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设置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22:44:43

机构设置

机构设置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血液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血液工作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建设和谐**中的作用。

规划目标:以保证临床用血和血液质量安全为目的,根据区域人口、医疗资源、临床用血需求等实际情况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统一规划调整采供血机构,基本建立起整体布局合理、网络健全、管理规范、质量可靠、系统运行良好的采供血机构网络。建立和完善以“相互协作,互补短缺,就近调配”为主的应急机制,使全省血液供给网络布局更加合理。

二、机构设置

采供血机构分为血站和单采血浆站。血站包括一般血站和特殊血站。一般血站分为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和中心血库。特殊血站包括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和卫生部根据医学发展需要设置的其他类型血库。

(一)血站。

1.一般血站。

在省会城市广州市、特区深圳市各设置血液中心1个,广州血液中心承担省级血液中心任务。19个地级市政府所在地及广州市番禺区、深圳市宝安区、佛山市顺德区各设置1个中心血站,在清远英德市、连州市各设置1家中心血库。

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因采供血需要,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在辖区内设置分支机构或储血点;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因采供血需要,可设置固定采血点(室)或流动采血车,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固定采血点、储血点不得进行血液检测。

2.特殊血站。

按照全国的规划及相关规定设置**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和**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广州分库。

根据全国规划设置其他特殊血站。

(二)单采血浆站。

1.在云浮市罗定市、新兴县、韶关市乐昌市、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各设置1家单采血浆站。

2.单采血浆站必须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划定区域内采集血浆。

3.根据原料血浆供需等情况,适当增加不超过3家单采血浆站。

三、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采供血机构的建设,加强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规划的组织实施,各采供血机构及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对于加强我省血液管理,保障临床用血,确保血液安全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意义重大。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血液工作在发展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预防可控因素造成经血途径传播疾病的发生。

(二)措施到位,保障质量。各地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现行血站、单采血浆站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探索优质、高效的管理模式。明确血站与分支机构、采血点和储血点的关系,完善采供血机构服务体系。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加强对转制后的单采血浆站的投入,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善设备设施,规范采集原料血浆行为,保证原料血浆安全。

(三)加强监管,保证安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血液安全管理职责,加大业务工作指导力度,积极开展经常性执法监督和集中治理整顿,杜绝违法采供血行为。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监管责任。探索加强血液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监管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四、采供血机构调整和规划修订

机构设置范文篇2

第一条为了规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加强编制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根据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的设置、职责配置、编制核定以及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应当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履行职能的需要,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编制工作,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履行管理职责,并对下级机构编制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依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设置的机构和核定的编制,是录用、聘用、调配工作人员、配备领导成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的机制,在设置机构、核定编制时,应当充分考虑财政的供养能力。机构实有人员不得突破规定的编制。禁止擅自设置机构和增加编制。对擅自设置机构和增加编制的,不得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

第七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不得干预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不得要求下级人民政府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行政机构。

第二章机构设置管理

第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应当以职责的科学配置为基础,综合设置,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机构精简、权责一致,决策和执行相协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应当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适时调整。但是,在一届政府任期内,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第九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还应当依法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职责相同或者相近的,原则上由一个行政机构承担。

行政机构之间对职责划分有异议的,应当主动协商解决。协商一致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协商不一致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协调意见,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议事协调机构,应当严格控制;可以交由现有机构承担职能的或者由现有机构进行协调可以解决问题的,不另设立议事协调机构。

为办理一定时期内某项特定工作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应当明确规定其撤销的条件和期限。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不单独设立办事机构,具体工作由有关的行政机构承担。

第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内设机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该行政机构报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三章编制管理

第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编制,应当根据其所承担的职责,按照精简的原则核定。

第十五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编制的不同类别和使用范围审批编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应当使用行政编制,事业单位应当使用事业编制,不得混用、挤占、挪用或者自行设定其他类别的编制。

第十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编制总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七条根据工作需要,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在地方行政编制总额内对特定的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实行专项管理。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调整职责的需要,可以在行政编制总额内调整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编制。但是,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不同层级之间调配使用行政编制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十九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议事协调机构不单独确定编制,所需要的编制由承担具体工作的行政机构解决。

第二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按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对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会同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对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如实向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交机构编制年度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伪造。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定期评估机构和编制的执行情况,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机构编制的参考依据。评估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制定。

第二十五条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都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监察机关等有关部门举报。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擅自设立、撤销、合并行政机构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机构职责的;

(三)擅自增加编制或者改变编制使用范围的;

(四)超出编制限额调配财政供养人员、为超编人员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的;

(五)擅自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成员的;

(六)违反规定干预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的;

(七)违反规定审批机构、编制的;

(八)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七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章附则

机构设置范文篇3

一、对我国机构改革发展方向的总体认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无不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不断地进行着政府的机构改革和调整。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经历了由单项改革到综合改革、配套进行;由局部探索到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由改革旧体制到建立新体制的发展过程。我国的机构改革在国际公共行政发展的历史背景中,既有着与国际上政府行政改革趋势一致的时代特征,又由于国情不同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别,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1、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是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过渡型、渐进式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政府机构改革,这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但由于多年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无论从人的思想观念上,还是体制结构上,原有的传统模式,决不会在一两次改革调整后就轻易地脱胎换骨和退出历史舞台。旧体制以其巨大的惯性在目前的转型时期内依然表现出很强的滞碍作用。在这种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旧体制依然发生作用的转轨并行时期,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还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渡阶段。

党的十五大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和基本框架,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比重在国民经济中的成份越来越大。但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尚未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社会经济的市场体系远未发育成熟。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机构改革,是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基础的发展提出来的。它必须适应和同步于经济体制改革,即不能过于超前,更不能严重滞后。因此,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艰巨性、长期性,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这也就是1982年以来的几次机构改革,从严格意义上讲,都是一种阶段性的推进,改革方案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过渡性的根本原因。因而,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几年一次的发展过程,正体现了这种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不断调整、适应和完善的过程。

2、政府推进是改革进程的主要动力

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对政府机构及其管理职能进行了重要改革,这些改革无论从政治需要还是经济所迫,无一例外都是从属和服务于其市场经济的价值需求。从这一角度讲,世界范围内的政府职能调整和行政体制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则从一开始就肩负着转变政府职能与建立市场体系的双重任务。

我国是在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的大背景下,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从培育规范市场体系到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历史任务,只能由各级政府来承担。如果说西方的政府机构调整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牵引的话,那么,我们的政府机构改革,则始终是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进行探索了。由于我们的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是为了适应一个正在建立之中的市场经济,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同时又是改革的客体。所以相对于其它各国而言,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在其整体目标设计和推进力度上,都要显得沉重、艰巨的多。政府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扮演着制度设计者、资源调动者、变革推动者、利益协调者等多重角色。尽管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努力使自己完成由“台前”走入“幕后”、由微观具体操作者转为宏观间接调控者的转变,但在这一变革中,从国家责任和历史使命上讲,政府始终都是改革舞台上的主角,是推进改革进程的主要动力。

3、行政体制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建国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整个社会经济事务,都是由各级政府机构用直接和微观的方式来进行管理。政府不仅是社会的管理者和领导人,而且还是具体事务的操作者。这种面面俱到的大包大揽,不但压抑和管死了经济生产中的活跃因素,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政府职能从范围内容到行使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着重转变经济管理职能。把政府经济职能的重点转移到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等宏观管理上来。二是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和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政府开始把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自治组织和开发社区服务系统作为行政服务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机构改革所进行的机构调整,每一次都是对经济部门作较大的变动。逐步减少政府对具体经济活动的干预,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用法律规范市场行为。政府开始只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方向,而把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上来。即从以经济职能为主向以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为主转变。这种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之间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正是今后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是地方政府职能定位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组织和管理公共工程、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保障和维护企业与公民的合法权益、为地方和社区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但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实际操作中,在对地方政府职能行政统一性的整体认识的前提下,如何正确地把握和界定某一地区、某一层级地方政府的职能具体内容和范围,却是在未来行政体制改革中,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统一的职能结构框架与鲜明的地方特点

当代社会政府职能,总的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作为典型的国家行政机器,地方各级政府除了在政治上要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外,其主要的职能内容,就是代表国家管理地方的经济、社会事务。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济学著作中认为,政府就是社会公共事务处理机关。这种处理当地社会事务的基本职能,就大致勾勒出了地方政府职能结构的基本框架。地方政府也正是通过有效地管理社会、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发展生产力,来促进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发展。从而巩固了党和国家的政治基础,达到贯彻中央意志,履行管理职能的目的。

然而,这种地方政府职能在其根本属性统一、基本构架一致的前提下,随着行政级次的递减和地域资源结构的不同,而又表现出明显的区别。从行政级次上讲,省级政府主要是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对地方区域经济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弱化微观管理职能,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城市政府则着力转变对企业的管理,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政企分开、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搞好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县级政府的重点是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乡镇政府则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健全乡镇功能、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种从省级到乡镇政府职能内容的变化,从产业侧重上讲,反映出一种从工业向农业的转移;社区建设由都市化向自然村落的转移。就某一具体的职能来说,也反映出一种由厚渐薄、由面至点、由宏观政策管理到微观具体操作的变化。另外,从地域资源结构上讲,由于不同的地方产业结构和资源分布,也直接导致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在内容和侧重上有所不同。诸如特色鲜明的“汽车城”、“石油城”、“煤城”、“钢城”、“瓷都”、“侨乡”等。此外,由历史文化古城、风景名胜及少数民族聚居等原因也都会在地方政府职能的结构上有所反映。

2、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着政府职能内容范围和管理力度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和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要求在确定地方各级政府管理职能的总体构架和实行统一改革的原则和方针时,必须考虑各地的特殊情况和发展实际。两个同样有着50多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一个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1千多家,工业总产值上百亿元;而另一个城市工业企业总数不足五百家,工业总产值只有几亿元。同样作为市级政府,其工业经济管理的职能范围和程度则有着明显的不同。各地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使各省区的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管理之间必然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其中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社区文化管理和社会综合保障的管理需求,已不同程度地超出了当地各级政府原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所涵盖的范围和涉及的深度。所以,在研究、核定地方政府管理职能时,不仅要关注地方产业、资源结构在管理内容上所造成的变化,更要根据各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市场经济条件及各社会综合功能的发育程度来考虑该地区政府管理职能的定位。只有从地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研究入手,我们才能为核定地方政府职能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是“这一程度”而不是“那一程度”找到出发点和依据。

三、管理职能的量化研究是机构科学设置的前提

在政府的机构设置的实际操作中,主要是参照上一级政府职能部门的设置、本地区机构设置的历史沿革、目前政府机构的设置现状、当前工作任务及行政首长的意志和观点。虽然这种多项参照的综合拟定是实际工作中的主要方法。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地方政府机构的如何设置则越来越需要更加具有说服力的论证了。

1、机构的对口设置与惯性延续的合理性面临挑战。在以往的几次机构改革中,尽管在机构设置上曾强调过不要求“上下对口”。但在实际工作中,“上下对口”的参照设置只要不是机构数额的绝对限制,几乎是地方各级政府机构设置的主要依据。有种观点认为:既然是政府机构,做为行政体制应有其法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唯其对口一致才更能体现行政执行上承接连贯和政令统一。做为一种体制的标志规范,各级政府机构的对口设置,才更显法定的严肃和与中央的一致。此外,对目前机构既成现状的认可和对历史沿革的惯性延续,也是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取舍的另一动因。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经济要素愈发活跃。不仅政府原有的经济管理职能发生了变化,而且原来长期居次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也开始步入政府管理的“主要角色”。这样一来,尽管上级政府的职能在整个区域的管理总量没变,机构设置也依然有其合理性。但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有些变化暂时表现为隐性的或潜在的)地方政府来说,这种在统一、规范口径下要求的机构对口设置就缺乏合理性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各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加快,传统的政府机构设置模式和设定标准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2、应积极探索建立地方各级政府职能的量化标准体系

在职能、机构、编制三者中,职能是第一位的,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关键所在。职能范围合理定位的主要内容:是调整政府与社会(包括市场)的关系,发挥社会和市场的作用,提高功能分权化的程度,增强社会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约束政府的能力,当代任何政府都要履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职能,所不同的,只是各级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发展实际,在职能确定和机构设置上各有各的侧重点和介入的广度、深度的不同。

机构设置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

一、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现状

目前比较常见的内审机构设置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在职能部门中设立内审机构,向部门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此种设置,内部审计的范围受到严重局限,对敏感性问题,审计人员无法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在审查和评价中也很难保持公正。

2、在行政系统内设立内审机构,向总经理或分管副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设置有利于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但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相对差一些,无法对企业产权的所有者负责。

3、在监事会系统内设立内审机构,向监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设置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强,监督的力度也较大,但关系较难协调,也无法对企业产权的所有者负责。

4、在行政系统内设立内审机构,向专门成立的审计委员会议事机构负责并报告工作。此种设置方法内审机构的地位比较超脱,独立性较强,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设置方法。

5、在董事会下设立内审机构,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此种设置方法内审机构的地位超脱,独立性强,内审人员有权审查单位中各层次的经营活动,且直接对产权所有者负责,比较符合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要求,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设置方法。

二、内审机构的领导关系问题

内审机构的领导关系问题,也就是内审机构应归谁领导问题。《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做法不尽一致,并且差距较大。若内审机构对总经理或总经理以下的其它领导人负责,则意味着内审机构只对企业的经营者负责,并不对企业产权的所有者负责。因此,内审机构归总经理或总经理以下人员领导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主要表现:一是妨碍内部审计职权的正常行使。因为企业的各种计划、预算、决算基本上是总经理授意办理的,审计查出问题,向总经理汇报后,一般难以纠正和处理。二是影响企业所有者及时了解掌握内部审计工作情况和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影响对企业的重大决策。三是放松了对企业经营者本身的监督。我国企业厂长经理的经济犯罪屡见不鲜,与对厂长经理缺乏有效地经济监督,尤其是企业内部监督弱化有很大关系。因此,内审机构领导关系问题,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内审机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大问题。只有理顺好内审机构的领导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内审机构的职能作用,才能真正达到建立内审机构的目的。

从实际来说,领导层次越高,越有保障。但如何确定内审机构的领导关系,必须同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建议成立董事会的企业,其内审机构由董事会领导;没有成立董事会的企业,成立审计委员会议事机构领导内部审计工作。

三、主管部门内部审计与基层企业内部审计的差异性对比

内审机构建立开展工作以来,主管部门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的差异性一直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审计对象不同。前者审计对象主要是下属单位,有有效的工作范围和明显的监督对象,后者是企业自身,审计者与被审计者已融为一体。二是职能不同。前者偏重于监督,后者偏重于服务。三是需求不同。前者管理范围较宽,领导较难掌握下属单位情况,客观上对审计需求强烈,设立机构、开展工作比较自觉、主动。后者管理范围较窄,领导比较容易掌握单位的情况,对设置内审机构不够热心,有的还有抵触情绪,有些单位虽然成立了内审机构,但由于认识不到内审机构的重要性,是“要我建”,不是“我要建”,因而也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四是独立性不同。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可以不受干扰和毫无顾虑地对下属单位进行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比较独立地作出审计结论;企业内审人员的工作乃至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受到单位领导和其他部门的影响和制约,不可能超脱地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特别是那些附属于被授权履行审计职责的内部机构以及兼职审计人员就更谈不上有什么独立性了。五是权威性不同。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具有外部审计的性质,比企业内部审计更具有权威性。对企业内部审计来说,尽管国家从法规和条例上赋予了应有的职权,但却很难付诸实施。六是有效性不同。客观条件决定了前者是上审下,具有揭发性和强制性,作用效果明显;后者是自审自,只能是维护性和建设性的,有效性受到限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建议

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独立性是它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没有独立性,审计目的就无法实现,审计结论就无法达到客观公正。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首要原则就是确保独立性,这也是国际内部审计届的共同经验和基本主张。基于此,具体设置的建议: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一般采取在董事会领导下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可采取设立审计委员会领导审计机构。

2、未改制的大中企业,其内审机构设置可由其主管部门设立派出机构。其人、财、物由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以加强其独立性。

3、一般小型企业可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是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未设立的主管部门加强监督。

4、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实行下审一级制度并推行联合审计、轮回审计、定期审计,更好地发挥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整体优势。

5、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指导,帮助培训业务人员,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机构设置范文篇5

一、市农业产业化机构设置沿革

年,市在机构改革时没有设置畜牧局、水利局、蚕业局,其行政管理职能生猪业、蔬菜业、葛业、水产业分别由农业局履行、蚕业由外经贸委履行。市农业产业化以市农办为主,由市农办全面负责,具体工作由市农业局和市外经贸委施行。

年月,为了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根据具体情况,市将其五大产业从相关部门单列出来,由编委核编,重新设立五个产业办公室,即生猪产业办公室、蔬菜产业办公室、葛产业办公室、水产产业办公室和蚕业产业办公室,为市政府直属局级(副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每个办公室核编5—9人,从相关单位抽调,受市政府委托主管全市相应产业的发展并履行相应管理职能(具体内容见附件)。

五个产业办公室的设置,对促进市五大产业壮大规模、提升档次,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运行中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一是五大产业办公室的设置与重庆市规定的机构设置不符,上下不对口,且上级不认可,属擅自设立机构;二是在向上争取项目时,职能部门与各办不能统一协调,各自为阵,导致力量互相抵消甚至产生冲突,对争取项目不利;三是各办人员待遇难以落实,利益之争时有发生。

根据运行中上述存在的问题,年月,市对农业产业化工作机构进行了整合,即统一成立一个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设在市农办,撤销五个局级事业产业化办公室,蔬菜、水产、生猪行政管理职能划归农业局、葛产业划归农办、蚕桑产业划归市外经贸委。在农业局、农办和外经贸委分别设立相应的蔬菜科、水产科、生猪科、葛业科和蚕业科,主抓全市相应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对这些部门,进行督促、指导和协调。以前五大产业办公室人员原则上回原单位,由于性质变化及其他原因无法回原单位的人员,该市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为农业局下属机构。

二、十二项重大任务的目标管理情况

年,市提出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培育、大城市建设“三大战略”,确定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十二项重大任务,实行了“分项负责,目标管理”新举措。即将每项重大任务确定一名市级领导为第一责任人,1—2名市级领导协助,搭建专门工作班子,建立单独考评机制,实行重点目标考核,每项任务每年奖金20万元共240万元,直接纳入市财政预算。

该市十二项重大任务目标管理主要有这样几大特点:

1、四大机构领导工作由市委统一安排,按照各自能力、经验、特长确定主抓工作,对领导力量进行有效整合。

2、每项重大任务确立一名主要负责人和1—2名助手,明确具体目标和工作责任,严格实行奖惩,有效地将责、权、利捆绑在一起,避免了职责交叉、多头管理,提高了工作效能。

3、负责每项重大任务的市级领导,有明确的工作重心,做到了重点突出,兼顾一般工作。对未有负责重大任务的领导,继续按各自分工开展工作。这样,有效避免了事无巨细、重点不明、责任不清的现象。

4、构建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和“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责任清楚,赏罚分明”的科学管理体系。

三、对我县农业产业化机构设置的建议

考察组认为,根据我县的经济状况及四大产业的现状,吸取市农业产业化机构设置的经验与教训,为避免职能交叉现象发生,确保有专门机构、力量主抓农业产业化工作,特提出如下方案:

(一)由编委行文,分别成立猪业、果业、蚕业和薯业产业化办公室,核编4—6名,为财政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分别归口设置在农业局、农办和畜牧局,独立开展工作,进入办公室人员办理正式调动手续。

1、生猪业产业化办公室,设在县畜牧局,由畜牧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确立1名专职副主任在畜牧局内或其他部门抽调工作人员,主抓生猪产业。

2、果业产业化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由农业局长或一名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原果树站、果品研究所人员调入或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组成,专抓水果产业。

3、蚕业产业化办公室,参照市上设置,撤销县蚕业局,在农业局下属设置蚕业总站,蚕业局现有部分人员调入蚕业总站,与蚕业产业化办公室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由农业局一名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站长)。

4、薯业产业化办公室,设在县农办,由农办主任或一名副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从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

(二)县委、县政府分别成立猪业、果业、蚕业、薯业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不明确机构级别,办公室正副主任分别由相关单位主要领导或一名副职领导兼任,也可由其他符合条件人员担任,工作人员从职能部门或其他部门抽派,不办理正式调动手续,工作结束后回原单位工作。

机构设置范文篇6

第一条为了规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加强编制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根据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的设置、职责配置、编制核定以及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应当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履行职能的需要,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编制工作,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履行管理职责,并对下级机构编制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依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设置的机构和核定的编制,是录用、聘用、调配工作人员、配备领导成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的机制,在设置机构、核定编制时,应当充分考虑财政的供养能力。机构实有人员不得突破规定的编制。禁止擅自设置机构和增加编制。对擅自设置机构和增加编制的,不得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

第七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不得干预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不得要求下级人民政府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行政机构。

第二章机构设置管理

第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应当以职责的科学配置为基础,综合设置,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机构精简、权责一致,决策和执行相协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应当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适时调整。但是,在一届政府任期内,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第九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还应当依法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职责相同或者相近的,原则上由一个行政机构承担。

行政机构之间对职责划分有异议的,应当主动协商解决。协商一致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协商不一致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协调意见,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议事协调机构,应当严格控制;可以交由现有机构承担职能的或者由现有机构进行协调可以解决问题的,不另设立议事协调机构。

为办理一定时期内某项特定工作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应当明确规定其撤销的条件和期限。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不单独设立办事机构,具体工作由有关的行政机构承担。

第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内设机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该行政机构报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三章编制管理

第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编制,应当根据其所承担的职责,按照精简的原则核定。

第十五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编制的不同类别和使用范围审批编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应当使用行政编制,事业单位应当使用事业编制,不得混用、挤占、挪用或者自行设定其他类别的编制。

第十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编制总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七条根据工作需要,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在地方行政编制总额内对特定的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实行专项管理。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调整职责的需要,可以在行政编制总额内调整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编制。但是,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不同层级之间调配使用行政编制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十九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议事协调机构不单独确定编制,所需要的编制由承担具体工作的行政机构解决。

第二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按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对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会同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对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如实向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交机构编制年度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伪造。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定期评估机构和编制的执行情况,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机构编制的参考依据。评估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制定。

第二十五条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都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监察机关等有关部门举报。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擅自设立、撤销、合并行政机构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机构职责的;

(三)擅自增加编制或者改变编制使用范围的;

(四)超出编制限额调配财政供养人员、为超编人员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的;

(五)擅自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成员的;

(六)违反规定干预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的;

(七)违反规定审批机构、编制的;

(八)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七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条例所称编制,是指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的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人员数额和领导职数。

机构设置范文篇7

1.规划范围:县范围内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以及辖区内社会办医、个体诊所等。

2.规划期限:以2016年为现状年份,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二、现状分析

(一)基本概况。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七县两区结合部,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下辖23个乡镇、224个行政村,总人口67.11万人(2016年底统计数字),其中农业人口59.03万人(占总人口87.96%),人口自然增长率7‰。201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3.5亿元,财政收入7.78亿元,财政支出34、58亿元(其中卫生事业费支出4、2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2.2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762元。

(二)医疗卫生资源

1、医疗卫生机构:2010—2015年全县规划设置医疗卫生机构445所,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7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县卫生进修学校;乡镇卫生院2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所、站12所;村卫生室277所,村卫生站103所,诊所5所,社会办医务室11所。

2、医疗卫生人员:全县现有医疗卫生人员2274名,其中,公办医疗卫生机构人员1446名,社会办医机构人员10名,乡村医生818名。现有卫生技术人员2137名,平均每千人占有卫技人员3.388人。公办医疗卫生机构1446名在职职工中,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11名,占90.7%,其他人员135名,占9.3%。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28名,占2.1%;中级职称318名,占24.3%;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人员618名,占47.1%;助理级职称235名,占17.9%;员级职称112名,占8.6%。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医疗岗位工作1176人,占89.7%;公共卫生岗位工作135人,占10.3%。

3、床位设备:全县2016年底共开设病床1452张,其中县级医疗机构739张,乡镇卫生院713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2.14张。2016年底县直医疗机构拥有CT、DR或CR、500mAx光机、心电监护仪、尿液分析仪、彩超、生化分析仪、电子胃镜、多功能麻醉机等设备,全县23所乡镇卫生院配有CT、CR或200-500mAx光机、黑白B超或彩超、麻醉机、尿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等设备。

(三)居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现状与需求。2016年县级医院门诊量255762人次,住院病人34966人次;乡镇卫生院门急诊量751826人次,住院病人30759人次;村卫生室(站)、诊所等医疗卫生机构就诊1073990人次。全县总住院人次中,乡镇卫生院住院比例占33.38%,县级医院住院比例占36.69%,县外医院住院比例占29.93%。

(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现状。目前全县设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24所,其中县计划生育服务站1所,隶属县卫计委直接管理,23个乡镇各设置有1所计划生育服务所,隶属乡镇政府管理。

(五)存在问题

1、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短缺,分布不均衡。由于我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困难,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医疗卫生资源(主要指病床、医生、防保和卫生监督人员、房屋、设备等)总量明显低于全国县级平均水平。

2、医疗卫生计生网络基本健全,服务功能有待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覆盖全县各地,但除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和部分乡镇卫生院外,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不到位,重基本医疗、轻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无法为当地群众提供全面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3、监管体制不健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尚不稳固。卫生监督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农村卫生监督管理力量薄弱,全县医疗秩序仍然不够规范。一些地方无证非法行医屡禁不止,一室多点、明合暗分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扰乱了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秩序,妨碍了农村公共卫生任务的落实,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医疗安全,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的卫生计生发展观,坚持以健康为中心的卫生发展理念,本着有利于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发挥卫生监督职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卫生计生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县域医疗卫生计生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机构设置适应现阶段形势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起网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齐备、运行机制灵活、管理体制科学的县、乡、村三级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使全县人民较好地享有和利用卫生计生资源,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落实,积极推进健康建设。进一步完善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计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快小康的建设步伐。

四、规划目标

到2020年,我县医疗卫生计生机构规划设置目标是:深入推进全县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力度,县人民医院保持全市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领先水平,新建门诊综合楼,新增介入科、放疗科,扩大血液透析、康复理疗学科规模,创建5个市级重点学科,全面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县中医医院加快新病房大楼建设,力争实现2016年底顺利投入使用,强化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巩固提高二级甲等中医院成果,争取“十三五”期间顺利通过三级中医院验收,创建4个市级重点专科专病;提升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积极争创部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健全以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加挂县妇幼保健院牌子)为龙头的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升全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建立以妇女、儿童为重点人群的县级综合体检中心,不断提高全县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完成卫生计生监督体制改革,整合卫生计生监督机构,提升监督执法水平;全县乡镇卫生院基本达到原卫生部《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要求,实现“人员、房屋、设备、技术、管理”五配套,其中,古碑、双河、南溪三所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努力实现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双提升;全面巩固提高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成果,贯彻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行药品带量采购,进一步规范药品零差率销售;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成一批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注入或兴建民营医院,积极引导符合资质条件的人员办理个体诊所。建立健全县乡医疗共同体,逐步推进并最终实施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通过建设,我县卫生服务能力及群众利用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格。

五、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一)配置原则。根据原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卫医发〔1994〕25号)和《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精神,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及医疗机构分布情况,以政策引导、适度发展、整体规划、适时调整为要求,公立医疗机构实行总量控制,公立医疗机构的布局能保障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鼓励发展上规模、有特色的社会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而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医疗机构设置遵循以下原则:

1、协调发展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计生资源,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适度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在确保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发展优质社会办医疗资源,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

2、优化配置原则。以区域服务人口和延伸服务人群为依据,对现有医疗机构进行布局调整与资源优化,在同一区域中合理设置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构建由综合医院、专科特色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门诊部、诊所作为补充的两级医疗服务体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服务半径适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服务群众方便。

3、分级诊疗原则。明确各级医疗卫生计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引导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在基层医疗机构,危重急症和疑难病诊疗在县级医院。

4、公立主导原则。以公立医疗卫生计生机构为主导,按照国家规划标准确定城区和主要集镇社会办医的合理比重。原则上维持已有公立医疗机构的结构,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布局,支持、引导、规范发展符合规划标准要求和医疗机构基本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实现我县医疗卫生投资主体多元化。

5、需求导向原则。以需求为依据,根据我县发展规划和医疗需求,对现有医疗卫生计生资源合理调整,实现合理配置,调整服务方向和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医疗卫生计生服务需求。鼓励举办高起点、有特色、上规模,填补县内专科空白的医疗机构;限制低层次、无特色、小规模的医疗机构。

6.统一规划。原则上以“十二五”医疗卫生资源设置规划为本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全县范围内所有医疗卫生计生资源必须依法接受县级卫生计生部门的行业管理,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实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共享资源。

(二)配置内容

1.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医疗卫生资源布点要求。

2.依据县乡村发展规划,考虑未来医疗设施需求量。明确近期医疗资源配置目标,并进行布点。

3.分类、分级设置,明确公立医院布局及规模;在做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规划,发挥县级医院医疗设备和专业人才方面的优势,结合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方便群众的特点,形成完整的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

(三)配置标准。结合《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发展情况,按照2020年全县常住人口70万,分类测算所需医疗机构的数量和床位总数。全县设置医疗卫生计生机构434个(见附表),其中:

1、县级医疗卫生计生机构:设置8所,即:县人民医院(包括体检中心、120急救中心、县看守所卫生所)、县中医医院(包括门诊部、健康体检中心、健康养老中心)、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加挂县妇幼保健院牌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包括门诊部)、县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县卫生进修学校、产业园区综合性医院。

2、乡镇级医疗卫生计生机构:设置23所乡镇卫生院(加挂乡镇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牌子),其中:乡镇中心卫生院9所,防治结合型乡镇卫生院14所(其中梅山镇卫生院与江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按一般卫生院管理)。卫生院统一核算异地设置的门诊部3所。

3、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村卫生室226所,村卫生站124所。以后根据服务人群及行政区划调整需要,适当增减(撤)村卫生室(站)。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5、社会办医:设置11所医务室,以后根据需要,在相关条件具备的前提下,适当增设医务室。

6、诊所:设置23所诊所。

7、床位总量设置标准:医疗机构床位数按4.8张/千人配置,以70万人口计算,至2020年全县总床位数应达到3360张,累计新增910张。

县计划生育服务站与县妇幼保健院合并成立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加挂县妇幼保健院牌子)。乡镇卫生院与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整合,成立乡镇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卫生院与乡镇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资金投入。各级、各有关部门应支持协助卫生计生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本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卫生计生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对乡、村两级医疗卫生计生机构的投入,加快医疗卫生计生机构房屋、设备建设,使规划内的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完全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分类管理,落实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大力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建立县乡医疗服务共同体,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间协作,促进共同发展。

(三)加强卫生计生行政执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加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建设,加强经常性的卫生计生监督管理工作。加强乡镇卫生计生监督队伍建设,扩大农村卫生计生监督覆盖面。加大卫生计生行政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取缔无证非法行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机构设置范文篇8

一、乡镇职能运行现状

(一)机构设置情况

1、乡镇机关综合办事机构的设置。2001年至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和行政区划调整后,为便于职责分工和县乡工作衔接,全县每个乡镇平均设置了5个综合办事机构,即: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群众工作办公室、财政所。

2、乡镇事业单位的设置。乡镇管理的事业单位:全县48个乡镇均设有农业服务中心、会计核算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站,有35个乡镇设立了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服务站。被调查的9个乡镇中双桂乡、流坝乡无计生服务站,而是就近纳入其相邻乡镇计生服务站的服务范围。县级主管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48个乡镇均设有林业站、畜牧兽医站,按区域设置国土资源管理站13个,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站12个(不含教育、卫生部门)。

(二)职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乡镇在落实政策、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理、维护稳定、提供便民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促进发展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则不平衡,发展好一点的大多是公路沿线乡镇,原片区工委所在地乡镇及有发展项目的乡镇。而边远乡镇、小乡及无项目支撑的乡镇则相对较差。不少乡镇领导认为,促进发展、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仍然是众多乡镇职能转变的难点,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村服务体系将是乡镇机构改革的必破之题。当前,乡镇职能运行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促进发展的能力滞后。当前,乡镇工作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四个不适应”。即:乡镇职能定位、机构设置、服务体系建设与乡镇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乡镇财政困难、债务沉重与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公共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乡镇的统筹协调能力与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乡镇干部的综合素质与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因而制约了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一些乡镇政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观决策、大包大揽、行政推动、项目依赖等问题,而对因地制宜制定规划、提供技术服务、建立流通渠道等方式运用不够。同时,不少基层群众反映,农民最需要的是政府组织抓好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经济上要更多地尊重农民的意愿。

2、事业单位服务功能堪忧。除林业、畜牧、计生、合作医疗服务站因有相对独立的业务运行正常外,其他如农业服务中心、会计核算中心职能作用普遍发挥较差,综合性事业单位貌合神离,整体服务功能不强。早在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时就将原乡镇农技站、农机站、水管站整合设立农业服务中心,2005年区划调整时予以保留。但从近6年的运行情况看,并未形成合力。其主要原因:一是事业单位法人主体地位不明晰。乡镇事业单位被当作乡镇综合办事机构对待,处于政府大包大揽中,其人员与行政干部拉通使用,因此在独立履职尽责、独立开展业务、独立发展方面十分被动。二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受“五年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规定的制约,本来难以留住人才的乡镇更谈不上及时补充人才,现有人员中专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无能人办事现象十分严重,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而大量技术型、专业型人才却集聚在县级事业单位或实际存在的中心站。此次调查的9个乡镇中,农业服务中心27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仅7人,占总数32%,35岁以下只有5人,不到18%。三是部分乡镇农技服务站公益性与经营性难以分离,在参与乡镇集中统一考核分配的同时不便区分;四是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指导培训不到位。乡镇事业单位普遍反映,一年到头,一些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除了下达任务指标外,不开一次会,不搞一次业务技能培训,甚至不搞业务工作考核。

3、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亟待理顺。一是条块关系有待明确,如林业、畜牧、教育、卫生等由县级部门主管的单位在干部任免、人员考核、工作安排方面,部门和乡镇协商通气不够,使乡镇政府处于对垂直管理的事业单位“不能不管、管又难管”的两难境地;二是中心乡镇站所权力依然。原片区所在地的乡镇林业站、畜牧兽医站仍然占居中心站的地位,对原片区内其他乡的站行使管理权,导致同为乡镇站却隶属不对接;三是分片设立的事业单位,其服务功能仅停留在驻在乡镇,未能真正全面延伸到管辖乡镇,且有扯皮现象。

4、机构编制不尽合理。一是乡镇事业单位设置不尽合理。乡镇综合性设置事业单位涵盖面不够,造成人员、资源使用不科学,致使社会事业发展力量不足。如环保环卫、文化、广电未设置机构,在设置模式上也不够统一。二是乡镇编制核定有待调整。随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平稳过渡和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核定的编制与工作需要不协调的问题开始显现。一方面,撤并组建的特别是中心乡镇编制较多,人员富余;另一方面,人口少的乡镇(特别是边远乡镇)编制少、人手紧,正常运行困难。如双桂乡共12名行政编制,除7名领导干部后,办事人员紧缺,中层干部只有领导干部兼任,迫切需要适当增加编制和工作人员。

二、乡镇职能定位和机构设置的思考

(一)职能定位。

省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川府发[2007]2号)将新形势下乡镇基本职能明确为“落实政策、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加强管理、提供服务”五个方面。对此,乡镇和村社广大干部群众大多持肯定态度,认为定位科学、合理,符合当前乡镇的实际,有利于促进乡镇政府由传统管理型向法治服务型转变。但许多同志认为,应具体细化成若干条款,可操作性才强。具体讲,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应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

一是强化农村科技服务。为农业提供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推广,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推动农村经济整体技术进步。

二是强化农村信息服务。整合政务、农业、劳务、水利、人口计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三是强化农村就业综合服务。配合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全面落实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就业、创业培训和劳务输出。

四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健全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其他专项救助、临时性救助和社会帮扶为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提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积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城镇低保制度,健全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认真落实优抚保障政策。

五是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乡镇综合文化中心、村居文化活动室等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六是强化农村义务教育服务。组织和督促适龄少年儿童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

七是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要认真履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职责,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积极动员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八是强化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认真贯彻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开展以计划生育技术及生殖健康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待及社会保障政策。

九是强化农村法律援助服务。建立健全乡镇法律援助机制,做好农村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把困难农民列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

在加强管理方面,要明确界定乡镇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应该履行哪些行政管理职能,属于超过法律法规之外的需要乡镇政府参与配合上级政府管理的方面,上级政府应该按程序依法授权或委托,并赋予其一定的行政管理手段,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确保合理划分县乡事权,实现权责一致。

(二)机构设置与管理体制

机构设置范文篇9

一、职能配置及机构设置方面

1、*县司法局内设有办公室、政工科、宣传科、基层科,局管理事业单位:公证处、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县委、政府议事协调机构:依法治县办、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安置帮教办、“12348”协调指挥中心,10个乡(镇)设有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属派出机构)。存在问题:内设机构没有公证、律师管理机构。建议在机构设置上设置公证律师管理科。

2、县编委核定我局人员编制:行政25人(其中局机关15人,司法所10人),工勤人员1人(驾驶员)、事业人员34人(其中:法律服务所28人,公证处2人,律师事务所3人,法律援助中心1人);司法局局机关设领导职数4人(一个局长,两个副局长,一个依法治县办常务副主任),10个乡(镇)司法所设领导职数10人(司法所长)。存在问题是: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现司法所只有1所1人,工作难于开展。建议从上面一级一级下编制。

3、司法局的职能配置及实际履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原因及相关建议,具体包括:

(1)我县律师事务所现只有1名专职律师,案源少,业务拓展不开,而我县公证处近年来充分发挥公证机关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拓展公证业务,把公证服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公证业务进一步提升,为*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律师事务所和公证处属财政差额拨款单位,律师事务所要自苦20%的工资,公证处要自苦10%的工资。建议是否能考虑边疆特困县,把律师事务所和公证处改为公办所、处。

(2)多年来,我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工作,通过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全县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县财政困难,法制宣传经费无法列入财政预算,经费投入不足,所以法制宣传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建议为了更好的开展法制宣传工作,让全县各族人民都知法、懂法,在经费上财政能否给予列入预算。

(3)依法治理、政府法律咨询工作开展较好。

(4)对司法所业务指导工作上,由于经费严重不足,指导力度不够。建议能否解决经费问题,从而加大对司法所业务工作的指导力度。

(5)人民调解工作开展得一般,主要存在无工作经费、培训经费、奖惩经费。建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能否安排人民调解经费。

(6)我县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开展较好,但存在无安置帮教工作经费。建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能否安排安置帮教工作经费。

(7)我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开展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由于省厅、市局的培训很少,而我局又无培训经费,对基层法律服务所人员的业务培训较少,所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业务素质偏低,无法很好的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建议省厅、市局能否多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法律工作者业务素质。

(8)我县成立司法鉴定中心已有几年,但工作难于开展,主要是收费较高,宣传不够。建议能否降低收费标准。

(9)人民陪审员工作开展情况较好。

(10)我县还没有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11)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以来,通过加大宣传,工作开展较好,业务量有所提升。但由于上级补助的援助经费较少,而我县又属边疆特困县,援助成本较大,所以开展工作有一定的困难。建议能否考虑我县的实际困难,在援助补助经费上给予倾斜。

4、在管理体制上,司法所属我局的派出机构,现存在着受司法局和乡(镇)党委、政府双重管理,乡(镇)党委政府用司法所的人去完成各种中心工作较多(三分之二以上时间),而本职工作无时间办理,司法所人员学习业务时间较少,所以业务素质低,司法所工作难于开展。建议是否能够理顺体制,乡(镇)党委政府少安排与司法所无关的工作。

5、司法行政现有的职能中,应进行内部整合,科学配置,进一步强化司法局的职能作用。

二、队伍建设方面

1、我县司法行政系统共有干部职工53人(其中:局机关干部职工16人,公证处2人,律师事务所1人,法律援助中心1人),10个乡镇司法所8人,司法所长全部享受副科级待遇,10个乡镇法律服务所25人)。其中:女干部职工有20人,男干部职工有33人;年龄层次:20岁至25岁5人,26岁至30岁7人,31岁至35岁17人,36岁至40岁5人,41岁至45岁8人,46岁至50岁9人,51岁以上2人;政治面貌:党员27人;知识层次:本科4人,大专34人,中专、高中13人,初中2人;专业结构:法律专业29人,其它专业24人。主要存在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偏低,专业不对口的问题突出。

2、我局队伍录用方式、人员来源渠道、流动情况原来主要是通过每年我局按有编缺人情况,向人事局申请,人事局按每年全县各部门招考情况,分给我局名额后,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考的方式进行录用,但现在经常出现政府安排,司法局不知的情况,以及存在照顾的现象等。就连所与所之间人员调整问题上,我局都没有自主权。建议严格按规定考试进人,对现有工作人员调整问题上我局能有自主权。

3、我局队伍培训工作,因没有培训经费,多年来,我局一直采取以会代训和局领导下到基层指导的方式进行培训,由于业务培训较少,全县司法行政干部职工整体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建议每年是否安排一点培训经费,加大队伍培训工作力度。

4、我局队伍奖惩工作主要围绕我局制定的奖惩制度来进行。存在的问题是制度是定了,执行力还不够严。建议要提高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还是要按制度办事。

5、我局机关设有一个党总支(乡镇各所党员归乡镇党委管理),下设两个支部(机关支部、离退休支部),共有24名党员(其中:在职党员13名,离退休党员10名,家属党员1名),1名党总支书记,2名党支部书记,党总支委员7人。平常局党总支组织生活能正常开展,发展新党员情况较好。在党风廉政工作上,局领导和干部职工能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牢记党的宗旨,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工作中做到了严格公正执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始终做到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腐蚀,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充分展现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和蓬勃朝气。

6、我局在作风建设方面主要把贯彻执行《云南省公务员八条禁令》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来抓,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的纪律和作风建设,对干部职工中存在的各种违反纪律和纪律松驰的问题,认真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治理和防范,切实加以纠正,进一步严肃党纪政纪,确保政令畅通。存在问题是单位纪律时好时坏,干部职工工作作风不够踏实。建议严格要求,加强纪律。

7、我局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进人关不严,整体业务素质偏低,无培训经费,外出培训机会少。建议严把进人关,加大培训力度,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

三、设施装备和经费保障方面

1、我局办公业务用房情况:(1)我局1990年征地2.47亩,占地1.90亩,建筑面积695.942㎡,其中:办公用房是:299.16㎡,附属面积396.782㎡。除去会议室等,人均办公使用面积不到5㎡(办公室少,现有几个科室同在一个办公室上班);(2)我局办公用房于1991年4月6日开工,1992年9月3日俊工验收使用,砖混结构,总投资为11多万元(局办公楼2001年已被县建设局鉴定为危房)。(3)我局属于独立办公,具有独立院落,但土地证、房产证目前还没有办理,因为土地当时属于征用、房产证也因1999年涉及到交费等各种原因未办理。

2、我局办公设备存在办公设备比较陈旧、老化。建议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实现无纸化办公。

机构设置范文篇10

司法鉴定机构一旦成立,申请成立司法鉴定机构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便退出经营,对于司法鉴定机构的日常管理和实际经营的法律作为仅仅限于内部。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对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实行“鉴定人名册”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司法鉴定人选的提出,由司法鉴定机构提出,与申请成立司法鉴定机构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无关。纵观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及其鉴定人的行政管理过程,司法鉴定机构设置与经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阶段,在申请建立司法鉴定机构和续检为期5年的《司法鉴定许可证》时,其行政管理的脉络是: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司法鉴定机构申请单位“法人或其他组织”——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司法鉴定机构实际经营期间,其行政管理的脉络是: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即是“统一登记”和“鉴定人名册”制度。所以,我国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之后,为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从公、检、法等国家机关中独立出来,把“谁是司法鉴定人”的问题解决了。但是,由于申请司法鉴定机构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司法鉴定机构并存,因此,“司法鉴定机构是谁?”“谁在组织司法鉴定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名称混乱、机构重叠,出现了“谁都可以鉴定”的议论和现象。我国法律、行政规章和地方法规之所以会有如此含混的规定,司法鉴定实践之所以会有如此困窘,原因有三:首先是由于我国政出多门的行政体制决定的。我国几乎所有的行政管理部门都可以登记经营实体。以营利非营利分类,我国所有营利性实体的登记主管机关是工商管理部门,非营利性实体则在司法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管理部门、民政管理部门和宗教管理部门等等,都可分门别类予以登记。例如,我国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就对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和司法鉴定机构依法登记。其次,我国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对律师事务所、司法鉴定所依法登记的程序不同,实践效果就不同。我国律师法规定,除国资办的律师事务所外,其他各类律师事务所都是由符合条件的执业律师出资申请注册登记;司法鉴定机构依据《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十四条,则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登记的。从行政管理原理看,后者这样做不妥。第一,管不着。司法鉴定机构的申请单位在鉴定机构成立后名存而实亡,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登记”的“鉴定人名册”制度管不着司法鉴定机构申请成立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第二,管不了。司法行政管理部门与申请司法鉴定机构成立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内不是一个界别,司法鉴定机构申请单位从事与司法行政管理部门所管理的事务不搭界的其他工作和事务。依据法理,司法鉴定机构是以其鉴定专业的社会服务组织,以“企业法人”为申请单位成立的司法鉴定机构最为不妥,企业是营利组织,司法鉴定机构是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如果以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对社会承担司法鉴定业务,更是法理不容。第三,够不着。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对鉴定人的管理横隔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和“司法鉴定机构”两个层次,在管理上有可能落实不了“司法鉴定机构负责人应为鉴定人”的法规规定,在济南青岛两市,有6家司法鉴定机构的机构负责人不是司法鉴定人;对鉴定人来说,司法行政管理机关的《鉴定人名册》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司法鉴定人有被司法鉴定机构雇佣的制度安排和心理感受,不能独立承担司法鉴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怎样才能科学设置司法鉴定机构呢?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必须有自己的字号司法鉴定机构必须有自己的字号,这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民法、行政法的效力高于国务院部委办的行政规章,司法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在公证机构、司法鉴定机构设置上另搞一套。《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虽有这条规定,但是落实不了。(二)司法鉴定人与司法鉴定机构的关系司法鉴定人组成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机构负责人由司法鉴定人担任;司法鉴定人对自己司法鉴定行为是否合法适当、司法鉴定结论是否合法有效的责任由司法鉴定人来承担,司法鉴定机构承担连带责任;司法鉴定人的司法鉴定能力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专业条件要求,司法鉴定人的学历、专业、职称、资格、资质、履历和能力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司法鉴定机构有明确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每项司法鉴定业务有3名以上司法鉴定人,等等。(三)建立出资人和合伙人制度司法鉴定机构对司法鉴定实验室的要求十分苛刻,而司法鉴定人是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很难履行出资义务,因此,应当建立“出资人制度”。出资人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出资人依法提供注册资金和必要的实验室条件,对内,出资人以其全部出资承担有限责任,出资人担任司法鉴定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对外,以司法鉴定机构全部资产承担法律责任,出资人可以是法人、社会组织或公民。申请成立司法鉴定机构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司法鉴定机构“出资人”表面上看,有三点相似,第一,两者可能是司法鉴定机构的注册资金或实验室条件的提供者;第二,两者可能对其出资负有限责任;第三,两者可能对其出资不得抽逃。但是,由于司法部《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对当下申请成立司法鉴定机构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没有上述的强制性规定,即便申请单位不出资、不负责和抽逃出资,也没有违背法律规定。如果我们建立了司法鉴定机构出资人的强制性规定,出资人就得履行其全部出资的有限责任,这是保障独立第三方司法鉴定的基本经济条件。司法鉴定人愿意履行出资义务,一致同意协议出资并签订合伙协议,可依其合伙协议,选任法定代表人和机构负责人,以该司法鉴定机构的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进步,出现了一批既是科学家,又是实业家和管理人的司法鉴定人,他们有实力拥有先进科学的国家甚至国际标准的实验室,经过省级司法行政部门考察批准,可以成立合伙司法鉴定机构。国家有关机关可以以其国有资产承办司法鉴定机构。无论中国和外国,职权性的司法鉴定机构是司法鉴定的主力,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部门,检察部门、司法部的部级司法鉴定机构先进科学的实验室条件、技术标准和鉴定程序标准对社会司法鉴定机构是强制性的行业规章和政策指导意义,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法律和国家战略地位,可以以其国有资产承办司法鉴定机构。我国历史上形成的能够制定国家标准和国家实验室的司法鉴定机构,经司法行政批准,也可以是国家出资设立的司法鉴定机构。(四)司法鉴定机构的住所、注册资金、设备和实验室,既是申请设立的条件,又是经营问题,后者更为重要从申请设立条件来说,法规要求司法鉴定机构有不少于20万至1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必需的仪器、设备,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必需的依法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检测实验室,这是司法鉴定机构与律师事务所和公证机构的最大不同。从经营问题来讨论,司法鉴定面临科学仪器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面临社会资源公共平台公开和社会投资多元化,因此,独立经营的司法鉴定机构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工作需求,以合同协议租赁、合作使用设备和实验室。从这个角度又可以说,独立的第三方司法鉴定不需要一个与司法鉴定机构历史、名称、业务有联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申请单位。

综上理由,我们提出司法鉴定机构改制方案:(一)对现行管理办法相关条款作出修正1、修改司法部行政规章,《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原第十四条第一款: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原第十五条第一款: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应当提交下列申请材料:修改后的第十四条第一款:司法鉴定机构是司法鉴定人和出资人的执业机构。出资人申请成立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修改后的第十五条第一款:出资人申请成立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提交下列申请材料:2、增设第十六条第一款:国家出资设立的司法鉴定机构,以该司法鉴定机构的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第二款:司法鉴定人愿意履行出资义务,一致同意协议出资并签订合伙协议,可依其合伙协议,选任法定代表人和机构负责人,以该司法鉴定机构的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二)对现有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改制脱钩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所谓“母体”不再与司法鉴定机构有任何关联,申请改制脱钩:或者改变为司法鉴定机构的“出资人”;或者申请注销其所“从事司法鉴定业务”;或者由原“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司法鉴定人合伙申请新的司法鉴定机构。综上所述,司法部《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有关“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规定,违背了独立第三方司法鉴定的基本原则,割裂了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直接管理,妨碍了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正确实施,应及时作出修正。

本文作者:王圣诵夏兰云工作单位:青岛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