻真正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传统新闻传播时代,人们需要购买报纸或者定时观看或收听新闻,随着智能设备以及移动网络的普及,新闻传播时间越来越充裕,人们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新闻,突破了新闻传播时间的限制。3.受众在接受新闻的同时还会广泛传播新闻新时代,在微博、微信这种新媒介的帮助下,大众可以将接受到的新闻进行转发,让更多的人阅读到新闻消息。(二)针对新闻旧受众,创新新闻理念以及操作模式。1.积极感知未来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传统媒体在转型上需要创新观念,这就需要明确发展理念,积极感知新技术发展方向以及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媒介理念进行创新。例如传统的纸质媒体在创新时,可以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创建数字化终端,从传统媒体竞争转移到新媒体竞争中来。2.制定多方位的生产流程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转型期间,需要重点考虑手机、网络等多种平台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就对新闻生产流程提出了新要求,要一改传统的单向流程模式,实现多维联动。以某新闻媒体为例,该媒体在从传统纸媒向新媒体过渡时,组织发行团队推销报纸及在线产品,其广告团队在点击率、电子商务等活动中获取了大量的广告投放,采编团队不间断的为用户提供新闻素材,从而全面实现了传统媒体的转型。

二、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的创新

(一)主题化新闻与突发性新闻。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正在逐渐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尤其是媒介产品的数字化创新,需要通过分层储存的方式对其进行整合利用。[2]当前社会,对于主题化新闻报道的需求逐渐增加,媒体资产管理以及数字版权管理制度建设势在必行,针对管理人员,需要及时建立内容管理计划,使用现代化数据管理技术,建立一个自己的内容管理平台。新媒体时代,媒介想要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上获取先机,就需要重点关注日常素质内容管理系统。比如专业新闻人士怎样报道突发性事件、怎么体现报道水平等,并融合现代化技术,实现新闻机构突发性事件报道模式的转型。(二)内容生产人员。融媒体时代,媒体内容生产人员包含媒体专业人员和技术专业人员。媒体专业人员除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之外,还要通过新媒体平台提高个人或者所在媒体的声望。[3]而技术专业人员,要将媒体专业人员视为能力来源渠道,.1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媒体融合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开辟一条新渠道,以此推动所在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生产者要接受来自用户的支持,一般是利用社交网络系统建立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例如某卫视举办了专门针对粉丝的“粉丝节”,将媒体平台的粉丝作为活动主体,了解粉丝需求,并建立一个密切的交流渠道,为平台发展增加人气,也为用户贡献更多有质量的内容。(三)用户。要达到媒体之间的融合,最为主要的便是区分观众、听众、网民、读者之间的概念。在实现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媒体面对的是需求多样化的用户,而非传统角度的观众、听众,因为当前环境下的互联网竞争已经不只停留在观众层面,而是逐渐向技术方向靠近,而一些新技术的成本越来越低,这就加剧了互联网中各媒介间的竞争,各个媒体竞赛的核心逐渐回归于关系这一本质,即建立、维持、运营关系,并通过关系实现媒体价值最大化。媒体管理用户时,需要注重系统性以及回路的设计。其一,要让用户积极参与至媒介活动中。例如,在很多事件中,往往是事件周边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最先通过微信等渠道快速传播,其传播速度往往先于媒体。通讯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使单一个体的新闻素材质量得到提高,怎样在保障技术、舆论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单一个体实现新闻的爆炸性和快速传播,是当前新闻报道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其二,要能够通过回路设计体现用户体验,使听众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产品,而是融合全新的媒介内容,并以此和用户建立紧密的联系。(四)舆论引导。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还体现为舆论指导方面。未来一段时间内,媒介生态要体现出微特质,通过新媒体将碎片式信息做再次紧密结合,以此实现舆论导向的转型,传统媒体若想在新时期实现自身发展,就需要在微链中积极掌握新闻传播机会,为舆论制造热点。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媒体发展,一方面需要掌握正确的竞争信息解释权,另一方面要在繁杂的微链环境下梳理思路,将舆论信息充分发送至相关平台,使其作为关键节点的传播方,在这一时代,媒体把关突破了以前“一刀切”的模式,而是疏导众多中心节点。疏导转型与创新重点,体现为媒体依靠记者、用户建立的微链,以此对矩阵进行传播,并在关键节点中设置发展战略,对舆论进行正确引导。

三、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的转型

(一)拓展媒介渠道。在未来传统媒体的转型过程中,会大量应用媒体OTO思维,将线上和线下视为统一的整体去考虑,由此也为媒介线下渠道赋予了多元化的特点,媒介渠道不再只是停留在传统形式的广播、电视、网站几个小范围内,而是任何个体都可以作为媒介,正所谓“媒介为人体延伸”、媒介包罗万象,任何媒介都可以和人体的某一器官产生关系,任何一个可以使双方建立联系且可以承载文化以及信息的介质,均可以视为媒介,这种介质必将会成为今后融媒体时代下的新兴媒介,到那时即是传统媒介,也是满足时展需求的现下辅媒。(二)丰富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其实就是媒体在服务平台中、在产品的帮助下,以用户即消费者为核心创造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有形态的产品提供独特的体验。[4]例如,在一些综艺节目中,经常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装修、厨艺的比拼,这一类综艺节目便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如使用手机扫描产品二维码、了解该产品是否含有一些有害物质,这种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将媒介产品体验链延长,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体验。(三)拓展媒介衍生品的销售渠道。在融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体现价值的模式都可以被称为双赢模式,借助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在媒体为用户提供丰富体验的同时,用户也会有所回报,成为媒体的忠实观众,还会自愿购买媒体相关产品。例如,可以推出一些以活动为主题的周边产品,在明信片上印上某次演唱会的盛况,在衣服或者帽子上绣上活动标志,让用户通过产品回忆那次活动,这些周边产品可以延伸到多个类型节目中。如旅游类、娱乐类、体育类节目中,媒介衍生产品将线上媒介内容在线下进行延伸,将传统衍生品销售渠道进行拓展,在现如今这个粉丝经济时代下,媒介衍生品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需要面向新时代进行转型,这需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突破传统媒体的限制,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为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道路。

参考文献:

[1]何莹莹.媒介融合时代提升期刊编辑媒介素养的路径探索[J].新媒体研究,2016,(22):101-102.

[2]王卉蕾.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多样化及其影响初探[J].科技传播,2014,24:48-49.

[3]乔宾娟.网络媒介对多样化新闻传播的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13,10:17-18.

媒体新闻范文篇9

关键词:新闻媒体;新闻传播;文化传播

“农历标准的说法应该是‘农历12月26’,说‘腊月二十六’是错的。”这句话来自围绕一档新闻节目进行的讨论。众所周知,农历各个月份都有约定俗成的别称,包含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把握和源自生产生活的审美追求,说它不符合“标准”是无稽之谈。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的语用学研究发现,政治语汇生产中核心语汇的取舍最终会影响话语权的归属①。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同样应该重视核心语汇对认知框架的影响。关于新闻节目中能否使用“腊月”之类语汇的讨论,反映的是新闻媒体对文化传播问题的认识,事关新闻传播领域话语权的归属,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融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造就了全新的媒体平台,“人人都有麦克风”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与受众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如何进行文化传播成为新闻媒体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打破新闻媒体文化传播的传统格局

文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和产物,表现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存在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全过程。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一种类型的文化由其发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就是文化传播。新闻指的是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是服务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这是一个文化过程,其成果也将成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传播本质上就是文化传播。报刊的有机运动理论认为,媒体通过报道某一具体事件的全过程,表现为整个媒体的有机运动,就能使事件的真相逐步清晰地表现出来。每一个事件都具有文化属性,经由新闻媒体报道与未经新闻媒体报道的所有事件的总和就构成了人类文化的整体。由于传播主体必然存在的主观意识,使得经由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影响着人们对未经媒体报道的事件的认知,进而影响文化的发展走向。因此,新闻媒体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做好文化传播工作。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概念不同,但在实践中却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正是因为如此,在传播学发展史上,无论是经验学派的魔弹论、涵化理论、知沟理论,还是批判学派的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都明确指向了新闻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都需要具备文化自觉,并“基于深入理解自身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逐渐明确自身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的位置,主动取长补短,与其他文化携手共建一个得到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国内角度看,兴文化是时代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使命任务,用更多更好的新闻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进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从国际角度看,把新闻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可以促进各个国家和民众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架设起不同文明融合发展的桥梁,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这个角度看,新闻媒体的文化传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媒介技术不断为新闻媒体文化传播赋能。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逐步消解了传统媒体的层级划分和区域界限,促进了万物互联互通,全新的媒介技术将所有新闻媒体都推上了面向整个世界进行文化传播的第一线,文化传播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发展着。在现代媒介技术的支持下,人作为一个整体永远“在场”,任何一个个体随手拍下的一段视频、写下的一段文字都可能瞬间引发全世界的关注和共鸣,引发一个现象级的事件。基于现代媒介技术赋能的人类文化新景观,启示各级各类、各种规模的新闻媒体都要增强文化传播的历史自觉和责任自觉,担负起传播优秀文化的职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能量。综上,文化传播与新闻传播统一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传播文化是新闻媒体的天然职责。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媒体格局被打破,传播者和受众的边界日益模糊,如何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使命成为新闻媒体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把握“三个坚持”,做好文化传播

新闻传播须在综合考虑内容、媒介、效果三个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容易偏离方向。这就决定了新闻媒体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条件下开展文化传播,也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

(一)坚持客观公正,保证文化传播的真实性

在中国乡村,农民依循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来指导生产。例如,北方农村的“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清明麻、谷雨花、立夏点豆种芝麻”等民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指令,千百年来深深影响着农民的日常生活③。人们还把依照节气进行的农业生产与人体的四季变化对应起来,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观。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逐步融入审美因素,赋予农历的十二月份各种别称。腊月的“腊”字,本义是“干肉”,由于这个月份最适合制作腊肉而得名。腊月与腊梅联系在一起便具有了诗情画意,与年终进行的“腊祭”联系在一起又有了慎终追远、血脉相承的厚重文化感。因此,“腊月”这个词在古人生产生活中逐步融入鲜花、美食、礼仪等诸多文化意涵,在新闻节目中善加运用能使新闻更有文化味道,获得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中国新闻话语的建构就是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革命文化、活力四射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种文化资源的全力中推进的④。文化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是一个纵向传承发展与横向交流互鉴的过程,只有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才有生命活力。这就决定了,文化传播必须以来自社会生产生活的事实材料展示文化合乎规律性的“真”,而不是进行冰冷空洞的说教,甚至通过说谎、欺骗、强迫来让受众接受某种文化。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产品必须由来自人类生产生活的事实材料加工而成。只有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新闻传播,才能引导受众科学认知客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对于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的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当新闻媒体的文化传播不再真实、客观、全面的时候,产生的后果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近年来,在媒体的加持下,商业炒作使得“过洋节”之风愈演愈烈。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少媒体一定程度地宣扬西方文化,易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疏离中国优秀文化。这警示我们,身处文化传播第一线的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闻媒体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和中华文化传统发展的中介,就是要通过媒体的“有机运动”,全面、准确、真实、立体地反映社会生产生活,帮助国内外受众把握文化之“真”,进而明辨是非、合理取舍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境界,而不是对某种文化必欲除之而后快,造成人类文化基因缺失的遗憾,应共同维护好人类文化基因的宝库。

(二)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文化传播的动力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本质力量定义为主体能力,强调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成果的总和。受众参与信息生产和传播是一种精神交往,是文化生产、文化交往、文化消费的一部分,本身就是在传播文化,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动力。从这个角度看,文化传播本身就离不开人这个关键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开门办媒体是文化传播的应有之义。新闻媒体是人们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的中介,作为“人体的延伸”,对所有人开放是新闻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正是基于对传播规律的深刻把握,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开门办报”,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对促进党的新闻事业发展,推动主流媒体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主流媒体做好新时代文化传播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传统技术条件下,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接收受众反馈是开门办报(台)的主要途径。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反馈速度相对比较慢,对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要求相对较高,影响了受众参与的能力和意愿,导致受众对媒体传播过程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反过来使得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能力受到了限制。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已经变成现实。信息革命导致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革,媒体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使得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信息集散地、舆论策源地与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日益加深。新闻媒体必须顺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趋势,加强对新的媒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努力打造一个开放的新闻产品加工传播平台,让受众够得着、用得上、好发声,更好地参与信息生产传播。在新闻媒体平台上集结成军的媒体用户,有助于生产传播更加贴近受众、更接地气的新闻产品,更加充分地发挥文化传播功能,从而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提高文化传播力、扩展文化传播途径、整合文化传播系统等方面的优势⑤,用开门办媒体的务实举措提升文化传播质效。同时,要履行好新闻媒体的“把关人”职责,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消除舆论杂音,保证文化传播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为人民大众服务。

(三)坚持内容创新,提升文化传播的审美性

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出现以后,旧媒介就会成为新媒介的内容。纵观人类传播史,随着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不断被创造出来,传播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表现在新闻传播中就是在新旧媒介迭代创新、融合发展的同时,各种艺术性的审美元素也不断融入新闻产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将“乐”纳入“六艺”内容,开创了中国文化传播重视艺术审美的传统。不仅要博闻强记,熟读诗词文章,还要精通琴棋书画,从而更好地教化百姓、以文化人,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进入21世纪,全媒体不断发展,“四全媒体”使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手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新闻媒体在客观公正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将音乐、戏剧、曲艺、动漫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应用到新闻产品中,通过融合创新,提高新闻的趣味性、烟火味,生产出更多受众爱听爱看的产品。《新闻联播》中,各地华灯璀璨的夜景配上轻松优美的音乐,无需播音员解说,就成为报道新春佳节国泰民安的长消息、短消息;微信公众号上,央视主持人朱广权机智幽默的“小段子”就是精彩的新闻评论;抖音上,现代化军事装备镜头,加上简洁的字幕和激昂雄壮的音乐,就是震撼人心的军事新闻……这些在表达方式上成功创新的新闻作品是新闻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全新实践,给进一步进行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思路和借鉴。新闻产品完全可以在保证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的前提下,通过融入文学、音乐、小品等艺术元素,兼具审美享受功能,使新闻语言更加易于受众理解,新闻传播方式更能为受众所接受。在融入艺术元素、让新闻更具审美价值的同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生产的文物品鉴、文学欣赏等内容产品,也是新闻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经典咏流传》节目,通过选取中华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融入流行音乐、舞美等艺术要素,加上高水平的表演演绎和康震、廖昌永等名人大家的精彩点评,让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绽放出绚烂的现代光华。再通过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的广泛传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收视热潮,成为文化传播的又一成功案例。近年来,新闻媒体上挖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优节目越来越多,各种古代的艺术作品、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通过新闻媒体呈现给受众,再加上文化名人现身说法加以点评介绍,充分彰显文化传播所必需的价值导向,提升受众的审美能力和品位,成为新闻媒体文化传播版图的重要地标,越来越受到受众的认可和喜爱。

三、结语

媒体新闻范文篇10

[关键词]自媒体;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互补性

自媒体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信息技术进步、互联网不断普及的大环境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传播形式,更加符合当前大众对于新闻信息的追求需要,因而受到大众的喜欢。自媒体发展迅猛,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很多传统媒体为了保持自身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优势地位,纷纷开始了自我创新的发展探索。其实对于自媒体与传统媒体而言,并非单纯只具有冲击与被冲击的关系,两者优劣势各异还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对两者的优劣势以及深层次的互补性影响与具体发展策略进行探索,是促进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更好发展的关键,需要予以重点关注。

传统媒体及其优劣势

1.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新媒体而言的,是较为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形式。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规范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还拥有着相对稳定的市场受众。

2.传统媒体的优劣势

相较于自媒体而言,传统媒体发展历史相对较长,当前的发展状态也是相对成熟完善的,已经形成了相对规范化的传播机制。与此同时,传统媒体是国家认可的新闻传播方式,长期以来所获得的政府扶持力度也是较大的,因而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地位与权威性是相对较高的。另外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方面的要求较为严谨,面对新闻消息往往都是在进行了一定的深入性调查之后才会进行报道,因而充分保障了其所进行报道的真实可靠且对于内容具有相应的深度挖掘,相较于单纯、碎片化的报道而言,给新闻报道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与价值。相较于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新闻传播关系大多数情况下是单向的,互动方式非常有限,只能通过信件或热线电话等传统方式进行,费时费力的同时也并未得到重视,因而难以有效发挥其完善传媒工作的重要作用。另外传统媒体一直以来所秉持的新闻传播态度都是严谨、公正、真实,因而其语言风格一般是严谨刻板,缺乏趣味性。与此同时,新闻传播所关注的内容也与大众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缺乏亲和力与现实意义,另外对传播内容的真实性追求也使得其在传播速度上相对滞后。

自媒体及其优劣势

1.自媒体

自媒体是大众通过网络等途径信息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相对应,是数字科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有效拓展了新闻传播人群,使得普通百姓也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发表自身的见解,丰富新闻传播方式。当前最具代表性与认可度的自媒体平台有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

2.自媒体的优劣势

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自媒体的传播者是普通百姓,分布于社会各个角落,传播的内容不需经过层层机制审核,不需要经过特定的设备加工,只需要在移动设备终端上进行内容编辑即可发送,因而在传播速度上大大优于传统媒体。另外,因为自媒体是由普通大众选择、编辑与,因而新闻内容上更加丰富,解读角度多样,且能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加贴合大众的生活,也更能符合社会大众的新闻需要。与此同时,针对自媒体新闻报道,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可以进行适时回应,或是自我辩解,或是提供证据实物,更加透明公开化,也能够有效推动新闻事件后续报道深入开展。自媒体新闻传播在具有许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其一是自媒体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因而使得自媒体传播者的群体构成相对复杂,难以对其进行有力的监管,从而造成虚假新闻、标题党等普遍出现,新闻传播缺乏真实性、客观性。其二自媒体传播者相较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而言,在新闻素养方面有所欠缺,因而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深刻性不足,难以保证新闻报道的意义与价值,也容易给受众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

传统媒体对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

1.发挥传统媒体深度挖掘的作用,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性

虽然对于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真实准确性问题,可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自媒体平台准入规则来予以改善,但是法律规则的制定与切实推行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因而当前要在短时间内改善自媒体平台的劣势,需要借助于传统媒体的力量。首先,传统媒体的报道一般情况下需要深入挖掘新闻事件原貌,因而能够及时发现虚假信息,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性。传统媒体介入自媒体新闻传播,对其所报道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挖掘,还原其原貌,能够有效杜绝虚假新闻。其次,深入挖掘新闻信息能够发现其背后的新闻价值,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2.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营造和谐的新闻传播环境当前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并存的发展阶段,社会大众在思想观念、文化价值等方面所面临的诱惑非常多。自媒体运营者媒体素养有所欠缺,所的言论常常都是带有主观化情绪的,难以保持客观真实,也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影响舆论的正确走向。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传统媒体介入自媒体传播平台,及时就相关信息进行纠正,以稳定社会大众的思想,营造和谐的新闻传播环境,发挥传统媒体的核心作用。

传统媒体对自媒体新闻传播的探索

1.积极发展自媒体渠道,加强与受众的沟通与互动

针对以往与受众之间进行互动沟通的形式与效果十分有限的情况,传统媒体应当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的优势,注册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通过自媒体平台与受众进行沟通互动,了解受众的意见与建议,及时改善当前传统媒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跟上时展潮流,进而有效提高其社会影响力。2.寻找符合受众的新闻报道形式,提高受众的认可度针对以往语言风格过于刻板、新闻内容脱离大众现实生活以及传播速度较为滞后等劣势,传统媒体应当加强对自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视,转载其中有价值的文章,及时从中选择贴合人民生活的优质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报道,加强其报道时效性,丰富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内容,增加亲和力,进而提高大众对于传统媒体的认可度。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策略

1.充分利用自媒体的第一手资料,创新传统媒体的运营机制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即时与高效性使其在突发事件传播中占据优势,能够给传统媒体提供第一手的现场资料。因此传统媒体在面对突发新闻事件时,可以派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了解,充分利用自媒体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建设高效运营机制,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2.充分借助传统媒体的公正权威性,提升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自媒体新闻传播形式更加多样,也少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充分显示出了其传播方式的民主性。但对于新闻传播内容难以准确核实,难以对舆论方向进行有效把控。要充分借助传统媒体公正权威的优势,弥补自身社会影响力不足的缺陷。自媒体信息传播往往是在引发传统媒体的注意并进行深入调查之后,才能够在全社会引发更加强烈的关注和讨论。如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仝卓伪造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事件就是从直播中引发网友讨论之后,传统媒体对其进行真实性等方面的深入调查后,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影响,起到了较强的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仲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报业,2020(18).

[2]牟惟礼.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J].电视指南,2018(13).

[3]杨明品.传统主流媒体面临四大困境[J].中国广播,2020(09).

[4]阎沐黎.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分析探讨[J].传播力研究,2020,4(03).

[5]杨亚飞.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8(13).

[6]赵贝娜,何剑非,陈晓东,肖金妮.“人人即媒体”背景下中国自媒体现状分析[J].传媒论坛,20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