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0:09:18

临床输血

临床输血范文篇1

关键词:输血注意事项

输血是重要的抢救生命的措施之一。临床上输血一般采用静脉注射。输血时必须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要选择正确的输血方式。

一、血的分类:

新鲜液体血浆(FLP)含有新鲜血液中全部凝血因子血浆蛋白为6-8g/%;纤维蛋白原0.2-4g%;其他凝血因子0.7-1单位/ml规格:

新鲜冰冻血浆(FFP)含有全部凝血因子。血浆蛋白为6-8g/%;纤维蛋白原0.2-0.4g%;其他凝血因子0.7-1单位/ml规格:自采血后6-8小时内(ACD抗凝剂:6小时内;CPD抗凝剂:8小时内)速冻成块规格:200ml,100ml,50ml,25ml。

普通冰冻血浆(FP)FFP保存一年后即为普通冰冻血浆规格:200ml,100ml,50ml,25ml。

冷沉淀(Cryo)每袋由200ml血浆制成。含有:Ⅷ因子80-100单位;纤维蛋白原约250mg;血浆20ml规格:20ml。

二、血液的主要用途

新鲜液体血浆(FLP)补充凝血因子,扩充血容量。适用:①补充全部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的凝血因子V、Ⅷ);②大面积烧伤、创伤。

新鲜冰冻血浆(FFP)扩充血容量,补充凝血因子。适用:①补充凝血因子;②大面积创伤、烧伤。

普通冰冻血浆(FP)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作用:①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缺乏,如Ⅱ、Ⅶ、Ⅸ、Ⅹ因子缺乏;②手术、外伤、烧伤、肠梗阻等大出血或血浆大量丢失。

适用:①甲型血友病;②血管性血友病(vWD)③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最重要的是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因为当含有A(或B)凝集原的红细胞与含有抗A(或抗B)凝集素的血清混合时,由于相对抗的凝集原和凝集素(如A与抗A)的相互作用,使红细胞凝集成团。凝集成团的红细胞可以堵塞小血管,引起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接着这些红细胞又破裂溶血,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当大量血红蛋白从肾脏排出时,又可以堵塞肾小管而损伤肾功能,引起少尿或无尿。这一连串的反应可以引起下列症状:皮肤发青、四肢麻木、全身发抖、胸闷、腰疼、心跳加速、血压下降,严重时甚至死亡。因此,输血时必须注意血型的选择,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三、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因为这一系统的不相容输血常引起严重的反应。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的抗体。

输血前必须严格检查全血的外观,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合格;还要认真核对患者、交叉配合报告单和待输血液之间是否无误,包括患者和献血者的姓名、性别、ABO和Rho(D)血型、交叉配合试验以往把O型的人称为“万能供血者(universaldonor)”,认为他们的血液可以输给其他血液的人。但目前认为这种输血是不足取的,因为,虽然O型的红细胞上没有A和B凝集原,因而不会被受血者的血浆凝集,然而O型人的血浆中的抗A和抗B凝集素能与其它血型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当输入的血量较大时,供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未被受血者的血浆足够稀释时,受血者的红细胞会被广泛凝集。O型异型输血除紧急情况外,应尽量避免使用。如患者病情十分危急,血库中一时又无与患者血型相同的血液,此时不管患者血型如何,可先输注未经交叉配血的O型悬浮、浓缩或洗涤红细胞。若已输入大量O型血液,受血者体内将存在一定量的抗-A及抗-B抗体,继续输血时仍应选用O型血液输注,在停止输血2-3周后方能输注受血者同型血液,否则将有可能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输血治疗被认为能给患者带来明显的暂时性好处。因此,只要正确地进行相容性试验操作,以便发现和确定红细胞同种抗体,AIHA患者的输血指征就与其他有类似贫血症状的非AIHA患者的输血指征无显著差异。输血治疗的决定并不依赖于相容性试验的结果,而是依赖于对患者输血需要的整体评估。

四、大量输血凝血在24h内输入相当于全身或更多血容量的血液可谓大量输血。

与出血前相比,红细胞浓度有所降低,依靠机体的自控能力,加快心跳频率来维持供氧。大量输血后常见患者伤口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大出血时丢失了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止血时又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输入的库存血中又无活的血小板及完整凝血因子;当大量使用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血浆增量剂达到或超过20ml/kg体重时,可使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此时大量输入库存血会引起大出血。大量输血患者手术中或手术后出现原因不明的出血,手术创面或伤口渗血不止,胃肠道黏膜出血,皮肤大片瘀癍,引流出的血液不易凝固或凝块溶解,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异常等。如果是凝血因子被稀释造成的出血,应输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纤维蛋白原浓缩剂。如果发生DIC应先用肝素抑制血管内凝血后,再根据病情输注悬浮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或补充其他凝血因子。①大量输血患者若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②大量输入库存血后,应及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等。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有2%-10%的患者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每800-2500次输血就会有1人发生严重输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总之,输血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每个环节上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事故。因此,在进行输血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输血原则,密切注意观察;而且只在确实需要时才进行输血决不可盲目滥用。

参考文献:

[1]李丽珍.浅谈科学合理输血[J].职业与健康,2003,19(3):101.

临床输血范文篇2

关键词:输血注意事项

输血是重要的抢救生命的措施之一。临床上输血一般采用静脉注射。输血时必须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要选择正确的输血方式。

1血的分类:

新鲜液体血浆(FLP)含有新鲜血液中全部凝血因子血浆蛋白为6-8g/%;纤维蛋白原0.2-4g%;其他凝血因子0.7-1单位/ml规格:

新鲜冰冻血浆(FFP)含有全部凝血因子。血浆蛋白为6-8g/%;纤维蛋白原0.2-0.4g%;其他凝血因子0.7-1单位/ml规格:自采血后6-8小时内(ACD抗凝剂:6小时内;CPD抗凝剂:8小时内)速冻成块规格:200ml,100ml,50ml,25ml。

普通冰冻血浆(FP)FFP保存一年后即为普通冰冻血浆规格:200ml,100ml,50ml,25ml。

冷沉淀(Cryo)每袋由200ml血浆制成。含有:Ⅷ因子80-100单位;纤维蛋白原约250mg;血浆20ml规格:20ml。

2血液的主要用途

新鲜液体血浆(FLP)补充凝血因子,扩充血容量。适用:①补充全部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的凝血因子V、Ⅷ);②大面积烧伤、创伤。

新鲜冰冻血浆(FFP)扩充血容量,补充凝血因子。适用:①补充凝血因子;②大面积创伤、烧伤。

普通冰冻血浆(FP)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作用:①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缺乏,如Ⅱ、Ⅶ、Ⅸ、Ⅹ因子缺乏;②手术、外伤、烧伤、肠梗阻等大出血或血浆大量丢失。

适用:①甲型血友病;②血管性血友病(vWD)③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最重要的是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因为当含有A(或B)凝集原的红细胞与含有抗A(或抗B)凝集素的血清混合时,由于相对抗的凝集原和凝集素(如A与抗A)的相互作用,使红细胞凝集成团[1]。凝集成团的红细胞可以堵塞小血管,引起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接着这些红细胞又破裂溶血,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当大量血红蛋白从肾脏排出时,又可以堵塞肾小管而损伤肾功能,引起少尿或无尿。这一连串的反应可以引起下列症状:皮肤发青、四肢麻木、全身发抖、胸闷、腰疼、心跳加速、血压下降,严重时甚至死亡。因此,输血时必须注意血型的选择,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3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因为这一系统的不相容输血常引起严重的反应。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的抗体。

输血前必须严格检查全血的外观,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合格;还要认真核对患者、交叉配合报告单和待输血液之间是否无误,包括患者和献血者的姓名、性别、ABO和Rho(D)血型、交叉配合试验以往把O型的人称为“万能供血者(universaldonor)”,认为他们的血液可以输给其他血液的人。但目前认为这种输血是不足取的,因为,虽然O型的红细胞上没有A和B凝集原,因而不会被受血者的血浆凝集,然而O型人的血浆中的抗A和抗B凝集素能与其它血型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当输入的血量较大时,供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未被受血者的血浆足够稀释时,受血者的红细胞会被广泛凝集[2]。O型异型输血除紧急情况外,应尽量避免使用。如患者病情十分危急,血库中一时又无与患者血型相同的血液,此时不管患者血型如何,可先输注未经交叉配血的O型悬浮、浓缩或洗涤红细胞。若已输入大量O型血液,受血者体内将存在一定量的抗-A及抗-B抗体,继续输血时仍应选用O型血液输注,在停止输血2-3周后方能输注受血者同型血液,否则将有可能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输血治疗被认为能给患者带来明显的暂时性好处。因此,只要正确地进行相容性试验操作,以便发现和确定红细胞同种抗体,AIHA患者的输血指征就与其他有类似贫血症状的非AIHA患者的输血指征无显著差异[3]。输血治疗的决定并不依赖于相容性试验的结果,而是依赖于对患者输血需要的整体评估。

4大量输血凝血在24h内输入相当于全身或更多血容量的血液可谓大量输血。与出血前相比,红细胞浓度有所降低,依靠机体的自控能力,加快心跳频率来维持供氧。大量输血后常见患者伤口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大出血时丢失了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止血时又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输入的库存血中又无活的血小板及完整凝血因子;当大量使用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血浆增量剂达到或超过20ml/kg体重时,可使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此时大量输入库存血会引起大出血[4]。大量输血患者手术中或手术后出现原因不明的出血,手术创面或伤口渗血不止,胃肠道黏膜出血,皮肤大片瘀癍,引流出的血液不易凝固或凝块溶解,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异常等。如果是凝血因子被稀释造成的出血,应输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纤维蛋白原浓缩剂。如果发生DIC应先用肝素抑制血管内凝血后,再根据病情输注悬浮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或补充其他凝血因子。①大量输血患者若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②大量输入库存血后,应及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等。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有2%-10%的患者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每800-2500次输血就会有1人发生严重输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总之,输血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每个环节上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事故。因此,在进行输血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输血原则,密切注意观察;而且只在确实需要时才进行输血决不可盲目滥用。

参考文献

[1]李丽珍.浅谈科学合理输血[J].职业与健康,2003,19(3):101.

临床输血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7年间,我院依托新疆阿勒泰地区科研项目《临床路径管理的示范推广》(项目编号201704),对基层医院输血医护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共72例,分成两组研究,即常规组与探究组,各36例。常规组患者的医生、护士分别有14例、22例,男女例数为12例、24例,平均年龄(35.21±1.38)岁,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与专科分别有15例、21例,医护人员共为54例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探究组患者的医生、护士分别有13例、23例,男女例数为14例、22例,平均年龄(35.21±1.38)岁,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与专科分别有15例、21例,医护人员共为51例患者进行输血治疗。两组资料有可比性,且患者愿意配合研究开展,P>0.05。1.2方法。常规组医护人员主要进行常规的基本输血操作;而探究组患者应用临床路径规范输血,其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分别是:①为规范输血操作,成立相关小组进行研讨,其管理参照规范输血的相关标准,如《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小组成员包含有各个职位医护人员,如医生、护士、专项输血的人员等。②相关小组在输血前后进行严密的把关,特别是输血质量。同时与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了解输血的流程以及后续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同时加强输血小组组员的输血操作技术的规范性,通过培训进行提高与巩固,同时着重向医护人员普及输血的操作的理论知识与法律法规知识等。③在输血前便准备好各项输血物品以及做好应急突发情况的准备,各个环节均根据规范流程开展,如血液的检验、保存等。④进行输血前,由专员对输血设备物品进行确认。在输血过程及输血后,对患者情况进行观察,其中包括患者的各项特征信息。1.3观察指标。本研究主要观察医护人员掌握输血知识以及输血不合格的情况,其中输血知识掌握程度主要考察医护人员的输血基本知识、法律法规以及基本技能。同时观察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1.4统计学分析。研究借助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使用的是17.0版本的SPSS软件,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护人员输血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统计可知,在本次研究中,探究组各方面指标均存在有显著优势,P<0.05,详见表1。2.2两组输血不合格情况比较。结合对两组输血不合格情况对比可知,探究组发生率同样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2.3两组患者对输血护理满意情况。结合对护理满意度对比可知,探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3。

3讨论

临床路径是根据操作内容提前设计好的流程,具有较高的标准性,同时也是医护人员开展标准化、规范化治疗护理参照的主要流程路径,可以让医护人员最大化利用资源给患者提供质量较高的服务,同时临床路径也是评估临床操作规范与效果的基本参照标准[2-3]。研究中将规范化输血与临床路径结合开展,发现其开展后输血操作更加规范、专业、标准,而且经过专项培训整体提高了医护人员对输血知识、法律法规以及标准操作的认知。从结果可知,探究组应用临床路径后输血知识掌握程度提高了、输血不合格情况减少了、患者满意度提高了,说明其效果好、安全性高,也让医护人员的操作更加规范。综上所述,具有较高安全性、较低操作失误且得到患者认可的临床路径,值得在规范化输血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然,黄薇薇,王春海.医院输血科加强输血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23(33):3-4.

[2]邓娟.临床护理路径对规范化输血中输血不合格情况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5(8):150-151.

临床输血范文篇4

1.1创建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

以《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1]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为管理依据,结合本院具体的输血管理工作流程,选择适合本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并运用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transfusioninformaionsystem,TIS),以提升输血科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对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2年3月份后的住院患者临床用血进行管理,控制临床用血过程质量,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血。

1.2主要功能模块

1.2.1血液预订模块建立医院输血科与血液中心进行有效沟通的信息平台,根据上一年度同期用血量和当前临床约血情况,向中心血站网上申报全院用血月计划、日计划。1.2.2血液制品管理模块有血液出入库登记、备血库存状态管理,备血失效预警提示、血液使用、调剂去向追踪管理、冰箱温度记录报警等功能。所有血液制品同步采用血站统一条码按品种、血型分类管理,扫码入库;医生工作站设置院内血液库存分级预警提示,便于临床合理安排择期手术;建立温控系统联网,24h不间断实时采集冰箱温度,并在异常时报警提示,切实保证储血质量。1.2.3血液制品使用模块包含医生工作站用血预约申请和分级审批管理,输血科交叉配血及其他实验结果记录与标本存放管理存档、血液出库发放与检测计费、输血患者输血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历查阅等功能。1.2.4输血不良反应记录模块所有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预后实行无纸化网上填报、统计、存档,使输血质量管理跟踪流程更加高效快捷。1.2.5统计查询模块通过该模块,输血科可按科室、病种、用血品种和数量查询患者用血的明细信息;了解全院用血量、用血品种趋势;汇总并评价各个临床科室及医师预约用血情况,为指导临床用血和开展输血研究,提供全面信息资料。

2结果

本院于2012年3月正式开始运行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系统实际运用过程分析,发现在提升输血科管理水平、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1提升输血科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血液预订模块使输血科可与市中心血站进行网上互动,申报全院用血计划。血液预订工作更简便快捷,明确责任区分。临床输血的质量与安全贯穿着输血的全过程,任何环节上发生问题或被忽略都会影响输血疗效和安全。据统计,临床输血出现的差错和事故70%是人为因素所致,这与疏于管理密切相关[3]。输血科应用TIS系统进行血液制品管理,使血液出入库登记、储存环境温度记录存档等更加标准、规范。血液条码扫描入库,保证了入库信息的准确、完整,提高了工作效率,明显减少传统手工填写信息的失误和劳动强度;备血失效预警系统在血液失效前7d(血浆提前30d)自动预警提示,有利于对邻近失效血液制品及时协调使用。温控系统联网,24h不间断实时记录血液储存环境的温度,出现异常时自动报警提示,以便及时解除故障,保证库存血液的质量与安全。这样,在所有血液制品得到安全有效管理,保障临床合理用血需求的同时,又杜绝了血液预订的无为损耗和浪费。在TIS系统血液制品使用模块,不具备用血资质者的预约申请,TIS将自动阻止提交,从而规范了临床用血分级审批流程。通过血液使用窗口,输血科可查阅预约用血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及与用血相关的实验检测结果,进行输血适应证的评估,为输血科评估自体输血、异体输血、成分输血合理搭配,指导临床合理有效用血,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提升输血科服务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平台[3]。

2.2发挥输血科在临床用血过程中的管理职能,推动临床合理有效用血输血安全与有效是一项严谨、细致、庞大的系统工程,血液的应用需要综合考虑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的复杂性,使得输血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将输血指南与患者的实际病情相结合,同时需要对患者病情的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由于我国输血医学发展较晚、学科专业的分工不同,现阶段临床医师凭经验输血的现象依然存在[4]。许多临床医师对输血学科的新知识及新技术了解滞后,对血液成分输注的注意事项及输血引发的不良反应知之不多,尤其是在临床用血时不够重视血液成分的配比与输血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动态监测,不能及时评价输血治疗后的效果,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不够得力,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输血科通过TIS系统,对预约用血患者输血相关的临床资料和输血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动态监测等进行比对分析,评价输血治疗的效果;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参与临床输血治疗会诊,对输血不良反应提出处理方案意见;运用输血医学专业知识,指导临床在最佳时机使用最恰当的血液制品对患者进行合理有效地救治,推动临床合理用血。本院输血科2012年参与输血治疗会诊,成功救治危重症患者41人次;指导开展自体输血达287人次;退回不合理用血申请110人次,较好地发挥了输血科对临床用血应有的指导作用。

2.3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血与2011年比较,本院2012年住院总人次和手术台次分别增加15.1%和7%,手术患者用血量和全院血液使用总量却分别下降了17.6%和5.3%。手术患者异体红细胞使用量从人均0.54U/台次,下降到0.31U/台次;血浆输注从34.38ml/台次下降至28.47ml/台次;自体输血率从11.4%上升至25.0%;危重症用血者救治成功率从80.5%(486/604)提高到91.7%(637/695)。2012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到1‰;库存血液报废率为0。按以往惯例随着住院人次和手术台次的增长,临床用血量也会随之增长,但是,对比本院TIS系统应用前后临床用血量,发现在手术人次和危重症救治成功率有所提高的同时,血液使用量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由此提示: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对促进临床合理有效用血、减少临床不必要的血液输注、缓解临床用血与社会供血不足的矛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2.4促进输血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临床用血过程中,包括从血液管理到临床用血预约申请、从血液发放到检测计费、从患者输血相关实验室检测数据到患者病历记录、从临床用血科室临床资料到输血科管理的各种记录、从数据统计查询到图像绘制,输血相关信息均被TIS准确、完整储存。TIS强大的信息储存功能使输血相关各种资料数据信息可随时被查询,为开展科研工作提供重要信息资料支持和依据,对开展临床输血医学科学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小结

临床输血范文篇5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促进临床输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科学、合理、有效,根据《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科室建设与管理规范》有关要求,现就我市临床输血规范管理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单位严格遵照执行。

一、由市人民医院输血科具体负责指导全市一级、二级医疗机构的临床输血工作。市人民医院输血科要认真履行贮血点的职责,指导用血单位规范用血。

二、各单位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临床用血管理的有关法律、规章及《市卫生局关于加强临床输血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发[]14号)精神。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技术操作规程和指南,要制定本单位临床用血的规章制度并认真实施。

临床输血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7月住院部收治的80例接受输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性输血患者:女性患者=20:20;年龄范围18~70(61.80±5.30)岁;输血时间1~14h,平均时间为(6.40±1.50)h。对照组:男性输血患者:女性患者=21:19;年龄范围17~75(61.50±5.10)岁;输血时间1~13h,平均时间为(6.20±1.60)h。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在性别、年龄、输血时间的跨度范围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方法:给予常规流程进行输血。观察组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质量控制,严格控制输血的各个环节(如采集质量、鉴定质量、配血质量等)。

1.3观察指标和疗效判断标准

1.3.1接受输血观察指标

根据住院随访的资料,对2组输血患者的临床总满意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价。

1.3.2疗效评定标准

以患者的治疗效果,作为本次研究输血患者临床总满意率的评价范围:满意评价范围:经输血治疗后,患者的各项指标数据恢复正常值,临床症状消失。不满意评价范围:输血患者的临床表现未得到缓解,反之加重。总满意率=满意例数/总例数。

1.4统计学标准

本文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总满意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数据有较大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数据(P<0.05)。见表1:

3结论

输血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是指血液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输给患者[2]。在输血过程中应先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再选择合适的输血方式进行治疗,输血可分为两种:(1)新鲜全血;是指采血后数小时之内立即使用的抗凝血液,一般用于急性大量失血患者,因为新鲜全血可以提供红细胞和血浆。(2)成分输血:可分为两种:①浓集红细胞在临床上一般用于手术时急性失血患者,是指新鲜血液经沉淀后用特殊的仪器去除大部分血浆,使红细胞比积提高至浓集红细胞60%~80%;②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在临床上用于多次输血患者和妊娠期体内出现抗白细胞抗体和抗血小板抗体患者,可采用静置沉淀、倒置离心等方式进行制备;③洗涤过的红细胞,是指浓集的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至少3次,用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患者;④冰冻红细胞,给予准备作骨髓或者器官移植的患者;⑤新生红细胞,用于需要长期输血的重型β海洋性贫血患者。输血除了治疗作用措施外,还具有补充凝血因子(纠正血液的凝血功能障碍)和纠正急性缺氧症[3]。输血患者接受常规输血流程很有可能会有感染等意外的出现,并且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患者的满意程度的提高[4]。输血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感染,所以在进行输血的时候要做好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对献血者的身份以及血液的健康程度都应该进行检测,并且在输血前也要了解接受输血患者的适应症,防止其他意外的发生,严格执行输血原则,保证患者进行安全的输血。

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满意率97.50%优于对照组的临床总满意率70.00%。分析结果可发现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的临床满意效果比常规输血流程的临床满意效果明显,提高了安全性。总而言之,应用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对接受输血患者的意义重大,可以将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理念运用在临床当中,减少传染病的发生,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安全的进行输血,以帮助其有效的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麻宝玲 单位:黑龙江省勃利县中医院三门诊

参考文献

[1]陈鹏.探讨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5):168-169.

[2]王黎明.李海丽.张永辉.输血检验流程及质量控制对策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2):297-298.

临床输血范文篇7

1.1加强血液管理工作

血液为生命之源,临床釆血以及用血质量对患者生命健康可产生较大影响,相关部门应对采供血以及临床用血等工作做好规范化管理。输血科应将临床用血安全问题放在首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正确管理卫生安全以及用血安全,并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升输血科医护人员专业水平以及管理能力。做到科学规范用血,坚决禁止不规范临床用血情况[3]。输血科可采取随机抽查以及不定期检查等形式对工作中采供血情况进行监测,将整治工作与输血科日常规范化管理结合,不断改善采供血工作中所产生问题。与此同时,可建立无偿献血制度,无偿献血可对临床用血安全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应正确发展无偿献血以及相关工作。做好釆供血场所的卫生管理工作,进行操作的环境应保持卫生清洁。相关部门应协调临床采供血基础工作,提升群众的卫生意识,使其不良采供血观念得到改变[4]。采供血时应严格根据规范化流程,确保采供血工作安全完成,与此同时,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1.2完善血站血液管理体系建设

随着相关血液管理规范的,釆供血机构已逐渐靠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目标,从而保证采供血质量安全,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做出保障。输血科应完善对血液进行管理制度,依据情况对采供血点进行合理安排[5]。血站还可对输血科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流程指导,使输血科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化。输血科应定期对其血液、试剂以及温度等情况进行检查,保障所用血液质量安全,对采供血种类、时间以及数量等均做好规定,使工作轨道正确运转。血液质量可对受血者以及供血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影响,因此,输血科应保证采供血质量绝对过关[6]。针对此问题,输血科可组建管理小组,对血液产生的质量问题进行纠正,保证工作中各个环节以及流程的安全性。与此同时,用血安全可受试剂质量问题影响,应将试剂放置于规定位置,对其所处环境的温度进行严格把控,标本在运输以及存放的过程中均应维持无污染状态。对相关仪器定时进行维修、保养以及调试等工作,以保证其工作状态维持在良好水平上,从而维持诊断结果的稳定性,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1.3强化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管理

临床应合理安排血液的使用情况,避免发生血液被浪费状况。保护血液的关键点在于对血液用途进行合理分配,输血科应将临床采供血安全以及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保证输血过程的规范化,确保用血质量的安全问题。对于输血者以及供血者进行采供血的过程应严格要求,坚决不允许输血机构发生自采血以及自供血的情况,禁止工作人员对临床用血进行变动。输血科应组建管理小组,定期对输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纠正与督促,对于违反用血规范的人员进行严厉处理。开展关于用血安全的培训活动,鼓励医护人员多学习,提升工作技能,制定科学采供血计划[7]。将可输血液与不可输血液分开进行管理,输血过程中,应秉承禁止过量输血的原则,同时做到科学合理用血以及禁止浪费血液的基本要求,可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与此同时,输血科还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定期对相关设施进行维修以及保养,确保硬件设施完好无损,可保障血液质量的安全。

2影响临床输血质量及安全的因素

2.1免疫性与非免疫性反应

因输血所引发的疾病,其病因大多与患者所输血液中含有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等微生物有关,可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细菌感染可导致患者产生输血反应以及溶血反应等症状,临床上因输血而导致的疾病中,肝炎以及艾滋病较为严重,且呈逐渐上升趋势。因此,确保血液安全与质量的关键点在于防止输血产生不良反应以及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临床输血工作中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点。

2.2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病毒性肝炎、艾滋病以及梅毒等疾病均通过血源进行传播,在釆血以及输血过程中,患者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肝炎病毒与HIV等疾病感染均有窗口期,若供血者于窗口期进行采供血工作,其血液虽为阴性,但输血后仍有发生感染的可能性。

2.3血液免疫学的因素

红细胞具有26个血型系统,400多种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具有148种抗原,其成分中的每种抗原都可当作免疫原,可导致患者产生对应抗体,引发类型相同的免疫性输血反应。部分抗体浓度较低,不易被检测且进行交叉配血时不易凝聚,患者输血5~14d后,可产生延迟性溶血反应。2.4输血科工作质量问题输血科工作人员应以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对待标本采集、核对、血型鉴定以及交叉配血等工作。在临床配合抢救或手术中需紧急用血的情况下,应正确规范完成相关工作,做到争分夺秒。必须依据规范化程序,工作中细微的错误都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导致严重后果。

3加强血液质量管理,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3.1严格把握血液制品交接手续

为确保血液质量的安全可靠,应严格把控血液制品出、入库关,各项交接手续应齐全。血液制品从中心血站取回后应认真核对并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是否有破损或漏袋,标签填写是否清楚等。对于不符合规范的血液应严禁接收。

3.2输血科应能满足不同血液制品的储存要求

输血科进行储血的环境应达到相关卫生要求,储血设施应满足临床上各种类型不同血液制品的存放条件。工作人员依据血液制品的种类、存放条件以及有效期长短等区别,将其分别存放于合适的专用设施中,设施上应标有显著的血型标记,使用时应轻拿轻放,防止对其造成破坏。2~6℃冰箱内可存放全血以及红细胞悬液,-20℃冰柜可存放血浆,-38℃冰柜可存放冷沉淀,应在冰箱内放置温度计,对冰箱内温度每日定时进行监测。随时对所存放血液制品进行监测,注意其是否产生脂血以及溶血,血浆颜色是否呈铁锈色,是否产生絮状物以及凝块等变化[8]。如发生上述情况,应尽早与中心血站进行联系,将不过关的血液制品以及过期的血液制品存放于单独专用冰箱,等待中心血站对其进行处理。

3.3防止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为避免因血型不合而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输血前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以及血型鉴定。对曾有妊娠史、输血史以及近段时间内多次进行输血的患者,还应进行抗体筛查试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进行交叉配血以及血型鉴定,可受到冷凝集影响,因此,实验室温度应维持于20~24℃为最佳。凡血袋产生以下状况中的一点,严禁对其进行使用:血袋有漏血状况;标签字迹模糊;血液中产生凝块;血浆为乳糜状;血浆中产生较多气泡以及絮状物;红细胞与血浆层的分层界面模糊不清;过期等情况。临床上使用血液前,发血人员应与取血人员同时对血液进行核对。所核对血液应无溶血、无污染、无凝块以及无破损,且与受血者血液进行配血试验后无配血禁忌。发出血液应立即进行输注,严禁将所发放血液存放于临床,血液一经发出后一律不得返回。

4结语

输血疗法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以及预防均需利用到血液。若临床对用血工作管理不规范或采供血某一环节发生错误,可对患者造成较大痛苦,甚至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为临床提供质量安全、合格的血液以及相关血液制品,满足临床工作需求,为输血科主要工作。因此,为保障输血科所用血液质量安全,应加强临床对输血科工作相关管理,对输血科工作进行严格把控,制定规范化管理措施,保障临床用血的规范与安全。

作者:宋惠英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输血管理科

参考文献:

[1]顾红.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对输血安全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2,18(8):1178-1180.

[2]李文静,蒋学兵,王燕菊,等.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临床输血安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7):2065-2066,2068.

[3]鲁君艳,姜志刚,谭正芳,等.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234-235.

[4]陈荣仓,陈筱华,林碧,等.RhD阴性血型抗原分析在临床输血安全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2011,26(2):105-107.

[5]王志红.Rh血型c和E抗原配合在输血安全中的价值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4(3):231-233.

[6]吴海波,张亚文.建立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输血安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7):133-135.

临床输血范文篇8

2、护士到输血科取血时,应与输血科人员认真核对输血资料。

(1)患者姓名、科室、病房、床号、血型;

(2)献血者姓名、血液编号、血型;

(3)血液容量、采集日期、有效期;

(4)血液外观检查:标签完整性、供血单位、条形码、血袋完整性、有无明显凝块、血液颜色有无异常、有无溶血等。

(5)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以上核对完成后,发配血人员及取血人员共同签字后取血。

3、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运输过程中勿剧烈震动,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库存血不得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形,根据情况可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放置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引起污染。

4、输血前由两名护士对以上第二条核对内容再次核对无误后备输。

5、至患者床边输血时,再次核对前述内容,呼唤患者姓名以确认受血者。假如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输血报告单不能确认患者,就需要与其近亲属共同进行确认,或确认患者手腕上的标识(假如有时)。

6、核对及检查无误后,两名护士签字,遵照医嘱,将血液轻轻混匀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将血液或血液成分用标准输血器输给患者。

7、输血通道应为独立通道,不得同时加入任何药物一同输注。如输注不同供血者的血,应用生理盐水冲净输血器后,在输注另外一袋血液。

8、输血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的前15分钟要慢,每分钟约20滴,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临床医师,用生理盐水维持通道。若无不良反应,输血完毕后将输血器材毁形消毒处理。

9、若疑为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临床医师和输血科,进行积极抢救治疗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核对、检查,保留输血器及血袋,封存送检。

临床输血范文篇9

1.1临床输血的重要性

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维持人体机能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临床诊疗中,很多疾病的治疗都需要为患者实行输血。在一定程度上,血液的重要作用是任何药物和设备都无法取代的。尤其是在大出血患者的抢救工作中,充足安全的血液供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医院的血液储备不能满足临床诊疗的需要,势必会影响患者的疗效,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医院采用建立血库的方式来保证血液供给。血库是基层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需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模式,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2临床输血的危险性

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患者在出现血液功能障碍或者因某种原因大量失血时,就要对患者给予输血治疗。如果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操作不当,极易导致输血感染疾病或输血不良反应的出现,严重时甚至会危胁患者的生命。病毒性肝炎、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都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患者在输血后身体发热、产生血细胞抗体、过敏等。为了预防和减少输血事故的发生,基层医院必须加强血库管理,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2建立规范化的血库管理制度

2.1明确岗位分工

血库的管理需要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岗位分工,责任到人。加强不同岗位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确保血库管理工作井然有序。输血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血库管理人员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核对各个科室呈报的用血申请单和血液标本,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2.2规范工作流程

2.2.1血液入库

血库管理人员应该认真核对入库血液的外观、包装、日期及使用年限;记录好姓名、血型、数量等指标。操作过程应该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标准,对不同类型的血液制品分类保存,做到摆放整齐,标签清晰。

2.2.2血液出库

血库管理人员应该认真核对临床科室上呈输血单,并做好登记。认真做好配血工作,确认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输血量等资料;做好血液标本的抗体筛查工作,必要时进行抗体测试。常见的配血方法主要有盐水加聚凝胺配血法及抗人球蛋白法,配血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血库人员在发血前要认真核对供血者的姓名、血型、血量、及配血结果;检查血液外观,查看血袋封口是否有破损情况;所有信息准确无误后方可将血液交给临床科室的护士,并做好签名登记工作。

2.2.3血液的保存

入库的血液要保存在医用冰箱中,红细胞血液制品应保存在(4±2)℃的冷藏环境中,冷冻血浆、冷沉淀的血液制品要保存在-30℃的环境中。医用冰箱应具备应急电源和报警系统,防止因储存不当而造成的血液制品变质。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尽量减少开关冰箱的次数,把冰箱内的细菌总数控制合理范围内。定期对血库内的冰箱、血浆融化箱等设备消毒;做好血库室内的清洁和消毒;空气消毒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的方法,其他地方用消毒液擦拭。血库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在做好个人的消毒工作,进入血库前要换工作服、工作鞋,戴好帽子、口罩、手套;取放血液制品时要确保双手清洁无菌;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血库;不得在室内吸烟饮食;正确处理医用垃圾。

2.3建立血库管理信息系统

临床输血范文篇10

根据《*市献血条例》、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现就本市医疗临床用血管理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有关医疗机构应健全本单位临床用血的管理机构,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科(血库)负责本单位病人用血管理的具体工作。

二、各有关医疗机构临床医务人员应遵循安全、科学、合理用血的原则,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在决定对病人实施输血治疗时,应由经治医师开具《用血通知书》,并经主治医师核准签字后,由病人或病人家属到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科(血库)办理用血手续。

三、下列病人可由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科(血库)直接供血:

(一)在本市的外国公民、华侨、*特别行政区居民、*特别行政区居民和*地区居民,并持有护照、回乡证的;

(二)本市和外省市六十周岁以上公民,并持有本人身份证的;

(三)*年1月1日至*年10月1日期间,曾在本市参加无偿献血,并持有本人《公民无偿献血证》(本市统一印制)的;

(四)*年10月1日以后,在本市或外省市参加无偿献血,并持有本人《无偿献血证》(卫生部统一印制)的。

四、不属于可直接供血范围的病人,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指导病人或病人家属到区县血液管理办公室办理《用血证明》。按《*市献血条例》有关规定需交纳用血互助金的病人或病人所在单位,应按所需用血量的输血费金额的两倍进行交纳。临床输血科(血库)凭区县血液管理办公室审核盖章的《用血证明》供血。

五、急救病人需要医疗临床用血的,医疗机构应先提供所需血液,有关的用血手续按规定补办。

六、各有关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184号)的要求,做好受血者输血前血样采集与检测、交叉配血等相关工作,并切实履行相关的告知义务。

七、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科(血库)应将《用血通知书》、《用血证明》按月保存,并交区县血液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