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22:47:03

美术馆

美术馆范文篇1

时在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的鲁迅,于1913年提交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写道“当就政府所在地,立中央美术馆,为光复纪念,次更及诸地方”。曾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一文中明确提出建立“普及社会的、公开的美术馆或博物院”。而曾留学法国,对国外美术馆印象深刻的徐悲鸿更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国家唯一奖励美术之道,乃在设立美术馆”,“因其为民众集合之所,可以增进人民美感,舒畅其郁积,而陶冶其性灵”,而画家的画作“其作品乃代表精神,或申诉人民痛苦,或传写历史光荣,国家苟不购致之,不特一国之文化一部分将付阙如,即不世之天才,亦将终致烟灭,其损失不可计偿”。林风眠于1932年撰文《美术馆之功用》,平实地探讨了美术馆对于认识历史、教化民众、促进艺术以及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方面的问题。可见,当时的中国文化人已经初步认识到了美术馆是一个国家形象工程,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和保藏、研究艺术文化的功能。

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强烈呼吁声中,中国第一个国立美术馆——国立美术陈列馆于1936年落成。事实上,在一个动乱的年代,要建立和发展一个收藏及陈列众多艺术品的国家美术馆是一件十分艰难和不现实的事情。新中国的部级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也是在新中国建国近10年之后才破土动工的。而中国美术馆从建馆到如今,也走过了一段颇不平静的道路。事实上,直到2003年,内部全面翻修的中国美术馆重新开馆,一个真正具有艺术博物馆性质的部级美术馆才出现在我们眼前。

上述的简短回顾,可以看到,中国的美术馆发展之路并不顺畅。这种不顺畅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实际上长期处于一种文化修正的矛盾心态之中;另一方面,中国社会长期处于革命、改革的大氛围之下,艺术的独立性受到较强的干扰,从而使得中国的美术馆难以从本位出发创造自己的前途。

美术馆在中国发展的这种状况,也直接地反映到了美术馆的研究状况当中。了解一个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状况,最直接和直观的方法就是搜索其研究成果。下文的表、图是根据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文图书目录(含海外中文图书)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目录对美术馆主题图书进行的一个粗略统计,统计时间截止于2005年:

表一、图一表明,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美术馆主题图书最全的图书馆,其美术馆主题中文图书数目仅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美术馆主题图书的1/7。这个检索结果提醒我们有必要对中美两国的美术馆发展规模、发展水平进行一番比较。

在上述检索的基础上,以藏书最丰的国家图书馆的中文数据库目录(含海外中文图书)为基础,进一步对美术馆主题图书进行检索和统计,结果如下:

根据表二、图二,国家图书馆的中文藏书中,美术馆专著数量最少,仅占总数的7%。数量最多的是赏析导览类图书,占到了总数的74%。而在笔者2004年所做的“中国国家图书馆1978年—2004年美术著作统计表”中,仅是1978至2004年的美术理论著作就有2753本。此外,美术馆主题的赏析导览类图书的优势比例一方面表明美术馆主题写作的理论含量偏低,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我们的文化中对美术馆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欣赏、游览上。国内对美术馆的研究处于一种单薄、零散的状况。而我们的文化中对美术馆的这种比较单薄、零散的关注和认识,反过来也影响和制约了国内美术馆事业的发展。

从数量上看,在国家图书馆的100册美术馆主题中文图书中,海外中文图书(48本)几乎占了数目的一半,与国内的美术馆主题图书平分秋色。从类型上看,国家图书馆的中文藏书中最能反映美术馆理论研究水平的专著全部是海外中文图书,而国内的美术馆主题专著数目为零;在理论辑刊类中,海外中文图书占国图中文藏书的31.5%,国内图书占到了较大的比例;在赏析导览类中,海外中文图书占国图中文藏书的47.2%,数目上与国内图书基本持平。通过比较这些海外中文图书(主要是我国台湾图书)与内地图书在国图美术馆主题中文图书中所占的比例说明,港台地区及海外的华人圈在美术馆主题专著理论写作方面领先于国内。国内的美术馆主题写作的理论重点集中在理论辑刊类,主要表现为年鉴写作、馆刊、论文结集等。

1977年以前,国家图书馆的美术馆主题中文藏书几乎是空白的,这说明国内美术馆主题图书的写作以及对美术馆主题图书的关注,基本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的。2000年之后,美术馆主题图书写作趋势得到加强。

从1980年开始,美术馆主题文章基本上持续增长。这些文章、信息主要集中发表在《美术》《美术研究》《世界建筑》等刊物上,而在《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则非常少见。这些文章主要集中于美术史论研究、美术思潮辨析、美术馆建筑、审美教育研究四部分,大都以与美术馆相关的一个枝节问题延展讨论,直接与美术馆学相关的理论文章极少,全面地从文化上探讨美术馆的文章极少。

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内的文化机构,它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历史自身写作的需要,也显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进入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艺术史的自觉努力。美术馆主题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美术馆的出版物中,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美术馆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取和努力。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个中国理论写作对美术馆主题的忽视。从理想的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空间)的美术馆应该是人文学科研究的焦点之一,但是中国国内的实际理论写作情况,却与美术馆应该获得的关注不相符合。审视这一研究现状,我们有理由相信,美术馆主题研究应该得到国内理论写作更多的关注、反思与开拓。

内容摘要: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内的文化机构,它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历史自身写作的需要,也显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进入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艺术史的自觉努力。美术馆主题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美术馆的出版物中,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美术馆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取和努力,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个中国理论写作对美术馆主题的忽视。

关键词:美术馆文化研究

注释:

①(美)卡若·邓肯.文明化的仪式·公共美术馆之内[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45.

②马鸿增.20世纪我国美术馆的发展轨迹与思考[J].美术观察,2000年第4期.

③④同上。

⑤该统计时间对2005年年内图书馆的美术馆主题图书藏书量有效,不包括2005年以后图书馆引进的2005年出版图书

美术馆范文篇2

关键词:美术馆文化研究

1905年,清末状元张謇在两次上书清朝廷未果的情况下,自费在家乡办了“南通博物苑”,内分自然、历史、美术三部分,这是中国第一个兼具美术馆性质的博物馆。1914年,辛亥革命之后,清故宫更名为“古物陈列所”(1925年更名为“故宫博物院”,确立了故宫的博物馆性质)向公众开放,这实际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这一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立可以看作是效仿西方民主革命的一个政治、文化举措。这一举措是针对通过革命手段颠覆了封建王朝之后,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塑政治、文化身份的问题。正如卡若·邓肯在谈到法国卢浮宫的转型时所说:“它因此成为一个旧统治结束、新秩序开始的生动象征”,故宫也有类似的象征意义。事实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故宫博物院作为旧秩序结束的象征有余,但作为新秩序开始的象征却不足,它身上所沉积的旧中国审美趣味与当时中国新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是极不相衬的。因此,对一个新的国家艺术造型博物馆的呼唤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艺术界十分强烈。鲁迅、蔡元培、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梁、林凤梁等当时中国文化界的名人纷纷上书或撰文呼吁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国立美术馆。

时在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的鲁迅,于1913年提交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写道“当就政府所在地,立中央美术馆,为光复纪念,次更及诸地方”。曾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一文中明确提出建立“普及社会的、公开的美术馆或博物院”。而曾留学法国,对国外美术馆印象深刻的徐悲鸿更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国家唯一奖励美术之道,乃在设立美术馆”,“因其为民众集合之所,可以增进人民美感,舒畅其郁积,而陶冶其性灵”,而画家的画作“其作品乃代表精神,或申诉人民痛苦,或传写历史光荣,国家苟不购致之,不特一国之文化一部分将付阙如,即不世之天才,亦将终致烟灭,其损失不可计偿”。林风眠于1932年撰文《美术馆之功用》,平实地探讨了美术馆对于认识历史、教化民众、促进艺术以及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方面的问题。可见,当时的中国文化人已经初步认识到了美术馆是一个国家形象工程,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和保藏、研究艺术文化的功能。

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强烈呼吁声中,中国第一个国立美术馆——国立美术陈列馆于1936年落成。事实上,在一个动乱的年代,要建立和发展一个收藏及陈列众多艺术品的国家美术馆是一件十分艰难和不现实的事情。新中国的部级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也是在新中国建国近10年之后才破土动工的。而中国美术馆从建馆到如今,也走过了一段颇不平静的道路。事实上,直到2003年,内部全面翻修的中国美术馆重新开馆,一个真正具有艺术博物馆性质的部级美术馆才出现在我们眼前。

上述的简短回顾,可以看到,中国的美术馆发展之路并不顺畅。这种不顺畅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实际上长期处于一种文化修正的矛盾心态之中;另一方面,中国社会长期处于革命、改革的大氛围之下,艺术的独立性受到较强的干扰,从而使得中国的美术馆难以从本位出发创造自己的前途。

美术馆在中国发展的这种状况,也直接地反映到了美术馆的研究状况当中。了解一个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状况,最直接和直观的方法就是搜索其研究成果。下文的表、图是根据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文图书目录(含海外中文图书)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目录对美术馆主题图书进行的一个粗略统计,统计时间截止于2005年:

表一、图一表明,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美术馆主题图书最全的图书馆,其美术馆主题中文图书数目仅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美术馆主题图书的1/7。这个检索结果提醒我们有必要对中美两国的美术馆发展规模、发展水平进行一番比较

在上述检索的基础上,以藏书最丰的国家图书馆的中文数据库目录(含海外中文图书)为基础,进一步对美术馆主题图书进行检索和统计,结果如下:

根据表二、图二,国家图书馆的中文藏书中,美术馆专著数量最少,仅占总数的7%。数量最多的是赏析导览类图书,占到了总数的74%。而在笔者2004年所做的“中国国家图书馆1978年—2004年美术著作统计表”中,仅是1978至2004年的美术理论著作就有2753本。此外,美术馆主题的赏析导览类图书的优势比例一方面表明美术馆主题写作的理论含量偏低,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我们的文化中对美术馆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欣赏、游览上。国内对美术馆的研究处于一种单薄、零散的状况。而我们的文化中对美术馆的这种比较单薄、零散的关注和认识,反过来也影响和制约了国内美术馆事业的发展。

从数量上看,在国家图书馆的100册美术馆主题中文图书中,海外中文图书(48本)几乎占了数目的一半,与国内的美术馆主题图书平分秋色。从类型上看,国家图书馆的中文藏书中最能反映美术馆理论研究水平的专著全部是海外中文图书,而国内的美术馆主题专著数目为零;在理论辑刊类中,海外中文图书占国图中文藏书的31.5%,国内图书占到了较大的比例;在赏析导览类中,海外中文图书占国图中文藏书的47.2%,数目上与国内图书基本持平。通过比较这些海外中文图书(主要是我国台湾图书)与内地图书在国图美术馆主题中文图书中所占的比例说明,港台地区及海外的华人圈在美术馆主题专著理论写作方面领先于国内。国内的美术馆主题写作的理论重点集中在理论辑刊类,主要表现为年鉴写作、馆刊、论文结集等。

1977年以前,国家图书馆的美术馆主题中文藏书几乎是空白的,这说明国内美术馆主题图书的写作以及对美术馆主题图书的关注,基本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的。2000年之后,美术馆主题图书写作趋势得到加强。

从1980年开始,美术馆主题文章基本上持续增长。这些文章、信息主要集中发表在《美术》《美术研究》《世界建筑》等刊物上,而在《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则非常少见。这些文章主要集中于美术史论研究、美术思潮辨析、美术馆建筑、审美教育研究四部分,大都以与美术馆相关的一个枝节问题延展讨论,直接与美术馆学相关的理论文章极少,全面地从文化上探讨美术馆的文章极少。

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内的文化机构,它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历史自身写作的需要,也显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进入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艺术史的自觉努力。美术馆主题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美术馆的出版物中,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美术馆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取和努力。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个中国理论写作对美术馆主题的忽视。从理想的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空间)的美术馆应该是人文学科研究的焦点之一,但是中国国内的实际理论写作情况,却与美术馆应该获得的关注不相符合。审视这一研究现状,我们有理由相信,美术馆主题研究应该得到国内理论写作更多的关注、反思与开拓。

注释:

①(美)卡若·邓肯.文明化的仪式·公共美术馆之内[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45.

②马鸿增.20世纪我国美术馆的发展轨迹与思考[J].美术观察,2000年第4期.

③④同上。

⑤该统计时间对2005年年内图书馆的美术馆主题图书藏书量有效,不包括2005年以后图书馆引进的2005年出版图书

美术馆范文篇3

关键词:美术馆建筑;建筑空间;内容计划;使用者活动;图解

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西方建筑学界兴起。在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密斯·凡德罗(LudwigMiesVanderRohe)①等建筑师的带领下,建筑设计打破了原有过时的样式与形式的束缚,开始追求满足当下时代的现实主义与功能主义的需要。随着现代主义建筑发展至20世纪中叶,一个新的概念——“内容计划”②被提出。这个“新概念”是对功能主义的再次升华以及对空间内人类行为活动更为突出的强调,并影响了此后至今日的众多著名建筑师,如伯纳德·屈米(BernardTschumi)、雷姆·库哈斯(RemKoolhaas)、妹岛和世③等等。在我国,关于建筑学中“内容计划”的理论研究极少,仅王正在其著作《功能探绎》(2014)中对此概念进行了准确的中文翻译并较为详细地阐述其缘起、定义与特征。然而,在我国的建筑实践方面,“内容计划”已被建筑设计者或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乃至着重强调。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国内近十年,废弃(旧)建筑空间的改造更新项目增多,该类项目即是从“内容计划”的层面将新的并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的活动注入原有的建筑空间中;二是在建筑设计的理念中,更加直接地提出“以使用者的活动需求为出发点”“(建筑空间)可以使得有更多样性的活动有可能发生”等,而非一味地追求建筑外在形式的比拟,象征或寓意。近十年,我国,尤其是上海地区,美术馆数量急剧上升。依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所的官方数据:2010年,上海市仅有20家美术馆;而至2020年,增加至89家④。美术馆数量的增长带动其场所建筑建设的增加。在这些美术馆建筑项目中,多有强调“内容计划”的实践项目。本文将以建立于2010至2020年间上海中心城区的8个当代美术馆建筑为例,基于已有的实体建筑空间平面布局与使用者(包括游客与非游客,如工作人员与艺术家等)的活动,反向追溯其建筑设计的“内容计划”并绘制“内容计划”图解。通过对其图解的进一步分析,总结出在进行美术馆建筑设计时需考虑的基本“内容计划”模块,为今后的美术馆建筑及其空间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与参考。

1“内容计划”与建筑空间

“内容计划”,英文原为“program”。建筑史学家科林·罗(ColinRowe)在其文章《内容计划与范式》(Programvs.Paradigm,1983)中表述,依据牛津词典,“program”的原意是与剧院、音乐会、招标书的项目(课程)大纲相关。1937年,“program”的定义被进一步精确为“任何将要施行的活动的明确计划或方案:对将要进行之事的一个大纲或摘要”。也正自此时,“program”这个词正式进入到建筑学的语汇中⑤[1],意为“对建筑空间中将要进行的活动的一个计划”。于我国,在2014年,东南大学的王正教授在其著作《功能探绎》中,将“program”翻译为“内容计划”,并定义其为“建筑物所需满足的发生在其中的各种行为活动对空间的需求”[2]。综上所述,首先,“内容计划”是关于活动的表述。它展现的是建筑空间中将要发生的活动内容清单、活动对建筑空间所提出的需求以及各活动之间的关系。建筑的本质在于其空间,而非实体[2]。在对建筑空间的定义中,空间中所发生的活动(或事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3]。对建筑“空间”的重视与对其中所发生活动的关注是对建筑本质的回归与强调。其次,“内容计划”与建筑空间相关,但不一一对应,一个“内容计划”可以形成多种建筑空间布局。雷姆·库哈斯在其著作《癫狂的纽约》(DeliriousNewYork,1978)一书中提到:建筑的外部(体块、外形、空间)是稳定的,内部(空间内的活动或事件)是多变的,外部和内部是分裂的,外观无须表达建筑内容[4]。因此,“内容计划”可以影响,但也不能完全决定建筑空间的关系与布局。

2当代美术馆建筑设计中的“内容计划”

2.1上海中心城区的当代美术馆建筑

该研究选取了位于上海中心城区⑥、建造于2010至2020年间的8个当代美术馆建筑,分别为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油雕院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龙美术馆、艺仓美术馆、昊美术馆、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与西岸美术馆。这些美术馆是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向社会的《2020年度上海市美术馆名录》中共89家美术馆中筛选出来的,作为研究案例进行建筑设计“内容计划”研究。其筛选依据是基于建造时间和建造地点两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2.1.1建造时间选取的8个美术馆均建造或改造于2010至2020年间。2010年10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了《关于2010年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并在《通知》中表明美术馆在公共文化体系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决定于2010年开始逐步实施“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另外,在2010年,上海承办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此次世博会的助推下,上海更加明确地要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类比纽约、伦敦、巴黎与东京,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不可缺乏会展,不能缺少美术馆。因此,在国家政策与国际机遇的双重作用下,自2010年起,上海的美术馆数量急剧上升,其新建或改造的场馆建筑也逐年增加,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2.1.2建造地点选取的8个美术馆均位于上海中心城区。如上文所述,作为中国第一批发展起来的大都市,上海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与独特且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还包括海派文化与国内外当代艺术的收藏与鉴赏力),为美术馆在上海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牢固的保障与源源不断的动力。自2010年后,上海已然成为了全球建筑设计,尤其是文化艺术类公共建筑设计的实验场。各大国内外著名的建筑师(团队)将优秀的、创新的、独具特色的建筑实践项目立足于上海,使得位于上海的美术馆建筑颇具时代领先性与代表性。而对上海中心城区美术馆建筑的选取是考虑到所选择的研究案例需更贴合城市肌理与城市生活的日常行为与活动。

2.2“内容计划”图解的生成

“内容计划”图解即为用图示语言表述建筑中的“内容计划”。图解可展示各个美术馆建筑空间中所包含的使用者活动,活动所需空间的相对面积与其之间的连接逻辑。2.2.1建筑空间中的使用者活动从对各个美术馆建筑空间的平面布局的分析与对使用者活动的观察和记录中可以总结出12种活动类型:购票、存放衣物、体验展览(包括观展过程中一切可能发生的活动与行为,如行走、站立停留、拍照、交谈等)、阅读、参与讲座、参与课程、参与LIVE(音乐现场)、购物、用餐(包括喝咖啡、吃简餐与正餐)、设计工作和办公。其中,“设计工作”是指艺术家或工作人员进行艺术设计相关的活动与行为;“办公”是指美术馆工作人员为场馆的运营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对展品与藏品的储藏。现将8个美术馆所具有的使用者活动依次列出(表1)。从表1中可以得出:“购票”“体验展览”“办公”是上述每一个美术馆建筑空间中必有的活动;除了上海油雕院美术馆与艺仓美术馆,其他场馆都设置有专门“存放衣物”的空间;“购物”与“用餐”活动分别出现在5个美术馆建筑空间中,成为美术馆使用者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参与讲座”也是美术馆使用者活动的重要组成,出现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龙美术馆、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与西岸美术馆中。其他使用者活动,如“阅读”“参与课程”,以及非游客活动“设计工作”也出现在个别美术馆中。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为“参与LIVE”设置专门的活动空间,成为其独具一格的特色与亮点。2.2.2从使用者活动到建筑的“内容计划”针对每一个美术馆建筑,依据已有的建筑平面图,将其所具有的使用者活动进行图示表达,绘制成美术馆建筑的“内容计划”图解(图1)。在该图解中,每一个矩形代表其中文字所示活动对建筑空间的需求。其中,矩形的位置与面积不表示在真实建筑空间中各空间的具体位置与真实面积,仅为示意其中活动所需建筑空间的相对面积大小。矩形内部用虚线划分建筑各层(如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展览体验”活动分布在三层的建筑空间内)。红色矩形标注出“展览体验”活动所需的建筑空间;蓝色矩形标注出美术馆建筑空间中的公共文化及娱乐活动区,具体包括“阅读”“参与讲座”“参与课程”“参与LIVE”这四种活动所需的建筑空间;黑色矩形标注出美术馆建筑空间中的其他服务空间,具体包括“购票”“存放衣物”“购物”“用餐”这四种活动所需的建筑空间。另外,为非游客人员所设计的“办公”与“设计工作”活动所需的建筑空间在图解中用灰色矩形表示。此外,绿色矩形表示“未特殊定义活动”,其所需的具体建筑空间表现为入口空间、门厅、大堂、室外广场、公共开放平台、屋顶平台等等。这些空间并没有被赋予特定的活动,往往作为休息空间或与旁边的功能空间合并使用。在矩形的相互连接中,任意相连的两个矩形表示使用者活动可以相继发生的可能性。其中,黑色虚线表示活动所需建筑空间处于同一平面上连接;而黑色实线则表示活动所需建筑空间在纵向上相连接(如通过楼梯、电梯等垂直交通系统)。需特别说明的是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图解中,右上方的“参与LIVE-用餐”与两层的“用餐”空间,各自分别与主体块相分隔。

3当代美术馆建筑的“内容计划”模块

尽管各个美术馆的建筑空间布局完全不同,但它们分别所对应的“内容计划”中所展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固定性。通过对以上8个当代美术馆建筑“内容计划”图解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三种搭配较为固定的活动组团,定义其为“内容计划”模块,分别为:以“展览体验”为中心布局,以“公共平台”为中心布局,以及“展览体验”与“公共平台”结合布局(图2)。如图2所示,以“展览体验”为中心布局的模块中,使用者的“展览体验”活动是所有活动的核心,其他活动均与“展览体验”相连。此模块的具体呈现实例为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油雕院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艺仓美术馆与昊美术馆。在实体建筑空间中表现为展览空间与各个功能空间均产生紧密的联系。使用者可以从其他空间直接到达展览空间开始参观展览,也可以从展览空间快速到达其他功能空间以开始其他活动,如用餐、购物、参与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等等。在此模块中,“展览体验”活动所对应的建筑空间——展览空间,是整个美术馆建筑的唯一核心。然而,以“公共平台”为中心布局的模块中,“公共平台”则成为连接各个活动,包括“展览体验”活动所需空间的重要结点。其具体呈现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与西岸美术馆中。在此模块中,各个活动所对应的空间相对独立。使用者可以通过公共平台有选择性地进入任何一个活动空间,而不会对其他活动空间中的使用者产生干扰。此时,尽管依然所属美术馆建筑,但“展览体验”不再是唯一的核心活动,展览空间也不再是唯一的核心空间。更多的功能空间的独立存在赋予了美术馆更多样的身份与社会职责:成为一个餐馆,一个商店或一个LIVEHOUSE(音乐现场)。使用者来到美术馆也不仅仅是参观展览,“用餐”“参与讲座”“参与课程”“听音乐会”也可以成为他们美术馆之行的主要,甚至唯一的目的。以龙美术馆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展览体验”与“公共平台”结合布局模块是上述两种模块的结合。在此模块中,建筑空间的布局中心不再是单一的“展览体验”空间或“公共平台”,而是二者的结合。此模块保留并始终凸显了“展览体验”空间在整体布局中的主导位置,并结合“公共平台”最大限度地使其他功能空间独立地开放给使用者。

结语

美术馆范文篇4

[关键词]美术馆;观众;公众政策

“美术馆”这个词的原意是“缪斯的神殿”,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在西方已经成为市民的终身教育场所,可以为人们提供调节身心,享受生活的机会。

从2005年开始,中国美术馆设立了公共教育部,截至目前已组织学术讲座60余场,主要邀请相关领域一流的专家学者针对重要的美术家、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美术思潮,对普通观众做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不仅是中国美术馆,很多新型美术馆,都开始了留住观众脚步的努力。北京今日美术馆启动长期的美术讲座,希望通过建设一个开放的艺术大课堂,推广普及艺术知识。此外,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广东美术馆等都不定期举办相关艺术讲座。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家们把创作过程与展览面向公众开放,让人们了解艺术家艺术想法的形成,一些相互交流甚至还可以激励艺术家的创作。

实现美术馆公共性的主要推动力在于群众,而非美术馆自身。除了抢占市场份额、增加收入的考虑,以“观众为中心”也是艺术本身发展、丰富和振兴的需要,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活跃社会元素和传承民族精神的关键所在。

到底哪些观众来参观美术馆?他们有何特点?他们为何而来?有何期望?他们对美术馆的看法如何?他们的理解与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有何出入?有哪些为他们所欣赏?美术馆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体验?他们又在美术馆中得到了什么参观经验?这些参观经验是否于他们有益?哪些做法能够吸引潜在观众并使他们成为忠实观众?我们如何得知?以问卷的方式,如何将观众参观的情感、思想、学习成效,以较客观方式标示出来?如何明确地定义其满意程度与参观收获?

这些问题涉及到美术馆的观众投入(需求)、参观过程、参观结果三个层面。一份设计合理的问卷,能够进一步分析参观经验与各层面变项之间的关系。通常调查问卷的设计与问卷分析都是美术馆专家或是专业的调查机构根据美术馆需求来实施、主持,除了基本情况,问卷中还需设计一些没有终结答案或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

何谓“公共政策”呢?公共政策是文化设施的一种新型战略职能,其目的是在国家整体文化政策指导下,在其为之服务的某一文化设施内部,将与公众的联系提升为该文化设施的主要职能之一。公众政策实施的最终目的,不光是要增加公众的数量,更是要保持参观者的平衡,社会角度观众的增加和不同代观众的延续以及让展馆的参观者成为我们的忠实观众。其直接目的是要提高公众的修养,将公众与博物馆、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调整到最佳状态。

翻开英汉词典,美术馆与博物馆在英文当中的词源是相同的,都是“museum”。所以,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国际上通常可以被视为一体。国外的博物馆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有计划的观众研究。让我们看看国外的知名博物馆是怎样进行观众研究的,以世界著名的法国卢浮宫为例:

卢浮宫博物馆闻名天下之处,不仅仅在于她的展品之丰富、之珍贵,更在于博物馆本身便是一座杰出的艺术建筑。卢浮宫整个建筑壮丽雄伟,用来展示珍品的大厅的四壁及顶部都有精美的壁画及精细的浮雕,处处都是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让人叹为观止。卢浮宫最近这些年的公共发展工作主要是按照了解参观者、吸引更多的参观者两个方针进行的。

1994年3月卢浮宫开始采用“常设参观者观察所”这一调查研究模式,由调查员来发放调查表。这种调查表是用9种语言编写的,调查员发放表格之前要确定参观者使用的是何种语言。

这种调查表每5天发放一次,每次在展厅的三个入口处发放4个小时,已保证调查的日期和时段间隔均匀。如今这些调查结果已经构成了一个关于卢浮宫的资料库,通过它,既可以看到卢浮宫的巨大发展,又可以看到参观者的详实资料。卢浮宫的改造、展览、票价调整、管理困难、技术改进等现象对参观者产生的影响,都在调查结果中得到了清晰、逼真的反映。公务员之家

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数据,才能对许多变数进行综合分析。比如说,要想了解星期日免费开放对于优先受惠的那些人究竟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我们就必须对观众所提出的下列问题进行单独和综合的分析:

(1)您是在哪一天来参观的?(2)您此前是否来过这里?(3)您来自什么地方?(4)您是否因为免费开放才决定来这里参观?(5)您多大年纪?从事何种职业?

调查结果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百分比,这些看似简单的比率实际上却要用严格的方法加以分析。这些集束似的综合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帮助卢浮宫的工作人员更好的了解参观者,是社会文化设施每时每刻适应公众新的需求的重要工作内容。

此外,卢浮宫的公共政策还体现在博物馆设立的一些大型公共服务机构中,这些机构包括:接待服务处、音乐厅服务处、公关处、文化处、外联处等等。

如果说有那么一座博物馆,所有法国人都认识它,并且在它那里认识自己,那就是卢浮宫。卢浮宫吸引和接待初访者的方法是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卢浮宫要以此证明,它是否有能力让尽可能多的法国人意识到:通往文化殿堂的大门是向他们敞开的。

反观我国,2007年北京今日美术馆的一场名为“美术馆面面观”的讲座上,“我们要逐步培养青年一代进入美术馆参观展览的习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中国美术馆每年都有丰富多彩的展览值得大学生们走进来,通过观赏艺术,可以获得审美的提高,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创造的启迪。”

在中国美术馆进行的“美国艺术300年:适应与革新”展,渤海银行投资150万元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京津地区10万大学生免费走入中国美术馆。

美术馆范文篇5

他们带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活力投入社会性的当代艺术推进工作,并逐渐走上当代艺术语境的话语权平台。他们的“鲇鱼”效应,搅动了艺术圈,让上下左右的艺术家和艺术人士都从沉寂中活动起来。2000年,国际策展人空降上海,参与了“上海双年展”的策展工作。国内土生土长的策展人也空前活跃,参与了当年几乎所有重大艺术展览和一些引人注目的艺术事件。

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纯粹公助性的活动在总体艺术机会中的比例有所减少,社会力量对艺术的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活跃的策展人往往主动在社会力量与艺术家之间、社会愿望与艺术行为之间起到沟通、融汇、整合的作用,而且通过有意识的筹资开源工作把规模越来越大的社会资金导入到艺术活动之中。筹集展览资金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极大地提升了策展人在展览中的现实地位。2000年,中国艺术展览体制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所谓的策展人中心制在投资方、艺术家的多向选择中应运而生,成为新展览体制的核心。计划经济时代艺术体制的遗留物如展览组委会委员和主任、评委会委员和主任、秘书长等头衔,经济转型初期临时出现的艺术主持、艺术总监等职位统统被策展人的角色囊括、取代。除了展览的经营之外,展览筹办、运作的几乎所有权力和责任都高度集中到策展人身上。2000年之后的当代艺术实践表明,许多展览的主办单位不仅认同而且也接受了这种策展模式。

2003年,继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之后,拥有中国美术圈正统、主流话语权的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也采纳了策展人机制,无疑是策展人制度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的一个缩影。

一、策展人

策展人的全部工作就是为艺术家的作品提供最优秀的展出条件。这是策展的原则和态度。具体来说,策展工作几乎包罗了展览中的万象。从确立展览主题、立项申报与预算论证、遴选艺术家到选择展览规模与形式、把握展场设计与布展工程、落实展览保持和作品安全,从撰写展览前言与学术主题阐述文本到主持展览的学术研讨,从编辑展览画册、作品导读、文献资料到展览推广、媒体、社会宣传工作,从展览资金的分配到总体负责艺术家材料费的审核与发放,甚至作品的包装、运输、保险、报关、仓储,都由策展人来承担并统筹。在策展人的服务意识中有一条准则,即艺术家是对的。首先要努力把艺术家异想天开的创意实现出来。

当代艺术事关原创,具有较为特殊的操作方式、游戏规则和价值观,有别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理逻辑,有别于当代社会其他领域约定俗成的法度和规则,有别于流行的价值观。策展的理论与实践都是为了让社会更多地认同当代艺术的操作方式、游戏规则和价值观。当代艺术的策展,指涉的是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建构。所以,策展无小事,策展要求策展人适应一种事无巨细、周密细致的工作。大到让展览意义如何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小到把一颗钉子如何准确地钉在墙面上,都是策展人所要关心和落实的事。一个展览是否有意义,关键是看它能否打造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卓越的精神产品。

在21世纪的中国,随着当代艺术本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也对策展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艺术家鲜活的艺术实践的及时了解、对视觉经验的丰富积累、对艺术动向的敏锐判断、对艺术问题的深入把握、对艺术社会内外各种规则的洞察都是策展人必备的素质。此外,筹集资金、商务谈判、艺术管理和学理思维的能力以及中英文的书面、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也成为对一个当下国际艺术交流大环境中的本土策展人自然而然的要求。一个独立的策展人,就有条件成为一个务实敬业、实践中出真知的知识者。当代艺术的实验性,使策展人难以因循守旧,受限于既有的艺术标准和规则。策展人时时面对突发问题、不得不挑战的是自身极限。当代艺术的创新,就要求策展人不断打破审美定势,跳出路径依赖,摆脱思维惯性。策展人不得不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通才,需要将人文科学的各种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否则难以应对艺术家千差万别的艺术方案及其语境。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有卓越。

二、中国的当代美术馆

当代美术馆一般是公立或私立的非营利机构,宗旨是推动国际和本地的现、当代艺术。国际上的当代美术馆大多采用“白盒子”模式,场地简单大方、朴实无华,简单要素就是白墙、水泥地、色彩低调的天花板、专业灯光。许多现、当代美术馆还打造一些挑高空间,以应对当代艺术多样化的实验特性。

其实在美术馆整体的运作规范中,这一切并不简单。白墙需要能钉上钉子挂画,需要每次展览以后重新粉刷、维护。水泥地面必要时可以改造、开掘,以营造新的空间条件。天花板横梁必要时可以悬挂一定重量的重物。专业灯光必须可以调节、重新定位。

美术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一直是国内外基金会和赞助机构、公司追捧的对象。美术馆的形象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美术馆的策展工作是其软件中的重要一环,是保持其形象、学术品位、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基础。一旦展览质量、学术水准不到位,美术馆的形象建设则无从谈起。

当代美术馆既是一个社会与时俱进的思想前沿,又是一个追究文化问题、进行文化反省和批评的现场。美术馆自身学术形象是否鲜明,在于其独到的思想深度和独特的文化洞察力。而这一切又是通过规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并重的制度建设来体现,其中以确立自身的学术架构为要务。

当下中国的一些开放城市,各种背景的中小型美术馆不断在浮出水面。2003年起,在上海,有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徐汇艺术馆等相继成立:在北京,有今日美术馆、北京皇城艺术馆、尤伦斯艺术中心、宋庄美术馆等不断登场。其中,既有各级政府设立或间接支持的美术馆,也有诸多企业和私人创办的美术馆,也还有一些由外资作主要后盾的非赢利艺术空间。中小型美术馆的建筑物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盖起来了,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维持、如何管理、如何运作就成了所有美术馆热情创立者们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其中的瓶颈往往是资金、管理团队和制度建设三大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美术馆,这种自我认识有助于中国的许多美术馆找到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继续按国际规范加强美术馆的专业性,使中国的现、当代美术馆在行政运作、展览策划、学术研究、典藏教育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向国际优秀的美术馆规范化运作的水准看齐。同时,中国的现、当代美术馆必须确立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态度,在本土文化建设和国际交流语境中形成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学术个性和学术地位,身段灵活地与本土社会互动,以历史的眼光建设打造一个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文化平台。

三、中国新兴的美术馆策展机制

今天国内试图按国际惯例操作的美术馆,一般都实行正规化的策展人机制。设专业策展人,长年从事策展工作。美术馆的策展工作是日常性、持续性的。

美术馆的整体展览策划与管理机制是发展中国家在艺术行政管理的学科建设中的重点,是美术馆之为现、当代美术馆的核心要素之一。现、当代美术馆不是展览馆,自身场地的展览须有学术规划,规划须有学理思考和文化建设的思路。一年或多年的策展思路不同于单一展览的策展思路,必须有长远的文化战略眼光和思想理论建设的标杆。以量取胜,频繁展出,无助于展览水准的保持和提高。而且美术馆团队疲劳应战,美术馆资源过度开采和使用,也无助于自身的充电、调养、整顿提高。运筹帷幄,有张有弛,固然是美术馆展览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的要义。但更重要的是,在策展的学术架构中推进并提升展览,让展览独具建设性。以学术理性规划全年或多年的展览,让展览少而精,不断地减少展览数量、提高展览质量,不仅是美术馆策展规划的重要理念和长远思路,而且也是在相对艰难的条件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当代美术馆能够脱颖而出的不二法门。

美术馆的主流展览大致可分为自创展、合作展,引进展、交换展、征件展等几种。这样的分类便于策展人在行政操作实践中建构宏观思路和架构。经过梳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展览,采取一整套相应的应对机制和解决方案。美术馆展览的整体决策、管理思路一旦明晰,就能抓住重点,把握比重,精简具体的策展流程,提高效率。

美术馆的这几种展览都需要美术馆专业策展人不同程度的工作投入。策展人员必须制订全年展览计划。首先要策划原创展览,其次要审核合作、引进展览的申请报告,并负责实施所有展览。策展人员必须根据展览程序和国际惯例操作展览,包括签订协议、准备展览文案、全程落实展览布置和展览保持、人员接待和撤展。

自创展是指美术馆自己发起、组织、策划的学术性的原创展及具有一些其他功能特性的展览。这是美术馆确立自身学术个性的关键,美术馆必须重视的首要的创造性工作。自创展是一个推崇文化原创精神的美术馆的立馆之本,往往倾美术馆之力,把它们打造成美术馆全年展览的学术标杆和龙头。自创展一年至少应确定数个,数量可以逐年递升。也可以在两至三年之间发起一个重中之重、具备较大学术容量、但绝非国际双年展模式的展览。自创展必须有文化针对性,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原创性。但强调典藏性、教育性、文献性等功能特性的自创展也是可以超乎常规,策划出新意,让美术馆成为当地社区文化生活乃至本土社会文化需求的一部分。自创展由美术馆自身的策展团队独立策划,是但凡国际著名美术馆走向成功、树立独特学术形象的必经之路。纽约的MoMA、PS1、新美术馆如此,巴黎的市立美术馆和东京宫如此,伦敦的泰特美术馆更是如此,泰特甚至有一个人数庞大的策展团队。

客席策展人制度也是一些美术馆营造自创展的有效补充。自创展邀请客席策展人譬如独立策展人、来自其他美术馆的策展人联合策划,或加盟策展团队,利在整合学术资源、开放多元视野、交换不同经验。只邀请客席策展人联合策展,同时又不邀请客席策展人独立、完全地策划美术馆自创展,是一些坚持主导立场的美术馆的学术机制。这样的美术馆往往十分注重自身的发言权和独立文化形象。

自创展完全由客席策展人策划,美术馆自身策展团队仅履行策展行政的配合和服务之职,是中国中小型美术馆强调艺术行政的一种常规打法,这种打法的诉求主要在于艺术的教育推广、典藏和社区服务。然而,致力于自身学术个性建构的美术馆,往往会慎用客席策展人以及完全由客席策展人策划的自创展。

引进展也是现代美术馆的常规展览之一。由于美术馆自身策展资源不足,引进其他美术馆的优秀展览和独立策展人策划的展览,仍不失为美术馆拓展并借力外部资源、学习并借鉴他者经验的一种方式。引进展分两种:被动引进,主动引进。

被动引进的展览俗称“接活”展,坐地观望,等待人家的展览项目打上门来,从中仔细选择质量、意义、价值超群的展览进行立项、磋商、谈判。条件成熟,即加以引进。这是发展中国家美术馆最常规、最有惰性的展览形式之一,是以往场租展的惯性延续。在操作上具有不稳定性。展览的质量、时段、策划与运作方式深受展览提供方制约。几乎每个追求卓越的专业性美术馆,都以不断削减这类展览项目为荣。以开放的、不拘一格的心态、面对全球艺术圈主动出击,遴选那种可以整体打包、移师再展的现行展览,整体移入,或精选其中一部分引进门来。这种引进展就与守株待兔的“接活”展有本质不同。这种引进展的规划由于出于主动,预设条件可以较高,挑选余地可以较大,合作的空间可以较宽,酝酿时间可以较长。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首先可以锁定国际艺术社会和展览供求市场的高端。用“猎头”的方式在国际、国内争取学术资源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优的展览

当下,中国国内的中小型美术馆安排引进展较多,有的美术馆往往全年要引进多次展览。在自创展资源不足的情形下,变主动为被动,主动引进优秀展览,是美术馆提升展览质量、确立文化建设价值取向的必要举措。

交换展是引进展的特殊方式。不仅引进,同时涉及输出。美术馆与国际上优秀的美术馆形成合作、展览交换的关系,可以用共同策划、两地交换展出的自创展进行交流,也可以在常规条件下直接交换各自的自创展。国内、国外的优秀美术馆都预设在交换合作的意向之内。交换展是不同美术馆资源和经验的互补,由此,一个新美术馆在自身提升、锻炼过程中可以大得裨益。但美术馆一旦成长起来,就会回避这类容易流于形式的学术交流。因此,一个中小型美术馆安排交换展,应着力加以递减。

征件展可以强调实验性和美术馆特色。美术馆拿出一定的空间上网征求展览提案。在一定时段内,召开美术馆策展部学术会议或艺术委员会成员的评审会,选出适合展出的优秀提案,由美术馆本着指导、支持、制约的原则辅助实施。征件展应该是一个发现、推举年轻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舞台。征件展的频率和预算应有所控制,中,J、型美术馆应以全年安排不超过六个为宜,展览预算积极寻求国内外基金会和民间赞助的支持。

巡回展可以是美术馆的自创展,在美术馆首展后出去巡回,也可以是引进展、交换展和征件展,在展出后到其他城市的美术馆或其他空间展出;也可以打包出口,到其他国家展出。巡回展既可以获得更大的文化影响力,也可以均摊展览成本、降低预算压力和资源浪费。当然美术馆作为展览原创单位的品牌行销,也会取得放大效果。巡回展必须视美术馆自身能力和馆外资源整合的能力而行,适合从一年作一次开始起跑,积累经验,再作发展。

展览的行政分类法特别有助于展览管理制度的建设。在统一管理的理念下,什么样的展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来对待,配合什么样的处理方式,什么样的展览应该侧重,什么样的展览应该缩减,应该清清楚楚。方针既定,就要贯彻到制度层面的具体建设和执行。这样,策展管理才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四、中国首家现,当代美术馆的策展实践

2003年12月28日至今,作为中国首家政府背景的专业性当代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ShanghaiDuolunMoMA)已成功运行五年多时间。五年多来,这家中小型美术馆硬件、软件建设初具特色。特别是由于一系列定位准确、文化针对性鲜明的当代艺术展览的举办,让美术馆获得了人气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美术馆自创的《打开天空》、《上海酷》等注重本土平台视觉文化建设的展览,推出的《两个亚洲、两个欧洲》、《无人之境》、《Hexa计划:闪现》等较高学术定位的国际展,在国际与国内艺术圈中备受瞩目,国际媒体《纽约时报》、《南华早报》和专业媒体《ArtinAmerica》、《ArtPress》、《ArtNews》、《Artlink》等纷纷以专题多次报道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展览和学术倾向。这一系列以全球本土化模式举办的展览,通过本土社会视觉经验的不断刷新,致力于在纷繁复杂的艺术生态中,引导出塑造中国当代艺术主体性的全新语境。在国际视野中,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是中国自立、自为的一家成长中的小MoMA。在发展中国家的独特语境下,它不得不面对独创性、建设性乃至挑战性的美术馆工作。然而,它所打破的许多国内纪录,探索的许多前人未涉及的领域,都对中国其他中小型美术馆的制度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既然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已经积累了五年多的经验,以分析、总结的方式看待美术馆自身的制度建设问题,从实际经验出发探讨完善中小型美术馆制度建设的可能性,不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还可提供了许多可参考的经验。以“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为办馆理念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一年多的摸索中逐渐确立了以原创思想为文化目标、以原创展为主打展览的学术定位。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些有利条件、经验的积累可以视为美术馆推进自己,创立自己文化个性的前提。但是,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继续从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入手,调整在制度建设上的心理结构,确立一个可持续推进的、深具潜质的现代美术馆学术架构,是美术馆的当务之急。这也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再次起跳,以卓越的文化建设形象真正跻身于世界美术馆之林的根本大计。

美术馆的制度建设中,自身学术架构的确立十分重要。就展览策划而言,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反国内美术馆的常态,在开馆之初,率先设立总策展人职位和机制,并设策展部为美术馆的核心部门,就是重视策展在一个美术馆制度建设与学术架构中的重要性。通过策展的规范化管理,一个当代美术馆才能实现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所不容替代的文化建构作用和不容推卸的文化反省角色,并由此体现出一种基于发展中国家之后发优势的文化原创的特色。

五、策展与媒体传播

中国当代美术馆的策展与媒体传播的互动机制,在美术馆公共推广、营销方面十分关键。原创层面的当代艺术,在生成方式上往往先拒绝商业性,仅仅依赖于传播存在。这是实验艺术能保持它的独立性、批判性和精神性的可能条件。实验艺术如果不传播,作用还是体现不出来,纸上和网络媒体的放大成为它传播的最重要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口口相传的“口碑”。恰当地处理好实验艺术与媒体的关系,实验艺术就有可能保存它的敏锐性与前瞻性。

公共传播一旦生效,美术馆动员社会赞助的号召力方能立竿见影,因此,美术馆推广、营销的这一市场环节往往在展览展出并传播之后发挥功效。公共推广、营销的成功应该是一系列优秀展览的结果,而不是动因。

当代艺术在中国国内的本土化进程中,除北京、上海以外,当代艺术也形成了对广州、深圳、南京、成都、重庆等几个媒体中心的依赖,在这几个非主流的信息传播中心,已经形成一种媒体惯性的行为力量。这种行为力量由港台地区开始,在国内得以实用,而且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再就是,网络化的存在。以前在北京、上海做艺术活动才可能形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辐射。现在,把好的艺术活动在成都、南京、广州等地的美术馆或替代空间做,同样可以取得在北京、上海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当地媒体的主动参与,之二是通过网络的继续放大和媒体信息的自我克隆,自身繁殖,使当代艺术信息得到更多的传播。

美术馆的艺术展览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有以下三个点:学术性批评:局限于艺术圈;报道式批评更有社会性和广泛性,尽量强调通俗易懂;媒体活动报道:兴奋热点在于新闻性,可能会造成对某个艺术事件的误导,但其对新闻的捕捉是最敏感的。在艺术策展时要考虑到这三个点,考虑到和大众的关系。

当代艺术活动的公众互动方式大体可以分几种:>中击型、灌输型和互动型。冲击型的当代艺术活动,如在一个公共空间里突然发生的行为艺术展,由于纸上和网络媒体的集团化操作,一下子辐射到全国上百家报纸。一个艺术行为,通过国内媒体竞相报道的方式进行传播,至少让公众知道有当代艺术这码事,有行为艺术这码事。他们可能会批评,但至少人们开始谈论当代艺术、行为艺术。在谈论过程中,当代艺术可以进行传递。

灌输型的当代艺术活动,如雕塑公园请艺术家在城市市区或市郊做雕塑作品和户外的装置作品。公园形成后,几乎每天有许多市民和游人参观。无论是上海张江公共艺术计划“现场张江”,还是桂林的愚自乐园等等,都以亲民的姿态,形成了当代艺术对民众灌输式的艺术教育。

美术馆范文篇6

关键词:群众美术馆;现代时尚;空间设计;人性化;生态化

一、济宁市群众美术馆的现状研究

济宁太白路的群众美术馆室内空间存在形式表现单一,不够现代化、生态化、科技化,且美感不足,风格不够突出,室内空间分布不够明确简练,室内空间环境的表现不够连贯通顺,供人们参观休息区域太少等问题。

二、济宁市群众美术馆室内设计的设计理念

济宁群众美术馆改造前的空间设计比较单调,展示空间都很空旷,各个展区设计大同小异,也没有更多的现代造型,科技含量较少,并且室内缺乏轻松、娱乐的活动场所,这已经跟不上时展的速度更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对于美术馆的设计改造要体现时代的特色,就要对现代审美特征进行充分地了解,合理把握现代时尚元素、生态理念的运用。美术馆的存在不仅是建筑本身的价值存在,而且它也是展列艺术作品的背景和基础存在。群众来到美术馆,都是抱着学习和欣赏的心情来的,因此,在美术馆空间设计改造中,重要的就是通过设计的空间唤醒群众体验艺术的潜在心情。这就需要更好的将实用、宜人、时尚的理念的充分的运用到济宁群众美术馆的空间改造中,并将这种现代文化的氛围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更好的提高和改善了城市功能。

三、济宁市群众美术馆室内设计改造设计解析

3.1济宁市群众美术馆室内设计整体设计构思

在对济宁群众美术馆的实地考察之后,又参考了一些优秀的美术馆的方案设计,确定了本次美术馆设计风格,主要是以现代简约特点进行设计。对本次美术馆的改造设计中首先考虑了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美术馆外观特点,根据现代设计基本原则以及现代审美特征进行室内设计改造。根据功能需求以及美术馆内部的结构形式,一层主要设为展览区,同时设置了学术报告厅、接待室、库存区、休息区。二层主要设有采光展厅、展廊、电子阅览室、图书室、休息区以及露天休闲区等。三层的建筑面积较少,所以没有设立展区。主要设有办公空间、贵宾接待区、技术管理室等。

3.1.1展厅空间设计

一层设计为一个全面贯通的整体空间,也是整个美术馆展览的主体。展厅是展览空间对外交流和展示的主体部分,也是对内和对外功能的公用空间。一层展厅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部分展厅可以根据展览活动内容进行灵活调整。展厅为更好地突出作品效果,将展厅的、墙面、顶面大部分覆盖成中性色,压低展厅的亮度,大部分的光线从作品顶部泻下,并配合局部重点射灯点亮。二层展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大部分为自然采光展区,配合玻璃幕墙,采光效果非常好。同时设计了艺术展廊,主要展示画家作品、雕塑和小型艺术品。

3.1.2展览路线设计

美术馆室内展览空间路线可根据展览作品的不同进行调整。展厅路线是固定的,而展览路线是灵活的。一层的展厅分布比较多,展品可以根据形式内容和规模大小的不同进行布展,利用活动展板进行自由的组合安排,形成各种不同的展览空间,展览路线也就会根据不同的展览空间发生改变。因此,一层展览路线是比较灵活的,而展览路线的不断变化,也使参观者感受到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美术馆二层的展厅造型是固定的,展览路线也是比较固定。根据各展厅的特点尽可能发挥展览路线的长度。在展厅内进行造型设计,同时各展厅都有休息沙发的安排,避免单行路线的单调。在部分展厅内可以设置双行道,即展品的双线展示,这就增加了展览路线的长度,尽可能的把空间最大化。在二层中间是一个椭圆形的半封闭的走廊空间,和一层是相互连通的,不仅可以直接观赏到一层大厅的展览作品,而且在这个空间里也设置了休息沙发和小型的艺术品的展示,丰富了参观者的视觉体验。

3.1.3美术馆照明系统的设计构思

在二层展厅采用的是自然采光和人工照相结合。自然光线主要采用的开窗方式来实现,采用双层玻璃。展厅中灯光设计为略为偏暖的光线让参观者感受宁静舒适惬意的欣赏氛围,在设计中采用南北玻璃大幕墙来解决展厅的光线使用问题。为避免眩光,在装修时加上遮阳设施,也为以后多种展览做好准备。灵活的按照展品布置方式,设置了重点照明光源。

3.1.5室内空间质感的生态表现设计

第一,石材运用,既方便清洁和打理,又可以方便布展的需要,主要用于一层的展厅和大厅。选用的石材造价低,方便取材。第二,木材主要运用在二层展厅,主要以实木地板为主,根据美术馆的特殊要求,选用了湿度较小且天然环保的木材。木材的装饰视觉感强,足感舒适的优良性能、隔音效果好、还能调节室内温湿度、环保材料对人体健康危害小。第三,在二层美术馆采用的玻璃幕墙的形式。幕墙的设计材料运用的是双层玻璃和钢材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增加了设计的美感,同时引入了充足的阳光,减少了光污染的现象。

四、结论

美术馆范文篇7

关键词:美术馆民族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通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我们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对民众进行民族教育无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的传承还是对民众爱国情感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在全球化已经不可抵挡的趋势下,面临国外的各种物质以及文化产品的冲击,更加需要对国民进行民族教育,才可以确保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得以更好的继续传承,美术馆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美术馆通过展示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对人们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民族教育,因此本文对美术馆在视觉感受、民族精神内涵以及民众亲身体验等方面开展民族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在视觉感受中体验民族发展史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及美术创作方法,美术馆的作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针对不同主题来安排展出的作品内容,让大众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同时感受民族教育。例如在国画作品的展出中可以使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古代先贤的创造力。美术馆在视觉体验中进行民族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呈现历史发展的优秀作品

勤劳的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生产了多种多样的产品,这些都是我国非常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人们在欣赏表现这些故事的绘画作品中,往往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例如一些中国画、书法以历史、政治、民生等为主题,真实再现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对这些有着中国独特文化结晶的作品,人们自然会产生对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强烈的自豪和尊重。即便没有讲解员的言语指导,观赏者在自己观看和欣赏过程中都可以产生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另外,美术馆可以策划不同主题和内容的展览,以多种方式反映我国民族精神、社会风貌。例如可以策划将近现代人们生活的画面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展出,从而使大众感受到我国近代以来受到的民族耻辱、中国人们在抗争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中国共产党在为人们谋得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等等,这些都可以使大众对劳动人民的坚强肃然起敬,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二)各族人民的作品展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久的交流与融合中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和团结精神,同时各族人民又都存在自身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作品。此外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民间流传着多种美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在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都会使大众产生对人民创造力的敬佩之情,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源泉。例如民间的美术形式多样,包含绘、染、雕、塑、刻、印、绣等等,远远超过了绘画的涵盖范围。另外在内涵上更是丰富多彩,有日常生活、劳作、狩猎、战争、礼仪、庆典、风俗、宗教等。如果在美术馆中将这些元素都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一改以往的展品元素单调的局面,欣赏者在丰富的视觉享受中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在对作品内涵进行传播中深入理解民族精神

很多情况下,一些美术作品的主题表现的并不是很明显,非专业的观赏者很难一眼看出作品的内涵,因此就需要为美术馆中的一些作品配备相应的解说,无论是从文字说明还是人员语言上,都可以通过对作品主题的揭示而让大众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作品所传达的民族精神内涵。例如“回到延安——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暨历史文献图片展”,展出期间有视频及专业讲解员对展品进行详细解说并引导观众更好的参观,可使大众更加了解展览所反映的延安精神、延安传统和延安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中所产生的巨大历史作用和影响。很多没有专业背景的参观者很难看出其中所蕴含的深意,通过相应的作品的文字解说以及专业人员的讲解,使观赏者更好的领会了展出的一系列作品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民众的参与中切实体会民族自豪感

在利用美术馆开展民族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与学校教育截然不同的方式,主要原因在于美术馆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它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美术馆组织公共教育活动,可以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使观众在活动中体会艺术展览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进而更深刻的受到民族教育。因此美术馆不再局限于单调的艺术作品展览,而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其中,如对于灯光效果、视频解说以及幻灯展示等多种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国画、书法比赛等方式来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些都可以更加直接的对大众进行民族教育,让人们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更加真切和深刻的感受到民族精神内涵。此外还可以采取主题讨论的方式,让欣赏者在对一些民族教育作品进行观赏后,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广泛的交流中学习民族知识、感受民族教育。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美术馆在对民众开展民族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没有的优势。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不断提高,美术馆也逐渐成为大众进行艺术熏陶的绝佳场所。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美术馆的民族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进行爱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从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多纳德·赫伯霍兹.芭芭拉·赫伯霍兹.美国初等教育美术教师培训教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朴春子.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与公共美术教育[J].中国美术馆,2005(7).

[3]鲁宽民.尹洁.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美术馆范文篇8

【关键词】国有美术馆群众文化建设优势

一、国有美术馆的优势

(一)国家政策支持

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国有美术馆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家加大了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扶持,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对国有美术馆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并且扩大了项目范围。例如,在原有的基本开支费用、业务发展费用、行政运营费用等基础上,新设立收藏专项资金等。当然,国有美术馆的建设耗费较大,仅依靠财政补贴无法充分满足其业务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为国有美术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丰富的资源支持

国有美术馆是国家发展文化事业的领头羊,其具备充足的资源支持。首先,国有美术馆的发展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保证行业联合与协作的效率。其次,国有美术馆可以充分发挥引导功能,加强行业内部业务开展与合作,整合美术馆的行业资源,开展多种文化活动,促进馆藏、学术、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共享,保证自身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例如,陕西美术博物馆、福建省美术馆等在巡展、交换展览的过程中,极大地增进了不同地区美术作品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当地百姓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国有美术馆作为行业发展的示范单位,可以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创建专属的艺术特性、打造独特的展览文化品牌,增强自身竞争力。国有美术馆要坚持独特的艺术特色,进一步打造美术馆展览平台,发挥自身优势。例如,北京画院美术馆以陈列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作品为主要特色,它以丰富的齐白石画作独领风骚,打造了齐白石精品展等系列展览,为喜爱齐白石的群众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就漆画而言,福建省美术馆是全国收藏漆画作品数量最多、质量较高的单位。其收藏有全省乃至全国漆艺界老中青知名艺术家的漆画作品,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2017年7月,福建省美术馆联合甘肃定西美术馆成功举办“大艺千载、漆绘新颜——福建省美术馆馆藏漆画作品巡回展”,获得了不俗的反响。此举旨在促进西部地区和福建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学习,对推动西部地区美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传、帮、带作用。

(三)专业的规范保障

国有美术馆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标准化、规范化的运营保障模式。据了解,国内各大美术馆的运营保障和制度标准大多根据《博物馆管理办法(文化部令第35号)》《美术馆工作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并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制定。运营保障模式大体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固定的馆址、一定规模的专用展厅或展览环境,适宜对公众开放;专用库房和藏品保护技术场所;专门成立的学术研究部。第二,财发挥国有美术馆优势提升群众艺术教育文/陈丹政下拨保障场馆运行的办馆资金。第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的一定数量的藏品,以及藏品收藏专项经费。第四,与办馆宗旨相符合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第五,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和消防设施。有些美术馆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其成员由资深艺术家、理论家、文博专家组成,为美术馆的展览策划、学术工作、作品收藏等重大决策提供意见,并给予具体指导。随着美术馆事业的发展,各馆常年聘请法律顾问,对美术专业工作中有关法律方面的内容给予指导。专业的规范保障能够促进国有美术馆合理开拓行业市场,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在广大群众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加强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地位。国有美术馆还可以通过美术讲座、艺术沙龙、义工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对自身发展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让更多人了解美术、热爱美术,进而参与到美术馆的建设中。

二、利用国有美术馆提升群众艺术教育

(一)加强群众艺术教育项目建设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群众艺术需求,必须充分发挥国有美术馆的资源优势,加强美术创作对群众艺术教育项目的推动。例如,2011年10月举办的“福建省近代以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作品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福建省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艺术质量较高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与作品展。其不仅吸引了大批美术界的中坚力量,而且在社会范围内获得了较多关注。国有美术馆要让美术这种比较高雅的艺术形式更加贴近群众、深入群众,更好地在群众中生根发芽。对于美术馆建设来说,必须通过展览等活动促进文艺创作的发展与繁荣,并且通过展览的形式,充分发挥艺术创作的导向作用。国有美术馆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推陈出新、发掘艺术新人。同时,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艺术环境中坚持艺术本心,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作更多优秀的主流作品,承担起文化责任。在打造新时代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国有美术馆必须承担起历史责任,满足展览、研究、收藏的需求,同时要对时展起到促进作用,为新时代的文化精品提供平台,大力传播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加强中外艺术交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很多国家精美的艺术作品来到我国展出。艺术与文化的交流,不仅直接展现了国家形象与民族精神,而且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重要方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我国群众大饱眼福的同时,使其更加主动地了解外国文化,接触到多元化的文化艺术理念。中外艺术交流能够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巩固我国新时代文化交流成果。例如,在“中法文化年”期间,法国印象派画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让上海观众在家门口也能够欣赏到世界级名作。再如,福建省美术馆和上海苏俄造型艺术馆联合承办的“色彩乐章——俄罗斯油画作品展”免费向市民开放,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赏,不仅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俄罗斯的油画艺术,还促进了中俄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

(三)多种渠道开展群众艺术教育

国有美术馆在加强群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展现当代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艺术品质,充分体现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前进方向。国有美术馆要重视自身艺术形象的塑造,将当地文化与民族文化进行融合,充分反映中国蒸蒸日上的发展形势以及人民群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另外,要注意杜绝千篇一律的现象,否则会影响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也会导致群众文化建设陷入怪圈。在开展群众艺术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维护并建设好中国美术的国际形象,将具有一定影响力、能够代表中国创作水准、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艺术作品在世界各国展出,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更好地打造享誉世界的美术展览品牌。

国有美术馆在开展群众艺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民间美术馆的支持。2000年6月,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福建省美术馆与松溪县版画院多次举办松溪版画作品展,旨在进一步推动松溪版画事业的发展,提高松溪版画的创作水平和普及程度、培养版画人才。厦门翔安与福建漳平新桥镇在1988年、1989年相继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两地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了福建农民画作品展,旨在总结福建农民画的艺术成就,向公众展示其艺术魅力。展览作品色彩丰富、通俗易懂,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颇受欢迎。笔者认为,国有美术馆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民间美术馆的交流合作,形成互利互惠、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同时,还应该积极培养优秀美术人才,提升美术展览的策划水平。结语文章对国有美术馆的资源优势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国有美术馆具有国家政策支持、丰富的资源支持以及专业的规范保障等优势。通过分析国有美术馆开展的群众艺术教育活动,提出进一步加强群众艺术教育项目建设、加强中外艺术交流以及运用多元化渠道等对策,以更好地促进新时期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推动中国艺术教育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洪俊杰.整合国有民营美术馆优势推动社会与产业效益平衡[N].解放日报,2018-1-27.

[2]马兰.中国非营利美术馆现状问题分析及发展构想[D].湖北美术学院,2017.

[3]韦妮霞.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地方文化事业——关于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的策略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7(8):59-60.

[4]胡冬文.关于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分析[J].艺术评鉴,2017(7):184-185.

美术馆范文篇9

关键词:美术馆民族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通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我们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对民众进行民族教育无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的传承还是对民众爱国情感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在全球化已经不可抵挡的趋势下,面临国外的各种物质以及文化产品的冲击,更加需要对国民进行民族教育,才可以确保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得以更好的继续传承,美术馆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美术馆通过展示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对人们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民族教育,因此本文对美术馆在视觉感受、民族精神内涵以及民众亲身体验等方面开展民族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在视觉感受中体验民族发展史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及美术创作方法,美术馆的作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针对不同主题来安排展出的作品内容,让大众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同时感受民族教育。例如在国画作品的展出中可以使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古代先贤的创造力。美术馆在视觉体验中进行民族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呈现历史发展的优秀作品

勤劳的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生产了多种多样的产品,这些都是我国非常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人们在欣赏表现这些故事的绘画作品中,往往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例如一些中国画、书法以历史、政治、民生等为主题,真实再现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对这些有着中国独特文化结晶的作品,人们自然会产生对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强烈的自豪和尊重。即便没有讲解员的言语指导,观赏者在自己观看和欣赏过程中都可以产生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另外,美术馆可以策划不同主题和内容的展览,以多种方式反映我国民族精神、社会风貌。例如可以策划将近现代人们生活的画面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展出,从而使大众感受到我国近代以来受到的民族耻辱、中国人们在抗争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中国共产党在为人们谋得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等等,这些都可以使大众对劳动人民的坚强肃然起敬,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二)各族人民的作品展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久的交流与融合中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和团结精神,同时各族人民又都存在自身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作品。此外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民间流传着多种美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在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都会使大众产生对人民创造力的敬佩之情,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源泉。例如民间的美术形式多样,包含绘、染、雕、塑、刻、印、绣等等,远远超过了绘画的涵盖范围。另外在内涵上更是丰富多彩,有日常生活、劳作、狩猎、战争、礼仪、庆典、风俗、宗教等。如果在美术馆中将这些元素都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一改以往的展品元素单调的局面,欣赏者在丰富的视觉享受中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在对作品内涵进行传播中深入理解民族精神

很多情况下,一些美术作品的主题表现的并不是很明显,非专业的观赏者很难一眼看出作品的内涵,因此就需要为美术馆中的一些作品配备相应的解说,无论是从文字说明还是人员语言上,都可以通过对作品主题的揭示而让大众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作品所传达的民族精神内涵。例如“回到延安——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暨历史文献图片展”,展出期间有视频及专业讲解员对展品进行详细解说并引导观众更好的参观,可使大众更加了解展览所反映的延安精神、延安传统和延安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中所产生的巨大历史作用和影响。很多没有专业背景的参观者很难看出其中所蕴含的深意,通过相应的作品的文字解说以及专业人员的讲解,使观赏者更好的领会了展出的一系列作品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民众的参与中切实体会民族自豪感

在利用美术馆开展民族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与学校教育截然不同的方式,主要原因在于美术馆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它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美术馆组织公共教育活动,可以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使观众在活动中体会艺术展览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进而更深刻的受到民族教育。因此美术馆不再局限于单调的艺术作品展览,而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其中,如对于灯光效果、视频解说以及幻灯展示等多种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国画、书法比赛等方式来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些都可以更加直接的对大众进行民族教育,让人们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更加真切和深刻的感受到民族精神内涵。此外还可以采取主题讨论的方式,让欣赏者在对一些民族教育作品进行观赏后,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广泛的交流中学习民族知识、感受民族教育。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美术馆在对民众开展民族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没有的优势。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不断提高,美术馆也逐渐成为大众进行艺术熏陶的绝佳场所。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美术馆的民族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进行爱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从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多纳德·赫伯霍兹.芭芭拉·赫伯霍兹.美国初等教育美术教师培训教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朴春子.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与公共美术教育[J].中国美术馆,2005(7).

[3]鲁宽民.尹洁.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美术馆范文篇10

关键词:美术馆;民族;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通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我们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对民众进行民族教育无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的传承还是对民众爱国情感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在全球化已经不可抵挡的趋势下,面临国外的各种物质以及文化产品的冲击,更加需要对国民进行民族教育,才可以确保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得以更好的继续传承,美术馆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美术馆通过展示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对人们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民族教育,因此本文对美术馆在视觉感受、民族精神内涵以及民众亲身体验等方面开展民族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在视觉感受中体验民族发展史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及美术创作方法,美术馆的作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针对不同主题来安排展出的作品内容,让大众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同时感受民族教育。例如在国画作品的展出中可以使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古代先贤的创造力。美术馆在视觉体验中进行民族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呈现历史发展的优秀作品

勤劳的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生产了多种多样的产品,这些都是我国非常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人们在欣赏表现这些故事的绘画作品中,往往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例如一些中国画、书法以历史、政治、民生等为主题,真实再现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对这些有着中国独特文化结晶的作品,人们自然会产生对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强烈的自豪和尊重。即便没有讲解员的言语指导,观赏者在自己观看和欣赏过程中都可以产生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另外,美术馆可以策划不同主题和内容的展览,以多种方式反映我国民族精神、社会风貌。例如可以策划将近现代人们生活的画面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展出,从而使大众感受到我国近代以来受到的民族耻辱、中国人们在抗争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中国共产党在为人们谋得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等等,这些都可以使大众对劳动人民的坚强肃然起敬,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二)各族人民的作品展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久的交流与融合中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和团结精神,同时各族人民又都存在自身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作品。此外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民间流传着多种美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在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都会使大众产生对人民创造力的敬佩之情,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源泉。例如民间的美术形式多样,包含绘、染、雕、塑、刻、印、绣等等,远远超过了绘画的涵盖范围。另外在内涵上更是丰富多彩,有日常生活、劳作、狩猎、战争、礼仪、庆典、风俗、宗教等。如果在美术馆中将这些元素都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一改以往的展品元素单调的局面,欣赏者在丰富的视觉享受中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在对作品内涵进行传播中深入理解民族精神

很多情况下,一些美术作品的主题表现的并不是很明显,非专业的观赏者很难一眼看出作品的内涵,因此就需要为美术馆中的一些作品配备相应的解说,无论是从文字说明还是人员语言上,都可以通过对作品主题的揭示而让大众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作品所传达的民族精神内涵。例如“回到延安——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暨历史文献图片展”,展出期间有视频及专业讲解员对展品进行详细解说并引导观众更好的参观,可使大众更加了解展览所反映的延安精神、延安传统和延安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中所产生的巨大历史作用和影响。很多没有专业背景的参观者很难看出其中所蕴含的深意,通过相应的作品的文字解说以及专业人员的讲解,使观赏者更好的领会了展出的一系列作品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民众的参与中切实体会民族自豪感

在利用美术馆开展民族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与学校教育截然不同的方式,主要原因在于美术馆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它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美术馆组织公共教育活动,可以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使观众在活动中体会艺术展览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进而更深刻的受到民族教育。因此美术馆不再局限于单调的艺术作品展览,而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其中,如对于灯光效果、视频解说以及幻灯展示等多种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国画、书法比赛等方式来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些都可以更加直接的对大众进行民族教育,让人们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更加真切和深刻的感受到民族精神内涵。此外还可以采取主题讨论的方式,让欣赏者在对一些民族教育作品进行观赏后,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广泛的交流中学习民族知识、感受民族教育。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美术馆在对民众开展民族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没有的优势。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不断提高,美术馆也逐渐成为大众进行艺术熏陶的绝佳场所。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美术馆的民族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进行爱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从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多纳德·赫伯霍兹.芭芭拉·赫伯霍兹.美国初等教育美术教师培训教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朴春子.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与公共美术教育[J].中国美术馆,2005(7).

[3]鲁宽民.尹洁.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