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下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1:00:30

教育下乡

教育下乡范文篇1

我在丽水工作过几年,深知教育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人民,对这里的孩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改变命运。今天,我们有这么多的名师专家组成讲师团到丽水景宁参与支教活动,景宁的同志们高兴,景宁的老师和孩子们高兴,我们教育厅全体同志也很高兴。在这里,我要代表省教育厅向参与名师专家讲师团的各位老师道一声真诚的感谢!

这些年,丽水发展很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进步,其中教育发展更快。确实像人们所说的,现在到山区,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这些年,景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今年年初我到景宁调研,听取了县委、县政府的情况介绍。当时我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工作:这些年景宁的同志是在用心、用力、用情办教育。他们在各方面都很困难的情况下,拿出了大笔的资金发展教育。昌明同志介绍,在财经预算开支中教育占了近70%。昨天武昌书记介绍,这几年教育每年都有大项目,我们的教育年年都在进步,年年都在发生着新的可喜的变化。昨天春松同志说,景宁这几年的教育,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县小手笔大,钱少投入大,时间短成效大,我听了也很有感触。这几年,景宁的教育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这里,我要感谢县委、县政府,感谢景宁社会各界,更感谢长期以来为了我们山区的孩子默默奉献的在座各位老师!

我们丽水,我们景宁,我们这里的人民,做梦都盼望着发展,盼望着发展更快一些,盼望着能跟上时代步伐。这是我们的梦。今天,这个梦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要发展,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为根本的是人才,最为基础的是教育。教育是景宁、丽水发展的明天,最大的希望所在。

发展教育,关键在教师。特别是现阶段,当我们经历这些年大规模的投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进步的情况下,教师的关键作用更为突出。如果说我们现在硬件上与山外还有一些差距,那么我们现在最大的差距,还是在师资上,这是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把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全省教育的重要位置,这是省教育厅在分析现阶段教育实际所作出的抉择。现阶段要解决孩子们“读好书”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队伍问题。建设教师队伍,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努力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二是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这些年,围绕这两个方面,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做了不少努力。今年,我们已经推出两项举措。一是设立农村教师任职津贴,农村教师每月人均200元,通过改善农村教师待遇,为山区、为农村教育留住一些优秀教师。二是实施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通过几年的努力,培训一批骨干教师,在农村形成一批能起“领头雁”作用的教师队伍。不久前,省里的“领雁工程”开班仪式已经举行,市和县也要实施这项工程。通过任职津贴、“领雁工程”,实实在在地为农村教师、为山区教师带来利益、带来好处,为大家创造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如果说任职津贴、“领雁工程”着眼的是从内部激励、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这些年从外部帮扶的角度,对欠发达地区、对农村教师也提供了一些支持。送教下乡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这些年我们年年搞送教下乡。城里的老师对农村的孩子、对农村教师饱含深情。每年的送教下乡,他们非常积极、非常主动,搁置手头工作,和农村教师、农村孩子一起交流,为农村的教师、农村的孩子做点事。可以说,这些年送教下乡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很多老教师、一些名家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在座的老师,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希望景宁的各位老师珍惜送教下乡这个好机会,虚心地向名师专家学习,不仅学习他们的知识,更要学习他们的方法,还要学习他们的品格和精神。我们要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消化后送给我们那些可爱的孩子。

希望各位名家也珍惜这次机会,真心实意地为山区的老师们传授经验、传授方法、传授理念,让多年形成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在山区开花结果。同时,也希望名师专家们多向山区的老师们学习,学习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默默地为孩子们奉献着他们的爱。

教育下乡范文篇2

市教育局让我在今天的培训大会上说点什么,我很高兴,欣然应允,因为我非常愿意与大家交流。此时此刻面对大家,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年前。从1982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30个年头,30年来,我从一名普通教师走上了教研组长的岗位。追忆似水年华,我由衷地感到做教师其乐无穷,幸福无比。30年的时光在讲台流逝,30年里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这贡献是我消逝的青春里最华美的乐章。

30个年头里,我教了十几届毕业班,当了16年的班主任,参与培养出胡玲、潘伟明、金柳迪等高考省市状元,创下18班语文平均分124的佳绩……。尽管白发替代了青丝,但却收获了来自多方面的鲜花和掌声:89年调入哈三中,95年我被评为高级教师,98年被评为省首批骨干教师。99年底担任了教研组长,05年我被评为市第一批学科带头人。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09年被评为省模范教师。2011年被评为特级教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年9月8日,我荣幸地受到市市长林铎、副市长张显友、市教育局长朱振德及我校六位校长等30余人到家里的慰问。第二天《日报》这样报道——市长说:“感谢您为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他还说,“像三中这样的名校、李老师这样的名师今后要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全市更多的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更多的老师提升业务素质,使教育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青春在燃烧

“”结束恢复高考后,我成为道外区文科考入大学唯一的应届毕业生。1982年从哈师大毕业,我怀着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回到了我的母校——市第八中学。

初为人师的岁月里,激情始终在我心中燃烧。年轻人争强好胜的特点在我的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在担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三年间,我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中。语文组老教师的课我全都听遍了,并拜陈述铭、韩德绥二位名师为师。为了上好第二天的课,我经常是前一天晚上对着镜子下工夫试讲、猛练,不把教案讲稿背下来绝不罢休。勤奋的努力,使我在学校新教师公开课的比赛中,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获得了“教坛新秀”的称号。我多次做校、区、市的公开课,再获区“教坛新秀”。当时的市教研员牛纪昌、刘刚听课后对我的评价是“教学新苗”,刘刚老师还把他的女儿送到我的班级学习。我这株教坛新苗,在母校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在老教师思想和智慧之泉的滋润下透出了生命的新绿。86年我带的第一个毕业班,以重点大学升学率87%,语文平均分83.3,列全市之首的优异成绩,获得了好评。

舞台更广阔

1989年我被陈光敏校长选中,来到了第三中学,开始了我教学生涯中最有意义的历程。在老教师高成庆、何洪涛、刘金库的带领下,我的视野开阔了,思路明朗了,我在专业发展上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从1989年到1996年8年间的教改汇报课及大型赛课就都由我承担。做事追求完美的我囊括了区百花奖、市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省教学大赛乃至东三省联赛的一等奖。我担任省、市高级教师技术职称评委、担任省、市兼职教研员,担任省高考评卷顾问。省、市学科骨干教师,省、市科研骨干教师。

一个完整轮回的教书育人实践,使我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明显增强。为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我在教学中注重双基训练,不断探索新路。在保持工作的激情的同时,我又多了些理性的思考。“语文教师应当是学者、思想者”,在随后所教的班级里,我有意识地进行了不同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先进行古文阅读改革初探,后又跟随全国著名语文教师杨初春,进行快速作文教学尝试,并在《省教育学院学报》发表文章。后又进行单元教学法探路,快速作文法尝试,语文学习驱动因素的培养研究,快乐学习,有效学习方法探究等。我常想,讲台上我们教师的青春变成了学生成长的阶梯,变成了学生对我们的尊敬,变成了家长的信任,变成了为国家培养了栋梁之材,也变成了弥足珍贵的教学体验。在收获快乐幸福的同时,也要成为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终生的影响、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就必须不断追求,自我塑造,加强修养,努力使自己做一名德行深厚,业务精良的教师。

管理班级,我率先在学校实行量化管理的尝试,被当时政教处徐晓主任称为“先走了一步”。我经常利用节假日进行家访,受到家长好评。教加强班,我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一名学生制定出坐标曲线,以动态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教重点班,我采用归因理论指导学生创新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付出总有回报,在班级教师组的辛勤努力下,学生们不负师长的期望,个个以优异的成绩升入理想的大学。一次次为三中书写着辉煌。96届三年一班升学率为100%,有9人升入北大、清华。99届文科加强班升学率为100%本科,并因此受到学校首次为加强班设立的重奖。想起当年在我家33平方米的小屋内同时接待三届42名学生的胜景,我的全身还流淌着幸福的血液,望着学生们淳朴的脸,听着他们坦诚的话,看着自己辛勤的汗水结出的硕果,我真的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永远和他们在一起。我的教学博客中心情随笔栏目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心中,永远有蓝天、白云、红日、碧草、鲜花、学生。”我所带的班级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都能走在前列。都获得过校文明班级标兵,市优秀团支部等称号。学校也多次评我为校、区、市优秀班主任。

现在教育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富士康现象),面对国家的前途,我们更感到肩头的责任重大。怎样继承教育前辈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怎样成为一名既儒雅又阳光,既知识渊博又教学有方,既有名望又有骄人成绩的教师,我想归纳起来就是“三有”:有态度、有能力、有信心。

一、有态度

1.人生态度(德行)

有人问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如何成为一名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回答说:先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借用这个说法,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育家,首先要成为一名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知识分子、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育家。

人活天地间,只有德深行厚,才有宽阔的眼界、才有博大胸怀、才有高尚的操守、才有力量,才能创造新成绩。且不说古人如何,单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吧:当学校工作出现困难时,就有人挺身而出,承担重担,为学校分忧;当他人有困难时,就有人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帮助解决。这样的教师的爱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提升他们的人格品位及追求目标。曾听说这样一句话:“人生有五大幸事——年幼时有好的父母,上学时有好的老师,工作后有好的领导,成家后有好的伴侣,生子后有好的儿女。”可见一生中有好的老师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做才算是个好老师?怎样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说得浅白些,怎样使学生在将来回忆他们的成长经历时有你的“一席之地”?我想应该是:热爱事业,许身孺子,关心社会,教书育人,一丝不苟,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地、昂扬地面对生活,面对学生。这也是每一个教师应必备的人生态度。

我曾对学生说:“作为教师,我的一生可以有很多学生,但是作为学生,你们可能一生只能有我这一个高中语文老师或班主任。因此,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你一生中的一大幸事。我不把教课当作完成工作,而是当作完成一项事业,一项神圣的事业。我相信我的‘作品’——你们,会成为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在教育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做人的要义,强调要先做人后做学问。生活中的琐事,往往能折射出人的道德水准。如果教师对工作不很精心,甚至懒惰懈怠,那么学生也不会养成严谨求实的作风;如果教师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那么学生也就不会成为那种大度的人;如果教师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漠不关心,那么学生也就不会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品格。相反,对教师的高尚评价意味着心血和汗水,意味着无私的奉献和无保留的付出,这才是爱的真谛和分量。

教师的爱心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

2.求知态度

作为一名教师最低应具备的素质应为“知”“识”“人文关怀”之心。“知”就是通过大学、研究生学习阶段获得的相关学科的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要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识”,就是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见识。“人文关怀”的“人文”,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关怀”就是关心。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著书《给语文老师加点钙》,程红兵老师撰文《语文教师应该补钙》都曾强调要这个问题。所谓“钙”,就是带有鲜明个性的思想见识及不断增长的知识含量。“钙”影响一个人的发育,缺钙的人脊骨软弱,甚至站不起来,表现在思想上就是委靡、软弱、消极。同样,“钙”也是影响一个教师能否站立起来进而有所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一个教师有无大作为的关键因素,也是能否成为教育家的关键所在。我们常说“教师是思想的播种者,是阳光的播撒者。”这阳光就要从学习中来,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多听专家报告,多与同行讨论,直接吸收他人的最新的东西,并与自己的思想碰撞,就会产生一个个认识的火花,就会激活自己的思维。一个思想的火花,往往会产生一个创新的思维,甚至带来一连串的创造,也会影响带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了这种认知理念,我在自己的人生目标中又增加了一条,就是追求完美。我们就要把每一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精心准备,力求优质。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不断刷新自己的教学记录。常听到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什么决定性格呢?我认为是一个人的修养,修养又是如何形成的,恐怕要跟人的读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要不断追求新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言无文采俗难免,“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要以自己不断求新知的精神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在学生时期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用更新的知识去面对学生,用求知态度去带动学生,用严谨求实的作风去影响学生。使他们形成终生学习的观念。踏实的作风,严谨的治学方法会使学生终生受用。用更新的知识去面对学生,用求知态度去带动学生,用严谨求实的作风去影响学生。使他们形成终生学习的观念。踏实的作风,严谨的治学方法会使学生终生受用。99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的张欣欣来信写道:“李老师,一想到您心里便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不生硬,没有距离,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您对我的鼓励,那样真诚,那样让人鼓舞,……谢谢您,我的好老师,您给了我对我来说非常宝贵的东西,让我受用一生。每个学生在您那里都得到了与众不同的馈赠,而您并没有感觉到对谁刻意地付出,这也许正是您的优秀——师德与人格的统一。在被您教过之后,又一批您的学生爱您,这种感情也是一笔财富啊!等到您退休的时候,不会是百万富翁,但一定富可敌国!”读着这样热辣辣的书信,我有什么理由不去拼搏,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二、有能力

如果要问我们努力工作的动力是什么,我可以十分坦诚地说,是哈三中,是学生。作为哈三中的一名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啊。三中的学生是全市的佼佼者,三中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大,三中的校训是敦品励学,严谨求是,追求卓越,永远是三中人不懈的目标,因此你不干好行吗!课堂上,你面对的是一双双如饥似渴、探索知识奥秘的眼睛,你必须要想尽办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你解答不上来,可以允许有一次说“回去想想”,但是第二次再“回去研究研究”,学生就要心存疑惑——老师你行不行?第三次、第四次还有这种情况,学生就将失去对你的信任,随之而来的将是家长的挑剔。怎么办?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学生写作文常常出现“身”入生活,心却在生活之外的现象,我想教学也一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身在其中,心不投入,只会是按某些程式办事,不琢磨,不深思,就不会有真切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因此,要用心钻研,身入其里。就语文教学来说,因为它是个综合性强的学科,要钻研的东西有很多。基础知识要钻研,一篇篇课文要钻研,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要钻研。然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想什么办法提高学生学你这一科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你奈下性子深入钻研。一位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时,他如果只是“听”,可以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的15%;如果听的同时他也在“说”,就可以接受40%;如果“听”“说”的同时再不断地思考联想,想象比较,就可以接受60——80%。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其中,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个能力问题呀。

我校已退休的特级教师高成庆老师在教学的钻研上可以说是我们大家的楷模。他在讲授《荷花淀》一课时,对其中的一个标点符号做了深入的研究。水生嫂在得知丈夫要上前线打鬼子时,有这样一句话:“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高老师问:“这里的句号换成逗号行不行?”答案是不可以换的。这个句号表明了水生嫂的态度,首先是一种支持的态度,然后再让水生帮助想一想家里该怎么办。如果换成逗号,就等于水生嫂找了一个借口来拖住丈夫,不让他上前线打鬼子。就这样一个标点,高老师做了这样的钻研,学生的在心里能不敬佩他吗?我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并努力向其靠近。

就语文学科来说,钻进去,你会对这个人文学科的丰富内涵,它的精彩绝伦,它的育人价值,就会有绵绵不断的体会,就会因选择了这个学科的教学而感动、而自豪、而欢乐。

能钻进去,还要能跳出来。就某一课而教这一课,往往视野狭小,往往缺乏研究问题的高度和海纳百川的气度,还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要能深味到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素养、能力、精神、气韵等方面的分量与价值。在你热爱这一学科的同时,你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有了能力,方法也就自然多样了:比如教学方法:我常常用编顺口溜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所学,还引导学生联想记忆,对部分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等等(例如:……)。班任方法:设坐标图观察学生成绩的变化,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助等等。(例如……)

在教2003届十二班的最后一节课时,我给他们做了知识的系统归类总结复习。这时课代表手捧一束香气四溢的鲜花走到我跟前说:“老师,谢谢你两年来对我们的悉心教诲。”班长代表全班同学表示“我们一定会用最好的成绩回报老师”接着,他朗读了课代表做的一首藏中诗“为师沥寒暑,桃李满天下。内秀吐芳醇,青梅傲雪花”(藏中诗,每句的第二个字连起来就是“师李秀梅”)。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结束了他们高中语文课的学习。而这也将定格在我的教学生涯的底片中,她不仅令我沉浸在幸福之中,更令我不断努力,以更高的标准投入到新的教学实践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有信心

要有足够的自信并不断为自己树立新目标。相信自己的汗水不会白流,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求知习惯已经成为我们制胜的法宝,这是他人无法相比的。只要我们时刻昂扬着坚定的信念,我们就能够有收获,有提高,能够成为优秀的教师、教育专家。

以前读过一篇文章并做了笔记。该文的观点是:就教师的教学水平来分析,可以有以下四个层次的教学品位:

1、一般教师:他对本门学科整体知识有一般的了解,对所教学科知识有较为系统的把握,能用该学科的教学工作,但教学活动未能得心应手,学生得不到强烈的激励和震荡。这样的教师可称为“职品”。

2、教学能手:他对所教学科知识了然于胸,对整体知识的把握深刻、系统,能准确简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措施和设计,学生乐于听他的课。这样的教师可称为“能品”。

3、学者型教师:他对所教学科有较深厚的造诣,并形成自己的知识观、教学思路与风格,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于教学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分析、判断和鉴赏能力。讲课严谨、科学、有美感,是该学科教学的专门家,给学生的知识是形象的、可感知的。这样的教师可称为“妙品”。

4、教学艺术家:他对所教学科知识有独到的见解,知识面广,教学方法娴熟,可“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使教与学融为一休。教育理论与实践造诣以及高格调的艺术修养,教学洒脱自如,使学生不公得到充实而灵活的知识,而且把听课当成一种艺术享受,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师可称为“神品”。

我愿意在教育这块神圣的沃土中,在教室的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满怀激情,奉献青春,奉献智慧,成为德行深厚,业务精良的“神品”教师,更成为教学艺术家!

领军教研组

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三中这所名校仅有优秀的领导,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设施还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的支撑。带好教研组队伍,无疑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担任教研组长时组里只有19人,随着学校的发展,现在语文组共有49人,也就是说在我当组长的十几年间,除却退休与调出,共有38人加入到语文组的队伍中。为了能招聘到优秀毕业生,我曾到大学游说对于一次200余人的应聘队伍,我自己出试题监考批卷,成绩通过的,我再组织大家听试讲。最终招来了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招聘不容易,而培养年轻教师,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青年教师带着全新的知识进入学校,又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怎样使他们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怎样使他们尽快成长,我们做了精心而有序的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

我们向青年教师介绍我组的优良传统,让他们得以继续传承发扬。我们把组里退休的特级教师高成庆、刘金库老师过去教学的录像带拿来让青年教师观看学习,青年教师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前进。我们帮助青年教师树立信心,明确工作目标及成长阶段的远景构想: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挑大梁,十年成名师。为使他们尽快成长,全组形成了以老带新、互学互帮,共同提高的教研风气。精编练习题、出版著作,极大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那些年我不管严冬还是酷暑,往返于两个校区听课、评课、查教案,真的很辛苦。一个学期听课近百节,在他们上汇报课、公开课时,我还要反复听试讲。最多的一次三个年级共19位青年教师上汇报课。有时,我还聘请谢维琪、刘金星两位省市教研员来校听课,一方面让专家给我们更多的指导,一方面又让青年教师有更多的锻炼机会。终于,他们的汇报课受到省、市教育专家及校领导的高度评价。为了让青年教师有坚实的基本功,我在组里开展了四项全能大赛(书写、朗读、背诵课文、答卷),虽然有的教师直喊累,但他们也真的受益良多。身在这个集体,青年教师自然就会被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研风气所熏陶,在这样的氛围之下,青年教师也格外的勤奋,加强自身学习,虚心向师傅和其他老教师请教,有的青年教师一学期的听课节数在八十节以上,几乎能一节不落的听完师傅的一个教学班的所有课程。在新老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青年教师队伍正迅速的、健康的发展,为三中语文教学的未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断创造佳绩,手植桃李,誉满天下。为学校争得了很多荣誉。

经过全组共同努力,我们出现了状元师——,出现了状元班的班主任刘春霞、崔轶楠、赵英屏等,出现了全国大赛一等奖纪聪涛、李丹等等。现在我可以欣慰地说语文组已经成为学校战斗力很强的教研组之一。被评为省、市优秀教研组,全国教育科学学会优秀教研组。

教育改革要向纵深推进,教研组就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向学者型、专家型辈出的良好学术氛围而努力。

近年来,我带领语文组参加了四个部级课题的研究。每一个课题我们都不是浅尝辄止。高中示范校新课程教材为人教社所瞩目,把我们作为古诗文开发的实验基地;驱动因素的培养在激趣、解疑、增智、日常教学的优化、多样智能的开发以及人文素养的培植方面都取得创造性的进展;以创新写作带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

没有人把这些课题研究当作任务来完成,每一个创新研究都意味着对基础教育理论的完善,都意味着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实践活动又向事半功倍迈出一大步,科研不是空架子,而是带动各项工作朝着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有了这样的认识,怎么能不硕果累累呢?在结题报告及答辩的过程中得到了以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朱绍禹先生为代表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全组青年教师参加了结题会,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明确了今后的奋斗目标。科研是学校教学的发展和提升,科研水平是一所学校跻身名校行列的重要保障。可以说年轻教师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也很好地提升了他们教学科研水平的能力,有力地夯实了语文组业务理论基础,提高了语文组整体战斗的实力。

我组开展了多种校园文化活动,成立“星空”文学社,出版《星空》杂志,课本剧演出、诗歌朗诵音乐会,聘请孔庆东、张锦池、李琦等文化界著名学者来校讲座等等,为校园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学校在全国扩大了影响。社团兴旺的发展势头为贾平凹、余秋雨、孔庆东等知名作家学者爱赏。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特意来录制节目并在全国播放。

从年起,我带领全组共同编辑《名校佳作》,到现在已历经十年,出版六集,并获国家一等奖。著名作家贾平凹亲自为我们题写书名,著名学者孔庆东亲笔写序言祝贺。

我们又把步伐迈出了龙江。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古诗文阅读教程》丛书,也受到来自多方的赞誉。获得市政府最高奖第——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再获省政府颁发的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至今,由我主编策划,全组教师共同编写的著作有20部,习题集10本。

教育下乡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思政教育

一、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含义和现状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使大学生能够将自己在校所学的先进科学的生活观念在广大农村传播,紧密结合他们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生活观念的宣讲活动。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同时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后备军,应该发挥知识技能的优势,在服务农民群众的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改造世界观、价值观,把农村建设的需要和青年学生的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走正确的成长成才道路。拓展和深化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政教育功能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客观要求。在目前大思政的格局下,我国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教育模式面临创新发展的崭新课题,一方面要使社会实践助力高校思政教育,切实发挥“实践育人”的最大优势;另一方面要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模式进行规范化建设,尤其是要扩大和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效果的有效路径。将其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载体,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价值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提升综合素质为重点的实践锻炼,其教育形式灵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能有效地锤炼同学们的道德践行能力。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思政导向和有效路径,可以拓宽和发展思政教育的渠道与空间,使得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不再受限于传统的第一课堂。这不仅改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思维,同时还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式。“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广泛和深入开展对于进一步推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发展,对于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思政教育方法,用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鲜活的实践载体,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来说,处于一个信息高度畅通的时代,高效率、多方式、广受众的新媒体使各类信息的传播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观点的复杂多元,给大学生个性化思想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有不同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高校思政第一课堂的工作难度大大增加。要进一步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引领作用,就必须改进工作方法与手段。通过将高校课堂思政的教育内核主动融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锻炼中,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通过社会实践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通过社会实践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思政教育功能的实施路径

思政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和水平,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要以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为突破,击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壁垒,将学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行知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从“活动”走向“课程”,从“碎片化”迈向“规范化”,从“运动式”转向“常态化”,进而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砥砺爱国情怀,担当青春使命。(一)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政教育内涵,推动实践育人的内核建设。为了更好地融合思政教育,进一步提高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内核,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和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顶层设计和过程辅导,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党的方针政策理论学习紧密结合;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与切实解决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覆盖面和实际深度,让思政教育工作下沉到每个开展实践活动的学生团队,落实到每个大学生的理论教育与学习实践中,可通过强有力的制度建设、过程辅导、激励机制等有效措施和制度抓手,更好地在实践锻炼中为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社会实践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注重在实践中引导青年学生,构建“全员化参与,沉浸式教育,项目化管理”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围绕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目标,以“坚定理想与信仰”为核心,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引领,以信仰筑基、梦想领航、实践助力,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筑牢信仰之基、在主题活动中涵养爱国之情、在实践锻炼中砥砺报国之行,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政育人功能,打造青年成长成才的助推器。(二)实现思政教育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知行合一,强化实践育人的实施路径和实际效果。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始终坚持“因时而进”,紧扣青年工作时代主题,坚持把中国梦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社会实践的行动总揽,突出实践导向,强化活动内涵和水平,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切实发挥起社会实践辅助延伸思政课堂的重要作用。例如围绕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开展宣讲报告、学习座谈、调查研究、政策宣传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调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等,开展参观考察、国情调研、学习体验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开展农技培训推广、农业科普讲座、金融知识下乡、乡村规划引领、乡风文明宣传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等形式的精准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艺术创作、惠民展演、全民阅读、文化普及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环境治理、科普宣讲、社会调研、发展献策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围绕疫情防控攻坚战,鼓励学生参与社区防控排查、社会秩序维护、疫后心理疏导、医护子女辅导、便民利民服务、典型事迹宣讲等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让青年大学生自己组队立项开展丰富有内涵的实践活动,让“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的思政教育工作进行的更有温度、更有实感、更接地气、更有实效。(三)进一步深化和培育“三下乡”社会实践精品活动,深化实践育人的品牌化。要进一步发挥“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效能,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引领教育工程,高校要积极探索“特色品牌+基地共建+评估提升”的社会实践工作模式,第一是深化社会实践特色品牌的建设与推广,可以结合重点项目立项会以及优秀项目评选交流会,选树和推广优秀项目。以“价值塑造”为统领,打造一批高水平、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实践品牌项目,提高青年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归属感与使命感;二是注重榜样引领作用,树立社会实践团队中的优秀典型和挖掘感人事迹,进一步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通过组织开展了座谈、交流、访谈等为主要形式的交流活动,把活动中的感人事迹、实践成果和心得体会向广大学生宣传,使更多的学生受到教育,扩大社会实践的育人功效;三是进一步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反馈与总结,建立科学可持续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效评价机制,通过实践基地的满意度测评、受助对象的反馈评价调研、以及学生自身成长水平评估等方式,提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教育下乡范文篇4

为深入贯彻学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贯彻落实团中央、团省委关于组织开展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精神,航大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赴吉安重点服务队围绕“回顾三十年改革复兴路,神往新世纪农村新未来”主题活动将科技、文化、卫生带下乡。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经历了这一次有意义的难忘的暑期“三下乡”之旅。

经管学院会议室隆重举行了院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月日。

党委副书记上官飞副教授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出征仪式上。实践队员们要明确“三下乡”意义,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大学生社会实践以社会为课堂,以人民群众为教师,以学生能动地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其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协助青年学生认识社会、解国情、磨练意志、锻炼能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勇担强国使命,本次经济管理组建了两支社会实践重点服务队和一支小分队。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分别奔赴吉安县、瑞昌县、进贤县,各队结合实际对课题进行实地调研。

踏上实践征途

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的活动目的地是吉安县永和镇。当前农村的经济发张状况以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状况都是这次讨论的问题,结合我队实际情况,确定了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复兴路,神往农村新世纪新未来”活动主题。本次暑期三下乡我队还确定了四个小课题:基于农民守业典型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的研究,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与研究,基于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现状及老龄化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留守儿童现状及留守地学校的教育状况调查研究。这次活动,以永和镇作为主要调查地区,通过下乡走访、社会调研、宣传报道,研究农村突出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希望能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队准时从动身奔赴目的地。火车缓缓驶出站,今日下午两点五十六。视线一点点远离城市,向我靠近的一重重青山,沿路还可以闻到芳草沁人心脾的气息,依山傍水间无不显现出农村中一番清新景象。感觉目的地离我越来越近了心中的兴奋也在不时升温,遐想也一浪高过一浪。

积极讨论行程,如何将我三下乡”活动落到实处,取到效果。带队老师李老师严肃地说:以前有人说三下乡就是下去玩的,火车上。干不了实事,但这一次我必需跟大家讲清楚,这一次下乡就是要将我知识带下乡,尽我绵薄之力协助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大家齐心协力,获得一定的实践效果。谨记陈老师的教诲。接着团委书记补充道,十一五计划将经济建设作为建设的中心,虽然说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如果社会其他问题疑惑决,不但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关系到社会稳定。这次下乡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农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突出问题,下乡的五天里,会严格依照行程来进行我调研工作。当地的条件比较艰苦,大家一定要吃的苦啊。大家都积极响应。

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经过几次的转车。当地镇府极为热情的接待了并大力支持我此次活动。身负重任,不敢耽误一刻,与当地镇府进行了交谈,说明了此次活动的目的及意义之后,立即乘车下乡,开始准备此次“三下乡”活动。将我愿望变成现实,将我行动化做一道知识的新风,吹绿赣江两岸。

统一规划布局新农村新气象

乘坐农村公交103路到达终点站锦源村,今天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赴吉安永和镇社会实践服务队一行人来到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永和镇锦源村。上午九点。一路感叹农村交通的疏通和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益处。村支书曾书记早早便在村口等待我来,一下车,曾书记热情的与我握手,并引领我观赏锦源村。

教育下乡范文篇5

副书记殷殷教诲三下乡”隆重出征

经管学院会议室G807隆重举行了院2011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月4日。

党委副书记上官副教授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出征仪式上。实践队员们要明确“三下乡”意义,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大学生社会实践以社会为课堂,以人民群众为教师,以学生能动地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其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青年学生认识社会、解国情、磨练意志、锻炼能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勇担强国使命,本次经济管理组建了两支社会实践重点服务队和一支小分队。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分别奔赴县、县、县,各队结合实际对课题进行实地调研。

踏上实践征途

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的活动目的地是吉安县镇。当前农村的经济发张状况以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状况都是这次讨论的问题,结合我队实际情况,确定了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复兴路,畅想农村新世纪新未来”活动主题。本次暑期三下乡我队还确定了四个小课题:基于农民创业典型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的研究,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与研究,基于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现状及老龄化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留守儿童现状及留守地学校的教育状况调查研究。这次活动,以镇作为主要调查地区,通过下乡走访、社会调研、宣传报道,研究农村突出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希望能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队准时从市出发奔赴目的地。火车缓缓驶出市站,今日下午两点五十六。视线一点点远离城市,向我靠近的一重重青山,沿路还可以闻到芳草沁人心脾的气息,依山傍水间无不显现出农村中一番清新景象。感觉目的地离我越来越近了心中的兴奋也在不断升温,遐想也一浪高过一浪。

积极讨论行程,如何将我三下乡”活动落到实处,取到成效。带队老师李老师严肃地说:以前有人说三下乡就是下去玩的,火车上。干不了实事,但这一次我必须跟大家讲清楚,这一次下乡就是要将我知识带下乡,尽我绵薄之力帮助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大家齐心协力,获得一定的实践成果。谨记陈老师的教诲。接着团委书记补充道,十二五计划将经济建设作为建设的中心,虽然说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如果社会其他问题不解决,不但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关系到社会稳定。这次下乡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农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突出问题,下乡的五天里,会严格按照行程来进行我调研工作。当地的条件比较艰苦,大家一定要吃的苦啊。大家都积极响应。

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经过几次的转车。当地镇府极为热情的接待了并大力支持我此次活动。身负重任,不敢耽误一刻,与当地镇府进行了交谈,阐明了此次活动的目的及意义之后,立即乘车下乡,开始准备此次“三下乡”活动。将我愿望变成现实,将我行动化做一道知识的新风,吹绿赣江两岸。

统一规划布局新农村新气象

乘坐农村公交103路到达终点站村,今天市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赴吉安镇社会实践服务队一行人来到新农村建设重点村—镇村。上午九点。一路感叹农村交通的畅通和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益处。村支书曾书记早早便在村口等待我来,一下车,曾书记热情的与我握手,并引领我参观村。

一排排新建的洋房让我震惊,一进村子。有的同行者不禁惊叹:怎么比我镇上还要好啊!后来经了解才知道,村新村的房子都由吉安市规划局统一规划设计,每户房子都命名为“幸福之家”房子都设计有后院,将厨房、卫生间、沼气池、浴室设计在后院,前院为客厅、住房,这样的设计美观合理。进入村庄,一个信息园地,里面设有电子信息室、报刊阅览室,一台台电脑整齐的摆放在电脑桌上,报刊杂志也整理好放在书刊架上,这样的农村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注重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汲取。

中午时分老年人还有孩子在菜市场聊天、打小牌、玩耍,走过信息园地是村的菜市场。其乐融融。还停下来跟老爷爷、老奶奶们聊天,看着他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接着曾书记带我走进一户新农村建设示范户,沼气、自来水都有了老奶奶带着一脸的笑容,跟我说着新农村新生活: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多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现在政策也好了政府给她统一装好了沼气设备。奶奶还带我参观了家后院的沼气发酵池,曾书记介绍说沼气发酵池是个直径为3.6米的球,去年五月新村统一建成了现在每天要放进一些稻草秆,一天三个人吃饭的燃料就完全够了看到这些,不禁感叹,农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给农村带来了实实在利益。

曾书记领着我一行人来到老年人活动中心,从农户家中走出来。老年人可以在这里搞搞活动、锻炼身体、看看杂志。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左边是建的敬老院,楼高五层,墙壁粉刷成温馨的淡黄色,设有单间,用曾书记的话说就是像宾馆一样”老人是财富,敬老是爱心”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性化因素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希望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统一规划设计,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开展中参观村让我实地了解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建有各项村级设施,关心农村的精神生活,新农村新气象,给我国家的建设带来春风。

拾掇行囊惜别

将要跟这个与我有着不解情愫的小镇挥一挥手了第六天。

为期五天的三下乡”之旅也缓缓地拉上了帷幕。拿者行李包,火车缓缓的驶出吉安站。仿佛满怀兴奋只情由市奔赴吉安的情景就发生在昨天。

回想“三下乡”这短短的几天,火车在快速的行进。首先浮现在眼前的一张张可爱的面容。带队老师李老师总是笑呵呵的和蔼可亲,为人师表。下乡的过程中,非常照顾、关心我亦师亦友。杨文超幽默搞笑,说的话可以让你笑到不行…

而是幸福和沉重。三下乡”给我感觉不是先前所以为的条件艰苦。

教育下乡范文篇6

处都是那么的绿,今年的胜夏。绿的山,绿的水,绿的世界,大自然总是这样的美好。这个的夏季,因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在全国各大学开展。从我XX师范学院开展动员到个人报名参加,一直都处于极度的兴奋之中,还好很幸运的被选中。从三下乡的前期准备工作、问卷的制作、科学发展观资料的收集,和大家一起讨论三下乡问卷发放方案,小分队的各位成员分工合作,一步一步走下来,和大家在一起,这个充满欢笑的大家庭里,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都在分享着每个人的成功与喜悦。

说准备参加“三下乡”活动时,记得刚开始院里通知报名。很多同学都表示不解,说假期怎么还跑去农村进行所谓的体验生活”农村去能学到什么?三下乡”其实是自己在高中时就有的想法,上高中时在电视上看到大学生到农村下乡,帮助农民,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带去知识,虽然那时的自己还小,却总是很崇拜那样的大学生,如今,自己也早已踏进大学校门,成为一名大学生,现在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就更加希望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让自己后悔。家人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

很多同学都问“三下乡你收获了什么”想说的有些事情只有去体验后,十天“三下乡”之行结束后。才会懂得,有些收获不在终点,而在过程”也许此次三下乡的工作没我想像的完美,但是都尽力做好了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所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这个充满明媚阳光的夏季,尽情地挥洒自己的热情和汗水,虽然短短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已悄然而去,但这过程中所带给我经验和回忆却是历久弥新的三下乡”锻炼中不断成长,充实了自己,参与志愿者活动,收获快乐,收获成长,收获许多我从未有过的经验。一个团队中,正需要从一个队员的角度,不断的换位思考,仔细斟酌考虑每件事该怎样安排、处理。懂得了如何奉献,懂得了团队的重要,懂得了今后在成长和前进中要做些什么。十天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很幸运能够参加这次“三下乡”活动,经历了走过了收获了这次“三下乡”活动让我感受颇多,既增长了见识,同时也学到许多东西。人就是要在不断探索追求中获得进步,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与乐。这短短的几天将成为我心底最美好的回忆,同时这次迭部之行收获颇丰,解了安铺镇的红色文化和新乡镇建设,还参观了四大古镇。要由衷的感谢淳朴的欧家人民,给了这次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感谢一起和我下乡的队友,让我看到真正的互相照顾互相帮助的真情。同时也真诚地祝愿欧家小学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教育下乡范文篇7

副书记殷殷教诲“三下乡”隆重出征

月4日,在经管学院会议室G807隆重举行了我院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

在出征仪式上,党委副书记上官副教授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实践队员们要明确“三下乡”的意义,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大学生社会实践以社会为课堂,以人民群众为教师,以学生能动地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其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青年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锻炼能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次经济管理组建了两支社会实践重点服务队和一支小分队,以“勇担强国使命,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分别奔赴县、县、县,各队结合实际对课题进行实地调研。

踏上实践征途

这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的活动目的地是县镇,改革开放三十年,当前农村的经济发张状况以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状况都是我们这次讨论的问题,结合我队实际情况,确定了“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复兴路,畅想农村新世纪新未来”的活动主题。本次暑期三下乡我们队还确定了四个小课题:基于农民创业典型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的研究,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与研究,基于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现状及老龄化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留守儿童现状及留守地学校的教育状况调查研究。这次活动,是以镇作为主要调查地区,通过下乡走访、社会调研、宣传报道,研究农村突出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希望能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今日下午两点五十六,我队准时从市出发奔赴目的地。火车缓缓驶出市站,我们的视线一点点远离城市,向我们靠近的是一重重青山,沿路还可以闻到芳草沁人心脾的气息,依山傍水间无不显现出农村中一番清新景象。感觉目的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心中的兴奋也在不断升温,遐想也一浪高过一浪。

在火车上,我们积极讨论行程,如何将我们的“三下乡”活动落到实处,取到成效。带队老师李老师严肃地说:“以前有人说三下乡就是下去玩的,干不了实事,但这一次我必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这一次下乡就是要将我们的知识带下乡,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帮助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大家齐心协力,获得一定的实践成果。”我们谨记陈老师的教诲。接着团委书记补充道,“十二五计划将经济建设作为建设的中心,虽然说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如果社会其他问题不解决,不但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关系到社会稳定。我们这次下乡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农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下乡的五天里,我们会严格按照行程来进行我们的调研工作。当地的条件比较艰苦,大家一定要吃的了苦啊。”大家都积极响应。

经过几次的转车,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当地镇府极为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大力支持我们的此次活动。身负重任,我们不敢耽误一刻,与当地镇府进行了交谈,阐明了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及意义之后,立即乘车下乡,开始准备此次“三下乡”活动。将我们的愿望变成现实,将我们的行动化做一道知识的新风,吹绿赣江两岸。

统一规划布局新农村新气象

今天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赴镇社会实践服务队一行人来到新农村建设重点村——镇村。上午九点,我们乘坐农村公交103路到达终点站村,一路感叹农村交通的畅通和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益处。村支书曾书记早早便在村口等待我们的到来,一下车,曾书记热情的与我们握手,并引领我们参观锦源村。

一进村子,一排排新建的洋房让我们震惊,有的同行者不禁惊叹:“怎么比我们镇上还要好啊!”后来经了解才知道,锦源村新村的房子都由市规划局统一规划设计,每户房子都命名为“幸福之家”,房子都设计有后院,将厨房、卫生间、沼气池、浴室设计在后院,前院为客厅、住房,这样的设计美观合理。进入村庄,是一个信息园地,里面设有电子信息室、报刊阅览室,一台台电脑整齐的摆放在电脑桌上,报刊杂志也整理好放在书刊架上,这样的农村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注重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汲取。

走过信息园地是村的菜市场,中午时分老年人还有孩子在菜市场聊天、打小牌、玩耍,其乐融融。我们还停下来跟老爷爷、老奶奶们聊天,看着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接着曾书记带我们走进一户新农村建设示范户,沼气、自来水都有了,老奶奶带着一脸的笑容,跟我们说着新农村新生活: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多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现在政策也好了,政府给她们统一装好了沼气设备。奶奶还带我们参观了她家后院的沼气发酵池,曾书记介绍说沼气发酵池是个直径为3.6米的球,去年五月新村统一建成了,现在每天要放进一些稻草秆,一天三个人吃饭的燃料就完全够了。看到这些,我们不禁感叹,农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给农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从农户家中走出来,曾书记领着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可以在这里搞搞活动、锻炼身体、看看杂志。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左边是在建的敬老院,楼高五层,墙壁粉刷成温馨的淡黄色,设有单间,用曾书记的话说就是“像宾馆一样”。“老人是财富,敬老是爱心”,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性化因素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希望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开展中,参观锦源村让我们实地了解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统一规划设计,建有各项村级设施,关心农村的精神生活,新农村新气象,给我们国家的建设带来春风。

拾掇行囊惜别永和

第六天,我们将要跟这个与我们有着不解情愫的小镇挥一挥手了。

火车缓缓的驶出吉安站,为期五天的“三下乡”之旅也缓缓地拉上了帷幕。拿者行李包,仿佛满怀兴奋只情由市奔赴吉安的情景就发生在昨天。

火车在快速的行进,回想“三下乡”这短短的几天,首先浮现在眼前的是一张张可爱的面容。带队老师李老师总是笑呵呵的,他和蔼可亲,为人师表。在下乡的过程中,非常照顾、关心我们,亦师亦友。杨文超幽默搞笑,他说的话可以让你笑到不行……

“三下乡”给我的感觉不是先前所以为的条件艰苦,而是幸福和沉重。

教育下乡范文篇8

今年的胜夏,到处都是那么的绿,绿的山,绿的水,绿的世界,大自然总是这样的美好。这个的夏季,因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在全国各大学开展。从我们XX师范学院开展动员到个人报名参加,我一直都处于极度的兴奋之中,还好很幸运的被选中。从三下乡的前期准备工作、问卷的制作、科学发展观资料的收集,和大家一起讨论三下乡问卷发放方案,我们小分队的各位成员分工合作,一步一步走下来,和大家在一起,在这个充满欢笑的大家庭里,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都在分享着每个人的成功与喜悦。

记得刚开始院里通知报名,我说准备参加“三下乡”活动时,很多同学都表示不解,说假期怎么还跑去农村进行所谓的“体验生活”,到农村去能学到什么?“三下乡”其实是自己在高中时就有的想法,上高中时在电视上看到大学生到农村下乡,帮助农民,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带去知识,虽然那时的自己还小,却总是很崇拜那样的大学生,如今,自己也早已踏进大学校门,成为一名大学生,现在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就更加希望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让自己后悔。在家人的鼓励下,我报名参加了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

十天“三下乡”之行结束后,很多同学都问“三下乡你收获了什么”,我想说的是“有些事情只有去体验后,才会懂得,有些收获不在终点,而在过程”。也许此次三下乡的工作没我们想像的完美,但是,我们都尽力做好了。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我所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在这个充满明媚阳光的夏季,我们尽情地挥洒自己的热情和汗水,虽然短短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已悄然而去,但这过程中所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回忆却是历久弥新的。在“三下乡”的锻炼中不断成长,充实了自己,参与志愿者活动,我们收获快乐,收获成长,收获许多我们从未有过的经验。在一个团队中,正需要从一个队员的角度,不断的换位思考,仔细斟酌考虑每件事该怎样安排、处理。我懂得了如何奉献,懂得了团队的重要,懂得了今后在成长和前进中要做些什么。十天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很幸运能够参加这次“三下乡”活动,我们经历了,走过了,收获了。这次“三下乡”活动让我感受颇多,既增长了见识,同时也学到了许多东西。人就是要在不断探索追求中获得进步,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与乐。这短短的几天将成为我心底最美好的回忆,同时这次迭部之行收获颇丰,了解了安铺镇的红色文化和新乡镇建设,还参观了省四大古镇——安铺。我要由衷的感谢淳朴的欧家人民,他们给了我们这次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感谢一起和我下乡的队友,是他们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互相照顾互相帮助的真情。同时也真诚地祝愿欧家小学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教育下乡范文篇9

一、艺术院校“下乡”实践课程育人的必要性

(一)“下乡”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下乡”是艺术工作者为了收集艺术创作素材而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自古以来是学习艺术的必要方法,在艺术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搜尽奇峰打草稿”还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人均强调艺术创作需体自然之道、以造化为师。艺术家只有深入实地去探察、发现、感悟,才能真正了解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进而创作出贴近生活的艺术作品。所以“下乡”一直被艺术工作者作为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现在“下乡”在各大艺术院校专业课程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许多艺术院校将其作为学生实践学习和体验生活的重要环节,列为实践教学专业必修课,因此“下乡”兼具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双重任务和意义。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下乡”是社会育人的生动课堂。实践是汇通艺理,“下乡”则是逼近现实生活。这个现实不是日常生活的细碎厉验,而是时代生活的共同现场,是引导学生对大时代的目睹与置身其中,它既构成艺术创作的核心意义——那是现实的深处,也是艺术的源泉,更是通过“下乡”这种社会育人大课堂,建立学生个体与社会的链接,培养艺术院校学生“在地”的艺术态度与工作方法,并通过主题性教学与社会服务塑造学生对“乡土”与“家国”的深度理解与创新创业能力。这堂课以社会为田野课堂,以生活为研究对象,以人民为描绘内容,构成社会育人的生动课程。(三)“下乡”是文化自信的培育温床。“下乡”社会实践课程是推动本土“文化自信”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课程和教学实践,它对于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文化根性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引导意义。以强调“在地性”研究方法构建的新时代“下乡”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是中国高等艺术院校课程育人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新一轮研究与建设性探索。它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社会实践课程研究社会形态与自然历史的构造关系,在自然造化中体验本源与机缘,在社会前线开启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思考人本与经验,在营造法式中认知造物法则与生活智慧,在主题研究中汇通知识与培养创造力,在团队组织中培养协作意识与协同能力。以此为前提,新时代“下乡”实践课程将思政建设融入到专业教学之内,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新特色,调研既是专业方法,也是国情教育、历史传承的现场,它将现实与专业教学紧密相连,成为落实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核心课程,也成为树立本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二、中国美术学院“下乡”实践课程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一)以知行合一为目标,贯穿“三全”育人的课程创新。中国美术学院全面深化和提升艺术院校“下乡采风”的传统模式,紧扣时代脉搏,以专项社会调研和主题现场实践为手段,直面社会发展的时代现场,建立了“下乡”专业实践课程的常态机制,覆盖全校各学科各年级学生,并以理论+实践的形式计入学分。每年春秋两季,安排学生下乡教学实践课程,春季有近1000多名学生参与,秋季有近1800名学生参与,奔赴全国60多个教学实践点进行下乡考察,下乡地点涉及全国近20个省份。下乡实践课程既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各专业教学的重点,形成各具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课程群。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核心课程,下乡实践课程将学习传统经典艺术、社会学调研、专业技能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融课程思政于一体,在每一学年的春秋两季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课程时段,分赴各地调研、实践。其中春季以大一新生为主,这是他们踏入中国美术学院最为重要的一堂课。这堂课以社会为课堂,以生活为对象,以人民为内容,形成特色鲜明的育人特色。中国美术学院每年的“下乡”社会实践课程,除了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参与带队外,还有大批的专家教授参与带队。平均每年都有160余位专家教授、骨干教师参与“下乡”社会实践课程带队,基本覆盖了所有教学单位,做到全员参与。“下乡”实践课程对广大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有着强烈的促进作用,教师们无论身处何种现场,都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同行,言传身教,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突出。在“下乡”实践课程中,教师们从前期的工作准备,课题导读,到当地的调研实践,均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专业精神对应社会现场,以调研回应问题,解决问题,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这些严格的授课方法和手段,对于“下乡”实践课程的目标达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二)以“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人民之心”为导向的育人创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中国美术学院回应讲话精神,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前期计划、调研准备、现场写生以及实践劳作为教学方式,促使师生与现实生活相互融通、学以致用,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了解社会、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思政内容与专业的无缝连接,使专业学习与思政育人充分结合,互为动力,对教学目的达成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不仅建立起一套完整有序的教学方法,也通过这一方法促进师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及社会担当。中国美术学院的“下乡”社会实践课程中不仅设计固定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运用社会的资源引导学生围绕课程主题深入学校、社区、街道等开展调研实践、志愿服务等,打造“身边的思政课”“行走中的思政课”“星空下的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自觉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同时,学院积极落实重点院校建议中“三拓展”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学实践基地的设立和建设,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素材和社会经验,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业就业能力,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带动当地文化水准的整体提升,有力地促进当地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基地的建设,形成双赢格局。(三)以“星空下的思政”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政同频共振的协同创新。中国美术学院倡导“学生在哪里,思政教育就在那里”的育人理念,把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堂内外,并形成育人合力。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国美术学院根据各院系专业教学计划,组建实践教学团队,确定思政实践教学主题,共同确定社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以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为联系纽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专业院系紧密协作,将思政实践教育与专业下乡写生、艺术调研有机结合,奔赴全国各地的下乡采风基地,将思政课堂置入专业教学现场,使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实践和育人的全过程。“下乡”社会实践课程推进思政课程的渗透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的认同度和受欢迎度,有效解决了思政课程时效性不强、合力不够的困境,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由“抵触”到喜欢,充分分享与挖掘了农村生活丰富的教学素材,积极参与到课上讨论、课下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创作精彩作品中,把自己“沉进去、放下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获得了极大提升。同时打造了课上课下紧密配合、师生广泛互动的移动课堂,“学生在哪里,思政课程就在哪里”,切实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下乡”社会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回答了“为什么培养”“如何培养”“为谁培养”这个根本问题,也做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渗透,凸显出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课程育人的全格局。

三、艺术院校“下乡”实践课程育人模式的建设方向

(一)持续完善“下乡”实践课程育人体系。“下乡”社会实践课程育人模式,经过多年打造,内容丰富且特色鲜明。我们要持续加强课程建设,充分挖掘和运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在教育引导学生坚持“四个正确认识”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努力构建“课程育人”体系,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课程与育人目标中进一步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在调研和田野考察中学习专业知识,养成科学思维习惯,掌握系统的方法论,为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四有”好教师为要求,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集修身、立学、施教、育人为一体,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发挥课程育人的优势,设定“育人”特区,优化管理与服务职能,建成“重点投入、统筹兼顾”和资源共享的机制,充分挖掘潜能,举全校和全社会之力,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教学教育的全过程,“三美”理想和“哲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心灵教育融入切实的劳作和技艺的操持中,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书写文化自信,结合专业知识提升社会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求,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成长为综合能力突出并富有道德责任感的时代青年,为灿烂的青春烙下中国底色。(二)精心打造“下乡”社会实践一流金课。在中国美术学院持续“双一流”“重高建”建设进程中,“下乡”社会实践课程育人,整合多方资源,拓展平台载体,打通专业教学、思政下乡调研与授课、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多个出口,努力打造社会实践“金课”。这堂课,有历史积淀、有长期磨砺,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院“四通”育人目标优化课程,以“金课”打磨提升内涵,以“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熔炼特色,将“价值引领”和“德育功能”作为根本指标,铸造一流金课,以点面结合方式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以评建结合机制推进课程改革和内涵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组织领导,以创新课程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课程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校园、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助力“双万计划”。(三)聚焦社会文化研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深入地方文化与生产生活的主题研究为路径,掌握“在地”的研究方法,开展与地方服务结合的教学。在每一个教学点设定服务地方、校地合作的教学计划,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挖掘该地区在自然生态保护规划、历史人文遗存、民俗民艺活化继承、地方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可生长点,带领学生进行课题式研究,帮助地方政府形成方法和思路,构建教学体系自我完善、自我升级的生态系统。要依托高等艺术院校的资源,构建以课程为内核的文化、服务网脉。依托专业实践,发掘地方文化,深度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文化建设,以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引领美作为社会美育使命和担当。依托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持续优化“千村千生”社会实践服务。依托媒体资源,结合艺术社区建设,建立涵盖线上传播、线下实践两个层面的社会美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许江.美美与共[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教育下乡范文篇10

新的形势下,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是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市农村特点的“三下乡”之路,并将“送教育下乡”融入其中,创造性地将“三下乡”扩大为送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四下乡”。其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方式越来越活,效果越来越好,已成为我市享誉全国的“四大群众文化品牌”之一。

一、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变“给什么要什么”为“要什么给什么”

群众需要的不仅是“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花”只艳一时,“炭”才暖人心;群众要的是精品是实惠,而不是垃圾不是形式。经过多年的探索调查,了解群众所需所急,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不断改变形式内容、方式方法,把政策下乡、科技致富、文化扶贫、卫生宣传、法律普及、教育支援等相结合,从最初的“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从“最初的探望”到“经常的留守”,从“天女散花”到“对口帮扶”,从“给什么要什么”到“要什么给什么”。下乡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城乡交流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入。

1、文化下乡改进方法

文化下乡引导农村舆论,解疑释惑“三农”政策,提高农村文明,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下乡演出年年实年年新。每年从全市各行各业抽调文艺精英,组织文艺宣传队,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国策文艺宣传在“思想上突出主题,内容上贴近群众生活,艺术形式上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格调上雅俗共赏”,其演出每年达20多场,行程达300多公里,踏遍##每个镇街,历时半个月,节目达20多个,观众近10万人次。此外还有春节、元旦、五一、国庆等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

(2)、下乡图书成精神食粮。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组织送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戏剧下乡、下村、下社、到校,每年有300多人下乡流动、走街串户,送书上门近10000万册,捐献图书1000多册。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3)、下乡电影做“银幕教科书”。与企业联姻,72支农村电影队常年奔走于乡村校园,每年放映7200多场,观众达250万人次以上,放映优秀国产故事片400多部,农村科普、科技影片100部。中小学爱国主义电影系列化教育,把电影送进校园,每生每期观看4-5场国产优秀故事片。

2、科技下乡拓宽渠道

种田需科学,“雪中送炭”式的科学下乡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持。

每年组织各类科技人员下乡,多渠道向农村送科技书刊、科技录像带和科技资料。组织好科技大集、科技之冬等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活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难题。结合农业科技推广月活动的开展,组织18个市级部门、15个市级学(协)会、300多个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平均每年组织科技赶场150多次,出动科普宣传车150多辆,展示科普展板、橱窗3000块,接受咨询群众约20多万人次,发放资料60多万份。

3、卫生下乡完善机制

卫生下乡为农民致富注入了新鲜活力。

动员广大医务人员下乡,为农民防病治病。动员各方力量,把一些药品和医疗器械送到农村,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乡村医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计划生育政策和优生优育知识,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街头宣传、议诊等形式,向农民群众送医药,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平均每年下乡20次,参加活动的医务人员达500多人次,出示展板400多块,发放宣传资料40万份,议诊群众4000多人次,受益面近45万人。

4、教育下乡持续深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农村教育是农村致富的关键。我市创选性地把送教下乡作为活动内容之一,常年开展。

常年组织学科带头人、名师、全市初中、小学、幼教优秀教师近100名到到各个乡镇、特别是贫困山区支教、送优质课、示范课下乡,平均每年送教下乡100多次,指导山区教师近600多次,为农村中小学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带去优秀的教学资料、器材;钟永红、李丽等30名幼教教师送教到朱杨、傅家、杜市等地,每年约24次80多节。何德芬等30多名小学教师到傅家、石门、中山等地,每年约30次100多节。陶勇等40多人中学教师到四面山、紫云、东胜等地,每年约35次120节。

二、变“多下乡”为“常下乡”,变“送、教”为“培、建”

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是提高农村文化、科技、卫生、教育水平的根本。广大农村在张开双臂迎接来自城市的文明成果的同时,急切地呼唤着知识更新、思想更新、观念更新的建设力量。仅靠组织几次集中活动,动员人员下几趟乡,送一些东西,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渴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致富的问题。治本之法是变城里人主动送、主动教为农民主动学、主动用。

1、变“多下乡”为“常下乡”

农民主动学和自觉用的前提是变“多下乡”为“常下乡。“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要求数量、内容、时间上的“多”。“常下乡”要求把组织活动与机制建设结合起来,既抓住当前,也考虑长远,通过有效的工作机制,保证“三下乡”扎根于乡。

(1)、对口援助全面开花。市委办、市府办、组织部、宣传部、农办、科协、移民局、民政局、教委等部门、企事业单位按照“五定”(定点、定期、定量、定指标、定效果)原则,有针对性地与灾区、贫困地区结对子,对口支援,长期帮扶。经常深入到四面山、中山、傅家、柏林等边远镇,与对口扶贫村开展组织生活、文化活动、交心谈心活动,与当地村干部、群众一起找贫困症结、为致富出点子、找项目、谋出路。形成精力尽可能多地往那儿投,物资尽可能多地往那儿送,人员尽可能多地往那儿住,信息尽可能多地往那儿传,设施尽可能多地往那儿建的有效机制。

移民局除每年组织机关干部到中山塘口村送实惠外,还牵线搭桥让其与支坪的花铺村结成对子,花铺村每年不定期向塘口村进行物资、种子、化肥、衣物、粮食、技术、资金方面的援助。教委向对口扶助村朝阳村每年提供教学实话援助,还帮助双凤新修了学校。

(2)、文化下乡时时有处处有。四大片区元旦春节文艺演出异军突起,以其广泛的大众性、鲜明的地域风格渐成“一地一特色、一地一风格、一地一品牌”的艺术格局。全市各镇街参与面达90%,形成了要我演为我要演,东西南北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形势。演出场近30场,受众达50万人次,吹拉弹唱戏曲偕全,内容丰富、声势浩大,营造了节日的吉祥气氛,成了农民自己真正的演出。农民亲切的称为“常驻农村的流动艺术团”。

(3)、支教活动持续深入。每年选派直属学校的20-30名骨干教师到贫困山区支教一年,实行轮换制,保证城里的先进教育在农村年年有、月月有、日日有。党校的干训科科长李健、##一中的骨干教师周习文、师范校教研室副主任袁义星等100多人前仆后继到边远的东胜、四面山、中山等地支教,给农村学校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成为广大农村教师身边的导师。

(4)、卫生小分队走村串户。人民医院、中医院、卫生保健所、疾控中心的近100名业务骨干组成卫生小分队深入农村开展农民健康检查、议诊、疾病防治教育等。各镇街卫生院每月到各村卫生室进行指导检查1-2次,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各村卫生室的赤脚医生成天奔走于田间地头,农民群众在家就可以享受送上门来的各种医疗服务,吃药、打针、治病样样方便、样样放心。

2、变“送教”为“培建”

农民自觉主动学和自觉用是“培建”的目标,“送”、“教”、“用”结合,“培”“建”结合是解决“三农”的根本。培,就是通过培训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建,就是村村建设农村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基地。

(1)培训培养造人才

人才是干好一切事情的根本,培养是造就人才的途径。

把为农民培养文化、科技、卫生、教育人才作为评价各职能部门“三下乡”工作的主要依据和活动的主攻方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集中办班、现场授课、送出去学习、手把手传授等形式来培育人才。依托江南职高农业培训基地,推行村干部学历教育,到现在已完成中专学业毕业的共3703人。这些人回到村后,对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2003年起,根据市委市府提出的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村班子建设要求,与渝西学院、重庆市委党校联合开办村干部学历教育大专班,2003级和2004级共招收学员149名。村干部把学到的技术传授给群众,起到了以一带十,以十带百的作用。每年在镇、村、社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50多期,科普讲座20多次,推广新品种10多项,传播新技术近50项。此外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科技致富典型经验,增强农民致富本领。

柏林镇天坪七社社长陈世德经过培训后,回家在山上放起了300多头黄羊,年收入超过1万元,像他这样的例子##有上千人。塘口等贫困村每年还选出农民到绣庄村、花铺村学习实用技术,培养了一批农村技术带头人。

教委每年利用寒暑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到##城、师范进修校培训基地、五大教研究片区作新教材、课改培训,每年达2000多人次,每次达4-5天。

(2)、建设基地

只有从阵地上加大建设,才能破解农村致富奔小康的瓶颈。

为此采取了财政、考核、部门捐赠和多方筹集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全市27个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村村建起了农村示范图书室,部分乡镇村村建有藏书500册以上的图书室。建立了农民俱乐部、山歌队、腰鼓队等100多个。80%以上的村建立了广播室、阅报栏、文化活动室。村村建起了卫生室,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建立了50多个科技园地科技书屋。成为农民学技术、学文化、得信息、强身健体的有效场所。

民政局向中山镇双风村每户提供5000元的援助实施高山移民,在2年内实施完毕,共支援10多万元,该村的贫困户在中山镇街上新修了漂亮的楼房。并联系重庆慈善协会为敬老院修建了15万元的老年人健康活动中心,为老年人营造了一方娱乐天地。在实施西部远程教育中,全市村完小以上都有电视。3000万远程教育资金让每一所村完小的农家娃受益,坐在教室鼠标一点就能看到听到北京等地名师特师的课。

三、变“输血”为“造血”,变“三下乡”为“三扎根”,培养一支不走队伍

“输血”重在“送”,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造血”重在“培建”,方是长远之计。变“输血”为“造血”,变“三下乡”为“三扎根”,关键是培养一支不走队伍。

1、变“三下乡”为“三扎根”,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三扎根”就是不仅要使专业技术人员“常在乡”,关键是要在农村建立一支不走的文化、科技、卫生、教育队伍。用几年的时间达到每村至少有一个法律明白人,每户有一个科技当家人,每村都要有符合标准的文化、科技、卫生活动设施,从而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三扎根”工作讲的是农民想的,干的是农民盼的,把文化科技卫生送到了农民院坝上、家门口。只有变“三下乡”为“三扎根”,才能变“输血”为“造血”。从而增强农村的造“造血”功能。由于利用了广大农民有强烈需求的群众基础,利用了农村有一批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的人才条件,利用了农村乡镇曾建立过一批文化活动设施的物质根基,因此效果显著。

傅家镇特困户严均林在从社长那儿学到了一些养殖技术,在傅四公路边圈养200来只小尾寒羊,从而一举脱贫致富。而像他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在送教下乡中,许多农村教师迅速成长,开始了送教进城。张艳等农村教师送教进城,为城里的同行们上课5次达20多节。

几年来“滨江之夏”、基本国策文艺宣传、四大片区巡回演出的熏陶,许多农民的文化水平明显提高,自发加入到文化演出中,每年的“滨江之夏”都有农民演员专场,每年的四大片区演出中都以群众演员为主角,他们用大众化的方式,谈农民新生,演农村生活,唱农业丰收。有的片区演出中,当地的群众演员还当上导演、策划。各种群众人才在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新时期农村中的文化带头人。

沙坪坪坝区川剧院退休人员王家林在中山老场开设梨园春剧院,常年举行川剧座唱,古镇上时时丝竹声声。中山文化人丁明星的明星茶馆里,常常高朋满痤,拨弄琴弦。成为中山文化的一道风景,引得前来欣赏的游客络绎不绝。农民小说家欢镜听在下乡活动中汲取营养,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2、“三下乡”与驻村工作相结合

活动能够在农民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与驻村工作的结合成也分不开。它丰富了“三下乡”的内涵,拓展了“三下乡”的领域,充实了“三下乡”的内容。

驻村工作队员在帮助当地理清发展思路、引进帮扶项目的同时,广泛组织开展了“三下乡”活动。先锋、柏林、杜市等镇街每年选调精英到村上挂职、促进农村各种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