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2:09:11

临床医师

临床医师范文篇1

关键词:临床药师;医师;协作;影响因素;协作工作关系模型

在医疗卫生领域,协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为目标,同时尊重每个专业人员的独特品质和能力的共同沟通与决策过程[1]。研究表明,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开展临床药物治疗与监护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开展临床研究工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4]。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致力于探索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的方式、效果与提升手段,并将其作为医院管理研究的重点。然而该协作工作模式在我国受到卫生体制、社会认知、政策引导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尚未能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运行机制。目前,国外药师与医师协作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的数量及类型较为丰富,涉及不同国家[5―6]、不同主体[7―8]、不同科室或病种药物治疗中药师与医师协作的影响因素分析[9]以及定量、定性等不同研究类型。国内学者在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的概念模型[10―11]、测量工具[12]以及协作模式[4]等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尚无针对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影响因素的系统性总结。且上述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现有研究中的协作影响因素调查对影响因素的总结与维度划分不够全面、细致;二是已有研究中的影响因素未在我国医疗卫生背景下进行验证,这些因素是否会对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水平的提升产生实际影响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为做好后续实证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本研究拟对国内外已发表的有关药师与医师协作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总结,以全面归纳可能影响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的因素,为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来源

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以及WebofScience和PubMed等英文数据库中以临床药师、医师、协作、影响因素等相关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其中在中文数据库中以“临床药师”“医师OR医生”“协作OR合作”等为主题词或自由词组合检索相关文献。由于国家间药学服务体系建设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住院药师、家庭药师、社区药师等均可能与医师形成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合作,为保证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在检索英文文献时不对药师类型加以限制,在英文数据库以“pharm*”“physicianORdoctorORgeneralpractitioner”“collaborat*ORcooperat*ORinter-profession*ORmul‐tidisciplin*ORco-work”“influencingfactorORimpactORfacilit*ORbarrier”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文献检索时间为2022年4月,考虑到各国临床药学协作发展全周期的时间跨度较大,本文未对文献检索时限作进一步规定。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包括:(1)研究内容为药师与医师协作的影响因素;(2)语种为中文或英文。本研究的排除标准包括:(1)研究对象所指的“协作”为药师与医师针对某个具体工作环节或工作内容进行的合作;(2)协作影响因素来源无切实依据和论证的非定性定量研究;(3)仅对协作模型进行了构建与验证的文献。

1.3文献筛选

阅读标题、摘要,对文章研究类型和内容进行初步判断。下载符合条件的文章并阅读全文,按上述纳入与排除标准详细筛选。

1.4数据提取

初步分析发现,文献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的划分方式各有不同,故数据提取内容包括纳入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影响药师与医师协作的因素及其划分方式。

2结果

2.1文献筛选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27篇,均为英文文献。其中,定量研究(问卷调研等)和质性研究(访谈、经验总结)各有11篇,另有5篇为混合研究或综述。具体筛选流程见图1。

2.2纳入研究的影响因素划分方式

各研究对影响因素的划分方式各有不同,主要的分类方式有3类:一是基于不同协作主体视角,二是基于协作进展阶段/内外部因素,三是基于现有协作概念模型及测量工具结构。

2.2.1基于不同协作主体视角划分受协作过程中的地位、专业能力影响,药师与医师对协作的自我感知往往有所差别,其对协作过程的关注点也有所差异。纳入研究中,有6篇文献[5-6,13-16]按协作主体对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别探讨了药师、医师认为其在协作过程中遇到的促进或阻碍因素。以Löffler等[13]对社区药师和全科医生所开展的深度访谈结果为例,该研究显示,药师认为自己有能力被授权解决药物相关问题,希望得到全科医师更有力的支持及更积极的沟通;他们还认为,医师对其职业身份淡化的担心、缺乏对药师尊重等都会对协作产生消极影响。大部分全科医生表示不会主动与药师联系,主要原因是时间不够、对药师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质疑、双方熟悉度不够等。该种分类方式对影响因素的划分较为简单、直接,特别是在访谈等质性研究中能充分反映双方的观点及协作态度,但同时也存在类别划分宽泛、各组分重叠度较高的问题,并且协作双方大多从自身感受出发,主观性较强且对对方的期望感知不足,缺乏框架体系构建的逻辑性与完整性。

2.2.2基于协作进展阶段/协作内外部因素划分有2篇文献[8,17]将影响协作的各因素按照协作发展过程划分,分为协作前的影响因素以及协作中的影响因素,反映了内部与外部不同条件对协作水平的影响。其中,Rubio-Valera等[8]认为,影响协作关系的因素因时间而异——在协作前,即团队构建与关系启动阶段,影响协作的主要因素包括有用性认知、管理者的兴趣、专业人士(协作者)的态度、地理距离及相关立法等;在协作过程中,即关系的维持与巩固阶段,目标的实现和管理的变更是影响持续合作的关键因素。Weissenborn等[17]认为,协作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双方的礼貌和信任,双方对教育背景、专业能力、工作流程和职责的了解,协作动力以及沟通感受;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有用性认知、官僚主义、相隔距离、患者态度等。该划分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上述文献均为质性研究,分类方法尚无相关协作理论的支撑,亦无后续研究对此分类方式进行验证,各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机制描述逻辑性不强。此外,此类划分方式过于强调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忽略了参与者自身因素在协作中的基础作用。

2.2.3按现有协作概念模型及测量工具结构划分除上述2种划分方式外,大多数纳入文献(19篇,70.4%)参考各类协作概念模型对影响协作的因素进行了划分。在现有药师与医师协作概念模型中,协作工作关系(col‐laborativeworkingrelationship,CWR)模型[18]、医师与药师关系发展理论(modelfordevelopmentofgeneralpractitioner-pharmacistrelationship,GPPR)模型、社区药师对全科医生的协作态度模型和全科医师对社区药师的协作态(generalpractitionerattitudestowardscollaborationwithcommu‐nitypharmacists,ATC-GP)模型、医师与社区药师协作模型对药师与医师协作影响因素研究体系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构想,使得影响因素的分类方式趋于多元化,并逐渐从纯理论推导向理论与国情实际结合的方向发展,更具参考价值。上述5个模型中,CWR、GPPR、ATC-P、ATC-GP模型均将协作影响因素分为参与者特征、环境特征、交互特征3个维度。其中,CWR模型提出时间最早,实证应用最为广泛,适用于具体案例中的药师与医师协作水平及影响因素的测量以及测量工具的开发,其对协作水平的划分和影响因素的分类均较为成熟,成为后续系列模型发展的参考框架和重点关注人际关系的药师医师协作的通用模型[19―21]。

2.3纳入研究中的药师与医师协作影响因素统计

目前,我国少有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的相关理论与模型,也无国外理论模型在我国的实际验证;在现有模型中,CWR模型的影响因素分类体系较为成熟,较符合中国国情。故本研究参考CWR模型中的3个维度,对所纳入文献涉及的影响因素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各影响因素在提高药师与医师协作水平过程中的受关注度及相关性。其中,各影响因素占比的计算方式为该影响因素出现频数与纳入文献数量的比值。结果见图2。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在参与者特征维度,纳入文献提及较多的影响因素为专业知识与技能(74.07%)、角色认知(70.37%)及跨专业协作背景(66.67%)。这表明高水平的药师与医师协作工作模式普遍要求协作双方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及一定的跨学科教育与实践经历,能够了解协作双方的职责边界,且对协作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专业互补。而执业年限、学历等人口社会学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双方协作机制的建立与发展。在环境特征维度,纳入文献较多强调的是工作手册或法律法规的制定(59.26%)及工作时长与压力(51.85%)。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合适的人力资源配置为协作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制度环境保障。此外,对协作启动所需的场所与资源配置(22.22%)、个人能力提升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途径(22.22%)、组织与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行政支持44.44%,社会支持40.74%)也会为协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而药学服务收费作为药师参与患者药物治疗价值的直接体现,在纳入文献中较少提及(仅占14.81%),且这些文献也显示,受访药师认为其在工作中提供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不明确,协作工作的成本补偿机制不够完善[14,22]。在交互特征维度,纳入文献中沟通与交流的提及频率最高(81.48%)。及时、高效的沟通交流是团队工作、信息共享的桥梁,是药师与医师共同为患者提供临床服务的主要通道。此外,协作双方的态度、意愿与期望提及的频率也较高(70.37%),同时双方也应坚持在相互信任、尊重、欣赏(44.44%)与权力和地位平等(37.04%)的基础上,增进熟悉度(44.44%),形成流畅、高效的交互协作。

2.4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影响因素的具体内涵及影响机制

除影响因素外,本研究同时对现有文献研究中各因素对应的具体内涵或影响机制进行了提取,并结合CWR模型三特征框架对其进行了汇总。其中,由于各研究在影响因素的划分方式、表述用词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上述直接提取得到的影响因素仍然存在部分内涵平行或重叠的问题。对此,本研究在汇总影响因素及内涵过程中结合专家咨询意见,进一步整合内涵相似的要素、统一指标名称、修饰内涵表述,以提高影响因素及内涵整理的合理性,使其满足全面系统、层级平行、内涵互斥以及在后续实证中项目可测的要求。结果见表4。

3讨论

3.1现有协作影响因素有待在我国特色医疗卫生体系背景下加以完善

本研究以CWR模型为参考,将现有文献提及的药师与医师协作影响因素分为参与者特征、环境特征及交互特征3类,初步汇总得到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框架,以期为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及政策制定者制定临床团队融合及协作水平提升策略提供理论方向。但由于上述汇总所得影响因素均由英文文献提取得到,可能存在药师与医师协作研究所处的医疗体系背景与我国对照性不强的问题。为弥补上述不足,本研究参考在我国发展程度较高、应用广泛的“医护合作”等跨专业工作模式,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补充检索,筛选了对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适用性较强的因素。最终对比发现,符合我国国情与卫生服务体系实际情况且可能作为补充参考的有:(1)人事状况——人事状况作为中国特色的考核评价标准之一,可能会对临床药师与医师的工作积极性、专业水平以及协作发展水平产生影响[34]。(2)个性特征——个性特征包括协作双方的外向性、责任性、稳定性、宜人性、开放性等。动态、复杂且高压的临床环境对协作双方的调节情绪及冲突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进一步决定双方能否形成稳定、持久的协作关系。(3)组织氛围——组织氛围指协作团队内部是否积极向上、平等互敬,价值观、规范、信条是否相似等。在一个总体气氛融洽、上下级关系平等的工作环境中,团队更加自然、有效、团结[35]。(4)社会宣传——对临床药师职业的充分认知和积极宣传能够充分宣扬临床药师在药学服务中的作用,有效提高临床药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36―37]。(5)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影响医务人员工作情绪与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38]。部分科室的医务人员长期处于混乱、嘈杂、紧急的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出现矛盾。因此,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保证协作工作状态的重要资源保障之一。由于上述因素在我国跨专业团队协作中可能有重要影响,故后续对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影响因素的实际调研中,有必要将其纳入研究,以提高影响因素体系在我国应用的全面性与完整性。

3.2现有协作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在我国的适用性

由于不同国家药师培养体系与职业需求的差异,考虑到国内外研究主体的一致性与可参照性,还应对本文总结的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进一步讨论和调研,以确认其在我国对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工作机制建立及水平提升过程中的实际影响力。首先,以邻近性为例讨论现有影响机制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协作中的邻近性包括地理、组织、制度、认知以及社交邻近性等[39]。在药师与医师相关研究中,邻近性着重强调药师/医师对对方的可及性,即地理邻近性[25]。这是由于部分社区药房与医疗机构距离较远,药师/医师往往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开展患者信息沟通、药物信息咨询等工作,存在药学服务可及性差、沟通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药师与医师间的协作。因此,多数研究通过询问双方所在建筑的同一性、机构之间的物理距离、双方为达成协作愿意付出的往来时间等问题来反映邻近性协作的影响。而在我国卫生体系下,医院临床药师逐步深入临床专科,办公地点邻近,加之医院电子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存在可及性差等问题的可能性较低,且在同一医疗机构中,临床药师与医师所处的组织与制度环境较为相似,因而邻近性影响因素在我国适用性有待进行实际论证。其次,以药学服务收费为例讨论现有影响机制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在有关临床药师的国际研究中,经济补偿一直是各方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在纳入文献中,研究者也将药学服务固定费用支付或补偿机制作为影响临床药师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纳入研究,考量其对提高临床药师工作动力、改善临床药师工作环境、提升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水平的作用[40]。我国也于2016年《中国药学服务标准与收费专家共识》,对我国药学服务标准及收费提出较为详细的建议,其中包括与临床药学相关的专科药师药学服务、咨询服务、治疗药物监测服务、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和药师个体化指导服务成本等,明确了临床药师的经济价值与专业价值。但同时,我国药学服务收费相关政策法规尚未建立完善,是否会出现分解住院重复收费、临床药师专业水平不一、公众认可度不高、实际落地困难等问题还有待逐步解决。此外,药学服务收费作为取消药品加成,废除“以药补医”的补偿政策之一,涉及医师及医院创收等问题,对于该政策是否对临床药师工作及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产生消极影响还应进行多维度考量。因此,在全面探究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时,应根据我国医疗机构的实际调查结果对删补部分影响因素或更正部分影响机制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

3.3研究局限性

首先,受研究类型以及文献呈现内容限制,本研究汇总的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影响因素和内涵仅包括了检索得到的文献中所提及的内容,对其他潜在因素的可及性有一定限制。其次,本研究尚未对上述影响因素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其是否会对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水平的提升产生真实影响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上述不足之处有待在后续实地调研以及专家咨询中进一步完善。最后,为初步展现各因素对协作水平的影响程度,本文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式较为简单,若在后续研究中对真实调研数据进行更详细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会有较大提升。

4结语

随着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和患者医疗卫生需求的增长,临床药师与医护团队进行整合至关重要。全面识别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能为协作水平的提高指明方向,为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为参与协作的医务人员提供合适、有效、及时的干预措施,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2]陈秋琴,吴慧英,苏丹.临床药师在药物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2):272-273.

[3]庄璘.国外处方药师现状及对我国临床药师发展的建议[J].中国执业药师,2012,9(5):24-29.

[4]王晨玉,黄元楷,席晓宇.我国临床药师工作开展方式的文献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1,41(16):1595-1600.

临床医师范文篇2

关键词:中药临床药师;中医药联合门诊;药学服务;乳腺癌

中医药是祖国传统文化隗宝,由于中医药自身的独特性、复杂性、中医临床应用的经验性、单人单方的特殊性,再加之与现代医学理论结合,中西药联合使用的过程中,中药使用的安全性渐渐显现出其重要[1]。保证临床中药应用的安全、有效,防止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中药的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是今后中药临床药学领域的工作重点。由于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刚刚起步,中药临床药师所开展的药学服务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参考,本文根据我院开展的药学门诊:中药临床药师-中医联合门诊的工作实践,探索药学门诊工作服务新模式,探索为积聚病(乳腺肿瘤)患者提供的专病化服务新途径,进行专病收集病例汇总分析,与广大中药临床药师共同学习探讨,以期提高中药临床药学的服务水准。

1资料与方法

基于我院临床药学门诊的情况,创新建立中药临床药师-中医联合门诊,与临床中医师协作,收集专病积聚病(乳腺肿瘤)病例,将就诊涉及的患者年龄、手术方案、化疗方案、中西药联合用药方案、用药监护等输入Excel表格,配合我院“中药饮片智能化审方平台(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创新建立中药临床药学联合门诊

我院自2016年起不断探索建设药学服务门诊,建立中药临床药师-中医联合门诊,规范中药临床药师工作标准,通过德尔菲法设定了中药临床药师-中医联合门诊就诊流程图(图1)。联合门诊能与中医师同步了解患者病情、病因、病机,收集患者既往用药史,把原来滞后的用药建议提前到中医师辨证组方的同时,得到第一手反馈,收集分析整理跟踪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建立专病档案,完善中药饮片相关用药反馈。

2.2建立药学专病档案

鉴于国内尚未有统一标准的药学专病档案模式,中药临床药师根据积聚病(乳腺肿瘤)专病的特点,结合中医师意见建立专病药学监护登记表。配合我院“中药饮片智能化审方平台(系统)”,深度挖掘、分析点评专病中药饮片处方。

2.3中药临床药师-中医联合门诊专病档案情况分析

2.3.1专病药学监护基本内情况联合门诊自2019年1月起收集专病档案,以积聚病(乳腺肿瘤)中医药连续治疗1月起收入档案,现已收入病例94例。患者年龄43~81岁,集中于60~70岁年龄段,本次病例收集发现积聚病(乳腺肿瘤)发病高峰在45~64岁,与吴菲等[2]对上海市乳腺癌分析的疾病情况相符,有积聚病(乳腺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得病率较高[3]。2.3.2专病药学监护用药分析收集的94例积聚病(乳腺肿瘤)专病病例中,单用中药饮片治疗患者为63例(67.0%),中药饮片与西药联用患者为31例(33.0%),患者联用内分泌药分别为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来曲唑和依西美坦)[4-5]。积聚病(乳腺肿瘤)专病中药饮片归经频次统计发现,归属肝经最多,依次为肝经(46.9%)、脾经(45.98%)、胃经(40.95%)、肺经(37.50%)、肾经(24.50%)、心经(21.08%)、大肠经(12.03%)、胆经(9.50%)膀胱经(7.34%)、小肠经(5.17%)、心包经(2.13%)和三焦经(0.96%),与马云飞等[6]研究一致,中药辅助治疗乳腺癌的过程中从肝论治,占主导地位,脾、胃、肺、肾、心。王泰渊等[7]分析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发现,中医证型分布频率肝郁型为最高,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为刚脏,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失调,郁怒伤肝,则肝失疏泄。积聚病(乳腺肿瘤)专病中药饮片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分别为柴胡、茯苓、白芍、枳壳、薏苡仁、半枝莲、鸡内金、郁金、酸枣仁、百合(表1)。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纾解少阳之功且能疏通三焦和胃,并以其引经之功,将药力通过经络直达病所,起到消肿止痛,散瘀化结之作用[8]。陈琼等[9]通过现代药理学方式验证了柴胡治疗乳腺癌的靶点及作用方式。2.3.3专病个体化用药方案在联合专科门诊中,中药临床药师不仅要学习乳腺肿瘤的治疗指南[10],还需具备相关的专科药学知识,掌握专科药物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知识及中西药联合用药的安全性、相互作用及使用禁忌等知识。案例:患者,66岁,于2017年行乳腺导管原位癌根治术后,放疗12次,一诊诊断为痰浊中阻,蕴毒内聚证,治法祛痰化浊,疏肝清肺;二诊,中药临床药师整理既往用药史,发现患者内分泌药物长期使用后出现,潮热,汗出,失眠等症状,向中医师建议结合他莫昔芬不良反应,对症施治予二仙汤合逍遥散加减,中医师采纳意见,患者服用1月后,潮热,失眠症状改善。2.3.4专病药学随访分析专病药学随访内容:①了解记录患者当前服药情况,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第一时间发现患者降低服药依从性的想法,并给予解释安抚;②发现并评估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实施针对性指导;③交流服药期间的感受,调节患者急切康复的情绪;④指导服药期间饮食起居。本研究分别在治疗的3个月、6个月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患者满意度由97.3%上升为99.8%。

2.4中药临床药师工作总结

结合我院开展的联合门诊中取得的经验,针对现阶段中药临床药师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对此次专病药学服务做如下总结。2.4.1需兼备中西药学知识中药临床药师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尚有不足,但在中药知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中药临床药师可以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在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起到重要桥梁作用。2.4.2专病用药监护及健康指导在专病用药监护的随访工作中,中药临床药师除了关心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更肩负用药宣传教育工作的责任,对患者服药后相关反馈采取个体化的指导,有患者服用中药后,发现胃肠道不适症状,中药临床药师结合患者中药饮片处方,了解患者的煎药方式及生活习惯,建议患者改变服药次数,如:以1日1剂水煎2次后分3次服用,减少每次服用量,并建议饭后1h温服中药,患者采纳后,改善了症状,提高了患者服药依从性。在积聚病(乳腺肿瘤)专病随访中,根据专病特点,中药临床药师结合季节等实际情况给予生活方式的指导,如避免摄入咖啡、酒等刺激性饮料及食物[11];穿着棉质的衣物,以宽松舒适为宜;指导患者坚持适当的有氧运动,帮助改善睡眠等。

3结语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药临床药师-中医联合门诊为就诊患者提供“医药一体化”的一站式门诊服务,有利于提升中医用药的合理性、规范性和药学监护的个体性,有利于提升医师与药师业务的融合性,提高整个医疗服务质量。在此次联合门诊实际工作中发现,中药临床药师应具备相关的中、西医药学知识,特别关注对症治疗、中西药间相互作用和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等;同时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中医师协同发挥作用,从而提供更优质的药学服务。中药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中担任着重要职责,开展药学服务不仅需借鉴临床药师模式,尤其要结合中医药特色,贴近患者,服务于患者,将传统中医药思维与现代医药理念融会贯通,走具有中医药特色临床药学服务道路。

参考文献

[1]唐洪梅,涂星,熊芬,等.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J].中国药师,2015,18(7):76-79.

[2]吴菲,何丹丹,赵根明,等.上海市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分析与风险预测模型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7,24(12):795-801;807.

[3]郑艳敏,沈月平,刘银梅,等.中国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2):1645-1648.

[4]石磊,陈占红,王晓稼.2018年美国ASCO年会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18,45(18):7-9.

[5]邵志敏,刘引.201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乳腺癌研究最新进展[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8,12(6):10-14.

[6]马云飞,孙旭,杨永,等.乳腺癌的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7,30(1):46-48.

[7]王泰渊.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相关文献证治用药之规律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8]胡升芳,陈红风,谷焕鹏,等.柴胡配伍解毒化浊药对乳腺癌引经增效的实验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6):83-85.

[9]陈琼,吴兴,刘新梅.柴胡多组分协同治疗乳腺癌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20,26(5):334-339.

[10]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原发性肺癌等18个肿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的通知[EB/OL].(2018-12-21)[2020-01-01].

[11]刘朋,王芙荣,纪立伟,等.212例他莫昔芬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1,8(6):366-368.

临床医师范文篇3

【关键词】临床医师;基础理论;诊疗技能

Abstract:Accordingtocurrentissuesclinicianshavetofacewith,thisarticlepresentsseveralmeasuresonhowtoenhancethediagnosticalcapabilityofclinicians.FurtherstudyonclassicalliteraturesofChineseMedicineenablesclinicianstoimprovetheirmindandprovidesthemaconditionofrelearning.Theabilityontreatmentsofallkindsofdifficultiesandvariousillnesseswillbeenhancedthroughreacquiringknowledgeandtheenthusiasmofclinicianswillbestimulatedbythebeneficialfromscientificresearchpolicies.Thisarticleemphasisonthecommunicationbetweentheoreticalresearchersandclinicianswhichisreciprocalandwillleadstoadoublewinsfinally.

Keywords:Clinicians;Basictheory;Diagnosticalcapability

中医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现仍被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主要是由疗效决定的,而疗效取决于中医理论的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样的实践就不会发展也不会长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价值取向的改变,临床医生能潜心学习理论,并将自己治疗的医案用理论进行认真分析的人越来越少。目前中医面临很多问题,除有些人的错误认识外,我们不能不从自身找原因,其中临床医师中医理论素养不高导致诊疗技术下降,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临床医师中医理论素养,进而提高诊疗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笔者根据临床医师目前所面临的有关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略抒管见:

1注重经典著作的学习,深挖中医精华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经典著作对学中医的人来讲非常重要,它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它是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一般而言精通理论又注重实践的医师,临床效果良好,反之,只有理论没有临床,或只有临床不注重理论学习的,在医疗方面都不会有很高的造诣。我国历代名医如张仲景、刘完素、朱丹溪以及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等无不在学习《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建树。就现代名老中医而言,他们之所以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究其根源,无不精通《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对其中许多有指导性的内容能熟练背诵,理解深刻,在临床对病因病机的分析时往往用经文一语中的,治疗用方,灵活自如,让人心服口服。

作为中医临床医生,必须熟读经典著作,否则对疾病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经典著作有一些偏见,认为经典著作历时久远,文字晦涩难懂,对临床作用不大等等,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近年来,名老中医呼吁:中医精华的部分在经典著作中,中医临床、科研均应在经典著作中找闪光点。事实也正是如此,比如近年来对传染病的研究,中医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而温病学为其无论从理论还是临床,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素材;近年来心理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已经称为21世纪的第二杀手,而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有关郁证的论述,还有专论心身疾病的篇章,为这些疾病的诊治预防指明了方向;再比如亚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并创立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深入学习经典著作一定能寻找出应对各种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中医现已延续了几千年,但它的理论并没有过时,只要深入挖掘,就一定能找出治疗疑难杂证的突破点。因此,作为中医的临床医师应该在百忙中抽一定时间阅读经典著作,对其中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做好读书笔记,将平时收集的病例,用经典著作中的理论进行剖析,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实践技能,更能为临床论文的撰写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使医生的论文有理有据,让人心悦诚服。现有的医师临床疗效很好,积累的典型病例不少,但其分析讨论比较浮浅,不能从理论上将自己的经验进行升华,究其根源,经典著作读得太少,记得太少。因此,医院领导应为中医临床医师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创造条件,如业务学习内容每月最少有一次是聘请水平较高的、对经典著作理解深刻、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教授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讲座;或者是各科室学术论文的交流,找出欠缺的理论根据,提高中医临床医师对经典著作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学习积极性,提高中医理论水平,而理论水平的提高是诊疗技术提高的基础和前提。

2为医师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提高业务水平

业务学习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在行动上,医院应制定相应的学习制度,临床医师可分期分批到中医院校进修学习。从事临床工作后很多医师因为工作太忙忽视了业务的学习,导致医疗水平下降。有的甚至只知治病,不懂为什么要这样治病,从机理上很难分析清楚。住院病历、门诊病历书写不规范;有的所记录的临床表现,治疗大法,与用药情况不符;有的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不能自圆其说等等,理论知识的匮乏导致了这些弊端。实践证明,在进行1~2年临床工作后再到中医院校有选择性的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不但可以加深理解中医理论,更能够活学活用,提高分析、解决临床病证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各地中医院校经常举办短期中医临床大夫培训班,请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讲述中医理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这种“回炉”现象值得借鉴。实践-理论-再实践,会使临床医生的医疗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应对临床各种病证的能力大大增强。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很快就会将原来学到的理论知识忘记,而没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医师,医疗技术平平,见到疑难杂证,束手无策,往往草率行事,将病人打发了事,这样做的结果是降低中医威信,失去患者信任,对中医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现在有一种现象,基层医院派人外出学习,基本都是去医院学习,而不主张,也没有人愿意去学校进修学习,因为人们更注重的是实用,即快速见成效,什么药治什么病,只要记住这些,就算有收获,回去就能当好医生。这就导致有些人去医院学习,学会了用某方治某病,但为什么能治这种病?不能用理论进行深入剖析,不了解中医个体化的诊疗特点,所以回去后不能把别人的经验针对不同的人灵活运用,仍然于事无补。所以将有1~2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派到中医院校再有选择地学习非常必要。

中医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在整个科技文化转型的时代中,中医理论必然在历史变革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发挥其学术生命的原动力。在这些问题有效解决的同时将获得新的理论产出,对中医学术的整体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指导作用,体现实用性。现各学院都在进行教学改革,从学校毕业几年后再回到学校就会发现,教科书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与临床更加密切,尤其经典著作,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会讲明它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了改观,多媒体的运用,实验课的增加,讨论课的设立,师生零距离的接触,将临床医生从繁忙的医疗工作中又带入一个较以前学习不一样的全新环境,实践证明许多临床大夫非常珍惜再学习的机会,往往都会满载而归。

3正确对待临床科研,不能顾此失彼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中医要站稳脚跟,走向世界必须进行科学研究,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矫枉过正。当然有些问题并不在临床医生而是政策的制定者,现无论教学、医疗单位,科研是首务,课题成为聘岗的首要条件,而且必须是课题主持人。在晋升职称中,医生的医疗水平,患者就诊率等理论上说作为考评的条件,但实质还是拿科研说事。众所周知,职称是患者衡量一个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职称问题在任何单位均是让人头痛的问题,医疗单位更是如此。科研上不去,单位就不能上档次,领导着急,群众更着急,很多临床医生为解决职称,不得不去想尽千方百计去搞课题,不管是不是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只要上级能批就好,上上下下大家都在搞课题。申报课题的大夫上班忧心忡忡担心课题不能被批准,批准了课题的大夫上班还在想着动物实验效果如何?不理想应该如何去弥补?回家大量的时间花在写标书,写论文上,谁还有时间去看书去学习。医生们被课题搞的筋疲力尽,被论文搞得晕头转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今天这个病人疗效不好,为什么?医生很少从自己找原因,下班后针对白天看病的结果去看书,去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的人寥寥无几。

那么,如何解决呢?中医的实验难做,因为跟现代医学的模式不同,而“因人制宜”是中医一大治疗原则,医师应该把科研的重点放在自己如何运用辨证论治规律,通过实施个体化治疗后取得的临床疗效上,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回访病人,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及时完善治疗措施,及时总结经验,临床医师应该在自己专长和喜欢的工作中找课题,而不能为课题而工作。作为医院应该为临床医师做这些工作提供一定的时间,上级组织在审批课题时也应该给予考虑。此外,中医评定职称也应有相应的倾斜政策,医疗水平高,技术全面,深受患者欢迎的临床医生在评定职称时在同等水平中应该作为优先考虑的条件,或者发挥集体智慧,让理论水平髙者协助他们总结经验,申报课题,批准立项,从根本上调动临床经验丰富医生的积极性,这对弘扬中医有一定促进作用。

4治疗任何疾病必须突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和西医都以人为研究对象,但二者形成的时代不同,采取的思维方法研究手段各异,形成两种差异很大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仍被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与它的理论的科学性不无关系。中医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通过古代解剖,通过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通过反复的医疗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正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临床才能产生卓著的疗效。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临床医生治疗疾病的有力武器,中医治病如果失去这两大法宝,将一事无成。比如现临床出现的“三高”症等,患者最大的心愿是降压、降糖、降脂。作为中医大夫,降糖、降压等中药可以运用,但不能刻舟求剑。目前中医杂志上有很多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三高”症收效良好的报道,值得临床医生的重视和借鉴,有机会应该多看中医报刊、杂志,了解中医药的进展和研究动态,不断用中医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自己,在临床上实现自我的价值。

5注重理论研究者和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

团队精神值得提倡,中医理论工作者与临床工作者之间应该建立合作关系,现全国各中医院校均有相应的教学医院,这对双方的互相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这种条件,开展对疑难杂证进行会诊的方式。教学医院与教学单位挂钩,每周进行一次病案讨论,理论研究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对病证进行分析,提供思路,临床大夫谈他们的经验,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互补,可以取得双赢的效果。

临床医师范文篇4

[关键词]外科;医师;职称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师因其职业工种存在着较大的内部差异性,例如外科就是一项实操性很强的一门医学亚学科,外科本身的特殊性要求医务人员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手术等临床处置专业技术,而且还要求医务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并在学习中进行创新,在执业活动中践行科研思维,从而能跟随最新的医学科技发展,以确保为病患提供满足其要求的健康服务[1],外科包含的医务人员较多,不同的人群在从事其具体工作时往往会面临与其他科室相比不一样的工作环境与对象,因此在探讨职称体系设计时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某些特殊职业工种和工作岗位的职称评价体系,其中外科医务人员就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一类人群[2]。但目前国内研究者所涉及到的研究现况梳理可发现国内外尚未见有较系统、完整、行之有效的针对于临床某个特定职业工种的职称评价体系[3],对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新时期和新环境下,临床医师职称的综合评价体系和实施路径,以期为强化医院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职称评价管理理论

职称是一个等级,可以区分专业技能或知识水平、商业能力和工作成就的重要标准,这既是荣誉,也是医生相应的能力、责任和利益[4]。目前对临床医师的职称评价体系予以更为精确的研究存在着重要的价值与实施意义[5]。虽然现阶段的职称条件比以前更具创新性,但医学院教育和医院发展状况和条件本身的局限性也使改革工作提上日程。同时这也呼唤着在医院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加速探讨在新时期和新环境下,临床医师职称的综合评价体系和实施路径,这对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2职称常见的评审模式

职称评价问题是一个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多个学科领域内都得到激烈的讨论,特别是在新时期,随着职称改革的深化,对职称评审进行探讨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得到越来越重视的问题[6]。对于这一问题,笔者展开大量研究总结出目前的职称评审主要包括了如下的几个模式。2.1评聘结合模式。该模式将职称评审与聘任相互结合,专业技术人员在通过其职称评审后,也同时获得与职称相对应的职务的聘任。这种模式与管理学理论中的能级原理相符合,但目前而言该模式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国家在职称评定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强调稳定性和科学性,但用人单位在其需求上有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多样性,这就会导致部分单位长期处于某些职称(特别是高级职称)缺编的情况,另外也可能会出现某些职称人数人满为患的情况[7]。另外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具有其科学规律,但这种规律又与用人单位在职称评审工作中的要求可能会存在着偏差,这就造成了单位用人所需和职称等级之间可能会出现不匹配的情形。单位的高职称人数总量有所限制,当低职称人数达到一定比例之后,上层容量有限的三角状职称结构会造成专业技术人才在成长过程中的晋升道路阻塞[8]。除此之外,在这一模式中评与聘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这意味着评的高标准、公正性的严格要求和聘的适合性之间可能会存在偏差。目前在评聘环节,不同主体之间发挥的作用力大小不一,一方面,国家在评的环节上有更大的权力,而另外一方面用人单位在聘的过程中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但总体而言以评代聘的趋势仍然在多个职称系列评审聘用中大行其道[9]。2.2评聘分离模式。该模式可以归结为“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任、政府指导”。在评聘之中不同的主体参与其中各发挥其作用,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而言其具有职称的申报权,社会组织具有评审权,用人单位则在聘任中具有更多的权力。该模式中单位的自主权增大,这可能会出现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进而会影响到职称评审的公正性。为了控制前述的分离模式的弊端,在我国的很多职称系列评聘环节中采取了先评后聘模式,这就控制了用人单位在聘任过程中的自由权利过大的问题,保障了职称评审工作的质量,也使得用人单位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从而按照单位的工作所需来判断如何在职称评定条件之上的员工中聘用合适的人员来承担具体的工作[10]。2.3以聘代评模式。以聘代评就是打破“一评一聘”终身人事管理制度,将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取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落实“按需设置岗位,以岗定人、职随岗走、岗变薪变”的岗位聘任制是一种新型的就业机制,可以满足现代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所的要求,职务与待遇均可以上下调节,是一种高效节能新型的用人机制[11]。随着2016年国家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各地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提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职称体制改革,突出了用人单位的主导作用。“以聘代评”的实施是新时期医疗机构与科研研究所人才管理体制的新突破,对推动外科医生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医院而言,医疗与职工的双向选择权受到了现行人事管理制度模式的限制,如职称与职务的矛盾、职称与人才评价的矛盾、职称与岗位工资的矛盾等等,都大大限制了该模式的深入推行。

3现有指标评价及其体系不足之处

围绕着上述模式,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得出其结果,主要结果重点在于对现有指标评价及其体系不足的梳理。3.1“考核程序”流于形式,执行不严格。在医院职称评审的各个环节,这些环节基本均需要各级相关管理人员来进行签字确认,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这些程序往往停留于形式之中,在医院的人事管理中大多数情况下基层的推荐意见和上一层的考核结论都主要为“同意推荐”“同意聘任”“同意科室意见”等等,这些意见和结论也反映出应当把握的考核程序实施不严格,这就使得考核过程和结果与现实相互脱离[12]。3.2考聘结合的模式在部分基层医院仍然在发挥作用。为了使职称评聘分离落到实处,就需要对医院的职称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升级,防止在评聘过程中出现层次不清、规则不明、操作性弱等等问题,特别是在职称聘任之后需要着力扭转职称评审终身享有的传统模式,从而在评聘分离的前提下实现医院职称评聘体系的科学化[13]。3.3职称评审中存在着标准混乱,指标体系的主观性强且随意性大。在专业技术评审过程中,评审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评审标准所决定的,这些标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还会受到多个政策或文件的限制,这呼唤着必须及时对标准进行规范性调整,保障这些指标和标准能够真正反映出医院及卫生技术专业人才的实际情况。3.4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矛盾日趋突出。受各大医学院校的扩招与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医护人员学历逐年上升,但部分专业资格评审条件却难以达到理想状态,辅助获得相应资格的人员大幅度增加,获得医师卫生主治系列相应资格的人员普遍升高,以至于获得特别资格尤其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数逐渐增多,且朝年轻化趋势方向发展。

4对策分析

4.1要逐步淡化职称评聘、强化工作能力。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重点在于搞活用人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称必定要淡化。要强化一种理念,享受更高待遇与殊荣,靠的不是职称,而是每位医师的工作能力与应急反应,职称只是评定一个医生工作经验做一个量化标准,并不能完全代表其个人的综合实力。4.2注重专业技术和教学以及其他综合绩效评估。评聘结合模式意味着所有权评估和岗位任命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模式下,专业所有权条件的设定不仅要考虑科学研究水平的评价,还要结合医院的发展,岗位的要求和个人的综合绩效,而不能简单地评价要求。同时有必要注重指导不同类型的临床医师和工作职责的结合,实现差异化发展,并在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积累成果。尤其要注意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基本要素及教学表现,让医师真正做到“进得了手术室、站得稳讲台”。建议完善职称研究质量评价的内涵,制定不同水平职称医师诊疗水平的评价标准。并将日常教学质量监控纳入职称评定要求,建立健全省高校医师教学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区分程度,增强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将教学质量的软指标转化为推广产权的艰难条件。改变“职称评价就是科研评价”的现状,提高医师的积极性和意识[14]。4.3严格条件,规范程序,把好聘任关。在设立岗位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制定符合单位特点和要求的任用条件,为单独评估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加强聘用条件,规范招聘程序,我们将严格把握就业障碍,控制高、中级职位比例。减少各个职业之间的差异,并确保每个系列和每个专业之间的相对平衡。4.4明确目标,严格评估和加强就业管理。医院应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就业评估机制,实施公平、公正、公开的绩效量化评估,促进评估和招聘的顺利实施。在正式任命之前,有必要从道德、能力、工作积极性和绩效四个方面共同制定实际目标和计划;在评估内容中,有必要考虑到外科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特点和高中级人员的特殊要求;在评估方法中,可以采用理论评估与实际评估、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员工的职责。4.5加快医院管理人才的专业化步伐。一方面,应鼓励管理者在卫生管理系列中申请专业技术职位,严格控制政治工作、工程、书籍、档案等其他职位。根据单位的实际需要,建立中、高级岗位,科学制定卫生子系列的结构比例,使专业技术岗位成为提高管理能力的起点。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人事制度,应提高行政人员的管理水平,取得高级职称,不再适合原职位,年龄较大的人员[15],建立特殊管理岗位,如不改变基本工资、适当减少津贴等,不断推进医院管理队伍的专业建设。4.6结合CMI值等手段优化现有职称评价体系。在发达国家,以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relatedgroups,DRGs)为基础计算的病例组合指数(casemixindex,CMI)在绩效考核中评价涉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应用的较为成熟,国内少部分医院也开始实施且效果良好。专家认为CMI反映了收治病例的复杂程度与治疗技术难度,符合三级医院功能定位,有助于医院专科能力评价,能为医院绩效管理、医生职称评定提供可参考的依据。鉴于此,医院可将CMI值与职称评价指标相结合,开展以下手段,如实行评分制,以医院DRGs分组数据为基础,一名医生收治住院患者CMI值每高于同专业平均数1个百分点加0.1分,CMI值每低于同专业平均数1个百分点减0.1分。同时以此数值对住院业务报表中科室内主要业务指标进行风险调整,客观合理地评价科室内业务绩效的方法。

5讨论

临床医师范文篇5

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更形成了我沉稳果断、热忱高效的工作作风。在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各阶段中,我曾任班长,学习委员等,成功地组织了无数次班集体校内外活动,工作得到同学的认可与老师的好评,我所在的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本人也多次赢得了优秀共青团员、工作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我相信有了这些工作经历,我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好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自学能力强是我的另外一个优点。医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不断的升级自己的知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校期间我通过了计算机一、二级考试,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能熟练掌握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xp操作系统,并自学使用office、photoshop、foxpro等软件进行图文处理、表格设计、网页制作等工作,为日后的工作、学习、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了良好条件。

通过五年的学习和实践,我从心理和能力等方面做好了走上工作岗位的充分准备,我诚挚地希望能成为贵院医疗科研队伍中的一员,我将以高尚的医德、热情的服务,倾我所能,不断学习我所不能,为贵院的医疗发展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实现救死扶伤,恪尽职守,一生济事的夙愿.

临床医师自我鉴定

本人在校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扎实掌握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熟练的操作技术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四年大学的临床理论学习形成了我严谨的学习态度、严密的思维方式,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的临床见习令我充分认识到临床的实践工作需要漫长的磨和时间,一年的临床实习工作经历更提高了我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医院给我提供了许多动手实践机会,使我对临床各科室的常见病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最佳的处理。强烈的责任感、浓厚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强、接受能力快,并且能够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使我赢得了上级医师的一致好评,更使我信心百倍,成为我今后工作生活中的资本。本人诚信开朗,勤奋务实,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开拓精神,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和素养,责任感强,热爱集体,能恪守以大局为重的原则,愿意服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具备奉献精神,不为问题的表面现象所惑而匆匆作出肤浅的决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避免所有可能的不利因素以求得短期和长期的利益。

临床医师范文篇6

一、贯穿一条主线,情为群众所系。本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对技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践行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诊疗常规,一丝不苟诊治每一位患者,自任职以来,本人精心诊治上万名患者,总有效率为98%以上,从未发生任何医疗事故。

二、坚持两个导向,营造和谐氛围。首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本人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本人以身作则,遵纪守法,积极工作,勤奋学习,能全面、熟练地履行岗位职责,积极承担医疗、预防、科研及培养指导下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工作任劳任怨,呕心沥血,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其次坚持良好的环境导向。在本人分管的范围里,结合工作实际,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紧紧围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完善制度为基础、以提高医技为保障,以端正医风为前提,以重点人群的规范管理为主线,注重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以老年人、慢性病人等为重点,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服务功能,规范运作管理,充分发挥现有的医疗资源,建立起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和就医条件,为医务工作者创建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干事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得其位、位创其绩。

三、做到三个必须,塑造良好形象。第一必须有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医生,对于患者的责难,同事之间的误解等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心胸,以诚待人,以理服人,才能凝聚成一个团结和睦的集体。其次必须有严格的自律。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清正廉明;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许的诺不许,不让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第三必须有高远的境界。一个好的医生必须立足长远,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敢当人梯的觉悟,有新竹高于旧树枝的勇气,有敢于创新的胆略,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操,用明天的眼光做今天的事情,多做基础工作,多干惠民实事。

四、抓住四个关键,提高服务水平。在业务上,本人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岗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工作成绩突出,成为本单位针灸骨干。开展了针灸治疗内、外、妇、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对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采用自己独特的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擅长治疗各种疼痛(颈肩腰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痛经……)、神经性耳聋耳鸣、面瘫、腰椎间盘突出、失眠、中风后遗症等。一年来,通过大量病例观察,运用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撰写了“浅刺电针加频谱治疗早期面瘫临床观察”、“浅刺夹脊穴加频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观察”等论文,并相继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对处在中医理论前沿的“经络系统的实质”进行探索,并,其论点被日本一学者在实验研究中证实。本人在临床中,深感患者恐惧针刺疼痛,经反复研究实践,创立了“无痛”针法,使患者乐于接受,深受好评。针对部分无法行走的偏瘫患者,本人无偿上门服务,精心诊治,直至患者可到门诊就诊,曾多次收到患者表扬信。

在科研教学上,积极配合本单位其他人员,开展科研活动,先后参与了高血压、糖尿病普查研究工作,参与本市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在教学上本人坚持培养并指导临床医师实践操作,组织指导本专业的技术工作和科研工作,近年来,本人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诊治做了进一步研究,疗效有了新的突破。

临床医师范文篇7

关键词:检验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师;临床沟通

检验医学是临床医疗人员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原理和新兴技术对各种临床标本进行检测分析,从而进行疾病诊断、治疗与监测的综合性学科。检验医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间过渡和融合的桥梁学科,这与影像医学等专业学科有相似之处[1]。随着临床医学学科的迅速发展,检验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检验医学专业进入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临床医学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监测等过程中越来越依赖检验医学。这种新的医学发展背景模式下,就要求对检验医学人员的教育培养要注重临床和检验相关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与此同时,专门负责实验室与临床科室沟通与交流的临床检验医师应运而出[2-3]。检验医师作为连接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最佳桥梁,在推动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沟通协作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两大学科的整合与发展,是临床医学诊疗领域的1个新兴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分析检验医师在实验室与临床沟通中发挥的作用,探讨培养与构建以检验医师为导向的实验室与临床沟通模式,旨在呼吁业界提高对检验医师培训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希望临床能够接纳检验人员参与临床诊疗工作,共同提高医疗水平和促进医学进步发展。

1实验室与临床沟通不足的现状

从实验室和临床的需求上看存在一定供求矛盾,实验室需要临床做到正确选择、采集和运输标本,而临床对于实验室的需求是提供快速、准确且与临床相关的检验报告。获得准确检验报告的1个完整检验流程,受到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各类因素的制约[4]。有关资料显示,约半数以上的检验误差发生在标本分析前,即检验还未执行就已发生了,暗示实验室与临床沟通不足现状的存在[5]。临床检验实验室每天需要处理大量标本,其标本种类繁杂,包括血液、体液等液体类型标本及组织、粪便等非液体类型标本。其次,标本采集和转运的方式多样,采集时间和方法,采集容器形状和容量各异。再次,标本的前处理和操作方式也不同。临床血液学、临床生物化学和免疫学检测的标本以血液和体液为主,标本处理易于标准化和自动化仪器操作,已经基本实现了实验室自动化。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受多种复杂因素所限制,其自动化技术应用起步较晚,大多数标本接种和病原学检测仍然离不开传统手工方法[6]。正确采集和处理标本是保证实验室检查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条件,而标本采集主要由临床医护人员执行,但医护人员对诸多复杂的标本采集要求和注意事项不甚了解,这成为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之一。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培训各有侧重,使得实验室与临床沟通具有必要性。纵观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师培训制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先需要在医学院或医科大学完成医学教育和见实习之后,或继续完成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培训后,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性规范化培训。首先在医学本科教育阶段,实验诊断学教学时长较短,所学内容有限,很多学生刚刚完成基础医学理论课学习还并未完全进入到临床医学课的学习状态,对医学检验的方法、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一知半解。其次,在临床见实习和规范化培训阶段,基本都在各临床专业科室进行医疗培训,仅能在临床诊疗工作过程中通过患者诊疗了解检验知识,基本没有机会进入实验室接触检验工作和流程。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也几乎没有理论课或选修课涉及检验医学相关知识。因此,培养既要有较强医疗、教学、科研能力,又精通医学、检验等多学科知识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相反,检验医学专业主要是负责临床检验技师的培训,其侧重于常规检验技术特别是形态学检验,检验仪器、设备性能的维护和使用,检验项目方法学、原理、能力验证、质量控制、分析流程和临床意义的相关培训。检验技师极少有临床见实习经历,基本无接触患者和疾病诊疗的相关经历和临床思维。这一现状造成实验室与临床专业人员在知识理论层面上的不对等,检验人员缺乏“临床意识”和“沟通技巧”,临床人员缺乏“检验意识”[7-8]。在大多数医院,检验科本身属于医技辅助科室,在各医疗机构中的地位、影响力不如临床专业科室。医学检验人员团队以检验技师为主,总体学历偏低,偏重检验技术而临床背景薄弱,大多数检验人员缺乏临床沟通的主动性,面对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咨询和疑问往往信心不足或不能及时解决临床问题。当对于患者的某个检验结果存在异议时,临床医师时常会抱怨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不可靠、不准确,而检验科人员常会认为临床医师未正确理解检验结果,两者之间的不信任和隔阂会随之加剧[7]。而具有临床背景的医学生很少会主动到检验科从事检验工作[9],这就加剧了实验室和临床工作衔接和沟通不得力的现状。反之,这种现状也会从医疗、教学与科研整体水平上影响检验医学学科和检验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久而久之也会影响临床医学的进步。

2检验医师参与实验室与临床沟通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和检验技术的发展,检验医学朝着实验室自动化、检测项目多样化、检查方法快速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实验室检查已成为明确患者疾病诊断、监测患者治疗效果和影响患者临床结局的重要医学指标,对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在现实工作中,临床医师往往需要掌握大量临床技能和知识因而对检验专业知识疏于了解,迫使临床科室与实验室之间的合作沟通日益频繁。实验室一方面需要向临床快速、全面地提供各类检测数据和信息,一方面指导临床选择检验项目和解读检验结果。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诊断分工的不断细化,就需要一些既具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又具备医学检验相关知识的人员从事临床检验工作,满足临床诊疗和沟通咨询的需求,因此划分出以临床咨询和沟通为目标的临床检验医师岗位。国际化标准组织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文件(ISO15189)明确指出“医学实验室除对患者的标本进行各种检测外,还要能提供检测结果的解释及实验室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之内的咨询性服务”[10]。有别于检验技师,检验医师是专科医师,是医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和培训背景必须符合临床医师要求,并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再经医学检验专科培训,其主要职能包括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正确采集和运送标本,解释分析检验结果,参与临床疾病诊治会诊和讨论,负责实验室与临床科室沟通与交流[11]。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医师协会已在住院医师分类中设立了检验医师类别,临床检验也已被中国医师协会纳入建立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的首批试点。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已成为医学检验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临床医疗技术水平和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措施[12]。由于检验医师在教育、培养和资格准入方面与临床医师相似,并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知识,具备临床分析思维,因此更能胜任实验室与临床的沟通工作。

3培养并建立以检验医师导向的实验室与临床沟通模式

尽管检验医师和检验技师从本质上具有区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检验医师在科室地位上高于检验技师,或者检验医师不需要从事常规检验工作。相反,检验医师不但要参与和熟悉各项检验工作,还要加强临床专业能力。培养1名合格的检验医师,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临床沟通能力,而且要注重自身修养和工作责任心的养成,充分发挥其在医、教、研学科中的带头作用。在检验流程监管、项目选择、应用研发及结果解释等方面,建立与培养以检验医师为导向的实验室与临床沟通模式,在医院建设管理、学科技术发展、医学诊疗质量提升等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检验医师需要在检验各个环节中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检验分析前,检验医师既要积极辅助临床的检验申请、病患准备、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处理和检测,为得到可靠的检验结果给予指导和咨询。正确采集和处理标本是保证实验室检查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前提,检验医师应注意日常临床标本送检所存在的问题,在与临床沟通时将标本采集注意事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将影响标本分析的各种影响因素告知临床人员。在分析中,应规范、督促检验人员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程序,保证检验质量。还需注意分析后质量管理,特别是检验结果结合临床诊断,确认其是否符合临床信息,提出复查意见,对具有诊断意义的报告严格把关、甚至亲自签署。对于与临床不符的检验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对话沟通,从临床到实验室的各个环节中查找原因,避免争议和误会的发生,同时也提高临床对实验室的信任。其次,检验医师能够深入理解各种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制订疾病诊断的检验相关路径和项目组合。运用循证医学知识评估各种检验项目,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选择适宜技术与装备,与临床共同制订符合循证医学和临床路径最直接、有效、经济的检验项目和项目组合,协助、指导临床疾病诊治。这要求在检验医师培养和轮转时,严格从事一线检验工作来熟悉检验工作与流程,才能充分掌握和开展各种检测项目并制订疾病诊断方案和路径,根据其满足临床疾病诊治需求的情况适度对项目进行组合和调整。通过参与临床交流,直接解答临床人员对于各类检验项目应用存在的疑惑,如项目的方法学、影响因素、特异度、灵敏度、阴性或阳性预测值等各种概念。此外,通过由检验科编写的临床送检手册,各检验专业组编写的每2月1期“检验通讯”,定期向临床科室发放的检验知识手册,从检验医师的视角对已开展的检验项目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同时也对系统疾病的检验路径进行分析和总结。再次,检验医师需要明确临床对检验项目的需求,规划和开发新的检验项目并推动其临床应用。随着医学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各种医疗技术方法层出不穷,检验医学技术的创新使更多设备和方法应用于临床诊断。正是新的临床需求成为检验医学发展的动力,新的检验技术临床应用是临床诊疗革新的保障。检验医师应及时掌握检验领域最新发展趋势,积极深入临床了解疾病诊疗中存在的困惑,结合实验室所开展的检验项目与临床诊疗的实际情况,推荐、宣传和开展新的检验项目,引进新的仪器设备。通过了解临床疾病诊疗中存在的困惑,与临床科室开展科研合作,拓展检验项目、路径和疾病诊断能力。通过“检验通讯”、科室网络论坛和微信平台等途径,对检验专业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知识向临床和广大患者进行传递和分享,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平台与其积极开展宣传、互动和答疑解惑。最后,检验医师需要参与临床病例会诊,正确解释检验结果,并对临床诊断提出建议。检验医师定期参与临床交班、培训,不断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掌握临床需求。检验医师参与临床会诊、病例讨论,是将被动的沟通转变为主动交流,也是宣传检验项目、标本采集和运送方法、新技术、新方法的最佳时机。在病例讨论前,检验医师通过阅读病历、查看患者、走访主诊医师、汇总临床诊疗和检验信息;在病例讨论中,对各种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协助医护人员对检验报告结果进行深层理解,完成与检验有关问题的技术咨询工作,并指导项目选择和送检,进一步跟踪指导临床诊疗。利用实验室和临床沟通在典型病例诊疗中发挥新突破的契机下,拓展临床和实验室人员思维,也加强双方互相了解与支持,提高临床对与实验室沟通的欢迎、支持力度。

临床医师范文篇8

[关键词]妇产科,医院;住院医师;在职培训;教育,医学

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作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各科室建立人才梯队长远发展的需要[1]。不同层次的医学生在完成学校教育后,需要通过不同年限的住培使自己具备临床工作的基本素质和医生职业道德,掌握临床工作所必需的医学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传统的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系统、细化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学习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其在培养学生临床操作、临床思维及沟通能力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2]。妇产科疾病大多具有隐私性要求高、操作性强、涉及伦理问题多等特点,这给妇产科住培临床教学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为培养优秀的妇产科临床医生,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培临床教学方法势在必行[3]。

1现阶段妇产科住培中存在的问题

1.1医患关系紧张,实践机会难求。妇产科学作为一门对于实践要求极高的学科,其不仅要求住培学员掌握基本专业理论基础,还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因大多数妇产科的专科检查涉及患者隐私,再加上患者对诊疗要求极高,越来越多的患者拒绝住培学员对其进行查体及临床操作,使学员无法获得学习锻炼机会,严重打击了学员学习妇产科学的积极性,对学员树立临床操作自信心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在妇产科住规培临床教学中,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替代方法,保证住培学员能够熟悉并掌握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并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够获得足够的学习锻炼机会。1.2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结合实践。住培学员受教育层次不一,其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参差不齐。妇产科作为二级学科,其专业性及特殊性极强。住培学员在临床实习阶段接触妇产科相关病例及进行操作机会是有限的,当其真正走到妇产科临床工作岗位时,往往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缺乏完整的妇产科诊疗思维,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诊疗中,特别是对一些复杂、多变且专科性极强的妇产科疾病更是无从入手。1.3重心偏重临床,科研能力欠缺。目前,国内住培从业人员普遍认为,住培的目的是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生,其应侧重培养学员临床能力,使其成为能够解决患者疾苦的好医生。事实上,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除了具备扎实、高超的医疗水平之外,还应具备不断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住培要求学员一直在临床科室轮转,对学员临床能力的提升极为重视,建立了各种培训方法及考核制度[3-4],但其对于科研意识的培养不够。许多住院医师在结束住培后,仍缺乏科研意识,难以满足现今医疗行业对创新型实践人才的特殊要求,缺少适应现今医疗形势的核心竞争力。

2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妇产科住培临床教学中的运用

2.1医学模拟教学法。妇产科疾病大多具有隐私性要求高、操作性强、涉及伦理问题多及医患矛盾突出等特点,这些特点也直接造成了妇产科住培临床教学资源的匮乏。医学模拟教学是指通过现代化手段高仿真模拟患者模型和模拟临床场景,代替真实患者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的教学方法[5]。现代化的妇产科学模拟实验室包括高仿真模拟产房、模拟产科诊室、模拟妇科诊室以及计划生育室等,其内部布局、器物摆设等均与真实临床环境一致。在住培临床教学中,由本科室专家在对应实验室进行规范示范及指导,使学员可以得到充分且规范的操作、学习、锻炼机会。在完善临床技能培训硬件的同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将各项操作的模拟训练引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模拟法将住培学员带入到某一个特定的临床场景,让其在高仿真模型上完成对患者的诊治和处理[6]。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医学模拟教学具有以下优点:(1)无医疗风险,可操作性强;(2)无时间限制,可针对训练;(3)模拟场景真实生动,教学效果显著[7]。2.2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联合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BL)教学法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一直是临床教学的难点。针对刚刚接触临床、直面患者的住培学员来说,将课本上学到的基础理论用于疾病的诊治及处理,是对其临床思维的考验[8]。PBL可以使住培学员从疾病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等方面认识疾病,其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其了解疾病的诊治及处理。CBL需要住培学员将书本上的知识与临床上的典型案例联系起来,通过在教学中模拟临床医疗活动,以病例为先导,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形成系统的临床思维。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PBL联合CBL教学方法在住培临床教学上有独特优势[9]。住培学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及对病例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妇产科临床工作的具体过程,在加强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10]。住培学员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从个体向团队的转变,并在团队学习中取长补短,培养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等[11]。2.3住培导师制度的建立住培学员大多是完成大。学本科的医学理论基础学习后直接进入临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培训,即使有学员对科研有一定兴趣,但无人指导,无法获取正确、有效的科研方法,难以形成科研思维。针对此现状,本科室建立了住培导师制度。住培学员通过双向选择选择本科室硕士研究生导师以上的教授作为自己的住培导师。住培导师除了指导学员的临床工作外,还指导学员的科研学习,而且特别着重学员临床思维的培养,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启迪学员的科研思维[12]。比如某些疾病,住培学员对其认识可能停留在教科书阶段,住培导师可以有意识地、以科普的方式告诉学员关于该疾病的最新研究动向,使学员对科研的关注方向及可能的研究模式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可能的条件下,住培导师还可以指导住培学员申报课题,甚至可以让其参加自己的课题研究。对于导师而言,住培学员的加入增加了课题组成员构成的多元性,相较于科研型研究生,其更加了解临床,更能胜任并完成某些课题的临床工作部分。住培导师制度的建立不仅为住培学员提供了科研道路的引路人,也为其开启科研之路提供了条件。住培导师不仅给住培学员提供了技术支持,更是其精神依靠。

3小结

临床医师范文篇9

晋升为主治医师是独立开展工作的开始,为迅速提高自己的诊疗技术,前两年本人一直在急诊科工作,急诊工作的锻炼使我迅速提高对急危重病的认识和抢救水平,能熟练处理好急性左心衰、急性冠脉综合症、支气管哮喘发作、高血压急症、癫痫大发作、上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等内科急症;同时能熟练地进行心肺脑复苏的抢救。

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内科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阅读大量医学杂志及书刊,坚持写读书心得和综述,踊跃参加医学专业网络论坛,经常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及时应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能熟练掌握内科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的诊治技术,同时也能处理各系统的常见病及各种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症如心脏骤停、药物中毒、昏迷等等,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误诊差错事故的发生。我的信念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解除病人痛疾。

临床工作离不开科研,同时我也希望自己有所创新,并开展了以脑卒中为主题的系列研究,针对脑卒中发病后肢体瘫痪后遗症多,且发病年龄高,治愈率低,申报了《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应用》课题,提出使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加强肢体康复,在康复治疗中发现强制性运动治疗对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较好,但对下肢功能恢复与一般康复治疗区别不大,故又提出《脑卒中下肢偏瘫病人踏车运动疗法临床分析》的相关研究,采用踏车运动治疗患侧下肢,并且取得较好疗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攻关,最终完成课题,在临床推广中使我深深体会到医学研究的艰辛,虽然我的课题已取得阶段性结果,但治疗脑卒中是一项长期工作,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多建树。

自任职以来注重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对下级医师的指导工作,培训下级医师进行各种常用内科操作,规范三级查访制度,提高下级医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多次组织院内讲座,规范各种常规操作技能,真正发挥了业务骨干作用。

希望自己能通过这次晋升评审,使自己的业务工作更上一层楼,做一个优秀的内科医生。

临床医师范文篇10

一、职业道德

我之所以选择先汇报职业道德是因为: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求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修养,一名医生可以技术上不高,但起码的职业道德必须具备。就像对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一陈晓兰的评价“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三个方面的汇报我看重的也是职业道德。所以平时我认真学习邓小来理论、认真学习三个代表,并把它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时刻牢记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学习做一名象华益慰、钟南山、陈晓兰一样的好医生。

二、业务水平

年疾控中心成立后,我就被分到传染病防制科工作,先后承担了疫情信息统计、传染病平台报病、传染病网络直报、传染病和死亡病例漏报调查、报告质量调查,出血热、布病监测工作,学校传染病防制等项工作。亲身经历了传染病实行直报的三个历程,从手工填卡报告到建立了大疫情报病平台到目前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大大提高。传染病报告方式的提高也印证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经过五年的工作磨练,我已经可以独立或者和其他科室人员配合的完成科室各方面工作。

三、工作成绩

1、在工作上,围绕中心的全盘工作思路,对照科室自己分管工作的相关标准,严以律己。独立或配合完成了自己分管的工作。

a、单独或配合完成传染病管理、漏报、报告质量、居民回顾性调查工作;

b、完成医院传染病监测工作;

c、布病监测工作;

d、出血热防制工作;

e、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

f、流感样病例监测工作;

2、利用六年来布病监测资料编写了布病疫情六年资料汇编。

3、撰写了题为“市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现状与防制思路”,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