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0:30:49

口语艺术

口语艺术范文篇1

一、口语艺术的繁荣

战国时期,“天下共主”的周王室逐渐衰微,失去了对所属诸侯国的控制,形成了士国林立的局面。各诸侯国无不怀着“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欲图一统天下的宏伟霸业。为此,他们广招安帮治国的天下贤士,谋求富国强兵的奇谋良策,于是礼贤下士蔚然成风。这就为当时的士人阶层提供了施展抱负、发挥才能的政治平台。于是名士蜂起,他们“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纷纷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了证明本学派政治主张的正确性、实用性,各学派的代表人物一方面要游说各诸侯国国君,使其能够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要不断地与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论战,驳斥其他学派的“淫辞邪说”。基于这两种目的,谋臣策士之间的“口水仗”也就在所难免了,正所谓“鼓天下之所动者存乎辞”[1]129。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张仪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他们凭借着自己对各诸侯国地理、经济、武力、外交等国情的深入了解,不停地游说于秦国、魏国、赵国、楚国等国之间,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2]65。以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1]125;达到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2]78的效果。而欲达此效果,必须具备高超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好辩”著称的孟子一面向齐宣王、滕文公等宣传“王道仁政”,一面“述圣人之道,拒杨墨”[1]138,同道、墨、农、兵诸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促进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口语技巧的成熟,繁荣了战国时期的口语交际艺术。

二、口语交际的主要内容

(一)孟子的游说内容:王道仁政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一生中他始终不移地推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因此,他在周游列国时向各国君主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王道”理想和“仁政”措施。他的观点综合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省刑薄敛国君要一统天下,就必须得民心,而得民心就必须省刑罚,薄税敛。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指出:“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如果国君能推行上述的治民政策,就会“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制民之产“孟子认为,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恒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只有‘士’才能做到。而一般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就不会有恒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了使老百姓具有恒定的道德和行为准则,执政的君主就应当给民分配一定的产业,使其有固定的收入。”[3]143于是,孟子提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在此基础之上,孟子又提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这种通过稳定社会基层生产力来稳定整个社会的政治秩序和伦理关系的制民之产思想,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3.与民同乐孟子不否认国君可以适当地享受物质乐趣,但反对统治者荒淫无度。他又进一步指出了享乐的方式,即这种“乐”只有做到“与民同乐”才是正当的、真正的“乐”。孟子说:“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再来看齐宣王和孟子的一次对话。“齐宣王问曰:‘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孟子的观点是,只有与民共乐,与民共忧,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从而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才能称王。另一次,孟子再一次与齐宣王讨论了“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的问题。由此可见,只有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才能称王。孟子深刻地认识到“与民同乐”的力量,所以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当作仁政的一部分。

4.庠序之教在“黎民不饥不寒”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道德人伦教化。人伦教化的中心是教民亲亲、敬长,以建立伦理秩序。国君如果能建立好家庭和社会的伦理秩序,天下自会安定,人民也就能安享太平。因此孟子说:“设立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孟子•滕文公上》)虽然三代的学校名称不同,但三者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皆是以“明人伦”为主,使人们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腾文公上》)这样,家庭关系以及社会关系便有了秩序,而秩序和稳定是“王天下”的基础。而当人皆能做到以孝悌为本时,王道理想便会得以实现。

(二)苏秦、张仪的游说内容:合纵连横同样是游说诸侯国君,作为纵横家杰出代表的苏秦、张仪,他们为了赢得个人富贵,达到飞黄腾达之目的,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提出了完全相反的主张:一会儿主张合纵,联合南北的六国来抵抗西方的强秦;一会儿主张连横,要拆散六国的联合,使东方各国投降事秦。

1.合纵抗秦苏秦游说各诸侯国国君旨在推销其合纵战略,在六国间建立反秦联盟才是他游说各国之最终目的。而当时六国普遍存在惧秦心理,看不到自身的有利条件。因此,要建立反秦联盟,首先要解除他们惧秦的心理压力。所以,苏秦辩证地分析了各国的经济、地理、国防、外交等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充分肯定其有利因素;接着,又指出各国面临的危机。齐楚的危机在于听信“横人之言”,割地事秦,“‘养仇而奉仇者也’,后患无穷。”[4]最后,苏秦指出解决危机的办法是合纵抗秦。如,对燕国,他指出“愿大王与赵纵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5]2244。对魏王,他说“大王诚能听称,六国纵亲,专心并力一意,则必无强秦之患。”[5]2256

2.连横事秦同样是纵横家的张仪,但其政治主张却与苏秦截然相反。他主张连横事秦。而连横事秦可以使六国求得眼前的安宁,实则后患无穷。他游说各国时虽也是辩证分析各国面临的战争要素,但其分析的结果与苏秦恰恰相反。他首先指出的是各国反秦的不利因素,形成惧秦的心理;接着就指出事秦的好处和不事秦的坏处。他在游说魏王时指出魏国既没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又面临着外交上的困境;他在游说赵国时指出“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番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6]286。他恐吓魏王:“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劫卫去阳晋”,截断南北“纵道”,“梁之亡可立而须也”[5]2285。他威胁赵国:“今秦发三军:一军塞午道,告齐师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他’。”

三、口语交际的方法及技巧

(一)注重营造说话气势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辩论中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在与人辩论时,他伺机而动,居高临下,善于掌控全局,语势高屋建瓴、喷薄有力。孟子深知“知言”和“养气”之关系。何谓“知言”?即“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矣言!”(《孟子•公孙丑上》)“养气”则是“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之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自己最擅长的是“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以孔子第二自居,对儒家道义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并希望能著孔子之道。这一切都集中表现在他的‘浩然之气’里。他的‘浩然之气’是源于性善论的哲学思想,以儒家道义为主要内容,以道德情感为动力,体现孟子独特个性和人格的综合体。”[7]“浩然之气”是一种强烈的正义感,是辩之必胜的信心。孟子认为,辩论中之所以能折服对方,关键在于自身所持观点的正义性。战国时的其他策士在论辩时也十分注重营造交际时的气势。《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篇中苏秦说秦王的那段经典说辞,可谓气势磅礴,纵横捭阖。同样是在《战国策•秦策一》“司马错论伐蜀”篇中,张仪和司马错在论述各自观点时都呈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

(二)比喻技巧的使用士人们在辩论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比喻。据统计,在《孟子》全书210章中,有93章共使用了159个比喻,可见孟子对比喻的喜爱和善用。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事情没有实质变化;以“缘木求鱼”比喻追求“霸道”的危害;以“沛然下雨”比喻国君德泽于民;以“水之向下”比喻民众向仁君的归附等等。这些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诠释了孟子的“王道仁政”的政治理想,对于说服交际对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苏秦游说齐宣王时用“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三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国武力的强大。张仪在游说时也大量使用比喻这一手法。在《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中,张仪用勇士孟贲比喻秦兵,用怯夫比喻“山东之卒”,非常形象地说明二者在勇猛上的差距,又用大力士乌获捕获婴儿比喻秦兵和“山东之卒”在力量上的悬殊,再用千斤重担压于鸟卵之上比喻“山东”之地的危险处境。这三个比喻十分形象贴切地说明了“山东”之国与秦国在武力上的差距,极大地震慑了韩国君臣。

(三)层层推进的方法士人为了使国君接受自己的观点,非常讲究说话的技巧。他们仔细揣摩国君的心理,认真研究当前的形势,使用层层推进的方法,让对方随着层层推理而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游说目的。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开篇即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接着通过“以羊易牛”事例的分析,又运用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劝导齐宣王,使其懂得只要善于“推恩”,将“不忍”之心推及国家管理,就可以实现“保民而王”的仁政。随后又以“缘木求鱼”作喻,阻断了齐宣王企图通过武力征服天下的念头。最后水到渠成地托出一套施行“仁政”的具体方案。全篇说辞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气势充沛。苏秦在游说六国时也常用此法,如在《战国策•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中,苏秦非常注意演说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他首先向赵肃侯指出国家的根本在于安民和邦交,由此引出合纵他国的主题。接着勾画出合纵之后的美好前景和假如连横事秦的悲惨结局,又分析了赵国的实力及其在地缘政治方面的重要性,接着指出赵王完全可以建立尧、舜的功业而不必要向秦王臣服。最后部分,苏秦通过对比六国与秦的实力、通过揭露连横派的只顾自己私利的真面目,和盘推出了赵国合纵的具体方案。说理透彻、洋洋洒洒、气势如虹,这种逻辑性很强、又很有气势的雄辩,任何人也不得不折服。赵王最后接受了他的主张,成为合纵战略的初始者。

(四)排比手法的运用士人们为了在最大限度上引起国君的注意,在游说时会采用多种方法,尽可能使自己的说辞更形象、更富感染力。而排比的运用无疑最为合适。孟子在《梁惠王上》中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些排比句,带着强烈的激情,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这次谈话取得了彻底胜利。排比的运用使其言论喷薄有力、高亢激越、酣畅淋漓。苏秦在游说秦惠王时曰:“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醉,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一连串的短句排比,充分表达了苏秦自信而又张扬的个性。

四、说服效果

(一)孟子的说服效果孟子“好辩”且“善辩”,所向披靡,辩无不胜,从来没有失败的记录。并且齐宣王曾感慨道:“《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应该说,孟子的“王道仁政”的政治理想有其进步的意义,但这种理想具有很大的幻想成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各诸侯国国君表面上故作倾听之状,背后早已抛之九霄云外,根本不愿意实施。他们感兴趣的是“霸道”而非“王道”。另外,孟子在和其他学派进行辩论时往往只是以势压人,并非以理服人,因此其他学派并没有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所以孟子的说服效果表面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则收效甚微。最后,孟子心灰意冷,遂退而著书。

(二)苏秦、张仪的说服效果

口语艺术范文篇2

注重情感激发,提高课堂英语口语的生动性。

在注重英语口语教学的准确性,从而在打牢小学生发音标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重英语口语表达方式的艺术性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才能增强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小学英语教师应提高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义的感受和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的能力。大量阅读并积累语言材料,对精彩的英文对话、演讲、诗歌,以及电影片断,会背,会说,会演,努力做到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模仿得惟妙惟肖。

特别是教低年级,也应该掌握语言的技巧,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和一个单词,甚至一个字母也不要轻易放弃,应该把它读得更好,并能根据每一个单词的情感色彩读出不同的语调。一些描述性的但又很抽象的词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词语,可将其夸张一点呈现,如:interesting,beautiful,nice之类的词,读时要带着赞赏的语气来读,语调比较兴奋,并可借助一些“很有趣”或“很漂亮”的事物来辅助表达。再如,在一堂课上要教授一些感受方面的词语如:angry,tired,scared,happy等时,教师根据不同的意义做出各种有趣的表情,并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念出不同的语调,时而低沉,时而激动,而此时的学生都已经跃跃欲试,个个都想展示一下,他们用热情充分表达对这些单词的理解,原本枯燥的单词学习在教师的情感调动下充满了乐趣。

而对于课文,即使是最简单的对话,读起来也应抑扬顿挫,引人入胜,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想象、体味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例如Whereismyshaker?教师要尽量说得神秘一些,注意强调where,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很容易被吸引过来,如果平平地把它读出来,其语言效果就很差,学生既不会感兴趣,又形成不了语感,更谈不上用语言表达思想。口语的生动,还应结合眼神、表情、手势和肢体语言。教师首先应该用各种不同的表情,有趣而又通俗易懂的肢体语言让学生真切而印象深刻地感觉到老师要表达的意思。如前面所说的angry,tired等词,就可以借助face和body来帮助表达,并与音质的粗细高低强弱相结合。

生气时可以双手叉腰,眉头紧皱等;累时可以做打哈欠,伸懒腰状,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是很有效的。语言交流是要通过lips,faceandbody三种方式一同来完成的。同时也可以准备一些实物,让学生去接触,边说边做,引导学生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力,这样语言表达就会流畅得体,表现出来的就是学习语言的高效率,教学就会更生动、更形象。例如:品尝食物,先摸,再闻,再尝一尝。在对食物的酸甜苦辣、色香味形的感受后,进行语言描述,给学生一个语言空间,相信学生会声、情、意并茂,在表达的同时各种感官都得到刺激,这种表达才能淋漓尽致,从而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注重引导,加强教师语言对学生思维的启迪。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这充分说明教育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师的教学语言中,有着判断、指引、激励的功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英语教学是一门以语言交流活动为主的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指导学生交流探讨过程中,教师应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励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生活有关的语言知识,帮助他们体验语言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师的引导语言甚至每一个问题都显得尤为重要。不是随意打断学生的表述,而是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展示过程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内部动机不断地被激发,不断地被激励。

小学英语的课程特点使课堂充满诸多评价因素:“感知”中形成的困惑、“表述”中的亮点、“交流”中带来的发散……教师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帮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展示,促进学生的发展。小班化的英语教学是为了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大胆自信地说英语,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些鼓励性的引导也是不可缺少的,像Who’dliketotry?Don’tbeshy.Whatdoyouthinkthepictureis?Whatcanyouthinkofwhen..?一句话,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一句赞赏能让学生产生表达的自信与乐趣,一个好的提问可以使学生调动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注重效果,教学手段多样化。

口语艺术范文篇3

语言掌控包括语调和节奏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才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语言的节奏和语调的转化应根据不同地教学内容来安排。复习课程可用平快的节奏,有助于学生快速回忆,强化记忆;重点内容可加重语气,提高声音,拖长尾声;难点用缓慢而凝重的声音,并加以适当停顿,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接受。语调则应抑扬顿挫,张弛结合。单一的讲课语调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差。教师应该注意自己语调的运用技巧,做到音量适度、优美自然、亲切柔和,并且要注意语调的随即调节和变换,叙事时用平缓的语调,抒情时用婉转柔和的语调,激动时用高亢的语调,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幽默艺术

我国著名英语教授陆谷孙说过:“老师不是喜剧演员,但有一点幽默感,对教学显然是有益的。”根据多年的英语学习和教学经历中,我认为具有幽默感并运用幽默的语言教学是英语教师所需具备的技能之一。教学幽默的技巧多种多样,教师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并不断创造新的方法。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生活,要有乐观开朗、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其次,在英语教学工作中,要注意收集幽默的格言、妙语、风趣的故事和笑话等,培养自己的幽默感;在日常生活中,要用积极、幽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提高运用幽默的本领,为课堂中使用幽默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幽默要适合英语教学目的,切不可舍本求末,为幽默而幽默。其次,幽默语言艺术本意是为了教育学生,因此教师在运用过程中的出发点应该是真诚善意的,切不可用于恶意的人身攻击,或拿学生的生理缺陷等来当笑料。

三、凝练艺术

口语艺术范文篇4

演讲表达的主要特点是“讲”,对演讲者来说,写好了演讲词,不一定就讲得好,正如作曲家不一定是演唱家一样。有文才,善于写出好的演讲词的人,不一定有口才,不一定能讲得娓娓动听。真正的演讲家,既要善写,还要会讲,即既要有文才又要有口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口才比文才更为重要。如果演讲者讲话哼哼哈哈,拖泥带水,“这个”“那个”的一大串,那么,即令有超凡脱俗的智慧,有深刻广博的思想内容,也无漳于事。当今社会是开放的信息社会,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而且还要有出众的口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口才,往往是经过严格的口语训练培养出来的。演讲口才的训练,不仅要勤练、苦练,而且要巧练。要练习得法,摸清规律,掌握要领。朗诵和演戏是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综合运用的最佳形式。

一、口语表达技巧的基本要求

演讲的语言从口语表述角度看,必须做到发音正确、清晰、优美,词句流利、准确、易懂,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一)发音正确、清晰、优美

以声音为主要物质手段的,语音的要求很高,既要能准确地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悦耳爽心,清这优美。为此,演讲者必须认真对语音进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声音达到最佳状态。

一般来说,最佳语言是:

(1)准确清晰,即吐字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

(2)清亮圆润,即声音宏亮清越,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3)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情变化而变化;

(4)有传达力和浸彻力,即声音有一定的响度的力度,使在场听众都能听真切,听明白。

演讲语言常见的毛病有声音痉挛颤抖,飘忽不定;大声喊叫,音量过高;音节含糊,夹杂明显的气息声;声音忽高忽低,音响失度;朗诵腔调,生硬呆板等。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

要达到最佳语言效果,一般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

1、字正腔圆

字正,是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音响亮,送音有力。读音要符合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的标准,严格避免地方音和误读。如将“鞋子”说成“孩子”,将“干涸”说成“干固”等。读错、讲错字音,一方面直接影响听众对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整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演讲者的声誉和威信,降低了听众对演讲者的信任感。

腔圆,即声音圆润清亮,婉转甜美,富有音乐美。要发音响亮。演讲时齐齿呼音节(i和i开头的韵母)与撮口呼音节(ü或以ü开头的韵母)发音时由于口腔开合小,共鸣腔不大,音发出来不亮。要尽量在备稿时换成开口呼音节(a或以a开头的韵母)与合口呼音节(o或以o开头的韵母)。如把“至”改为“到”,把“与”改为“和”。

2、分清词界

词分单音节和多音节。单音节词不会割裂分读,而多音节词则有可能割裂引起歧义。例如:“一米九个头的冯骥才伫立在空荡荡的山谷里。”这句话中的“一米九个头”本意是“一米九的个头”念时应为“一米九--个头”,如果词界划分不当,很容易弄成为“一米--九个头”,把“个头”(身材)一词割裂为“个”(量词)和“头”(名词)两个词,因而产生歧义。演讲者如出现这种错误,便会令人忍俊不禁。

3、讲究音韵配搭

汉语讲究声调,声调能产生抑扬急缓的变化,本身就富有音乐美。好的演讲,平仄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显得悦耳动听。

(1)双音节化。汉语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表达意义复杂、深刻,如果能改成双音节就明白、通俗些。且双音节响亮明朗,有顿挫变化,易于表现语言的音乐美。

(2)注意押韵。如果在适当的地方,有意押韵,更能产生一种声音的回环美与和谐美,讲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似有散文诗的风韵。

(3)平仄相间。汉字一字一调,高低升降,起伏变化。做为平声字的阴平、阳平变化不大,比较稳,易听清楚;仄声字的上声、去声变化大,声音短促,音感强烈。二者要相间配合,使音节起伏变化。此外,恰当地运用象声词和叠声词,进行渲染烘托,也能收到声情并茂的功效。

(二)词句流利、准确、易懂

听众通过演讲活动接受信息主要诉诸听觉作用。演讲者借助口语发出的信息,听众要立即能理解。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有较明显的差距。有人说,书面语是最后被理解,而口语则需立即被听懂。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具有以下特点:

1、句式短小。演讲不宜使用过长的句子。

2、通俗易懂。要使用常用词语和一些较流行的口头词语,使语言富有生气和活力;

3、不过多的做某些精确的列举,特别是过大的数字,常用约数。

4、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个人倾向的词语,诸如“显而易见”“依我看来”等等,并且常常运用“但是”、“除了”等连接词,使讲话显得活泼、生动、有气势。当然,讲究表意朴实的口语化,绝不能像平常随便讲话那样任意增减音节,拖泥带水,吭吭巴巴,这样便损害了口语的健康美,破坏了语言的完整性。

(三)语调贴切、自然、动情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语调是口语表达的重要手段,它能很好地辅助语言表情达意。同样一句话,由于语调轻重、高低长短、急缓等的不同变化,在不同的语境里,

一般来讲,表达坚定、果敢、豪迈、愤怒的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语气急骤,声音较重;表达幸福、温暖、体贴、欣慰的思想感情,语气舒缓,声音较轻;表示优雅、庄重、满足,语调前后尽弱中间强。只有这样,才能绘声绘色,传情达意。

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切合思想内容,符合语言环境,考虑现场效果。语调贴切、自然正是演讲者思想感情在语言上的自然流露。所以,演讲者恰当地运用语调,事先必须准确地掌握演讲内容和感情。

二、口语表达技巧的训练

(一)语音训练

演讲者要想取得良好的发音效果,必须加强语音训练。“声乃气之源”,发音的基础之一是呼吸。响亮、动听的声音与科学的呼吸训练是分不开的。演讲者要善于掌握自己的发音器官,自觉地控制气息。一般来讲,采用胸膛式呼吸较好,这种呼吸是通过横隔膜的收缩和放松来进行的,气量大,能为发音提供充足的动力。平日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为正确地吐字发声打好基础。

吐字发音要做到音节正确、准确,完全符合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戏曲艺术所谓的“吐字归音”训练,其目的就在于美化音色,使字音纯正、清晰、响亮、圆润,富有表现力。它要求发音时咬准字头(即读准声母),吐清字腹(即读清韵头、韵腹)和收准字尾(即读准韵尾)。“吐字”时,发音力量集中于“字头”上,“归音”时要读准每个音节的韵尾,即要求“到位”。总之,发音时要正确把握每个音节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演讲者平日要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同时为了做到语句流畅,干净利落,出口成章,可根据自己的发音难点,选择一些绕口令和有一定难度的语言片断,进行快口训练,力求做到吐字准确、快速、流畅,快而不乱,语气连贯,不增减词句。

音量大小变化有利于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演讲者要学会准确地控制和把握音量大小的变化。在情感激荡的地方,意思重复之处,音量要大些,反之则要不些。音量大不变化要自然、流畅,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音量大小变化也要恰当、适度,不能大到声嘶力竟,也不能小得无法听清。此外,演讲者平时还要学会准确把握高音、中音、低音的运用规律,以便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高音具有高亢、明亮的特点,多用来表示惊疑、欢乐、赞叹等情感;中音比较丰富多采,多用业表示舒缓的感情;低音则比较低沉、宽厚,多用来表示沉郁、压抑悲哀之情。这些训练最好是通过朗诵进行。

附:发音优美的生理控制(摘自《演讲艺术全书》P378)

科学的发音取决于科学的运气,有些演讲者时间稍长点就底气不足,出现口干舌燥、声音嘶哑的现象,此时,只得把气量集中到喉头,使声带受压,变成喉音。

“气乃音之帅。”气息是声音的原动力,科学地运用运气发音方法可以便声音更加甜美、清亮、持久、有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平时要加强训练,掌握胸腹联合呼吸法。其要领是:又目平视,全身放松,喉松鼻通,无论是站姿还是坐式,胸部稍向前倾,小腹自然内收。

吸气方法是:扩展两肋,向上向外提起,感到感到腰带渐紧,后腰有撑开感。横隔膜下压腹部扩大胸腔体积,小腹内收,气贯“丹田”。用鼻吸气,做到快、缓、稳。

呼气方法是:控制两肋,使腹部有一种压力,将气均匀地往外吐,呼气时用嘴,做到匀、缓、稳。

(二)语调训练

语调包括停顿、重音、升降、快慢等要素。语调训练是口语表达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演讲者应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1.顿挫

在口语表达中,停顿既是一种语言标志,也是一种修辞手段。它一般分为语法停顿、感情停顿和特殊停顿。

语法停顿既能满足演讲者自然换气润嗓的需要,也能使演讲的语句、段落层次分明。语法停顿一般用标点符号表示出来,按标点停顿,但有时在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词之间、较长的联合成份之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也可作适当停顿。这种停顿往往是为了强调某一观点或突出某一事物。

感情停顿是为表达复杂或微妙的心理感情。感情停顿常常以拖长音节发音,欲停不停或适当延长时间来表现,并且常常辅之以体态语言,使感情表达得更加自然清楚。

有时,为了加强某些特殊效果或应付演讲现场的某些特殊需要,演讲者常常采用特殊停顿。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前面所提到的英国政治家赖白斯在伦敦一次参事会上就劳动问题演讲时,中途突顿七十二秒的事例。这种根据表意需要面是设计的特殊停顿,可谓匠心独具,高人一筹,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仿效这种作法的还有一例:有次演讲比赛,一位女士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出一道醒目的标题__论坚守岗位,便走下讲台,扬长而去。这时,全场听众哗然,焦急、气恼、猜测、议论,大家莫名究竟。大约过了三分光景,演讲者再次登台,诚挚而郑重地说:“同志们,如果我在演讲时离开是不能容忍的话,那么工作时间纪律松弛,玩忽职守,擅离生产岗位,难道不应该受到谴责吗?我的演讲完了。”这时,听众恍然大悟。评比结果,她以超常的演讲表演和精巧的构思赢得了一等奖。

一般来讲,在列举事例之前,略作停顿,能引起听众独立思考;在作出妙语惊人的回答之后,稍作停顿,可使人咀嚼回味;在讲出奇闻轶事和精彩见解之后,在听众赞叹之余,特意停顿,可加深听众印象,引起联想;在话题转移之际或会场气氛热烈之时,稍稍停顿,可加深听众记忆,给听众以领会抒情之机。同时,恰当的特殊停顿,也可以使演讲者本身赢得调整情绪的时机。

(详细内容参见《普通话朗读技巧》讲义)

2、轻重

在演讲时,人们常常把某些词语讲得比一般词语重些或轻些,这样便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若按声音强弱划分,重音可分为轻读型重音和重读型重音。

若按表现思想感情、内容重点或句子语法结构来划分,重音可分为感情重音、逻辑重音和语法重音。

(详细内容参见《普通话朗读技巧》讲义)

3、抑扬

语调大体可分为四种,即平直调、高升调、曲折调、降抑调。

(详细内容参见《普通话朗读技巧》讲义)

4、缓急--弛缓结合

语速的变化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正常谈话,每分钟讲大约120-150个字。演讲的速率不能太快,一则听众难听懂,二则也使人产生怀疑,认为演讲者怯场。因为人们胆怯时往往语速较快。当然讲话也不能太慢。太慢就显得拉腔拖调,给人以愚笨、迟钝、缺少教养的感觉。初次上场的演讲者容易犯的错误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式的噼里啪啦”,一个调子,一个速度。他们提醒自己“慢慢”后,又趋于慢得平坦,没有变化。演讲的速率不能总是“一崭齐”,要做到急缓有致。

演讲的速率一般可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

语速适合的内容适合的环境适合和心理情绪适合的句段适合的修辞手法

快速叙述事情的急剧变化;质问斥责,雄辩表态;刻画人物机智、活泼、热情的性格。欢快,紧急命令,行动迅速,热烈争执。急促,紧张,激动,惊惧,愤恨,欢畅,兴奋。不太重要的句段。排比,反问,反语,叠声。

中速一般性说明和叙述感情变化不大感情平静。平静,客观。一般句段。一般陈述。

慢速抒情,议论,叙述平静、庄重的事。幽静,庄重。安闲,宁静,沉重,沮丧,悲痛,哀悼。重要句段。比喻,引语,双关,对偶,拈连。

如:是啊,雕塑家奉献美,有了大卫,维纳斯;音乐家奉献美,有了《英雄交响曲》、《国际歌》;科学家奉献美,有了卫星,导弹,宇宙飞船;工人奉献美,有美的产品;农民奉献美,有美的食粮;教师奉献美,有造福于人类的满园桃李……而军人,军人也在奉献美,奉献美的生活,美的社会,更奉献个人的利益、生命和家庭。于是,军人的美便在牺牲中崇高无上,便在奉献中灿烂夺目!

军人与大山为伍、与蓝天做伴、与碧海相随;军人整齐、和谐;刚毅、威严;军人勇于牺牲和奉献。作为军人,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吴忠祥,美在军营,美是军人!

演讲语速要做到快慢得体,缓急适度,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张弛自然,错落有致。这样,便能显示出语言的清晰度和节奏感,使演讲具有音乐美。长时间的快会“供过于求”,引起烦躁,听众不易全面了解内容,理解感情;太慢则“则过于求”,听众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提不起来。

5.节奏--起伏结合

对艺术来说,节奏是各种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规律、有节拍的变化。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一书中指出,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感情)的传达媒介。据此分析,演讲者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结构的疏密松散,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演讲者的举止等要素的秩序、有规律、的节拍的组合,便形成了演讲的节奏。常见的演讲节奏有轻快型、持重型、平缓型、急促型、低抑型等。

节奏类型主要特点适应范围

轻快型轻松,欢快,活泼,语速较快欢迎词,祝酒词,贺词

持重型庄重,镇定,沉稳,凝重,语速较慢。理论报告,工作报告,开幕词,闭幕词

平缓型平稳自如,有张有弛,语速一般学术演讲,座谈讨论

急促型语势急骤,激昂慷慨,语速快紧急动员,反诘辩论

低抑型声音低沉,感情压抑,语速迟缓。悼词,纪念性演讲

三、演讲语言的设计

(一)承上启下

演讲,尤其是赛事演讲,一般来说,选手都对演讲的开头、中间、结尾进行了全面完整的设计。不可能也不太好做过多的临场更改。但如果你能独辟蹊径,巧妙地承接上一位或前面几位选手的演讲话题,或是他们演讲中的观点、动作等进行引发,效果将非同凡响。这种临场性的引发会给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下面举几则实例:

“刚才第八号选手已讲到国家税务工作人员的辛劳不被社会理解,我与他有同样的感觉。在这里,我愿与八号及全体参赛选手一起为我们神圣的税务工作,为税务工作者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人们的理解而欢呼!”

“时代在呼唤,社会在呼唤,历史在呼唤,人民在呼唤!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势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在必行,非常重要性!这是前面几位朋友发出的共同心声。对啊!……”

“刚才有位先生在演讲中表演了一个双手合十,顶礼膜拜的动作,这让我想起了风行世界的佛教,想起了佛教的源远流长。……”

(二)少说客套话

有此演讲者演讲时喜欢说客套话。如“本来不想讲,可刘主任偏要我讲,讲不好,请大家原谅!”有些人和尚念经,套话迭出:“在……领导下,在……号召下,在……帮助下,在……关怀下,红旗如海歌如潮。”这些话语没有文有采,没有情感。还有些人由于习惯,或由于紧张,或忘记讲稿,总是“这个,那个;那个,那个;嗯,啊,吧……”这些赘语听来令人心烦。

良好的开头语言要新鲜,忌套话、空话、老话、大话、假话、官话。

有位演讲者这样结尾:“我的演讲就要结束了,此时我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耽误了了每个人五分钟,加起来就耽误了大家五百分钟。很对不起!”

演讲的结尾应该感情充沛,语气铿锵,像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说的:“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未尽时戛然而止。”给人以振奋,给人以无穷的思味与不尽的遐思。

(三)从缓、平、稳开始

高乐基地论述写作时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与的。”演讲也是这样,演讲者应利用好语言的变化把基调定好,以引起听众良好的思维定向

一般来说,开始处要做到缓、平、稳,如果开始太高,到后来感情的强烈处就会声嘶力竭;过低,以后再突出高音就显得不和谐。基调确定好之后,切忌保持平坦进行,应该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前后照应,变化无穷。

例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却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开始,闻一多先生不是慷慨激昂,而是把语调表达得很深沉、平静,似乎把一切愤慨都埋藏在心灵的深处,以一种“忍”的感觉,为后面的爆发“蓄力”。接下去感情奔泻而出,慷慨陈词,气吞山河。

(四)起伏结合

“文似看山不喜平。”演讲亦如此。据心理学家认为:人听讲话时的有意注意每间隔五至七分钟就会有所松弛。因此,演讲者要适度地注意演讲的起伏张弛,变化有度。这主要是从语言、内容、情感几方面去体现,语调要高低升降,速度要急促徐缓,声音要宏大精细,音色要刚柔多变,情感要跌宕起伏。

产生这种效果的方法是:事实与道理相交,议论与抒情互见,严肃与轻松共存,快捷与徐缓交叉。如罗斯福的一次演讲。(《演讲艺术全书》P237)

(五)事例亲切可信

“事实胜于雄辩”,演讲中如果没有典型、生动、感人的事例做依据,再动听的语言也是苍白、空乏的。

口语艺术范文篇5

关键词:口语传播;民办高校;播音主持;教学改革

口语传播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受众通过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语传播获取信息,这要求播音员与主持人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然而现有的播音与主持教育体系侧重于基础语音教育,未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转换力、语言创造力,学生只能在固有的模式下进行语言表达,致使其脱离校园环境后,较难根据工作岗位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因此,在口语传播视角下,探索我国民办高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改革势在必行。

一、口语传播的溯源

“口语传播”一词由speechcommunication翻译而来。语言学家索绪尔将其翻译为“言语传播”;留美学者林灿初、鲁曙明等则将其翻译成“沟通交际”;我国学者将“口语传播”认定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人类运用语言手段组织信息、发送信息并反馈信息的互动行为[1]。口语传播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自古罗马时代,就出现了以说服为最终理念的语言艺术。到了20世纪初,口语传播成了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新兴的一门学科。西方大部分综合性大学逐渐成立独立的传播学院,教授口语传播学相关课程,其研究重点为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交流互动,以及人类交流互动的信息组织、反馈效果等。西方在口语传播方面的研究历史悠久、成果颇丰,在中国同时期,相同层面的教学专著和研究成果比较鲜见,但从已有研究中我们可窥见一斑。最先将口语传播列为学科进行专业研究的是厦门大学,其堪称我国口语传播研究的领军院校,但厦门大学的口语传播研究仅针对研究生开展,没有普及至本科教育阶段。2018年5月,暨南大学为了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顺应潮流,对该校播音专业进行重构、改造升级,成立全新的口语传播系,培养全方位的口语人才。在诸多改革的高校中,实践效果最好的莫过于中国传媒大学。该校立足市场,将口语传播系引入校园,把原本重视新闻播音的单一培养体系,转变为向全社会提供口语传播工作者的复合培养体系。在此体系下,中国传媒大学培养出了许多知名度高的职业播音员、主持人等,该校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好地与市场融合。

二、我国播音与主持教育的现状

口语传播成为西方国家研究热点的同时,播音与主持教育在我国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即使像欧美一些传媒产业高度发达、学科研究高度细化的国家和地区,也没有过将播音主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情况。部分学者认为播音主持是口语传播规范化、职业化的运用,所以播音主持应为口语传播的一个分支学科[2]。但资料显示,我国在1998年、2012年和2020年先后的3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都未将口语传播列为单独的专业或学科,只是将其置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门类之下,部分院校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开设口语传播课程。究其原因,大多数院校认为播音主持是通过语言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职业,是以口语传播为工具的人类活动。在口语人才持续短缺的今天,专业目录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逐渐凸显出口语传播研究的缺失。

(一)课程设置基础单一

纵观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院校关注学生在语音规范、语言技巧等微观方面的训练,如普通话语音基础、播音创作基础等,较少从口语传播学的视野对主持人进行观照。然而,若想培养学生的语言传播和人际沟通能力,课程设置更需要从口语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方面入手,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部分高校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开设即兴口语课程,以锻炼学生的即兴表达能力。该课程通过模式化训练,使学生们学习“以不变应万变”的技巧。虽然模式化训练可以弥补学生们对“灵光一闪”的依赖,可以使学生们在面对即兴的口语表达时能有备而来,有话可说。但从另一方面看,模式化训练也会削弱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与学习的持续性,降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二)专业教材短缺严重

我国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在口语传播方面缺失,除了上述主观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专业性教材的短缺,即使是被学界业界认定为领军院校的中国传媒大学,授课教材也仅为校内教师编纂的资料和讲义,暂未公开对外出版。目前市面在售的有“口语传播”字样的教科书主要有庚钟银编著的《口语传播范例与作品分析》,该书通过诸多实例分析口语传播的社会意义;来自台湾的李佩雯和秦俐俐共同编著的《口语传播》,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口语传播的历史与理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鲁景超根据校台合作获得的启示撰写的《电视口语传播理论和实践》;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於春编著的《主持人即兴口语传播》,从表达与理解、即兴修辞等方面建构主持人即兴口语传播理论框架。这些著作侧重于从理论角度对口语传播进行历史脉络的梳理与概念的厘清,对学生的口语传播实践指导意义略弱,且各高校可选择范围太过狭窄,资料不够全面,难以实现对学生系统的教育。

(三)人才培养脱离市场

身为媒介重要组成部分的播音员、主持人,其职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受众对节目的观感。因此,播音专业课程的开设更聚焦于直观外在的体现,通过普通话语音的矫正、副语言的训练等让该专业学生具备“主持感”,而一旦离开纸质稿件,其便陷入“失语”状态。另外,我国播音与主持教育事业的火热也与市场需求密不可分。目前,社会分工细化,各行业对口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反观我国的播音与主持专业教育,只能暂时满足媒体行业的需求,无法满足市场上其他行业对口语人才的需求,如礼仪、公关、销售、教育、导游、外交等行业。

三、口语传播视角下民办高校播音主持教育的革新

口语传播进入勃兴时代,社会及市场对播音主持教育产出的专业化人才需求旺盛,教育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需要革新。

(一)明确课程目标指向

在宏观层面,全国各高校需将口语传播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体系的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张政法从深层、中层、表层三重维度对口语传播进行分析,认为从深层看,口语传播应回归语言的思维、交际、审美三大功能,这是口语传播教育的根本依据;从中层看,口语传播教育的目标指向应该为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表层看,应正确认识语言样态的特点和价值,分析其不同并将其作为口语传播教育的手段与切口[3]。只有把握口语传播的三重维度后,才能明确口语传播教育的核心。

(二)调整人才培养体系

从中观层面看,应依据我国现阶段播音主持艺术教学的情况调整培养体系。民办高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时常呈现出课程理论支撑薄弱、实践机会缺乏、教学效果检验不明确等缺点,导致毕业生出现职业生命周期较短、后劲不足等情况。大量模式化训练只能锻炼学生在固定板块的口语表达,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与自我修正能力。播音主持绝非简单的稿件阅读,它是一项需眼耳口脑综合运用的复杂工作。播音前,学生需发挥信息整合能力;播音中,学生需发挥稿件处理能力;播音后,学生需进行反馈的搜集与纠正。这均要求播音员与主持人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丰厚的社会积淀。高校可积极进行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用实践加深理论认识。

(三)增设课程顺应需要

从微观层面看,建议增设或调整课程以顺应社会需要。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区别在于,民办高校更容易与社会接轨,这要求学校与社会形成有机互动。例如,以市场为导向增设口语传播概论作为专业基础课,使学生在播音学习的过程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重视学生语言思维、听知能力、语用能力的应用。同时,应辅以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教程、新闻伦理与法规等先修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逻辑体系与行业认知。就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来看,不仅有进入传统媒体行业的,更有绝大部分走进了教育行业、新媒体行业,从事中小学教师、网络主播等职业。民办院校可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增加教育心理学、广播电视行业分析、文稿写作、主持方法与技巧、新媒体运营等课程,辅助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编辑记者证、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全媒体运营师网络视听主播从业资格证等,将教育成果进一步落地,将高校播音主持教育探索改革落到实处。

四、结语

主持人、播音员言语形态的规范性在社会中具有引领作用。从口语传播的角度,对我国民办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在现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口语传播学科的建构既能繁荣传播学相关分支学科,也能满足时代和社会的迫切需求。在立足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口语传播的课程设置或许可以向前更进一步,发展为通识教育课程,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均能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李亚铭,王群.口语传播学:一个亟待建构的新学科[J].编辑之友,2014(07):65-69.

[2]孙雪薇.口语传播视野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2):220-221.

口语艺术范文篇6

1990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社会实现了急剧的历史转型,中国进入了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大众消费文化时代。另一方面1990年代,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还在实际上存在着地区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这样,正是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散文化现实使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呈现出一种包容、混杂的后现代性多元化情境,表现为一种暧昧、迷离的表意态势,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生活理念、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取向。同时加之西方后现代文化理论的介入,更在实际中,在文化上加剧了这种复杂多元的后现代性情境。正是1990年代以来这种复杂多元共生的后现代性情境,使得意识形态弱化,文学失去了整合社会和时代的强大功能。这样就决定了传统单一意识形态的诗已不能表达多元复杂的散文化现实,诗歌要想不脱离现实,就必须更新既有的传统诗歌观念,才能对1990年代以来当代复杂的散文化的现实作出有力回应。于是面对1990年代以来这种多元化的后现代复杂现实情境,当代的女性诗人迅急的作出了断裂性的现代变革:这就是从单一意识形态的集体写作转向多元性的个人化抒写。

因此正是1990年代这种急剧的历史转型、迅速到来的大众消费文化时代,使整个社会弥漫着浓厚的商业化气息,而使精神和思想呈现严重的缩减趋势,同时加之西方后现代解构文化理论思潮的介入,更在客观上加剧了这种缩减的趋势,这样就使一向依赖精神思想写作的传统单一抒情型诗歌在一时间失去了时代精神向度力量和理论背景的支撑。并且由于时代处于一种转型过渡时期,意识形态呈现出一种含混、迷离、暧昧、晦涩的弱化趋势,文学失去了整合社会和时代的强大功能,以往那种作为现代性宏大叙事话语的国家性、民族性、阶级性话语,在1990年代以来这个大众消费文化盛行的特殊时代里就转化为一种消费性的个人性话语。因此,如果说1980年代中后期的女性诗歌的崛起是这种个人性话语即将崛起的一种最早、最明显的征候,那么在1990年代以后,在这种特殊的后现代性社会文化语境下,1980年代中后期女性诗歌那种高昂的单一向度的集体性别对抗话语,就转化为一种更具时代性的真正意义上——即去性化以后的个人性话语。这样种种合力促成的现代性结果就使中国自1990年代以来的女性诗歌写作呈现出一种反对一切宏大叙事的个人化的转型倾向趋势。因此,如果说以往的诗歌写作是以时代为倾述对象和参照背景,个人性的感情、思想必须转化、融合在时代集体生活的宏大叙事中,那么,1990年代以来的诗歌写作情形则恰好相反,它要求把时代公共性的共通化的情感、心态、经历转化成私人化个人性经验的表述。所以,如果说,以往的诗歌写作发现的是时代、国家,而1990年代以后的诗歌写作则是对个人的一次重大发现,个人开始突破时代意识形态的束缚而正式浮出历史地表。这样就对以往的那种宏大叙事的本质主义写作观念构成了反讽、颠覆和解构,从而在诗歌写作的方法上发生了一种从宏观集体讴歌到微观个人叙事的变异。这就是1990年代在诗歌写作观念方法上发生的重大变异之一。正是在这种大的诗歌写作观念发生变异的背景下,当代女性诗歌也一反过去意识形态性质的性别对抗写作,而在写作观念和方法上发生了一种明显的个人化转向。

二、个人化之表现

1990年代以来的当代女性诗歌这种多元性的个人化抒写,首先体现在诗歌观念的变革方面:也即女性诗歌写作为了适应多元化时代的要求,突破了传统以情感为核心的诗歌观念的束缚,使诗歌从单纯的情感的抒发、再现转入到复杂意识的综合表现与创造,这样诗歌在功能上就从抒情走向叙事,在外在形式上,就突破了传统诗歌统一的抒情韵律节奏形式,而发生了一种个性化的逆转、变奏,呈现出一种叙事性的非逻辑化、非理性化的个人化语言形式。因此由单一情感的抒发到复杂经验意识的综合叙事是1990年代以来当代女性诗歌写作个人化倾向转变的一个重要变革。其次,由于诗歌观念的变革,使叙事开始走进诗歌,进而必然导致了诗歌艺术手法也发生了相应的断裂性的现代性变革。这种现代性变革突出体现在诗歌中小说性、戏剧性因素的引入,它使诗歌不仅具有一种戏剧性的张力和小说所特有的意境美,而且使诗歌从传统的主观抒情走向现代的客观叙事,开始朝着戏剧性、小说性的散文化方向发展,从而使诗歌开始呈现出一种现代性的复义特征,为表达1990年代以来暧昧多元、散文化的复杂日常现实提供了有力手段。这样由于叙事化策略的采用不仅在诗歌写作观念上产生了一种断裂性的现代性变革,而且在艺术手法上可以将散文、小说、戏剧等综合性因素混杂地糅合在一起,使异质事物彼此进入成为可能,这样就使1990年代以来的女性诗歌写作不仅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与传统相断裂的现代性先锋写作特征,而且呈现了一种多元共存的综合性美学特征。这种戏剧性、小说性的散文化倾向突出表现在女诗人翟永明1990年代以后的诗歌中。

如女诗人翟永明在1990年代以来,正是通过个人化冷静、客观的叙事,成功的实现了个人风格的转变,使她摆脱了过去受普拉斯影响而形成的过于沉浸个人内心的自白性语调风格,而带来了一种新的个人化的细微而平淡的叙事风格。正是这种个人化的冷静、客观的叙事风格才使她在个体诗学上真正走向成熟。同时也正是这种叙事性的语言形式手段的采用,使她的诗歌有力地将小说、戏剧、散文等其他相关文体因素有效的综合进诗歌中,从而大大增加了诗歌表现生活的能力,在丰富了诗歌表现手段和加大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同时,增加了诗歌作为一种艺术文本的可读性,加速了传统诗歌向现代诗歌迈进的步伐,使诗歌创作趋于现代性的成熟境地。由此可见这种个人化的叙事性诗歌写作,在远离时代、远离中心,回到个人而疏离传统抒情为主要诗歌手段的同时,却在个人化诗歌写作艺术发展上,达到现代性的成熟境地,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个人诗歌写作艺术水平的提高,使诗人的个体诗歌风格最终趋于成熟。所以艺术上个人化的结果,是使诗歌真正回到了艺术。这样这种个人化的叙事,就使女性诗歌从1980年代的性别对抗的政治意识形态写作转入到了诗歌自身的词语修辞学。这就是九十年代以来的女诗人们为什么纷纷从面向性别的写作转向面向词语的写作,并且在叙事性的词语修辞学上而各显其能,各有千秋,最终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如同是叙事,翟永明的叙事表现出明显的小说的复调性特征和戏剧化风格;而王小妮的叙事则以精练、冷静、富于克制、几近禅境而著称;尹丽川的叙事则表现一种作为行为艺术的彻底的非诗化的解构主义意图;而安琪的叙事则呈现一种词语挣脱规则锁链后的游戏性狂欢。所以在叙事的使用态度上,大体存在着现代主义的诗性深度叙事和后现代主义的平面非诗化叙事两种写作倾向。它们在写作上都呈现出一种个人化倾向的自由,但一种是艺术化的自由;一种则是非艺术化的自由。再次,由于当代女性诗歌自1990年代以来写作观念上叙事化的变革,就不仅导致了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可以将小说、戏剧性因素引入其中,而且它使口语大量走进诗歌。并且无论是自1990年代以来的当代女性诗歌写作,还是1990年代以来的当代诗歌写作在口语的运用上都表现了一种得心应手、运用纯熟的高度自由化状态。这种在诗歌中大量运用日常生活口语入诗的口语化诗歌语言方写作方式一方面拉近了诗歌和生活的距离,增加了诗歌和普通大众的亲和力;另一方面也在口语化的运用中,完成了诗歌语言自身现代性变革的要求,使诗歌写作在艺术上达到了一种自由的境地。如翟永明诗歌中的口语运用既显示了一种生活调子的亲切和自由,又不失艺术的简练、节制与张力。阅读翟永明1990年代以来的口语化诗歌,在其貌似简白、亲切的口语运用中,词语间充满了巨大的空白性间隙,并因这种空白间隙的存在,充满了戏剧性的反讽和小说结构所不能达到的张力、使诗歌文本的多重意义在其中自由穿行,如八面来风,彼此构成一种多声部的对话,从而将1990年代以后那种后现代性特有的混杂、暧昧的多元化时代情境,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她的《咖啡馆之歌》《盲人按摩师的几种方式》《脸谱生涯》《祖母时光》等诗中都有精粹的表现。

如在这些诗作中通过日常口语的貌似随意性的松散组合运用,使诗歌词语间因空白间隙的张力,充满了一种小说性和戏剧性的多声部对话性情境,使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世俗与神圣的对话、青春与爱情的对话、个人与时代的对话、当下瞬间与永恒彼岸的对话,在诗歌中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表现,从而让生活的各种意义在诗歌中自由穿行,彼此对话碰撞冲突,而最终使那种形而上的意义失去统一性、完整性而变得支离破碎,在艺术的最大限度上表现出了个人客观生活和主观命运意志之间的一种不可化解的矛盾和冲突。并在这种不可化解的矛盾与冲突中,使诗歌所具有的内在张力,达到了一种诗歌写作技术上的极限,诗歌的审美效果和蕴含的深刻奥义也就在这种极限中得到最大效果的发挥和无声的、不能诉诸单一语言的,而是多向度、多种可能的、多重意味的阐释。而当代另一位女诗人王小妮的口语叙事则在贴进生活的同时,将诗意的智性思索投射在词语的断裂空白处,让一种形而上的精神的光芒照射穿行其中,伴随着读者的思索,将世俗形而下的琐屑、晦昧和尘污一扫而净,而让生活在诗歌阅读的智性思索中露出其本身平凡、光亮与纯洁、庄严的样态。如她九十年代以后的《我看见大风雪》《月光白得很》《十枝水仙》等等。这些诗歌中的口语词语的运用,都达到了一种艺术性的高度自由境地,在词语的空白裂隙处,不但闪现着形而上的精神光亮,而且达到了一种言说不尽、出神入化的禅境。而显示了一种独特性的个人化的口语写作风格。正是在这种独特的个人化口语写作风格使其虽生活在时代之内,又超然游离于时代和世俗之外,犹如一个文字的禅师,在1990年代以来这个世俗化的时代里,活在文字所制造的另一度精神空间里而气定神闲自成一家,看尽时代潮起潮落,声名富贵若柳絮烟花。如果说翟永明的口语诗歌写作令人在后现代性的间隙中睹见的是生活的多种样态和意义变异的多种可能性,也即体现出一种不断流动变化的现代性,让人看见的是一种意义间正在变异的过程;那么王小妮的口语叙事则让人在词语的间隙处瞥见缕缕神性的光亮,体悟到一种言说不尽的禅意,令人在不能述诸语言思维的顿悟中领悟到一种智慧花开的喜悦,以及打破正常语法规则后在语言中临风飞翔的感觉。因此如果说翟永明的口语运用使人感觉到词语间各种意义间的流动变异生长情形,宛若一条正在行进着的汩汩流动的河水,那么王小妮的口语运用情形则如风行水上,大化无痕。也就是说翟永明的口语运用体现的是一种诗歌写作的词语修辞技艺,而王小妮的口语运用体现的则是一种诗性的艺术,在这种艺术里语词因忘却了尘世的自我而生出翅膀,最终回归到心灵的故乡,并在归乡的途中放射出无限喜悦的光芒,将世俗现实里的种种缠缚着心灵的迷闷和晦暗照亮。

同样,如果说翟永明和王小妮的口语叙事是属于一种现代主义写作向度上的口语诗歌写作,因而这种口语是一种艺术意义上的自由化的口语写作;那么在1990年代以来的当代诗坛上还存在着一种非艺术化的非诗化的口语写作,这就是那种抹平一切界限、差异,解构任何深度和本质的后现代性的作为行为艺术的非诗化口语写作,这种口语写作不是为了制造一种诗性的陌生化效果,而是有意混淆诗歌语言和日常语言的界限,是作为一种解构二元对立等级观念制度手段和策略的行为艺术。因此这种口语写作它不是艺术化的自由,没有经过艺术的提炼和加工的过程,而是一种解构主义的,作为一种反文化、反制度、反社会的手段和策略的平面诗歌写作。当然这种消解一切差异、本质的解构性非诗化口语写作,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阶段(如思想高度禁锢时)和1990年代以来的特殊过渡性时期,有一定积极意义和其合理性因素存在,但是超出一定界限,则走向消极的反面而造成自身的解构性自杀。从口语诗到口水诗的发展泛滥就恰好在客观上证明着这个道理。所以口语化的真正目的是通过一种个人化的方式,实现一种艺术上的自由,而不是艺术行为的放纵和泛滥。当然1990年代以来的当代诗坛乘着后现代主义的西风,同时由于个人理解的偏差,就导致了一种庸俗思想和艺术行为暂时同流合污、混淆是非、迷惑大众的现象。但只要沉住气,站稳脚跟,擦亮眼睛,假象终会烟消云散的。如尹丽川一些典型诗作的口语化就属于这种后现代的平面性写作,但它在更大的意义上是作为一种解构性的策略和手段,它不只在破,而在立;如果我们就此认为她就是口语化般的浅薄和庸俗则是不恰当的,至少只是对她的一种片面性的理解,因为她除了故意制造出那些口语般肤浅的身体诗歌外,还有写得相当漂亮、含蕴、优美而诗意无穷的口语诗,一如我们在她的《老》中所见那青春仓促的惊艳。可以说尹丽川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文本的写作中,她都显出了惊人、极致的“个人化”,这在1990年代以来的女诗人中是不多见的,而且起笔出手不凡,写诗的诗龄又不长,堪称诗歌奇才。在她写作时间不长、且为数不多的文学创作中,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她向各个方向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或说蕴含着各种潜在的艺术素质。她是真正将精英与大众、学院与民间、高雅与媚俗、先锋与颓废完好结合一身的后现代性文本,她的后现代性个人化口语诗歌文本充分、恰当地体现了后现代文化的夹生、杂半、混杂、拼凑的多元共生的特点,一如我们看到的在其诗歌中反讽、戏拟、拼贴、口语、叙事无所不用其极的表现。

艺术在她那里通过极端个人化的方式而无限地趋近于普遍性的大众,它们是那么完好的又是那么矛盾的结合在一起,她仿佛生就是一个矛盾的特殊体。在艺术写作上她好像没经过起跑的锻炼就已经烂熟了,没经过先锋的激进就直接腐朽颓废了。因此她是这个时代快餐文化的一个产儿,或说典型文本。另外,1990年代以来中国特定的后现代文化背景,又必然使拼贴、戏拟、反讽等其他后现代性手法开始大量进入诗歌,使1990年代以来的女性诗歌在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手段而兼有小说、戏剧、散文等现代性风格的同时,又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后现代性特征。也即呈现出现代与后现代亦庄亦谐的两种不同风格的写作模式,而进入鱼龙混杂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双重写作时期。但是,以上这些写作变异基本上是属于在诗歌写作观念上和艺术手法上的个人化变异的倾向,它基本上体现的是“怎么写、如何写”的问题,实际上当代女性诗歌的个人化倾向还不仅体现在“怎么写,如何写”的艺术技巧层面上,它更体现在“写什么”的层面上,也即体现在诗歌写作思想内容题材的个人化变异上,这种思想内容题材方面的个人化变异主要体现自1990年代以来的女性诗歌已告别了1980年代中后期高昂、单调的性别对抗而进入了一个激情和词语磨合的时期,并在激情和词语的磨合过程中,转入对日常生活的散文化抒写和个体内在生命的沉思。同时,在日常生活的散文化抒写和个体内在生命的沉思中展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共存的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美学写作态势。正是由于这种内容层面上的多元性个人化抒写展示,于是在1990年代以来的女性诗歌写作中,我们既会看到翟永明、王小妮和陆忆敏等充满哲理深度的现代性诗作,也会看到安琪、尹丽川等的充满游戏消遣的后现代性平面诗作。既会在安琪的《诞生》中看到“爱情的碎片”,也会在郑玲的《渴望麒麟》中看到爱情的神圣;既会看到陆平的《烦恼细细密密》,也会看到唐亚平的《形而上的风景》;既会看到扶桑的《乡土戏》,也会看到徐久梅的《阵痛的城市》;既会在陆平的《城市歌谣》中体会城市的喧嚣与浮躁,也会在蓝蓝的始终充满神性的写作中领略乡村的宁静和幽美。

由于1990年代以来女性诗歌在内容层面上的多元性个人化抒写展示,使得无论是抽象的形而上的生命沉思,还是形而下的具体微观日常生活的细小角落都在1990年代以来的当代女性诗歌中得到了巨细无遗的展示。因此,个人化抒写的结果必然造成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多样性表现。同时,这种内容上多样性的个人化展示中自然也就带来的良莠并存的诗歌写作现象,使得一些不合时宜的、平庸、不健康的内容也混杂的走进诗歌中。如“我是个平和的女子/能吃开心的食物/我的手指上有绿色的斑点/那是一个日子变的/那是日子好看/并纪念一个杰出的人//我在大街上穿着大摆裙/腰肢纤细/动不动说一句漂亮的英语”(邵薇《过日子》),这样的诗呈现的是大俗大媚的人间烟火的凡俗取向,它几乎就是日常生活的复制。还有的诗歌甚至直接就以日常平庸的心态来命名诗歌,如蓝蓝的《让我接受平庸的生活》。此外,象海男的《翻开今天的报纸》,林珂《酒这东西》,路也《两个女子谈论法国香水》也都是表现平庸的日常生活俗事。这样由于时代转型和诗歌写作自身变革合力促成的现代性结果,就使1990年代以来的当代女性诗歌写作,无论在思想内容层面,还是在艺术写作形式、手法、样态、审美选择上,都呈现出一种反对一切宏大叙事的个人化的转型态势和倾向。以往那种作为现代性宏大叙事话语的国家性、民族性、阶级性话语,在1990年代以来这个大众消费文化盛行的特殊时代里就自然转化为一种更具时代性的个人性话语。如果说,1980年代中后期的女性诗歌的崛起是这种个人性话语即将崛起的一种最早、最明显的征候,那么只有在1990年代以后,在这种特殊的后现代性社会文化语境下所造成的真正个人化时代,女性诗歌那种高昂的单一向度的性别对抗话语,才能真正转化为一种更具时代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也即去性化以后的个人性话语。

三、结语

口语艺术范文篇7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播音主持;语言艺术;运用策略

在媒体传播环境下,播音主持需要通过规范、生动、灵活的语言,将最新的资讯、新闻和信息传递给受众,并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看法,以引导受众,传播正能量,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对播音主持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在主持工作中不仅要运用完整语言准确地表述事件,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应该提升语言的艺术性,让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感受语言的价值和力量。

一、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特征

1.口语化的艺术特征在传统媒体语境中,受众对播音语言风格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如严肃谨慎、感情饱满、真诚有力等。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民众对播音风格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播音主持开始用接地气的语言主持节目,换句话说,是朝着口语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在新闻报道中,播音主持在客观表述新闻的过程中,所选择的语言更加口语化、平民化,减少官方用语的使用,更加贴近百姓的日常口语。例如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主播说联播》节目,主持人采用短视频方式对新闻进行播报、点评,不仅金句频出,更是紧跟时代。节目中主播用了许多亲切的称呼,避免了正式称谓带来的距离感,让网友耳目一新、欣然接受;在新闻播报中主持人常常会用“你也听说了吗”来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你说是吧”这样的发问来引发共情讨论。这样的语言风格会拉近民众与播音主持的距离,也会提高民众对节目的关注度。2.个性化的艺术特征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节目层出不穷,受众希望在大量的同质化节目中发现亮点,因此,更加重视节目的个性化。基于此,播音主持在语言上也开始摒弃呆板、生涩、模式化的表达方式,重视个性化的彰显。其实,在传统媒体中,个性也是彰显播音主持语言魅力的重要途径,例如我国著名主持人杨澜、白岩松、何炅、汪涵等,他们一方面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一以贯之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还会根据节目风格展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营造出与节目相符的氛围,使受众受到感染,积极参与其中,体验到身临其境之感。只有凸显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展现个性化的特征,主持人才能在新媒体语境下脱颖而出,获得受众的关注,并利用自己的语言影响受众,用多元化的声音构建健康的舆论环境。3.多元化的艺术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在新媒体语境下也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许多播音主持利用信息资源,抓住时代特色,紧跟时尚潮流,对语言进行精心设计,让语言既能展现出客观的信息内容,也能呈现出时代的特色。如今,在新闻播报中运用网络用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如何让网络用语正式化、传递出时代的正能量则是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体现语言艺术特色的关键。例如在《主播说联播》节目中,主持人重视网络语言的运用,在节目中将大众熟知的网络用语作为语言材料,播报严肃新闻。在讲述中国芯片制造技术时,央视主持人郭志坚说道:“这些‘黑科技’有中国芯,更有中国心。”这里用网友常常用的“黑科技”一词来说明中国制造技术的发展,不仅让节目语言更加生动,同时也体现出了时代特色。

二、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运用策略

1.夯实播音主持语言功底,规范语言表达规范性是语言艺术性的重要体现。在新媒体语境下,每个人都有了发声的渠道,许多人跨界进入播音主持行业,而一些人的语言缺乏规范性,不仅让节目毫无艺术感,更影响了舆论环境的建设。对此,媒体行业应重视播音主持的语言功底,加强对播音主持的语言能力考核,加强语言规范性;同时,播音主持自身也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加强学习,有意识地规范自我言行,在健康的语言体系中形成独特的主持风格。2.播音主持应注重口语的运用,让语言更加真实亲和在如今的新媒体语境中,口语化形式的节目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喜爱和关注。这些节目中的主持人思路清晰、语句精准并且较为口语化;同时节目制作播出过程中对语言进行艺术性的处理,融入一定感情色彩以提升节目氛围。基于此,我们在节目制作中可以汲取他人的经验,从口语中汲取力量,丰富节目的语言表达,提高节目的真实度,拉近主持人与受众的距离。3.播音主持应丰富语言表达内容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播音语言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贴近受众生活,同时也促进了播音主持的多元化发展。基于此,节目在制作中应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潮流,整合新媒体渠道,综合利用新媒体资源,让节目语言更加丰富且具有吸引力。4.播音主持应塑造个人形象,提升语言艺术运用水平新媒体语境下的播音主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应对新的传播环境,播音主持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语言艺术运用水平,树立健康向上的个人形象,用语言展示内在修养、传递正能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的风格需要创新,而语言作为塑造主持风格的关键,则需要不断锤炼和完善。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的语言呈现出个性化、口语化、多元化等特征,凸显了语言的艺术性。基于此,播音主持应在语言方面不断锤炼,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注重展现语言的艺术性,用语言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白月.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J].记者摇篮,2021(06):48-49.

[2]王江红.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09):137-139.

口语艺术范文篇8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运用

正确的语言是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要求更为严格。语言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门艺术,它的正确运用既能积极引导学生们的学习,又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1]。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认真把握语言艺术。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语言艺术的把握决定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需要通过教学中所运用的语言艺术来体现,这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效果,也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2]。(一)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就无法清楚明了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也无法向学生表达生动形象的情感,更无法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高大的形象。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并非形成于一时,而是通过平时教师在课堂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讲述和熏陶逐渐提升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运用技巧和习惯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能力。这种潜移默化的语言艺术影响,会慢慢使学生对语言的应用和表达更加熟练,对语言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从而逐渐掌握语文中语言的技巧。相反教师对语言艺术的不熟练、不精通也会直接造成学生对语言学习的不重视,从而影响对语文的学习。(二)教师的语言艺术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技巧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则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课下进行总结和思考,了解教师在语言艺术上的思维方式,认真思考和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在课堂以外的语言艺术和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通常情况下,教师的语言艺术形式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比如,理性的逻辑分析讲究语言的缜密性和严谨性,可以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而故事之类的讲解则讲究生动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课堂幽默的语言艺术则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思维方式,因为在将语言艺术传达给学生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受到禁锢,失去独立的判断能力。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三)教师的语言艺术影响学生的审美取向。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而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魅力也会成为学生追求的一种美,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师的讲解中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提高自身的语言审美意识,让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语言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门艺术[3]。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是以传授知识,培养学生为目的,讲究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其中语言特点必须生动形象、清晰明了、通俗易懂。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具有一般事物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科学的语言艺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学语文教学是为学生传授知识、传播文化、交流情感的过程,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科学授课的素质。大学语文教师作为教学工作者、知识和文化传播者、情感传达者,必须合理运用语言艺术。教师是教学中语言的主导者,其对语言艺术的运用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要用词用语缜密、准确、合理、规范、符合逻辑,即语言艺术的运用要讲究科学性。(二)语言艺术的运用要有针对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日常交际用语讲究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也很有针对性。大学生虽然不同于初中生、高中生,有一定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缺乏一个规范、系统的知识结构,有的大学生甚至还存在着叛逆心理。鉴于此类问题,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的运用要讲究技巧,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听课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进行故事的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或者进行情景的模拟,让学生融入到教学课程中。对于一些掌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加以简单引导教学;对于一些比较难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语言的使用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4]。(三)启发式的语言艺术。时代在发展,教学也在进步。传统的一言课堂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已经登上教育的舞台[5]。当代教育中,学生已逐步开始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书本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四)口语化的语言艺术。语文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加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复杂的知识内容口语化,讲课时要求声色俱佳,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知识更容易理解,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大忌就是教师只会拿着书本开始念书,而不是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得很多的名词定义难以理解。只有将书本内容口语化,使内容通俗易懂,才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口语化的语言艺术融合了语音、语速、语调,加以情感的渗透,能够将复杂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口语表达,使语境的表达更加生动传神。大学语文教学中,口语化的语言艺术已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不仅便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还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但是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口语化并不是将一些口头禅或简单的日常口语用于教学,而是将语文书本内容和口语相结合,使语文更具有语言魅力[6]。(五)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与其他学科一样,语文教学也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语言的运用要求严谨。除此之外,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有吸引力,教师的语言艺术要生动形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7]。之所以具有此特点,原因在于语文的文学特点,语文中的很多文章来自于各个名家作品赏析或者节选,而名家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在名家作品赏析时的语言特点必须把握生动形象的特点。而在诸多的名家文学作品中,其内容又多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流露,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情感的表达和流露无形中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对于散文类的作品或者情感类的作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语言艺术的运用则要注重情感的流露,将文章中作者或者主人翁的情感清晰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动人和可贵之处。情感的交流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彼此之间的沟通才能更顺利。如果语文教师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只注重文章内容本身的教学,忽视情感的表达,则只会降低课堂效率,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不能够真正理解和感悟作品的情感,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远。从整体来说,大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言艺术要讲究科学合理、要有针对性,能够启发学生,能够通过口语化的方式生动形象的传达情感。语言艺术能够使教学工作变得轻松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在无尽的变换之中体验语文文学的魅力[8]。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提升措施

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水平越高,其影响力和魅力就越大。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要提高,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提高朗读水平。朗读在语文中的意义十分重要,朗读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讲课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提高教师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其次,创造新的语言艺术。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社会文化与文明也在不断进步。社会中的新鲜用语也在不断更迭,大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关注这些新的语言形式,并细心总结,加以灵活运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创造自己独特的语言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再次,学习优秀的语言艺术。语言艺术要想提高,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优秀的语言艺术,从中吸取精华,然后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艺术。学习的过程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与自己的语言艺术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语言艺术,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张彬 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俊霞.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探析[J].语文建设,2013,(01):68-69.

[2]王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读与写杂志,2012,9(11):55.

[3]雷艳.试论大学阶段语文教师语言教学的艺术表达[J].语文建设,2014,33(31):17-18.

[4]吴杨春.浅析大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艺术表达[J].中国教育,2012,(19):25-27.

[5]曹永军.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学科建设,2012,(02):176.

[6]马传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探析[J].吉林教育•教研,2014,(13):52.

口语艺术范文篇9

关键词:口语传播;播音主持;人际沟通;言语思维

西方口语传播学所强调的个体的语言传播与综合沟通能力应该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这正是当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所忽视的,更是现有教育模式下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短板。由此,口语传播学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提高言语沟通能力、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探索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鲁景超在新近发文《关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要从大众传播向新媒体和人际传播拓展,开拓口语传播疆域。进一步明确了口语传播学对播音主持艺术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在“自我沟通”中明确播音风格

“自我沟通”是口语传播学中所有传播类型的层次基础,也是各种口语传播行为的基础。播音主持业务所呈现的传播样态则完全被包含在口语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之中。所以,“自我沟通”是播音员主持人口语形态的层次基础和行为基础。播音主持是一项与人交流的工作,是否能够完成高质高效的沟通是检验主持人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准。要想和他人沟通得好,首先要学会与自己沟通。通过自我沟通,不断地认清自我,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得到更明确的指引。自我沟通训练可以帮助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纠正和补充对自我的认识,准确发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能力所在以及话语风格。自我沟通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具有自我说服的作用。自我说服经历了自我论证、自我矛盾,最后产生结论,衍生行动。这一反思的过程是个人成长和变化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自我坦露,自我暗示,社会比较,获得平和理智,充满自信地自我认知,在明确了自己的个性化优势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通过自我交谈使个性化自我和社会化自我相互碰撞和协商。例如,学生的个人意志是要在专业领域发挥自身思维和语言能力强的优势,而社会化的自我则进一步要求自己通过应聘或参加比赛的方式,展示个人优势,一步步成为一个优秀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再比如这个学生的个性是温和善解人意型,那么社会化的自我则进一步明确了他需要通过自己的一步步学习和积累,成为一个话语风格温暖平和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特点及优势,在其有潜力或是擅长的领域着力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越发地认识到自己在何种领域可以得到赞赏,在哪个领域努力钻研更易获得成功。此外,进一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使他们对自身言语风格有逐渐清晰的认识。

二、在“聆听”中完善人际沟通

大众传播能力是播音员主持人必备的基本能力。主持人节目的出现又将人际传播的手段融入大众传播,他们以亲切的姿态和平等的态度以及丰富的情感拉近了广播电视和受众间的距离。换言之,主持活动本是通过大众传媒放大了的人际交流中的行为。所以,主持人在具备高超的大众传播能力的同时,也应拥有丰富细腻的人际沟通的技巧。人际沟通是一种双向交流。现有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怎么说”上,而对“说什么”“为什么说”缺乏思考。这种做法显然会对达到人际沟通高质高效的目标形成阻碍。“聆听”在沟通中十分重要。有效地倾听,给对方提供“心理空气”,满足对方的精神需要,这时候你才能集中精力和心力,去解决问题,或发挥影响力。只有理解倾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应答和交流,才能推进话题的深入和提高沟通的效果。只有会“听”,才知道“说什么”“为什么说”。聆听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升。这对主持人尤为重要。口语传播学中关于“聆听与沟通”的内容为播音专业学生提高聆听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教师可以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聆听的过程,化解有效聆听中的基本障碍,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例如,开展词汇层面的听记听辨训练、话语层面的概括听辨训练和语义层面的隐意听辨训练等。

三、在“小组沟通”中协调各方

播音主持的工作是与人交流的工作。不仅要与受众交流,还要与嘉宾交流,与编导、摄像、后期工作者等交流。播音主持工作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它是由团队共同完成的。所以,播音主持教学中如果融入“小组沟通”相关内容,对培养学生团队协调能力有积极影响。小组沟通的理论来源于西方口语传播学,小组沟通的目的是小组成员的才智、能动性在组内得以发挥,以利于小组共同目标的圆满完成。目前的播音主持教学是以小组教学结合大班授课的模式开展。小组教学是一位专业教师带领一组同学(10~20名学生人数不等)进行实训,在大班授课中的理论知识的引领下,展开实践,组织训练,以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这种小组教学的方式被称为小课训练,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小课训练本身就可以被视为小组沟通的过程,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其间需要相互依赖、相互帮助。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为小组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并以项目展示的形式检验学习成果。注意观察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行为,因材施教。同时,制定小组规范督促学习目标的达成。还要通过小组权利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创新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小组沟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传媒行业虽分工细致但要求播音员主持人一专多能。主持人需要深入策划甚至是节目制作的团队中去,这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更有益于整个节目的成长。在节目进行中,主持人的中心地位体现在其对整个节目的把控和协调上,无论是流程的演进、时间的掌握、气氛的调节以及对于突发情况的应变,都需要主持人借助小组的沟通能力协调整个节目的运作,与各方沟通,使节目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四、在言语思维中流畅即兴语流

即兴口语是现有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下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短板。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体系在建立之初到后来一直沿用的即兴口语培养模式是从广播电视语体的角度展开,即结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实践当中的语言样态,从复述、描述、评述等方面进行训练。这样的训练方法确实起到直接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一旦进入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生活中的语境,自然的交流仍然受到自身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的限制,出现语流失畅、词不达意的状况。显然,在教学方面,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除了从广播电视语体语态入手,还应该向口语运用的更广阔的疆域拓展和深入。口语传播学中研究口语的沟通能力不能局限在某一语境下,其研究对象有更丰富的语言环境,也有更为本质和核心的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的生成等概念和规律,这些都为专业的教学和提高即兴口语能力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口语传播的研究领域已有学者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他们认为言语的外在表现与思维的内部感知存在模式化的连接关系。即兴口语是在语法约束力和语义生成力的辩证运动下生成的。所以,在即兴说话时,流畅的语流和精准的用词要靠语法约束力和语义生成力的双向提高来实现。根据这一模式的启示,我们在播音教学中可以衍生出多种训练方法。而这种打破现有的广播电视语体规定下的教学内容,依托口语传播学找寻更广阔天地和更深层理论依据的教学思路显然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更能打破专业人才市场供销不对路的尴尬局面。

五、结语

基于对西方口语传播学现有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即将口语传播学中的“自我沟通”“人际沟通”“小组沟通”等研究范围下的知识内容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实务相结合,作为新的指导播音主持实践的理论利器,这是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创新思路。教学实践也初步印证了这一思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口语传播学研究的不断推进,将为播音与主持专业理论与实践提供更广阔的理论视野。而播音主持实务的实践发展也将为口语传播学理论的研究提供更加丰沃的现实土壤。

作者:冯夏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吕行.言语沟通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2-28.

[2]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310-313.

口语艺术范文篇10

关键词:当今语境;播音主持;语言艺术

在当今语境下,播音员有着属于自己的语言艺术特色,他们需要不断受到自我的创新与发展,才能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他们传播方式以一种专业口语化去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不仅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也展现出播音员的独特艺术魅力。播音主持作为广播电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其要求播音员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有属于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样才能更好地把一档栏目或一个节目带动起来,也不会缺失观众群。

一、播音语言个性化

新媒体语境下,播音员在播音过程中,唯有突破常规传统方式的播音语言,才能突出个性化,使自己专业发展领域空间得到扩充。很多主持人都有着属于自我的独特语言个性化从而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如大众较为熟悉的支持人有:白岩松、鲁豫、小S等。主持人的个性化特征主要是指在专业领域和能力基础上,所具有不同于其他主持人的特点,这也就是先天气质上所占领的优势。如《康熙来了》中主持人小S的语言感染力很强,任何时刻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走向。她会时不时自嘲自己,而这个自嘲的技能就是幽默的最高境界,她会拿自己不足和失误去进行“自涮”,对一些丑和羞从来不遮掩,反而将其扩大、夸张、分析,然后很巧妙地自圆其说,博观众一笑。小S还拥有豁达乐观的心态,有着超于常人气度,还有能够把握全场节奏的方向,所以小S在多个综艺节目中担任主持人,其节目收视率都不会太低,是因为她的独特语言个性化减轻了主持人与观众的疏离感,双方心中的疏离感的减弱将直接转化为接近与信任。

二、播音语言时尚化

随着社会的不但发展和进步,主持语言风格也有着一种新趋势,那就是播音语言的特殊性。由于主持人走在时尚圈中,其自身语言也要提高到一种深层次的境界中,更是播音语言个性化的集中体现。只有与大多数主持人风格相向而行,这才称作时尚,若某种文化或意识已经被大众所普遍接受,那就不能再被称之为时尚,在时尚的边缘永远只能得到少数人的认可和接受,若在这个接受的过程中,越来越多人所认可和接受,那时尚性便面临濒临灭绝。因此,一位主持人想真正的走向成功和赢得观众,那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社会的步伐,使自己才不被社会所抛弃,而让自己主持更具有时尚化。作为一名播音主持,在追求时尚的步伐中,不要盲目追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主持人的语言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因为它是一种社会化的语言,具有互补性和兼容性。在这个新媒体语境下,各种语言的外入,地方用语、港澳台用语、网络热词用语等相互交融,使得主持人也要接受新型语言使用,让自己语言得到时尚化和规范化。如李咏在主持春晚时,语言以朗诵方式表达出现,采用口语化,运用网络热词,充分展现出李咏语言的时尚化和个性化,增强了视觉和听觉的感染力,也让观众耳目一新。

三、播音语言口语化

时代的发展使得艺术与大众日常生活距离越来越近,广播电视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就要注重语言口语化,展现人际传播中贴近化的特点,避免出现一些人际传播之间的交流问题,要实现艺术化和生活化相交融,拉近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播音员在播音过程中,要准确的发音这个在任何节目和时代下都是极其重要,口语化的运用更是对传统播报语言的发展,更是做到语言的生活化。播音语言的口语化将是对语言“美”进行充分的诠释,美成为了一种以语言形式存在的大众文化,却受到大众的如此喜爱。语言的表达是播音主持的基本功,播音语言总是有一些创作成分,对语言情感有着情感的把握,也有着一定的规范性,这些都需通过自身语言的不断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把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技巧相融合,让播音主持把自我的口语化达到一个新高度上。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播音主持语言风格都在进行着改变,较为集中的存在于播音语言个性化、播音语言时尚化、播音语言口语化等方面。只有把这些方面的语言艺术性彰显出,才能实现节目的创新与发展,从而创造出主持人的自身独特风格,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来进行欣赏,使节目优势最大化展示出来。此外,栏目的内容也需要配合主持人语言风格进行创新,把多元化元素融入,并把艺术性与效益性相结合,把节目的特点推崇出去,以求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收视率。

参考文献

[1]蒋萍.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点探讨[J].科技传播,2016,8(12):41-42.

[2]蔡贺,张睿,胡潇.新媒体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5):106-111+119.

[3]曲海红.播音语言的用声研究[D].吉林大学,2013.

[4]贾宁,李浩.追求播音主持语言创作“说话”的实质——论“播音腔”的含义[J].今传媒,2013,21(08):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