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写作高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23:19:47

教育写作高手

教育写作高手范文篇1

中国最大的权威的公务员门户网站-公务员之家创建于2003年,历经3年多的发展与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现已成为全国注册会员最多,日流量最大的公务员日常网站。荣膺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与权威媒体推荐,深受广大会员好评。我们致力于以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学校为服务对像的公文性质的网站,公务员之家帮助广大会员学习公文写作技术提供相关的参考范文,协助会员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最大成功、促使工作绩效上的明显进步、职业素养显著提升,拥有最具竞争优势的写作资源体系。

再次申明:公务员之家是老牌的文秘网站,公务员之家欢迎你和任何一家同类网站对比后再作出你明智的选择。

标题含有七一建党节的范文

[会议发言]庆七一建党节会议讲话—把群众观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会议发言]在庆祝七·一建党节大会上的讲话稿

[会议发言]镇党委书记庆祝七一建党节讲话稿

[会议发言]在庆祝建党节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会议发言]建党节周年讲话二

[会议发言]在“七一”建党节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会议发言]老党员代表在“七·一”建党节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上的发言

[会议发言]镇党委书记庆祝七一建党节讲话稿

[党委党建]庆祝七·一建党节单位领导讲话稿

[党委党建]在“七·一”建党节新党员入党宣誓大会上的讲话

[党委党建]在庆祝“七·一”建党节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党委党建]在教育系统庆祝“七·一”建党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党委党建]在庆祝七·一建党节大会上的讲话稿

[党委党建]庆七一建党节讲话稿

[党委党建]书记在庆祝“七一”建党节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会议主持]公司七一建党节歌咏比赛主持词

[会议主持]党支部七一建党节联欢晚会主持词

[会议主持]七一建党节表彰大会主持词

[单位总结]庆七一建党节活动总结

[演讲材料]七一建党节朗诵诗

[演讲材料]建党节团员演讲稿:青春,因奉献而美丽

[演讲材料]大学生七一建党节演讲稿

[演讲材料]建党节朗诵诗我爱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精彩演讲]建党节歌颂国旗朗诵稿

[精彩演讲]七一建党节演讲稿:我把党来比母亲

[精彩演讲]在七一建党节优秀共产党员的爱岗敬业演讲稿

[精彩演讲]七一建党节演讲稿—一个女企业家的追求

[精彩演讲]七一建党节演讲稿

[精彩演讲]庆七一建党节演讲稿

[精彩演讲]建党节演讲稿

[精彩演讲]建党节致机关党员的一封公开信

[精彩演讲]建党节演讲稿

[精彩演讲]建党节诗歌朗诵:七月的天空

[精彩演讲]大学生七一建党节演讲稿

[精彩演讲]七月的天空(建党节诗歌朗诵)

[精彩演讲]建党节演讲稿

[精彩演讲]建党节朗诵诗:我爱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精彩演讲]七一建党节演讲稿-我把党来比母亲

[精彩演讲]庆祝“七·一”建党节演讲稿——我的入党心声

[精彩演讲]建党节演讲稿

[精彩演讲]七一建党节活动方案

[精彩演讲]“七·一”建党节演讲稿—歌颂党的丰功伟绩,树立远大理想

[精彩演讲]庆祝七·一建党节演讲稿—唱响准格尔

[写作高手]共产党建党节的来历

[写作高手]“七一”建党节前的入党思想汇报

[写作高手]七一建党节征文-七月的颂歌

[事迹材料]庆祝七一建党节党员应该是一面旗帜事迹材料

教育写作高手范文篇2

学生感到作文难,首先表现为“抓不准”、“写不深”往往出现审题偏差、思想苍白、见解平平,甚致出现观点错误,多半是思想贫乏、认识水平低所至。

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认识水平,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思想水平高,文章的立意、境界自然就高。途径是:(1)教师应结合写作进行具体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作文中的错误认识。

通过作文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提高认识从而达到准确审题的目的。(2)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进行形象的感染熏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情操的教育,使学生受教于课堂,得益于作文。(3)教师要善于巧妙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精华,广开言路、见缝插针地引导学生学政治、学哲学、学科学,使其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体验、分析社会现象的武器,从根本上提高认识水平。

二、扩大生活积累,培养观察能力,解决“没的写”的问题

感到无物可写是学生作文的普遍心态。“无物可写”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由于接触社会少,直接经验缺乏而导致作文“无话可说”,这是“真缺米”。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找米下锅”,引导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扩大视野,开阔思路。如利用假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观、调查、活动等),引导学生扩大生活积累。还有一种情况,叫做“假性无米”。即学生对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作文时瞪着眼睛干着急。另有些学生则把作文看得特神密,觉得身边小事无所谓,“眼高手低”,不懂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不善于挖掘平常事中的闪光点。问题的关键是这些学生不注意或不善于观察。观察是扩大生活积累的有效途径。观察是认识的第一步,唯有观察得仔细认真,才能储藏更多的写作素材。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培养观察的能力。

三、讲读、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加强综合训练,解决“不会写”的问题

(1)充分利用教材,把讲读课与写作结合起来,使课文成为写作的范文,体现语文课堂教学对写作的导向作用,使课文和写作两大语文肢体合为一个整体。

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应以课文为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帮助他们从优秀范文的立意、构思、层次结构、语言表达方面入手,掌握有关写作知识和技能,进而做到讲练结合、读写结合。可采取仿写、扩写、续写、缩写等形式反复进行训练。

通过作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文的学习又为写作提供了借鉴。

教育写作高手范文篇3

人数百分比理由说明

喜欢610%(1)能表达感情,抒发感受,反映

作文生活,锻炼思想。(2)受到鼓励。

又喜1526.6%(1)想表达思想,但无从下手。

又怕(2)喜欢写作,但写不好。

害怕2443.6%(1)下笔无物。(2)不知如何写。

作文(3)总也写不好。(4)太浪费时

间。

无所1018%(1)没兴趣(2)考试分值大,不得

谓不练习(3)写了好不到哪,不写也差

不到哪。

据了解,这个调查表所反映的情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面对实际,我们不得不深思: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症结何在?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途径何在?

写作能力,归根结蒂,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须具备两个条件:即丰富的思想感情(包括思想认识、生活素材)和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包括用词造句,谋篇布局)。前者是内容,是核心;后者是形式,是载体。内容统审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要提高写作能力须从这两个方面努力。古人说,“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把思想性和艺术性并列为文章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同时又突出了思想感情的作用。因而,研究中学生写练的客观规律,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重要的途径。

那么,写作教学中如何具体体现这个规律呢?

1.加强德育渗透,提高认识水平,解决“抓不准”、“写不深”的问题。

中国传统的文论是“文以载道”,历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德育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语文要文道合一,树立教书育人的总体意识。所以,无论继承传统还是依纲教学,我们都须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提高德育修养放在作文教学的首位,使写作对青少年的思想和生活起导向作用。

事实上,提高学生德育修养也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学生作文要“思想健康,中心突出”;古人强调“文章以意为主,意在笔先”,又说“气大则声宏”。这“意”和“气”都是指思想修养。思想水平提高了,文章的立意、境界自然就高了。近年高考、中考命题对考生思想修养、认识水平进行考查的意旨也是十分明确的。

当代中学生思想比较复杂,一方面改革大潮带来的万千气象令他们惊诧不已,另一方面社会上的阴暗面又使他们幼稚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这些在作文中都时时有所表现。教师应结合具体作文,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提高认识,从而达到准确审题的目的,这要比空谈审题技巧有效得多。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革命理论、正确观点和思想情操的教育,使学生受教于课堂,得益于作文。

2.扩大生活积累,培养观察能力,解决“没写的”的问题。

“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调查表却告诉我们:感到言之无物却正是中学生作文的普遍心态。仔细分析,中学生“无物可写”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由于接触社会少,直接经验缺乏,对有些作文题实在是无话可说,是为“真缺米”。对这种情况,要想方设法帮学生“找米下锅”,引导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扩大眼界。第二种情况叫做“假性无米”。有一些学生,对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每每作文瞪着眼睛干着急;另有一些学生则把作文看得过于神秘,觉得身边小事与写作无缘,宁可绞尽脑汁编胡话。这两种学生的共性是眼高手低,不懂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应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使他们相信: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讲读和写作结合,教给写作技巧。

现行教材是综合型的,语文知识、阅读和写作三位一体,在具体体例上,又以文体相同或类似的范文组成单元为基本结构,以单元知识来体现单元重点,以单元知识中的写作训练来体现写作体系。这种体制的优点是便于讲读和写作相结合,使课文成为写作的范文,体现语文课堂教学对写作的导向作用,使课文和写作两大语文肢体合为一个整体。

在具体操作时,教师除细心体会教材单元意图外,应以课文为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帮助他们从优秀范文的立意、构思、层次结构、语言表达方面,切实掌握有用的知识,使学生得到可以运用的技能,进而真正做到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使教材的设计落到实处。如教师可以在讲读的同时,让学生依照课文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缩写等多种训练,以提高技能。这样教学,通过作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课文的学习又为写作提供了借鉴,可谓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4.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加强综合训练。

“多读多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写日记,无疑是适合中学生学习特点的训练方法。就内容而言,日记内容广泛、丰富,可书写中学生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同时也是巩固观察成果,积累生活的一种好方法。就形式来看,小小日记,既可以是具体而微的大作文,也可以是片断训练,表达方式灵活多样。经常记日记,可以促进中学生观察、思考、认识生活。日记是大作文的灵活机动的变形,是联系阅读和写作的好方法。

写作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正确的指导仅为作文的成功提供了条件,能否写好文章关键在学生一方。所以,教师在研究作文教学自身规律的同时,还须研究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优秀的文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是智力因素得以开掘和发挥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教师应始终把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放在写作指导的第一位。在具体操作时,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捕捉学生心理,别出心裁巧命题。

命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命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写作情绪的高低。陈旧的命题,远离生活的材料,往往因直接违背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而难以唤起他们的创作欲望,故而教师应在命题上巧用心思,在写作之初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使之以愉悦、好奇的情感进入写作境界。为此,教师命题应把握三个原则:(1)新鲜,满足学生好奇心。(2)使学生贴近生活,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从而产生创作的热情。(3)题目要求宜宽。

2.注意动机意志培养,激发写作内驱力。

动机,就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动因。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习的动机决定的。一个学习动机纯正的学生,其理智的动机会激励他不断地以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学习中出现的一个个困难。写作也不例外。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写作意识,这种意识就会在其心底变为练笔的激情和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会驱策他调动意志的力量通过各种手段去克服困难。

3.养成快速作文的习惯,提高效率激兴趣。

教育写作高手范文篇4

1997年,南山实验学校在全国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启动了小学语文“四结合”试验,开始了新型教学结构下创新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2001年11月,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场观摩交流会在南山实验学校举行。南山实验学校推出的10个优秀实验课赢得前来观摩的每一位专家、学者和教师代表的赞叹。

学生是最大的教育资源

年轻的南山实验学校时时有惊喜。青年教师余虹的小学二年级语文综合课《脱险的叶形鱼》,其新颖活泼让很多观摩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她的学生那样率真自然,她的课堂那样活跃热闹。在她的课上,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了许多资料,然后给全班同学朗读;学生不时地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提些千奇百怪的问题。余虹微笑着,不断地夸孩子“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棒!”

可在最初,围绕这堂课展开的争论最多也最激烈。没有专门的识字练习,这还是语文课吗?学生那么活跃,课堂纪律如何保证?……但实践很快证明,孩子们上互联网查资料,认识的字非常多;孩子们爱提问,脑子转得飞快,学习效果非常好。

教育专家靳家彦听完这堂课,兴奋不已。他说,儿童就是天生的学习者、提问者。如果课前孩子有10个问题,下课时这10个问题都解决了,于是没有问题了,但这节课也许不是最好的课。余虹的课不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还突破了传统的孤立式教学,将识字、阅读、作文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南山实验学校校长李先启常说,师生是共同学习的伙伴。在新的时代,学生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中的被动者,而是学习的主体。要牢固树立“生本理念”,使学生成为最大的教育资源。多年的“四结合”试验正在证明,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整合入手,创造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切入点。

技术不再是计算机教师的专利

南山实验学校教改的步伐快而坚定。小语“四结合”试验启动后,多功能计算机室、校园信息网络系统相继建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走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可是,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职教师很快就要‘没有饭吃’了”,南山实验学校副校长张鹏不无遗憾地说。南山实验学校不是在1998年就在全校各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由专职计算机教师来授课吗?原来,在试验中学校发现,由学科教师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在包括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等许多方面的能力,都明显高于信息技术课单列的班级。于是,这启发了学校逐渐将信息技术课单列转向把信息技术课时直接安排给学科教师中的计算机“高手”,由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直接进行整合,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和深圳这个新兴城市一样,南山实验学校的教师也是朝气蓬勃的。他们大多30岁以下,来自大江南北,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学习和吸纳能力。经过几年的打造,全校教师对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掌握得游刃有余,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办公、查询、阅览和利用智能化平台备课。有90%的教师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会在网上进行学术研究。教师们的课件在省市乃至全国的比赛中频频获奖,其中余虹的课件《公鸡与狐狸》还取得了全国CIETE教学软件评比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教师们的悉心辅导下,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得飞快。全校1700多名学生普遍会使用校园网,会利用网上资源。其中实验班和兴趣组的学生,每周有3至8课时的上机时间,他们学会了用计算机绘画、编辑电子小报,会做个人主页、班级主页。这些学生不但具有和同龄人相比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而且,他们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独立做事的能力,也明显超过对比班的学生。

7岁小学生的《新编三国演义》

如果告诉你,一个不到7岁的小学生就写出了万余字的文学作品,你会相信吗?在南山实验学校的校园网()上,记者就看到这样的景象: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在网上发表内容多样的日记、杂感、科幻作品和童话故事。其中有一位叫汤天的一年级小男孩,写了一万多字的《新编三国演义》,其文笔之流畅、想像之丰富,很难相信是出自于一个孩童之手笔。

其实连教师都没有想到,孩子们面对计算机会有那么强烈的写作欲望。起初,学生只是写出一句话、两句话的读后感,到后来平均每个孩子每天可完成100字到300字的写作练习,有些“高手”可一次完成近千字的习作。更可贵的是所有的写作活动都是学生主动、自觉地完成的。

Internet资源环境和交互工具,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表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支持。孩子们最喜欢到校园网的童话频道、成语故事频道去阅读,然后利用网上的留言板,将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内容随时贴到网上,教师可在留言板上对学生及时回复并加以鼓励。学生在公布自己作品的同时实现了自我展示,很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南山实验学校,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推动,“发掘”出了很多像汤天那样在某方面有专长的孩子。李先启提出个性化教育“上不封顶,下保底”,允许有条件、有特长的孩子超前发展,同时也鼓励、带动一时还落在后面的孩子。

从语文到英语、数学……

小语“四结合”试验为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的时机和空间,低年级识字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模式、作文教学模式等全新试验取得了理想的收益。敢于探索的南山实验学校又不失时机地将语文教学的经验推广到了其他学科中去。

教师们把互联网引进了英语教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活生生的英语。同时,又突破了“课上听讲、做笔记,课外复习笔记、写作业”的固有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在课外把英语当成一种娱乐和交流的工具来掌握。在学生眼里,英语课堂是轻松活泼的。教师徐阳杰在上《AnimalE-mails》一课时,首先指导学生上雅虎英文网站,然后选择“Greetings”(贺卡),再查找“Anyoccasion”(各种场景)中的“Animals”(动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动物卡片,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并充分发挥想像,再制作成英语电子贺卡发送给同学。这个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既启发了创新意识,又提高了信息素养,培养了交际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开发出数学计算机随机习题库,使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相应的训练,很好地解决了“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难题,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得以实现。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品德、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学中也得到了运用。音乐课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一把琴、一张嘴、一台录音机,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枯燥的音乐理论、无休止的唱歌和听那些似懂非懂的音乐,而转变为主动参与体验、创造音乐的过程。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育写作高手范文篇5

如今上下班的路上,多亏了共享单车的保驾护航。不想走路了,拿出手机,扫一扫,单车护送你一路轻便到家。优惠便捷,确实惬意。网络信息时代,有网络就有资源,有资源就有乐趣,似乎皆大欢喜。而笔者突然想到,共享单车惬意了,谁再去光顾自行车零售商?自行车零售商的生意一落千丈,广大二手车车主的饭碗更是不保。数字时代,何止自行车零售商遭遇滑铁卢?移动新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冲击,嘀嘀打车对出租车行业的颠覆,“淘宝”红火给实体店带来的落寞,翻译软件的精准给外语专业学生带来的彷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有人、有行业被甩在时代的后面。在教育领域,我们看到,学校的围墙已不再坚固,这里不再是封闭的港湾。当代,任何学生在任何地点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进行在线学习,与名校名师进行互动交流,尽情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教育福利。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笔者不禁有了思虑:前方的教育将何去何从?未来,还需要语文教师吗?

二、语文教师的处境

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人北岛曾写了一首诗,题目叫《生活》,诗只有一个字:“网”。这首诗被誉为全球最短的诗。诗的艺术性姑且不论,单“生活是一张网”的比喻,就让人遐想无限、感慨万千。如今,“网”真真切切的就是我们的生活。从数据上分析,我们更能直观感受这种冲击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8年初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网民平均每天在线时间超过3.7个小时,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38亿。在这个报告中,有一些现象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网民年龄结构上,“核心群体”是10-39岁的青壮年,占比为73.7%;在职业结构上,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达25.0%。[1]信息技术的进步,已经让我们每个人步入了“数字化生存”的生活方式。语文教师面临的授课对象,是把生命中近1/6的时间消耗在互联网世界的群体。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网络即便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对这样一群把自己的存在感放置在异次元世界的学生,我们还企图用单调呆板的传统授课模式吸引他们领略文字的千古神韵,培养温润优雅的文学情怀,他们显然不会领情。不难想象,在未来的课堂上,如果语文教师不正视学生依赖数码终端这个事实,不及时调整语文教学的方式,继续采用过程单调、内容粗浅、目标狭隘的教法,就会与学生的思维模式脱节,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心猿意马,或者直接拿着iPad学习慕课。更有甚者,学生觉得教师上的课无聊无趣,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会理直气壮地申请换课或者换老师。

三、语文教师可走的路

伟大的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陶行知先生改造和发展了杜威的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刘国正也提出“语文生活观”,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是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情感教育,都必须以“联系生活”为前提。[3]如今的生活已经被信息技术包围,“非数码即非存在”的学习方式已闯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不再是以前的学生,语文课堂也不再是以前的课堂,“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面对这样一个时代,语文教师该如何作为呢?1.尊重并引导学生体验网络。业界痛心疾首教师在课堂上越俎代庖,振臂高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现实的课堂教学却常常仍然只有教师一个明星,在讲台上自编自演只属于自己的独角戏。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的现代学生哪里忍受得了教师的“霸道”带来的课堂寂寞!更何况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从来都是不羁的浪子,他们的心中是国王般的骄傲和高贵,哪里会欣赏教师的唯我独尊和自以为是!在数字网络时代,语文教师尤其不能自负,必须关注学生的声音,带着学生的网络体验一起玩转课堂才是明智之举。学生整天处于在线状态,与其让他们漫游在网络边缘,不如引导他们直接运用网络“做语文”。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语言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信息时代的生活浪潮滚滚向前,一日千里,引导学生在网络的世界看语文,语言文字的学习也必然摇曳多姿、鲜活生动。例如对古诗文的学习,网络也能为学生带来新鲜和刺激。在带领学生学习《蜀道难》一诗时,学生的“网络贡献”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诗中有“侧身西望长咨嗟”一句,学生在诵读中觉得“咨嗟”中“嗟”读“jie”别扭,读起来有气短压抑之感,和李白飘逸豪放的诗风很不相称。笔者启发学生: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资源,许多同学都是冲浪高手,我们何不在网络的世界一探究竟。果不其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网络中探寻的学生竟然觅得了硕果。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查阅资料,对比分析了诸多数据,最终信服于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陈友康教授的观点。陈教授认为,“侧身西望长咨嗟”一句的“嗟”应读“jia”,因为从韵部看,这个字属于“麻花韵”,与前面的“杀人如麻”的“麻”和“不如早还家”的“家”押韵。“jia”是古读,还原为古音,读起来非常和谐。学生还补充到,“嗟”字与“微风燕子斜”、“青山郭外斜”的“斜(xia)”属于一个韵部,念成古音,它就与前后文押韵,和谐优美。另一些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对同学循循善诱:“嗟”字读今音也不算错,但显示不出水平,更重要的是读起来极其拗口,破坏了诗歌的韵律美。[4]笔者亲自核实了学生查阅到的资料,字斟句酌,证据确凿,忍不住大呼痛快,高度赞扬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学生备受鼓舞,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大胆探索与创新,积极给百度百科编撰词条,为语文学习有困惑的师生提供了学习参考。开放环境下的学生更看重话语权,他们敏感任性、行为独立,经常标榜“自己选择的路,跪着爬着也要把它走完”。当老师不独霸课堂,而乐于和学生对话、将选择权还给学生时,学生不仅不会轻视课堂和教师,反而会对课堂更有责任感,更懂得利用网络为语文学习带来活力。2.运用网络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温儒敏强调,“语文课最基本的内容目标,是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才能把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带起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带起来”。“提高语文教学最管用最有效的方法是读书,是培养读书兴趣,这是关键,是‘牛鼻子’。”[5]这样的观点也呼应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6]阅读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只有学生读得多了,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才能得到增强,阅读的习惯才能逐步养成,人生的眼界才能得到拓宽,才能形成独立的思想和品味。学语文必须鼓励学生多读书,学生多读书不但不是浪费时间,反而是语文学习最值得花的时间。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遨游网络时抓住机会多读书、学读书、读好书。作为一线教师,笔者真切感受到,当代学生要么忙于应试舍不得花时间读书,要么花了时间读了没意思的书,不会读书。如今,学生的阅读空间不局限在课堂上,博客、QQ、微信、资讯等平台都为他们提供了阅读素材。语文教师何不在语文课和学生的“网络生活”之间疏通一条语文通道,借此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培养学语文的能力。学生依赖网络,语文教师可借助网络中的新鲜资讯,吸引学生“奇文共赏”。以专业的眼光引导学生评析网络资源下的语文符号,借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笔者所任教班级里,有几名学生迷恋网络小说《悟空传》。在练习记叙文写作“叙事要有波澜”这一专题时,笔者特意邀请这几位学生分享小说的魅力所在。几位“高手”就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侃侃而谈,同时津津乐道故事之下蕴含的人生哲理及写作技巧。在同学间的相互感染和鼓舞下,学生们摩拳擦掌,都想在阅读、写作的天地华山论剑,班上学习语文的风景蔚为壮观。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方向,在纷乱的网络资源中积极思考、灵活巧用,为学生搭建起网络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桥梁,网络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沃土,也可助教师一臂之力。3.运用网络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态。网络有料、有聊、有趣,为语文学习开辟了敞亮的场所。然而,我们在认可网络的价值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有的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对自我缺乏有效的督促,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这不但耽误了学习,更贻误了青春、损害了身心健康。教师要时刻不忘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留意学生的网络生活,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为学习服务,远离不良的刺激和诱惑。为使学生善于用信息技术发展语文能力,语文教师需激励学生掌握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技能,教会学生对信息进行整合、筛选、提炼、。同时,需为学生开通交流通道,对学生的问询给予及时的回应和指导,努力做好学生在网络课堂的引路人,引领学生在网络世界学“大语文”。一次,笔者发现学生在社区作文中描述妈妈生自己时的状态,她写到“经历漫长的折磨和痛苦后,坚持顺产的妈妈在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后终于生下了我。在生之前她还在不断念叨‘这孩子可真折磨人,待在肚子里死活不出来’……”看到这些句子后笔者哭笑不得,给她勾画出来并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学生很快好奇地询问“问号”的寓意。笔者趁势布置她查阅关于女性生宝宝状态的资料,访谈身边熟悉的生过宝宝的女性,再来对照自己的描写。过了几天,该生在社区BBS里写了一系列母亲生宝宝这一主题的访谈和思考。并在后续的写作心得里写到:“不真实的描写不但不能打动人,还会闹笑话。善良中的激情,温和中的锋芒,绚丽或质朴,灵动或真诚——首先,请真诚。”笔者由衷地感慨,这样的经验不正是教师想“灌输”给学生的吗?而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领会于心了,这相比教师被动的絮絮叨叨,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在自己心中的印象不知要深刻多少倍。网络记录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足迹,见证了师生共同的成长。很多教师都有一个共识,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追求进步并非常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和引导的。在数码时代,课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教师的引导从台上辐射到了台下,从现实真切过渡到了虚拟幻境,需要语文教师发光发热的舞台更广阔了。

四、结语

未来的社会将更大尺度地追求个体精神之独立和思想之自由。被时代淘汰的,永远是跟不上时代的人。语文教师最懂田园牧歌、山高水长的情韵,语文学科最会神游历史、关照现实,语文课堂最爱思维碰撞、个性飞扬,语文最能给学生带来青春的诗意与自由:学生怎会抛弃语文?在人人围绕数码转的时代,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尊重并引导学生体验网络,给予学生充足的选择权和话语权;运用网络拓展和深化学生的阅读,为学生搭建起网络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桥梁;积极关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动态,将课内与课外、台上与台下紧密结合起来等,是语文教师可以越走越宽的康庄大道。当数码能为我所用,语文教师何愁没有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6138.htm.

[2]王涛.关于数字时代历史教学的思考[J].历史教学,2016(4).

[3]陈友康.《蜀道难》魅力新解[J].名作欣赏,2005(3).

[4]温儒敏.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教育写作高手范文篇6

必须从两方面着手:1、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论题的提出

建国以来,在中学教育中,恕我直言,恐怕成绩最差的就是语文教学了。从普遍存在的现象来看,语文教学是只重形式主义的课文分析和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的培养(其语言素质的培养关涉到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和审美情趣等)。这样,学生就只能被动地充当“听众”,充其量只会去解答一些语文选择题,而不大可能成为熟练地掌握语文工具的人。

近年来,虽然中学的升学考试命题愈来愈倾向于淡化死硬的知识板块,而代之以生动活泼的智力题,但这种考试改革毕竟只是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不能完全公正地考查出学生语文素养的地方,况且,几十年教条主义的影响确实是积重难返,所以,尽管语文界年年喊改革,一些五花八门的教学法也层出不穷,但实际效果仍然是少慢差费——多数中学生在长达1500课时语文课堂里居然没有真正学到善读善写的本领。这种严重的教育失误不能不引起我们沉重的忧虑,那么,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在哪里呢?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迅速从应试教育这个怪圈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彻底扭转语文课“重教轻学”的局面,要着眼于学生本身语言素质的培养。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里包含着非常重要的哲理:一方面,作为“人之师”,他必须能引好学生“入门上路”,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虽然能得到教师的指点,但要登堂入室,窥视宏奥,养成良好的语文素质,则主要还得靠自己的努力,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要而言之,要把握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就得从两方面着手:1、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施教者论

以前,大多数中国人的家庭里都供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把教师当作父母一样供奉。之所以如此,恐怕是出于这样的理解:父母是肉体的引路人,而教师则是灵魂的引路人。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正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出一般人的德才识学等方面的素质,具备了作“引路人”的资格。

然而,从当前全国语文教师的素质来看,非学者化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社会上有些人甚至认为:数理化是“硬件”,语文是“软件”。教数理化不能凑合,教语文可以凑合。这实在是大谬之见。客观地说,语文课不仅难教,而且收效慢。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素质,想把一个班或几个班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则是完全不可能的。

从知识结构方面来说,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绝不能只守着一本教材和一份参考资料,而是至少要熟悉整个初中、高中的教材,除此之外,还必须博览群书,有较渊博的语言学知识、文艺学知识、文章学知识,还要粗通一些边缘学科如哲学、历史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而言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几乎各方面的知识都得涉猎——语文课好比一个超级市场,百货齐全,百十来个学生,古今中外、天上地下都要问老师,如果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就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裕如。比如说,学生问到古代的注音是怎么回事,教师就要能解释“反切”;再比如说,学生问到填词是怎么回事,教师就要能解释词的平仄和用韵的规定以及应当使用什么工具书等。

在表情达意方面,语文教师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无论是在书面或者口头,应当能条理分明、逻辑严密、明白透彻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自然、感人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生动形象地描绘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

有了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表情达意的能力还不够,语文教师还得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比如,布置学生背的课文,教师也要能背诵如流;再比如,布置学生作文,教师自己也应当“下水”作它几篇,以示规范。言教不如身教。如此,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

有些教师,眼高手低,讲起作文理论来滔滔不绝,可就是从不练笔。这种懒于动笔的习惯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试想,一个“写作门外汉”,一个“空头理论家”,怎么能训练出文场笔苑的高手呢?

最重要最难做好的,就是语文教师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兴趣爱好,以便于因材施教。这里面的工作是很难“量化”出来的,但这种针对学生个人的指点和督促则是非常宝贵的。

总而言之,既当了语文教师,就得学“十八般武艺”(最好能精通一门外语并且能熟练地使用电脑),就要有“殉道的”的精神,不可有丝毫懈怠。经常穿街走巷或在家看电视打麻将是无法教好语文的。

三、学习主体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毫无疑义的。问题是现在绝大多数学校还是以课堂教学为唯一的渠道,完全不顾及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只是一味训练学生怎样去应考。诚然,学生的学习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里,狠抓课堂教学不算错,但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课堂教学并未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听过许许多多的语文观摩课,这些观摩课有些就干脆设在舞台上,几乎都搞得很热闹,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一言堂”的变种。这些教师在观摩课里挖空心思地“变招数”,实际上真正动了脑子练了口才的是教师自己,而学生并未真正提高实用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生前曾把一些搬到舞台上的观摩课斥之为“好象做戏一样表演”。我敢断言,如果中学的每一节课都搞得象这些观摩课一样“热闹好看”,那么,到学生毕业时,其语文素养的提高恐怕充其量只是“微乎其微”而已——有的学生也许连一篇简单的消息也写不好。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味地灌输,学生的“主动学”被教师的“一言堂”所取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教师的“主讲”(或“主演”)所夺走,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束缚了学习主体的发展,阻碍了学习主体语文素质的提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自己看书读书,不断吸取精神养料,一是要教会学生把所想的东西用嘴用笔表达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上切忌搞形式主义,切忌一套一套“演”得好看,关键是注重实效!其原则是让学习主体动脑动手。一个真正为学生利益着想的教师,应该拿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地从“演员”的位置退居到“教练员”的位置上来。教师的职责不应是滔滔演说(或满堂对话),而是相机指导、点拨。比如说教人打乒乓球,若是教练一味大谈孤圈球的原理,却不让运动员自己练一练,也不让运动员观摩一下孤圈高手的动作,那么,要教会运动员拉出高质量的孤圈球就无异于海市蜃楼了。难怪上海育才中学公开提出要变“讲堂”为“学堂”,这是很有见地的。

那么,作为学习主体的“引路人”,教师应当为学生做哪些事呢?

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治学方法,如“快速阅读法”“精读法”“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做卡片、编索引的方法”“快速作文法”等等。

其次,要优化课堂结构。在四十分钟里,应尽可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开头几分钟,教师可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或预习的学习情况,然后布置作业,规定阅读或写作的要求。接着便进入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学生自己独立作业,教师巡视答疑——这一环节约需半小时。最后,教师用几分钟归纳和布置预习。当然,课堂结构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作灵活的处理——比如遇到带有共性的疑难的问题,则可将独立作业这一环改为小组或全班讨论,讨论而得不出正确答案的,教师则可开怀畅讲,或纠正或补充或阐发。

最后,教师还应十分注意学习主体的非智力结构,如兴趣、爱好、意志、情操、信念等。甚至可以巧妙地利用“罗森塔尔效应”,以唤醒学生的潜意识,使他们逐渐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诸般心理品质,滋润其潜在智能,最终获得教师所期望的发展。

将课堂还给学习主体,这是个绝不能让步的原则。课堂教学绝不能讲究形式上好看,一忽儿这样一引导,一忽儿那样一分析要求,搞得眼花缭乱,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浪费了时间。还是实在、实惠一点的好。

有些领导和教师生怕讲少了是误人子弟,其实,照搬教参书“满堂讲”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这是极易偷懒的办法,讲完了也就完了,至于学生得到了什么,那鬼才知道呢!如果教师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学生,他就能断定哪些应讲,哪些不应讲。老子说得好,“少则得,多则惑”嘛!一堂课内,应尽可能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自己去读书作文作练习,来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才是语文课的“本来面目”!(至于有时也需要学生高声朗诵或热烈地讨论,则另当别论。)一个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语文教师,千万不要理睬那些“课上得不饱满啦”“分析不透彻啦”“冷场啦”等套子式的评论。

语文的“奥秘”是不可能由教师传导的,教师的作用只是引路和点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在他自己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代替不了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过,语文可以无师自通。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学生没有教师会学得更好。高明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前进路上的障碍”。反之,从学习主体方面来说,一个学生,如果他不执著、刻苦地阅读、思考和写作,或者他学而不得法,那么,即使他有一个高明的教师,那也是徒然的。决定的因素是内因,决定的“战役”要靠学生自己去打。因此,一个明智的语文教师不会过份把精力放在所谓“课堂教学艺术”上。过份强调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尤其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经常集中全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估”)。关键还是在于抓学法,看你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看你是否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看你是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如写字习惯、读书习惯、写作习惯、听话及听广播的习惯、言语习惯等等)。关于这一点,不迅速转变观念是不行的,忽视抓学法就是变相的误人子弟!

具体说,要把课堂还给“学习主体”,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操作

1、总体把握,宏观控制。

学生已经了解的就少讲或不讲。以高中语文知识学习为例,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不少内容,在高中只是进一步拓宽和加深的问题,因此,教师大可不必从头讲起,只需指导学生清理出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即可。比如,可以指导学生画出“文体分类图表”“文学常识简表”“文言文知识结构图”等。

2、讲“难懂的重要的新知识”

换句话说,讲的内容应“以新的为主”,“以重要的为主”,“以难学的为主”,统编教材所编写的课后单元知识就是“纲”,抓住了这个“纲”,就抓住了“难懂的重要的新知识”。用课后“单元知识”来统帅本单元的课文,学生就会觉得纲目清楚,抓得住,记得牢。

3、指导学生自己在“阅读分析本”(或配套的“同步练习册”)上做练习。但此项练习不宜过多,不应占去其它几项的时间。

4、指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练习。

“读写结合”如同绘画中的“临摹”,不可小视。或仿写或改写或缩写,如把科学小品改成平实的说明文等。

5、抓好作文前的引导和作文后的讲评。

6、指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

四、结语

语文是工具,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除了语文知识中的部分内容外,一般不具备深奥的理论,不象数理化那样难懂,非得教师一一讲解不可。但另一方面,它又不象数理化那样,理解了,就占有了,就可以去解决问题。比如,把握文章的精微之处就并非易事,而写出象样的文章就尤其难。语文素质的提高不大可能立竿见影,主要靠天长日久的熏陶感染。

近几年,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都尽可能让学生多读多写。我的工作主要是“引导、督促、解惑、检查”。我教的每一届学生几乎每年都能在省以上的作文竞赛中获得十项以上的等级奖(含特等奖和一等奖),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十篇以上的文章,在高考中拿到语文单科全省前几名。

教育写作高手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计划教学;教学方法

既然谈到计划教学法,或许很多教师对于这样的概念比较陌生,下面笔者就对于计划教学法进行一个合理的表述,所谓计划教学法,就是按照一定的科学发展观念和一些学科的基本要求,按照我们教育体制,对于学生在整个接受教育过程当中的期望和教育目的,合理的对学生进行任务的安排,并定期的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称之为计划教学法。或许在定义了计划学习法之后,很多教师就会马上的想到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确实在我国现行的小学教育体制的发展过程当中,计划教学法往往能够很好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定期的完成我国的教育目标,以及完成各个阶段的教育任务,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这样的计划教学法,往往限制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这对于我国实际教学表层的发展仍然是起到一个不可忽略的隐性影响的。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仅仅从宏观上看到了计划教学,对于学生在整个学习发展过程当中的隐性影响,却忽略了他在整个教学效率当中的一个发展性地位,这样仍然是不正确。我们说我们的教学既要着眼于学生的宏观学习发展方向,更要着眼于整个教学的教学效率,如果仅仅是着眼于学生的宏观发展方向,而忽略了整个过程的教学效率。就会使得我们整个教学变得让人觉得眼高手低,而不切实际,这是许多教育学家都摒弃的一个教育理念。对于小学语文学科也是同样的道理,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能够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一个方向性和效率,就这样才有利于实际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1按学生按照计划进行阅读

按学生按照计划进行阅读是非常必要的,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观当中,我国教育专家和教育学者都一再强调,只有让学生每天进行不低于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才有利于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语言阅读能力,同时对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整个教育发展过程当中,学生往往因为各个学科的要求,特点和任务繁重的因素。真正能够做到每天都阅读一个小时以上的学生却拿很少,很多家长认为,让学生过多的阅读一些课外书,往往能够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他们的专注能力,其实我认为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够真正的要求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每天都能够静心的阅读一个小时,其实是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他们的专注能力的,因为书籍往往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并不是在于分散了学生的注意能力和注意能力,往往是按照心理学家所说的专注一个事情的一个态度。我们不能说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他们的注意力就不集中,反而对于一些比较专注于游戏,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能够像喜欢阅读孩子的注意力那样比较集中。同时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计划,阅读的同时也必须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同时,知道自己阅读的是什么,自己收获了什么,这是非常必要的,很多孩子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他们往往是按照了一定量完成了阅读,但是却一无所获他们的心往往不在阅读的本身上面,而是完成了我们给他们要求布置的任务,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此这里必须特别指出。

2计划写作法

教育写作高手范文篇8

一、论题的提出

建国以来,在中学教育中,恕我直言,恐怕成绩最差的就是语文教学了。从普遍存在的现象来看,语文教学是只重形式主义的课文分析和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的培养(其语言素质的培养关涉到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和审美情趣等)。这样,学生就只能被动地充当“听众”,充其量只会去解答一些语文选择题,而不大可能成为熟练地掌握语文工具的人。

近年来,虽然中学的升学考试命题愈来愈倾向于淡化死硬的知识板块,而代之以生动活泼的智力题,但这种考试改革毕竟只是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不能完全公正地考查出学生语文素养的地方,况且,几十年教条主义的影响确实是积重难返,所以,尽管语文界年年喊改革,一些五花八门的教学法也层出不穷,但实际效果仍然是少慢差费——多数中学生在长达1500课时语文课堂里居然没有真正学到善读善写的本领。这种严重的教育失误不能不引起我们沉重的忧虑,那么,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在哪里呢?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迅速从应试教育这个怪圈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彻底扭转语文课“重教轻学”的局面,要着眼于学生本身语言素质的培养。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里包含着非常重要的哲理:一方面,作为“人之师”,他必须能引好学生“入门上路”,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虽然能得到教师的指点,但要登堂入室,窥视宏奥,养成良好的语文素质,则主要还得靠自己的努力,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要而言之,要把握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就得从两方面着手:1>、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施教者论

以前,大多数中国人的家庭里都供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把教师当作父母一样供奉。之所以如此,恐怕是出于这样的理解:父母是肉体的引路人,而教师则是灵魂的引路人。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正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出一般人的德才识学等方面的素质,具备了作“引路人”的资格。

然而,从当前全国语文教师的素质来看,非学者化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社会上有些人甚至认为:数理化是“硬件”,语文是“软件”。教数理化不能凑合,教语文可以凑合。这实在是大谬之见。客观地说,语文课不仅难教,而且收效慢。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素质,想把一个班或几个班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则是完全不可能的。

从知识结构方面来说,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绝不能只守着一本教材和一份参考资料,而是至少要熟悉整个初中、高中的教材,除此之外,还必须博览群书,有较渊博的语言学知识、文艺学知识、文章学知识,还要粗通一些边缘学科如哲学、历史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而言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几乎各方面的知识都得涉猎——语文课好比一个超级市场,百货齐全,百十来个学生,古今中外、天上地下都要问老师,如果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就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裕如。比如说,学生问到古代的注音是怎么回事,教师就要能解释“反切”;再比如说,学生问到填词是怎么回事,教师就要能解释词的平仄和用韵的规定以及应当使用什么工具书等。

在表情达意方面,语文教师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无论是在书面或者口头,应当能条理分明、逻辑严密、明白透彻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自然、感人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生动形象地描绘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

有了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表情达意的能力还不够,语文教师还得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比如,布置学生背的课文,教师也要能背诵如流;再比如,布置学生作文,教师自己也应当“下水”作它几篇,以示规范。言教不如身教。如此,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

有些教师,眼高手低,讲起作文理论来滔滔不绝,可就是从不练笔。这种懒于动笔的习惯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试想,一个“写作门外汉”,一个“空头理论家”,怎么能训练出文场笔苑的高手呢?

最重要最难做好的,就是语文教师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兴趣爱好,以便于因材施教。这里面的工作是很难“量化”出来的,但这种针对学生个人的指点和督促则是非常宝贵的。

总而言之,既当了语文教师,就得学“十八般武艺”(最好能精通一门外语并且能熟练地使用电脑),就要有“殉道的”的精神,不可有丝毫懈怠。经常穿街走巷或在家看电视打麻将是无法教好语文的。

三、学习主体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毫无疑义的。问题是现在绝大多数学校还是以课堂教学为唯一的渠道,完全不顾及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只是一味训练学生怎样去应考。诚然,学生的学习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里,狠抓课堂教学不算错,但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课堂教学并未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听过许许多多的语文观摩课,这些观摩课有些就干脆设在舞台上,几乎都搞得很热闹,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一言堂”的变种。这些教师在观摩课里挖空心思地“变招数”,实际上真正动了脑子练了口才的是教师自己,而学生并未真正提高实用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生前曾把一些搬到舞台上的观摩课斥之为“好象做戏一样表演”。我敢断言,如果中学的每一节课都搞得象这些观摩课一样“热闹好看”,那么,到学生毕业时,其语文素养的提高恐怕充其量只是“微乎其微”而已——有的学生也许连一篇简单的消息也写不好。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味地灌输,学生的“主动学”被教师的“一言堂”所取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教师的“主讲”(或“主演”)所夺走,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束缚了学习主体的发展,阻碍了学习主体语文素质的提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自己看书读书,不断吸取精神养料,一是要教会学生把所想的东西用嘴用笔表达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上切忌搞形式主义,切忌一套一套“演”得好看,关键是注重实效!其原则是让学习主体动脑动手。一个真正为学生利益着想的教师,应该拿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地从“演员”的位置退居到“教练员”的位置上来。教师的职责不应是滔滔演说(或满堂对话),而是相机指导、点拨。比如说教人打乒乓球,若是教练一味大谈孤圈球的原理,却不让运动员自己练一练,也不让运动员观摩一下孤圈高手的动作,那么,要教会运动员拉出高质量的孤圈球就无异于海市蜃楼了。难怪上海育才中学公开提出要变“讲堂”为“学堂”,这是很有见地的。

那么,作为学习主体的“引路人”,教师应当为学生做哪些事呢?

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治学方法,如“快速阅读法”“精读法”“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做卡片、编索引的方法”“快速作文法”等等。

其次,要优化课堂结构。在四十分钟里,应尽可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开头几分钟,教师可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或预习的学习情况,然后布置作业,规定阅读或写作的要求。接着便进入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学生自己独立作业,教师巡视答疑——这一环节约需半小时。最后,教师用几分钟归纳和布置预习。当然,课堂结构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作灵活的处理——比如遇到带有共性的疑难的问题,则可将独立作业这一环改为小组或全班讨论,讨论而得不出正确答案的,教师则可开怀畅讲,或纠正或补充或阐发。

最后,教师还应十分注意学习主体的非智力结构,如兴趣、爱好、意志、情操、信念等。甚至可以巧妙地利用“罗森塔尔效应”,以唤醒学生的潜意识,使他们逐渐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诸般心理品质,滋润其潜在智能,最终获得教师所期望的发展。

将课堂还给学习主体,这是个绝不能让步的原则。课堂教学绝不能讲究形式上好看,一忽儿这样一引导,一忽儿那样一分析要求,搞得眼花缭乱,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浪费了时间。还是实在、实惠一点的好。

有些领导和教师生怕讲少了是误人子弟,其实,照搬教参书“满堂讲”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这是极易偷懒的办法,讲完了也就完了,至于学生得到了什么,那鬼才知道呢!如果教师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学生,他就能断定哪些应讲,哪些不应讲。老子说得好,“少则得,多则惑”嘛!一堂课内,应尽可能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自己去读书作文作练习,来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才是语文课的“本来面目”!(至于有时也需要学生高声朗诵或热烈地讨论,则另当别论。)一个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语文教师,千万不要理睬那些“课上得不饱满啦”“分析不透彻啦”“冷场啦”等套子式的评论。

语文的“奥秘”是不可能由教师传导的,教师的作用只是引路和点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在他自己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代替不了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过,语文可以无师自通。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学生没有教师会学得更好。高明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前进路上的障碍”。反之,从学习主体方面来说,一个学生,如果他不执著、刻苦地阅读、思考和写作,或者他学而不得法,那么,即使他有一个高明的教师,那也是徒然的。决定的因素是内因,决定的“战役”要靠学生自己去打。因此,一个明智的语文教师不会过份把精力放在所谓“课堂教学艺术”上。过份强调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尤其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经常集中全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估”)。关键还是在于抓学法,看你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看你是否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看你是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如写字习惯、读书习惯、写作习惯、听话及听广播的习惯、言语习惯等等)。关于这一点,不迅速转变观念是不行的,忽视抓学法就是变相的误人子弟!

具体说,要把课堂还给“学习主体”,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操作

1、总体把握,宏观控制。

学生已经了解的就少讲或不讲。以高中语文知识学习为例,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不少内容,在高中只是进一步拓宽和加深的问题,因此,教师大可不必从头讲起,只需指导学生清理出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即可。比如,可以指导学生画出“文体分类图表”“文学常识简表”“文言文知识结构图”等。

2、讲“难懂的重要的新知识”

换句话说,讲的内容应“以新的为主”,“以重要的为主”,“以难学的为主”,统编教材所编写的课后单元知识就是“纲”,抓住了这个“纲”,就抓住了“难懂的重要的新知识”。用课后“单元知识”来统帅本单元的课文,学生就会觉得纲目清楚,抓得住,记得牢。

3、指导学生自己在“阅读分析本”(或配套的“同步练习册”)上做练习。但此项练习不宜过多,不应占去其它几项的时间。

4、指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练习。

“读写结合”如同绘画中的“临摹”,不可小视。或仿写或改写或缩写,如把科学小品改成平实的说明文等。

5、抓好作文前的引导和作文后的讲评。

6、指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

四、结语

语文是工具,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除了语文知识中的部分内容外,一般不具备深奥的理论,不象数理化那样难懂,非得教师一一讲解不可。但另一方面,它又不象数理化那样,理解了,就占有了,就可以去解决问题。比如,把握文章的精微之处就并非易事,而写出象样的文章就尤其难。语文素质的提高不大可能立竿见影,主要靠天长日久的熏陶感染。

近几年,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都尽可能让学生多读多写。我的工作主要是“引导、督促、解惑、检查”。我教的每一届学生几乎每年都能在省以上的作文竞赛中获得十项以上的等级奖(含特等奖和一等奖),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十篇以上的文章,在高考中拿到语文单科全省前几名。

教育写作高手范文篇9

一、论题的提出

建国以来,在中学教育中,恕我直言,恐怕成绩最差的就是语文教学了。从普遍存在的现象来看,语文教学是只重形式主义的课文分析和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的培养(其语言素质的培养关涉到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和审美情趣等)。这样,学生就只能被动地充当“听众”,充其量只会去解答一些语文选择题,而不大可能成为熟练地掌握语文工具的人。

近年来,虽然中学的升学考试命题愈来愈倾向于淡化死硬的知识板块,而代之以生动活泼的智力题,但这种考试改革毕竟只是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不能完全公正地考查出学生语文素养的地方,况且,几十年教条主义的影响确实是积重难返,所以,尽管语文界年年喊改革,一些五花八门的教学法也层出不穷,但实际效果仍然是少慢差费——多数中学生在长达1500课时语文课堂里居然没有真正学到善读善写的本领。这种严重的教育失误不能不引起我们沉重的忧虑,那么,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在哪里呢?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迅速从应试教育这个怪圈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彻底扭转语文课“重教轻学”的局面,要着眼于学生本身语言素质的培养。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里包含着非常重要的哲理:一方面,作为“人之师”,他必须能引好学生“入门上路”,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虽然能得到教师的指点,但要登堂入室,窥视宏奥,养成良好的语文素质,则主要还得靠自己的努力,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要而言之,要把握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就得从两方面着手:1、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施教者论

以前,大多数中国人的家庭里都供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把教师当作父母一样供奉。之所以如此,恐怕是出于这样的理解:父母是肉体的引路人,而教师则是灵魂的引路人。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正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出一般人的德才识学等方面的素质,具备了作“引路人”的资格。

然而,从当前全国语文教师的素质来看,非学者化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社会上有些人甚至认为:数理化是“硬件”,语文是“软件”。教数理化不能凑合,教语文可以凑合。这实在是大谬之见。客观地说,语文课不仅难教,而且收效慢。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素质,想把一个班或几个班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则是完全不可能的。

从知识结构方面来说,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绝不能只守着一本教材和一份参考资料,而是至少要熟悉整个初中、高中的教材,除此之外,还必须博览群书,有较渊博的语言学知识、文艺学知识、文章学知识,还要粗通一些边缘学科如哲学、历史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而言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几乎各方面的知识都得涉猎——语文课好比一个超级市场,百货齐全,百十来个学生,古今中外、天上地下都要问老师,如果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就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裕如。比如说,学生问到古代的注音是怎么回事,教师就要能解释“反切”;再比如说,学生问到填词是怎么回事,教师就要能解释词的平仄和用韵的规定以及应当使用什么工具书等。

在表情达意方面,语文教师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无论是在书面或者口头,应当能条理分明、逻辑严密、明白透彻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自然、感人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生动形象地描绘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

有了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表情达意的能力还不够,语文教师还得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比如,布置学生背的课文,教师也要能背诵如流;再比如,布置学生作文,教师自己也应当“下水”作它几篇,以示规范。言教不如身教。如此,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

有些教师,眼高手低,讲起作文理论来滔滔不绝,可就是从不练笔。这种懒于动笔的习惯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试想,一个“写作门外汉”,一个“空头理论家”,怎么能训练出文场笔苑的高手呢?

最重要最难做好的,就是语文教师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兴趣爱好,以便于因材施教。这里面的工作是很难“量化”出来的,但这种针对学生个人的指点和督促则是非常宝贵的。

总而言之,既当了语文教师,就得学“十八般武艺”(最好能精通一门外语并且能熟练地使用电脑),就要有“殉道的”的精神,不可有丝毫懈怠。经常穿街走巷或在家看电视打麻将是无法教好语文的。

三、学习主体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毫无疑义的。问题是现在绝大多数学校还是以课堂教学为唯一的渠道,完全不顾及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只是一味训练学生怎样去应考。诚然,学生的学习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里,狠抓课堂教学不算错,但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课堂教学并未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听过许许多多的语文观摩课,这些观摩课有些就干脆设在舞台上,几乎都搞得很热闹,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一言堂”的变种。这些教师在观摩课里挖空心思地“变招数”,实际上真正动了脑子练了口才的是教师自己,而学生并未真正提高实用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生前曾把一些搬到舞台上的观摩课斥之为“好象做戏一样表演”。我敢断言,如果中学的每一节课都搞得象这些观摩课一样“热闹好看”,那么,到学生毕业时,其语文素养的提高恐怕充其量只是“微乎其微”而已——有的学生也许连一篇简单的消息也写不好。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味地灌输,学生的“主动学”被教师的“一言堂”所取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教师的“主讲”(或“主演”)所夺走,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束缚了学习主体的发展,阻碍了学习主体语文素质的提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自己看书读书,不断吸取精神养料,一是要教会学生把所想的东西用嘴用笔表达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上切忌搞形式主义,切忌一套一套“演”得好看,关键是注重实效!其原则是让学习主体动脑动手。一个真正为学生利益着想的教师,应该拿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地从“演员”的位置退居到“教练员”的位置上来。教师的职责不应是滔滔演说(或满堂对话),而是相机指导、点拨。比如说教人打乒乓球,若是教练一味大谈孤圈球的原理,却不让运动员自己练一练,也不让运动员观摩一下孤圈高手的动作,那么,要教会运动员拉出高质量的孤圈球就无异于海市蜃楼了。难怪上海育才中学公开提出要变“讲堂”为“学堂”,这是很有见地的。

那么,作为学习主体的“引路人”,教师应当为学生做哪些事呢?

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治学方法,如“快速阅读法”“精读法”“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做卡片、编索引的方法”“快速作文法”等等。

其次,要优化课堂结构。在四十分钟里,应尽可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开头几分钟,教师可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或预习的学习情况,然后布置作业,规定阅读或写作的要求。接着便进入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学生自己独立作业,教师巡视答疑——这一环节约需半小时。最后,教师用几分钟归纳和布置预习。当然,课堂结构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作灵活的处理——比如遇到带有共性的疑难的问题,则可将独立作业这一环改为小组或全班讨论,讨论而得不出正确答案的,教师则可开怀畅讲,或纠正或补充或阐发。

最后,教师还应十分注意学习主体的非智力结构,如兴趣、爱好、意志、情操、信念等。甚至可以巧妙地利用“罗森塔尔效应”,以唤醒学生的潜意识,使他们逐渐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诸般心理品质,滋润其潜在智能,最终获得教师所期望的发展。

将课堂还给学习主体,这是个绝不能让步的原则。课堂教学绝不能讲究形式上好看,一忽儿这样一引导,一忽儿那样一分析要求,搞得眼花缭乱,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浪费了时间。还是实在、实惠一点的好。

有些领导和教师生怕讲少了是误人子弟,其实,照搬教参书“满堂讲”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这是极易偷懒的办法,讲完了也就完了,至于学生得到了什么,那鬼才知道呢!如果教师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学生,他就能断定哪些应讲,哪些不应讲。老子说得好,“少则得,多则惑”嘛!一堂课内,应尽可能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自己去读书作文作练习,来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才是语文课的“本来面目”!(至于有时也需要学生高声朗诵或热烈地讨论,则另当别论。)一个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语文教师,千万不要理睬那些“课上得不饱满啦”“分析不透彻啦”“冷场啦”等套子式的评论。

语文的“奥秘”是不可能由教师传导的,教师的作用只是引路和点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在他自己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代替不了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过,语文可以无师自通。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学生没有教师会学得更好。高明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前进路上的障碍”。反之,从学习主体方面来说,一个学生,如果他不执著、刻苦地阅读、思考和写作,或者他学而不得法,那么,即使他有一个高明的教师,那也是徒然的。决定的因素是内因,决定的“战役”要靠学生自己去打。因此,一个明智的语文教师不会过份把精力放在所谓“课堂教学艺术”上。过份强调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尤其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经常集中全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估”)。关键还是在于抓学法,看你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看你是否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看你是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如写字习惯、读书习惯、写作习惯、听话及听广播的习惯、言语习惯等等)。关于这一点,不迅速转变观念是不行的,忽视抓学法就是变相的误人子弟!

具体说,要把课堂还给“学习主体”,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操作

1、总体把握,宏观控制。

学生已经了解的就少讲或不讲。以高中语文知识学习为例,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不少内容,在高中只是进一步拓宽和加深的问题,因此,教师大可不必从头讲起,只需指导学生清理出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即可。比如,可以指导学生画出“文体分类图表”“文学常识简表”“文言文知识结构图”等。

2、讲“难懂的重要的新知识”

换句话说,讲的内容应“以新的为主”,“以重要的为主”,“以难学的为主”,统编教材所编写的课后单元知识就是“纲”,抓住了这个“纲”,就抓住了“难懂的重要的新知识”。用课后“单元知识”来统帅本单元的课文,学生就会觉得纲目清楚,抓得住,记得牢。

3、指导学生自己在“阅读分析本”(或配套的“同步练习册”)上做练习。但此项练习不宜过多,不应占去其它几项的时间。

4、指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练习。

“读写结合”如同绘画中的“临摹”,不可小视。或仿写或改写或缩写,如把科学小品改成平实的说明文等。

5、抓好作文前的引导和作文后的讲评。

6、指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

四、结语

语文是工具,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除了语文知识中的部分内容外,一般不具备深奥的理论,不象数理化那样难懂,非得教师一一讲解不可。但另一方面,它又不象数理化那样,理解了,就占有了,就可以去解决问题。比如,把握文章的精微之处就并非易事,而写出象样的文章就尤其难。语文素质的提高不大可能立竿见影,主要靠天长日久的熏陶感染。

近几年,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都尽可能让学生多读多写。我的工作主要是“引导、督促、解惑、检查”。我教的每一届学生几乎每年都能在省以上的作文竞赛中获得十项以上的等级奖(含特等奖和一等奖),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十篇以上的文章,在高考中拿到语文单科全省前几名。

教育写作高手范文篇10

目前,中学作文课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什么?怎样医治和摆脱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痼疾?本文想就此拙陈管见,就教同仁。

走出作文课“应试教育”的泥沼

先让我们走进校园,深入课堂,看看“应试教育”在作文课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吧。

1.只盯“指挥棒”不练基本功的教学目的。与不少语文教师谈起“作文课教学目的”问题,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愕然。大家的回答是:中考、高考怎么出题,我们就怎么教。于是练习考题成了作文教学的一切。

2.本末倒置以考代练的训练模式。每学期小考、中考、大考、抽考、练兵考、模拟考、乡统考、县统考、市统考、校联考……简直铺天盖地。限定时间,规定题目,评判分数,排列名次,张榜公布,真是“考考考领导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写作本是一门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并在高度心理自由和相当兴趣化的境况下循序渐进,综和性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如此以“考”代“练”,违背认识规律,收效甚微。难怪有人喟叹: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能有几人写出像样的文章来!

3.猜题押宝投机取巧的教学心理。“应试教育”把作文教学中的猜题押宝现象推上极致。教师如此,学生如此,领导如此,上下左右无不如此。笔者曾听过一位县级教学能手的作文课教学经验介绍,他把近十年来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中考的近千个作文题目分门别类梳理成现成的所谓“规律程序”,然后教给学生哪类题目准备哪些材料,怎样开头,如何结尾,逐一训练后让学生熟背熟记,以应考试。他断言:作文命题具有循环式的规律性,只要按他的要求去做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无往而不胜。如此高论,如此引导,作文教学不误入歧途,岂不成了咄咄怪事?

4.“惰性”当头的教风学风。可以说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其表现是教师手懒,而学生则如磨道里的驴听吆喝,毫无主动可言,更无创造可说。据笔者调查,近几年“教作文不作文”的现象已成风气。教师把题目像贴膏药一样给学生向黑板上一贴,万事大吉,至于学生写孬写好,就是另一回事了。学生呢,“要说作难也不难,不抄就编,三下五除二就玩儿完”。而若有好事者,要与学生一同“下水”,或者真的不时有短文见诸报端,则定会十有八九引来非议甚至被冠以“不务正业”。若有学生不甘忍受“应试教育”的“爱抚”,或博览群书,或发起各种名堂的文学社,那就更是祸事了……

5.以迎和阅卷人好恶为宗旨的歪道文风。过去科举考试是老八股,“”几年曾出过新八股,现在又有“考八股”。笔者听过许多写作课教学高手的观摩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求学生一定要在“战时”的几十分钟内写出让阅卷人喜闻乐见的文章,也就是要搞“迎和”。比如,能歌颂的就不要去揭露(避免惹事生非)呀,能歌颂教师的就不要去歌颂别人(因为阅卷人一定是教师)呀!还有,开头必须如何如何写(要考虑阅卷人是在高温下阅卷的)呀,中间务必怎样怎样作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情,由心而发;文,感事而作。真正的好文章是在“忘我”的情势下创作出来的。如此教学,说小了是误人子弟,说大了就是误国误民。

作文课应试教学的弊端还可以历数许多许多。走出这一泥沼,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请“导演”务把“主演”推上台

在作文课的教与学中,说到底,教师只是一个导演,一个镜头之外的局内人。“戏”演得好坏,归根结底还得看学生,也就是主演们如何动作。写作本领的获得,尤其不同于其它知识的掌握。其它知识具有固定性或唯一性。一个字,一个词,音、形、义掌握了,就是掌握了;一个文学常识,一个语法知识点,弄懂了,就是弄懂了。而写作就有所不同,它主要表现在能力上。写作,不仅存在一个技巧问题,尤其还有一个与修养、阅历、情操有关的人文水平问题。因此,教写作,就不像教其它知识那样:懂了么?懂了。会了么?会了。那好,写去吧!如此教学,还是写不出。写作是一个逐渐领悟的东西,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写作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感、去悟、去闯、去创。就像学游泳,必须先把学生推下大江大海,哪怕呛几口水,游去就是了;就像演员,要紧地是务必去登舞台:成功失败浑不怕,好坏皆在进行中。

那么,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中学作文课教学改革应该怎样入手呢?

1.教师要当好写作的领头雁。古人云:“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教作文,必须自己会作文;要学生写,必须自己会写、先写。这就像游泳教练教游泳:仰泳、蛙泳、自由泳……你当教练的必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这样做一是让学生信服,二是让学生有所遵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长于写作的老师必然会带出一茬茬长于写作的弟子。当然,当好写作的领头雁,并不是要求教师以“写”代教。恰恰相反,教师最先通过“深入虎穴”获得“虎子”,从而在具体地感受写作的甘苦中去把握写作课教与学的决窍,寻找教与学的捷径,使作文教学“活”起来。

2.从训练听、说、读、观察、思考入手,养成天天记、天天写的习惯。据教育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来自“听、说、读、观察、思考”诸因素,这些因素的萌发与形成,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写作能力的萌发和形成。具体地说,“听、读、观察”就是训练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够把生活中的那些生动、形象、深刻、真知的东西一下抓住,这就是材料。而“说与思考”的训练又是培养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整理、加工直至运用口头语言给以初步表达的能力,进而为书面写作蓄势。在此基础上再去养成天天记、天天写的习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写作能力。下大气力抓基础,还要务必抓好“练字、练词、写句、写段、完意”的训练,反复抓,不懈地抓。慢,恰恰是最快的。

3.变教师命题为学生“找题”。教师不再规定具体的题目,而是只指定作文范围、题材和体裁。具体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定范围自己去“找”,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和独立创造的空间。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一个一步一步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认识实践过程。好的文章,总是先从大量的原始生活中(也可从文字材料中)寻得素材,再从素材中发现生动深刻的东西,然后形成观点(主张或形象),最后确定题目。只有经过这样的大量的反复不懈的训练,学生才能形成真正的写作能力(当然也包括以更高的起点审视题目统摄材料的能力)。相反,单纯的命题作文训练不仅违背了认识规律,同时必然造成学生作文的空洞、做假、拼凑,甚至文不对题的普遍弊病,将写作引向死胡同。

4.改教师评改为学生自我评改。多年来,中学作文教学都是学生写作老师改评,这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法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最为笨拙的限制主体创造力的做法。据调查,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作文批改都作了具体而又细致的规定。不仅规定了每学期至少批改多少次,多少篇,还规定了所谓“全批全改”的细则,甚至要求篇篇处处“见红”,什么“题批”、“缝批”、“眉批”、“总批”,什么“改字”、“正词”、“调句”……似乎批改得愈多,教学成绩就愈大。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近几年来,不少致力于改革的老师摸索出了一套“以点评为主,主要让学生自我评改”的新路子,实在可喜可贺。其做法有四:一是表扬为主法;二是重点研讨法;三是学生互评法;四是自我批改法。总之让学生自己在写作和讲评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自觉地主动地去改掉不足。当然,这绝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多从宏观上去把握、调控、引导,多做评选、启发、鼓劲工作。

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练笔

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

深入生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成立课外写作兴趣小组。做法有二:一是教师靠上组织活动,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读写训练;二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小型“文学社”、“写作社”,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开展活动,教师适时地请当地外地作家来讲学、辅导,以开阔眼界,拓宽写作思路。

2.开展多渠道写作练习。如,举办人人参加的自写自编的手抄《班级日报》活动,一学期下来,每生可以轮办2-3次;又如开展课前10分钟演讲活动;再如,定期办好黑板报、学生优秀作文宣传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会极为有利地促进学生练笔。

3.走出校门,丰富自己。就是提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商店去了解社会。过去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行万里路”就是:一要感知祖国的大好河山,二要感知五彩缤纷的社会。这就是积累——材料的积累、形象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写作思路的积累。这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