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学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6:29:45

看图学文范文篇1

[内容]

一凭借画面,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低年级看图学文所采用的图一般都很形象具体,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尽管“图”是静止的画面,但美丽的图画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图入手,指导学生通过看图,了解客观事物。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用恰当的词句和具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图意。如《秋天》的插图,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秋景图,可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在学生弄清图上景物后,要求学生具体观察天空、云朵、稻田、梧桐树的颜色、样子及小动物的动作,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意,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而《温暖》一课的插图,可让学生带着“敬爱的为什么紧紧握住一位清洁工人的手”这一问题,从画面人物入手,观察他们的衣着、动作、神态,再观察近处的树枝、落叶、清洁车,远处的人民大会堂及门前前停放的小轿车,最后引导学生把人物与景物联系起来,展开合理想象,这对发展学生语言是大有裨益的。

二、通过朗读,理解语言文字看图学文图文结合,情景交融,教学中可充分发挥朗读的优势组织教学。例如,《秋天》,通过朗读,学生从感情上理解了文字,了解了秋天的特点,而要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指导感情朗读是至关重要的。如感受“秋风扫落叶”的景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将“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仍下来,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与文中“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有的落在水里,有的落在岸边”进行比较,学生懂得了,作者把树叶比作伞,比作运动场,就能突出小动物在秋风扫落叶的时节里,还显得那样有生气、有趣味。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学生很自然地用欢快、喜悦的语气,把小鱼、蚂蚁的欢乐心情朗读出来了。

三、设计练习,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一二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在教学时,须紧密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水平,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我在教学《秋天》时就有意识地进行了句式练习。一是问学生:把“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下落下来”与“飘下来”中的“一片一片”换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来”与“飘下来”一样不一样”并要求学生仿造句子。二是让学生读一读:“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并说说树叶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怎么样?学生很快说出了:“树叶落在稻田边,小动物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有的学生还联系下文找出:“有的还落在池塘边,燕子飞来看见了,把它当作催自己到南方去过冬的电报。”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很快提高。

看图学文范文篇2

“看图学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特殊课型,它由图和文两部分有机构成。主要是通过仔细看图帮助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图意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因此,此类课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应有别于“看图说话”。在教学程序上应先“看图”再“学文”,然后图文对照,优势互补,以提高看图学文的效果。如果程序搞反了,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阻碍对相应课文的理解。根据上述己见,本文就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看图学文”《艰苦的岁月》提出两点教学建议。

一、突出“看图学文”的教学特点1.由图入手,学习基本的观察方法。要把会看图、看懂图意作为初步要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果先学文再看图,会导致学生形成观察惰性,会看图、看懂图意的核心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艰苦的岁月》这幅图可按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观察。先认识画面上是一老一少红军战士在战斗间隙吹笛、听笛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对局部作细致观察,可按人物的衣着、形体、面容、动作、表情等几个层次进行观察。要注意启发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握画面主要内容。在指导观察图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课文作者的叙述顺序,利于学生学文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图文对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看图学文要图文对照,充分发挥图文互补的优势,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先观察图上的某部分画的是什么,然后引导他们品读课文中描述这一部分的段落,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画面具体形象地描述出来的。这样将图文一部分一部分地对照着学习、思考,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比如,课文的标题是“艰苦的岁月”,可紧扣题目让学生找一找画面中哪些地方反映出当年环境的“艰苦”,再读一读课文,看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艰苦”的。

又如,“思考·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胜利充满信心?”通常,学生只会用课文中描写红军战士的表情和神态的句子来回答。此时,如能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画面。注意老红军一边吹笛一边翘起赤脚板打拍节的动作细节,回答必定更加完美。因为在这十分艰苦的战斗岁月,老红军居然还有板有眼地吹笛,如果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还能这样一板三眼地演奏吗?

3.据图联想,发展思维。要用文字准确、生动地描述一幅图画内容,除了细心观察外,还必须根据图意展开合理的想象。如课文中的第3自然段;“这位老红军,很可能原来是个长工;小红军呢,也许原来是个放牛娃。”第4自然段:“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这些都是课文作者根据图意展开的合理想象,这样,就使“文”显得更丰富、更有情趣。学习了作者的这些联想,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据图想象:小红军听到笛声,“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他看到的“未来”和“希望”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教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养成乐观向上的品质。

二、突出课文的写作特点“看图学文”《艰苦的岁月》的“文”有什么特点呢?描写具体、想象合情合理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教学中,不能把这一特点简单地抄给学生,而应该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认识这一特点,学到写作方法。

比如,教师可先把第2自然段中描写老红军外貌和神态的内容概括为“老红军很瘦,却很精神”,继之引导学生赏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生动地描写“消瘦”和突出“很精神”的。通过学生的阅读比较,教师加以恰当点拨,就能使学生悟出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各自的好处,并把这种具体描写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看图学文范文篇3

“看图学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特殊课型,它由图和文两部分有机构成。主要是通过仔细看图帮助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图意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因此,此类课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应有别于“看图说话”。在教学程序上应先“看图”再“学文”,然后图文对照,优势互补,以提高看图学文的效果。如果程序搞反了,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阻碍对相应课文的理解。根据上述己见,本文就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看图学文”《艰苦的岁月》提出两点教学建议。

一、突出“看图学文”的教学特点1.由图入手,学习基本的观察方法。要把会看图、看懂图意作为初步要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果先学文再看图,会导致学生形成观察惰性,会看图、看懂图意的核心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艰苦的岁月》这幅图可按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观察。先认识画面上是一老一少红军战士在战斗间隙吹笛、听笛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对局部作细致观察,可按人物的衣着、形体、面容、动作、表情等几个层次进行观察。要注意启发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握画面主要内容。在指导观察图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课文作者的叙述顺序,利于学生学文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图文对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看图学文要图文对照,充分发挥图文互补的优势,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先观察图上的某部分画的是什么,然后引导他们品读课文中描述这一部分的段落,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画面具体形象地描述出来的。这样将图文一部分一部分地对照着学习、思考,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比如,课文的标题是“艰苦的岁月”,可紧扣题目让学生找一找画面中哪些地方反映出当年环境的“艰苦”,再读一读课文,看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艰苦”的。

又如,“思考·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胜利充满信心?”通常,学生只会用课文中描写红军战士的表情和神态的句子来回答。此时,如能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画面。注意老红军一边吹笛一边翘起赤脚板打拍节的动作细节,回答必定更加完美。因为在这十分艰苦的战斗岁月,老红军居然还有板有眼地吹笛,如果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还能这样一板三眼地演奏吗?

3.据图联想,发展思维。要用文字准确、生动地描述一幅图画内容,除了细心观察外,还必须根据图意展开合理的想象。如课文中的第3自然段;“这位老红军,很可能原来是个长工;小红军呢,也许原来是个放牛娃。”第4自然段:“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这些都是课文作者根据图意展开的合理想象,这样,就使“文”显得更丰富、更有情趣。学习了作者的这些联想,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据图想象:小红军听到笛声,“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他看到的“未来”和“希望”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教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养成乐观向上的品质。

二、突出课文的写作特点“看图学文”《艰苦的岁月》的“文”有什么特点呢?描写具体、想象合情合理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教学中,不能把这一特点简单地抄给学生,而应该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认识这一特点,学到写作方法。

比如,教师可先把第2自然段中描写老红军外貌和神态的内容概括为“老红军很瘦,却很精神”,继之引导学生赏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生动地描写“消瘦”和突出“很精神”的。通过学生的阅读比较,教师加以恰当点拨,就能使学生悟出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各自的好处,并把这种具体描写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看图学文范文篇4

一、学文前指导看图,要明确目标根据画面,应先指导学生从整体看,了解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或有什么),在干什么之类的内容。多幅图的,要看有几幅图,主要内容是什么,为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奠定基础。

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统编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温暖》可分两个层次进行看图训练。其一,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答出“和清洁工人”“在马路上谈话”,就应属达标。至于谈些什么之类深层次的内容,应该在学文中再次指导学生看图解决;其二,通过理解文题“温暖”的意思,进一步指导看图。思考图中是什么时间,与文题“温暖”有什么关系?注意不要马上“揭底”,要带着悬念去指导学文。

这里要强调的是:学文前指导看图时间不能过长,学生初步了解图意,教师就应立即转入学文,学文中再加深理解。老师要精心设计思考题,万不可引导学生一次性把图‘看透看懂”,更忌放纵学生离开课文内容漫无边际地去想像,去争议,致使学生思维混乱,造成教学耗时低效。

二、学文中指导看图,要抓准契机

讲读课文,在对重点句段、中心句段的理解过程中,需要再一次指导看图,图文并重地促进学生加深理解,增强教学效果。难以理解的句段,抽象生僻的词语,也可以通过再次指导看图去感知形象,减小理解难度。

这里对老师的要求是:要把握好指导看图的契机。思考题指向要明确,指导看的部位要确切。对学生的要求是:看得细致,想得充分,说得到位。总之,要做到图文并重,把图看明白,把意思说明白。

还以《温暖》一课为例。这课讲的是敬爱的亲切问候一位普通清洁工人的感人情景,歌颂了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和清洁工人亲切握手、谈话的场面,是中心句段,重点句段。要按由人物到景物、由近及远的顺序指导学生仔细有序地去观察,充分合理地去想象,入情入境地去表达。要通过引导观察、提示想像、表达交流三个训练层次,使学生观察想像到:近处,面带笑容,双手紧紧握着清洁工人的手;远处,人民大会堂里还亮着灯,门口停着的汽车,司机(或警卫员)在车边等着。路上没有别人,树上有几片黄叶落下,说明又工作了整整一夜。训练学生能结合书上的语言表达出:又整整工作了一夜,刚要上车,看见远处有一位清洁工人正在扫街道。他走过去,双手紧紧地握住工人的手,亲切地说:“同志,辛苦了,人民感谢你。”这里对“远处、走过来、紧紧握妆等词语和“同志,辛苦了,人民感谢你”这句话的理解,要通过图文结合去处理,训练到位。使学生观有所感,读有所思,情景交融,受到教育。还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秋风、落叶、深秋、清晨的景色,体会“给人民带来春天般温暖”的作用,理解用“温暖”命题之巧处。

三、学文后指导看图,要明确目的

看图学文范文篇5

一、观察训练教“看图学文”,看图是基矗对此,本组四篇课文后作业的第1题,编者都要求学生仔细看图,再读课文,然后回答所提出来的问题。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从看图入手,初步了解图上讲的是什么,从而为理解课文中的词句打下基矗

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可出示幻灯或挂图设问:1.请小朋友依次看三幅图,再各用一句话把图上的意思概括出来。2.请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又如教学《司马光》,揭题后,可要求:1.边看图边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2.图上有几个人?哪个是司马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要将观察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之中,做到图文对照。如教《乌鸦喝水》第二段时,可这样进行:1.轻声读课文,看看第二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2.乌鸦看到瓶子里有水,心里会怎样?请用高兴的语气读这句话。3.瓶子里有水,乌鸦为什么喝不着呢?先看看图,再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4.再观察图上乌鸦的表情,想想这时乌鸦的心情怎样?5.乌鸦看见瓶子里有水,心里很高兴,结果喝不着,心里很着急。这前后两句话意思正好相反,中间是用了一个什么词把两句话连起来的?6.“怎么办呢?”是什么意思?

又如教《司马光》第四段时,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1.仔细看图,说说这样危急的时候,除司马光外,别的小朋友都表现得怎样?2.课文第几段是写这些小朋友的?“别的小朋友”在这幅图上是指哪几个小朋友?3.这一段讲别的小朋友都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从图上你是怎么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课文里又是怎样写别的小朋友都慌了?4.朗读这一段,要读出小朋友惊慌的样子。

从上述两个教学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采取图文对照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加深理解图意,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达到了学文的目的。

二、词、句训练词句训练是看图学文的重点之一。对此,本组课文后面的作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安排了这方面的训练。教学中,我们要把词句训练放到具体的语文环境中进行,并与仔细看图结合起来。

如理解《画》中“近、无、来”的意思。在教学中,我们可这样进行:1.读读诗的第一、二句,比较这两句有什么不同?2.找出其中的反义词。3.谁能用“近”和“远”连起来说一句话。4.诗中还有意思相反的词吗?

又如理解《乌鸦喝水》中“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这句话时,我们可先出示“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与之比较,设问:第2句比第1句多了个什么词?课文为什么要用第2句?再此基础上,可再用实物演示: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让学生体会“渐渐”的意思,从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再如教《司马光》第五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举”、“使劲”和“司马光用石头使劲砸缸”的意思。教学中,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1.课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司马光没有慌呢?2.“举”是什么意思?谁能把这个动作做给大家看一看?如果把“举”换成“拿”好不好?为什么?3.“使劲”是什么意思?请做一个“使劲砸”的动作。

4.比较“司马光砸缸”与“司马光用石头使劲砸缸”这两句话,设问: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司马光为什么要用石头使劲砸缸?这段话中哪个词说明司马光用石头砸缸,缸很快就被砸破了?

三、朗读训练朗读训练也是看图学文的重点之一。

因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词句意思,提高阅读能力和朗读能力。对此,本单元四篇课文,除第一篇要求背诵、默写外,其余都要求朗读课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可通过赛读、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抓住较为难读的长句子采用听录音、范读等方法,让学生练习断句的能力。

如《画》要着重指导学生根据诗意,掌握好停顿和重音进行朗读。又如《乌鸦喝水》,朗读第一段时,要突出“到处”,读出乌鸦迫切要喝水的急切心情;第二段要读出乌鸦看见水很高兴,可是喝不着很着急的心情,最后一句“怎么办呢?”要读得轻而慢,表示有思考;第三段要读出想出了办法后的喜悦心情,速度稍快;第四段要用坚定有信心的语气朗读。“一个一个地放在瓶子里”,“水渐渐升高”要读得慢一些,“乌鸦就喝着水了”,要用轻松的语气朗读。

四、说话训练说话是小学语文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说话训练,并把说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观察图画时,可让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把图意连起来说一说。如学习、观察了《小猴子下山》五幅图后,可引导学生用上“先、再、又、最后”等词把五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理解词义时,可让学生用每个词说一句话。学习了一段话后,可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还可把诗改说成散文。如《画》在学生理解图意和词句的意思以后,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看图学文范文篇6

在每册的讲读课文中,都有4篇看图学文。每篇看图学文都由一幅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看图学文,在学文上同其它讲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大体相同。另外,增加了观察图画,提出了培养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能力的要求。第五、六册的看图学文多是表现人物的,如,《晨读》《师生情》《的睡衣》《亲人》《艰苦的岁月》《八角楼上》《“绿色的办公室”》《小足球赛》;也有描写场面的,如,《放风筝》;还有描写景物的,如,《南京长江大桥》《荷花》。《艰苦的岁月》《八角楼上》《“绿色的办公室”》《的睡衣》,反映了革命领袖和革命前辈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晨读》《师生情》《亲人》《小足球赛》《放风筝》,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少年儿童的生活,如,勤奋学习、敬爱老师、关心他人以及丰富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祖国四化建设需要的合格的接班人。《南京长江大桥》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荷花》描述了一池美丽的荷花,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第五册的看图学文,有3篇是新选的,即《晨读》《师生情》和《亲人》。《晨读》通过对生活在山村的三个小伙伴专心致志地晨读的描绘,赞扬了他们珍惜美好时光、勤奋好学的精神。《师生情》描绘了三位女同学在病房门口踮脚向病房里张望的情景,表达了学生尊敬、爱戴老师的一片深情。《亲人》的画面上是:一位苗族老奶奶双手捧着汉族小姑娘的头,脸贴着脸,显得特别亲,充分表达了苗族老奶奶对照顾她的邻居小姑娘的感激之情。课文既赞扬了尊重老人、助人为乐的好品德,又歌颂了民族团结。

教学这3篇看图学文,看图,要指导观察顺序,可从景物到人物,特别要细致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合理想象人物的语言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学文,要着重理解表现人物动作、神态及思想感情的词句。教学可从看图入手,看图和学文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在其它讲读课文中,有的讲述战争年代的人和事;有的反映丰富多采的儿童生活;有的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反映古今成就;有的介绍科学家和科学常识……通过内容丰富的课文,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有理想、爱学习的教育,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讲读课文中除了故事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等等,体裁多样,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

下面仅就新选编的讲读课文作一些简单介绍。

《小摄影师》,选入五年制和六年制第五册。课文讲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工作繁忙,很少接见记者,却特许一个少先队员进入他的办公室,为他照相,充分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尽管课文用了不少文字写小男孩,但一定不要忽视描写高尔基的词句。如,小男孩能来到高尔基面前;高尔基顺从地按他的吩咐去做;高尔基嘱咐秘书小男孩如果再来,一定放他进来。这些情节体现了高尔基对下一代的特殊感情,说明他非常热爱、关心下一代,而他关心下一代的实质,是关心祖国的未来。

《爬天都峰》也是五、六年制第五册的新课文,讲的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黄山的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终于一同登上了陡峭的天都峰。文中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词句,描写“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句子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是课文的重点,应着重指导学生理解。要使学生在理解词句、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不畏困难、知难而上的教育。

六年制第五册的新课文《灰雀》,记叙的是革命导师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在公园里看见三只美丽的灰雀,非常喜欢它们。后来,他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他在和一个男孩的谈话中,意识到灰雀是被男孩捉去了。第二天,列宁发现那只灰雀飞回来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知错就改的孩子。教学中要抓住描写灰雀的语句,了解灰雀的美丽可爱。正因为如此,男孩才捉它来喂养,但这样做是不对的。还要抓住描写列宁和男孩语言、神态的词句,透过语言的变化了解男孩思想的变化,认识到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课文结尾含蓄,既有韵味,又准确地表现了列宁喜爱孩子、维护孩子自尊的心态。

《千里跃进大别山》《雷锋日记二则》《画杨桃》,是五年制和六年制第六册的三篇新选的讲读课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向大别山挺进。、邓小平在紧急关头指挥先头部队杀开一条血路,使主力部队顺利跃进大别山。教学时要抓住刘邓大军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刘邓是怎样指挥部队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的深意,并从中受到启发。《雷锋日记二则》入选了雷锋同志生前写的两则日记。其目的,一是通过阅读理解日记内容,学习雷锋的精神;二是借助这两则日记,知道日记的格式,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画杨桃》通过“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的故事,赞扬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讲读中,要引导学生把“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搞清楚,因为这一点很重要,只有在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我”才会把杨桃画成这个样子。还要着重指导学生理解老师和颜悦色说的那段话,在了解每句话说的是什么以及句与句联系的基础上,弄懂这段话要说明的道理——事物是变化的,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从而读懂整篇课文。讲读这篇课文,不仅要重视抓住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使学生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五年制第六册的新课文还有《“我不能忘掉祖国”》和《五彩池》。前者通过少年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反映了她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充满理想和希望。“我不能忘掉祖国”,集中表达了少年宋庆龄时刻思念祖国,无限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抓住宋庆龄针对一个美国学生的话所作的发言,理解她讲的每一句话,体会这段话主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后者在读者面前呈现了四川松潘藏龙山那里的五彩池的神奇的景象,描绘了五彩池的样子、池水绚丽多彩的颜色,说明了造成池水五光十色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自然景观的喜爱。教师要凭借上述两篇课文提供的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六年制第六册还有一篇新选的讲读课文《三棵银杏树》。课文描述了“我”家的三棵银杏树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突出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反映了银杏树给我家带来的种种欢乐。要抓住上述重点,理解词、句、段,认识银杏树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从而受到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

三年级的讲读课文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第五册前半册的讲读课文全文注音。这样做,既体现了与低年级教材的衔接,又体现了从全文注音向难字注音的过渡。教师要充分利用前半册提供的条件,要求学生一方面借助拼音阅读(读准尚不认识的汉字的字音);一方面逐渐学习主要阅读汉字的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再看上面的拼音)。这样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边阅读边思考。此外,还要利用教材提供的条件,指导学生读准轻声,正确地读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

二、继续重视识字。五年制第五、六册,每册要求掌握300个生字。六年制第五、六册,每册要求掌握280个生字。总之,三年级识字任务仍比较重。教学中要结合阅读,认真指导学生识字学词,努力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识字的高质量,特别要重视结合识字学词,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识字方法、步骤可以灵活多样,但有几点是共性的: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联系课文中的词句理解字义,在读音、释义时兼顾字形,做到字的音、形、义相结合,要鼓励学生用较大部件识记生字,并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识了字,要在读写中反复运用,做到学和用相结合。

三、词句训练仍是教学的重点,并着手进行段的训练。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讲读教学中,词和句的理解始终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三年级是低年级的继续,更应重视理解词和句。在课后“思考·练习”中,词和句的训练比重大,形式多。词的训练形式有:读写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比较有没有这个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联系句子理解词语,选词填空,用词造句等。句的训练形式有:听写句子,填空再读句子,比较句子,照样子写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等。其中,理解词和句是词句训练的重点。教师要凭借“思考·练习”并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适当补充理解词和句的提问和练习,以便把词和句的训练落在实处,使学生以读懂词和句为基础的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义务教育教材从中年级开始设读和写训练的重点。三年级的训练重点有两个特点:一是除五年制第六册以外,均不在目录中标明,也不编排“读写例话”,主要用渗透的办法——在“基础训练”的阅读短文之前和作文要求之中,分别渗透读或写的训练内容。教师备课时,要注意了解渗透在其中的训练重点,并在该组的讲读教学中有所体现。二是训练重点从词和句方面入手,如“怎样理解词语”“用词要准确”“读懂每一句话”“把句子写通顺”。从中体现对低年级词和句的训练的归纳和小结,并为段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再安排有关读懂自然段,把一段话写清楚之类的体现段的初步训练的读写训练重点。教学中,对训练重点,既要注意有意识地在讲读教学中渗透,又要注意起点不要太高,要从词和句起步,搞好同低年级训练的衔接。

看图学文范文篇7

在每册的讲读课文中,都有4篇看图学文。每篇看图学文都由一幅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看图学文,在学文上同其它讲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大体相同。另外,增加了观察图画,提出了培养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能力的要求。第五、六册的看图学文多是表现人物的,如,《晨读》《师生情》《的睡衣》《亲人》《艰苦的岁月》《八角楼上》《“绿色的办公室”》《小足球赛》;也有描写场面的,如,《放风筝》;还有描写景物的,如,《南京长江大桥》《荷花》。《艰苦的岁月》《八角楼上》《“绿色的办公室”》《的睡衣》,反映了革命领袖和革命前辈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晨读》《师生情》《亲人》《小足球赛》《放风筝》,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少年儿童的生活,如,勤奋学习、敬爱老师、关心他人以及丰富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祖国四化建设需要的合格的接班人。《南京长江大桥》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荷花》描述了一池美丽的荷花,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第五册的看图学文,有3篇是新选的,即《晨读》《师生情》和《亲人》。《晨读》通过对生活在山村的三个小伙伴专心致志地晨读的描绘,赞扬了他们珍惜美好时光、勤奋好学的精神。《师生情》描绘了三位女同学在病房门口踮脚向病房里张望的情景,表达了学生尊敬、爱戴老师的一片深情。《亲人》的画面上是:一位苗族老奶奶双手捧着汉族小姑娘的头,脸贴着脸,显得特别亲,充分表达了苗族老奶奶对照顾她的邻居小姑娘的感激之情。课文既赞扬了尊重老人、助人为乐的好品德,又歌颂了民族团结。

教学这3篇看图学文,看图,要指导观察顺序,可从景物到人物,特别要细致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合理想象人物的语言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学文,要着重理解表现人物动作、神态及思想感情的词句。教学可从看图入手,看图和学文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在其它讲读课文中,有的讲述战争年代的人和事;有的反映丰富多采的儿童生活;有的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反映古今成就;有的介绍科学家和科学常识……通过内容丰富的课文,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有理想、爱学习的教育,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讲读课文中除了故事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等等,体裁多样,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

下面仅就新选编的讲读课文作一些简单介绍。

《小摄影师》,选入五年制和六年制第五册。课文讲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工作繁忙,很少接见记者,却特许一个少先队员进入他的办公室,为他照相,充分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尽管课文用了不少文字写小男孩,但一定不要忽视描写高尔基的词句。如,小男孩能来到高尔基面前;高尔基顺从地按他的吩咐去做;高尔基嘱咐秘书小男孩如果再来,一定放他进来。这些情节体现了高尔基对下一代的特殊感情,说明他非常热爱、关心下一代,而他关心下一代的实质,是关心祖国的未来。

《爬天都峰》也是五、六年制第五册的新课文,讲的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黄山的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终于一同登上了陡峭的天都峰。文中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词句,描写“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句子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是课文的重点,应着重指导学生理解。要使学生在理解词句、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不畏困难、知难而上的教育。

六年制第五册的新课文《灰雀》,记叙的是革命导师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在公园里看见三只美丽的灰雀,非常喜欢它们。后来,他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他在和一个男孩的谈话中,意识到灰雀是被男孩捉去了。第二天,列宁发现那只灰雀飞回来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知错就改的孩子。教学中要抓住描写灰雀的语句,了解灰雀的美丽可爱。正因为如此,男孩才捉它来喂养,但这样做是不对的。还要抓住描写列宁和男孩语言、神态的词句,透过语言的变化了解男孩思想的变化,认识到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课文结尾含蓄,既有韵味,又准确地表现了列宁喜爱孩子、维护孩子自尊的心态。

《千里跃进大别山》《雷锋日记二则》《画杨桃》,是五年制和六年制第六册的三篇新选的讲读课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向大别山挺进。、邓小平在紧急关头指挥先头部队杀开一条血路,使主力部队顺利跃进大别山。教学时要抓住刘邓大军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刘邓是怎样指挥部队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的深意,并从中受到启发。《雷锋日记二则》入选了雷锋同志生前写的两则日记。其目的,一是通过阅读理解日记内容,学习雷锋的精神;二是借助这两则日记,知道日记的格式,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画杨桃》通过“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的故事,赞扬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讲读中,要引导学生把“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搞清楚,因为这一点很重要,只有在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我”才会把杨桃画成这个样子。还要着重指导学生理解老师和颜悦色说的那段话,在了解每句话说的是什么以及句与句联系的基础上,弄懂这段话要说明的道理——事物是变化的,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从而读懂整篇课文。讲读这篇课文,不仅要重视抓住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使学生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五年制第六册的新课文还有《“我不能忘掉祖国”》和《五彩池》。前者通过少年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反映了她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充满理想和希望。“我不能忘掉祖国”,集中表达了少年宋庆龄时刻思念祖国,无限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抓住宋庆龄针对一个美国学生的话所作的发言,理解她讲的每一句话,体会这段话主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后者在读者面前呈现了四川松潘藏龙山那里的五彩池的神奇的景象,描绘了五彩池的样子、池水绚丽多彩的颜色,说明了造成池水五光十色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自然景观的喜爱。教师要凭借上述两篇课文提供的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六年制第六册还有一篇新选的讲读课文《三棵银杏树》。课文描述了“我”家的三棵银杏树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突出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反映了银杏树给我家带来的种种欢乐。要抓住上述重点,理解词、句、段,认识银杏树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从而受到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

三年级的讲读课文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第五册前半册的讲读课文全文注音。这样做,既体现了与低年级教材的衔接,又体现了从全文注音向难字注音的过渡。教师要充分利用前半册提供的条件,要求学生一方面借助拼音阅读(读准尚不认识的汉字的字音);一方面逐渐学习主要阅读汉字的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再看上面的拼音)。这样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边阅读边思考。此外,还要利用教材提供的条件,指导学生读准轻声,正确地读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

二、继续重视识字。五年制第五、六册,每册要求掌握300个生字。六年制第五、六册,每册要求掌握280个生字。总之,三年级识字任务仍比较重。教学中要结合阅读,认真指导学生识字学词,努力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识字的高质量,特别要重视结合识字学词,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识字方法、步骤可以灵活多样,但有几点是共性的: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联系课文中的词句理解字义,在读音、释义时兼顾字形,做到字的音、形、义相结合,要鼓励学生用较大部件识记生字,并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识了字,要在读写中反复运用,做到学和用相结合。

三、词句训练仍是教学的重点,并着手进行段的训练。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讲读教学中,词和句的理解始终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三年级是低年级的继续,更应重视理解词和句。在课后“思考·练习”中,词和句的训练比重大,形式多。词的训练形式有:读写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比较有没有这个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联系句子理解词语,选词填空,用词造句等。句的训练形式有:听写句子,填空再读句子,比较句子,照样子写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等。其中,理解词和句是词句训练的重点。教师要凭借“思考·练习”并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适当补充理解词和句的提问和练习,以便把词和句的训练落在实处,使学生以读懂词和句为基础的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义务教育教材从中年级开始设读和写训练的重点。三年级的训练重点有两个特点:一是除五年制第六册以外,均不在目录中标明,也不编排“读写例话”,主要用渗透的办法——在“基础训练”的阅读短文之前和作文要求之中,分别渗透读或写的训练内容。教师备课时,要注意了解渗透在其中的训练重点,并在该组的讲读教学中有所体现。二是训练重点从词和句方面入手,如“怎样理解词语”“用词要准确”“读懂每一句话”“把句子写通顺”。从中体现对低年级词和句的训练的归纳和小结,并为段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再安排有关读懂自然段,把一段话写清楚之类的体现段的初步训练的读写训练重点。教学中,对训练重点,既要注意有意识地在讲读教学中渗透,又要注意起点不要太高,要从词和句起步,搞好同低年级训练的衔接。

看图学文范文篇8

在每册的讲读课文中,都有4篇看图学文。每篇看图学文都由一幅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看图学文,在学文上同其它讲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大体相同。另外,增加了观察图画,提出了培养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能力的要求。第五、六册的看图学文多是表现人物的,如,《晨读》《师生情》《的睡衣》《亲人》《艰苦的岁月》《八角楼上》《“绿色的办公室”》《小足球赛》;也有描写场面的,如,《放风筝》;还有描写景物的,如,《南京长江大桥》《荷花》。《艰苦的岁月》《八角楼上》《“绿色的办公室”》《的睡衣》,反映了革命领袖和革命前辈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晨读》《师生情》《亲人》《小足球赛》《放风筝》,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少年儿童的生活,如,勤奋学习、敬爱老师、关心他人以及丰富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祖国四化建设需要的合格的接班人。《南京长江大桥》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荷花》描述了一池美丽的荷花,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第五册的看图学文,有3篇是新选的,即《晨读》《师生情》和《亲人》。《晨读》通过对生活在山村的三个小伙伴专心致志地晨读的描绘,赞扬了他们珍惜美好时光、勤奋好学的精神。《师生情》描绘了三位女同学在病房门口踮脚向病房里张望的情景,表达了学生尊敬、爱戴老师的一片深情。《亲人》的画面上是:一位苗族老奶奶双手捧着汉族小姑娘的头,脸贴着脸,显得特别亲,充分表达了苗族老奶奶对照顾她的邻居小姑娘的感激之情。课文既赞扬了尊重老人、助人为乐的好品德,又歌颂了民族团结。

教学这3篇看图学文,看图,要指导观察顺序,可从景物到人物,特别要细致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合理想象人物的语言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学文,要着重理解表现人物动作、神态及思想感情的词句。教学可从看图入手,看图和学文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在其它讲读课文中,有的讲述战争年代的人和事;有的反映丰富多采的儿童生活;有的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反映古今成就;有的介绍科学家和科学常识……通过内容丰富的课文,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有理想、爱学习的教育,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讲读课文中除了故事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等等,体裁多样,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

下面仅就新选编的讲读课文作一些简单介绍:

《小摄影师》,选入五年制和六年制第五册。课文讲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工作繁忙,很少接见记者,却特许一个少先队员进入他的办公室,为他照相,充分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尽管课文用了不少文字写小男孩,但一定不要忽视描写高尔基的词句。如,小男孩能来到高尔基面前;高尔基顺从地按他的吩咐去做;高尔基嘱咐秘书小男孩如果再来,一定放他进来。这些情节体现了高尔基对下一代的特殊感情,说明他非常热爱、关心下一代,而他关心下一代的实质,是关心祖国的未来。

《爬天都峰》也是五、六年制第五册的新课文,讲的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黄山的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终于一同登上了陡峭的天都峰。文中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词句,描写“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句子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是课文的重点,应着重指导学生理解。要使学生在理解词句、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不畏困难、知难而上的教育。

六年制第五册的新课文《灰雀》,记叙的是革命导师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在公园里看见三只美丽的灰雀,非常喜欢它们。后来,他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他在和一个男孩的谈话中,意识到灰雀是被男孩捉去了。第二天,列宁发现那只灰雀飞回来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知错就改的孩子。教学中要抓住描写灰雀的语句,了解灰雀的美丽可爱。正因为如此,男孩才捉它来喂养,但这样做是不对的。还要抓住描写列宁和男孩语言、神态的词句,透过语言的变化了解男孩思想的变化,认识到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课文结尾含蓄,既有韵味,又准确地表现了列宁喜爱孩子、维护孩子自尊的心态。

《千里跃进大别山》《雷锋日记二则》《画杨桃》,是五年制和六年制第六册的三篇新选的讲读课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向大别山挺进。、邓小平在紧急关头指挥先头部队杀开一条血路,使主力部队顺利跃进大别山。教学时要抓住刘邓大军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刘邓是怎样指挥部队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的深意,并从中受到启发。《雷锋日记二则》入选了雷锋同志生前写的两则日记。其目的,一是通过阅读理解日记内容,学习雷锋的精神;二是借助这两则日记,知道日记的格式,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画杨桃》通过“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的故事,赞扬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讲读中,要引导学生把“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搞清楚,因为这一点很重要,只有在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我”才会把杨桃画成这个样子。还要着重指导学生理解老师和颜悦色说的那段话,在了解每句话说的是什么以及句与句联系的基础上,弄懂这段话要说明的道理——事物是变化的,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从而读懂整篇课文。讲读这篇课文,不仅要重视抓住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使学生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五年制第六册的新课文还有《“我不能忘掉祖国”》和《五彩池》。前者通过少年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反映了她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充满理想和希望。“我不能忘掉祖国”,集中表达了少年宋庆龄时刻思念祖国,无限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抓住宋庆龄针对一个美国学生的话所作的发言,理解她讲的每一句话,体会这段话主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后者在读者面前呈现了四川松潘藏龙山那里的五彩池的神奇的景象,描绘了五彩池的样子、池水绚丽多彩的颜色,说明了造成池水五光十色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自然景观的喜爱。教师要凭借上述两篇课文提供的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六年制第六册还有一篇新选的讲读课文《三棵银杏树》。课文描述了“我”家的三棵银杏树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突出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反映了银杏树给我家带来的种种欢乐。要抓住上述重点,理解词、句、段,认识银杏树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从而受到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

三年级的讲读课文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第五册前半册的讲读课文全文注音

这样做,既体现了与低年级教材的衔接,又体现了从全文注音向难字注音的过渡。教师要充分利用前半册提供的条件,要求学生一方面借助拼音阅读(读准尚不认识的汉字的字音);一方面逐渐学习主要阅读汉字的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再看上面的拼音)。这样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边阅读边思考。此外,还要利用教材提供的条件,指导学生读准轻声,正确地读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

二、继续重视识字

五年制第五、六册,每册要求掌握300个生字。六年制第五、六册,每册要求掌握280个生字。总之,三年级识字任务仍比较重。教学中要结合阅读,认真指导学生识字学词,努力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识字的高质量,特别要重视结合识字学词,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识字方法、步骤可以灵活多样,但有几点是共性的: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联系课文中的词句理解字义,在读音、释义时兼顾字形,做到字的音、形、义相结合,要鼓励学生用较大部件识记生字,并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识了字,要在读写中反复运用,做到学和用相结合。

三、词句训练仍是教学的重点,并着手进行段的训练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讲读教学中,词和句的理解始终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三年级是低年级的继续,更应重视理解词和句。在课后“思考·练习”中,词和句的训练比重大,形式多。词的训练形式有:读写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比较有没有这个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联系句子理解词语,选词填空,用词造句等。句的训练形式有:听写句子,填空再读句子,比较句子,照样子写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等。其中,理解词和句是词句训练的重点。教师要凭借“思考·练习”并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适当补充理解词和句的提问和练习,以便把词和句的训练落在实处,使学生以读懂词和句为基础的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义务教育教材从中年级开始设读和写训练的重点

三年级的训练重点有两个特点:一是除五年制第六册以外,均不在目录中标明,也不编排“读写例话”,主要用渗透的办法——在“基础训练”的阅读短文之前和作文要求之中,分别渗透读或写的训练内容。教师备课时,要注意了解渗透在其中的训练重点,并在该组的讲读教学中有所体现。二是训练重点从词和句方面入手,如“怎样理解词语”“用词要准确”“读懂每一句话”“把句子写通顺”。从中体现对低年级词和句的训练的归纳和小结,并为段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再安排有关读懂自然段,把一段话写清楚之类的体现段的初步训练的读写训练重点。教学中,对训练重点,既要注意有意识地在讲读教学中渗透,又要注意起点不要太高,要从词和句起步,搞好同低年级训练的衔接。

五、教材十分重视读和说的训练

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朗读、默读、背诵和复述。特别是朗读和默读,是阅读的基本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师要不折不扣地按照教材的要求,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

看图学文范文篇9

本组教材包括两篇看图学文,一篇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和一个基础训练。本组课文的思想教育要求是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的忘我工作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懂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现代建设者们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从小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

本组教材在词句训练的基础上,逐步转到读懂自然段的训练上来。首先要求读懂自然段里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在教师的指导下理清句子的顺序,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说说一段话的大概意思。

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顺序地说一段话。能根据观察到的,或想到的写一段话,要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

关于看图学文一、观察图画,理解图意教学本组的两篇看图学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的能力。具体有以下两点:

一是指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看图方法。例如《八角楼上》,先从观察人物着手,知道谁在干什么,从总体上感知——右手握笔,左手拨灯芯,在油灯下写文章,然后观察局部,仔细观察的衣着、写文章时的神态以及竹椅、毯子、清油灯等周围的事物,最后再作一次整体观察,懂得整幅图的意思,在一个寒冬腊月的深夜,在清油灯下专心致志地写文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道路。观察时由人及物,弄清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全面理解图意。

二是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理解图外之意。由于课文采用的是单幅图,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除了引导学生直觉感知画面上的内容之外,还要由表及里地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画外之意。例如《八角楼上》“凝视这星星之火”一句,就要引导学生从画中的神态去想象,弄清这星星之火不仅指清油灯所发出的光,还象征着当时的革命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革命充满了信心。又如《艰苦岁月》中“……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这一段,教师就得让学生从画面上小红军的神态中展开想象,弄懂“希望”和“未来”指的是什么。

在观察图画时要注意与文字的相互对照,不宜集中过多时间用来看图说话。看图也应该分层要求,逐步加深。

二、词语的理解和积累本组课文要求理解和掌握的新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学生生活经验中较为熟悉的,或者通过图画的形象能直觉领会的。如《八角楼上》的“毯子”、“竹椅”、“灯芯”,《艰苦岁月》中的“颧骨”、“额头”、“偎依”、“侧耳倾听”等,对这类词语,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图画的直观作用,结合看图帮助理解;另一类是图画上不能直接反映的,如“寒冬腊月”、“寂静”、“悠扬”、“战斗岁月”等,需要通过图文对照,从具体的画面中展开想象,在读文时细加体会,有的则需要通过演绎、比较、找近义词等方法加以理解,例如“夜幕降临”,让学生换一种说法试一试(天渐渐黑了)。教学“寒冬腊月”这个词可以进行词素分析,先理解“腊月”的意思,再理解整个词的意思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再如“沉思”,则通过观察图画中人物的神态——凝视着灯光,静静地在想,想了很多很多,再启发学生,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联系“星星之火”,提高对词语的整体理解能力。教学“寂静”、“悠扬”、“出神”等词语,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再一类是比较抽象的词语,如《艰苦岁月》中“可能”、“也许”等词,则要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语感来领悟。

三、句子训练本组两篇看图学文中比较典型的句子有:①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②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穿着单军衣,披看·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③一位十来岁的小红军偎依在他身旁,右手托着下巴,侧着耳朵倾听。句①,要注意句子的双重意义。从字面上讲,天一黑,八角楼上的灯也就亮了,实际上还有另一层意思:每天晚上都在灯下工作。同时要指导学生用“每当……时候……就”的句式练习说话造句。句②,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句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中的作用,体会当年工作条件之艰苦。句③,可去掉句中的修饰成份与原文作比较,体会作者如何把句子写得具体、形象。

四、阅读训练1.从图入手,图文对照。阅读时可从看图着手,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看懂图意,以达到把握文意的目的。这一阶段不能用时过多,不要把这一过程变成看图说话的训练,只要对图画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后,就适时转入学文,看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图意的。在深入阅读时,要随时进行图与文的相互对照,借助图画形象,理解文中的词句,凭借图画中人和物之间的联系,展开合理的想象,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学文之后,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图意,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达的语言与课文的语言相互对照,对学生进行连句成段的训练。

2.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不仅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看句子与句子是怎样有顺序地连接起来的。这是段的训练的重要内容。如《八角楼上》的第2自然段,一共有4句话,都是讲写文章的。前3句具体描绘了图画上的内容,第4句是对前3句的总结。教学时要通过图文对照来理解,第1句讲当年处在艰苦的环境中。先交代时间,寒冬腊月的深夜,即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却穿着单军衣,坐在冰冷的竹椅上;第2、3句讲怎样写文章,引导学生体会句子表示动作和神态的词语;第4句主要讲写什么样的文章,以及这些文章所起的巨大作用。指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和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连句成段的能力。

3.注意前后的联系。文章是一个整体,字、词、句、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阅读时,要引导学生从相互联系中去思考问题。如《艰苦岁月》中的一段话:“红军打退了敌人的又一次进攻,在山坡上休息。”怎么知道“又一次”呢?就要引导学生在第二段中找答案,如“赤着脚,衣服很破了,腰里挂着驳壳枪……”又如:“这位老红军,很可能原来是个长工;小红军呢,也许原来是个放牛娃。”先要让学生理解“可能”、“也许”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作者是根据什么来猜想的?

关于讲读课文讲读课文《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文中配有一幅插图,与前面的看图学文形成一个梯度。

1.阅读训练根据状物一类课文的特点,宜通过下列读书步骤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懂得赵州桥的概貌、位置、设计者及建造的年代;理清作者写了赵州桥的哪几个方面,初步懂得每个自然段所说的主要内容。

为了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可让学生填写下表:桥名地点设计者建造年代距今已有年的朝深入阅读——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和美观的特点,懂得一个自然段内的句群结构和连句成段的顺序。可设计填空题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五十多米长的赵州桥,全部用砌成的,桥下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这种设计既可以,又可以。这样的设计,在世界上还从来没有过,所以说这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熟读、美读——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把赵州桥的特点写具体的。同时品味词句、积累语言、学习背诵等。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应十分注意读懂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教师的指点,对赵州桥的特点作出概括后,接着就让学生进一步阅读,环绕“雄伟”、“坚固”、“美观”三个特点,分别找到相应的句群和段落。

例如写“雄伟”,第二段中的第1句是作概括说明,第2句以桥的长、宽作具体说明。写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同样要求学生搞清段内的层次结构,第3、4句写桥洞的特点。第5句写两种桥洞的作用,第6句总结说明这种设计的优点,通过“既……又……”的句式,两个“减轻”来说明设计是十分高超巧妙的,是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所以说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当学生学完一段后,再理一理这6句话的排列顺序,最后要求学生用“既……又……”的句式概括段意(赵州桥既雄伟又坚固)。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抓装智慧和才干”这一词组返顾全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学习第3段时,抓住概说与具体描述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作拓展迁移的写段训练。选一幅有关建筑或雕塑群的图画,学习这一段概述和具体描述的构段方法,写一段连贯的话。

关于阅读课文《帐篷》

1.在解题感知全诗大意时,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其实是在写“勘探工人”。“帐篷”就是勘探工人们的家,而且是“流动的家”。

看图学文范文篇10

一、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

(一)强调素质教育

本册教材的编写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为依据。通过本册教材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统一

本册教材思想内容丰富、充实、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有序。

教材通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赞颂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介绍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刻苦学习、钻研科学、热爱自然、破除迷信等内容,教育学生立志改造自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作贡献。通过表现诚实善良、热爱劳动以及遇事动脑,全面地看问题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注意体现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通过识字、词句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其独立识字能力和理解、积累、运用词句的能力。通过六个重点读写训练项目,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继续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全册安排四次听说训练内容,注意把读、写与听、说训练结合起来进行。

本册教材还重视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体现在课文类型设计和课文内容上,而且体现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之中,把认识事物的能力同语文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提高观察、思维的能力。

本册教材的编写,注意体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和谐统一,为老师教书育人提供凭借。

(三)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为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本册教材采取了多种措施,主要有:围绕读写训练重点,设计语文基本功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阅读和作文的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习读书方法,加强预习指导等。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与教科书配套,编写了自读课文《槐乡的孩子》,供学生独立阅读。

二、教材编排的主要特点

本册共有24篇课文。看图学文2篇,讲读课文16篇,阅读课文6篇。其中新选课文6篇:《卢沟桥的狮子》、《在希望的田野上》、《鱼游到了纸上》、《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高梁情》、《圆明园的毁灭》。教材按组编排,共7组。教材编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以篇的训练为重点,继续编排读写训练项目

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开始进行篇的训练。围绕篇的训练,本册教材安排了6个读写训练项目:“怎样读懂一篇课文”、“注意积累材料”、“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写文章要有中心”。这些读写训练项目体现了篇的训练重点。大体上可分为三步进行。读的训练方面,从读懂一篇课文的内容,到能体会内容所表达的思想,再到能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写的训练方面,从注意材料的积累,到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再到写出的文章要有中心。这些训练项目联系密切,读写对应,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些训练重点,落实这些训练重点,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教材第2~7组安排了重点训练项目,每一组教学都要紧紧围绕本组重点训练项目进行。并注意使前面的读写重点项目的训练在后面的教学中得到运用和巩固。

(二)每组教材注意体现训练过程

本册每组教材仍然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读”。安排“导读”的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有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读一读即可,不必做过多的讲解。第二部分是“课例”。“课例”又包括“预习”、“课文”、“思考·练习”。预习的要求在四年级的基础上略有提高,主要要求学生预习时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圈画出重点难点。“课文”围绕读写训练重点,兼顾内容上的联系编排,每组有课文3至4篇,分讲读课文(含看图学文)和阅读课文。“思考·练习”安排在每篇课文之后,由理解课文内容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题目组成,讲读课文一般出4~6个题目,题目从教学的重点、难点出发,并注意和本组的训练项目相呼应,阅读课文一般出2~3个题目,只出思考题,侧重在理解内容,实践训练项目,理解词句。第三部分是“读写例话”。安排在一组课文之后,是重点训练项目的概括说明和归纳小结。第四部分是“基础训练”。是“字·词·句”、“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综合训练。这部分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各年级教学要求和全套教材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内容系统安排的,着眼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由导读到基础训练,体现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由上一组教材到下一组教材,体现了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训练过程。

(三)本册教材识字量为125个,分别安排在讲读课文和看图学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以课后生字条和书后生字表为准。课文中的生字(包括要掌握的和只要求认读的二类字)和多音字都随课文注音,生字用圆括号,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导读”、“预习”、“思考·练习”、“读写例话”、“基础训练”的内容采取难字注意的方法,这里出现的生字与课文中的二类字不要求掌握,因而不在生字表和生字条中列出。

(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材中编绘了多幅插图,这些图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理解课文思想内容、陶冶爱美的情趣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教学要求

(一)本册教学,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川景物、建设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了解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献身革命、一心为国家、一心为人民的可贵精神,受到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了解人民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艰苦创业、热爱生活的品格,受到热爱劳动、立志建设祖国、献身四化建设的教育;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具体生活的故事中,受到奋发向上、无私奉献以及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二)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熟练掌握大写字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三)学会125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能用音序、部首的方法查字典,初步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并能比较准确地选择字义,有一定的查字典的能力。

(四)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能按要求把词语归类。注意积累词语。认识介词和副词。

(五)进一步提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继续练习扩句、缩句,认识表示递进、假设关系的复句和排比句,练习修改病句以及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色彩。

(六)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按照要求预习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着重训练从内容到思想理解课文,培养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的能力。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七)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讲清自己的意思。能简要地复述课文。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貌。

(八)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并适当展开想象,初步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练习按要求或自拟题目作文,能写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学写表扬稿。学习使用书名号和省略号。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教学提示

(一)看图学文的教学

看图学文由图画和短文组成,是将事物的形象和文字描述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课文类型。图画是短文内容的形象反映,短文是图画内容的生动描述。看图学文的教学,要注意从看图入手,看图和学文紧密结合。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学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培养观察、理解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本册的两篇看图学文《小站》、《泸沟桥的狮子》,是写景和写物的。教学时要充分发挥看图学文图文互补的优势,借助画面和文字描述,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受到美的陶冶。

(二)讲读课文的教学

讲读课文是课文的主体,在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是加强重点项目训练的主要凭借。进行讲读课文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体现了该组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侧重点。本册教材安排的6个重点训练项目,读写结合,循序渐进。这些读写重点训练项目,要通过讲读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得到领悟。在有重点训练项目的各组,应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组织教学。第一组没有安排重点训练项目,教学中应着重中年级获得的读写基本功的综合运用。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词、句、段的训练是低中年级教学的重点。在低中年级词、句、段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训练要求,是高年级词、句、段训练的客观需要,也是篇的训练的基本。进行本册讲读课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经常给学生提供机会,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了解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给课文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把词、句、段的训练同重点项目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的训练,它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在讲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境,加强朗读的示范与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扎实的训练和提高。目前,讲读教学中教师的“讲”和“问”仍然偏多,学生“读”和“思”的时间偏少。要下大力气扭转这种状况,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讲读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动自学的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导读和预习提示,认真预习课文,并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和引导学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方法和重点训练项目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自求自得中提高理解能力,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指导乃至讲解。

此外,还要大力提高讲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尽可能用最少的课时,使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即每学一课都有所得,语文基本功都得到训练,语文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阅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在第2~7组讲读课文之后安排了阅读课文,共有6篇。阅读课文属于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它为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提供了重要环节。教学阅读课文,要更加强调学生的自学。一般可参照课后的思考题组织学生阅读和讨论。放手让学生阅读,不要把阅读课文当成讲读课文来教。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实践中,使学生对重点训练项目的认识得到深化。阅读课文在要求上同讲读课文区别比较明显:出现的生字,只要求认识,不要求“四会”,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求较低。因此,教学应突出重点,不应面面俱到。

(四)读写例话的教学

读写例话属于独立阅读课文的性质,它重在提示本组课文的读写训练重点,并兼有指导阅读和作文的任务。教学读写例话,应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并从中受到启发。一般来说,由学生先读读例话,明确例话在读或写的哪一方面做了提示;再联系本组课文,特别是例话中的例文,将学生在课文教学中悟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带有规律性的读写方法;然后联系自己的读写实践,谈谈从例话中获得的启发;最后引导学生把这一认识运用于读写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