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2:01:23

看图范文篇1

一、学文前指导看图,要明确目标根据画面,应先指导学生从整体看,了解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或有什么),在干什么之类的内容。多幅图的,要看有几幅图,主要内容是什么,为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奠定基础。

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统编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温暖》可分两个层次进行看图训练。其一,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答出“和清洁工人”“在马路上谈话”,就应属达标。至于谈些什么之类深层次的内容,应该在学文中再次指导学生看图解决;其二,通过理解文题“温暖”的意思,进一步指导看图。思考图中是什么时间,与文题“温暖”有什么关系?注意不要马上“揭底”,要带着悬念去指导学文。

这里要强调的是:学文前指导看图时间不能过长,学生初步了解图意,教师就应立即转入学文,学文中再加深理解。老师要精心设计思考题,万不可引导学生一次性把图‘看透看懂”,更忌放纵学生离开课文内容漫无边际地去想像,去争议,致使学生思维混乱,造成教学耗时低效。

二、学文中指导看图,要抓准契机

讲读课文,在对重点句段、中心句段的理解过程中,需要再一次指导看图,图文并重地促进学生加深理解,增强教学效果。难以理解的句段,抽象生僻的词语,也可以通过再次指导看图去感知形象,减小理解难度。

这里对老师的要求是:要把握好指导看图的契机。思考题指向要明确,指导看的部位要确切。对学生的要求是:看得细致,想得充分,说得到位。总之,要做到图文并重,把图看明白,把意思说明白。

还以《温暖》一课为例。这课讲的是敬爱的亲切问候一位普通清洁工人的感人情景,歌颂了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和清洁工人亲切握手、谈话的场面,是中心句段,重点句段。要按由人物到景物、由近及远的顺序指导学生仔细有序地去观察,充分合理地去想象,入情入境地去表达。要通过引导观察、提示想像、表达交流三个训练层次,使学生观察想像到:近处,面带笑容,双手紧紧握着清洁工人的手;远处,人民大会堂里还亮着灯,门口停着的汽车,司机(或警卫员)在车边等着。路上没有别人,树上有几片黄叶落下,说明又工作了整整一夜。训练学生能结合书上的语言表达出:又整整工作了一夜,刚要上车,看见远处有一位清洁工人正在扫街道。他走过去,双手紧紧地握住工人的手,亲切地说:“同志,辛苦了,人民感谢你。”这里对“远处、走过来、紧紧握妆等词语和“同志,辛苦了,人民感谢你”这句话的理解,要通过图文结合去处理,训练到位。使学生观有所感,读有所思,情景交融,受到教育。还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秋风、落叶、深秋、清晨的景色,体会“给人民带来春天般温暖”的作用,理解用“温暖”命题之巧处。

三、学文后指导看图,要明确目的

看图范文篇2

本班共有30名幼儿参加看图讲述兴趣小组。其中有18名幼儿参加过上学期的看图说话训练。经过一学期的锻炼,大部分幼儿能看懂图意,并能简单地说出一部分。但是幼儿的语言组织仍很混乱,不能完整地说出大概,更不能表达正确的意思。

二、学期目标:

1、学说简单的句式,认识简单的词语。

2、能看懂图意,并进行简单的描述。

3、培养幼儿说完整话的习惯,培养幼儿对讲述的兴趣。

三、具体安排:

时间

讲述内容

目标

小猫吃鱼

1、知道不能边吃边玩,懂得保护自己。

2、学习词:一边``````边

3、能讲出图片的大意。

在医院里

1、理解图片内容,学习简单的讲述。

2、识字:医院、生病

3、学习短句:有的……有的……还有的

谢谢长颈鹿

1、识字:森林、打扮

2、在理解、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简单的语句编故事。

你真勇敢

1、培养幼儿勇敢精神。

2、学习短句:“,,你真勇敢”

3、丰富动词:啄、赶、扔、打

长尾巴

1、能根据画面编故事。

2、激发幼儿思维和想象。

3、识字:尾巴、吃饭

捉迷藏

1、学习和运用带动名词、方位词。

2、引发幼儿讲述的愿望,能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

3、识字:藏、找

时间

讲述内容

目标

白房子

1、加深对颜色的认识,学说相应的词。

2、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3、识字:房子、雪

拔河比赛

1、通过边表演边讲述的形式,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

2、学习并正确使用“拔、拉、吹”等动词。

3、识字:加油、拔河

救救小鸟

1、能清楚地讲述画面的大致内容。

2、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

3、识字:小鸟、气球

小兔搬家

1、鼓励幼儿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

3、学习运用动词:搬、抬、钻、躲

敲门

1、培养幼儿文明行为和礼貌语言,引导他们辨别好坏。

2、学习“咚咚咚地敲”、“嘎嘎嘎地叫”、“撕破了窗纸往里瞧”、“轻轻地敲门”

一块西瓜皮

1、培养幼儿不乱扔瓜皮果壳的卫生习惯和关心他人的思想品德。

2、引导幼儿完整讲述。

学习动词:踩、滑、摔、扶、擦

补书

1、培养幼儿勇于承认过失、做事诚实的良好品德。

2、能简单讲述故事。

3、识字:撕、补

有趣的比赛

1、激发幼儿的谈话兴趣,保持幼儿讲述的连贯性。

2、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说出动物的各种动作和交通工具的名称。

会变的花裙子

1、引发幼儿看图讲述的兴趣。

2、学会用简单的描述性语言进行讲述。

3、识字:裙子、漂亮

一个和四个

1、培养幼儿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看图范文篇3

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电视里,还是在街上,在路边都可以见到大大小小的广告,而在一副副广告中可以看到图形、色彩、文字,这些图形、色彩、文字又是怎样构成广告的,在广告中起什么作用,占有什么地位,以及他们在广告中的重要性,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等等,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广告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种形式,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商业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和重视,越来越成为企业、公司、厂家等用来赚钱盈利的重要手段。广告设计这种说明性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播方式,拥有自己的设计元素,通过设计师们精心地运用这些设计元素,利用有效的媒体传播,如印刷、电子、户外、交通工具等来为企业、公司、厂家准确而迅速地将信息传达并给予目标消费者,使消费者通过自己的视觉和心理反应来取得对产品和劳务的一些信息,来产生购买欲达到促销的目的。

二、图形在广告中的表现形式

图形是一种符号,是通过模拟对象或者与对象相似而构成,如照片就是某人的图像符号,人们对它具有直觉的感知,通过形象的相似就可以辨认出来,图形也是一种语言,在信息交流中具有超越国界和种族的优势,同时图形具有符号性、传播性、独创性、易识别和记忆性,它能以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形式来给画面增加强烈的视觉效果,是一种视觉语言和有意味的形式,是设计作品中最敏感以及备受关注的视觉中心。图形的这些特点使得在广告信息的传达中,能够有效的传达出不易言表的信息内容,例如食品广告的诱人食欲,就是通过图片的这种特点来表现出食品的诱惑力;图形还具有对气氛的表达,如喜庆的气氛和悲哀的氛围都能通过图形很快地让我们感知到。在广告设计中图形、色彩、文字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能否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的是广告的画面能否吸引消费者,要使广告的画面能吸引消费者,其中图形是人们最受关注的视觉中心,是广告的主要传播元素,也是最重要的视觉元素,同时能使消费者产生趣味性以及提高注意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工具在设计中的广泛运用,使得图形设计的手法与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例如图形可以依靠摄影、电子媒介的形式出现,也可以用绘画、插图的形式出现,甚至还可以用最基本的点、线、面的构成形式来出现;图形的实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可以是二维的,也可以是三维的,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矛盾的。

三、图形在广告中的作用

从上我们可以知道,图形是广告设计的主要元素,那它在广告设计中有什么作用,是怎样表现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准确传达广告的主题,并且能够使人们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广告的“看读效果”;另一方面是有效地利用图形的“视觉效果”,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最后一方面是猎取人们的心理反应,使人们能够被图形吸引从而将视线转向文字。图形追求的是以最简洁有效的元素来表现其富有深刻内涵的主题,一副好的广告设计作品无需要文字的注解,只需要看到图形后就能使人们迅速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图形是广告设计中的主要部分。图形设计得能否成传递与沟通,一副好的图形设计可以在没有文字说明的情况下,通过视觉语言来进行无声的交流,跨越地域的限制、突破语言的障碍、融合文化的差异,从而达到无声感染的艺术效果。例如在设计“耐克”运动鞋的广告时,就是采用美国篮球巨星乔丹在投篮时的球场腾空飞跃的动态图形,一双腾空时的双脚,穿着一双“耐克”牌的运动鞋,一只托住篮球的右手正在向篮球网里投去,另一只紧靠大腿的左手正往穿着鞋子的脚靠拢,这个图形的形象逼真,一目了然,画面中几乎无需文字的注解,只是用了一个简明而寓意深刻的动态图形就说明了设计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和传达的目的。由此可见,图形在广告设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在广告设计里没有图形,不管广告设计中用多么华丽的文字语言,色彩运用得多么的漂亮,这样的广告设计都不是一副完美的设计,也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在广告设计中图形比文字、色彩更形象、更具体、更直接,有一种“一图顶万言”的传播效能,图形也是沟通世界的“世界语言”,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幽默性和国际性,这些都是图形的魅力所在,也是无法被文字、色彩所取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四、图形在广告设计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商品广告、劳务广告还是在企业广告、社会广告中,图形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一幅新颖而又富有创意的广告才能有效的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广告要有创意必须图形得创意,广告设计的元素图形、文字和色彩,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图形了,图形元素之所以是广告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是因为图形是文字、色彩所根本无法具有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有效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图形在信息的传达上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是文字、色彩所无法取代的元素。我们就图形的直观性而言,主要体现在视觉元素的识别上,文字我们不认识就没有办法知道它的真正含义,即使猜测到了它的含义也不一定准确,而图形则不同只要表现的视觉元素是我们所熟悉的,我们就可以联想到并能基本准确地猜测到它的含义,对于一些复杂信息的传达,图形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示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基本特征,在识别的速度上也要快于文字,图形理解是一目了然的,而文字的理解是要逐字进行的。一个普通、没有创意的图形放在广告中,尽管有标题,文字的详细说明、色彩的丰富运用,但可以想象出这幅广告设计作品是如何的一种设计,一定是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因为在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年代里,时间是多么的宝贵,没有人舍得花很多时间停下来慢慢的那一瞬间,用自己的双眼来捕足外界的事物以获取信息,而在这一瞬间里能够先进入人们视线的就只有图形了,只有从图形的创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兴趣,把视线引进来去了解文字的内容从中获得准确的信息。在广告设计中有时也免不了要用文字来附加图形所要表达的含义,但文字不能完整地表达图形所要显示出来的内涵,只能起到一种补充说明的作用。一副好的广告设计源于好的创意,一幅有创意的图形,就像是一个窗口,能在优美的形式载体下,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而准确、生动的图形语言对于一个设计主题的表达,广告信息的传递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可见,图形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广告的质量。既然图形在广告中有如此重要,那么它在广告中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表现形式、风格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知道图形在广告设计中的方法很多,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更好的图形来传播信息;图形在广告中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就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效果,能准确地表达和实施广告设计主题所要表达的内容;图形在广告中的风格也是各种各样的,不同的风格就会传播出不同的艺术审美;图形在广告中设计理念也是各异的,不同的设计理念就会赋予广告不同的表现张力,并且能使广告内容更具有人的精神,因此,有人说在广告设计中,有了一个好的、新颖的图形,设计就成功了一大半,此话并非言过其实,而恰恰说明了图形在广告设计中具有重要性。

看图范文篇4

作者单位:天津市东丽区教研室

三想法指看图说话、写话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三个步骤。第一步:分想;第二步:联想;第三步:串想。因每步都有“想”字,故称为三想法。经过我们几年的实验研究,证明它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第一步,指导学生分想

分想指在看图说话、写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观察、了解图的整体内容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然后从图中找出说话、写话的内容和线索的过程就是分想。分想阶段可以分为四个小的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提出教学目标,完成第一个教学要求,完成第二个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下面,以“宁宁的针线包”(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基础训练五的说话)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进行导入新课的教学设计的。教师说:“今天我们继续练习说话,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这次训练的要求。”学生读后,教师再问:“看图说话、写话教学分哪几步进行?”学生回答:“看图说话、写话教学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分想;第二步,联想;第三步,串想。”

2.提出教学目标。教师边提问边展示这一步的教学目标:看图,了解图的内容,以及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按分想四要素说出图上画的是什么,从图中找出说话、写话的线索和内容。然后把这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两个教学要求:第一个教学要求,按分想四要素概括地说出图的意思;第二个教学要求,从图中找出需要联想的画面,也就是说话、写话的内容和线索。

3.完成第一个教学要求。按分想四要素概括地说出图的意思,分想四要素指的是时间、地点、谁、干什么。下面,以小学《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基础训练8的看图说话、写话《扫雪》为例予以说明(下同)。首先,提出教学要求:仔细看图,按分想四要素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画的是什么?也可以让学生一一回答下面四个问题:①图中画的是什么时间(或季节),你从哪看出来的?②图中画的是什么地点(或地方),你从哪看出来的?③图中画的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请你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如果画中的人物多,也可在联想时再给他们起名字。④他们都在做什么?然后按分想四要素用一两句话概括,简略地说出这几幅图的意思。在学生一一回答这四个问题以后,再让他们用一句话说出图的意思。需要指出的是,这句话要把四要素的内容都包括在内。如可以这样说(仅供参考):“大雪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到学校清扫积雪。有的用小车把雪运走,有的扫雪,有的把雪堆到树根旁,有的听老师指挥清扫哪的雪”。这个教学要求强调的是表象的概括性和语词的提炼性。也就是说,学生感知多幅图后在脑中留下了图的印象(表象),经过大脑的加工,这种印象要转换成一两句话叙述出来。因此,这一步只要求学生把图的意思十分简练地表述出来,不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词描述图的内容。

4.完成第二个教学要求。从图中找出需要联想的画面,也就是说话、写话的内容和线索。教师可向学生提出:“想一想,图中哪些地方需要再详细说说。”如上例,可以选出运雪、堆雪和扫雪做为一下步联想的内容,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两项做为下一步联想的内容。再如,“宁宁的针线包”是这样设计的,教师边提问,边让学生观察这几幅图是什么意思。第一幅图的意思是:妈妈送给宁宁一个针线包;第二幅图的意思是:宁宁用它补袜子;第三幅图的意思是:宁宁给小弟弟钉扣子。最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三幅的意思:妈妈给宁宁一个针线包,宁宁用它给自己补袜子,给小弟弟钉扣子。

在分想阶段要干脆利落,不要拖泥带水,要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一步,这样可把时间用在联想与串想上。

第二步,指导学生联想

在分想的基础上,根据看图说话、写话的教学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联想与想象把应该详说(或详写)的内容说(或写)得比较具体、形象、生动。小学低中年级看图说话、写话常犯的毛病是看图后说(或写)得干瘪、简短。从表面上看是学生语词少,实质是学生看图后储存在脑中的表象模糊、暗淡、零散。怎样才能使学生看图后储存在脑中的表象变得丰富、细腻呢?这就需要通过联想与想象启动学生脑中的表象(以往储存在学生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形象信息),使图在学生脑中的表象与以往储存在学生脑中的各种表象产生相互作用,即通过表象的深化、分解、组合等运动形式使图在学生脑中的表象丰富、细腻起来。由于学生脑中表象的丰富性、条理性、细腻性决定着他们语词的丰富性、条理性和细腻性。所以,通过联想与想象,学生就能在看图后说得(或写得)比较具体、形象、生动了。在联想阶段,教师边提问边展示教学目标:看图后,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把话说得具体、形象、生动。然后,根据教学要求和图提供的信息展开联想。一般来说,多幅图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育性,联想时应围绕图中人物的思想言行进行。教师可通过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联想:1.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和服饰;2.分析人物心里想些什么;3.猜想人物还说些什么;4.推测人物有哪些行动。

学生联想时,可以四个问题同时进行,也可以各个问题分着进行。如果图中画的是动物,可采用拟人方法,按上面四个问题进行联想。对于景物,可从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闻到的和触摸到的几方面进行联想。由于通过视觉通道获得的信息占所有感觉通道获得信息总量的83%,所以,通过看到的产生的联想就非常重要。联想时,景物联想的线索可从景物的形状、颜色、大小、远近、状态、软硬、及质料等等方面进行。下面,以运雪为例说说怎样联想。运雪的学生有三个,推车的学生可叫小军,帮着推车的女学生可叫小莉,右手拿铁锨,左手帮着推车的学生可叫小亮。

小军的双手紧紧地攥住车把,使劲儿地推着车(动作)。满满一车雪,堆得像小山一样(形状)。小莉见了,心想:“这么多的雪、多重啊!”(心理活动)。于是,她也帮助推车。只见她双手紧紧地抓住车侧栏,用力地推着车(动作)。小亮见他俩费了这么大的力气推车,车行得还这么慢,也跑过来帮助推车(动作)。只见他右手拿着铁锨,左手使劲儿推着车(动作)。他们一边推车,一边高声喊道:“一二三,加油干”(言语)。他们推了一车又一车,校园里的雪越来越少,他们虽然很累,但很高兴。

教师指导学生联想可依次让学生说:他(或她)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然后,再把这些连起来说几遍。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下面的方法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

1.前后联想法。图是静止的,有些内容无法表现。通过前后联想法可以把静态的图变成动态的图。这样,浮现在学生脑中的表象就不仅仅是几幅孤立的图了,而是连在一起变成活动的图了,立体的图了。学生脑中的表象也就丰富了,细腻了。转换成语句表达出来也就具体了,形象了。

2.画面猜想法。画面上有些内容是无法直接表现的,如人的心理活动、语言等,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如上例,宁宁和妈妈说了些什么,画面是无法表现的。只有通过画面猜想,才会使画面的内容生动、具体。

3.表象联系法。把图中某一局部画面在学生脑中形成的表象与以往储存在学生脑中的相类似的表象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多种色彩纷呈的新表象了。这样,转换成语句表达出来就形象生动多了。通过联想与想象,图在学生脑中已经由静止的变成了活动的,由平面的变成了立体的。这样,学生就可以把丰富多彩的表象转换成形象、生动的语句表达出来,就可以克服看图后说得干瘪、简短的毛病了。为了使学生能学会用更多的语句和表现方法描绘表象,教师可以从课文或文学作品(包括优秀的学生作文)中给学生选择一些文章片断供学生学习。这样做,还有利于表象与语句建立紧密联系和对应关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步,指导学生串想

在分想与联想的基础上,根据几幅图的内在联系进行取舍,有条理地把几幅图的内容按一定顺序组织成一段话或几段话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串想。也可以这样说,通过分想、联想使图在学生脑中形成了鲜明的、丰富的、生动的表象(或表象群),再把它们按某一思路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序的表象群并转换成相应的语句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串想。通俗地说,串想就是把分想与联想阶段说的几段话串在一起表达出来的过程。串想阶段有两个要求:第一要有选择,不能把刚才说的话都说(或写)出来,而是要有取舍,做到详略得当;第二要有条理,按一定顺序(时间、空间或事情发展顺序)说(或写)出来。

看图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看图写话;培养策略

写作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生抓起。小学生掌握的字词不多,对周围事物观察也不很仔细,要写出一定字数的作文确实有一定难度。看图写话是一种很好的组织语言、激发想象力的小学低年级写作练习形式。对于看图写话的训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会看图训练观察能力

学习看图写话,前提是要学会看图。通过观察,小学生认识并分析图片的内容,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这是看图的第一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流畅的表达看到的内容。只有会看,才能够通过自己思考形成一个条理清晰的情节,勾勒出一个有情节的完整故事。

2观察与想象有机结合

通过看图写话,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如果是多个图片,还要注意事情发生发展的前后顺序,以及图片上静态的人和物究竟是谁、他或他们在干什么、结果怎么样、他们做的是否正确、你的看法。利用图片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把静态的事物转换成动态的想象情景,既发展了思维能力,又实现了写作训练的关键一步。

3看图说话侧重口头表达

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是一种语言实践形式。小学生的语言天赋虽然不是很发达,但是他们年龄小,心理顾虑不多,如果教师指导到位,一般来说小学生是可以有一定的提升。看图写话可以先从看图说话开始,通过审视图片内容,稍加思考,让小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再通过口语表述出来,让老师、同学能听懂。小学生很喜欢这种表现形式,他们觉得自己会说作文了,学会了看图说话,再进行看图写话就不会那么难了。

4看图写话侧重基础训练

小学低年级学生只能完成一些不成熟的所谓的写作。其实,对于小学生的写作,只要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等即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会逐步提升。

5以成功激励学生

看图范文篇6

一、指导看图,把握中心

看图作文,图画就是作文材料,看图就成了作文的基础。所以,首先让学生看图画,使之掌握这幅图的主要内容,把文章中心确定下来,然后再作文。怎样指导学生看图呢?笔者认为:首先从整体入手,弄清画面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画了些什么,谁在做些什么等,大体了解图意,掌握基本内容;其次,有顺序地对图的每个局部进行观察和分析,明显确人物之间与各部位之间的关系,抓住图画的主要内容;再次,抓住重点和细节,深入观察和想象。学生只有通过看图理解了图意,才能更年期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否则,脱离图意或者违背图意,不管文章写得如何,也不符合看图作文的基本要求。

二、有层次地观察,有条纹理地记叙

看图作文和命题作文一样,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一篇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组织材料,这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看图作文,首先要做到有层次地观察画面。如先看什么,后看什么,是从上到下或是从下到上,是从左到右或是从可到左,是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局部到整体等。看图,按照一定的确合理的顺序观察后,再把这些落到纸面上,文章也就会条理分明了。重要的是正确选好观察点,因为只有观察得有层次,才便于理清作文的顺序。各种图画不同,有的应该按事物的空间顺序写,有的应该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有的按事情类别写等。总之,只要根据图画描绘的实际情形,正确地选好观察角度,那样写出来的作文也就有条理了。

三、紧扣画面,合理联想

图面毕竟是一种平面,它包含不了事物的时间和空间的内容。这就必须依靠丰富的想象进行合理的联想,教学时引导学生根据图画上的内容,把自已所经历、所了解的生活中有关的人或事,补充到画面中去,填补画面中因时间和空间局限而未表现出来的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紧扣画面分析来的。所以,进行联想的依据就是画面本身。此外,我们在引导学生发挥联想时要善于由此及彼,化静为动,由形绘声,由表及里,前后引伸。合理联想是看图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决不是海阔天空的遐想,既要紧扣画面,又要合情合理,既不脱离画面,又不离奇古怪。

四、要抓住重点,恰当地描述

看图范文篇7

到了高年级,看图作文真的就变成一种限制孩子写作思维与表达能力的作文形式了吗?看图作文真的是很难教或不能教吗?我看未必。第一,无论是哪个年龄段,面对看图作文这一作文题材,看懂图意,尊重图意进行作文,这是必须的,这是看图作文本身的特性,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违反。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只要是让写作文,便必然会有写作要求,有写作要求,就需要有审题的步骤,审题要做的事情就是需要写作者明白这次作文要写或可写哪些方面的内容,怎样的内容是不能写或者是不属于这次作文的。写作的要求,不就是限制吗?非看图作文,是多由文字提出要求的,而看图作文,是由图画自身来提出要求与限制的。所以,说看图作文限制孩子写作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的论断既不科学,也是难于站住脚的。第二,因为图画内容的固定性,就认为看图作文不用教或不能教,这一观点也是不对的。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教者面对看图作文这一作文形式时,在自觉不自觉中,采用了一种静态作文思维方式,而不是采用动态的作文思维方式思考画面的内容。采用静态的作文思维方式,就是认为画面上有什么,就只写什么,是将画面内容转化成文字表述的一种方式。动态的作文思维方式,则是要关注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联系,可以采用顺势思维来想象,也可以采用逆势思维来构思,或者顺势思维与逆势思维相结合,进行想象、关联、拓展的作文思维方式。动态的作文思维方式,既要遵照画面来运思,更要让画面的内容活起来、动起来,而不是对画面的一种文字解说或翻译。

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6”来谈一下这个问题。这是一篇典型的看图作文。画面意思很简单,即使是三四年级的孩子一看都会明白的。如果按静态的作文思维方式来指导或写这篇作文,大致是这个样子:在桃红柳绿的春天里,屋檐下出生不久的一只雏燕从窝里掉了出来。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姑娘看到了这一幕。一只顽皮的小猫看到了掉在地上的小燕子,并且对它产生了兴趣……于是,全班学生的作文几乎都写成了这个样子,千篇一律,老师读得乏味,也很头疼,但这也的确是对画面内容的描述,这是静态的作文思维方式下学生的作文呈现与老师的感受。如果是动态的作文思维方式呢?如何让这两幅图幻化出生活的光彩呢?首先,要明确画面给我们提供的作文信息:1.春天及美景;2.人——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姑娘;3.一只从窝里掉到地上的小燕子;4.一只胖乎乎的猫;5.一个未知的结局。以上,是画面提供给我们的这次作文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元素,写作文时要围绕这些元素来展开。这是图意。其次,我们需仔细研读一下这次作文的要求:“然后想想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结果怎样?再把这个故事写下来。题目自拟。”在这个要求中,笔者觉得如下的这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想想看”,是强调除了画面内容之外,要求写作者不必完全拘泥于画面内容,一定要放飞想象的翅膀,想出画面间前后的联系与发展,想出精彩的内容与情节。作文能否写好,“想”是关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句话,针对的是第二幅图——猫燕对峙图。是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当然是这次作文的主要内容,更是要“想”的内容,这就要把这次作文的元素完全联系互动起来:1.小猫想吃掉小燕子,人猫经过“搏斗”,救了小燕子,将它放回巢里。2.小猫想吃掉小燕子,人来不及救走小燕子,就被猫咬死或吃掉了。3.小猫并不想吃小燕子,只是对它好奇;但小姑娘误解了它,小猫被赶跑或被狠揍一顿。小燕子原本就没有危险,是人的臆测。4.小猫并不想吃小燕子,只是对它好奇,小姑娘没有误解它,小猫没有挨揍。小燕子原本就没有危险,他们三者友好和睦地相处着。5.小猫原本想吃小燕子,在和小燕子玩的过程中,觉得有伴好玩,不想吃了……6.小猫原来不想吃小燕子,在和小燕子玩的过程中,小燕子惹恼了小猫……除此之外,还可以想:小燕子是由于什么样的原因掉下来的,不同的原因,就会有不同的内容和情趣;小燕子这是第一次从窝里掉下来,还是并非首次,掉下来次数的不同一定会影响故事内容的走向;小姑娘呢,看到这一幕是偶然还是必然?所有这些元素的不同组合,就会写出不同的作文来。

“再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捕捉到:本次作文,是让孩子们写一个故事。以小姑娘的视角,可以写下这次经历,是一个故事;以小燕子的视角,同样可以来写这次经历,它更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掉下来的,掉下来时的心情、感受、经历,它比谁都清楚,主人公的变化让这次作文变成了写一个童话,童话更是故事。依此类推,以小猫的视角同样可以来写这篇作文,人看到了小燕子掉下来,猫同样也看到了,并且还赶在小姑娘之前来到了小燕子的面前,小猫同样是事件的经历者,也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孩子们喜欢读童话,也喜欢写童话。写作视角的变化,不仅会让写作内容变得立体、丰满、生动,更会让整个写作过程变得趣味盎然。

看图范文篇8

第一步,指导学生分想

分想指在看图说话、写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观察、了解图的整体内容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然后从图中找出说话、写话的内容和线索的过程就是分想。分想阶段可以分为四个小的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提出教学目标,完成第一个教学要求,完成第二个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下面,以“宁宁的针线包”(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基础训练五的说话)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进行导入新课的教学设计的。教师说:“今天我们继续练习说话,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这次训练的要求。”学生读后,教师再问:“看图说话、写话教学分哪几步进行?”学生回答:“看图说话、写话教学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分想;第二步,联想;第三步,串想。”

2.提出教学目标。教师边提问边展示这一步的教学目标:看图,了解图的内容,以及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按分想四要素说出图上画的是什么,从图中找出说话、写话的线索和内容。然后把这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两个教学要求:第一个教学要求,按分想四要素概括地说出图的意思;第二个教学要求,从图中找出需要联想的画面,也就是说话、写话的内容和线索。

3.完成第一个教学要求。按分想四要素概括地说出图的意思,分想四要素指的是时间、地点、谁、干什么。下面,以小学《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基础训练8的看图说话、写话《扫雪》为例予以说明(下同)。首先,提出教学要求:仔细看图,按分想四要素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画的是什么?也可以让学生一一回答下面四个问题:①图中画的是什么时间(或季节),你从哪看出来的?②图中画的是什么地点(或地方),你从哪看出来的?③图中画的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请你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如果画中的人物多,也可在联想时再给他们起名字。④他们都在做什么?然后按分想四要素用一两句话概括,简略地说出这几幅图的意思。在学生一一回答这四个问题以后,再让他们用一句话说出图的意思。需要指出的是,这句话要把四要素的内容都包括在内。如可以这样说(仅供参考):“大雪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到学校清扫积雪。有的用小车把雪运走,有的扫雪,有的把雪堆到树根旁,有的听老师指挥清扫哪的雪”。这个教学要求强调的是表象的概括性和语词的提炼性。也就是说,学生感知多幅图后在脑中留下了图的印象(表象),经过大脑的加工,这种印象要转换成一两句话叙述出来。因此,这一步只要求学生把图的意思十分简练地表述出来,不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词描述图的内容。

4.完成第二个教学要求。从图中找出需要联想的画面,也就是说话、写话的内容和线索。教师可向学生提出:“想一想,图中哪些地方需要再详细说说。”如上例,可以选出运雪、堆雪和扫雪做为一下步联想的内容,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两项做为下一步联想的内容。再如,“宁宁的针线包”是这样设计的,教师边提问,边让学生观察这几幅图是什么意思。第一幅图的意思是:妈妈送给宁宁一个针线包;第二幅图的意思是:宁宁用它补袜子;第三幅图的意思是:宁宁给小弟弟钉扣子。最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三幅的意思:妈妈给宁宁一个针线包,宁宁用它给自己补袜子,给小弟弟钉扣子。

在分想阶段要干脆利落,不要拖泥带水,要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一步,这样可把时间用在联想与串想上。

第二步,指导学生联想

在分想的基础上,根据看图说话、写话的教学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联想与想象把应该详说(或详写)的内容说(或写)得比较具体、形象、生动。小学低中年级看图说话、写话常犯的毛病是看图后说(或写)得干瘪、简短。从表面上看是学生语词少,实质是学生看图后储存在脑中的表象模糊、暗淡、零散。怎样才能使学生看图后储存在脑中的表象变得丰富、细腻呢?这就需要通过联想与想象启动学生脑中的表象(以往储存在学生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形象信息),使图在学生脑中的表象与以往储存在学生脑中的各种表象产生相互作用,即通过表象的深化、分解、组合等运动形式使图在学生脑中的表象丰富、细腻起来。由于学生脑中表象的丰富性、条理性、细腻性决定着他们语词的丰富性、条理性和细腻性。所以,通过联想与想象,学生就能在看图后说得(或写得)比较具体、形象、生动了。在联想阶段,教师边提问边展示教学目标:看图后,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把话说得具体、形象、生动。然后,根据教学要求和图提供的信息展开联想。一般来说,多幅图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育性,联想时应围绕图中人物的思想言行进行。教师可通过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联想:1.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和服饰;2.分析人物心里想些什么;3.猜想人物还说些什么;4.推测人物有哪些行动。

学生联想时,可以四个问题同时进行,也可以各个问题分着进行。如果图中画的是动物,可采用拟人方法,按上面四个问题进行联想。对于景物,可从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闻到的和触摸到的几方面进行联想。由于通过视觉通道获得的信息占所有感觉通道获得信息总量的83%,所以,通过看到的产生的联想就非常重要。联想时,景物联想的线索可从景物的形状、颜色、大小、远近、状态、软硬、及质料等等方面进行。下面,以运雪为例说说怎样联想。运雪的学生有三个,推车的学生可叫小军,帮着推车的女学生可叫小莉,右手拿铁锨,左手帮着推车的学生可叫小亮。

小军的双手紧紧地攥住车把,使劲儿地推着车(动作)。满满一车雪,堆得像小山一样(形状)。小莉见了,心想:“这么多的雪、多重啊!”(心理活动)。于是,她也帮助推车。只见她双手紧紧地抓住车侧栏,用力地推着车(动作)。小亮见他俩费了这么大的力气推车,车行得还这么慢,也跑过来帮助推车(动作)。只见他右手拿着铁锨,左手使劲儿推着车(动作)。他们一边推车,一边高声喊道:“一二三,加油干”(言语)。他们推了一车又一车,校园里的雪越来越少,他们虽然很累,但很高兴。

教师指导学生联想可依次让学生说:他(或她)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然后,再把这些连起来说几遍。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下面的方法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

1.前后联想法。图是静止的,有些内容无法表现。通过前后联想法可以把静态的图变成动态的图。这样,浮现在学生脑中的表象就不仅仅是几幅孤立的图了,而是连在一起变成活动的图了,立体的图了。学生脑中的表象也就丰富了,细腻了。转换成语句表达出来也就具体了,形象了。

2.画面猜想法。画面上有些内容是无法直接表现的,如人的心理活动、语言等,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如上例,宁宁和妈妈说了些什么,画面是无法表现的。只有通过画面猜想,才会使画面的内容生动、具体。

3.表象联系法。把图中某一局部画面在学生脑中形成的表象与以往储存在学生脑中的相类似的表象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多种色彩纷呈的新表象了。这样,转换成语句表达出来就形象生动多了。通过联想与想象,图在学生脑中已经由静止的变成了活动的,由平面的变成了立体的。这样,学生就可以把丰富多彩的表象转换成形象、生动的语句表达出来,就可以克服看图后说得干瘪、简短的毛病了。为了使学生能学会用更多的语句和表现方法描绘表象,教师可以从课文或文学作品(包括优秀的学生作文)中给学生选择一些文章片断供学生学习。这样做,还有利于表象与语句建立紧密联系和对应关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步,指导学生串想

在分想与联想的基础上,根据几幅图的内在联系进行取舍,有条理地把几幅图的内容按一定顺序组织成一段话或几段话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串想。也可以这样说,通过分想、联想使图在学生脑中形成了鲜明的、丰富的、生动的表象(或表象群),再把它们按某一思路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序的表象群并转换成相应的语句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串想。通俗地说,串想就是把分想与联想阶段说的几段话串在一起表达出来的过程。串想阶段有两个要求:第一要有选择,不能把刚才说的话都说(或写)出来,而是要有取舍,做到详略得当;第二要有条理,按一定顺序(时间、空间或事情发展顺序)说(或写)出来。

看图范文篇9

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是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逐步发展的,而他们感知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不仅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且必须学会摆脱一切不相干的事物引诱,使之服从预定的教学目的。看图说话、写话教学,首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在课堂教学中,在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前,我总是先提出明确的教学目的,做到有的放矢。例如:第二册《离群的小鸡》是看图说话写话相结合的综合练习课。我在揭题后,提出具体要求:仔细看图,理解图意。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每幅图的意思连起来,完整地、有顺序地说一段话,表达一个意思,再给每一幅图写一句话,最后明确一个道理。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一步步完成教学要求,逐步发展了他们有意注意的品质。

二、看图说话教学要遵循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的原则

小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是从无目的到有目的,从笼统到精细,由表面到内部的过程。所以,我开始教看图说话时,便从感知图的整体入手,步步深入。例如:在教《小白兔运南瓜》时,先让学生完整地观察图,理解图意。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观察能力差,掌握词语少,说话时往往词不达意或没有明确的中心。对此,我就设计了步步深入的问题,同时让学生用词语或几句话完整、连贯地把几幅图的大意讲清楚,从而培养学生概括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

学生身心的发展有着持续性和阶段性,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加深教育内容,避免间断性和跳跃性。从这一教学理论出发,分图练讲是训练学生讲话能力的好方法。

在分图训练说话中,我利用学生记忆发展中的无意识占主要地位,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记住过渡性图,以承上启下,发展故事的内容。比如,《离群的小鸡》中的第三图属过渡性图画,通过老师启发“妈妈听到孩子叫声是怎样的,结果怎样”而让学生独立说出图意,顺理成章地引出故事的结局。

在分图训练说话时,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只能保持二十分钟左右,我就在每幅图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听老师讲后,学生学讲、独立讲、指图讲、背图讲等,以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三、带着问题,训练写话

看图范文篇10

[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册“看图学词学句”部分共6课,包括38个生字,34个词语,28句话。编者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目的出发,把6课分成了两组,第一组是纯拼音句子和汉字注拼音的句子混排在一起的短文,第二组是汉字注拼音的短文,这体现了教材的过渡性特点,即由纯拼音句子向汉字注音句子的过渡。此外,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基础上借助拼音阅读短文,学生要在看图的基础上借助拼音阅读短文,学习句子,理解词语,认识生字,这个过程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同时学生还能初步认识到生字组成了词语,词语组成了句子,句子连成了短文,了解到字、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是教材的第二个特点,即联系性特点。针对教材的这两个特点,教学建议如下。

一、重视看图,在观察图画中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教材中的插图是短文内容具体形象的反映,是帮助学生理解短文和词句的凭借。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从图入手理解词句,有助于在观察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真看图,了解图意,让图中具体鲜明的形象清晰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之后再和语言文字联系起来。教材中的插图根据短文的内容而各具特色。第1课、第4课以景物为主,指导整体看图可设问:(1)图上都有什么?谁能按顺序说说。(2)你能看出这是什么地方?第1课观察的重点是国旗,可问:五星红旗是什么样?她在图中哪个位置上?第4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看明白图上画的是农村。第2、3、5课有人物、有环境,指导看图可以从人物入手:画面上都有谁?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深入观察时可设问: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物,说说他们有什么表情,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第6课插图上画的是动物,指导看图时要抓住动物的特点,重点要抓住尾巴的形状进行观察,可设问:(1)说说图上都有哪些动物?(2)仔细观察它们的尾巴,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发展思维。)“看图学词学句”中的看图,目的是了解图意,为理解词句做准备,所以学生看明白、说清楚就可以了,不要求说得很好,这是与看图说话的根本区别。另外要重视观察顺序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加强朗读,在指导朗读中发展语言。教材的过渡性特点要求我们仍然要重视汉语拼音的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朗读,以巩固汉语拼音,并以朗读促进对词句的理解,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形成初步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可通过变换不同语气的朗读,使学生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发展形象思维的能力。教学中可先读一读那些难读易混音节,为朗读句子扫清障碍。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轻声自由读短文,要求读正确,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这几句话讲的是什么。理解词句时的读,要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读出语气,体会感情,这时要加强朗读的指导。比如,第1课《我是中国人》,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就要读出自豪的情感。指导朗读时可启发:想象一下,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在这美好、庄严的时刻,这句话该怎么读。(不要求学生回答)你们小声练一练。下面1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五星红旗”,应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中的“我是”、“我爱”,表示出非常深的感情和肯定的语气,要读出坚定和自豪的情感,可启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五星红旗,体会一下,怎样读才能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第2课《我们爱老师》讲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亲密的关系,要读得亲切、自然。可启发学生回忆平时老师怎样关心“我们”,“我们”怎样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把师生之情表达出来。最后一句是“我们”的决心,要读得恳切、坚决。第3课《我爱爸爸妈妈》,朗读的难点是第2、4句话,可启发学生理解:妈妈(爸爸)为什么笑了?该怎样读才能把妈妈那种幸福、高兴的心情表达出来。为什么“我”也笑了?该怎么读?注意“笑了”应读得轻一些。第6课《比尾巴》以问答的形式写出动物尾巴的特点,可问:当你问别人问题的时候是什么语气?(认识问句)用问号表示的句子该怎么读。总之,理解后的朗读,应该是声情并茂的表达。此时,课文中的语言已经转化为学生自己想说的话,课文中的情已经成为学生自己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了。

三、学习词句,在语言环境中培养理解能力。字词句的训练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要在看图、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为了落实词句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一要坚持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词句,即充分利用短文或句子来理解字义、词义和句义。二要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比如第4课《农村大变样》,因为纯拼音句子没有了,故比前三课句子加大了。第1句讲了农村变了样,农民自己办起了工厂。要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变样”,可问:谁说说“变样”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改变了样子)句子中的“变样”指的是什么变了?(以前的农村只种地,现在变成了又种地,又办厂。这说明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新农村。)接下来可问:农村变了,农民有什么变化呢?(引出第2句,农民不但会种地,也会做工了,变成了新型农民。)最后可问:“新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新人”不仅会种地、做工,而且有文化,懂科学,有了新观念。)第5课《小竹排在画中游》的最后一句,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你们平时看到的风景画给你什么印象?(很美)短文里的画中都有什么,给你什么感觉?(体会江南风景如画)这么美的感觉该怎么读呢?(这是理解之后的朗读)第6课更要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才能把学习词句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四、注意联系,在整体感知中发展思维。尽管我们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但我们的教学仍然有如何使他们的认识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发展的目的,因此教学中还要注意词句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学习了第1课可设问:你为什么爱五星红旗呢?(因为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我是中国人,所以我爱五星红旗。)这样的设问,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第3课中的1、3句讲的是笑的原因,理解之后可问:“我”的笑和爸爸、妈妈的笑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体会两种笑的深层含义)学习了第4课的词句后,可指导学生再次看图,设问:(1)结合句子说说,从哪儿看出农村正在大变样?(2)农村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第5课的前两句是景物描写,后一句抒发了赞美之情,可设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竹排是在画中游?除上所述之外,学习生字时也应分析出重点、难点来,不能平均地使用力量。并加强写字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